首页 > 短语口号 > 节日庆典 > 春节 > 春节手抄报内容【精选19篇】正文

《春节手抄报内容【精选19篇】》

时间:

春节手抄报内容(精选19篇)

春节手抄报内容 篇1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春节手抄报内容 篇2

腊月二十三[祭灶神]

春节习俗之祭灶——中国传统习俗。民谚曰:”二十三,祭灶关。“旧俗农历腊月二十三为祭祀灶神的日子。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

腊月二十四[扫尘土]

迎新首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的传统习俗。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腊月二十五[接玉皇]

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

腊月二十六[割年肉]

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所谓杀猪,当然是杀自己养的猪;所谓割肉,是指没养猪的贫困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腊月二十七[洗浴]

传说在这天沐浴可以除去一年的晦气,洗去一年的疾病,其实就是为了祈求来年能健健康康,无病无疾!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可以除去一年的晦气,洗去一年来的疾病,其实就是为了祈求来年能健健康康,无病无疾!

腊月二十八[蒸馒头]

这一天,太原人要蒸好”糕儿馍馍两笸箩“;河北人则是”蒸枣花“预备除夕祭礼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馍炸圪塔。“只有北京人慢半拍,在这天才”把面发“,等到二十九才”蒸馒头“。

腊月二十九[上供请祖]

对于祖先的崇拜,在中国由来已久。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

腊月三十(除夕)[贴门神][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祭祖]

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时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穷岁尽“,表示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除夕之夜是年节的第一个高潮。

正月初一[拜年]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体、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正月初二[祭财神][财神的传说]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

正月初三[小年朝]

大年初三,肥猪拱门。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妇回娘家,礼物带双数。

正月初四[迎灶神送火神][扔穷]

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正月初五[送穷]

初五”迎财神“只是民间广泛流行的一种习俗,反映了人们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其实除了放鞭炮之外,更需要自己的智慧和勤劳。

正月初六[开市大吉]

按照汉族习俗,初六是店铺大开张的日子,放鞭炮象征着今年的生意会红红火火,平平安安,大吉大利。

正月初七[人日]

正月初七被称为”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七日“等。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正月初八[谷日][顺星节]

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

正月初九[天日节]

春节的第九天,民间认为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即所谓的”天日“。这一天里道观要举行盛大的祝寿仪式,诵经礼拜。家家户户于此日都要望空叩拜,举行最隆重的祭仪。

正月初十[石头生日]

农历正月初十日,汉族民间传统节日之一,称为石头节,为石头神生日,称‘石磨日’、‘十子日’、‘石不动’等。

正月初十五[元宵节]

元宵节是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

春节手抄报内容 篇3

春节习俗

春联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内容,贴于相应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喜庆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向往,对美好未来祝愿。为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许多兴旺欢乐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一种古老民间艺术,反映人民朴素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兴起,年画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美好愿望。我国出现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中国年画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木刻年画,画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是一幅《老鼠娶亲》年画。描绘老鼠依照人间风俗迎娶新娘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气氛,是节日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推移,爆竹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花炮之乡,生产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春节手抄报内容 篇4

一、制定寒假活动计划表

首先就是要把我们寒假刚开始的各种寒假安排的想法落实到纸面上,自己制定一个寒假生活安排计划表。这样,就能把我们头脑中一闪而过的好想法记录下来,而且也利于我们对寒假活动安排的条理性和次序性。我们可以把自己这个寒假大概想做的几个主题活动写出来。

比如,帮助家里多做些家务劳动;看完两本作文书。我们可以把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活动每天多分配一些时间。另一个需要注意的是每天的各项活动的内容和时间要合理搭配,因为我们都知道长时间做一个活动,容易身心疲劳。比如,你可以让自己每天练钢琴1.5个小时,然后安排30分钟的观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接下来安排家务劳动或一些简单的健身活动。

二、安排好寒假的学习活动

寒假期间,老师要求同学们完成寒假作业,这是我们寒假里必须要完成的,我们要在活动计划时首先考虑进去,比如我们可以每天用一个小时完成学校要求的学习内容,保证完成这些学习活动所需的时间。有的学生把学校留的作业用一个星期不分白天黑夜的做完,期盼着寒假剩下的时间可以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疯玩,这是一种不科学的安排。学习是个持续的活动,刚开始几天的过度学习,知识来不及消化和理解,囫囵吞枣,我们学得一知半解,不够扎实。几天学完之后,就疯玩再不复习了,这样记忆的效果不好。

三、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

每个同学都有一些自己的个人爱好和兴趣,也有很多同学想利用寒假时间学习一些新技能,比如学绘画、学打球、学舞蹈等。所以,我们可以每天把学习这些内容的时间安排进去,这样就能保证每天能按照学习进度学习,保证学习的效果。寒假应该是轻松愉快的,我们可以把平时学习的时候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做的事情放到寒假里做,完成自己心中的愿望。

四、睡眠、运动和饮食

寒假期间,因为是自己自由在家,没有学校作息时间的约束,容易出现自己在家吃喝无度、睡眠过多、行为散漫的现象,所以寒假期间更要注意自己的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每天的睡眠时间不宜过多,一般每天不要超过10小时,有的同学觉得反正没什么事情可干,还不如睡觉,这是没有提前制定寒假生活计划的后果。另外提醒同学的一点是,不要觉得是寒假了,就可以熬夜或通宵不睡,等第二天白天补觉。这种现象严重的会导致精神不振、身体不适、身体抵抗力下降等,所以我们要养成早睡的习惯和午睡的习惯。

当然寒假期间还要给自己安排一些适当的体育运动时间,或者每天晚饭后外出散散步也好,总之,不要寒假整天待在家里不动,适当出门伸伸胳膊,活动一下腿脚,呼吸一下室外空气对身体有好处。饮食也是我们要注意的,要按时吃饭。我们的同学由于自由在家,所以吃饭也不按时吃了,中午父母不回来吃饭,就干脆不吃,找点零食充饥。当然还有的同学在家里每天都把冰箱里的食物吃得干干净净,吃东西无所节制,这样也是不行的。

开学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有的同学感觉一下子瘦了下来,有的同学感觉突然胖了一大圈,多半就是这个原因。

五、读读课外书

在寒假里读一两本好书确实是个不错的想法。选好你要看的书,精读,体会。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我们在读书中可以增长知识,开拓眼界。多读书,读好书的作用不可估量。

春节手抄报内容 篇5

1.每天的淘米水可以用来洗手、洗脸、洗去含油污的餐具、擦家具、浇花等。干净卫生,天然滋润;

2.将废旧报纸铺垫在衣橱的最底层,不仅可以吸潮,还能吸收衣柜中的异味;还可以擦洗玻璃,减少使用污染环境的玻璃清洁剂;

3.用过的面膜纸也不要扔掉,用它来擦首饰、擦家具的表面或者擦皮带,不仅擦得亮还能留下面膜纸的香气;

4.喝过的茶叶渣,把它晒干,做一个茶叶枕头,既舒适,又能帮助改善睡眠;还可以用来洗碗、手工皂的原材、晒干后可吸异味;

5.出门购物,尽量自己带环保袋,无论是免费或者收费的塑料袋,都减少使用;

6.出门自带喝水杯,减少使用一次性杯子;

7.多用永久性的筷子、饭盒,尽量自带餐具,避免使用一次性的餐具;

8.养成随手关闭电器电源的习惯,避免浪费用电;

9.尽量不使用冰箱、空调、电风扇,热时可用 股份的 蒲扇或其他材质的扇子。

10.夏天开空调前,应先打开窗户让室内空气自然更换,开电风扇让室内先降温,开空调后调至室温25~26°之间,用小风,这样既省电也低碳;

11.用过的塑料瓶,把它洗干净后可用来盛各种液体物质;

12.食物废料,可以用作肥料用;

经过手工DIY的再创造,你会发现原来废物也是宝,这样的家居环境健康且充满了创意的小欢乐。

“低碳一族”正以自己生活细节的改变证明:气候变化已经不再只是环保主义者、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关心的问题,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在提倡健康生活已成潮流的今天,“低碳生活”不再是一种理想了,更是一种“爱护地球,从我做起”的生活方式。

春节手抄报内容 篇6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传统上的“年节”。春节是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来,古老干支纪元历法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原始信仰与祭祀文化是年节形成的重要因素。新春贺岁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等活动形式展开,喜庆气氛浓郁,内容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

我国古代民间早已有过新年的风俗,古时的新年曾专指阳历的“立春”。当节气立春时,阳和起蛰、万物苏萌、品物皆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后由于历法变动,新年通常指阴历正月。过新年历史悠久,在发展及传承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扫尘、办年货、贴年红、团年饭、守岁、压岁钱、拜岁、舞狮、游神、祭祖、放爆竹、年例、拜年等等。

春节手抄报内容 篇7

春联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内容,贴于相应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喜庆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向往,对美好未来祝愿。为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许多兴旺欢乐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一种古老民间艺术,反映人民朴素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兴起,年画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美好愿望。我国出现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中国年画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木刻年画,画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是一幅《老鼠娶亲》年画。描绘老鼠依照人间风俗迎娶新娘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气氛,是节日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推移,爆竹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花炮之乡,生产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春节手抄报内容 篇8

春节的简介: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人们在春节这一天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

春节的传统民俗内容资料:

春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春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春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

春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春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

春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

春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

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春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春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

春节手抄报内容 篇9

一、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1、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严格执行大连市中小学生交通规则。

2、注意交通安全。靠右侧通行,过马路时走人行横道,不在马路上玩滑板车、轮滑、溜冰、不疯打闹,注意走路安全。

3、乘车时不要抢上抢下,头和手不要伸出窗外。低年级小同学不要自己单独乘车外出。

4、不准在铁路边,公路旁和护路线边玩耍和打闹,自觉遵守电气化铁路的有关规定。

5、外出不准骑自行车、外出不得乘坐农用三轮车、不乘坐黑车,不乘坐超载车辆。

二、注意冰上安全。

1、冬季,不准私自到井、湾、水库边、海面上滑冰、山上滑雪、玩雪。不到湖面、水库等危险地带滑冰玩耍,防止破冰溺水等安全事件的发生。

2、外出走路时地面有冰要小心,以免滑倒摔伤。

三、讲究卫生,合理饮食。

1、按时起居寝食,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安全饮食,学会辨别假劣食品。不在剧烈运动后大量喝凉水;不随便在路边小摊、卫生不好的地方乱吃东西,不吃过期、腐烂、变质的食物,预防食物中毒。有病及时上医院,讲究卫生,预防传染病。

2、教育学生做好预防流感的宣传教育工作,在假期要注意做好个人防护:勤洗手、常通风、不扎堆、少摸脸、健身体。

四、遵纪守法,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1、提高警惕、防火、防盗、防煤气、防触电等。安全使用煤气、电器,使用电器要小心。使用微波炉、电饭锅、热水器、电脑、电视等电器时,要注意安全!千万要记住:湿手不要碰电源。

2、不准单独行动,不和陌生人说话。在外玩耍时,不轻信陌生人,不向不认识的人透露自己家里的情况和信息。遇事要机智冷静,重要事情要及时汇报学校或有关部门。

3、遵纪守法,不做违法的事。不偷盗,不赌博,不吸烟,不喝酒,不参与迷信活动,不看书刊及录像制品,不参加邪教组织等,严禁进三厅(游戏厅、练歌厅、舞厅)和网吧、酒吧、茶社等场所。开展“远离网吧,从我做起”少年儿童文明上网活动。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文化影响,教育学生远离社会网吧,不上网站,不随意结交网友或不明身份的朋友,不在网上散布有害言论或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 人人争做遵纪守法的小公民。

4、不燃放鞭炮、烟花,不打架、不斗殴、不携带管制刀具等。

5、不到施工场地去玩耍。不到危险的地方玩(树、墙、),不做危险的游戏。

6、不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活动,避免发生踩踏事故、预防传染疾病。

7、外出时主动与家长打招呼。防盗防抢记心中。在家养成随手锁门的习惯,不随便给陌生人人开门。遇到紧急情况,及时拨打110求助;出门玩耍要尽早回家,不要独自走偏僻的小路。

春节手抄报内容 篇10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春节手抄报内容 篇11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手抄报内容 篇12

老北京春节庙会

春节,俗称过年。除一般年俗外,庙会则为旧时北京过年主要习俗。除人们所熟悉厂甸之外,五显财神庙(初二至十六)、东岳庙(初一至十五)、白云观(初一至十九)都是有名庙会,最富有北京过年特色。

五显财神庙正式活动从正月初二算起。初二一大清早,往财神庙进香者,除巨富显贵外,绝大多数是骑自行车。他们多身着各种绸缎棉袍,外罩马褂或坎肩,头戴细毡礼帽。香客们从城里出发出广安门向南,当然基本顺风,(因北京冬季多西北)。但一出广安门就须逆风而行。

纸鱼,用一根竹劈儿缀上白线拴好,以便手提;还有成串、泥胎、外糊金银箔金银元 宝,也拴在竹劈儿上。另外还有一种卜碌碌带响风车。这种风车系用细篾儿和彩纸条儿糊成风轮,安装在秫秸架子上,每个风轮带有白线拴好一对小鼓腿儿,敲打着一个泥塑蒙纸面小鼓,大风一刮,卜碌碌直响。

这种风车有单一,有四个以至十几个连在一起。傍晚,太阳平西时候,你只要仁立街头,就能见到一辆接一辆自行车形成湍急车流。

东北年俗

东北人过年讲究热闹、喜庆,年俗也就特别多。

吃带硬币饺子交好运

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习俗。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习惯。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现在人们讲究卫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这样饺子就预示着在新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此外,东北人在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事都破坏,有驱灾避邪之意。

陕西年俗

春节民俗,在全国各地大同小异。陕西民风古朴,春节带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岁首。古代“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或者三十,而是在“腊日”,即后来“腊八”。南北朝以后才把腊祭移至岁末。到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阴历“年”叫作“春节”,因为春节?般都在“立春”后,因而称其为春节。

各地春节食品

北京:老北京人,特别讲究“过年”饮食,从这首:“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民谣就可以知道北京在春节期间食品有多丰富。民谣中列举腊八粥、炸豆腐、炖羊肉等等,都是春节老北京美食。

上海: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寓意发财。

东北:东北地区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由大黄米作皮包上豆馅制成,几乎家家都做,多则上百斤,少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

豫南:豫南一带除夕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钟声敲响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湖南: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春节手抄报内容 篇13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春节手抄报内容 篇14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12]

春节手抄报内容 篇15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春节手抄报内容 篇16

春节各地风俗

老北京春节庙会

春节,俗称过年。除一般年俗外,庙会则为旧时北京过年主要习俗。除人们所熟悉厂甸之外,五显财神庙(初二至十六)、东岳庙(初一至十五)、白云观(初一至十九)都是有名庙会,最富有北京过年特色。

五显财神庙正式活动从正月初二算起。初二一大清早,往财神庙进香者,除巨富显贵外,绝大多数是骑自行车。他们多身着各种绸缎棉袍,外罩马褂或坎肩,头戴细毡礼帽。香客们从城里出发出广安门向南,当然基本顺风,(因北京冬季多西北)。但一出广安门就须逆风而行。

纸鱼,用一根竹劈儿缀上白线拴好,以便手提;还有成串、泥胎、外糊金银箔金银元宝,也拴在竹劈儿上。另外还有一种卜碌碌带响风车。这种风车系用细篾儿和彩纸条儿糊成风轮,安装在秫秸架子上,每个风轮带有白线拴好一对小鼓腿儿,敲打着一个泥塑蒙纸面小鼓,大风一刮,卜碌碌直响。

这种风车有单一,有四个以至十几个连在一起。傍晚,太阳平西时候,你只要仁立街头,就能见到一辆接一辆自行车形成湍急车流。

东北年俗

东北人过年讲究热闹、喜庆,年俗也就特别多。

吃带硬币饺子交好运

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习俗。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习惯。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现在人们讲究卫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这样饺子就预示着在新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此外,东北人在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事都破坏,有驱灾避邪之意。

陕西年俗

春节民俗,在全国各地大同小异。陕西民风古朴,春节带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岁首。古代“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或者三十,而是在“腊日”,即后来“腊八”。南北朝以后才把腊祭移至岁末。到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阴历“年”叫作“春节”,因为春节?般都在“立春”后,因而称其为春节。

各地春节食品

北京:老北京人,特别讲究“过年”饮食,从这首:“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民谣就可以知道北京在春节期间食品有多丰富。民谣中列举腊八粥、炸豆腐、炖羊肉等等,都是春节老北京美食。

上海: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寓意发财。

东北:东北地区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由大黄米作皮包上豆馅制成,几乎家家都做,多则上百斤,少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

豫南:豫南一带除夕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钟声敲响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湖南: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春节手抄报内容 篇17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个乞讨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封窗锁门,有收拾行装,有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乞讨老人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乡亲们为庆贺吉祥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人们都知道驱赶"年"兽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中国民间最隆重传统节日。

春节手抄报内容 篇18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春节手抄报内容 篇19

驱赶年兽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个乞讨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封窗锁门,有收拾行装,有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乞讨老人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乡亲们为庆贺吉祥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人们都知道驱赶"年"兽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中国民间最隆重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