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短语口号 > 导游词 > 湖北省博物馆的导游词范文5篇最新正文

《湖北省博物馆的导游词范文5篇最新》

时间:

湖北省博物馆筹建于1953年,坐落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风景区,占地面积81909平方米,建筑面积49611平方米,展厅面积13427平方米,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乐器陈列馆。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湖北省博物馆的导游词范文5篇,欢迎借鉴参考。

湖北省博物馆的导游词范文1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大家此行的导游王承松,大家可以叫我王导或是直接叫我的名字,首先欢迎大家来到武汉,武汉是湖北省的省会,华中重镇,素有“九省通衢”之称,长江和汉江交汇于此,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鼎立的格局。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又称“江城”,而梅花也是武汉的市花。接下来我带大家浏览的是坐落在东湖之滨的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是一家国家级博物馆,馆藏文物20余万件,接下来大家就凭手上的门票跟随我进馆去参观吧,

现在我们正前方的是博物馆的三座主要建筑,如果从高空俯瞰,他们呈现一个品字形的格局,一主两翼,中轴对称,具有浓郁的楚文化建筑风格。位于我们左手边的是楚文化馆,中间的是综合陈列馆,右边的是编钟演奏馆,下面请大家跟随我进入楚文化馆参观。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到了楚文化馆,馆内的这面墙展示的是楚国特色的漆器文化,大家看到了中间的那个符号了么?可以猜一下它是什么字,它是一个“水”字,周围的是四个字是“太一生水”,出自荆州出土的两千多年前的郭店楚简上,其大意讲述的是宇宙生成的先秦道家理论。

首先我们参观的是越王勾践剑,越王勾践剑是在荆州出土的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越国的国王佩剑为什么会在楚国呢?目前历史学家有两种观点,一说是作为楚越两国连姻的嫁妆带到楚国来的,另一说是楚国发兵攻打越国时作为战利品带到楚国来的,这把剑因为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而千年不锈,充分向世人展示了春秋时期越国高超的铸剑技术。

接下来我们参观的是第二件镇馆之宝,位于综合陈列馆的曾侯乙编钟,出土的文字材料说明曾侯乙是一位名乙的曾国诸侯王,编钟是1978年于随州出土的,随州在古文献记载中属随国,为什么在这里会有一位曾国国君的墓出现呢?历史学家们考证出曾国和随国的姓氏、疆域、年代等均相吻合,所以得出了曾和随为“一国两名”的判断,但是因为没有直接证据而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曾侯乙编钟已经被列为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全套编钟共65件,分三层,每件铜钟敲打正面和侧面能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被称为“一钟双音”,也许是铸造过于复杂的缘故,汉代以后编钟的制造技艺就失传了。

接下来我们参观的是第三件镇馆之宝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四爱图”,即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鹤。大家可以先看一下这个梅瓶的形状,肚子很大口很小,这就好比我们做人要想成功,第一肚量要大,就是我们常说的宰相肚里能撑船;第二守口如瓶,俗话说祸从口出言多必失,这是一件在湖北钟祥明代郢靖王墓出土的元青花精品,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梅瓶,梅瓶早期是用来装酒的容器,后来因为体形似“窈窕淑女”的身姿,而渐渐转变为陈设观赏用的艺术瓷。

现在在我们面前的是第四件镇馆之宝郧县人头骨化石,郧县人的年代非常古老,地质年代早于北京人,与蓝田人的年代相当,但郧县人化石在体质上却显示出许多早期智人的特征,这一发现,改变了人类起源非洲的传说,也是湖北首次发现的古人类头骨化石。

各位游客,今天下午的参观就到此结束了,感谢大家在参观浏览过程中给予我的支持和配合,也欢迎大家对我的导游服务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希望以后能有缘和大家再次相逢。最后,我祝大家一路平安,谢谢!

湖北省博物馆的导游词范文2

在寒假里,我们一家去了期盼已久的湖北博物馆。早上,我怀着无比激动和欢快的心情坐上了开往武汉的高铁——复兴号。

刚到博物馆,映入眼帘的是气势磅礴的六个大字“湖北省博物馆”。我仔仔细细地把整个博物馆看了一遍,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一把千年不锈的剑——“越王勾践剑”。这把剑在我的想象中是银光闪闪的,有一个桌子那么长。我迫不及待来到越王的展厅,发现有很多人围着一个东西看。我也走过去,只见玻璃罩子里放着一把剑,剑上刻着“越王勾践剑”。但是它和我想象中的并不一样,这把剑金光闪闪,只有我的手臂那么长,看起来并不起眼。但是此剑寒气逼人,锋利无比,历经两千四百余年,仍然纹饰清晰精美,这把剑被誉为“天下第一剑”。

博物馆里还有很多价值连城的文物,有的现在都仿制不出。有“曾候乙编钟”、“曾候乙尊盘”,还有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宝石王冠”。以前我去过湖南博物馆,我认为湖北博物馆比湖南博物馆历史更悠久,文物更珍贵。湖北博物馆有明代的“梁庄王墓”、春秋战国时期的“越王墓”和“曾候乙墓”,还有更早的郧县人头骨化石,距今有一百多万年了。

参观了博物馆,我大开眼界。古人居然能做出让我意想不到的精美文物,真是厉害!我以后要努力学习,做出比古代文物更加精致的物品!

湖北省博物馆的导游词范文3

湖北省博物馆地处武昌东湖之滨,1953年筹建,1963年3月定为现名,是湖北省文物及标本的主要收藏、宣传和研究机构,馆名未董必武同志题写。经过近年的扩建、新建,现已有编钟陈列馆(1999年2月)、楚文化馆(20_年12月27日)对外开放,另有综合馆正在建设之中。三馆呈“品”字形排列,均为高台阶、宽屋檐、“覆斗”式大坡面屋顶的楚建筑风格。其中编钟馆陈列面积为2400平方米,楚文化馆陈列面积2880平方米,预计综合馆陈列面积为2.4万平方米。湖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近20万件藏品以出土文物为主,器类主要有陶、瓷器,青铜器,漆木器,简牍、兵器、古乐器、金玉器,古代字画,古钱币等。这些文物中有不少是举世瞩目的稀有珍品和重要的科学资料。其中如新石器时代京山屈家岭文化的蛋壳彩陶纺轮;天门石家河文化的玉人、玉鹰;盘龙城商代遗址和墓葬出土的大玉戈及铜鼎、铜钺;随县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青铜器群及16节透雕龙凤玉佩、28宿天文图像衣箱;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代法律文书竹简等,都具有极高和极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1. 湖北省博物馆一级文物400余件,主要有:

2. 战国时期的越王勾剑,1965年在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被誉为越王青铜剑之首。

3. 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钟,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编钟共65件,总重2500多公斤。

4. 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磬,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共32件,上面刻有乐律文字。

5. 战国时期的青铜尊盘,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酒器,尊盘口沿的镂空附饰采用熔模铸造工艺制成。

6. 战国时期青铜器鹿角立鹤,1978年随州曾侯乙墓出土,它是一种想象中的吉祥物。

7. 商代前期玉质仪仗器大玉戈,1974年黄陂盘龙城李家嘴三号墓出土。

8. 商代打击乐器铜鼓,1977年崇阳白霓出土,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皮鼓形铜鼓。

另有商朝的陶鸡、大圆鼎,战国时期的虎座鸟架鼓、十六节龙凤佩、金盏,南北朝的青瓷莲花尊,唐朝的乐俑,明朝的金凤冠等一级文物。

【编钟陈列馆】

编钟馆是湖北省博物馆中集“展览厅”和“音乐厅”于一体的专馆,由《曾侯乙墓出土文物陈列》展厅和古代乐器演奏厅组成。展厅陈列着曾侯乙幕出土文物中遴选出的400余件各类精品。演奏厅与展厅以连廊相接,可以容纳200位听众。

曾侯乙墓于1978年2月出土,经过发掘、整理,共出土文物一万余件,是我国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为东周考古学提供了新的实例,全面展示了我国先秦时期高超的音乐水平,并为科学研究和工艺美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例。目前在编钟馆展厅中陈列的主要有以下一些文物:

1.主棺、陪葬棺、狗棺主棺包括一具内棺、一具外棺。内棺由巨型木材制成的葬器,出土时重达两吨半,上有红色底漆盒黄、金、灰、黑色漆绘制的各种花纹图案。外棺长3.2米,宽2.1米,高2.19米,重达七吨半。棺身由十根工字形铜立架嵌十块木板构成,固定于地板四周的铜框上,棺盖四周有十二个铜钮,棺底有十个圆形的铜足。四周绘有红色、金黄色装饰花纹,内壁为素面红漆。另有较小的陪葬棺两具、狗棺一具。

2.鹿角立鹤由鹿角、鹤身、翅膀等组合而成的一件青铜器珍品,各部位乃分别单独铸成再合铸在一起,代表了当时高超的青铜器铸造水平。出土时,位于主棺的东面,头向南方,表示两层含义:一者为死者守灵,驱除鬼怪;二者护送灵魂升天。

3.铜盥缶盥洗用的储水器,采用铸镶法形成了红铜花纹,周身镶有绿松石,铸造工艺极富特色。所谓铸镶法,简明地说是将预先铸造成形的红铜纹饰,经修整后置于青铜器的铸形内,然后合范浇铸青铜液而成型。可使红铜花纹与青铜器体紧密相连,十分牢固,但因红铜的熔点高于青铜,所以对铸造红铜纹饰的设备及陶范的技术要求极高。

4.鉴缶曾侯乙墓中精美的青铜礼器,是古代用以冰(温)酒的器具。通高63.3厘米,边长62厘米,重170公斤。整座器皿由内外两件器物构成;外部为鉴,鉴内置一尊缶。鉴镂孔盖中的方孔套住缶的口沿,缶的底部有三个穿眼的圆足,鉴底部有三个弯形栓钩插入缶底部的圆足。中间一个倒钩装有活动栓,插入圆足后即自动倒下,钩住缶的底部。使用时,尊缶内装酒。由于鉴与缶之间有空隙,冬天放入热水可以温酒,成了“保温瓶”;而夏天放入冰块则可起到冷却作用,同时防止酒酸,是名副其实的“大冰箱”。

5.九鼎八簋“鼎”是古代用于烹煮肉食和盛贮肉类器具,三足两耳;“簋”是用来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皿,类似现今的大碗。战国时期,“鼎”与“簋”是配合用的,是天子祭祀的“锅、”“碗”。曾侯乙的“九鼎八簋”,一套17件,均为国家一级文物,是我国战国时期青铜冶铸技术发展至巅峰的代表作。铜鼎铸造非常精致,每只通高35.6厘米,口径45.7厘米,重20公斤。周身铸满纹饰;还铸有四只铜虎,造型生动逼真

6.尊盘尊是盛酒器,盘一般作水器用,二者合为一器,尊内盛掺有香草汁的酒,祭祀时酌以献尸,宾礼时酌以饮客。曾侯乙墓中的尊高33.1厘米,口宽62厘米,盘高24厘米,宽57.6厘米,深12厘米。尊敞口,呈喇叭状,宽厚的外沿翻折,下垂,上饰蟠虺透空花纹。尊颈部饰蕉叶形蟠虺纹,蕉叶向上舒展,与颈顶微微外张的弧线相搭配,和谐又统一。在尊颈与腹之间加饰四条圆雕豹形兽,躯体由透雕的蟠螭纹构成,兽沿尊颈向上攀爬,回首吐舌。尊腹、高足皆饰细密的蟠虺纹,其上加饰高浮雕虬龙四条,层次丰富,主次分明。盘直壁平底,四龙形蹄足口沿上附有四只方耳,皆饰蟠虺纹,与尊口风格相同。四耳下各有两条扁形镂空夔龙,龙首下垂。四龙之间各有一圆雕式蟠龙,首伏于口沿,与盘腹蟠虺纹相互呼应,从而突破了满饰蟠螭纹常有的滞塞、僵硬感。出土时尊置于盘内,两件器物放在一起浑然一体。整套器物纹饰繁缛,其精巧达到先秦青铜器的极点。尤其是器上镂空装饰系用失蜡法铸造,即先用一种容易雕刻的蜡,按照绘就的复杂图案,精心雕刻成蜡质“尊盘”,形成“模”。然后以特制的泥浆包住它,待泥浆干燥后进行烘焙,令其坚固,同时令蜡熔化流失,得到“范”。最后将青铜溶液注入“范”中,铸成“尊盘”。这一发现,证实了在二千四百年前的战国早期,中国的失蜡法铸造技术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准。

7.金器曾侯乙墓中出土了金盏、漏匕、器盖、金杯、金带钩等九件。其中金盏中2156克,是先秦金器中最大最重的一件,制作精美。盖上饰有蟠螭纹、陶纹、云纹等,器口沿下饰有蟠螭纹,三足作倒置的凤首。出土时盏内置有镂孔漏匕一件,重50克。金带钩是古代的服饰配件,共四件,含金量达92%-93%。

8.玉器曾侯乙墓中出土玉器及水晶、玻璃、紫晶等饰品共528件,主要出自主棺内。玉器之作精美,采用平调雕、浮雕、透雕等雕刻技法,种类有壁、璜、玦、珮、串饰等,玉质为白玉、碧玉、青玉等,纹饰以云纹、谷纹、双龙纹为主。

9.漆器 曾侯乙墓共出土漆器230件,展厅中陈列有少数经过脱水处理的原件,其他漆器均为复制品。

10.乐器曾侯乙墓中出土乐器共8种,125件。弹拨乐器类有五弦琴、十弦琴、瑟等,其中五弦琴和十弦琴在我国均为首次发现;吹奏乐器6件,包括笙、排箫、横吹竹管等;打击乐器编磬、编钟。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编钟和编磬。

编钟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打击乐器。曾侯乙编钟有钮钟19件,甬钟45件,外加楚王送的鎛钟1件,共65件。每件钮钟都有铭文,共两千八百字,内容除甬钟正面各有“曾侯乙乍时”五字外,其余全是乐律学的内容。甬钟都是长甬,有鼻,下层的甬钟,错嵌红铜花纹,其余各部分的纹饰则是浮雕的蟠螭纹。编钟总重2500多公斤,钟架长7.48米,宽3.35米,高2.73米。横梁两端装饰有浮雕及透雕龙纹或花瓣形纹饰的青铜套。中间下层横梁各有三个佩剑铜人,分别用头和手承托重量。在中部还各有一铜柱承托横梁以加固。曾侯乙编钟在铸造工艺上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据析,65件铜钟都是用陶范分范合铸而成,花纹用模具翻制。金属成分配比合理,编钟外形尺寸规范,以及预热铸型、延期脱范、利用铸型和金属余热进行均匀退火、改善金属组织、淬火、回火工艺调整音频等工艺手段使编钟音响效果令人称奇。编钟演奏时,以小槌或木棒敲打而鸣,音色清脆洪亮,优雅而柔美。据有关声学的研究,这套编钟的音阶结构与现代的七声音阶相同,而且还有变化音,有完整的半音阶。它不仅包含有中国古代的宫、商、角、徵、羽五声,而且还有变宫、变徵。七个音之间还有五个中间音,因此形成了完整的十二音律。整架编钟的音域达到了五个半八度,其中三个半八度十二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演奏各种乐曲。

编磬源于我国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在劳动中发现石头磕碰产生的声音也可以越而动人。经过数百年的演变,这种石头逐渐成为宫廷乐器。曾侯乙编磬共有32块,由石灰石和大理石磨制而成。出土时磬片多已破碎。专家通过测音复制出全套编磬。磬架为青铜制,以两个错金纹长颈怪兽为座,上面放置两根饰有错金花纹,两端作透雕龙形的圆杆为横梁。磬架保存良好,提供了编磬排列悬挂的信息。编磬上刻有有关乐律的铭文,是研究音乐史的珍贵资料。编钟展厅里陈列的是编磬的复制品,磬架为原件。整套编磬的音域为三个半八度,最小的一件是最高音,相当于钢琴上的最高音。编钟音域为五个半八度,缺两个半八度,编磬为三个半八度,正好弥补了编钟高音区不足的缺陷。我国古代把编钟和编磬合奏称为“金石之声”、“金声玉振”。

【楚文化馆】

楚文化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一个区域文化,湖北被誉为楚文化的“摇篮”。从上世纪50年代起,湖北发掘了一批古代遗址和墓葬,获得许多重要的考古发现。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对江陵楚都纪南城、江陵望山、沙冢、雨台山及枣阳九连墩等楚墓,以及黄石铜绿山古矿冶遗址等进行了成功发掘,出土了数十万计的文物。楚文化馆是我国第一个全面反映楚文化辉煌成就的专题陈列馆,馆内以文物为主,辅以模型,展出了400余件文物珍品(以楚文物为主),分别以“开疆拓 土。

湖北省博物馆的导游词范文4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_×旅行社”的导游员_×,在这里我对大家光临武汉市表示热烈的欢迎,在接下去的时间里将由我为各位提供导游讲解服务,我一定会尽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使大家在这次旅游活动中感到开心愉快。

好,下面请大家随我一起去参观湖北省博物馆。

(如大家所想的一样,)湖北省博物馆是湖北省收藏、研究、展览历史和革命文物的中心,共收藏文物约70万件,其中有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等举世瞩目的珍品。当然,在这些文物里面,就其发掘的意义和价值而言,恐怕得首推目前展出的曾侯乙墓出土文物。

所谓曾,就是曾国,侯,就是诸侯国的国君,乙是他的名字,连起来讲,就是曾国国君乙的坟墓,其间出土的不仅有被世界第一小提琴手梅柳英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曾侯乙编钟,还有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漆棺、漆器、精美绝伦的青铜器、种类繁多的兵器、车马器、乐器以及玉器、金器和许多日常用品等。在我国古代史上,一次性出土文物数量之多,种类之齐全为国内所罕见。众多的出土文物反映了从墓葬制度到祭祀、宗教礼制、战争、科学技术以及日常生活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它实际上反映的是当时的文化。因此,我们到湖北省博物馆,不仅仅是去参观几件出土文物,而更重要的是去追忆古老的中华文化。那么,曾侯乙墓反映的是一种什么文化呢?在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中国古代区域文化问题。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长江是中华民族的第二摇篮,它孕育了长江流域的巴蜀文化、楚文化和吴越文化,三种区域的文化中,以楚文化至为重要,而那时的楚文化只是综合了中原文化的末流和楚蛮文化的余绪,特色还不多,水平也不高,几乎是不足称道,一直到了春秋中期,才有了发展。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大动荡、大转变时期,不仅学术上百家争鸣,而且战争频繁,群雄割据,诸侯争霸。楚国正是在这样一种时候不断扩张。与此同时,楚文化在不断的交流、吸收、融合之中,逐步形成了有异于中原周文化而具有自己特色的一种区域文化。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谈一谈曾侯乙墓和曾国。曾侯乙墓的发掘地点是在今湖北随州,距武汉市约165公里,从曾侯乙墓的出土文物来看,在礼制上它沿用了周的一套东西,但在许多器物上反映了强烈的楚文化特色,有的则是周、楚文化艺术特色的综合。因此,很难单纯的把曾侯乙墓归于楚文化还是周文化的范畴。学术界一般单称其为曾侯乙墓,而不称其为“周墓”或“楚墓”,有人干脆提出了曾文化的概念。既然曾侯乙墓既不属于周,又不属于楚,而又同时具有两者的特色,我们可否说它反映的是中国上古时期文化的主流--中原周文化和南方楚文化呢?从这一点上看,曾侯乙墓发掘的意义不亚于甚至超过秦始皇陵的发掘,事实是不是这样的呢?常言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那么还是让我们一起到里面去看看吧。

曾侯乙墓共出土文物一万余件,许多都是前所未见的珍品,它是我国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学术研究价值,这在同时代的墓中规模是较大的。

现在请大家看一看椁室模型,它是根据1:10的比例制作的,其中,整个墓室分为兵室、礼室、和乐室三大厅,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起参观。

前面我们说过,曾侯乙墓共出土文物一万余件,要想在有限的空间全部展出是不可能的,这里展出的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大家请看,这件鹿角立鹤是这个古墓中造型艺术和铸造工艺都比较高的一件杰作,它由鹿的角,鹤的身子、鸟的'翅膀组合而成,当然自然界中是不存在这种动物的,它是人们想象出的一种仙鸟,放在墓穴中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守护死者灵魂,防止鬼怪侵袭,再就是护送死者灵魂升天。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铸造工艺也是比较讲究的,这反映了当时的青铜铸造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在礼器展厅中,共展出了礼器用品38种134件,是我国历年出土青铜器数量最多,种类较全的一次,所以,大家在余下的时间里可以慢慢的欣赏,领略我国悠远的古文化。

现在请大家和我一起到楼上继续参观。

这里展出的是曾侯乙墓出土的兵器,春秋战国时代战争频繁,所以许多新颖的作战武器脱颖而出,此墓出土的兵器,数量多,质量精,正是当时社会大变动,技术大革新的反映。看完兵器部分,大家是否可以勾勒出古代战争的大致轮廓和想象出他们使用兵器的类型呢?

最后大家将要看到的便是世界闻名的曾侯乙编钟,编钟源于我国原始社会,乐宫中最为显赫的属编钟,巨大的钟架为铜木结构,呈曲尺形,全套编钟总重为2500公斤,它至今保留着优美迷人的音色,有深沉浑厚的低音、铿锵圆润的中音、清脆响亮的高音,整套编钟铸造十分复杂,要经过设计、制模、合金、浇铸、铸后加工等多道工序,编钟的装配、布局从力学、美学、实际操作上都处理得十分恰当。

这套编钟以其造型美观、铸造精美、保存完好、配备齐全、音域宽广、音色优美、音频准确而成为我国古代编钟之最。

现在经过考古学家们的共同努力,曾侯乙墓的全套乐器已经全部复制出来,面对这些上古时代的杰作,真叫人叹为观止,称它是“世界第八大奇迹”大概也不为过吧?

为了满足各种中外游人的需要,湖北省博物馆在每天都要安排大型编钟演奏,让您徜徉于那悠悠的历史长河之畔,聆听这人间仙乐,所以,此行绝对会给您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么,现在就请大家随我一起去聆听这个时间长廊传来的音乐。

好了各位朋友,关于湖北省博物馆我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我的讲解能给大家留下一点印象,不详尽的地方也请大家多多海涵。

(剩下的时间大家可以自由的参观一下,半小时后在大门口集合上车。)

湖北省博物馆的导游词范文5

湖北省博物馆是湖北省唯一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全省最重要的文物收藏、研究和展示机构,主要承担着全省文物的收藏、保管、保护、陈列展览及藏品的研究工作。现馆舍位于风景秀丽的武昌东湖之滨,地址为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156号。

湖北省博物馆筹建于1953年,“前身”是建国之初成立的湖北省人民科学馆,1953年3月16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科学馆的基础上,成立湖北省博物馆(筹备处),并与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合署办公;1957年正式成立省博物馆。1959年春迁至今东湖风景区;1963年1月正式更名为湖北省博物馆,3000平方米陈列楼建成并对外开放;1999年1月,建筑面积5717平方米的编钟馆建成开放;20_年12月,楚文化馆建成开放;20_年9月,新馆综合陈列馆建成开放。

目前,湖北省博物馆总占地面积达81909平方米,建筑面积49611平方米,展厅面积13427平方米。建筑具浓郁楚风,呈一主两翼、中轴对称。馆舍由编钟馆、楚文化馆、综合陈列楼组成,已拥有专业人员20_年在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被誉为越王青铜剑之首。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钟,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编钟共65件,总重2500多公斤。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磬,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共32件,上面刻有乐律文字。战国的青铜尊盘,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酒器,尊盘口沿的镂空附饰采用熔模铸造工艺制成。鹿角立鹤,战国时期青铜器,1978年随州曾侯乙墓出土,它是一种想象中的吉祥物。大玉戈,商代前期玉质仪仗器,1974年黄陂盘龙城李家嘴三号墓出土。铜鼓,商代打击乐器,1977年崇阳白霓出土,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皮鼓形铜鼓。还有商朝的陶鸡、大圆鼎,战国时期的虎座鸟架鼓、十六节龙凤佩、金盏,南北朝的青瓷莲花尊,唐朝的乐俑,明朝的金凤冠等。

博物馆中江陵楚墓出土的越王勾践青铜剑、吴王夫差青铜矛与彩绘木雕鸟兽座屏,荆门包山大冢出土的楚国“聘礼行迎图”漆画与楚国司法文书竹简,云梦睡虎地出上的秦代法律文书竹简,及武昌土地堂出土的南朝青瓷仰覆莲花尊等均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又如隋大业四年(公元620_年)的敦煌写经,明清书绘大师江夏派吴伟,“吴门四家”沈周、文征明、仇英,松江派董其昌、陈继儒,“八大山人”朱耷,“扬州八怪”金农、郑燮、黄慎及张裕钊、杨守敬等诸家的墨迹,都属稀世珍品。如辛亥革命武昌首义时十八星军旗,著名革命先烈和革命领袖恽代英、陈潭秋、施洋、刘少奇、周恩来、董必武等人的遗物、纪念物,均为异常稀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