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来了周记(合集三篇)》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来了周记 篇1
家乡的中秋节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到了,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踏上了回外婆家去的汽车。在一路奔驰的车上,我看见车外面的山上河里大地披上了秋装,田间的稻子黄了,果园的果子挂在树上黄橙橙的,一副秋收的景象,真好看。
而我心里正想我最喜欢到外婆家去了,因为可以到田里捉泥鳅,到山上采野花,还可以捕捉蝴蝶和蜻蜓,想着想着就不知不觉到站了,我的心里真高兴!外婆的家坐落在一个镇上的小山村里,外婆的家外面有一个像蓝球场大小的院坝,妈妈常常给我讲她小时候就经常在这个大坝里晒粮食,看月亮,玩耍等等。
到了外婆家,外婆知道我们要回家过节,一大早的就开始忙碌,直到我们下午到家,准备了很多很丰盛的晚饭,我和妈妈爸爸,外婆和舅舅吃了晚饭,就开始在大院坝里乘凉,等着欣赏那美丽又明亮的月亮!
过了一会,妈妈从屋里端了一盘月饼出来,叫我和爸爸边吃边等着看月亮,我吃着又香又甜的月饼心里美滋滋的,然后,我就要妈妈给我讲故事,妈妈先给我讲芭比公主的故事,再给我讲嫦娥的故事,很美很动人。
妈妈说:嫦娥奔月就是在八月十五这天晚上,还哄我说要是有月亮就可以看见里面的嫦娥在翩翩起舞,祝福着天下人们的团圆和美好!我听着听着就睡着了,慢慢的我就进入了梦乡,好像我看见了月亮里那美丽的嫦娥。第二天,我一起床才知道昨晚下了一场大雨,不过我还是很高兴,因为妈妈说十五的月儿十六圆,今天晚上才是月亮真正最圆的日子,所以,带着高兴和向往我今年过了一个别样的有滋有味的中秋节。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来了周记 篇2
中秋赏月吃月饼也是不可缺少,特别是吃月饼。中秋吃月饼,最先见于苏东坡的“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之句,唐和五代时赏月的食品只见有“玩月羹”等。
因全国各地的饮食习俗不同,中秋除了吃月饼还有其它美食,如江南一带的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南京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秋赏月吃月饼也是不可缺少,特别是吃月饼。中秋吃月饼,最先见于苏东坡的“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之句,唐和五代时赏月的食品只见有”玩月羹“等。
“中秋佳节吃月饼”,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传统风俗。每当风清月朗、桂香沁人之际,家家尝月饼、赏月亮,喜庆团圆,别有风味。月饼作为一种形如圆月,内含佳馅的食品,在北宋时期就已出现。诗人兼品味家的苏东坡就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而作为一种食品,称为“月饼”,则始见于南宋《武林旧事。蒸作饮食》。当时,杭州民间就有“以月饼相馈,取中秋团圆之意”。到了元朝末年,月饼已成为中秋节日美点。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来了周记 篇3
中秋节已向我们走来,妈妈和我也是一大早出门买菜,当然少不了月饼了,放眼望去,菜市场上排成了巨龙般的长队,你争我抢的。
听说今晚的月亮又大又圆,我默默期盼这今晚的到来。夜幕降临了,我来到阳台上,抬头扫视一遍,连月亮的影子也没见着。我到九点再次来到阳台。悄悄地,月亮出来了,当明月高高挂起时,它照亮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同时,也照亮了我的心。整个世界都被月亮笼罩着,变得更加辉煌,看着硕大硕大的月亮,就有一种久违的幸福涌上心头。我像个孩子般大叫:"月亮出来啦!”我爸爸妈妈,拿出月饼在阳台下边吃边赏月,别有一番滋味了。大家有说有笑的,笑声打破了夜晚的宁静。一阵微风吹过我的心头。月光如水,每一片叶子都披上了银衣,每一朵鲜花伴着月光进入了甜美的梦乡,每一只青蛙也都放声歌唱,谱写出一首“月光曲”我的心也顿时澎湃起来。月亮穿上了她那件洁白无暇的纱衣,她那边银盘一般的脸庞,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也给我的童年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中秋节,在大家的欢声笑语中度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