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理论建设考述文学范文》
人学理论的焦点是人与世界的关系,即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世界是“为我”的,所以归根到底是人本身的建设问题,这恰恰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性本质直接同一。
“建设人本身”便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终极性所在。追求社会和谐与人的自我发展完善,始终是哲学的一种人学境界。
历史上的思想家对人的阐释
自古以来,哲学的发展一直与人的问题连在一起,中外各派哲学家都以某种方式关涉到人。古希腊人很早就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识你自己”等哲学命题。尽管当时人学还不可能成为哲学的直接主题,当时的哲人们更多探求的是构筑现实世界的“最后一块砖瓦”,“寻取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但却蕴藏着深沉的人学动机。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开启了颂扬人的人道主义潮流,人性论和知识论渐渐成为哲学家们不可分割的研究主题。
进入近代之后,康德在哲学上实现了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人是目的”是康德的三大道德律令之一。康德把人的主体性置于突出位置,这一点正是众多当代西方哲学家人论、人学基本观点的思想渊源。在17、18世纪的欧美各主要国家,人的问题研究被赋予了更多的政治色彩。所谓“人类解放”、“天赋人权”等,成了启蒙学者们激励自己、唤醒民众向封建势力进行斗争的重要思想武器。由此,人类进入了认识社会、认识自身的一个重要阶段。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以宏大的哲学观和辩证法所阐释的人的劳动本质问题、人的自由问题以及人的生存方式(即需要、劳动和享受三个环节),尽管被注入了唯心论的性质,但仍具深刻的启示,以至使之在哲学上成为当时先进国家的“同时代人”的表征。
德国古典哲学的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费尔巴哈,则以第一个明确提出“人本学”理论著称。但是,历史上的思想家们关于人的解读,虽然在理论形式上是抽象的,其实际内容却并不是一切人,就是说,并不是完全而真实意义上的人,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是明显的。比如,古希腊的人论并未把社会最底层的人即奴隶包括进去;启蒙思想家们高喊的“人”,虽然被标榜为“整个受苦人类的代表”,但说到底也只是以资产者为其“生活原型”的。所以马克思对这种抽象“人论”的实质揭露说:“他们总是用后来阶段的普通人来代替过去阶段的人并赋予过去的人以后来的意识。由于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即由于公然舍弃实际条件,于是就可以把整个历史变成意识的发展过程了。”这就道出了问题的全部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