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工作报告 > 调查报告 > 关于小学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范文(合集三篇)正文

《关于小学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范文(合集三篇)》

时间:

关于小学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范文(通用3篇)

关于小学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范文 篇1

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党的“__大”报告也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而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黄金时期,因此打好小学教育的基础,对今后中学、大学的学习将起到极大的作用。那么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又是如何呢,今年10月份我对黄峤乡几所小学进行了调查,了解目前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的现状。

黄峤乡各小学的整体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在校舍上,由原来简陋的土坯房子改建为砖瓦房,有的甚至建起了楼房,宽敞明亮,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优良的学习环境。其次是教学的硬件设施上,一改过去破旧的拼凑起来的桌椅板凳,取而代之的是配套的全新桌椅,图书、文体器材、各种教学仪器也有相应的配备。第三是在学校的师资队伍有所壮大。但是,我认为目前黄峤乡的小学教育仍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硬件设施落后

尽管目前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相比一些沿海地区,我们的差距就更大了。尤其是在体、音、美和计算机教育设施上,教育设施不完备,甚至根本没有。

调查结果:

对学校的基础设施满意吗?

满意40.5% 较满意45.5% 不满意14%

学校的基础设施是否够用?

够用48% 基本够用50% 不够用2%

学校是否有多媒体教学设施?

有30% 没有70%

体音美教学设备是否够用?

充足22.5% 不充足70.5% 无7%

二.师资力量薄弱

在调查中发现黄峤乡各小学的师资力量薄弱,有的教师甚至一人带几门课,教师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调查情况如下: 你的认课教师是否大学毕业?

是36% 不是30.5% 不清楚28.5%

你喜欢老师的课吗?

很喜欢49.5% 一般48.5% 不喜欢1%

你的老师负责任吗?

负责任45.5% 一般38% 不负责任16.5%

你们老师是一个人带多门课吗?

基本上是15% 个别70% 一人一门课25%

三、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制约因素:

素质教育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但归根到底是一个实践问题。所以黄峤乡几所小学的素质教育的实施是受许多因素制

约的,综合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是教育观念。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是凸现学生主体性的教育,是充分开发学生潜能的教育。但现实中,农村家长们的观念常常是"读书--考大学--当官"的思想,所以把传授知识与提高素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考试与素质、智育与其他方面的教育分割开来。错误的观念不转变,素质教育就不可能走上正途。

二是教师队伍。素质教育不只是对学生的要求,它首先是对教师的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教师。一个素质不高、缺乏创新意识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而教师状况的.根本改变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

三是课程建设。且不说课程的内容改革是个难题,单就课程的形式而言,要实现由教师的"教材"向学生的"学材"转变,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四是教育评价。评价是检验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但属于情感和价值观念方面的内容能否评价出来?用什么方法来评价?谁来评价,是社会还是学校?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手段,素质教育的尴尬局面就很难改变。

四、村级小学减少造成学生上学不便

黄峤乡的一些村级小学,由于教学条件差,教学设备落后等因素,以及越来越多的家长外出打工,随之把孩子也送到教学质量较好的城镇学校就读,加之计划生育工作到位,因此生源逐年减少,许多学校

合并成一所,合村并校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集中教育资源,节省教育开支,实际上合校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它涉及到学生上学路途遥远,伤害部分村民感情等问题。但目前农村小学不提供住宿,这就造成了部分家比较远的学生上学的不便,小学生年龄小,每天来回跑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学生的人身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

五、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在教学水平上农村小学是无法与城镇小学相提并论的,而且差距越来越大,归结原因大致有5点:

1、硬件方面,即教学设备简陋,无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2、软件方面即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各方面条件都差,年轻的毕业生大都不愿到农村任教,教师平均年龄较大,知识结构相对陈旧,工作也缺乏年轻人的激情与活力。

3、家长素质较低,督促孩子读书的意识淡薄,有的甚至是抱着让小孩呆在学校省得他在身边闹或四外乱跑的想法把孩子送进学校的。

4、孩子天性爱玩,在缺乏适当的外部压力的情况下,不会自发地产生学习的兴趣。

5、现在社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专院校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很普遍,而这时许多同龄的打工者已能基本维持自己的生活了,许多农民就会认为“读书无用”、“多培养一个大学生,就多出一个贫困户”,这种认识和环境的存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慢慢减弱。

综上所述,当前农村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农村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令人难以乐观。农村小学教育占了义务教育的半壁河山,必须高度重视它所存在的弊端。基础教育不扎实,教育的发展也就只能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其问题的解决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均衡的必经途径。否则,就相当于丢掉了小学阶段的大多数,丢掉了整个基础教育的基础,也就谈不上什么全民素质教育了。因此,农村教育必须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更不应该成为被社会遗忘的角落。“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真正要做到何其难也!只有采取措施彻底改变农村孩子接受条件最差的学校教育的现状,加强和牢固基础教育链条上的薄弱环节,是农村小学走出困境,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

关于小学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范文 篇2

本文选择上海市部分中小学的戏剧艺术教育现状展开调查。通过访谈调研,发现目前本市中小学戏剧教育正呈现“教学渗透、社团培养、课程教学、工作坊试点”等四种不同的实践模式,由这四种模式分析和归纳而得目前中小学戏剧教育虽然已经得到普遍的重视,但仍然存在精英化的倾向,同时戏剧教育的多重功能尚待开发、教育理念也尚待完善。在调查分析的最后,提出“树立全人教育戏剧观念、加速培养戏剧教师、尽快出版规范的戏剧教材” 的建议,期待能够为戏剧教育在中小学的进一步推广做出呼吁和努力。

课本剧扮演、校园生活的舞台呈现、为培养团队精神而鼓励的戏剧游戏,都开始被教育者们接受与运用,以各种方式渗透、参与到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各个方面。同时,随着教育戏剧这一概念在中国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引进和推广,校园戏剧活动掀起了一波波小热潮。

本文对上海市的六所中小学和两个戏剧工作室的戏剧教育现状进行了调研,受访对象分别包括教师、学生、学校分管领导以及学生家长。这七所中小学及其区域分布分别为: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徐汇区)、上海市实验学校(浦东新区)、上海市进才中学北校(浦东新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长宁区)、上海协和双语学校(闵行区)、民乐学校(松江区)、育红小学(嘉定区)。

一、 现状:四种实践模式呈塔型分布

通过对访谈的整理和研究,笔者发现,目前上海市中小学的戏剧教育模式大致可分为教学渗透、社团培养、课程教学、工作坊试点四大实践种类,并且这四类在中小学中被利用的频率呈依次递减的塔形分布态势。

(一) 文科教学的戏剧渗透

所有的受访对象都表示会用戏剧的手段来进行文科(主要是语文和英语)的教学。这是目前上海中小学戏剧教育中最为普遍的一种方法:在学科教学中注入戏剧元素,让两者互为渗透,达到相关学科教育和戏剧教育的双重目的。

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戏剧文学及戏剧元素始终占有一定的比例。小学课本里的《乌鸦与狐狸》《小马过河》等篇目有故事、有冲突、有动作、有对话,非常接近完整的戏剧。而到了学生阅读能力相对完善的初高中阶段,语文课本中的戏剧内容就更多了,《陈毅市长》《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雷雨》《茶馆》《窦娥冤》等剧本涵盖了古今中外最经典剧作家、最经典戏剧作品的最精彩部分。而在英语、德育等其他学科,教师们也会选择情节性较强的篇章来进行戏剧改编,以增强课程教学的互动性,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科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对戏剧的运用,大致表现在以下方面:

1.角色朗读

这是运用戏剧手段进行文科教学的常见方法。由老师选择课文,学生根据文中内容分角色朗读。一般为念读方式,有的教师为节约时间,就让学生站在各自座位上进行;也有一些教师会选择让出讲台的位置作为舞台,请学生于事先背诵后上讲台以分角色对话的形式进行简单演出。

从戏剧的角度来看,这种演出缺乏舞台演出基本的场面调度和角色装扮,并非完整的戏剧,但这算是戏剧元素在中小学教学中最普遍的应用。

2.课本剧呈现

课本剧,是指把课文中的叙事性文章改编为戏剧形式,以戏剧语言来刻画人物、表达主题。课本剧是戏剧与教育结合的典型呈现。

在调查中,笔者得知《雷雨》《一碗阳春面》《哈姆雷特》《项链》《威尼斯商人》等课文在各受访学校的课本剧编演的概率很高。同样的,“课本剧”也是在此次调研中受访者提到的高频词汇,师生们纷纷表示非常乐于通过戏剧的艺术形式来赋予语文学习和英语学习更多的乐趣,让学生在欣赏与体验戏剧艺术之美的同时,学习学科知识,达到教学目的。

(二) 戏剧社团的兴趣培养

几乎所有的受访学校都在课外开设了戏剧社团。据了解,戏剧社团的成员招募过程是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双向选择:对演戏感兴趣的学生自主报名,指导教师对其进行考核,根据学生条件确定入社成员。戏剧社的活动全部都在课余时间,每周活动次数一到两次不等,每次活动时间平均为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

与课堂上不甚成熟的戏剧元素相比,戏剧社团的剧目无疑更加完整、精彩,并且具有更强的艺术性,更类似成熟的戏剧演出。戏剧社的指导老师也大都在学生时代参加过戏剧社团,或参加过相关的戏剧培训,甚至还有科班出身的戏剧专业毕业生。

戏剧社的活动成果一般来说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校庆、学校艺术节等大型校级活动上进行展演;二是代表学校参加各类区级和市级的校园戏剧比赛。

从戏剧社指导老师的确定,到成员招募的淘汰机制,再到演出剧目的反复排练,都体现了中小学戏剧教育的另一种精英化的倾向。“精英化”的戏剧教育打造出精彩的校园戏剧剧目,在各类比赛中获得荣誉,但这注定了只可能是一小批学有余力或具备戏剧潜质的学生才能享受到的教育过程。同时,也因为其活动并不纳入学校的正规体系之中,所以造成参与学生的流动性较大。采访中,有百分之九十的家长都表示,一旦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或学习强度过大,他们最先考虑的就是让孩子放弃戏剧社团。而那些赞同孩子参加戏剧活动的家长则另有打算:戏剧比赛获奖可能会有利于孩子升学或是申请国外的学校。例如,上海实验学校连续几年聘请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的表演系教师担任戏剧指导教师,精心挑选优秀的戏剧表演苗子加以培养锻炼,优秀学生课本剧目《商鞅》《药》堪称专业级水准,而好几个优秀的小演员们也因其戏剧才能和获得戏剧类的奖项,而顺利通过了复旦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

中小学戏剧社团的精英化教育,比课堂上的戏剧元素渗透来得更全面、更彻底,它让一部分有潜质的学生很早就领会到戏剧的艺术性和舞台表演的魅力,为优秀校园戏剧剧目和戏剧新苗的挖掘都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是,教育讲究的是“有教无类”,如何在普及教育阶段让更多的学生接受戏剧教育,如何充分保留戏剧艺术的艺术性、教育性和普遍参与性,挖掘出戏剧教育与学习生活更多的关联,这也是中小学戏剧社团“精英化”教育有待思考和权衡的一个问题。

(三) 戏剧学科的课程打造

戏剧学科的课程打造,是指在中小学中开设戏剧艺术教育专门的课程,把戏剧艺术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来进行教学。就和中小学中有规定课时保证的美术教育和音乐教育一样,当戏剧课成为学生必修的科目,会有更多的学生接触到这个领域,也会引起更普遍的重视。

据不完全统计,上海目前专门开设戏剧课程的中小学很少,且大多集中于民办和国际学校之中。

20xx年起,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正式开设艺术拓展综合课程。校方把艺术类课程分为声乐、戏剧、舞蹈、外国音乐、民族音乐共五大门类,每门课程都引进了该专业的艺术教师,包括戏剧表演系本科毕业的戏剧教师参与到中学的课程教学之中。五门艺术拓展课程中,声乐、戏剧、舞蹈均属于表演实践类,外国音乐与民族音乐则被分到艺术文化欣赏体系中,但校方还是规定这两门课程的选修学生必须分别学习口风琴和陶笛,也就是保证了所有艺术门类选修的学生都能掌握相关的表演实践技能。

据了解,世外中学现有六、七、八、九共四个年级,每个年级11个平行班。学生在六年级、七年级、八年级的学习中,必须每学年都挑选一门艺术拓展课作为必修课程,且每年不可重复。也就是说,所有的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前三年可以修习三种不同门类的艺术课程,每门艺术学科的修习时间为一整学年(两个学期),每周行课1课时,每课时40分钟。等到了九年级,学生可以在前三年选过的三门学科中再重复选一门进行精读修习。

据该校戏剧教师介绍,她的戏剧班每学年每个年级的选修人数在20—30人,由学生在校级网络选课系统中自行操作,没有额外的面试筛选。六年级、七年级、八年级的戏剧课被她称为基础训练,主要教授与声乐、台词、形体、表演等一系列戏剧舞台实践相关必修内容;而她把九年级的班级称为进阶班,这个班每年固定招学生20人,全部都是前三年选修过戏剧课的学生组成,教学目标是在舞台上完成合格的戏剧表演。

该教师还为本调查提供了基础训练班和进阶班的课程大纲。戏剧基础训练课程大纲共分为四个单元,设置四个主题,涉及的表演技能分层递进。同时在每个单元的实践训练之前还会有戏剧游戏环节和戏剧常识讲授环节。

而对于进阶班,由于选修的学生已经受过一年的戏剧基础训练,并且也有兴趣、有意愿进一步学习戏剧表演,所以指导教师会为这个班设置两个戏剧表演任务:一是校艺术节上完成一个经典戏剧片段的演出,二是设计戏剧工作坊,指导学生自编自演参与到戏剧创作的每个环节,从无到有呈现一个反映校园生活的戏剧小品。

分析世外中学戏剧课程大纲,不难发现这个表演训练体系与高校表演系的基础训练课程基本相似。可见,这种表演实践的训练方法是以培养舞台上的合格演员为目标的,只是在世外中学这种专业演员的入门训练很好地体现了戏剧教育的普及性,每个愿意上戏剧课的普通学生都自主接受,并能够在接受专业的戏剧表演训练后于演讲、交际、即兴反应等方面体现良好的进步。

同时,在调查中很多学生告诉笔者,他们在戏剧课上最喜欢的环节不是照着剧本演戏,而是每一次正式上课前都会进行的戏剧游戏和即兴小品。对青少年来说,戏剧游戏和即兴小品都是没有剧本的表演,是一种本能的自我呈现的表演。在这两个环节,学生的热爱并不是戏剧表演本身,而是把戏剧作为一种工具,成为表达个人情感和宣泄青春情绪的一种媒介。

(四) 教育戏剧的初步参与

上文所提及的课本剧、戏剧社和戏剧课基本涵盖了目前上海市中小学戏剧教育的绝大部分实践模式。这三种模式各有利弊,但每一种都是对于戏剧教育的宝贵探索与尝试。在戏剧教育的研究领域,这三种模式本质上都属于剧场教育的范畴,主要关注的是纯粹艺术技巧的训练,如表演技巧、声乐演唱、戏剧编导等,其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合格的戏剧人才、完成完整的戏剧演出。

在西方戏剧教育的研究中,除了剧场教育,还有教育戏剧(Theater in Education)这个范畴。与剧场教育相比,教育戏剧更多的是寓教育于戏剧艺术的表现过程之中。它的教学重点不是戏剧技艺,而是要学生更多地去体验日常生活,用自己的阅历、经验、记忆来判断和确定戏剧人物的选择,从而完成表演任务。表演的结果并不重要,表演的过程、体验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刻、全面地洞察和认知他人、自我与社会。

近年来,教育戏剧从西方被引入中国,在一线城市的高等艺术院校中引发不小的探讨热潮,同时也在一些专业志愿者的探索之中,以各种形式默默地进行实践试水。

1.创新戏剧探究课形式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和上海市进才中学北校,是目前上海少数两家把教育戏剧纳入课程体系的学校。市三女中于20__年开设相关课程,而进才北校则是上海戏剧学院艺术教育专业的合作实验学校,早在20__年就开始进行教育戏剧的试点。两个学校都把该课程当作创新戏剧探究课,分别在高一新生和初一新生中全面铺开。市三女中是每周1课时,行课40分钟;进才北校是每周2课时,行课80分钟,总共历时都是一个学年。

根据进才北校相关教师提供的课程大纲,我们会发现教育戏剧的课程设置与世外中学戏剧拓展课有着较大的不同。

与世外中学的戏剧拓展课相比,进才北校的教育戏剧课程大幅减少了声乐、台词、形体、表演等表演基础训练课程,对于经典戏剧片段的编演也几乎没有涉及。而戏剧游戏的内容大幅度增加,其演示内容更多地与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相关联,教师在课程中的主体作用被大幅减弱,更多的不是决断者,而是学生表演与相关思考的引导者。

2.教育戏剧工作室的公益推广

教育戏剧在上海尚属于新生事物,将其纳入课程体系的学校只有上述两所,其余更多的是以工作坊的形式短期介入到中小学教育实验当中。这种推广大致有两类:一是承接短期的定期培训和演出;二是配合社会团体的公益慈善推广。

首先,承接短期教育项目的定期培训和演出。每年上海市各区县教育局会有一些专题教育的短期项目,项目推广过程中会有戏剧演出的子项目。例如,上海应戏剧工作室于20__—20__年间承接了上海市松江区和嘉定区教育局关于个人卫生推广的教育推广项目,以教育戏剧的理念设计与“勤刷牙”“勤洗手”等有关的短剧小品在区县所属20多所小学中上演,共计60余场。这样的宣传短剧带有教育戏剧的元素,改变了观演壁垒分明的戏剧模式,增加了大量问答互动内容,颇受小朋友们的好评。

另外,上海戏剧学院的希望彩虹教育戏剧发展中心多年来始终在上海偏远郊县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当中开展免费的教育戏剧推广和关怀活动。这些活动并没有通过学校,而是通过社会公益团体来展开。如在宝山区和嘉定区的一些城中村,戏剧教师每周六上午会在村子里废弃的场地上开设教育戏剧活动,就像爱心学校那样,把缺乏家庭关爱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从家里、街头和网吧中聚集到一起,参加戏剧游戏和故事剧场,以戏剧的方式来进行心理诊断和辅导,并丰富这些孩子的课余生活。

二、 特征:四种戏剧教育的发展倾向值得关注

此次调查表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育者们已经认识到戏剧教育的重要性,并主动地在教育过程中添加戏剧的相关元素。并且,可喜的是,已经有部分中小学把戏剧纳入教育课程之中,把戏剧和美术、音乐并列,传统的中小学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被正式地拓展。但同时,戏剧教育在上海尚属新兴领域其推广的过程中还是有一些发展的倾向值得关注和探讨。

(一) 戏剧教育的优势已被认可

此次调查中,受访师生普遍反映戏剧能够辅助文科的教学,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而开设专门戏剧课程的学校领导也表示,戏剧课的开辟是成功的、受到师生欢迎的,中小学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因此变得更加完整和丰富。还有一些学校的校长还表示戏剧应该像音乐和美术一样,被纳入上海所有中小学的必修艺术课程体系之中,这是发展的趋势。

此外,戏剧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所起到的良好作用,也被普遍认可。对于独生子女占多数的上海中小学生来说,戏剧排练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每一次的戏剧编排,每一个道具的设计制作,每句台词每个动作的设计调整都需要大家群策群力。也有很多学生表示,在上了戏剧课后,他们敢于在公众面前发言、演讲,较自如地表达自我的观点,并且还能注意仪态和措辞。而青春敏感期的中学生们还把戏剧表演当成释放情感和学习压力的工具,他们需要这种情感宣泄来调整和认知自我,同时还能增强对于社会和生活的观察与体验。

而提出不同意见的声音来自于学生的家长。大部分家长表示,当他们在面对孩子沉重的学业竞争压力的时候,和语、数、外等主课相比,戏剧和美术音乐课程虽然重要,但关键时期(如复习迎考)可以被放弃。而那些愿意让孩子接受戏剧教育的家长大部分都有以后让孩子出国念书的打算,因为“国外的学校不仅看成绩,还看学生是否有丰富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可见,戏剧教育在整个社会中的推广和普及是个长远的历程,不仅要改变教育者的观念,还要让并未接受过戏剧教育的家长们也认可其重要性,并且如何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多年博弈中获得发言权,戏剧教育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 课堂戏剧的多种功能尚待开发

虽然课本剧已经普及到受访的所有中小学校,但是大部分学校对于课本剧的功能开发,依然呈现一定的局限,课本剧的教育功能、交流功能、激励功能都尚待开发。

首先,涉及学科单一:目前,课本剧涉及的学科多为语文科目和英语科目,绝大部分的课本剧都是以语文、英语教材为基础,选择其中故事性、动作性、冲突性较强的篇目加以改编,通过种种戏剧技巧加以呈现,让学生看了这些演出后借助形象的思维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涵。但是,如果能更多地开掘戏剧的教育功能,为学生营造戏剧的“体验式的学习情境”的话,就会发现很多戏剧元素如角色扮演、旁白与对话、道具音效等手段,能变平面的书本为立体的戏剧情境,引导学生在此环境中自我认知、自我学习。可见,如果用课本剧的形式来辅助理科教学,就能突破枯燥的语言和公式实验的瓶颈,把数理化也变得生活化、大众化。比如若能以年轻的科学家牛顿为主角设计一系列故事以阐释力学定律,这种设计应该也比反复背诵公式要有助记忆得多。

其次,即兴互动的缺失:目前的课本剧依然是以最终的舞台呈现作为目的,但如能对课本剧排练的过程加以开发的话,我们就会发现课本剧排练其实本身就是一套即兴式的、反省式的、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当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戏剧情境引导学生参与进来以后,并不会提供完整的、严格的剧本供演出使用。当教师提出问题以后,让学生做即兴发挥,教师再即兴回复,学生可能会成为整个场面的主导者,对于下一步的剧情,师生会通过协商来进行下去。通过反复即兴的讨论和体现,增进学生对相关议题的深入了解。

(三) 精英教育与普及教育的两极分化

普及教育,是指放低教育对普通大众的门槛,使全民教育的程度普遍提升;而精英教育则特别看重受教育者的能力,强调其所受基础教育的程度,有机会受到精英教育的对象比普及教育的接受者要少很多。普及教育是面向大众的通识教育,而精英教育则更加强调在某个领域的研究能力。

目前的上海市中小学戏剧教育也在较大范围内呈现出精英教育和普及教育两极分化的局面。

在课本剧普及的中小学文科教育中,教师通常会把戏剧当成传播学科知识的重要工具,几乎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得到机会在课本剧中演出一个角色,或是分到几句台词。但由于课本剧的指导教师大多没有受过专业戏剧的训练,所以课堂戏剧往往会出现只会重复一些文学的片段或是无法完整呈现戏剧情节的起承转合,使课本剧缺乏完整的戏剧性,因而无法彻底贯彻戏剧艺术本身的教育功能。

而精英化则是一些学校或戏剧社团挑选少数经过表演技艺的基础培训的学生,让他们可以有能力在舞台上塑造完整的角色形象、完成合格乃至优秀的舞台表演。但这种开小灶式的精英化戏剧人才培养,忽略了基础教育的普及性和开放性,偏离了戏剧教育的初衷。

如何调整戏剧教育普及的领域,改进戏剧教育在中小学中推进的方式方法,改变“漂亮灵活的孩子才能去演戏”的传统观念,更良好地运用教育和戏剧的互动关系,保留普遍学生的集体参与性,是戏剧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四) 戏剧教育教学目标尚待探讨

笔者根据调研所获得的戏剧教育教学目标大致总结如下:完善艺术课程体系、辅助学科课程教学、戏剧艺术通识教育普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同的教学目标造就不同的戏剧教育实践模式。较大的分歧在于:戏剧教育到底为了培养学生的才艺还是修炼其素质?

无论是世外中学的戏剧艺术拓展课还是进才中学北校的教育戏剧游戏,我们会发现戏剧的基础训练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和重复性,而学生在两种戏剧教育实践模式中都收获了素质能力的一定提高,例如他们的自我表达都更自信了、团队精神都变强了、情感心理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释放和宣泄。然而,从长远来看,我们会发现这两种戏剧教育课程都会培养出好的演员:一个是在舞台上的自信,而另一个则是掌握戏剧手段来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良好社会形象。这是一个演员(社会人)从本能表演到自觉表演的过程,也是戏剧教育渐渐离开艺术探索的领域,不断走向社会化的前进方向。

在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倡导“全人教育”,是塑造整个人品德、思想、创造力和人格,而绝不只是单纯地掌握知识。长久以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比较注重知识的灌输,让孩子成为被动的接受者,造成创新思维的缺乏和为人处事的拘谨。所以,戏剧在全面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成为一种突破传统观念的工具,把学生的单方接受变成师生双方的平等交流,把戏剧艺术基础的声、台、形、表变成学生传达思想和认知的重要媒介。

当然,以才艺表演为目标的戏剧教育和以培养完整人格为目标的戏剧教育,这两者绝非矛盾或替代的关系,这两者完全可以齐头并进、百花齐放。但在中小学基础教育的阶段,笔者期待戏剧的教育功能能够被更多的普通教育工作者认知、接受、尝试、开发,那么中小学的戏剧教育必定会渗透到更多的学科教学和教育环节之中,戏剧也会给学生的人格培养和素质修炼提供更多的方法和惊喜。

三、 建议:拓展上海市中小学戏剧教育和提升戏剧教育水平的举措

(一) 传播戏剧艺术的“全人教育”理念

英国戏剧教育学家乔治尼兰德兹说过:“一个理想的戏剧教育课堂应该是这样的:教师需要把王冠取下来,静静放到椅子上然后与学生说,这里并不需要国王,我们每个人参与其中,并承担责任,一起探索、学习和发现。”

这种戏剧教育的观点,提倡的是师生的平等交流。教师是学生探索戏剧、探索世界的同路人,而非灌输者。这和国人传统观念中的老师指导学生上台演戏的戏剧教育截然不同。当戏剧教育的目的不是最终的舞台呈现,而是把各种教育理念和知识传达融会于戏剧手段之中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戏剧教育的天地将变得非常广阔,它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所起的重要性也已经远远大于单纯的艺术熏陶。

从根源上来说,戏剧教育等于“全人教育”,这种理念在中小学教育对戏剧的认知中,并没有普及。老师、学生、家长对于戏剧教育认知的局限性,会无法真正落实戏剧教育真正的教育目标,从而造成戏剧教学手段的使用也出现一定的偏颇。如果能增强对于戏剧教师教学理念的培养,增加对于戏剧教育手段对于学生人格培育确实有效的成功案例的展示,从微小的试点做起把辐射面扩大,那么全人教育的戏剧观念将会影响到更多的人。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的上海市中小学戏剧教育依然尚在起步阶段,前路探索将是挑战与收获并重。

(二) 培养戏剧教师

此次调研中,笔者发现中小学基础教育体系中戏剧专业教师资源严重匮乏。除了少数开设专门戏剧课程的中小学聘请了专职戏剧教师,其他大部分学校的课本剧与戏剧社的指导老师全部由文科教师兼任。一旦遇到戏剧竞赛、艺术节等演出任务,学校会另外聘请区县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艺术老师或艺术高校专业人员协助完成相关演出。这种专业指导绝大部分在特定任务结束以后也不会再继续深入进行下去。

推广戏剧教育的关键环节,就是应该大力培养第一线中小学专职戏剧教师。

戏剧教育更注重戏剧实践的过程,戏剧游戏的开展、戏剧方法的倒入、戏剧情境的构建等才是戏剧教育的核心,这些都需要教师的引导才能得以进行。戏剧教师要负责在戏剧活动中适时、适度地提出问题、引导讨论、诱发建议、厘清规则。同时,他们还是戏剧课程氛围的营造者,要有足够的感染力和组织技巧,能运用戏剧游戏或戏剧活动营造恰当的戏剧气氛,还需要有汇聚参与者注意力及把控戏剧活动节奏的能力。

以上这些要求,对于非戏剧专业背景出身的文科教师来说,要完全践行并非易事。所以,建议从专业戏剧院校引进受过戏剧科班训练的毕业生或是对文科教师加以更加系统、更加完整、更加长期的戏剧教育培训。通过不断的戏剧教师工作坊课程的训练,来促成戏剧教师的成熟。如果能够培养出具备这些能力的教师,戏剧教育推广就有了深厚的基础。

(三) 出版戏剧教材

目前,无论是课本剧改编还是戏剧教学课程大纲的编写,每个学校都处于各自为战的“打游击”状态。甚至每个学校每个学期推行的课程内容都在不断调整,随意性较大。且另有一些学校对于戏剧教育课程表达出“有心无力”的态度,不知如何着手。

如果要进一步推行戏剧教育,建议尽快编写一套通用于中小学、具有普适性的戏剧教材,这将有益于戏剧教育在中小学校的全面推行。

戏剧教材可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经典编排,把语文课本中的《雷雨》《一碗阳春面》《威尼斯商人》《小马过河》等经典戏剧片段由专业戏剧教师进行编排、演出并录像,同时配合比较详细的编排准备过程文字,制成光盘进行投放。这些“样板片段”可以让那些对戏剧教育没有经验的中小学从模仿开始,慢慢地对舞台设置、演员表演及戏剧编排达成最初的实践积累,并逐渐熟悉戏剧、熟悉改编、熟悉舞台。

其次,是配合这些经典片段进行基本戏剧常识以及舞台表演实践内容的文字讲解,让初入门的师生们在实践的基础上有基本的戏剧理论认知,了解戏剧的基本方法。

最后,罗列实用的戏剧游戏及其较详尽的操作方法,帮助教师通过戏剧游戏观察每个学生的特征、心理以及潜质,从而通过戏剧手段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旦有了相对统一的中小学戏剧教育教材,不但能够让所有的普通中小学都有能力走出戏剧教育实践的第一步。对于推广和研究者来说,也有了一个可供调查、研究和改进的基础蓝本,对进一步推进上海市中小学戏剧教育的全面开展也有很大的益处。尽管戏剧教育的重要性在上海的中小学里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无论是从师资配备、课程设置还是培养理念上依然处于草创阶段,未来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重。我们期待不久的将来戏剧会成为一门艺术必修课进入到普通中小学课程体系;我们期待会有更多专职戏剧教师带领更多的中小学生领略戏剧的魅力——这种魅力不仅是艺术的体验,更多的是把戏剧当作媒介和工具,让青少年借助体验戏剧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冲突、理念和情境,来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树立正确的处世态度,进而提升综合素质和完善创新思维。

关于小学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范文 篇3

教育改革的春风已吹遍中国大地,基础教育工程已经被列入国家教育的重中之重,新一轮课程改革已付诸实施,素质教育的号角早已奏响,可是,当前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又是如何呢,我利用暑假的时间来到农村Xx小学进行社会实践,了解目前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

Xx小学的整体面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在校舍上,由原来简陋的土坯房子改建为砖瓦房,宽敞明亮,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优良的学习环境。其次是教学的硬件设施上,一改过去破旧的拼凑起来的桌椅板凳,取而代之的是配套的全新桌椅,图书、文体器材、各种教学仪器也有相应的配备。第三是在学校的师资队伍有所壮大。但是,我认为目前农村的小学教育仍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一下几方面:

一、学校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

尽管目前Xx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Xx小学还没有多媒体教室,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经常缺乏资金买新的。

二、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工作负担重

在中小中,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多数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同时,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务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三、素质教育难以实行,课程改革举步维艰

农村教育,一直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里。受大的环境制约和影响,教师们都把学生考高分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学校也用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依据。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等课程虽然开设,但实则难以得到保证,学生的身心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知识面狭窄,观念滞后。

四、村级小学减少造成学生上学不便

我所去的Xx小学,由于教学条件差,教学设备落后,以及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到教学质量较好的城镇学校就读,因此生源逐年减少,大多数学生就读于一所乡级小学。撤并村级小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集中教育资源,节省教育开支,但目前农村小学不提供住宿,这就造成了部分家比较远的学生上学的不便,小学生年龄小,每天老回跑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学生的人身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

五、教师不够严谨

该校部分教师放松了教学管理工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督促得不够严谨。使得学生放松了学习,对学习没有紧迫感,缺乏竞争意识,这也造成教学质量下降。

六、教师队伍不稳定

由于该校教师的调动性大,导致教学工作缺乏稳定性。教师之间缺乏凝聚力、向心力,对学生的教育缺乏长远规划,使学生对教师没有习惯性,特别是小学阶段学生不是一时就能适应。

七、教学方法单一

该校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导致学生上课时精力不够集中,不能更好地掌握堂上知识。第二课堂活动和文娱活动开展得不够多,未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充分利用好学生的课余时间。

综上所述,当前农村的小学教育情况实在是不容乐观,农村小学教育占了义务教育的半壁河山,必须高度重视它所存在的弊端。基础教育部扎实,教育的发展也就只能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其问题的解决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均衡的必经途径。否则,就相当于丢掉了小学阶段的大多数,丢掉了整个基础教育的基础,也就谈不上什么全民素质教育了。因此,只有采取措施彻底改变农村孩子接受条件最差的学校教育的现状,加强和牢固基础教育链条上的薄弱环节,是农村小学走出困境,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