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工作报告 > 调查报告 > 市场需求调查报告【精选7篇】正文

《市场需求调查报告【精选7篇】》

时间: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如下是小编为家人们分享的市场需求调查报告【精选7篇】。

市场需求调查报告 篇1

时至今日,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中国上市公司的信息环境、制度环境、经营环境和外部风险已经发生了深刻改变,投资者的构成和信息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分别对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的年报信息需求进行了调查。

个人投资者也称普通投资者,由于资金和专业能力的限制,使得个人投资者获取有效信息的途径和渠道较为单一,公司年报成为个人投资者的主要信息来源。此外,个人投资者多为获取短期收益的投资者,他们对年报信息的需求和决策变量有别于机构投资者。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了20年,个人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和投资分析能力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境外发达资本市场相比,中国的个人投资者存在人数众多、层次复杂、短期行为严重的特点,因而在信息上处于劣势。从维护市场公平的角度出发,改善年报信息披露应以这些信息弱势群体为主要对象,因此有必要首先对新形势下年报信息的主要需求者――个人投资者展开调查研究。

目前,国际上对机构投资者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标准的界定。一般来说,机构投资者是指专门投资证券业并积极管理证券投资组合的金融中介结构,主要包括主要有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和投资基金、证券公司、银行等。与个人投资者相比,机构投资者进行的是规模化、专业化运作,在获取、整理和分析信息方面具有优势,对投资信息的需求更为理性和独立。为了反映不同资本市场环境下信息需求的变化,我们分别对国内市场和香港市场的机构投资者进行了调查。

香港是大多数中国企业走向国际资本市场的第一步选择,也是当前情况下境外投资者接触中国资产的最便捷途径,因此香港金融市场上的专业机构的意见,不仅能够反映国际市场对中国公司资产的质量评价,而且在行业预测、财务分析、公司治理各方面有相对更为精确和主流的看法。

个人投资者年报需求调查

对中国股票市场而言,2007年和2008年是两个非常特殊的年份。从2007年10月的6124点到2008年末2000点以下,股市跌幅达78%。这段时间的非理性繁荣和泡沫的迅速破裂,为调查和分析年报受众的需求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时间窗口。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个人投资者者甚众,样本容易获得;二是多数投资者损失惨重,他们对自己投资行为可能会进行理性反思,比较容易获得高质量的调查反馈;三是市场低迷的时候活跃投资者有较强动机阅读年报,以寻找被市场低估的股票。课题组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填写调查问卷的个人投资者中,约70%是活跃投资者,20%为非活跃投资者。活跃投资者的问卷主要通过证券公司向其客户发放,回收比例高达70%以上;非活跃投资者的问卷主要通过偶遇样本发放,随机选择容易接触的个体作为调查对象,并注意到了被调查者的受教育程度,锁定的人群为具有大学教育程度、能够理解年报信息的人群。为了了解个人投资者对年报信息披露的具体要求和反应程度,我们在问卷中涉及了年报信息依赖度、市场指标、行业指标、财务指标、公司治理指标、经济与社会环境指标。

个人投资者决策独立性较强

调查结果显示,个人投资者独立决策的比例较高,约75%的被调查者“自己分析决定”,其中有20%的投资者同时借助股票分析师和专业投资顾问的推荐,仅仅依靠亲戚朋友提供内幕消息的投资者只占7%。在被调查者中,认为年报对投资决策比较重要的占36%,评价为重要的占30%,认为完全不重要的占11%。

监事会报告最不受重视

对于年报信息披露的主要内容,根据每一项信息披露内容在投资决策中的相对重要性(重要程度用相应的数值表示:1.完全不重要; 2.不太重要;3.重要;4.比较重要;5.非常重要),投资者对年报内容的评价如图所示:

个人投资者最关注经营风险

67%的被调查者回答对年报信息披露中关于公司经营存在的问题、风险提示及风险对策最感兴趣,对主营业务情况、资产、利润和现金流量构成情况最感兴趣的投资者均为61%,而只有14%的投资者对客户和供应商的情况感兴趣,对公司治理内容感兴趣的投资者比例也不高,约为20%。有62%的被调查者认为应改善年报中关于主营业务的情况,认为应披露更多关于公司经营存在的问题、风险提示及风险对策的投资者占63%。关于资产、利润和现金流量构成情况和公司未来经营计划和发展战略两个方面的信息披露,超过50%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加以完善。除了强制披露的内容以外,67%的投资者认为风险预测方面的自愿披露对自己的决策最有用,超过50%的被调查者认为市场和同业竞争分析以及公司发展战略对形成有效决策有帮助。

国内机构投资者年报需求调查

对国内机构投资者的问卷调查涉及基金公司、券商、投资公司和投资咨询公司等机构。调查显示,国内机构投资者对年报信息的依赖程度较高,50%的受调查者认为其投资决策受到公司年报的影响程度较大,认为影响程度很大的占31%,影响程度一般的占19%(如下图所示)。

以福田汽车的公司年报为调查对象,机构投资者对年报信息披露内容的偏好分为:

1. 公司经营存在的问题、风险提示及风险对策 (68.7%)

2. 公司未来经营计划和发展战略 (68.7%)

3. 主营业务情况 (62.5%)

4. 资产、利润和现金流量构成情况 (62.5%)

5. 公司经营优势及竞争力情况 (62.5%)

调查表明,与个人投资者类似,机构投资者对风险和不确定方面的信息兴趣程度很高,这反映了投资者的风险意识与2008年股票市场大幅波动有关。在受调查的国内机构投资者中,有43.5%的投资者认为年报需要进一步细化公司经营存在的问题、风险提示及风险对策以及公司经营优势及竞争力情况。31.2%的机构投资者认为年报需要改善公司未来经营计划和发展战略方面的信息披露。

香港机构投资者年报需求调查

尽管QFII和CEPA的补充协议落实以来,内地和香港市场之间的信息沟通得到了极大促进,某种程度上,香港市场已经成为与内地市场联动最为密切的成熟资本市场,然而现有研究显示,依然缺乏两地市场存在长期协整关系的证据。现阶段中国资本账户尚未对外开放的前提下,A股和H股之间的价值差异和变动差异,除了短期市场资金效果之外,一定程度反映了内地市场和国际市场对公司资产质量、经营状况以及发展前景的评价差别。

这种评价差别,对境外投资者而言,更多建立在对相同的市场信号的不同解读重点上。年度报表是企业信息披露最重要与核心的环节。本次问卷调查涉及香港市场最为活跃的几家跨国机构投资者,散发问卷的对象为专业机构的投资分析师和风险管理分析师。调查显示,受调查的香港金融机构分析员当中,认为年报信息对中国公司股票投资决策非常重要的占17%,比较重要的占50%,重要的占25%,只有8%认为不太重要。这表明香港投资者较重视年报,一方面显示出境外投资者对信息披露的标准化、规范化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对国内企业信息获取渠道的相对有限。

监事会报告的受重视程度最低

问卷调查分析显示,在企业年报的各部分信息当中,接受调查的香港机构投资者重视的顺序是:会计财务数据,股本变动和股东情况,董事、监事和高管人员变动,董事会报告和监事会报告。其中财务数据的重要度远远超过年报其余部分,这说明香港投资者非常重视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也倾向于年报的这部分最能真实和高效地反映经营情况。值得注意的是,董事会和监事会报告的重要度远远低于其他部分,说明香港机构投资者对中国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和职能水平尚未足够信任。

长期因素和宏观因素最受重视

在市场因素、经济因素、公司经营因素当中,最为机构投资者关心的是财务状况、行业前景与宏观形势。与国内机构投资者相比,香港机构投资者对长期因素和宏观因素更为重视,这符合中国市场作为全球最有活力的新兴市场的定位。对公司经营状况信息,财务健康,风险控制和公司治理水平这些决定资产长期质量的稳健因素,都被放在逐步上升的重视地位,而国内投资者比较热衷的短线题材,境外投资者的反应比较谨慎。

对利率变动的反应没有我们预期中强烈,一定程度反映了中国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尚未完全有效地建立,这与2007年抑制性的升息政策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的市场实践也是一致的。同时企业声誉并未显示出得到应有的重视,反映了中国市场法制与舆论监督某种程度的缺位,相信经过2008年的毒奶粉风波,市场会对企业商誉与诚信度建立新的反馈。

偏好市场和同业竞争方面的自愿性披露

境外市场对自愿信息披露非常关注。在最发达的美国资本市场, FASB(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2000年成立了 《企业报告研究计划》 自愿披露工作小组,关注并研究了行业中大公司自愿披露的状况。 工作小组在2000年4月发表了一份题为 《改进企业报告―― 强化自愿披露的审视》 的研究报告,主要探讨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不同行业的企业在其财务报告中自愿披露的信息,主要包括使用者特别关注的非财务信息,并提供了一套企业自愿披露信息的框架。在欧洲,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1998年对82家瑞士公司的调查显示,80%的经理人员认为,自愿性披露能够提高投资者对经理人员的信赖程度,65%的经理人员认为,增加自愿性披露有助于在资本市场上获得更多资本和提高股东价值。

在香港,有学者对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中国H股公司的自愿性披露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与香港本地公司相比,H股公司作为大陆的“窗口公司”,为了树立大陆公司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良好形象,而自愿披露更多的信息。本次调查问卷显示,香港机构投资者对于自愿信息披露内容的偏好顺序为:

1.市场和同业竞争分析 (92.3%)

2.风险预测 (76.9%)

3.公司发展战略 (53.8%)

4.表外业务 (38.4%)

5.内部控制 (15.4%)

调查结果表明,香港机构投资者对自愿信息披露的需求,与对强制性信息披露部分的要求,有一致的方面,也有互补之处。重视行业前景和同业竞争,是两者的共同之处,投资者希望自愿披露部分有更深入的补充。同时,非财务信息在自愿披露部分得到了更多的重视,投资者希望了解风险预测、公司的发展战略这些长期性因素。对2008年影响赢利指标相当大的表外业务部分,我们意外地发现调查结果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重视程度,说明了机构投资者对公司业务和收益构成的理性态度,这也是境外机构投资者倾向于对中国市场进行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的一种暗示。

结语

市场需求 篇2

相比高端市场营销人才的较少需求,基层的市场人员需求在黑龙江省内却存在巨大缺口。各大企业对基层营销人员的巨大需求主要由于:一方面黑龙江省经济正在朝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过渡;另一方面,营销人员的离职率一直居高不下。虽然在基础岗位,整个社会对市场营销人员有着较大的需求,但由于技术和学历门槛较低,使得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面对众多激烈的竞争。而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工作经验方面处于绝对的劣势,巨大的需求却对应着难以就业的尴尬。另外,由于高校毕业的市场营销人才在从事基础销售行业时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因此,基础营销岗位在市场营销人才吸引力方面处于相对的劣势。这也与整体就业市场对市场营销人才需求的结构性问题有着相同趋势。在整个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而求职者难觅合适岗位与招聘企业难觅合适员工同时存在。改变当前区域经济与市场营销人才需求间存在的不协调关系,使此类人才能够为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力量需要该区域内的各大高校、企业以及政府的共同努力。

2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市场营销人才需求的措施与建议

2.1黑龙江省高校对整个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不可小觑在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方面,黑龙江省高校应在思路和课堂上进行双向的改革,在保证人才数量的同时努力提升市场营销人才的专业质量。首先,高等院校应该改变现有的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思路,以适应当前的区域经济发展。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推动整个专业向理论结合实际、技术与能力共同发展的方向转变。其次,在课堂教育方面,当前的理论教学模式亟待改变。学生缺乏实践能力,理论学习成果难以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造成了整个专业培养出的人才难以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因此,高等院校应考虑将部分职业培训课程纳入教学活动中。比如,通过加强教学投入,购置软件设备,可以进行市场营销仿真模拟训练,在改变实践机会匮乏问题的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积极性、学习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学习效率的可见性。此外,对于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就业心理的辅导应继续加强。营销专业学生入学后对未来择业就开始茫然与担忧,这种状态在设置市场营销专业的工科院校时更加突出。因为工科院校都有优势和主打专业,营销专业是这类学校的边缘专业,因此学生的被歧视被忽视心理更严重。突破与相关就业的心理障碍,使营销专业的学生乐于面对挑战,愿意从基层做起,使得高就业意愿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二者的相互适应、相互协调。

2.2不协调状况的改善需要整个区域内企业的支持和帮助企业对于人才能力的过高期望不但不利于整个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对于区域经济的升级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学校在培养市场营销人才的过程中急需企业提供足够的机会,但由于黑龙江省国有企业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与东南沿海各省民营经济的发展相比相对落后。因此当前能够为黑龙江省内高校营销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条件的企业相对较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依靠人才提升竞争力,但对人才的培养却投入不足。同时,新入职的营销人员较高的离职率也成为企业发展的一大隐忧。向其提供更高水平的就业培训和心理疏导,至关重要。对此,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改善基础营销人员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待遇,通过协调、沟通解决双方共同关注的问题,保证市场营销人才能够得到能力上的提升,给予基层营销人员不断晋升的机会,以此降低市场营销人员的离职率。在企业内部,可以通过组建学习型组织,使营销经验得到充分的交流和传播。由于市场营销工作本身对营销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营销人员不仅需要熟知生产流程,还要了解产品结构;不仅需要了解自身企业,还要谙熟竞争对手;不仅需要了解市场环境,还要揣摩服务对象,因此营销工作的这种综合性复合性特点,要求企业能够为其提供了解企业了解产品、了解工艺、了解市场、了解顾客、了解对手的机会与平台。营销人员工作能力的提升不仅能够增强自身工作信心,更能提高工作归属感,从而降低离职率。企业也可以通过组织安排营销人员与企业内其他各部门的人才相互学习,进行更加有效的沟通,提升从属意愿,以帮助企业营销新员工尽快消除新环境陌生与不适带来的心理障碍,从而降低离职率,保障企业运营顺畅。

2.3政府对于众多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机构应给予指导和帮助推动黑龙江省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资源,依靠省内培养和省外吸引来的人才仍需要继续进行更高层次的教育和培养,这不但符合终身学习的要求,更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支持。因此,政府应该鼓励和支持成人教育培训机构,帮助成人教育机构设置符合市场需要的、与区域经济密切相关的培训项目。就市场营销人才而言,一方面要规范市场营销人员的上岗认证制度,这是提升营销人员就业认知率,控制营销人员就业良莠不均现象的保障。另一方面,政府要借助第三方力量即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机构,要向市场传递需求信号,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当然,市场营销人才自身也应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明确职业发展目标,把握职业晋升方向,适时调整职业心态,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3结语

市场需求 篇3

目前,针对我国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课程设置的依据研究。2.对比研究,将我国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与西方大学课程设置进行对比。朱望(2008)将中国大学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与西方大学进行了对比研究,总结出中国大学的必修课多于西方大学,所开设专业课课时和数目多于西方大学,跨学科课程少于西方,中国大学没有独立学习的课程而美国有独立研习的课程。3.专业英语课程体系研究。杨凤军(2011)提出建立“厚基础、宽口径、有特色、重实践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立足英语本位,突出体育特色。王正胜和丁素萍(2010)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上发表的论文“国内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中提出英语专业考虑开设的课程包括:通识教育类、专业技能类、专业知识类、专业方向类、实践环节类等课程。还应该重视隐性课程,根据教育学、语言学、语言教学等理论开设课程。提出了融合渗透式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方式,课程体系还应该根据各方面的变化适时调整,并对课程设置进行动态评估。王雪玲(2010)在“关于就业导向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中提出了“英语+专业”的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应以专业为基础,使外语作为技能、工具与专业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文化素养。常俊华在(2011)“民办高校英语专业特色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中提出“专业+特色方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成为当前民办高校英语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并提出了“专业平台+特色模块+职业技能培训”的课程体系。

二、西安英语人才市场需求分析

本着使民办高校英语人才真正顺应时展需求,积极为西部特别是陕西地方经济服务的精神,对西安市场英语人才需求现状进行了调研。调研分析得出:80%的企事业每年都有引进英语专业人才的岗位计划,其中翻译公司和社会培训机构需求量较大,政府部门、事业单位需求量较小。

三、课程设置理念及设想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

根据社会需求和院校发展现状分析,陕西民办高校应该培养服务陕西经济和适应陕西就业市场的应用型/实用型英语人才。坚持以育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培养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宽阔的国际视野、专门的教育或商务知识技能,并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较高的人文素养,能熟练使用外语从事教育、商务、经贸、旅游等工作的应用型外语专业人才。

(二)课程设置

市场需求 篇4

一、近年来我市扩大消费需求取得成效

进入新世纪,全市消费需求快速增长,2003年虽受“非典”影响,全市消费需求膨胀,增速达到10.12%,是十多年来首次超过10%。20*年,农村消费市场提振,消费增速也超过10%。此后,我市城乡消费保持持续快速发展。

(一)我市消费需求市场又好又快发展

近年来,我市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尤其是一批大型流通企业发挥龙头作用,扎实开拓市场,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不仅城市消费激增,更重要的是农村市场消费攀升更快,拉近了与城市消费需求发展速度上的距离。2005年,我市实施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试点,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等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全市消费增速达到13.9%,超过当年gdp和财政增速,最关键的是农村市场消费继续发力,增速达到13.5%,与城市消费增速差距缩小到0.7个百分点。

20*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跃升全省第二,达到167.57亿元,占全省消费总额的8.29%,标志着我市消费市场迈出了一个新台阶,稳定而强劲的消费需求成为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从表一可知,农村消费增速基本上以高于全市的速度以增长,由于农村消费基数高于城市,从而推动了全市消费需求的高速增长。

表一:20*~20*年全市社会消费需求情况

年份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城市消费县及县以下消费

总额%总额%总额

数据来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因20*年公报中城市消费与县及县以下消费数据有误而修正。总额:亿元

(二)消费热点加速消费结构调整升级

由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居民的大作耐用消费品、品牌服饰、汽车、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住房等消费热点保持高位运行,反映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住宅、通讯、汽车、文化教育等消费持续升温。20*年,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中,家用电器及音像制品类增长39.8%,通讯器材类增长39.4%,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5.8%,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4.5%,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43.2%,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18.0%,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46.56%。2007年,热点消费结构再次升级,由于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中,汽车类高速增长58.7%,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3.3%,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56.6%,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3.99倍,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66.7%。同时,家用电器及音像制品类增长12.6%,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35.8%。20*年,消费结构在升级中继续调整,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中,建筑装潢材料类比上年增长164.5%,家用电器及音像制品类增长41.6%。受次贷危机影响尤其是原油价格高企,汽车类增长0.3%,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0.5%。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83.2%,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6.7%,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81.2%,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57.6%。

(三)居民购买能力和实际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从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看,如表三所示,我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水平,自20*年以来连年提高,除少数年份的个别指标增幅较小外,绝大多数指标保持高速增长,基本超过同期gdp和财政收入水平

表二:20*~20*年全市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水平

年份在岗职工城镇居民(人均)农村居民(人均

平均

工资增加%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纯收入消费支出

数额%数额%数额%数额

数据来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金额单位:元

从居民的消费支出结构看,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主要是食品、交通与通讯、衣着、娱乐教育文化、居住等,并保持了持续增长太好,但由于受宏经济环境对城市居民的生活影响较大,城市居民的住宅、汽车、服装等消费支出的增长变化波动较大。相比较而言,农民的消费支出主要是受农产品价格、生产资料价格和促进消费的政策影响,同时还因为绝大多数农民有着农业耕地的保障,宏观经济变化对正常生活影响较小,消费支出主要集中在食品、交通通讯和住房三个方面,而且异常波动的情况也相对较小。

(四)居民的潜在消费能力稳定增强

近年来,虽然宏观经济环境不断发生变化,我市居民储蓄意愿和即期消费能力都在不断增强。通过表二和表三可以看出,在岗职工实际收入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得到释放,居民实际消费支出增长较快。而20*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居民储蓄意愿增强,从居民储蓄存在与全市金融机构存款的比较看,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增加147.05亿元中,居民储蓄存款达到102.68亿元,占69.8%,而上一年只占54%。从居民储蓄的纵向比较看,2007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增加额占居民存款余额的13.4%,比年初增加额只比上年多2.47亿元,而20*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增加额占居民存款余额的20.2%,比年初增加额则比上年净增48.3亿元。居民储蓄增加虽然抑制了消费,但仍然表现为潜在的消费力。

表三:20*~20*年全市及居民储蓄水平比较

年份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城乡居民储蓄存款

余额比年初增加余额比年初增加

数据来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单位:亿元

二、金融危机下我市扩大消费面临新的考验

经济全球化下的金融危机,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不能独善其身、概莫能外。尽管各国政府都在积极采取措施,联手应对金融危机,但世界经济的颓势还没有发生根本逆转的迹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表示,可能调降其对2009年全球经济预估至负成长。国际知名评级机构标准普尔2月份报告称,全球信贷危机可能还仅仅处于初级阶段,信贷活动可能在未来几个月里进一步收缩。美联储指出,经济滑坡的影响正在向制造业和金融服务业之外蔓延,裁员和招聘冻结日益普遍。今年1月份,日本中小企业的销售额同比下滑12.3%,降幅创历史最高纪录。可以预见,外需还将持续减少,资本缩水与投资意愿下降产生的叠加效应将更加突出。受此影响,我市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外贸、外资不仅增长乏力,而且下行态势明显,虽然消费需求继续保持高位增长,也已开始下挫,增速放缓。

(一)受金融危机导致消费需求呈下行态势

我市消费需求由去年9月增幅23.6%的高位,尔后逐月下降到年底22.1%。城市消费先于农村市场3个月下滑,从去年6月份的23.66%,逐月下降到22.4%。对比2007年和20*年的消费需求发展速度,可以看出我市消费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2009年1月虽是春节黄金消费期,但全市消费增速却在下降,仅为21.9%。在金融危机下,去年国际市场上原油、农产品等资源性产品价格高企,通货膨胀加剧,尤其是美国雷曼兄弟银行破产,拖累我国沿海地区企业,并向波及我市企业,农民工返乡增加,失业率提高,导致居民审慎消费甚至是保守消费,出于对就业压力的担忧和对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城乡居民不敢放心消费。

(二)因我市经济欠发达致使最终消费率不高

衡量消费需求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消费率。消费需求通常是指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我国居民消费在最终消费中约占80%,政府消费只占20%。目前,我国消费水平不高,2003、20*年最终消费率仅为55.4%和53.6%,居民消费率为43.3%和41.9%,而2000年世界平均消费率就已高达77.2%,2003年又提高到79%,发达国家则更高。

表四: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与消费比较

年份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消费率

总额%总额

数据来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单位:亿元

虽然我市是消费规模居全省第二,但从表四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市消费仅为地区生产总值的1/3,比全国平均水平超过50%有很大差距,而居民的最终消费率则更低。客观上,地区最终消费率与国家的最终消费率具有不同意义,一个地区社会生产并不是限于该地区最终消费,况且地区之间产品流通又不能准确统计。对于一个国家,产品进出口贸易有各国海关精确统计,除了出口,就是作为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或服务消费了。因此,有其研究的参考价值,从一定意义上它表明我市社会生产的产品并不是社会热点消费的产品,其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不高,社会劳动成果中更多的表现为生产成本,因此经济效益较低,显现出欠以达地区经济特征。

(三)较低的居民收入水平制约了消费需求扩张

**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崇尚节俭消费,这是不争的事实,但这各消费观念在时代的发展中悄然改变。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是消费需求的重要标志,反映出一个地区社会消费水平,而决定消费水平的是重要指标是居民收入水平。以2007年为例,我市城区住户耐用消费品百户调查百户调查显示,前10位的拥有量依次为,移动电话136.6部、彩电125.49台、空调118.95台、接入有线电视1*台、电冰箱98.69台、洗衣机96.*台、固定电话93.46部、淋浴热水器90.2台、微波炉54.25台,家用电脑39.87台,其余均没有超过30%,家用汽车作为标志性消费,其拥有量很小。据市统计局抽样调查,2007年,农村平均每百户拥有洗衣机的数量15.17台、电冰箱从35.1台、空调机12.9台、热水器29.8台、摩托车64.3辆。实际上,这样的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并不高,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全省居民收入水平可以大致找到答案,当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73.6元,比上年增长17.4%,高出我市763.6元。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56.3元,比上年增长19.8%,高出我市54.3元。由于收入水平的制约,在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储蓄养老防老的思想还根深蒂固,从而制约我市城乡居民消费。

(四)大批人员外出务工分流了我市现实消费能力

我市经济欠发达,并与长三角地区有着地缘优势。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约130万人次,约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1/3,加之城市需要就业的人数,每年约有140万人在外务工经商,这部分人既是我市劳动和创业主体,同时也是居民消费的主体,由于他们常年在外务工,多数情况下是将其个人收入积存起来,蓄积创业的资金、购置或建设住房和大件耐用消费品,真正回乡消费只集中在春节期间。因此通常情况下,他们并不真正在我市消费,他们的生活及其商务活动都消费在其旅居的城市,我们推测这部分在外务工人员的每年消费至少在50亿元以上。

(五)经济结构不够优化抓不住扩大内需政策机遇

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从国家从宏观政策上制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从我市20*年对外贸易情况分析(见表五),我市十大产业中,占有主导地位的是纺织服装,然而这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作为高成长、高附加值的重化工业、制造业的总体产业优势都不强,船舶以通过装配出口为主。以这样的产业结构,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加快我市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基础条件就显得较差了。

表五:20*年涉及国家十大振兴规划产业产品出口情况

合计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物流

数据来源:**市海关统计数据。单位:万美元

为开拓消费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国家实施运用财政政策激活消费,目前主要是家电、汽车(包括摩托车)、农机,从消费需求的角度看,我市市场潜力巨大,在已经实施的家电下乡进展情况看,我市表现较为突出,但从促进我市工业生产的角度看和扩大投资需求看,因我市符合这一政策导向的产品甚少,故对促进我市投资需求十分有限。

三、扩大我市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

当前,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经济形势出现了回暖迹象,在进出口下降的情况下,支撑经济增长的是投资与消费。我市作为一个欠以达地区,经济外向度和依存度都不高,扩大投资与消费需求仍是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主要措施。鉴于我国经济管理体制,重要投资项目和财政信贷政策的决定权在政府手中,扩大投资需求主要由政府主导,而消费意愿与消费行为是由居民个人决定,扩大消费需求更多的是市场行为,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助推和引导消费并创造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

消费需求通常是居民消费和公共(政府)消费,既包括物流消费也包括服务消费。对于政府来而言,扩大消费需求是不需要政府花费太多成本的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是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促进经济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根据当前我市宏观经济政策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我们认为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需要从产业导向、财政与信贷政策、社会保障与就业、培育消费热点与开拓农村市场等多个层面着力,扩大投资和培育消费热点创造消费需求,确保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开拓农村市场释放农民消费活力,发放消费券以“四两拨千斤”带动城乡消费,强化信用消费促进全社会放心消费。

(一)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促进投资需求

项目是扩大投资需求的载体,决定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因此,加快项目建设,不仅可以扩大社会有效投资需求,解决金融危机下社会总需求不足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培育经济发展后劲,促进消费需求提升。

从项目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看,投资性项目是实现扩大再生产的重要途径,对重要项目的决策权在政府手中,随之就是配套的财政政策与信贷政策的到位实施,一经决策就可以对经济增长产生直接的作用,因此在金融危机下,加强项目投资是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实施最容易也最直接的表现方式,比扩大消费需求的宏观政策效果来得更直接、更明显。同时,扩大投资需求,可以蓄积发展后劲,有效地间接扩大消费需求,必须不失时机的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从扩大内需对经济结构调整看,支持和推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特别是十大振兴规划的产业项目,鼓励和引导各地有效承接具有良好前景的产业项目,可以使我市能够获得更多的产业政策支持,加快培育产业集群。20*年统计公报显示,我市主要工业产品为纱、布、化纤、白酒、啤酒、能源生产总量、原煤、发电量、原油加工量、汽油、柴油、水泥、化肥、化学农药、合成洗涤剂15类产品,其中:日用消费品只有6种、能量6种、生产资料3种,而且价值、附加值都不高。根据来自消费市场的判断,在我市较为优势的产业集群中,由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消费性产品少,国家鼓励扩大消费的促进政策对我市生产性企业直至全市经济的增长收效甚微,因此发展适应现代消费特征、更具有高成长性和良好发展前景的投资项目十分必要。

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看,有利于改善消费环境,提高流通的组织化程度,拓展新的消费领域。由于历史的体制的原因,我市商贸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帐太多,制约了大型商贸物流企业的发展,国内外众多知名商贸企业到我市发展找不到发展平台,使我市城市商业发展的集中度不高,城市的接纳能力、消费能力因此受限。

(二)开拓消费市场尤其要重视开展农村市场

解决消费需求不足,是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我市建设商贸物流中心的重要内容。我市最终消费率多年徘徊在34%,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20个百分点,甚至还低于全国居民消费率10个百分点。如果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我市20*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计算,当年可以增加140亿元,如果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社会最终消费规模将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翻一番多,达到570亿元,这些都表明我市扩大消费需求有着巨大的空间,也表明扩大消费可以帮助商贸流通业提高社会贡献度,对保障就业、增加税收、促进城乡市场建设产生较大的积极作用。

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和农村消费需求不足是影响消费总水平的重要原因,既存在居民收入不高,也存在着较大的城乡收入差别和消费差距。以2007年为例,当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73.6元,高出我市763.6元;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56.3元,高出我市54.3元,以全省高出我市的居民的收入水平计算,我市居民潜在的消费能力就会增加14亿元。以20*~20*年为例,我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1:0.31、1:0.33、1:0.33,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比为1:0.38、1:0.37、1:0.3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消费支出差距有如此之大,因此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尤其是开拓农村市场,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巨大潜力所在。由于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城乡居民的消费意愿下降、即期购买力不强,从而导致消费热点的热度不够,住房价格作为一个指标性指数也印证出我市消费市场扬而不沸的状态,高档次的企业商务用汽车不多反映出企业的实际竞争力不高,并对市场竞争持有保留态度,农村家用电脑市场处于起步状态

新兴消费的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在消费需求,对促进就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开拓农村市场都具有现实意义,也表明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空间巨大。随着生活节奏和商务活动频度的提高,家务劳动社会化有新的消费需求,现代化的大型家政服务中心、经济型快餐业、婴幼儿护理、婚庆与家庭等有着良好的消费需求。人们追求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文化娱乐、休闲旅游、教育健身、观光农业等新兴市场已经成为新的消费时尚,而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生态农业和无公害食品的消费需求不断上升。而市场竞争加剧了企业对创意产业、3g业务、3c业务、信用评估、规划策划等中介组织、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等市场需求也在与日俱增。

(三)千方百计确保城乡居民充分就业

保就业是保增长的重要基础,不有充分就业是不可能持续保持消费快速增长。我市作为农业大市,人均耕地不足0.7亩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而同时我市人口密度大于全国、全少平均水平,既表明我市有潜力巨大的市场需求,又表明有大量富余劳动力,形成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处理得好可以相互促进,处理得不好将激化矛盾上升。据农业部门统计,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约130万人次,劳务经济收入占到了农民收入的60%以上,劳务人员收入占其家庭收入的近70%,劳动力转移就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渠道。但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自去年9月份至今年元月25日(春节前),我市返乡农民工达110万人;截止目前,外出务工人员90万人,尚有10余万返乡农民工滞留未外出务工。可想而知,确保农民工就业,是保农民增收、促进农村消费需求的前提。

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是扩大内需的应对策略。一方面农民工回乡创业,不需要扩大投资需求,同时还要吸纳劳动力就业,既可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大量农民工回乡创业,可以有效地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将在沿海地区务工收入转回家乡投资,带回信息、技术和市场,使大量农民工实现离土不离乡,由于这部分劳动力既是创业主体,又是扩大消费的主力。对于扩大消费需求十分有益。近年来,我市农民工返乡创业呈现喜人态势,据初步统计,已有2.5万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创办经济实体4500多个,带动当地农村劳动力近8万人实现就业。

支持开发区、工业园区建立农民工创业园、大学生创意产业园区,开展技术创新,发展新型产业,推进产学研结合,逐步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支持有条例的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吸纳大量返乡人员参股,通过新的项目实现新的创业。鼓励企业将闲置的资产支持大学生创业。

(四)适时实施发放消费券的对策

消费券通过政府以转移支付的方式,引导和刺激消费需求,以激活消费市场,保持最终消费持续增长。发放消费券是一个种政府行动,是运用政策来促进消费需求的扩张,创造新的市场需求,从而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为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起到“减震”作用。

从政府的立场看,算是花小钱办大事,既可以减少经济社会发展可能出现的“振荡”,又能促进经济有序发展。家电下乡政策,政府为最终销售价格的补贴13%给农民,农民受益了,也扩大了农民认识世界的视野,但从整个产品的生产链上看,13%的补贴低于产品的17%增值税,相当于政府对企业实行减税政策,只是将减税的部分让渡给农民,而在整个产业链的上游各企业、职工都还在持续缴纳税收,同时各企业能够持续发展就可以保就业、保增长,企业就能不断进行产品研发、开拓市场,职工下岗和再就业、社会稳定等各种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不再成为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因此,政府最终还是获益的,稳定了财源,稳定了企业发展。家电下乡虽不是直接发放消费券,由此可见发放消费券的功效。

消费券与家电下乡政策异曲同工,都可以起到点亮消费市场的作用,带动相关产业的产品生产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家电下乡是通过消费补贴的方式,发放农村居民,因此建议消费券发放给城市居民。

消费券不同家电下乡政策,在于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先转化为消费,城市居民的消费不完全局限于特定的商品。消费券的功效实质上同家电下乡政策一样,取决于政府的实际承受能力、发展对象和范围、使用领域和有效期限。

消费券的使用范围,从**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可用于困难职工购买日用消费品和餐饮、旅游业,特别是对餐饮、旅游业的指向作用,可以更好地引导其发展,并对促进产业发展。我们主张消费券定点、有限使用,鼓励商业零售和服务型企业对使用消费券实行价格优惠,以增强消费券的扩张力。以旅游业为例,若消费券限于购买门票,就可以带动餐饮、交通、旅游商品等消费;如果用于定点酒店,若每桌限于一券,就可以带动相关产品和服务消费;若用于消费我市品牌生活用品,就能间接促进我市工业企业生产。

消费券的发放对象,原则上主张全民享用,视财政状况也可只对困难家庭。鼓励有条件的居民家庭将消费券捐赠出来,支持城乡困难家庭,培育社会公众的爱心,发展慈善事业。虽然政府增加支出,但通过捐赠等方式,经过二次分配到困难家庭,又可以减少政府对困难家庭救助的补贴。

消费券的使用期限,我认为不宜集中消费使用,要有一个时间界限,时间过长,不利于达到公众所期待的社会效果,时间过短,会使居民盲目而集中消费,原则上以半年期为好。由于只有货币特定的支付职能,而没有货币的流通职能,居民在使用消费券时会更加审慎,会在经过比较后作出购买决策。而对于企业来说,需要时间对其经营策略作出调整,吸纳持券消费者购买其产品和服务。

我们主张,有条件的企业购买政府消费券,发放给困难职工,或通过慈善捐赠的方式对弱势群体进行扶持,也可以鼓励所有者购买其经营的产品和服务。

(五)积极有效地扩大信用消费

信用消费信用消费作为一种消费形态或者消费模式,是现代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有助于扩大内需。以信用卡为例,根据国际经验,银行卡支付占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可以拉动gdp增长0.5~0.8个百分点。如果我们充分挖掘信用消费的潜力,将其在消费者零售总额中的占比提升60个百分点,将拉动gdp增长3~4.8个百分点,以2007年我国gdp总量25.7万亿元计算,将拉动gdp增长0.77万亿元到1.24万亿元。

美国信用消费占总消费额的2/3左右,日本信用消费占总消费额的1/3以上,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信用消费也非常普遍。据测算,我国信用消费比例不到2‰,2007年中国人均gdp为2461美元,这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信用经济时代,我国目前已经具备了发展信用消费的条件。

行业市场需求分析 篇5

过去40年来,全球大米市场一直被少数几个出口国垄断着,泰国、越南、美国和巴基斯坦占到了全球出口的60%到70%。在此期间,泰国一直是头号出口大国。2011年是个关键的转折点——没错,这就是泰国推行大米典押计划的年份,泰国政府人为地以高于市场价50%的价格收购大米,结果导致泰国大米出口市场份额骤降10%,痛失占据国际长达三十多年的头号大米出口国地位。

国际大米市场自此风起云涌,竞争程度不断白热化,竞争格局也出现新变化。伺机而动的印度、越南和巴基斯坦快速抢占市场份额,2011年重新恢复出口的印度更在次年迅速跃居出口榜首。越南凭借持续的低价优势,不断夺取市场份额;泰国则在2014年停止典雅计划,降价出售库存而重返首席位置。而因检验检疫问题一直未能打开中国市场的低调的老牌大米出口国美国,十年来的出口量一直维持在350万吨左右的水平,终于也不甘寂寞,要积极开拓中国市场了。

大米出口国之间的较量越来越精彩,城头变幻大王旗也成为常态。对于未来的潜力,单产是个有意思的切入角度,它是一国资源禀赋、科技、农业发展程度,农业政策倾向等等的综合反映。为什么泰国的大米单产一直非常低,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6%,但却长期占据主导地位?“靠天田”多、常规稻多是其单产低的主要原因。然而这又成为其质量制胜的秘诀。当然,除此之外,泰国政府对大米产业的支持、对大米品种的培育、加工技艺的先进和对品牌的维护这些因素同样缺一不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越南。越南大米近年单产水平提高很快,生产成本低使其在国际市场上拥有比价优势,因为越南偏好低附加值类型的大米,周期短,长得更快。但由此产生的质量问题却被诟病,所以一直只能走低价路线,未能像泰国那样轻松打入高端市场。相比之下,美国是个奇葩,它不是大米消费大国,却是不折不扣的贸易大国,它的单产出乎意料地全球最高。这是美国优越的自然生产条件和更优越的机械化农业生产条件的共同作用。而且美国的大米品质很不错,符合广大食米地区人们的爱好,在国际稻米市场上很有竞争力。

作为两大新兴经济体,中国和印度的龙象之争经常成为国际的焦点。如果单说农业方面,中国目前的优势非常明显。大米生产量全球第一和第二的中国与印度,一个成为进口大国,一个成为出口大国,但前者腰围越来越粗,后者却仍在国际饥饿排行榜上徘徊。印度耕地数量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但印度农业生产率不高,印度小麦、大米、玉米、豆类生产率仅为中国一半。无论怎么看,中国的农业发展水平和粮食安全程度都远高于印度。

过去十年来,国际大米贸易量从3144万吨增加至4251万吨,增幅35%。对于已从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的国际大米市场,中国这个有着全球最多人口的进口量大升的国家,俨然成为了主导者。当然,粮食连续十连增的中国,也面临着严峻的局面——数量过剩,质量堪忧。中国总的谷物进口量从2011年的200万吨增长到了2012年的1100万吨,背后一边是轮换越来越难的巨量储备粮,一边是加工企业求之若渴的优质进口粮;一边是原粮收购成本日益提高,一边是加工行业利润不断变薄,品牌化之路遭遇大败局。这些现象都在警示我们,再以数量为岗的粮食安全战略已经不合时宜,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质路线才是未来的发展之道。

行业市场需求分析 篇6

一、概述

20xx年度是我国房地产和建筑业发展面临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之年,也是全行业聚焦新型建筑工业化和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元年。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提倡节能减排的环境保护政策引领下,我国建筑业开始艰难的迈向绿色建筑及其工业化的突围发展之路。

我国的装配式建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突然停滞并很快走向消亡,PC技术沉寂了三十多年之后又重新在中国兴起,这是一个令人鼓舞和值得期待的事件;时隔30年的断档期,无论是技术还是人员都非常匮乏,短期之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人员、技术、管理、工程经验等软件方面的问题。现实的情况是大家采用投资办厂来应对产业化发展需求,建了工厂才知道市场并不成熟,运营管理非常困难,各地产业化推广都停留在试点示范工程阶段,根本无法实现建筑工业化的质量和成本优势,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非常普遍。

本年度装配式建筑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尤其是在国家最高决策层明确要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号召下,随着国家和行业陆续出台相关发展目标和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全国各地20多个省市陆续出台扶持相关建筑产业发展政策,推进产业化基地和试点示范工程建设。住宅产业化基地涵盖开发、设计、施工、建材部品、设备等全产业链企业,大多数企业都将装配式建筑市场锁定在住宅产业化领域。全国各地同质化竞争的局面非常严重,各主要区域预制混凝土企业生产任务严重不足,产品和施工质量参差不齐,许多从事PC业务的企业亏损严重。建筑工业化再度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深入思考。

二、技术标准

1、装配式建筑体系

我国目前实施的装配式建筑体系包括混凝土结构体系和钢结构体系两大类,详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建筑体系与构配件的对应关系,其中构件之间的连接构造是关键技术,也是实施装配式建筑质量控制的重点内容。

2、标准体系

我国预制混凝土技术标准编制历时10年左右时间,截至目前预制混凝土领域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已基本齐备,现行的预制混凝土结构设计、构件生产、结构施工、工程验收等系列标准完全可以指导我国建筑工程领域的装配式结构工程实施。目前最大的困惑是许多专业人员缺乏预制建筑方案设计和预制工程实施的训练,对标准的理解和应用没有整体概念,造成许多项目出现技术经济性差,甚至出现一些质量问题的现象。当务之急是要引入有经验的预制混凝土专业咨询机构,通过和业主、设计、施工、生产等工程实施主体的紧密合作,系统策划预制混凝土工程的设计方案、实施质量和项目成本,才能体现装配式建筑的优势,促进装配式建筑稳步有序的发展。

国家、行业及地方主要标准规范已基本编制完成并颁布实施,为了普及和推广装配式建筑有关知识,装配式建筑技术交流和专业培训活动非常活跃。在参加学习交流之后,大家的普遍困惑是我国各地的装配式建筑发展理念还很不清晰,装配式建筑的技术体系和实施方案尚没有确立,许多企业缺乏从系统层面开展装配式建筑的研究开发能力。

3、关键技术研究

装配式建筑关键技术研究仍然是未来需要聚焦开展的工作层面,以为我国建筑产业化的深入、持续和广泛推进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和保障,表2是关于装配式建筑关键技术研究的项目和主要内容要点,这些研究成果及形成的有关技术标准能极大丰富我国装配式建筑技术标准体系。

三、发展动态

1、房地产开发企业

在万科集团为代表的开发企业推进住宅产业化取得阶段性进展的情况下,许多开发企业开始主动或被动地关注住宅产业化和预制混凝土技术发展,部分企业开始尝试产业化住宅试点项目的探索。目前的房地产宏观形势依然严峻,各地出台的产业化政策是开发商关注产业化的主要动力,一旦限制或激励政策落实不到位,住宅产业化将面临非常尴尬境地。目前开发企业尚处于产业化认识的迷茫和困惑期。

2、设计咨询企业

由于房地产市场的低迷和各地产业化政策相继出台,许多有实力的设计咨询企业开始探索向产业化方向转型,本年度有实力的设计企业通过试点工程和专业咨询相结合,开展装配式建筑的工程设计工作和技术服务,成为本年度产业化发展的一大亮点。应该认识到目前的设计咨询企业的专业研究工作还比较欠缺,在装配式建筑领域总体技术水平有待提升,工程实践经验需要慢慢积累。

3、大型建筑施工企业

由于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全国各地建筑工程的开工量严重滞后,本年度最大亮点是中建总公司成立了具有产业一体化平台(开发+设计+生产+施工)的建设科技集团,整合全国的产业化资源,探索装配式建筑一体化建造模式。全国各地的地方施工企业也纷纷开始涉足建筑工业化领域,都从预制工厂和试点工程入手,实施效果还有待时间检验。前期进入装配式建筑领域的承包商一般都面临产业平台建设时间长、投资大、市场空间有限、产业链资源匮乏、产业化项目实施困难及成本压力大等问题,很显然这些问题短期内无法解决,必须要上升到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层面来定位,才能实现产业化建造的优势。因此建议实力较强的承包商应坚持本土化长期发展战略,尽快形成所在区域的专业化和差异化竞争优势。

生产企业调查

1)缺乏对全国范围及各区域的PC工厂规划布局调查分析和指导,造成PC工厂的投资建设处于混乱无序状态,有的地区投资过度造成重复建设,有的地区尚处于空白状态。

2)全国各地原有PC工厂几乎都是以市政基础设施和水泥制品为主的企业,转型做建筑构件有一定基础,但也存在经营管理和质量标准的巨大差异,需要时间来完成转型。

3)新建的PC工厂近几年已超过100家,厂房和设备等硬件设施都比较到位,但缺乏技术和管理等软件方面的建设,尤其是专业人员短缺,造成经营困难,质量水平较低的问题比较突出。

4)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城市PC工厂发展较快,整体技术管理水平较高,是引领我国PC企业健康发展的排头兵。

产品分类调查

产品质量水平调查

1)我国PC产品质量整体水平依然较低,除了市政基础设施类构件质量较稳定外,建筑构件和水泥制品质量不容乐观。

2)PC产品生产的专业化和多元化矛盾短期无法化解,主要问题是没有长期发展战略,依靠低价竞争是其主要经营手段,给企业的产品质量提升造成困难。

3)PC企业的科研和技术质量管理投入严重不足,科技和生产管理人员短缺且缺乏系统培训,缺乏创新且产品质量低劣问题突出,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和长期低价欠款经营造成许多企业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4)全面提高PC产品质量成为PC行业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产品市场应用分析

8、设备配件企业

本年度国内外设备配件企业发展较快,我国新建的PC生产线的自动化和信息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预制工厂的设备工业化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设备运行质量还很不理想。一方面由于目前的市场严重不足,建成之后的生产线无法正常运行,大多数都处于停滞状态;另一方面由于构件的标准化定型较差,无法满足设备的产能要求,生产效率普遍达不到设计要求。由于厂家数量多,设备配件企业的竞争呈现白热化状态,技术服务能力不足,经营状况堪忧。因此建议设备厂家不要盲目推广构件生产线,要做好客户的售后服务工作。综上所述,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相关企业面对建筑工业化发展普遍面临准备不足、人才匮乏、缺乏经验积累等软实力的考验。

四、市场开发

我国装配式建筑和预制混凝土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全国各地基本上集中在住宅工业化领域,尤其是保障性住房这一狭小地带,前期投入较大,生产规模很小,造成预制构件的成本普遍较高,装配式建筑的成本、质量、工期、环保等优势还很难充分体现出来,短期之内还无法和传统现浇结构市场竞争。

目前的预制构件市场远未成熟,预制混凝土市场仅依靠政府推动远远不够,关键是要依靠一批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全方位系列开发装配式建筑体系,扩大预制混凝土应用领域和使用范围,形成建筑构件和市政基础设施构件的同步协调发展、预制厂家与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紧密合作的局面。我国预制构件的市场开发要坚持多样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的发展路径。

1、住宅市场

目前装配式结构的热点多集中在住宅市场,尤其是政策性保障房市场,由于各地政府成本控制比较严格,如果不能确立产业化建造的成品交房标准,提高装配式建筑的性价比和舒适度,短期内无论是装配式混凝结构还是钢结构还都无法和现浇结构竞争。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保障房的市场会逐渐减少,实施产业化建造除了各地基础条件较差外,工程造价低成为实施产业化建造的主要障碍,未来的装配式建筑主战场不会是保障房。商品房市场由于受房地产深度调整的影响,目前许多地产商都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观望状态,大家都往朝轻资产的投资公司方向转型,希望转型成为房屋公司的地产商非常少,因此商品房的装配式建筑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短期主要停留在经济性较好的标准化构配件层面市场需求。

综上所述,未来的住宅产业化市场风险和机遇并存,没有实力和资源的企业投资预制构件行业需要慎重决策。

2、公共建筑市场

我国公共建筑市场一直很少采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方式建造,除了建筑个性化要求外,给工程标准化设计带来诸多障碍,导致其实施装配式建造难度大,成本高。多年来预制外墙挂板是公共建筑采用预制混凝土技术的主要成果,但与各种幕墙的用量相比显得微乎其微,未来的市场推广潜力很大。公共建筑主体结构构件的预制化是未来装配式结构的重点开发领域。

3、工业建筑市场

我国的工业建筑市场一直以钢结构和现浇混凝土结构为主,装配式结构主要应用在单层重型工业厂房中,工业厂房的预制标准化体系比较完善,但一直缺乏创新发展,用量逐年减少,目前采用的PC厂房一般以排架结构为主。

近年来预应力空心板和双T板的在工业或商业建筑中的应用开始复苏,一方面由于其采用预制预应力技术,施工速度快、成本低、经济性较好,逐步得到行业认可。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厂家都比较小,产品质量控制水平较差,技术服务能力不足,经常会出现一些市场推广方面的困难,也存在工程实施过程的质量管理和验收问题。建议从事该产品生产的企业加强和设计咨询企业合作,高度重视预应力产品的生产质量和推广应用工作,确保装配式建筑的工程质量和性能提升。

4、市政景观市场

除传统地砖、马路牙等普通水泥制品一直在大量使用外,近年来各种新型预制混凝土市政景观产品得到重视和开发,由于其表面的颜色和质感可以采用装饰混凝土技术实现其装饰耐久功能,包括预制混凝土广场铺地板、排水沟、雨水盖板、景观座椅等系列产品开始引起行业关注,从事该领域的企业应把新产品开发、产品质量提升及技术服务作为培育市场和推广应用的重点。

5、基础设施市场

桥梁、排水管、管片等基础设施类构件标准化程度较高,市场和生产企业专业化程度高,从业人员比较稳定,企业经营状况一直较好。该类企业的专业化和地域化特征非常明显,也有部分综合类企业利用产品多样化经营方式保持适度规模和稳定运营取得市场竞争优势。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发展,各类基础设施需要不断完善和升级改造,未来的市场潜力巨大。具有本土化特征的专业化公司是该领域的发展方向。

五、问题与对策

建筑工业化和装配式建筑的呼声越来越高,全国各地推广预制技术的热度还在不断增加,从各地反馈的产业化试点示范工程和工厂运营的信息来看,实施过程存在问题很多,实际效果很差,严重影响未来预制混凝土技术在我国推广应用的进程。

装配式建筑相关产业链的软硬件建设还很薄弱,工程建设和设计单位的从业人员对产业化项目前期策划管理欠缺,缺乏产业化技术支撑能力和工程实施经验,由于按传统现浇结构的最低价竞标理念来管理产业化项目,经常造成产业化规划设计方案不合理,选择的承包商和构件加工厂不具备专业化技术和产业化实施能力,严重影响产业化项目的质量提升,造成工程实施过程存在可建造性差、效率低等现象。

目前的建设或监理单位投入的人员和资源条件少,对于产业化项目统筹协调能力严重不足,施工单位的专业化技术和管理水平又比较欠缺,导致项目推进过程中经常出现质量差、工期长、成本高等问题,甚至得出产业化不如传统施工好的结论,严重制约PC市场推广应用健康发展。应该认识到没有人才和质量做基础,停留在赶工期和大规模复制低品质建筑的做法是不可取也是行不通的。国内外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不顾客观条件制约,贪大求全、急于求成的推广装配式建筑将后患无穷。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核心内涵是采用工业化精益建造手段建造高品质建筑,实现节能减排的绿色发展目标。

(1)很显然我国现行建筑管理体制还不适应产业化发展要求,需要不断改革完善,各级建设主管政府部门应及早从市场主体中脱离,探索改革现行建筑管理体制,推进工程总承包和专业化分工相结合的管理模式;鼓励协会开展对从事装配式混凝土业务的企业和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和产品质量认证工作。

(2)各企业应依靠市场竞争规则,构建基于区域特色的产业化技术体系和发展平台,开展技术管理创新,提高建筑工业化技术水平,拓展预制混凝土应用领域。下大力气培育一批本土化产业化公司和工人队伍,确保产业化项目初期的完成质量和实施效率。

(3)在全国范围内要从部分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开展试点和示范入手,不断总结经验,培训人才,逐步再向中小城市推广。基于目前全国各地实施装配式建筑存在问题,与各地政府大力推广预制装配技术形成很强的反差,各地都需要对产业化的目标、路径、速度等指标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反思,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放慢脚步,积累经验,走出一条和而不同的本土化发展道路。

面对全国各地向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各级政府和预制混凝土行业的相关企业应保持清醒的认识,因地制宜的确定产业化技术体系和发展路径,积极开展试点工程和示范工程的建设,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脚踏实地的推进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

行业市场需求分析 篇7

一、总体情况:

近年来,全县经济快速增长,总建设,支柱产业的作用已越来越明显。合格的施工企业,由县级以上四个动漫产业,二级资质的施工企业。县在20xx年建造工程完成量24121。05万元,县建设142。5816万元人民币的企业产量占59%,**县葵山红亮工程和建筑公司,两个县建设输出一个合格的建设,建造工程完成量20xx年一亿二千二百八十〇万七千四万元,占县建筑业产值51%的县建筑企业施工产值总数的86%。因此,大型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的支柱产业。总体而言,整个建造业的运行仍是相对稳定的,建造工程完成量一直在稳步提高,但增长幅度相对缓慢。

二、当前制约建筑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1,“足够”———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建筑市场的快速阶段是相对繁荣,但大型国有企业仍然是饥饿,有些公司是很少有工程可以做,因为我们建设和企业发展,企业在一定的市场份额迅速,竞争十分激烈。在县城建设的四个企业,“吃不饱”的感觉。

2,被授予合同,招标规格。建设项目招投标,找到施工方,但在投标过程中不具备招标条件的公司或个人,往往借用单位的施工质量有相应的资质,人员少,管理,以降低成本,相对正规企业以更低的价格中标,往往因为价格优势,从而导致大单位的优势变成劣势,导致工程量的下降。

3,承保业务情况严重,影响资金流动。

常见的现象,施工方所涵盖的参观企业,据我们了解,建造业。正常运行的企业,为了要确保,资本流动,但过多的贷款限制资本流动,拖欠施工方造价投资者或多或少再加上,许多企业都依靠银行的高利息率贷款,以维持正常运作,几乎带来了额外的业务支出,导致企业利润变薄,甚至下降。 4,建筑市场秩序不规范,该项目的拖欠,放在更加突出的进步。近年来,为了加强对有形建筑市场,

一些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出台,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发挥作用的管理。然而,在工程招投标过程中,反不正当竞争和严重的弄虚作假行为十分普遍。目前,最突出的建筑市场,拖欠“两把刀”的承保。

(1)垫资。承销项目,已成为建筑市场的一个普遍现象。拥抱收到工程垫,足球没有收到该项目的手段,企业无法发展,生存将受到严重威胁。特别是,政府,开发区项目开始建设施工企业承保。追溯过去的“黑白合同”或“阴阳合同,主合同,研究对策,以避免一些监管背后的正式合同,这不仅扰乱了建筑市场秩序,也埋下了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