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工作报告 > 调研报告 > 就业调研报告范文(汇总24篇)正文

《就业调研报告范文(汇总24篇)》

时间:

就业调研报告范文(精选24篇)

就业调研报告范文 篇1

经过了XX年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家对XX年计算机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问题,格外关注。XX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699万,被一些人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XX年,大学毕业生有727万。再创历史新高!XX年预计应届毕业生再次突破700万。针对如此大的就业压力,特做出此次调研。希望能帮助应届毕业生更好的选择就业。

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活动共回收问卷103份,其中学生问卷78份,企业问卷25份。主要目的是获取XX届高校应届毕业生及企业需求的相关信息,为企业、高校应届毕业生提供参考与借鉴,帮助大学生作出更合适的职业规划方案。

二、样本详情:本次调研活动样本涵盖了河北省地区的部分高校应届毕业生和河北省内25家大中小型企业。较具有普遍的代表性。

三:XX年河北省内计算机专业状况分析:

(一)大学生未就业人数的现状:为了调研应届毕业生人数问题,我们首先针对应届毕业生的问卷的数量做了一个评估。总结:(1)应届毕业生的比例占大多数,占总数量的78.21%,而其中的21.79%包括已经进入社会和没有毕业的大学生。(2)其中没有找到工作的比例是52.56%,超出正在找和已找到工作总数的5.13%。而正在找工作的人群也属于没有工作,所以从调研结果中得出共有84.61%的人没有工作。也就是说每100个人里面有85个人需要工作。(3)参与本次调研的计算机专业应届毕业生的人数比例是男生占53.85%,女生的比例是46.15%,男生要高于女生人数的7.7%。根据应届毕业生调研问卷的比例来看,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二)XX年各企业需求分析:为了探究大学生就业形势及未来发展状况。特别对企业目前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指标进行探究,以明确大学生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解析:根据公司性质分析看出:(1)私企比重要高于其他性质企业。虽然说国企、外企和政府机关更享有优势。但是中国市场统领用工大军的依然是私企。(2)这些企业对于今年的是否需要it类人才结果表示,有84%的企业是需要it技术人才的。(3)大多数的企业是愿意招收计算机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占总数的80%。(4)大多数企业更愿意招收本科毕业生,其次是专科毕业生。

四:近两年内就业形势分析:

(一)XX年就业形势分析: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XX年全国有699万名高校毕业生,是建国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699万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的消息,给XX年打上了“史上最难就业年”的标签。①人才市场出现“纺锤型”结构错位随着产业升级和社会转型加剧,市场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发生明显变化,直接导致人才市场出现“纺锤形”结构性失衡。即中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供不应求,蓝领技工和服务人员供不应求,但人才市场供给上显然大学生和普通白领出现“假象过剩”②服务类职位需求旺盛,但大学生盲目择业导致供需缺口较大。总体分析来看:竞争激烈程度较强的岗位中,专业对口要求高的岗位为财务、银行、it/技术,说明财务、银行和it/技术的相关专业供需出现饱和。

(二)XX年就业形势分析:经过了XX年严峻的就业形势,全国大学毕业生达699万,就已经被一些人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而XX年,大学毕业生有727万。加上XX年尚未就业的大学生,XX年的高校就业人数多达810万。就业成为“史上就业难上难”。XX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而在XX年,民营企业吸纳了34.2%的大学毕业生。XX年广东发布第三季度就业形势分析市场紧缺十大职业出炉

(三)近两年内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就业状况结果分析:XX年份学院96%-97%93%信息技术系95%94%据调研结果显示:XX年信息技术系有7个没有找到工作;XX年信息技术系有10个没有找到工作。相对来说计算机专业就业率相比其他专业就业率还是算比较高的,通过2年的对比发现,XX年就业压力要大于XX年。

五:XX年企业需求与应届毕业生就业倾向对比分析:

(一)计算机专业应届大学生期待企业性质与招聘企业性质对比:(1)解析:计算机专业应届毕业生期待的工作性质有44.87%倾向于国企,而国企招聘的只有20%。学生期待的要高于企业招聘的24.87%。应届毕业生选择私企的是15.38%,相反有招聘的企业有40%都是来自私企。还有17.95%的应届毕业生选择自助创业。

(二)应届大学生想应聘职位与企业需求对比:解析:(2)在选择职位上,大部分人没有选择计算机主要类别的工作,而有54.41的人选择了其他类,而企业其他类用工只有28%。相比学生期待要高于企业26.41%。有13.24%的应届大学生选择了技术专员、助理。而有56%的企业需要技术专员、助理。应届大学生期望要低于企业需求42.76%。应届大学生选择网页制作的人有5.88%。企业需求的是36%。学生需求再次低于企业需求30.22%。数据库企业需求是32%,而大学生只有4.41的人选择。通过对比显示,企业需求的技术性强的职位普遍应届毕业生都不具备相应的能力,所以造成这部分职位需求量的增加。也就是会的人少了薪金也会增长的原因。

(三)应届毕业生期望薪金与企业发放薪金对比:

解析:对于未来的薪金大多数人期待的工资是3000-5000,占了62.82%;而企业发放3000以上的只有12%。大多数企业发放的薪金是-3000。也就是说,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四)企业用人要求与应届毕业生自身素质对比:

解析:企业更看重应届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其次是品德修养。而大多数应届毕业生认为自己自己的综合能力和专业能力较强。其次是品德修养。在企业需求和应届毕业生之间这几点是相同意见

六:应届毕业生面对工作后转型与创业造成企业需求招聘难。

解析:通过调研结果显示,62.82%的计算机专业应届毕业生在参加工作后都会选择转型,还有47.44%的应届毕业生是不选择计算机行业的。

七、调研总结:通过调研的结果可以看出,面对“史上就业最难季”“史上就业难上难季”。XX年计算机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就业状况基本上是没有压力。企业需求要大于应届毕业生需求的职位。

八、建议:(1)、科学合理职业生涯规划是实现顺利就业的基础清晰地规划职业生涯目标是人生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一定要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只有这样,未来才有希望。要切记做到知己知彼,特别是全面地认识自我、认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自己的脾气秉性、自己的职业适应性、自己的才能以及自己可能在哪些方面取得成功等等。为了更准确地认识自己。(2).转变观念是实现顺利就业的关键危机是危难也是机遇,没有追求就没有机会。大学生不再是精英的代名词,而是具有较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学会从基层做起,到基层较苦,生活条件较差,但往往自己的自主权较强,锻炼的机会较多,成长快。(3)正确看待收入。一个单位好,有很好的发展空间,目前收入少一些,但今后的发展机会相对多一些,收入提高也可能会快一些。

就业调研报告范文 篇2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工作能力是大学生首选

近日,上海师范大学对10所高校1641名90后和80后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国有大中型企业成了90后大学生最想去的工作单位,选择率达到20.3%。其他就业意向从高到低分别是大专院校(14.8%)、科研单位(11.2%)、私营企业(9.4%)、党政机关(8.9%)等。

如何实现职业理想?64.5%的人首选“是否有较强的工作能力”

调查发现,与80后大学生比起来,90后大学生选择国有大中型企业、大专院校等事业单位的比例比较低,而选择其他工作单位的比例则较高。负责此次调查的上海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蒋明军认为,这表明90后大学生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之下,择业观念已逐步趋于理性,能够主动选择“分流”。

此次调查还发现,46.0%的90后大学生表示,会“尽量找一个稳妥的、符合自己要求的职业,只有在实在达不到自己要求的情况下,才会先就业再择业”。蒋明军认为,90后大学生给人最深的印象是自信、有责任意识、务实。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专业本科生王一坤,正在筹备一份校园报纸《电影新七天》。办报的想法源于上个月也去上海参加的“世博会大学生注册记者训练营”。

“150个同学都是全国各地大学的校媒领袖,大家聊得特别融洽。我第一次发现,大学生的力量这么大,自己对新闻的兴趣竟然这么浓厚。回来后,就特别想把报纸办起来,和更多的人分享。”

但是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王一坤不着急。“只要有本领,有谦虚的态度,找到一份工作并不难。我也不想现在就给自己定型,只是努力把各个方面都准备好。”

对于如何实现职业理想,调查中,64.5%的人首选“是否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其次“是否有强硬的社会关系网”(19.1%)。此外,还有7.7%的人选择“学业成绩是否优异”,5.9%的人选择“所学专业是否热门”。

在就业过程中,80后大学生相对来说更重视社会关系网的作用。调查发现,80后比90后对社会关系的评价高了5.5个百分点。蒋明军认为,这恰恰反映了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现象,有的毕业生依赖性强,把找工作的希望更多寄托在家人和老师的人际关系上,把社会关系网当成救命稻草。90后大学生尽管同样也深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但是相对来说,他们更积极一些,更愿意脚踏实地、放宽视野、提升自我,自信心更强。

怎样权衡自己与他人的利益?52.2%的人会“先为别人着想,同时也要顾及自己的利益”

对于人生价值观的评价标准,90后大学生把才能(21.4%)放在首位,其次是社会贡献(19.8%)、成就(18.9%)、德行(14.8%)、知识(8.9%)等。

调查还发现,56.0%的90后大学生会“奋力争取明天的幸福”。而对于奋斗目标,29.2%的人是“努力学习,做一名合格大学生”;25.3%的人是“学点真本事,将来挣大钱”;21.4%的人选择“努力学习,争取考研”;19.8%的人认为是“为一个幸福的家庭做好铺垫”。

中国农业大学大二学生章谨说,实现梦想一直是自己奋斗的目标。但是今年暑假,去贵州白碧支教3个月后,她的想法彻底改变了。支教的地方是苗寨,只有一所小学,学校里只有一名校长、一名老师和130个孩子。“我在那里教语文、英语、手语歌……恨不得把所有会的都教给他们。”晚上,8个人分睡在两个教室里,“就是在地上铺一层单子,刚开始看见虫子都害怕,后来蛾子往脸上扑也习惯了。”

“我从没想过还有那么贫穷闭塞的地方。”章谨说,现在觉得还是做点实事比较重要,“好像自己有责任一样,也能扛一点什么在身上。”

90后大学生与别人相处时会怎样权衡自己与他人的利益呢?调查发现,52.2%的90后选择“先为别人着想,同时也要顾及自己的利益”;41.9%的90后表示“先为自己的利益着想,但同时也不损害别人的利益”。

此外,还有4.5%的90后“主要为别人着想,不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仅1.4%的90后“主要关心自己的利益,不考虑别人的得失”。

就业调研报告范文 篇3

一、毕业生当年就业率(近三年)

20xx年整体来说全国的情况不是很好,也就大约 70%左右,相比之下,全国的211高校,985高校的就业情况要好点,可以达到80%以上!

据教育部的统计,20x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xx年增加64万人。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还将继续增加,“20xx年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说。

“20xx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简称人保部)召开的20xx年四季度新闻发布会上,人保部发言人尹成基表示。

二、大学生就业趋势的研究

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

(1)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

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调查显示,在面得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

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27.84%,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评价中看出。22.92%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乐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实在的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因素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2)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66.54%。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这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3)职业价值:结合专业特色,务实肯干

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上,更多的是趋向于“学校或科研机构”、“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

三、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1、客观原因

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人认为根本性的原因在于现行就业制度、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结构、用人单位现状及用人单位的陈旧观念、以及大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等等。客观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正确分析大学生就业的障碍,寻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是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办法

(1) 政策方面的原因

第一,劳动、人事制度、户籍、档案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不到位、不完善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尽管我国己进入市场经济时期,但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单位受到用人的限制。据调查,不少中小型私营(股份)企业急需大学水平的管理技术人员,却因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不能解决大学生的派遣、户口、编制、档案管理等问题,导致一些大学生担心丧失自己的“身份”而望职兴叹,企业也就招不到人。20xx年就业的部委属高校毕业生到教学科研等事业单位为31.6%,到国有企业为31.5%,到民营三资企业为26.2%,其他就业为10.7%。而从当前城镇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状况看,个体私营和股份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己经占60%,但是,由于很大一部分个体私营企业不能解决“三险一金”(三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一金:住房公积金)而被大学毕业生放弃。

第二,就业程序复杂、就业渠道不畅,阻碍了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整个社会缺乏顺利就业的软环境,影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供需主体的体制性、机制性的障碍仍存在。很多地方对于录用大学生有户口、用人指标的限制,有的还有干部身份的要求;民营、外资企业不能根据需要招聘大学生,企业的用人自主权没有到位;有些高校毕业生还面临出地出系统等要交费的障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不成熟,供需见面会还很不完善,处于“粗放”的运作和初级的中介形式。缺少统一平台的互联网信息发布渠道,信息化管理手段得不到充分利用。

(2)高校方面的原因

第一,高校大规模扩招,造成就业市场“供大于求”。造成目前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许多人认为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太多了,用不完了,过剩了。其实,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5%左右,而发达国家的这个数字己经达到1/3。因此,我国的人才过剩是相对过剩。而且,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跟不上高校教育扩招的步伐,也为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制造了假象。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在大城市、大企业、大公司,人才济济,人满为患,是过剩了。而一些中小企业,事业单位,偏远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则是人才稀疏,人才缺乏。

第二,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层次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水平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在大学生就业己经市场化的情况下,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却显得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是教育的特点,但没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并主动调整,进一步放大了专业及课程设置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结构严重失衡。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

(3)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

首先,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进行的机构改革大大冲击了大学生就业。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曾经是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主力军。1998年以后,随着政府机关进行机构改革,精简人员。精简下来的人员多数要流向事业单位,而事业单位本身也在进行定编定员,另外,国有大中型企业多数存在冗员过多,超编运转,包袱过重的问题,继而实行分流下岗,减员增效。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许多企业由于经营不善也在面临着破产倒闭。面临着自身的生存危机,接纳大学毕业生的容量相当有限,很难给大学生就业提供畅通的就业之路。

其次,多数用人单位都走入了重“名牌”轻“一般”、“惟学历是瞻”的怪圈。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用人单位也逐渐提高了用人的标准。他们将目光锁定在少数的名牌大学毕业生身上,放在了研究生、博士生身上。相对于名牌、重点院校的大学生而言,不少一般本科院校、专科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存在一定的“品牌劣势”。从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现状分析,高等学校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办学质量差异较大,导致了用人单位对重“名牌”轻“一般”的怪现象找到理由和借口。

2、 主观原因

(1)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

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是导致就业难的主观原因,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始终居高不下。非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大院所、大企业不去,希望能去的单位名声好、工作条件好、待遇好、甚至有出国机会等等。举个例子:《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对全国28所大学、3万多名大学生作过“您最想到下列哪个城市工作?”的调查。在列出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八大城市中,想到上海发展的大学生最多,获选率为32.3%,紧随其后的是北京(27.7%),两个城市的获选率之和达到了60%,成为大学生心目中发展事业的最理想城市:另外,像深圳这样的特区城市也较受欢迎,获选率为12.1%:但是一些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和内陆开放程度较小的城市则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很小,只有0.94%和0.52%的大学生愿意到重庆和武汉去上作。而目前实际最需要毕业生的恰恰是那些边远地区的中小城市和基层一线的中小单位。毕业生想去的单位去不了,而能去的单位毕业生又不予选择。于是出现了“有人无业、有业无人”的现象。

(2)自身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存在较大差距,加大了毕业生就业难度。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毕业生诚实守信,勤奋敬业,而且还要求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也是用人单位看好的主要方面。用人单位重视人品和能力,对专业的要求反而有所淡化。不少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持“宁缺勿滥”的态度。因此,学生干和学生党员以及那些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敬业精神好以及“一专多能” 的毕业生越来越受欢迎。用人单位看重的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3) 大学生诚信缺失造成就业危机

诚信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基本要求。在就业情况日趋严峻的形势下,毕业生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为了能够在社会中寻求一席立足之地,有些学生不从筑高自身的实力出发,而是挖空心思如何包装自己。正常的包装无可厚非,但是失真的包装会演变成伪装。这样一来就业诚信缺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使得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实际能力产生怀疑,结果只能是大学生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15]。

四、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

1、 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

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必须加大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要加大用人机制、单位编制等制度的改革,扩大机关、事业、企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使用人单位真正做到有用的人进,无用的人能出;加强户籍制度的改革,为边远地区、小城镇、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开方便之门,使人才能合理流动;要建立起完善的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未就业的大学生提供服务。

2、 调整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

在当前飞速变化的时代,大学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当今世界正由工业化社会走向市场、信息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国间生产、流通、运输、资讯领域的相互依存关系日益紧密,整个世界将如同一个地球村,谁都无法完全正确的预料未来世界的变化。这就决定现代大学必须是面对未来开放式的,其课程也应从过去那种封闭状态走出来。

在课程布局上,应适当减少某些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的比重。一方面,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发挥他们的所长。另一方面,这也有利于向学生提供反映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发展的最新成果。因为现代社会知识急剧增加和迅速老化,选修课的开设有助于弥补必修课无法及时反映这一动态的缺陷。

3 、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都是针对毕业生开设的,通过几次的座谈会、报告会、讲座等等就算完成就业指导上作了。

对于一年级的新生,应该着重进行心理指导,重点帮助大学生尽快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结合入学的专业思想教育,逐步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初步设计职业发展的方向。在这个阶段,要向他们介绍本专业就业的大致情况,让他们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及适应职业的特点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引导他们尽早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养成独立思考、自觉学习、努力奋斗的良好习惯。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应着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这个阶段,要通过对社会各种职业的全面了解,帮助他们分析自我的能力、优势和存在的缺陷,引导大学生要根据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完善自己,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打好专业基础,建立合理知识和能力结构。要对其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激发成才意识和行为。

对于三年级的同学,要给予一定的实习和锻炼的机会,让他们直接地去体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帮助他们认清专业所适应的工作领域,并与自己的特点和能力相对照,继续培养和发展与其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优势,对其原定的职业目标做出适当的调整。对于大三的学生,还有一个重要指导内容就是要逐渐分析整个社会及大学生就业形势,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毕业生的指导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点,这一阶段,指导的重点在于传达就业方针政策、分析预测就业形势、指导大学生作好如何获取就业信息、如何进行面试,如何克服心理障碍等就业准备,处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临时性问题。

就业调研报告范文 篇4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工作能力是大学生首选

近日,上海师范大学对10所高校1641名90后和80后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国有大中型企业成了90后大学生最想去的工作单位,选择率达到20.3%。其他就业意向从高到低分别是大专院校(14.8%)、科研单位(11.2%)、私营企业(9.4%)、党政机关(8.9%)等。

如何实现职业理想?64.5%的人首选“是否有较强的工作能力”

调查发现,与80后大学生比起来,90后大学生选择国有大中型企业、大专院校等事业单位的比例比较低,而选择其他工作单位的比例则较高。负责此次调查的上海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蒋明军认为,这表明90后大学生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之下,择业观念已逐步趋于理性,能够主动选择“分流”。

此次调查还发现,46.0%的90后大学生表示,会“尽量找一个稳妥的、符合自己要求的职业,只有在实在达不到自己要求的情况下,才会先就业再择业”。蒋明军认为,90后大学生给人最深的印象是自信、有责任意识、务实。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专业本科生王一坤,正在筹备一份校园报纸《电影新七天》。办报的想法源于上个月也去上海参加的“世博会大学生注册记者训练营”。

“150个同学都是全国各地大学的校媒领袖,大家聊得特别融洽。我第一次发现,大学生的力量这么大,自己对新闻的兴趣竟然这么浓厚。回来后,就特别想把报纸办起来,和更多的人分享。”

但是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王一坤不着急。“只要有本领,有谦虚的态度,找到一份工作并不难。我也不想现在就给自己定型,只是努力把各个方面都准备好。”

对于如何实现职业理想,调查中,64.5%的人首选“是否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其次“是否有强硬的社会关系网”(19.1%)。此外,还有7.7%的人选择“学业成绩是否优异”,5.9%的人选择“所学专业是否热门”。

在就业过程中,80后大学生相对来说更重视社会关系网的作用。调查发现,80后比90后对社会关系的评价高了5.5个百分点。蒋明军认为,这恰恰反映了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现象,有的毕业生依赖性强,把找工作的希望更多寄托在家人和老师的人际关系上,把社会关系网当成救命稻草。90后大学生尽管同样也深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但是相对来说,他们更积极一些,更愿意脚踏实地、放宽视野、提升自我,自信心更强。

怎样权衡自己与他人的利益?52.2%的人会“先为别人着想,同时也要顾及自己的利益”

对于人生价值观的评价标准,90后大学生把才能(21.4%)放在首位,其次是社会贡献(19.8%)、成就(18.9%)、德行(14.8%)、知识(8.9%)等。

调查还发现,56.0%的90后大学生会“奋力争取明天的幸福”。而对于奋斗目标,29.2%的人是“努力学习,做一名合格大学生”;25.3%的人是“学点真本事,将来挣大钱”;21.4%的人选择“努力学习,争取考研”;19.8%的人认为是“为一个幸福的家庭做好铺垫”。

中国农业大学大二学生章谨说,实现梦想一直是自己奋斗的目标。但是今年暑假,去贵州白碧支教3个月后,她的想法彻底改变了。支教的地方是苗寨,只有一所小学,学校里只有一名校长、一名老师和130个孩子。“我在那里教语文、英语、手语歌……恨不得把所有会的都教给他们。”晚上,8个人分睡在两个教室里,“就是在地上铺一层单子,刚开始看见虫子都害怕,后来蛾子往脸上扑也习惯了。”

“我从没想过还有那么贫穷闭塞的地方。”章谨说,现在觉得还是做点实事比较重要,“好像自己有责任一样,也能扛一点什么在身上。”

90后大学生与别人相处时会怎样权衡自己与他人的利益呢?调查发现,52.2%的90后选择“先为别人着想,同时也要顾及自己的利益”;41.9%的90后表示“先为自己的利益着想,但同时也不损害别人的利益”。

此外,还有4.5%的90后“主要为别人着想,不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仅1.4%的90后“主要关心自己的利益,不考虑别人的得失”。

就业调研报告范文 篇5

南通高校就业状况调查

高校毕业生是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及家庭的幸福和希望,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一直以来,南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人事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优势,把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一项重大任务,从“完善政策、搭建平台、加强指导、畅通渠道”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强化公共服务,采取各种措施,努力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今年5月,我们又根据省厅有关要求,对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综合调研,通过走访座谈充分掌握毕业生就业的全面情况,较为详尽地获取相关信息。现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本科:南通大学(有主校区、钟秀校区、启秀校区三个校区外加建设中的启东校区)

专科:南通职业大学,南通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体臣卫校,紫琅职业技术学院,南通航运学院,南通农业技术学院,南通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广播电视大学,南通技师学院,南通高等师范专科学院等.

从专业上来看,就业率最高的五个专业分别是临床医学、英语、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计算机、人力资源和服装设计与工程;就业率最低的五个专业分别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法学、工业设计和动漫设计与制作。从去向上来看,民营企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占比九层以上。

从性别上来看,面上是女性毕业生就业比例略高于男性毕业生。据高校就业部门老师分析,主要得益于女生谋求工作的积极性高于男生。而从点上来看,有些专业女性就业率明显不够理想,如机械、化工专业,一方面由于存在女生课业成绩虽然优秀但动手能力确实不及男生的状况;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单位招聘时的隐性歧视。

从单位的满意度来看,南通职业大学曾对20__年就业高校毕业生做过一次小型抽样问卷调查,从思想品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业务能力和综合评价五方面征求用人单位意见。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基本满意,认为毕业生总体素质较高,但在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其实近年来,毕业生跳槽的频率不断增高,就业稳定性显得不够。从毕业生角度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毕业生盲目签约,毕业生对签约单位了解不多,对所从事的岗位了解不足,对工作环境了解不够;二是因故变迁,学生升学、事业单位招考、入伍、出国等等;三是就业准备不足,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较少。

此外,几所高校20__年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人数为595人,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7.3%。预计未来三年内,毕业生人数继续呈连年增长态势,20__年为10230人,20__年为11814人,20__年为12524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二)南通籍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

20__年,南通籍生源应毕业生总数为14321人,接收南通籍生源高校毕业生总数为10053人,实现就业人数9159人,就业率为 291.1%,超额完成南通籍高校毕业生当年就业率达到80%以上的目标,为保民生、促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

20__年,南通籍生源应毕业生总数为16771人,接受工作将于今年7月中旬开始,目前各项准备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展开。

二、我市促进高校毕业生主要举措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对毕业生就业工作非常重视,人事部门更是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作为责无旁贷的政治任务来落实,积极寻求新思路、新举措,不断拓展新渠道、新载体。专门成立了“充分就业促进工程”组织协调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各县(市、区)人事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形成了分级负责、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定期召开局务会议专题研讨“充分就业促进工程”进展情况,确保整体工作有序推进。同时,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呼吁用人单位、社会各界从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出发,共同为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想办法、做贡献,特别是引导和鼓励各企事业单位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

(二)完善政策,加强引导,扶持自主创业

1、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支持力度。包括:农村和社区招聘高校毕业生计划;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计划;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培训计划;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计划;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实习计划;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计划;事业单位招聘高校毕业生计划;高校毕业生公共服务提升计划。

2、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能提供的就业岗位非常有限,因此,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面向基层就业。

3、鼓励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20__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实施意见》。该实施意见结合我市实际,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规费减免、小额贷款担保、贴息额度与资金来源、创办科技型企业或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研发的资助、项目补助等方面明确了相关的优惠条件和举措。这些政策紧贴大学生创业的主题,特别针对大学生创业中遇到的最大难题“资金难”,做出了积极的扶持。如规费减免政策,据工商部门统计已有200多名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享受该政策,自登记注册之日起三年内免交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如在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创办高新技术企业,项目通过专家评审的,高校毕业生可享受创业用房低租金的优惠,软件类项目还可入驻软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软件企业孵化中心,孵化期内免交3—6个月的房租和设备使用费,等等。

(三)市场为主,实习为辅,拓宽就业渠道

1、发挥市场主渠道作用。一是加大招聘力度。每年通过举办固定人才集市、大型人才招聘、网上交流和公益性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专场招聘会等各类招聘活动,着力搭建高校毕业生就业平台。20010年,全市共举办各类招聘会316场次,提供岗位15.3万余个。二是强化信息引导。努力实现人才市场与全国、全省重点城市、重点市场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实行人才市场供求信息和年度紧缺人才专业目录发布制度,每季度通过报刊、电视台、电台及人事人才网 4

站等媒体及时向社会发布人才市场供求信息,为用人单位引才和毕业生求职提供信息服务。南通人才网推出毕业生招聘求职专栏,为毕业生择业提供信息通道。在南通人事网开设了“毕业生就业”栏目,由“就业政策法规”、“就业指导回答”、“南通籍毕业生荐才榜”、“毕业生档案查询”等板块组成,让各类就业信息充分共享。三是做好日常服务。积极协助毕业生办理报到、落户等手续或开展相应代办代理业务。重视和做好未就业毕业生的户口迁移、档案保管、政策咨询等工作。

2、发挥实习、见习带动作用。一是建立毕业生见习实习基地,积极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造机会。不仅为大中专毕业生提供实习岗位,不仅为大中专毕业生进行社会实践和职业训练搭建了平台,也增加了就业机会,大中专毕业生直接通过实习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

三、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困难

从总体上来讲,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不容乐观。因为,从毕业生“供”方来看,接下来的三年,从全国到地方,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南通本地几所高校和南通籍生源毕业生也不例外,将连年创历史新高。而从用人单位“需求”方来看,经济形势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就业岗位的多少,未来三年经济增速尚不确定。同时,受毕业生跳槽频繁影响,用人单位培养使用毕业生的兴趣不强,招聘时倾向于有工作经验的人才更为明显。

具体来看,三大主要矛盾影响着我市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一是结构性矛盾导致供求错位。我市目前正处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时期,而产业结构调整必将带来职业、岗位的变化,对学校 而言,三、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三、四年后有可能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的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二是理念性矛盾导致定位不合。有一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高不成、低不就,甚至有业不就,认为到企业或其他非公有制单位工作不算就业。有的学生对就业的地点、工作环境、工资待遇、单位性质等不满意而放弃就业,很少看重职业发展前景和自身未来发展前途。同时,一些用人单位选人时脱离实际,一味追求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对吸纳毕业生的热情不高,主动性不够。双方在理念上的不合,也是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三是体制性矛盾导致能力危机。我市企业以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中小企业在管理体制上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在选人用人时基本没有导入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大都是缺什么人找什么人,属于救火式选人用人方式。他们相比外企、国有大型企业,不注重自己培养和储备人才,更愿意招能立即为企业创造效益的人才。而我们高校的培养体制使得学生在校期间更多地精力花在学习课本知识上,对实际能力重视不够,进入社会工作后不能又好又快地将知识转化为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导致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能力产生信任危机,影响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

就业调研报告范文 篇6

洋洋精密有限公司是专业生产和销售自产的各种化妆品配件,如化妆用镜,盒及各种用途毛刷产品的台资公司。公司凭借自身雄厚的资本实力与管理优势,加强创新及优化企业核心能力,勇攀行业高峰。公司产品90%外销,10%内销。产品有:Artistry(雅姿)、NYX(尼克斯)、Babyliss PRO(法国依韵)、Chlitina(克丽缇娜)、Mary Kay(玫琳凯)等名牌的化妆配件均由洋洋精密有限公司负责生产,公司对产品的研发及设计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洋洋精密有限公司坚持经优质的服务,完美的品质,最低的价格为目标,以客户利益为中心为广大客户服务。

二、洋洋精密有限公司基本财务状况

洋洋精密有限公司注册资金为300万元人民币。因企业规模不大,该公司的总员工不足200人,公司财务管理结构的组织形式为外聘财务事务所为该公司报税,公司内部只设一位出纳及内账会计,负责现金管理支出及内部财务所有统筹工作。其主要会计政策是执行我国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会计年度为每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记账本位币为人民币,采用速达财务软件。公司20xx年度报表的主营业务收入为7096981万元,销售成本为2344851万元,毛利为562万元,毛利率为13.78%。

三、该公司在应收账款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

应收账款是企业扩大市场份额,争取竞争主动性的强有力的措施。几年来,洋洋精密有限公司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并制定新的营销策略。随着业务发展不断扩大,公司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日趋规范,应收账款的管理制度也更加完善。其在应收账款管理方面有以下几方面的成功经验:

(一)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和有效的信用标准。公司财务部门强化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核算,在做好应收、应付款项的日常工作外,根据应收账款的特点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往来款项的信用政策和制度,并严格执行。公司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市场环境、不同的销售合作对象,制定出不同的信用期间、信用标准和现金折扣政策,尽量为减少坏账创造条件。该公司决定给予客户信用优

第2/5页

惠时,必须考虑具体的信用条件。在制定信用标准时应考虑同行业竟争对手的情况、公司承担违约风险的能力以及客户的资信程度,在成本与效益比较原则的基础上,确定适宜的信用标准,对客户信用等级做出合理的判断并决定是不是给予客户优惠。

(二)进行风险排队,确定信用等级。该公司通过对客户信用资料的调查分析,确定评价信用优劣标准。对反映客户短期偿债能力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率以及长期偿还负债能力的指标资产负债、产权比率、或有负债比率、已获利息倍数和带息负债比率进行分析。结合公司承受风险的能力及竞争的需要,划分客户的信用等级,对于不同等级的客户给于不同的信用优惠或附加限制条款。

(三)定期编制《应收账款催收报表》。该公司按照客户账期情况设立《应收账款催收报表》,详细反映内部各业务部门以及各个客户应收账款的发生、增减变动、余额及其每笔账龄等财务信息,每周由财务部门主管信用控制管理人员发送给相关业务部门人员跟进。同时加强合同管理,对客户执行合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防止坏账风险的发生。通过《应收账款催收报表》的编制,公司管理决策层和相关部门就能够准确、及时、全面地掌握应收账款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制定欠款催收政策。

(四)建立催收责任制。该公司严格执行应收账款催收责任制度。即将应收账款催收工作责任化到个人,将应收账款回收与个人绩效考核挂钩,对造成未收回账款的项目负责人予以警示,而对完成收款任务的个人予以奖励。

四、该公司在应收账款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洋洋精密有限公司司的整个应收账款管理体系还是比较全面、规范的。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经济迅速发展,公司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实践中本人也了解到该公司在应收账款方面尚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占用流动资金,降低资金使用效率。赊销商品时,发出存货,货款却不能同时收回,大量的流动资金被应收账款占用,造成现金流入短缺,影响该公司资金周转,从而影响其正常经营。

(二)增加经营成本,削弱短期偿债能力。赊销虽然使公司产生了较多的收入,增加了利润,但现金流入并未增加,而且在应收账款引起的催收中,该公司

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都加速了公司的现金流出,也削弱了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

(三)应收账款的账龄越来越长,增加坏账风险。应收账款如得不到及时清理,该公司不能按时收回货币资金,则意味着潜在的坏账风险,账龄越长,坏账的风险越大,会增加收账成本。该公司还发生了长期赊销客户(个体户经营的小化妆供应客户)在协议结账时竟然人去楼空的情况。

就业调研报告范文 篇7

一、调研的背景、对象和方法

(一)调研背景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对会计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一直处于一种上升的趋势,即使是大学生人数激增,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今天,会计类专业的就业形势也明显的比其他专业的要好,在各地的招聘职位需求排行榜上,财经类专业一直处于领先,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需求意愿较强,九成单位有长期需求,同时会计专业是职业类院校中开设非常普遍的专业之一,由于各行各业、所有大大小小的企事业单位都需要会计人员,所以整个社会每年对会计类人才的需求总量是非常大的。随着我国大专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人数的不断增多和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人员学历要求逐步提高,整个社会对中职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和提供的会计岗位开始变化。与此同时,中职学生的生源质量也在逐步下降,中职生对原有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和要求越来越不适应,很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还束缚在上世纪90年代的框架体系中。本次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调研厦门对中职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会计专业设置情况及人才培养情况,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厦门市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标准(包括课程标准),据此培养符合社会实际需要和学生实际能力状况的会计专业人才。

(二)调查对象

调查的对象:以企业为主,其次为财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进行典型性抽样调查。企业选取我校毕业生为20xx、20xx届30名学生所在的企业。

(三)调研方法和形式

本次调研采用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形式采用问卷调查表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这次的调研,目的是希望能够对今后会计人才的培养方面能够更加适应企业需求,在实务操作教学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二、会计行业发展的对人才需求的趋势

企业在招聘财会人员时学历不再是唯一的准绳,公司更为看重应聘者的工作经验。

会计工作包括实务工作和理论工作,各企业需要的会计人员大多是一些核算工作,侧重的是实务,所以对于会计人员,企业更青睐有工作经验的人员,一进公司马上就能投入工作,免去了公司的培训成本,毕竟一些基本的会计核算工作是做出来的,不是“研究”出来的,自然学历在一些初级会计岗位中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有关专家说,目前会计行业处于低端人才不缺,高级人才告急的阶段。出纳、普通会计员并没有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而要找一个有过硬的专业背景,手中拿着国际认可的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并在相关行业中“滚打”过几年的人才却是件极不容易的事。

那么,怎样的会计人才才能算是市场真正需要的人才,是不是一定就需要本科以上学历才算高级会计人才?真正合市场“胃口”的会计人才大都具有本科及以上文凭,有3—5年的“实战”经验,并持有过硬的职业资格证书。但是,本科文凭并不是必需的,丰富的实践经验才是走向成功的法宝。但对于工作经验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要求有2~3年工作经验为宜,可见工作经验对于应聘的重要性。工作经验具体到应届毕业生来看也就是实务能力,这不仅要求我们中职学生要有过硬的专业理论功底,而且要求我们会做,从凭证的填制到账簿的登记直至报表的编制我们都要会独立操作,做到一看就会,不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训,其实这只要通过一定的实习实训是可以做到。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企业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他们对一些技术要求不高的工作岗位会考虑招收。大多企业认为会计是一门技术性和实务性很强的工作,因而他们更看重的是应聘者的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 企业认为现在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欠缺的有:

1.实践经验,作为一名会计专业者,还要对审计及法律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2.实务经验、职业规化及能力与职位的定位。

3. 遇到问题无法主动,出色地加以解决,安于现状,缺少改善工作、管理的建议和见解。

事实说明,应届毕业生尽管在开始时在应聘会计、审计等岗位时有一些弱势,但发展的机会客观存在,只要自己踏踏实实从基本的核算工作干起,摆正心态,准确定位,工作几年后自己不就是人才市中最具竞争力的群体了,毕竟发展需要一个过程。

三、对财务会计人才的需求情况

(一)人才需求量分析

据中国财会网显示,财会人才的市场需求量仅次于营销人才的需求,屈居第二位。而中国新闻网公布的国家工商总局最新发布的一项统计表明,截止20xx年上半年,全国私营企业已达到300万户,同比增长20%,增加近35万户。按此增长速度分析,全国私营企业每年至少增加了30万户,按每个企业配置1-2名会计人员计算,会计行业每年需要增加40多万会计从业人员。由此可见,财务人才的就业前景较为乐观。

(二)学历需求情况

本次针对企业的学历需求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在人才的使用上逐步趋于理智,用人浪费的现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中小企业对大专人才的需求成为了这类企业人才需求的主体,从回收的有效调查表来看,达到了25家,占调查中小企业总数的58%。

(三)岗位需求情况

企业对财务会计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是我们确定专业方向的重要依据。调查资料显示,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提供的财务会计专业岗位主要是会计核算、财务分析、财务管理三类岗位,它们所占比例分别为:38%、20%、42%。

四)企业对财务会计专业人才业务素质、能力要求情况 业务素质:

财会人才是做好会计工作的关键,要成为高素质的会计人才,业务素质的不断深化尤显重要。

(1)牢固的财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企业普遍认为财务人员要有牢固的财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并能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中摸索,从实践中不断提高,要熟悉企业的具体实际,了解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和企业有关规定,并从严要求自己,做到记账、算账、报账手续完备,内容真实,账目清楚,这是最基本的财务工作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是做好财务工作的关键。

(2)广泛的知识面

企业认为光有财务、会计专业知识已经远远不够了,只有涉及广泛才可能从账本里解放出来,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对于财务会计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相关的学科如经济学、税收、营销、管理、法律等也应相当熟悉。调查中企业一致认为“如果一个人只懂会计,他实际上不懂会计”,会计人员应是综合性的人才,他需要掌握会计信息系统的特性,及时地吸收反馈。

(3)掌握会计电算化,不断提高英语水平

就业调研报告范文 篇8

高校扩招的政策使大学生的人数飙涨,同时也对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形势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就业难早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毕业就失业”似乎也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普遍心理。

对每个大学生来说,及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对决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奋斗目标,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处于不败之地。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我们展开了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问卷。

调查对象:

调查者都是在校大学生,其中专科学校的学生占64%。

专业有:

传媒(新闻、文秘)

语言类(商务英语、应用英语、日语、德语)

经济类(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会计)

设计类(建筑设计、动画设计)

技术类(计算机科学技术、园林工程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

管理类(旅游管理、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社会工作

调查形式:

调查问卷共104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回收率高达96%,调查文件采用单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和主观题三种方式来设计问卷。

调查数据分析:

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而事实上,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企业的用人标准、企业人才的选择条件没有在有效的时间的传递给大学生,大学生的培养缺乏市场导向。这使大学生就业时缺乏足够信息,从而产生就业盲目性。

调查目的:

主要了解在校大学生就业期望,自身素质的评价,学校就业指导,对就业形势的看法,旨在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影响;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调查,更好地调节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供需关系;为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作一个新的描述;帮助大学生尽快认识自我,学校为学生提供就业引导,使学生能谋取理想职业。为同学们在今后的求职就业过程中提供参考。

调查结论及建议:

一.大学生对就业前景的关注的比较少

在调查中了解到,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关注还是比较少的,只有24%的同学表示一直在关注就业信息,而71%的同学只是偶尔关注,在看到时留意下。而对就业情景的关注程度,直接影响了对为所选职业所做的准备程度和将来职业所带来的成就高低。同学们大都表示对未来的工作有担心,但在实际生活中却缺少了这种基本的努力。典型的眼高手低表现。

二.大学生个人能力存在缺陷,自我认识不足

自我认识包括个人的兴趣与特长、个人的性格与价值观、个人所选定的目标与需求、个人的情商、个人的工作经验、个人的学历与能力、个人的生理情况等个方面,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部分用人单位的了解,发现社会所需要的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综合素质应该包括思想健康和道德、自律、讲诚信,善于协调、容易与他人合作的品格,以及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基本的法律法规知识。

调查显示,有60%的大学生认为造成就业难的状况,除了社会压力大,企业用人少的因素外,主要问题还是在于自身的工作经验的缺乏,缺少实战经验是致命的因素。目前大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缺失,突出表现为相对缺乏社会实际工作经验,缺乏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缺乏艰苦创业精神,在与人合作与沟通方面存在着障碍。在调查中发现,有57%的同学认为自我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关系是自己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的难题。

职业生涯目标是指可预想到的、有一定实现可能的目标。而职业目标的选择并无定式可言,关键是要依据自我实际,这就要求我们要对自己有所了解。通过个人分析认识自己,估计自己的能力,确认自己的性格,发现自己的兴趣,明确自己的优势,衡量自己的差距,并以此来开发自己塑造自己,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然而调查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兴趣、职业倾向都缺乏深度了解,自然对职业生涯目标是模糊的。

三.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职业期望状况

影响职业期望因素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声望地位稳定性因素(地理位置与单位性质、社会经济因素),内在价值因素(是否能发挥自己的才能、自己的理想),外在价值因素(家庭的经济条件、薪水和福利、)。在调查中,被调查者薪酬和福利、地理位置、单位性质、自己的理想、家庭的经济条件、父母的决定、社会经济因素、是否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按自身在选择工作时所起作用从大到小排序。其中在职业选择中考虑的首要因素的选择情况,薪酬和福利、地理位置、单位性质和父母的决定为同学们所所首先考虑下的,接下来是自己的理想、是否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家庭的经济条件、社会经济因素,男女生没有显著的差异。

据调查发现,以往的学生对自己就业后工作的要求,无论是单位性质反面还是薪资方面,要求都比较高,但现在的就业形势似乎不允许初出茅庐的学生有挑工作的机会了,大学生们的要求也降低了很多,大部分同学都表示可以接受“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对于以后将从事非专业的工作,有61%的同学都表示可以接受,看招聘单位给出的工资待遇和发展前景。但在就业公司选择时,有58%的同学希望可以再外资企业和政府部门工作,对那些民资企业只有极少部分的同学表示会考虑,这也是大学生好高骛远的表现,似乎也有点不切实际。

几点意见:

(1)学校要切实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尽快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的工作同等重要。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属于就业匹配的促进措施。其核心在解决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向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接受职业指导,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的职业决策。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高等院校应通过改革传统的管理体制,逐步形成和建立一支高素质和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和就业帮助。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系统,并与全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联网,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建立职业指导机构,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职业开发以及制定工作寻找战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信息与指导服务;建立职业指导课程,列入学校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实施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实习政策等等。

(2)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

大学毕业生要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当前全社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除了表现在就业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的矛盾外,城镇和农村就业问题同时出现,新生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这为大学生就业增加了困难。因此大学生要消除“眼高手低、有业不就”的思想,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正确的就业观。调整自己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到基层去谋求发展,到艰苦的地方去创业。其次转变到灵活就业,先就业、后择业的动态就业上来,转变到行行出状元,“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的敬业观念上来。最后认清自身的素质和条件,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不盲目攀比,寻找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适合于自己的用人单位。毕业生应当给自己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自我评价要全面、客观,既要看到长处的一面,又要看到短处的一面,既要对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质进行具体的评价,又要对其他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考虑全面的整体因素,又要考虑到其中占主导地位的重点因素。

(3)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能力,在校期间也可以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如学校安排的社会实践,社团的下乡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也可以在不影响自己学业的前提下去找一份兼职,提前适应社会生活,了解现在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积累一些社会经验,丰富自己的阅历。这些都是将来找工作的资本。

就业调研报告范文 篇9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一般来讲,大学生毕业后有两个选择:一是找工作,二是继续升学进修,最起码选择继续进修的同学已不算是失业。而对于希望找到工作而未能如愿的毕业生,就业难无疑就成为了他们面临的头等问题。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

201_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30万余人,社会就业压力大,很多毕业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有过四分之一的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一是经济知识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人才;三是心理素质,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问题等因素。

_大学劳_学院院长曾湘泉在《中国就业战略报告》一书中指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

与发达国家比较,美国约有2.7亿人口,大学近4000所,若要达到如此的比例和规模,中国需要办20000所大学;即使按照韩国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水平,中国也要办近10000所大学才够。国内总共才1000多所普通高校,即使算上成人和民办高校,也不过3000多所,大学在校生的人数还远远达不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

二是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

调查发现,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国的10%左右。薪水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在20__年北京团委组织的一次针对毕业生的调查中表明,大学生们对薪水要求并不低,在回答“您求职要求的工资底线”时,近六成(56%)人的选择集中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其中只有15%的人能接受每月挣1000-1500元,两成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资在1500-20__元,认为20__-3000元比较合理的占21%。

三是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

_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_指出:“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低收入的技术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_大学校长_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结构性问题,人才过剩只是相对的现象。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__至4000元,低于月薪20__元坚决不干。这就表明大学毕业生有主动不就业的可能性。

北京某高校的调查表明,未找到接收单位的毕业生中,准备考研究生、博士生者占总人数的比例高达40.8%。同时,大学毕业生未签约就已就业的大有人在,他们很可能未列入已就业统计。原因可能是单位借口试用不愿签约;从事临时性工作;

二、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学生就业信息不足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那么用人单位发布信息的时效性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就业,而且人才交流市场开发的时间和地点有限,不能充分满足大学生就业信息的筛选。

2.用人单位方面原因

首先,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进行的机构改革大大冲击了大学生就业。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曾经是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主力军。1998年以后,随着政府机关进行机构改革,精简人员。精简下来的人员多数要流向事业单位,而事业单位本身也在进行定编定员,另外,国有大中型企业多数存在冗员过多,超编运转,包袱过重的问题,继而实行分流下岗,减员增效。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许多企业由于经营不善也在面临着破产倒闭。面临着自身的生存危机,接纳大学毕业生的容量相当有限,很难给大学生就业提供畅通的就业之路。

其次,多数用人单位都走入了重轻“一般”、“惟学历是瞻”的怪圈。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用人单位也逐渐提高了用人的标准。他们将目光锁定在少数的大学毕业生身上,放在了研究生、博士生身上。相对于、重点院校的大学生而言,不少一般本科院校、专科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存在一定的“品牌劣势”。从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现状分析,高等学校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办学质量差异较大,导致了用人单位对重轻“一般”的怪现象找到理由和借口。

3.高校方面原因

高校大规模扩招,造成就业市场“供大于求”。造成目前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许多人认为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太多了,用不完了,过剩了。其实,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5%左右,而发达国家的这个数字己经达到1/3。因此,我国的人才过剩是相对过剩。而且,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跟不上高校教育扩招的步伐,也为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制造了假象。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在大城市、大企业、大公司,人才济济,人满为患,是过剩了。而一些中小企业,事业单位,偏远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则是人才稀疏,人才缺乏。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层次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水平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在大学生就业己经市场化的情况下,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却显得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是教育的特点,但没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并主动调整,进一步放大了专业及课程设置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结构严重失衡。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_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4.学生方面原因

I.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

II.学生仍然期望过高

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__元。

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对全国28所大学、3万多名大学生作过“您最想到下列哪个城市工作?”的调查。

在列出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八大城市中,想到上海发展的大学生最多,获选率为32.3%,紧随其后的是北京(27.7%),两个城市的获选率之和达到了60%,成为大学生心目中发展事业的最理想城市:另外,像深圳这样的特区城市也较受欢迎,获选率为12.1%:但是一些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和内陆开放程度较小的城市则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很小,只有0.94%和0.52%的大学生愿意到重庆和武汉去上作。

而目前实际最需要毕业生的恰恰是那些边远地区的中小城市和基层一线的中小单位。毕业生想去的单位去不了,而能去的单位毕业生又不予选择。于是出现了“有人无业、有业无人”的现象。

同时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毕业生诚实守信,勤奋敬业,而且还要求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也是用人单位看好的主要方面。

用人单位重视人品和能力,对专业的要求反而有所淡化。不少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持“宁缺勿滥”的态度。因此,学生干和学生党员以及那些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敬业精神好以及“一专多能”的毕业生越来越受欢迎。用人单位看重的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很多毕业生自身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却不能正确认识,盲目一味要求工作待遇,期望过高。

III.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四.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

1.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

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必须加大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要加大用人机制、单位编制等制度的改革,扩大机关、事业、企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使用人单位真正做到有用的人进,无用的人能出;加强户籍制度的改革,为边远地区、小城镇、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开方便之门,使人才能合理流动;要建立起完善的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未就业的大学生提供服务。

2.调整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

在当前飞速变化的时代,大学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当今世界正由工业化社会走向市场、信息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国间生产、流通、运输、资讯领域的相互依存关系日益紧密,整个世界将如同一个地球村,谁都无法完全正确的预料未来世界的变化。这就决定现代大学必须是面对未来开放式的,其课程也应从过去那种封闭状态走出来。

在课程布局上,应适当减少某些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的比重。一方面,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发挥他们的所长。另一方面,这也有利于向学生提供反映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发展的最新成果。因为现代社会知识急剧增加和迅速老化,选修课的开设有助于弥补必修课无法及时反映这一动态的缺陷。

3.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都是针对毕业生开设的,通过几次的座谈会、报告会、讲座等等就算完成就业指导上作了。

对于一年级的新生,应该着重进行心理指导,重点帮助大学生尽快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结合入学的专业思想教育,逐步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初步设计职业发展的方向。在这个阶段,要向他们介绍本专业就业的大致情况,让他们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及适应职业的特点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引导他们尽早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养成独立思考、自觉学习、努力奋斗的良好习惯。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应着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这个阶段,要通过对社会各种职业的全面了解,帮助他们分析自我的能力、优势和存在的缺陷,引导大学生要根据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完善自己,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打好专业基础,建立合理知识和能力结构。要对其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激发成才意识和行为。

对于三年级的同学,要给予一定的实习和锻炼的机会,让他们直接地去体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帮助他们认清专业所适应的工作领域,并与自己的特点和能力相对照,继续培养和发展与其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优势,对其原定的职业目标做出适当的调整。

对于大三的学生,还有一个重要指导内容就是要逐渐分析整个社会及大学生就业形势,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对毕业生的指导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点,这一阶段,指导的重点在于传达就业方针政策、分析预测就业形势、指导大学生作好如何获取就业信息、如何进行面试,如何克服心理障碍等就业准备,处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临时性问题。

就业调研报告范文 篇10

随着高校扩招的政策使大学生的人数飙涨,同时也对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形势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就业难早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毕业就失业”似乎也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普遍心理。对每个大学生来说,及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对决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奋斗目标,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处于不败之地。

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我们展开了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问卷。我们采用问卷的调查方式对大庆三所大学生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我们主要采取网络和走访教室、图书馆、宿舍和路边拦截的方式,发送调查问卷。团队合作为了顺利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同时也想帮助更广大的在校大学生了解当前和未来的就业形势!

调查目标: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调查方式:

关键词:就业形势大学生调查报告

调查对象:被调查的学生为我校大学生。

我们采用自制的“大学生就业调查问卷”,通过QQ在线、深入宿舍、图书馆和路边拦截的方式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7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60份。有效问卷调查者主要来自食品专业、室内设计专业、外语专业、信息专业、经管专业和农学专业。采取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男女比例24:36。

调查数据分析:

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而事实上,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企业的用人标准、企业人才的选择条件没有在有效的时间的传递给大学生,大学生的培养缺乏市场导向。这使大学生就业时缺乏足够信息,从而产生就业盲目性。

调查目的:

主要了解在校大学生就业期望,自身素质的评价,学校就业指导,对就业形势的看法,旨在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影响;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调查,更好地调节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供需关系;为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作一个新的描述;帮助大学生尽快认识自我,学校为学生提供就业引导,使学生能谋取理想职业。为同学们在今后的求职就业过程中提供参考。

调查结论及建议:

大学生对就业前景的关注的比较少。

在调查中了解到,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关注还是比较少的,只有24%的同学表示一直在关注就业信息,而71%的同学只是偶尔关注,在看到时留意下。而对就业情景的关注程度,直接影响了对为所选职业所做的准备程度和将来职业所带来的成就高低。

然而大学生未来就业形势严峻主要是由社会、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四方面造成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本身的工作能力和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足和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严重不一致造成的。我们主要对这四方面进行了分析。

1.社会方面:

我们的人力资源,尤其是大学毕业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5%左右,那为什么还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呢?除了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外,主要是难在就业市场机制不完善。在我们的调查中,无一人对当前形势乐观,60人之中只有2人认为当前形势还是较好,有9人占调查的15%认为还算正常的就业形势,而其他50人占总体的83%普遍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感到压力重重。

现在大学生都普遍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在受访者中有仅有2人不了解、一人认为其不重要,而认为重要的占到调查的75%。在当前学的专业和工作不对口的情况下,大多数人还是觉得自己的专业是有前途的,其中认为很有前途的有12位,而认为自己专业较有前途的则达到36位,占所有调查者的80%,仅有6人认为本专业很没前途。可以看出大学教育还是相当重要的。

由于竞争的加剧,大多数的学生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在问及毕业初的薪酬时,有31个人认为起初工资为1500元,14人认为应该为2500元,两部分加起来占总人数的75%,在物价日益增加的基础上,大学生要求这样的工资是不高的,可以看见竞争的大学生的影响。

第一,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还会不断有一些工人下岗或者失业,这批人的就业难度是非常大的。

第二,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人数比较大。比如说大学生,今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这也是近几年来的。今年要求职的大学毕业生在600万人左右。

第三,中国农村有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要转移到城市里就业。基于这三条原因,做好就业工作,今年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当前社会普遍压迫大学生,尤其是刚毕业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他们的能力还只浮于理论上,社会经验不足,处事和办事能力不够,况且每年有那么多大学生,供大于求从而造成当前的局面。

2.学生方面:

通过调查发现毕业生未就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原因一:很多人没有为自己的将来做一个有效的职业规划,学习时没有目标、没有方向。而且有部分学生存在“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的现象。在校学习期间碌碌无为,所以在找工作的时候没有真本事。

原因二:专业和兴趣不对等,很多学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原因三:学生一开始就要求待遇好、职位高,更加加大了就业困境。

原因四:企业一般不愿承担对新手的培训费用,很多都要求有经验的工作者。

原因五:高校扩招,毕业人数多,给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原因六:就业机会不平等,靠关系就业的人也不少。

原因七:国家关于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不够完善,很多时候执行力度也不够。原因八:金融危机的冲击

原因九:大量的廉价劳动力的涌入市场,以农民工、初高中毕业生为主。对大学毕业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就业压力。

原因十:企业不会片面的从卷面成绩和证书上招聘人才。所以很多企业都采取内部提升,很少从外部招聘。

3.学校方面:

在我们受访的大学生中,只有5人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感到很满意,感到较满意的有24人,两者合计占48%,而感到不满意和很不满意达到52%,充分体现我们学校的就业指导还需加强,照顾到更大多数学生的情况。教育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还有很多,我们主要从以下三点进行分析:

首先,根本的问题是,教育与生产相脱离。

我国现在生产模式是“世界加工厂”,主要需要的是廉价劳动力的“血汗工人”和有经验的技工,是体力劳动者,而大学教育培养的是高价劳动力的脑力劳动者。所以,要说“头脑还缺乏市场经济意识”,那不是大学生,而是指责大学生的专家、学者和自己。

但这不是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应当是:中国不应该是大学生供过于求,需要降低大学生的价值体现,而是要尽快改变我国的生产模式,使大学生的价值能够充分体现;使中国能够自主创新,发展生产。党中央一再强调发展自主创新经济,但大学生就业难却成了问题,这种情况说明发展自主创新经济还没有落到实处,还是停留在文件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大学生就业的实际,可以检验党的发展方针。

其次重要的问题是,教育之本是育人。

教育产业化要“正义”,说法可以不改,但含义要矫正:教育产业化是为社会生产人才。那种为学校、校董和一些教授生产利润,应该叫做“教育资本化”;现在许多学校名曰“产业化”,实质资本化。而社会培训机构被“产业化”人士评为资本化,是为自己谋利益,却为市场化人才做出了具大贡献。像我们最熟悉的北大青鸟教育就可以称得上IT教育航母。

教育改革要拨乱反正,要改变对学校乱扩大升级,对学生“广种薄收”的状况;要学习培训机构,根据社会发展的进程需要,决定学校培育人才的结构,各专业的高、中、低人才要有比例。最后是观念问题。

中国是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国家。因此,中国的教育应当是“公有制为主体”,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教育不应该是个人的投资,而应当是社会对发展的投入,是一种社会积累。教育费用应当由国家、社会承担,从物质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为祖国、为社会“回报”而学习的思想观念。教育费用由国家、社会承担之后,还缩小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劳动力的生产价值的个人差别。这不仅有现实的意义,而且有很深远的意义。

4.用人单位方面:

(1)过分关注文凭。

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浪费,比如有些单位招聘计算机软件研究生仅用于本单位的打字等简单文字处理。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不少本科或大专学生的业务能力不比研究生业务能力差。

(2)存在性别歧视。

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3)生源地域歧视。

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

(4)过分看重工作经验。

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用人单位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有较高理论水平,只要经过短期实践即能胜任工作岗位。

就是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太乐观。

结论:

在我们的调查中,可以很清楚的发现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并在大学生之中形成了一种“谈就业色变”的状况。但是从另一方面,大学生对自己和就业形势有了一个很清晰的认识和认真思考,这对他们以后他们的努力方向和激励都是很好的。

总之,大学生就业形势已清楚的摆放在面前,学校、社会和大学生们应该找到合作点,达到共赢。

建议:

建议一:对大学生采取正确的就业引导。

建议二:毕业生要认清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和价值观,端正个人的择业心态,对自己科学定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择业地区和岗位;要有科学的就业观,适合自己的才是的;对于未来的就业应该充满信心,要以积极的态度和行动面对择业。虽说现在就全国范围来说,大学生就业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对于经管学院的学生来说,还不存在找不到工作的问题,重要的是大家要及早准备,科学规划,合理的安排,不要错过了找工作的时机,也不要过于局限于某一行业和区域,大家要有长远的眼光。

建议三:同学们要时刻关注学校及学院的就业信息,要充分珍惜应届毕业生的身份及时就业,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以“下基层、立大志、成大业”为就业方向,把握时机,当机立断,统筹规划,积极主动就业。最后,他从日常管理角度,特别强调毕业生在就业中要早作准备、要遵守相关规定、要加强安全意识、要以主动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就业工作中,安全顺利地找到满意的工作。

建议四:希望学校以及国家能够更多地关注大学毕业生就业。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做更多的有效的措施。

建议五:在校期间要多学习专业知识,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

建议六:国家应加快经济发展,为大学生增加就业岗位。

建议七: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强化职业技能培训,规范人力资源市场促进就业,保证就业公平。

结束语:

很感谢老师给我们这次调查机会,在调查后,总结、分析以及建议的同时,给我我们上可深刻的一课,也提醒了我们关于就业方面问题。在就业紧张的今天,让我们有了提前准备的机会。在学生毕业后,也有存在工作变动的情况。所以不是那么严密。加上时间仓促,调查得不是那么周全,希望大家见谅!通过这次调查活动,希望我们组的成员也了解和学到许多,为自己将来就业做一个有效的参照,同时也给所有学子们一个参考!

就业调研报告范文 篇11

随着高校扩招的政策使大学生的人数飙涨,同时也对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形势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就业难早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毕业就失业”似乎也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普遍心理。对每个大学生来说,及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对决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奋斗目标,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处于不败之地。

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我们展开了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问卷。我们采用问卷的调查方式对大庆三所大学生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我们主要采取网络和走访教室、图书馆、宿舍和路边拦截的方式,发送调查问卷。团队合作为了顺利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同时也想帮助更广大的在校大学生了解当前和未来的就业形势!

调查目标: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调查时间:xx年x月x日-xx年x月x日

调查方式:

关键词:就业形势大学生调查报告

调查对象:被调查的学生为我校大学生。

我们采用自制的“大学生就业调查问卷”,通过QQ在线、深入宿舍、图书馆和路边拦截的方式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7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60份。有效问卷调查者主要来自食品专业、室内设计专业、外语专业、信息专业、经管专业和农学专业。采取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男女比例24:36。

调查数据分析:

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而事实上,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企业的用人标准、企业人才的选择条件没有在有效的时间的传递给大学生,大学生的培养缺乏市场导向。这使大学生就业时缺乏足够信息,从而产生就业盲目性。

调查目的:

主要了解在校大学生就业期望,自身素质的评价,学校就业指导,对就业形势的看法,旨在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影响;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调查,更好地调节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供需关系;为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作一个新的描述;帮助大学生尽快认识自我,学校为学生提供就业引导,使学生能谋取理想职业。为同学们在今后的求职就业过程中提供参考。

调查结论及建议:

大学生对就业前景的关注的比较少。

在调查中了解到,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关注还是比较少的,只有24%的同学表示一直在关注就业信息,而71%的同学只是偶尔关注,在看到时留意下。而对就业情景的关注程度,直接影响了对为所选职业所做的准备程度和将来职业所带来的成就高低。

然而大学生未来就业形势严峻主要是由社会、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四方面造成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本身的工作能力和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足和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严重不一致造成的。我们主要对这四方面进行了分析。

1.社会方面:

我们的人力资源,尤其是大学毕业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5%左右,那为什么还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呢?除了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外,主要是难在就业市场机制不完善。在我们的调查中,无一人对当前形势乐观,60人之中只有2人认为当前形势还是较好,有9人占调查的15%认为还算正常的就业形势,而其他50人占总体的83%普遍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感到压力重重。

现在大学生都普遍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在受访者中有仅有2人不了解、一人认为其不重要,而认为重要的占到调查的75%。在当前学的专业和工作不对口的情况下,大多数人还是觉得自己的专业是有前途的,其中认为很有前途的有12位,而认为自己专业较有前途的则达到36位,占所有调查者的80%,仅有6人认为本专业很没前途。可以看出大学教育还是相当重要的。

由于竞争的加剧,大多数的学生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在问及毕业初的薪酬时,有31个人认为起初工资为1500元,14人认为应该为2500元,两部分加起来占总人数的75%,在物价日益增加的基础上,大学生要求这样的工资是不高的,可以看见竞争的大学生的影响。

第一,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还会不断有一些工人下岗或者失业,这批人的就业难度是非常大的。

第二,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人数比较大。比如说大学生,今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这也是近几年来的。今年要求职的大学毕业生在600万人左右。

第三,中国农村有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要转移到城市里就业。基于这三条原因,做好就业工作,今年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当前社会普遍压迫大学生,尤其是刚毕业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他们的能力还只浮于理论上,社会经验不足,处事和办事能力不够,况且每年有那么多大学生,供大于求从而造成当前的局面。

2.学生方面:

通过调查发现毕业生未就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原因一:很多人没有为自己的将来做一个有效的职业规划,学习时没有目标、没有方向。而且有部分学生存在“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的现象。在校学习期间碌碌无为,所以在找工作的时候没有真本事。

原因二:专业和兴趣不对等,很多学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原因三:学生一开始就要求待遇好、职位高,更加加大了就业困境。

原因四:企业一般不愿承担对新手的培训费用,很多都要求有经验的工作者。

原因五:高校扩招,毕业人数多,给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原因六:就业机会不平等,靠关系就业的人也不少。

原因七:国家关于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不够完善,很多时候执行力度也不够。原因八:金融危机的冲击

原因九:大量的廉价劳动力的涌入市场,以农民工、初高中毕业生为主。对大学毕业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就业压力。

原因十:企业不会片面的从卷面成绩和证书上招聘人才。所以很多企业都采取内部提升,很少从外部招聘。

3.学校方面:

在我们受访的大学生中,只有5人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感到很满意,感到较满意的有24人,两者合计占48%,而感到不满意和很不满意达到52%,充分体现我们学校的就业指导还需加强,照顾到更大多数学生的情况。教育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还有很多,我们主要从以下三点进行分析:

首先,根本的问题是,教育与生产相脱离。

我国现在生产模式是“世界加工厂”,主要需要的是廉价劳动力的“血汗工人”和有经验的技工,是体力劳动者,而大学教育培养的是高价劳动力的脑力劳动者。所以,要说“头脑还缺乏市场经济意识”,那不是大学生,而是指责大学生的专家、学者和自己。

但这不是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应当是:中国不应该是大学生供过于求,需要降低大学生的价值体现,而是要尽快改变我国的生产模式,使大学生的价值能够充分体现;使中国能够自主创新,发展生产。党中央一再强调发展自主创新经济,但大学生就业难却成了问题,这种情况说明发展自主创新经济还没有落到实处,还是停留在文件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大学生就业的实际,可以检验党的发展方针。

其次重要的问题是,教育之本是育人。

教育产业化要“正义”,说法可以不改,但含义要矫正:教育产业化是为社会生产人才。那种为学校、校董和一些教授生产利润,应该叫做“教育资本化”;现在许多学校名曰“产业化”,实质资本化。而社会培训机构被“产业化”人士评为资本化,是为自己谋利益,却为市场化人才做出了具大贡献。像我们最熟悉的北大青鸟教育就可以称得上IT教育航母。

教育改革要拨乱反正,要改变对学校乱扩大升级,对学生“广种薄收”的状况;要学习培训机构,根据社会发展的进程需要,决定学校培育人才的结构,各专业的高、中、低人才要有比例。最后是观念问题。

中国是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国家。因此,中国的教育应当是“公有制为主体”,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教育不应该是个人的投资,而应当是社会对发展的投入,是一种社会积累。教育费用应当由国家、社会承担,从物质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为祖国、为社会“回报”而学习的思想观念。教育费用由国家、社会承担之后,还缩小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劳动力的生产价值的个人差别。这不仅有现实的意义,而且有很深远的意义。

4.用人单位方面:

(1)过分关注文凭。

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浪费,比如有些单位招聘计算机软件研究生仅用于本单位的打字等简单文字处理。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不少本科或大专学生的业务能力不比研究生业务能力差。

(2)存在性别歧视。

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3)生源地域歧视。

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

(4)过分看重工作经验。

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用人单位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有较高理论水平,只要经过短期实践即能胜任工作岗位。

就是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太乐观。

结论:

在我们的调查中,可以很清楚的发现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并在大学生之中形成了一种“谈就业色变”的状况。但是从另一方面,大学生对自己和就业形势有了一个很清晰的认识和认真思考,这对他们以后他们的努力方向和激励都是很好的。

总之,大学生就业形势已清楚的摆放在面前,学校、社会和大学生们应该找到合作点,达到共赢。

建议:

建议一:对大学生采取正确的就业引导。

建议二:毕业生要认清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和价值观,端正个人的择业心态,对自己科学定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择业地区和岗位;要有科学的就业观,适合自己的才是的;对于未来的就业应该充满信心,要以积极的态度和行动面对择业。虽说现在就全国范围来说,大学生就业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对于经管学院的学生来说,还不存在找不到工作的问题,重要的是大家要及早准备,科学规划,合理的安排,不要错过了找工作的时机,也不要过于局限于某一行业和区域,大家要有长远的眼光。

建议三:同学们要时刻关注学校及学院的就业信息,要充分珍惜应届毕业生的身份及时就业,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以“下基层、立大志、成大业”为就业方向,把握时机,当机立断,统筹规划,积极主动就业。最后,他从日常管理角度,特别强调毕业生在就业中要早作准备、要遵守相关规定、要加强安全意识、要以主动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就业工作中,安全顺利地找到满意的工作。

建议四:希望学校以及国家能够更多地关注大学毕业生就业。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做更多的有效的措施。

建议五:在校期间要多学习专业知识,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

建议六:国家应加快经济发展,为大学生增加就业岗位。

建议七: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强化职业技能培训,规范人力资源市场促进就业,保证就业公平。

结束语:

很感谢老师给我们这次调查机会,在调查后,总结、分析以及建议的同时,给我我们上可深刻的一课,也提醒了我们关于就业方面问题。在就业紧张的今天,让我们有了提前准备的机会。在学生毕业后,也有存在工作变动的情况。所以不是那么严密。加上时间仓促,调查得不是那么周全,希望大家见谅!通过这次调查活动,希望我们组的成员也了解和学到许多,为自己将来就业做一个有效的参照,同时也给所有学子们一个参考!

就业调研报告范文 篇12

大学生就业:难在哪里

低工资就业:多一些经验拿汗水换明天。在一些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了解到,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宁愿选择“低工资”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而他们共同的想法是“拿汗水换明天”。

据了解,“低工资”就业实际上是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前的一种待业状态,是以单位给毕业生提供积累经验的机会,而毕业生则以低报酬工作为交换条件。这种“低工资”就业只为找工作时多一些实践经验。

工资会随能力的提升而提高。某软件公司负责人王小姐认为,现在企业招人虽对学历有一定要求,但最看重的还是人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大学生刚开始工作,工资可能会低些,但随着就业者个人能力的提升,其工资也会慢慢提高。她建议大学生心态要平和,找工作高薪并不是第一要素。

就业不要只看眼前的工资待遇,不断提高能力才是金饭碗。以前,很多企业招聘只针对有工作经验的人,对应届大学生一律免谈。随着用人观念的逐渐改善,近一两年,很多企业直接招收应届毕业生,他们愿意出钱培训大学生,使其很快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一般来说,大学生成为骨干力量后,工资自然会提高。企业为了储备人才,一般先与大学生签订几年的工作合同,这不仅保障了人员的稳定性,对企业发展也很有好处,同时用人成本也相对较低。因此专家希望大学生能够认清自己,改变就业观念,不要只把眼光盯到工资上,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提高能力才是金饭碗。

大学生就业:路在何方

大量事实证明,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甚至连自己的性格与特长都不了解,职业选择将非常盲目,甚至会影响到之后工作道路的发展。对此,专家建议:在校大学生要增强职业生涯规划的自主意识。

职业道路早规划,目标坚定不放弃。“迷茫”是目前大学生使用最为频繁的词语之一。之所以迷茫,是因为看不清未来,看不清未来就会把握不住现在。实际上,大学生看不清未来的原因并不一定是因为没有目标、没有规划,也可能是由于目标过多以致无所适从,规划太多而无法实现,因此也就更容易放弃目标,追热门、随大流。因此对目标的坚持和对规划的实施是成功的关键,坚信无论是职业规划还是求职择业,“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兴趣广泛应保持,机遇来临有保障。由于对所学专业缺乏了解,许多学生进入大学时都会面临一个问题:对专业不感兴趣或不满意,由此而产生厌学、倦怠的情绪。实际上在大学里有很多方式可以让你兼顾兴趣与专业,如双学位、各类培训认证等,但是在挑选业余学习的专业时,应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从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要么从个人兴趣爱好出发,既满足求知欲,又从中获得乐趣;要么与本专业结合,成为复合型人才,增强就业竞争力。当然,在多个专业的学习中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本末倒置。

社会活动经验多,面试应考不心慌。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找工作最大的瓶颈在于社会经验的缺乏。虽然在校生要获得企业实习机会并不容易,但从大多数成功者的经历看,至少有两方面资源是大部分学生可以利用的:一是有针对性地参加社团活动来锻炼自己沟通交流、团队合作等能力,社团活动可以说是对真实工作场景的一种模拟;二是争取各种校内服务的机会及校外的实习、兼职机会,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了解尽职、责任等职场的基本准则。

实习练就真本领,应聘免了试用期。就漫长的职业生涯而言,大学4年无疑是一个黄金的职业准备期,在这4年里,应该让自己具备一个职业人所拥有的专业技能、社会技能、职业素养……这样我们在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中才能做到“无缝接轨”。正是充分地利用了大学阶段的实习机会,从而免去了正式工作后的见习期。企业也节省了大量的培训时间和精力。这对于个人和企业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特殊才能做后盾,求职更有竞争力。对于一个班或一个专业的学生来说,大家读一样的专业、学同样的课程,看起来彼此没有太大的差别,然而一旦面临竞争,差别就显现出来了。目前就业形势比较紧张,只有身上有“亮点”的学生才更容易被注意,才更有可能被用人单位选中,也才会有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因此,发掘并增强就业竞争力应从发现自己与其他人的不同之处入手,发挥自身特长,并不断强化,有可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就业现状:就业准备三部曲

随着高校的扩招,原来的精英教育变成了大众教育。大学生必须转变观念,大众化教育意味着可以做普通的职业。面对就业难,大学生们要做些什么呢?

第一部曲:面对现实,正确对待就业形势,正确对待自己。

择业和就业,是初出校门的学生在人生道路上一个重要转折点,对于学生应具备的正确择业和就业思想,可以归纳为4句话,这就是:认清形势闯市场,从容自信显特长,广开渠道看信息,实事求是快上岗。

认清形势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国家的就业政策,二是全国的就业形势,三是本地区的就业信息。面对矛盾重重又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基本观点是,只能树立一个“闯”字,积极参与竞争,而不是 “等”,更不能消极对待。关键是要把握好自己的择业方向和竞争技巧,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并在竞争中获胜。

在近几年的人才市场竞争中,有个明显的特征,就是用人单位特别注重人才的实际经验和特长。每个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问题在于你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善于扬长避短,在关键时刻和重要场合发挥一技之长,获得用人单位的好感和信赖,这是择业和就业工作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技巧。

在人才市场竞争中,单靠一个人的智慧和信息“以一变应万变”往往是不够的,所以,要想方设法利用各种媒体,包括学校、老师和家长,亲朋和同学,广搜就业信息,这是就业者一个重要的手段和方法。

第二部曲:充分做好择业和就业之前的心理准备。

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准备应该实现以下4种转换,克服不良心态。

其一,实现由学生身份到上岗工作的转换。在“不包分配,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和竞争上岗”的大环境中,应克服“听天由命”或等待学校推荐工作的消极心态。学习是为了致用,如果说学习是手段,从事工作是人的本能,也是目的。

其二,在经济上实现由消费者到生产者的转换。克服长期依靠家庭提供经济援助的依赖心理,凭自己所学的知识和诚实劳动,立足于自力更生,自食其力。

其三,在择业姿态上,实现由一个普通参与者到竞争者的转换。大学毕业生都是第一次进行择业和就业,经不起挫折,悲伤失望,往往是择业不顺的主要障碍。要克服懦弱、自卑的被动心态。

其四,实现由“天之骄子”到“普通劳动者”的心态转换。放下知识分子的架子,正确理解自己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主动求职。不论从事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首先必须是一个劳动者,而劳动岗位需要自己去争取。

最后总的来说,择业者应该具备主动、积极、从容、自信和百折不挠、面对现实的平和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第三部曲:主动出击,准备简历和面试。

机会总是被那些勇于表现、争取的人得到。不管单位招不招人,先去毛遂自荐要求试用;写信给单位老总或负责人自荐;直接发送求职信到企业网站招聘信箱……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时,选择主动出击,到用人单位去展示实力,至少得到的机会比等着天上掉馅饼的机会大。

据市人才市场的有关负责人说,在如今整体供大于求的就业形势下,积极勇敢的心态是大学生找工作脱颖而出的一个制胜法宝。在择业前,要推荐自己,有必要准备相应的文字材料,简历要真实可信,文字朴实,言简意赅,页面工整规范。面试中也要大方得体,机灵应对,不卑不亢。

总之,在进行择业、就业的过程中,其目的是选择一个最能发挥自己专长的工作岗位,开始实现多年的梦想的愿望,在大学生的一生中,就业无疑是一件大事,一次激动人心的拼搏与较量。一定要审时度势,振作精神,做好充分准备,用最好的心态、最好的形象和全身心积攒的实力,投入到这场竞技中来。

就业调研报告范文 篇13

一、毕业生当年就业率(近三年)

整体来说全国的情况不是很好,也就大约 70%左右,相比之下,全国的211高校,985高校的就业情况要好点,可以达到80%以上!

据教育部的统计,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增加64万人。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还将继续增加,“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说。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简称人保部)召开的四季度新闻发布会上,人保部发言人尹成基表示。

二、大学生就业趋势的研究

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

(1)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

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调查显示,在面得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

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27.84%,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评价中看出。22.92%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乐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实在的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因素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2)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66.54%。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这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3)职业价值:结合专业特色,务实肯干

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上,更多的是趋向于“学校或科研机构”、“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

三、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1、客观原因

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人认为根本性的原因在于现行就业制度、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结构、用人单位现状及用人单位的陈旧观念、以及大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等等。客观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正确分析大学生就业的障碍,寻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是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办法。

(1) 政策方面的原因

第一,劳动、人事制度、户籍、档案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不到位、不完善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尽管我国己进入市场经济时期,但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单位受到用人的限制。据调查,不少中小型私营(股份)企业急需大学水平的管理技术人员,却因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不能解决大学生的派遣、户口、编制、档案管理等问题,导致一些大学生担心丧失自己的“身份”而望职兴叹,企业也就招不到人。就业的部委属高校毕业生到教学科研等事业单位为31.6%,到国有企业为31.5%,到民营三资企业为26.2%,其他就业为10.7%。而从当前城镇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状况看,个体私营和股份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己经占60%,但是,由于很大一部分个体私营企业不能解决“三险一金”(三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一金:住房公积金)而被大学毕业生放弃。

第二,就业程序复杂、就业渠道不畅,阻碍了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整个社会缺乏顺利就业的软环境,影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供需主体的体制性、机制性的障碍仍存在。很多地方对于录用大学生有户口、用人指标的限制,有的还有干部身份的要求;民营、外资企业不能根据需要招聘大学生,企业的用人自主权没有到位;有些高校毕业生还面临出地出系统等要交费的障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不成熟,供需见面会还很不完善,处于“粗放”的运作和初级的中介形式。缺少统一平台的互联网信息发布渠道,信息化管理手段得不到充分利用。

(2)高校方面的原因

第一,高校大规模扩招,造成就业市场“供大于求”。造成目前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许多人认为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太多了,用不完了,过剩了。其实,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5%左右,而发达国家的这个数字己经达到1/3。因此,我国的人才过剩是相对过剩。而且,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跟不上高校教育扩招的步伐,也为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制造了假象。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在大城市、大企业、大公司,人才济济,人满为患,是过剩了。而一些中小企业,事业单位,偏远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则是人才稀疏,人才缺乏。

第二,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层次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水平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在大学生就业己经市场化的情况下,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却显得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是教育的特点,但没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并主动调整,进一步放大了专业及课程设置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结构严重失衡。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

(3)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

首先,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进行的机构改革大大冲击了大学生就业。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曾经是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主力军。1998年以后,随着政府机关进行机构改革,精简人员。精简下来的人员多数要流向事业单位,而事业单位本身也在进行定编定员,另外,国有大中型企业多数存在冗员过多,超编运转,包袱过重的问题,继而实行分流下岗,减员增效。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许多企业由于经营不善也在面临着破产倒闭。面临着自身的生存危机,接纳大学毕业生的容量相当有限,很难给大学生就业提供畅通的就业之路。

其次,多数用人单位都走入了重“名牌”轻“一般”、“惟学历是瞻”的怪圈。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用人单位也逐渐提高了用人的标准。他们将目光锁定在少数的名牌大学毕业生身上,放在了研究生、博士生身上。相对于名牌、重点院校的大学生而言,不少一般本科院校、专科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存在一定的“品牌劣势”。从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现状分析,高等学校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办学质量差异较大,导致了用人单位对重“名牌”轻“一般”的怪现象找到理由和借口。

2、 主观原因

(1)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

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是导致就业难的主观原因,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始终居高不下。非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大院所、大企业不去,希望能去的单位名声好、工作条件好、待遇好、甚至有出国机会等等。举个例子:《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对全国28所大学、3万多名大学生作过“您最想到下列哪个城市工作?”的调查。在列出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八大城市中,想到上海发展的大学生最多,获选率为32.3%,紧随其后的是北京(27.7%),两个城市的获选率之和达到了60%,成为大学生心目中发展事业的最理想城市:另外,像深圳这样的特区城市也较受欢迎,获选率为12.1%:但是一些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和内陆开放程度较小的城市则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很小,只有0.94%和0.52%的大学生愿意到重庆和武汉去上作。而目前实际最需要毕业生的恰恰是那些边远地区的中小城市和基层一线的中小单位。毕业生想去的单位去不了,而能去的单位毕业生又不予选择。于是出现了“有人无业、有业无人”的现象。

(2)自身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存在较大差距,加大了毕业生就业难度。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毕业生诚实守信,勤奋敬业,而且还要求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也是用人单位看好的主要方面。用人单位重视人品和能力,对专业的要求反而有所淡化。不少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持“宁缺勿滥”的态度。因此,学生干和学生党员以及那些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敬业精神好以及“一专多能” 的毕业生越来越受欢迎。用人单位看重的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3) 大学生诚信缺失造成就业危机

诚信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基本要求。在就业情况日趋严峻的形势下,毕业生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为了能够在社会中寻求一席立足之地,有些学生不从筑高自身的实力出发,而是挖空心思如何包装自己。正常的包装无可厚非,但是失真的包装会演变成伪装。这样一来就业诚信缺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使得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实际能力产生怀疑,结果只能是大学生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15]。

四、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

1、 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

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必须加大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要加大用人机制、单位编制等制度的改革,扩大机关、事业、企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使用人单位真正做到有用的人进,无用的人能出;加强户籍制度的改革,为边远地区、小城镇、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开方便之门,使人才能合理流动;要建立起完善的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未就业的大学生提供服务。

2、 调整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

在当前飞速变化的时代,大学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当今世界正由工业化社会走向市场、信息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国间生产、流通、运输、资讯领域的相互依存关系日益紧密,整个世界将如同一个地球村,谁都无法完全正确的预料未来世界的变化。这就决定现代大学必须是面对未来开放式的,其课程也应从过去那种封闭状态走出来。

在课程布局上,应适当减少某些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的比重。一方面,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发挥他们的所长。另一方面,这也有利于向学生提供反映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发展的最新成果。因为现代社会知识急剧增加和迅速老化,选修课的开设有助于弥补必修课无法及时反映这一动态的缺陷。

3 、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都是针对毕业生开设的,通过几次的座谈会、报告会、讲座等等就算完成就业指导上作了。

对于一年级的新生,应该着重进行心理指导,重点帮助大学生尽快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结合入学的专业思想教育,逐步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初步设计职业发展的方向。在这个阶段,要向他们介绍本专业就业的大致情况,让他们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及适应职业的特点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引导他们尽早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养成独立思考、自觉学习、努力奋斗的良好习惯。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应着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这个阶段,要通过对社会各种职业的全面了解,帮助他们分析自我的能力、优势和存在的缺陷,引导大学生要根据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完善自己,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打好专业基础,建立合理知识和能力结构。要对其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激发成才意识和行为。

对于三年级的同学,要给予一定的实习和锻炼的机会,让他们直接地去体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帮助他们认清专业所适应的工作领域,并与自己的特点和能力相对照,继续培养和发展与其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优势,对其原定的职业目标做出适当的调整。对于大三的学生,还有一个重要指导内容就是要逐渐分析整个社会及大学生就业形势,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毕业生的指导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点,这一阶段,指导的重点在于传达就业方针政策、分析预测就业形势、指导大学生作好如何获取就业信息、如何进行面试,如何克服心理障碍等就业准备,处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临时性问题。

就业调研报告范文 篇14

南通高校就业状况调查

高校毕业生是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及家庭的幸福和希望,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一直以来,南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人事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优势,把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一项重大任务,从“完善政策、搭建平台、加强指导、畅通渠道”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强化公共服务,采取各种措施,努力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今年5月,我们又根据省厅有关要求,对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综合调研,通过走访座谈充分掌握毕业生就业的全面情况,较为详尽地获取相关信息。现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本科:南通大学(有主校区、钟秀校区、启秀校区三个校区外加建设中的启东校区)

专科:南通职业大学,南通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体臣卫校,紫琅职业技术学院,南通航运学院,南通农业技术学院,南通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广播电视大学,南通技师学院,南通高等师范专科学院等.

从专业上来看,就业率最高的五个专业分别是临床医学、英语、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计算机、人力资源和服装设计与工程;就业率最低的五个专业分别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法学、工业设计和动漫设计与制作。从去向上来看,民营企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占比九层以上。

从性别上来看,面上是女性毕业生就业比例略高于男性毕业生。据高校就业部门老师分析,主要得益于女生谋求工作的积极性高于男生。而从点上来看,有些专业女性就业率明显不够理想,如机械、化工专业,一方面由于存在女生课业成绩虽然优秀但动手能力确实不及男生的状况;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单位招聘时的隐性歧视。

从单位的满意度来看,南通职业大学曾对20xx年就业高校毕业生做过一次小型抽样问卷调查,从思想品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业务能力和综合评价五方面征求用人单位意见。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基本满意,认为毕业生总体素质较高,但在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其实近年来,毕业生跳槽的频率不断增高,就业稳定性显得不够。从毕业生角度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毕业生盲目签约,毕业生对签约单位了解不多,对所从事的岗位了解不足,对工作环境了解不够;二是因故变迁,学生升学、事业单位招考、入伍、出国等等;三是就业准备不足,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较少。

此外,几所高校20xx年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人数为595人,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7.3%。预计未来三年内,毕业生人数继续呈连年增长态势,20xx年为10230人,20xx年为11814人,20xx年为12524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二)南通籍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

20xx年,南通籍生源应毕业生总数为14321人,接收南通籍生源高校毕业生总数为10053人,实现就业人数9159人,就业率为 291.1%,超额完成南通籍高校毕业生当年就业率达到80%以上的目标,为保民生、促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

20xx年,南通籍生源应毕业生总数为16771人,接受工作将于今年7月中旬开始,目前各项准备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展开。

二、我市促进高校毕业生主要举措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对毕业生就业工作非常重视,人事部门更是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作为责无旁贷的政治任务来落实,积极寻求新思路、新举措,不断拓展新渠道、新载体。专门成立了“充分就业促进工程”组织协调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各县(市、区)人事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形成了分级负责、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定期召开局务会议专题研讨“充分就业促进工程”进展情况,确保整体工作有序推进。同时,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呼吁用人单位、社会各界从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出发,共同为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想办法、做贡献,特别是引导和鼓励各企事业单位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

(二)完善政策,加强引导,扶持自主创业

1、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支持力度。包括:农村和社区招聘高校毕业生计划;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计划;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培训计划;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计划;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实习计划;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计划;事业单位招聘高校毕业生计划;高校毕业生公共服务提升计划。

2、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能提供的就业岗位非常有限,因此,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面向基层就业。

3、鼓励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20xx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实施意见》。该实施意见结合我市实际,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规费减免、小额贷款担保、贴息额度与资金来源、创办科技型企业或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研发的资助、项目补助等方面明确了相关的优惠条件和举措。这些政策紧贴大学生创业的主题,特别针对大学生创业中遇到的最大难题“资金难”,做出了积极的扶持。如规费减免政策,据工商部门统计已有200多名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享受该政策,自登记注册之日起三年内免交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如在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创办高新技术企业,项目通过专家评审的,高校毕业生可享受创业用房低租金的优惠,软件类项目还可入驻软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软件企业孵化中心,孵化期内免交3—6个月的房租和设备使用费,等等。

(三)市场为主,实习为辅,拓宽就业渠道

1、发挥市场主渠道作用。一是加大招聘力度。每年通过举办固定人才集市、大型人才招聘、网上交流和公益性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专场招聘会等各类招聘活动,着力搭建高校毕业生就业平台。20xx0xx年,全市共举办各类招聘会316场次,提供岗位15.3万余个。二是强化信息引导。努力实现人才市场与全国、全省重点城市、重点市场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实行人才市场供求信息和年度紧缺人才专业目录发布制度,每季度通过报刊、电视台、电台及人事人才网 4

站等媒体及时向社会发布人才市场供求信息,为用人单位引才和毕业生求职提供信息服务。南通人才网推出毕业生招聘求职专栏,为毕业生择业提供信息通道。在南通人事网开设了“毕业生就业”栏目,由“就业政策法规”、“就业指导回答”、“南通籍毕业生荐才榜”、“毕业生档案查询”等板块组成,让各类就业信息充分共享。三是做好日常服务。积极协助毕业生办理报到、落户等手续或开展相应代办代理业务。重视和做好未就业毕业生的户口迁移、档案保管、政策咨询等工作。

2、发挥实习、见习带动作用。一是建立毕业生见习实习基地,积极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造机会。不仅为大中专毕业生提供实习岗位,不仅为大中专毕业生进行社会实践和职业训练搭建了平台,也增加了就业机会,大中专毕业生直接通过实习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

三、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困难

从总体上来讲,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不容乐观。因为,从毕业生“供”方来看,接下来的三年,从全国到地方,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南通本地几所高校和南通籍生源毕业生也不例外,将连年创历史新高。而从用人单位“需求”方来看,经济形势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就业岗位的多少,未来三年经济增速尚不确定。同时,受毕业生跳槽频繁影响,用人单位培养使用毕业生的兴趣不强,招聘时倾向于有工作经验的人才更为明显。

具体来看,三大主要矛盾影响着我市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一是结构性矛盾导致供求错位。我市目前正处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时期,而产业结构调整必将带来职业、岗位的变化,对学校 而言,三、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三、四年后有可能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的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二是理念性矛盾导致定位不合。有一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高不成、低不就,甚至有业不就,认为到企业或其他非公有制单位工作不算就业。有的学生对就业的地点、工作环境、工资待遇、单位性质等不满意而放弃就业,很少看重职业发展前景和自身未来发展前途。同时,一些用人单位选人时脱离实际,一味追求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对吸纳毕业生的热情不高,主动性不够。双方在理念上的不合,也是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三是体制性矛盾导致能力危机。我市企业以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中小企业在管理体制上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在选人用人时基本没有导入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大都是缺什么人找什么人,属于救火式选人用人方式。他们相比外企、国有大型企业,不注重自己培养和储备人才,更愿意招能立即为企业创造效益的人才。而我们高校的培养体制使得学生在校期间更多地精力花在学习课本知识上,对实际能力重视不够,进入社会工作后不能又好又快地将知识转化为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导致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能力产生信任危机,影响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

就业调研报告范文 篇15

大学生就业:难在哪里

低工资就业:多一些经验拿汗水换明天。在一些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了解到,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宁愿选择“低工资”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而他们共同的想法是“拿汗水换明天”。

据了解,“低工资”就业实际上是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前的一种待业状态,是以单位给毕业生提供积累经验的机会,而毕业生则以低报酬工作为交换条件。这种“低工资”就业只为找工作时多一些实践经验。

工资会随能力的提升而提高。某软件公司负责人王小姐认为,现在企业招人虽对学历有一定要求,但最看重的还是人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大学生刚开始工作,工资可能会低些,但随着就业者个人能力的提升,其工资也会慢慢提高。她建议大学生心态要平和,找工作高薪并不是第一要素。

就业不要只看眼前的工资待遇,不断提高能力才是金饭碗。以前,很多企业招聘只针对有工作经验的人,对应届大学生一律免谈。随着用人观念的逐渐改善,近一两年,很多企业直接招收应届毕业生,他们愿意出钱培训大学生,使其很快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一般来说,大学生成为骨干力量后,工资自然会提高。企业为了储备人才,一般先与大学生签订几年的工作合同,这不仅保障了人员的稳定性,对企业发展也很有好处,同时用人成本也相对较低。因此专家希望大学生能够认清自己,改变就业观念,不要只把眼光盯到工资上,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提高能力才是金饭碗。

大学生就业:路在何方

大量事实证明,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甚至连自己的性格与特长都不了解,职业选择将非常盲目,甚至会影响到之后工作道路的发展。对此,专家建议:在校大学生要增强职业生涯规划的自主意识。

职业道路早规划,目标坚定不放弃。“迷茫”是目前大学生使用最为频繁的词语之一。之所以迷茫,是因为看不清未来,看不清未来就会把握不住现在。实际上,大学生看不清未来的原因并不一定是因为没有目标、没有规划,也可能是由于目标过多以致无所适从,规划太多而无法实现,因此也就更容易放弃目标,追热门、随大流。因此对目标的坚持和对规划的实施是成功的关键,坚信无论是职业规划还是求职择业,“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兴趣广泛应保持,机遇来临有保障。由于对所学专业缺乏了解,许多学生进入大学时都会面临一个问题:对专业不感兴趣或不满意,由此而产生厌学、倦怠的情绪。实际上在大学里有很多方式可以让你兼顾兴趣与专业,如双学位、各类培训认证等,但是在挑选业余学习的专业时,应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从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要么从个人兴趣爱好出发,既满足求知欲,又从中获得乐趣;要么与本专业结合,成为复合型人才,增强就业竞争力。当然,在多个专业的学习中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本末倒置。

社会活动经验多,面试应考不心慌。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找工作最大的瓶颈在于社会经验的缺乏。虽然在校生要获得企业实习机会并不容易,但从大多数成功者的经历看,至少有两方面资源是大部分学生可以利用的:一是有针对性地参加社团活动来锻炼自己沟通交流、团队合作等能力,社团活动可以说是对真实工作场景的一种模拟;二是争取各种校内服务的机会及校外的实习、兼职机会,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了解尽职、责任等职场的基本准则。

实习练就真本领,应聘免了试用期。就漫长的职业生涯而言,大学4年无疑是一个黄金的职业准备期,在这4年里,应该让自己具备一个职业人所拥有的专业技能、社会技能、职业素养……这样我们在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中才能做到“无缝接轨”。正是充分地利用了大学阶段的实习机会,从而免去了正式工作后的见习期。企业也节省了大量的培训时间和精力。这对于个人和企业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特殊才能做后盾,求职更有竞争力。对于一个班或一个专业的学生来说,大家读一样的专业、学同样的课程,看起来彼此没有太大的差别,然而一旦面临竞争,差别就显现出来了。目前就业形势比较紧张,只有身上有“亮点”的学生才更容易被注意,才更有可能被用人单位选中,也才会有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因此,发掘并增强就业竞争力应从发现自己与其他人的不同之处入手,发挥自身特长,并不断强化,有可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就业现状:就业准备三部曲

随着高校的扩招,原来的精英教育变成了大众教育。大学生必须转变观念,大众化教育意味着可以做普通的职业。面对就业难,大学生们要做些什么呢?

第一部曲:面对现实,正确对待就业形势,正确对待自己。

择业和就业,是初出校门的学生在人生道路上一个重要转折点,对于学生应具备的正确择业和就业思想,可以归纳为4句话,这就是:认清形势闯市场,从容自信显特长,广开渠道看信息,实事求是快上岗。

认清形势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国家的就业政策,二是全国的就业形势,三是本地区的就业信息。面对矛盾重重又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基本观点是,只能树立一个“闯”字,积极参与竞争,而不是 “等”,更不能消极对待。关键是要把握好自己的择业方向和竞争技巧,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并在竞争中获胜。

在近几年的人才市场竞争中,有个明显的特征,就是用人单位特别注重人才的实际经验和特长。每个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问题在于你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善于扬长避短,在关键时刻和重要场合发挥一技之长,获得用人单位的好感和信赖,这是择业和就业工作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技巧。

在人才市场竞争中,单靠一个人的智慧和信息“以一变应万变”往往是不够的,所以,要想方设法利用各种媒体,包括学校、老师和家长,亲朋和同学,广搜就业信息,这是就业者一个重要的手段和方法。

第二部曲:充分做好择业和就业之前的心理准备。

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准备应该实现以下4种转换,克服不良心态。

其一,实现由学生身份到上岗工作的转换。在“不包分配,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和竞争上岗”的大环境中,应克服“听天由命”或等待学校推荐工作的消极心态。学习是为了致用,如果说学习是手段,从事工作是人的本能,也是目的。

其二,在经济上实现由消费者到生产者的转换。克服长期依靠家庭提供经济援助的依赖心理,凭自己所学的知识和诚实劳动,立足于自力更生,自食其力。

其三,在择业姿态上,实现由一个普通参与者到竞争者的转换。大学毕业生都是第一次进行择业和就业,经不起挫折,悲伤失望,往往是择业不顺的主要障碍。要克服懦弱、自卑的被动心态。

其四,实现由“天之骄子”到“普通劳动者”的心态转换。放下知识分子的架子,正确理解自己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主动求职。不论从事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首先必须是一个劳动者,而劳动岗位需要自己去争取。

最后总的来说,择业者应该具备主动、积极、从容、自信和百折不挠、面对现实的平和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第三部曲:主动出击,准备简历和面试。

机会总是被那些勇于表现、争取的人得到。不管单位招不招人,先去毛遂自荐要求试用;写信给单位老总或负责人自荐;直接发送求职信到企业网站招聘信箱……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时,选择主动出击,到用人单位去展示实力,至少得到的机会比等着天上掉馅饼的机会大。

据市人才市场的有关负责人说,在如今整体供大于求的就业形势下,积极勇敢的心态是大学生找工作脱颖而出的一个制胜法宝。在择业前,要推荐自己,有必要准备相应的文字材料,简历要真实可信,文字朴实,言简意赅,页面工整规范。面试中也要大方得体,机灵应对,不卑不亢。

总之,在进行择业、就业的过程中,其目的是选择一个最能发挥自己专长的工作岗位,开始实现多年的梦想的愿望,在大学生的一生中,就业无疑是一件大事,一次激动人心的拼搏与较量。一定要审时度势,振作精神,做好充分准备,用最好的心态、最好的形象和全身心积攒的实力,投入到这场竞技中来。

就业调研报告范文 篇16

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仍然复杂而严峻,749万的毕业生,将会再次造就“史上更难就业年”。4月27日联合央视新闻中心主办及共青团中央联合举办的“就业有位来” XX大学生就业公益行动再次启航。为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就业,搭建企业与高校间的供需桥梁,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为此,为了帮助社会、企业与高校更深入地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求职意愿与求职行为,持续关注大学生的求职意愿和行为的变化,特进行此次“XX年应届毕业生求职力”调研。

本次问卷调研的对象为全国XX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包括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应届毕业生,覆盖各地区各级高校的各专业学生。最终回收有效样本58996个。其中,国家重点211或985院校的毕业生占31.4%,普通本科大学毕业生占55.4%,专科院校毕业生占比为11.8%,有1.4%毕业生未说明院校类型,主要包括国外大学及部分民办高校。被访者中本科生占大多数,比例为77.4%。此外,大专生占13.9%,硕士研究生占7.5%,博士生占1.2%。大学生受创业热潮影响,创业意愿比去年翻翻

XX年七成毕业生选择就业,比例略有下降;选择创业的大学生比例上升明显,应届大学生创业热潮兴起

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XX届应届毕业生中,毕业后选择就业的比例为71.2%,16.9%的人选择在国内继续学习,5.6%的人选择出国继续学习,选择创业的比例为6.3%。

值得注意的是,与XX年、XX年相比,XX年选择就业的学生比例有所降低,比例由XX年的76.3%降低至XX年的71.2%,而选择继续学习深造的学生比例整体变化不大。此外,选择创业的学生比例有所上升,比例由XX年的3.2%上升为XX年的6.3%。在社会整体的创业热潮影响下,大学生也受到这股洪流的影响,XX年毕业生的创业热潮开始兴起。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不仅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来自政府层面为创业者提供包括政策支持和帮扶、投资环境的繁荣和社会整体对创业的积极态度,都对创业者,尤其是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创业或者加入创业公司开始成为毕业生们的热门话题。

新一代毕业生自我意识强烈,为理想创业而在选择创业的原因中,调查显示,27.4%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20.8%表示创业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此外,19.3%的毕业生选择创业是为了挣钱,自由也是大学毕业生选择创业的一个重要理由。理想、兴趣、财富、自由都凸显出新一代大学毕业生强烈的自我意识。此外,值得关注的是,仍有5.4%的大学生选择创业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而社会整体的创业氛围浓厚,政府对创业者们的支持,包括开辟创业园、提供初创办公地点、提供类似天使投资的创业帮扶基金,都对大学生选择毕业后创业有更强的吸引力,让聪明、有想法、有激情的大学生投身到创业大潮中去。

就业调研报告范文 篇17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相当严峻的就业形势,这场经济危机不仅影响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还导致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各校大学生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面对危机我们应该何去何从呢?

全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走向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势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针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各方面的调查,问题涉及大学生就业期望,就业素质的自我评价,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择业与就业的影响等方面,旨在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为高校就业指导和人才培养提供资料与对策研究依据调查结果呈现出以下几个问题.

一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1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调查显示,在面对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有过四分之一的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一是经济知识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人才;三是心理素质,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问题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应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方面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客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因素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室必要的。

二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66.5%。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在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时密切相关的。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的选择方位较之其他地区多,这也成为就业者选择的原因。

三价值取向:记者在走访的过程中了解到,各单位的薪资基本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只有少部分单位存在降薪的现象。大多数企业负责招聘的人员都表示,岗位薪资不可能高于招聘薪酬,但会基本保持原有水平。这种情况下,大部分求职者应对人力资源市场和薪酬采取主动迎合态度,针对现阶段形式自身作出相应调整。

我们大学生的择业观正在发生变化,他们变的冷静理智,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20__年我国的中小企业已经达到100万家,占全部企业的99%,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也是我们大学生的主力军,其企业具有更多的创新和更新能力,我国加入wto后对大学生求职择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四大学生应加强就业工作的对策

(一)坚持理想教育确定正确的职业理想,道德修养在掌握的所学专业要求的各项准予技能重点培养学生适应心环境和动手创造的能力。

(二)紧跟时代步伐,更新大学生就业观念,目前的社会强调的是以创业带动就业,勇于挑战,不怕失败,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只要我们大学生都有积极的心态,正视社会适应社会,你就会越来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社会将会尽可能的为大学生求职择业提供合适的环境,大学生得以施展自己的才华。所以大学生本身应对就业只是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使自己在今后的就业中有立足之地。

就业调研报告范文 篇18

学前教育是专门培养幼儿教师的一个专业,一般认为,幼师毕业生非常好就业,社会需求量很大。那么,我们学校的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情况如何,很值得进行全面了解。本文在对xx区及市区部分幼儿园近几年我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展开调研分析之后,了解了毕业生就业后情况以及社会上用人需求形势,同时也可以对我们学校幼师的专业素质结构进行再认识,并以此为依据,建议要尽快提高生源质量和办学水平,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特色办学、校本课程研发、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

关键词:毕业就业调研分析幼师发展

一、调研目的与意义学前教育专业是师范类学科里特有的一门专门培养幼儿教师及幼儿教育管理研究人才的学科,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幼儿教育专业,或者叫幼师,他们主要学习的专业课程包括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学前教育管理学、家庭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学、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幼儿园环境美化与布置、钢琴、美术、舞蹈、视唱、乐理、书法等。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大多数对口就业单位是各类幼儿园及一些新兴的早期教育机构如幼儿早教中心、幼儿智力开发中心、幼儿家庭教育机构等。其专业特点在于:较早地确定了从事学前教育的专业发展方向,学校所设置的课程、安排的教学活动都有针对性,学生将来的发展方向除幼儿教育外,还可向艺术类方向迁移。当前大学生普遍面临着择业难、就业难的现象。而一般认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优势就在于:由于目前幼儿教育远未真正普及,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幼师毕业生需求量将会很大。但是现实是否真的如此,我们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到底是多少,现在都在何处就业,就业情况如何,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是什么等等,我们都知之甚少。因此,对近几年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及前景值得去做调查研究。x年xx月—xx月,学校分管领导、招生就业办以及教务处等部门人员于对xx区及市区部分幼儿园进行了关于毕业生本人就业情况及各幼儿园、及早期教育机构用人需求和满意度进行了调研,使我们初步了解了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及了解了社会上的用人需求形势;使我们对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及职业素养进行了再认识,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与提高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建议;本次调研也试图从幼师毕业生跟踪调查中所获得的情况,对幼师的现行培养模式以及社会关注的问题进行研究,为探索学校建设和幼师生成长成才的规律提供依据。

二、调研对象

调研单位:xx小学幼儿园、实验学校幼儿园、xx幼儿园、花园幼儿园、实小幼儿园、二附小幼儿园、xx幼儿园、外国语实验学校幼儿园、xx小学幼儿园、xx中学幼儿园、xx小学幼儿园、九年制幼儿园、xx小学幼儿园、xx小学幼儿园、九年制幼儿园等。调研对象:主要为xx区教师进修学校x年以来的部分职高幼师毕业生。

三、调研内容和方法调研内容:幼师毕业生就业情况。

调研方法:深入用人单位,采用访谈法、登记法等。

四、分析与讨论

(一)毕业生就业情况1、毕业生市场占有率及目前就业率通过对近二十个幼儿园的调研发现,这些单位的%以上员工是我校的幼师毕业生。但是,这些员工很多都是x年以前的毕业生,近几年的毕业生占有率很低。其原因分析如下:(1)用人需求接近饱和;(2)待遇低下,学生期望值过高;(3)心理不稳定,耐挫能力差,这山望着那山高;(4)不愿踏实做事,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这就说明毕业生还应该从自身入手,严格要求自己,努力的调整自己以尽快适应市场需求。还有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譬如有的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没有理想的单位就不急于就业,宁愿做啃老族;一些经济境况不太好的毕业生即使是收入等各方面条件都不是太好的农村幼儿园,她们也乐意去就业。

就业调研报告范文 篇19

一、调研目标

通过调研,全面了解天津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工程造价咨询业发展的现状;了解天津工程造价改革提升后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状况;了解不同类型企业对造价人才素质、能力的具体要求,做好专业定位,使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需求保持高度一致,使专业建设融入行业发展,更好的为天津市物流产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调研方法

调研方式包括: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电子咨询等。

三、调研对象

调查对象种类

调查对象

企业

选取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详细深入调研,如施工企业、造价咨询企业、建设单位

网站

行业协会的网站、政府网站、人才招聘网站

院校

天津市开设工程造价专业的相关本科和高职院校

四、调研路径

1.天津市造价行业现状调查

选取相关造价咨询企业、施工企业、了解工程造价从业人员的来源、需求、岗位职责的要求以及岗位工作任务的划分情况;岗位人员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对课程设置的建议。

2.天津市造价协会相关政策及改革发展趋势的调研

通过造价行业协会网站、政府网站搜集资料,了解我国和天津市工程造价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天津市造价咨询企业的数量、经营方式、规模、类型、经营状况,人才需求的规格、数量及趋势。

3.天津市高职造价咨询人才供需情况的调研

4. 撰写调研报告。

五、调研结果

本次调研,通过走访、问卷、电子咨询的形式调研小型、中型、大型企业及高校共计6家,具体名单如下:

序号

企业名称

业务范围

工作要点

1

天津兴业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

造价咨询

现场、操作、业务

2

天津理工大学

工程造价改革方向

理论研究、发展趋势

3

天津城市管理干部职业技术学院

BIM实验室建设

工程造价信息化实训室建设

4

天津国土资源与房屋建筑职业学院

工程造价

建筑施工

工程造价技能大赛训练、 职业技能分析

5

天津市工程造价与招投标管理协会

工程造价管理

招投标管理

行业现状,问题,改革方向

6

天津建联建业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

算量、计价岗位职责

与课程对接

调查中企业普遍认为造价咨询人员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和素质包括:较强的服务意识、有专业的工程造价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最主要的课程为建筑识图、建筑工程计量、工程预算与定额、项目管理、工程造价控制。学生还需要加强实务操作训练。

六、调研分析

(一)天津市物流行业发展现状

1.现状

(1)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天津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快车道,特别是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百万吨乙烯、千万吨炼油、空客A320总装线、中航直升机总装基地、无人机、大推力火箭、大功率机车、地铁和轻轨机车制造等近400个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300万吨造修船、海上钻井平台、物联网核心设备、光通讯设备和光伏电池生产制造基地等300多个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使得政府投资项目资金逐年数亿增加。

(2)企业实力显著增强

振华物流、德利得物流、中远散货等物流总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中通、韵达、顺丰等快递龙头企业的区域总部落户天津,阿里巴巴、亚马逊、京东、苏宁易购、当当网、唯品会等电商巨头的区域物流分拨中心开工建设,初步形成了功能齐全、运作高效的物流市场主体。截至20xx年底,天津市共有物流企业数量已超过2万家。

(3)专业化能力不断提升

“”期间,围绕天津优势支柱产业的发展,涌现了一批专业化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全过程造价管理、BIM技术专业化水平显著提升。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建设领域工程造价业务量和规模不断加大。

(4)专业变革迅速

20xx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制定了《建设信息化“十五”计划》,并于20xx年根据建设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对该计划进行了修改。计划中明确阐述了建筑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提出的行业信息化的总体目标,第一条即为“完善建设领域信息化标准体系”,提出的重点任务包括“将建设项目应用趋于成熟的管理信息系统技术(MIS)、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AD)、关系数据库技术(RDBS)、自动控制技术(AC)等进行面向应用主体的有机集成,使多项信息化技术在集成中提高企业管理一体化、可视化和网络化水平”,为中国BIM 研究奠定了政策的基础。在20xx~20xx年,科学技术部《“十五”科技攻关计划》期间,建设领域展开了对于BIM技术的相关研究。例如,课题为“基于IFC 国际标准的建筑工程应用软件研究”开发了基于“行业基准分类(Industry Foundation Classes,IFC)”的结构设计和施工管理软件。此后,《“”科技攻关计划》对BIM技术相关研究给予进一步的支持。“”的重点项目《建筑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中,第四个课题“基于BIM 技术的下一代建筑工程应用软件研究”展开了基于BIM 技术的成本预测、节能设计、建筑设计、施工安全以及施工优化等软件的开发。20xx年5月,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20xx~20xx 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纲要明确指出,“‘’期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为基本实现建筑企业信息系统普及应用,加快BIM、基于网络的协同工作等新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推动信息化标准建设,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软件的产业化,形成一批信息技术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建筑企业”。

2. 存在问题

总体上看,天津市建筑企业已步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但是,建筑企业运行效率仍然偏低,建筑行业业整体发展水平与京津冀协同发展、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

(1)对工程造价控制的认识不足

现阶段天津市的建筑行业中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全面的工程造价统一标准和依据,而建筑企业也没有充分意识到工程造价对企业经济利益的维护方面能够发挥作用。设计院与工程单位之间对于工程造价的内容没有对接,那么建筑项目的监理人员也无法对工程造价进行合理的管理检查,使得制定工程预算造价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观念过于落后,不能对工程项目的造价进行合理的判断与分析,从而无法进行造价管理与控制。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材料价格已经由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变为现在的市场经济,其价格的涨跌并不受国家控制,而受整个材料市场的控制,但是,仅仅依靠市场还不能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在建筑材料的价格上,需要国家在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对建筑材料市场的价格做适当的调整,从而达到稳定的状态。而在工程建设上,政府部门也显得过于热情,直接干预到建筑工程的施工建设中,对市场上的建筑材料的价格依然按照传统的方法来进行控制,从而不能保证工程项目造价的真实性。

(2)没有专业的工程造价人员

专人专职才能够将工作做好,那么在建筑行业中的工程造价的预算也是统一的道理,由于这项工作的工程背景要求高,需要专业的造价人员才能够完成较为科学合理的资金分配方案,为工程制定一个较为清晰的工程预算。但是目前天津市很多建筑企业不仅缺少工程预算环节,还经常缺少专业的工程预算往往较为粗糙,对于后续的施工工作缺少参考意义。

同时,既有的造价人员专业知识还不够,技能水平也偏低,导致了无法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合理的预算,根本无法做好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工作,这种情况能够产生的问题就是,在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过程中,所得的预算结果并不合理,造成了投资者的损失。在现今的项目造价管理与控制工作中,由于造价工程师的专业技能还不能达到要求,大多数造价工程师都依靠工程的定额来进行工程项目的预算,但这是片面的,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造价控制与管理的要求。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建筑工程的施工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所以说,在工程的造价预算过程中,就需要更专业的对工程项目造价进行预算,这就要求工程项目造价工程师的素质也要提高。但是目前的造价工程师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在工程项目的造价预算上显得力不从心,不能处理好工程项目各个程序之间的关系,从而很难在工程项目的造价上做出合理的预算。

(3)造假问题

建筑项目施工规模的扩大,施工难度随之增加,造价成本逐渐加大。在建筑工程造价中,设备与安装成本比例很大。施工单位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往往虚增造价项目,夸大施工难度,重复罗列清单定额中已经包含的项目,以增加造价成本,造成工程成本虚高,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

3.天津市建筑行业造价发展趋势

目前天津建筑行业存在的问题导致难以有效管理工程造价,无法提高企业的效益。结合管理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信息技术与工程造价的有机整合;二是工程造价管理系统的动态化;三是人才队伍的建设。

① 信息技术与工程造价有效整合

由于工程造价的业务需求和规模不断增加,其数据处理量也随之加大,这就要求管理质量和效率要不断提升,并对信息的利用和管理等进行不断加强。目前天津工程造价的信息化管理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因此要想实现造价管理的信息化,必须要将信息技术与工程造价进行有机整合,从造价管理特点出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从而确保管理服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② 工程造价管理系统的动态化

工程造价管理系统的动态化作为建筑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的发展方向,其主要是对相关的造价信息进行全面动态收集和传输,从而实现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

③ 人才队伍的建设

对于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而言,人力资源的发展对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筑企业管理部分要想实现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将工程造价管理的作用加以充分发挥,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同时要从信息化管理的实际需求出发,培养出综合型人才,使其既能了解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工程造价人才的需求分析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xx]35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 高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教 学 质 量 的 若 干 意见》(教高[20xx]16号)等有关文件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和根本任务:“高职高专教育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较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从中可以看出,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其根本的核心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天津市近期政府工作报告规划明确提出,将“大力增强建筑业发展优势,加快培养建筑业管理人才和高技能紧缺人才, 培育能参与国际竞争、承揽大型工程的建筑企业集团”,“使建筑业继续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同时大力发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强化外派劳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据统计资料, 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仅 占 从业 人 员 总 数 的 5% , 尤 其 是 高 技 能“蓝领”人才和高素质的经理级人才更为紧缺。目前,浙江在海外建筑市场也需要大批的技能型人才。

天津市工程造价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数量远远小于市场对工程造价人员的需求。因此,工程造价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能够有效缓解天津市建筑业对于高素质造价专业人员的需求。天津职业大学工程造价专业在如何提高学生就业率、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方面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走出了一条浙水专特有的工程造价专业建设之路。

七、专业定位

培养在综合型建筑企业的中、低层造价岗位从事造价预算及控制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就业调研报告范文 篇20

大学生就业率

为更具体、准确地反映大学毕业生毕业时的状况,本次调查将毕业生被调查时的状况分为10类,每一类毕业生所占的比例如表1所示。

从被调查的毕业生总体统计来看,毕业生毕业时“已确定单位”的比例为43.5%,“升学”与“出国/出境”的比例合计为16.8%。如果将表1中第1~6项均视为“确定去向”的话,则刚毕业的大学生“就业率”达到了71.9%。

从学历层次的比较来看,就业率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特点: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就业率最高,均为86.2%;其次是专科生,为79.7%;本科生的就业率最低,为67.4%。

从性别之间的比较来看:男性大学生就业率显著高于女性。男性大学生就业率为77.3%,女性为65.9%,两者相差11.4个百分点。性别差距主要体现在“已确定单位”和“自主创业”两项上,男性分别高出9.8和1.3个百分点。

从学校类型的比较来看:高职大专院校的大学生就业率最高,为78.1%;其次是“211”(包括“985”)重点大学,为75.5%;普通本科院校排第三,为75.4%;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的就业率最低,仅为44.3%。

从学校所在地的比较来看:东、中、西部地区高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西部地区高校的大学生就业率远低于东部和中部。东、中、西部高校的就业率分别为80.3%、74.0%、58.1%。

起薪比较

收入是反映就业状况的关键指标之一。在本次调查中,由已经确定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对自己的起薪进行了估计。为了排除奇异值,我们只统计了月起薪在500~20xx0元之间的观测值。统计结果显示,20xx年高校毕业生月起薪的算术平均值为3378元。

毕业生的起薪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学历越高起薪越多。从算术平均值看,专科生为2285元;本科毕业生为3278元;硕士为5461元;博士为8800元。

第二,性别之间存在差异:从算术平均值看,男性为3579元,女性为3094元,两者相差485元。

第三,学校类型之间存在差异:从算术平均值看,“211”重点高校为3157元,一般本科院校为3793元,高职院校为3291元,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为2610元。这一结果表明学校层次高并不能直接带来高收入,收入差异主要因学历、职业、就业地点等而不同。另外,统计结果也与所选样本有关。

第四,就业地区之间存在差异:从算术平均值看,京津沪为5419元,东部地区为3148元,中部地区为2882元,西部地区为3167元。地区之间呈现中部低、两头高的特点。最高与最低收入之比为1.88倍。

第五,就业地点之间存在差异:省会城市或直辖市的平均收入最高,为3791元;地级市的平均收入为3033元;县级市或县城的收入平均为2656元;乡镇和农村的收入分别为2518元和2485元。最高与最低收入之比为1.53倍。

第六,工作单位性质之间存在差异,11个单位类型按照平均起薪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1)科研单位4620元;(2)三资企业4420元;(3)高等学校4025元;(4)国有企业3703元;(5)国家机关3536;(6)其他事业单位3195元;(7)其他企业3121元;(8)医疗卫生单位3030元;(9)中小学2983元;(10)私营企业(民营、个体)2914元;(11)乡镇企业2347元。最高与最低收入之比为1.97倍。

第七,工作类型之间存在差异:企业管理工作、专业技术工作、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收入位居前三甲,分别为3724元、3597元和3577元;商业和服务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的收入居中,分别为3139元和3012元;最低的是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收入分别只有2577元和2386元。最高与最低收入之比为1.56倍。

第八,行业之间存在差异,19个行业按照平均起薪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1)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为4501元;(2)金融业为4181元;(3)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查为3770元;(4)房地产为3590元;(5)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为3576元;(6)文化体育娱乐为3469元;(7)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为3310元;(8)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为3285元;(9)采矿业为3221元;(10)卫生、社会保障与福利为3109元;(11)教育为3090元;(12)建筑业为2956元;(13)制造业为2935元;(1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为2907元;(15)农林牧渔为2876元;(16)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2736元;(17)批发零售为2718元;(18)居民服务为2708元;(19)住宿餐饮为2600元。最高与最低收入之比为1.73倍。

就业满意度

由于高校毕业生找工作有充分的选择权,因此毕业生对自己所找到工作的满意程度较高。在已经确定就业单位的毕业生中,有13.7%的毕业生对找到的工作感到非常满意;51.1%的毕业生感到满意;32.4%的毕业生感到一般;2.5%的毕业生感到不太满意;只有0.4%的毕业生很不满意自己的工作。

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学历之间存在差异:博士生的满意度最高,其次是硕士生,再次是专科生,本科生的满意度最低。

第二,就业地区之间存在差异:在京津沪地区就业的满意度最高,在中部地区就业的满意度最低,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

第三,就业地点之间存在差异:城市越大满意度越高,在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就业的满意度最高,其次是地级市,第三是县级市或县城,第四是乡镇,在农村就业的满意度最低。

第四,工作单位性质之间存在差异,11个单位类型按照满意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1)国家机关;(2)高等学校;(3)科研单位;(4)国有企业;(5)三资企业;(6)其他事业单位;(7)私营企业(民营、个体);(8)其他企业;(9)医疗卫生单位;(10)中小学;(11)乡镇企业。

第五,工作类型之间存在差异,7个单位类型按照满意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1)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事业单位管理人员;(2)企业管理人员;(3)专业技术人员;(4)商业和服务人员;(5)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6)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7)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

第六,行业之间存在差异,19个行业按照满意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1)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2)农林牧渔;(3)文化体育娱乐;(4)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5)金融业;(6)教育;(7)房地产;(8)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查;(9)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10)建筑业;(11)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12)采矿业;(13)批发零售;(1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15)卫生、社会保障与福利;(16)制造业;(17)居民服务;(18)住宿餐饮;(19)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此外,性别之间、学校类型之间的就业满意度差异不大。

就业分布

根据已经确定就业单位者的回答,20xx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分布状况如下:

第一,按就业地区划分:在京津沪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12.8%,在东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46.0%,在中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22.2%,在西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19.0%。

第二,按就业地点划分:在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工作的毕业生占52.6%,在地级市工作的占33.4%,在县级市或县城工作的占11.2%,在乡镇工作的占2.2%,在农村工作的占0.5%。

第三,按工作单位性质分:11个单位类型按照比例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1)私营企业占38.2%;(2)国有企业占30.2%;(3)三资企业占7.6%;(4)国家机关占5.8%;(5)其他企业占4.0%;(6)其他事业单位占3.9%;(7)医疗卫生单位占3.5%;(8)科研单位占1.6%;(9)高等学校占1.4%;(10)中小学占1.2%;(11)乡镇企业占0.6%。

第四,按工作类型划分:7个工作类型按照比例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1)专业技术人员37.7%;(2)商业和服务人员16.2%;(3)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事业单位管理人员12.4%;(4)企业管理人员11.6%;(5)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10.9%;(6)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4.7%;(7)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0.9%。从分布结构看,毕业生就业的工作类型比较分散,有5个类型的工作比例达到两位数。

第五,按行业划分:在19个行业中按比例由高到低的行业顺序是:(1)制造业为13.9%;(2)金融业为13.0%;(3)建筑业为11.5%;(4)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为11.1%;(5)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5.5%;(6)教育为5.0%;(7)卫生、社会保障与福利4.9%;(8)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查3.6%;(9)房地产3.3%;(1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为3.1%;(11)批发零售3.1%;(12)农林牧渔3.0%;(13)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3.0%;(14)采矿业2.2%;(1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0%;(16)文化体育娱乐2.0%;(17)住宿餐饮1.5%;(18)居民服务0.9%;(19)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0.7%。

前4个行业比例合计达到49.6%,接近一半。这4个行业分别属于以下两种类型:工业(制造业和建筑业)、新兴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金融业)。教科文卫体等事业部门合计占比为15.4%。

就业影响因素

毕业生就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如何,应该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供给和需求两种角度综合考虑,但是本次问卷调查对象只包含毕业生,因此统计结果只是毕业生的看法。问卷包含的影响就业的各种因素共有20种,调查统计结果中按照影响程度从重到轻的排列顺序为:1、工作能力强;2、有相关实习和工作经历;3、了解自己,扬长避短;4、了解求职岗位的要求及特点;5、形象气质好;6、学历层次高;7、应聘技巧好;8、就业信息多;9、学校名气大;10、热门专业;11、学习成绩好;12、老师的推荐;13、朋友的帮助;14、亲戚的帮助;15、往届毕业生的声誉好;16、学生干部;17、拥有就业地户口;18、性别为男性;19、是党员;20、送礼买人情。

上述统计结果表明,工作能力、实习经历、求职技巧等与就业直接相关的因素显得最为重要。学校名气、热门专业、学习成绩等与高等教育直接相关的因素的重要性一般,排在中间位置。亲朋好友、党员干部、性别等与社会资本、政治资本、人口特征等相关的因素最不重要。

求职状况

本次调查也对高校毕业生求职时的状况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显示:

择业意向 就业对每一位毕业生来说都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在择业过程中,毕业生们普遍重视的是哪些因素?本次调查共涉及16种因素,按照影响程度从重到轻的顺序排列如下:1、发展前景好;2、利于施展个人的才干;3、福利待遇好;4、工作稳定;5、经济收入高;6、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7、工作单位的声誉好;8、能获得权力和社会资源;9、对社会的贡献;10、工作自由;11、工作舒适、劳动强度低;12、工作单位的规模大;13、工作单位在大城市;14、专业对口;15、可兼顾亲友关系;16、能够解决户口问题。可见,毕业生最看重的是个人发展和福利待遇。

求职渠道 毕业生求职与用人单位聘用毕业生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毕业生需要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就业信息,并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向有关单位发出求职信息。已确定单位者的求职渠道被选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排列为:1、学校(包括院系)就业指导机构发布的需求信息34.0%;2、网络招聘信息27.0%;3、父母、亲戚介绍的信息8.8%;4、朋友或熟人介绍的信息8.1%;5、从企业得到的招聘广告7.8%;6、在人才洽谈会获得的信息4.7%;7、实习单位提供的信息4.4%;8、专门性的人才招聘信息刊物2.2%;9、从职业介绍机构获得的信息1.6%;10、新闻媒介的零散招聘广告1.3%。

求职数量 在需要求职的毕业生中,在择业过程中毕业生递交过求职简历的单位数平均为12.9个,接受过面试的单位数平均为5.3个,曾表示愿意接收的单位数平均为2.6个。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求职单位的数量与求职成功率有一定的联系,求职成功者付出了较大的努力。“已经确定单位”的毕业生平均求职单位数为14.1个,“待就业”者为9.9个;“已经确定单位”的毕业生参加面试的单位数为6.0个,“待就业”者为3.8个;“已经确定单位”的毕业生获得接受的单位数为2.9个,“待就业”者为1.9个。统计数据还显示出“待就业”者存在“有业不就”的现象。

求职费用 排除求职总费用在0元以下和10000元以上的奇异值后,20xx年高校毕业生为求职而花费的相关费用人均为1766元。其中,求职简历的制作130元;交通费258元;招聘会门票142元;通信费用170元;购置服装费313元;人情、礼品费用438元;其他相关费用349元。“已确定单位”者的总求职费用为1749元,而“待就业”者为1791元,说明求职结果与求职费用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联系,在求职过程中过分地增加支出并不一定能够提高求职的成功率。

就业指导课程 从毕业生对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或讲座的帮助程度看,有8.2%的毕业生认为帮助很大,有19.0%的毕业生认为帮助较大,有50.4%的毕业生认为帮助一般,有15.3%的毕业生认为帮助较小,有7.1%的毕业生认为没有帮助。

本次调查的样本包括我国东、中、西部地区21个省份的30所高校,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和海南等9个省份的11所高校;中部地区包括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和湖北等6个省份的7所高校;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云南、陕西、甘肃和宁夏等6个省份的12所高校。其中“985”重点高校5所、“211”重点高校4所、一般本科院校9所、高职院校7所、民办高校2所、独立学院3所。每所高校根据毕业生学科和学历层次按一定比例发放500~1000份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5060份。

在有效样本中,专科毕业生占22.4%,本科毕业生占68.0%,硕士毕业生占9.2%,博士毕业生占0.4%;男、女毕业生比例分别为52.7%和47.3%。“985”重点高校学生占19.9%、“211”重点高校学生占9.4%、一般本科院校学生占28.9%、高职院校学生占28.1%、民办高校学生占7.7%、独立学院学生占6.0%。

就业调研报告范文 篇21

关于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心理变化的

调查报告

1. 调查目的:近几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由于种.种原因变得越来越严峻,近来又加上全球金融危机使国内很多企业陷入了困境,全社会的就业总体岗位严重紧缩,这让国内的就业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我们为真实了解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造成的影响,对我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希望通过这次调查为今后政府相关部门和学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

2. 调查对象: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在校大三、大四本专科学生

3. 调查内容:主要调查了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就业形势下,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困难,就业心理变化以及希望得到的相关指导等问题。问卷共向大学生提出了10个问题(见附录)

4. 调查方式:本次调查采取的是划类选典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对象分为文、理科,针对大三大四学生进行。发放问卷是在宿舍当场发卷填写,并当场收回的形式。全校共发出调查问卷100份,无效问卷7份,有效率为93%。

5. 调查时间:20__年4月15日—4月20日

6. 调查结果及分析

1) 调查对象:大学生普遍感到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通过此次多份有效问卷调查显示,高达94 %的大学生对现在就业形势的看法不乐观,只有6%的大学生现在能够胸有成竹的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另外,不仅被调查者中的毕业生对就业形势不太看好,而且非毕业班的大学生对就业形势亦大多数不看好。但调查还显示77%的调查对象有信心通过努力可以找到满意的工作。

2) 调查对象普遍具有较好的专业成绩、一定的社会实践、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优秀的求职能力,但调查显示: 43%的调查对象表示缺乏工作经验是他们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 另外40%的调查对象认为社会竞争太激烈是其可能遇到的最大困难。除此之外, 12%的调查对象认为就业信息太少是其可能遇到的最大困难。

3) 经济危机愈演愈烈,严峻的就业形势下49%调查对象选择先就业再择业,而10%选择两手准备,同时进行。由此可见,由于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已不再精挑细选,能就业成为如今大学生的普遍想法。而文史类毕业生就业尤其困难,理工类学生相对较易,调查结果显示:文史类学生34 %选择先考研延缓就业,以继续深造来逃避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6 %选择考公务员,32%选择考研就业两手准备。而理工科学生72 %选择先就业后择业。社会研究人员也指出:一些曾经被人们认为是一些不那么高贵的工作却在金融风暴中因为受到的影响较少,得以保持并继续发展。而文科生,尤其是金融、工商等领域的毕业生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抛开名校的毕业生不说,就一些普通院校的经济类毕业生在找工作上本就面临着比理工科学生更多的竞争和压力,而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则更是一种落井下石式的打击。

而据一些专业人士调查研究显示经济危机袭来,原来一些发展形势较好的,如外企,合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原本有着相当强的竞争优势,危机袭来使这些连体儿的境况大不如前,而且裁员减薪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而那些原本就比较低调的私企,在政府一系列政策的夹缝中依旧顽强的生长发展,壮大自己。经济危机下,国企有着政府的庇护,依旧稳定,政府机关在这个给公务员加薪,不过进入他们的行列越来越难。而面对调查者对象的如此选择,我们希望他们的理由不是随波逐流,抑或仅仅凭借一些感性的印象,多多关注些各类企业的发展势头的信息,理性选择。

5) 望学校和政府在就业上能提供的帮助希

7. 我们的建议

1) 作为一个大学身就应该努力学好专业知识,自觉培养交际的能力,并注重自我素质的提高,做一个能力强、素质高的有用人才。此外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涉猎其他相关的知识,加强对社会信息的了解,做到知己知彼。积极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并尽可能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或是做一些有意义的兼职工作,或经常与工作的人交谈,获得相应的工作经验和技巧,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2) 大学校园应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和及时的就业信息及相关的就业指导。政府部门应尽量安排更多的就业岗位。并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和劳动技能培训。

3)另外,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许多大学生扎堆考研、考公务员,对于这样的现象。参考了一些专业学者的观点,我们认为:学生要结合自身实际,切勿盲目随大流,如果是为了做专业型人才或希望到大中专院校任教,目标明确,考研肯定是必经之路;但如果单纯为了逃避就业而考研就是不对的,毕竟几年后还是要面临就业,到时候竞争肯定更激烈。报考公务员可以作为一条就业途径,但不能视作唯一的就业道路,眼下一个公务员的岗位往往是上十人甚至上百人在竞争,被录取的几率太低了。专家建议大学生拓宽眼界,可以到中小城市就业,也可以到农村基层去锻炼,这些地方的竞争小一些,国家还有一些政策倾斜。

希望这次调查研究,真的能够有助于企业、学校以及社会各界充分了解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及其求职心理,为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有力的参考和指导,推动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进而有效地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这也是对我们自己未来的就业很有益的。

附录

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就业心理变化的调查

1. 您的专业类别:

A 文史类 B 理工类

2. 您对自己的毕业时就业形势的态度:

A 胸有成竹 B 通过努力应该可以找到工作C 现在就业困难很大,对就业形势很是担忧 D 无所谓

3. 您觉得要从众多同等求职者中胜出最重要的因素是:

A 专业成绩 B 获奖证书 C 社会实践F 良好的品德资格证书 G 其他

D优秀综合素质 E优秀的求职能力(简历、语言、着装、职业素质等)

4. 您现在已经具备了哪些能力________________

5. 在求职的过程中您担心您遇到的最大困难是:

A 缺乏工作经验 B 社会竞争太激烈 C 岗位太少 D 就业信息太少 E 专业不对口 F 专业知识上欠缺 G 就业技巧掌握不够

6. 毕业后您觉得会选择到那个区域发展:

A 回家乡发展 B 中部 C 西部 D 沿海发达地区 E 暂没有考虑

7. 金融危机爆发前您比较钟爱的企业是:

A 国企 B 外企 C 私企 D合资企业 E政府机关

8. 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您最想进入什么性质的单位工作:

A 国企 B 外企 C 私企 D合资企业 E政府机关

9. 面对这次金融危机,您将做何种就业选择:

A 先考研延缓就业 B 考公务员 C 先就业后择业 D 自主创业 E 政府机关

10. 您希望学校或政府在就业上向你提供哪些方面的帮助:

A 提供就业信息 B 提供就业技能 C 政府安排更多就业D 其他

就业调研报告范文 篇22

大学生就业率

为更具体、准确地反映大学毕业生毕业时的状况,本次调查将毕业生被调查时的状况分为10类,每一类毕业生所占的比例如表1所示。

从被调查的毕业生总体统计来看,毕业生毕业时“已确定单位”的比例为43.5%,“升学”与“出国/出境”的比例合计为16.8%。如果将表1中第1~6项均视为“确定去向”的话,则刚毕业的大学生“就业率”达到了71.9%。

从学历层次的比较来看,就业率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特点: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就业率最高,均为86.2%;其次是专科生,为79.7%;本科生的就业率最低,为67.4%。

从性别之间的比较来看:男性大学生就业率显著高于女性。男性大学生就业率为77.3%,女性为65.9%,两者相差11.4个百分点。性别差距主要体现在“已确定单位”和“自主创业”两项上,男性分别高出9.8和1.3个百分点。

从学校类型的比较来看:高职大专院校的大学生就业率最高,为78.1%;其次是“211”(包括“985”)重点大学,为75.5%;普通本科院校排第三,为75.4%;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的就业率最低,仅为44.3%。

从学校所在地的比较来看:东、中、西部地区高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西部地区高校的大学生就业率远低于东部和中部。东、中、西部高校的就业率分别为80.3%、74.0%、58.1%。

起薪比较

收入是反映就业状况的关键指标之一。在本次调查中,由已经确定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对自己的起薪进行了估计。为了排除奇异值,我们只统计了月起薪在500~20000元之间的观测值。统计结果显示,20__年高校毕业生月起薪的算术平均值为3378元。

毕业生的起薪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学历越高起薪越多。从算术平均值看,专科生为2285元;本科毕业生为3278元;硕士为5461元;博士为8800元。

第二,性别之间存在差异:从算术平均值看,男性为3579元,女性为3094元,两者相差485元。

第三,学校类型之间存在差异:从算术平均值看,“211”重点高校为3157元,一般本科院校为3793元,高职院校为3291元,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为2610元。这一结果表明学校层次高并不能直接带来高收入,收入差异主要因学历、职业、就业地点等而不同。另外,统计结果也与所选样本有关。

第四,就业地区之间存在差异:从算术平均值看,京津沪为5419元,东部地区为3148元,中部地区为2882元,西部地区为3167元。地区之间呈现中部低、两头高的特点。最高与最低收入之比为1.88倍。

第五,就业地点之间存在差异:省会城市或直辖市的平均收入最高,为3791元;地级市的平均收入为3033元;县级市或县城的收入平均为2656元;乡镇和农村的收入分别为2518元和2485元。最高与最低收入之比为1.53倍。

第六,工作单位性质之间存在差异,11个单位类型按照平均起薪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1)科研单位4620元;(2)三资企业4420元;(3)高等学校4025元;(4)国有企业3703元;(5)国家机关3536;(6)其他事业单位3195元;(7)其他企业3121元;(8)医疗卫生单位3030元;(9)中小学2983元;(10)私营企业(民营、个体)2914元;(11)乡镇企业2347元。最高与最低收入之比为1.97倍。

第七,工作类型之间存在差异:企业管理工作、专业技术工作、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收入位居前三甲,分别为3724元、3597元和3577元;商业和服务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的收入居中,分别为3139元和3012元;最低的是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收入分别只有2577元和2386元。最高与最低收入之比为1.56倍。

第八,行业之间存在差异,19个行业按照平均起薪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1)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为4501元;(2)金融业为4181元;(3)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查为3770元;(4)房地产为3590元;(5)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为3576元;(6)文化体育娱乐为3469元;(7)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为3310元;(8)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为3285元;(9)采矿业为3221元;(10)卫生、社会保障与福利为3109元;(11)教育为3090元;(12)建筑业为2956元;(13)制造业为2935元;(1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为2907元;(15)农林牧渔为2876元;(16)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2736元;(17)批发零售为2718元;(18)居民服务为2708元;(19)住宿餐饮为2600元。最高与最低收入之比为1.73倍。

就业满意度

由于高校毕业生找工作有充分的选择权,因此毕业生对自己所找到工作的满意程度较高。在已经确定就业单位的毕业生中,有13.7%的毕业生对找到的工作感到非常满意;51.1%的毕业生感到满意;32.4%的毕业生感到一般;2.5%的毕业生感到不太满意;只有0.4%的毕业生很不满意自己的工作。

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学历之间存在差异:博士生的满意度最高,其次是硕士生,再次是专科生,本科生的满意度最低。

第二,就业地区之间存在差异:在京津沪地区就业的满意度最高,在中部地区就业的满意度最低,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

第三,就业地点之间存在差异:城市越大满意度越高,在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就业的满意度最高,其次是地级市,第三是县级市或县城,第四是乡镇,在农村就业的满意度最低。

第四,工作单位性质之间存在差异,11个单位类型按照满意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1)国家机关;(2)高等学校;(3)科研单位;(4)国有企业;(5)三资企业;(6)其他事业单位;(7)私营企业(民营、个体);(8)其他企业;(9)医疗卫生单位;(10)中小学;(11)乡镇企业。

第五,工作类型之间存在差异,7个单位类型按照满意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1)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事业单位管理人员;(2)企业管理人员;(3)专业技术人员;(4)商业和服务人员;(5)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6)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7)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

第六,行业之间存在差异,19个行业按照满意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1)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2)农林牧渔;(3)文化体育娱乐;(4)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5)金融业;(6)教育;(7)房地产;(8)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查;(9)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10)建筑业;(11)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12)采矿业;(13)批发零售;(1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15)卫生、社会保障与福利;(16)制造业;(17)居民服务;(18)住宿餐饮;(19)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此外,性别之间、学校类型之间的就业满意度差异不大。

就业分布

根据已经确定就业单位者的回答,20__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分布状况如下:

第一,按就业地区划分:在京津沪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12.8%,在东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46.0%,在中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22.2%,在西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19.0%。

第二,按就业地点划分:在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工作的毕业生占52.6%,在地级市工作的占33.4%,在县级市或县城工作的占11.2%,在乡镇工作的占2.2%,在农村工作的占0.5%。

第三,按工作单位性质分:11个单位类型按照比例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1)私营企业占38.2%;(2)国有企业占30.2%;(3)三资企业占7.6%;(4)国家机关占5.8%;(5)其他企业占4.0%;(6)其他事业单位占3.9%;(7)医疗卫生单位占3.5%;(8)科研单位占1.6%;(9)高等学校占1.4%;(10)中小学占1.2%;(11)乡镇企业占0.6%。

第四,按工作类型划分:7个工作类型按照比例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1)专业技术人员37.7%;(2)商业和服务人员16.2%;(3)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事业单位管理人员12.4%;(4)企业管理人员11.6%;(5)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10.9%;(6)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4.7%;(7)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0.9%。从分布结构看,毕业生就业的工作类型比较分散,有5个类型的工作比例达到两位数。

第五,按行业划分:在19个行业中按比例由高到低的行业顺序是:(1)制造业为13.9%;(2)金融业为13.0%;(3)建筑业为11.5%;(4)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为11.1%;(5)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5.5%;(6)教育为5.0%;(7)卫生、社会保障与福利4.9%;(8)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查3.6%;(9)房地产3.3%;(1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为3.1%;(11)批发零售3.1%;(12)农林牧渔3.0%;(13)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3.0%;(14)采矿业2.2%;(1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0%;(16)文化体育娱乐2.0%;(17)住宿餐饮1.5%;(18)居民服务0.9%;(19)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0.7%。

前4个行业比例合计达到49.6%,接近一半。这4个行业分别属于以下两种类型:工业(制造业和建筑业)、新兴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金融业)。教科文卫体等事业部门合计占比为15.4%。

就业影响因素

毕业生就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如何,应该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供给和需求两种角度综合考虑,但是本次问卷调查对象只包含毕业生,因此统计结果只是毕业生的看法。问卷包含的影响就业的各种因素共有20种,调查统计结果中按照影响程度从重到轻的排列顺序为:1、工作能力强;2、有相关实习和工作经历;3、了解自己,扬长避短;4、了解求职岗位的要求及特点;5、形象气质好;6、学历层次高;7、应聘技巧好;8、就业信息多;9、学校名气大;10、热门专业;11、学习成绩好;12、老师的推荐;13、朋友的帮助;14、亲戚的帮助;15、往届毕业生的声誉好;16、学生干部;17、拥有就业地户口;18、性别为男性;19、是党员;20、送礼买人情。

上述统计结果表明,工作能力、实习经历、求职技巧等与就业直接相关的因素显得最为重要。学校名气、热门专业、学习成绩等与高等教育直接相关的因素的重要性一般,排在中间位置。亲朋好友、党员干部、性别等与社会资本、政治资本、人口特征等相关的因素最不重要。

求职状况

本次调查也对高校毕业生求职时的状况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显示:

择业意向 就业对每一位毕业生来说都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在择业过程中,毕业生们普遍重视的是哪些因素?本次调查共涉及16种因素,按照影响程度从重到轻的顺序排列如下:1、发展前景好;2、利于施展个人的才干;3、福利待遇好;4、工作稳定;5、经济收入高;6、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7、工作单位的声誉好;8、能获得权力和社会资源;9、对社会的贡献;10、工作自由;11、工作舒适、劳动强度低;12、工作单位的规模大;13、工作单位在大城市;14、专业对口;15、可兼顾亲友关系;16、能够解决户口问题。可见,毕业生最看重的是个人发展和福利待遇。

求职渠道 毕业生求职与用人单位聘用毕业生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毕业生需要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就业信息,并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向有关单位发出求职信息。已确定单位者的求职渠道被选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排列为:1、学校(包括院系)就业指导机构发布的需求信息34.0%;2、网络招聘信息27.0%;3、父母、亲戚介绍的信息8.8%;4、朋友或熟人介绍的信息8.1%;5、从企业得到的招聘广告7.8%;6、在人才洽谈会获得的信息4.7%;7、实习单位提供的信息4.4%;8、专门性的人才招聘信息刊物2.2%;9、从职业介绍机构获得的信息1.6%;10、新闻媒介的零散招聘广告1.3%。

求职数量 在需要求职的毕业生中,在择业过程中毕业生递交过求职简历的单位数平均为12.9个,接受过面试的单位数平均为5.3个,曾表示愿意接收的单位数平均为2.6个。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求职单位的数量与求职成功率有一定的联系,求职成功者付出了较大的努力。“已经确定单位”的毕业生平均求职单位数为14.1个,“待就业”者为9.9个;“已经确定单位”的毕业生参加面试的单位数为6.0个,“待就业”者为3.8个;“已经确定单位”的毕业生获得接受的单位数为2.9个,“待就业”者为1.9个。统计数据还显示出“待就业”者存在“有业不就”的现象。

求职费用 排除求职总费用在0元以下和10000元以上的奇异值后,20__年高校毕业生为求职而花费的相关费用人均为1766元。其中,求职简历的制作130元;交通费258元;招聘会门票142元;通信费用170元;购置服装费313元;人情、礼品费用438元;其他相关费用349元。“已确定单位”者的总求职费用为1749元,而“待就业”者为1791元,说明求职结果与求职费用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联系,在求职过程中过分地增加支出并不一定能够提高求职的成功率。

就业指导课程 从毕业生对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或讲座的帮助程度看,有8.2%的毕业生认为帮助很大,有19.0%的毕业生认为帮助较大,有50.4%的毕业生认为帮助一般,有15.3%的毕业生认为帮助较小,有7.1%的毕业生认为没有帮助。

本次调查的样本包括我国东、中、西部地区21个省份的30所高校,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和海南等9个省份的11所高校;中部地区包括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和湖北等6个省份的7所高校;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云南、陕西、甘肃和宁夏等6个省份的12所高校。其中“985”重点高校5所、“211”重点高校4所、一般本科院校9所、高职院校7所、民办高校2所、独立学院3所。每所高校根据毕业生学科和学历层次按一定比例发放500~1000份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5060份。

在有效样本中,专科毕业生占22.4%,本科毕业生占68.0%,硕士毕业生占9.2%,博士毕业生占0.4%;男、女毕业生比例分别为52.7%和47.3%。“985”重点高校学生占19.9%、“211”重点高校学生占9.4%、一般本科院校学生占28.9%、高职院校学生占28.1%、民办高校学生占7.7%、独立学院学生占6.0%。

就业调研报告范文 篇23

我们采用问卷的调查方式对我校学生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我们主要采取网络和走访教室、图书馆、宿舍和路边拦截的方式,发送调查问卷。团队合作为了顺利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同时也想帮助更广大的在校大学生了解当前和未来的就业形势!在采访对象中有刚迈入大学不久的大一新生10名,处在风华的大二学生23名,更有已经到了择业和继续深造的大三学生27名。能够全面地了解在校大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的看法和了解。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30年,在这期间大学生的数量更是突飞猛进。大学生也有过去的“天之骄子”成为今日的“无人问津”!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怎样才能让大学生更好的就业,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呢?带着这一问题和思考,同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我们进行了这一次调查并进行了准确统计和深入分析:

被调查的学生为我校大学生。我们采用自制的“大学生就业调查问卷”,通过qq在线、深入宿舍、自习室、图书馆和路边拦截的方式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7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60份。有效问卷调查者主要来自机电专业、工业设计专业、外语专业、信息专业、经管专业和金融专业!采取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男女比例24:36。从调查的数据看出,大学生未来就业形势严峻主要是由社会、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四方面造成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本身的工作能力和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足和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严重不一致造成的。我们主要对这四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激烈的市场竞争情况

我们的人力资源,尤其是大学毕业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5%左右,那为什么还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呢?除了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外,主要是难在就业市场机制不完善。在我们的调查中,无一人对当前形势乐观,60人之中只有2人认为当前形势还是较好,有9人占调查的15%认为还算正常的就业形势,而其他50人占总体的83%普遍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感到压力重重。现在大学生都普遍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在受访者中有仅有2人不了解、一人认为其不重要,而认为重要的占到调查的75%。在当前学的专业和工作不对口的情况下,大多数人还是觉得自己的专业是有前途的,其中认为很有前途的有12位,而认为自己专业较有前途的则达到36位,占所有调查者的80%,仅有6人认为本专业很没前途。可以看出大学教育还是相当重要的。由于竞争的加剧,大多数的学生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在问及毕业初的薪酬时,有31个人认为起初工资为1500元,14人认为应该为2500元,两部分加起来占总人数的75%,在物价日益增加的基础上,大学生要求这样的工资是不高的,可以看见竞争的大学生的影响。

第一,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还会不断有一些工人下岗或者失业,这批人的就业难度是非常大的。第二,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人数比较大。比如说大学生,今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这也是近几年来的。今年要求职的大学毕业生在600万人左右。第三,中国农村有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要转移到城市里就业。基于这三条原因,做好就业工作,今年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当前社会普遍压迫大学生,尤其是刚毕业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他们的能力还只浮于理论上,社会经验不足,处事和办事能力不够,况且每年有那么多大学生,供大于求从而造成当前的局面。

二、学校对安排大学生就业方面指导不足

在我们受访的大学生中,只有5人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感到很满意,感到较满意的有24人,两者合计占48%,而感到不满意和很不满意达到52%,充分体现我们学校的就业指导还需加强,照顾到更大多数学生的情况。教育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还有很多,我们主要从以下三点进行分析:

第一,根本的问题是,教育与生产相脱离。我国现在生产模式是“世界加工厂”,主要需要的是廉价劳动力的“血汗工人”和有经验的技工,是体力劳动者,而大学教育培养的是高价劳动力的脑力劳动者。所以,要说“头脑还缺乏市场经济意识”,那不是大学生,而是指责大学生的专家、学者和自己。但这不是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应当是:中国不应该是大学生供过于求,需要降低大学生的价值体现,而是要尽快改变我国的生产模式,使大学生的价值能够充分体现;使中国能够自主创新,发展生产。党中央一再强调发展自主创新经济,但大学生就业难却成了问题,这种情况说明发展自主创新经济还没有落到实处,还是停留在文件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大学生就业的实际,可以检验党的发展方针。

第二,重要的问题是,教育之本是育人。教育产业化要“正义”,说法可以不改,但含义要矫正:教育产业化是为社会生产人才。那种为学校、校董和一些教授生产利润,应该叫做“教育资本化”;现在许多学校名曰“产业化”,实质资本化。而社会培训机构被“产业化”人士评为资本化,是为自己谋利益,却为市场化人才做出了具大贡献。像我们最熟悉的北大青鸟教育就可以称得上IT教育航母。教育改革要拨乱反正,要改变对学校乱扩大升级,对学生“广种薄收”的状况;要学习培训机构,根据社会发展的进程需要,决定学校培育人才的结构,各专业的高、中、低人才要有比例。

第三、观念问题。中国是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国家。因此,中国的教育应当是“公有制为主体”,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教育不应该是个人的投资,而应当是社会对发展的投入,是一种社会积累。教育费用应当由国家、社会承担,从物质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为祖国、为社会“回报”而学习的思想观念。教育费用由国家、社会承担之后,还缩小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劳动力的生产价值的个人差别。这不仅有现实的意义,而且有很深远的意义。

三、大学生自身素质因素

在谈到毕业后的打算后的打算后,50%多的人都是把考研放在首位,其次是找工作创业等,从中可以看到很多大学生是害怕面对社会竞争的,采取考研是为了更晚一点面对竞争,也是对自己以后能找个更好的工作。在问及到,毕业后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时,有15个人认为兴趣是最重要的因素,占总人数的25%,而更多的人选择最要的因素是“个人发展空间的重要性”,占总人数的61%,而其他因素则被大学生看轻。在大学生考虑工作的地方时,20个人选择留在大学所在地,10人则选择回家乡,38人则是主张去发达城市闯一番,而对于岗位过剩的西部地区则只有2人选择。在大学生所重视的素质中面试技巧和计算机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占50%左右,而专业能力差而被普遍的看低,究其原因是现在的大学生就业是专业不对口的结果。大学生就业难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大学生自身准备不足造成的,在受访者中,有相当一般分的大三学生对所要去的企业竟然一点也不了解,占总人数的33%。调查中他们普遍感到经验不足是造成他们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因素,约占50%。除了这些方面,我们大学生还存在以下问题:

(1)、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有的大学生凭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不刻苦学生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

(2)、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

(3)、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据中新网报导造成本科学就业难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目前本科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状态。

(4)、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法,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率。

四、用人单位误区

(1)、过分关注文凭。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浪费,比如有些单位招聘计算机软件研究生仅用于本单位的打字等简单文字处理。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不少本科或大专学生的业务能力不比研究生业务能力差。

(2)、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3)、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

(4)、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用人单位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有较高理论水平,只要经过短期实践即能胜任工作岗位。

就是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太乐观。

在我们的调查中,可以很清楚的发现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并在大学生之中形成了一种“谈就业色变”的状况。但是从另一方面,大学生对自己和就业形势有了一个很清晰的认识和认真思考,这对他们以后他们的努力方向和激励都是很好的。总之,大学生就业形势已清楚的摆放在面前,学校、社会和大学生们应该找到合作点,达到共赢。

1、学生应努力提升综合素质。

(1)、注重专业学习。专业强、基础实、理论深、技能佳,是每个用人单位渴望的人才标准。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基础,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注重加强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苦练内功,提升素质,培养能力,掌握技巧,为顺利就业打基础、创条件、做准备。

(2)、加强实践锻炼。从进入大学起就要有意识的进行就业规划,通过各种途径寻求实践机会,为将来的就业竞争增加砝码。要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基础上,重视校内和校外的社会活动,这些活动特别是社会兼职可以引导大学生走向社会,加强实践学习,熟悉工作流程,丰富社会经验,拓宽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进行能力锻炼、施展个人才华的重要舞台。

(3)、调整就业心态。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直面压力和挑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特别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的转型和转变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不能改变社会的情况下,要逐步调整自己的心态,适应社会的要求。改变过去那种“一步到位”的就业心理,放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旧知识分子偏激心理,不把考研、考公务员当成“救命稻草”(毕竟能如愿的只是极少数),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健康观念,先争取工作岗位,为社会和家庭“减负”,再在工作中磨练自己,寻找机会进行突破。

(4)、还应在大学时全面关注社会动态,早早做好职业规划,并不断朝着这个方向奋斗。同时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适当的做些兼职工作,增加对社会的认识和经验的积累。充分利用大学的资源,全面掌握知识,以便在各行各业都能够快速接手工作。同时大学生们也应避重就轻,不要总涌往发达城市,西部地区更有利于发挥大学生的抱负和才能,而且薪酬待遇普遍高于东部,为西部发展做出贡献。

2、单位:切实纠正用人偏见。

用人单位一方面要与学校加强互动交流,多了解学校里各专业的特色,还可以借鉴大学生见习制度的思路,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寒暑假实习基地,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也有助于企业考察人才。另一方面,用人单位要进一步转变思想,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切实纠正用人选材的偏见。一个单位要想得到可持续发展,既要使用好人才,也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从我们的调查情况来看,多数学生充满激情、有闯劲,富有创新精神,而且理论功底扎实,接受新鲜事物快,可塑性强,如果对他们适当加以培训,一定能为企业带来更好更长远的发展。所以,企业不能只图眼前的短期利益,过分看重工作经验,而要有长远的人才战略眼光,要改变唯经验论、唯文凭论的做法,还要纠正性别上和地域上的用人偏见,切实做到不拘一格招揽人才,实现企业与人才的双赢。首先,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再次,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

3、高校提高大学生就业对策。

(1)、应该努力提高办学水平。高校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强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高校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积极培养大学生知识和能力,培养具有不断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精神,能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以上的综合素质优秀的大学生。

(2)、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现有科类结构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能完全适应,必须适时调整。

(3)、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并能独立开展工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4)、学校应该实行积极的大学生安排就业政策,不仅在未来的发展方面,而且在心理调节上面,减轻大学生的就业焦虑心理。同时老师们应该对学生们加强教育,并进行积极暗示,多增加学生们的锻炼机会(别出现面试事心里紧张表达不清等情况)。

4、社会及政府其他对策——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还须政府社会共同努力。

政府社会必须进行相应总体性调整。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及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的判断。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人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这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

就业调研报告范文 篇24

一、调查目的

主要了解在校大学生就业期望,自身素质的评价,学校就业指导,对就业形势的看法,旨在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影响;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调查,更好地调节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供需关系;为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作一个新的描述;帮助大学生尽快认识自我,学校为学生提供就业引导,使学生能谋取理想职业。为同学们在今后的求职就业过程中提供参考。

二、调查时间

20__年1月23日——20__年2月20日

三、调查形式

问卷调查并结合网上资料

四、调查论文

高校扩招的政策使大学生的人数飙涨,同时也对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形势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就业难早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毕业就失业”似乎也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普遍心理。

对每个大学生来说,及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对决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奋斗目标,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处于不败之地。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我们展开了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问卷。

首先,对企业招聘大学生现状及需求分析得知:在企业人士看来,最主要的是要"学生调整就业心态",而"学生提高职业素质"、"提高学生技能"反倒其次,而在学生看来"提高技能"及"提高职业素质"是最主要的,"调整就业心态"反而并不主要。企业和大学生在这方面的认知有很大差距,但是现在人才市场是供大于求,而这这种情况不会在短时间内有所缓解,所以大学生就业时还是应该参考一下企业人士的看法,更多的来调整一下自己的就业心态。如今,"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是困扰大学生求职的最主要因素,在这个因素上,企业人士和大学生有一定相同点。另外,企业人士认为"对社会缺乏了解"及"能力不足"也是困扰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这与大学生的选择有一定区别。大学生更倾向于"求职方法技巧欠缺"及"对企业的用人标准不太了解"是困扰他们的主要因素。

其次,在大学生个人心态及能力方面也进行了调查,由此得知以下几点:

一、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关注还是比较少的,只有24%的同学表示一直在关注就业信息,而71%的同学只是偶尔关注,在看到时留意下。而对就业情景的关注程度,直接影响了对为所选职业所做的准备程度和将来职业所带来的成就高低。同学们大都表示对未来的工作有担心,但在实际生活中却缺少了这种基本的努力。典型的眼高手低表现。总结照成这方面的原因:1.因为学生现在仍在安逸,舒适的校园中生活,对激烈的社会生活没有足够的了解。在经济上仍依赖父母,忘却了就业压力带来的紧张感,每天仍是如中学生活,上课、下课,对就业缺乏了准确的了解和认识。2.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不到位。同学们表示,虽然学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只是泛泛的讲些大道理,缺少了实际的操作能力。

二.大学生个人能力存在缺陷,自我认识不足。自我认识包括个人的兴趣与特长、个人的性格与价值观、个人所选定的目标与需求、个人的情商、个人的工作经验、个人的学历与能力、个人的生理情况等个方面,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部分用人单位的了解,发现社会所需要的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综合素质应该包括思想健康和道德、自律、讲诚信,善于协调、容易与他人合作的品格,以及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基本的法律法规知识。

调查显示,有60%的大学生认为造成就业难的状况,除了社会压力大,企业用人少的因素外,主要问题还是在于自身的工作经验的缺乏,缺少实战经验是致命的因素。目前大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缺失,突出表现为相对缺乏社会实际工作经验,缺乏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缺乏艰苦创业精神,在与人合作与沟通方面存在着障碍。在调查中发现,有57%的同学认为自我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关系是自己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难题。

职业生涯目标是指可预想到的、有一定实现可能的目标。而职业目标的选择并无定式可言,关键是要依据自我实际,这就要求我们要对自己有所了解。通过个人分析认识自己,估计自己的能力,确认自己的性格,发现自己的兴趣,明确自己的优势,衡量自己的差距,并以此来开发自己塑造自己,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然而调查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兴趣、职业倾向都缺乏深度了解,自然对职业生涯目标是模糊的。

三.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职业期望状况。据调查发现,以往的学生对自己就业后工作的要求,无论是单位性质反面还是薪资方面,要求都比较高,但现在的就业形势似乎不允许初出茅庐的学生有挑工作的机会了,大学生们的要求也降低了很多,大部分同学都表示可以接受“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对于以后将从事非专业的工作,有61%的同学都表示可以接受,看招聘单位给出的工资待遇和发展前景。但在就业公司选择时,有58%的同学希望可以再外资企业和政府部门工作,对那些民资企业只有极少部分的同学表示会考虑,这也是大学生好高骛远的表现,似乎也有点不切实际。

针对以上调查结果,可以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学校要切实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尽快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的工作同等重要。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属于就业匹配的促进措施。其核心在解决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向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接受职业指导,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的职业决策。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高等院校应通过改革传统的管理体制,逐步形成和建立一支高素质和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和就业帮助。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系统,并与全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联网,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建立职业指导机构,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职业开发以及制定工作寻找战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信息与指导服务;建立职业指导课程,列入学校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实施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实习政策等等。

二、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首先大学毕业生要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当前全社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除了表现在就业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的矛盾外,城镇和农村就业问题同时出现,新生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这为大学生就业增加了困难。因此大学生要消除“眼高手低、有业不就”的思想,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正确的就业观。调整自己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到基层去谋求发展,到艰苦的地方去创业。其次转变到灵活就业,先就业、后择业的动态就业上来,转变到行行出状元,“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的敬业观念上来。最后认清自身的素质和条件,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不盲目攀比,寻找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适合于自己的用人单位。毕业生应当给自己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自我评价要全面、客观,既要看到长处的一面,又要看到短处的一面,既要对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质进行具体的评价,又要对其他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考虑全面的整体因素,又要考虑到其中占主导地位的重点因素。

三、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能力,在校期间也可以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如学校安排的社会实践,社团的下乡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也可以在不影响自己学业的前提下去找一份兼职,提前适应社会生活,了解现在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积累一些社会经验,丰富自己的阅历。这些都是将来找工作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