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教育礼仪优秀8篇正文

《教育礼仪优秀8篇》

时间: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这里是编辑给大家分享的8篇随时随地都能干的学校教师的特点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1

关键词: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当今,知识经济正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这是人们便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必须拥有更多的知识,另一方面要面对巨大的现实压力和莫名心理恐惧。而处于这一时期的中学生们的心理也正在发生相应的变迁,他们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到了现代人才的整体素质,关系到了祖国的未来。

这一切给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要求中学生思想教育的直接实施者——班主任,要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可见,将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

二、现代中学生的心理轨迹

经过长期调查和研究,发现当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情绪方面的极不稳定,喜怒无常。当其情绪喜悦时,学习积极性高涨,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烦躁忧郁时,学习积极性低落,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逃学、打架、斗殴等现象。

2、意志方面一般为优柔寡断、虎头蛇尾,自制力差。当其情感冲动时,自制力较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动摇。当学习中碰到困难,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表现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意志崩溃,破罐子破摔。

3、性格方面的因素是中学生心理问题中较为典型的一种,一般表现为:(1)自私狭隘型,常为一点小事而跟别人闹意见,斤斤计较,并且在很长时间内不能自解脱,甚至耿耿于怀;(2)自大自负型,自以为是,瞧不起人,缺少对别人的欣赏与尊重,且受挫能力差;(3)自卑怯懦型,这类人较为孤僻,不合群,做事优柔寡断,唯唯诺诺。

4、青春期综合症。表现为:(1)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发展,心理上也发生变化。一些学生情感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有时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简称为青春烦恼;(2)从某个时候起就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听课,称为青春抑郁,还有青春期幻想与所谓的“早恋”的问题等。

这些主要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尽管十分复杂,但由于中学生心理的可变性与可塑性、过渡性与动荡性等特点,因此只要班主任有的放矢地加以正确地引导、扶持、帮助和教育,这些学生所谓心理问题是能够得以纠正与调整的。

三、班主任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

以良好的自身心理素质来影响学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班主任的人格就是教育的力量,用自身的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因此,班主任对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心理素质高的班主任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系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成功地扮演班主任心理辅导的角色。优秀的心理辅导班主任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思维品质、良好的情操品质、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自我意识品质等。班主任在青少年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师生关系的好坏,对于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形成、生活目标的确定、身心健康的状况都具有深远影响。如果班主任自己心理不健康,学生的心理健康就没有保证,为此,班主任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否则就无法承担培养高素质学生的重任。

1、中学班主任应加强自身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是提高教育学、心理学素养。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念,掘弃传统的陈旧的教育观念,用现代民主的思想管理班集体。

2、中学班主任掌握基本的心理指导知识、方法和技能,并运用到具体工作中去。学会采用各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平时多观察,对一些特殊家庭的学生进行特别的关注,已发现他们有心理疾患现象,立即采取有效的、科学的方法进行心理指导。可进行有针对性、预防性的心理指导,比如刚开学时进行学习心理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而放假前对学生进行现代生活心理指导,使学生在寒暑假中能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开展有意义的活动,并学会正确消费;在一定阶段进行青春期心理指导、情感调控指导、心理适应指导。中学班主任的心理指导可以结合具体活动来进行。

3、中学班主任平时还要注重自己的衣着和仪表及内在修养,在与学生交往当中,在学校和班集体活动当中,要积极、开朗、乐观、干练。以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影响学生。尤其对班级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班主任即便内心紧张,外表也应要表现泰然自若,冷静果断处事。

二)多形式多渠道对学生展开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首先,发展性心理辅导为主

心理辅导可以分为发展性心理辅导和补救性心理辅导。发展性心理辅导是指施教于未然,针对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任务、面临的矛盾和个别差异进行心理辅导,促使其心理矛盾有效解决、心理潜能充分发挥、个性品质和谐发展。补救性心理辅导是施教于已然,由心理辅导员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予疏导,乃至对有关的心理障碍进行诊断和矫治。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就是发展性心理辅导。

其次,在自然情境下的过程展开

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就是一个心理辅导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与当事人建立一种特殊的关系,来协助对方自我了解、自我适应,从而能够自我独立和发展。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建立的这种关系是在平时就需要建立的。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这是班主任担任心理辅导员角色需要做的第一项工作。班主任可以通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来进行心理辅导,不过,班主任还可以充分利用与学生相处时间较多这一条件,在教育教学的自然情境中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春雨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追求的境界。

1、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

生动活泼的集体活动可促进人际交往,建立团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体验生活在集体中的乐趣,使不同才能的学生都可以找到表现自己,取得成功的机会,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班主任设计的活动一定要有针对性,即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哪些心理品质,设计什么样的活动作为载体来培养学生,班主任要心中有数。

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它能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潜伏的积极影响,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针对一部分学生缺乏恒心、毅力、对学习存在惰性,从而使他们智力因素受到极大束缚的特点,我开展了“学习为了什么”、“磨砺坚强的意志”等主题班会,帮助学生制定了不良学习习惯治疗卡,制定了系列监督机制,并配合“学习竞争伙伴”、“进步之星”,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使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在活动中,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起到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习两极分化的局面。

(2)针对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的心理特点,我又先后开展了“本班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寻找、发现本班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共同创作班歌,唱班歌,共同参与班级公约的撰写与讨论,让学生与兄弟班开展辩论赛、拔河比赛、篮球赛等,在活动中,学生开始变得热情,开始团结,开始互相关心帮助,整个班集体开始形式较强的凝聚力。

(3)笔谈——开启学生心理的一把钥匙。我发现,要想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想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笔谈比个面谈更加行之有效(对于一部分特殊生而言)。

在开学初就让每个学生制作一本“交心本”,要求字数、内容不限,一周与我交流一次,刚开始学生并不习惯,东搬西凑或词不达意,渐渐地,学生敢说悄悄话,知心话了,每次与他们的交流都是一种心灵的对话。曾经有这么一个女学生,成绩优异,能力强,却过于要强,要斤斤计较,一次在“交心本”中她谈到自己竞选班长落选后颇多微辞的看法,我随即也在交心本中写了一封诚恳的回信,其中信的末尾我是这么写的“一个人衡量能力的大小不在于职位的高低,只有输得起的人才可能赢得真正的人生,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得失,然而与年龄不相称的衡量得失实在是最大的悲哀。”此后这个女学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爱计较的毛病也收剑了不少。

再有一个男生曾经为自己迷恋某个女生而陷入矛盾和痛苦中,我也给他回了一段话:“欣赏别人的同时,不是要你忘了自我。与其匆匆涉入爱河,不如静静等待成长,干任何事都要有一个高的起点,爱情也一样。我始终相信,当你事业成功时,幸福就会来临。”事后我又反复与该生进行了交流,最后该生终于平稳地渡过那个悸动的阶段。

2、在环境布置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在布置课室环境时,可贴上一些生动活泼的图片和条幅,如:爱卫生、讲文明、爱学习的名人佳句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习惯。班主任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室里的黑板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如:每期的黑板报都留下一个板块开辟"奇思异想角"栏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可以用几句简短的话写下来,把它贴在"奇思异想角"里,然后动员全班的同学通过各种途径去寻找答案,每周评出最佳解答员。这一过程,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智慧的火花经常在这一小小的板块闪现。

3、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是当前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为学生进行个别的心理问题咨询和辅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信息,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诊断、分析、解释、评价,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因此,班主任老师要在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建立好本班学生的心理档案。

4、心理学常识讲座

将心理学常识引进中学课堂,让学生获取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能帮助他们了解自己、了解他人,有积极的意义。但要注意讲座不能“满堂灌”,也不能把讲座当作学校集体辅导的主要形式,只能是集体辅导的一种补充形式。

5、动员家庭和社会,共同搞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礼仪 篇2

礼仪教育要从少年儿童抓起。学校的礼仪教育,应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礼仪知识,组织学生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的礼仪实践活动。通过知礼明礼、情感体验、亲身实践,逐渐培养良好的文明素养。那么,学校该如何开展礼仪教育呢?

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我们将当代学校礼仪教育分为五个单元。为了读起来朗朗上口,又便于记忆,我们借鉴《三字经》的写作方法,编写了小学生礼仪三字歌。

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礼”的由来与传承

“礼”不单单是一种仪式,学校开展礼仪教育,首先要让学生明白“礼”的由来和内涵。

1.“礼”起源于原始社会祭神祈福的一种宗教仪式

《说文解字》上讲:“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记•表记》里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这说明,在殷商时期,我们的先民主要是用“礼”来拜祭鬼神、祈求福祉的。这一时期的“礼”还没有成为约束人的行为的道德规范。

2.“礼”成为治理国家的制度和与此相适应的道德规范

到了周朝,人们开始重视“礼”在规范人际关系中的作用。“礼”的系统化、规范化始于周公“制礼作乐”。其出发点和归宿,是“尊尊”和“亲亲”。前者旨在维护君权,后者旨在维护父权。这种政治与伦理相统一的理论,成为“礼”的思想基础。

将“礼”作为最高道德准则加以提倡的,当为春秋前期的管子。管子将“礼义廉耻”定为“国之四维”,而把“礼”放在首位,并且强调“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指出了“礼义廉耻”在治国安邦中的重要地位。

在“礼”的传承中,孔子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孔子提出“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的口号,主张用周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孔子认为,“仁”与“不仁”之间的区别和界限在于“礼”。合乎“礼”则为“仁”,不合“礼”则“不仁”。在他看来,“仁”为“质”,是内在的道德情感和伦理思想;“礼”为“用”,是外在的道德操守和具体的行为规范。孔子的礼学思想,使“礼”的观念在日后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经久不衰,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提出了实行“仁政”的主张,把人的基本德行概括为“仁、义、礼、智”四德。孟子将“礼”作为“四德”之一,视为“恭敬之心”。

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尊民以礼”、“劝学兴礼”,以儒家思想治理社会,建立了一整套社会规范制度,将儒学经义转化为指导和规范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典章制度和“律法”化的行为模式,并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制礼活动。汉代形成的“礼”的文化模式,()在此后两千余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

用三字歌形式创新当代学校礼仪教育方式

1.仪表礼仪

仪表礼仪是人与人交往中在姿态、举止、服饰和个人卫生等方面的礼仪规范。它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精神面貌的外在表现。仪表美既是一个人自尊自信的表现,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对他人、对社会的尊重,反映出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文明程度。仪表礼仪主要包括站姿礼仪、坐姿礼仪、走姿礼仪、着装礼仪和仪容礼仪。

小学生仪表礼仪三字歌:

新时代,讲文明,好少年,树新风。懂礼仪,在言行,好习惯,贵养成。

坐立走,要规范,古有训,记心间。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姿态正。

要做到,有技巧,眼平视,面含笑。身立正,精神好,挺起胸,要记牢。

重仪表,讲身份,穿和戴,有学问。首整洁,次美观,要自然,要大方。

按校规,穿校服,不攀比,宜朴素。仪容美,贵洁净,勤洗手,衣冠整。

背容直,头容正,胸容宽,肩容平。爱清洁,保健康,讲卫生,促成长。

2.交谈礼仪

交谈礼仪规范主要包括文明礼貌用语、言谈礼仪、聆听礼仪和举止礼仪等。

小学生交谈礼仪三字歌:

文明语,记心间,十四字,挂嘴边。请和您,最常用,字虽少,意无穷。

致歉意,贵心诚,表谢意,话先行。谈话时,身端正,话诚恳,意简明。

听人言,要专注,不插话,获友情。手势语,含义广,宜含蓄,用恰当。

笑甜美,挂脸上,人见爱,心宽广。肢体语,流传广,宜优雅,重大方。

3.校园礼仪

良好的校园礼仪是创建和谐校园生活的基础。主要包括进出学校礼仪、上课礼仪、课间礼仪、班集体礼仪、食堂礼仪、宿舍礼仪、集会礼仪、升降国旗仪式礼仪和少先队活动礼仪等。

小学生校园礼仪三字歌:

入校门,衣冠整;情绪昂,步履正。见师长,问您好;遵校纪,护校风。

铃声响,进课堂;互致礼,起勿响。坐姿正,勿摇晃;专心听,细心想。

要发言,先举手;起立答,声洪亮。写作业,贵独立;老师见,心欢喜。

课间时,要活动;文明玩,会放松。遇老师,要让路;与师谈,要谦恭。

花儿美,草青青;爱校园,护环境。班集体,是个家;同学们,爱护它。

同学间,互关心;善理解,乐助人。要诚实,懂谦让;团结紧,有力量。

敬人者,人恒敬;集体荣,我才荣。食堂里,有规矩;勿喧哗,食不语。

爱公物,惜粮米;讲卫生,防病疾。节水电,当仔细;好习惯,在自己。

宿舍里,建友谊;室清洁,物整齐。寝有规,按时起;会生活,能自理。

有集会,守时间;明纪律,姿态端。入有序,位有方;好风格,要发扬。

升国旗,要庄重;身肃立,情感浓。降国旗,止步行;爱祖国,记心中。

少先队,是先锋;红领巾,飘在胸。手高举,把礼敬;红火炬,伴我行。

4.家庭礼仪

家庭礼仪的主要内容包括:敬爱父母老人礼仪、关爱兄弟姐妹礼仪、家庭餐饮礼仪、家庭宾客礼仪、家庭电话礼仪、邻里之间礼仪等。小学生家庭礼仪三字歌:

父母恩,比海深;对父母,要称您。晨和晚,要问安;若进门,举止稳。

学自理,助父母;是生日,要记住。亲有疾,侍身旁;吃和用,知礼让。

兄和弟,手足情;兄爱弟,弟敬兄。家餐饮,手要勤;先长辈,表孝心。

待客人,要热情,去做客,仪态恭。打电话,意专注,先问好,再称呼。

声清晰,语简短,话说完,道再见。邻里间,常见面,互尊重,心相连。

敬老人,如家亲;爱幼小,如自身。乐交往,重感情;虽近邻,胜远亲。

5.公共场所礼仪

公共场所的礼仪规范包括行路礼仪、商店礼仪、医院礼仪、影剧院礼仪、体育场馆礼仪、图书馆博物馆礼仪、旅游观光礼仪等。

小学生公共场所礼仪三字歌:行路上,整衣装;守规则,要礼让。遇师长,要行礼;遇友朋,要致意。

路上行,讲卫生;骑车时,守规定。不横骑,不逆行;勿带人,勿强行。

乘公交,守秩序;依次上,不拥挤。让老弱,助残疾;懂谅解,不斗气。

医院里,有规矩;要安静,讲顺序。去看病,能配合;探病人,择时机。

做观众,讲文明;不喧哗,利视听。对演员,要尊重;善理解,不起哄。

图书馆,要肃静,声要低,走要轻。借图书,要爱护,阅览毕,归原处。

中小学生德育教育 篇3

【摘要】一个人的德育素质极大地影响了一个人一生的轨迹,而且德育素质都是从小在周边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小学阶段作为每一个孩子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对其德育素质有着极大影响。小学教师作为小学生成长的引导者,要在教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文章分析了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一些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德育教育;问题;应对策略

小学生承载着祖国未来的希望,是祖国这座大花园里茁壮成长的小苗子;教师是祖国这个大花园里的辛勤园丁,不断地给这些发芽的种子施肥浇水,才能让祖国这座大花园开满鲜艳的花朵。小学生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如同一张干净的白纸,可以被涂染上各类颜色。小学教师影响着小学生的成长,小学生的德育教育需要得到更多的重视。教师应该树立良好的榜样,促进小学生朝着更积极更阳光的方向发展,帮助小学生分辨是非黑白、善恶美丑,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小学生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过度重视学习成绩,忽视德育教育

随着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父母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从小就开始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艺术兴趣班,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虽然新课标要求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开始重视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但是由于家长对成绩的重视,新课标的一些具体要求还未被落实,对学生的考核还是以能力为主。家长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在为孩子选择学校时,偏向选择重点中学升学率最高的小学,有些家长甚至为了让孩子就读某一地区的重点小学而购买学区房;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成绩,随意增加课时量,忽视了德育教育;学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升学率,吸引更多的生源,对教师施加压力,轻视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从各个方面来说,小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较大,学习的全部就是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由此造成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较高,道德素质水平却比较低。

(二)德育教育的内容脱离实际生活

德育教育的目的是树立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小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含义,有时不合适的德育教育还会误导小学生。比如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本内容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告诉小学生要学叔为了革命的胜利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为了革命的胜利舍身炸碉堡。这些革命烈士的死重于泰山,我们要向这些前辈学习。但是小学生不知道革命是什么,有一些小学生还会提出疑问。这些德育教育的素材离小学生的生活太远,小学生不能够理解这些例子的含义。德育教育应该主要对小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进行指导,用一些贴近生活的实例来进行德育教育,了解小学生的内心世界,而不是使用应试教育的方式,对小学生灌输空泛的德育内容,否则小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不会学以致用,达不到德育教育的目标。

(三)教师与家长缺乏德育问题的沟通

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能只依靠家长或者教师,需要教师与家长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其成长的大环境。但是,现在大多数家长都忙于工作,没有时间详细了解孩子的具体问题;有些家长错误地认为不论是德育教育还是知识教育教师应该承担全部的责任;有些家长则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德育教育,只要学习成绩优秀,其他方面不予以重视;有些教师则拥有一些错误的教学思想,认为教师的责任只是教书,育人的责任应由家长承担。如此,家长与教师都不重视小学生的德育教育,造成小学生的德育素养较低。

二、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策略分析

(一)加强学校和学生家长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视

要彻底落实新课标改革,加强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学校要意识到衡量教学水平高低不光取决于升学率和教学质量。教师要更多地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促进小学生正确价值观念和道德基准的建立,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家长也应该知道衡量孩子优秀与否不仅在于成绩,更在于孩子处理事务的方法和态度。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小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中可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在传递给小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辅助教学工具,把小学生不能理解的难懂的知识简化,帮助学生学习,同时注意采取合适的方法和手段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家长作为孩子的监护人,更有义务关注孩子成长过程的方方面面,除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进行道德素质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孩子输在道德教育的起跑线上,那么终将成为社会的累赘。

(二)加强学校德育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

小学生的德育教育问题得不到重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是家长、学校、教师某一方的责任。小学生的德育教育问题需要各方重视,共同协作。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家长被称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的举止表现大多数都是模仿家长的,孩子在学校里的一些不好的表现都与家中父母的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家长应主动定期与教师保持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中存在的题,改正自身的毛病,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德育教育,还可以让家长更了解自己的孩子,促进家长与孩子的情感交流,让教师的教育教学更好地进行,最重要的是利于孩子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三)将德育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融合

德育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展现出更好的自己,因此不能脱离实际生活而独立存在。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进行相应的德育教育。学校也可以举行一些相关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与自然、社会的接触,比如看到有人随地丢垃圾时要学会巧妙地制止。学校还可以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去敬老院看望老人,进行才艺表演,培养学生的尊老意识。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可以反映出小学生看待事物的态度以及思想道德水平,因此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必须融合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这样小学生会更容易理解、接受正确的思想道德。

三、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平均素质水平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素质教育要从小抓起,重视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小学生的德育教育需要教师与家长相互协作。家长和教师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小学生的优秀道德品质。教师和家长要走出小学生成绩最为重要的思想误区,注意培养小学生的素质,为祖国培养合格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玉芬。对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探讨[J].中国培训,2015(18):255.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又称心理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所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指学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心理发展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优化学生心理品质,健全学生个性心理(兴趣、需要、气质、性格、能力等),提高心理素质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动态的过程。相应的具备长期性、系统性和动态性三大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又是多门学科的交集,处于各学科的边缘地带,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性、应用性的学科。

高职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这一点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这一人生转换过程中,会产生种种矛盾的心理,所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其核心问题是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爱、自重,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其目地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形成健康人格。

在高职教育中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教育对象和教育过程的要求,还是高职大学生对自身素质不断提高与完善的主观愿望。

一、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

导致高职院校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因素很多。首先,自身经历是形成自卑心理的历史因素。受社会传统观念或自己的某种理想意识强化,高考失利已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心中难以抚平的伤痛。其次,社会评定是形成自卑心理的现实因素。社会舆论没能有效引导人们形成对职业教育的正确认识,职业学校往往被看作是低档次的学校,职校学生往往被看作是低层次的学生,使大多来自农村的高职院校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许多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并非出于自愿,许多新生入学时都不能摆脱心理阴影。所以,让他们在较短时间内重新树立自信心是十分必要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闪光点,要让学生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思想,当学生具有一技之长时,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在这一阶段,教师及辅导员、班主任应该关爱学生、抚慰学生,给学生以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根据自己的条件,确立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生活目标,增强学生的健康心理机能,并较好地适应高职学校的学习。同时,要让学生明白,自信、自立、自强的个性心理品质是成功之本。

二、挖掘学科教学中的信息和美,进行美的熏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源动力之一。心理学认为:人们对美的各种形式的感受,能使大脑进入兴奋状态,从而产生愉快的体验。因此,美的东西最容易被人们接受,而且很难忘记。由历史、现实、未来汇成的信息海洋,由泪水智力、智慧、信心所谱写的悲壮的人类进行曲,像甘醇,滋润着学生的心灵、智慧给青少年以思想的启迪。

三、重视情感教学,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

任何认识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都是在情感的动力影响下进行的。要建立良好的关系,我觉得:首先要对学生有颗爱心。爱是老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真诚的鼓励和热情的期待,容易唤起学生的进取心,因此,对学生要信任不要歧视,要关心不要冷漠,尤其是对那些成绩差的有厌学情绪的学生,更应该采取各种手段激励,鼓舞、唤醒他们的学习动机,给予他们以成功与欢乐的体验,因此对学生的真诚是联结师生情感的最强有力的纽带。其次是老师的为人师表,老师要有认真的工作态度、正直、刚正不阿的为人,具有渊博的知识等才能赢得学生对你的尊重,学生才能从心底里佩服你,才能“信你之道”。

另一方面,由于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压力强,焦虑、依赖、畏惧、厌学等心理问题比较严重,中学生心理不健康比例的增大,已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针对这种情况,更需要我们老师从多方位去关心他们,对他们进行心理指导,和他们交朋友,给他们宽松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学生从师生情感中吸取向上的力量,从而克服学习和生活的困难,增强自信心,使学生形成一个努力学习、热爱生活的心理环境。

爱是播撒在学生心田的甘露。要坚持“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绳之以纪,持之以恒”的教育方法,增强学生改正错误的信心和勇气。消除学生的戒心与对立情绪,打开心灵的窗口,达到感化,教育的目的。四、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勇于克服学习困难

爱迪生说:“伟大人物的明显标记,就是他的坚强意志。”苏轼曾讲:“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一个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刚强的品格等心理素质。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墙头这些心理素质。

例如,对挫折、失败的承受能力差是意志薄弱的表现形式,而经受挫折是增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的有效手段。若提供给学生的问题都是机械地模仿和套例题,怎是一帆风顺,缺少波折,就无助于意志品质的培养。教师可以“雅化”例题思路,讲讲探索失败的一面。即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退回到与学生相仿思维态势,或一筹莫展,或逐步尝试,或遭困受挫。然后与学生一起探寻走出困境的途径,这样就可以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使学生看到,失败对任何人都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的途径和方法很多,而学生具有坚强单击品质,将会在以后的学习中勇于探索。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造就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潜能开发

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在教学中要通过指导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正确指导学生多读与专业相关的资料、书籍,养成自学习惯。

其次,要指导学生怎样听课。教会学生掌握听课思路,让学生顺着知识的延伸来听课,这样能大大提高听课效率。

再次,要指导学生在复习中用发展的观点来研究知识的来龙去脉,结构关系,并归纳要点,掌握关键,吸取精华,形成知识体系,养成巩固学习知识的习惯。另外,要指导学生思考,用老师的思维方式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举一反三,扩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联想,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观察、比较、推理、综合、同时要求学生多提“为什么”,侧重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心理潜能开发,人际交往训练等,使各种心理素质达到最优化,成为健康的、和谐的、具有创造力的人。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特别是在高职高专院校是一个新兴的教育活动。总之,用不同的方法以不同的形式促进职校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使职校生成长为社会有用的人,是职业学校教师的一项经常化、制度化、持之以恒的工作。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科学性指导下的实效性,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难题,也是进一步推动这项事业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孙晔.谁为大学生解开“郁闷”心结[N].中国青年报,2005—06-03.

[2]梅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3]张岂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关系的历史考察[J].中国大学教学。2002(6).

[4]毕秀淑,彭延春.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03(3).

[5]武建芬,孙明涛.心理健康教育:高职学生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

[6]杨剑,季浏,田石榴,等.不同锻炼方式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

[7]高志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心理咨询[D].南京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4(12).

[8]董广杰.大学生健康教育与应用[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9]冯观富.学校心理辅导的组织与管理[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10]吴武典,林朝夫.学校心理辅导原理[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教育礼仪 篇5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为恢复周礼,孔子身体力行,并周游列国,创办私学,进行礼仪教育。要求儿子“不学礼,无以立”;同时也要求学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礼的重要性,注重培养人格,以私学的方式大力开展礼仪教育。

汉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五经逐渐成为官学的教材,礼仪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举孝廉”的选官制度,该制度志在选拔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人进入官场,为国效力。虽然在权力的演变中,察举多被垄断,世家大族互相吹捧,弄虚作假。但是它将礼仪间接的作为科举考核项目,促进礼仪教育的发展。

唐朝,太宗、高宗、玄宗在位时都很重视礼仪教育。唐太宗将《五经定本》、《五经正义》定为教材颁布天下。高宗朝,重新审定《五经正义》作为明经考试的标准。唐玄宗时期,玄宗两度亲临国学视察,并颁布《求儒学诏》,鼓励国民学习礼仪,修习经书,修身养性,怡养性情。礼仪教育给唐朝带来雍容大度、璀璨辉煌的文化成就。

宋明理学的发展,带来了礼仪教育的进一步完善。朱熹主导重建了白鹿洞书院,并曾亲订洞规。《朱子白鹿洞教条》曰:“右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此来规范师生的言谈举止。

中国历史上的礼仪教育有其鲜明的特点:

(一)礼仪教育从启蒙开始

中国古代,一向注重启蒙教育,礼仪教育更是如此。《礼记・保傅》曰:“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等启蒙读物,并非单纯的识字读物,而是将礼仪的精神内容、形式行为,内化于字里行间,使儿童在识字的过程中,受到礼仪文化的熏陶,从小以礼正形、以礼修心。《三字经》凭其朗朗上口、易于背诵、富有教育意义的特点而广为流传。《千字文》中则有“容止若思,言辞安定”的要求。启蒙教育注重孩童的礼仪培养,朱熹《序》有云:“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之下,至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从小学习洒扫、应对、进退及五礼,培育有知识有文化、知书达理的人格。

(二)运用学规进行礼仪教育

中国古代的学校无论规模、等级、地域,都十分重视学规的制定。朱熹为白鹿洞书院订立学规,《弟子职》、《圣谕广训》都明确规定师生的礼仪规范,但是其中有一特点:古代学规的内容详实,但不易于操作。

《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要求学生知行合一,但是无法依此具体落实。《弟子职》中“先生施教,弟子是则;温恭自虚,所受是极;见善从之,闻义则服;温柔孝悌,毋骄恃力;志毋虚邪,行必正直;游居有常,必就有德;夙兴夜寐,衣带必饰;朝益暮习,小心翼翼;一此不解,是谓学则。”如果学生领悟能力不高,很难理解学规,也无法落实到具体行为,缺乏可操作性。

二、世界礼仪教育的对比与特点

世界礼仪教育也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这里我们以英国、美国、韩国和日本为例,探讨东西方礼仪教育的情况对比与各自特点。

一、国际礼仪教育的一些共同点

礼仪教育不管在古今中外都是个一直延续的活动。尽管文化背景大不相同,但就礼仪教育来说,是有共同特征的:

1、都与自身文化具有极大关联性

英国的礼仪教育发展于基督教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美国的礼仪教育与美国的商业文化息息相关,韩国的礼仪教育是受儒家思想影响最为彻底的,而日本礼仪教育文化则融汇了古今东西的特点,体现了一种文化的糅合与再造。

2、都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英美两国对儿童最初的礼仪教育都是在餐桌上完成的,父母会教导孩子吃饭要守规矩。在韩国,学校一般设有专门的礼仪室,以供学生学习和实践传统礼仪(比如茶道)。日本则是从小父母就会教导孩子一些简单的礼节,而一个日本人的一生都在对日本礼仪进行实践。

3、都强调循序渐进、逐渐渗透

西方反对强制灌输式的礼仪教育,注重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自己领悟到礼仪的真谛。在东方,礼仪教育大都是在一些繁琐的仪式中不断地观摩、演练中完成的。

4、都强调要家庭、学校与社会的“三位一体”

礼仪教育少不了家庭、学校与社会的“三位一体”,即在礼仪教育中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有机结合。家庭教育是礼仪教育的根基,完成了孩子的礼仪启蒙。学校教育是礼仪教育的通道,是礼仪教育的规范化阶段。社会是礼仪教育的熔炉,是检验和提升一个国家或个人文明程度的最佳场所。

三、各国礼仪教育之比较

(一)英国礼仪教育

英国教育家洛克提出“绅士教育”的思想,该主张成为英国礼仪教育的根基,主张培养符合资产阶级理想人格的绅士。在现代英国,这个观念依旧根深蒂固,在家庭和学校中都有表现。

洛克指出,真正的绅士既要有上层阶级所应具备的道德修养,还要有资产阶级的实干精神,具有广博的知识才干以及强健的体魄。在培育绅士的过程中,礼仪教育必不可少。礼仪是绅士必备的品质,它使绅士懂得人情世故,是绅士周旋于上流社会的必备素养。洛克的礼仪教育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以内在修养为主要内容,二是以社交为主要承载。

第一,成为绅士,首先要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礼仪训练。只有保持良好礼节修养,才能在人前显的得体。“谦恭有礼的态度既不会遮掩他们的才能,也不会减弱他们的理由的力度;反而可以使它们引人注目,使他们所说的话占尽风头。”第二,礼仪的本质是对人际关系的调节,因此礼仪的外在表现必然是在家庭人伦或是社会交际上。英国文化是一种普世文化,这决定了其礼仪外在社交大于人伦。绅士在社交中,要有优美、有力量的动作,还要有优雅的方式和态度。且礼仪不能过于繁琐和不合时宜,那会使别人感到愚蠢和固执。

在教育方法上,英国的礼仪教育重视奖励和惩罚的运用。一般家庭中,5岁以下的孩子不准与大人同桌吃饭,不允许挑剔吃穿,必须懂礼貌,说话客气,不准欺负幼小,学会忍耐和自我克制。孩子的大哭大闹从来不会得到父母的安慰和同情,甚至会招来训斥。

(二)美国礼仪教育

美国礼仪文化源于英国,又结合实际形成了一种独特文化。在礼仪教育方面,美国人既以英式绅士为楷模,又比后者更简洁随意。这种美国的绅士,去除了英国绅士的繁文缛节,更注重社交的实用性。美国人抱着这种实用主义精神,用几百年从无到有创立了一个超级大国。这种实用主义也表现在了美国礼仪文化与教育中。

在实用主义指导下,平等成为美国社交礼仪的基础,具体体现在父子平等、长幼平等、上下级平等上。交往中,美国人尊称对方教授、将军,但绝不称呼官衔、职位,以免破坏了这种平等。另外,美国的社交礼仪也体现着商业社会的特征,如尊重私有财产和个人权益、推崇法治社会、倡导诚实守信等。美国礼仪教育有如下两个特点:

1、去阶级化。美国在平等原则的指导下,使绅士教育中的阶级性得到弱化。美国礼仪教育是一种公民教育,前者是后者的延伸。从宏观的公民知识,再具体到每一个人如何成为合格的公民。在公民教育中,将礼仪教育渗透到其中的方方面面。

2、与现代商业文明相结合。在美国礼仪教育的实践中,美国的商业文化也深深渗透其中。一些与商业活动相关的社交礼仪,如餐桌礼仪、称呼礼仪等很早就教给小孩,并在实践中不断练习。

(三)韩国礼仪教育

韩国是儒家文化圈中最儒家化的国家。自儒学传入后,深深影响了其国民精神、伦理关系和生活秩序。当代,因为国家人民的重视,韩国传统文化大量保留了下来。比如至今保留了成均馆的释奠礼,其仪式完全遵从古代的习惯。在家庭伦理中儒家影响更是随处可见。如在春节时,家族中的人都要赶到长子家,参加供奉祖先的“茶礼仪式”。

韩国的礼仪教育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最明显的。儿童从小就要受到来自家庭的传统伦理道德的熏陶。韩国特别重视孝道的培养,通过家庭礼仪、“忠孝教育”讲座等来进行孝道教育。在学校,韩国有完整的礼仪教育体系。从小学到初中设有道德课,高中设有伦理课,大学中设有必修的教养课。在社会,韩国是一个重视国民精神教育的国家,在全社会开展“秩序教育、亲切教育、清洁教育”。

韩国礼仪教育的特点。第一,韩国礼仪教育的重心在内在的道德,而不在外在技能和仪态行为的培养上。这跟英国绅士教育不同,后者的修养是通过长期技能学习和仪态训练得来的,是自外而内的;而韩国礼仪教育是通过培育优良品质去影响外在,是由内而外的。第二,韩国礼仪教育的着力点放在了伦理关系上。从家庭习俗到国民精神教育,无不是对一个国家伦理体系的有机调整,是对伦理关系的体现和维持,这不同于英美社交礼仪,是一种伦理道德礼仪文化。

(四)日本礼仪教育

日本礼仪文化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封建社会日本就将儒家伦理同武士道精神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明治维新后,欧化的日本保留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融合了西方的礼仪文化,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礼仪文化。

日本礼仪的特殊性源自于对不同文化的包容与吸收,这种包容与吸收使得日本礼仪文化同时具备东西方礼仪的特点。它既注重传统道德的培养,也注重举止的得体;既注重礼仪伦理上的重要性,也注重礼仪在社交上的应用。首先,日本属于儒家文化圈,日本礼仪也把道德放在核心位置。日本人的道德更多体现在个体服从整体而达到整体的和谐上,具体表现就是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当今的日本人普遍敬业,这是武士道在日本当代的体现。日本人也注重外在的修养,做事要先想是否给别人添麻烦,平时交谈喜欢使用自谦的语言,这都得益于从小所受的礼仪教育。日本礼仪体现在伦理道德上主要表现在长幼有序、上下有秩的整体和谐上,前辈要关心体谅后辈,后辈要对前辈服从和尊敬。日本礼仪教育在社交中也有大量的应用。家长从小就教孩子说些简单的礼仪用语,并教孩子一些简单的行为规范。小学礼仪是必修课,培养学生待人接物的礼仪。参加工作前需要接受岗前培训和礼仪训练,从衣着、鞠躬角度、讲电话的口气到怎样的带路和开门、如何与主管谈话等都有一定规矩。

四、中国当代礼仪教育的现状与启示

我们采取多种调查方法并结合社会认知和自身认知,对我国礼仪教育的现状做了相关的分析整理。

我们共投放了15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24份,问卷随机发放,学生占调查人数的多数。

首先,让我们从整体上看一下人们对于当今社会礼仪现状的大体认知:

(1)人们对当代中国礼仪素质水平的大体认知情况:

由图可知,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认为我国的礼仪素质水平处于中等及以下水平。只有约百分之十的人对我国的礼仪素质水品持乐观态度。

(2)对于人们是否认为当今社会存在礼仪缺失现象:

由表可见,将近92.86%的人认为我国存在礼仪缺失现象。

可知,现在大多数人都认为我们的礼仪现状不容乐观。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仅仅局限于这种“不容乐观状态”的认知,却并没有深入了解这种缺失到底缺失在哪里、缺失的原因又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来面对这种缺失。我们小组的课题目的便是致力于解决这一问题,并深入探讨礼仪教育的现状及未来。

1、缺失现象的具体表现

缺失现象表现在很多方面。在当今社会中,不文明现象也屡见不鲜,比如乱扔垃圾、闯红灯、公共场所衣着不整、随地吐痰等,在此,我们将这些不文明现象进行了简单分类:言语交谈、行为举止、心理思想、其它。对此,我们进行了集中率调查。

由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人认为礼仪缺失现象在行为举止方面尤为突出。

这种礼仪缺失集中在行为举止方面是有一定原因的,一个人的外在仪态表现基本都是通过行为举止来实现的,因而,礼仪的缺失在行为举止方面的集中体现也是可以理解的。

2、缺失原因分析

要想探讨、改善礼仪缺失现象,便要清楚地知道礼仪缺失的原因,然后再对症下药。

我们先看一下调查结果:

在多数人看来,社会风气的影响是礼仪缺失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同时,我们通过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了解到,对于礼仪的培训、教育机构是没有相关搜索结果的,在诸多的分类中,并没有相关礼仪的统计和信息,政治、经济相关内容却占据了大部分!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本身可以归结为教育一类,由此,调查结果所显示的礼仪缺失现象的最重要问题便是教育问题了。

那么,为什么人们更多的认为是教育影响了礼仪的缺失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人们对礼仪的了解来源:

对于人的成长来说,家庭和学校是两个重要的阶段,因为人们三观的形成及知识获取的时期基本都是在学校和家庭中度过,而在学校和家庭中就免不了面对教育的问题,有人也将家庭视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因此,教育中对礼仪问题的缺失是社会中造成礼仪缺失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除教育问题之外,社会风气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社会风气的改变是以我们个人的改变和国家态度的改变为前提的,都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虽然我们短时间内不能改变这种风气的影响,但是我们可以从这方面下手来解决问题。

另外,个人的觉悟问题也是造成礼仪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以下是调查结果:人们对自身礼仪情况的认知:

对他人礼仪情况的认知:

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于自身评价在良好及以上的百分比是74.4%,对身边人的礼仪水平评价在良好及以上的百分比是57.59%。对比这两个数值,人们对于自身的礼仪水平评价是高于对身边的他人的评价的,那么,如果将身边的他人换成全国范围内的他人呢?结合我们之前列出的人们对当代中国礼仪素质水平的大体认知情况的调查,人们认为我国礼仪素质水平在中上及高水平的人数仅占9.77%,而9.77%与74.4%的差距又是远远地高于57.59%和74.4%的差距的。也就是说,如果以一个人作为一个圆的圆心,那么离圆心越近,人们就认为礼仪水平越高,反之则越低,我们将人们这种对于礼仪水平的评价心态称之为“离心心态”,这种心态显然是不正确的,所以,人们自身的觉悟并不真切,对于礼仪的评价也是存在盲目的。由此,个人的觉悟不高也是导致当今社会礼仪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上,我国当今礼仪缺失现象的原因主要变现在三方面:一是教育的缺失;二是社会风气的影响和大环境下对礼仪的表面重视;三是个人的觉悟不够高。

3、如何面对礼仪缺失

前面说到,不同国家的礼仪教育都与本国的文化相联系,虽然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积淀而成的文化底蕴在大国政治和资本经济的入主之下渐消渐淡,但是我们仍旧脱离不了本源文化的影响,因而,若想在在当今社会重提礼仪教育便不能舍弃过去。同时,礼仪的全面缺失要求礼仪教育要做到家庭、学校、社会需要做到三位一体,因此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对策:

(一)家庭

纵观中国古代礼仪教育,启蒙教育至关重要,对当今社会也有着极大地启示意义。启蒙,即开启蒙昧以明事理,要求我们紧抓家庭的启蒙教育。

家庭层面,我们可以恢复一些传统的礼仪文化,让人从小就生活在礼仪的氛围中,耳濡目染是最好的礼仪教育。恢复传统的礼仪文化。一方面是从精神层面,每一个家庭从小对孩子进行“尊老爱幼、长幼有序”的伦理观念教育,让孩子从小重人伦、讲孝道。这种精神层面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榜样作用以及不断地教导。另一方面是具体行为方面,我们可以恢复一些传统的家族礼仪,这些家族礼仪大到传统的家族仪式(如冠礼、祭礼等),小到日常的传统礼仪守则(如见面礼、问候语等),都可以在筛选改良后融入到现代生活中,成为具体的礼仪行为,进一步形成我们的礼仪文化。

(二)学校

无论是英美的绅士教育还是日韩的伦理教育,都离不开学校教育。在当今中国,礼仪教育却在学校教育中踪迹难寻,故而需要学校礼仪教育的回归。

(1)建立一个完整的学校礼仪教育体制。

从幼教、小学、中学乃至大学,都要设立礼仪必修课,教学内容可以从日常具体的礼仪行为一步步扩展至深层次的礼仪理论教育,使学生可以从小受到系统的礼仪教育。

同时,我们就该如何弘扬礼仪文化进行了调查:

由此可见,多数人对设置礼仪必修课是表示认可的。

(2)在学校的礼仪教育要重实践。

各阶段的学校都可以通过设立礼仪室、举办礼仪教育活动、制定校规等让学生学习、实践礼仪(传统的和现代的),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礼仪的认识,能够做到传统礼仪与现代商务礼仪的结合,礼仪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达到个人较高的礼仪修养和社会良好的礼仪风气。

(3)提高教师礼仪素质,从教师角度加强礼仪重视。

我们对教师礼仪状况也进行了相关的调查:

可见,老师对于礼仪的要求并不严格,那么又怎么来要求学生呢?从教师的角度来入手也是有可行性的。

(三)社会

要从社会方面来解决礼仪缺失现象,就必须大力弘扬礼仪文化,前文中对如何弘扬礼仪文化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也表明,礼仪文化的弘扬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相互配合。我们这里不再赘述教育,而从国家层面来看如何应对礼仪缺失现象。

(1)国家应重视礼仪,积极发展礼仪教育。

(2)大力宣传礼仪文化,充分利用国家的社会职能,与媒体做好协调。

(3)颁布相关礼仪指导规范,必要时可尝试将礼仪与法律相结合,以法促礼。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不放弃、坚持不懈,一定可以再冠以“礼仪之邦”的荣誉屹立于世界。

[参考文献]

[1]白燕论美国实用主义的社会礼仪文化[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5):55-59.

[2]林瑶东西方国家礼仪教育的成功经验及借鉴[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2(2):115-118.

[3]刘云略谈日本的礼仪教育[J].琼州学院学报,2010(2):123-125.

[4]牟兰家庭、学校、社会――礼仪教育不可缺少的三维空间[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73-78.

[5]肖光华洛克的礼仪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12-20.

[6]俞亚芹韩国重视礼仪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06(1):46-48.

[7]赵思源、万莉、卓艳辉、王双亚、张仁静、张秀梅、张孔雪、王道好唐朝的学校[R].

中小学生德育教育 篇6

一、“德困生”转化工作的意义

转化“德困生”是发挥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要求,是建设班集体的需要。首先,班集体的形成要靠每一个个体的积极行动来实现。在好的班集体中,学生的集体目标是为大家所认可并为之奋斗的;但是,“德困生”的言行常常阻碍目标的实现。“德困生”的存在不利于树立榜样。在一个班集体里,榜样就是学生前进的方向,榜样的言行可以直接规范大多数学生的言行。但是,一旦出现几个“德困生”联合起来,对榜样进行打击,则榜样不仅难以发挥作用,而且自身感到无所适从。其次,“德困生”的导向作用。“德困生”并不是各个方面都比别的学生差,相反,他们常常在某一方面还会是优生。如果不及时转化,任其发展下去,“德困生”一旦养成不良习惯,甚至在一个班级或一所学校形成一定“气候”,后果将不堪设想。“德困生”的转化工作虽然有社会力量、家长的帮助,但是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学校。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实际上是党和人民要求的反映。学生的品行形成不是先天的,而是靠后天的教育。由于社会、家庭、学校等环境的影响,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中出现了“德困生”,这是正常的现象。

二、转化“德困生”的策略

(一)深入了解“德困生”的心理特征。

要教育学生,就得先了解学生。班主任工作是否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对于学生的了解是否全面深入。只有了解了“德困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德困生”生活的环境以及“德困生”的心理特征,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理论,“德困生”的一般心理特征,表现为如下矛盾状态:

1.自尊和得不到自尊的矛盾。“德困生”和一般学生相比,具有社会性较早介入的特点,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熟”。他们不只不能容忍教师当众批评训斥,即使一句不恰当的话也能引起他们强烈的感情冲动。

2.好胜而不能取胜的矛盾。“德困生”有好胜心,这说明他们有上进心的基础,但由于他们学习基础太差,道德认识水平低下,一时取得不了胜利。于是他们便在其他方面,特别是在不良行为上出风头,来满足争强好胜的心理需求。对于这种矛盾心理,班主任要实时引导学生发展道德认识能力,锻炼他们的毅力,创造条件让他们能够表现自己。

3.有上进心的愿望和意志薄弱的矛盾。“德困生”同样有改变现状和急切上进的心理。即使对前途失去了信心的学生也往往有改好的念头。特别是在外界条件发生较大的变化的情况下,比如来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或换了班主任,或自己做了一件较有影响的好事而受到表扬的时候,他们常常有改过自新的愿望和表示。

(二)确立“德困生”也能成才的坚强信念。

“德困生”是相对的,在“德困生”中同样有出类拔萃的人才,这已被古今中外的事实所证明。德国大诗人海涅是学校里尽人皆知的“德困生”,教师常常骂他对诗一窍不通,后来他成为举世闻名的人物。只要教育得法,持之以恒,“德困生”就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社会上每个人都是人才,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应有各自的工作位置。教育者的重要任务在于能帮助学生找到在社会中属于自己的位置。

(三)善于捕捉“德困生”身上的积极因素。

“德困生”身上的积极因素,正是一个最佳的切入点。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办失学儿童教养院的时候,就非常善于和肯定那些流浪儿童的优点和积极因素。他始终认为,就是那些被学校开除的,非常难以教育的青少年,如果被安置在有正常秩序的环境里,也会变得很好。如果我们把“德困生”看作是未经雕琢的璞玉,那么教师的责任就是把它挖掘出来,琢去那些掩盖着它原来光辉的杂质,使它重放光芒。

1.要相信他们身上也有积极因素。“德困生”的缺点错误是明显的,而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则往往是少而微、隐而藏的。有一位班主任说过,要在“德困生”身上寻找积极因素,就是要有点绣花姑娘的功夫,老婆婆的心肠。这话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在挖掘“德困生”的积极因素时,不仅要下一番功夫,而且要有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

2.要慎重对待、牢牢抓住他们表现出来的积极因素。“德困生”的积极因素是微弱的,也是多方面的。它可以是兴趣、爱好和特长,也可以是见贤思齐的心情,还可以是自身优点的偶然出现等,这些都是非常可贵的积极因素。在“德困生”的发展过程中,对于任何一点上进的要求,不论其动机如何,都要抓住它,使它由小变大。

3.要善于发现“德困生”的种种进步。在学校教育中,我们要以爱为先导,使“德困生”不断进步。但有时大量的转化工作换得的却是“德困生”“比以前还落后了”的结果,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往往是由于班主任还未掌握转化”德困生”的技巧。例如,我校有两个”德困生”已有一段时间未打架了,但有一次为了争夺一个篮球,互不相让,最后挥拳而上,打起架来,事后,他们便来找我评理,我听完了他们的自辩后,深思了一会,说:“你们两人都有进步。”两个“德困生”都愣住了。心想打架怎么还说有进步了?我说出了两点理由:“第一,你们这次争的是篮球,说明你们对锻炼身体有兴趣,开始有了正当爱好,不像过去那样,非要打个你死我活,也是一点进步。第二,你们找我评理,说明愿意服从真理,不是像过去那样我的话听不进去。”两个学生听完后,没有再提出比高低的要求,手拉手地走了。

(四)要创造“德困生”转化的各种条件,促成转化。

“德困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只是“德困生”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的起点,要使这个起点变成立足点,并成长壮大,还必须创造各种条件。

1.培养”德困生”的积极因素。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广泛的兴趣是一个人求知欲旺盛的表现。“德困生”的兴趣与一般的学生相比较有所不同。“德困生”的兴趣是以直接兴趣为主,稳定性、效能性低,这种特点决定了“德困生”的兴趣很容易被低级下流的不健康的东西所感染,教育不好,易走邪路。所以培养和激发“德困生”的积极兴趣是促成转化的首要条件。

2.帮助“德困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德困生”绝大多数学习成绩差,对于学习失去了信心,所以,转化”德困生”首要的是改变他们学习落后的状态,树立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进而,满足他们的自尊心,使之产生较强的上进心。那就是说,只有通过耐心帮助,使他们看见自己学习上的进步,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他们旺盛的精力才能有正当的归宿,也才能彻底摆脱周围的不良影响,对思想品德的进一步转化才有比较坚实的基础。

3.热爱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班主任热爱学生,特别要热爱那些“德困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做好“德困生”思想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

4.要发挥集体力量,争取多方支持。做”德困生”的工作,光靠班主任一人奋战,难免力薄势单。因此,班主任要善于组织和发挥班级中各种力量,还要主动争取社会、家庭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以促进“德困生”向积极的方面转化。在校外,要争取家长的配合和社会力量的支持。“德困生”之所以成了问题学生,一般都和家长不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或教育不得法等因素有关。因此,为了教育、转化“德困生”,班主任需要做好家长工作,使他们正确对待自己的子女,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班主任还要和社区等有关部门加强联系,共同研究教育“德困生”的问题。

(五)要有爱心、耐心、信心。

1.用爱温暖学生。学生来到一个新的环境,每个人都应该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开始新的学习生活。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要随时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化“德困生”,让他们深深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同时我还要求他们也能以一个全新的面貌投入到新的学习当中,放下思想包袱,开始新的学习生活。我首先用爱,让这些“问题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爱护,也使他们从心里接纳了我。

2.耐心的说服教育。“德困生”具有自卑、胆怯、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的心理。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在刚刚接触他们的时候,我没有因学生犯过的错误而过多地批评、责骂他们。而是宽容、接纳他们。首先帮助他们找出犯错误的原因,其次找心理原因,帮助他们分析坏习惯造成的影响,提出改正的办法,使他们主动反省,主动改正错误。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7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生物园里生机盎然,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睬和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曾听过这么一件事,有一间学校学生老喜欢用脚踢门,为改变这个坏毛病,学校安装了一扇玻璃门,结果玻璃门完好无损。我们从中得到了启示,于是在校园内各个角落安放了40多个环保型的果皮箱,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草地上竖起木板,写上“请爱护我们吧!”等恳请的话语,果然学生不忍心破坏,过去的坏毛病也改了。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据了解,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二.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改变评价方式。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语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被誉为“德国普通教育之父”“德国教师的教师”的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严厉的面孔和训斥、咒骂学生是一种恶劣的行径”。我们应学习借鉴英国教育的优点,英国教师对学生评价时从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我们教师缺乏这种意识,对学生太求全责备了,我们应学会赞美,让学生能不断地从中得到鼓励。12

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美国中小学参与心理咨询的人员有如下几类人:有关的医疗专家、健康专家、教育专家(包括教育专家、学科教师、特殊教职人员、资源人员)、行政人员、学生、家庭成员和学校协助部门等。教师始终生活在学生之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心理指导。我分管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有一次,我到心理咨询室了解情况,我发现我班学生×××徘徊在门外,我觉得应该帮助他。于是经常找他闲聊,了解到他因学习压力过重,致使学习紧张、焦虑,成绩下降,进而产生自卑心理,结果恶性循环。找出症结后就能“对症下药”,我与他分析原因和寻找解决的办法,他初中成绩拔尖,父母期望过高,高中基础不扎实,学习竞争激烈,一时无法摆脱失败的困惑,便产生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无法静下心来学习。我提出如下几个解决办法:一、调整学习方法,夯实基础;二、树立成功意识,不断激励他,肯定他所取得的成绩;三、调整心态,摆脱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只要做到努力就行,不要考虑成绩的名次;四、学会放松,到大自然中慢跑,释放精神压力,保持轻松、精力充沛的良好状态。经过多次的心理疏导,他的情绪终于较为稳定,成绩也稳步上升,2002年高考总分取得631分的成绩,各学科中最高分是语文659分,我心中有说不出的欣慰!看来,中学生心理失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习造成的心理压力,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导学生如何面对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三.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因篇幅所限,社会因素在此暂不谈及。)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参考书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

2.《教育文摘周报》2003年

3.张世富主编《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礼仪 篇8

在当前形势下,许多幼儿园中幼师的职业道德与技能不足,出现了多起幼师虐待儿童事件,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倘若仅仅只是从职业技能的掌握程度方面来进行幼师人才的选拔,那么,幼儿园能够在社会上招聘熟练工,也能够节约人力资本,然而,是什么原因使得幼儿园更加倾向于招收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呢?事实上,幼儿园用工更加重视的是幼师的职业素质,尤其是是否具备良好的礼仪,这是由于礼仪才是一个合格的幼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所以,为了确保幼儿园的幼师能够更好地工作,有必要加强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礼仪培养,将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礼仪培养贯穿于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所有教育工作中。接下来,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的探索。

二、加强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礼仪培养的各种意义

中职学校培养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一定的职业技能,从而在学生毕业之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同时获得良好的发展空间。加强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礼仪培养,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切实提升他们的职业礼仪技能,能够最大限度地防止这些学生在今后的就业过程中由于不具备良好的职业礼仪而失去机会。加强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礼仪培养,是继续加强针对性技能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非常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具体来说,加强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礼仪培养的各种意义如下所述。

一方面,加强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礼仪培养是规范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日常礼仪的关键方法。礼仪在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际交往活动进行控制和调节的基础上,也能够成为第一印象中他人的主要衡量和判断方式。只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备良好的礼仪技能,才能够更加容易地获取幼儿以及将来的同事的好感和尊重。

另一方面,加强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礼仪培养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及社会心理承受力的良好途径。通过加强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礼仪培养,能够引导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建立非常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塑造学生独立的人格,这也非常符合学生从学校逐步向幼师工作过渡的心理成长需要,有利于实现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的大幅度提升。

与此同时,加强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礼仪培养能够促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综合技能的大幅度提升,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自觉意识,保证学生能够不断地自我锻炼、改造礼仪品质。礼仪是道德技能的外化表现形式,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以得体的言谈举止、平和的心态、恰当的事件处理方式来走进幼师工作,是赢得幼儿园的管理者以及同事、幼儿的认可和支持,获取长远职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如何做好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礼仪培养工作

做好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礼仪培养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具体来说,做好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礼仪培养工作应该从下面的几点来着手努力。

(一)高度重视职业礼仪教学。

在做好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礼仪培养工作的过程中,必须保证职业礼仪教学同时兼顾“学”“用”二者,也就是说,必须做到理论结合实际。在职业礼仪教学过程中,应该综合利用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具体来说,可以安排学生参加模拟招聘会、模拟工作流程等,安排学生灵活运用他们掌握的礼仪知识,将其用到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来。

(二)教师必须做到率先垂范,体现出教师礼仪技能的示范作用。

在做好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礼仪培养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始终具备言传身教的关键角色。在平时的教学和生活过程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能够极大地对学生产生影响。由此看来,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教师都必须根据教师礼仪的规范来严格要求自己,真正做到为人师表,通过自己的行为来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礼仪示范榜样。

(三)进一步完善礼仪课程考核办法,改进评价体系。

礼仪是一门具备非常强的实践性的学科,在进行礼仪课程的考核的过程中,必须以实践检验为主,以笔试测试为辅。其中,笔试主要是对于学生掌握礼仪理论知识的具体情况进行考核,而实践主要是对于学生应用礼仪的具体情况进行考核。较为完善的礼仪课程考核办法必须综合考核学生的课堂表现、平时活动、岗位礼仪等等各个方面,从而彻底实现借助于职业礼仪培养来实现学生的综合技能的大幅度提升的目的。

(四)创设具备浓厚的礼仪氛围的校园文化。

浓厚的校园礼仪文化氛围可以引导学生改变不良的礼仪习惯,有利于实现学生的礼仪修养的大幅度提升。在校园内部,必须借助于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倡导文明言行。具体来说,可以借助于黑板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络等各种各样的途径来进行礼仪知识的传播;也可以借助于演讲、辩论、专题讲座、文艺活动等各种各样的途径来进行礼仪知识的传播,反映出学生所关注的礼仪问题,通过浓厚的礼仪文化氛围的校园文化来逐步地影响学生。

与此同时,中职学校应该举办丰富多彩的礼仪活动,进一步强化礼仪培养。具体来说,中职学校应该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礼仪知识竞赛和礼仪实践活动,在校园中营造浓厚的礼仪氛围,具体来说,可以开展“礼仪使我如此美丽”演讲比赛、小品表演、礼仪知识专题宣传、主题班会、讲座等,特别是每学年举办为期三个月的全校学生人人参与的“校园礼仪之星”比赛,借助于抢答、情景模拟、场景分析、礼仪形象展示等各种各样的途径,保证礼仪知识形象化,深入到每个同学的心间,真正实现普及礼仪文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