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考考试分析总结【优秀6篇】》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它有助于我们寻找工作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为此要我们写一份总结。那么如何把总结写出新花样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以下是敬业的小编帮家人们分享的月考考试分析总结【优秀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月考考试分析总结 篇1
[关键词]议程设置 高考 新闻
1963年,伯纳德・科恩(Bernard Cohen)提出了对“议程设置”最有影响力的表述:“在多数时间,报界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怎样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它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想些什么时,却是惊人地成功”,这清楚地指出了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20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麦库姆斯和肖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中重要问题的认识和判断和传播媒介的报道活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对应的关系,即传播媒介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中;传播媒介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根据这种高度对应的相关关系,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形成社会“议事日程”的功能,传播媒介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公众瞩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
高考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其重要性及公正性长期以来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相关高考新闻的报道通常都受到读者的重视。高考报道一旦出现偏差,就会在社会上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对于高考的报道,除了强调新闻性,更要追求议程设置上的指导性,充分考虑其社会效果。本文试图从议程设置的角度,系统、全面、定量地对上海《新闻晚报》2010年1月至8月的高考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探寻《新闻晚报》关于“高考”这一重要民生新闻话题在议程设置方面的情况,总结其经验教训,并对如何改进高考新闻报道提出一些建议。
一、研究的基本情况分析
本文以内容分析法作为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显明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方法。”[1]台湾传媒学者王石番进一步指出,传播内容分析法可用于检视传播内容本质、探究内容表现的形式、分析传播来源的特质、厘测受众的特征及验证传播内容的效果等五种类型的研究上。[2]
本研究以上海《新闻晚报》为目标媒体。在选择目标媒体时综合考虑了报纸本身的受众定位及其教育新闻报道的特色。作为都市晚报的代表之一,《新闻晚报》的定位为“最有用的新闻,最好看的报纸”,受众面较广;在教育新闻的报道上,该报每日都预留了1-2个教育专版,每周还附赠《升学专刊》,是各类都市报中为数不多重视教育新闻的报纸。
本研究选取了2010年1月至8月为研究时段,以保证样本在时间上有连贯性,能更为准确地反映研究结果。
本研究对分析单位的界定是,上述报纸在选定时间内以高考为主要议题的新闻报道,包括各类新闻文体。要求整篇报道以高考为新闻价值的落点,不包括仅提及“高考”字样的内容。由于本文集中反映上海普通高等学校录取考试,因此全国其他省市地区的高考相关新闻不纳入采样,三校生高考、国外留学等亦不予以研究。同时,本研究亦不考察新闻照片与图表。
在参考过去的相关研究基础上,[3]依研究的目的和需要,本研究内容分析部分的主要类目包括:
1.议题内容
(1)考试信息:包括考纲公布,考试、阅卷形式,考试题型和难易情况,及其他一切与考试相关的信息。(2)招生信息:包括招生政策、高招咨询会、招生名额、专业及新增专业目录、录取分数线等。(3)志愿填报:包括志愿填报辅导参考。(4)应试方法:包括考场注意事项、各科目考试特点分析、解题方法等。(5)心理指导:帮助考生调整考前、考后心态,提醒家长正确认识孩子的学习、考试、前途等。(6)高考动态:包括考试期间的动态新闻,现场采写的趣闻,考风考纪情况等。(7)其他:包括考生的营养需求,考试期间天气状况预测,高考过来人的回忆录、随感等。
2.消息来源
(1)官方(教育考试院、教育局、教委)(2)高校招生办(3)中学一线教师(4)专家(5)高考过来人(6)心理咨询师(7)家长(8)考生(9)其他:记者亲历、交警、气象部门或者无来源
3.报道版面
(1)今日报摘(2)头版(3)夜上海(4)现场(5)看点(6)美文(7)截稿(8)民生(教育版)(9)综合(10)国内(11)要闻(12)特刊(13)互动周刊(14)健康周刊(15)升学周刊
4.报道篇幅
(1)200字以下(2)200-800字(3)800-1500字(4)1500-2500字(5)2500字以上
二、研究的主要数据分析
1.总量分布
据统计,《新闻晚报》1月至8月间关于高考议题的报道总数为169篇,具体数量分布如图(表一)。
研究发现,高考报道自1-2月零星几篇,到3月、4月、5月份的平均30篇左右,在高考月达到最高峰56篇,而随着7月、8月阅卷、录取工作的完成,报道也随之降温,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由此可见,越接近重要时间结点(每年的6月7日高考开考日及之后的成绩公布日),高考相关报道的数量也随之增多。
2.高考新闻议题分布
具体分析各月的议题分布,可得知以下结果(表二~六)。
从上述各表可以看出,不同月份媒介所关注的热点并不相同。1-2月媒介议程设置主要为受众介绍高考相关信息(包括考试内容介绍及招生政策),以及所涉及科目的应试方法及复习技巧;3-5月份,媒介在此基础上新增了志愿填报及心理辅导等方面的内容,并在其他方面加大了报道的力度;6月是高考的关键月,媒介主要将目光集中在试卷的分析及考场情况的介绍,现场采访的考试新闻及考风考纪;考试前几天,对于考前突击冲刺的解题方法介绍及考前考后心理疏导也占据了较大的篇幅;7-8月作为录取的重要阶段,报道主要体现在为考生提供各类学校的招生信息,并提前为下一批考生提供相应的试卷分析及应试技巧。总之,媒介将主要议题控制在介绍考试动向(36.10%)、应试方法(20.71%)及志愿填报(10.65%)方面,各学校的招生信息及心理指导可看作是对以上议题的一种补充,其他一些诸如天气预报、交通信息等方面只在特定几日才加以报道。
3.高考新闻消息来源分布
如表七显示,媒介在采集高考新闻时的信息来源分布差异较大,其中来自官方及中学一线教师的报道分别为39篇和40篇,占所有报道总量的23%和24%;而从专家、心理咨询师及高考过来人那里所获取的消息共计40篇,占报道总量的18%;最为关注高考的考生及家长被媒介忽略,两者仅占报道总量的3%和1%。
4.高考新闻版面分布
研究发现(见表八),高考新闻出现最多的两个版面分别是升学周刊(52.07%)和民生版(即教育版17.75%)。由于高考的重要性,《新闻晚报》还多次将相关新闻刊登在头版及看点版上,并推出了特别专刊(即高考特刊)。
5.高考新闻篇幅的分布
表九呈现的是高考新闻篇幅的分布。200-800字篇幅的新闻最多,共有60篇,其次为800-1500字篇幅的新闻,为48篇。消息类新闻文体的篇幅通常在200-800字之间,说明在新闻报道中消息占据绝对主体。2500字以上的新闻及200字以下的新闻数量相对较少,说明深度报道及资讯类报道在整个高考报道中仍然处于弱势地位(表九)。
三、研究的结论和建议
根据前述研究分析,本文将进一步探讨议程设置理论下媒体报道的高考新闻所呈现的冷热不均、轻重不一的特点,并就如何改善高考报道提出建议,以供媒体工作人员参考。
1.媒体介入期:重提前介入,轻传播效果
“介入”是一个有计划的主动行为,以往随机性高的高考报道是无所谓介入期的,考试期间有了新闻,媒体则加以报道。报道量稍微集中一些的便是高考前后的10天左右,带有明显的应时色彩。然而,近年《新闻晚报》较有特色的《升学周刊》早在1月份就将目光投向了高考,了高考专版,并连续几周集中解析高考志愿等各项政策,“硬生生”地将媒介介入时间提前了好几个月。此外,该报还邀请了多位专家、名师共同参与,举办了一系列的高考服务日、高考讲座等活动,并开通热线咨询电话。为了能让读者在填报志愿方面有所借鉴,《新闻晚报》集合了所有关于志愿方面的相关信息,出版了相应的《周刊丛书》。在高考前几周,还特地制作了《高考特刊》,集中火力加大报道规模。媒体的提前介入固然会让高考这一大选题的报道具有连贯性和规模性,从媒体的角度来看,早一天介入意味着早一天为考生服务。然而,媒介的过早介入也可能适得其反。从考生的角度来看,过多的集中报道会让考生的心理产生一定压力,提早地绷紧神经。紧张期持续的时间太长,往往会造成后劲不足。媒体的大量报道迫使家长及亲友将注意力过于集中于考生身上,这种无形的压力会对考生的复习及心理调节产生一定干扰。因此,对于媒介的介入期,并不是越早越好,而应当从其产生的实际效果来确定介入时间。本文认为高考报道的介入期放在4月、5月较为妥当,这样既不会影响考生的正常复习节奏,又不会制造过于长久的紧张气氛。
2.议题内容及时间安排:重全面周到,轻实际影响
从上述报道内容分析可以发现,媒体在内容选择上已经比较全面。无论是考试动态还是应试方法,都尽可能详细报道。交通出行、饮食配餐、心理辅导、天气状况、考试装备等细节方面,在2010年的高考报道中都有所涉及。尽管选题的角度及报道的规模较以往有了很大提升,但媒介对于实际宣传效果方面的考量还不够。在某些报道中依然可以看见“炒冷饭”的现象发生。例如4月份的“重头戏”填志愿,《新闻晚报》连续刊载了《考试院专家传授填志愿秘籍》、《中学教师手把手教你填志愿》、《专家解答填报志愿疑惑》等多则雷同的报道,重复信息使已经被复习弄得焦头烂额的考生又增加了筛选信息的负担。
此外,议程设置的不合理之处还在于报道内容和时间安排上的“冲突”。例如6月份高考前几天,报纸依然在刊载应试方法,大谈各科的复习策略。虽然请来的都是名师,但复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积累的过程,根本没有什么两三天内冲刺的可能性,这样的文章其实对考生意义不大,有时可能还会打乱学生的复习进度,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同时,在考试前一天告诉考生如何调节心理状态也不完全妥当。心理状态的调节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临考前来大谈心理压力,只会给读者造成一个假象:考生的心理问题很多。碰到敏感的考生,还可能“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对照症状后,原本轻微正常的心理问题可能也被放大,让考生开始自我怀疑,凭空增加了无力感。
3.信息来源不平衡:重名校专家,轻普通考生
在研究中发现,对于高考这一严肃话题而言,官方消息、中学一线教师及专家的观点最受媒介青睐。虽然这一处理方式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鉴于家长和考生在这一时期内的特殊地位,他们的声音和想法才是这段时期内最为真实的。从这一角度来看,媒介对于他们的关注度可能过少。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报道各校的招生情况,其信息来源也存在一定的不平衡。媒介在报道时一般集中于对名校、热门专业的介绍,对于一般的普通大学则有所怠慢。能进入名校的考生毕竟是少数,多数学生还是需要根据自己的成绩、特长及兴趣做出较为理智的选择。媒介虽然不能做到各个学校各个专业面面俱报,但至少可以在不同层次的学校中选择比较有代表性、普遍性的一两所进行报道,为大部分上不了名校的普通学生提供相应的信息。
4.报道形式有所局限:重消息报道,轻深度评论
媒体对议程设置还体现在版面上的位置和呈现方式上,如刊载版面的重要性、报道篇幅的长短及报道类型的差别,这些因素对于读者判断信息的重要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从前面研究可以得知,消息类报道在整个高考报道中占有绝对优势,而深度报道及评论类文章则寥寥无几。读者所需要获得的不仅是“想什么”,还有“怎么想”。从这一角度看,媒介在建构读者怎么想方面所做的努力还不够。
5.媒体舆论监督:重舆论宣传,轻实际报道
《新闻晚报》在2010年的高考报道中对于违规事件的报道、提醒类的报道数量也比往年有所增加,这些报道很好地体现了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例如《考试院提醒防范四类招生诈骗》、《本市启动高招监督工作》、《启动电子眼全程监控考场》,都及时向公众报道了考试院对于严肃处理高考违规现象的决心。不过,对于考场内有无学生作弊行为,《新闻晚报》并没有做出相应通报。作为考生和家长都较为关注的考试公平性问题,无论是否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媒介都应该做相应的报道。
注释:
[1][美]迈克尔・辛格尔特里:《大众传播研究――现代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2]王石番:《传播内容分析法――理论与实证》,转引自《空难报道之内容分析:一个危机处理的观点》,胡淑苓,台湾私立中国文化大学新闻研究所硕士,发表于中华传播学年会:2004(澳门)
[3]本研究类目参考:初晓晓:《〈新民晚报〉09年高考报道的议程设置》,《新闻世界》2009年第12期
参考文献:
[1]高涵:《高考报道的新特点及问题》,《中国记者》2000年第8期
[2]鲍璐茜:《高考报道的三种声音》,《新闻实践》2005年第7期
[3]周明太:《“许霆案”的传媒议程设置分析――以南方都市报的报道为例》,《东南传播》2008年第12期
月考考试分析总结 篇2
关键词:信息系统监理师;结构分析;难点分析;资格和水平考试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12-20ppp-0c
Analysis the Information System Supervisor Exam
HUANG Shao-nian
(Hunan Computer and Electronic Business School, College of Engineering,Changsha 410013,China)
Abstract: Information System Supervisor exam is one of national computer technique and software examination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ructure of examination paper , the difficulty and emphases of the exam are explained which will benefits to examinee's review.
Key words: Information System Supervisor; structure analysis; difficulty analysis; qualification and level test
1 引言
从2005年上半年开始,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开设信息系统监理师的考试,为国家培养系统工程的监理人才,推进国家信息化建设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根据国家人事部门规定,通过该考试的人员相当于工程师(中级)职称。信息产业部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认证办公室于2004年5月11日发出《关于印发〈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资质等级评定条件(试行)〉的通知》(信计资[2004]010号)规定,申请甲级资质的企业中的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工程师人数不少于30名;申请乙级资质的企业中的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工程师人数不少于15名;申请丙级资质的企业中的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工程师人数不少于6名。因此该考试成为了有志于从事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事业的人员所必需通过的一项考试。该考试分为上午、下午两个部分,每部分分值均为75分。从近几年考试的情况来看,上、下午考试均超过45分就可以通过该级别的考试。
2 上午试题结构分析
信息系统监理师考试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计算机硬件基础(大约3~5分)、系统可靠性(2分左右)、系统与数据安全基础(2分左右)、软件工程、面向对象知识(10分~20左右)、4控3管1协调(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投资控制、变更控制、合同管理、安全管理、信息管理、组织协调)(20分左右)、网络系统建设监理(12分左右)、信息应用系统建设监理(5分左右)、信息系统工程资质管理(2分左右)、监理项目的组织和规划(2分左右)、法律、法规、标准化、知识产权、专业英语。
试题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1)法律、法规涉及的分值渐渐提高;
(2)专业英语由10分变为5分;
(3)把握三个大块知识软件工程与面向对象、监理的4控3管1协调、计算机网络等基础知识是确保通过的前提。
表1―3分别分析了近年三次考试的知识点分布的情况。
3 总结
总体上来说,信息系统监理师考试的上午试题难度不大。只要作好历年试题和掌握了网络的基础知识和监理师基础知识,应该能比较轻松的通过该考试。
参考文献:
[1] 张友生,施游,窦亚玲。网络工程师考点分析与真题详解(计算机与网络知识篇)[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 刘毅,施游,朱小平。网络工程师考试试题分类精解[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3] 信息产业部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办公室,2006年5月。
[4] 信息产业部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办公室,2006年11月。
[5] 信息产业部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办公室,2007年5月。
月考总结作文500字 篇3
总的来说这个月我认为自己努力向上的心是有的,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上某门科目总是分心。本文向您介绍有关《月考总结》的内容这次月考把我的弊处充分的暴露了出来。很悲哀,分析的来说一下:
语文:这次考的不怎么样,比自己心里所想的有很大的差距。
数学:不知道这次的月考题是太简单了,还是我真的进步了,这次出乎意料的拿到了从来没有拿到的成绩。心里还是蛮高兴的!
地理:我会把地理“烤”成这个样子自己也没有想到!真是惭愧。不过,我并不认为这是我们同学的全部责任,因为,这个老师是实习的刚刚毕业,没有什么教学经验,看看成绩单上。。没有几个考得不错的,真正考好的也就那么几个人。不过,下次我要是再考成这个成绩俺就撞墙去!
英语:这个科目我并不讨厌,这次没考好纯粹是我太粗心了!不是落了“is”,就是落了”ing",坚决不再考成这样了!政治:呼呼,还好还好!
历史:这分数要藏起来!不能给别人看!但我会让它重见天日的!哼哼!
生物:我认为不错了,但是这分数、、以我的水平说还是有点少!
这一个月,如果你问我:“你认真学习了吗?”我会肯定的`说:“我认真了!”虽然成绩不是太理想。但是,最起码我努力了,我去学了。这次很悲哀的进步了5名多,但我不觉得丢人,毕竟这是我的真实成绩!这次考试,又让老师满意的,也有让老师失望的,我会一点点的把分搬回来的!
月考考试分析总结 篇4
【关键词】高三英语复习 试卷分析 助力
试卷分析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对考试结果的分析,了解到哪些知识学生容易掌握,哪些难以理解,为下一轮教学调整提供可靠的事实依据。教师对学生答题时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可以找出在教学方面、学生方面和教学管理方面的产生这些题的主要原因,为以后的教学提供改进的意见和措施,所以有效的试卷分析能够助力老师的教学,让老师不断改变,不断完善,助力孩子在高考中取得出色的成绩。
第一、试卷分析要分题型、分层次,要具体到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学生。
每次的试卷分析,不应该是笼统的,全面的,要发现问题,突出重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高三的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中我们 发现,实验班有些孩子阅读完型两项可以得到68的高分,但是语法填空、改错、作文只有36分,比同层次的学生少十几分,所以学生不仅仅是科目上会存在偏科,实际上同一科目的不同题型也存在这个问题,有些孩子需要强化阅读理解,有些孩子需要训练作文,让孩子的每种题型都厉害了,成绩自然就上去了。
每位老师分析自己题目的时候不是全年级笼统地分析这这道题,而是把学生按能力分为实验班,重点班,普通班,不同层次的孩子有啥具体的问题,因为比如大小写的问题应该是普通班较多,实验班不存在这个问题。找到了啥问题,不同层次的老师就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第二、试卷分析要从老师身上找问题,试卷分析的目的是帮助孩子,不是去责怪孩子,学生的错误是老师灵感的源泉。
对于学生常犯的错误,要用不同的方法,不要一味地说学生太笨不仔细,别总是抱怨唠叨。埋怨多了,隔阂就有了,我们要换个角度考虑这个问题,可能是我们真的没有讲通,讲透彻,讲的方法无效。在我们高三的第二次月考中,大部分学生搞不清楚以-le结尾的英语形容词变成副词的时候要不要去掉e,已经讲过好多次了,学生还是不会,我就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学生没有错,要错也是我的错,于是我自己找问题,上网查资料,又研究了一遍这个语法知识,给学生讲完后,不仅学生明白了,老师自己也提升了。老师在做试卷分析时,不仅仅是从学生身上找问题,更多的是查找自己的问题,寻找教学的不足,从而找对学习复习的方向。分析学生同时分析老师,两者双管齐下,必定会带来高三英语复习的辉煌。
第三、试卷分析要有具体、可行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有效结合的反思结果和措施。
在我们高三的第三次月考中,我们有百分之六十的孩子把humorous拼错了,经过分析,我们调整了我们高三二轮,三轮的复习计划:第一、在词汇方面,我们要继续给学生听写选修9―11的单词;高三下学期听写高考大纲词汇;五一调时差以后,第二次去听写必修的单词,要把巩固基础放在整个高三的教学当中。第二,经过讨论,我们计划在高考前,帮助学生回忆归纳易错题,易错单词,词组,把高考阅读常用词组归纳,注意一词多义,在高考前回归课本,夯实基础。
因为我们好几个老师都是第一次带高三,所以我们在做完分析后,采用下面的方法去突破我们的弱项:每个月按高考题型确定一个重点,这个重点的确认就是月考成绩学生做的好的题目,这个题考的好的老师负责主讲,每次教研活动去讨论研究。比如,这个月的重点是阅读完型,我们就在教研活动时让考的好的班级的老师给大家讲她上个月让学生阅读完型的好方法。还有一个措施就是,让老师把月考分析的重点问题以公开课的形式呈现给大家,全组教师经过说讲测评思五个环节,讨论得出集体智慧,大家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试卷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找到学生学习的问题、发现不足,同时也可以让老师不断钻研、不断创新,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不断去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把更多的耐心投入到教学之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0.
月考总结作文500字 篇5
渴望,是一种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渴望自由,我现在已经很自由了。读侨声前,渴望读侨声后当上班委,我也已经当上了。现在,我渴望能在年段考上前50名,我在这之前已经考过了年段74名,相信只要再努力。一定可以考上的,我总相信一句话:功夫不负有心人。
进入侨声时,我知道侨声一个学期有四次大考:第一次月考,期中考,第三次月考和最后一次大考??期末考。也是决定成败的最终关键。
在刚入侨声初一时,我考了年段的第120名,虽然这个成绩不算太差,可是看到别人进了年段百强,我心里非常羡慕。我心想,一定要挤进年段100名。
在期末考前,我每一次进步了几名,终于在期末考,我进到了年段65名,得到我梦寐以求的目标。
可是,在初一下学期的时候,我却慢慢退了下来,退到了原来的'名次。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一定是我太骄傲自满了,才会退下来的。老师鼓励了我,我又重新找回了原先的斗志。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又和别人齐头并进,进到了年段百强。
从这以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要有在逆水中也能前进的决心。
在这学期,我上课认真起来,终于在第三次月考考到了年段74名。我开始比以前更加努力。
相信我经过这一个多月的努力,一定可以争取到年段前50名,达到我的目标。虽然我考试不是每场都很顺利,但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只有努力就会成功。因为,阳光总在风雨后!
月考考试分析总结 篇6
【关键词】教改;提高教学质量;零对接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学有所成,近两年来对《经济法》、《财务管理》、《税收基础》等课程的考试方法进行了改革。为了配合新的考试方法,教学方法和教材知识结构也进行了调整。经过三个学期的运转,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改革考试方式的原因
(1)生源结构特点决定了考试方式有必要进行调整。技工学生,大多数未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集体意识,课堂听课效果差,考试前临时突击或干脆依赖抄袭;缺乏自信心和成就感,内心悲观和厌学情绪;对学业和未来信心不足。(2)与企业的用工需求相适应。企业要求员工与岗位职责零对接,通常要求财务人才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这对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来讲是一个发展瓶颈。(3)教材使用方法有待改进。教改要求教师结合学习的特点,打破教材的框架,合理筛选教学内容,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对教材知识结构进行重组。(4)原有的考试方式已经不适用现阶段学生的特点,需要改变。
二、新考试方案原则和考试办法
(1)原则。第一,注重平时表现,并将平时表现和考核成绩列入期末成绩核算过程中,做到立体地、全方位地、客观地考核学生;第二,考试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让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并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弥补这些不足;第三,将教学和考试紧密结合,教学促进考试顺利进行,考试帮助教学提高质量。(2)考试办法。平时课堂表现总分为50分,每月的月考总分为50分。月考成绩加本月表现成绩,即为本月综合考核总成绩。细则如下:第一,每月平时成绩基础分为50分,考核内容为:本月出勤(伤病假除外),完成作业和课堂纪律、课上参与师生互动即学习的主动性等情况。第二,平时出现以下情况者,从当月平时表现分中扣除或追加相应分数:擅自旷课,一次扣10分;课堂上玩手机、睡觉或上课迟到者,每次扣5分;不按时交作业,一次扣3分;项目研究小组在3人以下的且项目完成优秀的,加10分;扰乱课堂,不服管教者,每次扣20分。第三,月考成绩核算办法。一是试题要求:卷面总分为100分;本月学习的新知识,占月考总分数的60~80%,之前的旧知识,占月考总分数的20~40%。二是平时表现出现以下情况的学生,在当月月考中,获得相应奖励。第四,考试方式。笔试:常规的考试方式;笔试+口试:将试题写在题签上,学生抽取考题,当场作答。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综合能力,例如《经济法》中的案例分析、《财务管理》中财务分析、《税收基础》中税收案例分析等。项目研究:类似课题研究,即为学生拟定一个题目,在规定时限内,由学生独立完成项目报告,可以任意查找相关资料。第五,本学期总成绩核算办法。一是最后一次当月综合考核,在本学期最后一个教学周进行,方法同上;二是求出每位学生在本学期的四次综合考核成绩的平均分,即为本学期该学生的最终成绩。(3)教材知识结构和教法的调整。一是跳过了教材部分内容,如非重点章节;二是淡化对知识点的记忆要求,减轻学生的负担,放松学生的情绪;三是将教学重点调节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上来。
三、运行前后对比
(1)学生课堂自律能力对比。将考核细则向学员公布后,同学们自发的以同桌为小单位,建立相互提醒和督促机制,成效是显著的。详见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