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摸摸学生的小缝【最新4篇】正文

《摸摸学生的小缝【最新4篇】》

时间: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是敬业的小编征途给大伙儿收集的4篇摸摸学生的小缝的相关文章。

摸摸学生的小缝范文 篇1

静脉注射是临床最基本的治疗手段之一,随着现代医学水平和输液要求的不断提高,静脉穿刺技术已成为临床护理人员应该熟练掌握的基本功。在此比较之下,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技巧更难。由于小儿头皮静脉浅表易见,易于固定,方便患儿肢体的活动,便于保温,所以小儿多采用头皮静脉输液。护士要做到精益求精,一针见血,既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又为治疗和抢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赢得患者、社会、医生三方的认可。根据本人20多年的工作经验,对于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与否以与下几点密切相关。

1 了解小儿头皮静脉分布与特点

1.1 正中静脉,正中静脉在颅冠缝起于静脉网,汇成正中静脉后,沿额骨外貌在近中线处笔挺而下降,该静脉是头皮静脉中较大的一支,粗短而至,好稳固,走漏较显线,但易滑动。

1.2额浅静脉,额浅静脉具有不滑动,简略固定,走漏显现,使头皮静脉输液最佳部位,但静脉较细,穿刺难度大。

1.3 颞浅静脉;颞浅静脉在颞筋膜的外貌,颧弓根的稍上方,外耳门的前线,该静脉粗,走漏领悟,但此处皮下组织疏松,较难掌握。

1.4 耳后静脉;耳后静脉位于耳廓后方,该静脉较粗,略曲折,但滑动,不易掌握深浅度,需剃去头发,才便于穿刺及稳固,加之患儿多动,不易照顾。

2 掌握选择血管的技巧

2.1 鉴别动静脉;静脉微蓝色,易被压瘪,回血暗红色,动脉有波动,不易压瘪,回血鲜红色,挤压时局部呈树枝分布状苍白,回血且不回流。

2.2 一摸;指摸静脉走向,不要看不到血管就烦心,有些血管在头发里,用手摸一摸可摸到浅沟,这是被压瘪的静脉,剃去头发后显现出来。

2.3 二看;指针对前额较细的静脉走向,对于头皮静脉而言,宁可选择细而直的血管,尽量不选择虽粗但静脉分支较多的血管,因为小儿头部在穿刺时较难固定,分叉较多的静脉在进针过程中容易刺破血管,导致失败。

2.4 三观察;主要是针对皮肤较黑的患儿,头皮静脉在皮肤表面若隐若现,这时可用拇指或棉签进行局部推压,使局部皮肤苍白的同时进行观察,这样容易找到隐匿的静脉,观察其走向。

3 做好穿刺前的准备

3.1 操作时保持愉快自信的心情,不让不愉快的事及工作以外的事,使自己分心,要集中精力,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对自己的技术应充满信心。

3.2 选择好穿刺部位,操作时要轻快,稳妥,准确,不要轻易盲目下针,这样会给患儿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3.3 选择血管应慎重,选择易于首次穿刺成功的血管,对长期静脉输液的患儿应注意,保护血管有计划的选择穿刺。

3.4 操作前应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消除顾虑,已取得信任及配合,让患儿平卧嘱咐家属固定患儿头部,双臂轻压夹患儿的双肩,使其相对固定,轻压双膝,不让患儿蹬腿。

4 掌握头皮静脉的技艺

4.1 左手轻压患儿头部的同时绷紧皮肤,特别是对于皮下脂肪比较薄的患儿,否则皮肤易滑动造成穿刺困难。

4.2 操作时进行穿刺评估,决定进针角度,a. 额正中静脉,额浅静脉,颞浅静脉,一般进针角度为5%~15%进入皮下后,再沿静脉方向潜行刺入静脉,见回血后,即可固定。b. 耳后静脉,一般进针角度15%~30%进入皮下后,再沿静脉方向潜行刺入,见回血后,即可固定。c. 用手摸出沟的血管,如头颅沿额缝,冠缝,失状缝,八字缝均有静脉走行,穿刺时摸清骨缝,用指尖顺静脉走向探摸,体会血管走向,深浅,粗细,滑动度,然后穿刺,进针角度为30%~60%刺入皮下后,向前向下,有浅到深缓慢进针,见回血后,即可固定,一定要轻,稳,准,小心穿刺。d. 皮肤黑,红,血管不清晰的患儿,头皮静脉在皮肤表面若隐若现的血管穿刺时,首先用拇指或棉签进行局部推压找到血管,进针角度5%~15%进入皮下后,用拇指按压皮肤后松开,局部皮肤苍白的同时确定血管走向后,向前沿静脉方向稍向压潜行刺入静脉,见回血后即可固定。e. 对于血管细小不充盈而无回血者,可试推入少量液体,如果畅通无阻,皮肤无隆起及变色现象,滴入顺利,证实穿刺成功。

4.3 穿刺切忌过速,过速易穿破血管造成失败。

5 掌握固定针头的要点

穿刺成功见回血后,即使固定针头是非常重要的,穿刺成功后,左手固定针柄用3~4条胶布固定针头,头皮针绕圈后,用一条胶布固定,头皮针绕圈范围适宜,过大容易被牵拉或碰掉,过小易折造成阻塞,要特别提醒在穿刺前剃掉穿刺点周围头发,面积要大,以利于胶布固定,如遇到有患儿因哭闹或应用退热药物引起头部出汗影响胶布固定时,可用长胶布围头固定,粘在穿刺点所粘胶布之上,可避免因出汗胶布脱落,粘胶布时应双手配合,右手拿胶布,左手手指配合粘贴,尽量把胶布集中粘贴,固定好后,再将长胶布绕头固定。

6 穿刺失败的原因

a. 小儿头部固定不佳,家长宠爱孩子,固定头部不得力,小儿不配合,头部摇摆不定难以固定穿刺部位的皮肤,穿刺失败。b. 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技巧,家长心疼孩子,对护士期望值过高,对医学缺乏了解,言语不当等影响情绪,因紧张注意力不集中,穿刺失败。c. 患儿状态不佳,血管不充盈或者血管不清楚难度大,穿刺失败。d. 穿刺时输液瓶的位置悬挂太高,影响血液回流,穿刺失败。e.穿刺成功后,胶布固定不当造成针头脱出,穿刺失败。f. 穿刺方法不当及静脉估计不足,穿刺失败。g. 光线的强弱,明亮度及照射度影响穿刺,穿刺失败。

摸摸学生的小缝范文 篇2

今天,刘老师提着一个纸袋来到教室,她说:“同学们,这个纸袋里有我一个朋友送我的两样礼物,你们猜猜,这两样礼物是什么?”这个游戏开始了,刘老师请张哲豪上来摸一摸,猜猜是什么。同学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张哲豪,他摸了摸,说:“这个东西是椭圆椭圆的,还有一些热。”话声刚落,同学们纷纷举起手来,争先恐后地说:“是鸡蛋,是鸡蛋。”但有一些人却说:“不是鸡蛋,因为鸡蛋不可能现在还是热的。”刘老师终于把第一件礼物拿了出来,果真是鸡蛋,大家齐声说:“耶!”

刘老师把第二个礼物放进另一个纸袋里,又请候雅玲到讲台上,让她摸一摸是什么礼物。候雅玲摸了摸,说:“这个东西有长长的柄,大约有30多厘米,很硬,前面左边是圆的,右边是方形的。”我在心底暗暗地猜测“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呢?”过了不久,有些同学说:“是电筒,是电筒。”但另一部分的人却说:“是锤子。”这是,我心里想起了候雅玲的一句话:“前面圆、后面方。”“这不是锤子吗?”我自言自语地说。刘老师请刘天天说,刘天天说:“是锤子。”刘老师这才把第二份礼物拿了出来,原来真是锤子,说锤子的同学骄傲地大笑起来:“耶!”刘老师又说:“铁锤锤蛋,锤不破。”这时,我心里又产生了一个疑问:“铁锤锤不破蛋呢?石头都不是铁的对手,怎么锤不破蛋呢?”刘老师把鸡蛋放在桌子上,正要锤的时候,同学们都担心地蒙着了眼睛,刘老师只轻轻地锤了一下蛋壳,蛋壳就打破了一个小小的缝隙。刘老师说:“刚才我只轻轻打了一下,但这次,我要重重地锤。”刘老师马上要锤蛋了,同学们凝神注视着,开始倒计时了,“五、四、三、二、一”咔嚓的一声,蛋壳碎了,同学们问:“蛋不是锤不破吗?怎么锤破了呢?”刘老师说:“是锤子锤不破呀!”原来是这样!原来 语言文字有这么多的奥妙啊!(指导教师:刘琼芳)

摸摸学生的小缝范文 篇3

【关键词】 应用;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技能

笔者根据20年临床实践,对2 000例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方法进行了摸索、总结。区别不同情况,通过如下技能的应用,成功率达98%以上。

1 小儿头皮静脉概述

小儿头皮静脉丰富,分布于颅外软组织内,分支甚多;在额部及颞区相互交通呈网状分布,表浅易见。静脉管壁被头皮内纤维隔固定,故不易滑动,且头皮静脉无瓣膜,正逆方向都能穿刺,只要操作方便即可,故适用小儿静脉穿刺,也可用于成人。头皮主要静脉有:(1)滑车上静脉;(2)眶上静脉;(3)颞浅静脉。根据头皮静脉走行、分布特点分为3区:滑车上静脉和眶上静脉位于ⅰ区(顶额区);颞浅静脉和耳后静脉位于ⅱ区(顶颞区);枕静脉位于ⅲ区(顶枕区)[1]。

2 实用操作技巧

2.1 妥善选择静脉。首先稳定情绪,使患儿平卧,固定头部,观看前额正中(前额静脉),两侧颞部(颞浅静脉),耳后,顶骨结节处(耳后静脉、颞静脉),选择相对明显、充盈、粗、直,容易固定的静脉。必要时剃去穿刺处周围头发,范围尽可能大,以方便穿刺及固定。用示指轻按血管处,指测是否搏动,以免误穿动脉。排尽空气(使调节器旋紧并置于输液器距针头30~40 cm处,便于穿刺回血)。使头皮针不再滴水,(如旋不紧滴水影响穿刺后回血)。左手拇指与示指绷紧注射部位皮肤(按血管走行)以固定静脉,但勿按压过紧,以免静脉走形和管腔暂时闭合,在距静脉最清晰点向后移约0.3 cm处将针头与头皮成5°~10°刺入皮肤,然后将针柄下压按静脉走行方向刺入静脉。动作应轻稳忌过猛。刺入皮下后,轻挑皮肤,再缓慢移向静脉之上,使针头与血管成10°以内角度,均匀用力推针头刺入静脉,如无回血,勿急于拔出针头,可将针头稍向下压,与血管平行方向推进0.5~1 cm。见回血再将针头推进少许,以固定针头。

2.2 前额正中的前额静脉,短直而深,不易摸到。可用双手示指平放在该静脉两侧,向内轻轻蹙额,一般可见“y”型高于皮肤的血管痕,分叉位于近发际处。此血管一般不充盈,血管循环不良,不易回血。宜缓慢平行进针,同时挤压输液夹下端输液管,观察回血。如感觉无阻力,局部无肿胀,回血通畅,放松输液夹后固定针头。

2.3 遇有小儿高热、脱水、循环不良、血流减慢,或治疗时间较长,血管不充盈,弹性差,有不同程度破坏时,则用双手示指轻触较大静脉部位,感觉有沟状凹陷感时,可确定为血管。尤其在颞静脉处,更易确定,因其静脉粗长而直,易摸到。穿刺时,用示指触摸,排除搏动动脉,视血管深浅确定进针深度,用示指探索血管方向,平行缓慢刺入。如感觉无阻力而感空虚时,即使无回血,也要停止进针。可用手指在血管向心方向稍加压,或挤压输液夹下端输液管,观察有无回血。若回血流畅或无回血,但当放松输液夹后,局部无肿胀,点滴畅通,固定针头。要注意有时已经穿刺进血管而因没有回血误认为未成功而退出。对此输液前要先看清血管走向,穿刺后有滑空感即可滴入很少量液体,针头前面皮肤无隆起现象则证实穿刺成功。(也可将连接针头的细管轻轻捏一下如有回血也能证实已穿刺成功)。对输液天数多的患儿,顺行血管不易找到,也可选择逆行血管。对较胖、头皮较黑或有水肿患儿,选择血管较困难,操作者可先进行一、二次深呼吸,稳定情绪,树立穿刺成功的必胜信心。看不清静脉要靠感觉,主要凭手感,以右手拇指在头部几个大静脉处找,手指和静脉成垂直方向在头皮上轻轻滑动就可摸到静脉沟,感觉有静脉沟便用拇指按压静脉,用力不必过大,即可看到充盈静脉稍高于周围皮肤。此时立即穿刺,成功率最高。对可见而又细小静脉稍加按压也可提高穿刺成功率。找不到合适静脉时,把看上去非常细小的毛细血管,也可做为选择对象,看上去比针头还要细但当针头进去后针梗也是可以进去的,这样的血管穿刺成功率比凭感觉穿刺成功率要高。

2.4 对新生儿早产儿静脉穿刺时,因其头部皮肤红润,有时根本看不清血管走行,可用酒精棉签在患儿前额上轻擦几遍,即可看到血管的走行方向(酒精有扩张血管的作用,这时头部浅静脉扩张冲血),随即穿刺成功率高。

2.5 对肥胖小儿头皮静脉穿刺,进针深浅不易掌握,给临床穿刺工作带来一定困难。(1)选择表浅细小静脉。肥胖患儿常常在头皮边缘才有细小静脉显露。因此,应沿着头皮边缘耐心寻找静脉,仔细辨别毛细静脉走行。必要时可用酒精棉签多擦几次头皮静脉,刺激血管充盈扩张。穿刺时,宜选4.5号头皮针头,针头方向与血管平行,持针要稳,避免碰伤血管壁。此类血管管腔细、回血慢,为使穿刺后易回血,可用5 ml无菌注射器吸取少量0.9%氯化钠溶液连接头皮针,未见回血时,不要急于退针,可试回抽注射器,若仍无回血,又感觉在血管内,可推入少许液体,观察局部无肿胀,液体推入通畅,即可固定。(2)根据静脉解剖位置。用手指触摸体会静脉在皮肤上的“沟痕”感,以确定部位及走向。如:额骨正中和沿冠状缝处用手触摸皮肤时有“沟痕”感,即找到了额静脉;从耳屏前方,颧弓根再向上触摸到“沟痕”感,即颞前静脉;在耳廓后方,即耳后静脉[2]。在相应静脉的部位触及明显“沟痕”感时,即可穿刺,针头与皮肤呈10°~15°进针,速度不可过快,见到回血后,再向前进针少许方可固定。穿刺时,感觉到有落空感,若不见回血,可向后挤压一下输液管,检查有无回血。(3)选择颅骨缝间静脉。小儿头颅沿着其额缝、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均有静脉走行操作时,摸清骨缝走向,右手持针,沿着骨缝呈45°~60°刺入皮内0.5~1 cm后,平行向前刺入,见有回血,即穿刺成功。

3 进针技术与失误防范

3.1 根据进针时针头与皮肤所成角度不同,分为直刺法与斜刺法。在穿刺过程中用力速度及大小要得当。当穿刺针进入皮下组织时,用力稍大,速度要快,切忌针头斜面在表皮与真皮之间停留,否则疼痛剧烈且进针不畅;穿刺血管壁时,用力轻稳,同时速度宜慢,否则易穿破血管。由于头皮静脉被固定在皮下组织的纤维间隔内,管壁血流差,故穿刺后需压迫局部,以免出血形成皮下血肿[3]。若患儿重度脱水、头皮血管较瘪、回血慢或不回血时,可用5 ml无菌注射器吸取少量生理盐水,接上头皮针头,排净空气再穿刺,待针头进入血管后,轻回抽,若有回血,缓慢推注后局部无肿胀说明穿刺成功,固定后可接上所输液体。

3.2 静脉穿刺成功与否固然因操作技术水平及患儿血管情况不同而异,操作者情绪也是重要影响因素。操作者应以良好心态、平稳情绪,选好血管后轻、稳、准地进针,避免因患儿哭闹和家长疑虑而焦躁、慌乱,利于穿刺成功。

参考文献

1 徐恩多主编。局部解剖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6.

摸摸学生的小缝范文 篇4

不知这是过了好久的事了,但是总浮现在我的记忆里……

有一次,在玩耍时,我上衣的纽扣不小心被我扯掉了。于是,我拿着纽扣和上衣来到奶奶跟前,哭着对奶奶说:“奶奶,对 不起。我的纽扣掉了。呜呜呜……”

奶奶听了,摸摸我的头,对我说:“没事的,我等一会儿给你补吧。小淘气鬼!”

我向奶奶吐了吐舌头,脱下了上衣。突然,一个鬼点子冒了出来——我干脆自己来缝衣服吧!说干就干,我挽起袖子,拿出针线盒,准备取出针线。不料,针线盒的盖子根本就没盖好。一阵“劈里啪啦”之后,我的头上、手上缠着的都是线。再看看地上,盒子正好倒扣在地上,一副惨不忍睹的样子。一股股线相缠在一起,就像一碗打到的面条。

“怎么了?”奶奶闻声赶过来“没事吧?”

“菲菲!你看你,这是怎么搞的?这是……你……你在干什么?” 当奶奶看见这一幕时,瞪大了眼睛。

我赶紧一边用手捂住了我的耳朵,一边大声对奶奶说:“奶奶,好了。我只是想自己缝衣服嘛。”

奶奶愣了一下,态度立即一百八十度大转弯。马上对我笑了笑,摸了摸我的头,对我说:“好吧,菲菲既然想自己缝纽扣,那就自己来吧!”

“嘻嘻。”我放下手,捡起针线盒,把线装进去,然后又拿起盒子,对着奶奶晃了晃“那我就去缝了,拜拜。”说完,我就蹦蹦跳跳地走开了。

开始穿线了,我先学着奶奶的样子,拿起一根白色的线,准备穿进针里。可是,对于初次穿针的我来说,这就犹如芝麻穿针眼这般难。线不是东倒就是西歪,就像一株墙头草。我眯起眼,死死地盯着线头,全神贯注地注视着线。终于,在我“眼神的威胁”下,线总算穿过了针头。

开始缝衣服了。我先拿过一颗纽扣,学着奶奶的样子一颗一颗缝起来。开始本以为会很简单,不就是缝过去缝过来嘛。可结果,用“乱七八糟”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

看着纽扣两边正所谓“乱七八糟”的线,我的额头上划过三条直线。好不容易缝起的衣服,在我的“魔爪”下就变成了这个样子了……

“哎,又得重新开始了。”我摇摇头,叹了口气。

奶奶闻声也赶了过来,看见我缝的纽扣后,也“扑哧”一声笑了。

奶奶一边摇了摇头,一边对我说:“菲菲,不是这样的。你看,要这样,一下过来,一下过去。”奶奶边说还边给我做示范。

我看得出奇的认真,没过一会儿就学会了。奶奶见我学得这么认真,便笑着把衣服送到我的面前,让我试试看。我也伸出双手,接过了衣服,按奶奶教的方法,认真地缝起来。果然这次缝得好多了。

有些事情总是在出人意料的发生。正在我缝得起劲的时候,一件意外的事发生了。

尖锐的针头一不小心扎进了我的中指,殷红的血流了出来。我愣愣地看着这一幕,惊讶得说不出话来。过了好一会儿,我才反映过来。大声地呼叫着奶奶。奶奶赶过来,看了看插进手指快到一半的针,当机立断,把碘酒拿了出来,涂在手的周围。然后,奶奶又小心翼翼地慢慢地拔出那节针。鲜血马上就像汹涌的海水争先恐后地涌出来,奶奶又迅速地在伤口处涂上碘酒,然后又在伤口处贴上创口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