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蜀相》原文、注释、赏析(最新14篇)》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以下是勤劳的小编飞白给大家收集整理的14篇杜甫《蜀相》原文、注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甫《蜀相》原文、注释、赏析 篇1
原文:
[唐]杜甫
丞相祠堂2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3。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4。
三顾频烦天下计5,两朝开济老臣心6。
出师未捷7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
1、蜀相,指诸葛亮。公元221年,刘备在蜀**,任命诸葛亮为丞相。
2、丞相祠堂,即*。诸葛亮于建兴**(223)被后主刘禅封为武乡侯,故其庙又称*,在今成都南郊。
3、锦官城,在成都西南部,汉代主管织锦业的**居此,故称。后作为成都的别称。森森,高大茂密貌。传说*前有一柏为诸葛亮手植。
4、映,遮掩。自春色,自为春色。空好音,空作好音。碧草自绿,黄鹂自鸣,春色与己无关,好音与己无闻,“自”、“空”互文,是用反衬手法加倍写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倾慕之情与凄恻之感。
5、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频烦,意为多次烦劳,反复谘询。天下计,安天下之大计。指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东连孙权,北抗曹操,西取刘璋,三分天下的谋国方略。此句即诸葛亮《出师表》所云:“**(指刘备)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
6、开济,经邦济世。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佐**刘备和后主刘禅成就帝业。老臣心,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心。
7、出师未捷,指“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的理想未得实现。《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载,建兴十二年(234)春,诸葛亮出师伐魏,据武功五丈原(在今陕西*县南),与司马懿**于渭南,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病死军中,时年五十四。
赏析:
此诗为上元**(760)春杜甫到成都后初游诸葛亮庙时作。诗借咏丞相祠堂,而深寄缅怀之思,歌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前四句写丞相祠堂,一、二句点题,交代祠堂所在,而已饱含诗人对诸葛亮的无限追慕之情。三、四句写祠景,而景中寓情。后四句写丞相本人。五、六两句,从大处着笔,言简意赅,括尽诸葛亮一生的功业和才德。末二句,对诸葛亮的大业未竟,赍志而殁,深表痛惜。出师未捷,身已先死,所以流千古英雄之泪。而千古英雄有才无命者,皆括于此,言有尽而意无穷。
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 篇2
第八十五条 税务机关应当建立科学的检查**,统筹安排检查工作,严格**对***、扣缴义务人的检查次数。税务机关应当制定合理的税务稽查工作规程,负责选案、检查、**、执行的人员的职责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规范选案程序和检查行为。税务检查工作的具体办法,由国家税务总局制定。
第八十六条 税务机关行使税收征管法第五十四条第(一)项职权时,可以在***、扣缴义务人的业务场所进行;必要时,经县以上税务局(分局)**批准,可以将***、扣缴义务人以前会计年度的账簿、记账凭证、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调回税务机关检查,但是税务机关必须向***、扣缴义务人开付清单,并在3个月内完整退还;有特殊情况的,经设区的市、**州以上税务局**批准,税务机关可以将***、扣缴义务人当年的账簿、记账凭证、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调回检查,但是税务机关必须在30日内退还。
第八十七条 税务机关行使税收征管法第五十四条第(六)项职权时,应当指定专人负责,凭全国**格式的检查存款账户许可证明进行,并有责任为被检查人保守秘密。检查存款账户许可证明,由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税务机关查询的内容,包括***存款账户余额和资金往来情况。
第八十八条 依照税收征管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税务机关采取税收保全措施的期限一般不得超过6个月;重大案件需要延长的,应当报国家税务总局批准。
第八十九条 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应当依照税收征管法及本细则的规定行使税务检查职权。税务人员进行税务检查时,应当出示税务检查证和税务检查通知书;无税务检查证和税务检查通知书的,***、扣缴义务人及其他当事人有权拒绝检查。税务机关对集贸市场及集中经营业户进行检查时,可以使用**的税务检查通知书。税务检查证和税务检查通知书的式样、使用和管理的具体办法,由国家税务总局制定。
法律责任
第九十条 ***未按照规定办理税务登记证件验证或者换证手续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2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九十一条 非法印制、转借、倒卖、变造或者伪造完税凭证的,由税务机关责令改正,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的,**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十二条 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未依照税收征管法的规定在从事生产、经营的***的账户中登录税务登记证件号码,或者未按规定在税务登记证件中登录从事生产、经营的***的账户账号的,由税务机关责令其限期改正,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九十三条 为***、扣缴义务人非法提供银行账户、**、证明或者其他方便,导致未缴、少缴税款或者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的,税务机关除没收其违法所得外,可以处未缴、少缴或者骗取的税款1倍以下的罚款。
第九十四条 ***拒绝代扣、代收税款的,扣缴义务人应当向税务机关报告,由税务机关直接向***追缴税款、**金;***拒不缴纳的,依照税收征管法第六十八条的规定执行。
第九十五条 税务机关依照税收征管法第五十四条第(五)项的规定,到车站、码头、机场、邮政企业及其分支机构检查***有关情况时,有关单位拒绝的,由税务机关责令改正,可以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九十六条 ***、扣缴义务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税收征管法第七十条的规定处罚:
(一)提供虚假资料,不如实反映情况,或者拒绝提供有关资料的;
(二)拒绝或者阻止税务机关记录、录音、录像、照相和复制与案件有关的情况和资料的;
(三)在检查期间,***、扣缴义务人转移、隐匿、销毁有关资料的;
(四)有不**接受税务检查的其他情形的。
第九十七条 税务人员私分扣押、查封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情节严重,构成**的,**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的,**给予行政处分。
第九十八条 税务**人违反税收法律、行政法规,造成***未缴或者少缴税款的,除由***缴纳或者补缴应纳税款、**金外,对税务**人处***未缴或者少缴税款50%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第九十九条 税务机关对***、扣缴义务人及其他当事人处以罚款或者没收违法所得时,应当开付罚没凭证;未开付罚没凭证的,***、扣缴义务人以及其他当事人有权拒绝给付。
第一百条 税收征管法第八十八条规定的纳税争议,是指***、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对税务机关确定纳税主体、征税对象、征税范围、减税、免税及退税、适用税率、计税依据、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纳税地点以及税款征收方式等具体行政行为有异议而发生的争议。
《蜀相》新解 篇3
《蜀相》是杜甫于公元 760年在成都游武侯祠之后写的一首七言律诗,历来被解释为凭吊武侯、叹惋名相,在对诸葛亮敬仰、歌颂的同时,表达了自己伤感、惋惜的情怀。譬如人教版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是这样导读的:《蜀相》的主旨是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的壮志未酬,读时须把握伤感、叹惋的基调;且认为杜甫于安史之乱中投奔肃宗,不久又被“移官”华州,从此郁郁不得志,因此,入蜀后他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抱负。[1]
笔者认为《蜀相》属“诗人论史”之作,蕴含了“诗人”常有的对“崇高”和“彼岸”的理想(想象),包含了杜甫对人生求索、官场仕途、民本思想[2]、非战主张、君王观念、社会转变、历史英雄、民族命运的感慨,既有风雨漂泊的辛酸,也有一种质疑精神和批判意识,还可从象征主义的角度解读其中的内涵。
杜甫对国家江山社稷有主人翁的责任感,但又难遣处江湖之远的旁观者的无奈,他的很多诗表现出“言不由衷”的游弋,难掩内心的矛盾与苦闷。因此,他有儒者心系民生的“热肠”,有颠沛流离中亲历民生疾苦的“苦肝”,有“局外人”有心无力的“酸心”,也滋蓄了作为受难百姓对官场权贵的“冷眼”。这些心态在杜甫贬出长安后得到强化。公元760年,杜甫辗转至成都,参观了成都的武侯祠,用象征手法创作了《蜀相》。那种经历了沧桑之后的“热肠”“苦肝”“酸心”“冷眼”已成杜甫创作《蜀相》的心理积淀,也是他因“蜀相”垂泪的背景。故《蜀相》表达了求仕不及与报国无门的感慨,表达了不遇知音和抱负难施的忧伤,字里行间包含了一种对历史的反思和对官场权贵、历史英雄的评判,这种反思中的批判可能才是本诗的重点,也是解读本诗的关键。
《蜀相》的首联先是发问:“丞相祠堂何处寻?”这一发问是要让大家看到:当年诸葛亮于隆中“躬耕陇亩”,自比管仲、乐毅,受好友徐庶举荐,引得“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刘备三顾“求贤”。被请出山,“许先帝以驱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颇得刘备欣赏。屡建战功,可谓天下奇才。然而,当年的“名相”如今处于“锦官城外柏森森”。“何处寻”“城外”“森森”,这些具有感彩的词暗示了“蜀相”已今非昔比,沉寂于城外阴森的“荒冢”之中,不再庄严肃穆,更多的是寂寥、荒凉和一种难以更改的反差。
颔联是:“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杨万里在《诚斋诗话》中说:“杜子美《武侯庙》诗云:‘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此何逊《行孙氏陵》云‘山莺空树响,垅月自秋晖’也。”[3]何逊和杜甫都用了“空”和“自”这样有“禅意”的字眼,只是何逊强调了垅月的主动和“自然属性”,而杜甫则强调了黄鹂的多情与“人为因素”,并且与首联呼应、补衬,表现了被“隔”于“城外”的落寞,形成了一种互文和反讽。在闻一多整理的《说杜丛钞》中有一段薛雪对杜甫的评论:“老杜善用‘自’字,如‘村村自花柳’‘花柳自无私’‘寒城菊自开’‘故园花自发’‘风月自清夜’‘虚阁自松声’之类,下一‘自’字,便觉其寄身离乱感时伤事之情,掬出纸上。”[4]杜甫的这两句诗暗含了一种自嘲――
我杜甫还“车辚辚,马萧萧”呢,人家杨国忠已“掩其败状,反以捷闻”。皇帝身边有可宠信的杨氏,即便有安史之乱,宫廷中仍是“黄门飞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天子依然“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白居易《长恨歌》),照样映阶碧草、春色岸然。我杜甫投诗献赋,岂不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好事者”?我还“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还“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呢,不被重用岂不是“隔叶黄鹂空好音”?字里行间流露着多余感和无奈感,显示了怀才不遇的人生悲凉。
这一联也有对诸葛亮的揶揄――
若没有你诸葛亮之流的从中鼓噪与谋划,中国的历史或许就少了一段被激起的干戈波浪。你诸葛亮的“出山”,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刘备旗下对刘氏的尊崇与忠信,增强了刘氏集团的实力,但结果之一便是与周围侯藩属地的争战延续。虽说三分天下的格局不是由你孔明说了算,可是你分明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天下三分与你诸葛亮之流有一定的关系。《三国志》中断言:当时强弱胜败“非惟天时”,而在于“人谋”[5]。你倡扬的“忠”“信”“义”无非是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凝聚人心的思想严明了蜀中“政理”,却无法化解曾经的同乡、同窗、同门师兄弟各为其主、各守其营的局面。如若没有你们的鼓动,或许“四海”之地照常“映阶碧草”,兴许华夏大地会太平一片,该春色者为春色。
再者,刘备想光复汉室,不就是想做皇帝复现刘姓“天下”吗?刘备白帝城托孤,期望臣子“拨乱扶危主,殷勤受托孤”(元微之语),仍然是期望扶持阿斗为帝、承袭刘汉天下。你帮刘氏打江山,这个“天子”姓刘、“江山”姓刘,“天下”只是代表刘氏集团利益的“天下”,你只是中国某几个皇帝的有功之臣。诸葛君岂不是“隔叶黄鹂空好音”?又何必“隔叶黄鹂空好音”呢!
颈联从刘备的视角来审视“蜀相”。刘备孤寡没落,连个督邮都做不顺心,自然“思贤如渴”地想“借力”。刘备凭借帝王之胄的身份,赚得“出师”之“名”,使得北讨魏“贼”、南伐吴“逆”具有了“正义性”,对能借上力的诸葛亮寄予了厚望。可是,刘备也是东汉后期宦官专权、外戚干政的矛盾斗争背景下,豪强地主争抢地盘的潮流中,与董卓、袁绍、曹操等“并争天下”,积极“跨州连郡”而“图王霸之业者”[6]。诸葛亮为了刘备的“霸业”“鞠躬尽瘁”,博得了“三分割据”,却没顾及江南、江北百姓流淌的也是炎黄血脉,魏、蜀、吴三地人民同根同源――既然有复兴汉室之志,为何不能三国人民共生、共享、共荣,美美与共?故以世袭制为前导理念的先天权力论和地方中心主义经验使刘备集团与其他豪强的纷争正义化了,也使“天下”的范围和“民族”的范畴狭隘化了。如此看来,“三顾”“两朝”“老臣”就带上了反讽之意――你的“牺牲”莫不是抚慰了两代君臣的“私心”。
尾联意蕴更深刻:你诸葛亮辅佐了两朝君臣,在蜀国的历史上算得上功不可没,可最终未能止息战乱、复汉一统,仅仅赚得了一部分人的伤感之泪。诗眼是“出师”和“英雄”,关键是为什么出师?为谁出师?是哪些人的英雄?那些矢志不渝地为人类进步而战、为广大人民利益而英勇牺牲的人,才是值得人民铭记的英雄,才是真英雄。诗人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心系民生的渴望和立场都寄寓于煞尾两句中,可以说“泪”出多因:一是审视了诸葛亮因雄心、壮志、誓言未能兑现的焦心、伤神、遗憾之泪;二是回顾了诸葛丞相的“粉丝”们对他们心中的英雄魂断五丈原的眷顾、伤别之泪;三是“代言”了世人对那些骁勇善良、奉献牺牲的忠义之士的惋惜之泪,他们的忠诚、信义和生死价值只得随“主”贴标签了;四是表达了对真英雄的渴求之切,是诗人对真心体恤广大黎民的英雄的思慕之泪;五是抒发了自己的挫败、失落之情――有心出力,却无力回天,年已半百而志愿未偿,直让人泪落满襟!
蜀相杜甫 篇4
关键词:杜甫;盐业;盐井
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他的诗作中对唐代社会有着较多的描述,其中关于唐代盐业经济的诗文,为我们了解唐代盐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虽然作者是从文学角度描述了唐代盐业生产和盐业运输,但如果我们结合相关史料就会对这一问题得出贴近历史事实的结论。
杜甫笔下的盐业经济与他个人的经历是紧密相连的,他所述的盐业生产情况大多是他流离西北和西南地区时的所见所闻,是真实可靠的。乾元二年秋,关中旱灾,杜甫弃官赴秦州(甘肃天水西)投靠从侄杜佐。是年十月,又受到同谷县令的邀请,杜甫离开秦州到同谷(甘肃成县),途中,他目睹了成州长道县盐井的生产规模与销售情况,因作《盐井》诗。
在《盐井》诗中,杜甫对当地盐井的生产规模、盐的贩运情况作了生动的描述。他描写煮盐的盛况:“卤中草木白,青者官盐烟。官作既有程,煮盐烟在川。”煮盐的卤气浸渍着周围的草木,使草木枯萎,但是官府根本不管这些,继续煮盐,所谓“青者官盐烟”即是指此。随之,杜甫又描述了汲井之苦和产盐量之大。“汲井岁,出?日连连。”“汲井岁”描写的是用滑车直接悬挂于覆盖在井口的井架上,使用木桶采汲卤水。“出?日连连”描述的则是食盐外运的情况。盐在贩运过程中,无论官私都获利颇丰,“自公斗三百,转致斛六千”。官府所卖之盐每斗三百钱,而到商人卖出时则每斛六千钱,每斗盐增加了三百钱。作者讥讽道:“君子慎止足,小人苦喧阗。”最后,杜甫感叹道:“我何良叹嗟,物理固自然。”既感叹官府盐业政策的不当,也流露出对公私趋利的不满。
长道县产盐大约从西汉时已经开始,西汉在陇西郡设有盐官,管理盐业生产①。北魏时期盐的生产具有一定的规模,《水经注》卷二十《漾水》云:“西汉水又西南迳宕备戍南,左则宕备水自东南、西北注之,右则盐官水南人焉,水北有盐官,在幡冢西五十许里,相承营煮不辍,味与海盐同,故《汉书·地理志》云:西县有盐官是也。”到了唐代,长道县所产的盐是西北地区重要的供应来源,《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二《山南道三·成州》“长道县”条云:“盐井,在县东三十里。水与岸齐,盐极甘美,食之破气。盐官故城,在县东三十里,在幡冢西四十里,相承营煮,味与海盐同。”《新唐书》卷四十《地理志四》记载,秦州天水郡的长道县,“有盐”。与之毗邻的成州同谷郡的上禄县“有仇池山,有盐”。关于仇池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下。
产盐之事,《水经注》卷二十《漾水》云:“《开山图》谓之仇夷,所为积石嵯峨,??岑隐阿者也。上有平田百顷,煮土成盐。”《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二《山南道三·成州》 “上禄县”条记载:仇池山,“其地良沃,有土可以煮盐”,可见上禄县产盐从北魏以来即是如此。杜甫所见只是当地井盐生产的基本过程。他在诗中所记述的官府专卖盐及中间商人加价盘剥普通民众在史书中也有所反映。《新唐书》卷五十四《食货志四》云:“天宝、至德间,盐每斗十钱。乾元元年,盐铁、铸钱使第五琦初变盐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监院,游民业盐者为亭户,免杂徭。盗鬻者论以法。及琦为诸州榷盐铁使,尽榷天下盐,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杜甫在诗中所描写的就是在第五琦“初变盐法”以后成州长道县的盐业经营情况。官府控制了盐业的生产和最初的批发销售,而商人则转手买卖,官府和居间商人都获利,而作为消费者的民众则不堪重负。
杜甫到同谷后,并没有得到邀请他的县令帮助,他离开同谷县到达成都。在成都生活的几年间,诗作中对成都附近的井盐生产也多有记述。上元元年初冬,杜甫由成都回归在城外的草堂,写下《出郭》,其中有“远烟盐井上”,描述了蜀地的井盐生产情况。仇兆鳌注云:“蜀有火井煮盐者,初以柴火引发,后火起井中,连日不断。远烟,即煮盐之烟也。”可见在唐代井盐生产中,“火井”煮盐也有所增加。
永泰元年五月至九月,杜甫携全家辗转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九月至夔州云安县,在是年十二月一日所作的诗中有:“负盐出井此溪女”。仇兆鳌注引《马岭谣》曰:“三牛对马岭,不出贵人出盐井。”张远注:“云安人家有盐井,其俗以女当门户,皆贩盐自给。”①大历元年暮春,杜甫到达夔州。他不仅对云安县盐业生产主要承担者的女性艰苦劳作给予了深深的关注,而且对夔州当地女子当家,“土?坐男使女立,男当门户女出入”的风俗深感不满,对女性辛勤劳作给予了深切的同情。战乱过后,男子的大量死亡,使更多的女性无法出嫁,而出嫁的女性,又因当地的社会风俗,每日外出劳作,“十犹八九负薪归”,“筋力登危集市门,死生射利兼盐井”。《杜诗臆解》云:“登危采薪,集市卖钱,以供给一家,且不顾死生,而兼负盐井,其劳苦极矣。”②大历二年夏,河东、河南、江浙、淮南、福建等道55州遭水灾,蜀地可能也有水患,杜甫在《滟?恕分杏小凹挠镏酆蕉衲晟伲?莘?尉?峄平稹薄3鹫作∽ⅲ骸吧倌晡蘩担?鹄?嵘?式淦浞?我灾澜稹!敝旌琢渥ⅲ骸胺?尉?灾鸷窭?赜谐聊缰?迹?使?越渲?!雹酃赜谫缰莶?蔚那榭觯?缎绿剖椤肪硭氖?兜乩碇舅摹芳窃兀嘿缰菰瓢部に?羲南刂校?罱凇坝杏腊簿?喂佟保辉瓢病⒋蟛?忌琛坝醒喂佟保恢抑菽媳隹ち俳?亍坝醒巍薄4罄?暝?西,杜甫诗中有“煮井为盐速”之句,记述夔州的地产。仇兆鳌注引《蜀都赋》:“滨以盐池”。刘曰:“盐池出巴东北新井县,水出地如涌泉,可煮为盐。”④杜甫所描写的当是他所经过地区盐业生产状况的真实写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十二月一日三首》,(清)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第1版。
②《负薪行》,(清)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第1版。杨伦在诗题下注:“伤劳妇也。”(清)杨伦《杜诗镜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新1版。
③(清)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第1版。杨伦《杜诗镜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新1版。
④《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第1版。
杜甫的诗中只是记述了他在成都、云安、夔州等地所见的产盐情况。关于西南地区产盐的情况,《元和郡县图志》和新旧《唐书》为我们提供了详细的信,可以作为我们理解杜甫诗作的重要参考。《新唐书》卷五十四《食货志四》记载,唐代全国有盐井六百四十,“黔州有井四十一,成州、?`州井各一,果、阆、开、通井百二十三,山南西院领之。邛、眉、嘉有井十三,剑南西川院领之。梓、遂、绵、合、昌、渝、泸、资、荣、陵、简有井四百六十,剑南东川院领之”。《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一《剑南道上》记述有各州产盐情况,在简州阳安县有“阳明盐井,在县北十四里。又有牛?等四井,公私仰给”。在乎泉县有“上军井、下军井,并盐井也,在县北二十里、公私资以给取”。在资州内江县有“盐井二十六所,在管下”。银山县有“盐井一十一所,在管下”。戎州义宾县有“秋溪盐井”,因县境内有大秋溪而得名。《剑南道中》记述嵩州昆明县有“盐井,在县城中。今按取盐先积柴烧之,以土洒水,即成黑盐”。这一地在汉代即开始盐业经营,此县“本汉定笮县也,属越嵩郡。去县三百里,出盐铁,夷皆用之,汉将张嶷杀其豪率,遂获盐铁之利”。《剑南道下》梓州?县,“县有盐井二十六所”。在通泉县有“赤车盐井,在县西北十二里。又别有盐井一十三所”。而盐亭县的得名是北魏恭帝时“以近盐井,因名”。在永泰县有“大汁盐井,在县东四十二里。又有小汁盐井、歌井、针井”。绵州阳泉县有“阳下盐井,在县西一里”。在遂州蓬溪县,“县有盐井一十三所”。普州安岳县,“县有盐井一十所”。普康县,“县有盐井三所”。安居县,“县有盐井四所”。普慈县,“县有盐井一十四所”。荣州的旭川县之得名也与盐井有关,“因县有盐井号旭井,取以名县”,并在贞观元年设置此县。和义县,“县有盐井五所”。威远县,“县有盐井七所”。公井县的取名也与盐井有关,“县有盐井十所,又有大公井,故县镇因取为名”。应灵县,“县有盐井四所”。陵州仁寿县有当时西南地区最大的盐井,“陵井,纵广三十丈,深八十余丈,益部盐井甚多,此井最大。以牛皮囊盛水,引出之役作甚苦,以刑徒充役”。东汉末年,张道陵曾在此开凿盐井,相沿不断。贵平县,“平井盐井,在县东南七步”。在泸州绵水县,有“可盛盐井,在县西北一十一里”。在富义县的“富义盐井,在县西南五十步,月出盐三千六百六十石,剑南盐井,唯此最大。其余亦有井七所”①。稽诸史书记载,我们可以发现杜甫以自己亲眼所见,向我们描述了当时成都平原和川东地区井盐生产的状况,特别是女性在盐业生产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由此可看出,唐代的盐井主要集中在我国的西南部,以剑南道东川和剑南道西川为最多。
杜甫的诗作还为我们提供了唐代川西平原盛产的麻与东南沿海的盐,通过长江航运进行交换的情况。《旧唐书》卷五十六《萧铣传》记载,武德四年,“高祖命赵郡王孝恭及李靖率巴蜀兵发自夔州,沿流而下。庐江王瑗从襄州道,黔州刺史田世康去辰州道,黄州总管周法明去夏口道以图(萧)铣。”当时,赵郡王李恭在夔州“大治舟舰,肄水战”。在李靖的帮助下,“统水陆十二军发夷陵,破铣二镇,纵战舰放江中”,沿江东下进军,迫使萧铣投降②。唐太宗为了灭高丽,贞观二十二年“遣右领左右府长史强伟于剑南道伐木造舟舰,大者或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旧唐书》卷四十一《地理志四·剑南道条》记载,阆州新井县“界内有盐井”。泸州富义县,“界有富世盐井,井深二百五十尺,以达盐泉,俗呼玉女泉。以其井出盐最多,人获厚利,故云富世。”《新唐书》卷四十四《地理志四》记载,阆州阆中郡的阆中、新井、新政等县,果州南充郡的南充、相如、西充等县,归州巴东郡的秭归、巴东,万州南浦郡的南浦县均产盐。《新唐书》卷四十二《地理志六》记载,眉州通义郡的彭山,邛州临邛郡的蒲江、火井,简州阳安郡的阳安,资州资阳郡的盘石、资阳、内江、龙水等县,崩州越?\郡的昆明县,雅州卢山郡卢山县,维州维川郡的薛城,梓州梓潼郡的?县、通泉、玄武、飞乌、永泰、涪城等县,遂州遂宁郡的方义、长江、蓬溪,绵州巴西郡的巴西、昌明、魏城、罗江、神泉、盐泉也都,普州安岳郡的安岳、安居、乐至、普康等县,渝州南平郡的巴县、壁山,陵州仁寿郡的仁寿、贵平、始建等县,荣州和义郡的应灵、公井、资官、威远等县,泸州泸川郡江安县均“有盐”。
② 《新唐书》卷七十八《宗室传·河间王孝恭传》。
百尺,其广半之。别遣使行水道,自巫峡抵江、扬,趣莱州”①。
杜甫在他的诗中多次提到长江下游的盐运往夔州一带,而四川所产的麻运往长江下游地区。永泰元年闰十月,郭英又为崔旰所杀,蜀地大乱。大历元年二月,唐代宗以杜鸿渐为东西川副元帅,以平蜀乱。时杜甫在云安,三月,杜甫作《客居》,反映了战乱给经济造成的危害,诗中有“蜀麻久不来,吴盐拥荆门。西南失大将,商旅自星奔”。战乱使交通运输受阻,蜀地所产的麻和吴地所产的盐都运不进云安,商旅都逃命去了。大历元年夏所作的《夔州歌十绝句》之七云:“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如风。长年三老长歌裹,白画摊钱高浪中。”反映了吴地与蜀地盐、麻通过长江航运进行交换的频繁。仇兆鳌注云:“商贾贩货而竞趋,舟人忘险而争利,市舶辐辏,真西南一大都会也。”大历二年夏,杜甫由东屯迁居?L西草屋,他在《柴门》诗中描述巴东三峡水道,“风烟渺吴蜀,舟楫通盐麻”。仇兆鳌注云:“吴盐蜀麻,中集夔江,又见其为一大都会。”说明夔州是沟通长江中下游地区盐、麻运输的中转站。但是长江三峡的险峻成为当时航运的最大障碍,唐代李肇指出“蜀之三峡”为“险绝之所”,“峡路峻急”,“四月、五月为尤险时”,时人有言“滟?舜笕缏恚?奶敛豢上拢讳?舜笕缗#?奶敛豢闪簦讳?舜笕玑ィ?奶敛豢纱ァ!倍鸥Α朵?恕分杏小颁?思让还赂?睿?骼此?喑钐?酢=?炷?裰蝗ィ?缬晔笔绷?灰鳌V廴擞孀痈杌厥祝?揽秃?汤崧?蟆敝?涿枋鲣?硕讯猿そ?皆说淖璋?5笔贝邮禄跷镌耸涞亩辔?簧檀蠹郑?胺泊蟠?匚?簧趟?小保?蚨?钟小肮侍煜禄趵?坶?於唷敝?耽凇M硖泼?s《本事诗·高逸第三》云:“杜甫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
综观杜甫有关盐业历史的诗作,我们可以看到,杜甫并非是为了描写盐的生产销售而作诗,他是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写作的,他描写长道县的盐井是为了揭露官府实行盐业专营后,给民众生活所带来的额外负担。而对成都、云安、夔州等地女性在盐业生产中的辛苦劳作的描述,一方面是针砭当地的恶俗,另一方面是为了抨击战乱给女性生活所带来的巨大痛苦。当我们仔细体味诗人的情感时,对诗人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会理解得更加透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九《唐纪十五·贞观二十二年》。
② (唐)李鉴:《唐国史补》卷下。
Salt Economy under Dufu’s Writing in the Tang Dynasty
杜甫《蜀相》原文、注释、赏析 篇5
原文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解
1、蜀相:三国时蜀国丞相,指诸葛亮。
2、锦官城:现四川省城都市。
3、自:空。
4、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
5、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6、开济:指帮助刘备开国和辅佐刘禅继位。
韵译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评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借游览武侯祠,称颂丞相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
诗的前半首写祠堂的景色。首联自问自答,写祠堂的所在。颔联“草自春色”、“鸟空好音”,写祠堂的荒凉,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后半首写丞相的为人。颈联写他雄才大略(“天下计”)忠心报国(“老臣心”)。末联叹惜他壮志未
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蜀相杜甫 篇6
关键词:同课异构;古诗词;课堂教学;有效性
“同课异构”彰显了不同教师(或同一教师)在处理同一教材内容时的教学特性和教学效果,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同课”并不局限于狭义上的“同一课”,它还可以拓展为“同一课时”“同一知识点的不同课时”“不同年段的同一知识系列”。而“同课异构”中的“构”指的是教学结构的建构。“一人同课异构”作为校内“同课异构”的其中一种形式,即便执教主体和教学内容相同,也会因为教学对象的不同、教学状态的差异以及教学方式的选择而产生不一样的教学效果。
教师执教的高二(8)班、高二(11)班分别为文科美术班、文科重点班,人数相当,男女比例分别为3∶2、4∶1,高二(8)班的语文平均成绩略低于高二(11)班的语文平均成绩(相差5~8分)。而且,高二(8)班的学生属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类型,“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质疑精神欠缺,但是书写能力较强;高二(11)班的学生属于主动接受知识的类型,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善于思考,但解题时常常是“有思路,但无法顺畅地表达”。再者,古诗词鉴赏一直是语文高考必不可少的部分;尤其是在语文试卷新课标全国1卷中,更是占到11分之多;涵盖的考查要点涉及了语言、情感、内容、手法四大方面,难度系数较大。许多考生只能望“分”兴叹,深思苦想却无从下手。为此,教师借助“一人同课异构”的方式,以《蜀相》为教学实例,对高中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些许探究,意在透过异同找出差距,摸索出适合不同学生的古诗词课堂教学策略,进而达成理想的教学状态。
一、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在欣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我们应该深入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地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学会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七律诗中的名作,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自己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教师在执教高二(8)班时是这样引入的:《三国》里有个人尽皆知的神人,他是谁呢?(诸葛亮)诸葛亮是刘备的左右手,是蜀国的丞相;那么,同学们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你们想不想知道诸葛亮在大诗人杜甫的心中是个怎样的形象?学生的思维火花顷刻就被点燃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将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写作背景一一展示出来,气氛相当活跃,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在执教高二(11)班时,教师使用另外一种方式导入:我们今天来学习杜甫怀念诸葛亮的著名诗篇《蜀相》。如果让你用“一个____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填什么词语?为什么呢?学生甲是这样回答的:“一个才华横溢的杜甫。尽管身处安史之乱期间,但他仍创作了许多显示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的诗歌,如《三吏》《三别》,被尊称为‘诗圣’。”学生乙是这样回答的:“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因为他经历了安史之乱,目睹了国势艰危、生灵涂炭的现状,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所以由衷地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慨叹。”……洋洋洒洒,在思维能力得到优化的同时,学生也提高了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吟诵字句,品出意蕴
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借助区区几十个字就表达了丰富的内涵,使阅读的人真实地感受到一个个别具性格的诗人,从而深刻品评出一个个朝代的韵味。执教高二(8)班时,教师让学生在听完录音朗诵的基础上自读三遍。学生在缓慢、低沉的语气中,初步感受到了诗歌的感情基调:伤感、叹惋。
随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互问,即:组长将本小组成员的疑难问题归纳出来,并派出代表向其他小组发问。学生提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1.作者为什么要去“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的丞相祠堂呢?2.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赏心悦目的景象,我们能否将原诗中的“自”“空”分别用“尽”“皆”代替?3.尾联中的“英雄”仅仅指的是诸葛亮吗?是失败的英雄,还是成功的英雄?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但都能够紧紧围绕“感情基调”进行阐述,“敬仰”和“惋惜”的意蕴也就呼之欲出。执教高二(11)班时,教师则先让学生自读多遍,之后要求全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文字和图画表达出“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内容。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这样描述:在锦官城外柏树繁茂的地方,作者找到了蜀相的祠堂。只见映着石阶的绿草自成一片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发出清脆的啼叫声。可是,春意盎然的美景为什么会使作者发出“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慨叹呢?因疑而问,因疑而思:原来,诸葛亮一生功绩显赫;可惜的是,“出师未捷”而病死于军中。除了惋惜和遗憾,字里行间还饱含着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共鸣,当然也包括作者自己。因此,颔联中的“自”“空”以及尾联中的“死”“泪”应该读得缓慢、低沉一些。在此基础上,教师以身试教,带着感情吟诵《蜀相》。这样一来,学生潜意识地对之前的自读进行了反思,更能准确把握该诗的意蕴了。
三、反思整合,习得其法
在“一人同课异构”活动中,教师同样可以借助先进的多媒体设备看到自己在整个课堂中的教学行为以及达成的目标。此时,教师既要看到教学过程的亮点,也要敢于正视自身的不足(即反思)。对于出现的问题,要用理性的态度与方法进行研究分析,通过集中会诊的模式,找出理性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收获间的差距以及自身教学与他人教学的差距,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整合能力与教育理解能力,顺利完成行为反思向观念反思转移的飞跃。
讲授完《蜀相》,教师对“一人同课异构”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即便是同一教师和同一教材内容,因为教学对象的不同,也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促使课堂教学得以高效运作。对于高二(8)班,教师觉得必须在学生主动参与方面多下苦功,将“问题”与“兴趣”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的思维潜能;对于高二(11)班,教师应该尽力培养学生“务实”的意识,引导他们用心品味生活、用文字感悟生活,使他们“活在当下”。
确实如此,站在教学一线的我们,有必要帮助学生克服“古诗词鉴赏”的畏难情绪,引导他们领悟“古诗词鉴赏”的技法,“从书本中来,到考题中去”,使学生能够做到“有点可答”“有分可拿”乃至轻而易举获得高分。我们只有注重并且实现古诗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顺利迈出“鉴赏”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张玉新。高中语文教育评价[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赵亚静。从“同课异构”谈课堂有效性的再认识[J].江苏教育研究,2010(3).
唐诗《蜀相》杜甫 篇7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趣味运动会致辞 篇8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经过了紧张、活泼和充满乐趣的半天时间,“泰格职院20xx年趣味运动会”圆满完成了各项比赛任务。这次运动会开得紧张、热烈、紧凑、顺利,运动场内,参赛选手比技术、比团结、比友谊、比毅力;运动场外,同学们比纪律、比爱心、比服务;这次运动会不但赛出了水平,振奋了精神,更重要的是通过运动会凝聚了我们的团队精神,展示了我们集体的力量!在此,我**学院和全校师生向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和班级致以热烈的祝贺!对为本次运动会顺利进行付出辛勤劳动的全体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次趣味运动会,我们设置了呼啦圈传递、企鹅漫步等七个项目,紧紧围绕“趣味”这一思想设计项目,从入场式到所有项目的比赛,真正体现了趣味性、快乐性、健身性。所有的运动员在赛场上大显身手,玩出了精彩,赛出了新意,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在活动中体验了参与的快乐,在比赛中找到成功的感觉。
在这短短的半天比赛中,裁判员公正、公平、有条不紊、严谨认真,体现了体育运动的基本精神和原则;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兢兢业业、踏实工作,为本次比赛的成功举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比赛中运动员发扬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快乐第一,成绩第二”、
“安全第一,运动第二”的体育精神,在比赛中各位参赛选手充分发扬了尊重裁判、遵守规则、沉着冷静、你追我赶、为集体争光的运动精神,竞相展现了同学们的良好精神风貌。
老师们、同学们,半天的运动会即将结束了,但体育运动的精神不能丢,我们要把体育运动的精神带到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去,玩从来就不是学习的天敌,学习的天敌来自于我们自身的脆弱,只有正确处理好玩与学关系,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寒假里的新鲜事优秀作文 篇9
《环珠格格》中扮演“五阿哥”的古巨基来深圳演出了,我做梦也没想到居然可以一睹他的风采。
我和爸爸一大早赶到演唱会现场,门口已被古巨基的Fans们挤得水泄不通。正准备进场,人群中一声尖叫:“古巨基叫:“古巨基来了”。一张熟悉的脸出现在我面前,好像他刚从电视屏幕里走出来,依然是电视里的那种微笑。只见他在人群中一边向我们挥手示意,一边帮Fans们签着卡片,一边向演播厅里走去。
演唱会在接近疯狂的气氛中进行。突然,一件让我措手不及的事情发生了。主持人宣布现场拍卖古巨基亲手画的“COOBI” 系列漫画,收入将捐给“希望工程”。十分不幸的是主持人按座位号挑中了我,我面红耳赤、胆颤心惊地走到舞台上,感觉全世界的'目光像针一样刺向我,让我十分难受。幸亏古巨基笑眯眯地跟我握手问好,才让我轻松下来。
“小朋友,你今天带钱了吗?古巨基的漫画很贵耶!”主持人一上来就毫不客气地找我要钱。
“没有,但我爸应该带了钱。”我怯怯地回答。
“这幅漫画给你,你愿意向希望工程的小朋友捐多少钱?”主持人用哄小孩的口气诱导我“出价”。我不敢回答,因为我不知道爸爸的态度。但我知道我至少有100元零用钱,只是今天没带而已。
“我愿意出100块。”主持人当即宣布:“第一位Fans愿意出100元,还有没有比100元更高的?”第二位**的是一位阿姨,出了500元,第三位出了800元,最后这幅漫画被人20xx元拍走。
爸爸安慰我,不管怎么样,你已经为“希望工程”表达了心意,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是啊,我今天看到了我想见的明星,还**电视,我应该高兴。
蜀相杜甫 篇10
论文摘要:杜诗的炼字艺术历来为学界所推崇。文章重点论述了杜诗炼字的体现、规律及成就、原因。
昔人有云:“诗要炼字,字者眼也。”杜甫作为诗之大家,其锤炼字句的功夫向为学界所推崇。宋代的黄庭坚断言,“拾遗句中有眼,篇篇有之。”对杜诗的炼字作了极高的评价——一句炼一字乃至数字即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全句顿生异采,焕发精神。
一、杜诗炼字的体现
(一)炼动词
1.“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宿赞公房》
通过“荒”之与“倒”写出了秋色阑珊,物之凋零。
2.“天风随断柳,客泪堕清笳。水静楼影直,山昏塞日斜。“——《遣怀》
“随”写出有意无意之伴随,“堕”状无声无息之滑落,边塞之悲寒飘然而来。
3.“青冥亦自守,软弱强扶持。味苦夏虫避,丛卑春鸟疑。”——《苦竹》
炼“自守”、“扶持”、“避”、“疑”,写出了一丛苦竹高高低低相互扶持,倩影扶疏的画面。言外之意是状似苦竹一类的人,不怕地位低,身份贱,自守清白,相互扶持奋发向上。清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说,“唐人工于写景,杜诗工于摹意。”通过锤炼动词以见诗人幽微之深意,即意在词外。
4.“羌妇语还笑,胡儿行且歌”。——《日暮》
用“语”、“笑”、“行”、“歌”4个动词点染出了少数民族妇女、男子的粗犷、豪放、率真,与唐朝子民形成了鲜明对比。“羌妇”和“胡儿”的形象呼之欲出。
5.“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沉”。——《野望》
“风更落”是因为“叶稀”,“日初沉”是因为“山迥”!真乃鬼斧神工之状物!写出了人想不到的角度。
(二)炼形容词
1.“昼刻传呼浅,春旗簇仗齐。退朝花底散,归院柳边迷。楼雪融城湿,宫云去殿低。”——《晚出左掖》
通过“浅”、“齐”、“散”、“迷”、“湿”、“低”6个字表现了唐宫廷散朝时的场面,既严肃又热闹,寒冷中透出春意。《杜臆》云:“杜诗妙在气象,此于退食时,能写出委蛇气象。”炼6个字写出了下朝官员在宫廷政治面具下掩饰不住的要赶回去吃饭的浓厚的生活气息。
2.“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题省中壁》
炼“静”、“深”2字,写出了春光无限,鸣鸠与与乳燕自在享受美好时光,花自盛开,花自飘零,美丽的菟丝子在春日里静悄悄地长。在静中写出了动,在深中写出了扑面是春的浅。叶梦得《石林诗话》,“禅宗论云间有三种语,其一为随被逐流句,谓随物应机,不主故常。其二为截断众流句,谓超出言外,非情识所到。其三为涵盖乾坤句,谓泯然皆契,无间可伺。其浅深以是为序。予尝戏为学子言,老杜诗亦有此三种语,但先后不同。如‘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当为涵盖乾坤句,‘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当为随波逐流句,‘百年地僻柴门远,五月江深草阁寒’,当为截断众流句”。认为杜诗通过炼形容词达到了禅宗要求的3种语言艺术境界。而“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更是宫廷内的景色,那么“静”、“深”之外更透露了百僚和睦,一心事君的政通人和之气。这就是叶梦得讲的“随物应机,不主故常。”
3.“苔藓山门古,丹青野殿空。”——《秦州杂诗二十首》
以苔藓衬托山门之古,以丹青衬托野殿之空,传神。
4.“塞上传光小,云边落点残”——《夕烽》
以“小”、“残”见之于“塞上”、“云边”,写出了夕阳下烽火连绵的壮观。
5.“翠乾危栈竹,红腻小湖莲。”——《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
“干”和“腻”两个形容词置于翠、红之后写出了翠竹的苍劲,红莲的粉韵。
(三)炼数量词
1.“紫萼扶千蕊,黄须照万花。”——《花底》
千万是言其多,见花之开,喜不自禁,人在花海,欢悦更难禁。
2.“山连越?Q蟠三蜀,水散巴渝下五溪。”——《野望》
“三蜀”与“五溪”对仗工整,而且贴切地写出了射洪山水的雄胜。
3.“百年双白鬓,一别五秋萤。”——《戏题寄上汉中王三首》
“百”、“双”、“一”、“五”四个数词点出了韶光易逝,青春易老的无穷感慨。
4.“楼下长江百丈清,山头落日半轮明。”——《越王楼歌》
“百丈”与“半轮”相互映衬,写出了江水如练,残阳如血的画面。
5.“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水槛遣心二首》
都市“十万户”的热闹繁华与草堂水槛附近“两三家”的冷清幽僻形成对比,状写回归乡村后心情之宁静超脱。
(四)炼名词
1.“头上锐耳批秋竹,脚下高蹄削寒玉。”——《李酃县丈人胡马行》
以“秋竹”写马耳之锐,以“寒玉”可削写马蹄之坚,神骏之姿飒然而来。
2.“东走无状忆鲈鱼,南飞觉有安巢鸟。”——《洗兵行》
秋风起思鲈鱼,明月升有恋巢鸟,在锤炼名词中使用典故,表现了郭子仪收复两京顺应民心。古人对杜诗的这种手法称为“用事”。杜诗“用事”信手拈来,不牵强附会,不掉书袋。以天才为诗。
3.“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天末怀李白》
以鸿雁南飞对江湖零落,形成对仗。这样的锤炼名词,多见于颈联,颔联,尾联。叶梦得曰:“杜诗《寄高詹事》云:‘天上多鸿雁,池中足鲤鱼’。鸿、雁二物也。鲤者,鱼之一种,疑不可以对鸿雁。然《怀李白》云:‘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以鸿雁对江湖,为正对矣。《得舍弟消息》云:‘浪传乌鹊喜,深负?诗。’乌、鹊二物,疑不可对?,然《偶题》云:‘音书恨乌鹊,号怒怪熊?’。以乌鹊对熊?为正对矣。《寄李白》云:‘几年遭鹏鸟,独泣问麒麟’。鹏鸟乃鸟之鹏者,疑不可以对麒麟。然《哭韦之晋》云:‘鹏鸟长沙讳,犀牛蜀郡怜。’以鹏鸟对犀牛为正对矣。《寄贾严两阁老》云:‘貔虎闲金甲,麒麟受玉鞭。’以貔虎对麒麟为正对矣。子美岂不知对属之偏正邪,盖纵横出入,无不合耳。”认为杜诗在锤炼名词形成对仗的问题上,达到了“纵横出入”,偏正相生,自然成趣的境界。
4.“塞柳行疏翠,山梨结小红。胡笳楼上发,一雁入高空。”——《雨晴》
塞柳翠,山梨红是写色,胡笳发,一雁孤飞高空是写声,状形,秋天雨后晴空的清、艳、凉、旷历历而来。
5.“塞外苦厌山,南行道弥恶。冈峦相经亘,云水气参错”。——《青阳峡》
冈峦见云水之中,云水飘曳于冈峦之上,山川巍峨,镌然纸上。江盈科《雪涛诗评》曰:“少陵秦州以后诗,突兀宏肆,迥异旧作。非有意换格,蜀中山水,自是挺特奇崛,独能象景传神,使人读之,山川历落,居然在眼。所谓春蚕结茧,随物肖形,乃真诗人,真手笔也。”就是说杜甫在状写蜀中山水时善能抓住特定的“物”即对象,进行“随物肖形”,“春蚕结茧”的艺术加工,达到“挺特奇崛”、“象景传神”,使人读之,过目难忘,所写对象,历历在目。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说,“蜀道山水奇绝,若作寻常登临览胜语,亦犹人耳。少陵搜奇抉奥,峭刻生新,各首自辟境界,后来天台方正学入蜀,对景阁笔,自叹无子美之才,何况他人乎?”方正学沿杜甫入蜀之路走一遭,对着杜甫曾描写过的景物同样来作诗,结果自叹弗如,没有办法做到“搜奇抉奥”,“峭刻生新”,“自辟境界”,随物换景,篇篇不同。
二、杜诗炼字的规律
1.所炼之字在一句诗中的位置各不相同。(1)炼句中一字,如“飞星过水白,落月动沙虚。”“卑枝低结子,接叶暗巢莺”;(2)炼句末一字。如“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3)炼第2字。如“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4)至少炼句中2字。如“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一句中锤炼2字。
2.因实事实情实景实物而炼字。如《从人觅小胡狲许寄》中二句“举家闻若咳,为寄小如拳。”这只小猢狲叫声听起来象人在咳,形体只有人拳头那么大。通过声音和形体的特征写出了小猢狲的独特。杜诗的炼字是围绕实事实情实景实物着笔,就避免了虚妄浮华的流弊,避免了应景化,庸俗化,将诗艺引向了现实主义的新天地。学界评价杜甫入蜀后,诗艺达到了顶峰,清昆山王履曰,“文章纵不宜规规传神写照,亦岂宜泛然驾虚立空?驾虚立空以夸其多,虽多亦奚以为?少陵则不然,其自秦入蜀诗二十余篇,皆揽实事实景以入乎华藻之中,是故高出人表,而不失乎文章之所以然。”认为杜甫高人一等之处就在于“揽实事实景以入乎华藻之中,”实事求是地炼字。周?曰:“少陵入蜀诸篇,绝脂粉以坚其骨,贱丰神以实其髓,破绳格以活其肢,首首扌离幽撷奥,出鬼入神,诗运之变,至此极矣。”认为是从“骨”、“髓”、“肢”三个层面进行创造性炼字。如《草堂即事》中二句,“雪里江船渡,风前竹径斜”。炼“里”、“渡”、“前”、“斜”四字写出了草堂门前的一派自在且实在的雪景。
3.炼字与结句、谋篇结合起来。如《后游》一首,“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首联炼“忆”、“处”、“怜”、“时”4字以拟人手法让山寺、野桥恋恋随人;颈联炼“润”、“薄”、“暄”、“迟”4字写出了极目四望的景物,移步换景;尾联炼“为减”、“何之”4字,以疑问加强气势,寄形山水之意水到而渠成。特别是颔联炼“有待”、“无私”四字,写出了风物依旧,景色宜人的感慨。赵氵方曰:“杜诗有两等句,皆尝自言之。其一曰‘新诗改罢自长呤’。凡集中抑扬开阖,与造化争衡于一字间者,皆是。其二曰‘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如此章‘有诗’、‘无私’之类是也,盖与造化相流通矣。”炼字不脱离律诗的实际要求,贯穿于结句,谋篇的全过程,既“与造化争衡于一字”,也“与造化相流通”。赵方; 曰的话也从侧面验证杜诗炼字有二条途征,两重境界,一是字斟句酌,通过反复“改诗”、“呤诗”的办法,争衡于一字;二是诗绪飞动,才气纵横,在长期炼字的积累上,下笔如有神,出现神来之笔,不需争衡于一字。既遵循格律,又敢于突破格律的束缚。
4.炼字讲究独创、特色。历代诗家都讲究炼字,杜诗炼字在叠字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明杨慎曰:“诗中叠字最难下,唯少陵用之独工。”认为杜诗在叠字的锤炼上独步百家。杜诗叠字(1)用之句首,如“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短短桃花临水岸,轻轻柳絮点人衣”,“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2)用之句尾。如“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3)用之句上腰。如“宫草霏霏承委佩,炉烟细细驻游丝”,“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云石荧荧高叶晚,风江飒飒乱帆秋”,“山木苍苍落日曛,竹竿袅袅细泉分”。(4)用之句下腰。如“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风含翠筱娟娟净,雨?藕燹∪饺较恪保?拔薇呗淠鞠粝粝拢?痪〕そ?龉隼础保?氨檀八尬?魇?旃案葡赶盖帷!币话愕氖?乙材芰睹?省⑹?看省⑿稳荽省⒍?实龋?啦荒芰兜?剩?敲茨芰兜?示统闪硕攀?亩来础
三、杜诗炼字艺术的成就及主要原因
杜诗炼字取得了巨大成就:(1)炼字出现句句有眼,篇篇有眼的行文习惯,下笔如有神,字字珠玑;(2)炼字把诗歌创作引向了全方位的现实主义,将历史上的“笔法”引入“诗法”;(3)形成了杜诗劲气内敛,奇崛雄劲,含蓄耐读,余音绕梁,余味不绝的创作风格;(4)绝高的炼字艺术奠定了杜甫“诗圣”、“诗史”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影响。
蜀相杜甫 篇11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是杜甫《哀江头》诗中的末两句。关于“欲往城南望城北”的解释,虽然历来说法很不一致,但是对于把握杜甫之“哀”至关重要。诗题作《哀江头》,“哀”字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自然也是解决上述纷争的钥匙。从杜诗的行文来看,他“潜行到曲江”,一为“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而“哭”,离黍之感倍增哀情,二为“苑中万物生颜色”“同辇随君侍君侧”的“昭阳殿里第一人”而“忆”,赏心乐事再倍增其哀,三为“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而“泪”,生死别离加倍增其哀,最后为“欲往城南望城北”而“感”,触景生情则更哀。诗的末两句互为因果,将造成“黄昏胡骑尘满城”的结果放在前面,最后指出造成这种结果之原因是唐玄宗“欲往城南望城北”,形象地、艺术地、真实地再现了唐玄宗在天宝末年先是穷奢极欲,继而养虎遗患,最终逃亡的丑行,讽意尖锐,耐人寻味。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是杜甫《哀江头》诗中的末两句。关于“欲往城南望城北”的解释,虽然历来说法很不一致,但是对于把握杜甫之“哀”至关重要 。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云:“老杜《哀江头》云:‘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言方惶惑避死之际,欲往城南,乃不能记孰为南北也。然荆公(王安石)集句,两篇皆作‘欲往城南望城北。’或以为误,或以为改定;皆非也。盖所传本偶不同,而意则一也。北人谓‘向’为‘望’,谓欲望城南,乃向城北,亦惶惑避死,不能记北之意。”此解清朱鹤龄从之:“‘黄昏胡骑’二句,放翁谓惶惑失道,正合当时情景;且与起二语相应。”[1]现代一些学者也有采用陆游说法的,或言“欲往城南句,写极度悲哀中的迷辋心情”;[2]或言“这说法比较圆通些”,“作‘忘城北’,或‘望南北’,虽都是一个意思,不过‘忘’字写的是心理活动,既凌虚不实,又显得直陈心曲,反而有矫揉造作之态,都不如‘欲往城南望城北’,写得来比较形象:心里愈来愈迷惑瞀乱了,想走回城南我的下处去;低头走了半天,才发觉我是在望(向)城北的方向走着呢!”[3]
陆游首倡的“惶惑避死之际,欲往城南,乃不能记孰为南北也”的说法却被明胡震亨《唐音癸签》所否定。他说:“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有作‘忘城北’又有作‘忘南北’者,讫无定本。今按曲江在都城东南。《两京新记》云:‘其地最高,四面宽敞’,灵武行在,正在长安之北,公自言往城南潜行曲江者,欲望城北,冀王师之至耳。他诗‘都人四面向北渧,日夜更望官军至’(《悲陈陶》),即此意。若用‘忘’宇,第作迷所之解,有何意义?且曲江已是城南矣,欲更往城南,何之乎?”[4]此说影响颇大,风行海内的《唐诗三百首》注本即采胡氏之解,如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说:“曲江在城南,地势最高。肃宗在灵武即位,地在长安之北。望城北,望王师的北来恢复京师。”[5]现代学者亦有持上述说法的,如萧涤非《杜甫诗选》认为:“欲往,犹将往。杜甫这时住在城南,时已黄昏,应回住处,故欲往城南。望城北者,望官军之北来收复京师。时肃宗在灵武,地当长安之北。旧注云:‘北人谓向为望,欲往城南乃向北,亦不能记南北之意。’杜甫恐不至如此神志不清。”[6]
现代亦有既不同陆氏之说的,又不同意胡氏之说的,如徐仁甫《杜诗注解商榷》就作这样解释:“杜甫家居城南,‘春日潜行曲江曲’之后,自当回到城南。然当‘黄昏胡骑尘满城’之时,心念朝廷,故不免累望城北耳。唐朝廷在长安城北,白居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回车叱牛牵向北’可证(意本陈寅恪说)。杜甫《秋兴》‘每依北斗望京华’,与此同意。‘望城北’三字正表达了诗人忧国之情,绝非心乱目迷的形象。”[7]
如是三种观点,其实都值得商榷。倘说杜甫“惶惑避死之际”竟然不能辨别“孰为南北”,大敌当前,社稷焚毁,人民涂炭,杜甫这样的举措岂不是怕死鬼的形象吗?《哀江头》写于至德二载(757)的春天;在这之前的至德元载(756),长安陷落,“自京畿、鄜坊至于岐、陇皆附之(叛军)”,杜甫从长安逃出“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8]又被送到长安。在兵荒马乱、人命难保的情况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和“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杜甫“羸服欲奔行在”,其精神和胆识已非常人所具有,却怎么会“惶惑”到连东西南北也不知道呢?既然如此胆小,怕死,“惶惑”,怎么会于此年“今夏草木长”的四月,“脱身得西走”而“麻鞋见天子”呢?难道他不怕掉头吗?所以陆游的“惶惑”说不能令人折服。又倘说曲江“‘其地最高,四面宽敞’,灵武行在,正在长安之北,公自言往城南潜行曲江者,欲望城北,冀王师之至耳”,也似于理不通,诚如傅庚生质疑:“当然,谁也不能说当时老杜不冀王师之至,他是在万分殷切地伫望着的;问题只在这一句诗的原意是否即在北望灵武?以理度之,倘欲北望,在任何高处都可以,何必到南郊高处再隔城以望北呢?眷念官军,心‘向’北方的行在就可以了,何必当真用目去望?灵武虽在北方,相居数百里之遥,定能真个望见?原诗明明说的是在‘黄昏’,既已‘黄昏’,又云‘欲往’,然后再去‘望城北’,还能望见什么呢?”[9]中的之论,解人之未解;但傅先生的结论却回到陆游的“惶惑”说上去,恕笔者不敢苟同。再倘说“唐朝廷在长安城北”,杜甫“心念朝廷,故不免累望城北耳”,也好象有些不近情理处。杜甫“潜行曲江曲”的当儿,“唐朝廷”在长安已不复存在,玄宗蒙幸成都,肃宗即位灵武,“望城北”岂不是空望?何况杜甫对于安史之乱前“唐朝廷”早已心怀不满,颇有讽刺了。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云:“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多士盈朝廷,仁者且战慄。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中堂舞神仙,烟雾蒙玉质。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诗用对比手法,极写贵族豪华奢侈,宫墙咫尺,荣枯分明,判然两个世界,稍有良心的朝臣,谁不为之战慄恐惶,这样下去,国家要出乱子的!明刺群臣,实讽人君——玄宗!待到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蜀,杜甫更是入木三分地讽刺和揭露昔日“唐朝廷”的荒淫误国:“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奸臣竟菹醢,同恶随荡析。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微尔人尽非,于今国犹活”(《北征》)。他寄希望于肃宗,又称快于陈将军(玄礼),就是对玄宗朝廷的鞭挞和否定。足见杜甫“忠君”绝非愚忠,他往往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忠君爱国”。《哀江头》诗中的“望城北”断非诗人“累望”那个玄宗之“朝廷”。
综上所析,前列三说,均不能释笔者心中之疑。我认为诗题作《哀江头》,“哀”字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自然也是解决上述纷争的钥匙。“江”指“曲江”。《太平寰宇记》:“曲江池,汉武帝所造,名为宜春苑,其水曲折有似广陵之江。故名之。”《剧谈录》:“曲江在宜春苑,在汉为乐游园。开元疏凿,遂为胜境。其南有紫云楼、芙蓉苑。其西有杏园、慈恩寺。江头菰蒲葱翠,柳阴四合,碧波红叶,依映可爱。”这里当是唐朝廷皇室贵戚游宴享乐文人学士赏景览胜之地,据傅庚生先生考证,杜甫那时可能就住在长安城南,朱雀街东的地方,常在这里盘桓。[10]诗人“潜行”到此,“本哀贵妃,不敢斥言,故借此江头行幸标为题目耳”。[11]杜甫面对“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回顾昔日繁华热闹胜地,抚今追昔,意多哀悼,通过对比,触景生情,旨在揭示出国破家亡的根源,实由于玄宗朝廷的骄奢荒淫,统治者以“明眸皓齿”化作“血污游魂”而自食其果。这“哀”颇有白居易《长恨歌》中所谓“此恨绵绵无绝期”之“恨”的意思,就是说“哀”而含怨,“哀”而含刺,即“过伤心之地,《江头》定激哀衷”。[12]《杜诗博议》的作者云:“赵次公注引苏黄门,尝谓其侄在进云:《哀江头》即《长恨歌》也。《长恨歌》费数百言而后成。杜言太真被宠,只‘昭阳殿里第一人’是矣。言从幸,只‘白马嚼啮黄金勒’足矣。言马嵬之死,只‘血污游魂归不得’足矣。按黄门此论,止言诗法繁简不同耳;但《长恨歌》本因《长恨传》而作,公安得预知其事而为之兴哀?《北征》诗‘不闻殷夏衰,中自诛褒妲’,公方以贵妃之死,卜国家中兴,岂应于此为天长地久之恨乎?”[13]所引苏辙之论,颇能启发人。但是他否定杜甫由玄宗的荒淫误国而预知唐王朝之兴衰是失之于对诗人的全面了解,仍然视杜甫为“愚忠”,实在太遗憾了。其实在苏辙看来,《长恨歌》和《哀江头》所写的是同一题材,只是白居易侧重于纪事,杜甫则侧重于抒情罢了。但是却都写了悲剧主人公的形象,或恨或哀,不无黍离之悲。不过白居易之恨“既有男女风情的寄托,也有感伤世事的同情,是寄托和同情所编织起来的对悲剧人物的讽怨”,[14]带有中唐文人普遍的社会心理;杜甫之哀纯粹是清醒者对盛极而衰的现实的埋怨、讽刺和批判。苏辙肯定的是杜甫“词气如百金战马,注坡蓦涧,如履平地,得诗人之遗法”的行文之道,欣赏的是杜甫“事不接,文不属,如连山断岭,虽相去绝远,而气象联络”的大手笔,是那种跌宕跳跃、挫顿有致而“转折矫键略无痕迹”的抒情风格;他认为白居易那样“诗词甚工,然拙于纪事,寸步不遗,犹恐失之”则是极笨的法子。[15]应该说,“纪事”以“词气”为主,“注波蓦涧”,不怕顿转间断,固然可以收到极佳的艺术效果,但不能认为详于纪事,“寸步不遗,犹恐失之”的写法就很不好。可是苏辙这种比较法给我们以很重要的关键性的引发:既然《哀江头》的题材跟《长恨歌》相同,既然杜、白同写悲剧主人公,则笔者则认为“欲往城南望城北”恐怕就不是诗人的形象,而是悲剧主人公之一—唐玄宗的形象了。
首先,从杜诗的行文来看,他“潜行到曲江”,一为“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而“哭”,离黍之感倍增哀情,二为“苑中万物生颜色”“同辇随君侍君侧”的“昭阳殿里第一人”而“忆”,赏心乐事再倍增其哀,三为“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而“泪”,生死别离加倍增其哀,最后为“欲往城南望城北”而“感”,触景生情则更哀。“哭”的“忆”的“泪”的“感”的是诗人,而所“哭”的所“忆”的,所“泪”的所“感”的当是悲剧主人公——杨、李。而且就这首诗而言,制造悲剧的责任杜甫认为应由李隆基来负。诗不言哀但以哀字贯穿始终,笼罩全篇很切题,很有现实性,很有时代感,他绝不是抒发自己陷于叛军的个人哀怨,而是以眼前景联想到唐皇室,联想到整个国家。读者到此,不禁发问谁把国家弄到这地步?前人有悟出其中道理者,如黄生《杜说》所云:“此诗半露半含,若悲若讽,天宝之乱,实杨氏为祸阶,杜公身事明皇,既不可直陈,又不敢曲讳,如此用笔,浅深极为合宜。”且云:“善述事者,但举一事,而众端可以包括,使人自得其言外,若纤悉备记,文愈繁而味愈短矣。”[16]这是很得诗人之意的。 其次,考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唐纪三十四至德元载》:“(哥舒翰)麾下来告急(指潼关失守),上(玄宗)不时召见,但遣李福德等将监牧兵赴憧关。及暮,平安火不至,上始惧。壬辰,召宰相谋之。杨国忠自以身领剑南,闻安禄山反,即令副使崔圆阴储侍,以备有急投之。至是首唱幸蜀之策。上然之。癸巳,国忠集百官于朝堂,惶惧流涕;问以策略,皆唯唯不对。国忠曰:‘人告禄山反状已十年,上不之信。今日之事,非宰相之过。’仗下,士民惊扰奔走,不知所之,国忠使韩、虢入宫,劝上入蜀。甲午,百官朝者什无一二。……是日,上移仗北内(玄武门内)。既夕,命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整比六军,厚赐钱帛,选闲厩马九百余匹,外人莫之知。乙未黎明,上独与贵妃及亲近姊妹、皇子、妃、主、皇孙、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陈玄礼及亲近宦官、宫人出延秋门,妃、主皇孙之在外者,皆委之而去。”及至马嵬兵变,贵妃赐缢,国忠被杀,“丁酉,上将发马嵬,朝臣惟韦见素一人,乃以韦谔为御史中丞,充置顿使。将士皆曰:‘国忠谋反,其将吏皆在蜀,不可往’。或请之河、陇,或请之灵武,或请之太原。上意在入蜀,虑违众心,竟不言所向。韦谔曰:‘还京,当有御贼之备。今兵少,未易东向。不如且至扶风,徐图去就。’上循于众,众以为然,乃从之。……已亥,上至岐山。或言贼前锋且至,上遽进,宿扶风郡。……辛丑,上发扶风,宿陈仓。……壬寅,上至散关……丙午,上至河池郡。……”[17]恕笔者繁引史料,因与“欲往城南望城北”之解关系重大。当“胡尘轻拂建章台”的时候,“圣主西巡蜀道来”(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这个逃亡天子李隆基原来是“然之”杨国忠“首唱幸蜀之策”,即决定“千乘万骑西南行”(白居易《长恨歌》);不料马嵬兵变,“虑违众心”,以采纳韦谔“不如且至扶风,徐图去就”的建议为幌子,宿“扶风”上“岐山”“宿陈仓”上“散关”“河池”绕了个大圈子,最后还是到了蜀地成都。上述所经之地如“扶风”“岐山”,均在长安城之西北,玄宗意在逃往长安西南之成都,都围绕经过长安西北州郡,岂不是“欲往城南向城北”吗?“北人谓‘向’为‘望’,谓欲往城南,乃向城北,”把“向”释为“望”不是更顺理成章吗?可见杜甫诗中所写的,乃是史实。诗人“潜行”于“曲江”,看到眼前“黄昏胡骑尘满城”的情景,当时“九重城阙烟尘生,千骑万骑西南行”的惨象一幕幕出现,自然又想到“欲往城南望城北”的唐玄宗。这样的狼狈下场难道不可哀吗?当年“霓旗下南苑”的威武一去不复返了,只落得绕道奔蜀,逃命,“明眸皓齿”的贵妃,也只剩下“血污游魂”。“江草江花岂终极”,这衬托之笔,极言花草无知,年年依旧,蒲柳自绿,又何足怨呢?倒是“人生有情泪沾臆”,“此恨绵绵无绝期”啊!这也就是杜甫“哭吞声”的原因所在。真可谓‘黄昏胡骑’二句”才真正“含当时情景且与起二句相应”。杜甫挖掘重大的历史题材,以哀情出之,既总结了亡国教训之痛,又表达了自己爱国之忱。以笔者拙见,诗的末两句互为因果,将造成“黄昏胡骑尘满城”的结果放在前面,最后指出造成这种结果之原因是唐玄宗“欲往城南望城北”,形象地、艺术地、真实地再现了唐玄宗在天宝末年先是穷奢极欲,继而养虎遗患,最终逃亡的丑行,讽意尖锐,耐人寻味!在仅有的二十句诗中,熔“纪事”“抒情”于一炉,诚如“百金战马,注坡蓦涧,如履平地”,又如“连山断岭,虽相去绝远,而气象联络”,前人把它跟脍炙人口、千古不朽的《长恨歌》作比较,不是没有道理的。[1]
所以《哀江头》末两句可散绎为:暮夜降临,叛贼在长安城内烧杀掠抢,闹得乌烟瘴气,血腥满城。一年前,皇帝玄宗“千乘万骑西南行”的惨象似乎又浮现在我的眼前,这绕道逃亡的血的历史可千万别重演了,“欲往城南望城北”的历史悲剧多么悲哀啊!我只盼望早日收复长安,快点结束战乱,“今朝汉社稷,新数中兴年”(《自京窜至凤翔喜达行在所三首》其三)!
参考文献:
[1] 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 傅庚生。杜诗析疑[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779.
[4] 胡震亨。唐音癸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5] 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7] 徐仁甫。杜诗注解商榷[M].北京:中华书局,1979.
[8] 欧阳修 宋祁。新唐书·杜甫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9] 傅庚生。杜诗析疑[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79.
[10] 傅庚生。杜诗析疑[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79.
[11] 陈婉俊补注《唐诗三百首》北京:中国书店,1991
[12] 浦起龙。读杜心解[M].北京:中华书局,1961.
[13] 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4] 康怀远。白居易之恨求解[J]..太原:名作欣赏,2005,4.
[15] 曾枣庄 舒大刚。三苏全集[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16] 黄生。杜诗说,清康熙三十五年一木堂刻本。
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 篇12
第一条 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税收征管法)的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凡**由税务机关征收的各种税收的征收管理,均适用税收征管法及本细则;税收征管法及本细则没有规定的,依照其他有关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三条 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作出的与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决定一律无效,税务机关不得执行,并应当向上级税务机关报告。***应当依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履行纳税义务;其签订的合同、协议等与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一律无效。
第四条 国家税务总局负责制定全国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技术标准、技术方案与实施办法;各级税务机关应当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总体规划、技术标准、技术方案与实施办法,做好本地区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工作。地方各级人民*应当积极**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并******实现相关信息的共享。
第五条 税收征管法第八条所称为***、扣缴义务人保密的情况,是指***、扣缴义务人的商业秘密及个人隐私。***、扣缴义务人的税收违法行为不属于保密范围。
第六条 国家税务总局应当制定税务人员行为准则和服务规范。上级税务机关发现下级税务机关的税收违法行为,应当及时予以纠正;下级税务机关应当按照上级税务机关的决定及时改正。
下级税务机关发现上级税务机关的税收违法行为,应当向上级税务机关或者****报告。
第七条 税务机关根据检举人的贡献大小给予相应的奖励,奖励所需资金列入税务部门年度预算,单项核定。奖励资金具体使用办法以及奖励标准,由国家税务总局会同*制定。
第八条 税务人员在核定应纳税额、调整税收定额、进行税务检查、实施税务行政处罚、办理税务行政复议时,与***、扣缴义务人或者其法定**人、直接责任人有下列关系之一的,应当回避:
(一)夫妻关系;
(二)直系血亲关系;
(三)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
(四)近姻亲关系;
(五)可能影响公正执法的其他利害关系。
第九条 税收征管法第十四条所称按照*规定设立的并向社会**的税务机构,是指省以下税务局的稽查局。稽查局专司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抗税案件的查处。国家税务总局应当明确划分税务局和稽查局的职责,避免职责交叉。
税务登记
第十条 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对同一***的税务登记应当采用同一代码,信息共享。
税务登记的具体办法由国家税务总局制定。
第十一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向同级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定期**办理开业、变更、注销登记以及吊销营业执照的情况。**的具体办法由国家税务总局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联合制定。
第十二条 从事生产、经营的***应当自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30日内,向生产、经营地或者纳税义务发生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如实填写税务登记表,并按照税务机关的要求提供有关证件、资料。前款规定以外的***,除国家机关和个人外,应当自纳税义务发生之日起30日内,持有关证件向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个人所得税的***办理税务登记的办法由*另行规定。税务登记证件的式样,由国家税务总局制定。
第十三条 扣缴义务人应当自扣缴义务发生之日起30日内,向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办理扣缴税款登记,领取扣缴税款登记证件;税务机关对已办理税务登记的扣缴义务人,可以只在其税务登记证件上登记扣缴税款事项,不再发给扣缴税款登记证件。
第十四条 ***税务登记内容发生变化的,应当自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者其他机关办理变更登记之日起30日内,持有关证件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变更税务登记。***税务登记内容发生变化,不需要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者其他机关办理变更登记的,应当自发生变化之日起30日内,持有关证件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变更税务登记。
第十五条 ***发生解散、破产、撤销以及其他情形,**终止纳税义务的,应当在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者其他机关办理注销登记前,持有关证件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按照规定不需要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者其他机关办理注册登记的,应当自有关机关批准或者宣告终止之日起15日内,持有关证件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因住所、经营地点变动,涉及改变税务登记机关的,应当在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者其他机关申请办理变更或者注销登记前或者住所、经营地点变动前,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并在30日内向迁达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或者被其他机关予以撤销登记的,应当自营业执照被吊销或者被撤销登记之日起15日内,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
第十六条 ***在办理注销税务登记前,应当向税务机关结清应纳税款、**金、罚款,缴销**、税务登记证件和其他税务证件。
第十七条 从事生产、经营的***应当自开立基本存款账户或者其他存款账户之日起15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书面报告其全部账号;发生变化的,应当自变化之日起15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书面报告。
第十八条 除按照规定不需要发给税务登记证件的外,***办理下列事项时,必须持税务登记证件:
(一)开立银行账户;
(二)申请减税、免税、退税;
(三)申请办理延期申报、延期缴纳税款;
(四)领购**;
(五)申请开具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
(六)办理停业、歇业;
(七)其他有关税务事项。
第十九条 税务机关对税务登记证件实行定期验证和换证**。***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持有关证件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验证或者换证手续。
第二十条 ***应当将税务登记证件正本在其生产、经营场所或者办公场所公开悬挂,接受税务机关检查。***遗失税务登记证件的,应当在15日内书面报告主管税务机关,并登报声明作废。
第二十一条 从事生产、经营的***到外县(市)临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应当持税务登记证副本和所在地税务机关填开的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向营业地税务机关报验登记,接受税务管理。从事生产、经营的***外出经营,在同一地累计超过180天的,应当在营业地办理税务登记手续。
蜀相杜甫 篇13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晚年惭于诗律细”(《遣闷呈路十九曹长》)[1]晚年的诗歌更加凝炼。诗的开头四句,写尽了历史烟尘过后的荒凉感。武侯祠的位于繁华的成都古柏森森的郊外,工整的对偶写出春天的景色。“空”、“自”衬托出武侯祠的寂寞与荒凉。杜甫在《咏怀古迹五道》之五称赞诸葛亮:“诸葛大名垂宇宙”、“万古云霄一羽毛”,将孔明比作伊吕尚,功盖萧何、曹参。然而,这样的盖世英雄如今到了哪里?“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阁夜》)[2]一代圣贤已入黄土,目前的人事和远地的音书都只能托给天地间的大寂寥了。英雄作土,空余碧草春色依旧,黄鹂声声依旧!
这样的沧桑感,促发英雄人生苦短的悲叹。他们渴望在有限的人生,建功立业,青史留名。可是,正如韩愈叹惜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杂说・世有伯乐》)。[3]机遇和才志的矛盾却造成了无数的人才悲剧。“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高度概括了孔明不同寻常的一生。诸葛亮何其幸也,刘备三顾茅庐,咨之以天下大事,委之于重任,赋之以托孤之重,君臣之间,如鱼得水,无所猜忌。虽然刘备这样猥自枉屈是为了笼络人才,成己霸业,然伯乐难遇。诸葛亮感激刘备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力挽狂澜,为无立锥之地的刘氏挣下三分天下的蜀汉基业。刘备深知自己儿子是昏庸无能之辈,故于临终前托付孔明:“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并令后主事之若父。古来才俊,几人能受到君主这样的恩宠、殊荣。刘备的几句安抚之辞,换来的是诸葛亮的感激涕零:“臣敢竭股肱之力,郊忠贞之节,继之以死!”[4]士为知己者死,几乎是风烛残年的诸葛亮,依然率领大军连年征战,又不放心昏庸的后主,临行前上《出师表》,反复叮咛嘱咐“远小人,亲贤臣”,然后“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渴望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趁自己有生之年,拼死把一块扶不上墙的烂泥,扶上皇帝的宝座,才可以无愧地面见先帝,报答他的三顾之恩,托孤殊荣。据《魏氏春秋》载:“亮使至,宣王问其寝食及其事之烦简,使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食不及数升’,宣王曰:‘亮将死矣!’”。日夜思报效,至于累死。杜甫在《武侯庙》中叹道:“遗庙丹青古,空山草木长,犹闻辞后之,不复卧南阳。”
杜甫也像无数才志之士一样,窃比稷契。现实的残酷并没有改变他忠君恋阙、仁物爱民的初衷。“非无江海志,萧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决。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葵藿倾太阳的本性使他面对屡屡的打击和失败,依然痴心不改,不肯做萧洒送日月的隐士,甚至于在因贫寒交困,幼子饿死的情况下,还要“默思失业徒,因念远辛卒。忧端齐终南,鸿洞不可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心中依然装的是天下苍生。安史之乱,杜甫陷于叛军,被押至长安,面对破碎的山河,他忧心如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以至于白发搔落。后有幸逃脱长安,他历尽艰辛,不远千里奔赴凤翔,追寻肃宗。“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朝廷愍生还,亲故伤老丑,涕泪受拾遗,流离主恩厚”(《述怀》)。衣衫褴褛、白发苍苍的诗人,九死一生之后站在肃宗面前,感动了君王。五月官拜左拾遗,自以为得到了报效朝廷机会的杜甫涕泪交流,思感皇恩,哪里想到,因疏救房绾,触怒肃宗,八月即被放还州。“拜辞诣阙下,怵惕久未出。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东胡反未已,臣甫愤所切。挥涕恋行在,道路犹恍惚。”(《北征》)遭弃的杜甫,不愿离开,一步三回头,依依难舍。非是贪慕富贵,而是担忧主上有失,挥泪远行,却念念不忘东胡未平,以至于行路时神思恍惚。沿途看到满目疮痍,生灵涂炭,国家处于动荡和危险之中,诗人肚肠寸断,幻想着大唐帝国的中兴:“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北征》)哀莫大于心不死。如果心死了,放下包袱,反而没有了沉重。唯有屡受打击,心却不死,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每一轮的挫折和失败都会使人清晰地感受到心头流血的疼痛与凄楚,痛到深处,人何以堪!
刘备为了得到贤才而三顾茅庐,杜甫千里迢迢寻肃宗,却被拒之门外。“蛰龙三冬卧,老鹤万里心。昔时贤俊人,未遇犹至今。稽康不得死,孔明有知音,又用垅坻松,用舍在所寻。大哉霜雪干,岁久为枯林。”(《遣兴五首》)蛰龙伏于野,志在九天,老鹤不改万里翱翔之心。稽康遭戮,孔明得遇知音。岁月已晚,大材不用,终成枯林。岁月无情,忽乎老之已至的诗人虽有“材大难为用”的忧愤,仍然不改其壮心,依然不肯做“萧洒送日月”的隐士。《秋兴八首》表达了晚年的诗人虽流落他乡,仍心恋京华故阙的宿愿。“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秋兴八首》之二)被命运抛弃,风烛残年的老人,每日独坐在夔府孤城,痴痴遥望京城方向,直至夕阳西下,耳听凄凉的猿啼,心念着朝廷社稷,望眼欲穿。“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秋兴八首》之五)身在万里之外的江湖之野,梦里又回到了朝堂之上,致君尧舜,醒来却在杜鹃啼血猿哀鸣的巴蜀,镜中已是满头白发,自己的壮志雄心,自己的济世之才,终究要埋入土灰,却无人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5]
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封建时代的文人一向以出仕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怀抱“兼济天下”的才志,渴望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然而,才志和机遇并不是一致的,千里马常有,伯乐难遇。即便是少数的佼佼者得以一展才志,也往往落下“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诸葛亮是幸运的,先主信任恩宠有加,后主奉之若父,身为蜀相,实掌国政,在历史的舞台上,尽情施展,甚至和帝王一起享受后世的香火。杜甫在《咏怀古迹五首》之四中吟道:“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羡慕之情,溢于言表。然而,命运总是弄人,诸葛亮竟然在出师北伐未获全胜的时候,过早地陨落于五太原了。陈寿说:“亮之器,能理政,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6]就是这样一个才志盖世、又遇千载难逢机遇的幸运儿,熬尽了毕生的心血,也没有实现自己一统汉室江山的宿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地为刘氏父子规划的霸业蓝图,挣下的三分天下,随着他生命的耗尽,也日渐走向穷途末路,最终灰飞烟灭于历史的长河之中。非才不足,非无机遇,怎奈苍天无情,命运弄人,以至大事未成,空余遗恨,死难瞑目。孔明尚且有此遗恨,怎不让人产生强烈的悲剧感和幻灭感,后世士人怎不扼腕长叹人生的残酷与悲凉,为自己,为孔明,为天下所有的英雄,泪洒青衫。
公元770年,一代诗圣在寂寞中长逝。《蜀相》即是这一年写下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站在寂寞的荒郊古庙,凭吊已逝的英雄,诗人老泪纵横,残阳如血,春草无情,英雄末路,天地无语。用漫长的一生,也没有追寻到那个美丽的梦幻。“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7]
参考书目:
[1].《中国文学史》卷二,袁行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2].《读杜心解》,浦起龙,中华书局,1977年,下同
[3].《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朱东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4].《三国志选注。诸葛亮传》,缪钺,中华书局,1959年
[5].《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朱东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6].同[4]
大班游戏教案《找朋友》 篇14
磁铁不是人发明的,是天然的磁铁矿。也可以由人工制造。磁铁能够产生磁场,具有吸引铁磁性物质如铁、镍、钴等金属的特性。
游戏目标:
1.认识磁铁,感知磁铁具有能吸起铁制品的特性。
2.能将猜想和验证结果记录在操作单上。
3.体验探究的乐趣幼儿的探究欲。
游戏准备:
1.材料准备:磁铁、布、钥匙、塑料片、回形针、铁夹子、纸。
2.环境准备:在益智区投放“磁铁找朋友”操作单。
3.经验准备:知道磁铁能吸起铁制品。
操作要点:
1. 将自己的'猜想记录在操作单上,认为磁铁能吸起来的物品打钩,不能吸起来的打叉。
2. 自主选择材料,探索磁铁能吸哪些材料。
3. 将验证结果记录在操作单上。
游戏活动:
游戏背景(包括教师参与):
我们班的幼儿一直都对黑板为什么会吸东西很感兴趣,也经常问我老师这个东西为什么会被黑板吸住,磁铁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就为他们在区域投放了磁铁和各种丰富的材料让他们去探索和感知磁铁具有能吸起铁制品的特性。
吴佩萱和高浩然在益智区玩起了磁铁。
教师:“你们先猜一猜这些材料能不能被磁铁吸起来,把猜想填在记录表上,在能吸的东西下面画打钩。不能吸的东西下面画打叉。”
教师:“那你们快试试回形针到底能不能被吸起来。”
教师:“嗯,回形针是铁制品,也能被吸起来,你把验证结果记录在操作单上把。
教师:“你们在试试其它的材料,看你们猜的对不对?
幼儿游戏表现:
高浩然:“我觉得钥匙、铁夹子能被磁铁吸起来,布、塑料片、回形针、纸不能被吸起来。”
吴佩萱:“不对,回形针也能被磁铁吸起来!”
吴佩萱:“老师,你看,回形针能被吸起来。”
于是,高浩然和吴佩萱继续进行试验。
幼儿发展分析:
“磁铁找朋友”的的游戏源于生活,教师选取了幼儿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品,它是幼儿能够直接感知,容易理解,并且用有吸引力的事物作为学习对象,增进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置身情境中去感受、去学习,既获得了许多磁铁的知识,也培养了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习惯和能力。
丰富的操作材料能够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教师让幼儿尝试了先猜测,再验证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大班的幼儿大部分都学会了记录,但是还是有个别能力较弱孩子不知道如何记录,教师应该多引导孩子们学会记录自己的猜想和试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