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清明节纪念烈士诗歌朗诵(优秀13篇)正文

《清明节纪念烈士诗歌朗诵(优秀13篇)》

时间: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清明诗歌朗诵 1

诗歌教学要多读,这一点语文老师已经基本达成共识。许多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不仅注意到诵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读,而且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朗读。部分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存在一些误区,使得诵读在诗歌教学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要让学生把一首首优美经典的诗词读懂,读透,读出情感,读出韵味,在诵读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用多样化的朗读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

古典诗词美则美矣,可是与现代学生的生活有些遥远,有些艰涩难懂,没有小说戏剧那样精彩,部分学生对诗歌缺乏兴趣,自然很难沉浸到古典诗词优美的意境中。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最活跃、最有效的因素。要让学生主动走近古典诗词,首先要采用丰富有趣的朗诵方式,激发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

(1)古诗吟唱

古典诗词不仅语言美,意境美,而且音韵婉转,富有音乐美。有些古诗词已经被配上现代流行音乐传唱,深受年轻人的喜爱,最有名的是王菲演唱的苏轼的《水调歌头》,还有邓丽君的《淡淡幽情》专辑,安雯演唱的李清照的《一剪梅》等。可以让学生学唱这些诗词,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编曲,配合诗词演唱。让学生在流行歌曲的旋律中,轻轻松松唱会经典古诗,何愁学生对古诗学习不感兴趣呢?

(2)配乐诵读

情境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在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时,教师可以配上与诗歌意境一致的音乐,营造诵读的氛围,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比如在教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配上《春江花月夜》的乐曲;在朗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配上一曲古韵十足的《高山流水》。音乐创造的意境可以营造特有的心理氛围,把握诗歌的意境美,从而促进学生理解诗歌,熟读成诵。

(3)配画诵读

配画诵读,即将诵� 如学习《归园田居》时让学生一边朗读“桃李罗堂前,榆柳荫后檐。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边想象陶渊明回归田园之后看到:堂前静静地开放着一片的粉色桃花和李花,如桃花源一样梦幻;屋后,榆树和柳树已经吐出嫩绿的新叶,带来一片清凉;眺望远处,村庄里袅袅炊烟升起……这是一派何等宁静祥和的田园风光。学生自然能从中体会陶渊明此刻如鸟归山林般的喜悦之情。

(4)比赛朗诵

要提高学生吟诵诗词的兴趣,让学生乐于读诗、学诗、背诗,还可以开展各种读诗、背诗活动。比如组织一些诗歌朗诵兴趣小组,定期组织一些对诗歌感兴趣的学生探究、诵读诗词。还可以结合一定的主题,开展一些诗词朗诵比赛,让喜欢朗诵的学生到舞台上一展才华。学生准备比赛的过程就是学生与古典诗词亲密接触的过程,也是学生诵读水平提高的过程,这本身就是对学习古诗词的一种促进。另外,一些参与其中的学生对于诵读古诗词会积极性更高,信心更强。

指导古诗诵读的方法还有不少,语文老师既要积极努力探索新的朗读方法,掌握各种信息,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又不能过于依赖这些手段,让学生的注意力由古典诗词转移到这些手段上来。

2.重视范读的作用

教师范读可以让学生尽快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而且范读带着教师对诗歌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范读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做好充分准备,理解诗歌的情感。另外,教师的范读不仅起到示范作用,对学生诵读诗歌还起到鼓励作用。现在部分老师不喜欢自己读,喜欢到网上搜索朗读录音,我不提倡这样做,偶 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表现出对诗歌朗诵的不自信或没有兴趣,那么学生就感受不到诗词朗诵的乐趣,更读不出诗词的意境与内涵。而且现在网络上的朗读录音鱼龙混杂,并非都是精品,与其让哗众取宠的劣质朗读破坏了古典诗词的美感,不如教师自己朗读,虽然教师范读也有不足,但是,这种与学生共同品味经典的愉悦和亲切感,是任何录音都无法比拟的。

3.重视朗读水平的检测与评价

在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往往在课堂上先由教师范读或请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然后学生齐读或自由朗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朗读水平有没有提高,教师很少关注。对于朗读水平的检测除了让学生单独朗诵给教师听以外,还可以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背诵,也可以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互相测评,还可以通过举办古典诗歌朗诵比赛,用这种方式检测学生的朗读水平。

对学生朗读水平的评价以鼓励为主,但要实事求是,不能不管学生读成什么样都是一句:很好,读得不错。这样不负责任的赞扬对已有判断力的高中生不是鼓励,而是另一种伤害。对于朗读水平不高的学生,可以表扬他字音读得准,读得很流畅,让他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对于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表扬他读得抑扬顿挫,语音语调掌握得不错,要注意进一步体会诗词的情感;对于朗读水平很高的学生可以给个荣誉称号,这是对学生诵读的激励。

4.不能以背诵代替诵读体悟

清明缅怀先烈朗诵稿 2

你不再带着微笑 向我们走来

我乘坐清明节的细雨 和妹妹

揣着湿透了的思念

又一次来这里看你

自从零四年你一个人住在这里

我们没就再也没有见过面

亲人们间的相聚

也就只能在泪流如海的梦里

这么多年了

你是否已经忘记了回家的路

那为何不来看一看年迈的双亲

难道你听不见他们想你时的哭泣

手中的茔钱像迎春花在寒风中颤栗

决提的泪水和着纸灰在空中飞扬

我要偷来天国大门上的钥匙

接你回家 从此再不分离

清明缅怀先烈朗诵稿 3

每当我们朗诵这些正义歌.

热血奔腾在心中,

山岛啼,红花开,阳光照大地,

东风吹,松枝摆,浩气依然在。

胸前的红领巾映着阳光,

就象先烈的忠贞、刚强,

一朵白花一个心愿,一朵白花一个问安,

凝聚着每一个少先队员的敬仰,

编织着每个小伙伴的誓言。

清明缅怀先烈朗诵稿 4

百年回眸, 悠悠岁月,

旧中国,列强欺凌,

主权沦丧,山河破碎,生灵涂炭。

面对中华民族——

毕生最大的耻辱与危难,

多少仁人志士

慷慨悲歌,前仆后继,

浴血奋战在革命的最前线。

是他们让中国从东亚病夫中

毅然走了出来

是他们改写了中华民族

百年的悲惨历史

是他们抛头颅,洒热血

在雄壮的战鼓声中浴血奋战

为中华民族取得了

一个辉煌的。胜利。

美好的现实正是革命先烈

所期待和为之奋斗不息的境界。

血与火的革命

与今天如火如荼的建设

相辅相成,浑然一体。

大地春色

融入了无数先烈的

热血和生命。

不是有人说过,

给他一个支点,

他就可以撬动地球吗?

清明诗歌朗诵 5

少年如诗。十三四岁,花一样的年华,诗一般的年龄。诗歌,古今中外的优秀诗歌应� 我多希望,孩子们能乘着诗歌给予他们的轻灵的翅膀飞翔。

诗歌简约而蕴含丰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而忽视了学生的诵读与体悟。由于教师细致的咀嚼和灌输占去大量的时间,学生就失去了更多与文本接触的机会,沉溺于支离破碎的解析中,不能从宏观和整体的角度对诗歌进行感知和把握。鉴于这种认识,作为普通的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中我和学生们一起进行了一些活动,力所能及地做我能做的一点事情,目的只是想把诗歌这一语言的精华送给孩子们,希望激发他们对诗歌的一点兴趣,增添生活的诗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兴趣,营造一种诗意的学习氛围,我们举行了多次诗歌朗诵会。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中所选现代诗篇较多,如《七子之歌》、《再别康桥》、《回延安》等。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抽签进行现代诗歌朗诵会。比赛之前先给学生留出充分的准备时间,比赛时小组的所有成员必须齐上阵,这样就给每一个学生都提供了一次锻炼的机会,而且对于那些怯于开口的学生更是一次很好的促进。朗诵的形式是多样的,由学生根据诗歌内容以及本组特点进行设计。学生们充分显示出他们的聪明与才智,配乐朗诵式、合唱朗诵式、男女分诵式、一人领诵式等,精彩纷呈。

我们又举行了一次古代诗词朗诵会,还是以小组为单位,每一小组自主选择一个专题。而且,本次诗歌朗诵会我还给学生提了一个新要求,在背诵之前加一段开场白或在结束时加一段结束语,二百字左右。一组准备了李白诗专题,背诵《将进酒》和《蜀道难》,六位同学合作背诵了这两首长诗,很不容易。四组背诵了杜甫的“三吏”、“三别”,一人一首。五组背诵了词六首。其他小组则选择了咏秋词专题、苏轼词专题、辛弃疾词专题、李白诗专题、咏荷诗专题等。

刘阳同学在周记中记下了自己的紧张以及这次朗诵会的盛况:“今天语文课上的古诗词朗诵会,可谓是多姿多彩。每个小组上场都会给观众带来小小的惊喜与小小的惊讶,同学们的情绪都特别的高涨。轮到7组的时候,我就特别的紧张,感觉血液在沸腾,心儿像小鹿一样咚咚地跳,待到我站起身的那一刻,心已经跳到了嗓子眼。看得出来,我们的组员也很紧张。韩诚第一个朗诵就卡了壳,字都是一个一个跳出来的;还有张雅婷,本来在台下背得滚瓜烂熟的《月下独酌》,到了台上却又一遍又一遍地看;当然还有我了,我感觉脸上火辣辣的,我知道当时我的脸已经堪比红苹果了,滚烫滚烫的……我们组的闪亮点当属马靖宇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从他一开始背,同学们的情绪就直线上升,还没背完,同学们就已经掌声如雷了。一首《将进酒》被他背诵得豪放激昂、淋漓尽致,同学们掌声连着掌声,带着赞许,带着鼓励……”

诗歌朗诵会很精彩,学生们的解说词也同样精彩:

一组的解说词:我们是一组,今天给大家展示的是李白专题。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盛唐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被称为“诗仙”。他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放气魄,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傲不羁,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大气。我们所背诵的就是李白最富盛名的两首诗――《将进酒》和《蜀道难》。

再看看我们活动之后的小作文,孩子们的才气扑面而来。他们对于诗歌的感悟令人惊叹,并由诗及人,对于诗人的认识也颇为深刻:

辛弃疾是豪放派的大家,他的词向来酣畅淋漓、气势磅礴。苏轼也的确是豪放派的先祖,意气风发。两人奔放的情感,透过清雄的字句飞射而出,如焦热后的滂沱大雨,浇灌人心,清凉顿时氤氲胸怀、日久难消。

而李白杜甫的群诗荟萃也值得寻味。李白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杜甫也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惆怅。诗仙与诗圣的感情交汇,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当今的英雄才子,把思想留于诗词之中;昔日的香山居士白居易,把他对百姓疾苦的关心融入笔墨之间。读着他们的词,思想、情感渐渐浮出水面,不用浓墨重彩,却能深入人心。

诗仍是往日存于宣纸上的文字,词仍是词人遗存的痕迹。写它们的人已不在,但我们的声音可把他们召唤。透过美丽的声音,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感受到诗者的到来。

诗歌朗诵学生们的收获颇多。

清明缅怀先烈朗诵稿 6

清明的雨呀纷纷扬扬,

是我们的热泪涌出心房。

先烈呀,今天我们集合在一起,

向您敬礼!为您歌唱。

我们就像纪念碑边的小松树。

时刻守卫在您的身旁,

我们就像墓地上的鲜花,

向您送去问侯,向您送去芬芳。

清明的雨呀是点点滴滴的音符,

谱写出英雄的篇章。

花红柳绿,莺歌燕舞,细雨缠绵的清明。

暖暖的春意和淡淡的惆怅在心中缓缓升起, 苍翠的高山,

沉默不语,

那是您的光辉形象,

比它伟岸。

挺立的松柏,

聆听您的英雄事迹,

在您墓前,

才显得那么渺小。

鲜艳的红领巾,

是您的鲜血染成。

它时刻提醒我们:

珍惜今天幸福生活!

洁白的朵朵小花,

寄托我们的哀思:

烈士,您安息吧,

我们决不辜负您的期望!

清明诗歌朗诵 7

抗战时期中国广大的农民甚至城市居民受教育的程度比较低下,很多人由于文字的障碍而不能阅读书报杂志。虽然文化素养不高的大众不能读剧本,但可以听戏;不能读小说,但可以听说书。因此,将诗歌通过朗诵的方式传递给大众是他们接受诗歌的最好方式。第三是诗歌的朗诵比其他任何形式的诗歌传播方式更具有鼓动性,更利于宣传和激发大众的抗战精神。和街头诗相比,朗诵诗在同一时间内具有更多的受众,因为人的从众心理而产生“集团的鼓动性”。街头诗虽然在抗战时期发挥了巨大的社会作用,产生了像田间这样的伟大诗人,但街头诗的传播媒介仍然是文字,“用文字来表现的场合,纵令贴在很大的壁上,但在同一的时间内,因为要受到一定的视觉的限制的缘故,能够看到的到底不多。可是,在朗读的场合里,纵然也要受到听觉的限制;但在同一的时间中,却可以对着几十几百几千甚至于几万的大集团朗读,获得组织上的效果”。也正是因为朗诵诗具有这样的文体优势,抗战时期由于激发民众抗战激情的现实需要而使朗诵诗获得了长足的生存空间,朗诵诗才成为一种必须产生和推广的诗歌样式。朗诵活动本身间杂着多种舞台艺术,诗歌在音乐性、节奏感和语言的生动性等形式方面的优势比较容易突出,因此朗诵有助于诗歌的传播和接受。朗诵是诗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诗歌是综合的艺术,朗诵是其构成要素之一。“诗歌到了任何时候也是不应该脱离音乐性和戏剧性的。而诗的朗诵更是一种综合的艺术,所以如果把诗歌只理解为写成的文字而去欣赏,和其他的散文,小说一样,同样的凭诸视觉,那就不得称之为诗歌”。诗歌不只是通过阅读就可以完成对其全部美学要素的鉴赏,而需要在朗诵的过程中仔细揣摩并寻找合适的方法来表现诗中的音韵,情调,节奏,旋律,境界等等,然后用恰当的声音和动作表情加以展示。因此,要充分鉴赏一首诗,应该通过朗诵者的感情认知和艺术能力去传达和表现诗歌中蕴含的所要表现的情绪、节奏和意义,在感染听众的基础上使作者、朗诵者、听者的情感和着诗歌的情感一起跳动,这才算对诗歌达到了充分的理解。由此看来,朗诵对于诗歌的传播和接受起着非同小可的作用。朗诵是呈现诗歌音乐性的最好方式,文字形式的诗歌即便有很强的音乐性,如果不对之加以朗读也是很难体现出音乐性优势的,因为诗歌的“强烈的音乐性,只有靠朗诵才可以适度的发挥出� 正是由于朗诵具有其他传播方式不可比拟的优点,它才在抗战时期得以推广� 难怪朱自清先生说:“新诗不要唱,不要吟;它的生命在朗诵,它得生活在朗诵里。我们该从这里努力,才可以加速它的进展。”

朗诵这种传播方式虽然具有很多优点,但它毕竟只有在当朗诵者和听众同时到场后才能发挥传播的作用,如果朗诵者缺场,诗歌则无法在广大的听众中流传。因此,抗战时期人们还采用了歌唱的方式来传播诗歌,让受众直接参与诗歌的传播和接受。现代诗歌史上乃至中国诗歌史上优秀的诗篇大都被谱成曲子通过歌唱的方式获得又一种传播途径。比如古代柳永的诗词,现代新诗中的《教我如何不想她》、《雨巷》、《再别康桥》等。这些诗歌一经传唱便被更多的甚至是不识字的人记住,从而使诗歌在歌曲这个领域再次获得了良好的传播空间。当然,也有好的歌词被人们视为诗歌作品的例子,那些优秀的作词家写出来的歌词往往胜过了普通诗人的作品而跻身优秀诗歌的行列,比如时下方文山为台湾艺人周杰伦写的歌词《东风破》、《兰亭序》、《台》等,无论从意境的营造还是节奏的掌握上看,都属上乘的诗歌佳作。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诗人写歌是为诗歌寻找第二种传播方式,而且通过歌曲来传播诗歌与一般意义上的报刊传播的效果更好。“一般的说,我以为好的诗是可以配以曲子歌唱的,同时,好的歌也就是好的诗。要在诗与歌之间划一个清楚的界限是不可能的”。歌词的形式大都是定型的,而抗战时期的诗歌往往采用的是自由的形式,这无疑使诗与歌的结合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但胡风认为诗人做歌受到的限制是非常有限的,他从三个方面论证了这个问题:“一、好诗可以唱的,只有相当条件的限制与选择;二、配曲子的歌,不一定有韵脚,事实上有许多诗是没有韵脚的,有些外国的歌词即如此;三、诗人多考虑作曲的条件去做词,这虽然是受了限制,但仍然可以作出好的歌,也就是好的诗的。”胡风的话简单地讲就是认为好的诗就是歌词,部分无韵的歌词就是自由诗,诗人写歌词这种类型的诗相当于闻一多所说的“带着镣铐跳舞”,依然可以写出好诗来。在肯定抗战时期歌咏“在救亡运动上功绩甚大”的时候,胡风承认音乐赋予了歌词特殊的魅力,或者说诗与音乐的结合使诗的传播获得了力量。因为抗战时期的很多诗歌作品写得空洞无力,但却在歌咏运动中获得了好评,发挥了抗战的力量,这与其说是歌词内容的力量,还不如说是它借着音乐的力量和蕴含在民众心里的斗争要求的力量才得到了较好的传播。正是由于歌唱可以使诗歌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很多 比如在讨论抗战诗歌的发展路向时,老舍认为用民间形式或旧形式来代替新诗的方法不可取,抗战诗歌真正的发展道路应该是吸取民间文艺形式的长处来补足自身音乐性的不足:“有人写鼓词,小调,我不承认可以代替新诗,要新诗人们都睡觉去。但这可以给我们一个刺激,知道民众的爱好。为抗战应当增加新诗的能力,旧的优点要拿出来,通俗也要拿出来……我不希望走上旧的道路,但旧诗的字的调动,音节的妙处,可以供我们参考。这样也可以补助廿年来的缺乏。”老舍还认为抗战诗歌要加强与音乐、戏剧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诗歌的传播力和感染力。他说:“现在我们能不能出一个题目大家来作,比如八百壮士,平型关战斗等,可先寻材料经过讨论后大家动手,作好再由大家批评,商量。这可 我们也不妨写诗剧,谱成谱,放到舞台上去唱。”抗战时期,主张将诗歌与歌唱结合起来的人不止胡风和老舍,很多诗 比如诗人光未然(张光年)1939年3月到延安后创作了组诗《黄河大合唱》,该组诗气势磅礴,是中华民族抵御外敌入侵的英雄诗篇,反映中华民族强烈的民族气节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该诗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后于1939年4月在延安首次上演,此后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受到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正是加上了歌唱的传播方式,光未然的诗歌不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而且极大地鼓舞了大众的抗战激情。因此,抗战时期的诗人如果能够使诗歌内容尽量反映人民抗战的诉求,并辅以音乐的感召力,那诗歌就会获得很好的传播和接受效果。恰如胡风所说:“使歌词本身也是民众的心声,使音乐的力量和民众斗争的要求因它而更加使人激动,那就是我们诗人的责任。”

朗诵是把诗歌和舞台表演结合起来的传播方式,歌唱是把诗歌和音乐结合起来的传播方式。除了这两种方式之外,抗战诗歌还可以和绘画结合起来,采取举办诗画展的传播方式;和宣传海报结合起来,采取街头诗的传播方式;和大众熟悉的民间文艺形式结合起来,采取利用民间文艺的传播方式。诗画展是一种将诗与画结合在一起的十分形象生动的诗歌传播方式。抗战期间广东曾举办过诗画展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管是诗人创作出诗歌作品后画家再根据其中的情感内容或意境进行构图,还是画家构图后诗人根据其中的意境触发创作灵感,其优势是诗与画互相对照与渗透,可以吸引更多的包括诗歌和绘画爱好者在内的受众。诗画展能够将诗歌爱好者和绘画爱好者同时召集起来,扩大了诗歌或者绘画的接受对象,而且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结合绘画去理解诗歌作品的内蕴。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Edmund Burke)认为诗歌产生的效果和造型艺术不同,造型艺术唤起事物的形象,而“诗在事实上很少靠唤起感性意象的能力去产生它的效果。我深信如果一切描绘都必然要唤起意象,诗就会失掉它的很大一部分的力量”。黑格尔在其《美学》第三卷下册中详尽地论述了诗与画的区别,他认为“艺术发展的历史过程是精神因素逐渐上升而感情因素逐渐降低的过程,亦及精神逐渐从物质的局限中解放出来的过程”,道出了诗歌与绘画的不同。但是胡风却说:“有人说,有些诗画不出画来,但居然在历史上有以象征诗为木刻的对象的,而且获得了很好的成绩。如《巴黎的烦恼》就是。……广州出的《诗场》上见到的每首诗有木刻,胡考在抗战漫画上的民歌的画,可作为例子看。”从胡风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诗画展的具体操作方式很多,漫画配诗、木刻配诗等都是具体可操作的方式,而且在抗战语境中也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因此,抗战时期很多人都提倡借助绘画来传播诗歌,比如诗人鲜鱼羊认为抗战诗歌除了老舍、胡风等人提倡的借助音乐和朗诵进行传播外,“还可以和画家合作,把诗歌拿到街头去展览”。街头诗运动发起于延安,其传播的空间不仅仅局限于街头,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街头诗的存在。所以街头诗的传播是最为广泛的,它不像普通诗歌那样需要有纸张来印制,也不像朗诵诗那样需要有即时的朗诵者和听众,街头诗的传播只需要有人将诗歌抄写在房屋的墙上、路边的大石头上、电线杆上乃至手***上,然后路过的人能够读到即算达到了传播的效果。街头诗不限于街头,凡是有人烟之处,即乡村的墙上、路边的石头上都能写上诗歌并传播诗歌。由于街头诗的受众主要是普通市民和乡村农民,为了便于传播和接受,其语言和表达方式往往比较简单和通俗,在形式上也常常采用民间文艺的旧形式,这是街头诗最显著的文体特征。用胡风的话说,街头诗“异常通俗,具体。有特别的表现方法,也有利用旧形式的”。这是一种有效的诗歌传播方式,以群曾列举了田间等人提倡和实践的街头诗为例来说明诗歌在大众中传播的有效性。也许一般的人 因此“文艺的新形式是并不一定被民众所害怕的。只要作品有内容,而且和群众的现实生活距离不远,即使你使用的是为过去所没人用的新形式,也还是能被群众所接受的”。

清明缅怀先烈朗诵稿 8

甲:又是一个清明节,我们站在庄严肃穆的烈士纪念碑前。

乙:天空为今天垂泪,松涛为今天呜咽。

甲:为了祖国的解放和人民幸福美满的生活,有多少革命先烈长眠于地下。

乙:历史不会忘记他们,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我们更不会忘记他们。

甲:曾几何时,我们的祖先以先进的科学和灿烂的文化矗立在世界民族的峰巅。

乙:而近百年黑暗与屈辱的历史,又将她推向深渊。

甲:为了改变这一切,多少仁人志士在苦苦探索与奋斗中含恨而去。

乙: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烈士们的鲜血才点亮了中国的今天。

甲:今天,我们在这里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

乙:以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的现实来告慰英魂。

合:先烈们,你们安息吧!

甲:松涛阵阵,那仿佛是先烈们发出了欣慰的微笑。先烈们,如果你们在天有灵,就请你们看一看你们的鲜血浇灌出的美丽的鲜花吧!

乙:历史刻在石头上的记录可以随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消失,但刻在人们头脑中的记忆,却永远清晰。

甲:有形的纪念碑可能会垮掉,但人们心里的纪念碑却永远屹立。

乙:我们不会忘记,我们怎能忘记!

甲:前辈流血牺牲,仅仅是为了让我们拥有一片晴空,呼吸自由的空气,欣赏这美丽的鲜花吗?

乙:不,他们希望的是受过深重灾难的祖国在我们的手中变得更加强盛、美丽。

甲:先辈们,你们祈盼的幼鸟羽翼已日渐丰满,

乙:我们将把重担挑上逐渐成熟的肩,

甲:未来的社会需要我们建设,

乙:美好的未来在向我们召唤,

合:我们将用勤劳和智慧去开创明天,

甲:让我们记住这庄严的时刻,

乙:让我们记住这郑重的承诺,

合:我们,要让先烈的鲜血染红的旗帜,永远飘扬在祖国的蓝天!

清明缅怀先烈朗诵稿 9

怀着崇敬,

带着自豪,

我们来到您的墓前;

得到启示,

引起思考,

我们流连在你的周围。

啊,

竹林发出呼啸,在叙述你的事迹;

松林滚动波涛,在赞颂你的精神。

在白沙,在翠柏环绕的烈士墓下,

有八位英雄在此安息;

在昔日,在战火纷飞的年月里,

有八位战士令人回忆。

他们就是——

敬爱的“白沙八烈士”,

他们是抗日战争中一面不倒的军旗,人民的好儿子!

清明缅怀先烈朗诵稿 10

清明雨,汇成一条思念的河。清明时节,心里总是慌慌的、凄凄的、寂寂的,一种惶恐怅惘的忧伤。

不知什么时候起,天空下起了雨,淅淅沥沥的,浸湿了我的眼眶,浸透了我的衣衫,一滴滴雨水,穿过我寒战的躯体,汇集在我的心房,波涛汹涌,洋洋洒洒,汇成了一条思念的河。把我带到了生离死别的现场,那一幕幕一桩桩的往事,像风铃般,在我耳畔回响。难忘,铭记的殇。

微寒薄凉的北风从我耳旁掠过,呼啸摇曳,像是在呜咽,像是在咏唱:清明时节桃李笑,野地荒冢话凄凉。乌啼鹊噪昏乔木,阴阳两隔谁断肠。一声声哀嚎,一声声低泣,仿佛来自苍穹,仿佛在耳边回响。

我遥望天籁,夜幕,笼罩了一片有生机的气象,黑丝绒般的夜空中悬挂着颗颗闪烁的星星,像是一滴滴晶莹的泪滴,颗颗璀璨,滴滴欲坠下。像是在诉说一个个遥远哀婉的故事,声泪俱下,痛不可抑。

我仿佛看见千里之外,荒凉的枯山峻岭旁,百坟拱起,千碑林立,烟雨笼罩了万家冢院,荆棘杂草凄迷在肃穆的墓碑旁,断魂哭泣的人们,跪倒在祖先旁,燃起一炷香,点燃心中无限的哀思和惆怅,许上一个个心愿,让天地永存,让死者安息,让活着的人们,背起行囊,不辜负前人的重望。

母亲,女儿不孝,到不了你的身旁,就在这十字路口,能够通往天堂的方向,点燃心中的思念,把我心里滚滚的思念之水向你流淌。

风潇潇,飘荡着浓浓哀思,雨绵绵,淋漓着靡靡悲情,我划亮手中的火柴,幽兰的火苗,迅速在寄托中蔓延,冥币飞舞,火焰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像是我心中滴落的泪滴,重重地敲打着我的心房。

祭拜的香火在半空中袅袅升起,直达我遥望的方向,母亲,你在天堂,还好吗是不是一样在把我们牵挂,母亲,在凄寒霜冻的夜里,别忘了把棉衣穿上,母亲,有父亲的陪伴,你们的家园,是不是阳光明媚,灿烂辉煌。

母亲,我思念你,我把思念的苦水,汇成了涓涓的河流,在夜色里发光,我把思念的甜蜜,酿成醇厚的米酒,散发着醉人的芳香,我把思念的旋律,谱写成一首歌谣,在寂静的深夜为你歌唱。

月光下,清明的细雨,像是串成窜的珍珠,纷至杳来,远远望去,像是密密麻麻的银线,在天际闪耀,犹如积蓄在我心头,无限的想往。剪不断,丝丝缠绕,悱恻心田。

雨缠绵,风哀泣,任凭狂风暴雨,母亲,我也跪拜在你幽魂的面前,任眼泪滂沱流成河,依然向你诉说着我无尽的缅怀和思念。看着冥币一点点化为灰烬,我不忍离去,不忍离开你的身旁。

清明缅怀先烈朗诵稿 11

都说这个节日的春色非常浓稠,

都说这个节日的内涵十分丰厚,

清新的风和明亮的雨是中国特有的门帘,

清秀的山和明丽的水是全球向往的窗口。

我们的清明多像一叶扁舟,

缅怀和思念就这样静静的跨过时间的鸿沟。

龙华塔在这天笑谈理想,

黄花岗在这天畅叙自由,

渣滓洞在这天吐露信仰,

雨花台在这天拥抱战友。

遗忘的崇敬一次次在追忆中复活、返青,

感恩的小溪一回回在重温中解冻、奔流。

我们的清明多像一座彩楼,

憧憬和向往就这样静静地登上明媚的霄九。

生存的意义在这天得到洗礼,

生命的价值在这天得到探究,

生活的底蕴在这天得到升华,

生息的状态在这天得到运筹。

我们坚信

稚嫩的对岸肯定是丰满的成熟,

我们坚信

青涩的前方无疑是飘香的丰收。

牵着清明的手我们情系五洲,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召唤激励着炎黄的骨肉。

每条绿水都是壮行的美酒,

每座青山都是抒情的长绸。

因为和谐的画卷来自华夏儿女的描绘,

因为和谐的交响才是我们崇高的追求。

朋友们让我们带着珍惜二字出发吧!

先祖先贤先烈们的遗愿

已催开我们的情窦。

是种子就该吐翠,

是花朵就该竞秀。

是双桨就该弄潮破浪,

是翅膀就该搏击云头。

因为真正的富有需要丰收后的丰收,

因为最美的享受需要奋斗后的奋斗!

清明缅怀先烈朗诵稿 12

清明的雨呀纷纷扬扬,是我们的热泪涌出心房。

先烈呀,今天我们集合在一起,向您敬礼!为您歌唱。

我们就像纪念碑边的小松树,时刻守卫在您的身旁,

我们就像墓地上的鲜花,向您送去问侯,向您送去芬芳。

清明的雨呀是点点滴滴的音符,谱写出英雄的篇章。

清明缅怀先烈朗诵稿 13

又到清明

祭奠的香火

直直升腾

芳草低浮,花开如雪

雨燕飞到此处

也轻轻,轻轻

此时,我分明听见亲人

来自天国殷切的教导

我分明听见亲人

来自苍穹的亲切的嘱托

祭奠的香火

直直升腾

仿佛要升腾到远古

升腾到苍穹

是寒食的露珠

还是思念泪水

脸颊,在冉冉的香火中

湿湿的

我问苍天:为什么有生死离别

为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

苍天春雨瓢泼

我问大地:为什么没有起死回生

为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

大地扬起风尘

四月,正是春时

花红柳绿,姹紫嫣红

我,因为思念

讨厌四月,讨厌这个春时

假如,用我的血肉

包裹在亲人的骨头上

亲人就可以复活

我愿意就此接替亲人

在此守住花丛中

亲人的碑文

直到地老天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