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少数民族节日有哪些(优秀6篇)》
我国的少数民族大部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东南以及南方的广大边疆地区,所占面积为我国总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左右。由于我国的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域不同,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诸方面也各有差别。因此,产生了许多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这些节日,不管是祭祀和纪念性的,也不管是庆贺和社交娱乐性的,几乎都与传统的体育活动结下了不解之缘。真可谓哪里有少数民族的节日,哪里就有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节日为体育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体育活动又为民族的节日体育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体育活动又为民族的节日内容增添了纷繁多资的色彩,相得益彰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中国的少数民族节日有哪些(优秀6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社交娱乐性节日 篇1
因为少数民族多居住在边远的山区,或者是非曲莽莽的大草原上,由于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等原因,他们平时很少能够交往。所以,只有规定的固定日期和地点,使大家能够有个社交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机会,也包括青年人的谈情说爱的内容。当然,文体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壮族的“三月三”节。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广西壮族地区都要举行歌圩。这天青年男女穿上节日盛装,云集在山头野或征林草坡即兴对唱山歌、相互盘答,还要对阵抛接绣球以传递爱慕之情,姑娘们赠以绣球,小伙子则报之手帕等物来缔结百年之好。布依族每年正月初一到二十一要举行传统的“跳花会”节。在平坦的大草坝上,青年男女们和着雷呜般的扣皮大鼓和铿锵悦耳的铙郄声载歌载舞。恋人们坐在河边弹月琴、吹木叶谈情说爱,跳花会结束后,小伙子要将私定终峰的姑娘带回家中相看。以上这些活动,除带有择偶色彩的社交娱乐外,还有不少属于体育活动的性质。白族的“绕三灵”,也属于这个范畴。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成千上万的人们结伴沿苍山洱海巡游歌舞。队伍中既有吹唢呐、弹三弦、唱白族曲艺的民间艺人,还有一对对打霸王鞭、敲金钱鼓和舞双飞燕的男女青年,人们吹拉弹唱、一路欢歌。既锻炼了身体,又愉悦了身心。
在我们众多的民族节日中,有些就是直接用单项传统体育项目命名的。例如“花炮节”、“陀螺节”、“摔跤节”、“爬山节”、“赶秋节等等。染色活动的内容也均以体育为主体。现仅举几例如下:
“花炮节”。是贵州、湖南、广西相毗邻的侗族地区最为热闹的传统节日,但举行日期各异。花炮是一只缠着红、绿绸布的铁围,将铁圈置于火炮上,炮点燃后铁圈被冲上天空,这时两队以夺寨为单位的男队员们蜂涌而上,在队友们的配合下,用挤、抢、护、拦等动作争抢落下来的炮类,类似橄榄球的打法,故有人称“中国式的橄榄球”。传说抢到花炮的寨子能人畜兴旺,村寨平安,还可获得一定的奖品,并有权主技次年的抢花炮比赛活动。所以“花炮节”很受人们喜爱,历年活动而不衰。
在广西壮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要举行有名的体育盛会“陀螺节”。时间为除夕前两三日开始到正月十六日结束,历时半个多月。壮族陀螺有大有小,大如柚子,小似鹅蛋。陀螺节期间,村村寨寨热闹非凡,比赛方法各式各样,获胜者冠以“院螺王”的美称。
在贵州黎平地区的侗族中,每年农历二月十五和三月十五日为“摔跤节”。节日的早晨,参加摔跤的小伙子们要听寨老训讲摔跤戒律,朗诵节日的来历,然后在寨老的带领下,吹着芦笙步入跤场。举行摔跤仪式后,按传统习惯,寨老们交换摔跤用的布带,摔跤手进入场地中互相拱手施礼将寨老授予的布带缠在对方腋下,以令后两人迅速交手。侗族摔跤有拉摔、绊脚摔、提摔等方法,采用三战两胜制。有的选连摔二三十次而不到,最后的擂台得主,便可树旗“挂榜”称雄。
苗族的“爬山节”又称“爬坡节”。居住在黔东南恺里地区的苗族人民,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九日,欢聚在香炉山上对歌联欢。男女青年唱着歌沿着山间小路向山项攀登,最先达到山项的被称为“爬山英雄”,因而倍爱人们的爱戴。
还有一些节日,虽然不是以体育项目命名的,蓝天其中揉进了较多的体育成份。例如:“马奶节”,这是内蒙古锡林郭勤地区的盛大节日,在每年秋高气爽的农历八月底举行。赛马是节日的主要活动,这天赛马场上人声鼎沸,彩旗飘场,骑技娴熟的勇士们头缠彩巾,腰扎五颜六色的长绸带、足蹬马靴骑在赛马背上,随着发令声响,如离弦之箭飞向前方。赛马结束后还有摔跤、拔河、打布鲁等体育活动。湖南、贵州一些苗族地区的“赶秋节”也是如此。“赶秋节”又称“调秋节”,是欢庆丰收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立秋的这一天,男子们敲锣打鼓,舞着龙灯、狮子灯涌向“秋场”,如娘们盛装打扮相随而来。人们在秋场上唱歌、跳舞、荡秋千,寻找自己的如意伴侣。另外,还有拳击、武术表演等体育项目,为节日增添了欢快热闹的气氛。
总之,几乎在所有的民族节日中,都伴有体育活动的内空。可以说,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节日活动有机结合、密切相联,这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一大特色。
祭祀性质的节日 篇2
这类节日形成的时间较早,那时自然科学尚不发达,人们对一些自然现象还不能用科学道理加以深刻地解释,于是就通过舞蹈、模仿自然界、动物等形态、动物等形态、动作来表达图腾,以示对祖先的崇拜,对万物之神的敬仰,以此来取悦神灵,祛除人世间的灾难,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这种原始信仰的祭祀活动,逐渐演变为节日活动而固定下来,代代相传直到今天。
例如,在贵州黔东南苗话侗族自治洲等地的苗族群众中,每年有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龙船节”,届时往往有几十只龙船在清水江中比赛竞渡,参赛人数相当多,方圆几十里的群众都前往观看,江畔人海歌潮,节日气氛好不热闹。节日期间还举行跄马、斗牛、踩鼓等体育活动。“六月节”是哈尼族的传统节日,又称“若扎扎”。“若扎扎”的含义是度过青黄不接的日子,驱赶瘟神,保佑人畜平安。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前后,哈尼人以秋千代“马”,迎神进寨,转起磨秋来驱害除邪。生活在台湾岛最南端屏江县等地的高山族排湾人,保持有最为隆重的“五年祭”节,顾名思义,即每隔五年祭祀一次。意思是感谢祖宗保佑丰收并求赐于来年的收获和幸福。每到节日时,成群结队的人们聚集到村子的公共场地观看竿球比赛。项球多的男子意味着得到的幸福最多,也最吉利。此外,还有藏族以求得佛祖保佑的“朝山节”等宗教性质的节日活动,都融合有体育活动的内容。
纪念性质的节日 篇3
这类节日大都是各民族为纪念本民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缅怀本民族英雄人物而确立的,一般都有准确的日期。例如锡伯族的“杜因拜专扎坤”节,也叫“四。一八”节,节日的由来是纪念历史上锡伯族的迁居活动。清朝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964年)四月十八日,居住在今辽宁一带的锡伯族官兵千余人,连同妻室子女奉政府之命启程赴新疆伊犁一带屯垦戌边,并以此为家逐渐定居下来,建立起了自己的家园。以后每到农历的四月十八日,都要举行热闹的娱乐活动,并以此定为节日,在节日里进行射箭等体育竞技的比赛。在云南的僳僳族,每年农历二月初八要举行“刀竿”节。相传明朝时,外敌入侵云南边境,朝廷兵部尚书王骥率兵前往,依靠当地僳僳族人民的鼎力相助,很快赢得了胜利。但在班师回朝的途中二月八日被奸佞杀害,为了纪念抗击侵略的英烈。人们以上刀竿表示前赴后继的决心,并将此定为“刀竿”节。贵阳附近的苗族有纪念古代英雄“亚努”的传统节日“四月八”节。在西藏拉萨,每年藏历四月十五日,都要在布达拉宫后面的龙王潭畔举行纪念释加牟尼诞生,圆寂成佛和唐代文成公主进藏的纪念活动,称为“萨噶达瓦”节。这些节日活动的内容紧扣节日的主题,且伴有体育活动的内容。
少数民族节日之最 篇4
影响面最大的节日——傣族泼水节
最大的物资交流盛会——大理三月街民族节
最惊险的少数民族节日——傈僳族刀杆节(上刀山、下火海)
最隆重的少数民族舞会——彝族火把节
最有名的斗牛节——苗族斗牛会
最有民族特色的礼节——基诺族的成人礼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谢谢!
庆贺性质的节日 篇5
最典型的莫过于春节、藏历年、开斋节、傣族的泼水节、哈尼族的十月年节等等。许多民族和汉族一样,以春节作为自己的主要节日,自然节日期间的民俗活动、体育活动多种形式并举,异彩纷呈,构成了节日活动中的喜庆氛围。“开斋节”是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之一,我国的回、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东乡、保安及撒拉等民族均有欢度开斋节的习俗。节日期间,除了大家互相祝贺、互致问候、唱歌跳舞、聚会言欢等民俗活动的内容外,有的民族还要举行刁羊、赛马、套马、摔跤等体育活动。哈尼族的“十月年”,又称“年收扎勒特”。节日中人们探亲访友、赶场聚会,男女青年除唱歌跳舞外,荡秋千、摔跤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傣族泼水节是庆祝傣历新年、节日的第一天称“桑刊日”。这一天,在西双版纳州的沧江畔,万人云集观看龙舟比赛是节日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壮族的春节除守岁燃放花爆竹迎新以外,节日期间还要举行抛绣球、耍龙、踢毽子、打谷榔等付统体育活动。此外,还有节令性的庆贺节日,如四川马尔康地区的苦恼族有“赏花节”,每年七月的花开季节,人们带着青梨酒来到山花烂漫、禾苗青青的野外欢度“赏花节”,除赏花品酒、唱歌跳舞外,还要进行摔跤、赛马、射箭等活动。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有哪些? 篇6
少数民族很多都过着跟我们同样的传统节日,例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
彝族的"火把节"。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传统的盛大节日——"火把节"。这天清晨,彝族男女老少都穿起节日盛装,聚集在一起,白天饮酒庆贺,进行斗牛、摔跤、赛马、射箭等活动。到晚上举行篝火晚会,高举火把游行。无数火把在田间、山林穿越游动,景色十分壮观。小伙子们吹起激越的笛子,弹起动听的月琴和大三弦,和姑娘们跳起优美欢快的"阿细跳月"舞蹈。"火把节"的源起,传说是为了纪念一位聪明坚贞、抗暴而死的古代女英雄。它反映了彝族人民驱除邪恶、追求幸福昌盛的美好愿望。
瑶族的"达努节"。
农历五月二十九日,是广西都安瑶族人民欢庆丰收的传统节日"达努"节。这一天,人人华服艳装,走村串寨访亲问友,互庆丰收。村村寨寨敲起铜鼓,载歌载舞,尽情享受丰收的喜悦。"达努节"传说是这样来的:上古时有个叫密洛陀的祖娘,她的一男一女长大成人之后,祖娘要他们带着农具和种籽,去过自食其力的生活。兄妹俩开荒种庄稼,但长出来的果实被野猪、地鼠和鸟儿吃光了。兄妹俩向祖娘诉苦。祖娘鼓励他们不要怕困难,同时给了他们一面铜鼓和一只猫,要他们再去奋斗。兄妹俩第二次种出的庄稼成熟了,鸟兽又来偷食。兄妹俩敲起铜鼓惊走了鸟兽,放出猫吃尽了地鼠,终于获得了丰收。为了报答祖娘,兄妹俩在五月二十九日祖娘生日这天敲着铜鼓去给祖娘祝寿,并祝瑶家年年丰收,人畜两旺。从而形成了"祖娘节",又叫"达努节"。
蒙古族的"那达慕"。
每年七、八月牧畜肥壮的季节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蒙古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那达慕",蒙古语是娱乐或游戏的意思。"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美妙动人的歌舞。大会召开前,男女老少乘车骑马,穿着节日的盛装,不顾路途遥远,从四面八方来参加比赛和观赏。彩旗飘扬,人欢马嘶,平日宁静的草原,顿时变成繁华的彩城。
纳西族的"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三天,是纳西族人民仅次于春节的隆重节日——火把节。相传玉皇大帝有一天感到厌倦,想看看人间的`生活。打开南天门,只见大地青山绿水,人寿年丰,他非常生气,命一天将去烧毁人间。天将不忍心毁坏劳动人民用血汗换来的成果,便向玉皇大帝慌报人间已经烧毁。谎言被玉皇大帝察觉,就把这员天将杀了。6月的一天,一滴血从天上滴下来,变成一个娃娃,娃娃哭着说:玉皇大帝今晚要烧毁人间,叫大家快快点燃火把,连烧三天,迷惑玉帝,才能度过灾难。于是家家户户三天三夜点燃火把,终于免除了灾难。从那以后,为纪念那员天将,就有了火把节。火把节的第一天,男女青年打扮一新,到野外采摘野花野果,对歌谈情。成年人把松木劈成细条,中间夹上松脂,捆成火把。家庭主妇则准备节日的会餐。天将晚,各家在门前点燃火把。第二天,亲朋互相拜访;已婚妇女回娘家探亲;青年男女到野外会餐;成年人则准备比昨晚更长的火把;农民用火把照亮庄稼,消灭害虫,预祝丰收。第三天,是火把节的高潮。火把扎得又长又大,装饰漂亮。家家户户用火把将屋前屋后都照遍,把蜘蛛网等不洁之物烧掉,以示驱除邪恶,安定吉祥。之后,人们围着巨大的火把,通宵达旦地歌舞游玩。
苗族的"芦笙节"。
每年二月十三日至十六日,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芦笙节"。这几天,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完全沉浸在欢腾喜庆的气氛之中。村村寨寨的苗族人民,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聚集在大大小小的广场上围成一个圆圈,小伙子吹起芦笙,姑娘们踏着芦笙的优美旋律,翩翩起舞。芦笙是苗族人民喜欢的一种乐器,大的高四、五米,小的一、二米。芦笙节是苗族人民在春节之后,春耕之前,预祝新的一年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的节日,也是苗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和向对方父母显示自己才能的时机。节日前,青年们常常把自己心爱的情人向母亲和嫂嫂透露。芦笙节时,母亲们通过对青年们的歌舞技艺的现场观察,品评他们的聪明才智,并进一步了解他们的道德品质,劳动好坏,帮助子女选择好对象。在苗族人民中,不善于歌舞、道德败坏、劳动不好的人,是难以找到称心如意的爱人的。"芦笙节"期间,还举行斗牛、赛马和篮球比赛等。
京族的"哈节"。
"哈"在京语中是唱歌的意思。"哈节"也就是歌节。它是住在南海北部湾几十个海岛上的京族人民的传统民族节日。据传说,七、八百年前,有位歌仙来到京族地区,借传歌为名,动员大家起来反抗封建统治者。他的歌声悠扬动听,深受群众喜爱。后来,人们建了"哈亭",以唱歌和传歌的方式纪念和赞美这位歌仙。于是形成了一年一度的"哈节"。哈节里唱的歌,称为"哈歌",有固定的手抄歌本,由专人演唱,平时一般不唱。"唱哈"的角色有三个,一个男的称"哈哥",专司操琴伴奏;两个女的称"哈妹",轮流演唱。歌声婉转,琴音柔和,别具一格,饶有风味,歌词内容多受汉族诗词歌赋影响,或咏唱传统故事,或吟诵白居易的《琵琶行》,或叙说历史人物,或颂扬友谊与爱情,丰富多彩,优美动人。京族人民很重视"哈节"。每到节日,他们清扫屋院,穿起盛装,兴高采烈地云集在"哈亭"听"哈"。
毛难族的"庙节"。
庙节是毛难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每到庙节,毛难山乡家家户户蒸五色糯米饭和粉蒸肉,在中堂插上柳枝,上面密密麻麻地粘上五色糯米饭团,象征硕果累累,五谷丰登。这一天,男女老少新装艳服,提着用一种叫"发多"树叶包着的五色糯米饭和粉蒸肉,去走亲访友,妇女们也欢天喜地带着儿女回娘家。毛难节的来由,一是向天神乞求风调雨顺;二是祭奠传说中毛难山乡饲养耕牛和菜牛的创始人——三界公。过节时,各家各户还要给自己的耕牛吃一团糯米饭和一块粉蒸肉,表示对牛一年辛苦的慰劳。
白族的"三月街"。
"三月街"又名"观音节",是白族人民盛大的节日和街期。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三月街"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成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明清时期,四川、西藏及江南各省都有商人到此贸易。它不仅是交易市场,还是表演各种舞蹈和赛马、竞技的园地。解放后,三月街已发展成滇西各族人民一年一度繁荣的物资交流和民族体育、文艺的大会,对加强各民族团结、促进经济文化交流,起了积极的作用。
傣族的"泼水节"。
我国傣族和中南半岛某些民族的新年节日,也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在傣历六、七月举行。节日的头两天是送旧,最后一天是迎新。希望把过去一年中的疾病和灾难送走,祈求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原俗节日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佛寺赕佛,全寨妇女为佛像泼水"洗尘"。然后青年男女泼水为戏,认为这样可以消灾除病。下午举行"丢包",是青年男女借以求爱的一种活动。在节日里,还举行公众放高升、赛龙船活动,使整个泼水节达到高潮。解放后,破除了陈规陋习,增加了健康的内容,如第一天开欢庆大会,各族军民同贺傣历佳节,会后举行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活动;次日各村寨举行欢快的泼水活动,第三日赶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