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清明节随笔【通用10篇】正文

《清明节随笔【通用10篇】》

时间: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看到过不少让自己印象深刻的随笔吧?随笔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常见的随笔有哪些形式的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清明节随笔【通用10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清明节随笔 篇1

清明节回家,借着扫墓,重走童年的路。

爸爸是浙江人,以做松油,做香菇谋生。所以从小我们田里的活干的少,但是,山是我们最熟悉,尤其是熬山。那里到处留着念想,布满回忆。

记得有一次在山上过夜,夜里醒来,听到森林里传来阵阵呼呼声,一摸,爸爸不在。我顿时恐惧无比,哇哇大哭。我摸黑边哭边跑,最后发现附近有一盏煤油灯亮着,原来勤劳的爸爸看我睡着便起来挖菜地。白天要做松油,做香菇,还要帮助生产队管理一大片的地瓜,实在没有空,于是爸爸常常利用夜晚摸黑种菜。

爸爸已经走了十多年,可是爸爸用身体力行传给我们兄弟姐妹的一大笔财富——勤劳,所以时值今日,我们不敢懈怠,唯有勤劳对待生活。

此刻,满眼望去,记忆中的笋厂早已拆除,松树没有了踪迹,杉木,翠竹,板栗树等经济林取而代之。或许那些曾经的采田珠,采蘑菇,拾茶梨。故事也将渐渐老去。

幸好还有妈妈和我们一起唠叨那些年里的老故事,还有妈妈陪着我们踏上熬山路。多年以后,谁来陪我看熬山?

清明的随笔 篇2

在我的印象里,清明总是潮湿的。雨水笼罩着天际,笼罩在心头,雾蒙蒙的。

这也仅仅是我对清明的印象。小的时候,我一直认为墓地与死亡离我很远,虽然它们是生命的终结,但我从没见过它。那时的我可能并不明白死亡的意义是什么,只是老老实实的记下了名字——是死亡,是离去。

大了一些,我去了烈士陵园。闻着浓烈的艾香,我第一次见到了墓——只有我身体一般大小的石坑。难道,我们离开后只能在这狭小的地方安眠吗?

上了六年级,背得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才知道为什么清明的街道上总有一些失了魂般的人在徘徊。他们在什么中徘徊?忧伤,痛苦,以及一个人的回忆。清明的雨、清明的墓、清明的人,总在不时地透出伤感,或许清明的作用便是衔接相隔于两个世界的人,让那些可能被遗忘的人再一次出现在我们的记忆里。

我曾遥想,千年前的杜牧也许曾在清明时节的某个城中徘徊,提着壶酒坐在街头看世间百态,雨纷纷地下,人痴痴地望。而千年后的我无所事事地趴在窗前,望着窗外的雨滴轻抚尘埃,打落玉兰。清明雨在飘洒,人们在对亲人景仰与怀念,一次又一次重温那随着人的离去即将消散的回忆。

上初中了,我才隐约发现——原来从小到大我从未感受过在清明的忧伤中回忆一个逝去的人的滋味。并不是因为没有亲人离开,而是那种辛辣的像酒,苦涩的像泪的滋味可能无法在我这个少不经事的年纪懂得。

墓志铭总是默默记载一个人的生平,清明雨总是默默洗刷着每年的灰。它拂去了灰尘,却无法拂去时光的痕。或许当人在每年祭奠时看到碑上新长的青苔,总会感叹一声——他离我们又远了一年。

关于清明随笔 篇3

天又下起了雨,撑起一把雨伞,漫步在小路上。雨放肆地飞洒着,俯身吻着大地,万物都在接受雨的洗礼。

一直这样。每次清明都是细雨相伴,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营造出一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诗意画面。这雨,晶莹剔透,像天的眼泪,一滴一滴地落进人们的心头,勾起那缠绵的回忆。

沿着一条崎岖的山间小路,经过积木样的村民的房舍,踏过木板拼成的独木桥,错落有致,烟丝蒙绕的坟墓出现在眼前。每年都要来这里,可每次来的感觉都不一样。

很小的时候,我只是被带着来凑热闹的,只是学着长辈们,在一块块石碑面前,双手合并,显于胸前,拱背三四次。那时,我还根本不理解“死”的含义,也不明白“清明”的底蕴。

又大了一点,我是为了爬山才去扫墓的,又是随便做做的模式,便跑去摘松果、采青苔。

大了几岁,玩性被完全激发出来了,不再局限于采松果、摘杜鹃了,而是顺着山路往上爬,盼望看到更多的风景。

慢慢地,我变得懂事成熟了,开始帮助长辈做这办那,虽然有时还会帮倒忙,可我还是很快乐。

如今,我已是初中生了,办事也是井井有条。插香、摆贡品等,我都是抢着干。我也学会了尊重,学会了沉吟。我喜欢抬头,透过黑压压的电线,看那灰蒙蒙的天。它让我轻松很多,惆怅与失落,无尽感慨。

一切就好像轮回般朦胧,心动渐渐地失控……成长也是一直轮回,让我们带着过去的记忆与今天的努力走向美好的明天吧。

清明的随笔 篇4

四月,一个清闲闲散的月份,最适合在阳光下倚着椅子什么也不做。四月四日,一个悼念逝去亲人的日子,可外面却是一片热闹,就算今天是清明也很难让人感到悲伤。

家里只有奶奶一位老人,奶奶身体尚好,无病无痛,习惯了前前后后忙碌。因为家里的坟并不在广州,所以清明一般不去上坟。奶奶是个碎碎叨叨的女人,总因为小贩卖给她的东西缺斤少两而一直喋喋不休。但同大多数南方女人一样,本性善良。

死亡离她是近在咫尺的。岁月,人生,沧桑,这些本应该只有她这个岁数才能够体会的词,如今竟过早的出现在小毛孩的心中,神情庄重不苟言笑的审视着生命的漫长。

张爱玲曾说过: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而我们又何必在一些小事上斤斤计较呢?接受世事无常,无论好坏都热情接待,虽比不上鲁迅的谦和,却总归使自己好受些。一生就只有这么长,无论怎样生活最终是要归于黄土,又何必给自己作难,为自己增添烦恼呢?

想到春暖花开,老人又熬过了一个冬季,孩子又大了一岁,这是多么叫人欣慰的事啊!

在剩下的日子里我只希望奶奶能过得悠闲,平静,不要劳神于生活本质的苛刻,自由自在就好。

今天是清明,虽不相信神鬼之说,却也依然真心祈祷:在纷繁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是生活虔诚的信徒,把磨难都藏在岁月里,人人都宽容仁慈的生活下去!

清明的随笔 篇5

清明时节雨纷纷,回家扫墓看亲人。爷爷在我还没出生就离开了我们,今年已经整整10个年头了。

4月5日清明节,爸爸、妈妈带着我回到了丁店乡下祭祖扫墓。

我们走在田间小路上,首先映入眼前金灿灿的油菜花,一起一伏的田地,夹杂着小草错落生长着,路边的桑树也暴出了新枝嫩叶,小溪哗哗地向远方流去……大自然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我们家是个大家族,有六个伯伯,两个姑妈,全家大大小小 50几个人聚在一起来到了爷爷墓前。伯伯们把野草拨掉,留下绿草,婶婶们摆上糖果、鱼肉,然后在墓上捧上一束菊花,烧上纸钱,点上鞭炮,接着,我们一个挨一个的磕头默拜。大家都在心中默默祝愿过世之人在天之灵保佑一家子平平安安。

扫墓结束,大家把带过来的祭品收拾好带回五伯伯家,然后全部集中在五伯家吃午饭,大家借此机会沟通情况,了解生活,增进情感。

饭后,我们在伯伯婶婶们“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的祝福声中回到了掘港。我想这句话也就是对逝去的亲人最大的慰藉了吧!

清明节扫墓随笔 篇6

今年清明节回故乡给爸爸上坟,在点燃纸钱的瞬间,望着火苗映着绿茵茵的麦苗,忽然想起父亲已经逝世整整15年了。从而立之年至今,有着许许多多的酸甜苦辣咸。

上午,祭祀完先祖、爷爷、奶奶、伯父,回到家里后,看着后院地里长势喜人嫩嫩的韭菜,忽然想起年迈的母亲,忽然想到与妈妈吃顿饺子。一个电话,半个小时后,母亲过来了。吃着煮熟的饺子,看着母亲露出的笑容,内心感到一丝丝安慰。温馨的感觉,从窗外濛濛细雨的丝丝声音中飘进屋内。这些年,母亲很辛苦,也很知足。辛苦,源于生活的无奈和命运的无情。知足,想来是自己还精精神神,健健康康的活着。抑或是对生活已经看淡,对人生已经看透,对幸福已经理解,对苦难已经战胜。爸爸走了这么多年,妈妈一个人活着,的确很苦。除了精神层面,更重要的现实生活的压力和无奈。这么些年,我也是东奔西跑,颠沛流离,命运不济,始终有一种漂泊的感觉。夜深,喧嚣的都市渐渐静下来。窗外,只有匆匆忙忙的车轮声音在疲劳的嘶鸣。活着,就要面对这样那样的事情。无论我们走多远,唯一牵挂我们的还是妈妈。清明节,上午还是艳阳天,吃饭时就变了脸,阴郁了一阵子,就淅淅沥沥的下雨了。院子花园里的棕榈树、银杏树、竹子、腊梅、琵琶、荷兰牡丹、仙人掌、木瓜沐浴着,分享着喜雨的滋润。小狗花花跑前跑后,摇着尾巴显得非常开心。近年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能够回到老家住的时间渐渐少了,大约只有一个月的时间,这个院子和屋子多多少少有些寂寞极。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回到故乡的感觉,蕴含了许多忧伤和漫无天际的惆怅。儿时的许多记忆自然而然勾起往事的眷恋。泥土的气息,槐花的芬芳,榆钱的滋味,柳笛的声音,渭水的潺潺,桃花的娇艳,燕子的轻灵,妈妈麦饭的清香,老牛的叫声,这些记忆都会瞬间浮现眼帘。

徜徉在清明节的日子,手机没电了,也懒得充电,懒得打开,懒得思考都市的节奏。没有文化的生活,没有朋友的时间,没有违心的空间,岁月变得宁静和恬淡、安逸许多。许多人,在工作、生活的过程中,希望别人关注自己,期望他人赞美自己,需要社会认可自己,往往几乎疯狂和变态的说话和做事。其实,很无聊和单调。活着,就是追求一种本真。圈子里的吹捧,只能是一时的精神快感和愉悦。圈子里的恭维,只能是蜻蜓点水的愉悦。大道至简,大道至静,大道至淡,大道至善。清明节,是一扇窗户,看到了大自然的亭亭玉立和舒舒服服。是一把雨伞,聆听到春雨的丝丝柔情,感受到时光的点点滴滴温馨。是一棵大树,感悟到栉风沐雨的过程是庄严的幸福。是一个风车,转动着岁月不经意的微笑和坦然。是一只风筝,时时刻刻牵动着眷恋故土的神经。是一条小河,流淌着梦中散发着青草和露水味道的梦幻。是一叶小舟,承载着孜孜不舍梦的追求。

这片土地,曾经是爷爷用耕耘茶馆的收获,购买的一部分田产。解放后,土改时这片土地就不再是爷爷的领地。江山易主,土地充公。站立在绿莹莹的麦田里,品尝着清明的味道,感到很幸福和惬意。

清明的随笔 篇7

清明节,又来临,我呆呆地望着天空,不禁又陷入对外公的怀念。因为在我那绚丽多彩的童年生活中,外公给我的印象太深刻,外公给予我的爱实在太多太多。

我依旧记得,外公的那张脸和那双手,那张布满皱纹而又充满精神的脸和那双苍劲有力却又突兀着青筋的手,它们曾经和外公一起……

儿时,我一直都是被外公外婆拉扯大的。常常随外公外婆起得很早,老是做在一张木凳上看着外公扫地。外公拿着一把扫把在街道上扫,我呢,就拿着比自己矮一点儿的扫把乱舞,常常弄得到处都是灰尘。外公性情温和,也不说什么,只好一遍遍地扫,毫无怨言。那时侯,我还,看到外公天天清扫街道,不禁也有一些纳闷,常常扯着外公的衣角,略显淘气地问:“外公,为什么,你天天要清扫街道呀,你又不是清洁工?”外公也就朝我一笑,继续扫地。我看着外公的笑容,也就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还不时“噢”几句应声。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久而久之,外公清扫街道的原因我也清楚,心底里对外公也不免产生几分敬佩。

一次,冬天时分,天气寒冷,我刚起床下楼,又见外公在扫地。我走出去,坐在门口的板凳上,托着下巴呆呆地看着外公,过好一阵儿,外公才见我坐在外面,立刻把自己身上的棉袄脱下来,给我披上。我当时再看外公的时候,发现他的手已,冻得通红,嘴唇泛青,可那时外公已经在扫地……

外公,又一年的春天到,您喜欢的桃花又开,散发着泥土的气息,您,可闻到它们的芬芳,感知到有个童稚的心灵在呼唤您,在呼唤您啊!

现在,虽然外公已经不在人世,但外公的音容笑貌却时常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因为,外公给我那无私的爱实在太多,他那勤劳朴实的形象给我的印象太……太深刻!

清明节随笔 篇8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清明节时的情景,清明节上上坟,扫扫墓,祭拜已故的亲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

以往我都是在长沙过清明节,没有去扫过墓,更没有接触过清明节的传统习俗,而今年因为疫情的原因,清明节我在老家过,在老家过必定有特定的习俗了。

清明节这天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每年一到清明节,我们便要举行纪念活动,来缅怀革命先辈,纪念战斗英雄。在这一天我们还要进行禁火、扫墓、踏青、荡秋千等活动。在这一天我们还要吃许多美食,比如说:鸡蛋、青团、篙子粑粑、艾粄等,其中我比较喜欢青团。

青团是一种甜品,用菠菜做的。首先要准备好材料。将菠菜焯掉水,放入料理机里,加入少量热水,搅打成绿色菜汁,加入糯米粉和澄粉还有白糖混入面粉里和成面团。然后加入猪油揉匀。接着将面团分成一份一份的,按扁,取一份放上你自己喜欢吃的馅,最后用手慢慢推上去收口,点上油脂放入蒸锅内蒸八分钟便可以了。

每当妈妈一做好,我和弟弟便一人拿一个,先猜猜是什么馅的,再咬一大口看看猜对了没。当我拿到豆沙馅的时,便得意地对弟弟说:“看!我吃到了你最喜欢吃的豆沙馅!哈哈哈!”

青团虽然美味,但不一次不能吃太多。没吃过的人可以试一试,真是人间美味呢!

清明节随笔 篇9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成为了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在于饮水思源,在于对“过去”的怀念与感谢,在于对“未来”的责任与展望。“一年之际在于春”,清明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开始,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美好的憧憬。

自古以来,清明祭祀不仅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一年一度的清明节,中国人都会采用各种形式悼念自己的亲人。今年的清明节,我区东片三镇大学生村官去桐乡革命烈士纪念馆缅怀先烈,见证了古朴淡雅的祭祀过程,让我们年轻一代对“绿色清明”有了一个深刻的理解。

我们在烈士纪念碑前,集体敬献了花圈,默默哀悼了三分钟,最后在纪念碑附近环绕一周。无数革命烈士抛头颅、撒热血,最后留给他们的是一座永恒的丰碑,永远伫立在广大人民的心中。我们在纪念馆中,瞻仰了烈士身前用过的日常物品,每一件都是那么自然、淳朴,折射出烈士们的高贵精神。

20xx年的我区“清明节”群众文化活动主要以祭奠祖先、缅怀先贤、追忆先烈,远足踏青、亲近自然,为活动主线,通过祭扫、文化活动、体育活动、讲座展览、踏青绿化等开展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通过献一束花,敬一杯酒,植一棵树,讲一段故事,播一段音乐等健康时尚方式寄托哀思。告别祭祀陋习,祭祀日不要墓地烧纸、烧香、燃放鞭炮、野外用明火。桐乡区实行错峰祭祀,安排免费接送班车,科学合理安排节日祭祀时间。

事实上,,每年都有许多上班族不能扫墓祭拜先人。在清明这一特殊的日子里,翻翻先人的笔录,甚至是捧着先人的遗照遗物睹物思人遥祭先人,这也是缅怀先人的一种方式和途径,方便快捷,甚至更动情更感人。

在互联网时代,对于那些没空去扫墓的人来说,网络空间也可成为他们悼念先人的重要方式。网上扫墓环保节俭,没有时空的限制,因而受到众多桐乡区民的欢迎。

清明节作为我国特有的祭祀日,我们在缅怀先祖的亲情之旅中,应树立科学文明的祭祖风尚,远离那些乌烟瘴气的封建迷信活动,尽量做到文明祭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才能打造出__的“绿色清明节”。

清明节随笔 篇10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此时故乡已是万物复苏,麦子吐穗,柳树吐芽,草长莺飞,到处鸟语花香景色宜人。面对此情此景,我总会想起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句,也时常回忆起儿时的清明节……

儿时的清明节习俗丰富多彩。除了讲究禁火、扫墓外,还有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期间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也有踏青游玩的爽朗欢笑声,相互交融构成了一个富有特色让人难忘的节日。

在故乡,清明节当天每家每户都有在大门两侧插柳枝的习俗,听娘讲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辟邪,让家家户户图个吉庆祥和而已。每逢清明的前一天,我们显得异常兴奋和激动,因为家里安排采摘柳枝的任务,通常是由我与哥哥去完成的。柳树长在离家不远的西湾边,下午放学后,我们便急匆匆地放下书包,如同放飞的小鸟蹦蹦跳跳,唱着不知名的歌儿来到了目的地。望着一排排舒展着嫩绿色枝条的杨柳,在温暖的春风中飘来荡去,像一群身着绿装的仙女在翩翩起舞,受此感染和启发,让我不禁想到了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诗句。在哥哥的怂恿下,我如同灵巧的猴子,不出三下两下,便一溜烟窜到了柳树杈上,开始攀折柳枝,不一会便够了满满一抱,哥哥负责带回家中,由母亲在第二天清晨插在家中的大门两侧。此时,我依旧钻在树杈上去攀折柳枝,开始了我下一项做哨子的游戏。在春暖花开的时节,能够做哨子的柳枝,需要粗壮的树枝,最好透着青色,没有一点疤痕,是柳树中长得最旺盛的枝条。因为只有这样的柳枝,做出来的哨子,声音才会响亮耐久。当我看中一根柳枝后,迅速攀爬过去,将枝条握在手中轻轻折断后,用灵巧的双手不断扭动柳枝皮,让皮和干脱节后,然后从大头往下慢慢抽下……此时假若用嘴轻轻地吸一下洁白的枝干,有一种青青的、甜甜的、略带点苦涩的滋味。我从柳树上下来以后,把柳皮用刀子割齐,稍微一压,这样柳哨就做好了。把它放在嘴里,呜呜的吹着,走在大街上,被围观的人注视着,那份惬意,那份舒心,如同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潘冬子一样,真是幸福极了!

清明节吃鸡蛋是我们那儿多年来一直不变的习俗,就如同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一样重要。儿时,清明节早上的饭是最值得期待的,因为母亲要给我们煮鸡蛋吃了,这对于一年里难得吃上一次鸡蛋的我们来说,似乎从清明以前的很多日子就开始期盼这一天了。清明这天,母亲起个大早,把家中积攒多日老母鸡下的鸡蛋,从坛子里小心翼翼的拿出来,用清水洗干净,放在锅里给我们煮着吃。此时,我与姐姐哥哥赶紧从被窝里爬起来,围拢着母亲……当蓝色的火苗舔着锅底,锅内的水早已沸腾,鸡蛋散发出的香气也随处四溢。此时我们的口水几乎就要流出来了……这不,鸡蛋刚一出锅,我们便每人一个拿在手里,不停地上下翻动着,还没等到鸡蛋完全冷凉,便抢先在桌子上磕开,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吃完早饭后,我留一只感觉皮特别硬的鸡蛋,用大红纸把鸡蛋皮染红,便拿着出去,在人群中开始炫耀,找同伴们开始参加碰鸡蛋的游戏。当然碰蛋也是有学问的,因为蛋的两头硬,特别是最尖的那头最硬,中间脆。所以要用最尖的那头来碰,再说一定要出手快,做到主动出击,这样才会把对方的蛋碰碎几率就大。胜利者,当然会得意洋洋,失败者,脸上面带沮丧,只能无奈的把碰破的鸡蛋由自己解决掉了……胜利者再去找更好的对手来“决斗”。当然,我也碰上过不厚道的小伙伴,他用家中的鹅蛋来碰我的鸡蛋,当然鹅蛋一定会胜出;还有慌乱中,故意用食指骨节碰鸡蛋的,当然是鸡蛋要破了。但“伎俩”被识破后,都是一致被谴责的。谴责归谴责,事情过后,我们依然还是好朋友。事后,我也曾带着疑问和困惑多次跟问母亲,询问清明节吃鸡蛋、撞鸡蛋的意义,母亲告诉我,这不仅是当地的一种民俗,其中还寄寓着人们对于生命、生育的敬畏与崇信之情吧,我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又不解的摇了摇头……

清明是寄托哀思之日,是人们对先烈的缅怀、对先祖的追思之时。在我们农村,扫墓的习俗都是赶在清明的前一天进行。小时候我依稀记得,父亲总爱带上我去上坟的场景。在母亲的嘱托下,我第一次极不情愿的尾随在父亲身后,带上祭品,慢腾腾地来到了两个土丘面前。当时的我,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从远处看样子像是小土坡,但又不敢直问。此时我静静地注视着父亲,看着他仔细地把土包上的杂草拔干净以后,用铁锨漫上新土并逐一拍实,接着用砖块压好坟头纸。并将带来的水果和榨菜,放在那两个土包前面的石板上,神情专注地点燃了香火……伴随着燃烧的黄表纸,和升起的袅袅烟雾,父亲嘴里不知在小声嘀咕着些什么。但见他表情严肃,气氛凝重……看着父亲一本正经的动作,不懂事的我总觉得好玩,忍不住笑了一声。可是不知为什么,父亲生气地看了我一眼,还让我也跟着蹲下,并对着土包磕了两个响头,“为什么呀?”我当然不乐意,再说“这是什么东西呀,又为什么要我下跪呢?”我奇怪地问。只见父亲神情严肃地看了我一眼,接着轻轻地对我说道:“星儿,这两个小土包里埋着你的爷爷和奶奶,他们为了咱们家人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我们要永远怀念他们……”我心里顿时觉得非常难过。却始终不明白爷爷奶奶去世后为什么会埋在这里呢?年幼的我,仿佛什么事情也不懂。但是最后,我还是听从父亲的安排学着父亲的姿势对着坟墓拜了两下。因为我从父亲的言谈举止中看出,他的心里非常难过,我这样做的目的或许是对父亲最大的安慰吧!

记得上小学时,每年清明节学校会经常组织去烈士墓祭扫,这对我们来说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清明节一大早,我们以班为单位,列队从学校出发。班长打着少先队旗在前面带路,我们则雄赳赳气昂昂在后面跟着,大家一路高歌唱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的队歌,此时路两边的山坡上,桃花和梨花正在开放,山上的松柏青青翠翠,我们的心情是既沉重又欢快,沉重的是想起烈士为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而捐躯,欢快的是我们走出校园可以在大自然中尽情玩耍。期间向烈士墓献的花圈,是我们头几天用买来的纸在老师的指导下做成的,花以白色为主调,间隔置以黄色和蓝色的花,花的形状有菊花、玫瑰花和细条叶状花,这些做法至今我还记得清楚楚。每次祭扫活动都有介绍烈士的先进事迹及老师对我们的鼓励,接着是我们学生的宣誓仪式,每只高举过头顶的小手下是挺得笔直的胸膛,每颗小小的心灵满怀着崇敬的心情,立志要做“红色接班人”,坚定了我们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清明节期间,荡秋千也是我们那里的习俗之一。作为大人和小孩都能娱乐的活动,秋千受到人们的喜爱。我清楚记得村里的秋千高七米左右,大人们可以站在踏板上荡,也可以坐着荡,单人荡也可,双人荡也可以。对此我们只有用羡慕的眼光,看着他们站在秋千上,腿一曲一直前后摆动,衣服随之舞动就像蝴蝶纷飞。那时因为我们个头小,力气也小,只能在家中让父母找两棵相邻的大树,绑上一根结实的木棍当横梁,横梁上放两个结实的大铁环,绳子中间穿上一块木板,两头连在铁环上,这样就构成了童年时我们简单而喜爱的秋千了。清明期间,我在姐姐的帮助下,一屁股坐好,两手揽住绳索,便晃了起来,并一边唱着“荡秋千,荡秋千,一荡荡过柳树梢,摘朵白云怀中抱,送给爷爷把背。秋千秋千高高,荡呀荡过树梢,树梢点头微笑,夸我是勇敢的宝宝。”的儿童歌谣。是啊,童年的乐趣随着秋千的荡漾而不断延伸……

清明又是踏青的大好时节,有明媚阳光相伴,鸟语花香作陪,在这充满生气的季节里,大都数人都按捺不住内心的出游渴望,儿时的我们同样也是如此,平日里,我们利用放学的时间结伴去山里或者小溪边玩耍,那时候大自然是我们的亲密玩伴,虽然大家没有新潮的玩具,但是玩的花样也挺多挺有趣。记得村子里有一条小溪淌过,我与小伙伴们放学后,挽起裤腿,常常一块去捉螃蟹、捞虾米。如果不去溪边玩耍,就是在大山里游逛,当自己置身于青山怀抱中,顿觉空气清新,鸟鸣山涧,每一处风景都那么赏心悦目。有时候,春雨过后,我与村里的小伙伴们拎着篮子,去山上找蘑菇或者春笋,偶尔也会摘一些野果子在路上解馋。除了这些,我们还会和山间的花花草草玩耍,叼一根狗尾巴草在嘴角,骑在牛背上,暖洋洋地晒太阳,就能打发掉春天里一整个下午的惬意时光。等太阳下山了,就带着晒得通红的脸蛋,赶着牛儿回家了。当然最有趣的还是三年级那年,我跟着老师参加的踏青活动。大家背着书包,系着红领巾,一列队伍欢乐地走在春游的路上。队伍在路上行进的时候,老师通常会喊班上某个歌喉好的同学唱上一首歌,或者全班大合唱,走到哪唱到哪,真是欢乐无比。到达目的地以后,大家分头坐下,全班围成一个圈,玩着丢红领巾、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或者三五围城一个小团体,大家彼此交换着各自带的零食。现在想来那份欢乐、那份真情,那份友谊,真是让人难以忘怀啊。

现在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转变,生活节奏进一步加快,清明节已经上升为国家法定节假日,里面不仅融合着文化元素,同时更多地的包含了经济元素,缺少的却是儿时的那份温馨、纯真、和谐与快乐,看来这些美好的场景温馨的故事只能在记忆中寻找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