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组建设典型案例【优秀5篇】》
班组建设典型经验 篇1
凝练“三种精神” 建设一流班组
********调度控制中心配网抢修指挥班
********调度控制中心配网抢修指挥班是一个由10名青年员工组成,充满活力的年轻班组。主要负责全***市1.58万平方公里、410万电力客户的配电网抢修指挥工作。自2014年1月成立以来,我们班以凝练“三种精神”为载体,以“青年创新工作室”为牵引,通过班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质量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有效激活了班组这个企业的“细胞”,提高了班组生产和管理水平,成为一支勇于创新、善打硬仗的一流班组。先后获得“******省公司优秀创新工作室”、“***省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等荣誉。
一、努力超越,勇攀高峰的学习精神
我们班的努力方向是把班组打造成一个学习型组织。班组提出愿景:“打造一流的高素质团队,让人人成为创新能手”。我们成立了******省公司第一个以“青”字号命名的“万强青年创新工作室”,在班长带领下,班里开展“三个三”人才培养模式,即:三个贴近、三个适应、三个延伸。三个贴近即:贴近本职、贴近专业、贴近工作。三个适应即:与配电网的发展相适应、与专业理论相适应、与承担的任务相适应。三个延伸即:向完成抢修任务延伸、向相关知识延伸、向未来配电网发展方向延伸。具体实施“一人一课题、一师带一徒、一岗一轮换、一周一主题”的四个“一对一”学习法,极大地激发了全班学技术、练技能、 1
搞创新的积极性。我们班成员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全面掌握了《配网异常及事故处理管理执行文件》、《配网检修工作票管理规定》等相关配网专业技术知识,为各项工作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同时,我们班始终坚持有目的培养青年职工,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每逢公司开展技术攻关,班里都选派青年职工参与。攻关课题结束时,参加人员必须撰写论文或技术报告,参加论文评比。自觉、自发、自主学习已成为我们班集体和个人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仅2014年就有17人次完成qc成果12项,11篇技术论文参加公司的论文交流。班长万强不仅自己具有高超的配电网抢修指挥控制技能,对自己的“绝活”也毫不保留,主动向年轻职工传授技艺。他编写的《缩短配网故障停电时间》、《缩短配网临时操作票出票时间》两本qc成果册,成为配网抢修过程中解决难题的“金钥匙”。
二、追求卓越,打造精品的创新精神
“追求卓越,勇攀技术高峰,打造精品”是我们班的重要特征。我们结合班组实际,鼓励班组成员立足岗位,持续创新,大力开展“集体研讨、相互学习、举一反三”活动,形成了追求卓越,努力打造精品的浓厚氛围。
我们班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在配网发生故障时,对故障点柱上的开关快速进行定位分析。公司为我们定下了每次故障定位时间≤60分钟的质量目标。但通过对2014年1月至6月的故障点柱上开关定位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定位的平均耗时达到了79分钟/次,没有达到标准,班组的生产质量存在着隐患。面对
困难,我们班深入分析查找原因,并籍由我们班倡导的“经验交流传帮带、一专多能促成才”活动,深入公司相关部门、班组进行调研,获取了交叉配合专业的实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标准对照,最终确认了产生问题的3个主要原因。
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班多次召开“你说我听大家谈”主题班会,集思广益,制定措施。综合运用“tpm”法,“统筹”法,自动化等手段,及时掌握线路联接关系,缩短审核故障点柱上开关线路图时间。同时,引入“5s”质量管理办法,优化抢修指挥流程,缩短确认非低压用户故障时间。通过对2014年7至12月的213次故障点柱上开关定位时间进行效果检查,定位时间达到了平均52分钟/次。2014年,经过公司制度性的推广和成果转化,故障点柱上开关定位时间进一步稳定在50分钟/次,有力地提升了配网故障处理的效率,减少了每次事故的停电时间,年均创造经济效益100余万元。这一成果也获得了2014年“中电联(第五届)全国电力行业职工创新成果二等奖”,并在全国进行推广。
三、凝聚人心,和谐奋进的团队精神
我们班是一个和谐奋进的团队,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我们深入推行内部事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充分尊重员工、关爱员工、凝聚人心,促进了班组与企业、班组与员工的和谐。我们班充分认识到班会的作用,通过班会进行有效沟通,促进班组工作顺利开展。我们班明文规定班长必须每日召开班前班后会,每月月初召开工作布臵会,月中召开检查工作会,月末
召开总结工作会及每月一次的全体员工会议,凡是班内建设、技术改造或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问题,都提前向每个员工征求意见,并在全体员工会上通过员工讨论形成一致的意见,并严格按照计划、开始、扩展、回收、结论、追踪七步执行程序进行落实,确保会议收到良好的效果。班长在适当时候对工作进行总结,表扬先进,鼓励后进。这一套有效的沟通机制,如同班组工作的粘合剂、润滑剂,激发了全体成员做好本职工作的积极性。
我们班有不少参加工作一、二年的青年员工,有人认为他们的专业技术素质和职业心理素质都不成熟,对于工作还难以胜任,一些年轻的员工为此背负了沉重的心理压力。我们在提升青年职工专业素质的同时,创建了“阳光访谈室”(心理舒缓中心),了解青年员工思想工作生活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解决实际困难,使青年职工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大家的心贴得更紧了,心更齐了,都能自觉地服从班组的整体利益,主动加班开展技术攻关成为了大家的经常行为。
创新无止境。我们将继续加强班组建设,提高班组管理水平,进一步凝聚“三种精神”,发挥“青年创新工作室”的模范带头作用,用一流业绩为电网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农电班组建设典型经验 篇2
农电班组建设典型经验编写模板班组典型经验名称
专业名称:日期:
填报单位:洛龙供电所
根据六型一化班组建设要求我所组建精细化学习班组,建设示范窗口,全所10kv高压用户实现远程抄表,低压用户实行电子标签抄表,自主研发了电子标签巡线系统10kv线路及低压台区实行电子标签巡线,提高了工作效率及工作管理水平。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加强业务培训,提高职工整体素质,在工作中贯穿国网公司“你用电、我用心”服务理念。
一、目标描述
目标描述需说明班组管理崇尚的理念或采取的策略、内容、范围和要求等。
1.班组管理的理念或策略;
2.班组管理的范围和目标;
3.班组管理的指标体系及目标值(指标体系是指班组管理的过程控制指标)。
二、主要做法
洛龙供电所位于伊川县洛龙乡,成立于1977年,现有职工20人, 10kv配电线路3条,400v配电线路122条,担负着洛龙乡11个村、10720户村民生产、生活用电和65家企业的供电任务。2014年度洛龙供电所被评为 “群众满意基层站所”第一名。
一、创建精细化学习型班组,建设示范窗口。
基层供电所和供电营业厅是展示电力企业形象的窗口。由于原办公场所已远远满足不了规范化、标准化的办公环境,伊川县电业局在异地新建了一个功能设施齐全的标准化供电所,打牢优质服务硬件基础。在办公场所,一层设置:营业大厅、应急值班室、培训室、备品备件室、安全工具及施工工具室,营业大厅按照国网公司要求,设置了各种标识、展板及国网公司表示,设置有等后座椅、用户填写台、客户意见簿、便民箱、饮水机、雨伞、宣传彩页、vip室、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专职客户服务员为客户提供各类用电业务的咨询洽谈服务。二层设置办公区:所长室、三员室、配电班、营销班、视频会议室。三层设置宿舍区:职工
宿舍、餐厅、安全、廉政教育室、活动室。
二、强化班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一是组织召开行风监督员座谈会,倾听客户心声,通过《意见征集卡》收集客户意见,了解客户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强化整改落实,以实际行动赢得社会的认可和电力客户的满意。二是在供电所服务窗口设立党员示范岗,通过佩戴党徽、工作牌、服务卡,建立“小蜜蜂”电力服务队,按期对孤寡、残疾老人推行上门服务,延伸服务等个性化、差异化服务。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四是大力开展供电亲情服务进企业、进农村等活动,通过发放安全用电、节约用电宣传单,为了客户缴费方便采用邮政储蓄、银联pos机、自助缴费机、银行代收等多种缴费方式,增进客户对供电企业的认知度,树立“诚信履责、可靠信赖”的一流形象。
二、加强班组业务培训,提高职工整体素质。
全所10kv台区实现远程抄表,低压400v用户实现电子标签抄表,有效地降低了高低压线损提高了管理水平。电业局自主研发了电子标签巡线系统,10kv线路及400v低压台区巡线全部采用电子标签巡线,有效地杜绝了在巡线中人员不到位现象。为了提升供电所员工整体素质,我所在院内建立了练兵场,根据所内制定的月度培训工作计划,进行实践操作和理论学习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有力的提高了培训效率。在提升职工的服务意识时,该所安排人员到学习专门学习礼仪知识,练习语言表达能力,实行微笑服务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你用电、我用心”。
该所强化“你用电、我用心”服务意识,深化供电服务标准化建设,统一服务标准、服务渠道、服务项目和服务行为,建立通畅、便捷、高效、快速反应的供电服务运行机制。强化服务意识,提升工作标准,规范运行职责,增强服务效能,塑造良好服务形象。巩固和加强标准化供电所建设,不断提升农村供电服务水平,增强供电所服务能力。
三、评估与改进
根据班组管理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变化,评估班组管理标准、制度的执行情况,业务流程的科学性,技术水平和管理手段的先进性,制度和管理的适应性和有效性等,发现班组管理仍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明确今后的改进方向。
1.班组管理的评估方法;
2.班组管理存在的问题; 1.员工安于“现状”,思想观念落后。当前,由于还有极少数员工思想观念落后,他们满足于仅有的一点知识和技能,把能够“维持”现状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以不变应万变。他们做事凭想象,常把自己比作“聪明人”,以规避制度为乐,以工作侥幸为荣,其固步自封的工作思想极大地阻碍了企业的改革发展。
2、工作“习惯”化,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每当发生安全生产责任事故时,在事故总结报告上常离不开这样一句话“责任人违反安全生产操作规程”。为什么极个别员工会违反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呢?追根溯源,还是这部分员工在工作细节上存在随意性,不按“标准”做事,总用“习惯”作为自己的工作理由,把安全隐患视为不可避免的平常事,他们用“坦然”掩饰自己对工作的轻率、对规范的抵触、对安全的漠视。
3、绩效难“定量”,改革创新少有举措。
企业对员工的业绩考核还存在语文式的判定现象,少有数学式的工作描述,致使极少数员工总能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逃避工作责任,让“老实人吃亏”还有一定的市场,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班组工作的创新开展,也造成班组管理上的劳而无功、劳而无能、劳而无用的现状。
三、今后的改进方向或对策。 1.把转变思想观念作为开展精细化管理的首要任务。
要让员工认可“精细化”,就要让员工认识“精细化”。因此,在开展精细化建设之初,班组就要利用宣传画、宣传栏、宣传板、电子显示屏及发放学习资料等方式宣传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和要义,定期组织员工学习精细化管理知识,让员工对“精细化”有较全面的了解和清晰的认识,还要让员工明白,只有通过“精细化”才能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只有通过“精细化”才能更好地实现班组安全生产,只有通过“精细化”才能更好地服务企业的改革发展。随着对“精细化”宣传教育活动的深入进行,促使员工转变工作观念,转变工作作风,转变工作方法。当我们扎实有效的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当把精细化管理思想融入员工的大脑后,员工就定会成为具有精细化管理思想、具有精细化工作理念、具有精细化创新意识的“精细化”员工。
2、把实施岗位培训作为推进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方法。
员工工作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工作技能的提升,更离不开工作方法的掌握。所以,要让员工步入精细化工作轨道,就要让员工掌握精细化工作方法,其关键之处就是要搞好岗位精细化培训,使他们有力可使,有法可用,有题可解。在培训过程中,班组要结合员工岗位特点,做到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适用性,要通过对典型事例的讲解,消除员工对“精细化”认识的偏差,要以员工的工作问题为突破口,化解员工对“精细化”的畏难情绪,还可采用提问方式,让员工自编精细化工作流程,使员工在学用结合的基础上掌握“精细化”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技巧。同时,通过专题培训、事例讲解、问题剖析、现场指导等,使员工对精细化的认识由理性向感性、再由感性向理性的提升,那么,员工的学习精细化、掌握精细化、运用精细化将不再是难事,也不再是难题,更不再是难关。
3、把检查考核评比作为坚持精细化管理的强力支撑。
考核产生热情,考核激发创新。要让精细化建设持续开展,就离不开对“精细化”的检查考核,所以,建立行之有效的检查考核制度是精细化建设的必要之举。通过检查,找到员工在精细化管理上还存在的缺点;通过考核,让员工正视自己在精细化管理上的不足;通过评比,促使员工把工作重心放在精细化管理的创新上。在检查、考核、评比的过程中,让员工进一步树立精细化管理工作理念,强化精细化管理工作模式,增强精细化管理工作信心,同时还能让员工在对“精细化”的观摩、学习、借鉴中增强团队精神,提升协作意识。在检查考核评比中,我们还可加入“动感”因素,让员工当一次检查员、做一回考核官、颁一张评比奖,通过对他人的监督,来审视自己的工作,在学习、检查、总结、提升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学习的自觉性、工作的自动性、规章的自律性,使“精细化”成为员工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工作的不二法宝。
4、把工作问题分析作为创新精细化管理的有效手段。
员工在开展精细化管理工作中,极易出现一种问题“思想”,那就是一叶障目,“自己做的就是正确的”,很有一股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劲,殊不知,往往就是“这么一股劲”造成了自己工作的被动,阻碍了班组精细化建设的顺利开展,也给企业安全生产埋下了隐患。如何破解这一难题,让员工对精细化“心有灵犀一点通”呢?采取专题工作会、问题分析会、经验交流会、学习讨论会、成绩推广会等均不失为好办法。而笔者认为,开好问题分析会犹为重要,因为只有找到问题,才能看到不足,只有找到问题,才能持续改进,只有找到问题,才能创造发展。我们在问题分析会上,要有“激怒”员工的勇气,要让员工产生对“精细化”挑刺的冲动,让员工对“精细化”指手画脚,让员工对“精细化”吹毛求疵。在事情越辩越明、细节越分越清、问题越找越准的基础上,班组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持续开展就会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注重细节、追求精准、提升质量就会成为员工规范工作标准的永恒话题。
5、把成果样板展示作为全员精细化管理的关键环节。
有句话说:学习要有样板,追赶要有目标。由于精细化管理的实质就是要让员工在工作中有超越自我的勇气,有敢于追求的信心,有开拓创新的激情,因此,开展精细化管理成果样板展示肯定是鞭策员工、激励员工、鼓舞员工做好精细化管理工作的一个好办法。通过成果样板展示,把优秀成果、先进经验、创新做法展示在员工面前,教育员工从本职工作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指导员工注重在工作细节中找不足,在生产流程中找差距,在操作行为中找标准,引领员工把“精细化”融入自己工作里的点点滴滴、时时处处、分分秒秒。并通过成果样板展示,让员工“常回头看看”,警醒员工不要放松对精细化知识的学习,不要图
一时方便偏离精细化工作轨道,不要把丢掉的“习惯”又捡回来。同时通过展示,还可让员工在互学、互教、互帮中扩展“精细化”管理通道,在用“点”的辐射带动“面”的发展,用个体优势助推整体进步的过程中,就会形成人人学精细、处处讲精细、事事做精细的良好局面。我们深知,展示成绩,展示的不仅仅是成绩,展示的是员工良好的学习心态和工作素质,展示的更是员工心中对信心的坚守,对理想的追求!所以,要用精细化成果样板展示,助推班组建设走出一遍新天地。
新农村建设典型案例 篇3
《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案例》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我见
指导教师纪爱真
年级学院专业班级2014级法学院边防管理专业 姓名学号巴达荣贵20144120140746号 联系方式18724798828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胡锦涛同志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是,目前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也还没有根本改变,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也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因此,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进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意义重大。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 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
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总结众多成功的新农村建设典型案例,为了更好的进行新农村建设应该以以下几点为重点:
1、重规划,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需长远谋划,科学规划,扎实稳步推进。中央提出50年,省、市提出10-15年,而该村要坚持因村而宜,结合村情民俗,抓住发展重点和建设难点,找准建设突破口,在尊重民意的原则下,采取先易后难,因势利导、试点引路,分步推进的方式对本村进行全面系统的科学规划,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2、强基础,要在目前基础设施条件下,逐步实现道路全部通村、通组、通居民点。每自然村通有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并逐步建立公共垃圾处理场所,逐步让电脑、电话等设施进入百姓家中,占领生活空间,实现信息化、网络化生产和服务,以此,促进城乡一体化。
3、兴产业。一是大力发展畜牧业,兴办龙头企业,增加产品附加值;二是在城郊周围,全部发展蔬菜生产;三是大力发展果树产业,实现蔬菜、果树万元田;四是通过发展畜——沼——果(菜)模式,利用国家沼气建设项目的有利时机,发展以农村循环经济为主的沼气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村容整洁。
4、建设新房子。以自然村为单位,科学规划,适度规模、适当超前,严格执行,分步实施,不能操之过急。在建设过程中,应慎重考虑,按照“五大功能区”要求进行。即:公益事业区、农田保护区、支柱产业开发区、农宅建设区、公墓区和垃圾无公害处理区,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尊重农民意愿。
5、倡导先进文化、树立新风尚。具体来说一是要正民风。就是要达到“四无”标准,无封建迷信、无小偷小摸、无“黄赌毒”、无违法乱纪;二是要邻里和,即贫困农户有人帮、村民大病有钱医、孤寡老人有人敬、小孩上学有保障。实现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邻里和谐团结、村民互帮互助,融洽相处平安详和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6、狠抓班子建设带好党员队伍,推进新民主。坚持依法治村,实行村务、财务公开,落实农民群众在发展生产上的经营权、自主权、知情权、参与权,接受群众监督,实现阳光政务,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健全,民主管理规范有序,村民知法懂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形成团结友善、勤俭自强、平等友爱、诚信守法的新风尚,村级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7、体现公正,及时处理各类问题,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现实中由于历史、社会、文化等原因使得农民处在相对弱势的一方,要维护稳定、体现和谐,从法律上来说不论是对于社会人,还是法人单位,农民和他们的法律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对等的,要充分体现农民利益无小事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社会的公正和公平,减少农村各类社会矛盾。在依法解决的前提下,法律、法规有规定的,按法律、法规办;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按现行政策办;法律、法规及现行政策都没有规定的,要在体现公平、照顾各方利益、有利于维护稳定的前提下依实事办事。
8、强化督查,建立社会稳定责任追究制是维护稳定的长效措施
一是要坚持督查督办的原则,包括坚持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做好全面督查与重点督办相结合,督查督办与帮助协调相结合,党政督查与业务部门相结合。
二是要建成及时办理、限时办理、必须办理的督办机制,对各类问题推诱、敷衍、塞责、拖延、扯皮、踢球的一律按相关信访规定严肃处理,对不负责、不作为的有关机关和工作人员提出处罚建议。
三是要创新督办的方式,包括电话督办、书面督办、会议督办、调研督办、联合督办等。
四是要对引发的矛盾实行责任追究,不但要注重有关单位、个人对引发的矛盾不作为的追究,而且也要注重从法律的角度落实对行政行为和民事行为的法律责任问题。
9、坚持科学发展观,推动扶贫持续发展、热心公益事业。要科学化关注,发展性扶贫,在社会公益事业中导入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理念,转化贫困因素为产业发展动力要素,将社会公益事业作为自身的光荣事业和一项产业发展和创新。经济扶贫,机制扶困,文化转其形,科技转其因,具有科学发展观。通过自己的工作、生活,向社会传达心系失学儿童、情系希望工程的拳拳爱心。
新农村建设这项伟大工程中群众占首要地位,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他们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和疑问,有:
1、认识问题。尽管广大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热情很高,干劲也很大,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和误区,一是部分农村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中央政策很明确,到了基层就脱节。二是甚至有些错解和误解了中央的政策,认为新农村建设好不好,要看新房子建设多不多,误认为建设新农村就是建设新房子,搞居民点,忽视了生产发展;三是部分群众对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怀疑观望心理,有的认为只是刮一阵风,刮过去就完了;四是部分群众对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定位不准,认为建设新农村是中央的大政方针,主体应由国家来搞。
2、资金制约。大部分群众收入水平有限,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资金需求缺口较大。
3、政策与法律、法规有矛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中心工作,但依法保护耕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所赋予的,在实际规划、建设实施过程中,存在土地不能正常流转的问题,出现政策与法律、法规不相适应,互相抵触。
4、科技意识不强。部分农民群众对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信心不足,思想认识模糊,对农业生产投入不足,科技含量低。再加之,随着劳务产业的发展,大部分劳动力被转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力军力量不足。
我的建议
(一)、做群众的思想工作,调动积极性
(二)、积极为农民筹措资金,统一调配生产物资
(三)、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减少群众后顾之忧
(四)、技术跟踪服务,为丰产丰收奠定基础
(五)、因地制宜不做表面文章
(六)、“小规划”为“大规划”让路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认为,大学生参与农民组织建设,成为农民组织中的操作者,既有利于农民组织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有利于农民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也是当代大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种有效的实践路径,能够使他们利用所学知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大学生到农村基层锻炼,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是大学生自身锻炼成长的需要,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更好地了解社会大有好处,在农村基层工作的经历会成为大学生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他们到各村、各农民组织中任职,能够发挥自身的知识优势,为农村的发展出谋划策,有效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当代大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路径,是融入农村、走近农民,在各类农民组织中发挥作用。利用所学知识和共产主义觉悟,将农民组织系统化规范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大体上他们可以胜任的岗位有:
1 民委员会、党支部这样的正式组织
农村要致富,必须建好党支部。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最基层的组织,是村级各级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实践证明,凡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搞得好的农村,都有一个坚强的党支部。
有了坚强有力的党支部,就可以带领农民群众沿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前进。这些都与我们党政班子的素质、能力密切相关,当代大学生是一个高素质的知识分子群体。具有完备的理论知识、大胆的创新精神、高度的民主意识,完全有能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某划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管理民主”的目标顺利实现。
2 在发展中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让弱势的农民群体,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实行互助合作,形成整合力产生强有力的发展优势。合作经济组织已成为联结生产和市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提高了农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2)加大推进农村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
,还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农牧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有利于普及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这样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需要有专业的人才来提高组织化程度。大学生能在这样的合作经济组织中为农民传授技术、寻找市场,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挥重要作用,促进农村 “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宽裕”。
3 民自发的维权组织和农村的功能性组织
总的来说,农民保护自己权利的途径主要有三个大的方面:一是私力救济,或称为自己救济;二是公力救济;三是“灰色”途径。农村的功能性组织称为社会服务组织更能突出公益性和互益性特征,更具有包容性。这些组织的建立有利于农民行为的规范性和统一性。
在当今的中国农村,这些农民维权抗争组织的出现,表明了在国家对政治资源的垄断与控制的情况下,因农民谈判机制缺乏而产生的对“组织性力量”的需要;但由于这些农民维权组织大都还处在自组织的非正式阶段,其活动方式和控制能力均存在问题。
大学生到农村基层锻炼,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是大学生自身锻炼成长的需要,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更好地了解社会大有好处,在农村基层工作的经历会成为大学生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他们到各村、各农民组织中任职,能够发挥自身的知识优势,为农村的发展出谋划策,有效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当代大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路径,是融入农村、走近农民,在各类农民组织中发挥作用。利用所学知识和共产主义觉悟,将农民组织系统化规范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畜牧兽医专业建设典型案例 篇4
畜牧兽医专业建设典型案例:“三三三”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施方案
随着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资逐年加大,从而使中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进入攻坚阶段。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特点,是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工学结合是一种办学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是学习与工作的相互结合与渗透,即学习中有工作,工作中有学习。是利用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应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其主体是学生。这种教育模式是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创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对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相应的运行机制和长效机制。我校畜牧兽医专业近几年在教学改革中一直探索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为指导思想,构建“三三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分别是三个实训平台(基本技能实训平台、专业技能实训平台、上岗实训平台);三轮循环(第一轮循环是企业见习、第二轮循环是到企业教学实习、第三轮循环是顶岗实习);三大技能(动物疾病防治技能、动物生产技能、畜产品与饲料营销技能)。
一、充分发挥三个实训平台(基本技能实训平台、专业技能实训平台和上岗实训平台)的作用,加强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专业能力的训练。
1、校内专业实训室是训练学生基本专业技能的实训平台。在学校的整体部署下,畜牧兽医专业特别重视校内实训室建设。在原有校内实训室的基础上2014年投资专项资金建成1500平方米的畜牧兽医专业实训室,投资600多万元购置了研究型显微镜、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生化分析仪、血液检测仪、细菌检测仪等先进的实训设备。有遗传繁育、动物微生物检验、兽医基础、解剖生理与病理、临床兽医、畜牧生产和动物营养等实训室7个。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中做、做中学”,体现学生主体的工学结合模式,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室的作用。专业基本技能如畜禽的大体解剖、病理剖检、常见病原微生物的检验、临床基本检查、兽医基本诊疗技术、饲料的识别及配方等实验实训项目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学会畜牧兽医专业基本技能的操作,为专业技能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固原农校动物医院、学校“引厂进校”的企业和科研基地是畜牧兽医专业技能实训平台。固原农校动物医院与我校畜牧兽医专业同龄,创办于1958年,目前由我校“双师型”教师高级兽医师、高级讲师于利子坐诊,已成为固原市及周边地区畜禽疾病防治的带头兵。2014年投资200万元建成700平方米的动物医院,购置大型动物手术床、动物血液检测仪、动物细菌诊断仪等先进设备。学校动物医院具有对外经营和对内教学的双重职能,在运营的过程中,只要有病畜到动物医院就诊,学生及时到动物医院参与疾病防治工作。通过两年不间断的在动物医院就动物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训练,学生毕业时基本掌握了动物常见病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根据学校创新建设实训基地思路的指导,学校“引厂进校”建设畜牧兽医专业实训基地。2014年通过考察和协商,固原市呱呱蛋养鸡场及饲料加工厂入住我校老校区,2014年引进一养猪企业家在老校区创办养猪场。在运行过程中始终坚持相互理解、互利双赢的原则,畜牧兽医专业为养殖场及饲料加
工厂提供技术服务和培训员工,养殖场及饲料加工厂为畜牧兽医专业学生提供实训基地。畜牧兽医专业充分利用上述企业集中强化学生训练鸡的孵化、育雏、鸡的饲养与管理、鸡病防治;仔猪、商品猪、种猪的饲养与管理及猪病防治;饲料营养分析、饲料配方及加工技术。学生毕业时基本能够胜任养鸡场、养猪场及饲料加工厂岗位工作,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实践证明,“引厂进校”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随着职业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逐步提高,我校畜牧兽医专业教师积极申请科研课题,结合当地畜牧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前景,近几年先后申请到宁夏自治区科技厅科技支撑项目《固原市肉牛骨质疏松症病因探讨及防治措施研究》、《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病因及防治措施探讨》、《固原地方鸡的保种及研究》三项;自治区科技厅创新中心基础建设项目《固原鸡保种基础设施建设》一项;自治区科技厅自然科技基金项目三项;自治区科技厅、财政厅、扶贫办三部门项目三项。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一方面利用项目资金进一步充实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更重要的一面是在项目实施中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其中,很好的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是产学研紧密相结合,成为职业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一种途径。
3、生产企业是畜牧兽医专业上岗实训平台。为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搭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平台,学校在广泛征求企业的基础上制定了《固原市农业学校校企合作管理办法》,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牧医专业成立畜牧兽医专业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与宁夏夏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奶牛场、宁夏九三零种鸡有限公司、宁夏泾源县清苑牧业有限公司等行业企业共同组成。在合作的过程中使企业深度参与畜牧兽医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参与教学过程及评价考核、专业教师到企业兼职锻炼、聘请企业能工巧匠为专业外聘教师,形成了学校开放、企业参与的校企共建、共管、共赢的合作机制。我们在教学中利用生产企业某一项生产集中进行的特点,让学生参与其中。如我们和宁夏泾源县清苑牧业有限公司合作,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青贮饲料的生产。在参加生产前教师就青贮饲料加工相关知识加强训练,在生产中由企业技术人员指导学生生产加工,经过一周的强化训练,学生就学会了青贮饲料的加工和制作;和固原市呱呱蛋养鸡场合作,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孵化生产,经过三周的孵化生产,学生就学会了鸡孵化的整个过程的操作;和固原市原州区兽医站合作,让学生参与畜禽的集中免疫,通过一轮集中免疫训练,学生学会了畜禽常见传染病的免疫接种和疫苗的使用。积极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在2014年通过校企双方多次协商,我校畜牧兽医专业和宁夏上陵集团公司联合, 组建了“上陵畜牧兽医班”,为企业定向培养一线所需要的技能人才, 开辟了校企联合办学的新天地。在订单培养办学运行的过程中,宁夏上陵集团公司畜牧兽医专业人士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及学生的考核评定,学生定期在公司的奶牛养殖企业就奶牛的饲养管理、疾病防治及饲料营养分析进行实训,由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学习。学生通过学校和企业的联合培养,到学生毕业时就能胜任奶牛企业的相应岗位工作,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开辟了一条新路。
二、加强三轮循环(第一轮循环是企业见习、第二轮循环是到企业教学实习、第三轮循环是顶岗实习)实习,逐步学会畜牧兽医岗位能力。
1、 第一轮循环是企业见习。为提高学生专业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积极性,通过工学交替使学生在第一学年进入企业见习2周。根据教学安排,在第一学年安排学生到畜牧兽医相关行业企业进行见习,如到固原杨郎奶牛养殖园区见习3到4天,在专业教师带队指
导下,由企业技术人员就奶牛的饲养管理、疫病的的预防和诊治、饲草的加工进行讲解,使学生对奶牛的生产和管理有初步的认识,对今后的学习中要学会的技能有了初步了解;到固原市呱呱蛋养鸡场及饲料加工厂见习3到4天,在专业教师带队指导下,由企业技术人员就鸡的饲养管理、疫病的的预防、饲料的加工进行讲解,使学生对鸡的生产和管理有初步的认识,对今后的学习中要学会的技能有了初步了解;到隆德方圆养猪场见习3到4天,在专业教师带队指导下,由企业技术人员就猪的饲养管理、疫病的的预防和诊治、饲料的加工进行讲解,使学生对猪的生产和管理有初步的认识,对今后的学习中要学会的技能有了初步了解。学生通过第一学年进入企业见习,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生产用途及需要学会的专业技能,明确了学习的方向和目标,提高了学习专业的兴趣和动力。
2、 第二轮循环是到企业的教学实习。为强化专业技能和适应企业环境的工作及生活,第二学年进入企业教学实习2月。根据教学安排,牧2014级2014年6月15日-2014年8月15日进行工学结合实训。经联系确定宁夏夏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宁夏晓鸣农牧股份有限公司和内蒙雨田种养殖发展有限公司为本次工学结合实训的企业。牧2014级有学生36人,分三组,每组12人。其中一个组在宁夏夏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实训2个月,另2个组在宁夏晓鸣农牧股份有限公司和内蒙雨田种养殖发展有限公司对调实训各1个月。实训内容为奶牛和鸡的饲养管理与疾病的预防治疗。实训前对学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实训期间要严格服从企业和带队教师的管理。特别强调确保安全,没有重大事情,实训期间一律不准请假。同时强调实训期间带队教师为学生安全第一责任人。对带队教师也做了动员并提出要求,和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实训期间以师傅带徒弟模式进行,3到4个学生由1个企业技术人员指导,并轮岗实训。在实训的后期,部分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生产任务。通过实训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即掌握了生产知识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本次实训期间,学生较多的接触了我校牧医专业的毕业生,特别是在实训企业工作的我校优秀毕业生对学生的触动很大。使学生看到只要学好专业知识是大有前途的。实训期间的管理完全是企业管理模式,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奖罚分明。学生通过实训初步适应了企业的管理和生活,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3、 第三轮循环是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学生完成本专业学习任务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增强实践操作技能,逐步培养和提高独立上岗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胜任牧医行业第一线工作。根据教学安排,第三学年进入企业顶岗实习1年。顶岗实习前,专业教师负责考察顶岗实习单位,选择生产技术在当地有示范引领作用,管理规范并有利于学生就业和创业的养殖场、饲料加工营销企业、动物医院为顶岗实习企业。根据顶岗实习企业的生产特点,安排顶岗实习内容:学会牛羊、猪、鸡的饲养管理技术;学会牛羊、猪、鸡的常见病的诊断及防治技术;学会企业经营管理技术。顶岗实习期间由企业技术人员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技术指导,学校定期派专业教师进行检查和指导,协调解决相关问题,确保顶岗实习顺利完成。顶岗实习结束后,学生要交回学校由企业填写考核情况并盖章的《固原农校顶岗实习手册》、顶岗实习总结和专题报告,由专业教师批改打分按比例给出顶岗实习成绩,顶岗实习成绩不及格不得毕业。顶岗实习期间的管理完全按企业管理进行,分工明确,任务到人。部分学生在顶岗实习结束前就能独立进行
生产,有的学生还提前在顶岗实习企业就业。通过顶岗实习的锻炼,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和生产实践有机的结合,同时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和教育,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奠定坚实基础。
三、学会三大技能(动物疾病防治技能、动物生产技能、畜产品与饲料营销技能),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奠定基础。通过三个实训平台(基本技能实训平台、专业技能实训平台、上岗实训平台)和三轮循环(第一轮循环是企业见习、第二轮循环是到企业教学实习、第三轮循环是顶岗实习)的训练,使学生学会了常见动物牛羊、猪、鸡的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技能;学会了常见动物牛羊、猪、鸡的生产和管理技能;学会了畜产品与饲料加工和营销技能。三大技能的掌握使我校畜牧兽医专业的毕业生有了就业和创业的坚实基础,近些年我校畜牧兽医专业的毕业生普遍受到社会和企业的欢迎,部分毕业生已成长为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展现了畜牧兽医行业人的风采。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由于行业特点,畜牧兽医生产企业不太愿意接收学生工学结合实训。实训期间的安全是最大的问题,企业担心学生实训期间发生安全意外,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和麻烦。其次工学结合实训给企业生产造成损失和管理成本加大。为改变目前现状,我们应努力探索工学结合实训的切入点,加强校企合作,同时呼吁政府给接收工学结合实训的企业给予优惠政策,使工学结合实训达到双赢。
2.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在工学结合实训中,和企业多接触、多沟通,注意处理好和企业的关系,协调好企业对学生的管理,使学生在工学结合实训期间即学到知识又逐步适应企业的管理和生活。
3.严格管理,强化安全。工学结合实训期间学生安全是校企双方共同关注的焦点,一定要加强学生安全教育,严格学生管理,责任到人,确保工学结合实训期间学生安全。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典型案例 篇5
“企社共建” 探索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新模式
2014年以来,叙永县震东乡永兴村构建“企社共建”这一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新载体,使学习由传统的单向灌输转变为高效的多方联动,切实提升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学习效果,并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
一、 背景与起因
由于受区位条件、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制约,震东乡永兴村干部们白天处理村社事务,晚上看电视成了唯一选择,再加上村级干部重实干轻理论、重实践轻学习的现象普遍存在,学习观念相对淡薄。因此转变学习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切实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成为震东乡永兴村正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再加之永兴村企业数量较多,村民时常会与辖区企业涉及一些矛盾纠纷,甚至出现阻工等现象。后经灯盏坪煤矿党支部与永兴村党支部商议,达成一致建立以“企社共建”为载体的共同学习、互利的新型学习型党组织。
就此,该学习型党组织围绕创新团队学习主题,设计“企社共建”载体,运用“企社共学”、“以讲促学”、“以写促学”、“寓教于乐”等学习方法,不断增强学习的压力和兴趣,有效实现了“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使学习内化为村干部的自觉选择,使主动学习在广度乡蔚然成风。市县组织部多次调研了该乡“企社共建”的做法。
二、做法与经过
企社互动--拓展学习对象。“企社共建”成立于2014年初,是原先村党支部“升级版”,升级后的“企社共建”扩大了参与面,参加
范围包括村四职干部、大学生“村官”、 企业党支部成员、企业职工等同时还邀请当地的部分村民参加。学习型党组织每周安排一个晚上在村公所开展学习活动,经常性、高频率地让干部“讲”、让干部“说”。让干部“听”,还要接受台下其他党员群众的提问。加强学习的压力和动力。活动开展以来,每月编辑一期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快报。“企社共建”已经成为震东乡乡村党员干部耳熟能详的话题,初步形成了干部一体、干群相融互动学习的局面。
专家导学--丰富学习内容。每次确立一个主题,内容包涵当前乡政府的中心工作、企业、村社的难点热点问题,学习内容丰富充实,不但有基层组织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和社会焦点问题,还有各个层次对各自工作、学习心得的经验性介绍和对问题性的剖析与求证,确保各类学习对象有合适的学习内容。主要采用“请进来”的方法,灯盏坪煤矿拔出专项资金,为不同层面和类别的人群购买了一大批好书,并针对山区群众缺技术、少指导的实际,专程邀请相关部门专家到村活动室甚至田间地头为农民群众因地制宜讲解致富信息、开展技能培训和解答生态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疑难杂症。乡村论坛的干部群众通过这个学习和锻炼的平台,基本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寓乐于学--拓宽学习方式、地点。为了增加学习对干部的吸引力,变换学习地点,开展各种趣味学习,通过寓乐于学的方式,变满堂灌为娱乐学,大大增强了学习的兴趣,让学习成为轻松、快乐的事。通过学习既增加了趣味性又增强了大家的协作与团队精神。
三、成效与反响
震东乡永兴村的灯盏坪永兴村学习型党组织“企社共建”已成为市级学习型党组织示范点。
一是“主讲”引学,营造了“学习兴趣浓、发展思路清”的氛围。每次学习会之前精心准备学习内容,认真学习,认真笔记。做好总结,并将所学运用到工作实践中。
二是“经验”导学,确保了“学、说、干、想”的无缝对接。学习型党组织不仅要扩大干部群众的知识覆盖面,而且要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是“团队”共学,推动了全乡重点工作大幅提高。适应了不同干部的兴趣需求,真正激发了学习的动力,提高了个体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注重“团队”共学作用,做到了“学习讨论一个都不少、发展进步大家齐加油”,活动中的互动环节,既增加了趣味性又增强了大家的协作与团队精神,大大提高了干部群众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成了山区乡镇各项工作进步的助推器。
四、探讨与评论
震东乡永兴村开展“企社共建”已形成有效机制,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关键是要根据不同团队的自身特点,设计相适应的学习方法,加上以制度形式巩固深化并长期坚持,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