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习俗有哪些【最新4篇】》
俗话说,“冬至如年”。每年的12月21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270�(冬至点)时开始为“冬至”。很早以前,冬至就已成为我国一个古老而又重要的节日。千百年来,冬至祭祖等民间风俗,至今仍有流传。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冬至的习俗有哪些【最新4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冬至的习俗 篇1
去年,到韩国出差,却碰巧赶上了冬至时节。
本以为,冬至这个节气,只有在国内才会受到重视。没想到,受汉文化影响颇深的韩国,冬至也是一个重要的日子。而在这一天,韩国人有喝红豆粥的食俗。
红豆粥的食俗,由来已久。相传,古时的韩国人认为鬼神害怕红色,因此将红豆熬成粥食用,可以辟邪除病。久而久之,这个食俗流传下来,成了冬至不可或缺的一个活动。其实,在这个传说里,不仅蕴含着人们的美好愿望,而且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红豆是冬季里药食俱佳的食物,能补脾健胃,食之对身体颇有裨益。
韩国红豆粥的做法,和国内略有不同。将红豆洗净,用清水浸泡半天,放入锅中熬煮至软烂后,将红豆汤与红豆分开,并将红豆压制成豆沙;糯米洗净,用水泡两个小时,放入红豆汤里一同熬煮至米熟烂;预先将汤圆做好,最后将汤圆放入红豆粥里煮熟就完成了。
其实,韩国人冬至喝红豆粥,和中国的吃汤圆有些类似。韩国的红豆粥,其实就是用红豆加糯米熬煮的汤,来煮汤圆。可见,这个食俗也是受了汉文化的影响。
韩国人有“吃过红豆汤,可增加一岁”的说法。红豆汤里的汤圆数量,要和吃的人的真实年龄一致。朋友又告诉我,尽管韩国汤圆的个头小,多吃也没关系,但对于一些年龄大的老人来说,肠胃不太好,糯米吃多了反而伤身。所以有了年纪的人,大多只是象征性地吃一个汤圆,并不严格照年龄来吃汤圆的。
冬至的习俗有哪些 篇2
冬至是什么?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而且在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26')。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昼越短。
冬至有什么习俗?
节日起源:始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周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
节日活动:更易新衣,备办饮食,祭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祭天。
节日饮食:吃水饺、汤圆、喝羊肉汤。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俗话说:冬至到,吃水饺。而南方则是吃汤圆,当然也有例外,如在山东滕州、东平、汶上、曲阜、邹城,冬至习惯叫做数九,流行过数九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
冬季应注意什么?
1、注意防寒保暖。在气温降到0℃以下时,要及时增添衣服,衣裤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软宽松,不宜穿得过紧,以利血液流畅。
2、合理调节饮食起居,不酗酒、不吸烟,不过度劳累。
3、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绪要稳定、愉快,切忌发怒、急躁和精神抑郁。
4、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如平时坚持用冷水洗脸等,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
冬至至春分这段时间固然冷,但我们注意保暖,调节好心情,做一下户外运动,相信我们都可以过好每一天。
宁夏冬至要吃“头脑” 篇3
在冬至这一天,银川有个习俗,这一天要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还给起了个特别的名字“头脑”。羊肉粉汤由蘑菇和羊肉烹饪而成,佐以盐、姜、葱、蒜、辣椒、酱油等调料,汤滚开后放进切好的粉块、泡好的粉条,再加入韭黄、蒜苗、香菜,这样一锅五颜六色的羊肉粉汤就做好了,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粉汤饺子做好后先盛一碗供起来,还要给近邻端上一碗。
冬至的意义 篇4
冬至是冬季的第四个节气,在每年阳历的12月21日至23日,太阳运行到黄经270度时。据史料记载,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其节日习俗传承已近3000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冬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制定的一个节气,古称“日短”或“日短至”。
冬至日这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过了这天,太阳逐渐北移,白天开始一天天变长。冬至过后,我国各地气候都将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气象资料显示,每年的冬至前后都有强大的冷空气南下,造成骤然降温。冬至这天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短。冬至这天起开始步入“进九天”。
老人们常说“冬至不过不寒”,这话有一定道理。明日,我们迎来冬至,这也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自冬至开始,我国便进入“数九寒天”,即人们常说的“进九”。冬至过后,我国各地气候都将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气象资料显示,每年的冬至前后都有强大的冷空气南下,造成骤然降温。
我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阳生,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同时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节有自已的饮食,北方谚语:“冬至饺子夏至面”,全家围桌而食,称“蒸冬”,南方则吃豆腐,当地谚语:“若要富,冬至吃块热豆腐”。
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闽台民间认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团聚的节日,因为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认祖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