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期中考试教后反思【优秀5篇】正文

《期中考试教后反思【优秀5篇】》

时间: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那么什么样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期中考试教后反思【优秀5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初三期中考试总结与反思 篇1

又一次考试结束了,生活由旧的紧张进入了新的紧张,在投入新的学习阶段之前,先对上一阶段做一总结,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这次我的考试成绩总体上说是差强人意。较上次下降了10分,真是个不小的数字。其中原因,主要是语文、英语分数不够高,化学、物理、生物成绩也有下降。语文、英语应该是我的强科,可成绩却不尽人意。

当初估计语文在110分以上,英语得有98.9分,可实际比预期差太多了。除了平常要注意语文的学习、积累外,我还要重视起英语这一科。我一直不重视英语,总是认为英语太简单,不值得去努力,考前也不复习,考试时不认真,因此平常虽英语成绩不错,但一到考试就考不出高分。

我觉得我的头脑更善于进行逻辑思维,而不善于记忆现有的东西。这就导致我的理科成绩高于文科成绩,文科的东西到临考前才勉强记住。希望以后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提高文科成绩。

我平时比较懒,从不早期加班学习,那些该记的东西到考试中的几天才记,效果当然不好。我以后会尽量改掉这种坏习惯,学过该记的东西当天就记住,考试时复习就简单了,可以做到统筹兼顾,大幅度提高成绩,不像以前,到考试才复习,总是不能把每科都复习透彻,甚至复习不完。这次也是,到考试还没来得及复习生物,结果生物只考了46分。

另外,我还要多预习后面的知识,这次政治就考了许多没学的知识,如果我提前预习的话,一定能考得更好,拉开距离。

考试时我一定要认真思考每个问题,化学就是因不认真而减了许多分。

我的目标就是保持现在成绩,做到以上各点,达到新的高度。

至于每一科错题的具体情况,我不打算写出来了,第一是没有意义了,第二是我各科卷子还没发。

这次考完又调位了,我是第一,一组,我同桌是孙晓燕、殷晓,孙晓燕左边是侯慧铭,我后面是管国锐,他左面是侯天君,再左是张红越,右为辛桂振。一组就是不爽,不给成绩好的。

期中考试教后反思 篇2

本次期中考试的试题难度适宜,区分度明显,知识覆盖面全,可以考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从此次期中考试中,也反映出了日常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学生学习习惯较差,独立性和自觉性不够

试卷中有一道题目这样要求的:先找出成语中的错别字并订正,再将成语分类。在考试中就有学生直接问监考老师,成语里有错别字怎么分类?由此可见学生没有养成独立读题的习惯。作为一个小学高段的学生,连最基本的学习习惯都没有。这样下去怎么可能考出好成绩!究其原因,主要是平时父母家长包办的太多,孩子们根本没有读题的意识。再比如这次期中考试的最后一题作文,命题要求根据阅读短文的内容写一篇读后感,结果在改卷中出现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读后感,《羚羊跪拜》读后感,《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等等,这难道是不会写吗,说到底还是学生不读题,没有读题的学习习惯。

2、学生自主学生意识不够

在试卷有一道修改语段的题目,在题目要求中已经明确告诉孩子们6出错误:2处标点,2处错别字,2处病句。可是还是有一个孩子一个字没写。这说明学习在他的心目中成绩与他自己得失无关。回想一下也是,他家长每次来接孩子是都对老师提出要求把学习抓紧点,长此以往在家长和孩子的心目中学习就成了老师的任务了。这样的学习态度能把成绩提高,可能难度有点高啊!

3、学生没有知识拓展意识

这个拓展既有学习时间的拓展还包括知识的拓展。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只会完成课内的作业,课下不花一点时间不做一道拓展习题,成绩很难脱颖而出,很难将知识活学活用。

期中考试教后反思 篇3

我们学校如期举行了期中考试。现针对九年级学生在测试过程中出现较多的问题对我前半学期的教学反思如下:

根据试卷分析,多数学生对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较好。英语简单句的基本句型的认读掌握还是很扎实的。如今学生们已经步入了九年级,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差异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但要尽量避免两极分化,教师应精讲多练。

学生的听力水平有待提高。语言学习是一个先输入后输出的过程。而当前我们的英语教学对学生的语言输入主要依靠老师,学生聆听原汁原味英语的机会较少。虽然我们的教材都配有录音磁带,但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家里,学生听的机会比较少,认读(对单词形象记忆)的时间相对较多,因而缺少了由耳朵听到单词的音,大脑迅速反应出单词的这种能力的训练,因此在做听力题时有的学生一时反应不过来,导致了跟不上录音播放的速度。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保证每堂课学生都有一定的听录音的时间,并且是不看着课本听,这样会过多的依赖眼睛,要完全的靠耳朵去听,这样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听力。

学生的笔试能力比较差,英语学习是一个听、说、读、写能力共同发展和提高的过程。当前阶段我们把听、读、说放在了前面,对写的要求相对较低。因而造成了学生做题的能力较差的现象。好多学生会说,会读,但一到纸上换了换样子他就不会做了。这说明学生掌握的不扎实,他的听、说、读、写没有同步。

期中考试已经结束了,在后半个学期的教学中,我要重点针对出现的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同时继续以激发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首要着眼点,让同学们能够在我的指导下进行享受学习英语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期中考试教后反思 篇4

期中考试已经结束,这次期中考试试卷总体上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在注重对学生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结果和过程的评价的同时,也关注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能力、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给力等方面的发展状况的评价。特别是注重对学生说理能力的考查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起到导向作用。

从卷面看,考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础知识,主要是通过填空、选择、计算进行检测。还有一类是综合应用,主要是通过解答题、说理题进行检测。

从学生答卷的情况来看,在这次数学期中考试中,整体感觉成绩较理想,试卷的难度并不是很难,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基础知识掌握得较好,概念理解得较透彻,解分式方程的准确率较高,但部分学生理解能力较差,应用题审题不清,导致列式错误。几何证明题掌握得不够好。另外,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部分后进生学习习惯较差,接受能力较差,碰到思维力度较强的题目就无法解答。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对后进生的辅导,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培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

1立足教材,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让学生在理解基础上掌握要领的本质,并能灵活运用。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精讲多练,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2是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着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自觉发现新知、发现规律的能力。

3引导学生逐渐认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结合信息科技,为学生创设所熟悉的情境,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问题。

4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要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

学生用数学不是靠教师“教会”的,而是学生“想懂”的。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充分发挥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发展。

5因材施教。在这次考试中,原本一直不及格的学生,数学成绩考到了60分以上,

主要的原因:其一是他们自身的努力,其二是降低对他们的要求,每一阶段对他们提出他们能做到的目标,其三是树立他们以及家长的自信心,密切做到家长与老师的配合。他们的进步,我们做老师的从内心深处为他们高兴。从他们的身上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1、要对每一位学生切切实实做到分层练习,在每周的练习中让不同的学生做不同的练习。

2、对于中下的学生及时了解他们薄弱环节,进行必要的练习。

3、树立每一位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不是锤的敲打,而是水的抚摸,才使鹅卵石这般光滑剔透。”作为一个老师,如果在威严中不失宽容,多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多找找自身的原因,我想,教育学生才会真正有效。

期中考试教后反思 篇5

随着期中考试落下帷幕,在批阅试卷的偶尔沉思瞬间,蓦然间发现原来一学期的一半时间已经过去了……,而作为一线年轻教师的我,在如孔子般发出“逝者如斯夫”的感慨后,更应当静下心来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且行且思,方能成长进步。

一、教育教学理论方面

这半个学期我阅读了不少教育教学论文、书籍:比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优秀中学历史教师一定要知道的十件事》等,理论水平有所提高。其中感触最深的莫过于“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大多数文章的主题,这也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对于身处教学一线的我们来说,就要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操作层面,就要以“学生的学习为本”,必然要求教学中创设适合学生思维特征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使学习成为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效率归根到底不是教师“教”的效率,而是学生“学”的效率,我们的课堂容量应该是以学生能接受的容量来确定,讲多讲少,如何讲,应当围绕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来考虑。通过读陈漪明老师的《优秀中学历史教师一定要知道的十件事》一书,我学习了“什么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堂好历史课”、“怎样提高历史教学中的导入技巧”、“怎样利用历史图片、图画开展师生互动教学”等,作者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讲述分析,理论应用于实践,着实让我受益颇深。

二、教学实践方面

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说过【】“教育就是在理论与实践中前行,在解决问题中前行”。在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基础上一定要结合教学一线的实践,唯有反思才能成长。因此这学期我在阅读相关理论书籍文章时,也着意把这些理论用于实际教学中。比如在讲到《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时,其重点内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学习,多数老师采取的方式就是“灌输”:“全会内容包括政治上、经济上、组织上三条,同学们在课本上标记一下背过来……”这样站在老师角度可能会觉得很清晰明确,只要背过就是了,但在学生看来其内容却是别扭拗口,难以记忆理解,参取这样的方式只会增加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厌倦,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下,我对此知识点作了如下处理:首先与学生共同学习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背景:如文革的结束、“两个凡是”的提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等,在此基础上把问题抛给学生:“如果你是当时国家重要领导人,此时要组织一次会议,请你确定一下会议发言提纲”,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并发言,由我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指导归纳,最后再展示会议的内容加深记忆。这样一来会议内容的学习就不再是学生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探究了,效果也比“灌输”更佳。

我把我的整个教学实践总结为三板块: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后反思,每一次新课都力求三方面的完善。而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用通俗的话讲就是课前预设的“教学方案”,它的时间定位是在课前,是在理解课标,并分析教材学情后,预设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用具和教学过程的方案。特别是在“教学过程”部分,要体现如何导入新课、创设情境、设置问题、组织活动、释疑解惑和归纳小结等教学环节的设计。只有设计充分完备了,才能在上课时有充分的把握与自信,正所谓“有备无患”“不打无准备之仗”嘛。

三、作业批改方面

在作业批改方面,坚持以“勤”为主,加上一双“发现”的眼睛。即对学生作业及时批改,决不拖沓,并做好批改记录;同时在批改中注意学生出现的问题、易错点、难点,善于发现新课学习后学生掌握情况,做好反馈、纠正与巩固。

四、德育工作方面

虽然我不担任班主任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注意了学生的德育情况。说课堂上,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学科,本身就担负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功能,作为历史教师,一定要从中发掘可利用因素。比如《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一课中“模范人物”一框题的学习,在学习王进喜、焦裕禄、邓稼先等人物的模范事迹时,要善于调动学生情感,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学习的楷模,甚至可以联系感动中国人物,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此外,在课下也可以采取与学生谈心、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

清初教育家颜元说过:“教之功有限,学之功不已”,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作为教师,一定要把握新课程理念,一切以学生为本,如此,学生才能实现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