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焦虑症的应对方法(最新8篇)正文

《焦虑症的应对方法(最新8篇)》

时间:

焦虑症又称为焦虑性神经症,是神经症这一大类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焦虑症的应对方法(最新8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焦虑症的应对方法 篇1

名词解释:

“数学焦虑症”指的是害怕、担心和逃避数学的一种心理状态,是特殊情境刺激焦虑症(stimulus- and situation-specific anxiety)中的一种。和其他类型的焦虑症状类似,数学焦虑症也是一种生理疾病。

有些学生遭遇数学问题时,会高度紧张,表现出焦虑情绪,因为他们的脑功能和(面对数学问题)时相对平静的同学并不一样。专家表示“数学焦虑症”会减少大脑原本就有限的工作容量,而这正是解决数学难题所需要的资源。

数学焦虑对孩子乃至成人的作用仍然不明。但它可能对学校的分类教育以及学生将来的职业选择产生影响。

文章导读:

第二页:“数学焦虑症”的前沿研究 第三页:“数学焦虑症”有哪些影响? 第四页:专家支招,如何告别数学焦虑

最新研究:

数学焦虑症对孩子们的影响还不受人重视,但它确实存在,而且是一种相当特定的刺激。

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研究发现,有些学生遭遇数学问题便表现出焦虑情绪,这是一种生理上的结果,和其它类型的焦虑症症状类似。

研究将50位二三年级的小学生分为两组:分别是数学焦虑较低组和较高组。

然后,研究者在这两组孩子做数学题期间,对他们的脑部进行了扫描。

他们发现对数学焦虑程度较高的孩子做起题来更慢,也更难以解开题目。

“那些说自己对数学感到焦虑的孩子,他们的大脑中,与诸如恐惧之类的否定情绪相关的区域更为活跃,在小脑扁桃体中尤其如此,”斯坦福大学教授维诺德-梅侬(Vinod Menon)说,“我们也发现,在这些孩子的通常与解决数学问题相关的脑域,脑内活动减弱了。”

据《健康印象》(Health Imaging)报道,有数学焦虑问题的孩子,他们的大脑中与工作记忆以及数字推理有关的区域比较不活跃。

案例分享:

在有“数学王国”之称的印度,也有不少孩子谈数学色变。

新德里泰戈尔国际学校初中二年级的学生瑞图站在学校大门口,和同学叽叽喳喳地说笑着。她在等父亲开车来接她回家。她本来一脸灿烂的笑容,但当被问起对数学课的感受时,她像是被蛇咬了一下,倒吸一口冷气,然后哆哆嗦嗦地说:“我最害怕数学课了!”她说话时,一脸的紧张和痛苦。她旁边的几个同学也都和她有同感,对数学有着一种深深的恐惧。

像瑞图这样谈数学色变的印度学生并不少。新德里一名心理医生说,每到考试前一段时间,他的诊所每天都是人满为患,来者多是学生,他们大都患有“数学焦虑症”。

据当地媒体报道,数学已成为不少印度学生最感头痛的一门课程,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每年都有不少学生因数学成绩不佳而精神崩溃,甚至走向自杀之路。

很多学生对数学反感,主要是因为学校教育的评价体系有问题。印度的中学教育太过分强调数学的重要性,把数学成绩看成是衡量一个人智商和未来发展前途的最基本因素。德里大学教育系专门研究中学教育的拉姆教授认为,这是不符合人性的,人的兴趣和能力是有选择性的,不能只以数学一门功课“论英雄”。他主张降低数学课在教学评价体系中的比重,把数学课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

数学焦虑症有哪些影响?

心理学中的焦虑是指个体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强,而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且带有恐惧色彩的情绪状态。而数学焦虑可以认为是学生对数学的一种病态的恐惧症。

由于社会和家庭的种种压力,以及在学校中不甚恰当的学习方法,许多人在学习数学,特别是在做数学题时变得异常紧张,总要想方设法逃避数学问题。于是便产生了一批害怕数学却又不得不学数学的人,他们常常处于极端矛盾的心理状态下,因此患上了数学焦虑症,也正是“数学焦虑”的存在,阻碍了学生个性的良性发展。其影响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1、数学焦虑直接阻碍了学生的数学认知过程 数学认知是个体解决数学问题时潜在的心理加工过程以及有关数学知识的心理表征。国外有研究表明,数学焦虑对数学能力具有显著的影响,如果不考虑解题的正确率,低数学焦虑被试仅用253毫秒解决进位加法问题,而高数学焦虑被试却要用753毫秒。低数学焦虑组的解题速度几乎比高数学焦虑组被试快2倍。高焦虑被试的解题速度有时会与低焦虑被试的解题速度一样快,但会以大幅度降低解题正确率为代价。

2、数学焦虑会分散学生注意力,降低知识记忆效率 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家把学习和记忆看成是信息加工过程。数学焦虑者会过多关注自己的强制思想、担忧和负面认知等焦虑反应,分散对当前任务的注意力。有研究表明,随着数学焦虑程序的增加,学生的记忆容量减小,反应时间长,正确率低。

3、数学焦虑会损伤学生的自信心,压抑学生的创造力 数学焦虑者对于自己的数学能力无法做合适的评价,多数将原因归结为“脑袋不灵活、死板”,因而丧失对数学的信心,更加谈不上在数学上发挥自身的创造力。

培养兴趣应对“数学焦虑症”

孩子们并不是天生对数学反感,如在幼儿园的时候,绝大部分孩子都很喜欢计算。后来数学让人生厌,问题不在数学本身,而在教数学的人,教学手段简单化是导致学生厌学数学的根本原因。

数学本来是比较抽象的,教学手段应该多样化、形象化,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集体“攻关”,组织学生到市场进行行情调研,运用多媒体手段揭示数学的奥秘,将考试成绩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笔试,一部分是实践,等等。

专家支招:激发学习动力

数学焦虑是一个不易解决的严重问题。一般而言,高度焦虑的学生不仅自己对数学采取了逃避的策略,还会影响班级其他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低度焦虑的学生往往缺乏学习动力。

帮助学生克服数学焦虑,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在讲授数学时用自己对数学的态度去感染熏陶学生;合理的调控学生竞争的“度”,不要让过强的竞争淹没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的努力应适时的肯定以增强他们的自信;教给学生阅读数学书籍的方法;挖掘数学史料使数学具有人情味等等。

1、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机 激发学习动机可以有很多的措施,比如:帮助学生设立一个明确且适当的学习目标;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结果; 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适当的评价;多用正强化,慎用负强化;充分调动和利用认知的好奇心。

2、关注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些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能取得好成绩固然是每个学生的理想所在,但力不从心之感往往会使他们对学习望而生畏、焦虑不安。所以在有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目标时,自我效能感就成了一个关键因素。

3、引导学生对成就行为科学的归因 学生数学学习成就的归因可以引导为:努力不够、方法不当、解题策略不完善等等。使得学生学会积极地归因,提高他们对学好数学的信心和积极性,克服习得无助感。

4、注重数学学习意志的培养 意志是人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数学学习意志对数学认知活动起支配和调节作用,从内在提供克服数学焦虑的动力。

考前如何进行自我调整,远离数学焦虑症?

从认知入手,消除对考试的不必要顾虑,通过谈话、回忆、分析,寻找致病的根源,过去的考试成绩一般都较好,考前也无畏惧心理,虽然数学成绩较差,是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对数学应加强平时的复习和练习,对成绩的期望值不要过高,退一步讲,万一没考好也不必惧怕。

加强体育锻炼,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调节神经功能的紊乱,有助于睡眠的改善,同时要有意识放松情绪,在考前不要人为的增加紧张。

分析自己个性中的优点与缺点,通过心理测查,进一步了解自己在个性特征的强项和弱项,有意识地克服敏感多疑,顾虑重重、情绪不稳定等弱点,培养和训练豁达大度的个性。

常做10件事 让生活有奔头

让人生旅程更精彩、有奔头,关键在于有个好心态。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此推出了一项名为“让行动更美好”的活动,旨在通过练习帮人们找到生活的意义,大家不妨一试。

1.常行善 推荐频率:每天

刊登在美国心理学会期刊上的一项研究发现,每周做5件好事,坚持6周,能明显提升施助者的快乐情绪,特别是一天内集中做好事的人。

做法:在一周内做5件好事,如果可以,最好集中在一天内。好事可以不分大小,但最好帮助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事。比如,帮同事做些琐碎工作,给公交车上的陌生人让个座,或者去献一次血等。

2.记感恩日记推荐频率:每周1次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发表的研究显示,经常对帮助过自己的人表达谢意,将会给身体和人际关系带来积极影响,让人觉得更健康和幸福。

做法:记感恩日记时把握6个要点:尽可能详细具体;注重深度甚于广度;关注要感恩的人比关注具体事情影响更深;想一下如果缺少特定的人或事,生活将会怎样,不要将好命认为是理所当然;体会意料之外带来的惊喜;坚持定期写,但不要过勤,证据表明,每周记1~3次比每天写更有益。

3.看有意义的照片 推荐频率:每天1次

研究显示,找到生活的意义有助于人们对抗压力,改善整体健康,其通常来源于大自然、与他人的紧密联系等。记得经常拍摄一些有价值的照片,这会鼓励你留意生活中的各种美好。

做法:可以先花一周时间拍摄使自己感觉生活美好,或让你觉得更有目标的人或各种食物,将照片洗出来,并在照片背面写下拍摄的原因。此后,可以经常翻看这些照片,回想它们带来的启迪意义。

4.写一封谅解自己的信 推荐频率:每周1次

如果常常自责或反思,可能会让人感觉孤立、不快,甚至压力重重。建议以一种更健康的方式面对自己的错误,比如给自己写一封信,以同情之心宽容和谅解某些失误。研究显示,能以同情之心对待自己缺点和挫折的人,比深深自责的人,身心都更健康。

做法:先确定让自己感到羞耻、不安或不够好的某一方面,可以有关个性、行为、能力、人际关系或其他方面;之后将其写下来,并诚实描述自己的感受,比如尴尬、痛苦或生气等;根据上述两方面内容给自己写封信,对自己厌恶的方面表达同情、理解和接受。一旦遇到糟糕的心情,拿出这封信重读一遍,会起到明显的缓解效果。

5.积极聆听 推荐频率:每周1次

让对方感觉到被聆听、受重视是一种能力,也需要一定的练习。研究显示,使用该技巧能让对方感到被理解,有助于增进人际关系的满意度。

做法:找一个能和交流对象不受打扰、不会分心的僻静场所,在对方讲述时尽量做到:对方讲出一个想法后,用自己的语言重复一遍;在合适的时候通过提问鼓励对方细说自己的想法;如果对方表达了负面情绪,努力认同,不要提出质疑;利用身体语言表示自己很感兴趣,比如目光交流、点头、保持放松姿态,不要总看手机;避免评价,即使并不完全赞同;不要给建议,让对方觉得被理解更利于问题的解决,着急给建议会起到反效果;听过对方讲述后,征询许可再讲出自己的观点。

6.看具有敬畏感的视频 推荐频率:每月1次

研究显示,敬畏体验能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满足感,使人们较少被琐碎的事情和情绪打扰。我们在生活中通常很少碰到令人敬畏的事,因此可以选择一些类似视频。

做法:花4~5分钟时间看一段让你觉得自己很渺小、具有敬畏感的视频,比如俯瞰世界的纪录片等,这会改变你对世界的理解,发觉自己烦恼的事原来小到不值一提,同时增强对人类无限潜能的信心。

7.专注呼吸 推荐频率:每天1次

对抗压力、焦虑等不良情绪的一种方法是正念练习。所谓“正念”是指关注自己当下的所思、所感,但不评判对错。研究表明,“正念”与改善健康、减少焦虑及提高抗压能力有关。专注呼吸就是实现“正念”的一种方法。

做法:坐下或以舒适的姿势躺下,闭眼,将思想集中于自己的呼吸,感受一呼一吸间的变化。

8.体会生活细节 推荐频率:每天1次,坚持一周

关注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也可以起到“正念”练习的作用。比如,在吃葡萄干前进行细致的观察和体会,就能达到类似的效果。

做法:取一粒葡萄干放在手上,仔细观察它是什么颜色,表面是否有褶皱等;转动葡萄干,观察其纹理;仔细闻闻它的味道;葡萄干放进嘴里,仔细感受它的形状,体会它的味道。

9.边走边想 推荐频率:每天1次

散步或慢跑时,留意自己每一步的变化,关注动作本身。

做法:如果走得很快,体会腿部移动的感觉;如果走得慢,要注意每一只脚的抬起、移动和放下,不论任何情况,都要专心于走路的动作。为了保持敏锐的觉知,开始时,心中最好默念将脚提起、移动、放下的每个动作。

10.写出“不快” 推荐频率:每天1次

我们常常需要通过发泄对抗心理压力。研究显示,写下“不快”能够增加幸福感,减少抑郁和焦虑症状,并增强免疫系统,提升工作和学习表现。这些益处甚至能持续数月之久。

做法:每天写下在面对情感挑战时的内心感受。这种“不快”遭遇可能与童年经历、亲子关系、你过去或现在的爱人朋友,甚至职业经历有关。因此应主要写跟自己情绪相关的经历,但不要记录这次的麻烦。

孩子有了分离焦虑症 父母该怎么办?

莎拉坐在沙发上,手里紧握着玩具熊。她的指甲很明显地被拉伤,又流血了。

与此同时,她的妈妈又打回公司了。她必须解释为什么要迟到,这似乎是第无数次了。老板还会理解这糟糕的情况还有多久,已经不太清楚了。毕竟,8岁小孩上三年级,通常不是问题,三年级对小孩来说是应该风雨无阻的。

但是,对莎拉来说可不是这样的。

莎拉快要抵达学校时,心里开始恐慌。今天,妈妈简直是要拖她进来。途中,莎拉抓住门框,妈妈和老师试图将她拔走的时候,指甲被撕松了。

这不是第一次了。

更糟的是,这种情况感觉很糟。没有一位母亲会要伤害自己的女儿。莎拉的妈妈每天一早都感觉像是恶魔似的。她纳闷,别的父母亲有没有这样的问题?它可有一个名称吗?

什么是分离焦虑?

有人称它为“拒学”,也有人称它为“学校回避”,还有人称它为“分离焦虑”。

父母亲形容它为一场恶梦。

分离焦虑对所有小孩童来说是正常的。想象它为一种生存的本能。人类,尤其是无助的人类,需要依附于能给予他们亲近、温暖、关怀与保护的父母人物。这种必要关系的意识是人类固有的,起源于我们大脑中最原始的部位。在婴儿成长、大脑发展的同时,他们和“依附人物”的关系会逐渐地变得更复杂。因此,父母也称为依附人物。婴儿于幼儿会将他们最深的恐惧,托付于“父母能使这些恐惧消失”的这种生理上的意识。他们认为父母就像一种力场。这在某一个程度上是完全正常的。

普通的分离焦虑,什么时候变成问题?

让我们先从典型的发展角度看待分离,然后我们才能将此角度,和莎拉的经历,进行比较。

作为父母,我们知道,我们可以将年幼的婴儿传给房间里的陌生人,孩子也会不当一回事。但是,到了9个月大的时候,婴儿开始受够了。9个月大的婴儿看到陌生的脸孔,就嚎啕大哭,惊慌地向妈妈或爸爸伸手。

发生了什么事?

9个月大的时候,大多数婴儿会开始辨认父母亲熟悉的脸孔和陌生人之间的分别。人类发展的专家将这个现象称为“陌生人焦虑”。这是小孩发展中的依附系统的许多里程碑之一。小孩的大脑已经形成了父母亲的心理表征,能分辨爸妈和其他人。这是一个又美妙、又实用、又有保护性的进化上的发展。

事实上,就是这种辨认能力,促使一岁小孩开始自行探索世界。是的,他们在这个年龄比较会行动,但是他们也有安全感,知道父母亲在他们有需要的时候会来救他们。有了有经验、能信任的父母亲,他们所产生的安全感,足以让他们往未知探索。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密切留意他们,因为他们似乎无惧,所以可能造成各种麻烦。

但是,到了生命的第二年,这些不受约束的探索会结束,我们看到的反而是臭名昭彰的“可怕的两岁”。幼儿开始粘着父母亲,变得诸多要求,而且会时常拒绝自己玩。这项发展上的成就,很矛盾地象征了进化上的进步。这个年龄的小孩,现在有了能力意识到有一个分开、又有潜在危险的世界,因此需要被保护。这是确保自身安全的正常过程。

随着小孩成长,大脑继续发达,我们会看到渴望自立和恐惧分离之间有了日趋增加的紧张。要记得,某些程度的分离焦虑是正常的,是意料中事。三、四岁的儿童害怕晚上自己睡觉、五岁儿童害怕父母亲出门,将他们留给保姆的时候,我们所看到的是小孩对于外在世界的风险日趋扩大的意识,所做出的正常反应。我们尤其是在小孩开始上学的时候就会看到这种情况。这种焦虑,在学前教育、幼稚园及一年级的时候很常见。

但是,有些小孩根本不能忍受分离。他们不能自己睡觉、和别的儿童游戏约会、或者上学。他们将这些分离的情况视为危害生命的事件。他们内在的战斗或逃跑反应被引发了。但是,这种反应不是因为真正或即将发生的危险情况引发,而是所有分离情况都会引发。这犹如他们的焦虑“恒温器”已经失灵了。

我们都知道战斗或逃跑反应是什么。当我们感到威胁的时候,我们会经历一个觉醒提高、恐慌的状态。我们得忍受濒死感。我们的心跳率和呼吸率会加速。我们甚至会感到发抖、头晕。总之,就是我们会感到肾上腺素冲上来,以预备我们逃离危险。

分离焦虑症是童年时的一个疾病,孩子几乎每次和父母分离的时候,就会产生犹如面对生命危险的感受。这是一种真实,却无必要的恐慌。当他们面对和父母分离的时候,几乎没有任何事物能够让这些小孩平静下来。他们的思想与感受,必定会转向父母亲遇到伤害的忧虑。在他们的脑海中,这次的分离,将会以最糟的损失收场。他们深怕自己会恐慌地孤单,不受保护。只有父母的存在,会让他们安心。

像莎拉一样的孩子被送往学校的时候,会经历恐慌的肉体症状,而且会被失去父母的恐惧所淹没。他们时常被“父母会发生不幸的事”的信念所困扰。患有轻微分离焦虑症的孩子一旦进入了课室,往往就会平静下来。对这类孩子来说,危机只出现在分离的时刻。对其他孩子来说,除了和父母团聚之外,没有其他什么能缓解心情。患有分离焦虑症的孩子时常会反抗,有发脾气的倾向,也会到处发泄情绪。他们从自己的角度看到的世界中,这种破坏,远远超过没有父母的几个小时的危险。

分离焦虑症有多常见?

分离焦虑症相对地罕见,只有百分之四的孩童会患上这个疾病。尽管如此,它构成了转介治疗的所有焦虑症案例的将近一半。分离焦虑症对孩子和父母都有非常负面的影响。对小孩来说,分离焦虑症除了会让他充满恐惧之外,也会造成学业退步,和同学隔绝,以及对于下次的分离逐渐增加的恐惧。另一方面,对父母来说,分离焦虑症也会涉及失去工作,睡眠不足,和朋友、伴侣相聚的时间减少,也肯定会产生绝望的感受。

分离焦虑症时常会世代相传,也和他们在青春期和成年期产生其它的焦虑症或抑郁症有关联。除此之外,许多父母在分离时表现得过度保护性、控制性或焦虑,因此在不知不觉中强化分离焦虑症。这不是在说父母造成了分离焦虑症,而是有爱心的、负责任的父母可能不知道他们本身的焦虑,其实是强化他们孩子的焦虑。

如何处理分离焦虑症

好消息是,分离焦虑症会对正确的介入有即时的反应。

以下是几个基本方针:

1、 尽量提早寻求专业协助。就如大多数的行为障碍一样,你越早介入,麻烦的行为就越不会被强化。比方说,学校恐怖症在没有对策的情况之下,情况经过时间的推移就可能变得更顽固。

2、 寻求全面的心理评估。分离焦虑症可能和其它心理或遗传问题有关联,所以寻求彻底的评估,以测出抑郁症、焦虑症和潜在的家庭不和,对整体的治疗非常重要。

3、 认知行为治疗是治疗分离焦虑症最有效的方法。认知行为治疗,让父母和孩子学习分离时的新应对方法,也让他们以更正面的角度看待分离。它也能让孩子培养自立和自信,也让孩子渐进地面对分离的情况,以让他们最终能更舒适地忍受分离。

4、 和孩子生命中的其他人协调。和教师和保姆协调,非常重要。同样地,和参与分离的祖父母和其他受信任的成人协调,会让大家有共识,也为大家提供了让小孩平静下来的一致的方法。

5、 药物有时会有帮助。在某些病例中,抗焦虑药物能制止孩子的恐慌,也让认知和行为技术比较容易学会。焦虑太多,出了名地对学习新的行为不利。

分离焦虑症最严重的情况(像我们在莎拉身上看到的那样)可能令父母和孩子无法忍受,但是它也易于治疗。有了一致、勤奋与谨慎的方法,莎拉的指甲将会复原,不久之后,就能有自信地踏入学校。

讲话爱插嘴或是心理潜伏焦虑症

在日常生活中,你可能经常遇到这样心理的'人:他们很热衷于抢夺话语权,经常等不及别人说完,就要发表自己的意见;还有些人一开口就像滔滔江水,绵绵不绝,让人烦不甚烦。

这种人,从表面上看是“爱表现”。但这种行为的背后,却有许多深层次的心理原因。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医生吴雅学告诉记者,不管是爱插嘴,还是一说话就刹不住车,其本质都是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这类人可能或多或少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缺乏社交技能。现在的许多孩子从小会吹拉弹唱、满腹经纶,却没有人教他们怎么恰当措辞、即兴发挥、控制眼神、把握接话时机等人际交往技术。

二是有焦虑型人格或表演型人格。这种抢话是长期存在的,自己能察觉到,但无法自控。有些焦虑型或强迫型人格的人,脑子里一旦闪现出一个念头,不说出来就非常焦躁不安。

三是有躁狂症、焦虑症或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焦虑症和躁狂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会出现言语活动增多的症状,而且是典型的“不吐不快”。而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般社交技能低下,缺乏自我察觉,所以也掌握不好什么时候接话。

那么,该如何应对爱插嘴的行为呢?吴雅学指出,如果抢话是因为社交技能的缺乏,通过一些专业的短期培训就能达到不错的效果。如果周围存在插嘴者,要互敬互爱,尊重和理解彼此沟通方式的差异性。如果与其关系较好,对方也很虚心,可以私下向他指出问题所在,比如对社会经验不足的初入职场者,可以拉拉衣服、使个眼色暗示一下。

婴儿也有“星期一焦虑症”

细心的家长高先生最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8个月大的女儿平常很乖巧,一到星期一就哭闹不止。这是怎么回事?

据介绍,高先生夫妇工作忙,平时跟女儿很少见面,孩子基本由姥姥照看,但每个双休,夫妻俩都会陪女儿,女儿也表现得特别乖巧。可是,每到星期一他们要上班时,女儿就立马“变了脸”:十分烦躁,一整天都哭闹不止,怎么哄都没用。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两个月,且越来越严重。

昨日,中南医院心理咨询室副教授肖劲松分析,宝宝表现出了“分离性焦虑”症状,这种症状多发生在学龄前儿童身上,当他们与所依恋的亲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会感到不安,尤其在8到16个月大的儿童中很常见。分离性焦虑如果不加以重视和矫治,会影响宝宝以后的生活,如上学后容易发生学校恐惧症、考试紧张症,甚至成年后出现急性或慢性焦虑症,阻碍身心的健康发展。

他说,现代妈妈工作、生活压力大,和宝宝相处的时间渐少,所以宝宝的分离性焦虑倾向比较普遍。这种症状有时可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母亲最好利用休息时间,增加与孩子的接触机会,尽量避免分离时间过长等,以缓解宝宝的焦虑情绪。

年终焦虑症突袭职场女性

“催婚令”让她不知所措

刚过30岁生日的李嘉至今还是单身一人。一想起即将过去的一年,她就有些心神不宁。从26岁起,她就一直面临被父母催婚的压力。今年年初的时候,父母甚至给她下了“最后通牒”:一定要在30岁之前找到如意郎君。可是,眼看这个“结婚大年”就快过完,很多朋友都赶在 年底前完成了终身大事,她却仍然形单影只。李嘉说,新年对她来说只是又大了一岁的信号,意味着父母的“催婚令”会越来越急,她要回绝的相亲也会越来越多。所以,她害怕甚至有些厌恶新年的到来。

为此,她常常向父母谎称加班,尽可能晚点回家。为了释放心理压力,她疯狂地投入到购物中。在商场各种年终促销的诱惑下,漂亮衣服、化妆品、首饰、鞋包等等,统统都被她收入囊中。似乎只有在失去理智的购物中,她才能得到暂时的解脱。

点评: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不少30岁以上的职场女性因为自己的年龄而感到恐慌。有的人因为自己容颜渐老而焦虑,也有的像李嘉那样因为被父母催婚而烦躁。这些对年龄心存恐慌的女性,不妨在新年到来之际,为自己的人生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同时,还要让自己的心情放松下来,学会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现实。当出现焦虑和紧张情绪时,要多向朋友、亲人倾诉,把压抑的情绪发泄出来。需要指出的是,适当购物确实可以缓解女性紧张的压力,但过分“血拼”却有损身心健康。

她触到了“玻璃天花板”

刘娟刚进现在这个单位时,与所有的大学生一样,为自己的将来勾画了一幅美妙的画卷。她踌躇满志,给自己制定了一个五年计划,希望通过不懈努力,在同行中取得不俗的成绩。在这5年里,她像一个上足了发条的时钟,不知疲倦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奔跑。

到今年年底,该是刘娟的五年计划总结的时候了。她突然发现,目标还在前面向她招手,而她却像是触到了“玻璃天花板”,看得见光明却没有前途。虽然她的业务水平拔尖,但因为在人际关系方面的缺陷,她始终只是一颗默默无闻的“螺丝钉”。今年,一位新调来的年轻男同事轻而易举就成了她的顶头上司。眼看着岁数一年年地往上攀升,原本光洁的脸上也开始有了皱纹,计划却仍在纸上跳跃。

奔三十的女人,工作和生活都还是一张白纸。数着新年来临的日子,刘娟犯着愁:我究竟应该何去何从呢?

点评:职业所带来的压力主要源自人际关系和工作职责。每个人都想干得出色,争取提薪升职,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年终时,一年或者几年积累下来的压力会愈发凸显,而一旦受到挫折,心理脆弱者甚至会一蹶不振。对职场女性而言,由于排遣压力的渠道不如男性多,过大的竞争压力更易使女性经常处于焦虑、烦躁、无聊和无助的状态中,以至于影响到正常的工作。

专家提醒,年终时如果面对较大的工作变动,应养成积极的自我暗示习惯,多给自己鼓气,多分析和看到自己有利的优势,增强自信心。自暴自弃或坐等帮助,都不能够解决问题。新年伊始,要量力而行地制定各种规划,以免来年因为达不到预期目标而产生太大的心理落差。切忌盲目攀比,也不要不顾自己的实际能力而过高要求自己,凡事当量力而行。

她害怕新一轮“人情债”

忙碌了一年,终于快盼来几天休假。可是一想到元旦春节里的大笔花销和各种与同事、上司、客户的应酬,晓辰就不得不皱紧了眉头。晓辰在一家广告公司从事业务销售,好不容易刚刚完成了今年的工作指标,领导又为她安排了与各种关系单位、客户的应酬,加上本来年终业务就异常繁忙,她真有些应接不暇。

而更令晓辰担心的是,老家远在安徽的她,还要为春节回家准备足够的开销。“家里亲戚多,礼物、压岁钱、请客吃饭的开销都不少,没有一万元根本打不住,年终奖都不够花的。”算起这笔“人情账”,晓辰怎么也开心不起来:“我已经收到一位同学和一个表妹在新年里的结婚请柬,估计又得搭上半年的积蓄。”为了这些“人情债”,晓辰开始失眠,并且变得越来越焦虑。

点评:因为被赋予了一些商业色彩和交际功能,所以,以往喜庆祥和的新年对一些人来说成了一种负担。对职业女性来说,节假日里的各种应酬以及“人情债”缠身,往往会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对实际开支超过预算的“人情债”,需要量力而行,千万不要因为支出过大,给自己增添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同时,对“人情债”也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节日里给朋友发个短信,发一张电子贺卡等等,也能增进感情,从而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

对大多数人来说,新年是一个辞旧迎新的符号,是一个总结过去企盼未来的起点。

然而,随着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加大,新年的到来对一些职场女性而言,还伴随着种种焦虑和恐慌。又虚度了一年光阴,面临被父母催婚的压力,年终工作忙得焦头烂额,事业上遭遇“玻璃天花板”……

如何缓解“年终焦虑”,正成为一些职场女性关注的话题。

年终减压10招对策

1、不要苛求完美

完美主义女性总是预先给自己设定一个十全十美的目标,凡事力求尽善尽美,一旦做不到就会深深自责,沮丧消沉。其实,任何事只要我们努力就可以了,不要苛求结果。要善于学会为自己的每一点成功而喝彩,让自己时刻有成就感,知足自信的女人才会充满快乐。

2、一次只担心一件事情

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对166名已婚夫妇的研究发现,女人更爱方方面面地考虑问题,比如自己的工作、体重还有每个家庭成员的健康等等,所以女人比男人更经常感到压力。一次只担心一件事情,把别的事情暂时抛到脑后吧。

3、不要太严肃

不妨和朋友一起说说小笑话,气氛活跃了,自己也放松了。

4、给自己放个小假

可以利用周末的时间外出旅行,进行一次彻底的放松,期间关掉手机,甚至不用带手机。

5、寻找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

一天中至少有1小时的时间属于自己,完全不用考虑工作,利用这1小时做做舒缓的运动,如瑜伽、爬楼梯、步行等,或者听听音乐。

6、说出或写出你的担忧

写日记或与朋友谈一谈,至少你不会感觉孤独和无助。

7、保证充足的睡眠

每天我们感到疲惫时,那是因为身体中释放了压力激素如肾上腺的皮质醇,它使我们的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但充足的睡眠能预防这些,使人感到平静而精力充沛。

8、学会示弱

这并不是要一个人用软弱的态度面对生活,而是要改变一贯的强者姿态,生活是“一张一弛”的,弦绷得太紧,也容易断裂。

9、远离噪声

研究表明,在繁杂地带附近居住的人们产生的压力,是在幽静环境居住的人们的两倍。而电话铃声、收音机和电视机的声音,也会使压力显着增加。所以,尽量远离噪声,也是减压的一种方式。

10、至少记住今天发生的一件好事情

不管你今天有多辛苦,多不高兴,回到家里,都应该把今天的一件好事情与家人分享。

焦虑症的应对方法 篇2

尽管我们每天高喊尊重隐私,但“我告诉你一个秘密,你千万别跟别人讲”仿佛像一道魔咒,总是牵引着我们的好奇心,接着又因为要守“秘密”而增添心理负担。而办公室秘密可能关系到你的前途,都是不能说的秘密。

面对办公室秘密,如何应对?首先是要避免自己成为别人的秘密话题,其次,不在办公楼的洗手间、走廊等秘密“高产地”谈论私生活。

要摆脱这种“保密焦虑症”,最直接的方法是拒绝接收秘密。与其把注意力放在关心别人隐私上,还不如把精力花在提高自我上。

焦虑症的心理治疗方法

心理治疗方法之解释法:由于焦虑症患者多有预期性焦虑,对未来的焦虑发作产生预期恐惧。如果患者能够主动配合心理医生,耐心倾听医生对疾病性质的解释,有助于减轻心理负担,预防焦虑症的发生。

心理治疗方法之放松法:放松法治疗是一种教会患者如何进行肌肉和情绪放松的方法。患者可以通过学习和掌握呼吸调节、放松全身肌肉的方法来消除杂念。病人先把注意力集中于躯体的一部分(例如左手),尽量使这部分肌肉放松,直至产生温热感。然后转移注意力到躯体另一部分(例如右手)。如此反复训练,可使心情平静,心跳规则,呼吸均匀,这对焦虑状态性发作者有很好的效果。

心理治疗方法之冲击法:让患者突然处于激发焦虑情绪的实际环境中,来改变病态行为。这种治疗每次30-60分钟,治疗次数一般1-4次。

心理治疗方法之系统脱敏法:在患者处于全身放松状态下,使能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其面前重复出现,达到不能引起患者焦虑时,增加刺激的强度如法炮制,直至患者焦虑情绪完全消失为止。

心理治疗方法之催眠法:催眠法适于广泛性焦虑症(一种以经常的、持续的、无明显对象或固定内容的紧张不安,或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过分担忧或烦恼为特征的焦虑症)。催眠师运用具有高度暗示性的催眠技术,来改善患者的焦虑情绪和睡眠。

焦虑症的自我治疗方法

应充分认识到焦虑症不是器质性疾病,对人的生命没有直接威胁,因此病人在用药不该有任何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

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患者应坚信自己所担心的事情是根本不存在的,经过适当的治疗,此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

在医生的指导下学会调节情绪和自我控制,如心理松弛,转移注意力、排除杂念,以达到顺其自然,泰然处之的境界。

学会正确处理各种应急事件的方法,增强心理防御能力。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使心情豁达开朗。

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焦虑症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近期治愈率有所提高,在临床上的应用也在不断发展,显示了其良好的前景,较西医治疗具有较大的潜力及优势。平虑解迫安神剂是纯中药制剂,治疗效果显着是您走出疾病困扰的最佳选择。

焦虑症的应对方法 篇3

主要表现:

1、因不愿离开依恋对象而不想或拒绝去幼儿园(上学),或没有依恋对象陪同绝不外出,宁愿呆在家里。

2、没有依恋对象在身边时不愿意或拒绝上床就寝,反复做噩梦,内容与离别有关,以致夜间多次惊醒。

3、与依恋对象分离前过分担心,分离时或分离后出现过度的情绪反应,如烦躁不安、哭喊、发脾气、痛苦、淡漠,或社会性退缩。

4、与依恋对象分离时反复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躯体症状,但无相应躯体疾病。

病因:

1、遗传因素患焦虑症的父母的子女,焦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父母的子女。

2、亲子过分依恋孩子平时一直与母亲呆在一起,不与外界接触,而母亲对孩子过度保护,使孩子养成胆小、害羞、依赖性强、不适应外界环境的个性特点。一旦与母亲分离,就容易出现分离性焦虑。

3、生活事件 …影响常见的生活事件有:与父母突然分离,在幼儿园受到挫折,不幸事故,重病或死亡等。

由于分离性焦虑与幼儿不愿去幼儿园很相像,容易与不愿去幼儿园相混淆,而被长期忽视,其结果不仅影响儿童早期智力开发,且可发展成慢性焦虑,影响情绪发育及学习。幼儿初入幼儿园时,大多有哭闹、不肯吃、不肯睡等现象,但几天后即见好转,因为其哭闹的原因是害怕陌生,不适应新环境和陌生人,几天后熟悉了,哭闹也就好转。他们虽然在幼儿园哭得很凶,但回家后就很开心,也不会做噩梦,分离性焦虑的原因是担心与父母永远分离,担心天灾人祸使父母与自己永不再见,症状持续4周后仍不好转。

一旦发现分离性焦虑障碍,要立即停止上幼儿园,请儿童心理医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千万不要强迫孩子去幼儿园,加重焦虑发作,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预防:

1、从小让孩子多与小朋友们接触。不要整天把孩子关在家里,让孩子多些玩伴,培养他与其他人友好相处的能力。孩子在集体的环境中受欢迎,感到愉快,为将来适应幼儿园的环境、避免发生焦虑打下基础。

2、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自理的习惯,如吃饭、穿衣、洗手、洗脸、大小便等,如果什么事情家长都包办,孩子过分依赖父母,将不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因而会产生紧张、恐惧和焦虑。

3、在去幼儿园之前,经常给孩子讲幼儿园的生活,告诉他那里有很多小朋友,大家在一起会很好玩,还可以在一起做游戏学本领,同时还经常带孩子去日后准备去的幼儿园参观,让他熟悉那里的环境,让他看看别的小朋友们是如何愉快地在那里做游戏,滑滑梯,学儿歌等,让孩子对幼儿园有好感而产生向往。绝对不能当着孩子的面说幼儿园老师的坏话,更不能以“不听话就要送幼儿园”来威吓孩子。

4、在家先练习与妈妈分离,让孩子逐渐习惯妈妈离开的感觉,比如当孩子自己来到另一个房间时,妈妈不要马上就跟着,让他单独呆一会儿,过一会儿再进去,日渐增加这种训练的次数和时间。

合理度过宝宝入园焦虑期

每年的新生入园,总会有一段不适应期,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要入幼儿园了,宝宝在爸妈的陪伴下一起到幼儿园报到。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却让爸妈感到难过。有的宝宝哭闹着不让爸妈离开;有的宝宝前几天高兴地去上幼儿园,但是后来却在家耍赖皮,怎么也不肯再去了,满脸的眼泪让爸妈于心不忍,有的宝宝虽然在爸妈的哄骗下到了幼儿园,但爸妈却发现宝宝闷闷不乐,白天食欲不振,晚上噩梦连连——这样一个时期真难过,怎么帮助宝宝尽快度过呢?

焦虑反应属正常

宝宝第一次进入幼儿园,由于与爸妈分离所产生的一系列焦虑情绪的反应都是正常的,毕竟第一次离开了熟悉的家庭环境,离开熟悉的爸妈,进入一个陌生的地方,接触陌生的人,并且还要逐渐学会独立照顾自己。那如何减缓宝宝的这种焦虑情绪呢?这里我们介绍7个方法给大家。

7个方法缓解情绪

首先,提前使宝宝的心理有准备。宝宝对爸妈的依恋很强烈,让他们一下子离开爸妈,会使其依恋感受阻,产生分离焦虑症,引起不安全感。因而让宝宝对上幼儿园提前有个心理准备是非常必要的。爸妈可以在假期里或开学前带宝宝到即将要去的幼儿园门口或里面转一转,让宝宝熟悉一下环境。

其次,在家中给宝宝一定独处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在客厅的一角,利用橱柜或桌椅隔出一个独立的空间,让宝宝体验在视线中感觉不到成人注视的情况,在那里游戏、看图书等,培养宝宝的独立能力,减轻宝宝对成人的依恋感。

第三,让宝宝对幼儿园产生期待感,认为在幼儿园中老师是一个可以帮助自己的人,相信哥哥和姐姐也都是在幼儿园中快乐地学会本领的。

第四,爸妈还可以培养宝宝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衣、上厕所、吃饭等;生活习惯,如午睡等,帮助宝宝增加入园后的心理自信。

第五,爸妈要调整好心态,给宝宝以积极的暗示。当宝宝对爸妈产生依恋和依赖不想去幼儿园的时候,很多爸妈往往心软、动摇。须知,宝宝虽小,对爸妈的情感、心态却是十分敏感的,当宝宝察觉到爸妈的动摇心态时,会强化他不愿上幼儿园的想法。所以爸妈应把握好心态,保持愉悦的情绪状态,送宝宝进幼儿园,并对宝宝的点滴进步予以及时鼓励,例如:“今天你只是到幼儿园门口时才哭了一次,真棒”、“你是笑着和妈妈说再见的,好乖”等。

第六,引导宝宝和老师交往。由于是很多宝宝围绕几个带班的老师,有的时候,如果宝宝不能够阐述自己的需求,可能会被老师忽视。所以爸妈应教育宝宝学会和老师交往,有什么需求去跟老师说,相信老师就像妈妈一样能够帮助自己,爱自己。例如,想喝水了就要说:“老师,我想喝水”等。另外,爸妈也要告诉宝宝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并与老师及时沟通,尽快消除宝宝由此产生的负面情绪。在与同伴交往方面,要告诉宝宝小朋友间要相互谦让、合作,有玩具要一起玩,与小朋友之间有了矛盾要找老师,不能打架。爸妈可以通过幼儿园老师了解班上有哪些小朋友是住在同一小区或邻近地区的,这样可以互相联系,彼此串串门或相约在双休日共同到郊外或游乐场玩耍。既可以增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哦,同时宝宝有了熟悉的伙伴,大多就愿上幼儿园,从而缓解分离焦虑。

第七,当宝宝从幼儿园回到家,爸妈可以问他在幼儿园里都学了写什么,今天最高兴的事情是什么等,了解宝宝的心理感受,及时帮助宝宝消除一些情绪问题。

入园焦虑是每一个宝宝都要经历的,度过了这一阶段,爸妈会发现,宝宝越来越活泼,他已经爱上去幼儿园了。

焦虑症的应对方法 篇4

降薪、裁员这样的词语,在每个职场人的大脑里,原本就容易触动管理生存恐惧感的神经区域。在这场金融海啸里,这种恐惧更被放大。那么恐惧真是一无是处吗?当然不是。恐惧情绪是驱动人类去检讨有什么事影响到了生存,于是可以迅速调整学习。

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大多数人都会慢慢适应,慢慢找到生存方法,例如会很快找到工作,但也许有10%―15%的人情绪压力长时间无法适应,演变成抑郁症或焦虑症。

提前心理干预

你每年都做身体检查吗?相信大多数人会回答有。

你每年都会去洗牙吗?也许只有一小部分人在点头。

身体检查和洗牙,都只是一种预防措施,以便及早发现身体的变化及早处理。那么,心理呢?

人总是有很多情绪困扰的,只不过有太多人习惯把困扰扫在地毯底下,以为看不见了就没问题。这样的习惯养成了你再也听不到那些对你猛敲警钟的焦虑和恐惧,而等到它们积累太多突然爆发时,也许你要面对的就是更难对付的抑郁症和焦虑症。

降薪、裁员这样的词语,在每个职场人的大脑里,原本就容易触动管理生存恐惧感的神经区域。在这场金融海啸里,这种恐惧更被放大。那么恐惧真是一无是处吗?当然不是。恐惧情绪驱动人类去检讨有什么事影响到了生存,于是可以迅速调整学习。

有许多人并不懂得如何运用自己的情绪,而只是任由自己沉浸其中。学习调节自己的情绪习惯,建议你在裁员危机真的到来前做一下心理检查,找找自己的问题,不要等到你“没钱、没时间、有问题”时才找人帮,要知道,最好的治疗其实就是提前预防。

焦虑症的应对方法 篇5

一、岁末焦虑症的应对方法

1、岁末焦虑症的应对方法

在一家大型企业工作的张女士,从12月份的第一周开始就吃不香,睡不着了。她一想到近期又要面临年终述职考核的事,就心神不安,焦躁难耐。她去年因考绩不佳,被调离重要部门主任岗位,今年如果再没有好的考绩,又不知去向如何。

眼看年终逼近,她出现了失眠、全身乏力、胸闷、头昏、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到医院做相关检查后,医生告诉她这是“年终焦虑症”。

年终焦虑症,是由于在年底前后发生的一些事件,使人的生活规律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影响个体生活与工作的亚健康状态或心理疾病。

据调查,九成以上的职场人士会受到年终焦虑症的困扰,尤其是女性。偶尔的紧张焦虑,能给自己带来适当压力,增加奋进的动力。

若不及时调整心态,消除杂念,极易损害身心健康。症状轻者,应注意自我心理调适。

(1)首先,要让自己具有超脱的心态。面对年头岁尾发生的事件,不能沉浸或停留在后悔与自责之中,要积极向上,及时跳出其情绪壕沟。学会积极面对,把不利因素变成挑战自我,重振旗鼓的动力。

(2)其次,要用客观求实的态度度量自己。重新设计和定位个人的职业方向与目标规划时,目标要客观求实,不要攀高和过于注重物质及短期利益。缓解焦虑的最好办法是面对现实,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积极寻求今后的自我发展。

(3)最后,学会在寻求人生乐趣中消除焦虑情绪。找机会到朋友圈子里散心,争取得到朋友的安慰和帮助。这是分散、排解和消除不良心情的妙法。

2、预防岁末焦虑症的方法

(1)学会管理时间

学会管理时间。因为事情多、头绪杂,紧张焦虑自然就产生。不妨列出自己所要做的事情,根据轻重缓急进行安排,按部就班去做,你会发现,你的步伐有序多了。需要提醒的是,无论多么繁忙,每天一定要有放松时间,有5~10分钟的时间就好。不妨利用这段时间,听听音乐、读读书,让心情恢复平和,哪怕只是坐在那儿发发呆也好。

(2)定合理的目标

因为自我要求过高,易造成自信心缺少。因此,要对自己有个合理的期待,设定切合实际的目标,也容易寻找成就感。成就感是化解焦虑的良方。一个有成就感的人,内心会充满力量和满足感,焦虑很难将他打败。不过,切勿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比,不如多和自己比比:今天的我是不是比昨天的我有了进步?这次的工作是不是比上次做得出色?

(3)吃快乐水果,改善心情

水果中,香蕉、樱桃和葡萄柚都被称为是“快乐水果”,香蕉含有一种称为生物碱的物质,可以振奋精神和提高信心。樱桃中的花青素有抑制炎症作用。而葡萄柚浓郁的香味不但有助于提神醒脑,而且其中所含的大量维生素C,有增强抗压力的本事,使人精神愉悦。所以,感到有压力时,就大口吃水果吧,把烦恼一一吃下。

(4)走出室外,多运动

健康专家指出,运动是消除焦虑的最好方式。平时忙于上班,休闲是不妨就选择一些游戏强、能够转移注意力的运动项目,比如台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但是,尽量不要选择独自慢跑的运动方式,这样容易让人产生孤独感,所以,不妨拉上好友一起去运动,运动完后将自己的烦恼全部倾诉出,有了好友的陪伴,再做完快乐运动,心情一定会好很多!

(5)学会自我调节

应对“年底焦虑症”,重点是不要把所有事情都压在心理,心情不爽感到有压力时,就一定要找到发泄口,学会自我调节。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去运动,哪怕是做家务,也能让自己换一个世界,或者是给自己一个独处时间,倾听内心的真是声音,好好想想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6)睡前做放松训练

焦虑的人们最常见的症状是失眠,通常还会伴有容易疲劳、心慌、血压升高等症状,经常烦躁易怒的他们也给家人和朋友带来了困扰。这样的人每天下午可以适当加大自己的运动量,晚上八九点后尽量别再做与工作有关的事情,而是进行一些放松训练,例如做瑜伽、听音乐等,让自己尽快进入睡眠状态。

二、焦虑症的表现

1、情绪状态

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病人基本的内心体验是害怕,如提心吊胆,忐忑不安,甚至极端惊恐或恐怖。发作性或持续性地出现莫名其妙的害怕、紧张、焦虑、恐惧不安 等心理。患者可能有一种期待性的危险感,感到某种灾难降临,甚至有死亡的感受。许多患者同时还伴有忧郁症状,对目前、未来生活缺乏信心和乐趣。有时情绪激 动,失去平衡,经常无故地发怒,与家人争吵,对什么事情都看不惯,不满意。

2、这种情绪是不快的和痛苦的

可以有一种死在眉睫或马上就要虚脱昏倒的感觉。焦虑症患者常常觉得自己不能放松下来,全身紧张。他面部绷紧,眉头紧皱,表情紧张,唉声叹气。

3、实际上并没有任何威胁和危险

患者所产生的焦虑、恐惧情绪与现实相差甚大。即是说实际上并没有任何威胁和危险,或者,用合理的标准来衡量,诱发焦虑的事件与焦虑的严重程度不相称。

4、躯体不适感

与焦虑体验的同时,患者会伴随一些躯体的不适感、精神运动性不安 和植物功能紊乱。躯体上的不适表现常为焦虑症的早期症状,如心慌、胸闷、气短、心前区不适或疼痛,心跳加快,全身疲乏,生活和工作能力下降,简单的日常家 务工作变得困难不堪、无法胜任等。如此症状反过来又加重患者的担忧和焦虑,由此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绝大多数轻度焦虑症患者还有失眠、早醒、梦魇等睡眠障碍,手抖、手指震颤或麻木感,月经不调、食欲减退、头昏眼花、恐惧焦虑,严重时有某种濒死感等。

由此可见,焦虑症只是一种心态问题,所以大家一定要做好心态的调整。

焦虑症的应对方法 篇6

焦虑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人在面临对自己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时总会产生焦虑。学生的考试对学生而言既是重要的,又是有一定困难的,也是进行评价的基础,因此考试焦虑在学生中相当普遍的存在。

由于导致考试焦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真正解决考试焦虑的问题也需要各方面的配合。一般来说,家长能给孩子最大的支持,为解决考试焦虑的问题,家长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和改善:

确定适当的期望值 家长对于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习,目前家长的期望值普遍过高,需要适当降低。一方面要对孩子的实力有客观的了解和评价;另一方面,要有正确的人才观,纠正“考上大学才能成才,考不上就没有出路”的错误观点,树立成才道路多渠道的意识。另外,许多家长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亲戚朋友中成绩好的孩子进行攀比,这给孩子带来了压力和某些伤害,家长要正确认知自己孩子的实力、个性、兴趣特长,扬长避短,鼓励孩子的进步。

培养健康的归因方式 学习焦虑与成败归因倾向有很直接的关系,不同焦虑水平的学生对于成功或失败的学习结果有着不同的归因倾向。高焦虑者在遇到失败情境时,更倾向归因于外部因素,或一些不容易改变的稳固的内部因素,比如一些孩子常把考试失败归因于考试题目太难了,或者自己不够聪明。有的孩子还在考前进行失败情境的自我暗示:“完了,这次考试肯定又是我不会的题目,我一定考不好。”“我根本就没有学习的天赋”。父母要引导孩子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以控制的因素,比如个人的努力程度。但要注意引导的方式和措辞,比如:“是不是这次复习的时候还不够全面啊?那我们下次要安排好时间抓住要点复习,就不会这样了。”

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父母的以身作则可以使孩子对父母产生良好的信任感,进而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幸福观。父母言行不统一,不能得到孩子的信任,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和应对现实生活挑战的能力。

家庭教育中,父母应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实施家庭教育,以减少孩子内心冲突,减少考试焦虑的发生,保证和促进孩子健康发展。不要动不动就对孩子说“我对你非常失望”之类的话。要积极帮助孩子减轻压力,保持孩子在考试前和考试中的心态平和,建立对自己的信心,战胜考试焦虑。

做好考前生理调节 指导孩子正确处理学习与休息之间的关系,讲究学习策略、方法,合理用脑,维护大脑的正常机能,这是防治考试焦虑的重要措施。考前要给孩子充足的睡眠时间,保证其考试时头脑清醒、精力充沛。

此外,合理的膳食安排和适当的营养调配对于孩子顺利完成考试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也不要给孩子吃得太好,要注意和平日饮食的接轨,差距不要太大,避免肠胃接受不了。食物以清淡为主,少吃油腻的食品,多吃蔬菜、水果。

焦虑症的应对方法 篇7

概述

焦虑是最常见的一种情绪状态,焦虑是一种保护性反应,也称为生理性焦虑,不过处于这样子的社会,不焦虑人家还以为你不正常,毕竟在这个不能裸婚,需要房子、车子的年代,实在是焦虑巨大。我也经常会产生焦虑的情绪,当我马上要做一件事情,而我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我就会产生一定的焦虑,适当的焦虑能够促使你去完成一些任务,而过度的焦虑则会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人们常常心慌,焦虑不安,出现焦虑症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

焦虑症怎么办

1 第一:当人们出现焦虑症的时候,人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适当的运动,运动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人们的身体免疫力,还能够缓解人们出现的焦虑症状,因此,适当的运动对人们有很大的好处,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

2 第二:另外,人们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吃一些中药来调节自身的焦虑情绪。焦虑症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人们一定要多加注意及时的调节。焦虑症的患者还可以参加一些心里治疗,来调节情绪。

3 第三:焦虑症的患者一定要注意多加放松心态,对于让自身产生焦虑的事情一定及时的解决完成,这样能够有效的减轻焦虑症的症状。在日常生活中,焦虑症患者还可以多听一些舒缓的音乐,放松自己。

注意事项

焦虑症会使人们的精神状态很差,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工作和学习。因此,人们应该及时的调节自身的情绪,可以去看一下心里医生,或者适量运动。

焦虑症的应对方法 篇8

(一)调节压力有方法

1、正视压力俗话说:有了压力成动力,没有压力轻飘飘。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压力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而过高或过低的压力却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所以,压力本身并不可怕,很多时侯,人就是因为有压力而使自己的能力超常发挥。重要的是如何把压力调整到适度。

2、制定恰当的高考目标和阶段考试的目标,确定适合于自己的复习内容,注重查漏补缺,不对自己提出超出能力和时间的要求。

3、学会自我减压训练--优化情绪当压力过高,影响到自己的学习效率时,就要学会自我减压。

方法一自我宣泄:考生可以将自己的郁闷心情、紧张情绪向家人、朋友、老师倾诉,或者可以采用跑步、大哭等方式来尽量宣泄自己的情绪。

方法二学会深呼吸:考生可以坐着或者躺着,首先要缓慢地吸气,然后停住几秒,再吐气,这样多反复几次。

方法三按摩内关穴:考生可以用右手的大拇指顺时针按摩左手的内关穴,每回36次,能起到调节情绪的功能。

方法四全身肌肉放松法:闭上眼睛,心里默念身体需要放松的部位,同时用心去感受放松的感觉。方法五积极想象:可以尽量回想自己曾经成功的时候,还可以伴随舒缓的音乐想象明朗舒适的环境。

4、学会积极自我暗示--增强信心考生应当学会积极自我暗示:我能行!有什么了不起,不过如此而已!

我相信自己!那些考题已经重复很多遍了,再大的困难也不放弃,能挺过去!

不管考得怎样,我尽了最大的努力就无怨无悔了!

(二)保持良好的睡眠状态

心态调整好了,睡眠质量自然会高。此外还要注意:

1、按平常作息时间睡觉高考期间的晚上,考生应按平常的作息时间按时睡觉。不要试图早早上床以获得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早早上床实际上意味着已经开始担心明天的考试了。而且,这种担心往往会一直持续到进入考场。但如果上床睡得太晚,也就失掉了几个小时的宝贵休息时间,一般要保证7-8小时的睡眠。

2、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高考期间的睡眠地点尽量不要改变,这样能够使考生和平时一样适应自己原来的睡眠环境。高考期间的气温不算高,可能会有点闷热。考生晚上睡觉时,尽量不开空调,可开电扇,房间要开窗通风;如果有蚊虫,注意不要喷气味大的杀虫水。考生睡觉后,家长不要大声喧哗,也不要频频到孩子房中看孩子是否睡着。另外,如果考生有蹬被的习惯,家长在凌晨要到房里给孩子盖被毯,以免孩子着凉。

3、用诱导法治失眠考生临考失眠,千万不要服用药物。家长可给孩子喝杯牛奶,让孩子看会儿杂志,也可跟孩子聊几分钟,内容不要涉及考试。这里给考生介绍几种入睡诱导方法。

方法一:上床后熄灯,躺下仰卧,做一次舒畅的深吸气,然后徐缓地往外呼气。在第二次吸气时,默念:放松、放松。.。.。.这样做可防止引起情绪激动的景象占据思想。在诱导中,有时可能会出现乱想情况。这时,一定要坚持按照原来的步骤继续做下去,如此思想终归会进入一种松弛境地,睡眠随之而来。

方法二:熄灯仰卧,先做3-5次深呼吸,然后想象在黑暗中有一个不太亮的白点,并集中注意力控制这一想象中的白点进行缓慢的圆周运动50次,再缓慢地勾画五角星轨道50次。如果感到心情改变不大,则重复上述意念运动数次,并且不断暗示自己:我已经睡着了。.。.。.

如果两种方法都试过还是睡不着,也没关系,年轻人一夜睡不好不会影响高考成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