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填仓节的习俗与传说(最新8篇)正文

《填仓节的习俗与传说(最新8篇)》

时间:

农历正月二十五,这一天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填仓节。民俗专家说,传统的填仓节体现了人们祈盼过上鱼米满仓,五谷丰登的富足生活的美好愿望。这次为您整理了填仓节的习俗与传说(最新8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山西地区春节习俗有什么 篇1

大同地区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它与当地人的衣食住行必然要发生各种联系。因此,煤的作用远在古代就已渗透到风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

每逢春节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里面放柴,上面写个大红字条“旺气冲天”。等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大人孩子们围起一圈,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来烤火,以图“旺气冲天”。孩子们也可以走街串巷观察评论火堆大小,谁家的火堆大,着的旺,谁家的旺气也大。正如清朝《大同县志》所述:“元旦,家家凿炭伐薪垒垒高起,状若小浮图。及时发之,名曰旺火,即省城达达火也。”

如今,生旺火之风俗习惯,在大同又有发展。不但在过年时生,就连平日办婚丧大事或者重大节日时都生,有的是在冬季为了取暖;有的是在夏季以图吉利。若论旺火规模之宏大,造型之讲究,当以怀仁旺火为最。它有四大特点:一、选煤精良。在元宵节前预选优质原煤,用机械或者人工挖掘出来,再精心切割成整齐方块;二、造型美观。必须聘请高明师傅将旺火垒成底小、肚大、顶尖、内空的宝瓶形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燃烧净尽而旺火不塌;三、逐年增高。为了达到一年胜似一年之喻意,要求垒砌旺火时,每年都要比前一年增高一些,具体增高的尺寸大小,则由主人心中的期望而定;四、规模庞大。每年怀仁县城内街道都要垒砌五六十座巨大旺火,其中最大者用80吨煤垒成,高达三丈,可谓规模庞大。

山西地区春节习俗有什么 篇2

春节期间的活动最为丰富。于除夕夜张挂祖先神幛,族内各户均要送供品一份,当年内生男孩之家要供鸡一只,生女孩之家要供酒一壶。初三上午,全族相聚共祭祖先,晚辈给长辈叩头,俗称“盘辈数”,然后欢聚一堂,食用供品。下午,送神幛于村口,面向祖茔,焚香叩头,鸣放爆竹,俗谓“送神’”。“隔年捞饭”之俗与晋阳多有不同,年终日用小米半碗煮熟,捞在碗内,上摆核桃一枚,供于皂君神位,一直到过了二月初二,方倒出晒干,搅在粪内,俗言可以虫灾。

正月初五为“送穷日”。于初四下午清扫室内庭院,五日拂晓将脏士送到村外,烧香三柱,鸣放爆竹,表示送走穷气。这一日的饭食为蒸莜面或蒸馒头,俗谓“馏穷气”。正月初十清晨,在院内供献莜麦面制成的谷穗状食品,焚香敬纸,燃放爆竹,祷告天地,祈求五谷丰登。

一些地方则须先称好五谷各一份,以纸包好,同时供于院内。供后复称,如某种粮食份量增加,俗谓是年收成最好。这一风俗事象,俗称“接籽头”或“抢籽头”。到正月十五,除进行灯节活动外,还有送瘟神的习俗。各村在五道庙或十字路供瘟神牌位,垒塔塔火,供以油面和馒头。

活动开始,敲锣打鼓,抬一筐箩逐户收集一把五谷粮食,从衣服上撕一条布或棉絮和按每户人数剪的纸人,置于瘟神牌位前。下午,将牌位及收集的。物品送到村外,烧香放鞭炮,以火燃烧,意谓送走瘟神,人畜平安,百病不生。

正月二十五添仓节时,俗用谷面或软米面捏成仓官爷、谷囤、粮仓及各种家畜家禽形状的灯若干盏,内包煮熟的红枣豆子,灯芯用细谷梗裹棉花制成。入夜,灯内注油,将粮仓灯放在存粮处,牛灯放在牛圈窗台,鸡灯放在炕头,狗灯放在门上边,猫灯放在墙角等,一一点燃。仓官爷灯高五寸许,头戴红缨帽,左手执簸箕,右手拿斗,骑着马,马身上驮若干口袋。将仓官爷灯放置碗内,飘浮在水瓮内。放时要念:“仓官爷爷饮马来,银钱粮食(或麻子、黑豆)驮着来,麻子炸了油,黑豆喂了牛。”以此乞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清徐县一带的习俗,于年节之前准备祭品“枣山”(用面加枣蒸熟)。灶神之前供糯米粉制作的供品,长方形,分十二格(有闰月加一格),每格栽枣一枚,俗曰“谷根”。另一种供品用小米饭一盆,上加一枚柿饼和枣,俗称“隔年捞饭”。温饱之家还供以全牲之羊、猪头以及水果、核桃、柿饼、油面(用起面炸成)、黏之类。

元日迎神与他处不同。按时宪书所载明的喜神方位,用柏叶、石炭捡到长竿上,矗立于屋上,同时用红纸贴于新帚放到屋上。供神的屋前用红纸条加十字于石炭上,两块石炭之间夹以百束香,点燃,俗称“嫩香”,表示敬迎一切吉神。

元宵节的文艺活动从正月十四日开始,各村踩高跷、跑旱船、推花车、舞龙灯、垒塔塔火、打秋千、游九曲,一些大村集镇还有背棍、铁棍、桌棍、抬阁,扮演各种戏曲人物故事上街表演,制作精巧,装饰华美,舞技优美动人。

不仅都市乡村,各庙宇在过年时亦热闹非凡。晋祠各庙于五更大门洞开,张灯结彩、烧积薪、迎神,设饼饵枣梨祭祀。

旧日过年,太原一地尚有许多风俗故事,表现出那时人们的忙乱、繁琐、迷信心态。

什么是填仓节? 篇3

每年农历的正月二十五,民间传说是仓神的生日,称为填仓节。填仓节,又称“添仓节”或“天仓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宋代时就已有记载。正月二十被称为小填仓,正月二十五称为大填仓。严格来说,过完填仓节,整个春节才算完全结束了。

天津填仓节都有哪些风俗特色? 篇4

天津:打囤、撕吊钱、吃干饭鱼汤

天津民间有流传一个关于填仓节的传说,据说的当时闹旱灾,民不聊生,但是皇家还是要求按时缴交粮食。这个时候管理仓库的官员看不下去了,就把粮食分给了百姓,为了隐瞒真相,火烧仓库,连同自己一起烧死了,所以人们为了纪念这个官员而有了这个节日。

因此,旧时民间人家,每当填仓之日,清晨,上年纪的人用簸箕或木锹铲上筛过的炭灰、柴草细灰,在门前用木棒敲打,撒成一个圆圆的囤形相粮仓,有的还镶上花边、吉庆字样,以及上粮囤的梯子,并在囤中撒以五谷,象征五谷丰登、粮食满囤,来表达人们填满谷仓救仓官的深情厚意。这样,填仓佳话就世世代代地流传了下来。

打囤

正月二十五是节日的正宗日子。旧时,这一天城市居民和郊县农民都举行不同的民俗活动。市民多在正月二十四日晚饭后,用石灰、粉笔或灰碳在院子当中画一个直径约2尺至3尺左右的古老铜钱式的圆圈,钱孔四周分别写上“金银满囤”4字,有的在钱孔处写有“囤”字。朝着门外圆圈的下端,再画上一个梯子,然后圆圈当中处放上一包米,用砖头压上,谓之“粮囤”或“米囤”。同时,在住宅屋里的地当中,也照样画上一套,圆圈内放上洋钱,有的放铜子儿,包在剪纸吊钱儿里,用砖头压上,称作“钱囤”,上述这些活动统称“打囤填仓”。在翌日晨,将压在囤处的米包和钱包拿出,压放在自家炕席角下,直到夜晚取出。居民打钱囤时包铜子儿所用的剪纸吊钱儿不能是新的,而要用春节时贴过的废旧吊钱儿,多采用上有“大发财源”、“五谷丰登”等吉利语的吊钱儿,以寓吉祥。

蒸馒头

有的人家,在填仓节蒸馒头。蒸时先把揉成形的馒头放置笼屉内,再用手指在每个馒头顶上摁一个坑儿,这叫“天仓”。蒸熟馒头后,揭开笼屉盖,先看小坑(天仓)里是否有水,如水满满的,就象征今年年景好,是丰收年;如水不满,就是一般年景;如没有水,就预示着天要大旱,粮食欠缺,人们称这是“干仓”,一般要再蒸一笼屉馒头试一回,以达到心理上的满足。

流传下来的习俗

填仓又称打囤。天津过春节有在门窗上粘贴“吊钱儿”的习俗(即一种用红纸刻画的类似窗花样的东西)。在正月二十五这天清早,各家要把贴在门窗上的吊钱儿揭下来,用它包裹着一些五谷杂粮放在头一天画好的小圆圈内,再压上一块砖,象征粮仓已经填满,就这样保存一个白天的时间,最后把吊钱集中在一起烧掉。也有的将揭下来的吊钱儿直接包好了,并在里面夹裹一些零钱,然后放置在柜角、床下等不经常会碰到的地方,存放一年的时间,等到来年填仓,再用新揭下来的吊钱儿替换。

并且,在这一天要吃用新鲜鲫鱼熬的汤,配以米饭,取其鱼米满仓,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还要蒸一大锅的馒头,馒头内佐以豆沙、山楂等不同的馅料,外形则捏成刺猬、老鼠等可爱的造型,还要用绿豆、红豆给它们加上一双小眼睛,蒸好的馒头生动鲜灵,不亚于一件工艺品。

填仓节吃什么

填仓节是在每年的正月二十五号举行,一般都是为了祭祀仓王爷,以帮助人们能够五谷丰登。每年的这个时候很多务农的人,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一些东西,然后在这一天进行祭祀,以帮助来年能够丰收。

那么填仓节的时候人们都吃什么呢?一般说来吃干饭和喝面汤是不能少的,香喷喷的小米饭,滑溜溜的杂面汤,美味又饱含人们的美好愿望。民间还有些人家在填仓节这天会熬鲫鱼汤,有“犒劳爱吃鱼的猫看护粮囤有功”之意。也有些人家在吃饭时,把自家养的鸡全部散放到院中,让它们饱餐囤中美食。而在天津等地,这一天要吃饺子或合子,吃饺子为填仓,吃合子叫盖仓,以期希望来年收成好,粮食填满仓房。

在山西晋中,孝义汾阳一带,传统上到正月二十五,家家户户囤里要添粮,缸里要添水,并用糕面包馅做成素糕,垒成好几层,再用糕面做灯瓜瓜,到晚上点燃祭祀,院中灯盏四布、香火缭绕,十分壮观。在此处“灯”和“登”谐音,“糕”和“高”谐音,寓意五谷丰登,粮仓升高。如今,添仓节的祭祀活动已不再有了,但仍保留了吃糕的习俗,只不过吃素糕变为吃油炸糕。

填仓节是属于一种祈福性的节日,一般都是务农的民族会比较重视这个节日。不过现在这个民族也是逐渐的在消失,因为这个节日并不是很多人都过的节日,现在的科学知识发展的越来越广,很多人对于祈福并不是特别的在意了。

山西地区春节习俗有什么 篇5

旧历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间称过年,为区别于公历元旦,后来又称过大年。旧日,腊八节过后,太原人就忙着准备过年了,气氛一日浓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称“胡打扫日”。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高潮。过去太原有一段谣谚:“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贴扎,指各种对联、年画、窗花、门神等)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将室外打扫一遍,即开始整点新衣帽,包饺子,准备迎神的香、灯等物品。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儿童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则赐以压岁钱,以取吉利。按照传统习惯,太阳出来之前就要吃罢早餐。早饭之后,出门拜年,亲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点头,互道吉祥话语,无非“恭贺新禧”、“恭禧发财”、“一年如意”之类。

商户人家在过年期间对财神的祭祀最为虔诚。清末以前,每年三月十五和七月二十二为祭祀财神之日。民国以后仅在过年时于钱垛、钱柜或专设神位神龛致祭,焚香燃炮,供以鸡、鸭、猪、羊。祭罢财神,方赴有买卖往来的各商户家中拜年。

旧日过年,时间拖得很长,一直持续到二十五日天仓节之后。初五日俗称破五,民间俗言“破五不出门”,初六利出行,到初六商家举行开市,居民方始探亲。初七俗称人日,俗言是日天晴气朗则利人口繁衍。初八黄昏后祭星神,于院内点灯七盏,象征北斗七星,面北奠拜,以取一年顺遂吉利。初十俗称“十不动日”,相传是日老鼠娶亲。十三到十六为元宵佳节,几日之内,夜间灯火辉煌,社火秧歌,热闹非常,俗称“灯节”。二十俗称“小添仓”,二十五为“老添仓”,东西米市设立仓官神位,众往致祭,燃放火花。过了天仓节,新春期间的热闹方告结束。

郊县农家过年较之都市别有风情。晋阳一带,除夕要垒旺火、捆旺草,门上插柏叶。旺火用炭块垒成塔状,子夜钟声响过,点燃旺火,通村照亮,象征日子过得“旺火”。年初一,有吃煮南瓜的风俗。谓“吃翻身瓜”。在年终时,用小米煮熟,盛在碗内,用以祭祀祖先,俗称“隔年捞饭”。初五洒扫庭院,清理垃圾,俗称“扫穷上”。

填仓节的习俗 篇6

填仓节吃干饭、喝面汤的'习俗,就是民谚所说的:“天仓,天仓,小米干饭杂面汤。”香喷喷的小米饭,滑溜溜的杂面汤。

在我国华北农村,流传有这样一句谚语:“填仓填仓,小米干饭杂面汤。”每年正月二十五,在一些地区农村有吃米饭、杂面汤的习俗。所谓填仓,就是在正月二十五的黎明早起,家家户户都在自己的院子里或打谷场上,用筛过的炊灰,撒出一个个大小不等的粮囤形状,并在里边放一些五谷杂粮。

在我国民间,还有的人家在填仓节这天熬鲫鱼汤,有“犒劳爱吃鱼的猫看护粮囤有功”之意。还有的人家在吃饭时,把自家养的鸡全部散放到院中,让他们饱餐囤中美食。在天津等一些地方,这一天,要吃饺子或合子,吃饺子为填仓,吃合子叫盖仓,以期希望来年收成好,粮食填满仓房。

民俗专家表示,填仓节源于何时很难考证,但这个节日充分体现出民间百姓祈盼过上富足生活的美好愿望和朴素情感。

填仓节的传统习俗 篇7

填仓仪式

大部分地区晚间点灯以祀仓神。凡是与饮食有关的地方均要置灯。俗称“点遍灯、烧遍香,家家粮食填满仓”。吕梁地区最为典型。按照家庭人口数,各人属相,用面捏成相应的本命灯。然后再捏上两条狗、一只鸡、一条鱼,以及人口盘子、仓官老爷,酒盅、酒壶、银钱、元宝、驮炭毛驴等等。夜晚,再将这些面灯注油点燃。本命灯置家中炕上,狗置大门口,鸡放院中,鱼浮水缸、驴站畜圈,仓官老爷挂在天窗,其余均在家中。置放面灯时,口中还要高呼相应的吉利发财语言,如“仓官老爷送粮来”!“鸡娃鸡娃多下蛋”等等。

祭奠仓官

是填仓节一项重要的习俗。人为了纪念仓官,每到这一天都要进行祭奠、纪念仪式,有的是用细炭灰或柴草灰在院内外打囤添仓,有的是向仓官画像焚香、点灯。平遥的居民是在天仓节夜晚,点灯烧香供奉天仓官,并大声喊“天仓爷填仓来,粮食元宝填到咱家来”,“黑小子,赶车来,元宝粮食赶到俺家来”,意在祈祷丰收,希望生活富裕。

地画仓囤

寿阳在老天仓之日,要在地上画一个粮食囤,放置五谷,用石头压住,象征粮盈食满。民俗要在院内或场面打灰窖。用簸箕盛草木灰,用棍棒均匀敲打,在地上撒出三环套或五环套圆圈,意为粮仓或者粮囤。讲究的人家还要在灰窖旁边撒画出耙子、扫帚、甚至扇车等图案。小填仓日的灰窖,象征夏粮丰收,要在圆圈中心放置少许夏粮;大填仓日的灰窖,象征秋粮丰收,圆圈内则放秋粮。然后用砖石将粮食盖住,称为压仓。再将鞭炮点燃,在圈内爆响,取意粮食爆满粮仓。

搬运填仓

在天仓之日,各县居民都要采用担煤、担土、担水等形式,寓意添仓,企盼丰年。民间有许多填仓活动,皆与饮食紧密相连。晋北地区习惯蒸莜面窝,取其形如粮囤。用荞面作丸,置莜面窝中空处,是谓填仓。晋东南地区用黍米面作团,置于粮仓。晋中地区又是用谷面作团填仓。吕梁地区喜吃糕。文水县将粮仓内灯熏的墙土取一些谓之填仓。晋南地区要用稀面摊极薄饼,中裹以菜肴,卷而食之。如果民家娶有新媳妇,新媳妇要亲手将煎饼置放粮仓。山西境内旧有民谣:“过了年,二十二,填仓米面作灯盏。拿箕帚,扫东墙,拾到昆虫验丰年。”讲的是填仓的民俗。

打扫院落

祁县等县在天仓节这一天,要用笤帚打扫院落墙壁,扫除昆虫以防虫害,并烧纸焚香祭奠,以消灾除难,祈祷丰收和人财兴旺。

禁止外借

天仓节这一天,各家各户均不向别人家借东西,即使有人来家里借东西也必须拒绝,在民间已成为古老的习俗。讲究喜进厌出。囤里要添粮,缸里要添水,门口放些煤炭以镇宅。旧俗农民卖粮,忌在此日。粮店收购粮食却喜欢在此日。是日,粮店要摆酒设宴,对前来卖粮者热情款待。一些被生活所迫的农民,也就只好在此日卖粮了,反正能赚顿好饭。至今,一些上年纪的城市居民,仍习惯在填仓日购米买面。(算命

蒸制面食

介休用糕面捏成元宝、包袱、锅、鸡、狗等各种形状的灯盏,盛满食油,到晚上点燃放置室内各处,次日吃油炸或油煎食品,祝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和顺、榆社蒸谷面团。祁县是家家户户蒸一种包有豆、枣或糖馅的口袋状面食。左权是蒸制一种叫“仓谷连”的面食埋入粮囤内。昔阳县是用黄米面蒸成五谷(谷穗、高粱穗、玉茭、瓜果等)、碾、磨等形状食品,并要蒸一个人形仓官。平遥县是用白面包红糖蒸成口袋状或元宝状的面饼,俗称“布袋袋”。蒸制食品方法不同,目的一致,都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粮食满囤,丰衣足食,人丁兴旺。

山西地区还吃黄米糕,“糕”谐音“高”,有生活步步高吉庆之意。

打灯笼找填仓虫

填仓节晚上,晋北地区民间习惯打着灯笼,在院内各处找“填仓虫”(即各种复苏的小虫蚁),发现的越多,兆头越好。

填仓节的传说 篇8

填仓节是为了纪念一个仓官。仓官是谁?在民间有两种传说:

一说西汉淳于衍曾做过粮仓官,为人正直,遭人陷害,判死刑入狱,经女儿上诉赦免,后人为了纪念他,定正月二十五为天仓节。另一种传说是,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国北方遇到连年旱灾,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可是,皇家不管黎民百姓的死活。照样征收皇粮,弄得民间怨声载道。看守李家粮仓的仓官,目睹这一惨景;于心不忍,便毅然打开皇仓,救济灾民。他知道,这样做是触犯了王法,皇帝绝不会饶恕他。于是,他让百姓把粮食运走了以后,就一把火把皇仓烧了,连同自己也活活烧死。这一天正好是农历正月二十五日,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放粮救灾民的无名氏仓官,每到这一天,就用细炊灰在院内外打囤填仓,以示对仓官的怀念,也祈盼新年有好收成。这样,填仓节的习俗就世代流传下来。

另一说填仓节又叫天穿节。宋代以前,以正月二十三为天穿节,相传这一天为女娲补天日。在远古时期,天崩地裂火山爆发洪水浩荡,猛兽巨鹰横行扑食难民,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这时被称为人类始祖的女娲氏,采来五色彩石日夜冶炼,炼了七七四十九天后,正是正月廿五这一天,终于把破裂的天空修补好。女娲氏又斩断巨龟的四条腿,用来支撑天的四方,并且杀死猛兽巨鹰,治退洪水,使百姓安居乐业。为了纪念女娲氏,人们就在正月廿五这天吃烙饼、煎饼,并要用红丝线系饼投在房屋顶上,谓之“补天穿”。苏轼曾有:“一枚煎饼补天穿”的诗句,故正月廿五又称为“天穿节”、“天仓节”。

关于这个节日,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节日时间有所不同,节俗也不一样。清人俞正燮《癸巳存麓》记载:“《拾遗记》曰,江东俗正月二十四日为天穿……池阳以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以红缕系饼投屋上,谓之补天。”又载“《荆楚岁时记》曰,江南俗正月三十日为补天日,以红丝缕系煎饼置屋上,谓之补天穿。苏轼诗曰:“一枚煎饼补天穿。”说明这个节日由来已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