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的定义(优秀5篇)》
洪涝灾害原因 篇1
气候,特别是受极端降雨天气的影响
如今年入汛以来,我国南方地区因遭受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轮番袭击,人员、财产损失惨重。据报道,2010年6月13日至28日,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浙江、重庆、四川、湖北、贵州等10省市因暴雨所引发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93亿元、死亡215人,分别占今年以来全国洪涝灾害总损失和死亡总数的7成和5成多。暴雨刷新了许多地区降雨量的历史记录,暴雨所到之处江河暴涨洪水泛滥成灾。多座城市出现水围城、车泡水以及交通中断、工厂关门、商店停业、学校停课、生活停水、停电等灾情。
3.2 城市防洪标准普遍偏低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开发建设也随之愀然兴起。在历经几十年的城市区域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城市规模也不断扩大,城市防洪工程体系建设理应有更高标准的要求和建设,可是大多数城市建设者思想意识上侧重于城市的开发建设而忽略了城市防洪规划和防洪工程建设。因此,城市防洪从规划、建设到资金的投入均显不足。据报载,目前全国有一半左右的城市还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可见城市防洪工程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其防洪排涝能力无法与快速发展、扩张的城市相适应。所以,这样的城市在灾害面前自然要吃亏。
3.3 城市地面排水规划、建设滞后
城市区域的快速扩张使城区内高楼大厦、房地产、工厂企业、商店有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所占有的不透水面积和地面道路硬化面积骤然增加。而相对的城区内透水面积却随之减少,地面下渗能力便大幅减小。在同等降雨量的条件下,城区地面雨水汇集速度就加快。城市泄水排涝设施又没有相应的规划建设,遇上大暴雨、强降雨排水不畅就必然导致街道成河道、地下车库成水库,要是遇上持续强降雨街道还可行舟。
3.4 与水争道,作茧自缚
一些城市或企业在扩大发展过程中,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打着各种冠冕堂皇的幌子,非法填、堵、占用或出卖城市周边上下游河道、河沟、滩塗、低洼地带和有限的极为宝贵的湿地搞房地产开发或另作它用,盲目扩大城市区域建设,与水争道。历史所形成的自然流态、自然调蓄洪区、生态环境人为破坏殆尽。人类如此作茧自縛,老天爷稍一发怒,自然灾害也就来了。
洪涝灾害的定义 篇2
洪涝灾害的定义
当洪水、涝渍威胁到人类安全,影响到社会经济活动并造成损失时,通常就说发生了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自然界的一种异常现象,一般包括洪灾和涝渍灾,目前中外文献还没有严格的“洪灾”和“涝渍灾”定义,一般把气象学上所说的年(或一定时段)降雨量超过多年同期平均值的现象称之为涝。
洪灾一般是指河流上游的降雨量或降雨强度过大、急骤融冰化雪或水库垮坝等导致的河流突然水位上涨和径流量增大,超过河道正常行水能力,在短时间内排泄不畅,或暴雨引起山洪暴发、河流暴涨漫溢或堤防溃决,形成洪水泛滥造成的灾害。洪水可以破坏各种基础设施,淹死伤人畜,对农业和工业生产会造成毁灭性破坏,破坏性强。防洪对策措施主要依靠防洪工程措施(包括水库、堤防和蓄滞洪区等)。
涝灾一般是指本地降雨过多,或受沥水、上游洪水的侵袭,河道排水能力降低、排水动力不足或受大江大河洪水、海潮顶托,不能及时向外排泄,造成地表积水而形成的灾害,多表现为地面受淹,农作物歉收。涝灾一般只影响农作物,造成农作物的减产。治涝对策措施主要通过开挖沟渠并动用动力设备排除地面积水。
渍灾主要是指当地地表积水排出后,因地下水位过高,造成土壤含水量过多,土壤长时间空气不畅而形成的灾害,多表现为地下水位过高,土壤水长时间处于饱和状态,导致作物根系活动层水分过多,不利于作物生长,使农作物减收。实际上涝灾和渍灾在大多数地区是相互共存的,如水网圩区、沼泽地带、平原洼地等既易涝又易渍。山区谷地以渍为主,平原坡地则易涝,因此不易把它们截然分清,一般把易涝易渍形成的灾害统称涝渍灾害。
洪涝灾害可分为直接灾害和次生灾害。
在灾害链中,最早发生的灾害称原生灾害,即直接灾害,洪涝直接灾害主要是由于洪水直接冲击破坏,淹没所造成的危害。如人口伤亡、土地淹没、房屋冲毁、堤防溃决、水库垮塌;交通、电讯、供水、供电、供油(气)中断;工矿企业、商业、学校、卫生、行政、事业单位停课停工停业以及农林牧副渔减产减收等等。
次生灾害是指在某一原发性自然灾害或人为灾害直接作用下,连锁反应所引发的间接灾害。如暴雨、台风引起的建筑物倒塌、山体滑坡,风暴潮等间接造成的灾害都属于次生灾害。次生灾害对灾害本身有放大作用,它使灾害不断扩大延续,如一场大洪灾来临,首先是低洼地区被淹,建筑物浸没、倒塌,然后是交通、通讯中断,接着是疾病流行、生态环境的恶化,而灾后生活生产资料的短缺常常造成大量人口的流徙,增加了社会的动荡不安,甚至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洪涝灾害样本 篇3
洪涝灾害:
____年__月__日__时__分-____年__月__日时分,____境内持续降雨,平均降雨量达____毫米,局部地区最大降雨量____毫米,致使________乡(镇)的____村、____村、____居委、____居委共____个村、_____个社区居委会受灾,其中______村和_____居委最大降雨量达____毫米,积水深度达____毫米,据统计,此次洪涝灾害造成受灾人口____人,____户房屋进水,损坏房屋____户____间,倒塌房屋____户____间,重度损坏____户____间,紧急转移安置灾民____人,水淹耕地____公顷,冲毁耕地____公顷。农作物受灾面积____公顷,成灾面积____公顷,绝产面积____公顷,农作物损失情况:___________,其他损失情况:_________(如道路、桥梁、家庭财产损失等)。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____万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____万元,工矿企业损失____万元,基础设施损失____万元,家庭财产损失____万元。
灾害发生后,各级政府部门采取的措施,紧急转移安置灾民的现状;投入资金____万元,共救助灾民____人,取得的救助效果。
需要上级帮助解决的问题。
风雹灾害:
____年__月__日__时-____年__月__日__时,风力达____级,最大瞬时风力达____级,致使____乡(镇)____村受灾。(____小时持续降雹,平均降雹量达____毫米,冰雹直径____毫米,最大冰雹直径____毫米,其中____村屯最大降雹量达____毫米)。据统计,因此次风雹灾害造成受灾人口____人,受灾面积____公顷,成灾面积____公顷,绝产面积____公顷,倒塌房屋____户____间,损坏房屋____户____间,其他损失情况(如蔬菜大棚等):____,灾害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____万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____万元。
灾害发生后,各级政府部门采取的措施,投入资金____万元,救助灾民____人,取得的救助效果。
需要上级帮助解决的问题。
东北洪涝灾害 篇4
专家解读:东北洪涝灾害是“副高”惹的祸
2013年08月22日 08:23:42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哈尔滨8月22日电(记者程子龙)夏秋之交频发的强对流天气和强降水造成我国东北发生严重洪涝灾害,造成大量人、财、物损失。有关专家从气候和气象角度分析认为,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北是洪灾形成的最主要原因之一。黑龙江省气候中心副主任宋丽华介绍,夏季以来,大气环流表现为,500hPa亚洲中高纬地区以经向为主,呈两脊一槽形式,槽区在贝加尔湖地区,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6至7月持续偏北,西南暖湿气流偏强,导致7月份东北降水偏多,黑龙江省达到历史第三高位。
黑龙江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国忠分析认为,今年夏季我国气象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副热带高压持续稳定,而且偏北,这造成了南方高热,北方强降雨不断。马国忠说,副热带高压的持续偏北,使中高纬的弱冷空气与副热带高压西侧暖湿气流交绥,产生强降水。另外,鄂霍次克海存在一个阻塞高压,影响了西风带的东移,也是强降水不断的主要原因。
宋丽华介绍,以黑龙江省为例,去年秋季以来降水持续偏多,秋季降水为历史第二位,冬季降雪特别多达到历史第一位,春季降水也偏多13%,这些因素导致土壤处于持续偏涝状态,极易形成径流,这也是洪灾的一个成因。
洪涝灾害情况 篇5
水旱灾害情况
据统计从1949年到2003年54年,全市共发生水灾37次,其中春涝9次,夏涝18次,秋涝10次。水灾年平均成灾280万亩,其中成灾300万亩以下的有20年,成灾300至500万亩的有7年,500万亩以上的有6年。其中1991年大水,全市受灾面积745.1万亩,其中洪灾62.1万亩、涝灾683万亩,人口849万人,倒塌房屋59万间,直接经济损失54.1亿元,水毁水利工程2.37亿元(以上统计数字包括现亳州市)。2003年大水,全市成灾面积638万亩,其中绝收394万亩,受灾人口732万人,倒塌房屋13万间,直接经济损失50.4亿元,水毁水利工程1.42亿元。
从1949年到2003年54年,全市共发生旱灾58次,其中春旱10次,伏旱18次,秋旱18次,秋冬旱12次。旱灾年平均成灾300万亩,其中成灾300万亩以下的有21年,300至500万亩的有9年,500万亩以上的有9年。其中2000年大旱,全市成在518万亩,绝收130万亩,直接经济损失27亿。2001年大旱,全市成在528万亩,绝收44万亩,直接经济损失18亿元。
我市水旱灾害的主要特点:一是旱多涝少;二是突发性;三是多发性,如四季都受涝的有1956年,四季都受旱的有1963年;四是交替性,即涝旱交替,频繁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