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幼小衔接数学怎么教(优秀4篇)正文

《幼小衔接数学怎么教(优秀4篇)》

时间:

幼小衔接数学怎么教?小学内容提前教给幼儿,致使幼儿在入学后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入学初感到学习很轻松,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现象,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幼小衔接数学怎么教(优秀4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2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 篇1

数学活动课与数学课外活动。从表面上看,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内容和以往学校中组织的数学课外活动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二者有质的区别。以往学校中的数学课外活动,往往被看作是学生的课余生活,学生可以自愿参加。其主要功能是数学学科课的延伸和补充;其主要目的是娱乐、休息、调节学生的学校生活。虽然客观上也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在培养和教育学生方面有许多优点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不是作为正式课程出现的,没有固定的时间表,缺乏稳定的课程目标,更无体系化的课程内容,是一种弹性极大,开放性极强的学科课程的辅助形式。因此,它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得不到保证,不少学校的数学课外活动时间常常被教师用来补课或安排作业,更多的学校由于受应试教育为主的思想的影响,则始终未把它当作一个重要的教育途径而放任自流,课外活动可有可无。有些学校既使用来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一般来说也难以始终如一,时紧时松,甚至处于杂乱无序的状态。

数学活动课与其它数学活动。由于近年来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科教学中的活动、竞赛辅导及其它一些活动亦有所加强和发展。如实验、演示、操作、技能训练等,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势头。这些活动也有理论联系实际,手脑并用,学生自主,发展特长等因素,并有助于对学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但和活动课中的活动不可相提并论。学科课中的活动,从本质上讲是完全服从于和服务于本学科课堂教学需要的,它是学科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课程计划中的活动课则是一种独立的新型课程。活动课的活动有别于一般课堂教学的活动,有以下几层意思:以活动为主;以学生的自我活动为主;以学生的自己设计、组织、开展活动为主;以学生的会员活动为主。活动课程通过学生自主活动,可以掌握学科课程难以包容的信息和技能。

快节奏的课堂教学是引导学生高参与的基础。我相信,一个人在一支慢吞吞的队伍里排队等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他的心理感受只可能用"焦急、厌倦、沮丧"来形容。在我们的教学中,由于受"希望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知识"的心理影响,教师往往更乐意将知识嚼得碎碎的喂给学生,期望学生都能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欣喜,所以突破难点时总爱唠叨几句,练习中总愿意等最慢的一个学生也把题目做完,哪怕减缓上课节奏都在所不惜,美其名曰:以学生为本,却不知这正是消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症结所在。美国"启发策略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当老师在整堂课里快节奏地讲解授课内容时,学生们通常更能全身心地投入。

目录 篇2

1、认真完成知识性教育任务,培养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使其获得长足的学习能力,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成功所带来的成就感。例如:语言教育中的汉语拼音、识字及口语能力训练;数学教育;科学常识教育;了解社会中粗浅知识、懂得基本的日常行为规则,培养幼儿音乐、舞蹈、美术方面知识技能;思维能力训练,对幼儿进行独立学习和综合思维能力的训练。

2、培养幼儿良好的身体素质。此阶段多开展一些户外活动,如跳绳、跳皮筋等,增强孩子的身体素质,提高动作协调性、灵活性,以便更好地去适应小学学习方式,完成系统性知识内容。

3、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性。教会孩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管理好自己物品、用具的习惯;养成认真、专注做事的习惯,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对将要入小学幼儿有意识制定一些班级纪律,要求幼儿必须自觉遵守,并培养幼儿养成倾听教师要求、不懂就问,努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以及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及各种工作。〔〕

4、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友好和睦地相处,积极参与集体的活动。

5、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在作息时间上,集体教学活动活动时间适当增加,让孩子从幼儿园的作息时间顺利过渡到小学的作息时间,让孩子的专注力由短暂变得逐步拉长。教师环境布置尽可能与小学接近,减少游戏和户外活动,缩短午睡时间,增加看书、手工、写字作业时间,让孩子的思维方式由直观、图画方式顺利过渡到抽象、文字方式,适应分科教学,适当留作业。

3怎样让学生喜欢数学 篇3

有效教学的理念,关注学生需求是重要核心,而关注的心理基础则是尊重。学生是生命体,是充满情感、富于想象,及其个性的生命体。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切实地关注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关注学生的需求,才能真正的接近学生,使每一个增长率教学环节能够在学生身上发生作用。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中形成的,在学习中得到的主人翁体验和成就感等积极的情感能促进学生更好的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在引导学生独立探讨新知时,教师注意设“跳板”引渡,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到达知识的彼岸。有了一次次的成功体验,学生就会得到心理的满足,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学好数学的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动手实践,使他们从中获得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他们深刻地理解知识并有效地运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去动口数、动口说、动手摆、动脑想,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变枯燥被动为主动学习,从而达到激趣乐学。

例如:我在教学《认识图形》这节课时,课堂伊始,便让学生用积木堆以前学过的立体图形,并让学生摆好后上台展示,这一环节立即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让学生摸一摸这些立体图形上的一个面,并当回“小画家”,想办法把这个面画下来;接着又让学生在钉子板围一围,在方格纸上画一画,最后用老师为他们准备的图形做拼贴画。整节课,学生虽然一直在动手操作、实践,但课堂却进行的非常顺利,活而不乱。学生学的那样兴奋,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而且通过让学生具体实践,动手操作,能不断地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并且在参与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了发展,收到较大的效果,真真切切的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幼小衔接数学怎么教 篇4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儿童在形象思维方面占优势。有可感知的具体事物支持,儿童的思维才能顺利进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把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结合起来,可促使他们自觉地学习。如:为了建立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可为一个班的学生准备9个纸盘和一些小苹果,课堂上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分组分苹果游戏。第一步:让学生把9个苹果都放在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自己决定。要求每盘里放的苹果要同样多,看可以分几盘?第二步:分组进行每盘放2个、4个、5个和6个几种不同的分法。

在操作过程,学生产生许多新的想法、新的问题。当出现剩余苹果时,学生可能会不知所措。这时,抓住时机组织同学讨论。先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演示:有9个苹果,每盘放2个。问:“为什么剩下1个呢?”在同学们发现“分不完”的情况时,指出:“在日常生活中同,平均分一些东西,不一定能分完,分不完的情况是大量存在的。”此时,板书课题“有余数除法”。此前学生的求知欲已被激发,为接下来的学习讨论做好了铺垫。

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数学教学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现实。如教《钟表的认识》一节,可以课件创设情境:画面1:电影院门口《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海报场景。画外音:星期六的晚上6时整,电影院播放《喜羊羊与灰太狼》。小明可高兴了,因为晚上他要和妈妈一起去看电影。画面2:小明在家的情景。客厅墙上的时间指向了5时57分。师:小明看了看时间,会对妈妈说什么呢?生1:妈妈,快到7点了,电影就要开始了。生2:妈妈快点吧,来不及了!生3:妈妈,快到7点了。画面3:到了电影院门口,小明抬头看了看钟楼(钟面显示7时零3分)。

师:小明又会对妈妈说什么呢?生4:妈妈,电影已经开始了。生5:都过6点了,都怪您!做事慢慢吞吞的。生6:妈妈,我们迟到了,不能进场了。教师解释说:“还能进场,只是开头精彩的部分已经看不到了。”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做事情要遵守时间的教育。接着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钟面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得出:“快到6时”和“刚过6时”可以说成“大约6时”。这个很生活化的情境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这里教师既没有“告诉”也没有引导,学生已经自觉地对时针和分针的位置进行观察,认识到“大约7时”就是很接近7时,知识不知不觉地在学生的体验性学习中生成。学生处于“我要学”的积极心理状态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