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法作品【最新4篇】》
隶书书法字体大全欣赏: 篇1
隶书书法字体1
隶书书法字体2
隶书书法字体3
隶书书法字体4
隶书书法字体5
隶书书法优秀作品欣赏 篇2
隶书书法优秀作品1
隶书书法优秀作品2
隶书书法优秀作品3
隶书书法优秀作品4
隶书书法优秀作品5
隶书的出现及演化
隶书的产生,有传说为程邈所创。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而已,因为,实际上任何一种代表性书体的产生,不可能凭空出现,不可能是朝夕间可以完成的事情,只能经过一段相当的时间的渐变,逐步成型;至于某个人的贡献,一般只是综合整理、集其大成。
关于隶书的产生,有传说为程邈所创。程邈是秦朝的一个徒隶,因得罪秦始皇,被关监狱,他觉得狱官的腰牌用篆书书写很麻烦,就化圆为方,创出一种新书体。秦始皇看后很欣赏,不仅赦免他的罪,还封他为御史,并规定这种字体以后在官狱中使用。因为这种新书体起初专供隶役使用,而程邈又是徒隶,所以被称之为隶书,或谓佐书、佐隶。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而已,因为,实际上任何一种代表性书体的产生,不可能凭空出现,不可能是朝夕间可以完成的事情,只能经过一段相当的时间的渐变,逐步成型;至于某个人的贡献,一般只是综合整理、集其大成。隶书如此,楷书、行书、草书等的产生过程,亦是如此。
考古实物资料证明,战国至秦代的简牍墨迹,简化的和草化的篆书已然司空见惯,笔画减少,字形有长圆变为扁方,除上述“纯隶”之外,很多字的收笔开始出现捺脚波磔,称为“秦隶”(有“秦隶”之名,以区别于成熟期的汉隶,汉隶又有所谓古隶及八分等称谓,不必细分)。长沙马王堆帛书、银雀山汉简以及居延汉简等大批墨迹书法,已有明显隶意,此则不但展露了由尚带篆意的浑朴的古隶如何演化到劲秀洒脱的标准汉隶的这一过程,真切地领略到了汉人隶书的风采。战国末期至秦间,隶书虽已露端倪,在民间也已使用,但隶书独立地占据统治地位,却在两汉,尤其在东汉,汉桓帝(147至167年)至汉灵帝(168至189年)间,当为隶书的全盛期。
隶书的产生,同后来的楷书、草书的产生一样,乃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大变革。倘若从文字史的角度看,隶书的出现,结束了以前古文字的象形特征,跨进了书写符号化的疆域。从书体史上观看,隶书则上承篆书,下启楷书,是书体演化的一大关捩。隶书的用笔,突破了篆书用笔单调的束缚,点划分明,方圆相济,轻重有致,尤具代表性的主笔捺脚——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此外,汉隶的雄强朴茂之风格,正从一个侧面反射出大汉帝国的壮阔景象。可惜,如此精彩纷呈的艺术,它们的创造者们,那些当时书丹的书家们,没有留下姓名,连相关的史料记载也少得可怜。
刘勰《文心雕龙·诔碑》云:“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树碑,当然是正经事,所以其书法风格庄重肃穆,当在情理之中。而汉简墨迹书法,则殊有不同之处,虽然也不失其谨严大度,但是毕竟随意些、自然些,于是,便可以真切地看到了汉人隶书的真面目,揣摩书家当时落笔时章法、结体以及用笔、用墨的诸般奥妙。尤其令人惊喜的是,在这些汉简墨迹中,已经有了成熟的章草书和类似楷书、行书的东西,这则透露了魏晋楷书和晋人行草的消息。
除了这些珍贵的墨迹实物之外,汉隶中最具价值的,莫过于大批的东汉碑刻。
西汉碑刻如《五凤刻石》,与当时简书面目相仿佛,逮及东汉,隶书炉火纯青。彼时树碑之风甚烈,加之写手之层次多端,遂使各地碑刻隶书面目丰富无比。《张迁碑》、《张寿碑》、《曹全碑》、《鲜于璜碑》、《礼器碑》、《史晨碑》、《孔庙碑》、《朝侯小子残石》、《杨叔恭残碑》、《熹平残碑》、《乙瑛碑》、《衡方碑》、《夏承碑》、《张景碑》、《石门颂》、《西狭颂》、《孔庙碑》、《华山碑》、《封龙山颂》、《韩仁铭》等等,各臻妙绝。
这些隶书虽然都是以称作“蚕头燕尾”的波笔捺脚为主要造型标志,但能各具特征特色,拉开距离,这不得不令人惊叹于汉人的艺术创造力。隶书仅就一种书体而言,在东汉获得了中国书法史上空前绝后的鼎盛期。汉代实在是中国书法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段黄金季节,尤其是隶书。近人康有为极力推崇汉隶,他在《广艺舟双楫》中写道:“书莫盛于汉,非独气体所高,亦其变制最多,皋牢百代。杜度作草,蔡邕作飞白,刘德升作行书,皆汉人也。晚季变真楷,后世莫能外。盖体制至汉,变已极矣。”
除了作为主宰的隶书,在秦篆的基础上,汉代篆书也有所发扬,如《开母庙石阙铭》、《袁安碑》、《太室石阙碑》等,更值得注意的是汉碑碑额,亦篆亦隶,开装饰风一路。至于《祀三公山碑》则尤独特,篆而参隶,峭拔奇耸。
另有一些刻石和砖刻,如《公羊传碑》、《“急就”砖》等,亦引人注目,它们在为研究书体演化提供旁证的同时,还给以启示,出自民间书家的书法,其质朴不雕、天真率直,于法度谨严的传统之外别开生面。砖刻之外,汉代瓦当亦是中国书法史的珍宝,诚如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所云“秦汉瓦当文,皆廉劲方折,体亦稍扁,学者得其笔意,亦足成家”。
隶书的性情 篇3
隶书是书法艺术中的佼佼者,更具体现书法艺术之真谛,也可谓是引领书法艺术的急先锋。《宣和书谱》这样论述:“字法之变,至隶极矣,然又有古焉,自楷法则无古矣”。其充分肯定了隶书在书法艺术中的重要性,正可谓承上启下,非其莫属。
追溯隶书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便使更清晰的明了隶书的未来趋势。穷则思变,变则通,不变则亡矣。然而总有些人在做螳臂之举,泥古不化。殊不知,早在西晋,就有成公绥先贤在《隶书体》一文中作了精辟的论述。
“或轻拂徐振,缓按急挑。挽横引纵,左牵右绕。长波郁拂,微势缥缈。工巧难传,善之者少;应心隐手,必由意晓。尔乃动纤指,举弱腕,握素纨,染玄翰。彤管电流,雨下雹散。点折拨,掣挫安按。缤纷络绎,纷华灿烂。絪緼卓荦,一何壮观”。从这段精彩的描述中,不仅告诉了笔法、结体、章法、墨法等书法要素,看到了创作中的风姿,一张一弛,充分显现了丰富多变的隶书的造型之变化。其实早在成功绥之前就有隶变之说,《夏承碑》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相传为蔡邕所作,究其艺术思想在其《释海》一文中写道:“且我闻之,日南至则黄钟应,融风动而鱼上冰,蕤宾统则微阴荫,蒹葭苍而白露凝。寒暑相催,阴阳代行,远极则化,理乱相承。”它用宇宙万象的变化发展来映照变化,书家能否以创造行为及其所作书法形象,充分体现自然之力,自然之象。
书法艺术是造型艺术,是极具抽象的艺术形式。如何运用极具抽象的书法艺术形式去表述扑朔迷离的心理活动呢,这就是书法艺术的创作过程及要素。那么怎样理解或诠释这种过程呢,不妨换位思考,用欣赏者的角度去杜衡。如何欣赏书法艺术呢,成功绥在《隶书体》说道:“或若虬龙盘游,蜿蜒轩翥;鸾凤翱翔,矫翼欲去。或若鸷鸟将击,并体抑怒,良马腾骧,奔放向路。仰而望之,郁若宵雾朝升;游烟连云;俯而察之,漂若清风厉水,漪澜成文”。
在成公绥的《隶书体》中不仅看到了创作时的神情,同时也领悟了欣赏时的情感。从中或多或少的明了了如何去创作,那就是用“性情”去抒写书法,由此怎样运用“性情”去书写,尤其显得重要了。
纵观历代先贤的艺术实践,碑刻墨迹无不浸淫着如何运用“性情”去挥写的课题。性灵说也好,移情说也罢,方方面面,面面方方都在为如何挥运“性情”或“性情”挥运上,探索着,实践着。
书法艺术是有着浓郁的感召力的艺术形式,充分显示个人的本质力量的丰富性。以精熟的书写技巧,用志于性情,诠释着性情。
书法艺术本身是没有感情可言的,只有书家以饱满的热情、亢奋的激情,去注入、创作的结晶,其作品才会赋予鲜活的生命情感。不在形质上恪守法度,而是借挥运书写抒发书家的个人情感。如何显现情感,首先必须明确书法艺术的“远招万殐,截成一面”这一基本原则。确实从万殐的事物中认知、感悟,积淀种。种形质、意、理、趣等,形成自我的造型意识,更深的体现万殐的意趣功用,体、势、情感、性情等。
徐渭的“反秩序、反统一、反谐和”的反其道而行之的艺术理念,其书法形质与常人就有着很大的歧义,和“未备骨气”的赵孟頫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与鲜明的对照。书法艺术是抽象的,是空灵的,然而一旦书家赋予其骨、肉、血、气,书法艺术便有了生命。隶书一体在书法艺术诸体中,是最易于变化及易于赋予生命的书体。任何一门艺术,,只有创作者超常的创造力,才能有奇特的艺术功效。草书最能展显书家的性情,这是众所周之的。然而隶书既不同于草书的体式,确有着草书样的功用,甚至有的书家把隶书写的比草书更具性情的展现力。
隶书可以加大张弛力度,笔画的粗细强烈对比,阴阳互惠显明,参差关系明朗,是自我宣泄与创作的最佳书体。隶书不同于草书,但是可以融会草书的狂放以及极为张扬的个性。
隶书的变体造型,无不昭显传统文化的精粹。阴阳说、性灵派等等都在极尽能事的诠释书法艺术。然而最有说服力的更是我国所特有的哲学“和”,一个和字涵盖了儒道释的全部精髓。在人们的思想上“和”似乎是玄而又玄的,那么怎样才能更好更完备的注释“和”呢。我国的“秤”应是最具说服力的佐证。我国先民是聪慧的,一个秤盘,一个秤杆,一个秤砣简简单单就秤尽了世之万象。“秤”同时也给书法艺术添加了强有力的注脚。特别是隶书在变体过程中,更是体现了“秤”的无限功用,在不平衡中求得平衡。秤毫是秤的关键部件,那么在隶书的变体中始终应当把握,隶书的“秤毫”就是横平竖直这个基本原则,只有遵守了这个基本原则,隶书的变体才能得以成立。
隶书的变体造型,不仅只局限于表面现象。只所以称之为现象其只是一种形式罢了,还不完全具备书法艺术的功用。那么怎样使隶书更具内涵深邃、境界高超、面目一新呢?出路只有一条,在传统书法艺术中去探求,在我国的哲学体系中去寻觅,在“和”中去领悟,在“秤”里去探究。至于如何去做应是因人而异,“条条大道通罗马”只要不懈的努力,用心去做,就一定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赋予时代感的艺术之路。
隶书法作品欣赏: 篇4
一、不象形的象形字,如果让一个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来阅读甲骨文、金文、小篆写成的文本,恐怕感觉就像看“天书”,十个字能认出(或者说猜出)三五个就算不错了。而隶书则不然,看曹全碑的字,想必普通人也不难识别吧。
从隶书开始,汉字就正式跨入了今文字阶段,隶书的形体结构已经很接近我们熟悉的楷书了。汉字字体和结构从篆书到隶书的变化,被学者称为“隶变”,隶变是汉字史上一次空前的大变革,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从隶书开始,汉字脱离了象形意味,成为纯符号化的文字。换句话说,隶变使汉字成了“不象形的象形字”。不少汉字字形所体现的构字理据正是在这时候丧失的。
如:“泉”字的小篆是象形字,“象水流出成川形”《说文》,到了隶书,变成从“白”从“水”。有人据此乱讲字理,说什么“白水为泉”,实属无稽之谈。“春”字的小篆是形声字,上边草字头,中间一个“屯”字,下边一个“日”。春天草木萌发,所以是草字头;“春日载阳”,春天自然少不了温暖的阳光,所以下边有个“日”;中间的“屯”是声旁,而“屯”又有萌发的意思,还兼表意。到了隶书,草字头和“屯”粘连成一体,失去了理据,只有下面的“日”还隐约能反映出字形与字义的关联。“阜”和“邑”这两个部首被“打包”简化,分别隶变为左耳朵和右耳朵。“阜”指土山、丘陵,所以从“阜”(左耳朵)的字,如“陵、险、阻”等,意思大都跟山有关;“邑”指城市,所以从“邑”(右耳朵)的字,如“邦、郡、都”等,意思大都跟城市有关。如果不通过溯源,仅从隶书字形就看不出理据了。
在结构发生变化的同时,隶书把小篆弯曲均匀的线条变成方折平直的笔画,确立了汉字“横、竖、撇、点、折”的基本笔画系统,这使得汉字成为一种更易书写的文字,大大提高了书写效率。正因如此,这种字体开创了其后两千年来的今文字形式,一直影响至今。
隶书又可细分为秦隶和汉隶两种。秦隶,也叫古隶,顾名思义,是秦代运用的隶书。上一期我们介绍过,秦代官方推行的规范字体是小篆,在比较正式的场合,通常使用小篆;而秦隶是下级人员使用的字体,普遍用于日常书写。到了汉代,隶书成为通行的字体,汉代的隶书结构和秦隶相同,只是笔画形态略有不同,有波势和挑法,为以示区别,称为汉隶,也叫今隶。
二、奴隶创造的字体,在汉字七种主要字体里,要数隶书这个名称最特别。隶书真的是奴隶创造的字体吗。最早提到隶书的是班固,他在《汉书·艺文志》中说:“是时(指秦始皇时)始建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根据他的说法,隶书产生于秦始皇时期,起因是当时官府和监狱事务繁忙,因隶书书写比小篆便捷,所以广泛使用于“徒隶”(指小吏、杂役)之中。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基本继承了班固的说法。卫恒在《四体书势》里说得更明确:“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隶书者,篆之捷也。”所谓“篆之捷”,就是简捷的篆书。总之,这一派观点认为,隶书是由徒隶创造或者由徒隶使用的字体。
另一种传统看法认为,隶书是秦朝下杜人程邈所创。《水经·穀水注》:“或云:即程邈于云阳增损者,是言隶者篆捷也。”程邈原是秦朝的狱吏,因罪被囚禁于云阳十年,这期间对文字进行加工改革。因囚犯也可称“隶”,所以他创的字体就叫隶书了。
而近现代学者根据出土文献认为,隶书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萌芽了。文字学家唐兰认为,春秋以后的文字就开始渐渐接近隶书,“像春秋末年的陈尚陶釜,就颇有隶书的风格了”。他说:“六国文字的日渐草率,正是隶书的先导。秦朝用小篆来统一文字,但是民间的简率的心理是不能革除的,他们舍弃了固有的文字,而写新朝的文字时,把很庄重的小篆,四平八稳的结构打破了。这种通俗的,变了面目的,草率的写法,最初只通行于下层社会,统治阶级因为他们是贱民,所以并不认为足以妨碍文字的统一,而只用看不起的态度,把它们叫做‘隶书’,徒隶的书。”有当代学者更进一步认为,秦国从商鞅变法以后开始使用一种繁简夹杂的综合性文字,其中主要成分是篆书和古隶,越往后,古隶的成分越多。秦始皇在推行小篆的同时,并没有废除这种综合性文字在民间的使用,而这种综合性文字就是后来所谓的隶书。所以,隶书既不是徒隶创造的,也不是囚犯创造的,但它的得名确实跟广泛运用于徒隶之中有关。
三、书法的另一脉传统,除去文字学上的价值,隶书对于书法艺术来说,也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作为书法五大体别之一,隶书在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中,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审美风尚的嬗变而兴衰交迭。
秦代篆隶并行,所以秦隶带有明显的篆书痕迹,如秦诏版,章法随意,结字奇正间出,不拘成法,用笔方折,挺劲有力,可窥隶书雏形。
西汉是隶书的成熟期。西汉时期的碑刻,今天可见的种类不多,字数亦少,如《五凤刻石》《莱子侯刻石》等。笔画波挑不太明显,古秀苍劲。
东汉是隶书的鼎盛期,此时传世的碑文达170多种,风格多样,根据字形相近或相似,可分为四种:一种茂密雄强,浑穆厚重,如《开通褒斜道》《西狭颂》等;第二种是结字丰厚,用笔劲挺,斩截爽利,如《张迁碑》《鲜于璜碑》等;第三种是左规右矩,法度森严,是汉隶碑刻的典范,如《礼器碑》《曹全碑》等;第四种则是舒展峭拔,烂漫多姿,代表作有《石门颂》《扬淮表记》。
汉简和隶碑同为两汉隶书的代表。近代和建国后大量出土的汉简,如《流沙坠简》《居延汉简》《武威汉简》等,书体天真野逸,仪态万千。
隶书鼎盛于东汉,也式微于东汉,在东汉末年开始走下坡路。魏晋的隶书书法严谨有余,灵气不足,逐渐落入程式僵化的窠臼。随着楷书成为标准字体,其后一千多年,隶书艺术进入漫长的低谷期。被尊为帖学鼻祖的“二王”书风,由于得到梁武帝、唐太宗的极力推崇长期统治书坛。至宋、元、明三代,隶书已少有人问津。
正所谓物极则反,到了清代,汉碑的书法价值突然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由此大兴“尊碑卑帖”之风,涌现出了一大批以隶书见长的书法家,代表人物有:伊秉绶,用颜真卿的楷法写隶书,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何绍基,以奇拙浑厚的笔法写隶,别开隶书用笔结字之风范;金农,将隶书写得横画粗长,竖画细短,体势微斜,独辟蹊径,开风气之先。赵之谦、郑簠、郑板桥、杨守敬、吴昌硕等人在隶书继承发展上也各有千秋。这些书法家以个性独具、立异标新的风格,使隶书得以再振雄风,重新屹立于书法艺术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