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与时俱进论文最新15篇正文

《与时俱进论文最新15篇》

时间:

在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既要与时俱进,也要勿忘初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里是勤劳的小编帮家人们找到的15篇与时俱进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与时俱进论文 篇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的典范。学习《文选》,必须牢牢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个活的灵魂,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思想路线。

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推向前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文选》(以下简称《文选》)的出版,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同志强调,《文选》生动记录了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的历史进程,科学总结了我们党领导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宝贵经验,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的新的重大理论成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贯穿《文选》的活的灵魂。牢牢把握这个活的灵魂,我们才能学好《文选》,更好地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人类的社会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与此相适应,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规律和人类实践的规律的认识也是不断深化和发展的。只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在对时间、地点、条件变化的正确把握中,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实际运用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曾经指出,“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恩格斯认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充分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葆青春和活力的根本所在。把握了这个活的灵魂,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也就能更加深刻地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总趋势。根据世界进入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时代的实际情况,列宁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或几国获得胜利的理论,并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取得全国胜利的正确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在世纪之交,面对国际国内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对党自身建设状况出现的新变化,同志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既继承前人又突破前人,表现出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他创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实现了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的典范

同志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这个活的灵魂,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全部理论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变化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的典范。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同志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概括为“与时俱进”。早在1992年10月,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一中全会上就深刻指出:“过去有许多做法和经验已经不适用了,要根据新的实践要求,重新学习,不断创新,与时俱进。”2001年,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同志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论断。2002年5月31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同志对“与时俱进”作了进一步的深刻阐述,指出:“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同志强调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坚持与时俱进,就一定要看到《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充分估计这些变化对我们党执政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在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在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结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能否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提到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典范。因此,学习《文选》,必须牢牢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个活的灵魂,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思想路线,努力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中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文选》全面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孕育、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通篇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活的灵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学好用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实践中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而神圣的使命。

认真学习《文选》,进一步提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任务十分艰巨,实践无限丰富,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只有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正确认识和解决遇到的问题,有效地推进各项工作。正如同志所指出的:“无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看,我们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从理论上、实践上作出回答并加以解决,否则我们就不能更好地前进。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继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果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我们就会落伍,我们党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这就要求我们牢牢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个活的灵魂,把学习《文选》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切实把握机遇,努力用好机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永不自满,永不懈怠。

与时俱进论文 篇2

关键词:与时俱进;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013-02

同志曾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奥秘,就在于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纵观历史,革命和建设的成功都是以理论的与时俱进为前提的。1847年,恩格斯在为共产主义同盟起草的纲领草案《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恩格斯在这里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是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里“同时发生”的问题。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又强调“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在各文明国家的联合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当然,恩格斯、马克思在这里说无产阶级革命“同时发生”、“联合行动”的结果,可以是“同时胜利”,也可以是“一国数国胜利”。正是由于以《共产党宣言》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才有巴黎公社的出现,才使世界无产阶级有了斗争的理论武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宁通过对帝国主义的系统周密的研究,证明了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肯定了社会主义能够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1915年,列宁在《论联邦的口号》中指出:“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单一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1]1916年,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中,列宁再次指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期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者资产阶级以前时期的国家。”这就是说:社会主义能够首先在一个或数个阶级矛盾最集中、最尖锐、帝国主义统治最薄弱、最腐败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

毋庸置疑,列宁的理论与时俱进地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正是有了这个与时俱进的发展才有了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正是有了这个与时俱进的发展,才激励了世界无产阶级去夺取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然而,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后,到底怎样应用?中国革命的路子究竟如何走?这给中国的革命者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

以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总结了中国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根据敌强我弱的基本形势和中国现代工业不发达的特点,逐步认识到“中心城市武装起义”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总结出了适合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1928年10月至11月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奠定了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基础。1930年又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基本形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后来,又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战争和战略问题》、《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得到发展而趋于完善[2]。

从巴黎公社到十月革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都是从城市开始的。革命导师经典著作中没有论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问题。所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与时俱进的突破,而且在国际共运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正是由于这个伟大的创举,才使中国革命有了一个历史性的飞跃;正是由于理论的与时俱进,才使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了蒋家王朝,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我国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社会主义到底怎样搞,全世界还在实践中探索,没有成熟的经验可资借鉴。因此,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犯了许多错误,特别是“”这样严重的挫折。

1976年粉碎“”反革命集团,结束了“”。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我们党开始了历史性的转变。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新中国成立三十二年来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做出了正确的总结,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及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党的十二大确定了新时期的总任务,提出了开创新局面的伟大纲领,标志着新时期的开始和历史性转变的实现。党的“十三大”创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标志着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形成,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党中央和广大理论工作者,围绕着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中心,对思想的新发展与时俱进地做出了巨大贡献。

1992年10月,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集中全党的智慧,以更宽广的视野和更科学的高度,对邓小平理论做了新的概括,这就是:(1)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2)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4)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5)社会主义的外部条件问题;(6)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7)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8)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9)按“一国两制”的构想完成祖国统一问题。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这些年来,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究其原因,根本的一点就是他们死守住过时的理论和苏联模式不放,没有与时俱进地突破理论,经济上不去,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能发挥出来。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能站住脚并能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其根本原因也在于我们与时俱进地突破了旧的理论和苏联模式的束缚,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充分发挥了出来。国内外的经验告诉我们,旧理论的突破,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是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理论依据,我们必须认真遵循[3]。

理论与时俱进的突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给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在我国引起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实践证明,作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的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与时俱进的新发展。

邓小平理论解决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然而,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在新世纪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党肩负的重大历史任务。因此,我们必须继续围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这个基本的问题,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的课题。这需要理论的与时俱进,以为首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与时俱进地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我们党紧跟世界进步的潮流,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胜利完成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坚定不移地完成贯彻落实“三个代表”要求。“三个代表”要求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推进理论的与时俱进,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正如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所讲的: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列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题,无疑是正确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4]。

2012年11月,党的十召开,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定位,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十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由此不难看出,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是形成了思想;第二次飞跃是在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中,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实现了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三次与时俱进,第一次是将邓小平理论列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二次是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列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三次是将科学发展观列为党的指导思想。

当前,我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认真总结历史对于成功开创未来更为关键。十年发展,成就辉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成就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5]。十年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最重要靠的是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实践创新。离开了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理论创新就无从谈起。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刻,随时会出现新情况,要迎接新的挑战,解决新的问题,重要的仍旧是理论的与时俱进,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参考文献

[1]张玉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启示[J].求是,2005,(1).

[2]杨彦钧。与时俱进的理论与时俱进的党[J].理论前沿,2001,(19).

[3]袁辉。初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2).

与时俱进论文 篇3

【内容提要】文章对共有制的由来和从“公有”到“共有”的转变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从公共事务治理角度分析了这些转变对公共管理实现形式和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影响和启示。最后,指出现代公共管理保持与时俱进品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关键词】公有共有所有制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公共管理

一、“公有”与“共有”:问题的提出与解决

深圳市万丰村,毗邻香港,最早受到改革开放的影响。然而,与全国其它地方相似,万丰人也受到来自“姓资”与“姓社”争论及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理解的困扰,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一度固守贫困。随着改革的深入,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万丰人认识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它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不可磨灭。然而,随着各国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公有制也暴露出其矛盾的一面。例如事实所有权与名义所有权的背离,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集中与重合,国家所有权的人不能正确行使权等。公有制的不足反映出它自身需要在实现形式上加以完善和改进。以此为契机,万丰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特别是马克思关于“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进行了深入细致钻研,由此提出了既能体现公有制性质,又具有灵活性和兼容性的生产资料“共有制”理论。

按照万丰人的理解,所谓“共有制”,就是以财产社会化为特征,具有多元化产权主体的一种新型公有制模式。这种新的模式的具体内容有:(1)共有制包涵了包括公有制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在共有制条件下,公有制的性质没有改变,改变的是其内部组成部分。(2)人人占有生产资料;(3)化公为私,本质是一种重新组合了的公有制;(4)剩余价值合理分配;(5)既是一种经济形态,又是一种社会形态;(6)实现了财产最大社会化。[1]由于“共有制”的这些内涵,使它具备多元化主体、开发性体系和灵活多样的适应性等不同于传统“公有制”的基本特征,也保证了它能够克服在“公有制”下不能实现的诸如所有权、经营权、利益分配权等明晰化的弊端,尽可能使公有制的优越性发挥出来。共有制是从公有制的基础上来,又不断超越公有制。它通过改变公有制单一的所有关系为多元成份的所有关系,使共有制在实践中更体现出公平和效率,更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需要。

从“公有制”到“共有制”的转变,建立在万丰人对社会主义所有制本质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万丰村党支部认为,公有制的本质特征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内涵,后者是表现形式。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公有制本质不能变,但其具体的实现形式却是多样化的。“共有”与“公有”,虽然都表明非私有、非独有,但二者的差异也泾渭分明。“公有”按其实际意义是对“私有”的否定,是排斥私有的。而“共有”按其本意是排斥“独有”的多元占有,各自拥有一份自己支配的份额。这一系列关系在所有制上就表现为下述形式:

全民所有制对立私有制

集体所有制

公有制私有制

融合

国家与团体共有团体、个人共有

国家与团体、个人共有国家与多个团体、个人共有

共有制

二、从“公有”到“共有”:转变的基本内容及对公共管理的启示

万丰的改革实践,实现了从公有制到共有制的转变。这一转变既表明在实践中人们对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开拓性探索,也孕育着深刻的内涵嬗变,背后存在着深厚的理论与实践依据。我们认为,从“公有”到“共有”的转变,实质上是万丰人积极探索一种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的最佳形式的过程。这种有益的探索,不仅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对其它学科理论的钻研也有启发作用。当前,公共管理特别是政府公共管理如何更好地寻求多样化、社会化的治理模式,构筑新型的社会治理框架,是摆在学术界和实务界面前的共同课题。对此,万丰人的探索成果提供了多方面的宝贵借鉴。

1、真正实现所有权

尽管在公有制和共有制下,都同样强调全体成员享有对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人人都是所有者,共同拥有所有权。但是,由于财产的所有权只有通过占有权、支配权、分配权和受益权的具体运作,才有实际意义,离开具体的所有权的实现方式,无视实际上的差异性,只会导致事实所有权与名义所有权的分离。共有制通过具体的体制安排恰当实现每一个共同所有权者的愿望和利益,使生产资料更加体现出共同占有的性质。共有制通过实行股份制,以集体股、实物股、“干股”等形式,实现人人都是股东,人人享有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处置权和受益权。同时,通过具体的投资方式,也使个人对集体使用的财产密切关注,改变了在公有制虚幻所有权下对国家或集体财产的漠视和浪费的状况。

在公共管理角领域,实际上也有一个委托----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状况。由于政府是公众利益的二次人(由于人民与国家的关系为第一层次的,故这里把国家与政府的关系称为第二层次),与公众之间形成了委托关系。对公众而言,共同利益是个虚幻的概念,如果无视这一现实,实现公共利益的方式可能是高成本的,无法真正使所有人获得利益。这时候政府就承担起人角色,为公众提供优质服务,满足各种需求。这样,公众成功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对政府而言,从公众那里取得了经营公共物品的权利(力),并不意味着就是独自或垄断了公共服务。相反,取得公众参与和支持是公共管理的有效途径。在传统公共行政那里,由于政府的行为出发点是自上而下的,缺少参与和来自公众的积极认同,公共管理变成政府内部事务管理,与公共部门的根本目标的本质根本相悖。现代公共管理把公共服务看成是公众导向和结果取向的统一,在坚持公众利益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实现公共利益的最佳形式,如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社会供给等等,都显示出它的开放式姿态。

2、全部过程的社会化

共有制所反映出的所有制社会化的特征,不是单一的,而是全方位的。首先,它突出所有者社会化。共有制面向社会,容纳了公、私两类经济成份,所有者的主体不仅有国家、集体、个人,还兼公私两大领域,是典型的多元主体混合制。其次,关于生产资料占有、处置上的社会化。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建立在固定的契约之上,任何单个所有者无法直接或随意处置,而必须得到共同制定的规则的许可,这就意味着在所有权问题上,既要承认其多元化,又必须保证其社会化的运作。再次,生产社会化的基础是市场化,它改变了过去政企不分,政社合一的运行机制,在经营体制上主要由市场起引导作用。

共有制反映出来的社会化特征,实质上有更深的上层建筑意义。无论是西方国家流行的以放权和财富再分配为内容的“共有主义”,还是我国兴起的政府治理理论,都强调社会力量的作用和还权于社会的重要性。因此,社会化在经济所有制上的表现与政治领域的要求是一致与同步的。

在公共管理领域,社会化也已经是一种最新的趋势。所谓公共管理社会化,是指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要改变传统的由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将一些政府职能通过向社会转移或委托等方式,转移出政府,以达到提高行政效率,节约财政开支的目的。其本质是要运用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政府管理现代化。[2]可以说,社会化贯穿公共管理整个活动的始终。首先,从公共管理的起源看,它是具有社会属性的。笔者认为,国家或政府不是从外部强加给社会的力量,是社会矛盾运动的结果,社会是国家或政府产生、存在的基础。其次,从公共管理的过程看,国家根据社会发展的不同情况,对社会也发生不同的作用。也就是说,国家对社会的作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就整体发展趋势和规律而言,社会越向前发展,社会自我管理、自我调节的能力越强,国家对社会发生作用的领域就越小,作用的强度也越弱。[3]最后,从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看,现代公共管理要求政府不仅要下放权力,更多地是要认真考虑还权于社会,还权于公民。要不断深入强化公共管理理念,推进公共管理的社会化。[4]

3、所有制主体的多元化

共有制的第三个转变是变公有制单一的主体为主体多元化。在传统公有制下,不论是国家所有制还是集体所有制,其所有者主体是单一的或比较单一的。依国有制为例,其所有者主体就是一个笼统的国家,既单一,又不分层次。而在共有制下,其共有者主体不仅是多元的,而且分为不同的类型和层次。它可以是国家、集体或个人;也可以是代表公有的单位和个人、代表私有的企业和个人;还可以是法人与自然人等等。共有制下主体多元化的实质意义在于,正视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使所有者分层次与多元化,从而具有更大灵活性和适应性。在实践上,这种做法可以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及时做出形式上的调整与改变,从长远目标看,更有利于公有制的最终实现。

尽管,在所有制实现形式问题上的争论已经尘埃落定,但在公共管理领域,这种艰难的转变却还有待时日。一方面,在新公共管理大张旗鼓的市场化和顾客取向的理念影响下,我们可能已经认识到传统公共行政以政府管理为核心的治理方式可能存在的低效,以及官僚制度下效率悖论。因此,现代公共管理就是要在打破政府一元垄断的基础上,大力提倡公共事务管理的多元化,寻找一种真正有利于公共利益实现的治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公共管理不是政府管理,而是对社会事务的管理,政府需要来自市场与社会中介组织的协助与参与,政府同时又必须做好属于自己的份内事务。因此,多元化治理既是灵活的形式,又是系统的责任关联机制。另一方面,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要受到当前社会条件的制约。具体地说,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完善的初期,市场与社会力量还不足于强大到独立承担许多公共治理任务的程度,因此,现阶段政府仍然是公共利益的最大维护者,而市场化与社会化也只能作为一种手段在有限范围内发挥作用。这就要求现代公共管理在构建公共治理的模式时,既要从根本上保持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又要在具体实践中则尽量社会化与市场化,凸显公共管理的管理性,做到二者的辩证统一。

4、实现兼容与互补

共有制理论认为,在传统公有制下,无论是国家所有还是集体所有,都具封闭性和排他性。由于对公有制的过分强调,使公私对立严重,到了“不是我吃掉你,就是你吃掉我”的境地。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合理的正当的私人利益而影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而“共有”本质上不排斥“个有”,相反能容纳许多“个有”。共有制的这种容纳不是简单地组合各种“个有”,而是一种兼容互利的机制。它保证了各种所有者主体之间的优势互补,运做体制上的灵活多样,是单纯公有制无法比拟的。例如,在共有制生产关系中,多元产权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多层合作关系、多种融资渠道并存,各要素共同形成一个有机系统,彼此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又相互贯通和促进,共同维持系统的良性运行。当然,兼容与互补必须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之下,不是公私趋同论,更不是私有化。共有制能够成功实现公有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用公有制这张大网,容纳了各具优势的不同经济形式,从而能自如应对各种复杂的环境,不断向伟大目标迈进。

作为有着多元主体的公共管理活动,同样存在着各个主体间的兼容与互补问题。国外主张政府与私营部门合作,吸收私营部门的长处以克服公共部门的不足。这与国内改革提出的政府放权让利,培植社会力量的主张是一致的。以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为例,过去一直以来都认为政府是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当然供给者,理由是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自身的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使用上的排他成本高的特性。然而这种单一的供给模式最终将导致效率低下甚至腐败的产生。在现代经济学的努力下,人们认识到有些公共物品或服务可以通过私人渠道供给,比如付费的“俱乐部产品”,更进一步提出公共物品或服务的生产与供给可以分离,主张构建由私人生产而由公共部门供给的模式,譬如政府采购。如此等等。

现实的状况是,政与市场都是不完善的物品供给渠道,二者的结合可能弥补这些不足。由于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搏弈并非零和结果,未来公共治理中仍然期待更多的公私合营。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力量的壮大,社会自治组织的参与能力凸显,如何把新兴的社会力量纳入治理体系,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合作,是公共管理者最为紧迫的任务。而实际上,随着公共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形成,多中心治理模式已经成为各国达到善治的理想途径。由此,“我们不是在完善的政府与完善的市场中选择,而是在不完善的政府和不完善的市场之中选择”[5]的悲观观点可以改变为“尽管有不完善的政府、不完善的市场和不完善的社会,但我们是在完善的多中心治理模式中做出选择”。

经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万丰“共有制”模式之所以能够成功,关键在于创新;现代公共管理之所以成为继传统公共行政之后新的治理形式,关键也是创新与发展。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5]这是我们国家总结多年经验得出的科学论断,也为我们构筑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指明了方向。正如万丰人在实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时大胆提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是封闭的体系一样,现代公共管理也是可以和必须创新与发展的,任何理论的重要价值都在于它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的推动下创新,永无止境。现代公共管理理论作为新的公共部门治理形式已经为各国实践所采纳,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可以预见的是,作为公共行政百年历史发展的继续和创新,现代公共管理必然也会随着公共部门改革的不断深入而向前发展,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

参考文献:

[1]本文案例部分参考了《共有制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年版)和《论共有制与私有制》(潘强恩主编,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5年版)两本书有关内容,此后出现不一一注明。

[2]汪玉凯:“公共管理趋向社会化”,载《管理科学》1999年第6期。.

[3]王乐夫:“论公共管理的社会性内涵及其他”,载《政治学研究》2001年第3期。.

[4]陈庆云:“强化公共管理理念,推进公共管理社会化”,载《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12期。

与时俱进论文 篇4

【关键词】杭州市下城区 健身俱乐部 有氧健身操

有氧健身操是一种新兴的体育形式,它起源于最初的大众健身舞,自从被引入中国以来受到了广大健身、健美人士的欢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有氧健身操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其已经成为各个健身俱乐部重要的健身项目。但不容忽视的是有氧健身操在我国起步较晚、基础较差,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亟需解决。本文通过对大连市中山区部分健身俱乐部有氧健身操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对于推进其进一步发展,使得更多人享受到健身的乐趣有着重要的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研究的对象是杭州市下城区部分健身俱乐部有氧健身操开展现状。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有关健身俱乐部有氧健身操开展的文献,并进行引用与借鉴。

1.2.2问卷调查法

选取了五家健身俱乐部进行问卷调查,分别是杭州金领健身俱乐部、杭州宝力豪健身俱乐部、杭州一兆韦德健身中心、杭州互动力健身馆(下城店)、杭州玛特健身中心。在这五家俱乐部随机选取50名有氧健身操会员以及10名有氧健身操教练员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论文的需要,依据《体育科研方法》中关于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出相关问卷。将问卷分发给50名有氧健身操会员,回收48份,有效问卷45份,有效率为90%;将问卷分发10名有氧健身操教练员,回收9份,有效问卷9份,有效率90%。

1.2.3数理统计法

对得到的数据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杭州市下城区部分健身俱乐部有氧健身操开展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研究的俱乐部分别是杭州一兆韦德健身中心、杭州互动力健身馆(下城店)、杭州玛特健身中心。这五家俱乐部均地处杭州市繁华地段-下城区,并且都开设了有氧健身操的相关课程,发展情况良好,同时大连新玛特健身中心还将有氧健身操的课程作为俱乐部的金牌课程。这五家俱乐部开设的操课主要包括:瑜伽、普拉提、有氧健身操、器械健身操、街舞、形体舞、肚皮舞等。在教练员认证方面,大部分教练员都拥有《健身教练国家资格证》,少数金牌教练员拥有《国家等级健身指导员证》。拥有教练员资格证书的比例较高。

2.2杭州市下城区部分健身俱乐部有氧健身操教练员的情况

2.2.1杭州市下城区部分健身俱乐部有氧健身操教练员的学历与专业

如表1所示,杭州市下城区部分健身俱乐部有氧健身操教练员的学历水平较低,大专及大专以下共占据了88.9%。而专业性方面,出自体育专业或艺术专业也仅仅占据了55%的比例。这说明,杭州市下城区的健身市场目前仍不规范,健身行业入职门槛低、专业性不够,同时高学历水平的教练员仍然缺少。

2.2.2杭州市下城区部分健身俱乐部有氧健身操教练员的培训情况

如表2所示,杭州市下城区部分健身俱乐部有氧健身操教练员的培训情况不甚理想,有55.5%的教练员平时没有业务能力的培训,而在进行培训的人群中,视频学习也占据了大多数的比例。有氧健身操是一个新兴的项目,它的内容、形式经常会更新,如果不进行业务培训就吸取不到最新的知识。

2.3杭州市下城区部分健身俱乐部有氧健身操学员情况

2.3.1杭州市下城区部分健身俱乐部有氧健身操学员的基本情况

如表3所示,杭州市下城区部分健身俱乐部有氧健身操会员以女性为主,其所占比例为88.9%;而年龄方面20-30岁人群占据了大多数,其比例为55.6%。

2.3.2杭州市下城区部分健身俱乐部有氧健身操学员的参与目的

如表4,杭州市下城区部分健身俱乐部有氧健身操会员参与以锻炼身体及放松心情为主,所占比例分别为40.0%、33.3%。这也与有氧健身操的项目特点相符合。

2.3.3杭州市下城区部分健身俱乐部有氧健身操学员的项目选择

根据有氧健身操的形式及功效,将其分为五类,分别是伸展类运动主要包括:瑜伽、普拉提等;传统健身操运动主要包括:有氧健身操与器械健身操;有氧舞蹈类运动主要包括:街舞、形体舞;异域风情类运动主要包括:肚皮舞等;动感单车类运动主要是指一种借助于单车的运动形式。

如表5所示, 在众多的有氧健身操项目中,俱乐部有氧操会员主要会选择伸展类的如瑜伽、普拉提以及有氧操舞蹈类项目如形体舞、街舞等。这可能是由于最近几年瑜伽、普拉提以及街舞这些项目在我国发展较快,同时俱乐部会员也大都是年轻女性,她们往往热衷于这些时尚的运动。因此在俱乐部有氧操课程设置时可以充分根据会员的兴趣与需要进行安排。

2.4杭州市下城区部分健身俱乐部有氧健身操课程情况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杭州市下城区的这五家健身俱乐部有氧健身操课程种类基本固定,以瑜伽、普拉提以及形体舞这三种为主,缺少一些国内国际流行的课程如爵士舞、拉丁舞、芭蕾形体、钢管舞以及踏板操,课程种类稍显单调并且亟需创新。同时对于课程的设置俱乐部方面也缺少与会员的有效沟通。在课时安排方面,俱乐部大都为每周3-4节课,每次60min,运动强度适中,但是均缺乏科学化的运动强度监控。在课表更新频率方面,只有杭州玛特健身中心的有氧健身操课程是每月更新,这可能是由于该俱乐部将有氧健身操设置为金牌项目,而其它四家俱乐部有氧健身操课表更新频率较慢,这样对于会员的参与热情和适应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2.5杭州市下城区部分健身俱乐部有氧健身操开展的对策

2.5.1加强有氧健身操教练员的选拔与管理

目前各个俱乐部对于有氧操教练员的选拔标准不一,这也直接造成了目前教练员队伍执教能力参差不齐,这与问卷调查显示的教练员学历低、专业性差、培训情况不理想相一致。不可否认的是,教练员是各位会员在俱乐部中接触最多的人,他们的专业能力高低、服务水平好坏等都会对会员产生最直观的印象,不仅会影响会员的健身效果与健身热情,更会影响他们对于俱乐部的选择,甚至造成会员的流失。因此,作为俱乐部的管理者应进行科学化地教练选拔,不断提高教练员团队的整体水平,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服务态度好的专业化有氧健身操教练员队伍。

2.5.2丰富课程种类,加快课表的更新

有氧健身操种类繁多,而且通过各种编排及组合可以设置出许多不同的形式,带给人们不同的健身乐趣。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杭州市下城区的这几家健身俱乐部只开设了瑜伽、普拉提以及形体操这三种课程,课程的种类有待丰富。同时,除大连新玛特健身中心外,其余几家的课表更新频率都较低。因此各个俱乐部在课程设置时应丰富课程种类、加快课表更新,让会员体验到有氧健身操的运动乐趣。

2.5.3加强推广,提高普及率

有氧健身操是一个新兴的健身项目,目前还处于发展中的阶段,一些热门的课程往往有着特定的参与人群,如形体舞的参与对象大都为中青年女性。其实,有氧健身操起源于大众健身舞,可以说是老少皆宜,对于男性来说也可以起到强身健体、修生养性的作用,因此从业者应加强对于有氧健身操的推广,让更多的人知晓它的健身价值并体验到它带给人们的乐趣。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杭州市下城区的这五家俱乐部有氧健身操开展情况良好,其中大连新玛特健身中心还将其设置为金牌课程。

3.1.2 杭州市下城区部分健身俱乐部有氧健身操教练员在专业、学历以及培训情况方面还稍显不足。

3.1.3 杭州市下城区部分健身俱乐部有氧健身操会员以年轻女性为主为主,会员参与目的是锻炼身体以及愉悦身心,同时瑜伽、普拉提以及形体舞、街舞是会员最喜欢的课程。

3.1.4 杭州市下城区部分健身俱乐部有氧健身操课程在课程种类、编排以及课程更新方面还稍显不足。

3.2建议

3.2.1将俱乐部有氧健身操发展的经验应用于杭州市的其它地区以推动其发展。

3.2.2在有氧健身操的参与过程中注重运动处方的选择。

参考文献:

[1]王倩,烟台市健身俱乐部有氧健身操课程开展状况调查研

究[D].集美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3.

[2]刘丽丽,商业健身俱乐部健身操课程设置调查分析―以长

沙市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2.

[3]吴秀荣,体育院校与社会健身俱乐部健身操(舞)课程资源

共享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0.

[4]王海燕,山东省普通高校健美操俱乐部开展现状及发展对

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

[5]李素军,乌鲁木齐健身俱乐部开设民族健身操课程的可行

性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2.

[6]向凯琳,浏阳市城镇大众健美操项目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

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硕士毕业论文,2012.

[7]高阳峡,北京市5所健身俱乐部会员对集体健身课程选择

的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硕士毕业论文,2012.

与时俱进论文 篇5

【关键词】开封市;健身俱乐部;跆拳道运动;可行性

0 前言

跆拳道是东亚地区,特别是朝鲜半岛古老的民间技击术,是一项运用手脚技术进行搏击格斗的韩国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它通过竞赛、品势和功力检测等运动形式,使练习者增强体质,掌握技术,并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本文通过对跆拳道运动的健身价值、社会价值的探讨和对开封市健身俱乐部的经营状况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分析跆拳道运动在开封市健身俱乐部开展的可行性。以大量的实事材料来说明开封市健身俱乐部目前将开展跆拳道运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或对策以促进开封市跆拳道运动的发展。

1 研究方法与对象

以开封市40余所正常运营的跆拳道健身俱乐部为研究对象。查阅近几年来国内有关健身俱乐部开展跆拳道运动场所的现状,体育健身市场等方面的体育期刊和杂志, 跆拳道运动自身的健身价值与社会价值方面的有关资料,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走访了各个的区县的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的负责人和指导员、体育市场科有关老师及有关体育社会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将所有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统计。

2 分析与讨论

2.1 健身俱乐部基本情况与消费者情况分析

以资金投入规模和室内活动场地面积为调查对象,发现中小型的跆拳道健身俱乐部居多,在40余家健身俱乐部中资金投入在5万元以下的有15家室内活动在80平方米以下,5~8万元以下的有25家室内活动在120平方米以下,在10万元以上的有1家室内活动在500平方米以上。多数健身俱乐部中的健身设施质量较差,档次低,并缺乏与跆拳道运动相关的健身设施。文化的发展,价值观的改变,商品信息的传递,流行时尚的掀起,市场需求的起伏,消费观念、消费行为的更新等等常常在青年中最先显现出来。青年人朝气蓬勃,追求时尚,敢于创新。就消费而言,需要表现为消费对获取各种精神物质或精神生活消费的要求和欲望。到俱乐部场所锻炼者的消费动机大多数是以减肥为目的占20%多数为女性;休闲娱乐28%;强身健体的占22%;意志品质、自信心的培养的占12%;素质修养培养10%;其他占8%;事实说明他们更需要通过运动锻炼来满足各自不同的需要。现在人群的运动特点是兴趣广泛,求知欲强。本文就大众人群对学习跆拳道运动兴趣及其受欢迎的程度进行了调查研究。开封市居民每人在健身锻炼方面的月均投入在元100―150之间消费者居多的占被调查人数60%,在当地群众的概念中,近些年随着我市经济的不断提高,市民收入的增多,人们的体育健身意识不断提高,对体育消费的支出意识,也不断提高和增加。

2.2 跆拳道运动的健身价值与社会价值

跆拳道运动是各种运动项目的综合,不仅能发展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发展全面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而且还能培养钢铁般的意志、品质和英雄气概;不但能强身健体,而且能自卫防身。跆拳道非常注重礼仪道德,有句名言说:“行于礼,止于礼”的尚武精神,练习中要以“礼义廉耻,百折不屈”为宗旨。练习跆拳道运动需要活动全身的肌肉和关节,因此,它是一项较全面的运动。参加跆拳道运动锻炼,能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预防大脑衰老。随着现代人工作学习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由于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工作压力,更应该及时调节精神状态,松弛身心是非常必要的。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增长迅速居民收入不断上升,从开封市各个俱乐部的经营情况看,近两年开封市体育消费水平有所提高,这对开封市的跆拳道运动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虽然目前全市有40余家跆拳道道馆,但是具有专业资质的教练和电子护具等专业器材的俱乐部较少,俱乐部场地也参差不齐。

3.2 建议

加强俱乐部体育项目的宣传、营销工作;提高俱乐部教练的专业执教水平以及定期的省内外交流和培训;完善俱乐部专业器材和用具的配备,使之能够达到一定规模和基本水平所需;积极在中小学中建立特色跆拳道课堂,加强单项运动基地进校园,打好生源基础。

【参考文献】

[1]贺璐敏,等。浅谈跆拳道的美学特征[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9).

[2]王瑞元,等。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体体育出版社,2002.

[3]耿晓伟。郑州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市场营运现状及I销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7(27).

与时俱进论文 篇6

关键词:高职学生 体育俱乐部 组织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b)-0000-00

1 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概述

目前,高职学生身体健康叫人担忧,据调查结果中显示,约27%的学生经常性锻炼,身体素质健康强壮,而且还拓宽了人际交际能力起到很好作用,被调查学生中约有47%认为体育运动对交往能力并不影响;另有约20%的学生并没有注意到这方面问题;其余6%被调查者对此不发表看法。学校体育俱乐部是以体育锻炼者自愿结合为基础,以各种体育场馆为依托,围绕着各种运动项目,以俱乐部为主体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和群体竞赛等融合为一体的体育教学课堂模式。

2 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的现状

2.1 体育俱乐部的组织方式

(1)体育教学工作部

这种组织主要是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的情况在场地器材、师资条件、经费数量及优势传统项目等方面组织起来的俱乐部。

(2)学生团体组织

这种组织以丰富学生业余文化活动为目的, 学生骨干负责组成的俱乐部活动。

(3)爱好者自愿组织

这种组织以学生个人自身特长爱好为目标, 组织有篮球,、排球、健美操等,这些单项体育项目大多数以健身娱乐为主。这类体育俱乐部采用会员制,经费来源于学生参加者交纳会费、和来自社会赞助等形式筹集。

2.2 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的管理现状

(1) 管理体系不健全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体育健身俱乐部的管理体系还不健全、用途不十分明确。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教学和体育实践训练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和落实,教师在实践中指导学生参加俱乐部进行体育锻炼难度交大。因此,学生体育健身俱乐部只能依靠自己对学生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理解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学生俱乐部管理办法。管理体系的混乱阻碍了高职院校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向前发展,对此,出台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已迫在眉睫。

(2) 体育理论时数不足

目前大部分体育健身俱乐部都还是沿用体育课堂教学的方式,一般都比较注重学生技能的传授忽视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从被调查的学生中了解到在俱乐部活动中,大多是进行身体运动健身很少有教练或者老师给学生讲解有关健身理论方面的知识;学生在体育技能提高的同时却不能同步得到体育理论知识的提高。因此学生在锻炼过程中就存在练习的盲目性,也无法进行自身评估学习效果,得不到理论的支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3)师资力量不足

在一些俱乐部还存在体育师资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发展进程。俱乐部教学实行的是开放式、互动式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的去选择自己所喜欢、所擅长的体育项目,打破了传统的、原有的体育教学计划体育课课时。

3 构建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组织管理体系的新路径

(1)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和各项规章制度

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体育组织管理机构,合理划分、管理机构和各部门的职权建立、健全组织工作。首先必须建立一个健全合理的组织管理机构,组织机构设置要以“目标、任务”为中心不以人为中心,要职、权、责对等,管与办相分离。

(2)加强对体育管理人员、指导员的培养与场地、器材建设

首先,体育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还有待培养,目前大部分俱乐部的主要体育负责人员是行业出身缺乏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凭经验管理。所以应不断加强经济、管理知识的学习利用培训班、外出参观学习、参加交流活动等形式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来提高俱乐部的管理水平。其次,对指导员进行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指导员队伍,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和理论水平、专业技术能力,如通过参加各级培训班的形式提高他们的思想作风和业务能力。

4 提高体育俱乐部管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1)开展新的健身项目

体育健身俱乐部的真正魅力源泉在于要充分的利用体育活动所具有的对抗、竞争的特点,要以休闲健身为出发点,面对大学生要根据院校的具体实际情况,开设具有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培养和激发大学生参与体育项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根据学生喜爱的项目增设课程,有科学合理的开展现代热点健身项目,拓展有特色的体育文化项目。

(2) 理论教学合理设计

把传统的体育教学理论方法向创新型理论教学转变,要结合学生自生条件。以简单易懂,由浅入深,以自学为主学习方式。体育理论知识要应灵活多样,比如在校园网开辟体育理论教学专栏采用"问答"形式,把学生在运动中常见的问题和运动技术视频挂在校园网师生活动平台进行学习和解决。

(3)转变领导思想观念

可成立院校领导挂帅、体育部领导和学生骨干分子组成的体育俱乐部管委会, 对项目开展形式、制度、指导师配备、经费收支进行合理化制度管理。

(4)加强体育俱乐部的科学管理

增强体育俱乐部的凝聚力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对学生体育俱乐部的骨干人员进行培训和校际俱乐部之间的交流, 使他们能够更多的去掌握体育俱乐部的基础知识和管理制度, 提高他们的组织工作能力。

5 结论

在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组织与管理中我们应该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多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体育俱乐部的管理经验,学校领导要对体育俱乐部的管理加强重视和从新思想定位,加强课外体育俱乐部的组织和管理,完善体育俱乐部的管理运行模式。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加强场地设施的建设,强化体育场地育人环境,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基础。学校领导要把体育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建设和发展的规划中,切实改善学校的体育设施和配套服务,真正为学生着想,创造良好的体育学习和锻炼氛围。高等院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符合现代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它既为开展体育活动创造了条件,又培养和选拔了优秀竞技体育人才,使学校体育与社会联网,进一步增强全民的体质。从这一点分析,学校体育俱乐部的建立,是体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陈人杰,王峰。体育俱乐部--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J].上海机电学院学报,2006,(1):76-79.

与时俱进论文 篇7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

[中图分类号]B0;D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2)09-0004-09

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是我们党六十多年来执政的最基本的经验,是我们党不断提高执政能力,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根本思想保证。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两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形成和贯彻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和长足进步,为在新的发展阶段上实现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创造了根本性的条件。

一、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基本经验

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先后把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这里我们将主要以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过程,简要分析和探讨我们党在建国后实现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基本经验。

(一)实现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必须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新课题

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这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与时俱进的首要前提。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是一个党的指导思想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过程。由于党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和历史任务的变化,需要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形成新理论。这些理论探索所取得的成果必然会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这些理论创新成果的系统化过程就是一个推进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过程。

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自己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推进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就必须对时代和实践提出的历史性课题作出创造性地回答。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后,就指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我们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末期和抗战初期写了《实践论》、《矛盾论》,这些都是适应于当时的需要而不能不写的。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如果单有《实践论》、《矛盾论》,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2]在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后,邓小平也指出:“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3]进入新世纪,强调指出:“时代在前进,形势在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4],“坚持与时俱进,就一定要看到当今世界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充分估计这些变化对我们党执政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5]在半个多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正是出于这种回答时代与实践提出的新问题的理论自觉,中国共产党人发展了思想,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思想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新发展,回答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中国面临的新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围绕着进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提出走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面对一个东方落后大国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历史新课题,又适时提出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行统筹兼顾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奉行社会主义的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外交方针等一系列理论主张。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辛探索,发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思想,推进了党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论文 篇8

论文摘 要 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教学类型及问题进行探讨。分析目前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较多高校对大学体育课程进行了研究和探索。通过学习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高校实际,高校内的各种项目的体育俱乐部应运而生。在目前已开展体育俱乐部的高校中,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地选择参与各项体育俱乐部活动。在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养成终身体育习惯,促进健康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并形成一种风格独特的校园体育文化形态。体育俱乐部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高校体育工作,促进了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其作用和发展潜力不容忽视。

一、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研究法:查阅国内外有关论文100多篇,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理论分析法:通过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等理论分析法对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进行分析。

二、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开展的类型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运行大致为三种:即课外体育教学俱乐部、课内体育教学俱乐部和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俱乐部。

(一)课内体育教学俱乐部。这种模式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教师固定时间和地点进行教学,由组成教学班级的学生持卡自由参与俱乐部的活动,由教师进行考勤、辅导和考核评价。这种模式的优势是:目标明确,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和设计者,学生对运动项目选择和练习时间的选择较自由,体现出一定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劣势是周期短,水平参差不齐,教师管理难度大,学生学习的连续性不强。

(二)课外体育俱乐部。它的组成形式主要包括:体育部组织的单项俱乐部、学生社团组织的体育俱乐部、学生自发组织的兴趣俱乐部等。这种俱乐部的优势是,学生主动性较大,参加的自由度高、能充分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组织和社交等各方面的能力。但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流动性大,教师管理和评价难度大。

(三)课内外一体化。这种类型一般采用的方式是:1.二年级实行课内俱乐部必修,课外另增10%-20%的附加值;2.四年级为课外俱乐部选修,修满规定的学时可获得学分。特点是:有机将课内、外连成一体。

三、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外体育教学俱乐部的问题

体育教学俱乐部自提出后,较多高校进行了理论的论证和实践的研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多数高校在改革初,均进行了课外体育俱乐部的试点,不仅对现行的体育课的教学影响较小,而且也符合“循序渐进”的原理。所以,以上三类俱乐部类型中,课外体育俱乐部是最早,也是运用较多的一种类型,它作为体育课的延伸和补充,拓展了学校体育功能,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在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和终身体育锻炼发挥了独特作用。但在实际运行中,一般出现以下问题:

1.课外体育俱乐部的运行与体育教学脱节。多数课外体育俱乐部是由学生社团自发的一种组织,虽然有的学校安排了体育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或教练,但没有课程“教学”含义,学生只是通过这个组织形式,在课余组织开展一些单项体育活动和比赛。学生对体育俱乐部的认识不一致,也导致了体育教学俱乐部目的不明确、组织不健全,体制不够完善。

2.学校有关部门责权界定不明确。在高校,学生的社团活动一般由团委负责管理,其中也包括体育社团或俱乐部,具体实施时由体育部负责,这就导致了有关部门的责权不统一,不利于管理。

3.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或相关制度不健全。现有的单项体育由于项目本身的性质特点决定了学生在俱乐部学习的考勤、专项的考核、成绩的评定等方面无法制定统一的标准。各俱乐部之间学生自由转会制度也不完善,体育俱乐部的组织管理没有走向程序化、规范化。

4.体育俱乐部的教学评价不健全。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对学生成绩考核评价采用“结构考核”和教师终结性绝对评价为主要的方法。“结构考核”的主要特点是“结构”多方面的构成,具体的说就是将知识、态度和运动能力一起放入体育考试内容,其目的是实现理论与实践,技术与能力,成绩与态度相结合。实际上“结构考核”中的内容都是以教师评定为主,如学习态度、知识考试和技评部分,这些内容对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公正精神有很强的依赖性,从而使评价学生的客观性更具有不稳定性、局限性和片面性。对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实际来说,可能还是一种较好的考核方法,但从考核与评价分析,从教师的绝对评价到相对评价,从终结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考核评价体系更为完善[5]。以下的课内和“一体化”俱乐部均存在评价方面的问题。

5.体育俱乐部活动资金不足。资金是实施体育活动的前提,在查阅的文献中,资金的不足是多项课外体育俱乐部难以解决的一大问题。现在的体育俱乐部普遍存在缺少经费来源,导致活动开展不顺利,宣传力度不够,甚至无法正常运行。目前俱乐部主要都是靠会员缴纳会费来支撑俱乐部的运行,但这毕竟是杯水车薪,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二)课内体育俱乐部存在的问题

最近几年,尝试课内体育俱乐部的高校较多。它改变了传统封闭式授课模式,从课堂组织、教学方法、手段和评价等方面进行更新,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教师只是起到设计、辅助和评价等作用,整个课堂教学提倡个性化、自主性、开放性。但目前单一的课内俱乐部有以下问题:

1.学生范围受限。多数高校,课内体育教学仅针对一、二年纪的学生,无法满足三、四年级的体育需求。

2.体育教师的思维和角色转变问题。课内体育俱乐部模式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不是在体育选项课上简单的增加娱乐项目或是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去练习,而是一种思维和角色的转变,这种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一定的学习、总结、交流和实践才能完成的。

3.开设项目少,或者由于教师的专业限制或场地设施等的影响,学生不能选择喜爱的俱乐部。对于一些热门项目,如网球、游泳等项目,由于场地的限制,未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或则造成僧多粥少的局面,减少了学生选择的项目,这与“三自主”和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宗旨是相违背的。

(三)课外一体化俱乐部的问题。它将课外和课内俱乐部的优势融会贯通,又相互补充,是优于单一的课外和课内的一种俱乐部教学类型。但这种教学类型不仅需要校领导对开展高校体育俱乐部有明确的改革意识,还要有课内、课外两种俱乐部教学成功的经验及相应的硬件、软件和资金的支持,真正实施并达到预期效果的难度较大。

四、改善目前各高校俱乐部存在问题的措施及方法。

综合目前各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存在的问题,现阶段体育教学俱乐部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和进行改善:

(一)完善硬件设施或充分利用现有学校或社会资源开设相关课程。如吉林师范大学就是利用社会开放的市电厂游泳馆、市戎高游泳馆进行教学的。或利用时间差一馆多用,就可以提高场馆的使用率。

(二)责权统一,建立完善的俱乐部管理制度(包括管理、转会和单项俱乐部的考核评价制度等)。建议未责权统一的高校,将俱乐部归于学校体育部统一管理,并针对学校实际,完善俱乐部相关制度,并制度上墙。

(三)对于热门的体育项目,高校可以鼓励并安排冷门项目的教师和年轻教师进行学习和深造,完善师资队伍。

(四)经费不足的问题。经费不足是面临较广的难题。经过归纳总结,解决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提高高校俱乐部的自我创收能力。2.吸收赞助资金。3.学校资金投入(主要)。4.提升俱乐部会员消费意识。

参考文献

[1] 王文芹。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2).

[2] 陈昱。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文化的特征及构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4).

[3] 刘志敏。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概念辨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4(8):56.

与时俱进论文 篇9

1.1职业体育俱乐部社会责任理论模型的构建金字塔理论(美国佐治业大学卡罗尔提出)认为,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应为企业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伦理责任以及自主决定其履行与否的责任之和。[1]通过研究,笔者参照卡罗尔理论模型,构建我国职业体育俱乐部社会责任理论模型,见图1。

1.2职业体育俱乐部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

1.2.1底线责任职业俱乐部所承担的经济责任。经济责任是俱乐部履行社会责任的前提,属于底线责任范畴,包括:提高经营绩效、为运动员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保证运动员福利待遇等。职业俱乐部的法律责任。俱乐部的法律责任作为社会各主体必须遵守的最低准则。主要表现在对俱乐部、球员、消费者(球迷)、竞争对手的法律责任。例如:在遵守《劳动法》前提下为运动员提供安全健康的训练环境,维护运动员的合法权益。在遵守《税法》的前提下诚实经营依法纳税等。

1.2.2基本责任俱乐部伦理责任:要求俱乐部符合社会“惯习”、道德规范的要求,还要尽量避免对利益相关者及无利益相关者的损害。例如:俱乐部要保证诚实守信,相互交流中尊重对手的社会习俗与文化传统,与竞争对手平等竞赛;为社会奉献真实精彩的比赛,合理运用技术动作避免对利益相关者及无利益相关者的损害。俱乐部的文化责任:俱乐部履行文化责任,这是人类社会进步所赋予的历史性责任。俱乐部的文化责任包括:打造城市名片,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改变群众不良生活习惯,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增加体育人口数量;打造自身特有的俱乐部文化等。

1.2.3超越责任公益责任是俱乐部作为一个良好的社会公民奉献社会、回报社会的一种自发行为,是俱乐部展示自身良好公民形象的体现。主要包括:进社区指导群众科学锻炼;进学校协助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支持政府开展社会公益活动,举办社会公益事业、社会福利事业;俱乐部要以良好公众形象影响和塑造具有时代精神、体现时代特征、促进全面发展的个体公民等。

2践行职业体育俱乐部社会责任的意义

2.1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俱乐部重视履行社会责任,保持与“人”关系的和谐,使人的主体价值、作用能够充分体现和发挥,正是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内涵体现。例如:玉树地震发生后,中超联赛和16家中超足球俱乐部向玉树灾区捐助赈灾款100万元人民币,是构建新时期和谐社会的重要实践表现之一。俱乐部重视履行社会责任,才能更好的处理与社会众多利益关系的和谐,才能更好的实现众多利益的统一与和谐。那些类似深圳科健“欠薪门”;浙江绿城、长春亚泰“假球门”,定会逐渐匿迹,和谐体育之花必将永久盛开。

2.2有利于树立形象,增强竞争力中国职业俱乐部运作正处在萌芽阶段,市场运作机制不成熟,不注重自身造血机能的完善,大多依靠行政力量指导下的有实力的国有企业扶持发展。据相关调查,2001年,中国足球甲A联赛无人到场观战的场次约占全部场次的2/3[2]。NBA作为世界体育产业运作最成功的范例之一,时刻不忘其自身的社会责任每逢节假日各俱乐部都会进入社区,举办“家庭节日PARTY”、“节日篮球圣会”等活动;2008年5月2日,NBA联盟向汶川地震灾区捐款1 400万人民币职业俱乐部承担社会责任,更容易获取大众的好感,有利于增强自身造血机能,为自己带来巨大的联赛商业优势,包括:扩大赞助面,提高冠名费等等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2.3有利于推动优秀俱乐部文化建设英国曼联足球俱乐部自1902年更名以来,通过不同形式社会责任的承担,最大程度的增加球队的归属感,真诚的强调球迷是球员生活的一部分,让球迷深刻感受曼联文化;致使有个性的“红魔”文化席卷全球2010年曼联在世界足球俱乐部品牌价值排行榜中,以18.35亿美元名列冠军。反观国内俱乐部,经营中无视责任承担,过于计较自身利益和眼前得失,今年搬家,明年易主,后年自动解散,致使俱乐部公信力荡然无存。

3影响我国职业体育俱乐部善尽社会责任的因素分析

3.1运作模式不完整当前,商业化性质的职业俱乐部本身还难以具备独立运作的能力。目前我国的职业足球俱乐部中,政府参与持股的俱乐部占总数的70%。[3]俱乐部资金现状致使俱乐部对自身的经营状况并不十分关注,何谈社会责任的承担?其次,我国职业俱乐部在运作中权、责、利关系模糊,俱乐部董事会、经理人员不能行使其权力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法律监督机制还不健全,相关利益主体之间关系还没有完全纳入法制化轨道,致使俱乐部在经营方面流于形式,更容易产生短期行为,社会责任的承担便更加无从谈起。

3.2财务绩效不理想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各级各类职业体育俱乐部中多数处于亏损状态。根据篮管中心对除上海和云南外的16家CBA俱乐部的调研结果显示,2010赛季,俱乐部的总收入约1亿元,总支出却达到了2亿元。俱乐部平均运行成本在2 000万元左右,最高达到了2 769万元。[4]俱乐部作为社会的基本经济组织,和其他企业并无区别,创造利润仍是首要问题,如果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利润,残酷的市场竞争便会将其淘汰,社会责任就无从谈起。

3.3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我国正处在体制转轨过程中,各项法律规章还不十分健全,导致企业与国家、政府在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方面界限不清。西方发达国家通过百年的市场经济洗礼,拥有了独特的市场经济文化价值理念。发达国家企业社会责任的践行,实质上是市场经济发展与文化价值理念相互结合的产物。目前我国倡导的社会责任脱离中国特有的社会结构,没有将社会责任与中国特定的社会文化相结合。

4我国职业体育俱乐部社会责任构建的途径

4.1将俱乐部社会责任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上我国现有有关社会责任相关的法律、法规过于凌乱和分散,体系不够完整,因此要将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纳入法制轨道。严格执法,加大对俱乐部的监管力度,及时纠正或惩处俱乐部逃避社会责任的现象。建立职能部门与俱乐部间的良性互动机制,促进其健康发展并更好的履行社会责任。

与时俱进论文 篇10

关键词:与时俱进;表述形态;考证;

中图分类号:D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13)01000106

一、引言

“与时俱进”一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程中的重要术语和核心概念。在2001年纪念建党80周年大会讲话之后,它立即被频繁和广泛地使用在党的各类文献中,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长久不衰的理论热词和最重要的表述之一,以致于大众普遍误以为它是个“新词”。但是,以党的文献为文本全面考证后,我们发现“与时俱进”含义的表述在党的文献中由来已久,即便是“与时俱进”这个短语的使用也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事实上,在2001年之前,“与时俱进”一词在党的文献中表述形态就已达七种之多。二、“与时俱进”的七种表述形态

(一)第一种表述形态:“与时俱化”

在现有的可以查阅到的党的文献中,“与时俱进”最早的表述形态是“与时俱化”,它是由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首先使用的。使用“与时俱化”的文献共有三篇,分别是《政治对抗力之养成》、《东西文明之根本异点》和《史观》。

《政治对抗力之养成》撰写于1914年11月1日,发表于《中华》杂志第1卷第11号。在这篇文献中,写道:“盖世运日进,求治之道,今古各殊,制法者当葆其与时俱化之性,以待时势之变迁,俾勿穷于用,此扩其量于时者也。”[1]这里,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那就是变化、变动、变迁是时代和时势的特性,因此“制法者”应当“葆其与时俱化之性”。《东西文明之根本异点》撰写于1918年6至7月,发表于《言治》季刊第3册。在这篇文献中,指出:“东方制定宪法,多取刚性,赋以偶像之权威,期于一成不变,致日新之真理,无缘以入于法;西方制定宪法,多取柔性,畀以调和之余地,期于与时俱化,俾已定之法度,随时可合于理。此东西文明差异之大较也。”[2]在这篇文献中,论述了东西方文明差异在于愿不愿和能不能做到“与时俱化”。《史观》是1920年在北京大学撰写的讲义。在《史观》中,写道:“事实是死的,一成不变的,而解喻则是活的,与时俱化的。”[3]在这里使用“与时俱化”一词来说明历史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它是会随着时代变迁、时势转化和时事改变等不断变化的。他还详细解释说:“历史观是史实的知识,是史实的解喻,所以历史观是随时变化的,是生动无已是,是含有进步性的。同一史实,一人的解释与他人的解释不同,一时代的解释与他时代的解释不同,甚至同一人也,对于同一史实的解释,昨日的见解与今日的见解不同。”[3]

统观三篇文献,不难看出“与时俱化”的含义。“时”即时代、时势、时事、时机的意思,“化”即变化、变动、变迁的意思。“与时俱化”即随着时代、时势、时事、时机的变化而作出调整,相应地发生变化、变动或变迁。由此可见,“与时俱化”一词和今日所使用的“与时俱进”汉字虽有一字之别,但表达的意思毫无二致。值得一提的是,这三篇文献都写于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之前,对于中国当时追求进步、寻找救国道路的进步知识分子冲破传统思想束缚,最终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正在酝酿成立中的中国共产党组织所发挥的作用无疑也是极大的。

(二)第二种表述形态:“与时俱变”

在党的文献中,“与时俱进”的第二种表述形态是“与时俱变”,变即转变、改变、更新的意思。在党内,使用过这种表述形态的有瞿秋白和二人。

瞿秋白在其1922年6月4日翻译的《俄国无产阶级之社会观》第六章《俄国革命运动史之一斑》中首次使用了“与时俱变”。瞿秋白在译著中写道:“嗣后,工人阶级的斗争,不但天天增扩,而且他的性质,也与时俱变。”[4]182183瞿秋白还在文中具体分析了这种“与时俱变”,他说俄国工人阶级的斗争经历了从无序到有序,从经济斗争到政治斗争的转变。“俄国资本主义之最初时期,罢工往往成为‘匪乱’的性质,动辄烧毁工厂,杀戮管理员记事员等。至十九世纪的九十年代,工人运动格外发展了,就成了有秩序的运动,有一定的经济的要求,即是物质生活之改善。然工人在这种运动之中,常与弹压的警察兵士起冲突。所以经济的奋斗,往往始终不免变成政治的奋斗。”[4]183很显然,瞿秋白使用“与时俱变”所表达的含义就是指工人运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而演变、而进步。

1924年5月,撰写了《史观》的姊妹篇《史学要论》。在《史学要论》中,继承了《史观》的要点,在谈到什么是历史时,他说:“不但这整个的历史是活的东西,就是这些写入纪录的历史的事实,亦是生动的,进步的,与时俱变的。”[5]381这里,使用了“与时俱变”的表述。在他看来,“不但那全个的历史正在那里生动,就是一个一个的历史的事实亦天天在那里翻新。有实在的事实,有历史的事实,实在的事实,虽是一趟过去,不可复返的。但是吾人对于那个事实的解喻,是生动无已的,随时变迁的,这样子成了历史的事实”[5]382。正因为认识到历史“天天在那里翻新”,所以才提出我们对历史的描绘、解释也是“随时变迁的”。很显然,这里使用“与时俱变”所表达的含义是指对于历史的解释不应该一成不变和墨守陈规,而应该根据时代变化不断作出新的解释和新的论断。

瞿秋白和的论述,是在党刚刚诞生不久,还处在睁眼认识世界的婴儿时期,这时对周围的一切都还几乎是混沌无知,党还没有形成自己明辨是非的成熟观念。婴儿健康成长,营养充足的母乳尤为重要,瞿秋白和的论述等于给处在婴儿时期的党提供了营养充足的母乳,使得党在诞生时就获得了认识世界的先进工具和正确方法的滋养,一睁开眼就具有了辩证性的思维,能够站在正确的立场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其方法论意义不可低估。

(三)第三种表述形态:“与时代并进”

在党的文献中,“与时俱进”的第三种表述形态是“与时代并进”,进即进步、前进、上进的意思。在党内,使用这种表述形态的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出色的青年运动领袖恽代英。

1927年3月11日,恽代英撰写了《民主主义与封建势力之斗争》一文,发表在《群众》周刊第11、12期合刊上。在这篇文献之中,恽代英旗帜鲜明地指出:“从冯自由到张静江,都是这种成见的牺牲品,凡不能与时代并进的人便落伍下去了。”[6]这里,“与时代并进”的含义是不难理解的,虽然在表述上较“与时俱进”要繁琐一些,但基本意思是相近的,表达上也十分清楚。在恽代英看来,“与时代并进”是革命政党和革命者都应该具备的一个基本特质,作为一个革命政党,必须扫除那些不能“与时代并进”的分子如冯自由、张静江之类的封建社会残余势力,只有这样才能担负起国民革命之重要使命。

很显然,较之和瞿秋白的论述,恽代英已经把能否“与时代并进”这个词语与政党和党员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了。这一点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恽代英发表上述言论时,中国共产党满6周岁了,已经从婴儿成长为一个初具是非观念的小小少年,并且正在经历大革命的洗礼。恽代英的论述表明,在1927年时中国共产党已经有了自己初步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那就是“与时代并进”。同时也表明,中国共产党正在努力使自己成为大革命时期的先进政党,使自己的党员与时代保持同等的进步性。

(四)第四种表述形态:“与时具进”

在党的文献中,“与时俱进”的第四种表述形态是“与时具进”。1937年恰逢时任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徐特立60寿辰,刚刚改版的《新中华报》特别开辟了徐特立60寿辰专刊,用以刊登祝寿文电。时任抗大政治部主任莫文骅撰写《优秀的布尔什维克――徐特立同志万岁!》一文为徐老祝寿。在文章中,莫文骅使用了“与时具进”的提法,这是现有党史文献中可以考证到和“与时俱进”在意思和汉字使用上最为接近的表述。

《优秀的布尔什维克――徐特立同志万岁!》一文刊登在1937年1月30日出版的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新中华报》第326期第3版。莫文骅在这篇祝寿文章中不但表达了对徐特立的无限敬仰之情,而且称赞他身为老党员但“没昏庸腐化骄傲堕落的些微成份思想是随时进步的,言语行动都表现出像一个勇敢的新鲜活泼的而可敬可爱的革命青年”[7],最后莫文骅祝徐特立:“永寿无疆,思想与时具进!”[7]很显然,莫文骅使用“与时具进”所要表达的含义是赞扬徐特立的思想能够紧跟时代步伐而不断进步,也就是说,赞扬徐特立对时代保持着敏锐性,能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永不僵化,永葆活力,是全党学习的模范。虽然这里的“具”与今日所使用的“俱”字不是同一个汉字,意思上也有细微的差别,但其含义并没有实质不同。如果考虑到那个年代人们用词并没有严格区分的因素,甚至完全可以说在那时它和“与时俱进”是互相通用的。

值得一提的是,徐特立是中国共产党党内德高望重的“五老”之一,是模范共产党员的代表,他的品行人格正是共产党员优良党性的典型表现。莫文骅对徐特立的赞扬也正是对共产党员优良党性的赞扬,同时也等于发出了全党都来学习、继承和发扬这种优良党性的号召,那就是都要做思想上“与时具进”的共产党员。

(五)第五种表述形态:“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一词是在2001年“七一”讲话之后闻名遐迩的,但它在党的文献中出现的时间却要早得多。经过考证发现,最早可以追溯到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之初。

1937年7月19日,当时的中共中央机关报和政治理论刊物《解放》周刊第1卷第11期刊登了《本刊的被扣》一文,首次使用了“与时俱进”的表述。《解放》周刊创刊于1937年4月24日,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全面抗战爆发之前中共中央创办的唯一政治理论刊物,是完全代表中共中央正式立场的舆论主阵地。由于刊物“与敌人汉奸搏斗之坚决,推动国共合作之热忱,巩固举国一致推动精诚团结之精神,与乎坚定不摇的抗日救国立场”[8],因而很快赢得全国广大爱国民众的支持,发行量急剧上升,影响日益扩大。但是,这样一份广受欢迎的抗日刊物刚刚出版到第10期,就遭到了顽固派的无理查禁。第11期《解放》周刊发表时评《本刊的被扣》,对此无理行径进行了揭露和抗议。时评中提道:“诚然,由于我们物质的困乏,四方环境与条件的限制,自问缺点诚在所不免,因而我们极力欢迎外间的批评与赐教,以期与时俱进。”[8]显然,这里的“与时俱进”一词是指《解放》周刊这个刊物正在克服缺点,努力进步,不断完善之中。换句话说,就是正在尽力克服主客观困难,提高办刊质量和办刊水平,不断扩大刊物在抗战中的影响。由此可见,《本刊的被扣》是党的文献中第一次准确使用“与时俱进”含义表述的文献,而且从所使用的汉字来看,与今日的表述丝毫不差,只是对象和范围有所不同而已。

《解放》周刊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初期创办的最权威的中央机关报,是由时任总书记亲自主编的党的政治理论刊物,所发出的是中共中央的声音,完全是“”。如果考虑到《解放》周刊的这一特殊地位,就能发现使用“与时俱进”一词所表达的含义决不仅仅限于《解放》周刊办刊质量和办刊水平的提高,而是暗含了中国共产党抗战初期正在努力提高全党的理论水平和党员的党性修养,正在把自己建设成为一个有全国影响的伟大政党,以期完成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任务这一特定的历史内涵。

(六)第六种表述形态:“与时并进”

在党的文献中,“与时俱进”的第六种表述形态是“与时并进”,出自1947年给佳县群众剧团的题词。由于“与时并进”四个大字出自党的领袖之手,其意义更是非比寻常。

1947年10月21日,正转战陕北的来到佳县白云山脚下的南河底村,这是转战陕北以来心情较好、兴致也较高的一段时期。第二天恰逢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难得有雅兴的便和工作人员上午一道动身登山去看庙会。在参观寺院建筑、雕塑、塑像等古迹后,指示时任佳县县委书记的张俊贤要保护好古迹,他说:“这些东西,都是历史文化遗产,要好好保存,不要把它毁坏了。”[9]随后,又很悠闲地和群众一起在寺庙正殿大院里观看了佳县群众剧团演出的山西梆子《反徐州》。看完戏后,欣然为群众剧团挥笔题词“与时并进”四个大字,并命人镶嵌在锦旗上,指示以“亚洲部”(转战陕北时中共中央机关的代号)的名义赠送给剧团。“与时并进”的含义并不难理解,它和“与时俱进”虽有一字之差,但实质内涵却完全相同。显然,题词的本意是勉励佳县群众剧团要紧跟时代前进步伐,不断推陈出新(《反徐州》是一出旧戏),能够演出更多更好的、反映新时期人民斗争和人民生活的新戏,适应人民和社会对文化艺术的需要。

但是,题词的动因并不仅仅限于这一因素,他之所以能在那时就写出“与时并进”这一石破天惊的题词,与当时瞬息万变的中国革命形势有着紧密关联。在当时情况下,如果墨守陈规,固执地坚持原有方针政策而不思改变,无疑会落后于形势而犯历史性错误。瞬息万变的革命形势,要求党中央和必须随时根据新情况调整原有思路,作出新估计、新判断,制定新政策。所谓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就是这个意思。因此,的题词虽然只是一时灵感闪现、偶尔为之的举动,但却是他那段时期基于中国革命形势快速发展而进行理论思考的结果。

如果把这个题词放置到当时革命形势的大背景中去解读的话,就更能理解“与时并进”题词的理论意义了。就陕北而言,沙家店战役的胜利已经稳定了陕北战场的局势,转战陕北中最艰难的时光已经过去,西北野战军已经开始转入反攻作战。与此同时,全国革命形势也已经进入转折时期,各个战场都正朝着有利于人民的方向发展。“整个敌我形势,和一年前比较,已经起了基本上的变化。”[10]1235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之下,党中央和适时地决定全国转入外线作战,提前发起“战略反攻”。就在题词前的第12天(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宣言》正式发表,“打倒,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已经被旗帜鲜明地提了出来。就在题词前的第5天(1947年10月17日),对革命形势作出了新的估计,新华社“社论上说解放全中国要五年,我看用不了五年,三两年就差不多了”[11]。了解了这些历史背景,之所以会在那时产生赶庙会的“雅兴”就不难理解了,而“与时并进”题词的理论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题词2个月后,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了中共中央扩大会议(史称十二月会议),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书面报告中作出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判断:“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10]1243这更进一步说明,给群众剧团的题词“与时并进”是基于对中国革命形势的敏锐判断作出的理论思考。

很遗憾的是,虽然很早就使用了“与时并进”的提法,却没有把它继续上升到指导理论的高度,而且自题词之后,再也没用使用过“与时并进”这个表述,更没有把它写进党的正式文件和决议之中。

(七)第七种表述形态:“与时间并进”

在党的文献中,“与时俱进”的第七种表述形态是“与时间并进”。这种表述出自谢觉哉1951年7月11日写给钱来苏的信件之中。

谢觉哉是党内法学界的先导,是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与时间并进”的表述就是他在思考新中国法制建设的过程中提出来的。谢觉哉在给钱来苏的回信中探讨了法学的特殊性问题,他说:“新的东西总是由旧的东西中生长出来,对的,不过这是一般说的,不是没有特殊,而且旧中生长出来的东西常常全部否定了旧的本身。法学即其一例。”[12]773谢觉哉认为法律机关不同于经济等事业机关,旧的统治者被后,经济等事业机关可以继续保留下来,但是法律机关不行,必须把原来的毁掉后重新建立。但是,如何建立,谢觉哉感觉到自己对此太生疏,而且当时的法委诸老也因身体、年纪问题存在精力不济的情况。所以,他想“把旧学法的有进步要求的先生们请进来影响他们,改造他们,共同努力,估计功效可与时间并进”[12]773774。在这里,谢觉哉使用“与时间并进”的表述显然是指通过影响和改造,使旧的法学工作者和新的法学工作者一起进步,共同为新时期的法制建设作出贡献。谢觉哉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做的功效会越来越明显,成绩也会越来越大。

从字面意思来看,“与时间并进”就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取得进步,这和“与时俱进”的含义是十分接近的。当然谢觉哉谈的只是建国后的法制问题,是党在法制建设方面采取的一个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并不广泛。但是,不管怎样,“与时间并进”的表述是建国后党的文献中唯一一个十分接近“与时俱进”的表述形态,其意义和影响是不应该被低估的。三、结论

经过考证,在2001年“七一”讲话之前,党的文献之中关于“与时俱进”的表述形态共有七种。其内容有所侧重而各不相同,表述形式上也有差异。它们的共同之处是,都还没有上升到党建的理论层面,其使用的范围很窄、频率很低、缺乏连续性,因而影响十分有限,都没有能够成为党建的重要概念和核心术语。但是,它们都在一定范围内对党的建设作出了贡献,都是党的理论建设宝库中珍贵的思想财富。

从考证结果来看,并不是“与时俱进”的最早表述者,也不是“与时俱进”这个词汇的第一个使用者。可以说,在党的文献中的表述完全是老词新用,老意新表。但不容置疑的是,的表述让“与时俱进”重新焕发了青春和光彩,也让它的知名度和权威性达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换句话说,对“与时俱进”的表述是迄今为止党的文献中最为完备和最权威的表述,因此也是知名度最高、影响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表述。而之所以能够对“与时俱进”一词作出最全面、最权威、最详尽的表述,正是集中和吸纳了上述思想财富的结果,是历代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对“与时俱进”的第一次表述是在2001年的“七一”讲话中。2001年7月1日,在纪念建党8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理所在。我们党在历史上的一些时期曾经犯过错误,甚至遇到严重挫折,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的指导思想脱离了中国的实际。”[13]282283这一论断一经提出就十分引人注目,它不但把“与时俱进”这个词汇重新纳入党的文献视野,而且一下子就把“与时俱进”放到了很高的理论位置。“这个论断既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150多年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意义。”[14]

的第二次表述是在2002年的“5・31”重要讲话中。2002年5月31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15]。还进一步强调指出:“坚持与时俱进,就一定要看到《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五十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充分估计这些变化对我们党执政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14]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与时俱进”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的这次讲话,把“与时俱进”的重要意义完全凸显出来了。

的第三次表述是在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2002年11月8日,在十六大的主题报告中对“与时俱进”的科学内涵作出权威界定:“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13]537他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13]537他还说:“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13]538他强调:“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13]538在这里,已经把“与时俱进”上升到理论创新的高度,上升到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了。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已经更加深化、更加成熟了。

经过2001年的“七一”讲话、2002年的“5・31”重要讲话和十六大报告的三次表述之后,不但大大提升了“与时俱进”一词在党的文献中的地位和使用频率,而且形成了一个科学体系。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的表述都产生了巨大的意义,使得全党和全国对“与时俱进”的科学判断、科学定位和科学内涵等都达成了共识。今日在中国知网上以“与时俱进”为题名进行搜索立即就能找到上万篇学术论文,而如果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中输入“与时俱进”进行搜索,找到的数目更是大得惊人。总之,无论怎样来看,“与时俱进”都已经成为影响当今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的一个重要词汇。参考文献:

[1].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79.

[2].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4.

[3].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9.

[4]瞿秋白。政治理论编:第8卷[M]//瞿秋白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5].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恽代英。恽代英文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002.

[7]莫文骅。优秀的布尔什维克――徐特立同志万岁![N].新中华报,19370130(3).

[8]华.本刊的被扣[J].解放周刊,1937(11):23.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年谱1893―1949: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23.

[10].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榆林地区《转战陕北》编写组.转战陕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79:343344.

[12]谢觉哉。谢觉哉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13].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与时俱进论文 篇11

[摘要]以经管研究生创业能力培养为研究内容,希望能够在经管研究生的创业教育、创业实践等多个环节进行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经管研究生创业能力对策研究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经管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学科的自身特色,使得经管研究生比其他专业研究生,掌握更多的企业经营管理的前沿理论知识,了解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客观规律,因此,随着自主创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自主创业也成为经管研究生当前比较认同的一种就业形式。然而由于当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注重理论研究、忽视实践锻炼的单一模式,使得走出校园的经管研究生往往缺乏创业能力和创业需要的实际知识。

二、提升经管研究生创业能力的建议

在目前就业非常困难的情况下,经管研究生创业作为一种解决就业压力的方式应该鼓励。所以,相关政策应更务实、具体,便于操作,资金等物质方面的优惠条件也要确保落实,能帮助他们承担一定风险。为了提高创业的成功率,首先经管研究生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其次政府、高校和社会也要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关心。

1.对经管研究生自身的建议

首先,经管研究生要更新观念,要认识到创业不仅仅是理工科大学生、研究生的事情,经管研究生在创业上也有独特的专业优势。其次,创业主要是指为了创建新企业而进行的以获取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的,具有一定风险性,以创新方式将各种经济要素综合起来的一种带个体性特征的经济活动。创业是一种创新,包括技术上的创新、理念上的创新、经营管理方式上的创新;创业又是一种事业,基本上要经过融资、进入市场、商业运作等过程。经管研究生应树立正确的创业态度,不能仅将创业作为获取经济利益的唯一目的,更多的要将创业作为人生的一次锻炼,一次超越,当作一种先进的生活方式和一种生活常态,不能为了创业而创业,而是要享受创业过程中的酸甜苦竦所带来的乐趣;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完善创业所需的知识结构和素质体系。

2.对政府、高校等社会支持力量的建议

首先,出台和宣传支持经管研究生创业更为优惠的政策。经管研究生受到自身专业的限制,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不太现实,所以政府和高校应给予其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包括创业教育和企业孵化器的建设等。据统计,全国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的比例仅为5%~8%。因此,开展创业教育势在必行。创业教育是提高创业者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开创型个性和创业精神的教育。通过创业教育,创业者开业成功率达60%以上。创业教育不仅为经管研究生创业提供知识与技能方面的专业指导,更多则是创造了一个交流信息、促进创业的平台。河南工业大学设立了研究生科技创业基金,从资金上支持研究生的创业。山东财经大学从完善制度体系和提供资金方面构建大学生(含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体系,承认学分,开设专门的课程;若在求学期间创业允许大学生休学,学校对学制也做出了一定的调整;此外还通过建立校友联谊会、校企合作平台等多种渠道整合社会资源,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多种形式的支持。上海交通大学还制定和出台经管研究生创业教育专门课程和创业专项基金,以帮助和鼓励经管研究生创业。

其次,举办以“挑战杯”为旗帜的经管研究生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自1999年拉开帷幕以来,已成功举办了七届,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意思维、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提升了大学生独立分析、团体协作、语言表达、社会活动和实践创业的能力,引导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科技创业和实践成才。作为经管研究生,本应在该类创业计划竞赛中大显身手,但令人遗憾的是,经管研究生参加的同学屈指可数,以广西有培养经管研究生的8所高校为例,在2008年度举办的全区高校创业计划大赛中,经管研究生竟然没有一件作品入选,究其原因,原来很多高校的创业计划大赛主要针对本科生,对于研究生还是空白,缺少相应的组织和实施部门。另外,政府和高校要多方面、多层次的积极构建企业孵化器(又称创业园)等经管研究生创业平台,融入现代管理理论,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吸收风险资本,切实把创业平台做好。美国全国企业孵化器协会(NBIA)的一份研究报告称,经过孵化器扶持过的企业成功率达80%,反之,没有得到孵化器扶持的企业,其成功率只有20%。通过创建创业园,既为研究生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创业能力提供了条件,也为将来真正创业积累了必要的经验。作为经管研究生,更应发挥专业优势,可在管理咨询、资本运作等服务领域创办企业(或公司)。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已设立广西第一个大学生企业“孵化器”—桂林大学生创业园,目前已有20余家由大学生(含研究生)创办的企业进驻。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已经成功构建了“学生创业工作室、学院创业中心、学校创业园”三级联动的创业实践平台,“三级联动”的创业平台,为包括经管研究生在内的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提供了有效的服务和指导,学生的创业经历也少走了许多弯路,得到了实实在在的锻炼与经验。

三、结束语

经管研究生要与时俱进,根据目前就业形势,在把握市场经济规律和掌握创业管理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创业实现就业。创业平台可以弥补市场对经管研究生创业激励的缺陷,对企业初创阶段的种种风险和困难提供支持,为创业企业补充自己暂时不能获得但又是企业正常经营活动必需的要素,使企业能够渡过初创期。经管研究生作为拥有经济知识和管理素质的高层次人才,要积极利用好创业平台,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亦可与理工科学生合作、共赢;经管研究生利用创业平台搭建的优质资源和广阔舞台,在创业的沃土上一定会茁壮成长,实现经济效益和人生价值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与时俱进论文 篇12

摘 要 柔道是一项能够提高人体综合素质的运动项目,在中国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因为起步较晚,作为推广柔道运动重要载体的柔道俱乐部的发展依然很不充分,对柔道俱乐部发展状况、面临问题、未来发展模式等依然缺乏系统分析,基于以上分析建议北京市柔道俱乐部向体育产业相关的商业俱乐部学习;完善场地设施,运用现代化手段,提高柔道俱乐部教学质量;柔道俱乐部应引进专业人才;举办业余比赛,加大媒体宣传力度;结合消费者需求开发柔道产品;借助健身企业的平台与资源尝试合作来促进柔道俱乐部的发展。

关键词 北京市 柔道俱乐部 现状 对策;

柔道是起源于日本的一项体育运动,是一种以摔法和地面技为主的格斗术,柔道的对抗性极强,需要运动员在激烈的对抗中克服阻力获得胜利,具有以柔克刚、刚柔相济的技术特点,它强调选手对技巧掌握的娴熟程度,而非单是力量的对比。自1882年创立以来,于1964年在第十八届东京奥运会上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北京市柔道俱乐部为研究对象,对俱乐部的发展现状和对策进行研究。现阶段北京市一共有元武柔道馆、北京忠伟道馆、北京锦水芙蓉柔道摔跤部、几于道柔道会馆、奥东武道综合搏击俱乐部、嘉祥柔道馆、新世界道馆、荣盛道馆、正德道馆、妞妞道馆等十家柔道俱乐部。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在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竞技柔道、大众柔道、管理学等文献、报纸、书籍,并对查阅的文献资料进行分类、筛选,进而为本研究设计、分析与讨论提供理论依据。

2.访谈法

访问从事俱乐部管理的管理人员、柔道俱乐部教练员就目前北京市柔道俱乐部的整体发展情况,学员情况、教练员队伍情况、管理人员队伍情况、影响俱乐部发展的因素进行了解。访谈俱乐部研究有关的专家,就论文的框架结构、思路、方法,柔道俱乐部发展趋势等问题咨询专家的意见,并进行了认真记录和整理。

3.数理统计法

问卷采集结束后,运用 Excel 2007对问卷的信息进行统计,根据论文需要绘制相应的图表。

二、结果与分析

(一)北京市柔道俱乐部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现阶段北京市一共有10家柔道俱乐部,这些柔道俱乐部主要分布在北京的几个经济发达城区,本研究在对北京市柔道俱乐部走访的基础上,随机从柔道俱乐部所分布的6区中选取其中6家柔道俱乐部进行研究。从调查可以看出,6家俱乐部仅海淀区的元武柔道馆和崇文区的北京忠伟柔道馆没有专门的训练场馆,这2家柔道俱乐部主要是依附于健身俱乐部某一块场地。其余4家柔道俱乐部均有自己专门的道馆,但是道馆的硬件设施不够健全,尤其安全设施不足。关于上课时数,据调查可知,柔道俱乐部一周的课时数偏少,最多的是是忠伟道馆,一周开设4节课,其余均为2-3节课。

1.北京市柔道俱乐部会员现状分析

柔道俱乐部会员性别有很大差异,从表2可知,本次调查的70名会员中,男性会员所占比例为77.1%,女性会员所占比例只有22.9%,

表2 北京市俱乐部样本会员性别结构(N=70)

男 女

人数 56 14

百分数 80.0% 20.0%

2.北京市柔道俱乐部教练员分析

经过调查分析,柔道俱乐部的教练员都是男性,女性不占比例。究其原因,其一是柔道项目本身的特性决定。柔道按项群来分属于同场格斗对抗类项目,同场较量很激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练员亲力亲为做示范,而此项目的本身决定了喜爱人群偏向男性,毕竟男性和女性的先天身体素质有很大差异。

3.柔道运动场地设施现状分析

保证俱乐部中柔道运动项目的顺利开展,必要条件是柔道的练习场地设施。它是柔道运动练习者学习技术、模拟比赛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条件。从表3可以看出,会员认为俱乐部场地设施非常好的约占14.3%,认为场地设施较好的约占18. 6%,不抱评价态度只是认为场地设施一般的约占20%,但是认为场地设施不太好的约占47.1%,比例非常大。这说明,北京市柔道俱乐部的场地设施不能有效的满足会员的所有需求。

表3 北京市柔道俱乐部会员对俱乐部场地设施评价(N=70)

非常好 很好 一般 不太好 很不好

人数 10 13 14 33 0

百分数 14.3% 18.6% 20.0% 47.1% 0

(二)影响北京市俱乐部开展柔道运动开展的因素分析

1.北京市柔道俱乐部特色不突出,经营理念不合理

北京市现有大大小小20余家柔道俱乐部,相对来说竞争还是非常激烈的,从调查中笔者发现北京市柔道俱乐部从装潢布局、到教练员队伍、再到运营模式都非常相似,没有自己的明显特色,可比性较低,不利于消费者的选择。

2.教练员理论水平不足

柔道俱乐部教练员技术水平受到消费者的一致认可,但是由于教练员的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给予会员科学的理论方面指导。致使许多会员对消费服务的质量表示“不太令人满意”。

3.道馆硬件设施较差

与时俱进论文 篇13

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时空定位

任何理论都有自己特有的真理边界和适用范围,有自己存在的理论时空,所以,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域内,理论具有相对固定的内容和形式,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当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的时候,一般的理论由于无法面对新的实践环境而从此就终结了自己的理论生命。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理论的不同之处并非是有超边界和超时空的功能,而是具备了与时俱进的品质。当社会实践在时间的变化中出现新情况和新问题时,马克思主义总能把这些新的矛盾统摄到自己的理论观照范围中来;当一个全新的环境需要新的理论指导时,马克思主义不是把现有的理论内容简单移植过来,或照抄照搬别处的成功经验,而是在认识具体的国家和民族特有的内外矛盾过程中创造新的理论质点。从这个意义上分析,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随着社会历史时间的变迁而改变其形式或内容,以适应时间的变化引起的社会实践的主客观条件、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情况的变化;其二,随着地域空间的变动而改变其形式或内容,以适应应用范围转移或扩大而面临的不同地缘特点,包括不同的民族文化风格、社会心理、生产力水平等等。需要说明的是,“与时俱进”中的“时”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时间范畴,而是一个时空范畴,它实际上指称的是“社会历史时空”,社会历史时间和社会实践空间的变迁都会推动马克思主义产生新的理论飞跃。

在社会历史时间的变迁中,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存在两种可能:第一,由于社会历史时间跨时代的跃迁,马克思主义改变针对上一个时代特点的具体结论,根据新时代的实践主题、矛盾状况、主客观条件提出新的思想。例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根据欧洲革命形势得出无产阶级革命的“同时胜利论”,认为“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1](P86)当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由于资本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及其内部矛盾加剧,无产阶级革命就有了突破帝国主义阵营的最薄弱的环节而取得成功的契机,因此,列宁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2](P554)从“同时胜利论”到“一国胜利论”,突出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变迁而发展自身的品质。第二,由于时间的推移,事物的本质更深入、完全地暴露出来,马克思主义者在实践中会发现原有的一些观点不完全正确甚至完全错误,这必然促使他们结合新的实践改进错误、发展真理。比如,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预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是消灭了商品和货币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他说:“在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为基础的社会中,生产者不交换自己的产品;用在产品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这些产品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为这时,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作为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存在着。”[3](P303)列宁最初也持这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要求消灭货币的权力、资本的权力,消灭一切生产资料私有制,消灭商品经济。”[4](P75)后来,在上述思想指导下的实践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列宁经过反思后提出了不少与这个观点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新思想,并制订了以发展商品生产为特征的“新经济政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有两个向度:理论内涵的丰富和运用范围的扩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中内容的增加、形式的多样化无疑是其不断发展的标志。另一方面,随着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性日渐为世人的实践所证实,理解、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越来越多、地域越来越广大,这也是一种发展,而且这个方向的发展更符合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宗旨。但是,马克思主义运用范围的扩大不是简单的“传教”式的思想传播,而是一个和新地域的客观实际相结合的再创造过程,在新环境中的实践导致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比如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中国化),创造出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的新思想,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得到丰富和发展。因此,明确马克思主义的空间定位非常重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不但有时间限度,而且有空间范围,对欧洲适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一定适合亚洲,俄国革命创造出的方针和策略不一定对中国革命管用。马克思主义在空间扩张意义上的发展,需要的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的本土化和民族化的延伸,这种本土化和民族化的延伸是其内在生命扩展并逐渐掌握全人类的必经过程,它和随着社会历史时间发展的趋势一起构成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中的两翼。

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逻辑主要体现为其内在的驱动力,它所固有的实践品质、批判品质和开放品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绝不会在某一时间和某一空间中停顿下来,而必然处于与时俱进的过程之中。

(一)实践品质:不断创造新的理论生命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唯一源泉,也是其永葆活力的关键所在。马克思从一开始便把他的哲学基础建立于实践之上,认为离开实践来谈论理论没有任何意义。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冷冰冰的理论教条,而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的活力只能蕴藏在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中。无产阶级的具体的、历史的实践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同时,这样的实践必然会不断产生新鲜的经验,促成新的理论创新成果的诞生,然后再以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无产阶级的实践进入新的阶段。所以,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的内在品质,无论是从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理论价值的体现还是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来看,马克思主义都离不开实践。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批判资本主义的革命实践之中。没有《莱茵报》时期的社会调查和社会批判经历,马克思就不会有1841年开始的世界观的唯物主义转变;没有恩格斯关于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实证分析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对欧洲资本主义现状的深刻理论批判(揭露出神圣家庭的秘密),历史的斯芬克斯之谜就不会在19世纪40年代中期被破解。作为马克思天才的最伟大的两个发现之一的“剩余价值理论”,并非是坐在书房里苦思冥想的结果,而是经过对资本主义社会长期的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得出的。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之一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固然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合理延续,但更主要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主张“武器的批判”并亲身参加无产阶级解放斗争之后对无产阶级斗争经验的理论总结。

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无产阶级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的养料。马克思主义诞生150多年来,它并没有停留在最初的理论状态中,今天我们所实践的马克思主义比起150年前有了丰富得多的理论内容,当然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以贯之的。所以,马克思主义150多年的历史表现为不同历史阶段的理论形态一脉相承的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每一个划时代的成果都不是学者们进行纯粹的理论研究取得的,也不是某一个政治家充分发挥个人智慧创造出来的,而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实践和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所创造的。俄国工人阶级反抗沙皇专制主义统治及其军事帝国主义暴行的斗争实践孕育了“一国胜利论”的伟大理论突破;中国无产阶级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催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思想阶段;而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促使了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中国化,创造了邓小平理论;如今,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我国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经验又在书写新一轮理论创新的历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三次理论突破。

(二)批判品质:不断促进理论的新陈代谢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生成、发展的过程,也是它对现存事物和现存理论的批判过程。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不仅指向一切社会现象及其运动过程,指向一切其他思想理论,而且还指向自身。在方法论的层面上,马克思主义以其唯物辩证的特质,主张从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中把握事物的本质,主张对一切既定的东西进行无情的批判。马克思说:“如果我们的任务不是推断未来和宣布一些适合将来任何时候的一劳永逸的决定,那么我们便会明确地知道,我们现在应该做些什么,我指的是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所谓无情,意义有二,即这种批判不怕自己所作的结论,临到触犯当权者时也不退缩。”[1](P416)所以,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一开始就在两条线上展开:一是对客观世界进行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批判;二是针对自身的批判。在第一条线上,马克思主义坚决反对教条主义的理论态度和纯粹思辨的哲学观。马克思明确指出:“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1](P416)因为马克思主义对每一现存的形式都是从它的暂时性、从它的不断运动中去理解,就是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所以,任何迷信经验和权威的做法都是和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相违背的。在第二条线上,马克思主义表现出其特有的自我批判精神。理论创新作为马克思主义获得发展的重要特征,它的一个最重要条件就是必须先进行自我批判。自我批判就是辩证的自我否定,就是在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克服发现的错误观点,找出不太完善的思想并加以补充,公开抛弃过时的结论,为总结出新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上的提升创造条件。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归根到底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要求所决定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从来不会把在特定历史时空中得出的具体结论看成是终极真理,从来不会把理论当成教条,相反,他们总能够根据时代的发展和条件的变化作出相应的理论调整,自觉地运用自我批判功能来对待已有的结论。这样,马克思主义永远不会终止于某一个具体的结论之中。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待《共产党宣言》的态度上,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自我批判品质。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认为:“《宣言》是一个历史文件,我们已没有权利来加以修改。”但是,他们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和研究的深入,在后来的再版序言中不断地对其中一些地方加以说明、订正或补充。1872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文版序言中说:“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1](P248-249)1882年,马克思、恩格斯在俄文版序言中根据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新情况提出了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观点,同时还分析了俄国存在的大半土地仍归农民公共占有的“俄国公社”的特殊国情,提出了在俄国能否从这种原始土地公共占有形式“直接过渡到高级的共产主义的公共占有形式”的问题。在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把《共产党宣言》原文中“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的论断订正为“(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后来,1888年英文版序言又进一步表述为“这是指有文字记载的全部历史”。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三)开放品质:不断吸取新的营养

马克思主义能在与实践结合中孕育新的理论生命、能进行自我批判实现新陈代谢,同时,在理论创新的质量上、在自我超越的高度上要保持时代前沿的位置,还得随时关注人类所创造的其他文明成果。古往今来,任何一种理论只要把自身当成终极真理,并用封闭的体系把自己包裹起来,就必然被时代所抛弃。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最鲜明特点之一就是其开放性,这个特点决定了它能用宽广的眼光审视世界历史的客观进程,用阔大的胸怀吸纳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也决定了它能始终站在历史的潮头,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是在吸取和改造几千年来人类思想文化发展过程中一切有价值成果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它能被全世界无产者和广大劳动人民所认可和接受,并赢得世界历史性的意义。列宁曾指出:“马克思主义同‘宗派主义’毫无相似之处,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而“正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极伟大的代表人物的学说的直接继续”,它“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5](P41)而且,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终止于对当时的“种种问题”的“简短回答”,并没有把自己体系化而走向终结,而是当成一个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当成追求远大目标的过程。因此,在它本身不断实现自我超越之时,也必然把人类在进一步实践中总结出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纳入批判视野之中,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法丰富自身。

作为开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对来自四面八方的精神文化食粮,从不盲目拒拆,但也不是一概照单全收。在坚持自己完整明确的科学世界观的前提下,马克思主义有目的、有选择地消化、吸收自己所需要的营养。正如列宁所说:“无论在哲学上或经济学上,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就是要善于汲取和改造这些‘帮办’所获得的成就,……并且要善于消除它们的反动倾向,善于贯彻自己的路线,同敌视我们的各种力量和阶级的整个路线作斗争。”[2](P235)即使是资产阶级的学术成果,马克思主义也“不是闭起眼睛不看”,“而是注意它,利用它,批判地对待它”。[6](P585)

三、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检验标尺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关节点是实现理论创新。当一个新的理论内容产生以后,怎样来判断它是否突破了前人、做到了与时俱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已是不争的共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新成果只有也只能经过实践的检验之后才能够认可它的真理性。但是,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首先,一般来说,只有得到大多数人初步认可的观点才会用到实践之中去检验;其次,实践检验常常不能一次完成;第三,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实践只能是试验性的,它不会是大规模的正式实践。因此,一种新思想诞生后如果过分依赖实践的检验容易产生以下两种现象:一是借口需要检验而把新思想搁置一边,继续在原来的思路中打转;二是以检验为名贸然行事,把未曾证实的思想鲁莽地全面用于工作之中。前一种是保守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后一种是机会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在实际工作中,这两种思想都极其有害。要防止以上两种现象的产生,首先需要对新成果做出准确的价值判断。当人们在实践中根据新的经验得出新的理论概括后,自然会用已有的标准对新理论进行一番审视,以确定其是先进还是落后、是有益还是有弊,然后才会去试验。这里,关键是拿什么标尺来衡量?

一般说来,标尺应该是客观的,由于不同历史条件下具有不同风格和内容的社会实践,因而它还是具体的和历史的。对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很多人一直带着种种疑虑和不解,他们觉得,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不是和马克思、恩格斯当初设想的消灭了商品和货币的社会主义背道而驰吗?搞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创办“三资”企业不是向私有制的倒退吗?办经济特区不就是搞资本主义吗?等等。这些问题确实困扰了很大一部分人。作为开辟了一个新时代的理论创新成果,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新思路是根据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在总结现实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核心价值目标是发展生产力。因此,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紧紧围绕着“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把经济改革同政治运动清晰地界划开来,从根本上抛弃了晚年用政治理念指导经济工作的思路,把工作重心集中到经济建设的大局上。但是,由于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用政治思维思考包括经济和文化问题的习惯,邓小平敢为天下先的改革思路不免会引起受“左”倾教条主义思想禁锢多年的人的种种疑虑,从而引发激烈的争论。对于责难,对于姓“社”姓“资”的纠缠,邓小平抓住“生产力标准”不放,明确指出,“不管你搞什么,一定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7](P312)“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7](P314)同时,“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8](P372)试验证明是正确的,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能起到推动作用,就逐步扩大运用范围,直至成为基本的经济国策。在1992年的南巡讲话中,邓小平对判断理论创新成果的标准作了科学的总结,他说:“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8](P372)符合“三个有利于”,就说明这样的理论突破了前人,达到了与时俱进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具体使命。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社会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政治解放;在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指导着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实现经济解放,逐步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现实社会主义一直处于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状态下,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还体现为指导社会主义国家取得“三个文明”建设的巨大进步、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无论是何种情况下的指导,马克思主义都需要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总结新的实践经验发展自己,用发展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在阶级社会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通过各个民族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来实现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无产阶级政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任务的实现起着关键作用。那么,我们该如何判断无产阶级政党在执政实践中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否符合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是真马克思主义还是假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还没有人提出过。取得政权的各国共产党因其特殊的执政地位似乎不容别人对其权威的马克思主义解释权产生丝毫怀疑,但是,前苏联和东欧的共产党短期内相继败亡的惨剧把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何在、党如何推进理论创新、党如何把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好等等问题凸显了出来。回答这些问题的历史重任落到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人身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历史和逻辑的交汇点上成为这一问题的最好答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三者从社会历史的物质动力、精神动力和历史主体三个层面重新定位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历史方位和历史责任,这既是一个衡量共产党执政行为的历史标准,而且是党在新的时空条件下奋斗的导向器。实际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回答人们的疑虑时为我们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确立了一个科学标尺:以先进生产力的物质文明建设标准、先进文化的精神文明建设标准以及人民利益的历史主体标准来衡量,一切思想观念的真假优劣、一切实践的成败得失都可以检验得清清楚楚。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宁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5]列宁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6]列宁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与时俱进论文范文 篇14

【关键词】与时俱进理论品质锐意武器

1“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核心内容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工作都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1]。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深化和发展,就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体现,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体现时代性就是要正确地把握所处的时代。跟上社会步伐和时代脉搏,不仅要与时代同步,正确反映时代主题和本质,更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认清时代和世界发展趋势,进而始终站在时展和世界潮流的前列,否则就要落伍,甚至被淘汰;与时俱进,突出了思想路线的进取性,要求人们要有一种时不我待、不进则退的紧迫感,一种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一种不甘落后、奋起直追、实现民族复兴的雄心壮志;与时俱进,突出了思想路线的开放性,思想路线自身就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体系,它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我们应该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新事物,任何时候都要以敏锐眼光去发现新事物,积极促进其成长壮大。坚持与时俱进,就必须以新理论指导新实践,不要固守原有条条框框。不断通过理论创新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使我们始终在正确理论指引下,进行卓有成效的社会实践,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本身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诞生起,就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坚持与时俱进的态度,锐意进取,使得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都有一些优秀的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诞生。一百多年来,它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取得重大胜利,伴随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无产阶级革命组织、国际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它的创始人始终坚持认为他们创立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后继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特别强调必须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列宁指出:“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者如果不愿意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2]。也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停止了,老是那么一套,它就没有生命了[3]”。回顾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总是与时俱进地对自己理论进行不断反思、否定和修正补充。因此,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时俱进。当前“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把马克思的发展看作是对它的歪曲都是偏颇的。经典马克思主义者从不认为他们理论是神圣教条,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必须用发展的立场、眼光去认识和解决新时代、新课题。

3“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重大意义

3.1 “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重大理论意义。

“与时俱进”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具有极重大而深远意义:首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内在要求。任何新思想、理论的产生,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物。正如19世纪中期到末期,欧洲许多国家社会经济情况进入了高度发展阶段,生产力、阶级斗争和科学技术均发展到了历史上未曾有过的水平,工业无产阶级成为历史发展的最伟大动力,才使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成为需要和可能[4]。因此,实践总是在不停发展,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实践没有止境,人的思想解放也没有止境,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更没有止境。旧的规律被认识,旧历史课题被解决,但随着实践的发展,又会出现新历史课题、新的规律需要认识和解决,新的理论就会应运而生,如此循环前进,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新的实践,需要后人不断进行新的探索,为实践提供新的理论指导。再次,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是顺应时展,不断认识新规律,永保理论先进性和指导地位,不断创新和充满活力的正确道路。在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只有与时俱进,站在时代前列,立足于新实践,把握新时代特点,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不断吸取一切科学新经验。

3.2 “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重大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以非凡的理论勇气,创造性的开辟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不断形成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新认识。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真正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5]。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邓小平同志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新思想。在新世纪、新时期善于以宽广的马克思主义眼界观察世界、把握时代,始终把对中国发展的理论思考置于时展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趋势的整体实践中,依据改革开放新实践、新经验对国内外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出新的判断和新的回答;同志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并指出:不断在实践的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才能保持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才能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共同为崇高理想和伟大目标而奋斗[6]。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充分认识到:所有的一切归根结底是由“与时俱进”的马克主义理论品质所决定的。“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改造现实世界的锐意武器!

参考文献

[1]丁俊萍《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概论》

[2] 《列宁选集》72版第1卷P203

[3] 《选集》72版第5卷P417

[4]杨春贵《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50例》

与时俱进论文范文 篇15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统计法和系统分析法,对十年来我国商业网球俱乐部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概括。本文综述了十年来关于我国商业网球俱乐部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成果,并就研究中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商业 网球俱乐部 综述

近几年来,由于中国网球公开赛和上海大师赛等国际著名网球赛事先后在我国的成功举办,尤其是我国女子网球运动员捷报连连,更是将我国民众对网球运动的热情推向了新的高潮。在此背景下,网球俱乐部特别是商业网球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研究网球俱乐部的文章也屡见报端杂志,但目前有关网球俱乐部研究的综述却是空白,亟待完善。

笔者运用“中国期刊网”,以“商业网球俱乐部”为检索词对2006年至2015年全部文献进行检索,经过排查,共检索出48篇相关学术论文,进行概括总结,以期对商业网球俱乐部的研究及发展有所帮助。

一、对商业网球俱乐部的界定

网球俱乐部是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使资源有效利用的体育组织形式之一[1]。从经营性质上看,体育俱乐部可以分为:职业体育俱乐部、商业体育俱乐部和公益性体育俱乐部。相应地,网球俱乐部也可以分为职业网球俱乐部、商业网球俱乐部和公益性(业余)网球俱乐部[2]。

商业性体育俱乐部均表现为以下特征:其一,为名副其实的商业企业,商业体育俱乐部是以提供较高的体育服务质量为手段来盈利的;其二,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设备先进而齐全,可同时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其三,有专家、教练的辅导、咨询和保护。其四,营业时间长,一般从清晨到深夜全天开放,周末和节假日也不例外,每位顾客都可以自由选择合适的时间。鉴于以上对商业体育俱乐部的描述,商业网球俱乐部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上面的特征[3]。因此,本篇论文将符合上面三个或三个以上特征的网球俱乐部归为商业网球俱乐部。

二、有关商业网球俱乐部研究主题

(一)对商业网球俱乐部的现状研究

从研究的内容来看,大多研究的是商业网球俱乐部的场地、配套服务及设施、定价、教练员状况、消费人群基本情况等方面,目的是通过了解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有建设性的对策。从调查对象的范围来看,既有以全国网球俱乐部为研究对象的,如《我国网球俱乐部现状的研究》,也有以某市甚至某个地区为研究对象的,如《苏州市网球俱乐部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上海市长宁区经营性网球俱乐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二)对商业网球俱乐部顾客的基本情况及需求的研究

顾客是商业网球俱乐部经济收入的基本保障,要想让顾客满意,必须了解其基本情况。通过对俱乐部顾客的调查,研究者们得出的结论大致相同:网球消费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大多是中青年人;文化程度专科及以上居多;收入水平中等偏上;职业以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最多,其次是公司领导、私营业主,学生是其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消费动机排在前三项的是休闲娱乐、强身健体和缓解压力。

商业网球俱乐部作为服务业的一部分,顾客的需求是其运营的核心,为此研究者们也展开了调查。路占宾对苏州市俱乐部顾客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后指出,接受调查的顾客对各项服务满意度最高的是网球教练员运动技术水平、工作人员提供服务时的工作效率、俱乐部配套设施的质量;满意度最低的是俱乐部收费价格、俱乐部举办活动的项目和俱乐部的环境卫生情况[4];王勇、于娜分析目前我国商业网球俱乐部客户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要确立“以客户为中心,服务第一,销售第二”的经营理念,提升服务水平,打造服务品牌,健全高效定制化服务操作体系、员工的服务培训体系、会员投诉体系等具体措施[1]。

(三)对商业网球俱乐部市场营销策略的研究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商业网球俱乐部作为一个自负盈亏、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实体,营销策略对其生存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曹亚东用4P[产品策略(Product)、价格策略(Price)、分销渠道策略(Place)和促销策略(Promotion)]和4C[消费者的需求与欲望(Consumer wants and needs)、成本(Cost)、消费者便利性(Convenience)和沟通(Communications)]理论对网球俱乐部的营销策略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现代网球俱乐部市场营销组合既不是单纯的4P组合,也不是单纯的4C组合,而应该是4P+4C的组合[5]。柯勇用同样的理论对武汉市网球俱乐部进行了研究,提出的建议是:结合4P和4C策略,以顾客为主体,提高服务质量以增强俱乐部竞争力[6]。

(四)对商业网球俱乐部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的研究

通过分析、归纳文献资料发现,2013年以前,研究者们大多认为,商业网球俱乐部的发展与行政管理部门的支持力度、人们的健身消费观念、俱乐部的经费情况及对外宣传力度、场地及配套服务设施、定价、教练员的职业技术及道德素养等因素都有着紧密的联系;2013年以后,研究者们逐步意识到,网球俱乐部缺乏既懂管理又懂体育的专业人才。如杨康在论文《江西省网球俱乐部现状、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研究》中指出,网球俱乐部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俱乐部要发展,就需要一大批既懂经营又有一定体育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7]。谭速、李平也在其论文《影响江西省网球俱乐部发展的相关因素分析》中指出,江西省商业网球俱乐部的经营者虽然多数都是体育类专业出身,但是不少人文化素质相对偏低,缺乏经济、法律、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又很少去进行专门的经营管理方面的培训[8]。

针对存在的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外因方面,国家应完善体育法规体系和体育俱乐部管理制度、政府要加大对网球俱乐部的支持力度;内因方面,网球俱乐部要扩大融资途径、聘请既懂管理又懂体育的专业人才经营俱乐部、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改善场地及配套服务设施、根据当地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合理制定价格、加快教练员队伍的建设等。

三、商业网球俱乐部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一)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严重失衡

在前文的综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商业网球俱乐部实践研究的文章很多,涉及的面也很广,既有对俱乐部发展的现状研究,又有对制约因素的分析,这些都将成为俱乐部管理和发展的重要参考。然而,我们也发现,商业网球俱乐部的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商业网球俱乐部的相关概念是什么?其产生于什么样的时代背景?有什么样的文化基础?满足了当时人们的哪些需求?其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目前我国处于哪个发展阶段等等。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我们的研究就很难达到一定的深度。

(二)研究者所提出的建议及对策是否具有可行性

目前,从文献资料的作者来看,研究商业网球俱乐部的以学校体育工作者和在校的体育相关专业的研究生等学院派为主,其中不排除迫于评职称的压力或毕业时毕业论文的需要,为了研究而研究的可能。这些研究人员不一定都有网球俱乐部的工作经验,对网球俱乐部存在的问题不一定研究得透彻,因此可能很难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而网球俱乐部的从业者肯定也在进行相关研究和思考,但他们的研究大多没有形成文字性的成果,无法让学院派分享他们的心得体会。因此不得不置疑学院派的建议与对策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三)缺乏对已有商业网球俱乐部研究成果的综合研究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学科、某一研究领域或某一研究问题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状况进行较全面、系统的综合概括与评论,它可以使其他研究者在最短的时间里对某一领域和课题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发现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确立研究课题[9]。然而迄今为止,对商业网球俱乐部的研究还无人做过全面的综述性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勇,于娜。关于构建商业网球俱乐部客户服务体系的思考[J].搏击。2012.4.

[2] 董保健。北京市商业网球俱乐部运营模式的探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6.5.

[3] 纪康宝。体育俱乐部市场化及运作与现代管理实务手册[M].吉林:吉林电子出版社。2003.9.

[4] 路占宾。苏州市商业网球俱乐部顾客满意度的调查研究[D].苏州大学。2009.9.

[5] 曹亚东,刘元国。从4P和4C理论看经营性网球俱乐部的营销战略[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6.

[6] 柯勇。武汉市经营性网球俱乐部营销策略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

[7] 杨康。江西省网球俱乐部现状、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