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素质教育论文(优秀15篇)正文

《素质教育论文(优秀15篇)》

时间:

在我国教育中,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领域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实施素质教育极其重要。如下是编辑帮大伙儿整编的素质教育论文(优秀1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素质教育论文 篇1

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院校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来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效果十分明显。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很多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差强人意,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主要存下以下问题:

1.人文素质课程课时有限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文素质课程建设上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的表现,是其教学改革的核心,只能不断的加强不能削弱,由于总课时的制约,人文素质课程课时受到很大局限。而且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新知识不断进入大学课堂,需要大学生学习和掌握,这势必压缩人文课程的课时,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文类课程课时仅仅占到总课时四分之一不到。

2.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简单、方式单一

纵观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的人文素质课程,除了思想政治课程列入必修之外,其它人文类课程大多归为选修课之类,选修课往往是大班授课,动辄几百人一起上课。对于学生而言,无论从重视程度、授课效果、学习兴趣等来看,选修课的效果都差强人意。而且人文选修课成绩一般不列入奖学金的考核范围,学生在选修课中迟到、早退、玩手机、旷课的现象十分普遍。尽管有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开设人文讲坛、举办专家讲座等形式来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也经常举办书画展、摄影展等活动,激发学生的人文兴趣,但这些活动数量少、组织不力,效果差强人意。

3.人文素质教育效果不高

从应用型本科学生的人文素养来看,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一是在道德情操上,尽管很多学生都具有新时期大学生所具有的美德和责任感,但大多停留在认识上,实践效果不好,大学生说脏话、打架、男女朋友行为不雅、考试作弊、论文剽窃、攀比浪费的现象屡见不鲜。二是在价值取向上,由于长期重理轻文思想的影响,应用型本科学生奉行实用主义,金钱主义至上,盲目追求奢侈的生活,学生的精神世界容易变得空虚,缺乏对人生价值观和远大理想的追求。三是综合能力欠缺。由于人文素质教育的滞后,应用型本科学生在综合能力上存在很大的局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大行其道,应用型大学生对本专业的知识比较熟稔,但在适应环境、人际沟通交流、抗压能力建设等方面比较欠缺,不能适应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

二、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1.完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

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课课程多、教学任务重,简单的通过硬性规定来增加人文课程的比重是不现实的。我们可以借鉴世界上一些理工类院校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来优化人文素质课程建设。首先,在专业课中渗入人文素质教育。在一般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中,专业课占总课程的比重在60%以上,也是应用型本科生花费时间和精力最多的课程,如果任课教师能够在专业课授课中有机的融入人文教育,可以起到明显的效果。事实上,每一门学科都与社会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只要教师善于发掘,给学生介绍该专业学科发展和对人类的贡献等,让学生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真的治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些都是人文教育的内容。其次,优化人文素质课程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是高校的必备课程,是其它课程的领头军,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仅有两课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用两课来替代人文教育是不可取的。高校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开设配套的人文必修课和人文选修课设置,诸如大学语文、艺术鉴赏、哲学、法律等多门类的人文课程,给予学生丰富的空间和更多的机会。同时加大对人文选修课的管理,通过教师专业化、管理正规化和考核正常化等来帮助学生认真对待人文素质课程,能自觉主动地参加各种学习与探讨,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2.营造人文氛围

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营造校园的人文氛围是十分必要的举措,它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首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每所大学都经历过各自不同的发展轨迹和坎坷,每所大学也都有各自不同的理想与特色,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结合各自的校徽、校歌、校训等进行精神文化建设,而不是将其停留在口号上,通过佩戴校徽,校园文化知识竞赛等形式使学生深刻理解,充分发挥这些代表校园精神与内涵的符号的作用。同时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学校的历史,发展过程与前景等,将校史教育放到正常的教学当中,通过校史陈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模拟发展历程、理论讲述等形式使学生亲身体会到学校的精神力量,充分发挥校史的重要作用。其次,开展学术文化活动。学习是高校的主要活动,学术文化建设程度直接影响整个校园的人文气息,尤其在专业研究氛围紧张的应用型大学,进行学术文化建设尤为重要。可以通过网络、社团、广播站等形式丰富学生的学习,形成积极学习的氛围,建设学习型校园,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学生终生学习、专心科研的品质;设立学术文化节、学术交流角、成果奖励机制等提升学术氛围;要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理念,使枯燥的学术科研过程充满人文关怀。

3.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如果教师自身人文意识不强、人文素养不高,很难培养出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学生。首先,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人文精神。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在物质主义的熏染下要恪守教师的本分和天职,坚守学术伦理和道德,维护师道尊严,用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教学态度来感染学生,起到表率作用。同时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不仅对自己的专业领域有很深的学术修养,还要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哲学、艺术水平,这样才能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举一反三、信手拈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其次,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应用型高校要为教师提供各级培训和对外交流学习的机会,优化教学方法,人文素养教育更应该以人文化的形式进行,抛弃传统教学中的权威性、强制性、灌输性、说教性、训导性等呆滞的教育方法,综合运用观察法、实验法、发现法、探究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通过感知、体验、讨论、对话、实践、反省等来唤醒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识。在讨论中使学生双方的立场得以展现,在对话中使双方的观点受到质疑,在实践中使学生感受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价值。

三、结语

总之,应用型本科人文教育的现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这种负面影响是深远而深刻的,不仅降低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影响到大学生的长远发展,也对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带来了阻碍作用。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提高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从课程建设、资金投入、师资培养等各方面入手,切实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其文化关注与人文关怀,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素养教育教学论文 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道德素养

一、引言

21世纪是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急需大量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良好思想道德素养的人才。这给学校教育就如何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也给语文教师专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这也是由语文学科比其他学科更具有先天优势所决定的。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经常结合课本内容,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探究社会道德现象,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帮助学生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素养。本人根据自己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的经验,下面就对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进行浅析。

二、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明确语文学科教学和学生德育教育的关系

古人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永远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历史、文化内容,尤其重视弘扬人类传统美德的教育,有着浓郁的人文性和思想性,这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和欣赏是高中语文学科教学的主要文体。在这些文学作品中,往往充满着正能量的故事内容和情节,一个个生动形象、闪现着光辉人格的人物角色,还有对社会现实入木三分的客观反映,以及作者鲜明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都可以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深刻体悟,他们的审美情趣、思想观念和道德修养都可以得到正确的熏陶感染。唯其如此,才能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德才兼备的人。

三、深挖语文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因素,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对学生道德教育

在高中语文教科书中精选了很多经典文章,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子。有的文章深刻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变革,有很强的对现实启迪价值;有的文章红色文化色彩浓厚,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有的文章生动地刻画了古今中外的伟人和英雄,他们的奉献和牺牲精神给后人树立了仰望的丰碑……这些充满正能量的因素,给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开展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大餐。这种课堂教学和德育教育有机的结合,可以更好地兼顾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也使得对学生的心理和情感的培养保持了高度一致,增强了对学生思想道德的熏陶。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教育。在高中语文课本里,有很多弘扬爱国精神的文本,如《沁园春·雪》《纪念刘和珍君》《苏武传》等。本人在教学《苏武传》一课时,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之后,进一步启发学生认识到苏武一生挚爱自己的祖国至死不渝,在国家和民族大义面前牺牲小我,也要捍卫祖国的荣誉和尊严。接着继续让学生思考、讨论:当时苏武在困境中是怎样想的?我们现在谈爱国是不是已经过时?作为中学生怎样做才能爱国?教师把学生的情感不仅带入苏武所处的那个时代,也将学生的思想引导到所处的当下,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之中,学生的心灵受到极大地触动,真切地感受到爱国主义的伟大情怀,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

四、高中语文教学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除了挖掘课本内容之外,还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教育学生善于区分是非黑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在渗透德育教育中,不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具有一定的生动性和直观性。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让语文课堂教学更加具有活力,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获得知识,升华情感和思想,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如此才能真正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就要求广大的高中语文教师课前扎实备课,不仅要将课本中德育教学的有效因素提炼出来,而且使这些德育因素和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充分地结合起来,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启发感染学生,这样学生理解和接受起来更加容易,自觉地提高思想道德觉悟。现在部分高中学生缺乏是非观念、缺乏民族自信,在看问题的时候,只看到表面现象而忽视事物的本质。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教学《中国建筑的特征》这一文时,课前做了扎实的准备,课堂上利用教材文本内容以及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使学生感受到中国建筑的艺术之美,油然而生对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的赞美之情。同时,结合这次横行肆虐的“非冠”疫情,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抗疫不力,甚至甩锅中国,但中国依然做好自己,仅用短短两三个月控制住了疫情。更令人鼓舞的是,国庆长假空前的旅游盛况,人们尽情领略祖国的大好山河,给了西方反华势力当头一棒。这些鲜活生动的时代画面,让学生一下子也提升了自己民族自信心,情绪为之振奋,爱国之心也因此牢牢扎根。更可喜的是,班级凝聚力显著增强,学生能够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学习氛围非常浓厚。

五、开展课外阅读,也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高中语文教师通过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生动活泼的课外阅读活动,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也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培养。首先,高中语文教师要根据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兴趣爱好以及语文学科教学的需求,为学生选择、推荐适合的课外阅读读物。然后,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必要的引导,给学生预设阅读的问题,提出阅读的方向,指点阅读的方法。例如,针对班上部分学生整日沉迷自我,一味地怨天尤人,不思进取这些状况,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给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主席的诗词和鲁迅先生的小说,从他们的作品中学习伟人们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大无畏精神,感受他们忧国忧民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在班上演讲交流,不断反思对照自己,进一步拓宽德育教育的外延,树立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另外,通过课外阅读,积累和领会大量的闪烁着古今中外人类智慧光芒的名言警句,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好方法。让学生把这些名言警句运用到生活,运用到写作,更能对学生的人生起到深刻的启迪作用。例如,在课外阅读《孟子》一书时,其中的很多经典传诵名句让学生受益匪浅。孟子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孟子身上的那种高贵的人格力量,感受到中国古代文人修德修身、心怀家国的高尚情怀。正是这些中国的脊梁,才使中华文明傲立于世界而长盛不衰。这些千古传诵的佳句触动了学生的心灵思想,也极大地增强了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的目的。

六、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道德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高中语文教师要更新观念,大胆创新,尽可能利用当地各种社会资源开展丰富而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常言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生活中那些鲜活生动的事例和场景比教材更加直接,更加有感染力。例如,定西当地有一位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叫许?,他为人清廉,为民请命,触怒上司而被革职,客死定西。乡人感其德才,立许公祠。学校会经常组织学生游吊许公祠,瞻仰后人为许公撰写的碑文,追思许公的事迹,学习许公爱民如子的品质。再看看山下高楼林立、人民安居乐业的一派盛世景象,一股浩然正气油然而生,不由得产生对先烈们的敬意和对党的感激之情。当然,还也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到敬老院� 社会是一本最大、最好的教科书,学校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其功不可没。

七、结语

总的来说,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对于人生成长重要时期的中学生形成正确“三观”,其意义非常重大。这就要求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充分利用语文学科这一有利优势,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把语文学科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有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为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一代人才而发挥重要的作用。只要潜下心努力去做,相信:润物无声花尤妍,桃李满园自成蹊。

参考文献

[1]雷坤.浅谈高中语文德育教育策略[J].新作文教研,2013(6).

素质教育论文 篇3

(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育学生的优秀品质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提升在校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以诚实守信为主要内容,多途径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高等职业院校的大学生自觉养成明礼诚信、敬业奉献的基本行为准则。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把道德实践活动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引导大学生从自身和小事做起,加强修养提升,完善人格,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品质。

(二)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把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专业课程和技能实践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和科学精神,专业技能课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时,应将大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课程的始终,充分发挥专业课程对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重点做好高职院校学生选修课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人文、社科等领域的精品选修课程,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深化职业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工作能力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社会职业岗位的工作情况,突出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把教学实践环节贯穿于学科教学的全部过程,促进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并不断使其提高;同时,要借助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践基地与校外实践基地的优势资源,积极发挥校内指导老师和校外指导老师的引导作用,经常开展专业性社团实践活动与技能竞赛活动,积极组织高职学生参加国家、省、市职业技能比赛等,逐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水平,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同时,把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纳入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设置之中,在现有的专业课程中去增强创业技能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在项目参与、社会实践和校园活动中接受创业相关知识的教育,培养其创业素质。

(四)注重身心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身心素质

通过各种途径举办多形式的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锻炼活动,使高职院校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的顽强毅力、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公共体育教学活动要由竞技训练为主要内容转变为大众化的健身方法上来,淡化竞技技能的提高,重视学生身心健康的锻炼和提高。同时,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良好心态。建立覆盖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经常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进一步了解高职院校学生身心健康情况,推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高职院校学业指导工作,促进学生养成自信的良好心态,引导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奋发上进的优秀品质。

二、当前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素质教育理念不够重视

当前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本着学生就业导向的办学理念,过多强调高等职业教育的技能提高,并以此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教育质量衡量标准,致使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出现重专业技能、忽略素质教育的现象。特别是在当前学生就业率偏低的背景下,一些高等职业院校以就业知识、就业技能为主要出发点,实施了技能型的教育结构和课程设置体系,然而素质教育的理念不够重视。

(二)教育过程中存在功利化倾向

由于当前财政资金安排不能满足所有高职院校发展的需求,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通过扩大学生招生规模、缩短学制、降低素质教育学习学时、延长毕业班学生实习时间等方式减少教育成本,实现短期的数量型发展。这种功利化倾向,导致学生的品德教育、历史观教育、文化观教育等素质类教育严重缩水。同时,部分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不断向现代技能训练倾斜,偏离了人文精神,逐渐成为“机械型”人力的培训主体,高职院校的学生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虽具备了从事某种职业岗位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能够胜任某项职业的岗位,却不会系统地考虑职业的道德约束和社会责任,只能以工作充当生存的手段。

(三)素质教育方式和途径相对单一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开展素质教育必须要采用多形式、多途径的教学模式,通过不同的平台和途径指导学生参与、体验、互动,以便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据对河南省部分高职院校的调查,教师开展素质教育的教学活动主要以讲授课程为主,但是通过学生社团活动、讲座、竞赛、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形式所占比例很小,导致部分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不能有效实施。

(四)学生的整体人文素质水平有待提高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活动,往往追求职业技能和知识的教育,致使学生的素质教育出现严重缺失,对文化、文学、历史通识缺少基本的了解,对社会现实缺乏积极的价值和审美判断,没有必需的知识转换能力。当素质教育缺失时,不良的社会观念、非主流的“二流“文化和生活方式就会在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中出现盲从现象,尤其是当前不良的网络信息传播,更容易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形成不良审美观点和错误的道德判断,出现价值扭曲的现象。

三、我国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提升途径与方式

(一)完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素质教育课程在教学大纲、课程设置、课时分配等方面均缺少有序的安排和整体计划。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事先充分考虑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合理性。同时,素质教育的课程设计要着眼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职业素质水平的提高,逐步开展包括思想道德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心理健康、职业发展、创业等方面内容的课程教学。

(二)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社会实践

高等职业院校要立足校内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充分利用社会实践的第二课堂,依托经济行业、实践企业,广泛建立社会、科技、职业技能实践基地,拓展高职院校的教育内容,将学校职业技能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融为一体。通过职业技能社会实践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引导高职院校学生走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按照职业岗位的要求来组织教学与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同时,通过校企合作,把合作企业作为学生技能培养的基地。使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得到锻炼,达到了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素质教育目标。

(三)构建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一是组织保障。成立由学校领导为主体的素质教育领导组织,制订相应的工作计划与安排,并进行人员分工。二是财力保障。高等职业院校要拿出相应的资金来用于学校的素质教育;同时,在进行素质教育经费投入的基础上,对素质教育的实践项目也要给予必要的费用保障。三是师资保障。素质教育的课程教学、技能实践都需要教师的全程参与,高等职业院校应整合全部教师力量进行素质教育布局,并有针对性地对素质教育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和指导。四是制度保障。通过制定和完善素质教育制度,使素质教育能够有效实施,形成素质教育的有力保障。

(四)建立素质教育的评价体制

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同专业技能教育相比,在教学效果的考评上具有滞后性、间接性和模糊性的特点。因此,高职院校应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考评方法,鼓励教师开展素质教育。尤其要改变当前功利性的价值评价理念,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自身的特点,尝试多元化的评价体制;同时学校的相关职能部门也要结合素质教育的课程特点,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素质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并体现在教师职称、薪酬等评价体系之中。

(五)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素养教育教学论文 篇4

(一)注重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进步的前提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以及教育事业的进步,对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具备相应的教学技能、充实的专业知识储备之外,还必须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提升高师院校英语教育的全面性与完善性,促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使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与复合型人才,推进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与进步。

(二)注重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提升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必要选择

英语是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物,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为了进一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视野必然会向学生展示西方的文化、政治体制、风俗人情等等,学生可能会受到西方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等消极思想的侵蚀。始终注重人文教育的开展,注重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能够促使学生保持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与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严格管理自己的一言一行,时刻以一名专业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自我的提升。

(三)注重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保障

师范院校教英语教育是一项耗时较长、任务繁重的复杂过程,开展与实施人文教育,能够全面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优势,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学校生活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学生往往能够保持不断求知与学习的良好习惯,这对于即将从事教师行业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二、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一)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基础比较薄弱

高师英语专业的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一般是学习的文科,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但是,在进入大学后,他们开始接受英语教育,而英语教学中对人文素养的培养力度不足,学生只是学习语言,其学习的目的也在于掌握一门语言技巧,没有重视人文素养的提升。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没有形成对人文素养培养的心理机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追求显性的成绩,而对于相对于隐性的人文素养却没有重视,英语学习中提高语音的准确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已�

(二)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意识在觉醒

通过相关的调查和分析,可以发现高师英语专业的学生在不断地完善自身的人文素养,其在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方面有了很大的觉醒,很多学生开始意识到作为学科专业的他们,与理工科的学生存在着很多的差异,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可以让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能够符合市场的要求,使自身能够得到全面地发展。在学习英语时,一些硬性的量化指标并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相反的,高师英语专业的学生要具备一定的软实力,才能与其他专业的学生区别开来,人文素养在提高高师英语专业学生软实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高师英语专业的学生提高其人文素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让学生较高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哲学、历史学等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高师英语专业的学生今后的工作是多元化的,不仅仅局限于教师行业,而且还可以从事商务谈判、政治外交等领域,这就更加要求高师英语专业的学生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在实际的工作中不能过于机械化,要运用人文知识懂得变通。一个具有人文素养的英语老师不仅仅要具有标准的口音,扎实的语法知识,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素质,要广泛地了解西方的文化,在英语的教学中,不仅仅只是狭隘的传授语言知识,同时也要讲授西方的文化给学生。

(三)在高师英语专业中,学生没有时间学习人文知识,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学习语言

在高师英语专业中,很多学生已经意识到加强自身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在平时学习时间比较紧张,没能合理安排时间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而且,在高师英语教学的大纲中,对于英语教学目标的提出是比较具体和明确的,而对于人文素养的加强目标比较模糊,这导致学生在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时找不到科学的指标加以评价。

三、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

(一)立足教学课堂,适度增加人文教育内容

课堂是高师院校开展英语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也是开展与推行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英语专业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增加人文教育的内容,开设中国文化知识课程(诸如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课程等等、中国历史与国情相关课程等等),进一步充实学生人文知识储备。此外,学院还可以通过开展中国文学作品鉴赏竞赛、与文学院联合举办交流活动等等方式,扩展学校人文教育形式,提高学生参与人文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强化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英语属于实用工具的范畴,再加上高师院校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了培养专业的英语教学教师,那么,实现人文素质教育与教学技能教育教学的有机融合,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尤为重要。具体来说,高师院校要为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加强与当地中小学的学校联系,使学生在真实的岗位上体会作为教师必须的技能、能力、素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审视与总结自己的不足,从而提升学生对学校开展人文教育的认同程度,减少学校推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阻力。此外,学校还可以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深入贫困山区支教,给予学生体验生活、接触社会、认识世界的机会与平台,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信念与人身价值观。

(三)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创建良好的校园氛围

素质教育论文 篇5

1.体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开发,提高学习效率。

合理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改善大脑的机能状态,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能有效地促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为正确认识客观事物打下良好的基础。

2.体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体育运动中优美的动作、高难度的技巧、多变的队形等,在一定时间、空间上使健、力、美和谐统一,产生一种赏心悦目的运动之美,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科学的体育锻炼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身体姿势,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爱好,可以使大学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一名优秀的大学体育教师,应该认清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把公共体育课教学作为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充分利用特有的方式,把素质教育直接融入体育教学之中,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二、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学生的现状分析

1.重学分、轻实践。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往往是只注重体育课考试内容的学 表现在一些学生为了拿到“高绩点”,在练习时只强调考试内容,对老师教授的介绍内容和普及内容置之不理;另外一些学生提前“考察”到哪些项目容易及格、不会太累,在选课的时候就报哪个项目。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兴趣,对体育的重要性及体育锻炼的目的、方法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使得自我锻炼能力低下,导致他们轻视体育课,漠视体育锻炼。

2.意志品质薄弱。

当代大学生在体育课教学中经常出现以下现象:第一,怕苦怕累。在测试身体素质练习前,总会讲“保存实力”,不认真做准备活动,稍加剧烈运动就能躲就躲,或者应付了事,只有在老师的“逼迫”之下才会勉强跟着做。一些量大的复习内容,也是能偷懒就偷懒,找不同借口休息。第二,团结协作意识较差,集体观念淡薄。在体育课上,即使老师让同学们分组练习,经常也可以看见有些同学独自一人练习,不愿意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练习;在集体项目活动中,一些学生更多的重视个人技术的“展示”,缺乏协作配合的战术;在比赛中一旦本队其他同学失误,便大加指责,怨声载道,缺乏鼓励的言语和激励的肢体语言。第三,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技术水平比较低的学生不敢跟水平高的人一齐练习、比赛;学习新动作的时候一些学生明明没有学会也不敢向老师请教,怕老师说他“笨”,其他同学取笑自己;对待比赛的输赢认识不足,常有“输不起”的现象,不是在技术上找原因,总会找各种各样的其他理由掩盖自己做得不足,很少能冷静地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三、在体育课教学中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1.利用体育课的理论教学,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体育之中。

体育课的理论教学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既要讲大纲规定的内容,又要有针对性地选好有关素质教育的专题进行讲授。第一,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体育运动员们成功的事例,以及奥林匹克运动精神的典型事例激发学生树立勇敢顽强、热爱祖国的精神以及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战胜自我的能力。第二,通过体育生理、心理的理论分析,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体育课和体育运动中的酸甜苦辣,让学生明白不亲身体验体育运动中的“苦”,自己不付出,是永远无法体验到运动所带给自己的“甜”,强调在体育运动中不仅能够培养出不畏艰险的思想品质和坚强毅力,更能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和满足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经过自己的刻苦锻炼,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能和方法,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并长此坚持下去将会终身受益。

2.改革公共体育课中的准备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意识。

体育教学中的准备活动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堂体育课的开始,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通过准备活动的教学组织,一方面可充分热身,避免受伤;另一方面也可为学生适应课程基本部分作好生理、心理的准备,使学生尽快投入到体育课教学中。一般的准备活动是由体育教师或体育委员带做,这样的教学活动比较容易统一,动作也规范、到位,但每节课都如此进行,学生会日渐乏味,对体育课提不起兴趣。为此,可在每学期2~3节课之后将准备活动全部交给学生来做,具体是这样,每个班约42人分成7组,老师提前将基本要求(如时间、运动量、参与度等)交代给小组长,各小组长根据要求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在规定的时间里带领全班做准备活动,规定时间一到,教师便点评(以表扬优点、鼓励创新为主,出现的问题共同学习),在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样,既丰富了准备活动的形式,避免枯燥无味的常规热身,又给了学生展示个人才能的机会,同时,也为他们敢于竞争、勇于创新提供了条件,为他们今后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3.发挥体育课教学的特点,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协作意识。

高校体育教学班一般是由同年级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的一个新集体,如何在这个新集体中组织好教学,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协作意识,这就需要通过体育课教学的特点实施。体育课比起其他课程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让学生们面对面、最直接地交流,在学期开始上课之初,组织学生彼此介绍、相互认识、明确纪律、提出要求,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良好风尚。体育课的内容丰富多彩,运动项目繁多,且具有群众性、集体性和竞争性,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教学活动中的练习部分,进行灵活多样的安排,多组织学生们集体练习,如在学习羽毛球高远球练习时,可以以组为单位每人接一次球的接力赛;在健美操复习动作的时候可以以组为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创编队形,再进行表演,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参与体育课教学,每位同学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得到了提升。与此同时,学生在完成教学活动的学习任务时,也使同学之间的关系更近一些,这样也有利于增强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们明白只有一个团结合作的集体,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应该注重实施教学相长的原则,提倡能者为师,让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都可以相互交流,互相切磋,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改正。老师也应该及时表扬鼓励表现优秀的学生,注意发现进步学生,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通过实践证明,在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所有任课班级,都已经初步形成一种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们明白只有在好的合作的集体中,才能创造出更好的学习成绩。

4.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论文 篇6

我国的学校体育通过十五年来的改革,已经走出了传统的教学体制,正走向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新教学体制,我们拓展了学校体育的目标,丰富了学校体育的内容,改进了学校体育的方法,为教师教学能力的发挥开辟了新的天地,使我国学校体育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改革,传统的教育体制已经向开放的新体制过渡,新的过渡性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正在实施之中。然而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出现的学生爱体育但不爱上体育课的问题却依然存在。在新的课程标准中突出强调:“……要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并在其中设立了三个层次的递进目标:一是课程目标,其中第二点指出:“要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二是领域目标,其中运动参与目标的第一点指出:“要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这也就是要求学生对体育要有一定的爱好和兴趣;三是水平目标,它指出“学生要对体育与健康课表现出学习兴趣”。可见本次体育教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但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在新的课程标准下还没有实际的、可供大家操作的东西。为此,如何采用更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并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就非常值得研究了。

2.研究方法

2.1文献法

通过阅读文献,就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的问题,获得了如下的观点:⑴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⑵在体育教学中选择与确定体育活动内容对于培养从事体育活动者的兴趣、爱好和习惯十分重要;⑶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应把课内体育和课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⑷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是养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习惯的前提,是终生体育的基础;⑸要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我们必须从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体育课入手;

2.2实验法

以体育课为重点,从教材、组织教法、学习目标、课堂氛围等方面入手进行对照实验。(实验中每课时时间均为45分钟)

2.2.1同一教材,不同钻研深度的实验;(教师不同,时间相同:上午第三节课)

实验教材:急行跳远,5课时教学(每课时教学一个动作环节,第五课时复习四个动作环节;);

实验对象:初二两个班男生共40名,随机分成两组(每次课都按第一次课的分组进行教学);

实验组:教学中,教师以远度点评技术,逐步完成四个基本动作环节的教学;复习课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点评最差的动作环节让学生提高;

对照组:按照正常的教学顺序(助跑、起跳、腾空、落地)进行教学;

2.2.2同一教材不同组织教法的实验(教师相同,时间不同:同一日期的下午第一节课和第二节课)

实验教材:耐久跑练习(1课时);

实验对象:初一两个班女生共40名,随机分成两组;

实验组:对20名学生进行随机排序,在跑进过程中跑成一路,在800米跑进过程中进行轮流排头跑。方法:开始后,最后一名学生加速跑到排头,此时的最后一名学生开始加速到排头,如此轮流进行排头跑;(时间:下午第一节)

对照组:20名学生弧线站立起跑,自然跑完800米;(时间:下午第二节)

2.2.3多层次学习目标与单一学习目标的实验(教师相同,时间不同:同一日期的下午第一节课和第二节课)

实验教材:跨越式跳高练习,3课时(均为复习课);

实验对象:初一两个班男生共40名,随机分成两组(每次课都按第一次课的分组进行教学);

实验组:对20名学生根据平时掌握的情况,按能力进行分组,对不同组别采用不同的学习目标进行练习;(时间:下午第一节)

对照组:对20名学生采用单一的学习目标进行练习;(时间:下午第二节)

2.2.4不同课堂氛围的实验(教师相同,时间不同:同一日期的下午第一节课和第二节课)

实验教材:自由选择项目练习,1课时;

实验对象:初一两个班学生共80名,随机分成两组;

实验组:自由活动中,教师积极参与其中一个练习项目,与学生共同练习;

对照组:教师不参与任何活动;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讨论与分析:

兴趣,是人对外界环境一定的现象与事物在认识或实践中产生的心理倾向,它表现出具有的积极情绪,导致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养成行为习惯。兴趣离不开具体的对象。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选择与确定体育活动内容对于培养从事体育活动者的兴趣、爱好就显得十分重要。

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爱好是一种行为的积极表现,而习惯则成为生活中的“自然”行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是在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意义认识的基础上促进对此项目发生兴趣、爱好,以致形成了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成为生活节奏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教学在重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和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对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和养成锻炼的习惯。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按照新的课程标准,不断挖掘体育教学的潜能,使其获得综合效益,为学生的终生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体育教学还应同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等基本途径相互配合,在严格执行新的体育教学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习惯,共同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

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是按照课程标准完成学校体育教学任务。这一系列的基本组织形式就是体育课。因此我们必须从体育课入手,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体育课是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标准》为上课标准,体育教师要选择适合的课程内容,深入研究课的类型、特点、任务、要求,改进组织教法,并采用同课外体育相配合的手段备好课、上好课,促使学生对体育有兴趣、爱好,并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

3.2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结果与分析仅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和练习情况进行)

3.2.1同一教材,不同钻研深度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3.2.1.1实验结果:实验组练习积极,练习次数可达5~6次/课,平均成绩达到3.73米;对照组的练习比较平淡,练习次数可达3~4次/课,平均成绩达到3.46米,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在每次课上练习的兴奋性较高,而且每次课都有积极的态度和较高的兴趣,对动作的掌握较快,平均成绩比对照组高0.27米。

3.2.1.2结果分析:以远度点评技术的急行跳远教学是教师深钻教材的结果。教师通过钻研,抓住了教材的娱乐性所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吸引和带动学生积极进行练习,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培养了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

3.2.2同一教材不同组织教法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3.2.2.1实验结果:实验组练习兴奋性较高,能积极参加并坚持到练习结束,练习后恢复较快,平均成绩比对照组高8~20秒;对照组兴奋性不高,思想上有畏惧情绪,有中退者,练习成绩一般;

3.2.2.2结果分析:实验组根据练习项目枯燥的特点和学生不愿练习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组织教法上大做文章,给练习赋予了一定的情节或象征意义,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对此项目的爱好,因此在取得较好练习效果的同时,达到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的目的。

3.2.3多层次学习目标与单一学习目标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3.2.3.1实验结果:实验组学生练习动机水平较高,积极,有一定的兴趣,练习次数比预计的要多1~2次,成绩比对照组同等素质的学生高6~9厘米;对照组练习积极性不高,只能完成教师固定的练习次数,练习效果不明显;

3.2.3.2结果分析:实验组采用多层次的学习目标教学,充分发挥了目标的导向与激励作用,有利于学生满怀信心地去努力实现目标,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采用单一的学习目标教学,对较好的学生要求太低,难以激发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和兴趣,对较差的学生又太高,容易使他们丧失练习的信心,从而失去对此项目的爱好,它只适于中等学生。

3.2.4不同课堂氛围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3.2.4.1实验结果:实验组的学生在自由选择项目的活动中,凡教师参与练习的项目,学生练习积极性较高,选择此项目的学生也多,坚持练习时间较长;对照组的学生开始练习时,对自己选择的项目有点积极性,但练习几次后,大部分学生都退出了此项目的练习,开始选择别的项目。

3.2.4.2结果分析:实验组的学生练习积极性高、兴趣大,是因为在教师的参与下提高了此项目的教学氛围,从而增强了学生对此项目的练习积极性和兴趣性。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学生对参加学校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采用综合“治理”的办法。首先应树立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要求和促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观念;其次在新的课程标准与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性,要大胆改革课堂教学,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采用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4.2建议

4.2.1教师在备课时要深钻教材,挖掘教材的娱乐性,抓住魅力做文章,用其来吸引和带动学生积极练习,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

4.2.2教师要研究组织教法,根据教材特点,研究怎么教学生才爱学、乐学。

4.2.3要采用多层次学习目标教学。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适宜的学习目标。适宜的学习目标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功能,它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4.2.4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吸引学生练习。课堂教学氛围过于沉闷、呆板和压抑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

素质教育论文 篇7

一九九八年,党中央确立科教兴国战略,提出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国上下重教兴教,教育战线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成了教育改革的方向,也形成了共识,并取得一定成效。科研促教育,教育要科研已势在必行。为了配合省教厅的《学科教学与素质教育》的总课题的实验,大良镇教办组织了镇各科中心教研组,制定相应的科研课题,美术中心教研组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制定了《素质教育与美术教学中智力的培养》这一科研课题。围绕“发展学生的智力”这一教学重点,开展美术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实验研究。

在《素质教育与美术教学中智力的培养》这总课题的基础上,再分几个子课题,如《注意力、观察力的培养》、《发挥想象力、诱发创造思维》、《记忆力、写生力的培养》、《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等。用三年的时间分层次、不同形式地发开展美术素质教育。

二、课题的依据及指导思想

1、《美术教学大纲》明确了美术教学的目的、性质、任务,并要把美术教学的重点放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美术素质、审美修养和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上。在教学中利用本学科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学习基础知识进行简单训练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美术欣赏、艺术原理、美学知识的教学,变单一的知识技能为多元的知识结构,使美术教学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2、美术教育的定义是将人类在视觉艺术方面创造的理论,技法及成果,按照教育规律再创造成适合不同对象的教学材料,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公民对美的认识、判断、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可见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公民的素质,也是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层次,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上。

3、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也就是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有着特殊意义。把艺术教育由专门传授技法技能转为培养素质这是美术教学的革新。符合现代教育思想与规律,在基础教育中,学生应具备的基础素质主要是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等,学生的素质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忽略和缺少哪一方面都不健全。

4、结合美术科特点,发挥其特殊优势,发展学生的智力,学生的素质如何,与其本身智力有着莫大的关系。智力,包括了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几方面,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艺术教育对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创造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著名的教育家对美术教育的功能有着共识,他

三、课题的实验和策略

1、遵循四大原则,开展教学实验。美术教学除了遵循教育学提出的教学原

则外,根据美术学科特点以及目的任务和教学规律,还提出四项原则:

①、审美原则,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区别美与丑的能力,通过参与学习逐步提高审美能力,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品德,这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基本保证。

②、直观性原则,重视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对象,认识对象,运用现代先进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掌握知识,马蒂斯曾说过:“创造始于观看,而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需要一种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深入观察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进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③、实践性原则,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美术双基,通过参与实践,大胆表达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眼的观察力、脑的思维力、手的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眼、脑、手的协调运用。

④、创造性原则,这是研究的重点,创造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核心,艺术教育贵在创造,艺术学科要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才能,促进学生其他方面的综合性的有造才能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注意营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襄括世界。”从形象思维入手激发丰富的联想,提倡独创精神,加强创新意识,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并促进抽象思维的发展。突出创造力的培养。

2、大胆改革课程内容,适当增加乡土教材。开展第二课堂,依“纲”还需靠“本”,三年来我镇使用的是岭南版美术教材,该教材内容较为丰富,体现了美、新、活三大特点,有利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在课程内容安排时,我们作了一些调整,根据本地本校实际,适当增加乡土教材及有地方特色的教材,使学生对家乡增进了解,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并使他们学会结合生活,联系实际,有条件的学校,还增设了陶艺、电脑美术等课程。各校还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学生的艺术素质和美术技能往往是在活动实践中得到培养和提高。因此,坚持开展第二课堂、美术兴趣小组活动使学生的艺术潜能得到发掘,综合素质也在活动中不断提高。

3、实行开放性美术教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改革课堂教学,营造民主、自由、平等、和谐的教育氛围,师生平等,尊重个性,有效地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发挥其各自的专长。课堂教学力求“教”与“学”的优化,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智力潜能发挥出来。

4、实验形式灵活,体现民主与集中。

几年来,我们实验的教研活动持之以恒,制定了详尽的教研计划,各组员分别承担子课题的研究。实验的研究分集中研究和个人研究两种形式,个人研究,就是平时组员根据本校及学生的实际,大胆改革课堂教学,不断探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的方法。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集体研究,每个学期都有三、四次全体组员集中研究活动,进行观摩教学、互相评课、技艺切磋、交流教学体会、参观学习等。尤其是观摩教学,我们力求有专题,并有针对性,围绕“发展学生的智力”这个目的,解决教学教研中碰到的问题,在评课交流中,大家本着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的出发点,做到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研究气氛民主和谐,充分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真正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教研出成果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努力,我镇的美术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从整体上看,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以创� 学生的艺术素质和综合素质也相应得到提高。

近几年,美术教师在参加省、部级的美术课调教评比中,获得4个奖项,教师的美术教育论文6篇获省级、部级的奖项或发表在省级以上的刊物,名列市的前茅。辅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美术活动和书画比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其中获国际奖90多人次、全国奖220多人次、省级奖160多人次、市镇级奖约330多人次。

五、探讨的问题

1、我区的美术教育发展不够平衡,取得较好成绩的相对集中在几所学校,特别是集中在上规模上档次的学校,一些偏远的学校,还没有配备美术教师、美术室也十分简陋或没有美术室。也谈不上美术教学研究。今后应该提高学校管理层的认识,更新观念,加强实施素质教育的力度,加强艺术教育的力度。此外,美术中心教研组也尽可能把教研活动普及到美术教育薄弱的学校去,促进全区的美术教育的发展。

素质教育论文 篇8

我国的学校体育通过十五年来的改革,已经走出了传统的教学体制,正走向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新教学体制,我们拓展了学校体育的目标,丰富了学校体育的内容,改进了学校体育的方法,为教师教学能力的发挥开辟了新的天地,使我国学校体育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改革,传统的教育体制已经向开放的新体制过渡,新的过渡性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正在实施之中。然而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出现的学生爱体育但不爱上体育课的问题却依然存在。在新的课程标准中突出强调:“……要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并在其中设立了三个层次的递进目标:一是课程目标,其中第二点指出:“要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二是领域目标,其中运动参与目标的第一点指出:“要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这也就是要求学生对体育要有一定的爱好和兴趣;三是水平目标,它指出“学生要对体育与健康课表现出学习兴趣”。可见本次体育教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但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在新的课程标准下还没有实际的、可供大家操作的东西。为此,如何采用更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并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就非常值得研究了。

2.研究方法

2.1文献法

通过阅读文献,就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的问题,获得了如下的观点:⑴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⑵在体育教学中选择与确定体育活动内容对于培养从事体育活动者的兴趣、爱好和习惯十分重要;⑶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应把课内体育和课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⑷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是养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习惯的前提,是终生体育的基础;⑸要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我们必须从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体育课入手;

2.2实验法

以体育课为重点,从教材、组织教法、学习目标、课堂氛围等方面入手进行对照实验。(实验中每课时时间均为45分钟)

2.2.1同一教材,不同钻研深度的实验;(教师不同,时间相同:上午第三节课)

实验教材:急行跳远,5课时教学(每课时教学一个动作环节,第五课时复习四个动作环节;);

实验对象:初二两个班男生共40名,随机分成两组(每次课都按第一次课的分组进行教学);

实验组:教学中,教师以远度点评技术,逐步完成四个基本动作环节的教学;复习课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点评最差的动作环节让学生提高;

对照组:按照正常的教学顺序(助跑、起跳、腾空、落地)进行教学;

2.2.2同一教材不同组织教法的实验(教师相同,时间不同:同一日期的下午第一节课和第二节课)

实验教材:耐久跑练习(1课时);

实验对象:初一两个班女生共40名,随机分成两组;

实验组:对20名学生进行随机排序,在跑进过程中跑成一路,在800米跑进过程中进行轮流排头跑。方法:开始后,最后一名学生加速跑到排头,此时的最后一名学生开始加速到排头,如此轮流进行排头跑;(时间:下午第一节)

对照组:20名学生弧线站立起跑,自然跑完800米;(时间:下午第二节)

2.2.3多层次学习目标与单一学习目标的实验(教师相同,时间不同:同一日期的下午第一节课和第二节课)

实验教材:跨越式跳高练习,3课时(均为复习课);

实验对象:初一两个班男生共40名,随机分成两组(每次课都按第一次课的分组进行教学);

实验组:对20名学生根据平时掌握的情况,按能力进行分组,对不同组别采用不同的学习目标进行练习;(时间:下午第一节)

对照组:对20名学生采用单一的学习目标进行练习;(时间:下午第二节)

2.2.4不同课堂氛围的实验(教师相同,时间不同:同一日期的下午第一节课和第二节课)

实验教材:自由选择项目练习,1课时;

实验对象:初一两个班学生共80名,随机分成两组;

实验组:自由活动中,教师积极参与其中一个练习项目,与学生共同练习;

对照组:教师不参与任何活动;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讨论与分析:

兴趣,是人对外界环境一定的现象与事物在认识或实践中产生的心理倾向,它表现出具有的积极情绪,导致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养成行为习惯。兴趣离不开具体的对象。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选择与确定体育活动内容对于培养从事体育活动者的兴趣、爱好就显得十分重要。

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爱好是一种行为的积极表现,而习惯则成为生活中的“自然”行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是在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意义认识的基础上促进对此项目发生兴趣、爱好,以致形成了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成为生活节奏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教学在重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和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对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和养成锻炼的习惯。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按照新的课程标准,不断挖掘体育教学的潜能,使其获得综合效益,为学生的终生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体育教学还应同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等基本途径相互配合,在严格执行新的体育教学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习惯,共同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

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是按照课程标准完成学校体育教学任务。这一系列的基本组织形式就是体育课。因此我们必须从体育课入手,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体育课是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标准》为上课标准,体育教师要选择适合的课程内容,深入研究课的类型、特点、任务、要求,改进组织教法,并采用同课外体育相配合的手段备好课、上好课,促使学生对体育有兴趣、爱好,并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

3.2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结果与分析仅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和练习情况进行)

3.2.1同一教材,不同钻研深度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3.2.1.1实验结果:实验组练习积极,练习次数可达5~6次/课,平均成绩达到3.73米;对照组的练习比较平淡,练习次数可达3~4次/课,平均成绩达到3.46米,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在每次课上练习的兴奋性较高,而且每次课都有积极的态度和较高的兴趣,对动作的掌握较快,平均成绩比对照组高0.27米。

3.2.1.2结果分析:以远度点评技术的急行跳远教学是教师深钻教材的结果。教师通过钻研,抓住了教材的娱乐性所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吸引和带动学生积极进行练习,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培养了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

3.2.2同一教材不同组织教法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3.2.2.1实验结果:实验组练习兴奋性较高,能积极参加并坚持到练习结束,练习后恢复较快,平均成绩比对照组高8~20秒;对照组兴奋性不高,思想上有畏惧情绪,有中退者,练习成绩一般;

3.2.2.2结果分析:实验组根据练习项目枯燥的特点和学生不愿练习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组织教法上大做文章,给练习赋予了一定的情节或象征意义,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对此项目的爱好,因此在取得较好练习效果的同时,达到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的目的。

3.2.3多层次学习目标与单一学习目标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3.2.3.1实验结果:实验组学生练习动机水平较高,积极,有一定的兴趣,练习次数比预计的要多1~2次,成绩比对照组同等素质的学生高6~9厘米;对照组练习积极性不高,只能完成教师固定的练习次数,练习效果不明显;

3.2.3.2结果分析:实验组采用多层次的学习目标教学,充分发挥了目标的导向与激励作用,有利于学生满怀信心地去努力实现目标,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采用单一的学习目标教学,对较好的学生要求太低,难以激发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和兴趣,对较差的学生又太高,容易使他们丧失练习的信心,从而失去对此项目的爱好,它只适于中等学生。

3.2.4不同课堂氛围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3.2.4.1实验结果:实验组的学生在自由选择项目的活动中,凡教师参与练习的项目,学生练习积极性较高,选择此项目的学生也多,坚持练习时间较长;对照组的学生开始练习时,对自己选择的项目有点积极性,但练习几次后,大部分学生都退出了此项目的练习,开始选择别的项目。

3.2.4.2结果分析:实验组的学生练习积极性高、兴趣大,是因为在教师的参与下提高了此项目的教学氛围,从而增强了学生对此项目的练习积极性和兴趣性。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学生对参加学校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采用综合“治理”的办法。首先应树立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要求和促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观念;其次在新的课程标准与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性,要大胆改革课堂教学,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采用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4.2建议

4.2.1教师在备课时要深钻教材,挖掘教材的娱乐性,抓住魅力做文章,用其来吸引和带动学生积极练习,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

4.2.2教师要研究组织教法,根据教材特点,研究怎么教学生才爱学、乐学。

4.2.3要采用多层次学习目标教学。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适宜的学习目标。适宜的学习目标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功能,它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素质教育论文 篇9

我1994年7月毕业于湖州师范,带着对教育事业美好的憧憬,我踏上了工作岗位。第一年我被分到雷甸镇曙光村小,走上科技教育工作纯属偶然。那时每个学生家里都养蚕,一次,我听到学生在讨论家中蚕茧产量都不高,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引起了我和学生共同的兴趣。于是,我就带着一群学生到农户家调查,初� 在秋蚕的饲养中,我们又进行了试验。王美飞同学根据我们几个月的调查和实验,撰写完成了科技小论文《环境与蚕宝宝》,同年参加县、市、省的科技竞赛,荣获浙江省第三届青少年生物百项活动一等奖,全国优秀探索奖。这是我第一次带领学生参加科技实践活动。这次的获奖和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的对科学的热爱,对科学的好奇,深深地打动了我。那段时间,一个个问号一直萦绕在我脑海里,是否能通过科技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一年后,我调入雷甸中心小学,担任数学和科技辅导员,在做好数学教学工作的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努力钻研教育科学原理,注重创新实践,并把自己对科技教育活动的辅导和创新的理解转化为探索行动。

我最难忘的一次活动是《用花草对酸雨进行监测》。1997年5月7日下午,忽然校园里一片迷茫,灰蒙蒙的雾气中充满着强烈的烂鱼腥臭味。过了几天,校园里花草枯萎。我鼓励学生积极寻找答案。于是班上成立了环保科研小组,庞淑婕自告奋勇地当上了组长。我利用放学后和双休日,带着科研小组的同学到校外去寻找污染环境的污染源,走访了四个自然村和雷甸工业区。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几座磷肥厂周围有花草枯萎,树叶发黄的现象,深入了解后才知道这是磷肥厂里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气体污染的缘故。我和同学们经过半年多时间的学习、调查、实验、监测,终于弄清了酸雨的形成和危害,庞淑婕撰写完成科学小论文《用花草对酸雨进行监测》。1998年2月18日,在浙江省科协大楼311会议室,该课题组长庞淑婕面对省科协、省教委、浙农大、杭大等单位的几位专家的提问,她从容不迫地一一作出回答。杭州大学环保科学研究所孙玮所长说:“你观察得很仔细,回答的也很好。”

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既培养了她们的动手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更激发了我的工作热情。使我继续在“要干就要干好”的名言激励下,克服了乡镇小学条件差的不利因素。通过科技活动辅导工作的三级跳,努力去争取更大的成绩。

第一级:善活动。,“科学始于好奇”,当我给一群新的学生组织活动时,我总要设计一些有趣而又新鲜的问题考考他们。比如,“怎样计算一个灯泡的体积?”“鸡蛋撞地球”等。在学校利用科技班会、科技讲座、知识竞赛、兴趣活动等方法,板报展览、广播影视、参观访问、考察实践等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坚韧不拔的奋斗意志教育,勤奋开拓的创造精神教育,将动手与动脑、知识与实践、课内与课外、学习与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七年来,我主要指导开展了以下科技实践活动:

94年10月-95年10月,“环境与蚕宝宝”活动获浙江省第六届青少年生物百项活动一等奖,全国优秀探索奖。

97年5月-98年8月,“用花草对酸雨进行监测”活动获浙江省第八届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金奖,并赴香港参展,荣获铜奖。

99年7月-2000年5月,“6.30洪水带来的思考”活动获湖州市第九届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2000年9月,“用水生植物对水质进行净化”活动获湖州市第八届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三等奖。

1998年12月-2001年8月,“枇杷花枝冬季套膜防冻及放养蜜蜂传播花粉”活动获浙江省第八届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省一等奖,全国三等奖。

以上实践活动中,特别《“6.30”洪水带来的思考》这活动,受到县委周书记“这是学校减负,引导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的好形式”亲笔批示,《浙江日报》《浙江教育报》《浙江教育信息报》《湖州日报》《莫干山报》连续报道了本校科技教育活动的事迹。在国务院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之际,《光明日报》头版报道了题为“几个娃娃竟帮了农民的大忙,请看-雷甸镇中心小学怎样抓创新教育”的文章。镇政府也采纳学校科技课题组的建议,治理污染源,搬迁了一个磷肥厂,出资200万元加固了防洪的河堤。

第二级:会研究。我校在1994年就成立了校中校“雷甸镇少儿业余科技学校”。在老教师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在实践的锻炼中,我尝试了一些科技实践活动的指导方法。

1、选题。首先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让学生积累科技知识,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大胆质疑,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思考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对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综合思考、筛选、提炼。例如,99年“6.30”洪灾给雷甸镇带来了巨大损失,为什么雷甸镇会出现这么大的水灾,而周边乡镇好得多呢?学生们发现这个现象后,我鼓励学生积极寻找原因,通过大家的实地调查和勘测,同学们终于发现了发生洪灾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砖瓦厂无规则取土造成的。

2、实践。确定科技活动的课题只是确定研究方向,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实践,我们主要的科技实践形式有科学考察、科学实验、观察记录、样本取证等。我指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积累实验数据、实验记录,然后对积累资料进行整理,进行归纳与演绎。引导学生依据多个个别的科学现象、实验数据、事实记录等推测一般普通的结论。通过努力探索,发现科学现象之间联系。推测将来的新的现象、新的发现、新的方法、新的设想等来实现突破,构成创造性思维。例如我在指导研究“环境对蚕宝宝生长的影响的问题时,启发学生采集受不同污染的桑叶与不受污染的桑叶进行对比饲养,对蚕的生活情况一天观察一次,每天写观察记录,每星期以组讨论一次,直到蚕上山。最后把观察记录进行对比,启发学生归纳和演绎,得到环境污染对蚕的生长有严重影响的发现。

第三级:懂理论。指导开展科技实践活动与活动后的成果论述研究,不但要有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还必须有类比,想象的思维。在活动中,我不断启发、引导学生的类比思维,去寻找两个特殊对象之间的相似关系,从已知科学规律和性质推断出另一对象具有对应规律和性质,还启发学生从归纳和演泽得到结论,推广到与之相类似的对象或领域中,从而提出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新理论、新假设。青少年科学想象力极为活跃,没有像成年人受到知识体系的束缚。在指导的科技实践活动中,我对学生大胆奇特的科学想象加认肯定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获得对事物规律的正确认识。

素质教育论文 篇10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标榜,其言行举止必将影响整个团队的精神面貌。领导的懒散偏安,必将导致学校管理的松散。学生常有打架斗殴、破坏公物,甚至厌学、早恋、网恋等不良现象。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教师素质的问题。观念陈腐老套,思想僵化,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由于部分教师存有急功近利的激进思想,甚至极少数教师对不良现象视若无睹,导致部分学生只顾各扫门前雪,遇危不扶,有难不帮。

2.管理者忽视了群体的作用。管理者应和教师一样,不可忽视各种非常规管理手段的应用。作为学校领导要调动和挖掘教师的工作潜力,做他们的支持者和服务者,才能达到工作合力的目的,否则管理工作就会陷入孤掌难鸣的境地。

3.考核评价机制滞后。目前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主要还是看学生的考试分数。由于这种错误的评价观念,学校只注重语数外理化等主科的教学,其它都只是应付,副科的好歹不与教师考核挂钩,长此以往势必会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4.师资力量薄弱,队伍欠稳定。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学历达标率低,教师的成长滞后,城乡环境差距较大,综合素质好的教师都升迁进城,严重缺乏学科带头人,无暇顾及教学研究,这不利于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5.教学设备陈旧落后。实施素质教育,教学设备是质量的根本保障。近几年来,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大部分农村学校的音、体、美、劳技课等设备器材及师资的配备稀缺,严重削弱了农村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力度。

6.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脱离现实。教学内容与一些不良的、丑恶的社会现象相脱节,教师的空洞说教没有说服力,对于社会上的一些腐败现象,教师的讲解就显得苍白无力,认为教师所灌输的都是空洞的,与社会现实相悖,难以令人信服。

二、学生素质教育培养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提高农村学生素质教育的质量,笔者认为首先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其次要以深刻领会素质教育精神为前提,提高管理者水� 实施素质教育,德育要先行,强化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意识,完善评价体系,加强教师的道德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策略:

1.精心打造各层级的管理精英。业务与政治素质高的管理者的精神状态、工作态度往往决定了整个师生团队的工作效率。

2.管理者要有教书育人的共识。把教书育人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把育人的落脚点放在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目标上来。

3.革新激励机制。倡导评价机制要公正公平公开,学校要从育人和教研能力方面对教师评价,同时,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身心素质进行全方位评价,使评价机制得以健康发展。

4.创建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学校开展师师之间、生生之间、班班之间的合作与竞争,要有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以及将教师工作业绩和激励措施固化,常抓不懈,方能调动师生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对完善管理制度有着重大的意义。

5.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构建高素质教师队伍、提高师德修养、刻苦钻研业务打造有良心、有爱心、有信心的教师团队。

6.与后进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的威信是靠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延伸、发展建立起来的,只有让后进生对教师信任,才会有一种融洽、亲密的师生关系,达到转差为优的目的。

7.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政治与道德素养。我在平日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历来注重引导学生端正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把统一学生思想言行当作第一要务来抓,并落实在行动上。初中学生的道德信念与世界观的形成正处在萌芽时期,可塑性大,观察与思辨能力差。在教学中我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注重摆事实、讲道理,发挥榜样的作用,鼓励学生自信、自尊、自律,形成高尚的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

三、总结

素质教育论文 篇11

一、改革教法,诱导成功

在课堂教学的教法改革上,我们主张一法为主,兼用多法。关键是教师在教法的选择和组合上,要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讲与练的时间比例及练习的设计上,要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在板书及提问的设计上,要新颖和富于启发性,有助于活跃学生思维和记忆新知,有助于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

我们教师要善于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每学习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都要力求全面理解抓住本质,掌握要领;通过试验,取得成效,然后组织推广。例如低年段语文的支架式直呼音节的新教法就是一个例子,我们用了两年多时间,先派教师到市教师进修学校学习新教法的要领,然后回校同科组的10位语文教师反复揣摩直呼音节的教学要领、步骤,并采用循序渐进、分步过渡直呼及教顺口溜、儿歌、趣味拼读、看图摆音节等多种形式强化训练,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再其次,是讲究科学,坚持精讲巧导。没有艺术的教学是低质乏味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而不讲科学的教学更是盲目粗劣的教学,是肯定要失败的。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体现艺术性,又要体现科学性,力求做到科学与艺术性的统一。如六(3)班的叶老师在教学《七律。长征》中的“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时,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绘画了“五岭”和“乌蒙山”的山势,巧导学生理解“逶迤”、“磅礴”,再通过填比喻句:()的五岭在红军的眼里像();()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看来像(),加深学生对上述两诗句的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总是竭尽一切努力使学生相信自己的力量,如果学生愿意学习而不会学习,就应当帮助他,哪怕前进很小的一步,而迈出一步将 ”这里的帮助指的是启发点拨,使学生于疑惑处豁然开朗。例如四(5)的欧阳老师在指导学生写《有趣的小实验》一文时,教师先指导学生做实验:先将纸片放进水杯中粘在杯侧,然后将水杯垂直放入盛满水的器皿中,然后取出,再斜着放入水中,让学生仔细观察两次水杯中的纸片和内壁有什么不同,原因何在。经过学生的讨论及教师的启发点拨,让学生明白空气的存在。

二、改革活动课程,培养综合能力

语文活动课是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操作为特征,以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等全面、和谐、主动发展为目的的课程。从这一理念出发,当前对语文活动课的内容与形式的选择,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改革。

其一,要克服活动课“非语文化”现象。

自从我国新的课程计划改变了原来单一的学科课程结构,将“活动”纳入课程体系以来,由于对这一新型课程的本质尚未了解,把“语文活动课”上成班队活动或竞赛活动,从计划、教学设计到活动实施都缺乏语文训练意识,严重偏离了语文活动课的轨道。为此,要通过学习对语文活动课的本质属性有一个准确的认识,抓住语文中“言语交际性”这一重点,力求活动课具有趣味性、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等基本特征。我们要求各年级的语文科组组织设计符合语文活动课这一本质属性的活动课例,进行交流观察,探讨语文活动课型的教学设计规律。如一(2)班的《字词游戏》、四(3)班的《巧用标点符号》、六(2)班的《写成语,说成语》都深受学生欢迎。随后,我们还组织人力以五年级的语文教材内容为依据,根据小学五年级学生的特点及知识基础的实际而设计编写了人教版九年义务教材的第九、十册的活动教材。每册各有活动课设计十六个,每单元两个,综合性活动两个。每个活动课包括:活动目的、活动准备和活动过程几个部分,并附有部分活动的具体内容,答案供老师们实施时参考、选用。

其二,加大语文活动的课外延伸。

形式有如下四种:一是吸收性语文活动。以听、读为主要形式,如听广播、看电影、电视,读书报和摘抄、剪辑等。二是输出性言语活动。如普通话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书法、日记展览、演讲、语文学法经验交流、小记者采访、编抄报、作文比赛。三是综合性的大型活动──举办读书节。我校每年举办一届,已经持续十年了。内容有:书签制作、书面设计、小报设计、书法、日记、周记、警句、格言、剪辑以及明信片设计展览;也有读书、诵书、演书、讲演、复述、讲故事、快速作文、钢笔、毛笔字的即席挥毫。四是鼓励课外写作,出版学生习作选。如我校通过“鲁迅写作组”及“小记者站”的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的采访与写作活动,学校为了激励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写作水平,分别出版了介绍学生学法的《钥匙集》,学生作文的优秀习作选《小花集》,并将出版学生所写的各类日记选《童心集》。

三、改革考评方法,激励创新精神

如何改革语文学科的考评方法,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是落实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环。为此,我校在原有的口试与笔试并举,开卷与闭卷结合的考评方法的基础上,遵循整体性、层次性、等级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进一步加以改革、调整,全面实行“学生素质的综合评价”,取代传统单一的“成绩+评语”的评价方式。我校语文科的考评有以下三个环节:

一是平时考评。

方法灵活多样,原则是重评不重考。内容包括堂上练习、课外作业、单元目标测评、阅读延伸、实际操作展示,加上教师的作业评语、学科评语和即时评语等内容组成。如阅读延伸,我们以学生在规定的时间(两周或一月)内读多少课外书报,摘抄多少优美词、句、段;剪辑多少语文或其他的资料;中、高年级还加上能写多少读书日记等以展览、交流形式让学生互评。又如语文实际能力的考评,我们以同桌或4人小组为单位每月自编一份手抄小� 教师除了参与学生的评议外,侧重在对学生平时的作业、单元目标测试及课外延伸的习作进行必要的评语加以点拨、鼓励。

二是阶段考评。

原则是考评并重,内容是一学期语文科学习的听、说、读、写知识,加上教师等级评定及阶段性评语。

笔试,考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命题一般分三大部分:拼音与课文内容;阅读与应用;作文练笔。并注意逐步加大阅读能力的考查比重,可占全卷的40-50%.题型多复合型,以便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采用闭卷考查,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

口试,是口头语言能力的考查。我们以朗诵、复述、自编自演课本剧、讲小故事、高年级设专题讲演等,考查学生口头创造能力,采用开卷形式,在总复习期间考查。

三是评定等第。

素养教育教学论文 篇12

作为从幼儿教育到中学教育的过渡阶段,小学教育具有衔接性、综合性、养成性等特点。因此,对于小学教师而言,关爱生命是其最重要的品质。而从个体职业发展的整个轨迹来看,职业思想是推动个体获取职业知识与技能、进行终身学习的原动力。可见,在小学教师的综合素养构成中,教师伦理道德处于核心位置(见上图)。作为伦理的下位概念,道德更注重主体德行,教师道德既包括职业本身赋予的教育信念、专业品质,又涵盖教师作为独立的社会人所反映的特定时代的主流价值观,而“师德为先”恰恰说明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精神”转向,即对教师精神价值的重视。在专业知识与技能维度方面,原有的以学科教学法为核心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早已不能满足现代小学教育的需要,日趋明显的资源整合趋势不仅体现在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上,更需要教师具备整合的教育思想,并将专业技能与教育理念融为一体,恰当地应用于教育实践之中,这是教师职业生涯的重要能力,也是教师培养环节 作为完整的人,教师的成长中不仅包含专业成长,更包括众多的“非专业”因素的影响,比如:世界观、个人修养、沟通技巧、反思能力等,诸如此类的“非专业”因素共同构成了教师个体的综合发展潜能,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坚实基础。小学教师综合素养以教师伦理道德为核心,专业知识与技能、综合发展潜能围绕这个核心,构成同心圆,教师伦理道德自内向外辐射其影响力,成为教师专业发展最为持久的精神动力。从小学教师综合素养模型的建构中不难看出,现代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样也体现出对教师作为“整个人”的关照,这也是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依据。

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途径

综合素养结构模型作为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在学生发展中是一个整体,这种整体性不仅体现在各维度内容之间的“拼图式”关系,更体现在各维度形成发展过程中的自然融合。从纵向来看,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中,从横向来看,渗透在与专业相关的各种学习活动与生活之中。

1.加强教师伦理道德教育

对于最初接触教师教育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教师伦理道德并不是一个陌生的专业词汇,在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都积累了若干相关的经验,但是这些经验中既有与主流价值观相符的个人体验,又包含与教师伦理道德相悖的情感体验。而教师伦理道德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强化学生对教育事业的正确认知,改变错误的认知。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认为,在个体的众多认知因素中,有些是协调的,有些是不协调的,有些是不相干的,认知失调是个体认知系统的正常状态,个体通过改变行为态度、引入新的认知元素等方式,达到认知协调。因此,要想改变学生错误的认知,就要在伦理道德教育中创设适当的情境,引发个体认知失调,再通过分析、讨论等方式达到认知平衡,最终形成正确的专业态度。基于案例分析的教师道德伦理教育课程有助于培养在校大学生的专业道德伦理意识和判断能力,但是从属精神范畴的价值观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持久的过程,这就要求伦理道德教育应贯穿学生学业始终,所以在其他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也应适时渗透教师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个体态度形成或改变需要经过服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而课堂中多数的伦理道德教育最多只能帮助学生达到认同阶段,发生质变的内化阶段需要学生接触教育实践,并在不断的体验与反思中形成专业价值观。这里的教育实践不仅是学生参与的各种形式的教育见习、实习,还包括常被忽略的隐性教育资源———教师的榜样示范。从霍夫兰德的态度改变—说服模型中不难看出,说服者的特质会影响到学习者对于信息的接受程度,“一个对某问题享有声誉的人,总比无声誉的人更能引起更多人的态度改变。”在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伦理道德教育中,说服者就是学生接触到的每一位教师,教师的声誉则更多地来源于师生接触过程中的每个细节,换言之,教师能否以身作则,践行正确的专业价值理念,树立教师伦理道德的榜样,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说服信息的内化进程。

2.建设“整合编码”课程

英国教育家伯恩斯坦曾对学校系统中的教育模式作了一种区分———集合编码和整合编码。集合编码强调各学科相互独立、教学时间相对固定、教师在各自的教学中不发生联系,且更多地关注本学科的教育内容,评价方式主要依赖学科测验。与集合编码相比,整合编码更加注重学科之间的整合,即主题学习;教师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更加灵活,每位教师都会努力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以达到各学科知识的融合,对学生的评价也不局限于单纯的学科测验,而是加入了一般才能的发展评估,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全面。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即将面对的是一个个纷繁复杂的教育问题,这也决定了课程整合在实际操作中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课程内容的整合和教学方法的整合。课程内容的整合需要各学科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将不同学科中涉及到的专业知识进行优化组合,形成重点突出又不重复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整合则体现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有效性和多样性方面,即以启发为主线,将多种信息呈现方式整合到不同需求的课堂教学当中,实现学生学习的高效性。

3.开发潜在教育资源

素质教育论文 篇13

一、引言

二十一世纪是全面发展的时代,人才对社会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当今的中国将会越来越突出。而开展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培养高素质高修养的新型人才来实现中国崛起的目的。因此,在体育教学的历史进程中,只有顺应当代社会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牢牢把握住体育教学的核心思想,才可

二、当前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存在的误区

就当前的社会现状而言,以培养人才为目标的高等院校中,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体育教学过程分布着诸多不足。

(一)思想观念南辕北辙,将手段当成目的

所谓体育,就是以人的身体活动为媒介,通过各种规律,实现人的身心健康以及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完善的人才。所以体育教学,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完成训练,而是,在锻炼的同时,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达到完善人才的最终目的。但是,现实意义上的体育教学并不如理论上的那么完美,反而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为学生制定统一的运动标准,忽视学生的自身实际;教学的过程只重视结果,降低过程的影响力等等。

(二)实际教学本末倒置,重竞技轻素质

实际上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种种误区与中国的基本现状有着重要关系。许多高等院校以帮助学生应对考试为主要目标,把学生的日常体育活动作为主要手段,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导致许多经历高等教育的学生在校期间被动的参加体育活动,丧失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离开学校以后很少存在学生继续保持体育运动的情况,这样的行为违背了最初素质教育的初衷,并未起到促进学生体育素质的作用。

三、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体育素质教育的认识

体育素质教育是新时代观念进步下的产物。它区别于过去的那种注重整体的模式,把教育的焦点放在个体的身上,重视个体的发展与进步。如今社会公众对于素质教育的认知度越来越高,这也要求从事体育教学的工作者应该提高专业水平,增强对素质教育的认知程度。武装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要明白素质教育对于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意义,确定素质教育的正确地位,深入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加快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对于学生而言,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占据了成长的大部分,因此,教师就成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参与者和陪伴者。对于体育教师而言,督促学生定时参与体育活动,增强自身身体素质并不是教学的全部,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打造全面的符合国家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所以,高等院校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也一定要符合要求,一定要有强硬的专业功底,并且深深理解教师的任务以及责任。只有教师切实认识到自身责任的严重性,同时愿意承担教育学生的责任,体育素质教学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

(三)转变课程理念,增加体育教育课程设置的科学性

体育教学的改革不仅仅是思想层面上的改革,还应该在教学活动中付诸实践,具体表现在对教学方式的设置以及教学的内容上。改善以往传统老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中添� 另外,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对教学模式和内容进行更新和改革,以求顺应时代的潮流,符合时代的变化。

(四)结合实际,提高体育教学内容的系统性

所谓的素质教育,其最终的落脚点位于素质二字,就是指通过教育,促进人的综合素质。身体素质只是体育素质教育的一个小小的方面,除此之外,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等等也属于体育素质教育的内容。但是,立足中国的现实,中国从开展素质教育以来,并未真正的把目光放在素质二字上,只是一味的强调技能,这就是中国高等院校体育素质教育现存的弊端。所以,素质教学的主要任务应该是由表及里,层层递进,在加强身体素质锻炼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代替以往的呆板无味。

四、总结

彻底推行体育素质教育是当代乃至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想使体育教学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就必须秉承素质教育的理念,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为目标,放眼长远,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首要位置,避免传统的重竞技轻素质的误区,把体育素质教育的思想贯彻到底,真正意义上实现体育素质教学。

作者:周德来 单位:哈尔滨信息工程学院

第二篇:高校体育教学人文素质教育渗透

一、高校体育教学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人文素质教育对人文精神的传承,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方法与途径有很多,体育教学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这是以往内体育教学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这决定了体育教学是提高人文素质的有效载体。

(一)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还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精神境界,即是说要全面发展。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与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相符合,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也是体育改革的新形势。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毅力等,在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能�

(二)有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

体育教学不仅仅传授知识与技能,还包含多种功能,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体育活动一般具有竞争性、合作性,在竞争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合作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这不仅能充分彰显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还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学生步入社会做好身心准备。

(三)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品德

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除了传授良好的体育技能,还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当然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形成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认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有助于文化素养的培养

高校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是因为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体育活动,提高自己的反应能力,比如田径教学中起跑训练,能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投篮命中率训练中,有助于学生智力的提升,为从事智力活动打下基础,这些都会潜移默化的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一些高校认识到了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也在教学中实施。但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观念陈旧、教学基础薄弱等,这会制约人文素质教育的推进,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教学观念陈旧

高效体育教学观念陈旧,还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学中重视实践轻视理论,实践课在课时上占了很大比重,但理论课占用的课时较少,教学中重视的是体育技能训练,忽视理论知识传授,这会让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练习,认识不到体育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也就无法为学生从事体育活动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学生只知道反复的机械练习,不明白这样做的原因,更不明白在体育锻炼中如何运用这些体育知识与技能,也就无法达到提高强身健体的目的。另外教学中教师注重系统的讲授,未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只能被动的跟着教师的节奏走,教师让练习什么就练习什么,这是灌输式教学模式的体现。教学中教师没有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结合学生实际采用针对性的教学策略,采用统一的授课标准,统一的评价方式,也即是说没有根据学生实际实施因材施教,缺乏适合当代大学生实际的体育理论知识体系,这不利于学生的兴趣培养,也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模式滞后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仍沿用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师处在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生只是被动的跟着教师走。即是说教学模式还以教师为中心,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不利于学生能动性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导致课程教学内容程式化、模式化,强调的是学生掌握统一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等,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需求,因为学生兴趣得不到满足,对体育课缺乏参与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

(三)学生基础薄弱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学生由于教育、遗传等因素的影响,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特别对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都属于特长生,特长生长期进行体育训练,身体素质较好而文化素质不高。从整体上来看,学生文化基础薄弱,人文底蕴不足,一些学生甚至有写作与表达能力方面的缺陷,对人文知识了解的较少。学生在专业技能训练过程中,很少参与丰富的人文学习活动,容易限制学生的想象力与好奇心。近年来很多高校教师在积极探索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也在教学实践中实施,但还需进一步加强。

(四)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高校体育教学中一般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教学的,没有根据学生的兴趣、基础水平等确定教学内容,同一个教学班中学生接受的体育教学内容是一样的。但学生在运动能力、身心素质等方面有差异,统一的教学组织形式注重的是共性而不是个性,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符。

(五)教学内容不精

高校体育教学缺乏统一的教材,大都是学校教师自己编著的教材。由于教师自身水平的局限,体育教学内容多而不精,缺乏针对性与实用性,与大学生需求相背离。大学生想学习实用的运动项目,在以后的工作中仍能参与锻炼。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是比较注重的,但不能因此忽视健康第一、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如果学生养不成终身体育意识,对体育事业来说是不利于长远持续发展的,也不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进行锻炼,也就无法起到愉悦学生身心的作用。

三、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渗透策略

(一)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高校体育教学理念是否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符合,直接关系到体育教学作用的发挥和人才培养质量。体育教师应树立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提高教师的指导性。体育教学应开展丰富多样的选项课,如自由选择体育项目、自由选择体育教师等,这是对学生兴趣的重视,也凸显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合适项目,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性的调动,避免学生因为不习惯教师的讲授方式,对讲授的教学内容不喜欢而导致的厌学现象。教师要言传身教,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要用自己良好的人文素质影响、教育学生,体现出人文关怀。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不能一味的批评,特别是学生心情比较低落的时候应积极鼓励,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是人文素质教育最直接的实施人,因此教师的人文素养对人文素质教育有着直接影响。教师的言谈举止、工作态度等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教师如果没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很难起到引导与教育作用,所以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提高体育教师素质的方法有很多,高校要重视体育教师培训,给教师提供继续学习与进修的机会。同时体育教师要适应时展要求,认识到继续学习的重要性,不断积累知识,提高课堂驾驭能力与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使自身具有较高的身心素质与较高的人格魅力。教师职业道德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教师要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用良好的道德品质影响学生,无形中形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体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增加自身的人文自觉性。另外高校体育教师不管在知识积累还是思维方式上,都要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否则很难吸引学生。

(三)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高校体育教学中要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利用体育教学的优势,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更多的体育文化与体育精神,增开一些人文知识方面的课程。体育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掌握运动的知识与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相结合,开设一些娱乐、休闲类体育项目。同时要做到体育教学内容与学生未来生活相衔接,也就是要在教学中落实终身体育,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体育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只有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体育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如教学体育史时,教师要结合实际制定目标,通过学习体育发展历程,理解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再如观看体育比赛,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理解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让学生体会到协作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这样的体育教学不仅能有效渗透人文素质教育,还有助于增强体育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人文素质教育离不开相应的氛围,要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效果,就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首先,高校体育教学需要一定环境,比如体育设施与空间,干净的草场、空气、泳池等,能缓解学生身心,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其次,高校要给学生建设具有良好人文气氛的空间,学生置身于这样的人文环境中,能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所以高校应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这对学生学习体育,提高人文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体育馆中张贴体现体育精神的名人名言;悬挂体育名人画像,激励学生学习。高校还可以聘请有关体育专家举办以人文为主题的讲座,通过广播、橱窗等形式加大体育文化知识宣�

(五)采用分组教学方式

现代高校体育教学应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营造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大学生由于教育、遗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个体差异性,教学中采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性的调动,也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应结合学生实际,采用分组教学方式,按基础水平、兴趣等进行分组,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作者:杨嘉跃 单位:吉林警察学院警察体育教研部

第三篇:高校素质教育与学生评价新模式研究

一、高校素质教育与评价模式的关系

高校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重点为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而在该过程中,需要通过合理的评价模式评估学生的真实情况,为高校制定人才培养方向和人才自我发展方向提供引导,让学生真实感受素质教育带来的成功。从激励原理来看,科学的评价模式可以让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让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挖掘自身潜能力。因此,高校素质教育离不开合理的学生评价模式,包括评价内容、方法、评价结果使用的合理设计,使评价模式反映素质教育的过程,也关注素质教育的结果,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和导向功能,激励学生健康成长。同时,通过评价结果反映学生的布置,让学生得以反思和改进不足。

二、构建学生评价新模式策略

1.突出过程评价。

素质教育是以提升思想品质、知识技能、技能素质等多项教育,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无法全面评价学生情况。而应注重收集和分析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认知程度、思维能力、情感及创新能力。例如在学术活动、课程讨论、观摩学习等活动中,教师收集学生在学科活动中行为表现资料,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将巩固学生的学习意识、实践意识和努力意识。

2.突出创新和实践能力评价。

评价模式需要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始终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贯穿于教育过程,因此,需要调整并建立以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新标准。这要求实践课程质量的优化及效果强化,明确实践目的,对实践全过程做精心组织和安排,在实践教学的所有环节制定严格的测试标准和评定依据,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评价方式也更具可行性和操作性。最后,将创新素质评价结果作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的重要指标,将创新素质作为新评价模式的重要构成元素。

3.建立评价反馈机制。

评价的目的不在于衡量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评价和评价结果掌握过去和现实的表现,了解个人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不断巩固优势、改进不足,实现个人素质不断提高。好的评价模式能够让学生在了解自身过去和现实的表现,预测、揭示学生未来发展目标,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激励和教育作用。而且从对学生的身心特点来看,反馈体现学生的探究、实践和创新等基本要素。因此,学生评价模式需要建立反馈机制。反馈机制的作用是传统抽象等级、分数等评价结果无法比拟的,它能让学生获得被肯定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不断改正不足。同时肯定感受也让学生更信任评价方式,将评价作为个人发展需要,主动接受他人评价,将外部评价作为内在发展动力。

4.建立多元评价主体。

素质化评价是发展性和开放性的评价,该特点也要求转变单一的教师评价模式,向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等多元评价主体转变,使评价活动成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由于评价主体的不同,需要明确多主体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对不同评价主体提出不同的要求;淡化评级主体的等级和分株,使多主体评 例如学生自评以“寻找自身发展不足”为主,达到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同学互评以“寻找他人的‘闪光点’”为主,将他人的“闪光点”与个人进行比较,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进。教师评价以“发现学生特长”为主,抓住学生的个性,实施分类评价。

三、总结

素质教育论文(优秀15篇)

作者:王举 李晓宇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第四篇:高校素质教育课民间音乐传承研究

一、民间音乐传承的重要意义

民间音乐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所积累的文化,在民间音乐中能够充分的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体会到历史的发展与变迁。民歌是民间音乐的有效表现形式,曲风淳朴,朗朗上口,容易被人们传唱,民歌是人们心里的真实声音,民间音乐将社会文化充分的表现出来。民间音乐的失传可以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没落,民间音乐中包含着大量的人文和生活的元素,对民间音乐进行传承能够最大程度的保护民俗文化。民间音乐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艺术不会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传承民间音乐也就是传承民族文化。语言是民间音乐中重要的内容,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以及文字,传承民间音乐的同时也是对民族语言的拯救。很多人都知道纳西族的音乐,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纳西古乐其实是从汉族由来的,在融入到纳西文化前,还有汉族经文的配唱,但是在传承过程中逐渐弱化,形成单独的纳西族音乐。音乐的传承过程中语言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当前很多民族的文字已经失传,在传承民间音乐的同时能够使以口头语言形式存在的语言得到流传。

二、高校素质教育课中民间音乐的传承

(一)展现民间音乐,提高学生的兴趣

我国的民间音乐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我国的少数民族的乐器就有几百种,说唱音乐以及戏曲等也有几百种,在高校素质教育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民间音乐的独特魅力,进入提高学习的兴趣。在传统的民间音乐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启发,让学生在音乐内容中感受到不同民族的文化、人文风情等。感受黄土地人民的粗狂与豪放,感受江南民歌的温柔与婉转,给学生视觉、听觉上的震撼与享受,在素质教育中,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资源,为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解说,让学生对民间音乐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感受到民间音乐的魅力,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传播,使民间音乐得以传承。

(二)坚持学生为本的传承理念

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育要坚持学生为本,高校素质教育课中的音乐素质课是比较有个性、有活力的,在目前的教育中专业理论重视程度比较高,音乐文化的关注和学习其实很少,加之现代化媒体技术的应用,学生从小接触的就是比较四化的音乐形式,对民间音乐的兴趣并不高,这给民间音乐的传承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在素质教育课中,要坚持学生为主的传承理念,既张扬个性,又不失传统民间音乐的文化底蕴。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听民间音乐。在素质教育课中可以设置民间音乐会、开展原生态歌曲比赛等,使学生的民间音乐的兴趣更加高涨,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有条件的还可以深入到民间音乐比较盛行的地方进行素质教育,充分吸收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营养,促进民间音乐传承的顺利进行。

(三)完善民间音乐资料库

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我国传统文化只能以静态的方式存在于人们生活中,导致我国的生态文化失衡。在多样化的民族文化中,我们应充分尊重乡土音乐文化,在高校中建立民间音乐数据库,利用数字化媒体对原生态的民间音乐进行保存,如建立腾冲荷花佤族清戏数据库、阿昌族音乐数据库、傈僳族民歌数据库、澜沧江流域彝族民间音乐数据库等,并在素质教育课中为学生展示,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民间音乐文化,能够积极的传承民间音乐文化。

三、结束语

不管是将民间音乐融入到高校中,还是教师与学生走出校园进行感受和体验,都可以使学生深入的理解和感受民间音乐的独特魅力,使学生能够积极的投入到传承民间音乐中。民间音乐的传承并不是短时间的工作,需要长时间的传播,在高校素质教育中,教师应积极提高学生对民间音乐的兴趣和重视,感受到民间音乐的内涵以及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并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将民间音乐保存起来,更好对民间音乐进行学习和传承。

作者:张媛 单位:长春大学音乐学院

第五篇: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关系探析

一、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在本质上具有统一性、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一)本质上的一致性

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在概念和外延上都有不同,在整个高校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实施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等各方面也各有自己的特色,其中,国防教育的教学目的“是为了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颠覆和威胁,对整个社会全体公民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国防政治、军事技术战术等方面施以影响的一切活动”。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素质的综合培养,尤其重视对学生健康人格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广义上而言,素质教育包括国防教育在内,即可将国防教育视作素质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在本质上具有统一性。在高校素质教育教学实践中,国防教育应服务于素质教育,可以国防教育为契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独立创新意识和独立实践人格精神;素质教育中应自觉设置国防教育知识,有意识地渗入国防知识,营造国防教育知识环境,构建相关的文化平台,提高学生的国防意识。

(二)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高校国防教育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教育对象都是高校中的青年学生,从根本上而言,二者在教育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是围绕培养大学生的身心素质而展开的。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了适应时展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需要,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和发展理念、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与社会责任感、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的时代新人。素质教育的目标特征就是不断推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军事理论课教学等国防教育形式,以爱国主义为国防教育的核心,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2]由高校国防教育的基本指导精神可知,爱国主义教育为国防教育的核心价值目标,在推进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品格和道德情操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国防教育的教育教学指导精神,这一指导精神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

二、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在内容上可以相互促进,方法上可以相互借鉴

(一)国防教育能以其独特性开拓素质教育的

活动空间教育内容,是指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实质。鉴于高校国防教育和素质教育在本质和目的上具有一致性,在教育内容方面就可以通过精心组织和科学安排教育内容,以达到在相互包容中相得益彰的教育效果。首先,二者在教育内容上具有重叠性,通过发掘二者的一致性,合理构架相关教学内容,可以达到相互包容、相互促进的目的。高校国防教育内容中包含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等内容,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价值目标,二者之间既有外延上的包容性关系,又形成总体目标一致、具体内容又存在差别的复杂关系。高校国防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教学体系,在教学内容安排方面涉及国防知识、国防历史观教育、国防实践教育和国防思想素质教育等等各方面的内容。而贯穿整个国防教育体系中根本的教学指导精神,则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健康人格教育,而这恰恰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我们可以认为,国防教育抓住了高校素质教育的一个侧翼,以更加灵活有效的方式开拓素质教育的视野,提高素质教育的效果。积极开展高校国防教育在教育内容上能够极大地展开素质教育的教育视野,在教育效果上能够发挥其他教育方式所不具备的独特作用,有效弥补其他教育方式之不足。高校国防教育课的最大特点是融国防知识教育与国防技能教育于一体,而且国防技能教育的内容也往往与高校大学生追求奇异、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相一致,因而能够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军训课程教学为例,通过军事技能训练,锻炼体魄,增强体质,培养青年学生的团结互助、勇敢顽强、令行禁止、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二)高校国防课程教学为高效开展素质教育

提供了宝贵的教学经验积累,开拓了素质教育的理论视野高校国防教育的基本方式是通过现役军人带领在校大学生,通过实施一定的准军事化的训练为主要内容的训练方式。这样的训练方式有效克服了高校大学生自我调控能力和自我实践能力方式的不足。在高校国防教育课教学实践中,接受邀请、由部队指派到各高校参与军训的战士,往往都是具有深厚的国防教育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军事训练经验的优秀教官。他们信念坚定,理想崇高,纪律严明,作风过硬,在学校的国防教育过程中,他们能够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参与训练。这种耳闻目睹、身体力行式的教育方式能够极大克服大学生缺乏实践教学的弊病。总之,在高校开展素质教育,不妨借鉴一下国防教育的方式与方法,提高多方教育的规范化和课堂教学效果。通过直接参与、严格训练等方式,让学生在身体力行中锻炼和发展自己。比如国防教育中非常重视实践性教学,一般素质教育中不妨积极借鉴国防教育的这一方式,发挥实践教学的优势,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三、以国防教育为契入点提高素质教育的效果

(一)国防教育对于加强大学生“三观”教育具有显著的效果

“三观”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与高校国防教育的教育目标相一致。高校国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二者的教育目的在“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等各方面是一致的,这也让我们看到高校国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是两个“异曲同工”的教育领域,让我们看到了在高校人才培养阵地上二者“和睦相处”“协同共进”的思想基础。高校国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标上的一致性,决定了二者之间互补共生的相互关系。在高校办学实践中,不妨通过科学设计大力促进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借助于国防教育这个催化剂,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

1.针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国防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案,形成寓理论教学于军事技能教学于一体的教学体系。

2.结合国防历史,开展民族精神与个体发展有机结合的人生观、发展观教育。国防教育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根本目的是强化对大学生爱国主义观念的教育和培养。通过国防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爱国主义观念的提升,也可以促进大学生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的培养,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3.国防教育中包含大量与科学文化素质有关的信息,借助于国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前沿知识,认识到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动态,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总之,以国防教育为媒介,通过国防教育特殊的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可以有力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效果,发挥出其他教育教学形式难以达到的作用。

(二)建立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提高国防教育的教育效果

结合当前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在素质教育中渗透国防教育、以国防教育为契入点增进素质教育的影响效果,要科学规划、合理设置国防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其一,科学建构国防教育教学体系,将理论课教学与实践课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克服单纯进行技能课教学而缺少理论课教学的片面状况。其二,在军事课教学中,要建立全方位的教学观念,在内容结构上可以广泛涉猎装备、战术、谋略、战法、军事思想、高新科技、新概念武器、国际军事形势、我国国家安全形势等领域,以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国防知识。

作者:张国良 单位:西安文理学院发展规划处

第六篇:高校英语口语教学素质教育思考

一、英语口语教学中对素质教育的认知

英语素质教育是一套体系,教学内容可以比喻成一项系统工程,这项工程包括听、说、读、写、译,而他的核心是什么呢?这就是素质教育必须首先明确的问题,总体分析他的核心归于应用,归于应用能力提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这种理想模式往往不能得以实现。主要原因有软硬件配备不到位,缺乏必要的听、说训练载体,教材内容滞后等,更主要的是应试能力成为主体,注重英语四、六级、专四、专八考试。这就制约了能力培养,滋养了死记硬背的应试模式。大学生入学后企图得到全新英语教学模式,期待与高中不同的教学内容。但为了应试,老师只能以“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学,就是在语法、词汇、阅读理解上下工夫,而忽略能力的培养。在英语教学中很容易忽略英语口语教学,因为它没有应考的约束。很多学生英语语法、英语写作、英语翻译等能力较强,并且往往还有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很好,但是在会话上却很逊色。随着我国加入WTO,外语口语方面的人才更显得急需与迫切,口语授课教师首先要高度重视口语教学,并且想出各种办法,提高口语教学质量,努力为社会培养具有实际能力的外语人才。

二、英语口语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尝试

近年来,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英语口语教学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尝试,力争最大限度地贴近素质教育实质,具体做法有:1.专业性特征和实践英语口语教学同英语其他教学,比如大学英语等基础教学是有区别的,实际上英语口语教学是极具专业性的,即有个性。只有针对英语口语的特性的教学才是行之有效,并且是符合实际的。实际上,英语口语可以涉及很多领域,如商务、法律、经济等。外涉各个专业,内涵是各专业的通用英语规则。如何达到外涉与内涵相平衡,是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为此,本人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专业术语的解释与辨析。

对不同专业学生选择有特点的基础术语,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对术语进行解释与辨析,给学生把握和运用专业英语打下基础。

(2)专业常识泛读。

口语脱离专业就是空中楼阁,我努力将口语与专业相结合,如和商务英语相结合。播放商务英语文章,让学生了解商务英语的基本知识和常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英语口语课程结合实际,这样做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确实使学生能力有所提高。

(3)专业知识专题讲座。

为了让学生听,说英语,不懂专业知识是比较困难的。我试图利用业余时间开展专业知识讲座。当然,这对教师是一个挑战,首先教师要对某些专业的基本知识学习掌握,才可以给学生选题。从普法知识到简单商务对话下工夫。学生不但了解了社会常识,在口语训练中有很大辅助作用,对学生真实能力培养起到很大作用。

2.进行案例教学

在分析案例中开展教学活动,努力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打破每节课程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记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有效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在实践教学时间安排上,每两个学时安排30分钟作为案例教学时间,约占课时的三分之一。提前一周布置案例题目,让学生预习准备;在发言对象选择上,可以两人一组,或三人一组,可以进行单人口述,也可以两人或三人对话;在案例设置上主要围绕国内外当前政治、经济和生活及自然景观等。注重由浅及深、先易后难。结合英语教学,适合选择为课堂教学的案例很多,比如:英国的人口、英国的宗教、英国大学、美国地理、美国人口迁移、美国的经济危机、国家领导人外事出访讲话等。在口述过程中有主讲学生,其他学生可以补充,充分利用预订的30分钟。另一种方法是:结合听力材料,每听完一段英文材料后,教师根据材料内容设置话题,让学生课后做准备,上课的时候,用一定时间让学生对老师提出的话题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既让学生了解时事政治、人文地理等社会常识,又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避免哑语教学,对学生有着极大吸引力,让他们产生兴趣,真正实现学生学以致用,实际能力有很大增强,努力达到英语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

3.利用先进教学手段促进听力能力提高

目前,英语专业听力课程设置的课时数比较少:每周只有2个学时,而且仅限于一二年级。要利用每周一节听力课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其效果可想而知,所以要提高英语听力水平,就要适当增加听力课时。另外,听力课授课方法要改变传统依赖教材,过于依赖磁带光盘,内容单调枯燥的情况,充分开发多媒体教学超链接设备,增强课堂听力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用播放学生易于接受的异国风土人情、文化教育等短片。这样既锻炼学生的听力,又使学生对所学异国文化有所了解,坚持久了,学生的听力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

三、强化英语素质教育的思考

英语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上述提到的探索与尝试只是英语素质教育“万里长城的第一步”,远远不能达到教育的本质要求,需要在各方面进一步加强。英语口语素质教育能够推进,需要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充分认识英语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当前形势下,英语口语已� 要摒弃口语教育可多可少、可有可无的错误观点和看法,树立口语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

2.深化教学改革

一是可以加大课时量,以便增加口语案例教学空间,对学生就业或继续深造大有益处。二是改变考核方式,由以往书面考核向随机考核与集中考核相结合,书面考核与口头考核并重的方式过渡。三是对任课教师进行再培训,给他们提供机会,创造条件,通过多种方式加强教师口语能力。同时,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养,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3.全新的教学与教育目标

努力从重视知识传授,智力培养向重视能力、情感培养转变;从以学习知识为主的“知识目标观”向以学习方法为主的“能力目标观”转变;从培养知识型人才向培养“创造型人才”转变。确实为国家发展所需人才出发,培养有用的人才。

4.设立全新的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给传统教学内容带来强大的冲击,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基本理论与真实世界相关的教学内容变得越来越重要,而那些大量脱离实际、简单的知识传授和技术培训的教学内� 其次,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会发生巨大变化,将由原来的文本性、线性结构变为多媒体、超链接结构形式。总的来说,教育内容的发展趋势将是教材的难度增加,重视基本理论,强调知识内在联系。依据高难度、高速度和理论化原则重新编写教材。在课程设计上重在教学结构合理,教学内容少而精,着重使学生掌握一般基本原理以发展学生认识能力。制定教材大纲要着眼于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而不是现成知识的传授,着力培养学生实际能力。教材的多媒体化,利用多媒体,尤其是超链接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呈现声音、动画、录像及三维景象教材,使学生身临其境,必然会提高学生的能力。课堂教学作为一门艺术,有许多值得探索的地方。为了提高外语教学质量,贯彻重视学生素质教育,我总结出以下几点做法:(1)用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出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2)用善意的竞争激发学生潜在能力;(3)用形象、趣味加强学生记忆;(4)用创设情境开发学生智力;(5)用赏识教育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6)用自我素质的提高加强对学生的指导;(7)用反馈教学检测、巩固学生的知识;总之,英语口语素质教育是高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必须认真对待,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将努力探索、认真实践。

作者:姜楠 单位:上海政法学院外国语学院

第七篇: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实践困境及其对策

一、当前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实践困境呈现

(一)文化素质教育的总体定位模糊。

长期以来,一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总体定位模糊是一个较普遍的问题,具体而言,更多地表现在对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价值与功能的漠视和曲解,也就是“专业至上”思想的最好注解,即认为文化素质教育充其量只不过是专业教育的一种点缀和补充。在市场经济的诸多诱惑中,一些高校从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专业及功利主义色彩,在专业主义为主的前提下,非专业及非功利性的文化素质教育是不可能真正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之中的。除此之外,诸多高校能否大力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还受到兴趣主义的困扰。兴趣� 学生感兴趣就开设课程,不感兴趣就取缔课程。很显然,这是一种很肤浅的看法,不仅消解了文化素质教育的丰富内涵,而且直接导致了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定位模糊偏差。

(二)课程设置存在明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目前一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在课程设置层面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主要体现在:第一,内容陈旧、单调、特色欠鲜明,教学内容和水平大多数还停留在对家庭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文化素质教育缺失的补课层面,事实上,并没有真正发挥出在更高层次上大学教育对全面提升文化素质的教育功能;第二,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成长规律缺乏研究。对于现代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在网络环境中,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缺乏有效指导,导致大学生对铺天盖地而来的教育内容无所适从,不能有效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人的发展。第三,相关专业课和人文教育课内容的相关度低,尚未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交融,课程连贯性和完整性不足,缺乏合理的“课程梯度”;第四,课程设置不成体系,有一定的盲目性。在课程设置方面,多数课程因人设课,一些价值不高的课程也往往混杂其中。主要表现在:强调政治素质的培养,忽略最基本的公民素质培养;重视人文知识的传授,忽略人文精神的培养;强调实践环节,忽略在实践环节上的综合性考虑,没有与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有机结合;部分学生对文化素质课的认识态度不端正,不重视、混学分的现象普遍。因此,某些素质教育课程教学往往成了教师的“独角戏”。

(三)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与激励机制。

如前所述,由于对文化素质教育课的定位及教育目的和内容认识不清,使目前一些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仍然是“跟着感觉走”。迄今为止,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尚未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切实可行的评价机制。现实情况是,很多高校对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的评价要么流于形式,要么缺乏章法,根本无法实施。由于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激励机制的缺乏,“双高”学历教师上课率低,即使在其相关职能部门不惜重金打造,但是老师的积极性仍然不高,似乎不为所动,上文化素质课实属无奈———或是课时不够,或是其他原因。更为重要的是,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相关教师在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等方面得不到学校的应有认可,因而教师上课积极性极大受挫,只是为了课时量或获取课时费才开设素质课。因为在上述环节未能把是否上好素质课纳入制度体系,所以很多任课老师都认为无所谓。教学质量高低不一、水平参差不齐,从而导致素质课的教学质量得不到明显提高,老师无所谓,导致在学生的眼里也无所谓。所以,文化素质课的开设不应该单纯强调“量”的扩张,更应强调“质”的提升。开设的课程重点应该考虑哪些课程真正对学生的素质提高有帮助,是有利于学生的个体成长的。这些课程一方面没有先备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另一方面修课深度等要求不低于专业课水平。要有重点地开好这些课程,使学生从授课中真正受益。

二、加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实践的对策思考

使文化素质教育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而又稳定的道路,无疑是高校面临的一个既现实又迫切的问题。笔者认为,为破解这一实践困境,思考如下:

(一)准确定位,使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依存、相互补充。

模糊定位是导致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实质上就是缺乏对文化素质教育价值功能的深刻认识。该问题其实就是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紧张缺乏调适所引发的系列问题,定位模糊的时候,就会把文化素质教育看做是专业教育的一种补充,或者是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而开设在专业教育之外的一种补充教育。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准备定位就是把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看做是一种平等的互补关系,它们都各自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都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单一的文化素质教育或专业教育都不是大学教育的中心,只有经过整合后形成的整合态才是大学教育的中心。把文化素质的形成明确纳入进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标中去,并通过明确而具体的教学设计实现这一目标。

(二)规范操作,实践两种理念。

首先,“树立两种态度,培养两种能力”,即树立对待知识的态度和做人的态度;培养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交流的能力。文化素质教育课除考虑让学生学知识、增长见识外,更应该树立关注对待知识的态度和做人的态度及获取知识的能力和交流的能力。通过文化素质课的开设,最终学生应获得“两种态度,两种能力”的训练。其次,注重培养文、理科交叉思维模式,取代各科知识的简单传授。文化素质教育课应避免简单的单一的知识传授,在传授过程中应注重不同思维模式的人才培养,通过“学习方法”和“探索模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注重向学生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正确的判断思考方式,使学生善于学习、创造,有助于使学生符合当今和未来社会的要求。文科学生加强理工科自然科学方面的思维模式,理工科学生加强文科人文社科方面的思维模式训练,这样通过文、理科交叉思维模式的训练,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最终促使学生的潜在创新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顶层设计,着眼于学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和高素质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的实现。

应强调顶层设计,由专门的文化素质课负责部门统一根据总体目标和要求设计文化素质课的学分、选修要求及开设何种课程等。同时对开设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大纲及教学质量进行评估等,进而取代那种由学院自行安排、自行申报课程状况,否则容易造成“因人设课”、杂乱无章的状况,严重影响文化素质课的授课效果。文化素质教育不是学校某一部门的小事,而是涉及整个学校发展全局的大事。所以,从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大局出发,探讨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与激励机制,既在教师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等方面实行政策的适当倾斜,千方百计地调动教师尤其是经验丰富的“双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又强化对文化素质教育课教学质量的全面评估,想方设法提高文化素质课程群的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杨黎红 单位:吉首大学素质教育中心

第八篇:高校素质教育民间音乐课程重要性探究

一、民间音乐课程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民间音乐课程可以提升高校学生文化修养

高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高级人才的摇篮,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产生的作用不单是审美教育,更可以发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人才的重要效果。多种多样的民间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优秀代表,经历了时间的检验可以说是人们智慧的结晶,比如我国的古琴艺术就以其悠久的历史以及优秀的文化内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产生的音乐类型也各不相同,都是当时、当地人文风俗的一种体现,学生通过度这些民间音乐的学习与欣赏可以对不同地区的生活状态进一步的了解,比如不同民族的信仰、服装特点等,而且也可以对其历史背景加深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二)民间音乐课程可以促进学生情感品质、民族精神的培养

优秀的民间音乐可以净化人的心灵,给人以真和善的启迪、美的熏陶以及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就像孔子所倡导的那样,音乐可以构建个体的心理情感结构,也可以促进“仁”的发展,通过音乐的学习最终实现人自身思想品质的完善,促进人的健康人格的形成。高校学生通过对民间音乐课程的学习可以美化心灵、涤荡性情的作用。另外,民族精神的形成以及发展也可以通过民间音乐课程的学习来实现,民间音乐中对于民族的文化内涵、历史征程、人民情感等都能够进行真实的体现,对于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是一种艺术形式的呈现,高校学生学习民间音乐课程之后可以对中国的历史文明更加了解,可以提高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以及自豪感,最�

二、民间音乐课程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增加民间音乐课程的投� 在高校中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与民间音乐相关的课程,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比如《戏曲欣赏》《民歌鉴赏》等,这些课程都可以让学生对民族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而不仅仅是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这与素质教育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相符合。在民间音乐课程的推广中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比如利用校园广播进行优秀民间音乐的播放、举办民间音乐表演比赛等等,这些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地去进行民间音乐的学习和探索,也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二)利用不同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力

在民间音乐的课程教学中应该避免只重视知识讲解的误区,教师应该有效的进行知识面的延伸,结合民间音乐作品的产生背景以及相关音乐常识、描画的景色等进行讲解,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促进其对音乐的深入理解。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现代新形式的民间音乐加入到教学中,这种流行与传统的结合更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也更加便于理解,有的流行歌手也会演唱一些具有民间音乐特点的歌曲类型,学生可能 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民间音乐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在声音以及图像等的多重感受之下进行学习,这样可以使其更加生动的体会到民间音乐的美。

三、结束语

民间音乐课程在高校的素质教育中可以发挥到以情导善、陶冶情操的作用,学生通过学习和了解民间音乐可以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提高音乐的鉴赏水平,了解中国多样化的民间音乐形式,由此可以看出民间音乐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存在的差异,高校在发展中需要积极的加强民间音乐课程教育的完善,提高民间音乐教育的地位,对民族文化进行更好的发扬。

作者:张媛 单位:长春大学音乐学院

第九篇:高校德育教师素质教育优势地位探究

一、高校德育教师是思想理论水平较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高校德育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系统的研究和学习,能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完整的体系用教授的方法展现给学生,用自己的信仰来鼓舞、感染、教化学生。在马克思主义信仰上,德育老师无论从学习还是讲授方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是任何其他老师所无法比拟的。同时,由于自己的信仰让德育老师对自己讲授的课程有着热情,德育教师真信马列,讲起道理理直气壮,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感染力,通过德育教师的理论讲解会对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产生重大影响。

二、高校德育教师在学生素质教育方面有相应的科研成果、经验

在高校中,很多德育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在德育领域他们有着相应的科研成果,他们将这些经验、成果在备课的过程中进行加工整理,用于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在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条件下,有些书上的理论会与实践脱节,有些理论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时代的要求,这些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授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地用自己的科研成果、经验去填补书上的空白,整合一些新的理论。特别是在一些现实性很强的问题,必须有一些前言的理论来填补空白,此德育教师对这项工作是责无旁贷的。从目前来看,高校德育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产生的大量科研成果、经验填补了素质教育过程中书本和现实对接的空白。

三、高校德育教师有敏锐的政治头脑,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政治参与

青年学生被称为社会政治生活的晴雨表,社会政治生活的变化必然会在他们思想上留下投影和烙印。但是由于大学阶段正处于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政治参与热情高,但缺少社会生活经验,对于一些事情容易头脑发热,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当遇到社会上的贪污、腐化现象,以及高校的收费、教学、服务等与自身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时,由于政治参与的不成熟,他们的参与感和表达方式上存在着反差,往往会引发他们的非制度化参与。此类事件虽不普遍,但影响较大,直接威胁到学校和社会的政治稳定。这都需要一些相关知识的普及,而课堂系统学习是一个重要环节。而高校德育教师有敏锐的政治头脑,可以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有针对性及时将其学生的一些不良趋向消灭在萌芽状态,使青年学生的政治参与向良性有序的方向发展。

四、高校德育教师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理论联系实际是一项重要途径。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将学校里的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将课内的一些知识让学生带到社会上去实践。一项调查表明,大学里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德育教师可以利用德育的优势,带学生到革命圣地、工厂、企事业单位参观,让学生利用假期搞社会调查,利用课堂讨论厘清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请名人专家到学校做报告,观看教育电影等。这样做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可以将课堂上的理论放入现实中进行检验,得到升华,从而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追求欲望和创新精神,可以获得良好的素质教育效果。

五、总结

高校德育课教师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名高校德育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任务的艰巨性和光荣性,不断改进教育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理论素养,使高校德育课的教学水平不断迈上新的台阶,为我国的素质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武香利 单位: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第十篇: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体育文学作用及实施途径探析

一、人文素质教育内涵及现状分析

(一)内涵

关于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至今仍没有确切定义,学者们对此争论较多,可以说是百家争鸣,各执一说。就连什么是人文,至今也没有确切的说法,有关资料记载,国际上仅人文一词的解释就有二百多种。汉学中“人文”一词是“人人文成”的简称。《易经》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已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也就是说,以人类最好的文明教化天下,这就是人文。由此我们来给人文下个简单的定义,即所谓人文素质,就是将人类优秀的人文成果通过传授知识、环境熏陶使其内化为人的气质和修�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应该包括知识、修养和能力三方面的内容。首先,在知识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要让大学生基本了解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体育及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的知识;其次在修养方面,大学生的人文修养体现在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与文明的行为举止,通过人文素质的教育,教会怎样做人;第三,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即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其个性发展,激发其创造能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包括的内容很多,有以弘扬爱国主义为主要目的的历史与人文教育、有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与道德观教育、有以社会主义为核心的公民教育、有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要内容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建立和以陶冶情操为主要目的的文学艺术教育。

(二)现状分析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如何激发大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与高度的民族责任感,热爱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使他们懂得作为社会主义中国公民应承担的义务与责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热爱集体,热爱人民,成为具有高尚人格与崇高理想的人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针对大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重要的是普及。面对所有学生去努力完成传播人文知识、重建人文精神,实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工作,任务艰巨。目前,各类高校不论是在校的还是已经毕业的学生,相当一部分人存在专业成绩十分优秀,但人文知识修养、人文精神十分缺乏的现象。这种结构不成比例的知识,阻碍了大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以至出现“有知识缺人文,有学问少修养”的现象。就其深层原因,主要是因为在部分高校出现教育目标功利化倾向。在科学技术知识普及不够的同时,又出现了忽视人文教育的倾向。校园环境的建设中忽视人文氛围的培养,加之没有一支品学俱佳的人文师资队伍,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案的不健全、人文素质教育实践较少等原因,都直接影响了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

二、体育文学在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体育文学的涵义

所谓的体育文学,它是从体育的基本精神及立足于此的体育的现实状况出发所进行的文学性的虚构,是体育与文学相结合的产物。文学要通过包容各种形式的文化来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自古以来,体育运动就是其重要的反映内容。体育文学的出现,使得体育活动的文化内涵及艺术魅力能借助于文学艺术的形式进行衍生,文学也因此而拓展了其表现的空间。具体说来,针对各类日常的体育锻炼、各级体育赛事的组织与欣赏,用文学手法去描写运动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拼搏精神和情感体验;通过对重点人物的形象刻画,宣扬诚信与爱心,强化榜样的力量;在竞争中体现公平、正义,倡导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通过对体育运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描绘,展现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升华爱国主义主题思想。

(二)体育文学在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新时期的体育文学,其创作特点体现了人性皈依、道德评判等多元价值,通过绚丽的笔触对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加以全方位、多角度、充满动态感的文学描述。而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也彰显了体育文学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主义精神,对体育文学的进步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极大地扩充了体育文学在当代的发展空间。在满足学生了解人性和生活真谛的阅读期待基础上,其所追求的价值取向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现代人格,可以在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在人文素质教育中促进知识结构的丰富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让大学生在知识、修养和能力方面得到提升。体育文学通过独特的体育视角,结合其刻画的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再现社会体育生活的方方面面。把体育文学引入高校学生素质教育过程,有助于加深大学生对社会、人生的理解。体育文学的熏陶,通过对社会的具体认识,去了解历史,体验体育。在相互情感交流、心灵得以净化的同时,丰富了大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其知识结构也得到了极大地拓宽。

2.在人文素质教育中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

认识美、判断美、欣赏美和塑造美是现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在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体育文学不仅可以有效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同样可以帮助大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升对生活的热爱,成长为美好生活的建设者和创造者。跳水、体操等体育项目的动作衔接,团队比赛技战术配合得行云流水,无不体现出一种流畅之美。而作家们能将这种灵动通过笔端,诉诸文字使之定格。体育文学的存在犹如无声的音乐,凝固的诗,它通过展现人生的价值,对美的追求来陶冶性情,塑造灵魂。让学生的思想在这些文字中找到了美的家园,并能按照美的要求去创造生活。

3.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人际关系

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和人际关系的培养,高校开展的人文素质教育功效更加明显。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运动员展现给我们的不仅是强大的体能,娴熟的技艺和精妙的战术,更呈现出积极向上、勇于拼搏、适应环境、超强自控的意志品质以及团队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大量体育比赛的场景通过体育文学的描写得以再现,使大学生在接受体育文学熏陶的同时获得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就必须具备必要的基本知识和技巧。通过体育文学教育,不但可以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培养学生在不同场合中的正确举止和行为,营造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同时也可以帮其树立正确的成功观以及克服困难的决心,培养自信、乐观、豁达、合群的优良品质。这一切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人际关系的加强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以体育文学为特色的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途径

(一)强化对体育文学作品的阅读指导

伴随着中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国体育文学的实践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今正步入又一个发展的春天。一些优秀的体育文学作品如《扬眉剑出鞘》《中国姑娘》《女篮5号》《何振梁申奥日记》《中国打开奥运之门》《倾斜的足球场》《马家军调查》等在相应的历史阶段,都产生过较强的文学效应和社会效应。高校学生体育文学阅读可以课程的形式开展,分年级、分阶段进行。低年级阶段可由老师指定体育文学作品进行阅读。阅读过程中进行集体讨论,同时注重加强自我理解。高年级的提高阶段,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自主选择体育文学作品作为阅读内容,并制定相应的阅读计划,教师则逐步减少指定阅读内容和指导,以强化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创作阶段,在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基础上,选取学生感兴趣或熟悉的体育运动项目作为体育文学创作对象,尝试以创作体育文学的方式来表达学生对生活的理解。

(二)举办主题活动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要着眼于高校学生的广泛参与。学生是人文教育的主体,结合高校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整体安排,在纳入体育文学这一新的元素时,要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成为人文教育的推动力。通过举办体育文学欣赏、体育文学沙龙、体育文学创作等主题活动,可以拓展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他们的人文修养、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也可以通过征文、讲座、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相互交往能力,以促进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综合提升。

(三)参加实践

素质教育论文 篇14

体育教学要求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正是素质教育要求的结果。素质教育同样是追求人才整体全面的发展,希望使学生在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生活技能素质等都得到发展。这就是大学体育教学追求的目标相互结合相互呼应。大学作为学生学习生涯的重要阶段,也是一个重要的塑造自己的转折点。大学不同于小学、初高中的教学,大学主要在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这就更加要求大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注重素质教育,不单单是书本知识的传授。尤其对于体育教师来说,这更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教学过程。在大学中,由于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省份,不同的背景,这样学生就会出现一系列带有他们各自独特特性的问题出现。由于生活习惯的不同,会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各种问题,产生各种情绪,而导致各种思想以及心理问题。在大学这个阶段,在即将步入社会这个重要的时期,体育教师更加应该重视学生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生活习惯等内在素质的培养和塑造,这将直接关系到即将步入社会这一代青年人的整体素质,也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所以,在大学的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对于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如何实施

(一)教师以身作则,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师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严格要求自身,以身作则。教师是素质教育实施的载体,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老师来实施于学生。因此,教师就应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准则,在体育教学中起到主导作用,积极组织开展各类的体育活动。通过各类活动的组织,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品德等方面进行教育。并且能够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在教师积极的响应素质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并且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样才能在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领和指导。大学生一般在20-24岁左右这个年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对这个社会以及各个方面有了一定的认知。对于学生已有思想的改变是十分困难的,所以这就更加要求在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以素质教育的目标为自己的行为导向,去指引、开导学生。根据学生自身的心理、身体特点去安排课堂,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适应素质教育要求,转变体育教学思想

现在的体育课的教学,要改变以往的思想,改变传统的只以教授体育基本知识、技能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体育教师要顺应时代的要求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技能知识传授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独立组织管理、以及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等方面的能力。要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培�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锻炼学生自我,培养顽强的意志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体育教学的课程中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断的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这才是新时代的需要。比如来说,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是以老师为中心,听从老师的管理。但是在大学中,需要做到听从老师管理,但是也需要挖掘自身的潜能。在课上,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发的组织一些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就可以锻炼学生自身的组织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再比如,老师可以组织一些分组的比赛或者游戏,让学生体会到团结的力量,认识到相互配合的重要性等等。学生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基本素质,并且具有较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能吃苦耐劳、有战胜挫折的勇气和信心,有较强的组织观念和服从意识,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宽容与忍耐等等,就能适应社会生存环境,使之真正成为社会所需求的人才。

(三)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调整

素质教育论文 篇15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校;体育教育管理;现实困境;理性思考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体育教育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健康成长。而高校体育教育管理的成熟度,将直接影响和左右人才的培养效果。但从教育现代化的视角下出发,传统的高校体育教育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前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化体育学习需求,迫切需要寻求改变,把握体育管理工作的核心。最终从多角度着手,提出可行性方案。

1高校体育教育管理现状

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今天,高校体育教育管理环境面临革新。从当前高校体育教育管理现状出发,其创新变革主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其一,经济环境的转变使得人才需求发生变化。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核心则是人才的竞争。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良好的教育管理环境是人才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从企业的需求角度出发,要求人才拥有较强的专项技能和身心素质,且具备较强的开拓、创新精神,而体育教育管理则是以人才的综合� 对于高校体育教育管理而言,核心则是要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但学生本身的个体差异明显,如何准确的把握管理工作的核心,使得体育教育更具针对性,对其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只有全面把握学生的个性学习需求,才能够发挥体育教育的有效性。由此可见,教育环境下主体地位已然发生转变;其三,学校的规模效应,使其本身要寻求管理方法。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得校园人数增加,学校规模扩大。这对于体育教育管理而言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原有的体育教育管理模式已经很难发挥作用,迫切需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以此来满足在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要求[1]。综上所述,从高校体育教育管理现状来看,多元需求下的管理效果并不乐观。

2高校体育教育管理的现实困境

2.1体育教育管理目标不明确。体育教育管理目标是高校体育教育工作开展的关键所在,也是重要的参考依据。但结合实际情况发现,高校有关于体育教育管理目标并不十分明确,在内容制定层面都是按照固定的教学框架执行,教学目标的针对性明显不足。且由于目标的制定缺乏针对性,仅仅是为了达成体育教育的整体目标,从而造成体育教育管理目标发挥不出实际效应。体育教育管理目标的不确定性,导致体育教育管理工作受到影响,有效性和科学性不足,很难为学生的综合成长提供保障[2]。2.2体育教育管理方法较单一。体育教育管理工作虽然近年来在高校已经得到关注,并且针对性的做出管理方案层面的调整,但从实际的管理情况出发,体育教育管理依旧摆脱不了方法单一的问题。即在开展体育教育管理的过程中,采取刚性的管理策略。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使得高校体育教育的“教”与“学”的环境较为固化,体育教育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很难融入更多创新性的内容,最终严重影响教学有效性,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不利。这种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体育教育管理模式,由于刚性管理理念的存在,导致管理方法较为单一,很难发挥出管理的灵活性和柔性特征,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体育教育很难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求[3]。2.3体育教育管理评价不合理。从当前高校体育教育管理的整个流程中来看,很多学校在开展管理过程中,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教学过程的管理上,认为体育教学过程的有效管理,所能够展现出的体育教育效果将全面提升。在这种错误的认知下,体育教育管理评价处于一种被忽视的状态,评价内容不够合理。从体育教育管理评价的本质出发,其所得出的评价结果,可以被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成为体育教师优化体育教学流程的主要参考指标,一旦该评价结果的有效性缺失,所产生的问题则是学生失去对体育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4]。

3高校体育教育管理的理性思考

高校体育教育管理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也是决定体育教育价值展现的核心内容。从前文的现状分析以及问题总结中已经可以看到,当前高校体育教育管理,迫切需要从管理目标、管理方法以及管理评价体系等多层面着手,最终为高校提供优质的体育教育管理框架。3.1建立多元化的体育教育管理目标。体育教育管理的核心目标是服务于学校体育教育,关注的对象是学生的健康发展。基于此,在体育教育管理目标的设计层面,要坚持多元化管理目标的制定。如建立人员管理目标、物质条件管理目标、教育过程管理目标以及情报信息管理目标等。将教育管理的重点放在不同层面,目标的针对性更强,也能够使得管理有效性全面增强。人员管理目标层面,还包含了管理人员、体育教师、普通大学生、高水平运动员,需要针对不同的群体制定可行性目标,才能够发挥出管理的有效性。而物质条件强调的内容则是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基础设施等。总之,多元体育教育管理目标的制定,要保证内容符合多个层次的管理要求,最� 3.2探索柔性化的体育教育管理方法。传统的高校体育教育管理方法,多采取刚性的管理模式,造成体育教育管理有效性不足。为解决该问题,高校要采取柔性的体育教育管理方法。其一,在开展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要高度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管理中融入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以此来激活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感受柔性教育管理理念带来的改变;其二,体育教育管理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柔性化和人性化的管理特征,结合学校体育教育的实际情况,以市场对于体育人才的需求为核心,发挥出管理的价值;其三,高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体育教育管理并非一刀切的模式,柔性化的管理能够及时调整管理策略,最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强化自身综合素质。3.3完善体育教育管理评价体系。当前对于体育教育管理评价应用不足的问题,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即学校高度关注体育教育管理评价的重要性,并将评价结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来,在科学的分析与评价之后,建立现代化的体育教育管理评价体系。当然,整个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也需要强化监管,以科学的检验标准来展现出管理有效性,使得学生能够在科学的评价体系中,感受到体育教育本身的魅力。对于体育教师而言,也需要将得出的评价内�

参考文献

[1]李华伟。高校体育类专业学生阶段性教育管理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8(38):201.

[2]张玺。人文体育观的确立与高校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运动,2018(7):85-86.

[3]赵增明。学生体质下降对高校体育教育管理的警示[J].新西部,2017(30):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