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安全论文【优秀15篇】》
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越来越迅速,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那么,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论文 1
轨道交通系统是一个独立的、封闭的系统,有自己的信号指挥系统,比其它的公共交通工具更加安全。但是由于轨道交通运量大,设施设备的科技含量较高,一旦发生事故就会形成比较严重的后果。所以,安全管理对于轨道交通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1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003年2月18日韩国大邱市发生了严重的地铁纵火案,造成133人死亡、300多人失踪,财产损失高达460亿韩元。大邱市的地铁火灾给各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安全提出了警示,我们有必要审视一下我国目前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便提高轨道交通的安全管理水平。
1.1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现状
在硬件方面要突出预防为主的概念。例如,车箱使用阻燃材料,电缆电线也是阻燃的。如果燃烧起来,也只能是冒烟,不能着火。站区间工程均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属一级耐火建筑。
在管理方面,2002年11月1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此法适用于所有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位,理所当然也适用于交通部门,包括轨道交通运输部门。《安全生产法》的实施为轨道交通的安全管理提供了法律基础。
随着上海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和行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为适应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实施,1999年12月成立了上海市轨道交通管理处。该部门是上海市交通管理局领导下负责本市轨道交通运营行业管理、行政执法管理、前期专业规划管理等具体行政管理和执法机构。
轨道交通管理处通过制定规章,通过人员管理、设备管理、环境管理的综合作用来实现轨道安全管理。其主要职责有:
指导并监督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安全制度的建立、实施;
通过安全管理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对安全管理的制度和法规做出修改;
合理配置安全设施资源,保证安全管理工作的进行;
协调各职能部门,妥善解决安全管理的问题。
1.2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韩国大邱市地铁事故原因主要是人为造成的火灾。但是火灾发生后,当时有很多安全管理措施不得力,包括指挥调度不当、司机失职、乘客缺乏逃生知识等,造成了灾害后果的扩大。
从硬件设备上来看,我国轨道交通都把安全问题放在了第一位,在设计时都考虑到了防和救的结合。但是从管理角度看,如何加强安全管理和教育却还存在一些问题。
从1999年和2000年两年中上海轨道交通1、2号线发生的各类事故的分类统计看,轨道交通中一般性事故与险性事故的比例为5∶4。从事故原因来看,一般性事故多是由于乘客没有遵守安全乘车规则造成的;而险性事故多是由于工作人员职责疏忽引发的。此外还存在借车运营产生事故隐患的问题。
从以上轨道交通事故的原因分析中可以发现,存在于安全管理中的一些问题:
(1)随着体制的改革,城市轨道交通部门安全监管的范围、人员、规章制度也都在变,这样就容易形成管理上的漏洞,出现规章制度的不健全、安全考核和相关措施不到位的情况。
(2)轨道交通安全监管缺乏必要的手段,使安全监管工作难以实施。
(3)虽然硬件设施较为完善,但轨道交通工作人员、管理人员防灾意识有待提高。
(4)对乘客的安全宣传力度不够大,乘客缺乏发生事故后如何保护自己的有关知识。
2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的若干因素分析
从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现状和问题来看,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的因素主要是人、车辆、线路以及法律等因素。
(1)人的因素
城市轨道交通要以人为本,轨道安全管理也要以人为本。应充分考虑乘客的因素,保障广大乘客的安全。由于乘客的素质对轨道交通安全有很大的影响,很多事故都是由于乘客没有遵守乘车规则造成的,所以应加强对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识的教育,减少由于乘客拥挤造成对轨道交通安全的威胁。另一方面,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工作人员疏忽引发事故的比例也较大,而且后果严重。几乎每一起重大事故都与工作人员的失职有关系。据韩国专家和媒体分析,导致大邱地铁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工作流于形式,导致了火灾发生后司机失职行为。因此对工作人员进行法制教育、技术教育、安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紧迫的。
(2)车辆因素
在大邱地铁中虽然车站上安装了火灾自动报警设备、自动淋水灭火装置,但是车厢内为了防止触电均没有安装这种装置;此外,车厢虽然使用的是耐燃材料,但在燃烧后会散发大量的有毒气体。因此车辆所使用的阻燃材料是否合格、安全装置是否充足有效,对轨道交通的安全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车辆是否符合运行要求、车辆技术状况好与坏,会直接影响轨道交通的运行安全。
(3)线路因素
轨道交通是一个封闭式的交通系统,线路是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事故的产生与线路情况有一定的关系。如地面轨道交通平面交叉口的密度较大、区间隧道内的照明条件差、缺少信号标志等都会影响交通安全。
(4)法律因素
在韩国,现行的《消防法》只注重固定建筑和设备,而忽略了交通工具的安全法律政策。同样,在我国现有的轨道交通政策法规中,对安全管理虽有原则的、定性的要求,但缺少具体的管理条文及定量的衡量标准,也缺少有关交通安全管理的法律政策。
3加强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措施和手段
轨道交通作为现代化城市的快速交通工具,安全状况是其管理水平和各种质量的综合反映。“安全第一”是乘客的根本需求和首要标准。轨道交通的安全包括消防安全、行车安全、综合治理安全等诸多方面。除了一些突发性事故外,大多数安全事故都是有前兆的。为了更好地避免事故的发生,必须从以下各方面着手来做好安全预防工作。
(1)加大对工作人员和乘客的安全教育
作为轨道交通的运营者和使用者,轨道交通的员工和乘客都会对轨道交通的安全运营产生影响。首先,作为轨道交通的管理者,应建立和完善设备运行状况计量检测体系,确保设备运作的安全度;制定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增强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给职工营造一个良好舒适的工作环境,并结合人体疲劳周期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应经常对司乘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和教育,使工作人员掌握危险时保护乘客减少伤害的技能,在发生事故时能及时地组织乘客疏散。其次,作为乘客,应该增加有关安全、文明使用轨道交通的知识。
例如,在车厢内发生意外的事故时,处于第一现场的乘客应该及时阻止事故的恶化;在事故发生后应听从地铁广播和工作人员指挥,紧张有序地离开事故现场;平时应多注意站厅站台上的各种安全标识。
(2)加强硬件设备的安全防范措施
从设备角度考虑,可以增强机械设备的安全系数。比如采用先进的阻燃材料、使用安全屏蔽门以减少因为拥挤而失足落下站台的危险、采用防滑花岗石防止因滑倒而导致的事故、增加车站和列车上的安全监测和预防设施等。
(3)完善安全管理法律政策,强化安全管理力度
从政府角度看,有关主管部门必须规范轨道交通安全管理标准,强化安全管理力度,并相应出台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法律,建立完整的交通法规体系,制定关于地铁运营和防灾的综合安全对策,使轨道交通的安全监管工作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通过加强安全管理工作,使整个轨道交通运营体系的安全服务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论文 2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对城市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从经济学角度考虑,轨道交通安全具有公共产品特性、生产力特性、资源配置特性。因此,要把轨道交通安全和城市发展协调统一起来,以达到安全效益的最佳状态。
关键词:公共产品;生产力;资源配置
轨道交通由于具有快速、环保、运能大等特点,已成为各大城市发展公共交通优先考虑的项目。据统计,我国现有20多个城市正在建设或规划建设地铁等轨道交通项目,在建线路总长度超过390公里,有1500公里线路正在规划建设中。轨道交通在给人们带来便捷舒适的同时,也面临着由于人、车辆、机电以及社会灾害等因素而导致的安全问题。
轨道交通的安全性,对城市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有必要从经济学角度对轨道交通安全问题作出一些思考。
1轨道交通安全的“公共产品”特性思考
“公共产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产品。非竞争性是指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就是同一单位的公共产品可以供许多人共同消费,某些人对该产品的享用,并不影响他人的享用;排他性是指公共产品一旦提供给公众,不论何人都可以享用,任何人不得加以排斥。
安全属于社会秩序的范畴,是对人、对财产、对环境保护类的无形产品。轨道交通安全具有“公共产品特性”,表现在消费上不具有排他性,不会因一些人的“消费”而影响其他人的“消费”。但是,会因某个人或某一些人的不安全行为而导致安全这一公共产品的隐性短缺或显性短缺。例如,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在没有形成事故以前,个人是“免费”消费着他人所制造的“安全”这一产品。但若个别人不遵守安全规程甚至违法犯罪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将会危及无辜,不仅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 同时会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例如,今年7月份英国伦敦地铁爆炸;1995年3月日本东京地铁毒气;2003年2月韩国大邱地铁纵火;2004年2月莫斯科地铁爆炸、大火等案件,伤亡惨重,损失、影响巨大。
地铁公司作为企业,其力量毕竟有限,不可能无限制地承担这类公共安全的社会责任。市场取向的改革带来了发展和繁荣已被实践证明,但市场不是万能的。公共产品的特性导致市场失灵,使政府调节成为必要。关系到社会整体利益的公共交通安全问题,单个企业无力承担起全部义务,政府应当作为公共产品来供给。
公共产品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公共产品是指政府通过微观参与提供生产性基础设施。轨道交通的投资与建设可由政府部门负责,授权地铁运营公司以经营权,并将基础设施以租赁形式租赁给地铁运营公司,象征性地收取租赁费。由于轨道交通安全所具有的公共产品特性,决定了国有企业能够更好地完成相关任务。国有企业的投资主体主要是国家,国家比任何个人更有全局观念,更关注社会的均衡发展与民众的利益,能够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充分考虑社会效益。
相对而言,非国有市场主体往往更注重经济效益,不愿意为承担社会责任而承受利益损失。因此,从轨道交通安全所具有的“公共产品”特性出发,经营轨道交通产业一般仍应以国有经济为主,有条件地允许一部分非国有经济的介入。
广义的公共产品除了基础设施外,还包括立法执法、反恐防暴、公共政策、各项制度安排等。针对地铁运营中可能发生的灾害性事故,需要政府向社会提供防治这些社会性灾害的公共产品。为保证轨道交通运行的安全,越来越需要政府提供如公共政策、政府规制等广义的公共产品。公共政策是政府实施调控和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可以为轨道交通各经营主体提供行为规范、基本准则和行动指南,并为广大乘客制定安全乘车的行为依据。政府规制作为政府的一种治理工具,意味着政府通过制定特定规则约束企业经营者的经营行为,也就是要约束因为个人利益最大化动机的过分膨胀而导致他人与社会公众安全利益受损。
在保证轨道交通安全问题上,政府的作用应当进一步加强,要根据需要和可能不断推进政策创新,保证公共产品供给的安全性。
2轨道交通安全的生产力特性思考
安全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物态和条件,还是一种具有经济效益的活动,是通过对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合理组织、控制和调整,以减少事故和降低事故损失,达到人、技术、环境的最佳结合,间接促进了经济增值的。一种活动。安全活动既具有自然属性,又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它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同时,还受到社会生产关系的影响,因此,安全具有生产力的特性。
生产力是生产能满足人类需要的有用物品的能力。轨道交通安全具有生产力特性,一方面是指它体现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具有一定的社会和经济属性,由于轨道交通安全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已成为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轨道交通安全状况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从一定程度上讲,轨道交通安全程度是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生产力是由人的要素和一系列物的要素结合而成的有机体系,轨道交通安全也是受到人、车辆、机电等人的和物的因素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外轨道交通事故分析证明,这些因素是导致轨道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从人的因素看,既有因乘客未遵守安全乘车规则所导致的事故,也有因为工作人员职责疏忽而引发的险性事故。从物的因素看,车辆、轨道、供电、信号等故障都可导致事故的发生。
生产力反映的是人类的劳动能力,生产力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类劳动能力的发展,是人类科学知识、实践经验、操作技能和社会结合能力不断累积和提高的结果,因而人是生产力中的首要因素。
统计表明,几乎每一起重大事故都与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有关,所以抓运行安全首先要抓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包括法制教育,技术教育,安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工作人员牢记“安全第一”的运营准则,任何时候都不能心存侥幸和麻痹大意。
迅速的反应和正确的措施是处理紧急事故和灾害的关键,只有增强员工对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才能把事故与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为了保证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除了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思想教育,还必须进行事故应急处理模拟演练,逐步提高各有关专业和工种工作人员的应变能力、协同配合能力和对事故的综合救援能力,达到锻炼员工队伍的目的。
为了提高轨道交通的运营安全和运输效能,提高生产力水平,还必须抓住其他车辆、轨道、供电、信号设备等一系列物的因�
生产力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能力的发展,而人的能力的发展又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通过革新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扩展新的劳动对象、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促进管理的科学化等多种途径,被运用于生产过程,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取决于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取决于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的作用渗透于轨道交通安全的每一个要素,离开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综合应用,安全运营就不可能得到强有力的保证。
首先要用科学技术促进人员素质提高,用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思想观念教育广大员工,使他们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工作方法,掌握岗位所需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其次要提高车辆等装备的科技含量,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运营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其中采用自动化程度高、安全性能好的系统设备,是提高运营系统安全性的重要基础。现代城市中,地铁是人流最为密集的公共场所之一,其可靠运行是地铁安全运营的前提条件。把这些机电设备纳入统一的智能化的管理,通过自动化系统对这些设备进行科学高效的监控管理,是确保地铁内安全的关键因素。
3轨道交通安全的资源配置特性思考
满足人类欲望的物品可分为“自由物品”和“经济物品”。“自由物品”是指人类无需通过努力就能取用的物品,如阳光、空气等,它的数量是无限的;“经济物品”是指人类必须付出代价方可得到的物品,即必须借助生产资源通过人类加工出来的物品。相对于人的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的资源是不足的,稀缺的。从经济资源稀缺性的事实出发,就产生了资源配置的问题。
轨道交通安全属于“经济物品”,它是通过政府、企业、乘客和车辆、轨道、控制系统等一系列因素相结合而生产出来的。社会资源是有限的,社会对安全的投入受到客观经济水平的限制,它的数量不是无限的,如何在有限的安全投入下,获得最大的安全效益?这使轨道交通安全具有了资源配置的特性,即必须在现有的条件下,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最大限度地增进轨道交通的安全,实现最优化。
安全资源配置是安全活动与安全产品生产之间的资源配置比例和安全活动各环节之间的资源配置比例问题。可以这样认为,轨道交通的设计和建设属于安全产品的生产,而轨道交通的运营则属于安全活动。
一方面,在一定时期可控资源是一定的,这些资源一部分配置在产品生产上,另一部分配置在安全活动上。
产品生产与安全活动之间的资源配置比例决定着生产与安全之间能否协调统一,决定着轨道交通安全所能达到的广度和深度。所以,在安全资源配置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安全资源配置问题首先要解决多少资源配置在产品生产上、多少配置在安全活动上,安全资源配置应该以最优化作为配置效率的标准,以实现安全产品生产与安全活动的协调统一。
过去,政府或企业抓轨道交通安全基本不介入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只是在投入运营后承担起安全监管或实施工作,将安全资源倾力投在运营中,这是不合理的配置方式。实践证明,运营环节能否正常和安全,和前期的方案论证、设备和信号的选型、以及设计和施工环节具有前因后果的关系。
因此,在轨道交通建设、开通运营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一体化”经营的优势,在设计、建设、运营中,有效实现安全资源的合理整合,通过运营部门全过程参与新线的设计、建设和调试,将运营现场的经验与实际问题带到设计工作中,使设计充分考虑运营安全的需要,将安全的关口前移到设计、建设阶段,把对事故的事后的弥补转变为事前的主动控制,使安全资源在安全产品生产和安全活动中得到合理配置。
另一方面,安全活动各环节资源配置的规模、结构,决定着安全活动成效和安全保证程度的高低。轨道交通运营企业是安全活动的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同时也是运营安全的责任主体,经济效益和安全保障共处企业体系中。企业必须明确和落实相应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对安全活动各环节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进行统筹考虑,按照轻重缓急合理使用资金,及时满足各项安全需要,提高运营设施设备完好率和安全可靠性,使有限的资源在安全活动的各环节中处于最佳均衡状态,提高安全活动的成效。
探索和研究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的经济学问题,就是要寻求安全活动的最佳方式和有效途径,使安全活动和人的工作生活合理地结合,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实现[:请记住我站域名/]人、技术、社会三者的最佳安全效益
水上交通安全论文 3
1创新安全监管机制
水上交通安全监管机制要从安全监管责任、安全宣传教育、现场安全检查、监控手段、安全考核5个方面创新。a)安全监管责任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纵向+横向”签订机制。落实安全监管责任是做好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组织措施。要进一步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省、市、县、乡镇、村组、企业、船主、船员各方应承担的责任,签订纵向+横向全方位安全管理责任书,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联合监管安全责任体系。b)安全宣传教育实行“正面+反面”教育机制。安全宣传教育是提高全社会安全意识的重要途径。要不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积极开展正面宣传教育、反面典型宣传教育、事故案例宣传教育和警示教育,利用各种形式、各种渠道使安全知识进企业、进村组、进社区、进学校、进码头、进船舶,逐步提高管理人员、从业人员、群众的安全防护意识。c)现场安全检查实行“日常+抽查+暗查+互查”检查机制。现场安全检查是安全检查的最有效措施。采取海事执法人员依法现场检查和企业、船舶、船员自查;定时和不定时;定量和定性;日常检查、抽查检查和暗查相结合的办法,全方位开展安全检查工作。加大现场巡航巡查力度,加大水上交通安全现场检查的频次。特别要注重不定期暗访抽查和互查,发现问题和隐患及时处理。d)监控手段实行“传统方法+先进技术”监控机制。先进的监控手段是水上交通安全有力保障。要在坚持传统死看死守监控方法的基础上,逐步引进比较先进的监控手段,比如应用GPS卫星定位技术、GPRS移动通信技术、GIS地理信息技术、移动视频等技术。特别是在目前情况下能全面普及安装固定视频监控系统,逐步实现船舶航行预警和报警,船舶动态监控,快速搜救定位,事故调查取证等功能。力争在5年内使山西省的水上交通安全监控手段实现跨越式发展。e)安全考核实行“年终考核+平时考核”考核机制。安全考核是对一个单位安全工作的整体评价,是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重要举措。将水上交通安全工作目标考核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建立管理绩效评估制度结合起来。根据山西每年5月至10月是水运黄金期的实际,应将这一阶段现场考核做为全年最重要的考核,打破多年来形成的。年终考核一锤定音的模式。
2创新安全监管实践
2.1严守四条防线
a)严守隐患排查防线。要开展定期不定期、常规式、动态式、拉网式隐患大排查,对排查出来的隐患登记造册、分析情况、确定性质,责任到单位、到人,确保整改到位,不留死角。b)严守监测预警防线。建立和完善监测预警预报工作机制,进一步落实县(乡镇)和一线船管人员责任,坚持正常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密切监测天气、隐患点动态变化,建立并完善水情传递接收机制。坚持三省区交界水域水上交通安全管理联系会议制度,确保电站放水、冲沙、泄洪,水库腾库、调沙的水情及时传递到基层管理单位、企业、船舶和船员。c)严守专项整治防线。根据各地实际,自主地开展行之有效的专项整治行动,如渡口渡船专项整治行动、渡口码头标志和标牌专项整治行动、无证非法航行专项整治行动、无证非法营运专项整治行动、旅游船旅游等专项整治行动。做到专项整治行动有始有终,认真评估专项整治行动的效果,确保专项整治行动取得实质性成果。d)严守水上交通安全监控防线。尽快建设和完善视频监控系统,加强视频监控系统的运行管理,加快船载移动视频建设,建议新建船舶都要安装移动视频,逐步做到视频监控全覆盖。同时进一步完善覆盖各级政府分管安全的领导、涉水部门、交通海事、有船乡镇、船管员及水上从业人员的水上交通安全信息短信平台,及时发送恶劣天气、水情预报、隐患通报、安全常识等信息。
2.2严把八道关口
a)严把制度落实关。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和法规、特别在生产一线要全面落实六不上船、六不出航、洪水枯水流凌期停航、救生衣行动、停航封渡、无证航行无证运输等安全管理制度,坚决防止客渡船冒险航行,带病航行,超载航行。同时,完善企业向政府、船员向社会承诺制度,健全基层领导包片、海事执法人员包船的安全联系责任制,实行渡口、码头船舶联组营运管理模式。b)严把现场安全监管关。突出重点时段、重点区域、重点船舶、重点环节“四个重点”的安全监管,同时不放松对边远渡口、单船渡口、渡船和一般时段的监管力度。充分利用海事监督车、船开展水上交通安全巡查,积极销毁非法营运渡船,集中拆解非法挖沙船的动力装置,严厉打击渔船非法载客行为。c)严把规范建设关。积极探索开展水上交通安全评价工作,建立规范科学的水上交通安全评价体系,要对水上交通安全危险点和重点危险源做出明确的定位和届定,丰富水上交通安全长效管理机制内涵,大力开展公益性渡口建设,完善渡口码头安全设施,积极稳妥推进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积极推进平安船舶、平安渡口、安全船员等创建活动。d)严把市场准入关。以强化市场监督、维护市场秩序为目的,对全省客船(客渡船)、货船、旅游船(高速船)等进行调研,摸清船舶运力结构、技术状况、经营者资质等情况,强制报废应报废的船舶。新增运力,实行个人申请,村委、乡镇和运输企业主管部门加注意见,航运部门和海事部门进行严格审核,联合会签后,方可建造或购置船舶。把达到报废年限的船舶、船员配备不足和本辖区从未使用过的新船型且又没有经过航行实验或存在技术疑问的船舶坚决堵在水运市场以外。对无技术船员来源、不申请检验、存在技术隐患或需修理的船舶,一律不准进入水运市场。e)严把船舶检验、船舶适航关。强化现场监督检验,加大对“三无”船舶的打击力度,坚决取缔“三无”船舶。对多次发生违章、多次故意违章的船舶,列入重点跟踪检查对象,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积极开展船检证书的签发规范化管理,对未经有关部门许可的滩涂造船点给予取缔处理。船舶检验实行分级负责制,并且按“谁检验、谁负责”的原则建立船舶检验质量和验船人员责任追究制,增强船检人员的责任意识,确保船舶建造和检验质量。为严格现场监督管理,建立“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检查制度,彻底消除问题查不出、隐患不治理、违章不处罚等危及水上交通安全现象的发生,确保船舶处于适航状态。f)严把船员适任关。认真开展对船舶配员和船员适任证书的检查力度,特别对“船证不符”、“人证不符”超航区或超航线航行的船员进行重点打击。重点对航行于“十库一线”的船舶和“四客一危”船舶船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知识进行评估。严格船员的考试发证秩序,完善船员培训、考试、发证评估质量管理认证体系,实行培训、考试、发证彻底分离制。为确保船员质量,按“谁培训谁负责,谁考试谁负责,谁发证谁负责”的原则实行责任追究制,有效保障船员质量。g)严把应急救助关。注重应急救助机构建设,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大力开展船舶自救互救培训业务,组建和培训应急救援专业队伍,有针对性地开展水上应急演练,确保发生险情和事故后应急救助这一最后防线有效实用,能发挥及时快速救助的作用。h)严把海事执法人员能力关。通过对全省海事行政执法队伍整顿,把握好海事系统进人关,认真执行海事行政执法人员道德准则,积极开展业务和能力培训、建设,使海事人员行政执法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确保海事执法人员依法依规开展监督。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理论的研讨和创新,要针对新形势下水上交通安全生产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转变思想观念,不断地去探索研究、去总结完善,努力在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理念、机制、手段、办法和措施上进行创新,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手段,特别是充分运用和发挥网络信息技术、高科技技术等手段,使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不断提高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论文 4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特殊的环境,一旦发生严重事故不仅会使公众和社会蒙受极大的损失,还会有损城市和政府的形象。因此,建立一个有效的危机控制和管理机制,预防危机的发生,提高危机处理能力,把运营中的危机给社会造成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已成为城市轨道交通管理者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国在危机管理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危机管理研究更是在近几年才开始。国内一些学者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管理提出了不少有益的观点,如施毓凤等针对影响轨道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提出了安全管理措施,陈铁等提出了建立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安全管理体系的相关建议,张殿业等基于系统论的观点从宏观方面构建了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研究的框架结构体系,但从危机管理角度分析的研究仍较少。
美国学者戴维斯·杨(DavisYoung)曾提到,“面对任何危机,你首要的目标是尽快结束危机。而比这更重要的是要做到防患于未然。”的确,如果能在危机发生前做好防范工作,尽早发现引发危机的苗头,就能预测危机的未来发展,按照事前制定的应急预案并结合实际情况,果断采取措施,将危机扼制在萌芽状态。因此,本文着重从事前管理的角度来分析危机管理,讨论如何建立城市轨道交通危机事前管理体系,更好地预防和应对在轨道交通运营中日益频繁的突发事件。
1城市轨道交通的危机影响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在施工阶段和运营期间可能发生的危机可分为自然和人为两大类,如:
由地震、气象灾害引起的路面塌方、洪水、轨道故障等;
列车出轨、相撞及车辆本身的故障;
供电设备、线路及信号控制系统的故障;
乘客拥挤造成的意外事故及人员不慎落入或故意跳入轨道引起的事故;
严重的社会灾害,如爆炸、毒气、火灾等。
鉴于城市轨道交通本身空间狭小以及人员和设备密集的特点,一旦出现突发事故,疏散和抢救都会十分困难,因而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都较为严重。为此需对轨道交通突发事件作影响分析。
1、1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易损性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由轨道、通信、信号、电力、供电牵引、屏蔽门、防灾报警(FAS)、设备监控(BAS)、电力监控(SCADA)、人防、车辆段及车辆、自动售检票、环控通风、控制中心、电梯和自动扶梯等子系统组成。与其它复杂系统一样,轨道交通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及系统与系统外部有很高的关联度。一旦某个子系统发生变化或受到侵害,就会迅速影响和波及到其它子系统,形成连锁反应,进而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功能,造成系统部分或整体功能的瘫痪。如电力子系统的供电部分出现了问题,将会影响通信、牵引、信号、监控、通风等子系统的运作,轻则影响列车的正常运行,重则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
1、2利益相关性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所以倘若出现事故,影响范围将会十分广泛。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出现突发事件(事故)时与其它相关的外部对象之间的利益关系。
①乘客是轨道交通最主要的服务对象,同时也是最直接的受害者。轻微的事故会令乘客受惊,被困于车内或车站内,影响正常的出行时间;严重的事故甚至会对乘客的人身财产和安全造成损害。
②事故令运营管理部门蒙受经济损失,需要承担危机后的处理费用。若有个别人员出现操作不当或玩忽职守时,还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③城市轨道交通的投资者可以是个人、企业或政府,无论是何种投资者,出现事故后都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④城市轨道交通事故除了对乘客有直接的影响以外,对其他社会公众也有一定的影响。例如一些准备搭乘轨道交通的公众不得不改乘其它交通工具,打乱了正常的出行计划。从长远看,严重的事故还会使公众对轨道交通的安全性产生怀疑,这可能影响轨道交通以后的客流量。
⑤城市轨道交通事故对沿线的物业包括房地产商和各类商家企业有间接的影响。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建成运营使沿线的房地产价格上涨,同时也使沿线各商铺营业额上升,因此事故的出现也会使他们的利益遭受损失。
⑥严重的事故若频繁发生,会令社会对政府产生不信任感,影响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威信。
⑦城市轨道交通事故会有损城市的形象,对举办大型活动、吸引投资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
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从局部还是整体来看,轨道交通事故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形象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做好轨道交通危机管理特别是事前管理,有效地防范危机发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城市轨道交通的危机事前管理
从世界地铁100多年的运营历史来看,地铁事故中火灾发生的频率最高,造成损失最大。
鉴于地铁火灾事故的严重性,下面将着重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特别是地铁的火灾事故进行危机管理分析。
2、1地铁火灾的特点及应对措施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地下部分仅有车站的出入口、通风亭及隧道口与外界相通,所以地铁中发生火灾将比地面建筑物中发生火灾更具有危险性。地铁发生火灾时的主要特点文献中已有阐述,本文重新概括如下:
1)热交换困难,散热慢。地铁建筑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发生火灾后产生了大量热量;而这些热量只能通过与外部联系的孔洞进行热交换,因此热量会大量积聚,使灾情进一步加剧。
2)高温高热全面燃烧。热量大量积聚的后果就是导致“全面燃烧”现象,这时隧道内的温度可以高达1000℃以上,即使穿上特制服的消防员也难以进入隧道扑救。
3)排烟困难,浓烟积聚不散,能见度低。地铁建筑的封闭环境使得物质燃烧不充分,产生大量烟雾。一旦通风系统被破坏,会令浓烟更难散去,给人员的逃生和救援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
4)地铁里面的设备燃烧后容易产生有毒气体。据国内外资料统计,地铁发生火灾时造成的人员伤亡,绝大多数是因中毒、窒息所致。
5)人员疏散难度大。发生火灾时,人们普遍会出现恐慌心理,行动混乱,容易发生相互践踏的情况。人员撤离的方向是由下而上,与浓烟的扩散方向相同,人员逃生的出口可能就是喷烟口;而浓烟的水平扩散速度为0。5~0。8m/s,垂直扩散速度为1~5m/s,比一般人的疏散速度要快。
6)扑救困难。由于上述产生的高温、浓烟、有毒气体,导致现场视线不清,场面混乱,而常规的大型灭火装备又无法进入起火现场,因此给扑救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对地铁的潜在火灾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之后,就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危机缩减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安装自动监视和自动报警系统,用于全方位监测车站、主变电所、车辆及通信设备,实时收集各方位的信息,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能够在第一时间通知中央控制室。
采用先进的设备也是必不可少的。韩国大邱地铁的车厢内未安装自动报警设备和自动淋水灭火装置,也未采用先进的阻燃材料,易燃材料燃烧后产生了大量毒气和烟雾,导致了事故的扩大。上海地铁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充分,它拥有两套自动防火设施,两级自动监控系统,一级设在车站,一级设在中央控制室。自动灭火喷淋系统,有水喷和气喷两种,可以针对不同的火灾原因进行调控。地铁隧道里还设有专门的排烟装置,一旦发生火灾,隧道内的事故风机系统就会启动,在最短时间内排出有毒烟雾,防止窒息。
地铁出现的突发事件有可能导致供电中断。在突如其来的黑暗状态下,人员会出现无助、沮丧与恐慌的心理,极易发生混乱,造成严重伤亡。因此,在断电情况下能持续提供光源十分关键。安装发光疏散标志完全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些安全标志在完全失去光源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利用自身的蓄能发光,使人员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中能找到逃生的方向,及时撤离。
控制烟气的方向也是很重要的方面。在通风系统设计的时候要考虑烟气的流向,使烟气按照一定方向流动,最好能与人员撤离的相反方向排出,这样能便于人员的撤离和救援工作的开展。
其它的一些具体措施还包括:
①严格按照防火规范设计;
②合理选用建筑和车体材料;
③站内和车厢合理地配备必要的消防设备;
④在车厢、车站内安装广播,以便于传递信息,指挥疏导;
⑤加强日常的管理与维护,及时发现火灾隐患;
⑥健全相关法规制度。
2、2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要点
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是一个不断检验不断完善的过程。首先通过地铁火灾发生时对人们逃生的不利条件作简要分析,从而得出编制预案时需要注意的一些情况,然而进行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
1)制定应急救援预案时应注意的一些情况
(1)在火灾发生时,由于火情信息发布的延误而导致了很多人未能在火灾形成初期撤离,错过了最佳逃生时间。
(2)面对突发火灾事件,人们的心理会出现过度的焦虑、无助、沮丧与恐慌,�
(3)人们可能对逃生通道不熟悉,未能在最短时间内撤离。
(4)发生火灾时,由于逃生指挥信息传导的不通畅,公众和救灾人员沟通不足,导致火灾疏散时效率降低,损失增大。
2)制定应急救援预案时的编制要点
(1)事故发生时指挥机构在最短的时间内向公众和工作人员发出警报并及时进行疏散。
(2)发生火灾时应通过广播和现场指挥人员给公众以成功撤离的信心,避免由于恐慌造成的混乱和践踏的发生。
(3)进行应急救援时,应尽量对逃生路线进行科学引导。同时,在进行地铁设计时,应考虑到事故疏散时客流对逃生口的要求,对站台宽度、出入口与通道、诱导标志和事故照明设备进行综合考虑。
救援预案还要重视应急救援时信息沟通的作用,充分利用地铁专用通信系统,通过车站有线广播、闭路电视系统和电子显示屏将灾害信息和逃生方式及时传达给公众。
2、3应急救援组织的建设
城市轨道交通应急救援组织是由若干个部门组成的工作机构,负责运营事故应急演练等事务以及应急救援行动的开展和事故现场善后等工作,是危机发生时的中心指挥系统。整个组织以紧急指挥中心为核心,由信息管理部门、联络部门、调度部门、救援部门和后勤保障部门组成。紧急指挥中心是整个组织结构的重心,负责协调事故应急期间各部门的运作,统筹安排整个应急救援行动,分配任务和调度人员,保证救援行动能紧张、有效、有序地进行,避免因行动混乱和各自为战而造成的不必要损失。
2、4救援技能培训、演练以及对公众的危机教育
组织建设与技能培训及演练是密不可分的,否则组织也只是一个空壳子。对于救援组织来说,救援人员从结构上分为车站工作人员、专业救援人员两个层次。由于车站工作人员是最先接触火情的,所以加强对他们的应急培训,将对火情的控制和人员的疏散起到很大的作用,不能只单纯等待和依靠专业救援人员来进行人员救援和火灾扑灭工作。
另外,由于火灾具有突发性、紧急性和迅速蔓延性,救援并非都能按照预案来进行,灭火和疏散人群的最佳时机稍纵即逝,所以必须培养车站工作人员的临机决断能力,将危害程度减到最低。定期进行不同范围、不同级别的火灾应急处理的演练也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演练能够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应变能力和综合救援能力,优化应急救援流程,以提高事故发生时的救援反应速度,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
由于面对突发的火灾,公众会表现出惊慌、恐惧,容易发生拥挤,出现相互践踏的惨剧。因此,加强对公众的应急措施的宣传教育是城市轨道交通危机管理非常重要的一环。当危机发生时,公众可采取适当的自救措施,在救援人员的配合下迅速撤离危险区域,最大程度地减少伤亡。在公众的危机教育方面,可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1)政府设立教育和培训基金,用于鼓励和支持非营利组织和公众组织开展教育工作;
2)出版安全普及读物,放置在各地铁车站供大众取阅;通过公益广告和报章、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提高公众危机意识;
3)在地铁车站清楚标出消防信号、消火栓、逃生通道等标识;
4)订立“开放日”制度,让公众参与危机模拟演练。
3建议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现代城市最大的基础设施之一和交通系统的主干,是城市的生命线,承担着大量的城市客运交通,对促进城市繁荣、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因为这样,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城市轨道交通的危机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部门的共同协作配合。
从危机事前管理的角度,建议成立一个有专家作指导的危机应急管理组织,完成下列几方面的工作:
①分析以往事故,总结经验;
②建立预警系统,收集信息,评估风险;
③制定应急预案;
④组织人员培训和模拟演练;
⑤加强对公众的危机安全教育。
危机应急管理组织的成立和危机管理工作的开展,将有效地降低城市轨道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减少事故发生带来的损失。
交通安全 5
交通安全
生命是惟一的,是宝贵的,世界因为生命而变得精彩。可交通安全就像一颗***一样,只要你一大意,没有按照交通规则的命令做,他就会在你身旁爆炸,炸得家庭支离破碎,炸得亲人都纷纷地哭泣了起来。虽然交通规则是无法改变的,但我们应该提高警惕,遵守交通规则,尽量不要让悲剧发生。
我们家邻居的红红她今年读一年级,她的爸爸非常不遵守交通规则。有一次,她爸爸去接红红。一路上,只见他东张西望,观看着旁边的风景。嘴上还哼着一段段音乐。由于他没有集中注意力,而闯了红灯。“砰――”的一声,他的。生命就被“死神”不明不白的钩去了。红红在校门口等了半个多小时,发现爸爸还没来接他,他继续等,等来的却是悲惨的噩号。红红怎么哭,也都哭不回她爸爸的生命。这样,一条他、人命就不明不白的失去了。
我们可不能向红红的爸爸那样,不遵守交通规则,我们应该在心里“生长”出交通规则。让我们同撑起生命的晴空吧!加油!人类们,警钟已经敲响了。
601班 蒋伟
道路交通安全论文 6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政府部门的大力投资,我国交通环境得到改善,交通事业快速发展。但交通安全 先进的道路设计是提高交通安全的重要保障。因此,道路设计对目前交通安全的影响就面临较大的考验。
1 、道路设计与交通安全
合理的道路设计要考虑自然环境、运营安全、道路性能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一定要采取平纵线形,以消除在道路事故多发点的安全隐患,保证行车安全。在道路的设计上,安全是首位,采取道路立体线形的设计,可以为驾驶员提供舒适、和谐的驾驶环境,提供最大化的安全保障和人性化的服务。在道路设计方面,因为地物是客观存在而无法改变的,所以要求在设计上必须要和道路几何图形相结合,而方向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整个交通工程的设置,对道路营运安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 、道路因素的重要内容
2.1道路线形
平曲线半径与交通事故率关系很大,曲率愈大,事故率愈高,尤其是曲率大于10°以上时,事故率急剧增加;道路竖曲线半径过小时,易造成驾驶员视野变小,视距变短,易发生事故;长、大纵坡对载重汽车行驶很不利,重车车辆往往需要长时间地连续爬坡,致使车速减慢,妨碍后续的快速车辆,因此超车需求增多,“强超硬会”的可能性增大。同时,下坡会使制动器制动效能减弱,更易发生交通事故;交通安全的可靠性与道路的线形组合是否协调密切相关,线形组合不利会导致事故增加。
2.2道路标志标线
道路交通设计中,改善道路标志标线是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限制速度和利用交通标志标线来改善视距。视距和速度是成反比存在的,速度越高视距越小,视野越窄。视距不足,紧急状况下驾驶员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做出避开危险的操作。目前,我国的高速公路标志标线采用了国际标准,但是对于一、二级和二级以下的公路仍采用了一些旧的标准,所以在这些道路的实际行驶和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因为交通标志的欠缺和不标准,导致事故频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缺乏正确应用道路“路权分配”标志;第二,采用非标准设计,造成车辆的不平滑运动,严重干扰公路交通流;第三,二级以下的公路道路中线和地面标线已经老化、模糊不清,引不起驾驶员足够的注意。
2.3路侧安全性
我国二级和二级以下公路路边防护,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一些路况差的山区,根本没有刚性防护栏,形成黑点,导致交通事故频发。还有一些公路采用的是非车辆防护装置,只能起到安全警示作用,却无法防护车辆冲出。
2.4道路路面质量
路面的强度、稳定性、平整度和抗滑性是影响道路安全行驶的重要因素。不平整的路表面会增大行车阻力,并使车辆产生附加的振动。城市内快速环道具有车速高的特点,其路面结构中较小的破损都可能导致大的交通事故。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交通事故调查中发现,路面湿润、降雪、结冰时的事故率分别为路面干燥时的2倍、5倍和8倍。
2.5道路平面渠化
道路渠化的作用是将不同类型、不同速度及不同方向的车辆分流,这是一种采用物体分离的方法和措施。其优点是效果好、成本低、工期短。我国对二级和二级以下的公路渠化较少,或者是因为渠化方法不合理,造成“空间路权”模糊不清,而驾驶员为了尽快找到车辆出口而盲目地违章行驶,造成交叉口处车辆的冲突和碰撞,引发交通事故,而且事故的责任人很难定性。
3 、道路设计对交通安全问题的改善措施
3.1设置合理、良好的视距
在道路设计中,视距问题尤其重要,经常用到的有停车视距、超车视距和会车视距,另外,还必须保证驾驶员在平面交叉口、平曲线弯道内侧具有良好的视距。如果有障碍物存在于交叉口视距三角形内,就会在某些地方形成盲区,既会使司机缺乏安全感,也容易造成被交道路的车辆冲突,使紧急情况来临时驾驶员做不到及时反映,从而因采取措施不当而造成事故。公路的弯曲地段很容易造成驾驶员的视距不足,为了增大视距司机们习惯把车辆靠到道路中心线甚至对向车道,这种做法很危险,如果出现对面迎来的行驶车辆,很容易造成两辆车正面相撞,或者司机为了互相躲避而撞向侧面。
3.2 道路平行线形设计
在我国公路的平面线形设计中,道路平面线形的使用主要是直线、圆曲线、回旋线,对各种线形的选择,应结合各种因素进行考虑。直线是道路设计中运用最广泛的线形,直线在设计过程中有勘测设计简单、距离短的优点,但直线单调。驾驶人员容易产生乏味感,降低集中力。驾驶人员在直线路段一般都会加速行驶,故过长直线的运用不利于行车安全。设计选用直线线形时,一定要十分慎重,要对该路段的圆曲线半径、超高、视距、运行速度进行检验。
3.3道路纵面线形设计
纵面线形的选择要考虑到驾驶员的视觉感受,采用视觉连续、平顺而圆滑的线形较为适宜。纵面线形应注意纵向坡度和变坡点处的竖曲线设计,与平面线形相比,在视觉上往往是影响线形质量好会的主要因素。道路设计原则上按在同一设计车速路段保持同一行驶状态来进行设计,纵向坡度受车辆和行驶性能的影响较大。爬坡能力明显不同的车辆混在一起,如不采用适当纵向坡度和在路段设置爬坡车道,就会降低道路通行能力和发生交通事故。因此,纵坡坡度一般以平缓为宜,要在经济容许范围内按尽可能较少的降低车辆速度的原则来确定,最大纵坡与不同纵坡最大坡长一般不宜采用。当不得已而设置陡坡时,应对运行速度进行验算,以确保道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符合要求。
3.4 平纵组合设计
在对道路的平纵组合进行设计时,要首先遵循满足汽车运动学和力学要求的原则,同时还要考虑到汽车司机在视觉和心理上的感受。在视觉上,平纵组合的设计要能够使驾驶员视线连续并得到自然的诱导,同时,只有平纵面线形的指标大小均衡,才能与驾驶员的视觉、心理保持协调。
3.5线形与道桥、隧道的配合设计
对于行驶速度要求较高的道路,除特殊结构的大桥外,均应符合路线总体布设的要求,使桥头引道与路线的线形连续、均衡,避免线形的突变而引发交通安全事故,桥头引道的纵坡不宜过大,过大容易引起桥梁结构的安全。隧道、隧道洞口连接线与路线的衔接应符合路线布设的总体要求,隧道进出口前后是交通安全事故多发路段,因此,隧道进出口附近的平、纵面线形均应满足要求,进出口前后 3S 范围内的线形设计应保持一致,进出口纵坡也应满足车辆行驶要求。
3.6合理设置交叉口的位置和数量
平面交叉口最好设置在直线段上,如果情况特殊,必须设置在平曲线上,其曲线半径必须不小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圆曲线半径;平面交叉口尽量不要设置在凸型竖曲线的顶部及其附近;进出交叉口的纵坡和交叉口范围内的纵坡的变化要适当。要严格控制一级和二级公路平面交叉的最小间距。如果两条公路相交,其交叉口的角度要不小于540,交角不够大很容易造成迎面行驶车辆的对象冲突,而且也影响了驾驶员对被交道路的'距离和交通状况的准确判断。
4、结语
道路的设计是影响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在道路的整体设计上,我们不仅要遵循科学性、合理性的原则,还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使道路的设计更加人性化,避免任何安全隐患的发生。通过合理的设计、有效的施工,使运行道路达到良好的道路线形、平整坚固的路面结构、清晰易懂的交通标志、合理有效的防护措施,能为驾驶员提供安全可靠的行车条件,减少交通事故、避免或减轻生命财产损失。
道路交通安全论文 7
摘要:
在本科安全专业的学习中,《道路交通安全》是一门选修课程,也是培养安全工程人才的专业课程。本文简要分析了该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然后从理论、实践、考试制度这三个层面着手,进行了本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探索,以期为广大师生提供参考。
关键词:
《道路交通安全》;课程教学;改革途径
《道路交通安全》涉及到安全系统工程的应用,主要包含了系统安全分析、安全评估以及安全管理等内容。学生学习这一课程,需要掌握交通事故的含义、道路交通安全的重点内容、人的因素与道路因素之间的关系、车辆和交通的关系、道路交通安全设施与系统等知识。所以,要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对本课程实施教学改革显得十分关键。
1、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1.1能够提高交通安全技术水平
技术人员的实践操作水平,决定了交通安全的技术水平。所以,对《道路交通安全》课程实施教学改革,能够促进学生和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创新,从而提升道路交通的技术与装备水准。本专业学生走上社会,来到工作岗位后,便能采取科学的安全技术措施,使得社会交通环境与条件得到改善,进而使交通事故得到抑制和减少。所以,道路交通安全的课程教学改革能够使学生掌握系统而全面的知识,提升交通安全整体技术水平。
1.2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当前,创新精神的培养已� 创新能力不仅包含了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包含了观察、思维及实践操作能力。要培养本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要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实施创新教育。学校和教师应当解放思想,采用新的思维方式了解目前的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并鼓励学生想出适合的应对策略。只有在学习和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所以,加强课程改革,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得交通安全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
1.3能够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交通已� 但从目前情况看,交通事故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威胁到了国民经济与人民的人身安全,并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造成了一定阻碍。从有关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概率仍在上升,伤亡人数也在不断上涨。20xx年因道路交通事故损失的财产直接达到了9.8亿元。因此,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若要促进道路交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相关课程的教学。广大科学工作者要重点探究我国交通环境特征,找出有效的解决对策,并对道路交通安全课程进行改革。这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探索
2.1从理论方面进行改革
从理论层面着手,教师可以将课堂讲授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联系起来,采用多媒体等新式教学方法,取代传统的板书教学。要全面发挥出多元化教学的优势,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及效率。对于《道路交通安全》这门课程而言,其理论知识相对枯燥,学生学习起来可能感到乏味。因此,教师更应当采取启发式教学法或讨论式教学法,让学生更加扎实地掌握丰富的道路交通安全知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积极创新,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前提下进一步强化专业知识。比如,教师可以结合一些交通事故案例,实施案例教学。然后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采用课堂辩论、学生讨论等方法,利用案例进行理论讲解。或是组织交通安全月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思维。
2.2从实践方面进行改革
所谓实践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到一起,还要帮助学生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并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水平以及创新水平。实践教学包含了两个部分,即专业实验与专业实习。前者的主要目的就是养成学生对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认知与实践能力;而后者的目标则是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交通安全工作的意义和规律,让学生对安全设施、监测方式、防治手段等有较为明确的理解。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把握好安全管理的具体措施。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和外界交流,学校可以邀请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来到校内展开学术研讨和交流,向学生传达有关道路交通安全的专业性问题。同时也可以安排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考察与学习,充分了解这些单位在安全管理、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具体操作情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此外,还可以带领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研究科学课题,让学生撰写学术论文,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与问题处理能力。
2.3制定科学有效的考试制度
以往的道路交通安全教学大多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使学生不得不对理论知识死记硬背,因此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同时无益于学生创造力的激发。因此,必须要构建起科学有效的考试制度,提升考试检测的有效性。例如,对于《道路交通安全》课程而言,可以采用过程考核与项目任务联合考核的办法,将具体的评价体系分成三大部分。其中期末考试的分数占据70%,实践课程分数占据20%,平时表现则占据10%。在期末考试时,允许学生开卷考试,学生可以自主整理好理论知识点。考试内容应把应用题型作为主体,并提高题目的灵活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对于实践课程,则要注重考查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依据学生的表现和书面报告,对学生进行评分。平时成绩则包含了出勤、课堂提问等。将这几点综合进行考察,能够更为准确地作出评估。
3、结语
要提升教学水准,实施教学改革便是极为重要的任务。学校和教师要能够认识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并从理论、实践、考试制度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使《道路交通安全》课程的教学方式得到科学改善,从而优化教学效果,使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
对交通安全的看法论文 8
对交通安全的看法论文
交通安全,是指人们在道路上进行活动、玩耍时,要按照交通法规的规定,安全地行车、走路,避免发生人身伤亡或财物损失。下面按照自己的理解我们来看一篇论文吧。
摘要: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事关国计民生、涉及千家万户。如何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意识,做好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维护交通安全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通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并进行深入调研,对当前交管工作有了一定认识。有感而发,撰文如下,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一、工作经验
特点一:强化领导,构建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机制
政府部门高度重视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确定了“政府领导、社会联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工作思路,建立道路交通安全联席会议,明确成员单位职责。修订完善了重大交通事故定期通报制度、事故隐患排查整改制度;制定重特大交通事故处置工作预案,推动了道路交通“大安全”格局的形成。强化公安、交通、农机等部门联合,建立工作联动机制,落实交通安全主体责任,协同开展交通安全集中专项整治行动,初步构建起交通安全社会化的管理机制。自觉接受人大的`执法检查和社会各界的工作监督,有力保障了《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贯彻实施。
特点二:广泛宣传,增强全民交通安全防范意识
积极探索交通安全宣传社会化新途径,开展预防重特大交通事故和“三超一疲劳”等专项整治行动,警媒联动,随警采访,及时报道,提高了整治行动影响力和威慑力。建立机动车驾驶员考试中心和教育基地,首创农村流动车辆管理所,解决了农村交通管理薄弱问题。大力开展警校共建活动,推行交警挂钩学校承包责任制,确保学生上学和放学的行路安全。延伸普法宣传触角,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接受群众咨询,广泛宣传交通安全知识。
特点三:加大投入,提升交通管理信息化水平
加大交通设施投入,改善交通环境。新增停车泊位,增设各类交通标志,施划交通标线,调整了路口信号灯配时。实施交通智能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组建公安交警指挥中心,强化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在重点路段安装高清晰视频监控设备,达到了车辆号牌自动识别、通行车辆轨迹跟踪、超速车辆检测记录、缉查布控和检索查询等信息化管理目标,实现了地区信息资源共享和全省卡口数据查询。充分利用交通管理信息化设备,先后破获一批重特大刑事案件,为建设“平安城市”提供了可靠保证。
特点四:依法管控,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
创新交通勤务模式,推动警力上路、装备上路,组织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攻坚保卫战、查禁酒驾毒驾及涉牌涉证统一行动和打击非法营运机动三轮车等系列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交通违法行为。狠抓路政管理,规范运输市场和出租客运行业秩序,强化“平安农机”建设,开展“清黑打非”专项整治,确保了农机安全生产和道路交通安全的持续平稳。增强为民服务意识,整治交通事故隐患,创新事故调处方法。对全市省道、县道安全设施进行专项排查,投入专项资金进行险情隐患整改,以事故处理“六位一体”为载体,协调保险公司、司法调解进驻事故中队,开展调诉对接,多元化调解,将事故纠纷尽量化解在诉前调解阶段,节省诉讼资源,减少当事人诉累,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二、存在问题
问题一:群众交通安全意识淡薄,交通法律、法规的知晓率还不高,普法宣传的实效性需要加强。
问题二:部门联动机制还不完善;警力与交通监理、农机监理人员不足;农用车辆管理不规范;电动车非法营运问题有待解决。
问题三:乡镇水泥路面破损严重,公路养护资金不足;停车泊位不足,交通基础设施亟需改善。
三、几点对策
对策一:强化交通安全宣传,增强全民交通安全意识
要借助普法宣传教育平台,实施文明交通素质教育工程,探索交通安全宣传社会化新途径,把《道交法》纳入“七五”普法内容认真谋划、统筹安排。深化警媒合作,构建立体化普法宣传网络,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使该法成为群众熟知掌握、自觉遵守的法律。要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弘扬“自律、包容、礼让、文明“的现代文明交通理念,开展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六进”活动,拓展普法宣传覆盖面,把普法教育延伸到上路前、出行前,提高全社会交通安全防范意识,努力实现降事故、保安全、保畅通的目标。
对策二:完善部门联动管理机制,搞好交通安全综合整治
要坚持“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社会联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工作思路,建立重大交通事故研判预防系统和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机制,采取部门会商、跟踪整改等措施,开展道路安全隐患排查综合整治,严肃处理无证驾驶、疲劳驾驶、酒后驾驶、超员超速和农用车违法载人等交通违法行为,预防交通事故,建设“平安大道”。要严厉打击非法营运行为,加大校车监管力度,确保学生出行安全;抓好车辆停放管理,恢复被挪作他用的停车场,提高车位使用率;完善交通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乡镇交通安全责任体系,加强乡道村路管控养护,适时组织专项整治行动,从源头抓好农用车辆的监管,杜绝重大交通事故的发生。
对策三:加大设施投入力度,优化道路交通安全环境
要围绕开展“城乡管理建设年”活动,科学评估道路承载能力和车辆通行指数,统筹规划城乡路网、停车泊位、人行道等基础设施的设计,完善城区路网结构,强化交通节点整治,稳步推进城乡主干道建设。要加大道路交通保障投入力度,扩建和改建市区停车场和停车泊位,增设交通标识及人行过街设施,合理开发地下停车位,适度增加公交线路和频次,抓好公交站点建设维修,在公路与乡道交叉路口处增设“减速垄”,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完成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任务,消除机动车乱停乱放、交通拥挤的隐患。
对策四:加强交管队伍建设,提升交通安全管理水平
要深化“忠诚、为民、公正、廉洁”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抓好公安交警、农机监理、运管监理等交管执法队伍专业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强化业务考评,开展岗位大练兵活动,提升交管执法水平。要加强执法记录仪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协同开展联合执法、交叉执法等专项整治行动,规范执法程序,公正、文明执法,坚决防止办理人情案和关系案。要配齐配强交管执法人员,健全内外监督机制,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业务精通、执法公正的交管队伍,为推动振兴发展,营造有序、安全、畅通的道路交通环境。
农村道路交通安全论文 9
农村道路交通安全论文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广大农村地区的道路交通条件日益改善,乡村道路发展迅速,大部分地区已实现村村通公路,看看下面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论文吧!
农村道路交通安全论文
【摘要】但由于各种因素,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问题越来越来突出,农村道路交通事故逐年上升,并呈高发态势,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与损害。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原因何在、如何进行有效治理,笔者就此作一简要探讨。
【关键词】农村;交通;安全
一、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存在的问题现状
1、农民群众交通安全意识问题。其一,部分村民为了贪便宜、图省事,见车就坐,能挤就挤,从不考虑安全问题,一旦遭遇车祸才感到后悔。其二,车主见利忘义,开无牌无证车、报废车和禁止载客的车辆载客,明显缺乏交通法规和安全意识。农民在生活条件尚未得到改善的情况下,根本不考虑参与道路交通活动的方式问题,。如:农村公路用作晒谷场、堆放场,公路沿线占道的现象相当普遍。
2、学生交通流产生的问题。农村教育体制改革村小集中到乡镇中心办学,给学生交通出行带来状况令人堪忧。这样一来,中、小学校,幼儿上学放学都需由机动车辆接送。但是,部分学生家长为了节省开支,临时雇用部分面的车、二轮摩托车用来接送幼儿。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学生搭乘超载车、货运机动车现象较为普遍。另外,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学生三五成群在公路上追逐玩耍,目中无车,临车横路,搭乘无牌车、超载车、货运机动车。 3、部分货运车辆违法载人现象屡禁不绝。偏远乡村二、三轮摩托车违法载客现象依然存在。轮摩托车一般不受路况的限制,驾驶人多为偏远乡村村民,平时忙完农活,挤出时间赚几个零花钱,以补贴家用。而这些“三无”车辆由于车辆技术状况差,驾驶人员素质低,承担风险能力弱,一旦发生事故,赔偿费用很难到位,给事故处理增加了很大难度。 4、占道乱堆乱放,违章作业现象难以取缔。违法占道作业隐患多,特别是沿袭多年赶集习惯,一到赶集场日,各个村民� 另外,比如建房占用街道、公路有效路面堆放物料;利用路边门面开办汽车修理业务等,不仅影响了道路交通的畅通和车辆行驶安全,还不时引发交通事故。
二、影响农村交通安全的主要原因
1、农村交通安全管理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当前,虽然某些行政村已确立了交通安全员,但大都未建立健全农村墟日安全管理、交通事故责任检查、交通安全定期检查督促、交通安全工作例会等各项日常交通安全管理制度,或即使建立了部分交通安全管理制度,但也未能落到实处,工作流于形式。
2、农村交通安全管理经费难以保障。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农村交通安全协管、交通安全宣传等管理经费不到位,交通安全管理各项措施难以落到实处。
3、交通要素不符合交通安全标准。交通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与“人、车、路”等诸多要素有关。一是交通参与者的素质差。主要表现为:机动车驾驶员的驾驶技术差;沿线村民交通法规知识匮乏;安全意识差。交通行为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二是车辆多、流量大、车型杂、车况差。有汽车、农用车、拖拉机、摩托车、电动自行车等各种车型,可谓应有尽有,车型较杂。有不少二手车,还有拼装车、报废车,车况差。另外,农村公路多为四级和等外公路,弯道转弯半径小,线型设计不合理,通车视线不良,桥面窄、坡度大,平面交叉口多,路况差。
三、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对策
道路交通安全涉及“人、车、路、环境”诸多要素,要切实扭转道路交通安全基础薄弱、基层脆弱、管控软弱的现状,消除存在的安全隐患,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整改。
1、确立政府主导地位,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交通安全管理体制。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社会广泛支持”的大格局。首先,要确立政府主导,将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列入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县级人民政府主导全县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对交通安全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一考核;乡(镇)、村组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管理体制,要落实城乡一体化的交通安全管理经费。乡(镇)主要领导亲自抓乡村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同时,把乡村交通安全工作延伸到行政村,进一步发动农村自治力量,充分发挥农村村级组织的`作用,使各项管理措施真正落实到基层。
2、改善路况,完善交通安全设施,提高行车舒适性。农村道路在新建、改建时必须认真落实交通安全基础设施“三同步”原则。认真落实“谁牵头、谁负责”的工作责任制,完善乡村道路日常养护工作机制,加强乡村道路日常养护,做到责任明确,设施齐全,养护规范,确保路况良好。对农村公路中的急弯、陡坡、视距不良、路侧险要等危险路段进行改造,通过增设防撞护栏,增设标志牌,设置公路线形诱导标志等安全防护设施,提高公路行车的安全性。
3、推进农村客运优先战略,优化车辆结构。实施大客运战略,逐步建立起农村客运车“开得通、留得住、有效益”的有效机制,从而进一步优化农村道路上的车辆结构,建立安全、有序、高效的客运秩序,减少农村交通安全隐患。
4、进一步加强农村道路的执法管理。公安、交通、农机等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农村道路的无牌无证、农用车、拖拉机载人、人货混装、违法占道等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从严查处各类严重的交通违法行为,大力整治农村道路的行车秩序。
5、深入农村宣传,增强农民交通安全意识。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交通安全意识,做好农村交通安全工作的治本之策,不断提高群众交通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
总之,要保障农村道路交通的安全、有序、畅通,切实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离不开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离不开广大交通参与者的共同努力。
道路交通安全论文 10
【摘要】但由于各种因素,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问题越来越来突出,农村道路交通事故逐年上升,并呈高发态势,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与损害。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原因何在、如何进行有效治理,笔者就此作一简要探讨。
【关键词】农村;交通;安全
一、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存在的问题现状
1、农民群众交通安全意识问题。其一,部分村民为了贪便宜、图省事,见车就坐,能挤就挤,从不考虑安全问题,一旦遭遇车祸才感到后悔。其二,车主见利忘义,开无牌无证车、报废车和禁止载客的车辆载客,明显缺乏交通法规和安全意识。农民在生活条件尚未得到改善的情况下,根本不考虑参与道路交通活动的方式问题,。如:农村公路用作晒谷场、堆放场,公路沿线占道的现象相当普遍。
2、学生交通流产生的问题。农村教育体制改革村小集中到乡镇中心办学,给学生交通出行带来状况令人堪忧。这样一来,中、小学校,幼儿上学放学都需由机动车辆接送。但是,部分学生家长为了节省开支,临时雇用部分面的车、二轮摩托车用来接送幼儿。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学生搭乘超载车、货运机动车现象较为普遍。另外,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学生三五成群在公路上追逐玩耍,目中无车,临车横路,搭乘无牌车、超载车、货运机动车。
3、部分货运车辆违法载人现象屡禁不绝。偏远乡村二、三轮摩托车违法载客现象依然存在。轮摩托车一般不受路况的限制,驾驶人多为偏远乡村村民,平时忙完农活,挤出时间赚几个零花钱,以补贴家用。而这些“三无”车辆由于车辆技术状况差,驾驶人员素质低,承担风险能力弱,一旦发生事故,赔偿费用很难到位,给事故处理增加了很大难度。
4、占道乱堆乱放,违章作业现象难以取缔。违法占道作业隐患多,特别是沿袭多年赶集习惯,一到赶集场日,各个村民� 另外,比如建房占用街道、公路有效路面堆放物料;利用路边门面开办汽车修理业务等,不仅影响了道路交通的畅通和车辆行驶安全,还不时引发交通事故。
二、影响农村交通安全的主要原因
1、农村交通安全管理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当前,虽然某些行政村已确立了交通安全员,但大都未建立健全农村墟日安全管理、交通事故责任检查、交通安全定期检查督促、交通安全工作例会等各项日常交通安全管理制度,或即使建立了部分交通安全管理制度,但也未能落到实处,工作流于形式。
2、农村交通安全管理经费难以保障。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农村交通安全协管、交通安全宣传等管理经费不到位,交通安全管理各项措施难以落到实处。
3、交通要素不符合交通安全标准。交通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与“人、车、路”等诸多要素有关。一是交通参与者的素质差。主要表现为:机动车驾驶员的驾驶技术差;沿线村民交通法规知识匮乏;安全意识差。交通行为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二是车辆多、流量大、车型杂、车况差。有汽车、农用车、拖拉机、摩托车、电动自行车等各种车型,可谓应有尽有,车型较杂。有不少二手车,还有拼装车、报废车,车况差。另外,农村公路多为四级和等外公路,弯道转弯半径小,线型设计不合理,通车视线不良,桥面窄、坡度大,平面交叉口多,路况差。
三、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对策
道路交通安全涉及“人、车、路、环境”诸多要素,要切实扭转道路交通安全基础薄弱、基层脆弱、管控软弱的现状,消除存在的安全隐患,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整改。
1、确立政府主导地位,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交通安全管理体制。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社会广泛支持”的大格局。首先,要确立政府主导,将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列入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县级人民政府主导全县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对交通安全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一考核;乡(镇)、村组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管理体制,要落实城乡一体化的交通安全管理经费。乡(镇)主要领导亲自抓乡村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同时,把乡村交通安全工作延伸到行政村,进一步发动农村自治力量,充分发挥农村村级组织的作用,使各项管理措施真正落实到基层。
2、改善路况,完善交通安全设施,提高行车舒适性。农村道路在新建、改建时必须认真落实交通安全基础设施“三同步”原则。认真落实“谁牵头、谁负责”的工作责任制,完善乡村道路日常养护工作机制,加强乡村道路日常养护,做到责任明确,设施齐全,养护规范,确保路况良好。对农村公路中的急弯、陡坡、视距不良、路侧险要等危险路段进行改造,通过增设防撞护栏,增设标志牌,设置公路线形诱导标志等安全防护设施,提高公路行车的安全性。
3、推进农村客运优先战略,优化车辆结构。实施大客运战略,逐步建立起农村客运车“开得通、留得住、有效益”的有效机制,从而进一步优化农村道路上的车辆结构,建立安全、有序、高效的客运秩序,减少农村交通安全隐患。
4、进一步加强农村道路的执法管理。公安、交通、农机等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农村道路的无牌无证、农用车、拖拉机载人、人货混装、违法占道等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从严查处各类严重的交通违法行为,大力整治农村道路的行车秩序。
5、深入农村宣传,增强农民交通安全意识。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交通安全意识,做好农村交通安全工作的治本之策,不断提高群众交通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
总之,要保障农村道路交通的安全、有序、畅通,切实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离不开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离不开广大交通参与者的共同努力。
交通安全监督论文 11
交通安全监督论文
1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分析
我校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可分为毕业设计及毕业论文两类。选题来源一般为教师自拟题目或科研项目中某一部分,选题总体来说比较丰富,包括交通工程各领域,如交通设计、道路设计、道路桥梁结构分析等。总体上而言,我校交通工程专业选题范围较广,基本上涉及到了交通工程各个方面,且与学生就业方向具有较好相关性。但由于指导教师专业方向限制,学生能力限制以及教学条件限制,学生选题自由度实际上不大。在设计类题目中,“交通设施设计”中采用题目大多就有很强工程背景或实际背景,如“建设一路公路改造设计”。此类题目由于具有很强工程背景,可以为学生提供比较全面资料,如实际地形图、地勘报告等,学生参与兴趣较高,而题目又涉及到实际工程中各方面问题,若师生之间能进行良好互动,可取得更好教学效果。“交通设计”则主要针对道路交叉口或者一定区域内道路网进行交通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交通优化设计,如“武汉市二环东段道路出入口控制设计”。此类题目一般以实际问题为依托,学生需要自己采集交通数据及道路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交通模拟分析并对原设计方案进行优化。“交通信息”则主要涉及到信息工程在交通领域应用,如“基于Sketch—up校园三维场景模型构建”,此类选题需要学生有一定专业软件能力,具有较强应用性。论文类题目中也可分为3个方面,分别为“结构与材料性能”、“交通策略”和“交通信息”。一般而言,毕业论文涉及到专业知识相对而言较少,一般仅对某一门课程中一方面问题开展研究。其一方面需要学生有扎实专业基础,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有一定科研能力,因此论文在全部设计中占有比例不宜过大,本专业要求一般不高于20%。
2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面临一些问题
由于交通工程专业是一个较新综合性学科,目前很多高校在教学目标上存在一定差异,其毕业设计要求及教学方法也存在很大差异。我校交通工程专业在借鉴其他高校教学方法基础上,每年都会根据实际情况对毕业设计教学方法及管理方法进行必要调整。但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具体如下:
(1)教学条件有待完善。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指导时间投入不足,主要是由于毕业设计时间过于集中,而学校师资力量有限,影响了毕业设计质量。此外,学校对毕业设计重视程度仍然有待提高;其次,部分教师本身缺乏一定工程经验,因此很难解决毕业设计中出现问题,这也影响了毕业设计质量;最后,学校在教学设备及教学经费上投入非常有限,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质量。实验设备及经费缺乏造成很多实验项目及调研考察无法开展,毕业设计只能避实就虚,影响了学生积极性。
(2)毕业设计选题局限性很大。学校规定毕业设计选题由学生及指导教师共同完成,但实际上操作起来具有很大难度。实际操作中一般各教师按照指导学生人数拟定毕业设计题目再由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在选题方面自由度很小。部分学校要求毕业设计题目拟定以学生为主也是不可取,一方面学生专业水平有限,缺乏实际经验,很难拟定出符合要求毕业设计题目,另一方面,本专业作为工程学科,毕业设计中如果与实际工程结合起来,效果更好,学生显然不具备此条件。
(3)毕业生就业影响了毕业设计质量。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学生就业率作为学科建设一个重要考核目标,使得学校必须为学生就业提供各种便利。而毕业设计时间上与学生找工作时间基本上重合,这必然对毕业设计教学秩序造成严重影响。
(4)学校对毕业设计管理力度不够。一般来说,学校对毕业设计都有较为严格管理条例,但作为全校性管理条例必然不可过于细致,同时学校在管理条例执行上也不够严格规范。其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方面学校对教师指导管理不够,教师对毕业设计指导仅依靠责任心维持;另一方面,学校对教师缺乏必要业务指导,部分教师在业务水平方面缺陷必然影响了毕业设计质量;此外,毕业设计管理过程中,对毕业设计工作量标准有待完善。
(5)毕业设计工作量标准不合理。目前我校对毕业设计工作量要求主要以字数为准,其它要求过于松散。实际执行过程中以指导教师要求为准,这造成了毕业设计标准不统一。部分教师要求较高,学生毕业设计工作量很大,而另外一些教师要求较低则学生毕业设计工作量很小。过高工作量使得学生毕业设计压力过大,而过低工作量则不足以完成既定教学目标,两者都不利于教学效果提高。
3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几点建议
基于毕业设计在本科教学体系中重要性,如何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从而提高本科毕业生整体素质是教学改革重点内容。
(1)加强科研工作与毕业设计教学结合。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选题阶段中应尽量选择难度相对较低科研项目,以横向科研� 尽量将学生工作纳入科研团队工作之中,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作用。
(2)建立更加完善毕业设计选题体系。教师在确定毕业设计选题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兴趣及就业去向。为了保证学生选题自由度,应改变原有一对一选题模式及有多少学生选择多少题目,一个学生面对一名指导教师模式。毕业设计题目总数应不少于2倍学生数,同时每名毕业设计学生可安排;两名指导教师(包括一名指导教师以及一名专业辅导教师),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选题自由度,可很好地解决教师专业方向局限。
(3)提前开题,合理优化毕业设计时间。由于毕业设计时间与学生就业存在一定冲突,为了保障毕业设计进度与质量,可适当延长毕业设计时间,将毕业设计开题时间提前到第七学期初。学生在第七学期中教学任务不重,这样学生有充足时间进行毕业设计文献收集及阅读,同时也减少了学生在最后一学期毕业设计与工作双重压力。此外,毕业设计时间延长有利于毕业设计水平整体提高。
(4)加强管理,建立完善毕业设计质量控制体系。加强毕业设计管理工作,在毕业设计开始阶段,教师应根据毕业设计内容特点,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进度安排表,具体工作应落实到每周。学生在每个阶段必须完成既定工作,及时汇报毕业设计进度,保证按时按量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4结语
毕业设计是大学生四年学习过程最后阶段,也是独立完成实际工作一个开始。毕业设计教学质量不仅关系到学校教学目标完成,也影响了用人单位对学校教学质量水平评价。笔者从本校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我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并对本专业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本校交通工程专业将在今后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加强毕业设计教学与科研工作结合度,同时建立更加完善毕业设计选题体系,并改善毕业设计质量控制体系,不断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教学质量。
道路交通安全论文 12
摘要:
现如今每个工地项目机械车辆多,外界车辆也多,因此工程交通安全事故多,对信息发达的今天,一旦发生事故就立即曝光,对个人和单位带来不好的社会影响,最重要的是它给个人和单位带来不少的损失、甚至生命,所以对于交通安全事故频发的项目工地有必要谈谈交通安全管理。
关键词:
要制度健全;要建立责任制;要开展安全交通教育;要做交通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要做交通安全交底;要进行车辆交通情况检查并考核
项目交通安全事故是越来越多,所以预防交通安全势在必行,对于项目交通安全如何才能减少呢?现在我谈谈我个人看法:
1.要制度健全、学习且承诺保证。
要建立车辆安全管理与日常维护制度、运输车辆安全调度制度、场内交通运输车辆安全管理制度和机械设备管理制度等。要在全项目开个交通安全制度会,邀请所要人员参加学习制度,学习完后,制度给大家发一份,让大家签上字,让大家认真落实。
2.要建立责任制、学习且承诺保证。
要建立驾驶员交通安全责任书、员工交通安全责任书,让人人建立起安全交通责任制。要在全项目开交通安全责任制会,邀请所要人员参加学习责任制内容,学习完后,交通安全责任书发给大家签上字,一份在项目部存档,另一份给个人存档,以此让大家认真落实责任。
3.要开展安全交通教育,并进行交通安全知识竞赛活动。
要组织大家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司机日常行为规范、看看交通安全教育视频,请交警讲课等,并进行交通安全知识竞赛活动。
4.要做交通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
为防止意外要做交通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预案安质部编制,要给项目技术负责人审核,给项目经理审批,最后给专业监理审核且总监审批,项目部执行预案。预案通过后,项目经理要组织大家进行演练。
5.要做交通安全交底。
要编制有针对性的机动车驾驶员安全技术交底、行人安全技术交底。要在全项目开安全技术交底会,邀请所要人员参加了解在本项目上的交通安全隐患并会防护及应急处理,交底完后,发给大家签上字,一份在项目部存档,另一份给个人存档。
6.要进行车辆交通情况检查并考核。
项目部专职安全员要每天检查车辆交通情况,项目部每星期进行车辆交通安全检查,对车辆部件全不全、灵不灵,一定要看制动器行不行,别开带病车,要行驶速度要慢,别穿拖鞋开车,停车后要检查保养好,车子上面要贴反光条等要检查。每月进行对驾驶员和其它人员进行落实制度、责任、安全交底和行为进行考核评分。在行业内不断完善应急项目处理制度,定期组织竞赛活动,使得员工们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自身价值,带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机务段高度重视并大力开展“业务状元评比活动”,完善激励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进行奖励,对广大职工起到激励的作用,保证应急工作任务得到全方位有效开展。活动的核心要义在于树立先进模范,鼓励全员参与,不断把培训效果应用到实践中去。任何一项竞赛的开展,对于参赛选手都需要做好岗前技能培训工作,在比赛中也不光要看成绩和分数,更应注重体察竞赛项目在规范措施实际执行过程中和风险防控落实进程中是否有利于运输生产安全效能的进一步提升。能够发现存在的薄弱环节并预见提“速”后可能出现的问题,真正达到以赛促练和同步提升安全风险过程管理规范与应急处置能力的目的。
7.公路交通标志设计。
公路交通标志主要以图形、符号活文字形态呈现,可将较多法定信息传递至驾驶人、行人,有管制、警告与引导作用。从其设计的原理看,主要表现在使道路通行能力提升,降低公害,使路容美化,设计中要求做到符合醒目、易读与公认等要求。具体设计中,相关的注意事项包括:
(1)若需将多种标志同时设置在同一地点,可考虑取一根标志柱设计,且安全标志应控制在四种以下,可采取一定的顺序标志牌。若涉及解除限制、让行与先行等标志,避免同其他标志混设;
(2)安全标志凸显,由于标志的作用在于引导、警告与管制等,需保证标志在位置、高度、角度与照明度等各方面设计都较为合理;
(3)协调一致性,由于安全标志本身有一定的约束力、严肃性,设计中应保证空间内的所有标志与设施都满足协调一致要求,如有左转导向箭头设置于路口车道处,安全标志设计中避免再次进行左转向标志的设计。
(4)护栏形式的合理选择护栏设计中首先要求做好护栏形式的选择,选择中可遵循安全、经济、可靠、美观等原则。常见的护栏形式主要表现为:
①普通波形梁护栏。该类型护栏本身为半刚性护栏,在吸收碰撞能量中主要借助横梁、立柱与土基的变形实现,若护栏部件受损,可直接更换,在视线诱导、外观美观等效果上都较为明显。
②混凝土墙式护栏。该类型护栏为刚性护栏,应用原理表现为在吸收碰撞能量中,借助车轮转动角变化、车体变形、车辆与护栏摩擦、车辆与地面摩擦等实现,设计中主要选择车辆行驶可能越出路外的路段。
③绳索护栏。与刚性或半刚性护栏区别,这种护栏为柔性护栏,设计中需取数根有初张力缆索固定于立柱上,一旦有碰撞能量产生,在缆索拉应力作用下可直接吸收,且可有效抵抗车辆的碰撞。
8.其它。
处在项目大建设之中,运输车辆很多,车辆在现场来回穿梭尤其车辆在施工出入口穿行,这要求我们行驶或者是行走要特别小心,尤其在交叉路口要一停二看三通过,别突然跑到车辆前方,出入口要空旷,要清除障碍物;对于我们车子拉土要有专人指挥交通且布置交通安全设施,车辆行驶要慢行,有扬尘要洒水灭尘。拉货车很多,对于这么多车辆尤其要提防交通安全,施工队要配合项目部做好每台车辆备案。对于行驶便道不要坡度陡、地面凹凸不平且宽度要宽,在便道临边做好临边防护且设置警示标牌提醒车辆慢行。在与外单位交叉路口拉土要专门派人穿反光衣、戴安全帽指挥交通且设置警示标牌提醒车辆慢行。各施工队队长要对自己的人员进行开交通安全会,严格把会议精神传达落实下去且上传相片给安质部备案。对于项目部车辆要求专人专管,出车要经项目领导同意,开车要系好安全带,别开急车。人人要注意交通安全,确保零事故。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论文 13
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工程的施工范围较长,不仅会穿过高耸的建筑物,而且也会架于道路之上,当施工至道路之上时,往往需要封闭其施工的道路,禁止车辆通行,这样反而会加重其他道路的车辆通行,增加其交通压力,甚至会造成交通堵塞,阻碍了交通的流畅性。为了保障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工程的施工安全以及不拖延工期,必须加强高架桥工程的安全管理,针对施工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以保证施工的安全性。针对施工过程中所存在的危险因素,要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保证施工的如期进行。
(一)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工程安全管理
分析、识别、评估高架桥工程施工过程中所存在的危险因素并对其进行预防、管理、控制,这就是安全管理的职责所在。当安全管理发现危险因素时,因及时对其进行分析评估,分析其所产生的危害程度、施工的风险以及所造成的财产损失,并根据所得到的评估策划出切合实际的预防措施,及时对高架桥工程施工进行安全管理。
(二)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工程的解决方案
1、建立并落实安全责任制。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工程虽然投资风险大,工程施工期长,但却为居民做实事,促进交通的流畅性。高架桥工程的安全性能高,更能保障人民群众的人身健康和财产安全,因此,加强高架桥工程的高质量建设,建立建设安全管理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保证体系,落实安全责任制,保障工程的安全进行。
2、加强安全建设,做好预防工作。将每一个施工过程中所存在的危险因素都是为大隐患,及时提出解决策划,保障施工安全进行;也要勤于检查,以便于及时发现隐患并安全的解决隐患。
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提高施工预防意识,做到监督到位,把住安全大关。加强全员的防范意识,施工相关的安全部门需事必躬亲,事事监督,关关了解,全程跟进,确保安全工作做到位。有些安全部门为了自身利益,往往不注重施工的安全和质量,没有严格把关,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也影响基层人员。使他们形成懒散的工作态度,不以高度集中的态度对待工作,对于所存在的安全隐患视而不见,终酿成大错。因此,施工单位的领导要树立起安全的责任意识,领导基层工作人员树立安全意识和预防意识,用高质量完成高质量的工作,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团结一致、相互协作。城市规划交通高架桥工程的建设是一项大规模的工程,不仅投资大、风险大,而且工程所需时间较长,在此期间,工程建设所需信息量较大,需依据所需的信息进行施工,为避免施工效率低下,所受干扰大,避免产生信息孤岛,就需要施工建设队各个阶段的相互协作。通过所得到的信息,对施工安全进行监控,时刻分析施工的建造设计,灵活的反应出施工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形成完整的检测制度体系。
4、及时对危害因素进行控制。对于施工时期所造成的污染,应尽量减小,选择在下风向位置进行混合建筑材料,减少粉末污染;设置排水沟,减少对水源的污染。当在道路之上施工时,应与交通管理部门进行协商后再施工,尽量将阻碍交通的影响降至最低,并及时了解施工进度,随时跟进。针对施工场地周围建筑物的影响,施工单位应制定合理的相关措施,提出应急的解决方案。
(三)总结
安全问题尤为重要,却极易被人忽视。在城市轨道建设高架桥工程的施工期间,应做好安全管理,预防隐患,总结前期施工经验,补充施工的不足,做好总结监管工作。高架桥工程也需与城市规划向协调,选择相适应的工程建设方案,做到便利于民,环保于城,美化于市。
交通安全论文 14
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的增加使得车辆的人均占有量大幅度增加,车辆数量的增多给人们的生活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也增加了道路交通运输压力,特别是增加了交通事故的发生频率,我国是世界上交通事故发生率最高的国家,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解决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1 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分析
1.1 驾驶员的安全意识薄弱
驾驶员是道路交通行为的主体,驾驶员的思想观念影响着驾驶员的交通行为,从而影响着交通安全事故的数量。调查显示,由于驾驶员主观因素造成的交通事故占交通事故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由于驾驶员的安全意识薄弱,在行使中过于自信,不能小心开车,疏忽大意造成意外伤害,疲劳驾驶、酒后驾驶、超速超载等违法交通行为造成的事故发生率占总事故的百分之九十。虽然国家近年来对酒驾、超载等问题严格控制,但还是不能杜绝这类现象的发生,即使在道路交通状况都良好的情况下,也依然会有交通事故现象发生,这说明驾驶员的安全意识对交通事故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有具备安全意识,才能正确引导交通行为。
1.2 车辆质量有待提高
车辆质量对交通安全的影响也很大,车辆的质量如果不高,即使驾驶员有较高的驾驶技术也难以保证安全行使,车辆质量主要包括车辆制动、转向装置、车轮、喇叭、前后桥、灯光、仪表等部件的质量,车辆故障还有漏水、漏气、漏油等因素,影响着车辆的技术性能,从而影响行车安全。在这些影响车辆质量的因素中,车辆制动、转向装置、轮胎、灯光等是引起交通安全事故的最重要因素,大多数交通事故都是由这些因素引起的。车辆质量不高还因为我国的汽车维修技术和检测技术有限,不能全面检查车辆存在的问题,国家对车辆的控制也还存在漏洞,有一些应该报废的车还能够上路行驶,给道路交通带来了隐患。
1.3 道路承载力有所下降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机动车数量直线上升,人均车辆占有量也大大增加,人们为了自身出行方便,纷纷购买私家车。但是我国道路设施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车辆数量的增长速度,道路基础设施不完善,承载力也下降,面对越来越多是车辆,道路交通变得拥挤,路面也受到破坏,没有时间整修,人车混行的现象比较常见,缺乏合理的道路交通规划,公路铺装率较低,高级公路在公路总量中占有的份额也较小,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道路的建设速度和养护质量也不能达到应有的要求。我国道路设计不够合理,很多道路的车道宽度、视距、线形、转弯半径等都不合理,每年因为道路面光滑造成的交通事故比重最大。
1.4 道路交通环境需要改善
道路交通环境包括交通标志、天气因素、安全设施和交通管理等。车速的设定一般根据道路的等级和道路沿线的地形地貌决定,但是很多高速公路为了节约建筑成本或者由于工作的疏忽,没有完善交通标志和安全设施建设,使得对此路段地形不熟悉的驾驶员降低了安全警戒意识,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特点是在阴天下雨下雪的恶劣天气,没有交通标识会增加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从管理方面来说,交通管理不善也是影响交通安全的重要原因,我国关于交通管理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交通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执法人员的水平较低,力度欠缺,对违章驾驶的执法不严,对安全驾驶的宣传力度不够等。
2 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的解决措施
2.1 加强对驾驶员行为的管理
1)应该加强对驾驶员的宣传教育,提高驾驶员的安全意识,定期通过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对驾驶员进行宣传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安全驾驶的重要性,从而指导他们的驾驶行为,自觉遵守安全行驶规章制度。2)应该严格对驾驶员的管理,规范驾驶员培训市场,严格机动车驾照考试制度,对驾驶员进行严格的培训和管理,只有在驾驶员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和能力才能发证,坚决杜绝买证行为。3)重点做好大型营运汽车驾驶员的思想工作。大型营运汽车的驾驶员负责数十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责任重大,交通部门应该重点对这类驾驶员进行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以及责任心和职业道德素质。
2.2 提高车辆质量以及检修养护水平
提高车辆的质量和检修养护水平需要技术手段和行政手段相结合来进行,既要完善车辆安全检测制度和车辆维修制度,又要积极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驾驶员应该重视的车辆的检修和养护,抽出时间定期对车辆做一个全面的检查,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对车辆进行检修能够提高车辆使用寿命,保证行车安全。车辆检修部门应该积极引用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提高车辆检修技术的科技含量,积极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提高车辆检修水平,及时发现车辆存在的安全隐患,保证车辆在安全状态下上路行驶,减少事故发生率。
2.3 提高道路承载能力
道路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缓解日益增长的汽车流量和日益下降的道路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国家应该加大对道路交通单位的投资,帮助道路管理部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公路的定期养护工作。国家还应该提高公路建设的质量,加大对高等公路建设的力度,严格施工质量管理的建设标准,杜绝道路建设**工程,同时,应该加强对道路规划建设,改善路网结构,合理进行道路规划,避免人车同行的混乱局面,还给人们一个标准有序的道路行驶环境。
2.4 改善道路交通环境
首先,应该完善交通标志、安全设施建设,在需要提醒驾驶人员的位置务必要明确交通标志,交通标志要根据道路的特点进行设置,不能千篇一律,只搞形象工程。改善高速道路的环境,在路边种植一些植被,起到缓解驾驶员疲劳、愉悦驾驶员心情的作用。其次,交通管理部门要加强管理,落实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针对人们与交通管理部门的矛盾出台相应的对策,完善交通事故管理机制,严格安全《交通管理处罚条例》来进行道路交通管理,加大违章驾驶的处罚力度,交通管理工作人员应该提高职业道德,对违�
3 总结
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因素主要有人为因素和客观因素,客观因素又包括车辆质量、道路承载力、道路交通环境几方面,虽然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客观因素比较多,但主观因素仍然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交通部门应该加强交通安全宣传工作,尽量避免由于主观原因造成的不必要的安全事故。
交通安全论文 15
摘要: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事关国计民生、涉及千家万户。如何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意识,做好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维护交通安全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通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并进行深入调研,对当前交管工作有了一定认识。有感而发,撰文如下,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一、工作经验
特点一:强化领导,构建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机制
政府部门高度重视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确定了“政府领导、社会联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工作思路,建立道路交通安全联席会议,明确成员单位职责。修订完善了重大交通事故定期通报制度、事故隐患排查整改制度;制定重特大交通事故处置工作预案,推动了道路交通“大安全”格局的形成。强化公安、交通、农机等部门联合,建立工作联动机制,落实交通安全主体责任,协同开展交通安全集中专项整治行动,初步构建起交通安全社会化的管理机制。自觉接受人大的执法检查和社会各界的工作监督,有力保障了《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贯彻实施。
特点二:广泛宣传,增强全民交通安全防范意识
积极探索交通安全宣传社会化新途径,开展预防重特大交通事故和“三超一疲劳”等专项整治行动,警媒联动,随警采访,及时报道,提高了整治行动影响力和威慑力。建立机动车驾驶员考试中心和教育基地,首创农村流动车辆管理所,解决了农村交通管理薄弱问题。大力开展警校共建活动,推行交警挂钩学校承包责任制,确保学生上学和放学的行路安全。延伸普法宣传触角,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接受群众咨询,广泛宣传交通安全知识。
特点三:加大投入,提升交通管理信息化水平
加大交通设施投入,改善交通环境。新增停车泊位,增设各类交通标志,施划交通标线,调整了路口信号灯配时。实施交通智能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组建公安交警指挥中心,强化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在重点路段安装高清晰视频监控设备,达到了车辆号牌自动识别、通行车辆轨迹跟踪、超速车辆检测记录、缉查布控和检索查询等信息化管理目标,实现了地区信息资源共享和全省卡口数据查询。充分利用交通管理信息化设备,先后破获一批重特大刑事案件,为建设“平安城市”提供了可靠保证。
特点四:依法管控,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
创新交通勤务模式,推动警力上路、装备上路,组织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攻坚保卫战、查禁酒驾毒驾及涉牌涉证统一行动和打击非法营运机动三轮车等系列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交通违法行为。狠抓路政管理,规范运输市场和出租客运行业秩序,强化“平安农机”建设,开展“清黑打非”专项整治,确保了农机安全生产和道路交通安全的持续平稳。增强为民服务意识,整治交通事故隐患,创新事故调处方法。对全市省道、县道安全设施进行专项排查,投入专项资金进行险情隐患整改,以事故处理“六位一体”为载体,协调保险公司、司法调解进驻事故中队,开展调诉对接,多元化调解,将事故纠纷尽量化解在诉前调解阶段,节省诉讼资源,减少当事人诉累,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二、存在问题
问题一:群众交通安全意识淡薄,交通法律、法规的知晓率还不高,普法宣传的实效性需要加强。
问题二:部门联动机制还不完善;警力与交通监理、农机监理人员不足;农用车辆管理不规范;电动车非法营运问题有待解决。
问题三:乡镇水泥路面破损严重,公路养护资金不足;停车泊位不足,交通基础设施亟需改善。
三、几点对策
对策一:强化交通安全宣传,增强全民交通安全意识
要借助普法宣传教育平台,实施文明交通素质教育工程,探索交通安全宣传社会化新途径,把《道交法》纳入“七五”普法内容认真谋划、统筹安排。深化警媒合作,构建立体化普法宣传网络,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使该法成为群众熟知掌握、自觉遵守的法律。要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弘扬“自律、包容、礼让、文明“的现代文明交通理念,开展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六进”活动,拓展普法宣传覆盖面,把普法教育延伸到上路前、出行前,提高全社会交通安全防范意识,努力实现降事故、保安全、保畅通的目标。
对策二:完善部门联动管理机制,搞好交通安全综合整治
要坚持“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社会联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工作思路,建立重大交通事故研判预防系统和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机制,采取部门会商、跟踪整改等措施,开展道路安全隐患排查综合整治,严肃处理无证驾驶、疲劳驾驶、酒后驾驶、超员超速和农用车违法载人等交通违法行为,预防交通事故,建设“平安大道”。要严厉打击非法营运行为,加大校车监管力度,确保学生出行安全;抓好车辆停放管理,恢复被挪作他用的停车场,提高车位使用率;完善交通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乡镇交通安全责任体系,加强乡道村路管控养护,适时组织专项整治行动,从源头抓好农用车辆的监管,杜绝重大交通事故的发生。
对策三:加大设施投入力度,优化道路交通安全环境
要围绕开展“城乡管理建设年”活动,科学评估道路承载能力和车辆通行指数,统筹规划城乡路网、停车泊位、人行道等基础设施的设计,完善城区路网结构,强化交通节点整治,稳步推进城乡主干道建设。要加大道路交通保障投入力度,扩建和改建市区停车场和停车泊位,增设交通标识及人行过街设施,合理开发地下停车位,适度增加公交线路和频次,抓好公交站点建设维修,在公路与乡道交叉路口处增设“减速垄”,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完成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任务,消除机动车乱停乱放、交通拥挤的隐患。
对策四:加强交管队伍建设,提升交通安全管理水平
要深化“忠诚、为民、公正、廉洁”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抓好公安交警、农机监理、运管监理等交管执法队伍专业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强化业务考评,开展岗位大练兵活动,提升交管执法水平。要加强执法记录仪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协同开展联合执法、交叉执法等专项整治行动,规范执法程序,公正、文明执法,坚决防止办理人情案和关系案。要配齐配强交管执法人员,健全内外监督机制,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业务精通、执法公正的交管队伍,为推动振兴发展,营造有序、安全、畅通的道路交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