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教师优质课竞赛评分标准16篇正文

《教师优质课竞赛评分标准16篇》

时间: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

教学管理论文 1

摘要:性需要各界的支持,其中转变观念是关键。本文试从教师改变教学理念,学生转变学习理念,行政部门和家长积极响应,高校热情呼应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理念;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已被引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建构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特点,教育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互动的形式都要发生很大的变化。可以说,研究性学习在普通高中的开设,不仅仅是增设一门新课程,而首先是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的一场深刻变革。因此,社会各界都要关注研究性学习,社会各界也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研究性学习呼唤教育教学新理念。

一、教师改变教育理念──研究性学习的前提

研究性学习对普通高中教师来说,是个新鲜事物。“据调查,2000年9月,国内有10个省市的普通高中开始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从笔者接触到的情况看,课程改革实验省市学校的校长、教师基本上还不了解这门课程,更不知怎么实施”。1而一年后,“学校进行的第三次教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75%的教师以为得到的最大收获是教育观念的自我转变,78%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提高最快,92.2%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有了较大变化。”2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给广大教师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同时,研究性学习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因此,教师要深刻地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1.变革自我、重新定位,树立“以生为本,服务学生”的教学理念。研究性学习的出现,改变了以往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他(她)将同时成为组织者、协作者、参与者、研究者、指导者、促进者。“师道尊严”已不能适应教育教学形式的。由于研究性学习大量地依赖教材、教师和校园以外的资源,课堂已不再是学生学习的惟一场所,学习内容也不仅仅是教科书。因此,要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既不能“教”研究性学习课程,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学生‘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基本前提。这样,教师就要重新定位、树立“服务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的教学理念。

2.审视自我、变更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认识。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知识要求是由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所决定的。研究性学习是一门以解决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其落脚点在于知识的综合和运用;教学资源不局限于课堂,而向社会开放;教师在其中处于指导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会常用的信息技术、常用的科研知识、学生心理知识等。具体地说:第一,教师要掌握技术,在网络中寻找资料,利用网络建立起交互学习指导方式,通过网上专家,让学生有更多的请教对象。教师还要掌握常见的机软件应用技术。例如,用Excel省时省力,处理数据;用PowerPoint多姿多彩,演示研究内容;用Access,做好管家。第二,教师要掌握观察法、调查法、法、比较法、经验法等最基本的教育科研,并用这些方法来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最后,教师应掌握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反应,做出正确判断, 因此,这些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审视自己,不断地充实自己。教师必须终身地学习,不仅学习本学科内容,还要有兴趣探索其他学科,注重各学科的渗透,紧跟,不断进取,身体力行,做学生的榜样。

3.学会欣赏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学生,重过程、轻结论;多鼓励,少批评。要为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不要把自己的意见、结论强加给学生。珍惜学生的每一种思想火花。看到学生的进步,学会欣赏学生。

二、学生转变学习理念──研究性学习的核心

由于研究性学习具有探究性、主体性、交互性、过程性、开放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学生必须转变原有的学习观念。

1.转变学习方式。由于传统的课程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课程,它把课程内容看成是预定的、固定的、确定无疑的东西;而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由于课程是以经验为本位的,课程内容是生成性的、建构性的。因此,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有很大的转变。具体地说,研究性学习的着眼点是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开展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的学习方式。即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参与式的、活动式的、行动式的。

2.呼唤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培养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关键所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的探索性,这就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地完成发现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的任务,促使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这就呼唤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主动收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就呼唤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性学习,强调学习的实践性,在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注重向学生提供获得直接经验和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途径和机会,让学生亲自感受具体而丰富的客观世界,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这就是呼唤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总之,研究性学习呼唤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

3.重视团队精神。当今社会,竞争与合作并存,具备积极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是人高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研究性学习中,合作无时不在。在研究性学习中,与同伴分工合作、共同努力、提出问题、制定方案、收集信息、寻找答案、完成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过程中,团队精神无处不在。在研究性学习中,尊重他人的意见,善于发现合作伙伴的长处,不固执己见、有商有量,遇到挫折相互鼓励,群策群力,都是必须的。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应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

4.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随着心理的发展,人们发现学习不仅要依赖智力因素,而且更重要的是依靠非智力因素,它包括学生的毅力、自信心,不怕艰难,勇往直前及勤奋、细致、踏实等性格特征。而研究性学习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研究性学习每一个环节中,非智力因素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重视自己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三、行政部门和家长积极响应──性的保证

教育行政部门和家长的态度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前途会产生很大的。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从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增强教育改革的紧迫感,选择合乎实际的推进策略,切实履行管理职责,使研究性学习在学校中得以实施。一方面要开展教师培训。同时,地方行政部门应从实际出发,开拓思路,积极引导,在创设有利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环境上发挥作用。另外,还要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区域性的、校际间的经验交流活动,鼓励先进,积极推动。同样,家长们的态度也很重要,它将影响着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进程。如果家长们不能理解或认同研究性学习对孩子今后的重要性,若他们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一些旧观念而一味追求“死”的知识和分数,研究性学习将遇到很大的阻力。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家长要更新观念,作出积极反应,为研究性学习做好积极的配合。

四、高等院校热烈呼应──研究性学习的加油站

我国教育部决定从2000年9月起在我国10个参加高中课程改革的省份实施,2002年秋,全国所有的高中都将开设这一课程。这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而研究性学习在高中阶段的实施和推广,不是终结,而是开始,作为部分高中生进一步学习深造的下一站──高校,应该是研究性学习的延续场所,而不是研究性学习终结地。而,我国高校对研究性学习反应平淡,除了师范院校的部分教师(主要从事教学法研究的)在积极努力外,甚至有些学校根本就不知道研究性学习,就更谈不上对研究性学习产生兴趣了。而研究性学 如果,高等院校积极倡导并参与到这场改革中来,无疑会推动研究性学习的进程和速度,给研究性学习注入新的活力。并以此深化我国教育改革,进而推动教育走向开放,最终使学生真正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相关文献:

[1]霍益萍,张人红.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定位[J].课程教材教法,2000,(11).

[2]嵇永宁,苗长广.研究性学习教师导读[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192.8

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2

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教学工作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要提高质量必须靠管理,教学工作是个系统工程,它由多个要素构成,要发挥教学的整体功能也要靠管理。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要对教和学的众多环节实行控制,取得效益还要靠管理。管理是一门科学,要想搞好教学管理,必须认真探索教学管理的科学化之路,几年来我们在教学管理的科学化道路上进行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管理方法,它们概括起来有四条:一是以质量为中心实行全面管理;二是以规范化为内容实行制度化管理;三是健全检查、评价、激励机制,实行效率管理;四是以民主和科研为手段实行科学管理。

在教学管理中必须树立质量中心观念和全面管理观念,因为提高质量是教学管理的目的,也是教学管理追求的目标,还是检验教学管理效果的标准,所以质量应� 而质量的提高又必须通过全面管理来实现。质量是教学各项工作的综合效果的表现,离开了全面的管理,就不可能有质量的提高。因此,以质量为中心实行全面管理应�

什么叫全项管理?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系统的两大要素,教和学是教学工作的两个基本方面,教学质量由教的质量和学的质量决定,因此,全面管理就是既要抓教的管理,又要抓学的管理,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的管理

决定教的质量的因素有三方面,即教师素质(包括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教学环节质量和教学研究。所以,我们在教的管理上就紧紧抓住了教师素质提高,教学环节和教研工作三个方面。

第一、教师素质提高。重点学校的教师队伍应该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扎实的业务基本功,较高的教学水平和现代教学的理论修养,并且应该有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做了三方面的努力,一是抓中青年教师的业务进修和继续教育,以便更新知识提高素养,使他们的知识层次和业务水平都上一个新台阶,以适应现代化教学高要求的需要。我们特别重视骨干教师的外出考察和参加高层次的研讨交流活动。我 二是进行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教育理论贫乏,教育思想陈旧是我校教师中普遍存在的问 题,也是阻碍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因此,教育理论的再学习就具有特别的重要意义。我们把教育理论的学习规定为教研组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指定学习书目,安排时间,并制定了检查措施。为了推动教育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我们还请教育科研部门专家开设系列讲座,举行专题研讨,

集中解决一些教育思想的突出问题。另外还请各方面的人士来校传递科技方面、改革开放方面、教学改革方面国内外的各种信息,活跃了思想,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认识,促进了思想观念的更新。三是开展教学经验总结活动。对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是自我提高的重要方式,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总结是提高的途径。因此,我们把总结规定为教学工作的一个环节,把每人每学年撰写一篇论文作为制度贯彻执行,并把论文作为教师教学成果的组成部分,认真评选、奖励并记入本人的教学档案,同教学成绩一� 对教师队伍的提高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教学环节的管理。教学诸环节的管理中我们突出了课堂教学的'环节。对课堂效益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的能力和水平,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来自教学的研讨活动,通过研讨深化对教学规律的认识、探讨共同问题的解决,探索旧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开辟新的教学途径。而举行各种公开课是开展这种研讨和探索的极好形式。通过几年的实践我校逐渐形成了系列公开课的制度。这些公开课按档次、目的和内容形式的不同分为三类。一类叫观摩课,这是最高层次的公开课,请高水平的教师担任,在全校范围内举行。目的和作用有三:一是展示特色,鼓励创造特色;二是展示教改成果,推动教学改革;三是树立典型,指导教学。这类课每学期文、理科各举行一次。另一类叫研究课。由教研组

安排,推荐本学科专题研究承担者或由较高水平的教师担任,目的是开展专题研究或成为本学科存在问题的解决进行探索。这类课在教研组范 围举行,每学期2-3次。对这类课要求是,要选择有价值的课题,对课堂教学要进行集体设计,课后对实践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第三类叫试验课。这类课在备课组内举行,每学期每人一课,目的是实现课堂教学研究的群众化,把全体教师都吸引到教学改革的研究中来。这三个层次的公开课均实行一课一研讨的办法,就是每次公开课后要有不同形式的研讨会。这样就形成了每学期的公开课系列和研讨系列,每学期全校仅校级和学科级的公开课就有20多个,要举办20多次研讨,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教学质量和教师水平的提高。

摘要: 3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也面临着转型的压力。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强调教师转变思维,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小学教育开展的一切教学活动及教学管理,都要坚持“以学定教”作为核心理念。首先分析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要求,然后分析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策略。

小学教学管理论文 4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积累知识和养成学习习惯的过程。教师在教学管理工作中,需要掌握一定的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发展方向,使学生适应校园生活与课堂学习。良好的班级管理工作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推动学生成长,对学生未来发展造成影响。本文根据当前小学教学现状,对小学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做出策略性探究,以期为日后教师在管理工作中做出启示。

1制定明确的版规班纪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进行教学管理之前,教师首先要为班级制定明确的班规班纪。一部完整的班规班纪要能够事无巨细,将学生在校园内的学习、生活等囊括其中,在大体分类上,班规班纪是要在校规校纪校训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班级实际情况而制定的,主要包括学生的校园生活、学习生活以及个人卫生等情况、班级建设等几个方面。在校园生活中,班规班纪要规定学生在学校中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如认真完成学习任务、每周穿校服参加升旗仪式等;哪些是学生不能做到,如乱扔垃圾、破坏公共设施等,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规法校园生活。学生有时候并不能对校规校纪有清晰的了解,将重要的内容列入到班规班纪中,能够起到强调的作用。学习生活规定学生在校园学习中的种种表现及奖惩情况。个人卫生,则要培养学生的热爱卫生、干净,维持自身的干净整洁等,从衣着打扮、个人卫生等多个方面进行规定。在班规班纪制定的同时,就要明确其中的奖惩制度,使学生在日后的班级生活中,能够� 班规班纪能够对学生的行为形成约束,同时,也能够维系班集体的公平、民�

2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自觉的参与到班级建设与管理中。一个班集体的形成,教师能够发挥凝聚、组建作用,但学生才是组成一个班集体的核心部分。因此,在班主任对班级进行管理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切实的参与到班级管理中,为班级管理建言献策。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教师可以利用班会课,与学生讨论班规班级中有无不妥之处,如果有问题,那么有没有改进的策略呢等,通过这些讨论,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被重视,积极融入到班集体中,服从于班级管理。教师也能够通过学生观点的阐释,寻找到自己与学生观点的不同之处,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实现换位思考。调动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意识,是我国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因素。除此之外,教师可以通过公示期,对修改过后的方案展示给学生,给学生留有时间。在新课标发展中,要求将课堂教学的中心交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参与其中,并且展现足够的积极性,而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恰好可以满足学生的参与管理,形成民主、和谐、以学生为本的课堂。

3培养建立班干部体系

一个班集体的建设与维护,仅仅凭借班主任教师一人是不可能完成的,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参与进来,建立班干部体系。在班干部的筛选中,主要是来自于班级中表现较为突出、人际关系好的学生,这部分学生表现积极,有为班集体奉献的意识,能够与学生形成普遍的交流,更能够吸收到不同学生对于班级建设的观点、建议,有些时候,很多同学的一些想法不能与教师进行很好的沟通,却能借班干部之口表达出来,这些都是班干部建设的意义。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发挥着“上传与下达,沟通与交流”的作用。班干部能够形成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媒介,将班主任的观点传递给学生,再将同学的观点整理反馈给班主任,使两者能够产生消息的互通。对于一些情况,班主任考虑的问题有些偏差,与学生的接受力、实际情况不符,班干部就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对教师进行情况的反馈,并提出自己的建议。优秀的班干部群体的建立,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教师要主动建设班干部体系,并且对班干部进行培训。学生,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做事情方面还是有些生疏缺乏技巧,需要教师有意识的教他们如何做事、如何发展。

4提高班主任自身素质

作为班主任教师,要主动提高自身素质,在学生勉强树立良好的形象。在教学技能方面,班主任教师作为班级的“大家长”,需要有一定的威严所在,因此,班主任教师对自己所带学科的教学工作一定要做到精益求精,尽量减少纰漏;在管理技能上,尽管教师作为师范院校毕业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经验,但仍然要适当的了解一些管理学经验,并且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使自己的知识日渐完备,满足教学需求。在个人建设方面,班主任教师要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包括着装打扮、言谈举止。班主任教师能够做到衣着干净整洁,保持整体风貌清爽干净,更能够得到学生的信任,能够把一种自然的美感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对于班主任教师更为信服。在语言技巧上,教师进行班级的管理,需要有强大的语言功底作为支撑。再遇到一些问题的情况下,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这些就需要强大的语言技巧进行支撑,语言的艺术能够帮助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变得简单流畅。

5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

教师对于班集体的建设与管理,也只是从规则上做出努力,从更深层次的,则是要学生形成对班集体的认知感,能够对班集体形成依赖,这就要对学生进行集体意识的培养。在以往学生的生活中,尽管接受过幼儿园教育,但那个时候学生各方面感知力还较弱,个体性也较强,对于集体的依赖程度还不高。进入到小学阶段,教师要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集体意识,形成对班集体的依赖于认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行策略性思考,运用一些方式进行班集体意识的培养。首先,作为班主任要利用班会等课程,结合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 其次,班主任教师还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的为学生建立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学生在参与到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班集体的力量。尤其重要的是,班主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运动会等校园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逐渐感受到个人的力量与班集体荣誉融为一体的自豪感。

6加强班级环境建设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要加强班级环境的维护。这种黄静并不是单纯的指卫生,还有如何去美化环境。教师在课余时间,可以组织学生对班级进行设计与布置,并且广开言路,让每位学生都谈谈想把班级变成什么样子。在班级中养殖一些花草、鱼等,使班级富有生气,呈现欣欣向荣的情境。在各类节日中,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班级的改造与建设,例如中秋节挂一些月亮等的图片,使班级变得漂亮起来,而且也使学生感觉到原来我国的传统节日也可以过的如此美好。在班级布置过程中,是一个学生参与班级建设、美化班集体的过程通过这种美化,学生能够直接的感受到美,进而出现对班集体的热爱之情。这是从细节上做到完善,也是推动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发展重要方式。

结论:

总之,作为班主任教师,在班级展开的的管理工作能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小学阶段,学生对事务的各种意识,以及习惯的养成,都处于萌芽阶段,但自我意识又在不断的成长,作为启蒙者的小学教师要在环境、行为规范、道德品质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班主任在班级的管理中,要用智慧与爱,为学生搭建成长的爱巢。

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5

摘要:教学管理工作是高中学校工作的重点,良好的教学管理工作是教学效率的保障,由此可以看出,教学管理工作在学校管理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加强高中教学管理工作,并提出自己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教育;教学管理;实践;策略

高中是学生进入高等教育的关键环节,不仅会影响学生的成绩,甚至会影响未来,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当结合教学特点,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管理,提高教学管理工作质量,提高管理水平,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更新教学管理观念

推行教育改革,落实教学方案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基础和前提,这样才能更好出色的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课程改革要求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并将这种理念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例如:有些学校将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甚至将学习成绩公布,希望程度不佳的学生能够“知耻而后勇”。其实这不但不会让程度较差的学生“知耻而后勇”,反而会打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新课改提倡采用分层管理教学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层管理教学,如单独告知、单独谈话、部分公开等,这样的管理方式既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又可以让学生敞开心扉,将自己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讲给教师听,教师要认真聆听学生的问题,并进行解答。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具体情况,多使用正面语言激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不足的地方要及时指出,并帮助学生进行改正。教师要端正工作态度,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对程度差的学生进行讽刺、挖苦,这样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打击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学习兴趣。此外,要牢记工作的重点是教学,其他一切工作的开展都要围绕教学工作,坚持以学生为主,进行德育教育,从而使我们的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水平。

2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高中教学工作亦是如此,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是“规矩”,良好的教学运行机制是“方圆”。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是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也是教学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的保障。教学管理工作的落实也是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教学管理制度是一项系统并且复杂的的工作,涉及到很多方面,如学生的考试、考勤、学籍管理、以及奖惩措施等。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对于教师来讲,要不断努力学习,自主探索、大胆创新,发现更多简便并且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水平;对于学生来讲,要强化自身的纪律意识,提高道德素养,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帮助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实处。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不仅仅是各种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更也学生纪律意识、道德素质的提高,这样才能保证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实处,而不是一纸空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的综合素质,成为国家需要的全面发展型人才,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促进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及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实施特色化教育

新课标提倡学生全面发展,很多学校为了响应新课标的号召,开设了各种实践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除此之外,学校还开展了以“诚信”、“孝道”、“礼仪”等一系列德育教育活动,通过这些生活化教学活动,学生不但学到了很多知识,而且获得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主体,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学校管理者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组织了很多培训活动,例如:音体美特长生、飞行员培训、以及军训等,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对于积极参加培训活动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如学分,文具,很多学生在专业比赛中脱颖而出,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提升了学校的综合实力。除此之外,学校还成立了广播站、校篮球队、以及学生会等社会,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校园内刊《春笋》、《教研通讯》的出版,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平台,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多为学生组织这样的实践活动,如“李阳疯狂英语报告会”、“校园百家讲坛”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行特色化教育,不仅为师生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同时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学生的培养十分重要。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学校的管理制度是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综合素质提升的保障,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至关重要,我们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参考文献

[1]姜艳秋.基于高中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15):84-85.

[2]杨荣波.良性暗示在高中教学与管理中的运用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1):50-51.—4

教师优质课竞赛评分标准 6

为进一步增强教师工作责任感和责任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依据桐教[20xx]02号、03号、04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拟定本细则

一、备课(15分)。

1、计划(3分)。A等3分,B等2分,C等1分。

(1)未按时上交降一个等次。

(2)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具体措施,教学内容,计划课时,实用课时等内容,缺一项内容未填写定为B等,二项或二项内容以上未填写定为C等。

(3)计划不科学不合理定为C等。

2、教案(12分)。

(1)超前一周备课,科科、课课、堂堂有教案(新课、习题课、复习课、测试课、讲评课),随堂抽查无教案上课,有1例扣4分。

(2)按学校要求写出教学反思(后记),每差1篇扣1分。

(3)集体备课全期不得少于2次,以教研备课记录为准,每差1次扣1分。

(4)教案质量按以下标准定等次(B等扣2分、C等扣4分)。

①不按时上交检查的B等。

②不填写累计课时数的B等。

③教案累计数(节)少于实用课时数C等(教案课时不足要求的)。

④新授课教案不足1页的B等。

⑤环节不清楚,无教学目标、重难点C等。

⑥教学过程记录的内容空洞,不切实际,属应付检查的教案C等。

二、上课(35分)。

1、考勤(5分)。

(1)每迟到1节扣1分。

(2)每早退、旷课1节扣2分。

(3)事假1节扣0.2分,病假1节扣0.1分,累计计算。

2、学生出勤(5分)

上课时教室学生数与实有学生数相比减少4人(含4人)以上,则扣班主任1分,上课教师1分。

3、加强同伴交流互助,按要求完成听课(5分)。

4、上课效果(10分)。

A、上课有下列情形出现,每发现1例扣2分,累计计算。

(1)教态不规范,课堂上吸烟,接打手机。

(2)未用普通话教学。

(3)无板书或板书不规范,布局不合理,书写不工整(测试课除外)。

(4)态度粗暴,有体罚、变相体罚和歧视差生的行为。

(5)授课中出现知识性、科学性错误。

(6)课堂秩序混乱。

(7)随意离开课堂。

(8)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不能占用小学科课时上大学科,以查教案、问学生为实,有此现象,每1例扣2分。

B、以学生问卷评分的10%记入该项得分(期末考核时)。

6、远程教育(5分)。

(1)不按规定到远教室上课,每差1节扣1分。

(2)不按规定完成课件制作,每差1件扣1分。

7、实验教学(5分)。

(1)不按时上交实验计划扣0.5分。

(2)演示实验按计划每差1次未做扣0.5分。

(3)分组实验按计划每差1次未做扣1分。

(4)演示、分组实验未完成计划总数,扣发实验津贴。

三、作业批改(10分)(B等扣2分、C等扣4分)。

(1)不按时批改(即前后两次批改日期大于10天,放长假不在内)B等。

(2)有错改、漏改情形的C等。

(3)无分数或无等次,无批改日期,作文完全无评语C等。

(4)作业次数不足要求的C等(作业批改量基本要求,数学、英语45次,物理、化学15次,语文科作文15次,历史、地理、生物、政治10次)。

(5)不按时上交检查的B等。

(6)布置作业时,每次作业量偏少的B等。

四、各种资料表册上交(5分)。

1、学校临时安排布置需上交的各种资料,不按时上交的扣2分。

2、未交的该项目不得分。

五、辅导(10分)。

1、培优补差对象明确,落实到人,有目标、有具体实施计划(无扣2分)。

2、辅导有简要记录,含辅导对象,每次辅导时间、内容、方法等(无扣3分)。

3、班主任、语文、英语教师全期晨会辅导不得少于30次,每少一次扣0.2分。

4、借辅导之名收取补课费(有扣4分)。

六、考试评卷(10分)。

1、测评次数适当,平时考试次数不得超过4次(九年级第二学期除外)。

2、每次测试均应有质量分析,以上交教导处的质量分析表为准。每差1次扣1分。

3、期末统考按《桐梓县狮溪镇达昌中学期末统考、统改方案》执行。

七、教研(10分)。

(1)积极参加教研组开展的活动,每缺1次扣1分。

(2)不支持教研组长工作,不服从教研组长安排的`有1例扣2分。

(3)不按时上交教研资料的扣1分。

八、总结的完成(5分)(B等扣2分、C等扣3分)。

1、不按时上交的B等。

2、属于应付交差的C等。

九、以上各项扣分均不超过该项总分。

教学管理论文 7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应用转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幼儿教育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为园本文化的营造、家园共育的促进等起到重要的作用,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教学有效融合在一起,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更适合幼儿教育的发展。本文主要针对现代信息技术对幼儿教育教学的影响进行探究。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幼儿教育教学;影响

良好的教学环境对于幼儿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幼儿的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幼儿园的单一范围内,应当注重把握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在多方面教育的共同协作下使幼儿全面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工具和手段,它不仅能够进一步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使得教学过程更加具有趣味性,而且它增加了课堂的生动性,使得幼儿更乐于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时,应当正确选择相关素材,充分体现出信息技术高效、便利的优势,丰富课堂文化,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成长。

一、现代信息技术对幼儿教育教学的影响

(一)改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

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使得幼儿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育理念,真正从幼儿本身出发,充分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实现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认识到幼儿的个体差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摆脱了传统的以纸质教材为讲授主体的方式,学习制作网页、撰写博客、利用网络查找教育资源,并将信息技术能力应用到教学管理工作中,提高了教学质量。教育新理念使得教师主动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弥补课本静态化内容展示的不足,大大提高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更新了教师的教学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多元化的优势。它可以将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有效融合在一起,增加课堂内容的生动性,让原本静态的教材内容“动”起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得原本的教学方式得以更新。多元化的教学素材通过多媒体生动地展示出来,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让幼儿快乐的学习。教师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时充分挖掘网络优势,将图片、音乐等资源融为一体,使幼儿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所学知识,达到幼儿教育的目标。

(三)拓宽了教师的学习渠道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提升。在过去,教师往往以书本为载体,通过与其他教师的办公室交流等方式来丰富自己的知识。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拓展了教师的学习渠道,丰富了教师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与其他学校的教师进行知识的共享和教学经验的交流,教师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时间,与其他教师进行知识的探索和讨论,利用网络平台来搜集各种教育素材,丰富教学知识。学校还可以利用远程视频、网络培训机构等对教师进行知识技能的培训,利用多种学习渠道,大大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在幼儿教育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构建开放、富有乐趣的教学氛围,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改善课堂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氛围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学习状态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在幼儿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从幼儿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创设游戏化的教学情境,帮助幼儿尽快进入到学习环境中,并能快速地掌握重要知识点。例如,在教幼儿唱歌时,教师需要选择歌词简单、易于演唱的儿歌。利用多媒体影像播放儿歌视频,让幼儿初步感受儿歌的节奏,吸引幼儿注意力,再通过播放动画的形式,让幼儿模仿儿歌中所讲的故事,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幼儿画画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将画画的步骤一步步展示给幼儿,让幼儿跟随多媒体模仿画画,直观的视频演示更易于幼儿的学习。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促进师生互动交流

师生的交流与互动有助于教师和幼儿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幼儿更易于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习惯,及时纠正幼儿的错误行为,培养幼儿的正确学习习惯。例如,在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时,教师可以引入美食这一话题,在多媒体上展示出巧克力、面包、水饺、饼干等各种各样的食物,让幼儿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喜欢什么食物,介绍自己喜欢的食物的样子和味道。在观察和表达的过程中,幼儿不仅可以了解更多的食物名称,还能够锻炼自身的语言交际能力,达到语言教育的预期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构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平台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只有保持与家长经常性的交流与沟通,才能保证在第一时间了解幼儿的状态。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方便了教师与幼儿家长的沟通,教师可以构建网络交流系统,及时将幼儿的学习情况反馈在交流平台上;家长也可以通过交流平台告诉教师孩子的近期生活表现,同时可以对幼儿园的教学提出建议。幼儿教师还可以通过微信群、QQ群等方式将幼儿家长集合在一起,方便与幼儿家长进行沟通,便于幼儿的教育和管理,共同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对于幼儿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作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督促教师不断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成长,教师需要尽快掌握最新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构建了家园合作的新模式,丰富了家庭与校园的联络形态,建立了家长与校园的网络沟通平台,形成了更具高效性的家园互动教育模式,为幼儿教育开创了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治平。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的角色[J].中国电化教育,2011,(24):77-79.

[2]王海东。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教学的整合[J].太原科,2012,(08):133-135.

[3]康永新。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J].中国远程教育,2013,(01):107-108.

教师优质课竞赛评分标准 8

评价标准

一、仪表端庄,教态亲切、自然。(10分)

二、温故到位,导入新课自然、有趣。(5分)

三、语言流利,表达顺畅、有感染力、自然、富有逻辑性、普通话标准并富有情感。(语言语调标准)(10分)

四、重点、难点讲练突出、适当并符合知识建构理论。(20分)

五、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使用得当。(15分)

六、在教学方法方面基本采用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启发诱导,学思结合的当代教育新理念。(15分)

七、课堂气氛活跃,双边活动充分,“收、放”恰当,并具有有效性和可控性。(10分)

八、课堂评价新视野的“六种状态”良好。(10分)

九、板书工整,书写速度快,板书内容的主、副区布局合理。(5分)

十、时间分布合理。(5分)

细则解读

1、仪表端庄,教态自然

这一要求基本都能做到,可以说是给分项,但优质课的级别越高,要求也越高。

什么是教态?教态是老师的态度和体态的总称,教态是老师自身形象的体现,教态包括五项内容:表情,眼神,手势,站立和走姿,服饰。

表情——恰当地运用表情表达感情及对学生的意愿,如友好、期望、赞许以及友善的批评等。表情可以使学生感到亲切,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眼神——眼神要平等、和蔼、亲切。多与全体学生的目光接触,千万不要只看好学生,或考试成绩在班级前十五名的学生,更不要不看学生。目光不宜移动过快。

手势——手势有助说话,表达教师的思维,手势应舒展自如,切忌机械单一。

站立、走姿——走路、站立的姿势应端庄大方,移动应缓慢,站立的姿势和位置选择恰当,相对固定,必要时应走到学生中间,与同学们进行感情交流,使学生听清发音,但正面退回讲台,不要单脚站立或倚墙、靠窗。

服饰——服饰要整洁、大方;不戴不适当的饰物,如护身符、教徒饰物,不要油头粉面,不要过分化妆有失儒雅。

2、温故到位,导入新课自然、有趣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求知欲,在最短时间内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到新课题来。

在优质课评选活动中,参评者常用的导入新课的方法有以下八种:相关话题导入;复习提问导入;故事导入;悬念导入;直观导入;讨论导入;类比导入;社会热点问题导入。

相关话题导入。在特定的情况下,师生围绕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在交流中进入课题。比如,从学生所熟悉的偶像开始进入课题。

复习提问导入。用问题做链条,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复习并导入新课非常重要,是参评者用得最多的方法,也是我们平时教学常用方法,符合“温故而知新”的理论。

大家会做但不一定做得好,关键在于怎么设问。设问对教师素质要求很高,要有悬念,悬念越高,学生的大脑思维量越大,精力也越集中,效果越好,但要注意创设的层次和链条。

故事导入。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教材中的故事很多,可以选出最有吸引力的来激发学生兴趣。

悬念导入。教材中短剧、故事、传记等体裁中的人物,特别是主要人物的命运和归宿是学生最关心的,电视连续剧就是运用这一手法提高收视率的,这类体裁的阅读文章,可以根据主要人物的命运和归宿来设置悬念,增强吸引力。

直观导入。利用教材的插图、彩页或者根据课本内容自制图片和幻灯片,直接进入课题,当然这种课题必须贴近学生日常生活

讨论导入。提出一个与课题有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中引出课题。

类比导入。通过挖掘课本内容的相同点,相似点以及差异导入新课,此种方法多用于理科教学。

社会热点问题导入。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用社会热点问题导入新课,有利于矫正学生不正确的社会观点和认识方法。

3、语言流利,表达顺畅、自然、富有逻辑性,普通话标准并富有情感

普通话是规范的现代汉语,是全国通用的语言。这项要求是针对教师使用语言提出来的最基本要求。

语言是知识传授的载体,它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规范性,如果你是语文老师,普通话至少应该二级甲等。

中小学学生的情感度极强,恰当的语言情感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大的,它可以陶冶情操,提升品质。品质是在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4、重点、难点讲练突出、适当

并符合知识建构理论

何为重点和难点?我们必须用知识形成的建构理论来说明。

知识的形成必须经三个阶段:知识的已知区,知识的最近发展区,知识的未知区。

知识的最近发展区,指某一章节的知识还处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还没有在大脑记忆中稳定下来,有些定理或公式的应用还是模糊的,不确定的,甚至错误的。如果你不懂这个知识形成的分布图,就找不准重难点。

这里所说的重点和难点,就是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和知识的未知区。如果我们在三个阶段平均用力,授课效率只有33%。反之,将精力放在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效率能提高到66%。

下列方法可以帮助你界定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熟练程度,对学生要眼观四路,耳听八方。

作业批改:批改作业要记录学生的正误率,错误率超过30%,必须重新讲授。

面批面改:全部面批面改是做不到的,我们对哪些学生要面批面改呢?经常粗心大意的,做作业不规范的,有抄袭历史的,课堂情绪不高的,成绩急剧下降的,学习不好的。

课下交谈: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直访”,从他最感兴趣的领域谈起,这种说话比较轻松,了解的内容也比较真实。

5、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使用得当

在一些发达地区,多媒体的使用已相当普遍,在使用时必须遵循“辅助教学手段”原则,不能将一节课制成45分钟的VCD片,这就淡化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消弱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6、

传统教学基本属于满堂灌,关注知识记忆和理解,注重教学结果,而新课程注重过程和方法,学生的知识不是老师“给予”的,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去发现,感悟,主动获取。

专家说,教书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所以我们必须转变观念,过去评讲是“以教评教”,主要看老师教的怎样,素质如何?现在评课必须“以学评教”,看老师怎样指导学生。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是百思不得其解,不到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你不要启发他,“悱”是郁闷,想说说不出来,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时候不要去引导他。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评课时:

一看教师对学生“如何学”的设计。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辨一辨,让学生去观察、去感悟,去掌握规律。

二看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引而不发,自寻答案,悬念在悬着的时候学生才有欲望,点悟要讲究火候,补充要充分,修正要及时,引申要恰当。

三看教师的学法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应是整体的,学生的学习认识活动并不是孤立的智力活动,它总伴随着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等非智力活动同步进行。

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有两个系统,动力系统和操作系统。

动力系统对学生起着定向、强化、促进和保证作用,解决想学和爱学的问题,操作系统是学生学习的技巧、策略、手段和途径,解决会学和学会的问题,二者缺一不可。

7、课堂气氛活跃,互动充分,“收、放”恰当并具有有效性和可控性

双边活动中常见的几种模式:

问答型模式:分层次设计问题,A级,B级和C级,问题深度和难度要分上中下三个层次,提出的问题要有思考价值,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课堂气氛。

齐答型模式:老师不断提出问题,全班学生踊跃齐答,一呼百应。齐答与个别回答交替使用,避免一部分较好的学生代替大多数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

表演型模式:让学生到讲台前演练,锻炼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交往能力,让学生到黑板演算试题,并讲出思维过程。

8、课堂评价新视野的“六种状态”良好

注意状态:看学生的目光是否追随发言者(教师学生)的一举一动;看学生的回答是否针对所问;看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

参与状态:是否全员全程参与学习;是否积极投入思考或踊跃发言;是否兴致勃勃地阅读、讨论;是否自学进行练习(听、说、读、写);有没有一些学生参与教。

交往状态:看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合作;看师生、生生交流是否言语得体;看整个课堂教学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

思维状态:看学生的语言是否流畅、有条理、善于以自己语言说明;是否敢于质疑、提出有价值问题,并展示争论;看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是否有独立思考或创意。

情绪状态:通过捕捉学生细微表情变化去分析评价;在学生个别回答问题时,观察其他学生反应;看学生能否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绪。

生成状态:是否全面投入学习;是否有满足、成功、喜悦等体验,对后续学习确有信心;学生能否总结当堂学习所得,或提出新的问题。

9、板书工整,书写速度快,板书内容的主、副区布局合理

侧身写字,边写边移动,目光不时地与学生交流。

黑板分主、副区,以讲台为参照物,右边为主区,左边为副区,右边的板书内容一直保留在课终,不能随意擦掉,左边为副区,为解释主区内容,须在副区内画图,解例题可以一边用一边擦掉。

10、时间分布合理

重点、难点所占存的时间应该不少于总时间的1/2。

总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具有很强的基础教育导向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教学目标和教师人生价值的追求,不可不重视

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9

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摘要: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也面临着转型的压力。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强调教师转变思维,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小学教育开展的一切教学活动及教学管理,都要坚持“以学定教”作为核心理念。首先分析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要求,然后分析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教育;新课改;要求;策略

教育教学管理在小学教育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学校管理工作当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小学教育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保障。采取有效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管理策略,能够更好地行使学校对教育的管理职能。能够贯彻落实学校的教育方针,为学生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小学教育教学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相比较新课改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当前我国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要求分析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小学教育教学正在一步步迎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这要求代表社会、家长,以及学生自身对于教育的要求。新课程改革以后,小学教学尊重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体地位,坚持教师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一切活动都围绕学生发展的需求展开。不再单一追求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更多追求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现在的小学为了实现这些转变,对于学校和教师的管理工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一句话概括这些要求的精髓,就是“以学定教”。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各项活动的基本出发点。我们可以这样说,新课改的内容既是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它的基本保障,是培养满足新时期标准人才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当中,教师要转变以往的观念,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并不断提升个人的专业素养以及教学能力,提升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的针对性以及服务性,以便整合教育资源,不断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新课程改革要求下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策略分析

1、更新小学教育教学的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心理基础。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要想加强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首先就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管理过程当中,要时刻追踪教学管理效果,保障教学管理的连续性、综合性。运用创新的管理手段,增加教师在教学管理中的分量。保障教师对于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以及监督权,让教师帮助形成教学管理的综合性体系。除此之外,还要坚持将“以学生为本”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管理原则,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

2、明确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必须要从创新的角度推动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进一步明确管理目标。这就需要学校必须明确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基本目标以及安排给学校的基本任务,并不断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作为小学教育管理的重要方向。例如,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对于教育管理工作的评价策略。对每个阶段的管理工作进行量化处理,再进行质化评定,将“自评”与“考评”相结合,通过多样化的创新办法,实现评价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3、完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将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上升到制度的高度,具有很大的规范作用。要想增强师生对于教学管理的重视,落实各项教育管理措施,就要将其关进制度的“笼子”当中。在完善的教育制度之上,提升学校和教师的执行力。这就需要学校对自身具有的教育管理制度进行重新审视,剔除不适合新课程改革的部分,转变落后的陈旧观念。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新的教育管理目标指引下,制定新的管理制度,缩短与新课程改革目标的距离。除了建立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以外,还要提升教育制度的执行力。在执行力上,学校要设计一套可行的奖惩措施,树立良好的管理榜样,杜绝不良的管理行为。学校要加强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只有一个专业的管理团队,才能形成良好的管理效果,提升小学教育管理的整体水平,发挥其最大价值。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凸显了十分重要的价值。 因此,我们要端正对于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态度,认清当前我国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在总结的基础上形成创新的管理策略。当代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要以此为重点研究对象,寻求有效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杨春云。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的研究[J].才智,(15).

[2]郭开全。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缺位”与“补位”: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例[J].语言与文化研究,(1).

[3]吕月青。小学教育管理中侵权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领导科学论坛,(15).

关键词: 10

小学;教育;新课改;要求;策略

教育教学管理在小学教育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学校管理工作当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小学教育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保障。采取有效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管理策略,能够更好地行使学校对教育的管理职能。能够贯彻落实学校的教育方针,为学生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小学教育教学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相比较新课改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11

题目: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的多元治理视域

摘要: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是政府、社会、高校、教师与学生等多元主体治理的共同责任, 不仅需要协同合作, 更需要权责明确。研究生教育出现大量主体权责背离现象, 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下滑的根本原因。抓住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过程中的机遇和有利要素, 对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进行多元主体综合治理是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的保证。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 质量提升; 多元治理;

扩招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 研究生教育整体质量水平随之受到影响。“政府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关注开始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 提高质量成为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1]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同时 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应是多元主体共同的责任, 需要政府、社会、高校、教师与学生等多主体协同合作、共同治理。政府、高校、社会、教师与学生等多元主体存在权责模糊不清甚至权责背离现象, 使得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进程大打折扣。明确各主体权责, 针对目前各主体权责背离现象, 采取相应多元治理策略是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的重心所在。

一、确认: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多元主体权责

(一) 研究生教育质量政府权责。

“从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和我国当前教育体制上来看, 政府始终掌控着教育主控权, 这决定了其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当然主体地位, 同时也明确了政府当前保障体系主体的权责。”[2]首先, 政府在研究生教育体系中拥有宏观管理权限, 负责制定相关政策与制度, 引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方向, 同时肩负着吸纳社会需求的责任, 充分发挥社会与高校之间的桥梁作用, 满足社会及人民大众对研究生教育期望。其次, 政府在录取、培养研究生上具有主导权, 能有效控制招生规模与招生方式, 同时政府也担负着监督、评估及引导受教育者的责任, 具有规范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使命, 从根本上保障教育质量。由此看来, 政府的研究生教育权责是顶层的、宏观的, 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二) 研究生教育质量高校权责。

高校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方面多为执行政府的宏观决策, 在微观层面具有一定权责。首先, 高校具有一定场域内制定研究生教育制度的权力, 同时担负着科学发展研究生教育、规范研究生教育活动的职责。其次, 高校具有改革研究生教育教学体系、设置研究生课程、分配研究生教育活动比例、变更研究生教育模式等权力, 具有一定的办学自主权, 形成独具特色的培养方式, 同时担负着提升高校场域研究生的知识、能力获取程度, 以及提升研究生就业质量等职责。最后, 高校具有利用社会资源发展研究生教育, 与社会组织开展联合办学的权力, 同时高校要不断满足社会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基本要求, 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端人才。因此, 高校研究生教育权责是相对具体的、中观的, 具有一定的体制支配性和改革性。

(三) 研究生教育质量主体权责。

教师与学生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主体, 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须着力解决教师与学生的质量问题。教师与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 有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责任, 同时能从中获益。教师的权力主要包括:参与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权力、要求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的权力, 获取与研究生教育相关资源与利益的权力。教师作为主体要素, 在参与管理、获取资源权力的同时, 承担促进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任。因此, 教师的研究生教育权责是相对主体性的、微观的, 具有一定支配性的。在研究生教育活动中, 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 这一特殊角色决定了学生在研究生教育中权责的复杂性。学生有权享有优质研究生教育, 并具有参与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权限, 在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过程中有必要的知情权, 同时学生必须公平享有研究生教育各项补助与奖学金评选权, 不得有特殊个体与群体存在。学生在研究生教育活动中要遵守相关规章制度, 有责任不断提升自身学业水平, 提升研究生教育整体质量。因此学生的研究生教育权责是主体性的、微观的, 具有一定被支配性质。

(四) 研究生教育质量社会权责。

随着高等教育社会服务职能的不断完善, 研究生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愈发密切, 研究生教育质量影响着高水平尖端人才的质量, 社会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上具有一定权责。首先, 社会有权了解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动态, 需要培养机构提供相关数据。其次, 社会有权要求研究生教育根据社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规格,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与此同时, 社会有责任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 通过相关组织的建立, 保障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尤其是发挥第三方评价的作用。

二、差距:研究生教育质量主体权责背离

(一) 研究生教育质量政府权责背离。

本世纪初, 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大众化发展, 规模扩张造成质量下滑, 研究生教育也深受影响。这表明, “政府在促进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政策上发生了改变, 而对教育本质发展规律的错误认识, 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质量危机。”[3]政府在研究生选拔上广泛推崇全国统考制, 选拔方式到选拔内容都有应试教育的影子。“为了形式上的公平所付出的实质性代价, 为了等级社会制度的稳定而不惜摧残个人自我创新能力。”[4]政府在研究生出口筛选环节上缺少足够监督与评估力度, 对培养单位的研究生毕业准出环节监管不严, 尤其是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监控, 政府并没有对培养单位进行严苛的管理, 导致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日益下滑。另外, “政府在联合培养单位与社会对研究生教育进行多元主体治理方面也有失偏颇, 造成治理主体的脱钩, 尤其是造成社会中介与行业组织难以介入。”[5]“事实上, 以社会和市场机制获取教育资源具有政府配给无法比拟的优越性。”[6]

(二) 研究生教育质量高校权责背离。

高校作为培养单位, 对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具有不可推卸的职责, 从微观层面具有掌控研究生教育活动的基本权力。受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与市场经济深化的影响, 高校倾向于增加研究生招生数量, 获取生均事业费的增长, 增加学校办学效益, 却在研究生质量提升环节顾此失彼。不断增长的研究生数量让传统导师制受到极大冲击, 导师数量的有限性与研究生数量的增长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导师常在指导研究生开展科研活动中力不从心, 造成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高校在研究生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设置上坚持知识导向, 形成研究生教育“本科化”现象, 在研究生课外科研活动安排上过于松弛, 缺乏必要的管理制度, 没有形成“自觉科研”的培养氛围, 学生自学意识薄弱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与培养效率的低下。“最早的研究生教育产生于德国, 是超然于社会生活之外的, 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在人性或理性方面的发展, 培养和谐发展的个人。”[7]当今研究生教育显然与社会生产生活紧密相关, 但高校在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环节上却缺失对研究生教育本质属性的把握, 造成研究生教育的学术性不断下降。

(三) 研究生教育质量主体权责背离。

教师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难免有主体责任背离的现象, 对研究生教育质量产生消极影响。从教师主体角色分析, 目前高校教师群体在研究生人才培养上“消极怠工”现象普遍存在, 政府与高校监管不严, 教师便背离了主体权责, 热衷投身于各项社会组织, 谋取个人利益, 对研究生教育的本质教学与科研工作偶有停滞甚至处于放置状态, 造成研究生教育质量下滑。从学生主体角色分析, 其受社会不良风气与价值观的影响较深, 加之研究生就业困难问题亦日趋显着, 研究生投身学术研究的热情不断下降, 只重学位证书、轻视能力培养的现象广泛存在, 背离了身为学生的根本使命, 由此形成“马太效应”。

(四) 研究生教育质量社会权责背离。

受我国行政体制影响, 政府过于强势的表现, 导致社会在履行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中的权责出现背离, 主要表现为组织力量与监督力量薄弱。社会领域内关于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中介组织与行业组织较少, 即便存在也难以发挥组织、引领与评价作用, 在促进研究生教育发展方面的作用微乎其微, 并未展现出应有价值。此外, 社会在监督研究生教育发展方面比较欠缺, 无法提出针对性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关于提升研究生质量的呼声较弱, 过于依附政府力量, 放弃了其权责。

三、救赎:研究生教育综合治理路径

(一) 研究生教育的政府治理策略。

1. 转变政府角色, 实现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制度化。

市场经济时期, 政府角色发生了巨大转变, 其逐渐发挥管理机构的核心职能, 强调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舵手作用, 而非事无巨细的操作者,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政府的有限性, 提升政府的管理效能才是重中之重, 对此政府也应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上发挥引领作用, 对传统管理模式做出调整, 主要由行政管理转变为政策监控。政府与研究生教育是主体与范畴的关系, 政府是研究生教育的管理主体, 是研究生教育的引领者与保障者, 研究生教育是政府职能的范畴之一。政府与研究生教育的关系受外部环境的极大影响, 在市场经济下, 政府监管对象发生了变化, 政府应更关注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 而非研究生教育本体, 制定相应政策与法规, 从主体角度出发明确研究生教育各自权责关系, 协调各方利益关系, 发挥彼此最大化功效, 进一步规范研究生教育保障行为, 增强研究生教育的透明度与保障力度, 尽早实现研究生教育的规范化与制度化。

2. 形成政府引领、多元治理的新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不断发展, 研究生教育利益主体更加明晰与多元化, 各利益主体具有较强的参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动机与期望, 简单的操作程序难以满足各方利益对研究生教育的需要, 因此, 政府须转变主导性的研究生质量保障模式, 出台政策鼓励成立非政府民间组织, 形成共同参与、共同治理的新样态,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的政府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运用行政控制、监管等手段干预的局面, 颠覆政府与高校之间管理与被管理、控制与被控制、命令与服从之间的关系。“保证政府、学校、社会三方力量在评估活动中的协调与平衡, 是避免政府 (不管有意还是无意) 试图完全驾驭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的途径之一。”[8]总体来说, 政府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角色应重新界定, 要为研究生教育提供支持与服务, 包括政策、技术、资源尤其是数据提供上做到客观与准确, 搭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平台, 发挥政府的服务功能。

(二) 研究生教育的高校治理策略。

1. 树立质量意识, 设计科学的制度体系。

高校是实施研究生教育的主要载体, 其在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中具有不可推卸的主体责任。作为研究生教育的微观操控者, 高校首先要树立与研究生教育质量密切相关的质量意识, 在质量保障的概念与方法上进行突破, 树立有利于保持良好教风与学风的文化氛围, 形成对研究生教育质量观的科学认同, 充分调动高校内部各要素, 追求研究生教育质量, 创造良好研究培养单位的组织形象, 与高校外部要素建立紧密协同关系。在此基础上, 高校应将研究生教育质量意识落实到具体工作环节, 在教师民主生活会、研究生日常教学活动、研究生社团活动等各领域内营造积极的质量文化氛围, 引导与鼓励研究生教育管理者与教师主动分担责任, 及时关注研究生教育基本动态, 变被动接受相关信息为主动获取, 敢于面对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艰难与挑战, 形成主动参与、敢于决策, 质量为先的意识。

制度是研究生质量提升的重要依托与基础, 是高校治理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策略。首先, 建立具有普适性的研究生资助制度, 研究生资助制度应包括奖、助、勤、贷等多种形式, 同时具有层次性, 除奖励品学兼优研究生以外, 也要兼顾“中间”层次的研究生, 从不同领域入手, 分门别类实施奖励, 让每位研究生发挥自身特长。其次, 高校要实施严格的过程管理制度, 从研究生课程建设到教学管理, 从一般学术交流到项目训练, 从学位论文选题、指导到最终的答辩, 在各环节都要严格把关, 以严谨的制度为依托, 从过程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最后, 高校应建立质量评估制度, 成立相应组织机构, 担负自我评估与评价学生的重任, 积极的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监督与自我完善, 并建立研究生延期与淘汰制度, 在多种形式的评估基础上, 对学生进行奖励或处罚, 促使其必须认真对待学术研究, 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

2. 注重人才质量, 改善办学条件。

高校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要注重人才质量, 加强人员要素投入。教师资源是人才战略的关键, 直接关系研究生教育质量, 因而高校须坚持以学术能力作为衡量导师水平的核心标准, 结合师德、态度、情感、价值观等综合因素进行人才质量建设, 不断创新导师评价与遴选机制, 严肃导师工作纪律, 解决导师玩忽职守等问题。与此同时, 高校应建设导师激励机制, 通过情感沟通等手段, 增强导师团队凝聚力, 相互合作, 鼓励学科交叉, 不断激发导师的主体责任感。研究生生源质量直接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 研究生自身素养与学习态度在接受研究生教育之前已基本形成, 这对要求较高的研究生教育来说是一项重要影响因素。高校要立足现实状况, 在国家政策的合理范围内, 制定符合自身专业特点的研究生选拔标准, 积极鼓励自主招生, 选拔符合专业能力要求的研究生, 这是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先行举措。

高等教育内涵建设是发展的主旋律, 对研究生教育更是要提升内涵与质量, 形成良好教育文化氛围, 但必要的经费保障与先进的硬件设施投入是促进内涵建设的重要基础。“条件要素主要包括科研实验室和实践基地、教学设备、科研仪器、图书资料、网络资源、生活环境和设施等硬件资源的建设。”[9]高校应积极争取国家投入与社会捐赠, 广开渠道, 与企业展开合作, 向其提供智力支持, 获取企业的资金与技术援助, 提高研究生教育所需的各项设施设备, 保障研究生的物质待遇, 打造良好物质生活环境。

(三) 研究生教育的主体治理策略。

1.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桎梏。

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与素养, 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将自身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努力结合, 以能力提升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其一, 教师应突破传统教学内容, 打破原有固化的学科知识体系, 把人才培养重心落实到科研能力培养上, 对待研究生教育要具有追求尖端知识与学问的学术精神, 不断拓展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研究本学科教学内容的先进方向, 关注先进科研成果的研究动态, 注重教学内容的交叉性、前沿性与启发性。打破教师多年一贯制教学的习惯与壁垒, � 其二, 教师不断修炼“内功”, 除在知识领域内下功夫, 也要在教学技巧与方式上勤思考, 好的教学方式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教师要在日常教育教学中, 打破传统知识�

2. 内外兼顾, 提升学生自身研究水平。

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 学生要从内外两方面提升研究兴趣, 增强研究动力, 提升研究水平。从主体方面解决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危机问题。外在方面, 学生要积极响应国家对研究生教育各项政策与发展走势, 适时调整人生规划, 通过国家的具体举措获取外部动力, 同时要积极从社会汲取科研所需的资源, 最终促成自身研究能力的提升。同时, 学生应在高校依靠制度平台, 积极参与科研活动, 获取锻炼自身能力的机会, 通过与教师、学生的交流, 培养自身学术精神, 尤其是形成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内在方面, 学生应明确接受研究生教育的目标, 以提升自身研究能力为己任, 凭借个体积极努力提升研究生整体教育质量。

(四) 研究生教育的社会治理策略。

1. 发挥中介评估机构桥梁作用, 强化机构自身建设内涵。

中介评估机构是社会评估的重要载体, 在研究生质量社会保障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生教育中介评估机构具有多种职能, 负责对研究生教育活动提供咨询、信息服务、理论支撑等多元化帮助, 在政府与高校间起到良好桥梁作用, 有助于促进政府从繁重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 促使政府权力下放与职能转变, 缓解政府与高校间的矛盾与冲突, 帮助其建立稳定而长久的互动关系。”[10]研究生教育中介评估机构的形式有两种, 即自下而上的民间发起, 或自上而下的政府组织, 基于我国政治体制、现实国情与传统文化, 更应实施政府自上而下的建立方式。研究生教育中介评估机构要保持专业性与独立性, 不能丧失公正、公平、科学、客观的精神, 不能过分依赖政府。研究生教育中介评估机构一方面要争取政府支持, 在政策与物质条件上谋取最大化, 保障评估机构的顺利运转, 巩固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 研究生教育中介组织在获取政府支持的同时要加强内涵建设, 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保持较高专业性, 不断拓展市场份额与发展空间, 为研究生教育发展提供可借鉴的信息与数据。目前, 我国已有一些比较成熟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机构, 但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与公正性需要完善与提高, 评估指标体系与方式需要逐步改善。研究生教育中介评估机构作为收集、反馈信息的重要载体, 弥补了政府职能履行的不足, 满足了社会公众的客观需求, 其对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进行有效监控, �

2. 提升行业组织竞争力, 切实保障行业活动顺利实施。

研究生教育行业组织具有较强的信息收集与协调能力, 对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意义重大。“行业组织需要高校具有较高专业水准的学者参与, 提升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他们也能以团队力量帮带高校教师树立责任意识, 鞭策其为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保障工作不断提升专业水平, 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转变。”[11]其次, 行业组织具有强大功能优势, 一是其具有高水平的专业能力, 二是其具有较强的协调与信息收集能力, 尤其是两者的有机结合, 利用相关专业能力获取较为全面的信息资源, 对研究生教育进行质量评价, 协调行业活动各方利益, 为行业活动进行规划。我国行业组织要充分发挥社会学术团体的作用, 调动各高校专家、学者组成行业委员会, 利用专业优势, 通过周期性专家评估, 对研究生教育质量进行行业领域保障。研究生教育行业组织需要积极适应国家政策, 不断提升自身专业优势, 建立严格的自律机制, 形成自律精神, 实现行业团体利益的最大化, 推动行业组织不断向前发展, 为政策决策出谋划策, 稳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吴文刚, 周光礼。模仿与创新: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百年回顾[J].高等教育研究, , 35 (10) :46-51.

[2]赵琳, 王传毅。以“学”为中心: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与保障的`新趋势[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3) :11-14.

[3]杨斌。治理视角下的研究生教育:权力重构与制度调整[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5 (6) :1-3.

[4]韦耀阳, 李保强, 薄存旭。治理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异化与回归[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5 (8) :4-7.

[5]刘韬。教育治理现代化视阈下职业教育治理共同体构建[J].职教论坛, (13) :70-76.

[6]梁传杰。论研究生教育改革三大关键问题之关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6 (3) :21-27.

[7]谢治菊, 朱绍豪。多中心治理理论视角下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探讨[J].现代教育管理, (4) :102-107.

[8]刘来兵, 张慕文。大数据时代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内涵、愿景及体系构建[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7 (2) :30-35.

[9]李璐, 裴旭, 张淑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的研究生教育调控机制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7 (2) :68-72.

[10]何亚群, 张建伟。整体性治理: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理性选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7 (2) :29-34.

[11]梁传杰, 吴晶晶。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之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4 (3) :52-56.

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12

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摘要:性需要各界的支持,其中转变观念是关键。本文试从教师改变教学理念,学生转变学习理念,行政部门和家长积极响应,高校热情呼应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理念;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已被引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建构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特点,教育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互动的形式都要发生很大的变化。可以说,研究性学习在普通高中的开设,不仅仅是增设一门新课程,而首先是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的一场深刻变革。因此,社会各界都要关注研究性学习,社会各界也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研究性学习呼唤教育教学新理念。

一、教师改变教育理念──研究性学习的前提

研究性学习对普通高中教师来说,是个新鲜事物。“据调查,9月,国内有10个省市的普通高中开始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从笔者接触到的情况看,课程改革实验省市学校的校长、教师基本上还不了解这门课程,更不知怎么实施”。1而一年后,“学校进行的第三次教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75%的教师以为得到的最大收获是教育观念的自我转变,78%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提高最快,92.2%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有了较大变化。”2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给广大教师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同时,研究性学习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因此,教师要深刻地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1.变革自我、重新定位,树立“以生为本,服务学生”的教学理念。研究性学习的出现,改变了以往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他(她)将同时成为组织者、协作者、参与者、研究者、指导者、促进者。“师道尊严”已不能适应教育教学形式的。由于研究性学习大量地依赖教材、教师和校园以外的资源,课堂已不再是学生学习的惟一场所,学习内容也不仅仅是教科书。因此,要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既不能“教”研究性学习课程,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学生‘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基本前提。这样,教师就要重新定位、树立“服务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的教学理念。

2.审视自我、变更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认识。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知识要求是由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所决定的。研究性学习是一门以解决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其落脚点在于知识的综合和运用;教学资源不局限于课堂,而向社会开放;教师在其中处于指导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会常用的信息技术、常用的科研知识、学生心理知识等。具体地说:第一,教师要掌握技术,在网络中寻找资料,利用网络建立起交互学习指导方式,通过网上专家,让学生有更多的请教对象。教师还要掌握常见的机软件应用技术。例如,用Excel省时省力,处理数据;用PowerPoint多姿多彩,演示研究内容;用Access,做好管家。第二,教师要掌握观察法、调查法、法、比较法、经验法等最基本的教育科研,并用这些方法来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最后,教师应掌握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反应,做出正确判断, 因此,这些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审视自己,不断地充实自己。教师必须终身地学习,不仅学习本学科内容,还要有兴趣探索其他学科,注重各学科的渗透,紧跟,不断进取,身体力行,做学生的榜样。3.学会欣赏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学生,重过程、轻结论;多鼓励,少批评。要为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不要把自己的意见、结论强加给学生。珍惜学生的每一种思想火花。看到学生的进步,学会欣赏学生。

二、学生转变学习理念──研究性学习的核心

由于研究性学习具有探究性、主体性、交互性、过程性、开放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学生必须转变原有的学习观念。

1.转变学习方式。由于传统的课程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课程,它把课程内容看成是预定的、固定的、确定无疑的东西;而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由于课程是以经验为本位的,课程内容是生成性的、建构性的。因此,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有很大的转变。具体地说,研究性学习的着眼点是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开展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的学习方式。即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参与式的、活动式的、行动式的。

2.呼唤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培养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关键所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的探索性,这就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地完成发现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的任务,促使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这就呼唤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主动收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就呼唤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性学习,强调学习的实践性,在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注重向学生提供获得直接经验和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途径和机会,让学生亲自感受具体而丰富的客观世界,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这就是呼唤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总之,研究性学习呼唤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

3.重视团队精神。当今社会,竞争与合作并存,具备积极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是人高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研究性学习中,合作无时不在。在研究性学习中,与同伴分工合作、共同努力、提出问题、制定方案、收集信息、寻找答案、完成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过程中,团队精神无处不在。在研究性学习中,尊重他人的意见,善于发现合作伙伴的长处,不固执己见、有商有量,遇到挫折相互鼓励,群策群力,都是必须的。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应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

4.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随着心理的发展,人们发现学习不仅要依赖智力因素,而且更重要的是依靠非智力因素,它包括学生的毅力、自信心,不怕艰难,勇往直前及勤奋、细致、踏实等性格特征。而研究性学习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研究性学习每一个环节中,非智力因素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重视自己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三、行政部门和家长积极响应──性的保证

教育行政部门和家长的态度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前途会产生很大的。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从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增强教育改革的紧迫感,选择合乎实际的推进策略,切实履行管理职责,使研究性学习在学校中得以实施。一方面要开展教师培训。同时,地方行政部门应从实际出发,开拓思路,积极引导,在创设有利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环境上发挥作用。另外,还要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区域性的、校际间的经验交流活动,鼓励先进,积极推动。同样,家长们的态度也很重要,它将影响着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进程。如果家长们不能理解或认同研究性学习对孩子今后的重要性,若他们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一些旧观念而一味追求“死”的知识和分数,研究性学习将遇到很大的阻力。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家长要更新观念,作出积极反应,为研究性学习做好积极的配合。

四、高等院校热烈呼应──研究性学习的加油站

我国教育部决定从209月起在我国10个参加高中课程改革的省份实施,20秋,全国所有的高中都将开设这一课程。这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而研究性学习在高中阶段的实施和推广,不是终结,而是开始,作为部分高中生进一步学习深造的下一站──高校,应该是研究性学习的延续场所,而不是研究性学习终结地。而,我国高校对研究性学习反应平淡,除了师范院校的部分教师(主要从事教学法研究的)在积极努力外,甚至有些学校根本就不知道研究性学习,就更谈不上对研究性学习产生兴趣了。而研究性学 如果,高等院校积极倡导并参与到这场改革中来,无疑会推动研究性学习的进程和速度,给研究性学习注入新的活力。并以此深化我国教育改革,进而推动教育走向开放,最终使学生真正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相关文献:

[1]霍益萍,张人红.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定位[J].课程教材教法,,(11).

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若干思考分析论文 13

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若干思考分析论文

【内容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与科学的飞速发展,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社会对于高职教育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高职教育已然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教育水平,因此,对于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主要针对目前高职教育教学工作者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阐述,并且结合现代化的教学特点提出改革措施,希望为其教育工作者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关键词】教育教学;高职教育;管理改革

同大学教育不同,高职教育比较注重人才技能的培养,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们以能上高职为荣,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对学术理论知识愈发重视,所以造成高职教育教学在现代社会关注度有所下降。但是在为社会输送实用人才方面高职院校依旧起着很大的作用,为社会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些都离不开高职教育管理的因素。由于高职院校在管理制度上存在着缺失,有效的管理措施是保障教学水平的基础与前提,因此,各大高职院校对于如何搞好管理工作必须制定一套相关方案,通过教学管理来提高教学质量水平,

一、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的现状与改革原则

(一)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

从以往的教育历程来看,遵循高职教育的教学方式是一个可行的方法。在现代社会,无论是高职还是高校,都习惯性地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而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性的作用,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这一教育体系具有良好的效果,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学生的思考和动手能力也有显著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改革过程中应该紧紧沿用这一办法,或者说在这方面加以改进,将对学生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其中的关键因素便是要分清主次,而这也是作为改革措施的前提与基础。

(二)如何使教育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一般来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效益,通常由社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组成,两者对于教学效益至关重要,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万事都有双面性,假如在教学上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则会使得教学质量水平不过关,反之,过于追求的社会效益可能会在经济问题上造成严重缺失。看似简单的两方面,实际对于教学效益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就需要对其教学管理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方案,根据其方案,合理分配各种资源,比如说以经济效益带动社会效益,或者说以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在各个环节上做好准备,从而使得教学效益得到保障。

二、对于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的制度改革

(一)教学工作的执行

在改革前,建立一套完善的改革方案是其是否能成功改革的基础与前提,其制度需要根据各个环节的不同制定出不同规章制度,进而以制度对教学工作进行合理的安排与布置,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为此建立一个负责实施的机构,以此来保障制度在各个环节中的有效实行。其中,相关制度必须要涵盖各个方面,比如说对于教师的定期培训,“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要想做一名好老师,首先教师自身就应该具备较强的实力,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几乎每天都在改变,教师只有在自身能力较高的情况下才能为学生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同时,对于教学进度的安排、课程的设置等方面也要实行有效管理,确保教学的正常运行,而相关机构可以对教学进度进行监督检查。

(二)如何对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监督

依照上述改革制度,对于教学质量定期或者不定期进行系统评价,对每个环节的完成情况制定一套考核标准,在透明的制度形式下,由相关部门再设立一个奖惩制度,能者赏弱者罚,要让教师充分意识到危机感,在其工作岗位上认真负责,评分的标准可按照完成目标情况来进行评估,同时,让教师、学生、督导成员都参与其中,使其制度能够最大化地应用到各个岗位之中。

(三)对于教学工作信息的反馈情况

在惩罚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反馈渠道,其重点是对于教职工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一个有效反馈,学生在课堂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由于不好意思当面请教老师,可以通过反馈渠道向学校进行反馈,以此帮助学生在学习上有效解决问题,同时,反馈渠道同样对家长开放,家长的意见也能通过这条渠道得到解决,而学校根据反馈的信息情况对于在教学工作上的不足及时作出调整。

三、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内容

(一)在课程设置上的改革措施

由于之前我国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重视度不够,加之院校的相关专业设备比较落后,使得高职院校毕业生对于相关专业认识严重不足,造成毕业生整体工作能力素质不高。因此,高职院校对于人才的培养便显得尤为重要了。在校期间,需要根据其专业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同时要紧跟时代步伐,应该及时引进新设备,根据设备培养专门使用该设备的人才,在课程方面,目前依旧以设置课堂教学为主,严格来说,对于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就是提升其操作能力与发展能力。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科学的不断进步,社会上的学术型劳动者越来越多,而技能型人才却愈发紧缺,使得社会市场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而课程设置的改革方向也应该紧随时代的步伐,根据市场的不同培养出市场所需的人才,高职院校需要整合和优化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设置符合市场条件的课程,

(二)对于教材的改革

与高校不同,高职院校比较着重技能知识的教学,而技能知识的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与教材有关。好的教材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教学课程,同时对于学生的技能能力方面也有较大的提升。目前,我国的大部分高职院校教材问题较为严重,比如说优质教材的缺失、教材的不足、过剩等方面。在当今社会,也许现在某个职业的市场前景很好,但是过些年如果不更新,不创新,便会被淘汰了,而高职院校对学生使用的教学教材依旧是老教材,使得学生严重跟不上市场节奏,甚至在未来毕业后所学的知识是几年前的,因此,高职院校对于教材的更新应当做到及时化,以此来确保学生的与时俱进。

(三)对于教学方法的改革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时代,发达的科学被人们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中,同时也在影响着教学工作,由于信息数字化的加入,使得教育课程变得丰富多彩,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由于教师队伍年龄层次的不同,部分教师对新媒体技术的加入显得无所适从,甚至更倾向于传统教学,使得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甚至有些院校多媒体教室都寥寥无几,而这使得教学与社会严重脱节了。因此,在面对这个问题时,各大高职院校必须统一作出调整,对学校的软、硬件设备要及时更新,同市场接轨。

(四)对于教学模式的改革

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但是,由于院校自身实力的不足而盲目扩大教学规模,这不仅不能为学生带来更好的'教育,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会给教学质量造成严重伤害。所以,对于教育模式的改革,一定要考虑全方面,切勿盲目进行。

四、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对学生的管理

学生是一个主要对象,也是教育改革的主要群体,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思想上也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分析其主要原因,大致上是学校环境因素所导致的,设施的不完善、市场经济因素的加入等,使得学生对于学校的管理愈发不重视。为此,高职院校适当阻止市场化的加入,显得尤为重要。毕竟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不能因为市场经济因素的加入而颠覆了这一观念。同时,在教育教学管理改革中,对于学生的管理应更加关注,青少年正处于叛逆期,教师应该通过各个方面去了解学生的需求,与学生有最基本的信任,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管理。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由性,不要让学生“读死书、死读书”,以不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定期举行技能大赛,增强学生的好胜心理,从而更好地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实现教学改革目标。

(二)突出高职院校的技能特色

高职院校一般以就业技能为主导,要让学生感受到在校所学课程是具备职业性与技能性的,而这些都是作为职业技能的重要特征。这样便让学生意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观察外围事物。在普遍的高职院校中,学生的阅读量一般在课外阅读中,小说等刊物较多,而自身专业技能的阅读书籍相对较少,长此以往,学生今后的专业知识肯定是无法达到满意的状态,而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可以建议学生多读一些符合自身专业的书籍,这也是对于自身能力的一个锻炼。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在教学实践中带动学生充分认识到专业的重要性,然后勇于创新教学方法,带动高职院校学生对课堂产生积极性,以此达到教学目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只有对高职教育教学进行改革,才能使得高职毕业生去适应社会,在输送实用人才方面高职院校依旧起着很大的作用,为社会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这些都离不开高职教育管理的因素。因此,要对高职教学的发展方向进行探究,以此提高办学水平,从而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颜姣姣,金湖庭,叶忠杰,徐子寿.高职院校“互联网+”教学新技术应用研究[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

[2]李金保.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问题探析[J].职教论坛,2016,1.

作者:于磊 单位:天津青年职业学院

数学课堂调控的教学管理论文 14

数学课堂调控的教学管理论文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调控,指在课堂上教师为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运用控制论的原理,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等作必要、恰当、适时地调控。教学效果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调控能力。探索教学系统的控制规律,按规律进行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认识和运用这些规律,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优化组合各种调控方法。

一、调控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系统的核心要素。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层次(单元),教师都应该有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1.确定教学目标。教师应明确一堂课传授什么知识,学生应掌握什么内容,达到何种程度。要求过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求太低会阻滞学生智力的发展。所以,要把教学目标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百以内的加、减法口算”这部分内容,第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让学生学会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退位)的计算方法,掌握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的算理,并引导学生类推出三位数加、减一位数的方法,培养学生开拓知识的能力。

2.调控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一个完整、有序、发展的体系。每一层次的教学内容都必须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来安排,排斥与目标无关的内容。教学中,教学内容总是经过分解而分散在各课时中进行传授的,教师应在全面统筹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所以,课堂教学必须交给学生一个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掌握规律,得到终生受益的本领。把握了教学内容主要的、本质的东西,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能做到集中、具体、确切,把有限的40分钟用到完成核心的教学任务上。

3.调控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间的信息流通过程,是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的教学信息控制过程。它归根结底是学生的认识发展过程,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活动的情况,应注意效果的检测,收集信息反馈,及时处理反馈信息,及时发出控制信息,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措施,务求教学目标的全部实现。教学过程的调控最终要体现在学生学习过程的自我调控上。教师必须对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反应敏锐、判断准确、评价及时。

二、调控教学时间

一节课的内容,应在40分钟内完成。教师要根据课的类型,学生生理、心理特点,适时调整教学过程,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整个学期的教学目标,应在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时间内实现,决不能靠“加班加点”来实现。因此,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40分钟的教学效率。在教学单位时间内,学生能够学习的知识量,各个年级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年级在不同时期或不同班级也不尽相同。例如,一年级新生,认识“10以内的数”时,一般一节课控制在1—2个数为好。第二学期认识“百以内的数”时,能在一、二节课中完成。而到了二年级认识“万以内的数”,学生可利用已有知识来学习,只须揭示读、写数的规律即可。显然,知识量是逐步增加的。教学时间的控制,主要是防止时间过紧或过松。控制的方法是在安排教学时准确估计所用时间,略微留有余地。

三、调控学生的练习作业质量

练习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客观存在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和应用基础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练习作业不能以量取胜,而应以质取胜,所以调控学生的练习作业时,应注意:

1.质的控制:练习作业须有针对性、启迪性,使每一道习题都能练有所得。这就要注意习题的难度,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还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练习作业的布置,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作业设计一定要目的性强,要围绕教学目标,有助于巩固基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开始时可以做一些低难度的`练习,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中间应以基本题为主,最后可以在练习中孕伏渗透后面将要出现的知识内容,以降低后续学习的坡度,使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循序渐进,层层加深,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2.量的控制:应以少胜多,切忌搞题海战术。课外作业应严格控制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内,要真正做到减轻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否则会造成学生怕学、厌学,影响完成作业的质量效果。

四、调控学生的学习过程

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吸收信息并输出信息,通过反馈(评价)知道正确与否,并进行自我调控的过程。当教学过程与学生认知规律相符时,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好地理解知识内容,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如果学习过程违反认知规律,教学效果肯定不好。教师要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观察、体验、感知;思考、归纳、抽象;应用与开拓。教师应根据教学经验,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思想或可能发生的学习障碍,采取相应的对策,防止错误思想的形成,扫除学习障碍。例如:学生认识圆周率π,先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些线和大小不等的圆纸片,上课时让学生用线在纸片圆周绕一圈,再将所得的线拉直,去度量该圆的直径,学生就会发现不论圆的大小如何,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从而得到了π的近似值。教师再说明历代数学家的研究测定,π的近似值约是3.14。学生理解了圆周率的知识后,让他们去计算圆的周长,并解决具体问题,这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可见,教师要对学生的认识活动过程进行实际跟踪,及时了解自己所输出的信息,哪些已经达到了教学目标,哪些还没有达到教学目标,教学的难点是什么,等等,以便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进行教学调控。此外,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因材施教。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习对象,明确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教学程序,灵活运用,优化组合各种调控方法,对教学过程进行适时动态调控,以充分发挥教学的整体功能,达到课堂教学的优化。

教师优质课竞赛评分标准 15

(一)、师德师风(10分)

1、政治思想方面(3分)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2、遵纪守法,为人师表,有良好的职业道德(3分)

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依法执教,有团结协作精神。热爱教育事业,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的行为。

3、热爱本职工作,关心和支持学校工作(2分)

模范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组织纪律性强,不迟到早退,无缺席旷课现象,积极参加学校及教研组的各项活动,积极完成学校、教研组交给的`管理及其他工作。

4、集体观念强,克服自由主义(2分)

关心学校发展,维护学校声誉,能从大局出发,不说不利于学校发展的话,不做不利于学校发展的事,个人言行不能影响工作秩序、他人工作,团结同志。

(二)、教学能力(20分)

1、课堂教学(4分)

严格按照课程表上课,个人未经同意不得擅自调课(在教导处备案除外);教学认真,能驾驭课堂,维护课堂秩序;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讲练结合,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精心上好每节课。违背以上规定的一次扣任课教师0.5分。

2、认真备课(4分)

按时限制订教学计划,要求任务明确,重点突出,措施具体,有创见,进度合理;教案能体现把握教材体系,超前备课,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有实现目标的教学过程和作业检测,有学法指导及板书设计,力求有创意不照搬参考书。重视教学中的信息反馈,及时积累个人实践资料,期末写出有一定价值的总结,学校组织的开学、期中、期末检查(含班主任、教研组)每缺少一次扣1分。

3、教研组活动,互相听课(4分)

教师要按学校要求完成听课任务,每学期至少8次,教研组成员应团结协作,积极完成本教研组长分配的任务,按照学校要求每学期(或学年)承担校级公开课(或汇报课),少一次扣1分。

4、学历要求与继续教育(4分)

教师必须做好再学习和终身学习,学历过关(本科记2分、大专记1.5分、中专记1分),要按上级部门的要求完成每年的继续教育任务(完成记2分)

5、教学管理(4分)

所有教师记2分,校长加记2分,副校长、主任加记1.6分,副主任、共青团书记加记1.3分,报账员、教研组长、班主任加记1分、学籍管理员、图书管理员、安全报告员等加记0.5分。

(三)、工作考勤(15分)

1、模范遵守工作纪律(5分)

组织纪律性强,不迟到早退,室内上课中途不无故离开教室,不在工作时间办私事,工作时间不在办公场所下棋、打牌、上网聊天、玩游戏、炒股,监考、评卷期间迟到、早退、脱堂、看书报、不负责任,以上现象发现1次扣2分,2次记0分,屡教不改者,勤方面总成绩记0分。

2、严格执行请假制度(5分)

坚持出满勤,监考、评卷期间不准假(除婚丧嫁娶产等假)。不履行请假手续,每学期擅自离岗,法定节日、寒暑假期、婚丧嫁娶产假、突发情况放假等期满后应及时到岗,无故拖延者(除人力无法抗拒的自然因素外)1次扣2分,2次记0分,3次以上勤方面总成绩记0分。病假累计每周扣1分;事假每3天扣1分,扣完为止(婚丧嫁娶产假等除外)。

3、工作量完成情况(5分)

能按所在学校实际满负荷工作,能接受完成学校安排的临时任务。工作量不足的,每少一个标准课时扣1分,不接受临时任务一次扣1分,扣完为止。

(四)、工作实绩(55分)

1、教学成绩(40分)

各级组织的统一考试中,以所授学科成绩最好的计分。凡达到平均分的记25分,按年级平均分的离均差,满分为150分的学科每5分划为一个档次,满分为100分的学科每3分划为一个档次,每个档次或加或减0.5分,所得数字再乘以所授学科的系数,所得到的就是教学成绩的最后得分。中学学科系数:语文、数学、英语为1.4;物理、化学、生物为1.2;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体育、劳动技术、美术为1.0。小学学科系数设置如下。语文为1.2;数学为1.1;英语、品德、科学、体育为1.0。

2、学科竞赛(4分)

培养辅导学生参加各级组织的学科竞赛、体育比赛、文艺汇演,学科竞赛获得校级前三名的,给予指导教师依次加2、1.5、1分,获得镇级前三名及优秀鼓励奖的的,给予指导教师依次加3、2.5、2、1分,获得县级前三名及优秀鼓励奖的,给予指导教师依次加3.5、3、2.5、2分。体育比赛、文艺汇演获奖的,给予指导教师各获奖等级加分奖励较学科竞赛加分标准递减0.5分。培养辅导学生参加各级组织的学科竞赛、体育比赛、文艺汇演,获市级以上得加4分

3、教研成果(4分)

评为校、镇、县级优质课、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优秀教研组长的,分别加1、1.5、2分。县级获奖论文按一、二、三等奖分别记2、1.5、1分,市级、省级以上分别记3、4分,同一篇论文多层次只记最高等。

4、荣誉奖(2分)

获优秀班主任和优秀教师,校级加1分,镇级加1.5分、县级加2分,不累计记分。

5、先进个人表彰和社会组织奖(2分)

个人因工作突出受到校级以上表彰的优秀党员以及特殊贡献获奖的,按下面标准加分:校、镇、县级优秀教师分别记1、1.5、2分。

6、进步奖励附加分(3分)

与上学年升级统考对比,每进一名递加1分,累计加分不得超过或等同于本次考试第一名。

初中教学管理论文 16

初中物理是初中阶段学习中的一个重要课程,也是中考中的一门重要的考试科目,其教学效率的高低受到教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其教学管理的好坏有着直接的联系,下面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管理展开具体的分析。

一、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原则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管理中应当遵循以下的一些基本的原则,才更有助于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学生对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越来越感兴趣。

(一)主体性原则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应当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因此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管理之中也应当同样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管理之中,不断的严于律己,提高自身的自律意识,有效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管理的有效性。

(二)民主性原则

所谓的民主性原则指的是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管理中应当保持公平公正的态度,不要刻意的去偏袒任何一个学生,并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给予他们自由平等的权利,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出学生的最大潜力。

(三)合作性原则

合作性原则指的是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之中,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合作的关系,使得他们之间能够相互依赖、保持和平友好的局面,这也同时是师生之间对各自的一种认可,有助于初中物理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情感性原則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管理之中,教师应当将自身的感情融入到其中,从内心出发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让学生在物理知识的学习之中能够感受到你的爱,既促进学生物理知识的学习,又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培养,以情感作为基础开展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管理,将有助于师生之间顺利的沟通,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管理的策略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管理,才能够有效的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管理的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成为当前众多初中物理教学工作者重点关注的问题。下面以笔者自身多年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管理的策略:

(一)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管理之中,需要对传统的管理理念进行调整和创新。素质教育环境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如果不对其进行调整和改变,那么教师开展的所有教学活动将仍旧是围绕着传统的管理理念来进行,使得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管理的有效性较为低下。因此教师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管理中应当注重管理理念的转变,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构建适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管理。

(二)充分利用问题进行管理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许多的教师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当遇到问题的时候感到焦躁,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去解决这些问题,但是又不能够放任这些问题不管。此时,教师应当培养一种充分利用问题进行管理的方式,当遇到问题的时候首先需要充分了解问题发生的根源,并经过详细的调查,了解事件的真实性,然后找出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并思考是否能够将这个问题转化为一件好的事情。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激发和鼓励学生一起来共同发现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助于学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今后的学习中将会尽量去减少这些问题的出现。

(三)目标管理创新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管理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因此,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管理之中应当立足于这些的基础之上,然后开展课堂教学目标管理创新。但是目标管理创新应当达到以下一些要求:首先,要让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保持良好的课堂秩序,使得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能够顺利的开展和实施。其次,建立初中物理课堂常规,让学生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之中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三,目标的设置需要从整体的角度出发,让整个集体都能够得到提升,同时让学生建立起集体意识。第四,在管理创新中,应当课堂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中尽量少走错路,从而提高创新管理的有效性。

(四)增强人际沟通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管理之中,人际沟通是保证其开展和实施的首要前提条件,如何保障沟通的有效性,极大的影响着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增强人际沟通是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管理中的一种重要方式。而增强人际沟通首先需要教学双方建立起理解和信任的关系,只有互相信赖之后沟通起来才会变得更加的方便。其次将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当做教师和学生交流谈心的平台,在教学的过程中增强二者之间的信任度,同时通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也能够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加强沟通交流,让学生之间能够更加的团结友爱,有助于整个班集体的和谐,对学生的学习带来巨大的帮助。

三、结束语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不断总结和反思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不足,结合教学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改善,从而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对于物理知识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更为主动的投入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之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