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论文优秀4篇》
想要写一篇关于项目管理的论文吗?那么论文的内容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项目管理论文优秀4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项目管理论文 篇1
一、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统计工作的具体应用
(一)项目施工前,加强组织管理
组织管理,就是指建筑企业在工程项目开始前,应该进行的组织人事工作和制度建设。如工作人员配备、企业内部分工与机构设置、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等。这些工作的开展,必须以事先获取与建筑企业、施工项目有关的信息资源为前提,通过调查统计,获取一手的资料和数据,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得出结论,才能为项目管理机制的形成和项目建设的开展提供最基本的数据支持。同时,通过统计工作的开展,全面地将各类信息参数化,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有效掌握项目建设整体情况,规避潜在风险。
(二)项目施工中,进行全程控制
在建筑项目具体施工全过程,同样应发挥统计工作的作用。对施工环节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尽可能完整、实时、详尽的收集之后,将它们形成有机结合的信息链,然后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处理,得出的结论不仅对当前施工项目,而且对下一期的工程建设项目都起到反馈、指导作用。在招投标中,应当充分利用统计分析指标来开展建筑项目的经济效益评价。运用统计学知识,通过客观规范的信息搜集,运用科学的数理分析方法,对项目的标的、投入、成本、资产、负债、利息、工资等进行量化评估,对建筑项目进行整体经济效益分析。在质量管理环节,质量管理部门应该根据工程的具体需求来制定质量指标、技术参数,?对比在建建筑项目关键点,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给出质量水平的具体评价,找出与质量指标、技术参数的差异,确定质量偏差,及时整改。在成本控制环节,通过统计调查与预测,对可能出现的因人工、材料或设备价格上涨等造成的成本超支进行预测,从而有效做出成本控制计划。
(三)工程结束后,综合分析评价
建设项目大多过程复杂,周期长,涉及部门多,相关项目数据庞杂。工程后期,进行项目统计,将各环节的信息进行量化分析与汇总,建成数据化的施工资料档案库,方便后期的财务审计工作。
二、目前我国建筑企业统计应用存在的不足
(一)统计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如上所述,统计工作在建筑项目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部分建筑企业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企业管理者认为统计工作就是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然后用图表展示,企业在统计工作岗位设置、人员配备上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
(二)统计岗位的设置不够明确,业务不专
根据调查发现,我国很多建筑企业中并不存在专职的统计人员,很多部门在设置统计人员都是跟其他岗位进行混设,人兼多职,职责不够明确,并且人员调动频繁;从事统计工作的也非专业人员,他们并不掌握统计知识以及专业技能,难以对项目管理相关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以及提供统计咨询等。
三、加强建筑企业统计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健全统计制度及科学的指标体系,规范统计工作
在建筑企业项目管理中,为了更好地发挥统计工作的重要作用,首先必须保障统计工作部门独立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权限。统计部门通过统计、审计,对欺瞒行为,一经发现,可以行使一票否决权;统计部门对建筑企业各项目指标进行全面分析统计,形成统计报表后,可以不经由其他部门而直接统计结果上报给领导层,为其提供决策参考。同时,建立完善的统计制度对建筑企业而言也是非常必要的。配备专业化的统计部门和统计工作人员,可以有效解决项目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统计问题,让计划统计发挥指示器、校正器之功能。另外,企业还需构建一套科学化指标体系,通过指标的形式,规范统计人员的行为。通过采用科学的统计调查技术,系统、真实反映项目进展情况。
(二)引入信息技术,优化统计工作
目前我国正处于信息时代的变革中,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运用。在建筑企业统计工作中的也应该引入信息技术,实现统计工作网络化,在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的同时,也加速了企业与外界的网络沟通。这样可以让统计工作得以高效开展,也可以让统计分析结果更为便利的呈现给企业其他部门,给出相应的决策参考。
(三)形成部门合力,做好全面统计
项目统计作为建筑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贯穿于整个项目全过程,涉及人事、财务、安全等环节,为了共同做好全面统计工作,各部门需打破传统的部门界限,让权、放权,通力合作,资源共享,以便让统计部门迅速、准确获取所需统计数据和资料。
(四)进行管理培训,提高统计人员的责任感和业务素质
建筑企业在进行统计岗位设置和人员配备时,首先要科学分工,要确保必须是专业的统计技术人员,设专人进行项目统计,并让他们充分了解与项目相关的计划、图纸、资金、财务等信息。其次,加强统计人员管理,统计岗位工作人员应该相对固定,不能随意变动,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他们的事业心与责任感,避免统计数据乱报、错报与瞒报,另一方面也保证了统计工作的连续性。另外,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项目统计工作难度不断增加。为提高统计工作水平和质量,建筑企业应该组织统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让他们掌握必要的建筑施工、造价知识。
项目管理论文 篇2
摘要:在我国地质勘查单位的管理中,地质勘查项目成本管理是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地质勘查企业逐渐向市场化的方向发展与转换。那么,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有效降低地质勘查单位的项目施工成本是各地质勘查单位必须正视的问题。本文将就我国地质勘查项目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就其具体的改善与实施提出有效对策。
关键词:地质勘查项目;成本管理;问题;措施
在地质工作中,地质勘查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在一定的规范化要求的基础上,通过物探、化探、钻探、槽探、坑探等方式对目标物进行勘察,并探明地下蕴藏的矿产资源的储量、品位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地质勘查单位进行了改制重组,根据相关政策的规定,地质勘查单位逐渐向市场化的发展方向迈进。由于地质勘查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涉及到的内容较多,所面临的施工与作业环境较为复杂,因此,对地质勘查项目成本的影响因素较多。加强地质勘查项目的成本管理是各地质勘查单位必须正视的问题。
一、地质勘查项目的特点
1、地质勘查项目的最终目的是探析矿产资源的储量
在地质勘查过程中,通过各种探查手段了解蕴藏在地下的各种矿产资源,并根据勘查项目的成果,通过对各种相关参数的计算得到地下矿产的储量,可见,地质勘查项目与其他工程项目的实施完全不同。地质勘查项目的作业任务需要在野外完成,并且搜集各种资料和信息。只有在全面的、丰富的、正确的信息与资料的支撑下才能得到具有较高可靠性的矿产资源储量成果。
2、地质勘查项目具有复杂性
在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种丰富的矿产资源,很多可供人类利用的、有价值的矿产资源都深埋地下。勘查人员在进行项目运行的初期由于对地质目标物的认识并不全面,加之专业知识的差距很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和错误。随着地质勘查工作的不断深入,地质勘查专业技术人员的认识与实际地质状况之间存在差距,但是这种差距在随着地质勘查工作的深入而逐渐减小。可见,地质勘查项目的复杂性十分明显。
3、地质勘查项目具有风险性
不同于其他工程项目,地质勘查项目的操作风险较高。例如,当一项地质勘查项目在进行论证时不能得到正确论证,很容易使地质勘查单位在那些资源品位较低的区域,或者是根本就没有资源的区域进行项目探查和施工,结果可想而知,勘察投资将造成巨大损失。再如,在确定了地质勘查项目后,如果出现错误定位和工作部署不正确的问题,将会对地质勘查工作产生误导,必然会使地质勘查工作迷失方向,即使是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也不会发现这些资源。
4、地质勘查项目具有可变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地质勘查工作的不断前进与发展,人类获得新信息的途径越来愈多,这些新信息的挖掘和发现必将导致地质勘查项目在设计中出现变更的情况,必然导致该项目的终止。因此,地质勘查项目的可变性增加了成本管理的难度。
5、地质勘查项目具有长期性
地质勘查项目工作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够完成的,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例如:对于一个固体的矿产普查项目一般需要经过3~5年的时间才能完成。由于地质勘查项目属于综合性、系统性、多学科、多工种联合作业的工程,加之由于地质勘查项目的作业风险高、手段多、成本高,要求各环节必须密切衔接,只要是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必然会给地质勘查单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对地质勘查项目进行投资、成本管理时必须密切关注这些特点。
二、地质勘查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成本管理意识不强
由于地质勘查单位项目成本管理中,缺乏对成本管理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在这方面的文化氛围更是淡薄,这就造成地质勘查项目成本管理水平低下。因此,很少有地质勘查单位将成本管理作为一个体系放置在企业管理工作之中,大多数单位只是将成本管理问题交给单位的财务部门去做,由于缺乏明确的职责分工,使地质勘查项目成本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停留在表面。
2、成本管理方法滞后
由于缺乏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很多地质勘查单位项目成本管理缺乏完善性。有的地勘单位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但是由于在执行中缺乏监督力度,使制定的制度形同虚设。还有的地勘单位虽然已经意识到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也只是将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在了施工过程中,这种错误的成本管理方法严重影响了地质勘查项目成本管理的成效。
3、成本管理人才匮乏
人才是保证技术发展的基本前提,存在于地勘单位中的项目成本管理人员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无法满足地勘单位发展的需求。如果不能及时培养人才,必然会造成财务人员的退步和枯竭。随着各项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发展,财务人员如果不能及时提高自己的自身业务素养和思想职业道德,必然会被不断前进的市场所淘汰。
三、与时俱进,优化地质勘查项目成本管理的具体措施
1、转变思想,增强地勘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意识
地质勘查项目成本管理是涉及到本单位所有部门和每一个工作人员。单位的地质勘查项目成本涉及到每个人的利益,因此,必须彻底摒弃那种传统认识上的差异,转变思想。地勘单位可以通过员工培训与讲座的形式对单位的每名员工进行成本管理知识的培训,不仅要尽快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还必须在单位内部营造出项目成本管理的企业文化,在单位内部形成全方位、全过程的成本管理模式,以此来实现对地质勘查项目成本的全程控制,切实提高地质勘查单位的经济效益。
2、完善体系,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实施方法
成本管理工作的完善与否需要地勘单位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切实加强对地质勘查项目每一个环节的管理,制定出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使地质勘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无论发生什么问题都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实现对地质勘查项目成本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目标化。另外,必须将地质勘查项目成本管理的思想始终贯穿于整个项目的管理中,从开始准备项目一直到项目的完工验收后,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问题,因为不论在地质勘查项目施工的哪一个环节中出现问题都会对最终目标的实现造成影响。地勘单位的工作人员还必须对项目的成本进行系统性分析,并实现对项目进行绩效考评,再通过对实际成本和预计成本的比较,及时调整成本差异,在实现项目成本控制目标的同时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
3、加强培训,培养专业化管理人才
就目前我国地质勘查项目成本管理专业人才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地勘单位中,既懂得地勘专业知识,又懂得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专业知识的人才十分匮乏。因此,必须加快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提高地勘单位成本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另外,地质勘查单位为了防止人才的流失,还必须建立完善的奖惩分配机制。总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地勘单位也在逐渐走向市场化的发展方向,也在逐渐运行企业化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思想。因此,为了使地勘单位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积极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实现企业经济利润和社会利润的最大化,必须加强对地质勘查项目成本管理工作,树立全新的成本管理理念,建立完善的全过程管理体系,实现全员参与的全成本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刘花。浅谈地质勘察项目成本管理[J]。山东工业技术,20xx(3)。
[2]陈耿。浅谈地质勘查项目的成本管理[J]。广东科技,20xx(3)。
[3]侯拥军。地质勘查项目成本管理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xx(12)。
项目管理论文 篇3
【摘要】目的对湖北省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情况及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为改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xx年6月至20xx年1月,以区(县)为单位,对湖北省8个地级市的54个区(县)隶属的相关卫生行政组织和城乡基层卫生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关键知情人868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发现,70.1%的调查对象认为基本公共卫生经费不够用,且城市地区认为经费不够用的比例更高(P<0.05),85.2%的认为经费拨付方式是合理的,74.5%的认为经费拨付周期是合理的;43.9%的认为将经费作为工资发放不合理,76.2%的认为作为工作补助发放是合理的,73.2%的认为经费使用存在不合理地方;80%以上的认为绩效考核是合理的,有75.7%的认为绩效考核与经费拨付挂钩是基本严格执行的;在13项项目中,老年人管理、慢性病管理、孕产妇管理和儿童健康管理等项目被认为花费经费较多且完成情况不太好。结论湖北省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补偿标准偏低,经费管理以及绩效考核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改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关政策,科学测算服务项目补偿标准,并提高经费管理科学性,促进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关键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绩效;城乡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我国政府在整合传统公共卫生服务的基础上正式启动的国家卫生计划,旨在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1]。自20xx年以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得到了普遍的开展,并取得巨大的公共健康成效。随着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向全人群覆盖,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逐年提高,项目工作内容也日趋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也正在成为基层卫生机构的工作重心。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涉及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各个方面,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2]。本研究于20xx年6月—20xx年1月,通过对湖北省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情况及相关问题进行问卷调查,找出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以及影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开展的因素,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供政策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本次调查以区(县)为单位,共抽取湖北省8个地级市的54个区(县),对抽中的区(县)范围内的相关卫生行政组织、城乡基层医疗卫生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及相关医院的关键知情人进行问卷调查,每个机构由1~2名关键知情人进行问卷填写。本次调查共回收950份问卷,有效问卷868份,问卷有效率91.4%。1.2方法在阅读文献和专家咨询基础上,结合湖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实施的特征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包含4个方面:(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筹资与拨付情况;(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分配和使用情况;(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情况;(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实情况等。现场调查由湖北省卫计委组织,以函调方式完成。问卷逐级回收后交由课题组负责核对和整理。1.3质量控制问卷设计之前,进行专家咨询和文献查阅,设计内容考虑到地区特异性,以确保问卷设计的科学性;此次调查由湖北省卫计委负责组织,以确保调查的严肃性;在问卷收集上来后,调查小组再逐一核对,以保证问卷无填写质量问题。1.4统计分析采用EpiData3.0录入数据并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调查对象基本情况采用描述性分析,频数资料使用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本情况此次调查对象共包含868名关键知情人。调查对象来自城市卫生组织的有205人,占23.6%,来自农村的有663人,占76.4%;调查对象所在机构中,来自乡镇卫生院的最多,共663人,占76.4%,其次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6人,占15.7%,另外,来自卫生行政组织的62人,占7.1%,其他7人,占0.8%;调查对象工作年限主要集中在0~10年、10~20年、20~30年,人数及占比分别为224(25.8%)、235(27.1%)、327(37.7%),大于30年的仅为82人,占9.5%;调查对象职务为乡镇卫生院负责人496人(57.1%)、城乡公共卫生科负责人232人(26.7%)、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89人(10.3%)、卫生行政人员51人(5.9%)。2.2经费管理2.2.1经费的筹资与拨付(表1)调查结果显示,70.1%的调查对象认为经费不够用,并且城市和农村回答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市地区认为经费不够用的比例更高;认为经费拨付方式合理的有740人,占85.2%,认为经费拨付周期合理的有647人,占74.5%;关于经费拨付渠道通畅情况,调查对象认为是通畅有815人,占93.9%;关于经费及时到位情况,有592人认为一般或者不及时,总共占68.3%,与农村地区相比,城市经费拨付通畅性和及时性不够(P<0.05);同时,有63.2%的认为经费是足额拨付的;而认为拨付给村卫生室或卫生服务站的经费需要制定最低比例的有437人,占50.4%。2.2.2经费的分配与使用(表2)调查结果显示,有84.3%的人认为经费支出是有依据的;认为将公卫经费作为职工工资发放不合理的人数有381人,占43.9%;而认为将公卫经费作为工作补助发放合理的有662人,占76.2%;73.2%的认为经费使用存在不合理的地方。2.3绩效考核(表3)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绩效考核办法合理有761人,占87.7%,认为绩效考核标准设置合理的有779人,占89.8%;关于绩效考核和公卫经费拨付挂钩是严格执行还是有所变通的问题,75.7%的回答基本严格执行,17.2%的回答与部分经费挂钩,2.4%的回答只作为奖惩依据,4.7%的回答仅作为参考依据。2.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成情况(表4)从调查结果中可以发现,认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花费经费较多项目前五项分别为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0~6岁儿童健康管理,占比分别为14.3%、13.7%、12.0%、11.7%、、10.6%;认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完成不好项目前五项分别为严重精神病障碍患者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0~6岁儿童健康管理、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占比分别为14.5%、14.2%、12.4%、9.7%、9.6%。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70.1%的调查对象认为经费不够用,经费不足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首要问题。众多研究表明[3–4],随着社会经济水平提高和居民卫生保健需求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也随之增加,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增长。而政府购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补偿标准偏低,不利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改善。因此,当地政府应该科学地测算补偿成本,为精确补偿提供证据,以弥补基层卫生机构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所消耗的实际成本,避免因资金短缺导致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不达标现象。由于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此次调查中,相对于农村而言,城市的调查对象认为经费不够用的比例更高。城市地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普遍高于农村地区,这是由于城市地区的人力成本、消费水平以及卫生保健需求等高于农村地区导致的[4–5]。因此,在制定最低补偿标准的同时,要考虑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适当提高城市地区经费补偿标准,以满足公共卫生服务发展的需要。另外本研究结果显示,认为经费拨付方式和拨付周期不够合理的均在15%以上,这说明经费拨付方面还需进一步改善。经费拨付不合理,会导致经费滞留在财政单位,影响公共卫生经费运行的效率,而经费的延期拨付也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资金运行造成很大的压力,从而影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开展[6]。建议精简经费拨付流程,减少中间审批环节,缩短经费拨付周期,以提高经费拨付效率。其次,大部分调查对象认为经费的使用存在一些“乱象”,将经费用于人员工资发放也存在争议,这是由于经费的支出范围不明确导致的。建议出台全省统一的经费支出细则,明确界定项目经费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比例,制定基本公卫经费专账管理制度,将基本公共卫生经费进行独立核算,以加强对这部分财政资金的财务管理。同时,设计将经费作为公共卫生专职人员的基本工资、绩效奖励及补助等发放比例,给基层卫生机构更多的资金使用自主权去完成项目工作,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经费使用规范性和激励性[7–8]。通过1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花费经费较多前五项和完成不好项目前五项调查结果可以得出,慢性病、老年人、孕产妇及儿童管理是经费花费较多的项目,同时这些项目的工作完成情况也欠佳,调查结果与张德勇、梁小华等研究[9–10]大致相同。而且,虽然精神病管理花费经费不多,但完成情况却不好,这与精神病患者的管理难度较大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政府在进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偿标准的测算时,也应该进行各项目成本的测算,合理地制定各项目经费补偿比例[11],使经费向具有较高成本效益的项目倾斜,比如健康教育、计划免疫、孕产妇管理以及慢性病管理等,以期达到经费使用效益最大化。另外,要根据当地公共卫生状况与需求明确公共卫生服务的重点和难点,在经济社会的逐步发展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实施和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避免在实施过程中求大求全且浅尝辄止的问题[12]。此外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考核标准和办法不够合理,考核结果与经费挂钩严格度不够等方面。因此,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和管理制度,强化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引导性和针对性,还要考虑地区特点的差异性。在考核体系建设中,要按照“分级授权,逐级管理的”原则,建立上级考核机构、机构考核团队、团队考核个人的三级考核机制,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效率和质量。绩效考核的结果要严格与机构的经费拨付挂钩,机构内部要制定团队绩效考核办法,团队要细化个人绩效考核指标,最终落实到个人的绩效考核上,且考核结果与个人收入待遇挂钩,以调动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
项目管理论文 篇4
摘要:建国以来,我国工程建设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许多大规模的建设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活动都取得了成功。本文对大型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一些特点和方法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大型工程;质量管理;质量控制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大型和特大型项目越来越多,如航天工程、核武器研究、导弹研究、大型水利工程、交通工程等。国家在各个五年计划中也都有很多重点工程项目,如青藏铁路、南水北调工程、西气东输等。目前在我国,工程项目管理水平与国际水平相比仍有相当的差距。一方面,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尚未形成社会化和专业化,这主要归因于项目管理过程的一次性。一个工程一旦结束,管理组织也随之解散,管理人员的经验不能很好地积累,仍处于一种“小生产”的管理状况,对于复杂一些的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就不能胜任了。另一方面,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还不能完全做到标准化、规范化,项目管理工作的通用性差,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提高自然受到限制。基于此,本文对大型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一些特点与方法进行了分析。
1、大型工程项目出现质量问题原因分析
1.1 设计原因
设计考虑不周,结构构造不合理,计算简图不正确,计算荷载取值过小,沉降缝及伸缩缝设置不当等,都是诱发质量问题的隐患。
1.2 建筑材料问题
钢筋物理力学性能不符合标准,水泥受潮过期,安定性不良,砂石级配不合理,有害物含量过多,混凝土配合比不准,外加剂性能、掺量不符合要求,导致碱强度不足、裂缝、渗漏蜂窝、硅养保期不到等质量,预制构件断面尺寸不准,支承锚固长度不足,未可靠建立预应力值,坍筋漏放、错位、板面开裂等,必然会出现断裂、垮塌的严重质量事故。
1.3 施工方面问题
不熟悉图纸,盲目施工。图纸未经会审仓促施工。未经没计部门同意,擅自修改设计。不按图纸施工。钢筋任意替换,不按设计要求施工,致使结构裂缝破坏。不按有关施工验收规范施工。砖砌体不按组砌形式砌筑,留直搓不加拉结筋,现浇硅结构不按规定的位置和方法任意留设施工缝等问题。不按有关操作规程施工。砖砌体包心砌筑时,上下通缝,灰浆不均匀饱满,游丁走缝、不横平竖直、碱振捣,不按插点均布,快插慢拔上下抽动,层层扣搭的操作方法是倒塌主原因。缺乏基本结构知识,施工蛮干,均给质量和安全造成严重后果。施工管理紊乱,施工方案考虑不周,施工顺序错误,技术组织措施不当,技术交底不清,违章作业等都导致出现质量问题。施工项目周期长,露天作业多,受自然条件影响大,雷电、大风、暴雨等都能造成重大质量事故。建筑结构使用不当,不经校核、验算,就在原有建筑物上任意加层。使用荷载超过原设计容许荷载,任意开槽、打洞、消弱承重结构的截面等。对软弱土、冲填土、杂填土、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岩层出露、深岩、土洞等不均匀地基未进行加固处理或处理不当,是导致重大质量问题的原因。未认真进行地质勘察,提供的地质资料数据有误。地质勘察时,钻孔间距太大,不能全面反映地基的实际情况。如当基岩地面起伏变化较大时,软土层厚薄相差亦甚大;地质勘察钻孔深度不够时,无法查清地下软土层、滑坡、墓穴、孔洞等地层构造;地质勘察报告不详细不准确等,均会导致采用错误的基础方案,造成地基不均匀沉降、失稳,使上部结构及墙体开裂、破坏、倒塌。
2、大型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内容与目标
工程质量是项目所在国及国际通用条款的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及工程合同对工程项目的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等性能在规定期限内的综合要求。工程质量有普遍性与特殊性两个方面,普遍性是相关条款对它的明确规定:特殊性则是根据具体的工程项目和业主的特殊要求而定的,它们分别体现在工程项目的适用性、经济性、可靠性、外观美感及环境协调方面。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内容包括质量规划、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质量监督、质量分析与控制等。工程质量管理的目标就是为业主提供符合或者超过项目标准要求的优质T:程或者优质服务。
3、传统工程质量管理的特点及弊端
质量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是决定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没有质量,就没有投资效益、没有工程进度、没有社会声誉。传统的丁程项目建设也是十分注意质量管理的,只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和管理科学技术的相对落后,致使其存在诸多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管理理论与方法和经济规律、客观规律脱钩。管理手段落后,质量保证往往机械地依赖于使用先进技术装备,制定严格的技术标准规范,不重视项目质量管理的细化与分解。质量管理目标不够明确,在很大程度上依附政治要求,并且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质量保证体系不够健全,没有建立起全过程质量管理的概念。
4、提高工程质量的方法措施
对提高施工质量的方法和措施个人有以下几点建议:
4.1 加强管理,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加强管理,是指在现有管理水平的基础卜,针对影响工程质量晶质的一些关键问题、从技术、人事制度上建立更有效的、更加科学的管理体制,明确每一个施工人员的目标责任。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
4.2 加强协调管理的措施
4.2.1 技术协调。提高设汁图纸的质量,减少因技术错误带来的协调问题,图纸会签关系到各专业的协调,设计人员对自己设计的部分一般都较为严密和完整,但与其他人的工作就不一定能够一致。这就要在图纸会签时找出问题,并认真落实,从图纸上加以解决
4.2.2 管理协调。协调工作不仅要从技术下功夫,更要建立一整套健全的管理制度。通过管理以减少施工中各专业的配合问题,建立以甲方、项目经理为主的统一领导,由专人统一指挥,解决各施工单位的协调工作,作为甲方管理人员、项目经理,首先要全面了解、掌握各专业的工序,设计的要求。这样才有可能统筹各专业的施工队伍,保证施工的每一个环节有序到位
4.2.3 组织协调。建立专门的协调会议制度。施工中甲方、项目经理应定期组织举行协调会议,解决施工中的协调问题。对于较复杂的部位,在施工前应组织专门的协调会,使各专业队进一步明确施工顺序和贵任。
4.3 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要善于不断地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施工中协调部分的常见问题包括电气部分与土建的协调,给排水与建筑结构的协助,建筑的外表、功能与结构的关系,各种预制件、预埋件、装饰与结构的关系、施工的特点、要求,各辅助专业之间的协调等。
4.4 提高专业管理人员、施工人员业务水平、综合素质。
产品质量的好坏与从业人员的水平素质不可分。在搞好管理的同时,应加强施工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和专业水平的提高,以及对新技术产品的了解掌握。培养施工人员的敬业精神与细致的工作作风,施工中不遗琐碎,不留后患。
5、质量管理目标的分解
在建立健全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责任体系基础上,开展工程质最的分解与量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是明确质量目标和保证质量负责到有关责任人的前提条件,任何类型的工程项目,都是通过一道道工序逐渐形成的。工程项目质量分解可以按照施工层次结构、施工顺序大致可以分解为:分项工程质量、分部工程质量、单位工程质量、单项工程质量和工序质量。
结 语
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提高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水平,从宏观上要求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招投标、工程监理等相关制度,具体到各个项目建设阶段则要求既要抓关键,又要兼顾其它环节,环环紧扣,形成项目的全过程质量保证体系。其中有两点尤其值得重视,一是要加强工程项目质量的事前控制,追溯到项目的规划、决策阶段,从源头上把好关,避免盲目规划、胡乱决策引发后患;一是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应加深对设计方案的技术审计,通过对项目开工前的质量管理以达到事先预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