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教育心理学本科论文【精选10篇】正文

《教育心理学本科论文【精选10篇】》

时间: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教育心理学本科论文【精选10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教育心理学本科论文 篇1

[摘要]职业教育心理学是职业教育师范类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是一门应用性的课程。案例故事法是来源于案例教学法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系统分析了案例故事法在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五个步骤:自由写作、编写案例故事、讲或听案例故事、讨论和总结,以期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案例故事法;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

职业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心理学分支课程,目的是为职业院校培养合格的队伍[1]。然而,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心理学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教学效果不佳。案例故事法是案例和故事的结合,是基于案例教学法提出的一种提高教学技能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编写案例故事、讲故事和讨论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案例故事教学法根源于杜威的反思学习理论。杜威提出个体与环境之间互动的经验对于学习者比较重要。通过运用故事教学案例,给学生提供对所学知识反思的机会。虽然对案例教学法的研究较多,但是以“案例故事法”为关键词搜索知网发现,案例故事法的研究几乎为空白。因此,根据案例故事法的五个步骤将案例故事教学法融入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改革中,以期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职教师资队伍做好准备。

一、自由写作

自由写作阶段主要是学生案例故事写作过程的热身,可以跟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问题。在这个阶段,有些学生可能会觉得无从下手。在自由写作之前,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呈现一些案例故事,并让他们自己写下可能遇到的问题。在自由写作结束后,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由学生报告自己可能遇到的问题,别的学生可以提出建议。

二、编写案例故事

自由写作后,开始编写案例故事。教师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编写出一个真实情境下的案例故事。以“学习动机”这一节内容为例,由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最常见的问题就是缺乏学习动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编写一个职业学校学生缺乏学习动机的案例故事。动机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只有职校生对所学专业感兴趣,才能激发其内部动机。社会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认可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外部动机。不同的学生缺乏动机类型不一样,教师可以建议学生针对不同类型的动机结合自身的体验编写案例故事。案例故事需要有事实,还要呈现问题,此外在细节上还可以建议学生从人物的性格和教师、学生,以及家长之间的对话等这些方面入手。

三、讲或听案例故事

编写完案例故事后,再次将学生分组(跟第一次分组不一样)。每个小组中分配三位学生,一个负责讲案例故事,一个重点记录和听故事,另外一个学生负责监控时间。每五分钟为一轮,一轮结束后,三个学生轮换角色。讲故事的学生需要大声讲出案例故事,别的学生不能打断其讲故事。讲完以后参与者总结出案例中提出的问题。案例故事讲述者和倾听者之间应该多交流。在课堂中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技能,并促使他们参与别人的案例故事。

四、讨论

一些研究者认为讨论是案例故事教学的重要环节。皮亚杰提出同伴间的相互交流可以促进知识的内化[2]。案例的讨论对准教师的职业发展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学生可以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自由发表自己对案例故事的观点。讨论以6名学生为一组,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学生的案例主要解决什么问题,相关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你对这个案例故事还有没有别的观点?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始终围绕案例故事进行讨论。同样以学习动机这一课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所呈现案例中不同学生动机不足的原因。如有的学生缺乏内部动机,对职业教育没有认同感,觉得职业院校地位较低。另外一些学生没有外部动机,觉得职业院校毕业以后收入不高,企业不认可等。根据需要层次理论,有的学生可能是低层次的需要没有满足,如家庭经济困难、吃不饱、穿不暖。而有的学生则是缺乏相对高层次的需要,如缺乏父母的关心与爱。针对不同学生写的案例故事,让学生提出解决方案,如何根据诱因理论,归因理论等来提高该案例中不同学生的学习动机。

五、总结

老师需要对学生案例故事进行分析总结,分析理论在案例故事中的运用。教师在总结中要对每个学生的案例故事及课堂表现作出合理的评价。学生也要对自己案例故事的情况进行反思,可以在个体层面反思也可以集体反思。前者包括自我问询,后者包括同伴间相互经验的交流。集体反思因为涉及跟学生或老师的外部对话,比自我反思程度更深。总结与反思是案例故事教学法的最后一个环节,既可以巩固案例故事教学法的成果,还可以为以后的案例故事教学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参考文献

[1]包昆锦。《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改革行动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06(1):57-60.

[2]Jean Piaget.The moral judgment of the child[M]。Simon Schuster,1997.

教育心理学本科论文 篇2

【摘要】本文通过对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的认识和应用实现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优化,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育心理学中的迁移知识理论和学习策略是本文的重点,以此使教师认识到科学的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和专业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思想品德教学

心理学认为,“非智力因素虽不直接介入学习的认知活动,但它形成了个体意识倾向性中的学习态度,积极的个性品质不仅能激励、驱策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而且能促进和推动智力的充分发挥,而消极的个性品质则会阻碍、干扰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注重学生良好素质的培养是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要使思想品德课真正走进学生心灵,必须让心理教育成为初中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并通过心理教育使政治教学充满生机活力。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分支学科,针对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涉及的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揭示在教育、教学影响下,施教者和受教育者学习在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个性等的心理规律,研究受教育者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等。围绕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逐个分析各元素对学生心理的影响,起到指导教育、教学,提高学生成绩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的教学目的。制订完整的教学计划,环环相扣。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人际期望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罗森塔尔效应,切实地表明了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积极作用,该现象通过暗示改变老师对学生的认知,而且有意无意地通过态度、表情、体谅和给予更多提问、辅导、赞许等行为方式,将隐含的期望传递给这些学生,学生则给老师以积极的反馈,这种反馈又激起老师更大的教育热情,维持其原有期望,并对这些学生给予更多关照。循环往复,使学生的智力、学业成绩以及社会行为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靠拢,使期望成为现实。最终实现对学生产生良性影响的效果。2.鼓励语言的积极作用据研究,南半球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所带起来的微弱气流,由于其他各种因素的掺和,几星期后,竟会变成席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紊乱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蝴蝶效应”,并做出了理论表述:一个极微小的起因,经过一定的时间及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可以发展成极为巨大和复杂的影响力。“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教育学生无小事。一句话的表述、一件事的处理,正确和恰当的,可能影响学生一生;错误和武断的结论,则可能贻误孩子一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更加注重细节,充分照顾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在心智未成熟的状态下,容易受到教师不经意的言行伤害,对待胆子小、性格内向的学生更是如此,易打消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积极性,会影响学生未来思想品德的发展。

三、教育心理学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

结合思想品德课程的知、情、意、行,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思想品德课程教育本身是针对学生道德进行培养的课程,而道德水平的提高需要大众心理的评价,同样属于心理学范畴,教师要教好思想品德课程,避免不了要引入教育心理学的方式、方法。只有抓住和掌握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才能有效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目的。在思想品德教学中逐渐创新、融入教育心理学知识。教师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应注重自身衣着、行为和道德品质的修养,自觉总结和反思实践中的道德知识,以理服人、以德服人,发挥榜样作用。如果平常教育学生的东西自己都做不到,对学生认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很难有说服力。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的学习知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出正确的处事方式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师与学生和谐共处,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蓉蓉。基于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心理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2014

[2]林崇德。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教育心理学本科论文 篇3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校学生可以接收各种复杂多样的信息,学生更追求个人人格的独立。在这种状况下,高校工作的展开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都受到巨大的阻碍。因此,正确的使用教育心理学是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管理手段。本文通过对教育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从而发挥教育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最大作用,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学生管理;思想教育

一、引言

在2008年首届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上,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最新的要求和标准:思想上要开放化;方法上要多样化;能力上要专业化;态度上要人性化。“四化”的提出,使得教育心理学在辅导员的工作中的重要性显现的日益明显。

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动机理论。任何人的举动都有一个原始的出发点,人们将这个出发点称之为“动机”。大学生的热情在高考结束后已经消失殆尽,在这个时候,如果提供给学生一个学习动机,就会很好地改善大学生的消极玩乐心理。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学习引导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辅导员的关心和支持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推动大学生建立最新的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社会动机培养和成就动机培养是现今培养大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途径。经过对教育心理学案例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的强弱决定着大学生是否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

第二,迁移理论。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促使大学生从学生生涯更好地过渡到社会实践生涯中,这个过程就是迁移的过程。高校辅导员如果能在这一迁移过程中给大学生提供相应的指导,就会在大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上起积极作用。

三、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运用教育心理学方法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辅导员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当代高校学管工作中,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辅导员灵活运用心理学知识引导教育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出现,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在很大的程度上被各种各样的信息影响,这些信息有时会跟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强烈的反差,因此很多大学生都会根据自己的想法来思考做事,且不计后果。所以现在的高校辅导员要在以前的方法上突破创新,做到审时度势、做到与时俱进。那么在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2]利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方法来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沟通引导就显得无比重要。

第二,有利于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高校辅导员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不但可以让学生得到心理疏导,还能对他们的学习起到帮助。因为教育心理学提供的疏导方法可以增强学管工作的科学性,可以提高管理的实际效果。在人们自主开展学生工作时,无论处理任何问题都可以行之有效地运用心理学知识,不单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辅助作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变学生对事物的看法,从而端正三观。

第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当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碰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会去跟辅导员交流沟通。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蹲下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且适时地运用教育心理学方法,多倾听,切重点,示理解,努力让学生豁然开朗,调整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生活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生活情趣。现在屡见高校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出现的各种自残自杀等憾事新闻,足见教育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重要性。

四、教育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

第一,促进班级的管理更好地进行。辅导员在对班级进行管理时,适当地制定一些学生管理守则、制定班级目标、建立班级学分奖惩机制等班级动力系统。在这种动力系统下,学生会自觉地对自己的行为动作有考量,如遵守班级制度、配合班级管理等。在一个集体下,学生行为动作的出发点往往会跟从大流,这是由学生不愿在集体中被当作“异类”的社会心理决定的。所以,在班级管理中,还可以从此方面出发,建立健全学生榜样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榜样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方面的积极作用。

第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依据激励理论,学生的管理工作要从提高学生需要层次、规范学生学习行为、设立合理的学习目标这三个方面出发,以激励学生学习动机为核心。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需求就越多,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人的主观需要是动机形成的决定因素,所以对学生进行诱导,转变其在满足主观需要时的行为态度,促进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强化其学习的动机,提高学习质量。

第三,通过心理暗示增强心理素质。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要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增强,提高个人情绪管理的能力,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在日常生活中,要正确地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心理问卷调查掌控学生的心理动向;通过心理模拟实验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日常的交流谈话中,将一些积极的事例或者人生道理暗示给学生。有时心理暗示的作用会大于传统的谈话灌输。第四,平等交流。在大学生活中,以寝室或有共同利益的学生组成的小团体是非常常见的。但也与一些人游离在这些团体之外,孤身一人在大学的校园里行走。此时,辅导员应该与那些游离与群体之外的学生进行心灵间的交流,打破学生的心理防备,换位思考理解学生,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好学生交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出合理的建议。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情况越加复杂的情况下,学生的问题情况也就越多。因此,教育心理学在辅导员工作中的作用越加重要。辅导员在应用教育心理学时,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不同的人实施不同的方法,为国家的建设创造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江源源,张巍。教育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9)。

[2]赵美。浅谈教育心理学在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从行为管理角度[J]。山西青年,2016(14)。

[3]周赛兰。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运用基础心理学开展学生管理工作[J]。明日风尚,2016(6)。

教育心理学本科论文 篇4

摘要:为了有效提升在教育工作的质量,需要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认识到教育心理学在开展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并能在此基础上通过塑造融洽的师生关系、采用高效的教学方式等措施,运用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能获得更好的成长。本文就教育心理学知识在进行学生教育工作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育工作;教育心理学

现阶段爆炸式的信息发展以及电子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学生能在生活之中接触到较多的外界信息,在最近的十几年间表现出了更加成熟的特点,其思想、思维等方面也有了独特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也就需要教师在进行学生教育的过程中不再仅仅采取严肃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工作,更需要教师能积极的使用心理学知识进行学生培养,并在学生教育工作的过程之中通过对学生心理特点、心理规律的掌握,从根本上提升教师在教育工作的教学效果。

1教育心理学在开展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

学生在成长过程之中大部分的时间处在学校之中,可以说学校的教育工作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校不仅承担着对于学生在知识方面的培养工作,同时也承担着对于学生在其人格以及思想方面的塑造工作,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展开教学工作的时候,除了要能全面的做好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的教育工作之外,还要通过对学生心里知识方面的掌握情况来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之中,部分教师并没有认识到教育心理学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而是为了使学生能学到更多的基础知识,将大部分的时间以及精力投入到课程安排以及相关教学工作之中,所以也就导致一部分的教师在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学习以及研究工作进展缓慢甚至出现停滞的情况。教师将主要的时间以及精力都投入到知识教育工作之中,这是一件较为正常的事情,但是在另一方面如果教师在没有对学生心理方面知识有所掌握情况下展开教学工作,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导致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受到影响。此外,当教师掌握了一定的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时候,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之中还需要教师能根据自己所教师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相应调整,因为在学生成长过程之中的各个阶段,学生在心理学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只有掌握了这些特点才能进一步的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

2促进教育心理学在开展学生教育过程中应用效果的措施

2.1塑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现代实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及开始积极的倡导在进行教育工作的时候,在师生之间营造良好的亦师亦友的关系,这样不仅有利于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也能进一步的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并且在教育心理学的范畴中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高校教育工作展开的基础,对与学生在其心理成长、情感发展等方面都有较为重要且突出的影响。在传统的教育工作之中教师在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一直都是处于一个主导地位,并且由于教学工作之中的课程安排、教学节奏、教学内容都是由教师来设定,所以也就成为了教学工作的主体,在我国展开素质教育之后,倡导将课堂换学生,让学生课堂的主体,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之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有些教师未能完全的落实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方式,这样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工作的展开,所以在掌握了教育心理学关键点之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能放下教师的“架子”,融入到学生之中去并和学生打成一片,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并且为了能有较好的效果还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恰当的时间之中主动的接触学生,和学生进行良好的交流。其次,在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的时候,还要能从心理学角度对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所了解,比如处在十四周岁到十八周之间的学生,一般也处在青春期,这一阶段的学生往往具有身体各方面具有成长发育速度较快、个人思想感情丰富、在情绪方面有着较大的波动,所以教师在和这一阶段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也要付出更多耐心,更加细致的和学生进行交流。再次,经过心理方面教育学家的深入研究,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对于学生期望程度对于学生的成长也有重大的影响,研究发现如果教师对于学生能有较高的期望,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就会表现的更加用工,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获得更好的成长,相对的如果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期望程度较低,那么也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在学习方面积极性不高,所以为了使学生潜力能全面的得到激发,教师在教学阶段要了解到每个学生在其个人能力方面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将教学内容分为各个难易程度不同的部分,使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期望,使得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在学生表现较好的时候,采用口头表达的形式建立学生的自信心。通过这些方式就能在塑造融洽师生关系的同时,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得学生在较为和谐、积极的课堂氛围下掌握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好的成长。

2.2采用高效的教学方式

在过去的传统模式教育之中,经常会出现教师在讲台上奋力讲解相关知识,但是学生在课堂上却没有能全面的吸收、理解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这是因为这种教学模式和教育心理学相违背,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以及吸收都处在一种被动的状态之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比如在大中专院校,大中专生是指在经过义务教育后因为成绩平平上不了高中再进入大学深造的这些学生,可以说他们是在九年义务阶段被忽视的人,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学生在校被老师忽视、被同学轻视,在家被父母打骂,在学习上找不到成就感与自豪感,于是致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而在大中专院校,课上每节课教授的知识量大,留给学生发言的时间少之又少,长此下去学生就会形成一种在学习中是被动的心理暗示,时间长了这种被动心理更加明显,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自控能力,课上注意力分散、学习效率不高、记忆力下降、没有学习兴趣想学学不进等等。一般在成人教育教学中,由于学生已成年,社会中他们有过工作经历就有实践的经验,他们有一种深入了解专业知识的强烈渴望,如果教师还是采用指导式教学,则教学照样达不到理想效果,反而使学生学习专业的激情减退。从以上看来,要达到教育教学目的,必须在教育策略与教学方法上有创新。启发式教学是现在教育界公认的好的教育方法,它是采用了教与学中的心理位置的互换方法,达到在教学中根据课程的要求有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的目的。

3结论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可以发现,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在学生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来对教育系统进行优化,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教师们要更好地运用科学的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与方法来进行教育教学,使得他们的身心的发展与外在环境和谐一致,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兰文杰。中学教育心理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2]王燕。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J]。2011(9)。

[3]周军。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2010(1)。

教育心理学本科论文 篇5

摘要:自从人类迈入新世纪以来,国际的竞争日趋加剧,无论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还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高校思政课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而人的心理活动对高校思政课的成效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高校思政课中要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进行创新,以提高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育心理学;运用

一、引言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曾经明确指出:“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大学生才是祖国未来发展的栋梁之材,高校只有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引导下,高校思政课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从整体上来看,高校学生的思想信仰以及价值观是积极、正面的。然而当今社会瞬息万变,信息发展日益膨胀,各种思想价值观互相交融,这对于思想活跃、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社会阅历有限的高校学生来说,如果不加以引导,容易在思想上产生迷惘甚至走入歧途,这就给高校思政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而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心理学与教育的产物,符合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学与教的基本规律。因此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要以教育心理学为突破口,着眼于高校学生的思想实际,探讨有效的教学途径。

二、教育心理学视阈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心理科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主要是研究教学情境中的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如今已经有着百年的历史。而教与学的相互作用是一个系统过程,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存在心理规律的。笔者认为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学情境中的教师与学习情景中的学生以及他们在互动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国内外有许多教育者都高度地重视受教育者的心理因素,并提出合理运用这一因素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教与心理学是伴随着教育的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旨在通过了解人性,改变人性从而实现教育目的。可见,教育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二)教育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内涵及价值分析

现代心理学认为,在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大概占75%,而心理健康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在现实生活中,高校许多大学生并没有对思政课地学习引起重视,他们觉得只要背背知识点,考试能通过就行了。这样并没有充分地发挥思政课教学对高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而教育心理学和高校思政课有着共同的教育对象、构成要素和人才培养目标,两者关系十分密切。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应该与时俱进,充分运用教育心理学,关注他们的一言一行,尊重他们的想法,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准确介入,通过影响人的思想或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学,提高思政课教学有效性进而实现德育目标。

三、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阐述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将教育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及时了解,充分把握大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和各种思想动态,找出问题症结所在,从而有的放矢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是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必然选择。

(一)有利于拓展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思路

在传统的高校思政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一度被忽略,他们往往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无法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学生行为符合传统行为模式和价值体系要求会得到肯定和鼓励;反之,不符合要求便会受到惩罚和批评。教育心理学认为任何一个教育者都没有否定学生的权利,它更多的是强调对学生的理解、尊重、信任,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个体差异与学习需要等,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拓宽高校思政课教学思路,培养学生的政治观念、法律观念和法律观念。

(二)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科学性

当下许多高校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原则、方针和举措,这些经验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在教育心理学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的课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此基础上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反之,效果不太理想。同时,教育心理学中感觉、直觉、思维、想象、记忆等心理规律方面的知识,可以使思政课教学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激发学习热情。所以应以教育心理学为突破口,结合高校思政教学经验与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提炼、总结,使高校思政课教学更科学。

(三)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在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强调产生思政理论体系,而忽略了学生最需要解决的思想问题,师生、生生之间缺乏互动,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而通过教育心理学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结合,全面了解高校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与性格差异,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思想动态与情感变化,利用教育心理学中的知觉、想象、记忆、思维等规律,不断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知识性与趣味性,从而有助于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进行学习,激发整个课堂的活力。同时,教育心理学提倡运用认知分析、行为分析、情感分析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这也是值得高校思政课教学运用的,通过借鉴、运用这些教学方法,能够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和教育力,从而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效果。

四、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

伟大的瑞士哲学家和心理学家荣格曾经说过:“在人的一生中要在他固有的人格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它的多样性、连贯性和和谐性。”高校思政课便可以通过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达到教育人,塑造人的目的,鼓励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自身的多样性。而运用教育心理学开展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既能够拓宽教学思路,又可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增强其教学效果。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育心理学的运用势在必行。其中,教师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取得实效性的主导因素,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是关键因素,而外界环境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一)思政课教师自身的完善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的性格特点、言行举止、教师理念等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美国一位著名教育家曾经做过研究,研究得出教师应该具备“仪表良好”“态度友善”“品行良好”“尊重学生”“兴趣广泛”“有忍耐性”“宽容”“幽默”等特征。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培养教师特征,学生认可教师,才会主动理解和把握教师传授的知识。首先,教师要注重仪表、简单、大方、端庄,树立在学生心中的“威信”。这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成功的第一步。其次,教师要具备自身的人格魅力,以自己的个性和崇高的道德品质影响学生。教师良好的思想作风、生活习惯和言行举止也能够增强在心中的地位。同时,教师还要合理地培养期望效应,以学生能承受的为底线,不能给学生过大的压力,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当学生犯错时不能乱发之气,而应该虚怀纳谷,有包容之心。当自己犯错时,要勇于承认错误,不断反省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二)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

高校学生思维活跃,对知识有较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各种思想、价值观交叉融合,给高校学生的思想活动带来巨大的冲击,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不能再局限在“是什么”层面的教学上,而是深入引导学生探索“为什么”和“怎么样”,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自觉性,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其次,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从他们的心理活动特点出发进行思政课教学。学生由于家庭、遗传、环境等不同,其生理和心理发展也不同。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学生分类,因材施教,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制定一个更高的目标。对基础薄弱的学生也要为他们量身制定符合他们水平的目标,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进步。同时还要注重态度理论的运用,在态度形成与转化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了,懂得利用周围环境、群体意识以及网络资源影响学生的认知,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时耐心细致地开导。此外,还要注重情感教育理论的运用,注重激发的情感因素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提高学习效果。

(三)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

在高校传统思政课教学效果不太理想的情况下,运用心理疏导的方式不失为弥补现有思政课教学方法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心理疏导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言语或者其他方式和学生进行沟通,解决学生的心理疑问和思想困惑,引导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一方面,以宣讲的方式进行心理疏导,如对大一新生进行环境适应、人际关系、自我评价等方面内容的疏导,对大二、大三的学生进行道德心理的调节,对大四的学生进行就业心理问题地指导,给学生传授缓解心里矛盾的技巧,解开学生的思想困惑。另一方面,以对话说理的方式进行心理疏导,在与学生面对面的对话交谈与信息交流中,找出学生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使学生心服口服,形成积极健康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平等关系,体现民主的对话交流,以取得学生的信任。它应该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通过学生的倾诉和教师地引导,从而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采取何种教学方法都应该使学生能够乐于接受的方式,打造学生爱听、老师爱讲、学生受益、老师提高的高校思政课堂。

(四)提升教学环节的艺术性

伟大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的确,在思政课教学中,学生只有对该学科的学习产生了兴趣,教师才有可能实施有效地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教学环节的艺术性是当前思政课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如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播放历史题材类影片《生死抉择》《冲出亚马孙》《谷文昌》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等;通过激情的演讲,从内心深处打动学生,享受思政课教育内容带来的乐趣;理论联系实际,客观、公正地剖析实际问题,将枯燥的思政课教学打造成具有艺术性的公共课程,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环节的艺术环节。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做到以下几点:不断地提升思政课教学课件制作水平,选择让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到思政课与生活息息相关,要珍惜老一辈革命者为今天美好生活所做的牺牲,从而帮助学生塑造人格、树立远大的志向等。

(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作用固然作用,但是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某种程度上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学生要改变对这一课程的偏见,培养正确的自我意识与行为,还要学会克服学习障碍,通过正确的学习策略,获取思想政治课程的理论知识。首先,学生不断地完善自我,塑造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高校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勇于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在自我剖析中重新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在完善自我的前提下,结合教师的有效引导,提高自身对高校思政课的学习兴趣,怀着对高校思政课的兴趣,内化为高尚的理想信仰,自觉追求高尚的思想道德,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世界观,实现个人价值与自我价值。其次,学生还要善于学习,成为真正的策略型学习者。具备丰富的学习策略,并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相应的学习策略;在没有教师、家长以及他人的监督情况下,也能够有效监控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学习行为符合学习目标;养成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有效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这种学习品质对学生今后的一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效果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呈现出新的特点、新的问题。近年来,教育心理学逐渐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运用教育心理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和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因此,作为一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作用,通过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等,当然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完善,提高教学素养,从而有效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许贺,李洪。新时期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工作思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机制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06)。

[2]牛江永。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2.

[3]张孝凤。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7)。

[4]王兆云,李小梅,王新刚。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研究——基于大学生自身特点的分析[J]。科技信息,2013(23)。

[5]齐晓颖,刘立伟,赵婷。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功能及其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08)。

[6]张彩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视角[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6(09)。

[7]唐剑。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例探索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6(03)。

教育心理学本科论文 篇6

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要求大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医学学习具有繁杂性、广博性及发展性等特点,这就要求医学生应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医学生自主学习的构成因素,通过对医学生自主学习现状的调查,阐述自主学习在医学生学习中的作用。

关键词:医学生;教育心理学;自主学习

国家发展的根本保障在于教育,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教育质量。当前,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的功能多样化,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一体化,高等教育的育人模式已从教师主体化逐渐转变为学生主体化,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势在必行。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的科学,具有严谨性和发展性特点,这就要求医学生必须具有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职业属性。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通过对医学生自主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自主学习在医学生学习中的作用,为医学师生找到一种高效的教与学的方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1自主学习的概念与构成因素

西方学者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将自主学习作为一个热点问题进行了广泛纵深的研究。我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教育学者和心理学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自主学习。教育者关注自主学习的执行实施、效果与保障,继而提出教学方法的改革。心理学学者研究自主学习的行为学、心理本质。大学生自主学习具有自主性、主体性、创造性等特点,充分体现了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较持久的变化。从教育心理学上讲,自主学习是学习主体(学生)自主确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内容,调控学习过程,并且及时对自主学习进行评价和控制的一种深度学习能力。因此,大学生自主学习应为在良好的学习动机下自主确定学习内容、自主确定学习计划、自主调控学习策略、自主评估学习效果。

2医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与分析

医学教育专业性强、学习内容复杂,需要医学生不仅掌握课堂上的学习任务,更需自主学习相关的医学知识。通过调查以及查阅文献资料,结果显示医学生在高等教育学校的自主学习活动,无论学习动机还是学习行为,存在严重不足。因此,分析医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以及针对不足寻找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1自主确定学习内容

医学生在高校学习的课程,较其他专业而言,显得多而复杂,要求死记硬背的东西亦繁而难。医学生确定自己的学习内容,必须具有适当的学习动机。笔者前期研究提示医学生学习动机不足,表现在医学生的求知欲不足、职业需求的不足以及问题敏感性不足等方面。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外界,如个人的前途及职业需求、家长的期望等,认为学习是一件不得不做甚至被逼着做的事情的学生占相当大一部分。自主确定学习目标是学生在教学目标范围内,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学习任务,不脱离学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学习内容。医学生面对琳琅满目的医学教材,有时感到无所适从、无处下手。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而外界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使得部分学生放弃了自主学习。在小规模的学生访谈中了解到,大部分学生能够意识到自主学习的必要性,但由于不能有效确定学习内容,或者在确定了学习方向后中途感觉效果不佳,没有很好地实施自主学习。医学生自主确定学习内容,首先要明确学习任务、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根据自身认知水平和实际条件,结合可利用的外部资源,制定学习内容。其次,在自己的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的驱动下确定学习任务,在适当条件下,使外驱力内驱化。高校教师应注意对医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新课的开设阶段,明确介绍该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适时引导医学生对医学专业重要性的认识,使其意识到所学知识对未来前途的意义,激发内在学习动机(持久内驱力)。高等学校亦应激发医学生学习动力,使外部压力能够转化为内部动力。从外部社会环境入手,对就业市场的需求作出及时敏锐的反应,并将就业需求信息反馈至师生,让学生了解到专业知识的价值及自身知识体系的不足。

2.2自主确定学习计划

高等教育特点之一就是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比较充裕,大学生需自行掌控自己的学业,课堂结束不是学习活动的终点,而是起点。医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面广泛,有宏观的与微观的,有生理的和病理的,亦有不断更新的。因此自主制定学习计划,对医学生尤为重要。自主学习计划的执行需要端正的学习态度和强烈的学习兴趣。通过问卷调查,相当一部分的医学生对医学的兴趣并不大,而是诸如“不挂科”、“个人的前途”、“他人的肯定”等外在因素强迫自己不得不学习,甚至一部分医学生对医学不感兴趣,学医是为了满足“家长的期望”。还有一部分医学生制定自主学习计划后,刚开始斗志昂扬,一段时间后开始感到迷茫。另外,一些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是有计划的,但是在执行起来缺乏自制力,经不起网络游戏等诱惑。医学生自主制定学习计划,要与自身的特点相匹配。首先要结合自己的学习习惯,还应考虑到自己的学习条件、学习环境等因素。其二,学生的自主学习计划应遵循课程教学规划,制定与教师教学进度相协调的学习计划。在时间上,不能与教学时间相冲突,要有一定的弹性和可控性。再次,制定目标明确的学习计划应具有针对性,将总的目标细分为一个个子目标,计划的完成度容易检查,最好可以量化。制定的学习计划既要保持一定的难度,又是可以通过努力达成的目标。教师应在课程伊始发布教学大纲,指导学生制定合理的自主学习计划,评估计划可行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摆在重要位置上,并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上,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制定学习计划,适度督促学生完成学习计划。高校应该为学生执行自主学习计划提供有利条件,如开放自习室、增加图书资源、开放电子资源等。

2.3自主调控与评估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要求学习主体自主调控学习策略以及评估学习效果。学习策略一般指的是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调控,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自我评估是指学生能动地对自身的自主学习进行回顾、总结与评价。当一个学习任务结束后,学生根据完成学习目标的情况和学习效果等,通过思考与评价,可进一步适时调整学习计划,优化自主学习策略,有利于自主学习水平的提高。通过问卷调查,医学生普遍认为自主学习就是自己课后在教室或图书馆学习,自我调整及自我评估的意识薄弱。再者,面对繁杂、层次多样的医学知识,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还有一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并不顺利,遇到困难,不是想方设法去克服,而是回避甚至放弃。在自主学习效果评价方面,缺乏意识,亦缺乏有效方法。医学生应结合课程特点以及自身的学习情况,对自己的自由学习时间加以科学管理,保障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效率。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改掉不良习惯,减少外界干扰,培养自己的自觉性和意志力。医学生完成一个学习目标,针对学习效果,及时总结及调控学习方法。其次,医学生应该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提高自我效能感。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调整自主学习策略,适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及学习进步予以反馈及引导,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归因。

3小结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已使人们跨入学习型社会,“学会学习”已逐渐取代了“学习什么”,“终身学习”成为人类与时代发展的需求。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合理选择学习内容、科学制定学习计划、调控学习策略以及评估学习效果的过程。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肩负守卫人类身体健康的使命,而医学内容博大精深且不断发展更新,在大学学习的内容远远不能应付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因此,医学生自主学习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人类卫生事业的要求。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通过访谈与调查的方法,阐述医学生自主学习现状,并分析其对策,为医学教学改革寻找有益思路。

关于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一: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趋向 篇7

【摘要】高等教育作为公共事业,在推进改革过程中,其教育的社会性最终将实现对人的社会化转变。因此,从当前高校宏观心理学的研究发展来看,无论是在心理学教学评估还是应对社会性教育实践,都需要进一步梳理心理学发展规律,如将传统的教师评价转向由学生自我评价为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模式,实现“中国梦”教育复兴目标。简言之,以构建高校教育心理学为契机,积极拓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路径,并从教育可持续发展中强化教育心理学的构建价值。

【关键词】高等教育;社会性;教育心理学;构建标准;中国梦

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在担负社会职能过程中,将越来越倾向于人才培养的社会性,以“科教兴国”为战略主体的高等教育,无论在管理体制的深化上还是解决当前教育社会性问题中,都需要从高等教育的社会性评估机制中来推进教育秩序的稳步发展。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对于每一位受教育者来说都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尤其是在构建自我人格、增强受教育者社会意识上,教育心理学的宏观引导功能将成为解决受教育者心理问题的主要依据。高等教育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复兴实践中,探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向,从高等教育社会性基础上来探讨未来发展路径,通过深入探析宏观心理学、微观心理学的时代精神和特点,从而为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理念,提供积极的改革环境。

一、宏观心理学向微观趋向的转变

随着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在宏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过程中,针对受教育者的智力、知识、能力发展需求,将趋向受教育者自身人格特征及素质的养成。也就是说,对于传统高等教育宏观心理学的深入研究,将更多地围绕大学生心理发展趋势和特点,进一步深入到受教育者的心理构成要素研究上,促进教育心理学的细化发展,以微观层面来探索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从而形成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中心。我们从微观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发现,对于高校受教育者自身的心理变化,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通过构建受教育者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影响受教育者心理变化的构成因素分析中,提升受教育者心理学教育的针对性,特别是将教育心理学与大学生社会意识形态同步,从而为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时代性转变创造条件。同时,借助于教育心理学微观层面的研究,能够更好地拓宽教育心理学的宏观发展路径。人作为社会关系发展的总和,在心理学研究中是核心。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要围绕大学生的社会关系发展,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上来着力发现和总结符合受教育者心理特征的社会规律,从而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特别是对受教育者的性格养成进行全面指导和判定,提升受教育者的社会意识、性格和态度。可见,在深化教育心理学微观分析中,高校教育心理学能够从微观层面来获取大学生的性格、人格、能力、意识等形成性因素,进而改善对受教育者心理问题的宏观引导。

二、教师评价标准向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体的转变

心理学教育评估标准是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重要内容,从当前高校教育心理学评价方式来看,以教师评价为主的评价机制和评价方式仍占主导地位。随着高等教育社会化的发展,人的社会性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在进行心理学评价实践中,将逐渐实现由学生自我评价为主体的新的评价机制建设。心理学自我评价机制,能够有效减少教师评价的“片面性”,从教育心理学的宏观发展上来改善受教育者的自我评价作用。因此,构建学生自我评估标准,主要内容包括两点:一是注重评价监督机制的构建,特别是对于自我评价主观能动性的监督;二是发挥自我评价中的参评、互评方式,并促使参评、互评成为受教育者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客观全面评价自我的有效手段。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在评估体系建设上要以关注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为重点,特别是在高等教育社会性发展上要增强对大学生自我个体心理的研究。以“合理化”的评价标准来推进教育心理学评价主体的创新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心理学评估过程及评估方法要进行科学选择,特别是在反映广大学生内心意识状态,以及衡量大学生自我心理素质上,要能够结合当前教育改革实际,从政策引导上来推进教育心理学的评估。如在评估对象的选择上,要坚持高校大学生自我评价为主体,从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反思中发挥评价主体的积极性,能够从评价实践中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在评价过程中,要从高校教育心理学评价实践入手,创新评价方法,转变教育心理学评价理念,结合当前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问题,从教育心理学创新评价中为广大学生积极开展自我评价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三、社会性视角下高校教育心理学的价值构建

1、注重生活与知识的融合

从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的知识领域研究来看,教育心理学知识主要是涵盖学科的各相关理论,而教育心理学理论是构成学科知识的主体,也是推进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当前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学实践中,对于大学生的性格、人格构成以及知识、情感、能力、价值观的养成,都需要从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传递中来实现。在大学生的生活世界里,教育心理学要联系大学生的生活实践展开,迫切需要从理论知识的检验渗透到社会实践中,获得受教育者的性格、人格、思想意识等形态内容,从传统的学科教学中促进大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的正确认知。也就是说,用社会性视角来审视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价值,从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创新思想中,实现对大学生生活世界与知识世界的融合,并从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认知中正面启发学生的心理机制,以满足大学生知识教育与心理发展的紧密结合,增强大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性。

2、注重教育心理学对传统教育模式的突破与创新

在传统教育心理学教学实践中,心理学研究的内容表现出较强的“滞后性”,特别是对于当前高等教育社会性发展,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所表现出的社会性,迫切需要从教育模式的转变中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的社会性转变,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认可,而高等教育心理学教育反而停留在传统教育模式中,不利于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心理教育方式的改善,这样必然需要从创新教育模式中来重新设定发展方向。针对当前高等院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教育,将社会作为教育发展的基本前提,大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中不断了解和认识社会生活发展形式,并从社会实践中启发自身心理发展。因此,结合高等教育社会实践教学需要,教育心理学要从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针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特点,积极开展针对性的研究,从制约当前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中,提升教育心理学的“时代同步性”,并从创新教育模式实践中围绕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情感、态度、智力发展状况,来渗透教育实践和心理检验方法,促进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教学价值的发挥。

3、注重教学评价中的自由教育风格导向

从时代发展下来探讨高等院校的教育风格,高校社会性发展将贴近社会作为新时期教育风格的主体,特别是自由教育风格,广大受教育者在接受自由教育风格中,自身心理发展发生变化,教育心理学应该能够从心理变化中来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建立以受教育者自主评价为基础的自由教育风格,鼓励广大学生参与到自评、他评、互评中去,以突出“人本理念”为导向,从建构高校教育心理学自由风格实践中,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实践表明,在教育心理学评价实施中,对于受教育者自我评价的开展,更能激发受教育者的参与积极性,更能够促进受教育者自我意识、自我思想、知识技能等方面的不断改善。

4、注重教育心理学的“前瞻性”研究

当前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开展的实践,从微观层面来探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并从受教育者的自我心理构成要素上,发挥内部心理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心理刺激关系,从而提升广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水平。围绕外部环境的变化来探索教育心理学教育实践活动,从教育评价方式的转变,以及对教育心理学教学结构的优化上来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时代性特征,坚持人本理念,积极发挥大学生自我评价的有效作用,从当前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需求上满足受教育者心理发展的“广泛性”,增强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的“前瞻性”。

四、以社会性为发展契机来实现高等教育“中国梦”目标

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必然需要从教学结构优化中提升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而教学结构的优化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知识与技能的多维渗透中来实现。同时,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实际,在课程构建及知识整合上结合大学生的性格发展特点,从受教育者的性格、人格、意识等方面进行科学引导,促进广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形成。为此,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在与时代教育的统一中,要从教育体系的创新性上来强化时代特色,围绕“中国梦”发展目标,从构建高校心理学教育发展格局上,增强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适应性”。如在教育心理学学科内容设置上,要注重大学生知识、能力、思想、意识形态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能够从教育心理学可持续发展目标上,构建多层次的学科发展体系,以满足构建“中国梦”所提出的新要求,增强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另外,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从内因、外因作用中来探究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受教育者心理发展的积极影响,尤其是营造有利的教育心理学教学环境,促进广大学生思想、意识、性格的健全和发展,并能够从各类外部环境因素分析中,提升教育心理学在构建完整人格中的积极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__专。教育心理学在我国发展的新趋势[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9):12-13.

[2]叶浩生,杨文登。教育心理学:历史、分歧与超越[J]。教育研究,2012,(6):103-111.

[3]陈新。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走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5):33-35.

关于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二: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影响分析 篇8

【摘要】人的教育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部分构成。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亦是教育的基础,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结合社会实践就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予以综述,对家长实施家庭教育行为和未来一代人的心理和意志品质的发展方向给予引领,以期用良好的家庭教育促进孩子心理健康良性发展,培养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影响

教育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这里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接受教育,每天都在感受着对新生事物的认知。每一个人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又时常在教育别人,影响着别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家庭都更加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事业,学校教育担负着学生从基础教育到高级教育的漫长过程,成为每个国家的人才培养,社会进步的关键性教育。但是,学校教育又不是万能的,需要家庭的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父母所从事的应该是最基础最根本的教育,要想使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并达到预期的目标,就需要家长深入研究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对孩子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做到循循善诱、身先示范、以身作则,这样才能把孩子培养成心理健康,成绩优异,身体强健的有用的人。

从《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中,我聆听到了一位慈父娓娓道来的育儿故事,找到了一个非常成功的教育孩子的方法。父母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影响人物,家庭教育是系统教育的基础阶段,依次抓住孩子的心理特点,使他们在进入人生系统学习的开始就有健康的心理,对今后的成长起着关键作用。如何当好初级教育阶段学生的良师益友,首先作为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对孩子平时生活中的不当行为及时予以指正。与孩子平等的沟通交流,配合老师进行教育,培养孩子具有高尚的品格。家长不仅是孩子最初的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孩子的监护者,更是孩子思想品德、行为动作的引领者,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还应是智慧潜能的开发者。在学校、社会、家庭三者之间还应起到协调作用。作为优秀的父母,必须要懂得孩子的心理,光有一颗爱孩子的心还不够,过度的爱会成为溺爱,反而会害了孩子,有些家长一定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质,就会取得全面的收获。

(1)家长需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遭到孩子提出的各类问题让你解答,不论是浅显的还是深奥的,如果家长对此不是深入了解,就不能给出正确合理解答,几次问题之后会在孩子的心理产生不良印象,影响父母在孩子心中的高大形象,经常回答不上孩子的提问,不能给出正确的解答,孩子就不会有问题也不问父母了,给孩子造成心理障碍。

(2)家长是学生的楷模,一言一行都将会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是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做到。哪怕是细小之处都应注意,如:衣着整洁,言谈举止,讲究卫生,遵守时间等方面,否则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会使孩子产生心理障碍。

(3)家长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不要过分溺爱,对孩子所犯的错误要及时指出并马上改正。过分溺爱害孩子、害家庭、害自己的事例不胜枚举。中国古时候,有一个从小被母亲溺爱娇惯的少年,临刑前要求再喝一口母亲的奶,他妈妈解开衣襟喂他,这少年一口把母亲的奶头咬下。无独有偶,著名的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偷窃的少年犯被当场捉住,犯缚了双手,被牵到刽子手那里。疼爱孩子的母亲跟在后面,捶胸恸哭。儿子回转身来,说要对她说句心里话。母亲走近去,想不到却被儿子一口把耳朵咬了下来。那少年犯说:“假如我初次犯偷了同学的写字板拿去给你的时候,你打了我,那我何至于胆子越来越大,被牵去处死呢!”孩子需要家长的帮助和保护。他们遇到了委屈会找家长诉说,遇到了虐待和威胁会找家长求助,遇到困难会找家长帮助,如果家长不是耐心倾听,热情关怀,合理解决,也势必会给学生造成心理障碍。

(4)每个家长在培养孩子时,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没等孩子出生时就有了自己的愿望和规划。希望自己家里能出个“音乐家、美术家、舞蹈家、书法家、科学家”等,除了在校学习的课程以外,每天的放学后的时间、周六、周日的休息时间都给孩子安排得满满的,孩子没有一点儿自己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出现厌学、悲观、对社会和现实不满等,轻者成绩适得其反,重者会造成心理障碍、轻生等情况。所以,家长不仅要让孩子学到更多的文化知识,还应创造条件让有特长的学生得到发挥,注重孩子的特点,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如配合班主任老师在班级举行演讲比赛、舞蹈表演、墙板设计、书法展示等活动。在锻炼、培育学生特长的同时,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也是减少师生间心理障碍的方法。

(5)家长要经常和老师保持联系,沟通才能对学生的自然情况了解、沟通,便于根据学生各自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和关怀,如:有的学生父母离异,双发相互推诿,生活上得不到家庭照顾,学习上得不到关心,必须的学习费用无着落;有的学生喜欢网络游戏,甚至着了迷不想学习;有的学生性格非常内向,不想和别人沟通。当然,家长与老师的经常联系,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教育学生使其将来成为有用之人。绝不应发现孩子的毛病听之任之,不和老师沟通、不采取措施;也不能简单粗暴对孩子加以训斥、打骂,这样不但起不到教育的目的,还会给学生造成抵触情绪,心理产生障碍,增加了今后的教育难度。

总之,作为家长必须要经常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要懂得教育心理学的内涵,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思路,不断的总结经验,多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懂得他们,掌握他们的心理,才能根据个人的特点进行教育和培养,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发挥特长,激发兴趣来避免和减少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克服逆反心理,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教育心理学本科论文 篇9

摘要:随着当前我们对整个教育活动的价值认知日益成熟,如今在该活动开展过程中,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充分注重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应用价值和理念融入,尤其是要充分认知到完善的教育心理对学生成长的具体作用价值。本文拟从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应用背景分析入手,结合传统茶文化理念的具体内涵,通过融入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内容,从而探究传统茶文化在教育心理学中的具体传承思路。

关键词:传统茶文化;教育心理学;传承机制;应用思路;价值理念

通过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应用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其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和不足,无论是具体的元素内容,还是完善的元素理念,都实现了系统化完善。但是,由于文化理念的缺失,大大限制了整个教学活动的具体效果和质量。但是对于整个教育心理学的应用状况而言,文化理念的缺失,大大影响了整个教学活动的质量。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传统茶文化元素,具体的茶文化理念,不仅是对我国文化体系内涵的有效融入和诠释,同时更是整个社会元素的价值展现,因此,融入理念内涵将为整个教育活动有效开展奠定重要基础。

1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应用背景分析

教育心理理念是当前人们对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教学体系不断完善的,所出现的理念内容,而认知该理念的具体内容和内涵,将为心理教学活动取得理想效果,提供有效帮助。但是在整个心理教学运动中有着自身特殊性,比如学生普遍参与,学生参与深度广泛等等,因此,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融入整个心理教学活动的具体特点和内涵,通过完善教学元素,从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教育心理理念的价值内涵主要表现为:首先,教育心理理念的目标在于一切内容围绕健康开展,无论是具体的课程内容设置,还是教学方案,都需要将具体的健康要素和知识内容融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当然,这就要求,不仅要将健康知识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同时更要将可能影响心理教育的具体因素进行系统化完善,从而使其能够实现教育心理活动的体系化开展。其次,教育心理理念的关键在于无论是具体的教学元素,还是体系化的教学方案,都需要充分融入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要求,从而确保整个教育心理活动能够落实到具体教学过程中。实际上,教育心理活动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充分认识到,教育心理实际上是一种体系化的教育理念,无论是具体的方案,还是整个教学计划的基础方案设置,都需要将教育心理的具体要求融入其中,从而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最后,在教育心理理念中,其不仅需要充分注重将健康元素融入其中,同时也要对各种影响教育心理或者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实施预防与教育相结合,从而实现教育心理的理想效果,教育心理,不仅是一种教学目标,同时更是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习惯,同时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具备的意识理念。因此,认知教育心理的理念内涵,将为整个心理教学有效开展提供重要帮助。对于心理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如果能将传统茶文化理念的具体内涵元素融入其中,其不仅能够丰富整个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应用价值,同时也能丰富和完善整个教育心理教学活动的理想效果。

2传统茶文化理念的具体内涵

我国是传统茶文化大国,无论是具体的文化元素,还是整个茶叶产业的发展完善度,其都是当前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传统茶文化理念的具体内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能够被系统化应用到当前整个社会体系中,当然,其基础和前提在于对传统茶文化理念的具体内涵进行全面分析,传统茶文化理念的内涵和价值,不仅是一种文化元素,更重要的是其中所具备的行为理念和规范要素,其能够对学生成长提供重要的引导。探究传统茶文化理念中所具备的具体内涵,能够帮助我们有效解决当前整个茶文化应用过程中的问题,同时更重要的是在整个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状况,因此将传统茶文化元素融入到整个教育心理学过程中,其能够为整个教学活动优化开展提供重要帮助。传统茶文化理念内涵的具体元素应用将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优化与元素理念丰富奠定重要基础。传统茶文化作为我国整个文化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合理完善应用传统茶文化将为整个教学活动创新发展提供重要基础,因此想要实现理想的传统茶文化应用效果,就必须寻找到合适的传承机制和载体。传统茶文化理念融入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丰富优化的过程。因此探究两者的具体融入机制就极其必要。传统茶文化对整个文化体系的融入和影响,客观上反映和诠释了整个茶文化价值作用。

3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内容分析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不断成熟,如今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还是心理健康意识的融入,其都实现了系统化实施。教育心理学运动作为整个体育运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其需要在完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提前发现潜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完善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内容,从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随着当前教学体系不断成熟、完善,如今心理学教学的元素和内容也实现了内涵丰富与完善,尤其是一些极具时代气息的心理学项目,但是在对这些心理学项目的价值应用和认知来说,其更多停留在教学方法上,忽略了整个心理学教学活动中潜在风险的有效认知。因此,对于整个教学活动开展来说,结合其广泛参与的具体特点,想要实现整个教育心理学开展的理想效果,就必须通过全面完善融入教育心理的具体理念,完善整个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潜在的运动风险防范机制建设,从而实现教育心理学的理想效果。随着当前整个教育心理体系不断成熟,心理教学作为整个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无论是该教学活动的参与人数,还是该教学过程中所具备的价值和作用,其实际上都是当前整个教育心理活动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完善有效开展教育心理活动,就极其必要。对于整个教育心理学应用来说,其在开展过程中,风险不可避免,甚至一些风险,如果不能妥善处理,甚至影响学生的全面提升,因此,结合当前教育心理开展的价值和作用,完善教育心理学体系建设,其必然能实现该心理教学活动的理想效果。

4传统茶文化在教育心理学中的具体传承思路

通过完善构建教育心理教学机制,其能够在丰富整个教育心理体系元素和内容的基础上,创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模式,从而实现教学活动的创新与完善。当然,在教育心理学机制建设过程中,融入传统茶文化元素,不仅是元素理念的丰富,更是一种教学体系成熟发展的重要表现。因此,想要实现教育心理体系的理想效果,就需要从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与融入实施,通过完善教学理念,从而实现教育心理运动的理想效果。当然,通过将传统茶文化元素,完善融入教育心理教学机制,实际上也是当前健康教育理念推广和应用过程中的必然要求。实际上,通过对当前整个教育心理活动开展的具体形式和背景进行系统化分析,无论是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还是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状况,以及心理意识等等,都与社会实际需要之间存在极大差距。因此,融入茶文化元素,实现教育心理风险防范机制的有效构建,能够有解决当前学生培养过程中,潜在的心理素质问题,从而实现教育心理应用的理想效果。当然,传统茶文化元素的具体应用过程中,实际上也是整个教学元素的丰富与应用。不仅如此,将茶文化元素融入到教育心理机制的具体完善过程中,也是从整个教育心理实践活动开展状况中所得到的具体经验认知。通过对目前教育心理开展的具体状况进行分析,我们能够看到由于老师和学生缺乏应有的教育意识和必要的问题解决能力,从而大大影响了整个教育心理内涵的有效开展,更重要的是教育心理机制的具体建设,将大大降低教育心理过程中,意外状况的发生概率,从而在确保整个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上,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对于整个教育心理活动开展来说,其开展的核心目标在于确保学生能够实现健康心理素质。因此,健康教育理念对整个教学活动开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价值。而在教育心理理念应用过程中,其存在一系列较难把控的风险问题,如果不能提前认识到教育心理活动的价值作用,其不仅影响整个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价值体现,更重要的是丰富的教学元素,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活动的完整性,因此,如果能够将传统茶文化的具体理念内涵融入到整个教育心理活动中,其不仅能够丰富完善教学元素,更重要的是整个茶文化体系所具有的各项元素,其能够为整个教育心理活动的有效推广奠定重要基础。尤其是随着当前人们对传统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价值作用认知日益成熟,将茶文化理念融入到学生培养过程中,其将有着重要作用和价值。

5结语

在当前整个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人们对心理学活动开展的价值作用认知日益成熟,尤其是教育心理学中,其参与人数的广泛性和心理学项目的多元性,决定了我们必须选择构建整个心理学教学运动开展的具体元素,从而确保整个教育心理学能够发挥其理想效果和价值。结合目前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开展状况,我们可以看到由于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加上对教育心理学的问题认知不全面,从而使得整个教学运动开展过程中出现了体系化。而认知这些风险内容并制定合适的方法,将为整个教育心理学活动的具体应用提供重要帮助。

参考文献

[1]罗宇娟。传统文化传承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实践研究——以《中国茶文化》课程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127-129.

[2]付家东。中国传统音乐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传承的现状与思考[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119-122.

[3]臧亚平刘廷亮。传统茶文化在我国高校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3):232-235.

[4]胡雁伟。高校茶文化教学现状及茶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探研[J]。中外企业家,2015(19):126-131.

[5]陈理宣。兴音乐之教育扬民族之宏声——高校学生音乐素质教育之我见[J]。中国高等教育(社会科学理论版),2016(12):182-186.

教育心理学本科论文 篇10

摘要:教育心理学是教学法的理论基础,通过研究学生如何学习知识、技能和发展智能的心理过程、心理机制及其发展规律来帮助教育者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改善教学效果,因此将教育心理学应用于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简要阐述了教育心理学中联结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等几个重要的学习理论,试图探讨其对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启示及有益的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应用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研究学校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正如现代语言学博士H。H。Stern指出“没有可以不懂得心理学教学理论而教授语言的”,所以对于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而言,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并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有助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使学生学以致用。

一、介绍

(一)教育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学科。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科和教育学科交叉的产物,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和学生及其相互作用的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其重点是把心理学的理论或研究所得应用在教育上。教育心理学主要侧重于正常学生群体的心理规律的研究,考察这些学生在常态的教学中是如何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教育心理学可应用于设计课程、改良教学方法、推动学习动机以及帮助学生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因此,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对高职学院学生的英语学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职英语教学

高职是和本科教育不同类型层次的高等教育,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等一线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的职业教育。随着近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英语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对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专业能力的拓展及今后的就业留学都有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不少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对英语兴趣不浓厚,对英语学习自信心不足,学习上有畏难情绪,缺乏明确目标,学习上非常被动,学习习惯差,有的甚至自卑感较强,不敢开口,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不小难度。

二、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

(一)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联结主义学习理论是由二十世纪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桑代克提出的,二十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教育界处于主导地位。其代表人物还有著名教育家华生、斯金纳等。其主要贡献是对在教育过程中碰到的一些心理问题进行了相对客观的研究和分析,对学习的规律、动机、实质进行大量研究,提出一系列理论及学说。如斯金纳曾提出“操作性条件作为一科学系统应用在日常教学当中”,对促进世界传统教学的发展与改革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最早发源于德国格式塔心理学,该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一套完形说,与当时的联结说形成对立。该学说的代表人物有著名学者贾德、布鲁纳、奥苏泊尔等。该学派建立了“完形———理解、领悟、认知———发现科学学习说”理论,肯定了认知及意识的能动作用。现代认知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即是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就是一个有意义的建构过程。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教育思想相对立,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罗杰斯及马斯洛。此学习理论基于自然人性论,主张人格或人的自我实现,相比于理论学习,他们更注重个人情感的熏陶及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罗杰斯在《自由学习》中曾说最持久且最深入的学习模式为自发学习,马斯洛在《心理学的依据和人的价值》中指出,个人人格的有效形成往往来源于自我压力。

三、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提高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效果

(一)运用联结主义学习理论提高英语听说教学效果

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以刺激———反应为原理的机械性语言操练,即为学习者提供语料输入,然后使他们能运用所掌握的语料进行语言输出的过程。无论是强调语言机械训练,认为一种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通过反复不断的练习的听说法,还是把外语学习归结为刺激———反应过程,强调图像和录音的相互联系和作用而达到语言习得目的的视听法,都频繁用到听、说这两种输入和输出的技能。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可以运用视、听、说等手段积极刺激学生,引发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并且用情景法和交际法强化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化为自己英语运用的能力。

(二)运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提高英语阅读教学效果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寻求知识和信息加工的过程,知识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根据自己原有的经验、知识重新建构自己新的认知体系。而人们进行阅读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运用已有知识对新信息进行理解;二是借助社会、文化等背景知识和有关专业知识及逻辑思维能力,对信息的再加工达到深层次理解。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广泛接触世界各国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等知识,拓宽视野,扩大知识容量,调整知识结构,弥补学生词汇量不够的短板。另外,教师与学生积极交流,学生与学生合作学习,以便最大限度使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影响教学效果。

(三)运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高英语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即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外部因素都是通过学生这个内因起作用。真正具有持久活力的学习动力来自于学生的自身兴趣及由此所产生的求知欲,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认识这一点,尽量创设一个让学生感到安全、轻松,消除学习压力和负面情绪的环境,敢于表达自己,勇于改错,主动表现自己,最终激发英语学习兴趣,达到教学效果提高的目的。

(四)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智力因素一般包括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等内容,非智力因素包括态度、意志、刻苦性、信心、心态等内容。诚然,英语学习好坏与智力因素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但是实践证明,非智力因素对于英语的成功掌握更加重要。因此,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不怕困苦;培养学生集体的观念,互助合作;培养师生和谐的关系,教学相长。只有多管其下,英语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利用一些著名理论干预高职院校英语教学

马斯洛需求动机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安全的需求,被认可的需求,归属感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与学习者需求相关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体会到自我实现,从而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兴趣。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的,即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且遗忘进程并不均匀,起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遗忘量先大后小。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此规律引导学生学习并及时巩固和复习当天的知识,对于需要大量记忆的英语学科来说发挥最大的学习效率。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核心理念是教师对于学生的鼓励和期望能给学生以良好的激励,以此提升学习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教师可以大力鼓励学生,给予正面表扬,多注重进步的方面,促进学生英语学习良性发展。

四、结语

21世纪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黄金时期,社会的飞速发展必将促进跨语言跨文化的人际交流,而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更应该顺应时代的变迁与发展,积极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深入研究英语教学理论,善于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促进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学生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