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最新3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最新3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和认真阅读课本的好习惯。 篇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大的动力。
学生的求知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专心倾听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而兴趣也是专心倾听的根本。
因此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控制能力差、精神集中不持久等特点,在课堂上,教师尽可能把枯燥乏味的单纯的知识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上课专心听讲,教师上课时一定要精神饱满,力求语言生动有趣,条理分明,使课堂引人入胜,使每个学生乐意听。
学生比较容易做到专心倾听老师的语言,但是一旦指名发言或小组员讨论发言时,大部分同学又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未能做到专心倾听同学的发言。
针对这一情况,我常常利用学生喜欢表现的年龄特点,让他们都来做小老师,对发言的同学作一个评价,如:说一说你认为发言的同学说得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你给他什么建议等等。
很多时候,都是由于这一环节,让学生能够做到坚持专心倾听,并在专心听讲的基础上,让学生能更快更牢的掌握课堂知识,让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也得到更大的提高。
课本是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的主要源泉。
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良好的思维习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阅读教材中,通过分析、想象、概括、推理等有规律的思维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没有认真阅读的好习惯,会在多方面体现到其弊端:如做练习时不会审题、,读题目时只读一半,不会分析问题、不能理解概括题意,导致不能正确完整地解决他完全有能力解决的题目。
如:我记得在一次测验中,其中一题目为:请在下面的方格纸中画一个直角,再标出它的各部分名称。
对于后面一个问题有三分之一的同学未能完成,原因在于没把题目读完。
对于解决问题的题目,大多数同学只读一遍,更有甚者只看数字或个别词语做题,不作深入思考,而是凭着感觉做。
如:在解决问题的题目中,看两个数字相加超过一百肯定不对,一定用减法做了,因为1-3册只学了100以内的加减法。
又如:在求两数相差的题目时,看到“多”就用加法,看到“少”就用减法。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是多么的重要。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论文 篇2
摘要: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式,是一次教育理念的革命,它为把整个数学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过程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形象直观生动,但教师必须注意适时运用,恰到好处,才能化平淡为神奇,获得最佳教学效果。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在学生思维困惑处或关键处适时运用多媒体,又有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解题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多媒体 学科整合 捕捉时机 创新思维 主体作用教学方式创设情境 科学 合理高效
进入21世纪,以多媒体运用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引发教育教学的一场革命。在信息化进程迅猛发展的今天,多媒体与学科整合的形势已刻不容缓,在学校教学中所占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下面结合我的数学教学实践,谈一下我对于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几点认识:
一、巧用多媒体以旧联新
如采用这种“温故而知新”方法,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上要找准旧知识和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并因情况而异采用不同的方式。一种是联想式:如教《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做一框两幅抽拉投影片。教学时,先出示两两半径分别为5厘米和2厘米的圆,让学生先计算出两个圆的面积,然后启发学生想:圆的面积和环形面积有什么联系?能从两个圆的面积得出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最后老师演示抽拉投影片,把两个圆重叠在一起,形成两个同心圆。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投影演示,理解了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从而实现了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扎实。另一种是对比式,如教《有余数的除法》时,先投影显示六个梨、三只盘子,指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把六个梨平均分放在三只盘子里,他们很快分完。这时老师在投影仪上又加一个梨,这时继续让学生把七个梨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结果剩下一个梨无法平均分趁势让学生思考这两道题: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剩下不能分的数叫“余数”,这样既温习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样对知识得掌握也较为深刻。
二、运用多媒体,启动认知
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启动认知的有力措施。如教《循环小数》时,为了在课堂伊始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启动思维;同时也为分散教学难点,一位老师制一框形象逼真、彩色清晰的红绿灯投影片。上课开始时将此片映出后老师让学生观察投影片。并让学生说出日常看到的红绿灯,学生说出了交通岗上的红绿灯,并说出了绿、黄、红灯总是依次的变化。这时老师接着说:“它总是按一定的顺序,不断地重复出现,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红黄绿灯总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日常生活中有这种循环现象。数字运算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研究。 这样的教学导入,不但突破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由形象具体的实物表象直接转入认识数字排列规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声形并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静态为主,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单调、枯燥。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起点,是获得知识的开始。学生只有对学习有兴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在教学中设计有趣的活动情境,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和生动的故事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生活情景,使教学充满趣味性和生活气息,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进而引发浓厚的兴趣,学生就可以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快乐的学习。
例如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一课中,如果按照以往的教学,直接拿出角告诉学生,会使学生对课堂知识感到乏味,在教学这节课时,我一改往日的手段,借助多媒体设计了含有角的学生熟知的校园情境图,并将角制作成一闪一闪的,让学生从中找所发现的数学知道,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并且直接找到了和主要内容相关的知识,可见这个环节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取得的效果非常可观。
2、形象直观展示,便于学生理解
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习惯于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对生动形象的事物容易接受,而数学中有一部分知识是高度抽象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枯燥的、缺乏趣味的。那么,怎样去学习这部分知识呢?那就需要借助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了,因为它能集声、形、色等为一体,帮助学生建立一个从感知现象——形成表象——概括抽象——理解深化的认知过程。
例如二年级下册“平均分”的概念教学,可以借助多媒体,出示分好的物体(每份分得同样多),让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仿造分一分,并说说发现了什么,这时就会有很多学生会发现分得同样多,这样平均分的概念就的出来了,而且学生也是非常深刻的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
3、解放老师,服务学生
以往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都是采用的自制的教具,这些教具大部分都是老师自己制作,或是老师辛苦寻找的生活中的物体,这样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耗时耗力,而在教学中也可能因为这些教具不完美给学生带来很多学习上的麻烦,利用多媒体教学,这些弊端就可以完全避免,教师不仅可以很轻松的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也可以清楚的掌握所学知识。所以说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出现解放了老师,更好的服务了学生的学习。
四、多媒体教学突出学生为主体,做到“适时、适当、适度”
课堂教学中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取得,有赖于选择恰当的教学媒体帮助学生作出各种学习反应。因此,多媒体必须同其他媒体相互协调,如与挂图、板书、模型、演示等手段也相统一,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学实践也表明,清晰的挂图、优美整洁的板书、逼真的模型、动感十足的演示等对课堂教学效果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对各种媒体的运用在组合上要体现科学、合理、高效,须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等方面来选择、组合媒体。
中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见识少,知识面窄,缺乏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因此,可多采用幻灯、投影及多媒体,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这样符合儿童思维、发展和认识规律,对高年级的学生则适当采用录像媒体及计算机媒体等,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如果指导学生有方位的观察,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就可用挂图、板书、课件投影等。 多媒体辅助教学要以突出学生主体性为轴心,当代教学关注的核心要素是学生主题,重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顾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或让学生脱离教师而单纯地与机器交互学习,在实践中我们应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尽力提供给学生情感参与、思维参与、行为参与的机会,使学生真正做到动脑、动手、动口。运用多媒体进行综合练习,就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想象、迁移等多种能力,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还要考虑遵循学生的注意规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的特点。指向性体现了人的心理 www. 活动具有选择性。这种选择 性不仅表现为选取某种活动对象,而且表现为心理活动对这些活动和对象的比较长时间的保持。集中性不仅指离开一切与活动对象无关的东西,而且也指对各种干扰刺激进行抑制,以保证注意的对象能得到比较鲜明和清晰的反映。 因此,如果课堂教学内容本身可能是抽象的甚至是枯燥的,而过于花哨的形式,如音乐、图片、图像、动画等会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学生的心理活动很有可能指向那些轻松愉快优美的形式,并对这些本应是配角的东西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对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却所知寥寥,更不用说掌握了。
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师生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让电教媒体走进数学课堂,与其有效整合,给学生展现生动活泼的画面,给学生创设愉悦有趣的情境,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资源, 让他们在数学课堂里轻松地、自由地、快乐地学习,让他们感受电教媒体所带来的别样美!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论文 篇3
摘 要:只有学习,没有情境,学习是枯燥无味的,只有把学习置于具体的情境中,才能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正如盐放入汤中后,人们才能享用到美味的汤一般。
关键词:有效情境新旧知识生活实例活动引入教学民主
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情境对于数学教学,并非只是一种美丽的包装,而是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实实在在的手段。在数学教学现状中,存在着不少情境创设运用得偏颇之处,因此,有必要真实地认识情境的价值所在,并由此探讨有效情境创设与运用的一些策略方法,以促进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发展。下面,就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让新旧知识有机衔接,创设有效情境
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新的内容时,我们应该首先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进行新旧对比,得到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从而掌握新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我在教学六年级数学“正比例的意义”时,是这样设计的:
1、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同学们,给你们1分钟时间,你能完成几道口算题?做对一题,得5分。”做后出示课件一表格,学生边汇报,老师边操作记录。
2、“根据以上两个量的变化,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口算题,训练了学生的口算能力,又为新课作好了材料准备,随着做对题数的增加,得分也会增加。学生很容易发现它们是成倍上升,潜意识中触摸到了正比例的变化特征。
兼顾学情,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自然引入新课;巩固旧知,激发思维,引领探索,自主学习,过渡自然,一气呵成。
二、充分利用生活实例,创设有效情境
如六年级“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学生对“照镜子”都很有感触,这一点可以帮助他们初步认识轴对称。要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认识轴对称,借助直观教学手段是最好的选择。我利用课件,各种生动的物体可以沿着直线翻折,并最终重合,这样直观的画面给了学生很深刻的印象,对于理解“轴对称”这个抽象的概念很有帮助。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出发,“轴对称”这一概念的引入水到渠成,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善于观察,生活就是数学的源头活水。
三、自主探究,活动引入,创设有效情境
如教学“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笔者努力创设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在班内成立若干个学习小组,在教师宣布了实验任务后组员们便积极行动起来。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动手实践后,开始汇报研究成果。有的组员说:“把土豆放入盛有水的容器中,容器中的水就会上升一段,这部分水的容积就是这个豆的体积。”有的组员说:“把一小袋沙子完全倒入长方体的容器中,只要测量出含有沙子的这部分长方体容器的容积,就等于算出了这袋沙子的体积。”有的组员说:“我们先把橡皮泥捏成了和这个石块外形一样的物体,然后再将这块橡皮泥改捏成我们曾经学过的某个立体图形,如正方体,计算出这个正方体的体积,也就等于知道了这块石块的体积。”
用上述多种方法将这些不规则物体转化为规则物体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自主地去探索,在小组内互相交流、相互启发,多种感官参与到自主探究性活动中来,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印象更深刻,记忆更牢固。
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有效情境
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见,小学生就会主动与教师亲近,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帮助。让学生在愉快、宽松、自由、平等的环境中学习,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学生学习就不会感到有压力而产生兴趣,自愿接受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积极尝试创设和谐的情境,力求使学生处于兴奋和求知的进取状态。如教学“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时,我对学生说:“今天你们来考考老师,请任意举出一个最简分数,老师马上告诉你们这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学生考老师,同学们别提有多高兴,纷纷举出了不少最简分数,老师都一一给予了回答。起初学生有怀疑,经过验算确认老师的答案是正确的,于是,由怀疑到信服,无形之中产生了“老师为什么能这样快地判断出来”的疑问,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就以极高的兴趣进入到教学中。
情境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会使课堂生机勃勃,学生获得有效的发展;运用不当,却会淡化数学课堂的数学本质属性,影响学生的课堂生成。作为教师,应当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自己,根据自身、学生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创设出合情合理的情境,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创设情境是一个不断发现、积累和创新的过程,在实践中,教师要养成观察、积累的习惯。“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让学生有了对数学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由衷地感叹:原来,数学可以这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