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论文通用7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这次为您整理了植物学论文通用7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植物学论文 篇1
关键词: 日本 植物保护体系 植物保护人才 培养体系
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国,也是植物保护事业非常发达的国家之一。通过长期的发展已形成了一个由中央到地方、由政府到民间的非常完善的植物保护体系,其植物保护人才的培养也紧密结合现代农业(即对人类及环境友好型农业)的发展需要。本文从植物保护体系的构成及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对此进行了探讨。
一、日本的植物保护体系
植物保护(plant protection)作为一个学科,其含义在不同的国家有着较大的差别,在我国植物保护一词广义上指通过各种途径保护植物免受一切不利因素的影响,而狭义上的植物保护仅针对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即应用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化学防治等综合措施有效控制这些有害生物对农林业的危害,以保证农林业的健康生产。而日语中的“植物保护”一词,则是从植物生态、森林保护、生态环境调节、水利土壤改造、土壤植物营养等角度出发保护植物,防止种的灭绝,维持种的多样性,与有害生物防治有关的词汇是“植物防疫”。为此,日本政府专门制定了“植物防疫法”,作为指导植物有害生物防治的根本法规,内容包括总则、国际植物检疫、国内植物检疫、紧急防治、指定有害动植物的防治、都道府县的防治、杂则,以及罚则等内容[1]。根据该法律,日本构建了一个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和民间系统构成的完整的植物保护体系。
中央和政府层面有农林水产省消费与安全局下设的植物防疫课,主管全国植物防疫的行政管理工作,下设总务班、防治班(负责病虫害发生预测预报、防治指导、农林水产航空事业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改进等)、国内检疫班(负责日本国内的植物检疫、病虫害的侵入警戒及经济防治等)、检疫计划班(负责国际植物防疫条约、植物检疫措施等国际标准的制定,病虫害危害度分析及调查研究等)、检疫业务班(负责与植物检疫有关的业务调整、进口植物检疫、植物防疫所的管理等)及专家组(负责与两国间进出口检疫条件协商有关的事务及出口植物的检疫)。通过对进出口植物的检查,发现病虫害及时取缔,对病虫害进行调查研究,根据植物防疫法有关规定,对病虫害发生及时预警,加强对药剂和防治的保障。下设的植物防疫所主要承担进出口植物的检疫工作[2]。
而地方上,各都道府县均设有负责植物防疫的农林水产部(或农林部、农政部)及专门从事病虫害防治的病虫害防治所。目前日本全国共有病虫害防治所53个,平均人数在10人左右,其主要职责包括:病虫害预测预报,病虫害防治计划的制订,植物检疫,对基层市町村、农民和农民组织开展的病虫害防治工作进行指导和支持,农药试验示范、药效试验,指导农药正确使用,以及农药市场管理等。病虫害防治所业务经费由中央、地方共同承担,基本上各负担50%。此外,全国还有病虫害防治员4200多人,多由农协、农户和基层政府职员等兼任,接受病虫害防治所的业务指导,负责各市町村的植保工作并在防治所和农民之间起一个技术桥梁的作用。各都道府县的病虫害防治所还与当地的农业试验场、园艺试验场等科研单位、农业改良普及中心等农业团体合作设立“都道府县及市町村防治协议会”,制定整个都道府县的病虫防治实施方针[3]。
日本病虫害防治的民间系统主要是农业协同组织,简称农协(JA),类似于我国的合作社。该组织作为农民的合作组织,在组织农民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向农民提供生产资料购买、金融、共济、技术经营指导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促进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基层,农协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协的设立上至全国,下至各市、町、村,形成了一个非常庞大的网络,触及面很广。各农协几乎都设有营农指导员,作为活跃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技术普及员,以农协会员及其家属为对象,在生产、经营等方面给农民以指导,其指导范围涉及农业领域的方方面面,但以担任研究、制订农业生产与经营计划,指导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推广新品种和新的作物栽培技术等为主,并为农家购置农机和设施提供咨询,在会计业务、税务知识方面提供指导和帮助;向农民提销信息和相关服务。可以说,农协营农指导员是植物保护知识的直接传授者,在日本的植物病虫害防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日本的植物保护工作本着测报先行、综合治理、安全用药、保护环境的原则开展,实现了由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专家咨询系统、远程咨询系统和远程诊断系统等现代技术构建的植物保护网络化,建立了JPP-NET植物防疫信息综合网,并适时进行大面积飞机喷洒防治[4,5]。
日本是世界上农药残留标准最严格的国家之一,对各种农药在每种栽培植物上的农药残留标准做出了严格的要求,乱用药、滥用药、使用违禁药物的现象很少。在病虫害的防治中,非常注重化学防治以外措施的应用,很好地体现了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简称IPM)的理念。其农药的流通也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进行。农药企业生产的农药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到达农民手中。其一为农协途径,即通过JA全国农业协同组合经其投资的经济联合会到达或直接到达各地的农协组织后销售给农民;其二为非农协途径,即依次通过农药批发商和零售商两个环节销售给农民[5]。对农药的销售采取严格的许可制度。
二、日本植物保护人才的培养体系
日本的植物保护人才培养也分为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三个层次,其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由一些综合性的或农业高等院校进行,而专科生由设置在地方的农业大学校(2年制)完成。本文主要对本科生的培养加以介绍。
植物保护一级学科下含植物病理、农业昆虫、杂草和农药学四个方向,目前我国植物保护专业的专业课程有《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昆虫学》、《杂草学》和《植物化学保护学》6门课程,另有与四个方向有关的专业选修课多门,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共有《害虫生物防治》、《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植病流行学》、《植物免疫学》、《农药环境毒理学》、《农药毒理学》、《植物检疫》、《昆虫学研究法》、《植病研究法》、《农田杂草控制》、《昆虫生理学》、《农药残留与检测技术》、《资源昆虫学》、《昆虫病理学》、《菌物资源学》、《生物农药》、《农药加工技术》、《植物病毒病害及综合治理》、《分子生物学》、《农药施用方法与技巧》、《植物细菌病害及防治》、《植物线虫病害及防控技术》、《贮粮害虫》、《农螨学》等25门课程,其中前15门为专业限选课。通过四年的学习,要求培养的学生同时掌握与三个方向有关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敢于实践、不断探索和创新的意识,以及自我提高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胜任与植物保护相关的各项工作。
日本与我国不同,其大学均未设植物保护专业,植物保护人才的培养往往结合在农学专业里面,虽然能比较系统的学习与植物病、虫、草害有关的知识,但对农药知识的学习较少,农药相关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与化学及应用化学相关的专业来实现。以日本唯一的一所农业本科院校东京农业大学为例,其培养目标瞄准“次生代农业”(即对人类及环境友好型农业),通过学习次生代农学理论与技术,培养能够应对粮食自给、食品安全、地球环境等问题的能力,在农业经营方面敢于挑战现有生产方法,围绕农业可持续生产能够对今后农业生产做出贡献的人才。根据需要在该专业内设置了农学与园艺两个培养方向,其中农学方向共设置课程103门(含毕业论文),即必修课29门,任选课74门。实习从大一开始,《农业实习》课程要求学生深入校办农场,体验食用作物・工艺作物、草地・饲料作物、果树、蔬菜、花卉及农机等领域的农业生产,领略农业生产的快乐与困难;大二开始以解决食品及病虫害问题为目的,通过《生物学实验》等掌握研究的方法;大三开始进入研究室,与指导教师及研究生一起进行专门的研究[6]。该方向的具体课程如下。
第一学年:有《作物生产学》、《土壤学》、《遗传学》、《育种学》、《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园艺学》、《农业实习》、《农学原论》、《信息学基础》、《英语》、《共通演习》和《新生seminar》13门必修课及《健康福祉概论》、《心理学概论》、《艺术》、《日本国宪法》、《经济入门》、《生物学》、《化学》、《数学》、《物理学》、《国际学习》、《英语听力》、《体育》、《基础生物》和《文章表现》24门任选课。
第二学年:有《生物学实验》、《农业实习》和《英语》3门必修课及《农业气象学》、《植物营养学》、《农作业系统论》、《资源植物论》、《食用作物学》、《工艺作物学》、《草地饲料作物学》、《植物育种学》、《植物工学》、《植物病原微生物学》、《昆虫分类学》、《环境科学》、《生物化学》、《动物福祉》、《植物生理生态学》、《生命伦理》、《文化人类学》、《现代社会的问题》、《国际关系思考》、《地学》、《英语会话》、《中国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和《职业设计》等26门任选课。
第三学年:农学方向有《作物学实验》、《遗传育种学实验》、《植物病理学实验》、《昆虫学实验》、《作物学演习》、《遗传育种学演习》、《植物病理学演习》、《昆虫学演习》8门必修课及《实验计划法》、《杂草学》、《农产物市场论》、《植物防疫论》、《植物病原微生物学》、《昆虫生态学》、《昆虫机能利用学》、《动植物园论》、《生命科学》、《分子生物学》、《知识产权论》、《实用性生命有效利用》、《农业与生态系》、《农业经营学》、《植物生长调节论》、《民族植物学》、《自然再生技术论》、《地球环境政策论》、《科学与哲学》、《TOEIC英语》、《实习》及《商业礼仪》22门任选课。
第四学年:农学方向有《作物学演习》、《遗传育种学演习》、《植物病理学演习》、《昆虫学演习》、《毕业论文》5门必修课及《商业英语》和《科学英语》2门任选课。
毕业后以就职者占多数,为67.1%,其次为攻读研究生占11.6%,自主创业者占6.7%,其他占14.6%。就职者中,以综合最多,技术次之,其他依次为营业、销售、服务、公务员及研究,分别占23.2%、17.9%、13.7%、7.9%、3.7%、3.2%和0.5%,其他24.1%。其中,就职最高的5个行业是零售业、服务业、食品加工业、批发业及教育,各占20.5%、15.2%、10.6%、9.3%和7.3%。
根据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需要,该校的农学方向还设置了作物生产与植物保护两个领域,前者下设作物学和遗传育种学,后者下设植物病理学和昆虫学各两个研究室,为学生的培养提供了保障。
三、一些思考
我国的农业发展正处于由量向质的转变阶段,经过改革开放后几十年的大力发展,以解决温饱为主的农业发展目标已经实现,目前正在向绿色农业、环境友好型农业、出口创汇型农业、观光型农业、农产品加工型农业等现代农业进行转变,因而对植物保护人才的素质及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所培养的学生不仅具备与植物病理、农业昆虫、杂草及农药学等有关的基本知识,而且具有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的先进理念,善于从生态学、环境科学,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待农林业病虫草害的防治问题,这一要求与日本东京农业大学所遵从的“次生代农业”理念相一致,因而其培养体系对我国植物保护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比如,在课程设置方面环境科学、植物生理生态学、动物福祉、生命伦理、昆虫生态学、昆虫机能利用学、农业与生态系、地球环境政策论等课程的设置强调了维系农业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从大一开始的农业实习,以及随后各年级的实验、演习课则着重于对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实践教学的不足正是困扰我国农业院校植物保护人才乃至整个农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7],今后必须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日本植物防疫法,#8.
[3]邵振润,赵永谦,王明勇,等。日本的农作物病虫害防疫体系).中国植保导刊,2004,24,(12):41-42.
[4]邵振润,赵永谦,王明勇,等。日本的农作物病虫害防疫体系)续。中国植保导刊,2005,25,(1):39-40,38.
[5]日本全国农业协同组合的农药事业,.
[6]日本东京农业大学农学专业课程,nodai.ac.jp/agri/2011curriculum.pdf.
植物学论文 篇2
观赏植物学是生态旅游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与植物学、生理学、树木学等课程关系密切。对于无上述基础的学生,若按传统教学方法,全面讲授观赏植物的分类、资源、园林应用等,很明显是不适用的。本课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认识旅游中常见的观赏植物并能讲解相关文化知识,所以课程的重点在于观赏植物本身的特殊性、多样性及相关的花文化。通过《观赏植物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常见观赏植物特征、观赏特性等基本知识;掌握观赏植物相关文化,为导游基础、景区规划等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调整
(一)教学内容的调整
在该课程已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对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有效的改造,弱化生物学相关理论的讲解,加强应用知识和相关文化知识的讲授,建立起适应生态旅游专业本身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1.课程框架体系的调整
传统的课程构架是按总论和各论讲解,各论是分科属讲述的,对种的特征和应用讲述较少,重点强调的是植物的科属特点。在课堂实践中发现,该教学法对于生态旅游专业学生来说,效果不好。根据生态旅游专业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而生物学基础薄弱的特点,弱化了植物所属的科属及其特征,仅需学生掌握该种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观赏特性。
2.教学内容的改进
观赏植物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既要重视基本理论的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对生态旅游专业学生而言,要培养学生认识和讲解能力,并以新颖有效的手段实现教学目标。在具体实践中,理论知识做到“适度”“够用”,仅用6学时进行深入浅出的介绍,点到为止。将剩余的大部分学时放到植物种类的教学中,主要给学生介绍旅游中常见的观赏植物的种类、特征及相关的文化知识,并结合实习,使学生能掌握北方常见的观赏植物上百种,学会讲解该植物。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通过选择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拓宽知识面,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当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做到教学相长。
1.理论教学方面
(1)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中,通过形象的演示,加上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教师通过自己拍照、网络等方法积累教学材料,将图片、动画制作成精美的课件,学生可以很直观地看到植物的特殊性,对于形态特殊的观赏植物,一张图片就可以让学生深刻记忆,如黄栌、银杏等。
(2)利用启发式教学。观赏植物学不仅是自然科学,还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相关知识如诗词、典故、花语等的积累,使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在课堂教学时,放一些植物图片,启发学生用专业的词汇去描述;采集相关的植物标本带到课堂,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每次课利用5-10分钟让学生讲解观赏植物的趣事及见过的有特色的植物,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并且可以提高自信心及语言表达能力。
2.实践教学方面
(1)注重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实习3-4次,主要是常见树木和花卉的识别。秦皇岛市区各大景区有观赏植物上百种,从春天的迎春、玉兰,到夏天的荷花、合欢,到秋天的木槿、菊花,到冬天的腊梅等,再到四季常绿的松柏等。四季有景、四季有花,非常适合学生的实践教学。
(2)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要想让学生尽快掌握大量的树种识别知识,只有培养学生的兴趣,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学会归纳,善于总结,在对比的同时,可以更好地认识植物。在实践教学中,除了观赏植物的识别外,还要注重学生对观赏植物的讲解能力,让学生对各类植物进行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考核方法的改革
在成绩的考查方面采取:平时成绩(15%)+实习成绩(15%)+观赏植物的现场讲解(20%)+期末闭卷考试成绩(50%)。通过多年的实践检验,该考核方法设置合理,可以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点在哪里,激发学习热情和学习潜能,帮助学生全方位提高个人素质,保证最后成绩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插花插花艺术论文 篇3
关键词 插花艺术;教学改革;对策;高校
中图分类号 G6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1-0032-02
Countermeasures on Teaching Reform in Art of Flower Arrangement Course in Universities
LI Da 1 LV Chang-ping 2 CHEN Hai-xia 1 HUANG Di 1 LIU Zhen-chao 1 SHAN Yuan-yuan 1 ZHANG Hong-zhi 1 *
(1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and Landscapes,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 410128; 2 Office of Academic Affairs,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main problems of practice teaching in the art of flower arrangement course were proposed in this bined with teaching experience of recent years,the position of the course,theory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content set were discussed,so as to integration of theory with practice and improve students′ recognition of art of flower arrangement.
Key words art of flower arrangement;teaching reform;countermeasures;university
插花艺术是将剪切下来的植物材料经过技术和艺术的加工,重新配置成一件精致美丽,能再现大自然美和生活美的花卉艺术品的过程[1]。插花是一项高雅的文化艺术活动,既可以陶冶性情,提高文化艺术修养,又可以美化生活环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又一表现。笔者对该课程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探讨了该课程的改革对策,以供参考。
1 准确定位插花艺术课程
插花与花艺设计课程是农林类高校园艺、园林、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教学改革后,改为针对全校学生自由选学的公共选修课,每年选修人数达到1 000人次,成为湖南农业大学选课率极高的课程。为提高学生的兴趣,课程开始时设置一个小的开场,不急于切入正题,而从身边的插花作品讲起,让学生了解插花艺术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是任何人都能学习的兴趣爱好课程。在介绍日常用花的同时再介绍插花艺术在重要国际交往活动中的应用情况,如:2008年奥运会的颁奖用花,小小的花束蕴含了很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在里面,从花材的选择、花型的大小、花束的寓意都有很多的内涵与要求。通过这样的一个开场让学生了解插花艺术是用途很广的艺术类型,小到街边随处可买到的各色花束,大到各种国事交往活动中所使用的能代表国家形象与文化的特色艺术。
2 丰富理论课程教学内容
插花艺术是视觉性很强的艺术门类,插花艺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艺术美感的领悟程度,教学上优秀作品实例的展示和赏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2]。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课件如过多的展示文字性的内容,会给学生带来枯燥感。教师只有在教授过程中不断扩展每张图片和插花作品所展示的内容,才能吸引学生。因此,也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通过各个渠道收集大量的插花艺术资料,才能储备好足够的知识教授给学生。网上及国外的图片虽然可以作为教学资料,但学生如能亲眼看到这类插花作品,感受将更加深刻。笔者于2006年、2010年观摩了在广州举行的第四届亚洲杯花艺大赛和在上海举行的第十三届世界杯花艺大赛,收集到了大量的花艺图片、视频资料作为插花艺术课程中重要的教学资料,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比赛中的一系列见闻,也成为插花艺术课程教学中很好的素材。
3 加强插花艺术实践教学内容
3.1 合理安排实践教学课
插花艺术是实践性相当强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是教学的重点。只有理论课与实践课紧密衔接,合理安排,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才能逐步领会插花艺术的魅力,确保学生学习的效果。社会上也有很多花艺培训机构,有些课程很有特色,实践课达到全课程的80%以上,可以借鉴其经验,以提高实践教学能力。高校内的插花艺术课受课时和教学费用的限制,实践课所占比例虽然达不到那么高,但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分配比例安排为5∶5或4∶6还是可行的。
3.2 以西方基本花型为入门
西方式插花构图规则,基本花型有一定的制作步骤,是花艺教学入门的首选花型。西方式插花是一种理性为主的花艺设计,设计出的作品为几何图案,装饰性非常强,花艺设计的盛行同切花生产的规模化、商品化以及市场的需求是密不可分的。在教授西方式插花的过程中,为达到图形的一致性,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手中的花材要尽量一致,以便达到作品统一的效果。但插花艺术课程教学费用一直是各个高校开设该课程所需要面对的最大问题。如每次都使用鲜花教学,教学的效果绝对会很好,但西方式插花的特点是用花数量多,即便是用价格相对便宜的花材,合理的安排各个班级的使用情况,费用也会很昂贵。使用仿真花可以很好地解决教学花材耗费的问题。仿真花的款式很多,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价格合适的花材,目前有的仿真花单束费用上比鲜切花略高或不及鲜花价格,而且可以反复利用,购买1次可以使用很长时间。园艺园林学院于2008年购买了一批教学用仿真花,虽然花材类型不多,但是较多地采购了同一类型的点状、雾散状花材及焦点花材,只要适当地搭配其他形态花材,即能满足基本的西方式插花要求,目前使用情况良好,至今还有剩余,2~3年内依然可以使用。每次教学中教师都要提醒学生爱惜花材,每次完成作品,待教师评完分或拍照欣赏后,要求学生将作品拆卸,将各种花材归类放回整理箱内,既可以减少花材的耗损,也可以保证下次试验有序进行。
3.2.1 提高仿真花利用率。在仿真花材剪与不剪的问题上[3],笔者要求学生毫不犹豫地修剪。仿真花最大的特点是花材一致性好,如不修剪处理,插花作品很难达到效果。被剪断的材料只不过是花材的枝干,花头依然是完好的,可以再次使用。笔者每学期都会准备许多不同长度的竹签,直接插上花头或用透明胶粘上带枝条的仿真花即可以修剪,可以任意地调整花材的长度,满足不同的插花要求。要求学生在填充雾散花材时必须把整支的花材拆卸,穿上竹签,用小支一支一支地填入,这一过程既能让学生掌握填充花材的方法,又能培养学生的耐心。用竹签充当花材的枝干既能节省费用又能提高仿真花的利用程度,达到很好的插花效果。
3.2.2 增加西方礼仪花艺教学内容。西方礼仪花艺也是当代花艺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礼仪花束、婚礼花艺、餐桌花艺布置等一系列用于人际交往活动中的花艺,也是社会上用途最广泛的花艺类型。掌握这些花艺内容可为学生将来就业提高竞争力。
商业花束是市面上用的最多的一款礼仪用花,该教学内容一直是高校插花艺术课程的弱势[4]。为了逆转这一局面,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做了以下尝试:用有一定长度和粗度的竹签插上仿真花花头代替长枝的鲜切花;用废旧报纸代替部分包装纸,为“鲜切花”打上内部小包装;将同一类型雾散花材也穿上竹签作为花束中的配花使用;向学生教授花束制作的螺旋手法,并搭配不同的包装材料与花结,制作出基本的圆形花束与单面观花束。
婚礼花艺、餐桌花艺布置属于大型的花艺布置,在当今商业花艺市场中占有的份额较大,市场前景广阔。婚礼花艺、餐桌花艺的布置涉及到布景道具的使用,由于使用的仿真花是可重复利用的,这就为每学期的花艺教学节约了部分费用,利用该费用可以为花艺教学添置其他教学道具。笔者在整个插花实践教学的中期安排该内容,分组安排布置内容并指导学生完成。如:搭起婚庆背景架,拉上纱幔,在录影架上插制出圆球形作品;铺上桌布,摆上碟子、刀叉及水平型的餐桌花;安排学生集体制作花艺拱门,摆在教室过道内。虽然用的都是仿真花,但依然能布置出一个很逼真的婚礼现场,而且用仿真花来布置婚礼会场已成为一种常见的形式。这样模拟现场既能加深学生的印象、获得操作经验,将前期所学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应用,又能让学生在布置大型花艺的过程中学会团结协作,布置完成时产生成就感。
3.3 挖掘东方式插花内涵
东方式插花崇尚自然,以自然美为最佳的艺术追求和表现。讲求“物随原境”、“形肖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5]。东方式插花注重的是以花寓人伦,内容表达含蓄,体现的是自然界的草木风情[6]。东方式插花与西方式不同,西方式装饰型用花主要注重整体的形态,形态内部的花材可以很丰富,但东方式插花属于构图造型插花,作品对每个枝条每朵花的要求都十分讲究,要经过仔细挑选。笔者认为东方式插花是花艺教学中的难点,因此在课程的后期才会安排学生制作东方式的插花,有了西方式插花的基础,才能运用简洁的枝条和花朵表达东方式插花的深远含义,通常用剑山作固定花材的工具,难度较西方式插花高。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当今东西方文化交融,插花已无严格的东、西方之分,但系统的学习还是很有必要的,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而且可以让其作为基本功进行练习。
3.3.1 注重东方插花技法讲解。东方式插花的花型变化很大[7],同一组材料不同的学生插出来的作品都会有所差别,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详细介绍东方式插花的基本构图要求,如何把握比例、尺寸,在演示作品时详细地讲解东方式插花的六大法则。在插制的过程中不一定要学生模仿教师教授的样式,而应该放开手让学生大胆地创作,在制作过程中老师不断巡视,随时指点修改。
3.3.2 合理利用采集材料。在学习东方式插花的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首先确定好插花作品要表达的主题,确定好主要的花材,申请部分经费到批发点采购部分鲜切花材料;同时要求学生到校园里采集不同类型的材料,在这一过程中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创作的能力,又可以锻炼学生观察材料、挑选材料的能力。
3.3.3 寻找东方式插花新思路。深入学习和挖掘东方传统花艺,加以继承和发扬,这就要求插花者要深入观察植物习性,思考其美之所在与美之精华,并融入个人情感,才能创作出具有感染力的作品[8]。创新东方式插花的展示新途径,对传播和发扬东方文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笔者在这方面也做了些尝试,将东方式插花的过程艺术表演化,使得观赏者不只是看到东方插花的最后结果,而是在插花的过程中配上音乐、花文化解说词,将插花的整个过程展示出来,这种新形式的展示提高了学生学习插花的兴趣。
4 鼓励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2002年9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插花员国家职业标准》,插花业首次被国家确认为一种职业[9]。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学生就业增加竞争力。同时向学生介绍插花艺术不只在花店行业中使用,还可以在室内装饰、酒店接待等大型会议场所使用,提高学生对该职业资格认定的认知度。
5 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花艺活动
每年教师节花卉消费量较大,存在较大的商机。学生学习完插花艺术课程以后,笔者鼓励学员利用课余时间组建兴趣小组,为其提供活动场地、活动机会,同学们可以利用学到的花艺技能,自己制作礼仪花束,进行销售,既可以让社会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又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一定的报酬。园艺园林学院每年都有各类花艺活动,学生可以在这些场合发挥专业优势,如:由学生组建的“七里香”花艺(下转第42页)
(上接第33页)
团队为晚会的花艺布置和花艺走秀做出了贡献,该团队在学院文化艺术节上展示的新娘花艺作品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评。同时还引起了国内知名网络花艺媒体的关注;该团队不仅进行传统的花艺制作,还按照插花艺术的新思路创作出一系列的表演型插花作品,由该团队提出的东方式表演型插花体系的创新项目得到了湖南省教育厅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支持。该团队创作出的“菊之韵”、“鹤舞献瑞”等东方式表演型花艺,在2011年第十一届“全国高校园艺学科建设与发展高层论坛”会议上得以展示,深受专家好评,给各位代表耳目一新的感觉。
6 结语
花艺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高校插花艺术的教学也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趋势。高校里的花艺培训更应该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花艺水平,为整个花艺行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提高整个行业的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水平,从而为中国的花艺事业发展提供后备力量。同时也使得培养出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提高其综合素质,继承与发扬中国的传统花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与繁荣。
7 参考文献
[1] 黎佩霞。插花艺术基础[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27,77.
[2] 张虎,孙莉,吴冬。《插花艺术》项目课程改革的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8301-18303,18318.
[3] 林丹彤,董军。插花艺术教学方法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23(1):161-163.
[4] 刘娇英。加强插花艺术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J].甘肃科技,2008,24(15):191-192.
[5] 王静。东西方插花艺术风格比较[J].文学教育,2009(6):52-53.
[6] 王莲英。中国插花艺术发展简史[J].中国园林,2006(11):44-48.
[7] 张清明。插花作品构思漫谈[J].广东园林,2009(1):31-32.
插花插花艺术论文 篇4
关键词:插花艺术基础;教学改革;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J525.1-4
插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与诗文、绘画艺术、园林盆景、植物学诸学科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它不仅运用了美学、园艺、绘画、雕塑、文学、书法等人文艺术手段,作为一种技艺来服务家庭和社会;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一,拥有巨大的文化价值。插花艺术属于“生活美的范畴,是精神文化的一种。它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完美结合,是实用艺术与审美艺术的有机融合”。审美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它对于当代大学生人格的养成和心智的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插花艺术基础》课程属应用性学科,要求学生在所学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对植物材料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再造型,不仅仅是装饰艺术课,更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美育课[1]。当今的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成员,具有活跃的创新思维及较强的新事物接纳能力。因此,在当代大学生中开设《插花艺术基础》课程,既是适应时代的要求,又是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审美素质所必须,还对于继承和发展国传统插花艺术,弘扬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1存在的问题
1.1基础教学薄弱,教学形式单一
南京农业大学开设了《插花艺术基础》课程,并设置为全校学生的公共选修课。插花艺术基础课程学时数为32学时,在有限的课时内,既要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又要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有较大困难;同时,理论课上所沿用的教材和其他学科教材模式一样,教学形式采用PPT教学,教师仍按照学科系统化课程按部就班地教学,不能清楚的、形象的表达作品的意境和创作方法,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感觉枯燥难学。
1.2课程教学经费不足,理论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
《插花艺术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需要较多植物材料、丝带及插花器具等,作为公共选修课程,选课学生较多,学生来自不同院系,各院系无单独划拨实践教学经费,使得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经费难以筹款,导致了高校教学经费的不足,常常是以看视频或照片的形式进行学习,严重制约了多样化教学的实施。由于教学资源和资金的不足,学生在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缺乏实践操作机会,理论无从指导实践,导致理论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课程讲授结束后,即使偶尔有实践机会,真正能学以致用、熟练插作花艺作品的学生很少,学生不敢动手,操作更无法突出实践教学的技能训练,严重挫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3课程教师多从相关专业转型而来,师资薄弱
《插花艺术基础》课程授课教师通常是园林、园艺室内设计等专业的教师转型而来,专业水平较薄弱。实践教学不仅需要指导教师有很高的专业素养,而且需要指导教师有很高的专业技能。
2.积极改革,努力探索插花艺术教学模式
2.1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2.1.1多媒体教学
插花是一门观赏艺术,是一门视觉艺术,更是一门审美艺术。因此,制作插花多媒体课件需要采用大量的图片与视频。插花艺术基础课程涉及插花艺术基础、东方传统插花艺术、西方插花艺术、现代插花艺术、插花艺术作品的鉴赏与评比等内容。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需要的图像可以通过软件创造、扫描仪扫描、数码相机拍摄以及从屏幕、动画、视频中捕捉图形图像等途径采集,并从中挑选制作多媒体所需要的最好的图像运用到多媒体中,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1.2启发式教学
插花艺术必须讲究意境,要求将作品与命题融为一体,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初步达到寄情于花、融情于花、达到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境界。为了让学生学习用花来传情达意,插花时注重个性的表露与作品的内涵,所以从开始进入插花教学时,就有意识的给学生解释优秀作品的内涵,并让学生对作品命名,通过学生的命名和作者的题名作比较,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如何表达作品的意境[2]。除此之外,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固定命题与自由命题插花设计环节来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新。
插花作品的制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为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收益,要求学生在实验课前进行相关的艺术构思;在理论课讲授之后,实际动手之前安排临摹课程,针对某一特定主题进行临摹手绘插花作品,临摹课程中,学生可以“放开手脚”对所学的花卉、花器知识,构图方式及色彩知识等进行大胆的“运用”。安排临摹课程不仅降低了学生在实践插花过程中“手忙脚乱,无从下手”的情形,从而也启发学生学会思考,逐渐培养创新思维,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插花创作中,为插花创作开始之前的“意在笔先,胸有成竹”做铺垫与“预热”。临摹课程的设置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启发了学生的构思能力(图1)。
图1《我的家乡》为题的学生插花艺术临摹作品
3.1.1充分发挥学院内部优势,加强实践教学
园艺学院不仅拥有雄厚的园林与花卉方面的师资队伍,还具有丰富的花卉资源。园艺系设有花卉生产园和实验基地,具有良的实训条件,一方面可以为插花艺术课程实践教学提供部分耗材,另一方面还能有序推进产学研,还能够指导学生进行花卉栽培管理和切花处理保存等拓展综合能力。
在插花艺术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实训内容,将理论与实训由原来的2:0设置为1:1,并根据现代花卉行业的发展适时更新实验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开设了如下实训项目:《花材的识别及处理》、《东方式基本花型插制》、《西方式基本花型插制》、《现代插花》、《花束包装》、《服饰花的设计制作》以及《自由式插花》等。为保证学生实训的质量,学生按2-3人每小组划分,每小组根据所领取的花材,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完成插花作品命题及制作。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教师加强辅导,不断对学生在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分析引导和启发;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指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使学生通过对自己和对别人的作品的鉴赏和点评,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操作水平。
3.1.2提高专业教师技能
教师队伍专业技能的提高迫在眉睫,要通过挂职、进修等形式提高“双师”素质;通过各类插花技能培训学习及比赛了解现今流行趋势,学习新颖手法,锻炼操作技能,开阔专业眼界。另外,除了从内部培养专业教师外,聘请行业专家或校外该领域优秀技师为外聘教师亦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
3.1.3重视实验教学的考核环节
插花艺术基础课程是以实践性内容为主的课程,应以能力考核为目标,实行过程考核,将灵活复杂的实践操作过程融入到实践考核中。学生的插花作品是最终的反映指标,但是考核并不应仅仅看结果。一是应重视形成性评价,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实践教学活动所表现出的兴趣、态度和交流能力为主要考核依据;二是重视阶段性评价,每次实训课按每个学生掌握程度进行等级测评;三是重视终结性评价,进行临摹测试、中期测试、期末考试等各项实践内容的综合测试评价。插花艺术考核成绩评定标准为:平时考核成绩占20%、临摹实践10%、期中东方式插花、西方式插花作品制作以及服饰花设计及包装成绩占30%、期末试卷测试占40%。这种考核方式,不仅是对学生制作技巧、设计及构思能力的考核,同时也是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
4.教学方式改革后取得的成果
通过插花艺术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对插花艺术课程的认识,加强了学生对实验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后,学生对该课程的评价较高,在学生对本课程及教师的评价中,每学年达到95分以上。
通过插花艺术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该课程每学年选修学生达380人次,成为我校选课率极高,学生最喜爱的公共选修课程。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插花教室,可同时容纳70余人进行插花练习与实践。除此之外,学院增加了教学经费,除了每学年购买鲜花供学生实践,还购买了高仿真花数批,各式插花花器近百件,有效地解决了学生插花实践中经费不足,花材、花器配备不齐的困境。
通过插花艺术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学生学习兴趣明显增强,该课程的延伸方向如:花材保鲜工艺、干燥花制作工艺、花材染色等方面获得了学校或省及科研项目支助,研究结果在在国家核心刊物上公开发表了科研论文。
结束语
《插花艺术基础》课不仅是一门艺术课,亦是一门有关美学教育的美育课[3]。教育部陈至立部长曾在全国艺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了美育课在全面推近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因此,通过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不断的把审美教育和能力的培养渗透在各个教学内容和环节中,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创造能力,拓展思路,从多元角度将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延伸到各个学科中,旁征博引,启迪诱导,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美感。
参考文献
[1]吴丽君。《插花艺术》课程教学和实践改革探讨[J].中国园艺文摘,2012(4):184-185
[2]江志清。漫插花花艺作品的命名[J].中国园艺文摘,2009,9(97):27-30
[3]黎佩霞,范燕萍。插花艺术基础[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植物学论文 篇5
关键词:“六强”培养模式;高等农业院校;植物学科;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111-03
创新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灵魂,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自20世纪以来,各国高校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都注重加强适应全球化竞争与科技进步需求的创新人才的培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创新人才必将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基地,更应把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培养置于最突出的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新能力对于我国尤为重要,我国要在2050年左右赶超世界发达国家,成为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宏伟计划的实施需要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
中国高等教育在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大众化进程中出现了一些教育教学质量问题,如学生的培养质量有所下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亟待加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教材内容与教学手段需要优化和更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更待进一步转变等。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高等农业院校的创新人才培养对当今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作为高等农业院校中的基础学科,植物学科的人才培养必须面向“三农”、服务社会。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不断凸显的“三农”问题对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适应当前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态势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新形势下高等农业院校植物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对培养面向“三农”的植物学科创新人才、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快速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六强”培养模式的形成、内涵与特点
新形势下高等农业院校植物学科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现实问题主要有:①长期以来,农业院校植物学科作为基础课的自我意识牢固,新形势下其创新人才培养应如何强化对接社会需求?②农业院校植物学科以研究生培养为主,同时又作为基础课参与很多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植物学科如何通过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互动来培养创新人才?③创新人才的培养由多个环节和多个层次组成,植物学科如何通过强化重要培养环节以协同促进本―硕―博多个层次的创新人才培养?这些问题已经成为高等农业教育迫切需要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湖南农业大学植物学科以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实验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在广泛收集国内外高校研究生和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研究和系统分析国外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和发展过程,以及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条件和高等农业教育的现状与当前新农村建设新形势,实地考察了国内外多所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开展情况,结合本学科教学科研和教学改革的经验与实践,积极探索和认知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发展规律,进而创造性提出了以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等农业院校植物学科创新人才“六强”培养模式,并在湖南农业大学植物学科予以实施,在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独立学院)等院校推广应用,通过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逐步完善了该人才培养模式。
“六强”培养模式的具体内涵为:以面向“三农”和服务社会为宗旨,强化培养目标定位;以优秀团队和杰出人才为主导,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以规划教材和精品课程为载体,强化知识结构更新;以重大课题和创新平台为依托,强化创新能力提升;以国际交流和学科交叉为抓手,强化竞争意识培养;以传帮带送和朴诚奋勉为底蕴,强化学科文化传承。该“六强”培养模式涵盖了培养模式的各个核心要素,首先从顶层设计层面强化培养目标定位,从资源保障方面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从源头控制上强化知识结构更新,从能力本位方面强化创新能力培养,从思维拓展方面强化竞争意识培养,从文化底蕴方面强化学科文化传承,从而协同促进湖南农业大学植物学科从研究生教育到以植物学科为基础的相关专业本科层次创新人才培养。
二、“六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措施
1.以面向三农和服务社会为宗旨,强化培养目标定位。湖南农业大学植物学科属于理学学科,其人才培养对象包括生命科学类、植物生产类和环境科学类等30多个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与大农学学科相比,植物学科学生对未来面向“三农”就业的意愿较低,知识结构与“三农”对接能力较弱。为此,湖南农业大学植物学科制定了“面向‘三农’,服务社会”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植物学科基础性强和受众面广的特征,将“面向‘三农’,服务社会”的理念贯穿到该学科研究生及其相关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过程中。通过强化本学科“面向‘三农’、服务社会”的培养目标,端正人才培养的导向,提高学生服务“三农”的意识和能力,建立有利于“三农”人才培养的学科体系,使之更加适应新形势下“三农”的人才需求,依托植物学科建立了基础学科更好服务“三农”的实践途径,推动基础学科服务“三农”,产生了突出的社会效益。
2.以优秀团队和杰出人才为主导,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针对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需要不断加强的现状,植物学科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访问学者、合作培养研究生、地方项目和科研合作项目等多种途径,大力推进学科教师的出国深造和国内进修。同时,通过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百人计划”、“芙蓉学者”、“神农学者”等不同层次的人才计划,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师资。大力加强教师梯队建设,强化教师培养、引进和使用的制度和机制,积极稳妥地做好教学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通过湖南农业大学的“拔尖人才”、“1515”等人才计划,强化植物学科教师队伍创新群体建设。学科团队积极引导教师将自身发展与学科发展融为一体,强化团队意识,创造事业留人和感情留人的良好环境,以优秀团队和杰出人才为主导,建设了一支专业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以彭克勤老师、萧浪涛老师领衔的学科团队先后被评为湖南省省级教学团队、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和湖南省省级优秀教研室。目前,植物学科现有教师2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达23人,教授13人,副教授9人,讲师3人。其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生物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教育部创新团队核心成员2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人选2人、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1人、湖南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2人(包括美国科学院院士1名)、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神农学者讲座教授2人、神农学者特聘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22人。
3.以规划教材和精品课程为载体,强化知识结构更新。针对部分教材和教学内容相对滞后、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与创新人才培养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植物学科高度重视知识结构体系更新,以规划教材和精品课程为载体,通过主编国家规划教材和建设精品课程,不断完善课程内容,大力推进网络教学和双语教学,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以推动创新人才知识结构的更新。为全校植物生产类各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了高级植物生理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和植物生长物质等多门课程;新编写全国高等农林院校规划教材及其他教材等9部,其中主编教材《植物生理学》、《生物信息学》获全国优秀教材奖;《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实验技术》、《植物生理学学习指导》等教材被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广泛采用;出版服务“三农”科技书刊“植物生长调节剂”系列专著7部;《植物生理与人类生活》2015年被评为国家视频精品课程,并上线国家教育部“爱课程”网站;建成省级精品课程5门、校级精品课程6门、网络课程10门;发表教改论文37篇,并在海峡两岸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与研究研讨会、全国高等院校《植物生理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等进行学习交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获得湖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其他奖项4项。
4.以重大课题和创新平台为依托,强化创新能力提升。针对部分教学科研平台资源相对分散隔离、难以满足人才培养要求的状况,植物学科将实践教学平台与科学研究平台互通,教学科研平台与技术服务平台互通;以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和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等解决农业科学与技术问题的重大项目为支撑,激励研究生和本科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技攻关。充分利用部级植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物种质创新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植物资源利用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植物激素与生长发育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植物遗传与分子生物学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植物表观遗传学国际联合实验室和湖南省植物生产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等服务本学科人才培养的教学科研平台,并建设了4个校内外实习基地。改革课题与平台的运行机制,设立创新课题,激励和吸引学生开展创新性学习和研究,建立了以科研项目、开放基金和创新课题支撑创新能力培养的机制。同时,经实践探索创设的“全国大学生茶艺大赛”、“植物生理生化实验技能大赛”和“研究生创新论坛”等系列素质拓展品牌,分别成为省级和部级素质拓展活动,形成了学科专业教育与素质拓展活动教育良性互动的育人机制,有效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竞争力,同时在全国同类高校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产生了广泛的示范辐射效应。
5.以国际交流和学科交叉为抓手,强化竞争意识培养。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有助于找准学科创新切入点和培养核心竞争力;深入开展学科交叉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创新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拓宽学科视野,培养竞争意识和促进创新。植物学科紧跟国际前沿,结合自身特色,参与差异化竞争。以广泛的国际交流和跨学科交叉为抓手培养竞争意识,以促进学科核心竞争力提升。学科团队在国内、国际学术交流和学科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先后主办国际学术会议3次,国内学术会议8次,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总计238人次;积极倡导学科交叉与跨学科合作,促进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在植物激素测定方法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原始创新性科研成果,为包括中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京大学等在内的几十个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了技术服务。
6.以传帮带送和朴诚奋勉为底蕴,强化学科文化传承。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其研究方向和工作积累均会留下学科前辈的烙印,因而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学科文化是学科的灵魂,关系到学科的质量提升与可持续发展。以往的学科建设大多聚集于条件的改善和规模的发展,对学科文化传承缺乏必要的重视。湖南农业大学植物学科继承了由我国著名植物生理学家胡笃敬教授所开创、由一代代学科前辈所积累的“传帮带送”和“朴诚奋勉”的学科文化传统,创造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实验室文化氛围,并将其贯彻到学科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由学科文化传统所营造的和谐环境以及所赋予的拼搏精神是学科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学科团队全体教师互相尊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在工作中同心同德、团结协作,教书育人与科研等各项工作均有序而高效地开展,促进了学科的发展并为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软支撑。
三、“六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成效
经过6年的探索和实践检验,湖南农业大学植物学科创新人才的“六强”培养模式实施成效显著,在湖南农业大学植物学科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并在全国同类高校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学科先后获批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2009年生物技术专业被评为部级特色专业,2010年获批与国外合作办学的本科专业(生物科学)。项目组先后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和省优秀教研室。近年学科团队承担各级科研项目9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3项,获资助总经费2200多万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湖南省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81篇,获授权国家专利25项,获植物新品种登记权3项。
近年来,共培养本科生1866名,其中大学生村官16名;培养硕、博士生216名。共有40多篇学位论文被评为校级优秀硕、博士论文,6篇硕士学位论文和6篇博士学位论文分别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和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人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10人参与“双百”惠民工程,5人被选派为科技特派员。获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1项、省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46项、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128项和院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资助102项、省级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12项,获各级学术科技奖140余项。参与的“三下乡”、“双百”科技惠民工程等活动已规范化、制度化,为大量涉农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惠及全省几十万农民。2004年起,博士生参与学校组织的“博士团”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先后3次被等六部委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
植物学科创新人才培养“六强”模式的探索和实施为学校其他学科人才培养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学科和学校声誉不断提高,内涵式发展成效显著。湖南农业大学两次荣获教育部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并获批为农业部与湖南省共建省属重点高校和全国首批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试点单位。根据最新的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统计,湖南农业大学植物学科自2014年开始进入世界排名前1%学科。
参考文献:
[1]孙莱祥,王留栓。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1999,(24):10-12.
[2]夏石头,萧浪涛,匡勇,曾可。“以人为本 和谐发展”的实验室文化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2):5-7.
[3]李永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实施过程的经验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23):283-284.
植物学论文 篇6
[关键词]林下经济资源利用;创新能力;开放式教学
林下经济资源利用课程是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在全国各大院校开设植物资源学课程基础上,适应林业行业“发展林下经济”而开设的具有林业行业特色的本科生课程。林下经济资源利用是一门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发展林下种植业、采集业、森林旅游业等的课程。林下,主要指树林中林冠以下的相对有限的空间。林业行业发展林下经济,主要是发展林下林菌、林药的种植业。广义的林下经济资源利用,既包括林下产业,也包括林中产业,还包括林上产业[1-5]。林下经济资源利用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理论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相结合,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进行总结,为基于课程学习中心和翻转课堂的东北林业大学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林下经济资源利用》的混合式教学提供参考。
1林下经济资源利用分类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1.1林下经济资源利用分类教学设计的依据
2017年,全国首个“林下经济”博士点学科在东北林业大学成立,主要研究方向分为林下动植物资源高效培育、食用菌资源抚育及利用、林下资源活性成分及深加工利用,依据林下经济资源利用定义以及相关博士点研究方向,林下经济资源利用主要是发展林下林菌、林药的种植及其利用,涉及较多的是非木质林产品,非木质林产品、经济植物学的含义[6-14]如表1所示。表1可为林下经济资源利用的非木质林产品种类等提供参考。
1.2林下经济资源利用分类的教学实践
依据林下经济资源利用的定义和表1,林下经济资源利用分为林药、林农药、林果、林菜、林菌、林精油、林油脂、林树脂、林树胶、林纤维、林色素、林淀粉、林鞣料、林草、林花等15类,每一类细化为林下、林中、林上等3小类。主要参考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委会编写的《中国植物志》讲授资源植物的植物学名、科、属、主要利用部位形态特征、资源分布与生境等,吉林农业大学杨利民主编的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植物资源学》的植物资源分类、张以山等的《林下经济概论》讲授,如林药资源利用、林果资源利用等。
2课程论文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2.1课程论文教学设计的依据
林下经济资源利用课程第4学期开课,第5学期学生将接触到更多专业课,专业性和实践性增强。第4学期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利用自己4学期所学知识申请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来提高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需要写申请项目的申请书,设计实验方案等。林下经济资源利用学科归属植物资源学(经济植物学)学科,所以课程教学可以参考植物资源学和经济植物学课程教学。北京林业大学经济植物学课程采用了课程论文的考核方式[15]。林下经济资源利用课程应用性较强,比较适合锻炼学生写课程论文,来增强自己实践能力。第4学期,学生具备了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和基础实验能力,依据课程内容锻炼学生撰写课程论文,是比较合适时机。能力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锻炼过程,学生需要在文字表达、方案设计方面加强练习。第4学期依据课程内容锻炼学生撰写课程论文,增加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对学生大四撰写本科毕业论文也是一个很好的铺垫。
2.2课程论文教学实践
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工具查阅文献,撰写课程论文,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国际视野、沟通、协作、自主学习的能力。课程论文,不占用教学学时,单独组织。题目自拟,以林药、林果、林菜等一种资源植物为例,综述林下经济资源利用研究,结合植物资源的特点以及林学专业特点(如森林植物资源等),谈谈你对林下经济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建议(林下经济资源利用,如林药种植模式案例分析等或科研项目综合性实验方案设计等)。
3理论联系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教学设计与实践
3.1开放实验及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能力培养的依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资源学课程在森林旅游、林学、林产化工等林学院、创新学院、农学院相关专业开设。将最新的学科动态及研究成果引入课堂教学中,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先进性[16]。开放实践性教学在其他大学植物资源学课程均有体现[17-19]。
3.2开放实验及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
通过开放实验和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实验等(不占用教学学时,单独组织),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能够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实验仪器获取数据,提取信息,具有林特产品加工利用等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开放实验主要是设计综合性实验,锻炼学生利用自己学的理论知识去设计解决实践中的科研实验项目问题,为生产实践服务。自己设计,自己利用业余时间,自己到实验室验证,可以预约,老师给予指导。验证性实验,已经在课程学习中心都有,课程学习中心有实验关键步骤的微视频(1-3min)、学生开放实验照片,供学生网上在线学习。分层次教学,感兴趣的学生就看一下,不做硬性要求,愿意实践一下就预约去实验室体验一下。开放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学生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每个人根据自己需要选择。依据理论课程,增加学生设计综合性实验能力,以一种合适的方式,考核学生设计科研项目能力,还有网络在线学习能力,可以在闭卷考试体现,加强这方面的应用题。理论课也一样能培养学生能力,现在互联网发达,学生可以多渠道获得知识和创新能力,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累积实践经验。开放实验等给学生提供一个利用所学理论,应用到实践,尤其是综合性科研项目设计中的一个体验机会,闭卷考试时侧重原理应用和方案设计。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大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板书辅助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手段,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启发式、案例式、讲解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结合案例分析、课程论文、开放实验等教学环节共同实施。线上、线下、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每一种教学手段都有其特点和优势,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相结合,百花齐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适合学生提高学习效果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张以山,曹建华.林下经济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2]国家林业局农村林业改革发展司.全国林下经济实践百例[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
[3]李荣和,于景华.林下经济作物种植新模式[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
[4]王海英.课程学习中心网络资源的混合式教学研究[J].广东化工,2016,43(24):162-163.
[5]王海英.课程学习中心在线学习教学实践[J].广东化工,2016,43(13):282-284.
[6]胡延杰.非木质林产品认证[J].森林与人类,2016(3):136.
[7]WickensGE,王维荣.什么是经济植物学[J].世界科学,1991(7):18-21.
[8]杨利民.植物资源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9]杨雨晴,万志芳.黑龙江省发展林下经济影响因素分析[J].林业资源管理,2016(6):17-21.
[10]王孟生.浅谈如何促进林下经济的发展[J].中国林业产业,2017(1):119.
[11]梁珍海.新时期发展林下经济的模式研究[J].绿色科技,2017(1):83-84.
[12]张玉柱.黑龙江省林下经济资源开发与高效利用探讨[J].防护林科技,2015(12):101-102,104.
[13]黑龙江省院士工作办公室.2013年院士龙江行暨林下经济发展咨询会在伊举行[J].中国国情国力,2013(9):2.
[14]李娅,陈波.我国林下经济发展主要模式探析[J].中国林业经济,2013(3):36-38.
[15]贺康宁,赵云杰.进行开放式教学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水土保持经济植物学”教学改革尝试[J].中国林业教育,2000,18(1):48-49.
[16]蔡靖,张文辉.“植物资源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13,31(4):73-76.
[17]任玉锋,魏玉清,周立彪.“主导—主体”教学模式应用于植物资源学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5(16):194-195.
[18]黄宝康,秦路平,张宏,等.《野生植物资源学》选修课程的教学策略[J].西北医学教育,2010(6):1169-1172.
[19]魏丽萍,陈彦芹.自学辅导式的教学模式在《野生植物资源学》教学中的运用[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2(7):128-129,154
植物学论文 篇7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本身生命活动的一种科学,它所研究的内容范围很广,但是研究方向可大致分为三部分:一是植物的生长发育与形态的构建。二是植物间的信息传递及对信号的转导。三是植物自身存在的物质与能量之间的转换。这门课程是高等院校中农学系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同时该课程也是一门极具应用性和具体实践性的课程。在该课程中,会了解很多人类遇到的难题。因此,这门课程对社会科学的发展及世界生产实践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笔者在教授学生这门课程时,由于课程大纲及学校的安排,该门课程的授课时间越来越短,在现有的课时中,如果还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完全无法完成课程的任务量。这门课程是以阐述生命的基本特征为主,课中内容知识点繁杂,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论,存在很多难懂的专业术语,因此,该课程较为枯燥,由于该课程缺乏趣味性,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低。教师应放弃传统的教学方式,革新当前植物生理学的教学模式,采用最新的互动式教学,以师生互动为主,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植物生理学的教学质量,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2互动式教学模型具体含义及意义
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以营造多边互动为基础的教学模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以各自不同的观点,通过不断的思维碰撞和探讨,分析出真正的科学内涵。在此其中,可以激发教学双方的探索性和积极性,从而活跃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这种教学方法从本质上克服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它在本质上改变了课堂上教师“一言堂”的局面,但也没有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放羊”式的教学方式。该教学方式不仅要求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讲解,也要求教师按照学生具体的提问与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深入讲解,实现有重点的因材施教。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本质是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进而形成师生间和生生间的互动。以设计的问题为主线,通过双方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做到互相启发和互相激励,最终形成一个新的认识,培养出学生自己的知识架构。比如:在课堂上讲解植物光合作用这章时,为了使学生能够更为深入了解光合作用中三个阶段的联系,可以用2/3的时间进行知识讲解,然后利用1/3的时间进行讨论与问答。这样不仅将大纲知识进行了讲解,确保进度不耽误,又关注了学生关心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有重点的分析讲解,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每章重点,构建自身的知识架构。互动式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不仅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也能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3植物生理学教学正确使用互动式教学模型
正确使用互动式教学不是让学生彻底的自主学习,形成“放羊”的现象,也不是传统的“一言堂”,而是通过师生双方平等的交流,得到最大的收益。随着我国现代化教育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已经普及到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讲解知识时,可以将文字、图像、视频等进行有机结合,以形象、生动的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知识点变得形象,将枯燥的公式变得有趣,在播放多媒体时,适当融入些问题,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的思维紧跟教师的步伐,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解光合磷酸中ATP形成的机理时,传统的板书和图片进行结合,往往让学生感觉苦涩难懂,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直观了解其中的原理,使原本难懂的知识变得简单易懂,之后再结合双方的讨论,对其中存在的疑虑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深入了解,记忆更加深刻。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应精心设计课件,将有用的资源进行分类整理,然后根据自身的教学理念,设计出适合自身和学生的教学方法,从而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4对互动式教学的评价
互动式教学是一种双向的活动,它更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章节的重难点对学生进行提问,然后根据这些重难点,学生再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教师可以对这些见解进行分析,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渐进式引导,从而使学生了解正确的观点和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是通过师生间平等的“对话”来完成的,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传授学生知识,发挥学生潜在能力,在交流中,思想碰撞中,也会让教师完善自己的知识建构,使双方受益,发挥课堂最大的价值。
5结语
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师生间、生生间平等的“对话”模式,它从本质上彻底摒弃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改变了教师“一言堂”的局面,使课堂上由“以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这种教学模式在植物生理学教学中的使用,不仅活跃了课堂,还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发挥自身的潜能。对教师而言,这种教学方法降低了教师的压力,还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困惑。在交流与思想的碰撞中,教师也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盲点,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沈晓如,来鸣。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健康体检导检人员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研究[C]//浙江省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
[2]班凤梅。互动式教学模式在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C]//经济发展与管理创新———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
[3]丁慧。互动式教学模式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应用[C]//吉林省第二届中小学教师优秀科研成果评选获奖论文汇编(特等奖),2011.
[4]李振喜。重视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C]//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专教育委员会会议论文集,2003.
[5]吴其夏。2020年中国病理生理学发展规划纲要[C]//2020年中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下),2004.
[6]姜德才。机能实验学———涵盖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的实验教材[C]//第八届全国生理学教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05.
[7]殷莲华,钱睿哲,金惠铭。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医学卫生人才———复旦大学病理生理学的教学改革[C]//2005年中国病理生理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05.
[8]吴立玲,王程,徐海,等。PBL教学方法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实践[C]//2005年中国病理生理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05.
[9]姜志胜,冯大明,涂玉林,等。病理生理学双语教学的思考[C]//2005年中国病理生理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