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论文【优秀10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新农村建设的论文【优秀10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篇1
前言
20xx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其中,村容整洁就指的是农村环境问题。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构建农村标准化建设体系也成为建设新农村的必然选择。新农村标准建设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农村公路和道路建设、新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新农村供电设施、邮电广电设施、新农村再生资源利用、环境治理和公共设施管理、社会保障和福利设施、教育文化设施。从新农村标准化建设基本体系可以看出,农村环境保护是新农村标准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之的满意率达95%,对“改电”的满意率为82. 5%。对“改水”的满意率达80%,然而对农村环境改善满意率却较低。为了深入了解武汉市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环境问题,笔者以新洲区为例进行了实地调查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1新洲区新农村标准化建设中发现的环境问题
武汉市作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典型示范区,已从20xx年开始实施“家园建设行动计划”,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的道路。通过几年的实践,武汉市新洲区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广大群众对各项惠农政策的满意率为90%,对通村公路
1.1整体环境“脏、乱、差”
新洲农村地区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和农业废水、废弃物污染问题较为突出。
1.1.1生活垃圾排放问题
新洲区大部分村子以敞开式的垃圾收集池为主,垃圾处理池数量很少,而且服务区域小,给实际使用造成很大不便;此外,一些村子则根本没有垃圾收集池,全村垃圾堆放在村子周围的道路和河道内,形成了垃圾治理的“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的情况。另一方面,“垃圾下乡”的现象也日渐严重,城市的垃圾扩散到乡村,进一步恶化了农村环境。
1.1.2生活污水排放问题
虽然新洲区在城关及主要建制镇设有污水处理厂,但污水管网覆盖率较低,无法将部分农村地区生活污水通过管网收集至污水处理厂。20xx年,除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外,生活污水中COD排放量为9031. 17吨,氨氮排放量为910. 14吨,较人口是新洲区2倍的黄陂区相当。
1.1.3农业污水及废弃物排放问题
20xx年,新洲区畜禽养殖业COD排放量4202. 35吨,氨氮排放量314. 32吨,农业源COD合计排放12069. 12吨,氨氮合计排放674. 79吨。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新洲区COD排放的主要来源为农业源。
“十一五”期间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水和废渣处理稳步提高到45%,但畜禽养殖粪便污染问题依然严峻。伴随着鸡粪的大量流失和养殖废水的乱排乱放,大量有机物、氮、磷进入水环境,加大了水环境的污染负荷,成为全区水环境质量压力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1.2农业生产产生的面源污染
1.2.1农药化肥及农膜的使用导致的环境问题
随着新洲区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资源的开发已接近极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化肥、农药等用量增加已是全国普遍现象。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及废弃农膜残留是农村面源污染产生的主要途径。化肥的长期使用,改变了土壤的性质,引起土壤板结,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肥效降低,农药中未被利用的部分进入周边土壤、导致土壤和水体污染,同时还影响到有益生物及生物多样性。此外,部分农药化肥挥发到大气中,或随着土壤流入江河湖泊,造成水域富营养化或饮用水源硝酸盐含量超标。
1.2.2焚烧秸秆导致的环境问题
近年来,新洲区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秸秆资源大量过剩,每年到夏收或者秋收时节,农作物秸秆在田间地头被焚烧,不仅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也造成了严重后的环境问题,同时危害群众健康,影响交通安全。
1.3工业污染加剧
近年来,新洲区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建设了阳逻经济开发区及武汉新港古龙产业园等大型工业园区;同时,各街镇也建设了小型工业园。外来工业尤其是污染型工业的进入,造成城镇工业废水和垃圾向农村地区转移,工业企业废水、废气排放严重。
根据20xx年武汉市污染源普查更新数据,新洲区二氧化硫排放主要来源于工业源,其排放量为21343. 67吨,占总二氧化硫排放量的98%以上;氮氧化物排放量为43489. 07吨,占总氮氧化物排放量的93%以上。工业废水中COD年排放量为1150. 98,氨氮排放量为93. 16吨,由于企业废水经污水管网排入污水处理厂,所以污染物排放量较总排量较小,但部分企业的违法排放,给新洲区水环境质量造成较大压力。
2新洲区新农村标准化建设过程中环境问题产生的成因分析
2.1教育水平低,环保意识淡薄
新洲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教育水平偏低,农民的社会意识,特别是环保意识和社会道德意识不强。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发展工业和招商引资上,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环境宣传教育。
因此,大多数农民都比较消沉,文化水平低,目光短浅,且长期受“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所以他们的思想观念因循守旧,在生产和生活中难免会做出种种违背生态伦理观的行为,如大面积毁林开荒,无节制地乱砍乱伐,无规划地挖沟引渠,大量地焚烧秸秆等,从而严重危及生态平衡。
2.2农业生产手段过度使用,各类污染逐步形成
一是农田营养成分的自然流失。各种形态的氮肥施入土壤后,氮素被作物吸收的利用率仅为20%-25%,大部分通过硝化作用形成硝酸盐氮被土壤吸附,其中的一部分继续逐渐供作物吸收利用;另一部分因土壤胶体对硝酸盐离子的吸附甚微,易遭到雨水或灌溉水淋洗而进入地下水,或通过径流、侵蚀等汇入地表水,对水体造成污染。在地表水硝态氮的污染中,氮素化肥的贡献率份额占到50%以上。过量施用化肥又加剧了氮素的流失与污染。
二是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在农业标准化生产中,施药的对象、品种、剂量、时间、方法等有着严格的操作规程,在规程范围内施用是科学的、安全的。但是超出这个范围,药不对症,没有达到防病治虫的目的,只是增加了农药的残留、污染和浪费;另一方面,虽然对症,但用药的时间过于接近成熟期,或剂量过大,或方法不对,这些都会造成农药残留过高,威胁人体健康,污染环境。
三是,我国尚未形成农业污染防治的政策框架和系统。我国目前的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中明显存在不足,重城镇、轻乡村;重工业、轻农业的现象比较突出,缺乏对农业污染控制的政策和系统。尽管农业生产导致的面源污染具有排放主体分散、隐蔽,排污随机、不确定、不易监测等特点,但更主要的是农业生产未完全纳入环境控制之中,缺乏对农业污染进行有针对性的监测,更没有形成完整的农村环境监测网络和质量控制体系及政策框架。对农业污染问题普遍存在意识不强、知识缺乏、严重性的认识不足的现象。
2.3产业转移加速,污染物随之转移
产业转移是产业发展的客观空间规律,伴随着经济迅速增长,普遍在我国城市与农村之间呈现出明显的产业梯度推移趋向,特别是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一趋向呈加速推进之势。值得注意的是,产业转移往往伴随着严重的污染转移,从而让产业承接方付出高昂的环境代价,甚至引致不可逆的生态灾难。
城市向农村转移的产业,往往是生存空间受城市环保标准严格压制的污染产业,其转移直接导致农村的“立体污染”:如新洲区近年来大力发展的钢铁加工、造纸等行业,这些行业工业排放的酸性、含有害重金属的废水直接排入农田灌溉管网;一些砖场、水泥厂等的粉尘、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直接向空中排放,严重后果影响影响了农民的生活和健康。另一方面,产业转移必然导致征用农田,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2.4环保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国际经验证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环保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达到1.0%-1.5%可以基本控制污染,达到2%-3%可以逐步改善环境。新洲区环保总投入较少,虽然全区“十一五”期间环保投资占五年累计GDP的1. 6%,但大部分的环保投资都投向主要的城镇,农村环保工作投入甚为缺乏,绝大多村子环保投入为空白。
3对策建议
3.1积极治理生活污染
采取分散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因地制宜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新村庄建设规划要配套建设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防治设施。逐步推广“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置”的城乡统筹的垃圾处理模式,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边远地区可采取资源化的就地处理方式。同时优化农村生活用能结构,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控制散煤和劣质煤的使用,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3.2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加大农业生产技术的科研攻关力度,积极推广先进的耕作制度和种植模式;积极推广生态农业实用技术,提高施肥的养分利用率;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农药。推广种植无公害、绿色或有机食品,不仅可减少环境污染,还可增加农民收入。推广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辅以秸杆还田、增施有机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措施,建设无公害食品基地,建设无公害蔬菜产业园。
3.3科学防治群禽养殖污染
坚持畜禽养殖规模化、设施化处理。建议农户以自然屯为单位建立畜禽托管所,养殖户将自建的牛羊集中在一个场所存放,轮流出工养殖管理,节省空间和劳力,同时有利于畜禽粪便、养殖污水的统一处理和利用。同时,鼓励设施化处理畜禽粪便以及养殖污水。
推广畜禽零排放模式。首先通过建筑设计、饲喂设备和饲养管理模式等的改变,减少污水排放量;然后引进零排放设备,建造发酵棚舍、集污等设施,通过污水喷淋和物料发酵,实施污水零排放;第三通过有机肥深加工和商品化生产,实现养殖业和种植业有机结合和可持续发展。
建立“畜禽-沼气-种植(养殖)”模式。以建立沼气池为中心,对养殖场周围有较大规模鱼塘、农田、果园和蔬菜的牧场,建立“畜禽-沼气-种植(蔬、草等)”生态模式;对于周边没有上述有利条件的牧场,在建造集肥池、沼气池、净化池的基础上,增建生物塘,达到牧场粪污的减量化、无害化。
3.4加强农村饮用水安全
对于分散式水源地:一是开展农村分散式饮用水源调查工作,对饮用水不安全的区域实施应急措施,实施引入外来水工程,保障居民饮水安全二是建立农村分散式地下水源水质监测制度,定时定点监测分散的农村水源水质情况。
对于集中式水源地:一是开展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调查工作,完善数据库建设;二是完善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工作,保障水质安全;三是加大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监管力度,及时排查污染隐患;四是制定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强化应急处理能力;五是加大建设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示范工程建设,完善水源保护体系。
3.5强化乡村企业管理
从管理手段上,政府部门要监督乡镇工业适当集中建设,形成工业小区,实行集中管理,集中处理污染。对产业结构不合理、污染排放严重、不能实现集中处理污染或污染物不能达标排放的企业要关停,防止“十五小”和“新五小”等企业在农村地区出现,逐步在乡镇工业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
从经济手段上,可采取定格征收污染防治费的形式,按照“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依法征收水土流失防治费,用于环境污染治理”的要求,依据乡镇企业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污量征收乡镇企业按排污量收取排污费。还可利用征费,开展切合实际的农村环境恢复治理。镇政府建立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专项基金,用于农村水、土、生态环境整治。
3.6加强宣传教育
利用广播、宣传栏、标语等宣传农村环境保护知识、政策和法规;结合世界环境日和各种宣传日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在定期为农民群众举办环保教育班;组织各类环保文艺活动和有奖竞答,普及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 篇2
摘 要:近几年,农业工程科技不断创新,使用集成技术并引进新技术,但仍有继续创新的空间,所以,农业技术人员会在原有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加入新技术,以增加农业工程技术应用的便捷性,把投入的科技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我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科技一直是其需要攻克的难题,由此,实现装备与设备的现代化,对农业工程的建设有重要影响,以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词:农业工程;科技创新;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需实现农业工程技术的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工程科技的创新,需与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相符,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而我国科技发展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异,造成科学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率较低,有很多不足。
1 农业工程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我国推行的理论之一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农村经济一直是经济发展中的弱势,所以发展农村经济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方式之一,而建设新农村需要创新农业工程使用的技术,改变生产方式。即我国要加大农业工程科技的投入力度,引入新技术,以此增加农民的粮食产量,以及作物带来的收入,并不断提高农民的素质[1]。
2 农业工厂创新使用的技术
2.1 基础设施集成技术
整个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需开垦土地,并在适当的时间浇水、播种、施肥,并采用相应的方式抑制病虫害的出现,所以其使用的技术包括土地整理、水资源管理、节水、施肥技术等,有时也会用改造技术改造农田,或是把几项技术集成使用。但所有技术的使用必须以本地农业实际种植情况为前提,与实际种植情况建立联系,根据市场对作物的需求,决定生产规模的大小,以及使用哪些技术,保证基础农田设施的建设,实现收益的最大化,提高各项资源的利用率与农业的综合生产力。
2.2 机械集成技术
实现农业技术的集成,可有效解决使用机械与技术不匹配的问题,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削弱农业生产对人工的过度依赖,提升生产的效益。对于机械集成技术,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其一,研发并生产出粮食型机械,并形成产业,它主要用于水稻、玉米等生产,生产的全过程都由机械完成,消除其中的薄弱环节。其二,研发出带有地方特色的机械化产品,每个机械设备的研发,都是以某个种植作物的生产特点为依据,带有地方特色,它使用的作物范围包括棉花、花生等。其三,研发使用保护技术的耕作设备,实现农业的增产增收,实现可持续发展。其四,研发用于擒牧产业与草牧产业的设备,為农业发展提供设备支持。其五,农业生产需使用节水灌溉技术,并采用其他技术以节约肥料、化肥的使用,为精准化设备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加快研发速度。
2.3 生产设施集成技术
设施农业是用设施种植、养殖,具有可控的的特点,实现高产,而农业生产中,高效益是其基本目标[2]。
现在,沼气是农业生产使用的环保材料之一,而沼气的生产必须由设备完成,即农业种植人员会把人或动物日常产生的废料作为原材料,放到设备中,经过发酵后,把沼气变为生活中的燃料,转化为燃气,并用于发电,也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机肥料。用设置养殖并生产沼气,可保证生产的安全性,并为各类农作物与家畜的生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家畜产生的废物可为农作物提供养料,而沼气又是燃气或供电的材料,这三者互为影响,又相互制约。但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种植、养殖与沼气生产,三者有不同的管理内容与管理范畴,各自独自管理,互相并未建立联系,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并带来污染问题,产生的经济效益较少。所以,对该项内容的研究需要把三者联系起来,即回收废物、进行生产、实际利用,找到三者均衡进行的措施,加以分析,了解废物转化的过程,使其达到动态平衡,科学布局,调整农业工程的结构。
2.4 生物利用集成技术
生物是农业生产产生的物质之一,而其也可以从林业生产中发现,包括农作物收割后的秸秆、生产过程中的废物、能源材料,以及木材生产后的废料,这些都可以再次利用,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对于农业与林业生产产生的废弃物,都可以运用生物利用集成技术处理,让其变成再生资源,实现对资源的综合利用,其主要包括的手段有生物处理、物力处理与化学处理,分解废弃物,并把各个元素重组,变成一种新物质,实际应用后做到增产增收。
3 结语
总而言之,加快农业工程科技的创新,需正确认识创新的必要性,并大力发展基础设施集成技术、机械集成技术、生产设施集成技术、生物利用集成技术,在农业工程中应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高农业生产力,发展农业经济。
[1]王昭。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创新 实现辽宁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吉林农业,20xx,08:36+47.
[2]王爱荣。大力推进农业工程科技创新 为新农村建设作贡献[J]。农民致富之友,20xx,16:22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 篇3
摘要:我国法治建设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农村法治建设的支持作用,需要在保证农村法治建设取得理想效果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围绕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的不足、阻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进程的主要因素、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的相关措施等方面展开讨论,在对农村法治建设面临的困难及影响因素有所掌握的条件下,提出完善农村法律法规等解决对策。
关键词:新农村;法律意识;法治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党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手段。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要从扩大基层民主、提高村民自治程度等方面出发,保证农民群众自觉行使自己权利,并将强化民主法治建设当作新农村建设主要工作内容。实现新农村法治化,是新农村建设有效进行的重要保障,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将农村建设与农业发展结合起来,可在良好的法律环境下,为农村建设提供广阔空间。
1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的不足
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1农村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法律制度是推动农村法治建设的重要前提,同样是促使农村法治化的依据。但是目前我国农村运行的法律制度还存在立法不完善的缺陷,法律法规没有涉及到农村建设各个领域,使得农村基层干部在开展工作时无法可依。并且有的法律制度内容操作性较差,没有做到与农村法治建设实际情况相结合,尤其是法律责任还没有明确界定,会降低法律制度的规范功能和强制功能。除此之外,农村有的法律规章还没有及时修正和完善,不能满足农村法治建设需求,无法发挥法律制度在农村法治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2农民法律意识薄弱
农民法律意识是指农民有关法律的知识理论、心理、思想及观念的总和,能体现出他们的法律认知程度。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但是还存在农民主体意识薄弱、对权力盲目崇拜等问题。农民法律意识对其法律行为有直接影响,是提升法治舆论导向作用的重要来源。目前广大农民群众自身权益受到损害时,极少借助法律手段来保障其自身权益,在农民法律意识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会对农村法治建设带来较大阻碍。
2阻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进程的主要因素
社会主义农村法治建设比较落后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基层政治体系运行问题。我国在基层政权管理方面,通常采取党政两套班子共同管理的方式,在农村法治建设中运行这一政治体制,还存在执行力度不够的情况。相关制度规定中指出同级党委领导只单纯体现在关键决策制定上,不应由党委直接办理行政类工作。但实践过程中,无法做到各部门职能明确,这种情况下不会影响管理工作开展,但会造成农民诉讼无门,对农村法治建设有不利影响。二是经济发展落后会阻碍农村法治建设。长期以来,受到城乡二元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导致农村经济滞后于城市,农民收益增长缓慢,农业效益差。并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全,在交通和水电建设等方面有所不足,是制约农村法治建设良好开展的经济因素。
3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的相关措施
3.1健全农村法律法规
为了推动农村法治建设进程,需要从健全农村法律法规这一角度出发,为农村建设奠定基础。需要将有关农村的法律制度作为法律体系重点内容,注重这些法律条例的完善和实施[1]。例如,我国加大了对《农业法》制定及实施的重视,围绕农业发展建立了结构合理、可操作性较强及相互影响的法律体系。另外,为了有效落实农村法律法规,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及立法原则,以促进和保障农业发展作为法律法治制定的基本原则,尽可能做到法律法规的制定符合农村法治建设需求。另外,还应尽快制定有关农村经济建设的法律规定,主要包括明确农村市场主体、保障农村市场正常运行、维护农民权益等方面的法律条例,为农村发展建设顺利进行提供制度保障。
3.2树立正确的法治理念
要想保证农村法治建设朝着正确方向开展,则应坚持以人为本这一法治理念,这是新农村建设良好开展的关键。实际进行农村法治建设时,要根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将涉农法律问题的解决放在突出位置,最大程度发挥法治力量在农村建设上的推动作用[2]。并且在法治理念有效树立基础上,能促使农民群众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权益,有利于提高农村法治化程度,将相关法律制度落实到农村建设中。首先,要做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尽快构建以工促农的经济增长机制,在城市发展带动下,充分挖掘农村经济发展潜力,为农村法治建设提供经济基础,是实现农村良好发展的重要保障机制。其次,应遵循民主管理要求,适当加大农民基层干部的行政权力,为农村法治建设有序进行加以保障。具体来说,确定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发挥农民群众能动性,能有效加快农村的法治建设进程。
3.3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
农民群众法律行为对农村法治建设效果有一定影响,因此,有必要加大对农民法治意识的培养,以便确保农民行为规范。并且农民群众是农村建设的主体,提高对其的法治素质是建设法治化农村的关键,只有在农民具备较高法律意识的基础上,才可为农村建设提供较大推动力。相关部门要针对农民群众组织相应的培训教育活动,以法律知识作为主要培训内容,并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加强农民法治思想建设。要将有关农民利益的法律教育及宣传作为重要工作任务,从建设和谐农村、维护农民利益等要求出发,加大对农民法律素质的培养,以便加强其自治能力。同时,还应加大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激发基层干部学习的主动性,并实行考核机制,对农村基层干部法律知识掌握情况、法律素质等进行评价,以便为其提供专门的法律知识指导,发挥他们在农村法治建设上的重要作用。
3.4加强农村法律服务
除了上述措施外,还应通过加强农村法律服务来确保农村法治建设。基层法律服务主要是农民学习法律知识、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途径,是需要高质量完成的工作内容。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完善法律服务工作体系,提高基层法律服务人员的工作主动性,使得他们能做好法律顾问,提供法律咨询等服务[3]。
4结束语
为了促进我国农村的良好发展,需要从农村法治建设角度出发,采取一系列建设措施,为农村发展奠定基础。当前新农村法治建设还面临农民法律意识薄弱和法治建设物质基础落后等问题,不利于我国农村法治建设。因此,要尽快采取相应的措施,从基础制度建设、法治意识培养等多个角度出发,为农村法治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晓艳。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困境及对策[J]。山西农经,20xx(4):1-2.
[2]王晓洁。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体会[J]。中国科技投资,20xx(5):263.
[3]潘诗意。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治建设现状及提升方法[J]。管理观察,20xx(20):78-80.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篇4
一、农村金融需求新问题研究
农村金融需求从广义角度看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农业的金融需求、农户的金融需求、县域金融需求。农村金融需求从狭义角度看,主要是指对信贷服务的基本需求。“三农”问题具有不可分性,因此导致了三个概念之间存在很大的紧密性,从交融性、交叉性角度看,农村金融必须进行市场细分,才能更好的满足“三农”对金融的需求。
(一)从农户金融需求角度分析
农户金融制度制定需要满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形式的要求,才能更好的满足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金融需求,我国农户金融需求阶段已经表现了很多的特征,其一是狭义小农和理性小农并存的局面,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生活性资金和生产性资金需求并存的局面。农村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其对金融需求产生一定的差异性,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户通常倾向于单一型金融需求,而对于低收入水平的农户主要是想通过贷款等方式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差异化需求对农村金融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金融需要不断细分市场,才能更好的满足不同对象对金融的具体需求[1]。随着农村经济多样化的发展,非生产性支出呈现逐步提升的态势,因此非农业生产性需求逐渐凸显出来,农村的生活性借款比例在加大。在农村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对于收入越高的农户,其远离农业生产的程度会越高,因此此类农户对经营型资金需求比较大,当前农村金融需要提升综合服务水平,满足不同群体金融资金的需求,同时需要根据市场情况进行细分,避免与城市产生金融趋同效应。
(二)农户金融需求呈现多样化的态势
随着农村经济多渠道发展,农户对金融需求呈现多样化的态势,地区之间的差异性逐渐显现出来,农户金融需求的层次性特点要求农村金融服务需要多样化,根据农户的不同需求进行对象划分,越是收入高的农户越要通过金融手段鼓励其进行规模化生产,最终能够形成规模化农业发展的基本态势,对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村就业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农户金融需求的层次性与农户收入之间呈现出一种正相关性,越是收入高的农户其生产经营越偏向于规模化农业和非农产业[2]。从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看,低收入农户所占比例还是比较高的,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此类农户的还款能力比较低,信用贷款实施过程中需要建立有效的风险防控机制。
(三)从农业金融资金需求角度分析
农业金融需求越来越强烈,在农业现代化经营、生产、流通和加工过程中,生产和经营主体对农村金融提出了新的要求,主体主要包括农户和各类农业组织。从广义角度看,农业生产过程中涉及到养殖业、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中各类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经济管理需要坚持走区域化布局、标准化发展之路,通过产业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可以提升农村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农业产业链需要不断向产前、产后、流通领域延伸,把农村各类产业的资源优势充分展示出来,积极稳妥的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3]。对农村市场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最终能够建立产业化经济发展制度。金融市场细分可以更好地形成种养加工一条龙的`金融服务体系,同时能够把产供销各个环节有机结合在一起,不断整合和优化农村资源,提升农村经济的整体效益。
(四)农村金融市场关联划分分析
农村金融需求需要按照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进行划分,把金融需求和经营性农业需求关联起来,按照金融需求主体进行有效性划分,因此可以把农户生产性组织和农业组织的生产经营性金融需求有效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关联划分机制。从而能够建立农产业初期产品检验生产,农产品加工企业、养殖业的金融需求,农产品流通企业联合体,提升金融服务的整体水平。农业金融发展需要农村经济发展规律和农业生产的特征为依据,首先需要按照农村市场的特点建立季节性金融服务机制。其次需要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建立自然灾害金融预警机制,从根本上防范农村金融风险[4]。第三需要根据农村贷款需求建立市场关联划分长期机制,第四需要根据农村生产经营分散性特点,建立金融需求的协调机制,把市场有效的整合,提升农村金融市场的关联性水平,最后需要根据农业生产的收益率建立金融服务体系,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益。
(五)农村金融市场细分需要按照“三农”特点进行农村金融市场细分
过程中需要和“三农”建立紧密的联系,当前需要从农业需求、农户需求出发,积极稳妥的推进农村金融机制改革,提升农村金融的整体发展水平,避免农村金融市场与“三农”脱离的现象产生,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建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把农村各项资源有机整合在一起,形成长效机制,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战略水平[5]。随着农村县域经济的发展,农村商业金融客户群体不断扩大,因此对金融服务的层次要求越来高,县域经济创造的GDP已经占有很高的比例,农村金融市场细分需要综合考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建设规划、特色资源开发、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等方面的内容。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把板块经济、特色经济、民营经济、劳务经济等多种发展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多元化发展的局面。
(六)农村金融市场细分与体系完善分析
农村金融在服务农业方面需要建立完善的市场细分策略,逐步完善金融体系结构,提升金融服务的整体水平。当前需要建立六大体系,分别为农村基础设施体系、农村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农产品流通体系、生产资料流通体系、农村金融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等。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需要把体系建设与“三农”体系紧密结合在一起,把商业性金融资源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提升金融服务的整体水平,从根本上实现农村金融产品创新。
二、农村金融市场差异化分析
(一)地区金融差异性分析
从我国西北地区农村金融的情况看,由于西北地区相对比较贫困,人均收入和消费都比较低,因此金融需求不是很旺盛。但是当前农村金融需要对西北地区进行科学定位,改变当前金融扶持力度不够的局面,实现西北农村金融转型发展,把西北农村地区二三产业发展起来,同时需要提供良好的金融产品,促使农产品形成产销一体化发展模式。带动一批农村支柱产业的全面发展,从西北地区的情况看,不同地区农户的金融需求存在很大的差异性,金融产品制定过程中需要当地的农业结构、农村经济发展、农户收入紧密结合在一起,促使农村生产经营可持续发展。从西北欠发达地区金融需求看,其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经营性需求和消费需求,从生产性金融需求特点看,具有周期短、时间性强的特点,借款额度与农户的生产规模具有很大的关系。
(二)经济发达地区农村金融市场细分方法
农村经济相对发达地区金融市场细分需要坚持走规模化、产业化金融之路,以经济发达地区为区域中心,建立辐射周边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保证金融市场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运转。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同区域经济水平的影响,需要充分分析经济的差异性和区域的差异性,完善金融服务政策,不断优化金融市场发展环境。农村金融需求从市场结构、经济结构等多方面入手,建立与农户的动态协调机制,根据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制定金融风险防控体系,促使农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需求呈现出层次化、多样化、差异化的特点,需要对农村金融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对农村金融服务对象进行划分,根据农户的收入不同设计不同的金融产品,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形成中、西、东农村经济发展评价体系,从而能够针对区域特点制定金融服务模式,农村金融当前需要积极稳妥的推进市场化改革,逐步完善市场细分机制,提升金融产品的创新水平。农村金融需求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需要根据产业发展情况和地区发展战略不断调整金融服务策略,积极稳妥地优化金融服务机制,把金融服务与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农村经济发展导致农村产业划分越来越细,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广泛,需要改变传统金融服务理念,积极发展金融衍生产品,推动农村金融各项事业不断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 篇5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雄伟蓝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目标,全面概括、内涵丰富,要做的工作涉及“三农”的方方面面,可谓任重道远,任务艰巨。因此,我们必须因地制宜,统筹兼顾,以点促面,分步推进。民主管理是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任务,也是全面推动我区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建立健全农村各种制度的基础,同时也是全面加强我党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党委凝聚力、号召力的根本措施。
一、明确目标,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前几年,我区农村经济在长足发展的同时,各种矛盾也相继出现,群众上访事件也时有发生。因此,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X,就必须以更扎实的工作、更有效的措施,坚定不移地加强村(居)民主管理,全面推行村(居)务公开。各村要结合自身特点,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通过社区服务中心电子显示屏、电脑触摸屏、新闻媒介及版报等载体公告,建立固定的政务公开栏、财务公开栏,编印宣传材料、小册子等形式,把确定公开的事项和内容向企事业单位和群众公开。做到既严格保守国家秘密,又达到政务公开的目的。
二、解放思想,进一步扩大村(居)公开内容范围
为了进一步推进全市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农村深入贯彻村委会组织法,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党支部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务公开和政务公开制度,保障村民的监督权,大力提高村(居)务公开的水平,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政治权利,促进城乡三个文明建设,我们就必须进行村(居)务公开。政务公开工作的重点是除法律、法规和纪律规定必须保密和不适宜公开的内容外,凡与行政管理相对人的法定权利相关的事项,以及与群众利益相关的事项,都要实行公开。对暂不宜向社会公开的事项,也要向上级机关工作人员公开。
三、强化监督管理,提高村级管理水平
(一)规范村级财政管理,完善积累机制。加强对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在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产权登记的基础上,对集体资产的占有、经营及日常管理作出明确规定,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加强村提留的收取和管理,对农田、渔塘、山林、滩涂等,要按承包合同按时收缴承包金。集体土地征用所获得的土地补偿费等收入,除青苗补偿、地面附着物补偿、劳动力安置等费用可分配到农民外,其他所得一律作为村集体收入,不得平分到个人。
(二)加强村级财务民主监督和审计监督。进一步推进和完善村帐镇管,堵塞村级财务管理漏洞。规范和完善村财务公开制度和做法,特别是一些集体经济收支行为较多的村,要在增加村财务公开次数的同时,建立村级财务审计制度,对村主要干部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加大对村干部分配使用集体资金的约束力。要进一步健全村民理财制度,定期对村财务实行检查监督,公开监督结果。要实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制度,实行重大事项由村民大会或代表大会一事一议,尽量避免决策失误。
(三)采取有效措施化解村级不良债务。对村级的各种债权、债务和担保金额进行全面彻底清理,对清理出的不良债务等多种途径进行有效化解,对现有的经济担保,要办好资产抵押等担保手续,降低风险。坚决制止新的不良债务,杜绝盲目为外单位和个人提供经济担保。兴办各种公益事业要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未经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大会讨论通过,不得轻易举债兴办。
四、加强领导,确保村(居)务公开快速健康发展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村(居)领导班子必须高度重视政务公开工作,充分发挥村(居)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承担起政务公开的职责任务。
(二)建立和完善统一、协调、规范的村级组织。切实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形成在村党支部领导下,村委会合理分工、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的组织管理体系。村党组织的根本任务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建设,团结和带领群众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村委会要切实承担起村民自治组织的职能,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三)加强对村(居)委干部的培训。通过培训,使村干部掌握常用法律等知识,提高驾驭经济工作的能力。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篇6
摘要:我国农村人口众多,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其中,农村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文章通过对农村经济的经营管理问题进行探究,分析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强化新农村建设的解决措施,以期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只有增加农民的收入,建设小康社会。
关键词:新农村;农村经济;经营管理;解决措施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农村经济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最具影响力的。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就是负责调节农村各种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关系着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也是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只有确实将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相关工作做好,才能够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使得农村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进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脚步。
1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
1.1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为了加快我国传统农业的改革进程,除了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加强农业的基础设施之外,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也是所必需的,可以使农业的生产结构更加趋向于科学合理化。其中,要落实食品的安全问题,以确保农产品的生产质量,这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好农村的生产格局,完善小型水利工程,划分农区和牧区以及保护好渔业资源,建立新型的节水节肥农业结构。最后,要完善土地承包责任制度,以便于将中国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2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内容
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柱,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建立财务资金管理制度,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农村集体“三资”的管理情况必须公开、透明,接受大众的`质疑和监督,使得农村集体财务管理更加趋向于规范性以及安全性;第二,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目标,要对目前的资金有良好的管理以及正确的预算,从而决定经济的发展方向。其中,要关注民生问题,减轻农民的负担,以促进新农村的和谐建设;第三,要选拔优秀的人才担任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同时,针对不断涌现出的新政策,定期组织干部人员去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推动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
2现阶段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现象
2.1认识不全面,法律不完善
在现阶段的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中,仍有许多人无法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对于财政透明、科学发展观以及农业土地承包责任制等重要问题没有深刻地认识,这是制约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另外,农村的经济经营管理工作较为复杂,与财务资金的使用、监督以及对土地的使用权等都分不开,但是在目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并没有相关完善的法律政策。
2.2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首先,从向农民筹资筹劳到项目资金的使用过程就容易出现账目问题,若工作人员不认真则会导致财务数据的不准确。再者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导致农村经济的经营管理工作较为混乱。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大多数年轻人都到城里去寻求发展,因此农村只剩下一些年迈的劳动力,即使有技术也无法应用到农业中,导致农业的发展比较缓慢,这是经济经营管理中应该注意的大问题。
2.3监督管理不到位
农村经济经营管理队伍建设不完善,缺乏必要的部门,许多职位都是空缺的,或者一人身兼数职,管理工作难免出现漏洞。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缺乏必要的监管部门,在工作中没有良好的监督管理,无法将项目资金的监管拨付以及集体资产的使用和监管等公开化、透明化,因此严重阻碍了新农村的建设脚步。
3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加强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解决措施
3.1关注民生
农村的经济经营管理与农民的个人利益关系重大,各级政府在向农民筹资筹劳、集体资金的使用与监管等问题上要积极考察,并出台相关完善的法律政策。只有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关注民生问题,才能促进社会的稳定进步,符合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要重视农村的土地问题,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制度,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2加强经济经营管理队伍的建设
农村经济的经营管理工作相当重要,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才能保证其正常运转,这是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保障。政府部门要加强农村经济经营管理队伍的建设,积极开展各种培训活动,组织相关人员学习,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再者,工作人员要树立责任意识,针对工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协调,减少工作中的失误,只有真正热爱这份工作才能完成地更好。
3.3完善监管体系
任何工作的顺利进行都离不开良好的监督,何况,农村经济的经营管理工作关系到民众的切身利益,更要公平公正公开,接受大众的监督。同时,还要设立一支监督队伍,针对项目资金的筹备、管理以及使用等问题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检查,防止发生财务混乱的现象,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篇7
1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1农机化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先决条件,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而结构调整需要农机化的支撑才能完成。在农业发达,农机实现现代化的美国,一个农民可以养活50个人;而在中国,8亿农民才能养活5亿人。如何将一个泱泱大国转变为产业现代化的农业大国,对新农村建设和农民的扶持自然首当其冲,而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是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农机作业一方面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为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和商品化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可以节种、节水、节肥、节药和节省人工,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业节本增效。如玉米残膜回收起茬机与人工作业相比,提高工效32倍左右,节约人工57个/hm2,机具工作效率0.133hm2/h,残膜回收率97%,根茬起净率95%,新增经济效益819元/hm2。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改善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2农机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
农业机械化水平是衡量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靠科技,而农业机械是推广应用先进农业技术的重要载体。如在临夏州的粮食生产方而,小麦膜侧沟播,小麦机收,玉米双垄覆膜种植机械化;围绕支柱产业、特色农产品发展的马铃薯机械化生产,膜侧‘‘双低”油菜、中药材、豌豆机械化;以保护性耕作为重点的生态农业和机械化旱作农机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只有以农业机械化为载体,通过机械动力,才能达到生产要求。农业机械高效率替代人力完成农业生产,实现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农艺技术要求,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出率,逐步改变了农业资源利用方式,促进了现代农业文明和社会进步。
1.3农机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
统筹城乡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重大方略。自20xx年以来,国家设立了农机购置补贴专项资金,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既扶持了农民发展粮食生产,又有效拉动了农机市场需求,加快了农机工业振兴。10年来,临夏州共投入补贴资金17723万元(其中,国家补贴15333万元,甘肃省补贴资金1710万元,州级累加680万元,县级配套资金878万元),带动农民投入39018万元,投入总量达5.76亿元,全州125个乡镇73442户农民收益,广大农民群众购机积极热情,对发展农业机械化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农机化的快速发展既加快了农村劳动力的。稳定转移,又富裕了农民。实践证明,要加快城乡化一体化进程,就必须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民离土离乡,加快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转移。
1.4农机化是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机化发展的主体也是农民。农民生活要富裕,就要有宽裕的收入。发展农机化,将直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一是通过提高农机化作业水平,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转移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发展。二是农机化发展给农民开辟了与农机化相关的就业新门路,如农机维修、农机燃油供应站及农机交易市场等。三是通过开展农机技术培训,组织农机科技进村进户,使农民掌握新技术,增强致富技能。四是发展农机大户,创办农业合作钼织,引导农机户走向市场,创业致富。
1.5农机化是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保护农村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实践创新是农机化科技发展的前提。近年来,在农机化发展中推进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在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保护农村资源和生态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提供了技术与装备支撑。如通过机械化秸秆综合利用不仅使秸秆变废为宝,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从源头上清除了污染源,不仅避免了秸秆乱堆乱放,而且消除了秸秆焚烧引起的火灾隐患。通过机械化灌溉,可减少干旱给农民带来的损失,确保稳粮增收。通过大型农业机械进行土壤改良,坡改梯,深松深耕及水利工程建设,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减少水土流失;通过膜侧沟播、全膜覆盖技术,可增加干旱地区小麦、玉米等作物的产量。这些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有力地促进了农业节能减排,增收增效,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2新农村建设如何大力发展农机化
2.1建立符合新农村建设的农机化长效工作机制和农机服务体系
公益性农机推广体系和多元化、社会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加快科技入户和农村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新农村建设和科技技术普及的新型服务体系。各级农机管理、鉴定、推广、监理、维修及教育培训等部门和单位,要适应新的期、新阶段要求,健全职能,完善手段,加强建设,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进一步加强体系建设,引导发展农机协会,农机合作社等,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和机械化水平。
2.2抓住机遇,努力推进农机化跨越式发展
目前,农机化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发展农机化的社会氛围、经济基础、法律法规、技术条件、市场环境和体制机制等条件已经具备。要把握机遇,积极利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机化税费优惠政策,落实对农机作业服务实行减免税,免征拖拉机养路费和农机跨区作业免费通行等措施。
2.3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发展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建立科技示范园区
根据不同区域,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选择适宜的农机化技术和机具。重点探索和示范推广经过试验、示范,不仅符合农艺要求,安全可靠,而且非常适宜农业生产的农机化新技术,创建农机科技示范园区及农机化种植基地。如在临夏州以东乡、永靖县为重点,抓好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技术;以康乐、和政和积石山县为重点加大膜侧中药材、油菜等经济作物的全程机械化;以永靖县为重点,切实做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示范推广等。
2.4建立国家投入为引导,农民投入为主体的资金扶持保障体系
一是各级政府要增加对农机化的引导性投入和公益性投入;二是加大对农机推广、培训机构等提供公益性服务的财政支持力度,并纳入财政预算;三是加大对农机执法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四是对农机合作组织绐予优惠信贷支持;五是对农机作业用油给予补贴政策。
2.5加大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加强培训,提升服务水平
要坚持"以人为本、科技兴农”的原则,加大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示范、宣传和培训力度。一是通过新闻媒体和行业商报,召开现场演示会等,多层次、多角度和全方位开展农机宣传工作;二是利用“科普之冬(春)”、送"农机科技下乡”等活动,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咨询、机具调试和维修服务;三是依托"阳光工程”项目,对农机操作手、农机服务钼织和农机大户开展技能操作培训。
2.6加强安全监管,提高农机安全生产水平
加强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农机驾驶操作员的守法意识和操作技能,加强农机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切实维护农业机械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建立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h,农业机械化作为现代农业的主要标志,将起着基础性、关键性和稳定性的作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篇8
一、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是必要的,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是相辅相成的,我国取消农业税,建设新农村,使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所以农民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显现出来,这体现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群众文化建设是农村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农村的群众文化结合起来,不断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道德,为建设和谐农村提供有力的精神文明保障。
2.群众文化建设是建设新农村的核心力量。我国新农村建设除了政府、企业对农村的开发之外,还需要农民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在发挥农民主观能动作用时,就需要建设农村的群众文化,团结农民,提高农民的思想认识和积极性,从而让农民主观上接受并推动新农村建设。
3.群众文化建设是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性的需要。新农村的建设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所作出的努力,所以在进行新农村建设时,需要有先进的思想来引导农民,这也凸显了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二、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面临问题和解决方案
1.解放思想,提升广大干部群众对于农村文化建设的认识
在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的。意思,不断推进观念的更新,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纳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之内。其次要大力开展和推进农村的先进文化,提升农民群众的整体文化素质,这是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对于农村所提出的新的要求。同时还要结合科学发展观,使得广大农村地区的干部能够认识到开展农村群众文化的重要性,激发农村群众的生产热情,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2. 强化对于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只有得到充分的资金保障,才可以很好地引导群众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在工作中要制定科学的财务制度,实行专款专用,同时也要保障所申请的各项资金能够持续增长,这样才可以保障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事业得到稳定和健康的发展。
3. 开展创新性的管理方式
目前,要对已有的农村文化室的资源进行整合,以便可以更好地融入创新的管理方式,做到有效地统筹兼顾,不断提升现有设施的利用效率,这样才可以使得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更多的文化资料。在一些条件比较简陋,资金的投入相对比较少的地区,我们也可以将惠民工程很好地利用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在农村文化室开展多种形式的问题活动,延伸文化活动室的功能。
4. 多种渠道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为农民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生活
文化馆同图书馆一同协调,制定好对于农村文化的宣传方案,送文化下乡。乡镇文化站也要主动和各个部门之间做好协调,进行有效的宣传,通过多种活动形式,为广大农民提供喜闻乐见的和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文化活动所能开展的活动是多个方面的,比如声乐和书画等等。通过开展多种活动,更好地活跃的群众文化氛围,挖掘各种文化人才,培养一批文化带头人。确保农村文化工作能够有人管,见实效。
这里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资源,大批的民间艺术和乡村生活都有着天然的亲和性。这些传统的艺术瑰宝是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一大笔财富,在发展农村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要培养一大批农村的文化基层人,使得他们可以担负起文化宣传、人才培养的责任,这是发展当前农村文化的当务之急。
三、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创新
1.更新思想观念
思想观念的更新,是新农村文化建设创新的前提,近年来,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存在着一些新问题。特别是在某些人的头脑中还不同程度地丰硕着一些模糊认识和影响创新的思想障碍,这主要表现在,有的不敢创新,习惯于因循守旧,缺乏创新的动力。如果不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创新就无从谈起。现在新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着新形势、新挑戰,这就要求我们产足现在,着眼未来,使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体现在应有的时代性和创造性。因此,必须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欢和做法中解放出来,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进一步克服无所为安于现状、怕担风险头发福利那时候能够想法,强化责任意识、发展意识、改革意识。以思想观念的更新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创新。
2.创新建设思想
思想的创新,就是把思路从旧框框中解放出来,紧密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努力探索符合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定位。盲目跟风是一咱简单化的线性思维方式,其要害在于主观愿望脱离客观实际。思路创新首先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发挥自身优势,挖掘自身潜力,找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定位。
突破“一味求公”的框框,构建多元化投资机制。在建设思想创新中,我们要根据实际发展的要求,从根本上消除依附于一切都要靠政府投资的旧的落后的观念,开辟多方位投资之路,建立多渠道的投资体制和有效的筹资机制,把新农村文化硬件设施建设真正纳入当地各项事业发展的规划中。同时,要由政府牵头,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新农村文化事业,采取“国家、地方、部门、个人和内外资一起上”的方针,按照“谁投资,谁得益”的原则,调动社会各方力量举办新农村文化事业的积极性。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篇9
摘要: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可以使遥远山区的农民看到电视、听到广播, 充分了解国家发展, 解决民心工程的难题。本文分析了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中存在的问题, 并对此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广播电视; 村村通工程; 新农村文化建设;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建设是党和政府为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是党和政府更好地与人民群众进行交流的重要载体, 也是促进我国农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1 广播电视村村通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难以保证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长期实行
近几年, 我国开展了广播电视村村通相关工作, 但由于大多数设备出现故障, 并且缺少经费进行维修, 设备的维护成本相当高, 导致在资金方面存在不足, 最终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难以长期实行。
1.2 宣传力度不够
政府对广播电视村村通有关内容与目的方面的宣传力度不够, 使人民群众对广播电视村村通的了解不全面, 大部分人认为广播电视只起到娱乐作用, 对于生活与工作起不到什么大的影响。这些因素都是造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难以推进的原因。
1.3 实施难度大
在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时, 由于缺少资金支持, 人民群众支持较少, 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很难真正做到“村村通”, 导致入户率低下, 此工程难以进行。大部分村落自然条件较差, 居住范围较广, 也是其因素之一。
2 如何更好地开展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
2.1 重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
党和政府应对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给予大力支持, 能加快对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建设。在进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时, 如若遇到困难, 一定要认真分析研究, 使相关困难与难题都能得到解决。党和政府也一定要将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提到日程上, 并在工程实施时, 考虑到实施地区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 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 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能顺利进行。
2.2 加强对广播电视村村通的宣传
在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时, 一定要进行大力宣传, 让人民群众充分理解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在进行大力度宣传的同时, 还要使人民群众心中有信念, 为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提供更好的使用环境, 从而更好更快地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
3 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
3.1 加大对广播电视村村通的实施力度
在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时一定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畅通机制。在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时, 不仅要对已经建设好的行政村广播电视站进行巩固, 对其维护经费进行落实, 还要对未建设的`行政村广播电视站加快实施建设步伐, 并在建设过程中对建设队伍进行系统培训与管理。
3.2 加强对农村广播电视的基础设施建设
在加强对农村广播电视的基础设施建设时, 一定要依照具体实际情况对农村新文化建设做出相关部署。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 要在结合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以往的基础对技术方面进行改造, 并加大资金方面的投入, 使过去的基础设备老化的现象得到充分改变。
3.3 加快推进网络改造的步伐
近年来,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数字化、网络化方面也有了很大进步, 同时也成为广播电视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 在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时, 要对农村现在拥有的广播电视进行充分改造和创新。除此之外, 积极推动广播电视的管理体制进步也十分必要, 其有利于实现广电网络的统一管理, 并建立更好的经营体制, 做到利益共享。
4 结语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是为了解决大部分农村缺少广播电视、不了解时事政治等方面的问题。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有利于加快我国建设新农村文化的脚步, 有利于我国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有利于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在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是必须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 若要更好更快地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 就要尽快全面实施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参考文献
[1]黄正福。如何做好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的安装和维护[J].西部广播电视, 20xx (12)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 篇10
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建设问题是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为关键的问题,关系着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现如今促进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必经的发展过程,农业与农村经济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轻制度、重经济”的现象,对于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建设影响重大。农村集体财务的管理是农村基层工作的核心,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严重影响着我国财政、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着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及农村社会的稳定。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关系着农村集体的生存和发展,管理成效问题直接影响着农村集体成员的利益问题,也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因此,如何保证农村集体财务资产的完整安全,高效管理农村集体财务资产,是农业集体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与干部人员所要面对的重大难题。
1 农村集体财务的管理
1.1 农村集体财务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推进,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高速发展,农村集体财务的管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由于思维观念的问题,大多数农户缺乏农村集体财务的监督意识,在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制度还不健全的地方,农村集体财务管理问题严重,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有:会计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会计基础工作不足,会计核算工作不专业,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问题,农村集体财务管理人员管理混乱。同时一些处于城市边缘地区的农村,由于缺失监管,导致农村农户,村级领导对农村集体财务资产的管理使用上出现严重的流失浪费,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公开制度流于表面,执行力度不足。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农村集体财务管理模式的老旧,缺少彻底改革和创新,财务制度执行程度不够,农村基层组织权力混乱不清,管理不明,关系主体错位。
同时,农村集体财务管理的会计制度不完善,导致农村集体资金使用混乱,农村集体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缺乏专业知识。
1.2 完善农村集体财务规范化管理
为了加强对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规范化示范单位的管理,促进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开展,需要推行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规范化示范单位的管理办法。在规范化建设单位的推行之下,使农村集体财务管理的问题能够逐步解决,规范化建设单位必须严格执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法》,并按照统一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规范化建设财务管理制度,防止农村集体财务管理漏洞的出现,要完善农村集体财务管理的内部管理制度,监督管理制度、还要健全农村财务管理财产清查制度、民主监督制度、民主公开制度、民主理财制度,成立农村财务管理民主理财部门,并且定期进行财务会计知识的培训和审核。
规范化建设村部必须定期编制财务报表上报,完善财务管理的工作流程,实行统一的电算化管理,并且设立专门的会计档案部门,加强档案方面的管理,还应接受农经部门的审计监督,公开审计结果,实行公开制度。
1.3 健全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制度
为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必不可少,同时也应该控制村级财务管理的收支细节,强化监督管理,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同时农村财务委托代理应明确村级集体财务资产的所有权、收益权和使用权不变的准则,任何单位以及个人都不允许侵占或挪用村集体财务资产,对农村财务管理以及农村经济活动的监督力度应该加强,各类账目必须细化、明细账要清楚,所有记录文件账目文件都应设立农村财务管理会计专柜保管,对于账目的报账、会账、对账、记账、复账、公开等“会账制度”必须严格执行,同时开启并实行备用资金制度,备用资金由村财务管理报账人员进行管理,额度由实际情况进行申报审批。
农村集体财务资金的支出项目必须严格执行审批制度,严禁白条顶库、瞒报收入等行为的出现,任何人不得随意支配农村集体财务资金,对农村集体财务资金的不同性质,应进行性质分类管理,建立性质分类管理类别制度,并进行相关的处理措施。
农村集体财务管理报账人员应做好农村集体财务日常的财务收支工作,严格按照已有制度的规定把关执行,并且能够及时发现制度的不完善之处,做好账目的登记、记录、核对等管理工作。
2 结语
随着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集体财务管理问题需进一步改进,才能推动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完善农村集体财务管理监督制度,进一步推进农村集体财务管理的内外部制度的改革,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能充实我国最为薄弱的农业金融,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