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发表教育类论文精选8篇正文

《发表教育类论文精选8篇》

时间: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发表教育类论文精选8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发表教育类论文范文 篇1

[关键词]教育起源 语言 教育简单要素

[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001-05

[作者简介]郭燕波,渤海大学研究生(辽宁锦州 121013)

教育起源不可能是一个实证的问题,而只能是一个逻辑论证的问题,其结论甚至只能靠想象和推测,因而是不可能有定论的问题。因此,研究教育起源问题的探讨应该尽量着重于当代,侧重于它的现实意义。对教育起源问题的探讨,已有一个世纪之久。由于观察和分析教育这一现象的基本观点不同,所以存在各种不同学说,存在三种主流的基础性论述为生物学起源论、心理学起源论和社会学起源论。这三种学说各有偏重,其实都是从一个方面来论述教育的本质来源。教育作为一种人类活动,它自产生以来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的形式、功能、目的等都在不断地改变,但是其核心本质并未变化。因此,研究教育起源,必须走出形式追寻本质,从本体角度探寻教育起源。

一、三种传统的教育起源论及启示

(一)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

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最早是由法国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Charls Letourneau)提出,他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中解释教育的起源,认为教育是由生物进化而来,教育现象不仅人类社会有,早在人类产生以前,在动物界就已存在,甚至在蚂蚁群里也有“教师”和“学生”,并断言生存竞争的本能就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教育从它的起源上说是一个生物学过程”,“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流”。教育起源于动物保存物种而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幼小动物的本能。人类教育仅仅是在已经存在的教育形式上做了某些改善,其本质与动物并无区别。英国的沛西・能(Thomas PereyNunn)和斯宾塞(Herberr Spencer)都持有这类观点。沛西・能在其著作《教育原理》中指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有教育,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甚至在高等动物中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我之所以把教育称之为生物学的过程,意思就是说,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相应的种族生活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待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

由此可以看出,教育的生物起源论以人的“生物性”特征为核心,但是其完全忽视了人的特征,注重教育的形式而忽视实质。仅仅看到了人的生物性特征,而忽视人的社会性和创造性。如果教育仅仅从形式上逐渐发展了完善,那么这种观点也只能是称之为教育的前形成阶段,甚至连教育的萌芽也谈不上。忽视了人的特点,否认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教育生物起源论的致命缺点。但是,它提供给我们的思路是,教育作为一种活动必然有主体的参与,尤其是学的部分,没有学,所谓的教只能是一种华丽的表演或者形式。

(二)心理学起源论

美国教育学者孟禄(Paul Monroe)在批判生物学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他在《教育史教科书》(1914)一书中,从心理学观点出发,认为“原始社会只有最简单形式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因此判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向成年人的“单纯的无意识的模仿”。

教育的心理起源注意到了人的心理与动物,6N的差异,但是过分夸大了模仿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但否定了教育的目的性和意识性,还抹杀了人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只关注人之无意识方面。本质上并没有把人与动物的心理进行区别。心理起源论与生物起源论其实并未有本质的区别,二者都提到了人与动物的比较,把人作为动物的一种,逐渐形成出来的。因此,研究教育起源首先应该把主体放在“人”这个关键概念上,其次,这两个起源说都侧重在学习者的角度,客观上认为“学”是教与学的前提,但是应该注意到教育场域的主体间性,仅仅依靠无意识的模仿只能定义为“本能”,始终不能达到教育的层面。

(三)教育的生产劳动起源论

苏联教育界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教育起源于劳动的观点。该学说以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和《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等著作为依据,认为从猿转变为人的根本原因是劳动。劳动与教育都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劳动表现为制造和使用工具以及劳动的社会性。教育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从事生产劳动获得生活资料,并把在劳动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下一代,教育就是这样起源的;教育不仅和劳动有关,还与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有关,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产生了教育。同时教育产生于生产劳动是以人类语言为条件的,在生产劳动中,语言和教育同时产生。

劳动起源论在我国教育界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主要是由于意识形态等因素所造成的。因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所以劳动创造了教育,即教育起源于劳动。在对“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作了非真实理解的前提下,赋予了它过分的真理性。劳动起源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恩格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一论断的教条化理解,其原意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理解这一论断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在某种意义上”的涵义。但是劳动起源论中却准确地把握了语言的作用,语言是教育起源中不可忽视的作用,教育作为有目的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也精准地界定了教育行为与动物行为的区别,但是并没有深刻把握教育的结构特征。

(四)教育的语言起源论及其他

对于以上三个理论,我国学者或赞扬或批判,又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教育起源说,如道德起源论、交往起源说、语言起源说以及生活准备说等。其中教育的交往起源论更注重的是语言的功能,交往是一个社会组成的基本结构,交往造成了语言的非说不可,这种非说不可的工具才是教育首先要传承的东西。如果放在语言产生的远古时期,人们首先最终要的是生存,而不是音乐、艺术、美术、甚至道德,生存是迫使人必须团结、产生社会性的初始动机。比如远古人的结绳计数法、或者在甲骨上划线法的传承开始则是第一次教育,唯有此种意义上的教育要素才完整地构成教育行为。

教育起源于语言,虽然不是什么新鲜的论题,但是把语言从教育起源的条件说中提取出来,赋予给教育的现象以普遍意义,区别于已有教育的语言起源说,语言成为与教育共生的因素,才能更充分地说明教育起源于语言。教育起源于语言认为,语言是教育的必备要素,语言联系了教育的各要素,语言产生之前没有教育,语言诞生之后把教育各要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教育或者说一种动物性的模仿转化成为教育。已有的教育起源的语言说又称社会化影响说。该学说认为,语言提供了把个体经验转化为类经验的载体,也提供了人类广泛地进行思维交流的手段。只有人类社会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需要传递并且有了传递载体语言之后,教育才可能发生。因此,教育起源于产生语言后的原始人类对年幼一代所施加的社会化影响活动。我们所要验证的教育的语言起源论与社会化影响说并不一致,语言并非仅仅作为教育起源中的一个条件,而是把语言的地位提升至更高的位置――教育即语言。

二、语言作为教育起源的论证

通过对以上教育起源论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教育起源论不仅表现为多元,而且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如同儿童发展的复演说所描述的那样,人类的发展和儿童语言的学习正是这样的阶段性过程,从开始动物性的模仿,到区别于动物的语言结构的形成,以及学会语言创造能力后的语言实践活动;如果说无意识的模仿是教育的起源,那么模仿应该是“教育”的最初形式,今天的婴幼儿仍然具有无意识的模仿但是这与教育的概念是具有本质区别的。因此模仿不足以称其为教育的起源,历史也雄辩地证明动物依靠模仿不可能进化成人。因此教育的心理起源与生物起源论与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行为有着先天的矛盾性。但是,也给我们一些启示:教育是以人为核心的社会活动区别于动物;语言与教育是同时产生的,教育中不可能没有语言;教育必然是以人的社会关系为基础。因此,在教育起源论中教育的各个属性几乎都与语言遥相呼应。

那么,教育的起源能否是语言呢?语言绝不仅仅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语言本身就是思维,语言也不仅仅是教育的媒介,它本身就是教育。教育与语言统一之后,传统的教育起源论就可以称之为教育的前语言阶段,教育的语言阶段,教育的后语言阶段。前语言阶段包含了动物性的模仿和人类心理创造性的起源;语言阶段意味着人类开始对“原始母语”的传承,是真正意义上教育的产生;教育的后语言阶段一般意味着教育的多种形式和层次的区分。语言承载着教育的核心要素,验证教育的语言起源说就要从人的本质特征、教育与语言的共生性以及语言对教育要素形成的作用来进行分析。

(一)人的本质特征与语言

1.语言起源与人类社会

人类语言的起源一般包含两个问题:一是语言的社会起源问题,即语言作为人类社会交际工具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产生的;一是语言的结构起源问题,即人类语言最初是什么样的,大致有神授说、人创说、手势语、感叹说以及劳动号子等。后来形成了“进化说”,认为语言是在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产生的,是由前语言交际手段(动作、面部表情、手势、声音等)演变发展而成的。基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我们可以理解前语言阶段表象式的形式思维。有声语言的起源是建立在思维能力的发展、发音器官的形成和社会客观环境的要求之上的。语言的三个条件是与人的特殊性分不开的,包括潜意识、意识、社会性、创造力等。而人的本质特征则是社会性,这是人的群体区别于动物群体的主要因素,而语言交流即思维的表象是人类社会形成的首要条件。这里的语言是人类思维与社会形成的后期出现的完整交流的语言,而思维、器官与客观环境还未臻于成熟时则处于前语言阶段。人类社会的群体则处于半动物性的联合而不能称之为部落。

2.人的语言本质

真正把人类与其他灵长目区分开来完成“生命的最后转变”的事物是语言。缪勒把人定义为“会说语言者”,他认为语言和思想,事实上是语言与合理性,相互不可分割不可或缺。语言是一种自明性的东西,甚至可以说是公理,不需要去怀疑和解释,但是语言是有结构的,表现为语法规则,而语法是可以解释的。去探究人的本质则不能脱离语言,语言自明性地被人所创造和使用并传递,如果没有语言就没有思维没有社会意义上的生产劳动,语言作为人类创造力的第一产物也是人类联合的基础,逐渐形成真正的社会分工。缪勒指出:“他未能找到一种半理性、半发展的语言,因此他不能假定半理性、半发展的人的预先存在”,“除了人这种动物以外,没有其他任何动物在朝向知觉对象的概括化,在朝向一切语言的真正要素,这些概念化了的知觉对象的符号――词根方面迈出了一步。”张楚廷先生在其《教育哲学》一书中,其基本观点认为,语言是人的基本特性之一;反对把语言学课程只是当作工具课程的观点;“语言不只是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的承载者,语言教育有其独特的生命意义”。因此,“语言是人的本质所在,人之成其为人,就是因为他的语言@。

(二)教育与语言共生关系

1.教育本质

教育本质是指教育的内在要素之间的根本联系和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有教育,它的职能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传递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促进人的发展,培养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是现代得到普遍认同的教育本质定义。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特有活动,其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对社会知识、文化的传递和在此基础上对人的培养,并通过培养人来维持人的生存、发展和为社会服务。这一特点贯穿于古今中外一切教育活动之中。因此,随着教育的逐渐发展教育的多元化都仅仅是在教育本质特点的基础上所做的限定,回归教育本质是研究教育起源的基础。关于该教育本质的说法是否正确暂且不论,这种教育本质论述过分抽象化,难以从中抽离出教育的结构,因为此类教育本质观都是从教育现象经过加工总结,从中抽离出的也是变化后的教育观,研究教育起源必须历史地还原到起源时代,必须从教育的简单要素出发分析教育现象的起源型态。

2.教育与语言

尽管我们应该从教育的简单要素出发去追寻教育起源。但是在教育本质的研究中我们也能看到语言的核心地位。刘铁芳先生的《语言与教育》一文指出:“任何教育都发生在语言中,没有语言就没有教育。语言之所及即教育之所及,语言的界限即教育的界限,语言之外无教育(不言之教同样离不开,只是语言表达在不言中)。语言不仅是教育的手段,而且它本身就是教育,语言就是教育的目的。教育并不是语言的产物,但教育离不开语言。教育发生在语言中,教育展现在语言中。在此意义上,语言的特性即教育的特性,什么样的语言表达什么样的教育。”王涛先生在其硕士论文《追寻教育的语言基础――一种交际民族志学视野》中,以交际民族志学中的“语言能力”概念为基础,从语言能力的掌握视角论证了教育离不开语言。李政涛在《教育研究中的四种语言学取向――兼论通向语言的教育学之路》一文中论述了语言使教育存在成为教育存在,使人的发展具有了可能。谢延龙先生在博士论文《通往语言途中的教育》中,从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综合的角度分析了教育与语言的相互依存,提出了语言是教育存在的家园。因此,“语言”是教育的本真性内涵。

(三)教育的要素与语言的逻辑

1.教育的简单要素

研究教育的起源,必须还原到最初教育现象的特征同时不失为教育本质的特点,因此必须分析教育的简单要素,“分析‘教育的简单要素’,是从理论上考察教育问题的起点”,从教育自身出发,立足于相互联系的各要素发生关系时所出现的实践活动,即在教育形成后必然存在着教育的核心要素,这是质的范围。“所谓教育要素,是指构成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教育的要素并不包含构成教育活动的所有因素,只有那些必要因素才被称为要素”。陈桂生先生认为“其简单要素当包括:教育者有目的的活动、教育对象(受教育者)、作为教育者与教育对象联系中介的‘教育资料’”,而“教育资料”应包括如下五方面,即教育媒介、教育材料、教育手段、教育组织形式与活动方式、教育场地与设备。张国霖先生认为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可概括为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观念三部分。。因此,我们界定教育的核心要素为教育主体、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此处的教育目的包含着教育双主体的主动意识。语言与人的本真关系前面已经论述,语言作为人类的第一个创造物以及教育的第一次传承。语言第一次以经验的方式存在于教育内容之,其还是教育过程中不言自明的教育手段,“缺乏语言,就缺乏了教育的媒介,无法传达意思,使进行教育成为不可能的事情。另外,人们借助于第二信号系统使积累经验成为可能,当第二信号系统尚未形成时,积累经验是不可能的,传递经验就更谈不上了”。教育起源时期,任何事物的产生都必然以生存为目的,语言的产生则是在人不得不说的时候诞生的,然后语言作为经验开始传递,并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完善。因此教育的语言起源与“教育起源于人类始祖的原始母语传承”,大体上还是相近的。但是教育的语言起源并非仅仅是一个传承母语的目的,而是语言形成了教育的基本结构。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语言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因素,语言联系了人的主体,语言促成了人类的经验传递,语言是人类文化的“基因”;正是因为有了语言的产生,教育作为特殊的社会活动中得以产生。语言作为储存和传递经验的工具,使人走出了动物的范畴;创造性的语言凸显了人的主体性,使人走出无意识的桎梏;语言是社会分工的基础。语言的获得必然是教育的结果,通过简单模仿不可能获得语言的能力。语言是交流的结构,是意义的承载工具。

三、语言作为教育起源的理论意义

(一)树立了教育的核心要素,为教育理论研究拓宽了视野

教育语言起源论的树立以教育的简单要素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要素则成为教育不断演化发展和分化中始终保持不变的核心本质。因此,在任何教育领域内都必须涉及其基本要素,只是视角不同形成不同的研究和实践思路。

1.教育必须注重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教育的语言起源论立足于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与人的先天能力与后天需求相联系,始终围绕着教育主体的本质进行分析。因此,在何种教育形式下都必须始终立足于以人的现实条件为基础,着眼于人的发展为目的。尽管我们探讨教育的起源时没有涉及教育的价值目的,但是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的社会活动,其目的明显是为了更好地生存,这是基于当时的客观环境不得不进行的目的。教育始终都是围绕着人来进行的。教育一旦对“人”造成伤害,那么它就走入了歧途。

2.教育必须注意教育主体的交互作用

教育的语言起源论重视语言的作用,语言反映的是人的社会性,语言是在交往中产生的。语言起源说强调了教育中教与学的双向行为,弥补了生物及心理起源论中“教”的缺席,使我们实践教育活动时,注意师生之间的交互作用,师生交流的阻塞或者任何一方的缺席,都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甚至不能称其为教育行为。

(二)从语言角度为教育功能的实现提供实践途径

良好的交流方式能够形成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教育中教师的语言选择包括语种、语气、身体语言等,都深深地影响着教育目的的实现和教育关系的形成。语言与教育的共生性给我们提供了表征和管理教育的更直接的和更现实贴近生活的方式。

1.以语言性质表征教育性质

杜威指出:“区分语言的实际的、社会的用途和理智的用途,很好地说明了学校教育上有关语言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指导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语言,使语言由原来作为实际的、社交的工具,逐步变成有意识地传播知识、帮助思维的工具。”语言对教育性质的表征表现在两个方面:语言关系对教育关系的表征,语言功能对教育功能的表征。师生之间、教师之间与学生之间的语言关系直接代表和诠释了教育内部的关系类型,权威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更多地使用指令性的话语,而民主型的教师则更习惯于使用商量式的语气。事实证明,民主型的师生关系是教育的必然要求。另外,语言作为文化的“基因”,学习一种语言犹如学习一种文化,任何通过调节语言达到的其他目的都可以在教育领域内尝试复制。

发表教育论文范文 篇2

1近五年我国体育教育思想研究现状

1.1量

在中国知网(comKI)数据库中,选择“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以剔除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和专利文献等,并以“体育教育思想”为题名进行高级检索,将时间限定为2005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命中记录45条,其中核心期刊19条;历年记录分布状况如表1所示。在中国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学者们对教育思想进行了方方面面的研究和论证,而体育教育思想研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展起来的。分别以教育思想、学校体育教育为题名对2005-2009年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并与体育教育思想相关文献进行比较,如表2所示。

从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近5年来有关体育教育思想的文献数量相当少,逐年增长的趋势也并不明显,占学校体育教育领域的比重为27.1%,仅占教育思想研究领域的1.2%。一方面,是由于教育所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涉及的学科众多,体育仅是其中一门学科;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体育教育思想的发展历史比较短,流派比较固定。从1990-2009年20年间,有关体育教育思想的文献仅100多篇,与其他体育领域的学术研究相比,略显苍白。但因为其对促进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对其进行研究还是有一定必要的。

表12005-2009年有关体育教育

思想研究论文年度统计表

发表年份一般期刊核心期刊共计

表22005-2009年有关教育思想、学校体育教育及体育教育思想研究论文年度统计表

发表年份教育思想学校体育教育体育教育思想

1.2主要期刊分布情况分析

45篇文献中,15篇为合作形式,有2个及2个以上作者。对2005-2009年刊登有关体育教育思想主题论文的核心期刊和部分发文数量较多的图书情报类期刊进行分析,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2005-2009年有关体育教育思想的文献主要发表在体育类期刊上,高校学报居多,其中《体育文化导刊》、《体育学刊》、《山东体育学院学报》、《体育与科学》、《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为G8体育类中文核心期刊,共刊登了31.1%的相关文献。这说明有关体育教育思想文献更侧重于体育领域的研究,主要为学校,尤其是体育院校的体育教育工作服务。

表32005-2009年刊登有关体育教育思想文献的部分期刊分布

序号刊名载文数量所占比例

1体育文化导刊511.11%

2体育学刊36.67%

3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4.44%

4体育与科学24.44%

5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4.44%

6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4.44%

7科技信息24.44%

合计1840%

1.3论文主题分布情况分析

通过文献比对分析,发现对体育教育思想研究领域论文的主题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一)历史名人的体育教育思想,如袁敦礼、吴蕴瑞、林笑峰、蔡元培、顾拜旦、张之洞、车向忱、孔子、、托马斯·阿诺德等;(二)体育史,如近代、先秦、中外、清末大通学堂的体育教育思想发展进程;(三)终身体育思想和教育改革等研究。经统计分析,45篇论文的主题分布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体育教育思想研究的主题分布相对集中,主要是关于不同名人的教育思想的研究。其中,有关蔡元培的体育教育思想的文献多达8篇,占了第一类主题文献的38%,其次是有关袁敦礼和吴蕴瑞体育教育思想的文献,各占第一类主题文献的19%。蔡元培先生是中国知名的革命家、教育家和政治家,曾任北京大学校长;袁敦礼先生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曾任甘肃师范大学副校长;吴蕴瑞先生是原华东体育学院院长,曾任中华全国体总副主席、上海体育分会主席、第一届中国体操协会主席。这三人都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过杰出贡献,因此,很多学者对他们的体育教育思想进行了多方位的深入研究。以史为鉴可知兴衰,对体育教育思想的研究自然与体育史密不可分,因此一些学者对中外、近现代的体育教育思想发展历史进行了研究,以期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历史依据。还有一些学者紧紧围绕教育改革这个大历史背景,对体育教育的改革提出了不同的想法和建议,有的充分论证了体育的重要性,提出了终身体育的思想。

2体育教育思想的研究特点及发展趋势

怎样发表教育论文 篇3

一、增强主体意识,鼓励学生质疑

教育的本质应以“立人”为中心,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彼岸理想世界的向往与想象,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关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并由此焕发出内在与外在的激情、生活的活力、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精神的探索力、永远不满足于现状的批评与创造欲。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确自己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的主人。心理学认为,发现问题是思维的第一步,回答问题是思维的第二步。因此,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在标新立异中提高学习能力和素质。学生的质疑能力实际上是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外显,学生质疑的深浅反映了钻研知识的程度,教师要注意尊重学生人格,给予充分的信任,对他们那些标新立异的看法不斥责、不讽刺、不敷衍质疑学生,这样,学生主体意识就会逐渐萌生提高,就会更大胆的质疑。

二、发挥主导作用,激励学生质疑

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质疑课,让学生将心中的质疑表达为老师的发问。如《捕蛇者说》一文的结论是“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我在教学中进行诱导,学生在分析后提出“永州的蛇这么毒,为什么还要争着去捕呢?”从而引导到“从永州捕蛇人的悲惨生活中可以看到当时是怎样的社会现实”,水到渠成得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这一结论。

三、学习质疑方法,提高阅读质疑思维能力

(一)定向质疑法,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如文章写了什么――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有何意义……文章怎样写――交代怎样的情景?按怎样的顺序?怎样写人看事?怎样展开描写……文章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要这样描写?为什么要如此表达……由于这三个定向质疑涉及文章的内容、形式和作者的构思意图,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就比较完整、深入。

(二)比较质疑法,培养思维的精密性。通过比较辨析、判定事物(或事理)间的异同,由此激发出认识向纵深发展的疑问,这样便于学生加深对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认识,有利于学生透过表象探究实质,提高透视事物的能力,从而提高阅读质量。

(三)假设质疑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从不同的角度对阅读材料中涉及的某些事物作出假想,从而提出质疑。这种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的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思考和想象,并发表意见,从而使教学生动有趣。《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中,鲁达是“奔出南门一道烟走了”,假如鲁达护送金氏父女脱险时被镇关西发现,故事又将怎样发展?假如鲁达把镇关西送进衙门其结果又怎样?孔乙己受尽人们的嘲弄,假如孔乙己中了秀才举人,故事又将怎样发展?通过这些假设质疑,使课堂气氛活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展推理与想象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

(四)逆向质疑法,培养思维的独创性。抛开提供的条件和思维导向,从阅读材料结论的反方向提出质疑,培养在特殊情况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背影》阅读了解到父亲面对人生种种困难:他的母亲去世,差使交卸了,将家里的东西“变卖典质”还了亏空,为办丧事又借了钱,还要送儿子读书。钱从哪里来?今后日子怎样过?作为家庭的顶梁柱的父亲肩负的生活重担可想而知的。他是一位慈祥、平和,敢于正视现实,既疼爱儿子又深得儿子尊敬的父亲形象,那么儿子真爱父亲吗?在车站送别时,父亲和脚夫讲价钱时,“我”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当父亲再三交代时,“我”却觉得他小看自己,“心里暗笑他的“迂”,从中分析,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有所不敬。儿子不爱父亲的疑问有点理由,事实是否这样呢?经历了人世沧桑的“我”,对当时的情景进行了再回味、再体验,对父亲在那特殊的情景下所作的一切有了深切的理解,并且也为自己当时未能体谅父亲的一片苦心而流露出自责的感情,这种自责从另一个角度看出儿子深深地爱着父亲。通过质疑未能作者原有的结论,但对父子之间的爱有了更深刻地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的理解更加明确。

怎么发表教育论文 篇4

首先,本人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自觉参加学校的各项政治学习,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十六大文件,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对待工作和学习。遵守社会公德,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

四年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为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十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我积极加强个人业务进修,努力提高业务素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93年9月-95年七月担任了美术职高班的语文课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在教学中针对他们底子薄,文化课基础差的特点,注重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训练,采取多种方法提高孩子学习兴趣。积极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稳定学生情绪,帮助学生克服畏难、胆怯、急躁的情绪,鼓励学生勇于参与,知难而进。在95年的高考中,全班十人有七人被艺术院校录取,剩余三人也于96年的高考被录取。

95年9月-98年7月任初一至初三的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初一时首先抓了中小学的衔接工作。主动和小学老师联系,了解学生小学的思想品德和学习情况,积极寻找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反复组织孩子们学习《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经常找孩子们谈话,做有心人,不放过孩子们的微小变化,好的予于及时肯定,不好的予于坚决制止,初步形成了礼貌待人,团结友爱的班风,第一学期就甩掉了“慢班”的帽子,形成了两个班齐头并进的局面。初二时重点抓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经常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校秋季运动会上总分获初中组冠军,在冬季篮球赛中男女也分获冠军,逐步形成了积极向上的班级风貌。在班级管理中引进竞争机制,鼓励孩子们比学习比进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主题班会《祖国在我心中》调动多种娱乐形式,朗诵爱国主义诗歌,唱热爱祖国歌曲,回顾祖国的悠久历史,拼祖国地图。小品、相声、舞蹈同登一台,独唱、合唱各领风骚,把祖国和个人联系起来,激发孩子们的爱国心,获学校班会竞赛一等奖。我所带的班级也获96年度路局优秀班集体。初三年级面临中考,首先解决传授新课与复习旧知的矛盾,合理分配时间,向45分钟要质量。同时要稳定学生情绪,尽量避免两极分化,其次抓好课本与复习资料的关系。密切联系各科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再次不能放松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抓小抓碎,健全学生的心理素质。特别是第二学期,既要给学生压力,让他们保持旺盛的学习状态,但又不能压力太大,以至失去奋斗的信心和勇气。经常找孩子们谈话,指导学习方法,了解各方面的情况。班级学风比较浓,在全路物理通讯赛中,我班有三人分获一二等奖,给学生学习带来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不放松班级的常规管理,严格要求学生,第二学期班级两次获五星级班集体的称号,在毕业班中较为少见。初三中考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升学率名列分局第一。升入高中的同学有着良好的语文素质,今年全国华人杯少年组作文竞赛,我班的张丹、孙媛分获全国一等奖,杨强同学获得二等奖。

多年来我积极主动参加学校的教研活动。95年-96年度推行目标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勇于登台亮相,一学期便上了七堂语文公开课,虚心听取老师和同志的意见,积极总结教学经验,并写了有关论文,获学校优秀论文奖,并在首届论文会上第一个登台亮相,总结了自己工作的得失。论文《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谈语文的目标教学》获全国语文报第三届论文大赛优秀奖,并收入了《中国当代优秀教师优秀论文大系·语文卷》一书。

在目标教学中,认真学习有关理论,针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改进教法。改变了以往重教而不重学的情况,在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宋定伯捉鬼》的目标教学公开课中,让学生参演课本剧,归纳出古汉语一些常有对话句型,同时扩展知识内容,引入《姜三莽捉鬼》一文说明鬼是不存在的。在《失败是个未知数》教学中引入《流浪科学

家杨槐》的故事来印证课本上的道理,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激起了孩子们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在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多年来,一直坚持“自选时文”的推荐活动,既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也锻炼了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许多一上台就紧张的同学,变得大方自如许多。每人按座次顺序上台,把自己精心挑选的文章推荐给大家,并说明自己推荐的原因;听的同学选出几篇好的,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这样不仅加强了阅读训练,也提高了孩子们的综合素质。我还经常性的搞手抄报比赛,调动了孩子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同学们选文编排能力也有所提高。97年初二年级语文统考名列分局第一。

在教学中,我努力钻研教材,发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的情感价值,老师要善于发掘其中所蕴含的乡情、友情、亲情、师生情、同志情和爱国情;从而培养学生爱心、善心、事业心。

98-2001学年本人又重新任教初一到初年级三语文,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老师的任务是重点研究学生,我着手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首先是课前预习,老师要求课文至少读两边,查字典解决生字词,上课时请同学上黑板板书并讲解,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又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同时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前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研究本课内容、学习重点及要求。其次是听课思考习惯。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要求学生上课积极思考,老师先扶着走,做好示范,引导培养学生记书间笔记,指导他们做批注点评,提示关键词语得勾画。1圈点勾画:借助常用的读书符号做好标记。如生字下标***、生词下标---、重点词下标…、精彩句、关键句、中心句下标~、疑难处标?好的片断或读后有体会标!2评注和旁批。可以是补充解释、也可以是评论式。

初二年级我开展了飞翔鸟读书会的活动,利用读书互助会的形式,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我经常和孩子们交流读书的体会,指导他们写读书笔记,教给孩子们读书方法。指导学生编演课本剧,《羚羊木雕》、《花市》在学校课本剧汇演时获得了大家的好评,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第二学期临时接任班主任的工作,班级不大稳定。重点抓学生的思想工作,和派出所一起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密切学校和家长的联系,多次召开家长会,设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初三年级进一步做学生的稳定工作,使学生顺利毕业。

近几年来,力争在教学上有进一步的突破,积极总结教学经验,撰写相关论文,有德育工作的,《德育工作点滴谈》,《减负杂谈》《现代诗歌教学谈片》分别发表在乌铁教育,《课堂提问例谈》收入2000年语文优秀论文选。学校每年一度的论文评比也积极参加,多次评为优秀论文。

2001下半年兼任初一和高二的语文教学工作,同时担任初一班主任和语文教研组长的工作,担子重,但也是给了自己很好的锻炼机会,我不断的汲取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对于高中学生我着重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平时利用网络的便利,多为他们提供相应的资料,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鼓励他们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这一阶段的高中学生,他们往往都有强烈的逆反心理和自我扩张的要求,竭力追寻主体的自我张扬,认识和思维处于极为活跃激荡的状态之中,此时语文教学就不能停留在谴词造句、谋局布篇中的知识性理性经验上。他们经过九年的母语学习,随着自身的成长以及通过诸多媒体,对社会已有较多的接触,加之现代学校教育中众多课程的设置,都丰富了他们的思维内容,只需要教师的必要诱导和匡正使其思维于已有平台趋于提升。学了《离骚》,让他们写文章《我看屈原》,学习了海伦。凯勒的文章,让他们写《走进海伦。凯勒》,不仅仅让学生知人论文,更主要受到他们高尚的情操的影响。本世纪中国最大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关于教育宗旨说过:“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与人类也。”我们应该不失时机的以学生心理特征为契机,创造一个比较宽松的课堂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已有认识和思维平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体的主观辩识能动性,在平等对话和必要辩论中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不但掌握知识性的理性经验,更重要的是创新认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至于初一学生,我经常找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针对热点问题展开辩论,例如关于追星热的论辩会,不仅活跃了同学们的思维,更主要的调动了同学们的参与热情。同时开设阅读课,为他们借阅相关的图书和杂志,并以古代的启蒙读物《声律启蒙》为教材,学习并积累有关的课知识,一部分孩子爱读爱记,效果比较好。这两年,我更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建文学社。每学期都有编辑《戈壁之湖》,把学生的优秀作品打印成册,并积极向外推荐发表,初二的付新杰、罗丹,刘铁彦文章份表;《作文与考试》和《写作导报》上发表,张郡张国文的文章发表在《天山路》和《小作家》上,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2002年-2003年担任初二年级的和高三毕业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去,高考是学生命运的转折点,不敢掉以轻心。于是利用网络的便利条件,经常上网查找最新资料和最新信息,上级部门和学校也大力支持,一年内两次奔赴北京听取专家讲课。在语文复习上力争兼顾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基础知识的复习强调一个用字,在运用中提高能力,阅读理解重在知识的迁移。

作为教研组长,专心教研组工作,努力学习教育理论,把它和自己的十几年的教学经验结合起来,形诸文字。仅2002年,就写了十来篇论文随笔,发表于各级各类报刊。其中《中考语文复习要点》《初一语文期末复习要点》发表于中央级的刊物《考试》初中版2002年第四期和第六期上,《让我们从结尾开始》《文言文教学的新尝试》《晓来谁染霜林醉》,《小说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尝试》分表发表在《中国教育咨讯报》20期、22期、29期上,44期《审美素质培养浅谈》发表于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1第一期上,《初中语文总复习的辩证思考》发表在语文天地2002第五期上《爱心教育点滴谈》发表在青年知识报801期。还有一些下水作文,如《学电脑abc》发表于学生计算机世界,《青岛寻梦》发表在阿克苏报上。《成长需要激励》《虚掩的门》《老师,一盏永远的灯》分别发表到《师道》2002年11期,2003年第二期第三期,《从小礼物谈起》发表在语文报教师版2003年第三期上,《尊重是双方的》发表于《湖南教育》2003年第三期,还有一些言论散见于成才导报,辅导员杂志等。

《举三反一悟学法》发表于广东教育2003-4,《中考现代文阅读技巧谈》发表于现代教育报5月29日中考特刊,《我的班主任之路》在中国教师报上分两次连载,和《初为人师的尴尬》一同收入教育在线文库《苦乐年华说教师》,《如何学好语文》,《如何构建学习语文的大厦》在中学生阅读报初一版上连载。《变形不是他的错》发表于中学生阅读报的高中版。《其境过清,吞天沃日》《面对早恋你怎么说》《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只有高考这一条路吗》分别发表于《中国教师报》上。《古代英雄石像故事新编》发表于《语文报》故事版上。散文《博斯腾湖散记》发表于新疆铁道报上。

总之,十年来本人能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特别是教研组活动,积极参与公开课教学,学校的录像课、德育工作现场会的公开课也受到了较好的评价。积极外出学习听课,参加路局首届目标教学交流会,认真学习自治区目标教学比赛课,给本校比赛的老师跑前跑后、出谋划策,也汲取了同行不少宝贵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多年来我积极进行个人进修,99年暑假去苏州铁道学院继续教育,听取专家学者的讲课,有了很大的收获。假期积极参加教育中心组织的计算机培训,认真学习多种电脑软件,学习制作课件,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较好的基础。2003年4月份通过了职称计算机考试,取得了计算机的合格证。今年假期自费去昆山参加了《新教育实验研讨会》,听取了苏州市市长朱永新、语文名家李镇西、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的报告,结识了众多的同行,大有收获。

我平时喜欢浏览各种报刊杂志,及时吸收新的教学信息,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特别是几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本人积极学习电脑技术,上网浏览信息,在k12教育网建立个人专辑,语文天地网的个人文集点击率已经超过两万人次了。我在网络上自由发表文章,听取同行的建议,当然更主要的是为了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并设法运用的实践中去。每当教学中有了困惑和问题,就经常写成贴子,发在相关的教育论坛上,获得同仁们的不少帮助。曾经在几个大的网站担任版主,例如语文网的板块主持人,人教社中学语文学生论坛的版主、团中央主办的成长网论坛的版主,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汲取同行的先进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怎么发表教育论文 篇5

>> 带着儿子去投诉 带着儿子去游学 带着儿子去“战斗” 走,带着儿子冒险去! 巾帼军医:带着儿子去援疆 跟着儿子去成长 带着儿子回中国“留学” 陈蕙:带着儿子练瑜伽 曾经背着儿子去查房 郑晶心陪着儿子去旅行 于震首演红军英雄带着儿子拍戏以解相思之苦 推着儿子跑世界 跟着儿子“飞”起来 舒婷陪着儿子玩 33年,推着儿子跑世界 倪萍:守着儿子走到天亮 跟着儿子做回幸福小孩 儿子受表扬,帮着儿子找“高兴” 美国父亲推着儿子跑了33年 带着爸妈去旅行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带着儿子去文化大厦 带着儿子去文化大厦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赵经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本文作者和儿子

儿子赵英杰出生时很弱小,我们从心里疼惜他,把他的身体健壮当成第一要务。我们买最好的奶粉,给孩子做营养餐。慢慢地,孩子三四岁的时候,终于康健起来,身体壮实得像个小牛犊。

孩子上幼儿园了,经常挨小伙伴欺负,回家哭鼻子。我和老师沟通,老师说孩子虽然长得壮,可性情太柔弱。为了让儿子从骨子里强硬起来,我让孩子看武打类的动画片,我手把手地和他“过招”,甚至还带他去武馆练了练。可孩子还是胆小受气,很多次我情绪失控地对他说,以后再和别人打架就要打赢,你要被打败了就别回家了!

几番“教育”,终于见了效果。孩子回家不再哭鼻子了,老师却经常打电话说我家孩子又惹事了。我嘴上赔着不是,心里却暗暗高兴。

儿子上小学后,不仅打架闹事,还有了“多动症”“多话症”的倾向。老师反映说儿子上课坐不住,说话着头不着脑。

我这才意识到,先前的“教育”后果严重。

怎么办?作为教师,我们夫妇俩都十分清楚,孩童时期正是养成习惯塑造品行的大好时机,如果任由儿子这样发展下去,将来也许很难再把他拉回来。我开始语重心长地跟他谈心,要他静下来。可是,他业已形成的坏习惯又岂是三两句话就能改掉的。

我后悔莫及,妻子也不断地埋怨我,我感觉如芒在背,十分羞愧。

偶然的机会,我听说有同事经常带着孩子去县城的文化大厦读书,不觉眼前一亮。文化大厦是县文化馆驻地,在五六层楼上有图书阅览室开放借阅。我们一家三口就去了文化大厦。

进了图书阅览室,有很多家长,还有很多不同年龄的学生在里面静心读书。阅览室书香氤氲,一派静谧。儿子很兴奋,转着书架找到他感兴趣的书,拿出来,坐到书桌前,竟安静地读了起来。他读得很认真,读到精彩处,不自觉地喊出声来,可看到大家异样的目光,他自己不好意思起来,吐了吐舌头,赶忙闭了嘴,又低下头沉浸在书籍里。

柳暗花明。我和妻子都很高兴,也拿起书,静静地读了起来。我自己竟也发现,静心读书是这般的让人欣悦。

一个假期,我每天都带着儿子去文化大厦读书,读累了,就让他休息一下,穿插着让他在阅览室里写作业。儿子变化显著,他变得安静了,变得有礼貌了。

我开始思考儿子的变化。我想,求知欲和好奇心是人的初心。有句话叫“人之初,性本善”,我想人之初也是性本学的。要给孩子营造出静谧的学习气氛,要用书香去熏染孩子。

但我想,单纯的熏陶还是不够的,还要让他切实感受到读书的好处。我以身作则,在读书之余,开始重拾自己的作家梦,尝试写一些稿件发给报刊社。慢慢地,竟不断有文字发表。在两三年之后,我加入了省作家协会,还出版了一本书。而我的儿子也耳濡目染,写起稚嫩的习作来。

儿子的老师欣喜地告诉我,孩子仿佛脱胎换骨了,在班级管理中,孩子有集体荣誉感,勇于负责;学习成绩突出,特别是作文写得非常棒。在一次征文活动中,儿子获得了全国一等奖。后来,儿子的习作还在少儿杂志上发表了。

回首孩子的成长历程,我深切地懂得,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至关重要。培养孩子刚毅的性格没有错,但不能简单粗暴。同时,读书永远是人成长不可或缺的途径。

当然,孩子还很小,教育任重道远。我们还要不断静下心来,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才能够让他顺利走进“人生大厦”。

怎么发表教育论文 篇6

儿子能能5岁,跟电视上学了“妈咪”的叫法之后,就不停地叫给我听:“妈咪,我要喝水”“妈

>> 没有乐乐我可怎么活? 没有音乐怎么活? 没有乐子怎么活 没有了海,鱼怎么活 “没有娘,我活不到今天!” 在声乐演唱教学中如何诠释歌剧咏叹调《没有优丽狄茜我怎么活》 没有夫妻生活我该怎么办? 如果没有你,我怎么会如此强 没有浪漫,让我怎么爱你 我和乐乐有个约定 没有岁月可回头 励志书成为第一畅销书 没有励志,中国人该怎么活?等 没有泡沫怎么赚钱 没有键盘怎么玩? 谁说没有爱情不能活 没有太阳,动物能活吗 女人有钱之后怎么活 你死了我该怎么活? 如果没有广告,我们该怎么做传播? 男友没有给过承诺,该怎么处理我们之间的情感?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没有乐乐我可怎么活? 没有乐乐我可怎么活?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秋璇")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爸咪

儿子能能5岁,跟电视上学了“妈咪”的叫法之后,就不停地叫给我听:“妈咪,我要喝水”“妈咪,我要吃苹果”。

孩子爸爸听了,饶有兴趣地问:“妈妈是妈咪,那爸爸是什么呢?”

能能想了一会儿,满脸得意地说:“我知道,是爸咪!” 你的名字是妈妈

能能的堂姐带着他出去玩,能能很热情地和小区一位爷爷打招呼,老人笑呵呵地说:“宝宝,和妈妈出去玩啊?”

能能堂姐听了有些不高兴,能能说:“姐姐,那个爷爷把你当成我妈妈了。”姐姐说:“嗯。”能能说:“我知道你不高兴了,因为你觉得人家以为你老了。你们女人都这样,我妈妈也怕别人说她老。”

姐姐说:“那怎么办呢?”

能能想了一会儿说:“我有个好主意,你给自己改个名吧,名字就叫妈妈。以后别人再说你是妈妈,那是叫你的名字,不是说你老呢!” 没有乐乐我可怎么活

能能在幼儿园最好的朋友是女孩乐乐。每天在幼儿园都一起玩,放学也手牵手出来,一直走到不得不分手的地方,才依依不舍地说“再见”。

乐乐因为搬家准备转园了,乐妈打电话告诉了我。能能知道后立刻大哭起来,边哭边喊:“我最喜欢乐乐了,没有乐乐我可怎么活?”母亲节的礼物

母亲节那天,我问能能要礼物:“今天是母亲节,你要给妈妈送个礼物。”

能能想了想说:“你先买个礼物送给我,我再送给你。”

“为什么我要先买个礼物呢?”

能能理直气壮地说:“因为我没有钱买礼物呀!”

发表教育论文 篇7

“教育随笔”是教师实践研究的记录,也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资源与素材。教育论文是对特定教育问题的系统论述。虽然教育随笔与教育论文都是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但是它们的思考方式不同,因此,“从教育随笔到教育论文”的过程,是教师思维方式不断优化的过程。而思维方式的优化,对教师发展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这一过程所要经历的不仅仅是“写作之路”,更是“教育之路”。

那么,怎样从教育随笔走向教育论文呢?

一、聚焦问题

教育写作不仅是一种“写作技巧”,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无论是写教育随笔还是教育论文,我们都要不断地思考、回答一个问题,就是:“我的这篇论文需要回答什么问题”,这是论文的价值,也是论文的“灵魂”。而问题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写作随笔的过程中不断聚焦,逐步形成的。

2012年9月,我被任命为学校教科室主任,主要负责教科研工作。为了开展“课例研究”,我不断地走进课堂。开始,我将研究的过程以“随笔”的方式记述,写了《课例研究离不开课堂观察》《小学教师课例研究问题审视》《个案研究应该在课堂观察中进行》《观察主题不是拍脑袋拍出来的》等二十多篇随笔。2013年1月,我开始“聚焦问题”,思考“我在回答什么问题”。比如要回答“课例研究究竟有什么意义”,就写《课例研究的四重意蕴》;要回答“个案研究的关键点在哪里”,就写《个案研究的四个关键要素》;要回答“个案研究究竟应该怎样做”,就写《个案研究的操作要求》……这些文章可以称之为“毛坯式论文”,是在大量随笔的基础上形成,不断地聚焦于“我要回答什么问题”而进行的思考,每篇思考都聚焦于一个问题。2013年3月下旬,在对5余万字教育随笔不断聚焦问题的过程中,我完成了《把脉农村小学课例研究》和《教师怎样开展个案研究》两篇论文,对普通学校一线教师开展课例研究的基本理念与初步实践进行了系统的回答,后来,这两篇文章分别在《教育科学论坛》2013年第5期、第11期发表。

这两篇文章的写作过程是漫长的,也是不断生成的,但有一种规律是很明晰的,那就是从“教育随笔到教育论文”,就是不断“聚焦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过程,当我们聚焦了问题并能够作出自己的回答的时候,“教育随笔”就走向了“教育论文”,“教育问题”也就走向了“教育成果”。

从教育随笔中聚焦问题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对原有随笔的聚焦式叩问,研究自己原先的随笔,寻找主题,在原先的随笔中提取出论文来;另一种是围绕问题,有意识地进行系列化、专题性的随笔写作,最后凝聚成论文。前者是从“无心”到“有意”,后者则完全是一种自觉的类似于“课题研究”的过程。既可以从多篇随笔中聚焦问题,也可以从一篇随笔中聚焦问题,还可以从点点滴滴的“碎片式”随笔中聚焦问题,比如笔者发表在《教育管理研究》2012年第5期的《核心价值观:团队建设的第一主题》一文,就是从我微博上的片言只语中聚焦而成的。

二、提炼观点

聚焦问题,相当于找到了文章的“题目”,明白了我的论文要写什么;而提炼观点,则是在考虑“从哪些方面去回答问题”。难度最大的、关键的一步就是“提炼观点”。提炼观点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对规律、经验的发现过程,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我们的观点常常藏在随笔中间,我们对于自己的“好东西”,也常常会熟视无睹,而要写好论文,我们必须善于将他们提炼出来。

2010年10月开始,我聚焦了一个问题:关于课堂教学目标。这个问题看似老生常谈,但在教学中却严重存在。我开始深度卷入教研活动,与老师们一起观察与研究“教学目标”中所存在的问题,一起研究教学目标及其落实问题。两个月的时间我撰写了关于教学目标的系列随笔20篇,5万余字,记述每次参加活动的收获与体会,在这样的随笔写作过程中,我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比如,我们发现,老师在备课的时候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喜欢先考虑方法,先考虑“我应该设计一个什么情境”,“我的课件该怎样做”,而不是“先考虑目标”,我在随笔中记录了这一现象,在最后形成的论文中,我是这样表述自己的观点的:“教学设计时目标意识缺失:不讨论‘要去哪里’,专门讨论‘怎样去’”。“教学过程中目标意识缺失:以己昏昏,如何以人昭昭?教学评议时目标意识缺失:不断在解决‘点’上的问题,无法替代系统的改善”[1]。这些观点不是从别人的著作上抄来的,而是从自己的随笔中提炼出来,所以,要善于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观点。

(一)“关键词法”是提炼观点常用的方法

观点通常是用句子、词组来表达的,而“句子”与“词组”是由“关键词”组成的,所以,在提炼观点的过程中,我们经常采用“关键词法”。有时候,提炼了关键词,也就提炼了“观点”。比如2009年4月,我参加了县城学校联办的关于“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观察”的主题沙龙,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我边听边思考,记录了11个关键词,这11个关键词好像“书签”一样记录在我的笔记中。第二天,我写了一篇随笔《关于课堂观察:我的11枚“书签”》,对这11个关键词进行说明,主题、坚持、改变、日常、情境、系统、质量、反思、多元、合作、自我。这些关键词就是“观点”,在写作论文的时候,我又表述成“基于主题”、“关注情境”等观点[2]。

(二)“提炼观点”要坚持从实践出发

我们在写作论文的时候,为什么常常会感觉没有新意,就是因为没有养成从实践出发的思维习惯,论文是以观点的方式来呈现的,但这些观点的背后一定蕴藏着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就在随笔中,正是它们培育了观点。我们千万不能先有“概念”再去套实践,而是要立足实践,在对实践的解读中提出观点,要善于发现随笔所蕴含的智慧。我有一位老师写了一个随笔:《骑牛比赛》一课的教学反思,题目叫《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形象化》。反思了两项内容:联系上下文,通过比较理解“技艺高超”;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野性大发”。我研究了一下文本内容,发现这则反思的主题并不是“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形象化”,而且是举了一些“联系”的例子,我帮助她提炼一下,是四种“联系”:一是句中联系(“公牛”与“骑手”);二是文中联系(“好几个”与“只有一个”);三是文外联系(与前一课“高手”一词的联系);四是与生活联系(“野性大发”一词理解)。这样,整个的“反思”就有了“观点”:《在联系中学习语文》。“教育随笔”也就走向了教育论文。

三、架构结构

直面教育实践,这是老师思维的长处;但是,缺少系统思统,习惯于“点式思维”,这是老师易出现的思维弊端。架构结构是“从教育随笔到教育论文”的思维变化。如果我们把论文比作是一幢房子的话,“观点”好像是其“素材”;如果我们把论文看作是一条项链的话,“观点”好像是“散落的珍珠”。能不能把“观点”具有逻辑性地组织起来,决定了教育随笔最后能否成为教育论文。从某种意义上说,论文与随笔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结构化程度的不同――随笔当然也有内在的结构,而论文是从内容到形式都是结构化了的,论文写作是一种结构化思考。

如前述的随笔《关于课堂观察:我的11枚“书签”》,后来,我又将在这11个关键词在“结构化思考”下进行修订成12个,并进行了归类,形成了《基于教师主体的课堂观察的有效开展》的框架结构:全文分四个方面展开:(1)明确目的:质量、改变、自我。具体观点表述为:聚焦质量、促进改变、成长自我。(2)把握特征:主题、情境、反思。具体观点表述为:基于主题、关注情境、精于反思。(3)掌握方法:多样、系统、灵活。具体观点表述为:倡导多样、系统思考、灵活运用。(4)优化文化:合作、日常、自觉。具体观点表述为:走向合作、走向日常、走向自觉。[3]这四个方面是对整篇论文的构架,这个结构是用来说明“文题”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对论文中每一个观点的阐述进行“结构化”架构,关注“观点”与“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各部分之间形成有逻辑关系的结构。

“结构化”是论文最主要的表达特征。如果说“提炼观点”是“从教育随笔到教育论文”的基础工作、核心准备的话,那么,建立“有逻辑的结构”则是“从教育随笔到教育论文”的临门一脚,这临门一脚使“教育随笔”走向了“教育论文”。架构结构是一种系统思考,其思维方式的建立,必然会提升教师对教育实践的思考能力。当然,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的思考能力是从教育随笔中开始的,这就意味着我们所架构的结构,所建立的系统思考不是“空架子”,不是对日常教育生活的回避与漠视,而是一种超越意义上的理性回归:让我们对日常教育实践、教育生活看得更加明白。

四、锤炼语言

从“聚焦问题”、“提炼观点”、“架构结构”到“锤炼语言”来说明“从教育随笔到教育论文”的过程,是“从大到小”的一种叙说线路。其实,我们在开始动笔的时候,首先遇到的是“语言”问题。“教育随笔”与“教育论文”的语言特征是有些不同的,如果“主题关”、“观点关”、“结构关”都过了,“语言关”过不了,那么,我们仍然不能“从教育随笔走向教育论文”。

语言的功夫,是最没有秘诀的,只有靠多练习、多揣摩才能改变,但我们也不必认为论文写作一定要摆出一张“论文面孔”,在我看来,论文语言也可以在规范之外有各自的风格。关于“锤炼语言”要注意三个特性:

(一)结构化

从教育随笔到教育论文,需要语言的结构化。教育论文阐述观点与教育随笔在“结构化程度”是不同的,一个观点怎样展开,一个小节怎样展开,也要考虑到“结构”――是分哪几步展开的,这几步有什么内在的关联?这种“结构”(阐述的顺序),有时候要通过“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再次”等标明,有时候是内隐于其中的,但一定是有明确结构的,必须杜绝“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的“无主题变奏”。

(二)规范化

教育论文的语言要特别强调规范化,除了遵循一般的语言规范之外,还要注意避免两种情况:一是过于随意化,相关术语、观点的用词、表述方式前后不一致,一会儿一个说法;或者为了“创新”去生造词汇;二是过于“情境化”,缺少读者意识,教育论文要面向大众,要使用规范化的表述以减少读者的阅读障碍,成为以公共知识传播的论文。

(三)风格化

教育论文的语言也可以是风格化的,老师在写作教育论文的时候,不要把自己在写作教育随笔时的语言特色丢弃掉,其实,只要我们的语言有规范化、结构性的“保障”,在此基础上,创造自己的论文语言风格也是完全可以的,当然,“风格化”是一个高要求,也是一个长远的追求。

从教育随笔走向教育论文,是很多老师的追求,其实这并不难。当你从随笔中“聚焦问题”,就能解决“写作方向”的问题;当你学会“提炼观点”,就能解决“写作内容”的问题;当你学会“架构结构”,就能解决“文章组织”的问题,当你学会“锤炼语言”,就能解决“表达方式”问题。从教育随笔到教育论文,是一条在尝试之初需要经历很多痛苦的路,但一旦你经历了,“入了门”,你所得到的就不只是几篇论文,而是一个更精彩的教育世界。

参考文献

[1]陈世荣。教学目标:一个老生常谈而又常被忽略的话题[J].中小学管理,2011,(4):12-15.

[2]陈世荣。基于教师主体的课堂观察的有效开展[J].教育科学研究,2009,(10):38-41.

[3]陈世荣。核心价值观:团队建设的第一主题[J].教育管理研究,2012,(5):43-47.

发表教育论文 篇8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研室、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

为总结新中国成立60年、改革开放30年和新课改以来学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成果与教学实践经验,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提高我国普通学校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水平和教学质量,进一步推动学校艺术教育的协调发展,《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和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和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决定共同举办“2009年全国音乐、美术教育论文评选活动”。现将活动方案寄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附件:1、“2009年全国音乐、美术教育论文评选活动”方案2,论文评选申报表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

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

《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 《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

二九年二月十六日

附件1 2009年全国音乐、美术教育论文评选活动方案

一、论文要求

本届参评论文主要围绕“新中国成立60年、改革开放30年和新课改以来的学校艺术教育”这一主题,对基础音乐、美术教育和高等音乐、美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改革与发展进行研究和论述。文章文体不限(议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案例等)。

二、评选要求

1、凡以往未参加各类全国音乐、美术教育论文评选活动的论文,均可参加评选。

2、论文分中小学组、高校组进行评选。论文组别按作者所在工作单位划分。幼儿园教师以及各级音乐、美术教研员等属中小学组。

3、一人只能有一篇论文参加评选,合作撰写的论文,作者不得超过二人。

4、论文字数不超过5000字。引文须注明参考文献。,

5、凡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过或曾获得过奖励的论文,请注明。(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文章不能参评)

6、参评文章不得抄袭、下载他人文章,一经发现,取消参评资格。

三、申报办法

1、中小学组参评论文原则上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研室或音乐、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组织评选后集中报送,高校组由作者个人直接报送。

2、参评论文一武5份,一律用A4纸打印,并填写《论文评选申报表》一份。论文打印稿上不得写作者单位及姓名。

3、音乐教育论文寄《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美术教育论文寄《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邮寄时请在信封上注明“参评论文”字样。

《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地址:北京市朝阳门内大街甲55号522室/邮编:100010/收件人:林珊珊/电话:(010)59757229。

《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地址:南京市宁海路122号/邮编:210097/收件人:赵蓉/电话:(025)83598207。

4、论文报送截止日期为2009年9月30日(以邮戳为准)。

四,评选及奖励

1、由组委会聘请专家成立论文评审组对论文进行评选。

2、奖项分一、二、三等奖。

3、获奖论文作者发给获奖证书,获奖结果通知各省市相关部门,并在《中国音乐教育》和《中国美术教育》杂志上公布获奖名单,获奖文章择优刊登。

附件2 2009年全国音乐、美术教育论文评选活动申报表(样表)

(本行组委会填写)收件时间: 年 月 日 编号:

(以下作者填写)

资讯

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第三届换届会在东南大学召开

为充分发挥全国群众性艺术教育社会团体的作用。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于2009年2月14日在东南大学举行了换届会议。

会议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杨贵仁主持,秘书长章瑞安代表第二届常务理事会做了工作总结和财务审计报告。本着广泛的代表性和工作的实效性相结合的原则,大会进行了换届选举,产生了以周远清为会长,于平、王次、杨贵仁、杨瑞敏等10人为副会长,丁晓昌、尹鸿祝、吴斌、章瑞安等25人为常务理事,谷公胜为秘书长的新一届理事会。与会同志对第三眉理事会的顺利产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国家教育部副部长,第二、三届促进会会长周远清在会上做了重要发言。他在讲话中重申了促进会的宗旨,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广泛深入地宣传美育在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人才中的重要作用。团结社会各界人士,争取对学校艺术教育事业的重视、关心和支持,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校艺术教育活动,促进我国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结合当前国家的宏观教育形势,周远清讲道:“中国的教育经历了一个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的过程,现在到了一个关键时刻。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小康社会不只是GDP数据的增长,还是一个人文素质很高的社会。中国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相脱离是一个顽症,而加强艺术教育应该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为此,他指出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今后工作的方向和任务是:第一,以艺术教育为杠杆,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建设;第二,加强内部机构建设,进一步提高学术科研水平,以打造艺术教育品牌,扩大促进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