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中医学专业论文精选9篇正文

《中医学专业论文精选9篇》

时间:

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医学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下文是中医学的论文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本文是漂亮的编辑帮大家收集整理的中医学专业论文精选9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中医论文 篇1

中医药论文在交流中医药学术、推进中医药事业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中医药队伍的日趋壮大、知识层次的逐渐完善、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中医药期刊数量的增加、质量的改善,中医药论文正呈现出逐年增多和提高的趋势,这是十分可喜的事。但当前中医药论文在撰写和编辑上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笔者结合近年来审读中医药科技期刊的情况,就以上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从近几年多种中医药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看,以下几个问题是带有共性的,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1、论文类型单调,缺乏学科特色

中医药理论虽然有学术上凝固性的一面,表述上也形成了一定的习惯性程式,但同时又存在着学术上不断发展的一面,其表述形式也必须跟上时展的步伐。“以不变应万变”这句老话所表现的,正是中医药论文在不断延续、出新过程中“不变”与“变”的辩证关系。这里,关键就在这个“变”字上。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实际上这种变化举步维艰,打开中医药期刊一看,大部分论文所表述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几乎是几十年一贯制:一些理论性论文缺乏新意,甚至是一些论点的反复克隆和重复。应用性论文更加突出,充斥版面的个案、群案报道,使人有“百刊面孔雷同,千篇似曾相识”的感觉。也有期刊开辟出医话、医论、研讨、解答等形式,但还没有形成特色和个性,充其量是同类问题的汇集,缺乏有机交流的深层次内涵。一些专科性质的期刊,本身具备个性特色,却习惯于跟着综合性期刊的路子走,结果失去了个性。如以“民间医学”为宗旨的杂志,却找不到民间医学的内容;以“急救医学”为宗旨的杂志,反映的大都是寻常的治法。一些期刊还出于单纯的经济利益,把缺乏科技根据、夸大实际效果、明显带有广告性质的内容直接或变相强塞给读者,最终导致对读者基本利益的伤害。

2、论文设计粗糙,缺乏科学依据

一篇好的论文,首先来自一个好的设计。以应用性论文为例,无论是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重复测量设计,都必须能真实反映出研究目的和过程。不少作者不懂得这些基本方法,而是以简单的分组代替设计,绝大部分论文都是对以往经历的回顾,具有前瞻性设计的可谓凤毛麟角。其中虽有一些论文在名义上是冠以“前瞻性”的,事实上遮不住从回顾性内容中人为制造的痕迹。以上情况基本是当前中医药学术论文存在的通病。更有甚者,个别作者随意编造、删改实验数据,更改病例发生的时段,使论文失去真实性和可信性。不少论文没有对照组,即便是一些设有对照组的文章,不少却形同虚设:实验组与对照组不仅在年龄、性别等基本要素上不均衡,缺乏可比性,且不是采取随机抽取或分层的方法,而是按照人为划分的手段获得的。这种所谓的“对照”,失去了对照的实质性意义。如一个乡镇医院的医生,在他的论文中提供了一年内使用中医药抢救有机磷中毒100多例的报道,还有30名的对照组。且不说这个乡中毒人数之众难以令人置信,就是其所谓的“前瞻性”设计也不能不令人生疑。试想,在中毒者情况各异、迅速抢救垂危生命前提下,要套入作者设计的方案进行对照可能做得到吗?给人的感觉,只会是虚假的、不现实的和不负责任的。

3、统计学处理问题多,假阳性结果随处可见

对于大多数论文作者、特别是工作在基层的临床医生来说,论文的统计学处理既是一个头痛的问题,也是一个敏感的问题。一些作者没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又迫于期刊的要求,要么请人帮助计算,要么干脆拿别人使用过的结果比葫芦画瓢,照着搬过来。更有甚者,随便做起数字游戏,改变实际数字,制造出能够为设计“效果”服务的假阳性来。由此造成的一些论文“水分”大、所用方法不能重复的弊病,就在所难免了。有专家对近20年来我国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进行审查,发现统计学误用率平均高达80%。就是一些重大项目的论文,也有50%存在着明显的统计学错误。究其原因,虽然与论文作者的科研水平和道德缺陷有关,也与期刊普遍追求的所谓阳性率的做法不无关系。需要指出的是,在运用中医药治疗各种疾病的实践中,两种实验方法或药物在临床上虽然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却取得了基本相同效果的例子是十分常见的。它证明了不同方法或药物,在临床中具有的可靠性和可替代性,其本身也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意义。优效性结论(新方法优于传统的方法)虽然是我们每个科研者的愿望,但实际上是不容易取得的,能取得等效性(新方法与传统方法的效果基本相当或相差无几)、甚至非劣效性(新方法虽然很难超过传统方法,但具有验便简廉的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结论,也不能不说是一种有意义的结果,各种期刊不能不面对这一基本事实。

4、论文文采不足,语法错误较多

中医学毕业论文 篇2

尊敬的领导:

我校XX级XX本科班学生XX将于XX年XX月至XX年XX月进行为期XX周的毕业临床实习

该学生入学四年以来,系统学习了中医学的各门基础和临床课程,并学习了部分专题,专病的选修课,而且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课前见习和课间见习,初步接触过中医的临床实践。按教学计划,第五年为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科学思维力法,巩固和提高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技能,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的重要阶段。凡未参加毕业实习的和未通过实习考核的学生,一律不准毕业。为继承和发扬中医学,培养更多的中医人才,望贵医院能接受该生来实习为盼。

实习科目根据实习计划中要求由本人与贵院确定,实习结束后,请贵院各科室负责医师XX填写毕业实习鉴定表并由医教科审核盖章后交回我院。

推荐人:XXX

XXXX年XX月XX日

中医学论文 篇3

1.1课程内容具有中医药优势我校运动医学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一开始就充分依托了中医药领域的优势资源,凸显“中西医结合,医体渗透”的专业特色,形成以系统学习中医理论体系为主,中医与西医、中医与体育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的运动医学体系。在课程设置中不仅有中医诊断学研究进展、养生本草、内经选读、体质学说与中医临床,在学术讲座和导师授课中也主要围绕中医药防治运动性病症(如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中医药防治女运动员三联征)、传统体育疗法(和中医养生)治疗慢性疾病等具有中医特色和中医优势的内容来进行。

1.2教学管理与考核规范而灵活教学管理由研究生院、学科教研室和导师组三级组成。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由学科教研室制定初稿,由研究生院讨论审核通过;课程教学等方面的制度文件由研究生院统一制定实施;选课是在学科教研室和导师组的指导下(依据学生个体的不同情况)由学生(按照学校的相关规定)自主选择。专业必修课和限选课均为建设多年的课程,任课教师及所在教学团队均制定了规范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一般采用闭卷考试,要求70分合格;而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的选修课,授课形式和考核方式则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多采用写论文或专题作业等方式;学术讲座由研究生院统一安排,同时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专人负责学术讲座的考勤和学分统计管理。

2运动医学硕士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现代运动医学在体育运动兴起和临床医学进步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但是和临床医学“主流”二级学科如内科学、外科学相比,运动医学的发展还相对较慢。长期以来大多数医院都没有运动医学专科,医学院校发展运动医学缺乏基础,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在中国体育事业飞速发展的带动下,运动医学及其专业人才培养才得到更好的重视和发展。而作为中医院校的新兴专业,运动医学硕士课程体系建设存在以下问题。

2.1运动类的专业课程较少课程体系中直接以“运动”命名的课程仅有运动营养学和运动医学研究进展两门,同时研究生院安排的统一讲座中也缺乏和运动医学直接相关的内容,其主要原因在于运动医学研究生人数较少、开课成本过高。运动医学专业人才不仅要把握医学理论和实践知识,还应该熟练掌握运动规律和医学的关系。因此,在开课成本过高和师资力量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合理的安排医学类与运动类的专业课程比例,是运动医学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

2.2课程内容相对陈旧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应该强调运动医学学科前沿知识与技能,紧跟国际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及时更新内容。但目前来说,不仅教材的内容陈旧,包括导师授课、学术讲座在内的教学内容也相对落后,其主要原因还是人力和物力投入不够,临床和学科发展本身结合不足。因此,如何把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运动医学学科发展较好的国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研究生课程内容,如何把运动医学临床实践和课程结合起来,是问题的关键。

2.3教学平台相对单一医学教学平台一般包括课堂授课和临床实践两个部分,但鉴于运动医学是医学和体育相结合的一门学科,且国内运动医学发展和欧美国家还有一定距离,要使硕士生熟练掌握运动医学的知识和技能,单单靠广州中医药大学本身的课堂授课和附属医院的临床实践,是不能完全保障教学任务的完成及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如何切合体育事业和医疗事业发展形势,真正培养出满足就业市场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运动医学专业人才,拓宽教学平台非常重要。

3运动医学硕士课程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随着世界范围内体育运动的不断发展,运动医学在医学研究上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运动医学专业人才是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必须承担的责任。而中医院校具有丰富的运动医学教学资源,如何凸显中医药院校运动医学专业特色,办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运动医学亦是时代的责任。针对目前运动医学硕士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3.1整合资源增设运动类课程中医骨伤科学是中医学的优势学科,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中医骨伤科学是国家教育部及省重点学科,附属医院的中医骨伤科学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而且中医骨伤科学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也具有非常好的基础。针对开课成本较高、直接和“运动”相关的专业课较少的问题,应该打破学科和院系之间的壁垒,把骨(伤)科、外科和运动医学等多个学科及其师资力量整合起来,在专家论证的基础上,适当增设运动类课程(选修课),供运动医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外科学、外科学等专业的研究生选课。可以考虑增设的课程是中医骨伤科临床与基础研究、运动创伤研究进展。

3.2增加学科前沿进展内容或课程作为主管部门研究生院应该定期召集专家(尤其是有留学背景、长期国际交流的专家)对所设置的课程及其内容(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评估,将前沿学科的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吸收进课程内容,尤其要注意将现代生物医学实验新技术纳入到运动医学课程内容中。可以采用“送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并有效执行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任课教师定期访学和国外知名高校(和运动队)专家学者定开展学术讲座的制度,讲授和介绍运动医学学科或相关学科最前沿的知识、理论和技术。其中,“请进来”应该充分利用大学的区域优势,将港澳相关院校的专家定期邀请来进行讲学。

中医论文 篇4

我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医继承和恢复的条件,由官从医、由儒从医者更加数不胜数。在古代,具备了传统文化知识背景时,学习中医会较为容易,并且中医和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中医学融汇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当中,不论是理论根基还是思维方法,都和我国传统文化具有天然浑成的效果,医学中例如五行、气、阴阳等均由传统文化中来,所有传统中医理论体系都是通过传统文化的不同范畴作为理论基础,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我国传统文化,就不会有当前形态的中医理论。要从源头上解决中医传承、发展、振兴的问题,主要是真正解决中医本质、传统中医特点、加强中医文化地位、恢复中医总体思维形式,在中医界构成了统一认识以及相同的发展动向。从某种程度来讲,中医文化研究成为了中医继承、发展的主要动力,要强化中医药学科学以及文化价值观的体现乃至中医药理知识的教育。

二、中医教育中传统文化的现状

1、基础教育忽略传统文化素养

职业高中的中医教育对于普及传统文化知识方面较为匮乏,这个基础如果不对中医教育的几点思考李建伟山西省原平市职业学校摘要:职业高中对学生进行中医方面的教育是为了能够培养出可以掌握我国传统文化以及技术的专业型人才。面对学生本身具备的文化素养、将来要服务的人员的文化素养以及所掌握的内容构成的反差使得我们只能够将中医教育放在当前科学文化的氛围中进行分析,找到当前中医教育事业的问题所在,探寻提升我国中医教育质量的方法。关键词:中医教育素养教育质量牢固就会令学生未来的学习之路较为坎坷。当今学校过于重视理科和英语的学习,而往往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不给予重视。而对于学习语文,也仅仅是在传播传统文化知识,并非真正将文化渗透到学生内心。

2、中医教学中西结合的现实形式

中医学当前的教学形式属于将中西文化乃至医学理论共同传授的过程,这也令中医教学的过程较为独特。中医学属于我国传统医学的科目,隶属于东方文化。中医学校的教学过程通过中医专业知识为核心,倾向于东方文化,可是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加良好的适应当前医疗保健工作并具有良好的发展潜能,会在教学当中设置较多的基础学科以及和西医有关的学科,学生在入学时通常已经具备了一些关于西方文化的基础了解,所以在接受西方文化的时候会更为迅速。而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以及基本理念就会相对陌生。对于当前科学和西医学来讲,中医理论的学习会让学生无所适从,许多学生觉得就是在看“天书”。

3、中医学生的无措与迷茫

当前很多中医学校为了响应国家的相关政策,会扩大招生的数量。步入中医学校进行学习的学生有三种:第一种属于立志于学习中医的学生;第二种属于家长希望子女的未来能够在医学方面做出成绩;第三种是没有自信能够顺利升上普通高中而报考了职业高中。而大部分学生的报考都过于盲从。中医学是一项十分深奥的医学,它同当前具有较大的差距。可是就算对于那些对报考中医学校十分热衷的学生来讲,只要当他们接触了中医学科中五行、阴阳、经络等相对抽象的概念时,都会无法轻易领会其中的含义。并且,当前媒体都会用较大的版面对科技方面的成果进行大量报道,而却极少会关注文化传承方面的内容。

三、主要措施

1、抛弃中医是伪科学的想法,强化中医药文化教育

在对中医药知识体系培训之前应当强化中医药文化基础知识的培训,让学生在真正接触中医之前,应当对我国传统文化知识进行补充,例如我国传统文化、古代哲学、中医药典故、中西医文化对比等相关内容,不但可以让学生真正了解中医、接纳中医、还可以在对比的过程中让学生建立对中医文化的认同与兴趣。

2、优化中医课程,突出中医特征,兼顾西医知识

当前中医教育在设置课程方面过于模仿西医课程。所以,目前中医教学应当强化学生学习中医的力度,在进行课堂设置时应当遵从中医自身的规律以及理论体系,不可以兼顾所有而忽略中医的特色,多设置有关传统中医的课程,尤其传授有关中医方面的良好经验。

3、保持适度规模,增加师承教育的力度

从古代开始,传统中医的诊疗传承就是通过师带徒的方式进行,所以我们也一定要对这种方式给予重视。因此,当前很多中医学校都已经开始引进此种方式进行教学。并且在未来的日子里,也要不断加强此种教育方式的力度,并探寻出新的方法,不断提高中医学人才的培养。

四、结语

中医论文 篇5

论文首先要有简明而涵意丰富的题目。即题目应概括全文,简短明了,引人注目。

(一)内容

1、能概括全篇论文主要内容棗全文缩影。

2、包含有关键词(实词)。

3、应能反映文章的科学假说。

4、准确、易懂的学术语言棗避免文艺性、夸张性、广告性语言。

(二)要求

1、简短:一般不超过25个字,简洁明了,实事求是。例如:益智颗粒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

2、具体:包括具体研究内容,不能抽象、笼统、含蓄和过大。例如:高血压病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

3、引人注目,富有创意,使人看到题目,愿意读下去,了解具体内容。例如:温运阳气药在急性黄疸肝炎治疗中的作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心绞痛(不稳定、变异、心梗后)。

(三)注意事项

1、动笔前想标题,写完后定标题。

2、反复推敲,删除无用虚词如,“关于”、“研究”、“观察”、“系统”等。

3、题目中不使用缩写词、专用词、化学分子式等不易看懂的词。

4、题目中一般不用标点符号。

二、作者和单位

(一)作者资格

1、对课题设想、设计、实施、数据处理及论文学术性解释有贡献者;

2、起草论文或作重要、严格修改者;

3、对论文内容负责,拍板定稿,可以解释问题者。

(二)要求

1、真名、全名。

2、按贡献排序。

3、行政领导、科研管理、投资者、仅做一般辅助工作者不应署名。

4、单位署名在论文第一面下边,写明联系单位的具体名称和邮编。

三、摘要

(一)内容

1、背景、研究目的、重要性。

2、完成了哪些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研究途径、方法步骤、数据处理方法。

3、主要发现具体结果:主要数据、统计结果及结论性意见

4、意义和价值:创新点、学术价值和贡献。

(二)要求

1、内容精湛为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核心、创造性内容。虽然字数少但内容完整、系统、准确、便于收录文摘及检索系统。

2、写作上要概括性强,文字精炼,字数150个字左右。

四、关键词和主题词

(一)定义

关键词:作者采作的能够表达文献内容的未规范化的自然语言。

主题词:将提出的关键词根据相应的主题词表进行规范化的自然语言。

(二)提取方法

1、主题分析:剖析、浓缩、提炼能够反映文章主题的关键性词和词组。

2、分解复合概念:将多个词组构成的复合概念分解成简单概念的词或词组。

3、提出关键词或词组

阿期匹林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老年食管癌性狭窄内镜下五种治疗效果评价

(三)注意事项

1、关键词应尽可能表达简单概念,词组应是习惯使用的复合概念。对主题的表达应准确,防止过粗或过细。例如: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管病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缺血性、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管病白细胞介素1.6.13/白介素类

五、前言(引言、序言)

(一)目的

论文正文前面一段短文,目的是向读者介绍本文的背景知识,主题、目的和总纲,引导读者阅读和理解文章内容。

(二)内容

1、简述研究课题来源及理论依据,包括密切相关的少量文献资料。

2、该项研究重要价值。

3、研究目的、范围、方法及特点。

(三)写作

1、提纲挈领,开门见山,直接切题。

2、观点鲜明,问题突出,反应本文研究问题,需求迫切,意义重大以引起共鸣。

3、字数一般150-300字。

(四)注意事项

1、文章的帽子棗引出文章棗恰到好处。

2、回顾研究历史应避免繁琐,一言以敝之才好。

3、不要论文中的数据和结论。

4、评价水平的用词要科学有依据,慎用国内外未见报道,首次报道创造性等词语。

六、材料与方法

(一)受试对象

1、实验的受试对象如是病人,应说明来自住院或门诊,同时必须将疾病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病情判断依据、疗效判断标准、性别年龄以及有关情况加经简介,还应说明观察条件。正常对照应说明来源、健康含义、性别、年龄及有关情况。

2、受试对象若是动物,则应说明来源、种系、性别、年龄、体重、健康情况、麻醉与手术方法等等。

3、中医临床研究还要注意病证结合,对动物要扼要描叙模型复制的方法。

4、应说明分组原则与样本分配方法(配对、配伍或完全随机)。

(二)被试因素

1、被试因素是药物时,应说明药物来源(包括批号)、剂量、施加途径与手段。中草药还应注明学名,说明产地与制剂方法。

2、倘若以疗法作为被试因素,那么该疗法的出处、施加等级与方法、疗程等等都应加扼要介绍。

3、被试因素与受试对象如何组合安排,均可以设计方案形式明确地予以表达。

(三)反应指标

至于反应指标的测定方法,如系通用的常规方法,仅提名称即可;如系较新方法,则应注明出处;如果为了适应本实验的需要,对某方法作了一些小的改良,则应说明修改的根据与内容;倘若本文所使用的方法是作者自己建立的新方法,那么新的方法事先应另行成文,不要将新方法介绍与运用该方法研究的新问题混在一篇文章中;若论文属于报道新的方法,则应详尽具体,特别是试剂配制与实验具体操作步骤应当清楚,便于读者学习与推广应用。

试剂如系常规试剂,说明名称、来源、规格、批号即可;若系新的试剂,还需写出分子式与(或)结构式;如需要配制,则应将配方与制备方法一并交代清楚。所用重要仪器也应注明生产厂家与型号。

如果在一篇论文中涉及几个不同方法与材料的实验,而且方法与结果关系甚为密切,为了使读者一目了然,必要时可将方法与结果合在一起,标题为“方法与结果”。

(四)实施或实验路线及步骤

1、实验方法的原理及设计。

2、技术路线、实施过程程序。

中医论文 篇6

【关键词】中医;宣传

中医历史悠久,经历长时间和无数次疫病的检验,是我国历代人民生命和健康的重要保证,深受广大民众的信任。但近百年来,中医的命运却非常坎坷,逐步走向衰落。在20世纪早期,刚兴起的科学主义是以现代科学为最高的评价标准,用这样的标准来理解、评价和发展中医,其结果必然将中医视为“伪科学”,而一切不科学的东西在科学主义的眼里是要被废除或改造的,于是就在20世纪初出现了“废止中医”的口号和主张,但这些错误的主张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反对。然而中医还是遭到了重大打击。解放以后,曾任卫生部副部长的王斌提出了改造中医,中医要学习西医的主张,这种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医的发展,持续到现在。现在中医的状况是“中西医结合”处于“结而未合”的状态,而中医现代化的道路也是困难重重。

提起中医,很多人都会想起鲁迅先生写的一段记述“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开方的医生是最有名的,因此所用的药引也很奇特: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多是不容易办到的东西,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病故了。”后来鲁迅到国外学医,记起以前医生的言论和方药,“便渐渐地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或有意或无意的骗子”。中医沦落到这个地步,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从直接原因看,因为中医里的良医少,庸医多。一剂中药几十味,像***打麻雀,瞄得不准,总有一味对症的。一些病人也相信中医,特别是在中小城市和乡镇农村,由于中医医疗费用低,受大城市的西医至上论的污染少,找中医看病,但是常常找的是庸医。虽然一时治不死病,但也治不好病。一来二去,病人失去了对中医的信心,还是找西医开刀动手术,搞“暴力革命”[1]。

当今的现实是,在科学(现代医学)的耀眼光环下,中医的公众信任度不断下降,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医的能力持怀疑态度,越来越少的人得病时求助于中医。这使中医的发展环境更加艰难,道路更加坎坷。我们认为这些现象与我们对中医的宣传有很大关系。现在,我们中医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要重新树立民众对中医的信心。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中医的宣传,让人们正确认识中医、信任中医、选择中医,这将为中医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关于宣传

1.1宣传的目的宣传的目的是左右和影响公众的思想行为和社会舆论。宣传的过程就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信息交流过程[2]。通过宣传可以使人们对所宣传内容有一定了解,并对所宣传内容产生一定影响。因此,通过对外宣传中医,就可以使更多的人进一步正确认识中医、接受中医。

1.2宣传效益在宣传中或宣传后,宣传对象理解宣传者的观点并自愿地按照宣传者的指导采取行动,就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是宣传效益[2]。决定宣传效益的社会因素有宣传者,宣传内容、场合、时机、动机、方法等。因此,中医的宣传只有处理好这些因素,才能收到良好的宣传效益,为中医的普及打下坚实基础。

2中医界对外宣传存在的问题

2.1中医院宣传不足中医院作为大众认识中医、了解中医中药的第一个窗口,也是最直接、最重要的窗口,其形象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医的形象与发展。同时中医院也是中医临床实践的最重要基地,因此,发展好中医院对中医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1.1形象和品牌不突出目前对中医院的形象和品牌打造不够,在全国有大至省级小至县级以至社区的中医院、国医馆等大大小小众多的中医医疗机构,而有形象、有品牌的则是凤毛麟角,与之相比,有声誉、有形象的西医院则比比皆是。

2.1.2中医特色彰显不足首先目前中医院在建设过程中,缺乏中医特色,导致各级中医院建成了无论是科室分布,还是仪器设备都与西医院基本上如出一辙的局面,不中不西,甚至使中医院变成了二流的西医院。在大多数中医院,对中医辨证所需要的四诊资料,特别是中医需要的各种体征所录甚少,比如,我们的很多中医院,医生已经很少进行脉诊之类的诊疗手段,而主要依靠西医的检查诊断方法。其次,中药的利用率也很低。据《健康报》一项涵盖2004年全国近百所不同等级中医院的监测资料显示,中医院的中医药治疗率呈逐渐下降趋势,而西医治疗率反呈上升。在2000,2001,2002,2003年的住院病人中,中医药治疗病案数分别占28%,25%,20%,18%。在住院收费比例中,西药费占总费用的37.4%,而中药饮片和成药费仅占总费用的8.07%[3]。中医的精华被摒弃,从而导致了中医院无中医特色,中医西医化等种种弊端。中医院里以西药为主,中药仅为辅助作用,这无形中给人们一个印象:中医不如西医。

另外还缺少宣传一些中医特色保健与防治疾病方法,如中医养生,推拿以及经络美容等,没有充分展现具有中医特色的整体观念以及中医“简、验、便、廉”的优势。这些既不利于中医学的继承与发展,也不利于广大民众对中医的认可。

2.1.3对病人的宣传不足在宣传过程中,对病人的宣传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有过这样的调查,在某一门诊对就诊的患者进行查询,询问他们是通过何种方式找到需要的医生就诊,他们的回答主要是通过该门诊就诊过的病人。这就说明了病人口碑的重要性,而中医生在对病人诊治时,向病人解释与宣传中医学知识是存在很大不足的,很多中医生往往用西医术语对病人的病因病机进行解释,而很少用中医理论解释其病因病机,甚至在病人问及中医学的病名病因时,也常常以中医术语难以理解为托词含混过去[4]。这样,大大影响了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宣传和普及。

2.2在基础教育中宣传不足中医学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与疾病长期斗争的经验总结,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是继承与发扬中华文化传统的基础教育,但我们在从小学到中学的教材中却很少有关于中医学的理论和方药的基本知识的介绍,偶尔见到的仅是关于华佗和李时珍等几个中医人物的简介。与之相比,与西医有很大关系的《自然与社会》和用西医观点阐述的《生理健康》等医学知识则在中小学教材中应用广泛[4]。

2.3针对广大民众的宣传不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西医病名、术语充斥耳旁,而中医病名、术语则很少听见。当病人或民众被问及某种疾病时,常能用西医的观点略述一二,而被问及是否知其中医病名或发病机理时,则大都摇头或说的与事实大有出入。现今社会是市场经济社会,宣传推销随处可见。在很多一流西医医院,如协和医院,都倡导“大专家与小文章”,十分重视西医的科普工作。相比之下,中医学面向大众的宣传则显得很不足,特别是对青年一代和信息传播较封闭的广大农村民众宣传的针对性不强,他们之中很多对中医缺乏认识,认识不足甚至为数较多的人对中医有很大的误解。正因为这样,有许多所谓的“江湖术士”和游医骗子打着中医的旗号,什么“老中医,包治百病”、“中药一包灵”等,到处招摇撞骗,使许多民众上当受骗,蒙受财产甚至生命健康的损害,这也严重损害了中医的形象。

2.4科普书籍宣传不足现代科学技术的宣传常常是国家有关部门有计划地组织有关专家撰写出版科普读物,将复杂深奥的科学理论或现代技术,通过深入浅出的描述,生动有趣的讲解,呈现给广大读者,既提高了民众的科学素养,又传播了科学知识。而中医学在这方面的工作却还很欠缺:一方面介绍中医学知识的科普书籍数量不多。另一方面,这些仅有的介绍中医知识的书籍中又多数只限于方药的介绍、家庭护理、成方选用和简单地对症下药等死板的知识,混淆了中医的证与西医的症,而对中医学的基础理论,辨证论治等重要知识的介绍,则显得很欠缺。

2.5中医院校对外的宣传不足中医院校作为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基地,担负着培养中医药接班人、复兴和发扬祖国博大精深的中医学的重任。然而,由于其特色往往不够鲜明及宣传不够,导致其在高校之中甚至只在医学院校之中知名度和地位都明显地不尽人意,提到医学院校,人们大都会联想到学习人体解剖,动物、化学实验,现代医疗仪器检查等等的西医学校,而很少会想到有学习阴阳、五行、精、气、神等等的中医学校。一些学生选择了中医学专业,却对中医有何特色,所学是否有用,是否科学等等一知半解或心存疑虑,甚至有些人是不得已而选择中医院校。

还有就是中医院校对高考考生的宣传显得相对不足,很多考生对中医院校了解不多,对中医院校的特色、优势更是知之甚少,很多选择学习医学的高考考生一般只把中医院校作为第二、第三志愿,甚至最后的志愿。由此导致的生源不足和学生质量不高也严重制约了中医的继承与发展。

3大力宣传,促进中医的发展

3.1中医院要重视宣传,加强宣传

3.1.1树立中医院形象

打造中医院品牌在树立形象、打造品牌、促进医院发展的战略上,需要有长远眼光、一定现代的营销策略,更要紧紧抓住中医自身的优势和特色,特别是中医具有的疗效灵验、价格廉惠、使用方便、用法简单等优势进行大力宣传。另外注意搞好医疗环境和服务,不要说装饰得多么漂亮、豪华,至少也让病人感到简洁、舒适。换句话说,就是尽量提升医院的“硬件”和“软件”质量。在具体做法上,中医院有必要大力开展立体化宣传,对一些专科专病进行正面的报道,带动一些品牌专科的发展;注意提高中医生素质、招揽各类中医高级人才;对院内知名专家或名老中医进行特别宣传,提高医院知名度。在院内通过宣传栏、医院简讯进行宣传的同时,在院外则通过电视台、报纸、电台等各大媒体报道,以及进行社区义诊服务等活动形式宣传中医,提高中医和医院的认知度和知名度,吸引病人到医院就诊,从而促进医院的发展。

3.1.2坚持中医特色,加强特色宣传在认真继承的基础上,沿着中医的思路与方法发展。中医临床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兼顾西医药的同时,突出中医中药,提高中药及其他治法的应用率,重视临床治疗与中医药发展的关系及对中医中药治病的规律和作用机理的研究。在大的中医院进行品牌与形象打造的同时,处在社区或农村城镇内小的中医医疗点或国医馆等则着力于民众利益,积极开展针灸、推拿、按摩、足疗等具有中医特色的医疗活动,贴近民众生活,方便民众,为广大民众服务。让民众切身体会到中医“简、验、便、廉”所带来的实惠,这也是最直接的宣传。据报道,在广州的荔港国医馆已经“晋升”为广州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定点机构,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中医特色的宣传还需要我们中医药人继续为之努力奋斗。

3.1.3加强对病人的宣传病人的口碑是最有力的宣传,医生在为病人治病时,应当尽量以中医学的名词术语耐心向病人解释病因病机,诊断依据,治疗方案等,以提高病人对中医的重视度和信任度。中医历来重视“治未病”,要向病人宣传中医的基本理论知识,养生保健方法,提高病人对疾病的防治意识。同时,中医院开给病人中药的包装上也可简要注上一些介绍中医的小知识,一方面作为病人的心理来说,他们很渴望知道这些关于医学方面的常识特别是与他们的疾病息息相关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这样让病人看病看得明明白白,减少不必要的神秘感,客观上也宣传了中医院本身,以此不断提高中医学的普及率和提高中医的知名度。

另外,在西医院的中医科,也需要政府、医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并给予资金支持,搞出中医特色,创出高疗效,就诊病人自然就会增多,科室也会发展起来,形成良性循环。

3.2应加强基础教育的中医宣传针对基础教育中宣传不足这种不利情况,我们建议在中小学基础教材中有计划地适当增设有关中医学的专题介绍,使人们从小就对中医知识有大致的了解。同时学校还应定期组织中小学生去中医药大学实验室,文献馆,药圃等参观,尽早地让中小学生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培养对中医的兴趣,树立对中医的信心。

3.3加强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应当效法现代科技知识的宣传方式,充分利用声像、图文、报刊、广播、电视、戏剧、医院简报等多种形式的媒体和载体对中医学基本理论及诊治方法进行广泛的宣传,或定期通过医院、社区、广场等公共场所向民众进行宣传。

这里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最近广州日报专题连篇报道广东省中医院里的名老中医,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通过宣传、介绍名老中医的事迹与特长,不仅使读者们以及广大市民们了解更多的名老中医,还增强了他们对中医治疗疾病的信心,收到很好的社会效益。

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需要特别重视网络的宣传,有必要制定一系列宣传政策和措施,针对广大网民(青年大多是“上网”一族)进行宣传。针对不同的宣传对象,应该对宣传的内容有所侧重。比如:对一般病人,除了详细讲解病情外,还要侧重中医治疗效果的宣传;对青年一代和文化水平较高者,应侧重中医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宣传,使其相信中医并认可中医。针对收入水平较低者,则侧重于宣传中医廉、验等优势。对于信息较落后,相对封闭的广大农村可以采取下乡义诊和咨询等活动形式,需要更多地宣传中医“简、验、便、廉”的特色,这些更符合广大农村民众的利益。也可考虑在各地组建“中医进修班”,招收农村中的“赤脚”医生,对他们进行再教育,然后通过他们使用中医为民众治病服务来扩大中医的影响。这样多方面、有侧重地进行宣传,使更多的人认识中医,了解中医并选择中医。

3.4加强中医科普教材的建设,提高“质”与“量”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有计划地组织有关中医药学专家撰写出版中医药方面的科普读物。适应现代人的愿望和习惯,将复杂深奥的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思维方法、学术特点、中医学对人体、对疾病的认识,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深入浅出的描述,生动有趣的语言,呈现给广大读者,这样既传播了中医学的知识,又提高了民众的中国传统文化水平。

3.5加强中医院校对外的宣传中医院校作为传承和发扬祖国博大精深的中医学的主要阵地,应当突出其中医药文化的特色,加大对外界尤其是对高考报考医学的学生群体的宣传,以吸引更多的更高素质的人才投身中医药事业。而身为中医药接班人的中医院校学生,也应该有宣传和发扬中医药文化的使命感,在努力学好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中医药和中医药文化的普及与宣传。如参加一些义诊活动和咨询活动,用所学到的中医药知识为群众治病和为不了解中医的人们解答疑惑等等。

4中医现代化对中医宣传的促进

中医现代化目标是适应人们的要求(即现代市场的需求),能够更好、更快、更方便地防治疾病,为人类健康服务。当今社会,人们在疗效、携带和安全问题有着越来越高的需求,而中医的现代化符合大众的需求,必然会使更多的人接受中医。因此、中医的现代化对中医的宣传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所以要大力进行中医的现代化,加快中医现代化的步伐。而要进行中医现代化应避免进入认识误区,如果走入误区,对中医的宣传是很不利的。有人认为量化客观化就是中医现代化,用西药的理论为依据来研究中药,或认为把对中医证候进行量化客观化就是中医现代化,还有人认为统计处理或动物实验就是现代化。其实这些都是对中医认识的误区,这些认识都违背了中医最基本的特点——辨证论治。他们把西医的体系完全移植到中医,而两者是不同的体系,绝不能用西医的标准来评判中医。因此,通过逐步吸收现代成果,主动与现代科技接轨,提高中医现代化的水平和中医医疗的科技含量,可以让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古老中医与时俱进,大步迈向现代化。

5宣传中应注意的问题[5~9]

5.1宣传者自身的问题现今中医界也普遍存在对中医缺乏信任的信任危机,这对中医的宣传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应该让中医界人士明白中医发展面临的挑战性和形势的严峻性,假设连中医界的人士都没有足够信心的话,怎么能让大众相信你所宣传的中医并接受中医?因此,作为一名中医界人士,对中医的发展应抱有绝对的信心,要坚信中医可以并且能够发展得更快、更好。

5.2宣传的后动力问题在现阶段下,中医的发展并不乐观,中医处于被动地位,对中医的宣传必定需要长期持续地进行下去,这就必然涉及到宣传的后动力上,即中医的教育问题。许多名老中医、中医界人士都对中医现行的教育体制感到担忧,这是关系到中医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中医泰斗邓铁涛就曾说过:我们这一代人将成为中医的掘墓人。因此,势必要解决好中医的传承问题,中医宣传的后动力才能得到保证。

5.3中医的宣传应进行“上、下、内、外”,多方位相结合的有针对性的宣传“上”可理解为非中医界的医学人士,“下”可说是普通广大民众,通过上下结合有针对性地宣传,让社会都能够正确认识中医并支持中医,则中医将会得到快速的发展。“内、外”则是指国内和国外宣传相结合。在现阶段,据报道可知,国外对中医药的宣传要优于国内,国外对中医的宣传更注重其自身特色和基本特点。据国内、国外宣传的经验以及各自优缺点的对比,二者可互相借鉴,以让中医更好地走向世界,为世界人民所接受。

5.4应该让社会各界广泛支持中医,特别是媒体,新闻界,广泛、积极宣传中医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医疗资源匮乏,不管从基本国情还是国民经济来看,大力发展中医药都是利国利民的举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就一直都很重视和支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20031001颁布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合国中医药条例》从法律上确定了国家对中医药的扶持。但是尽管如此,中医药在社会上的认识和接受程度还是未尽如人意,探其究竟,这与我们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未到位有很大关系。如对中医的宣传工作“束之高阁”,老百姓只能“敬而远之”了。有着广大读者、听众、观众的非医类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中很少有专门介绍中医的栏目或节目。因此除了继续加大各级政府对中医药的扶持力度外,还必须配合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和载体,对中医药进行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持续性立体宣传,使中医药深入人心。这就让社会各界更广泛地关注和推动中医药的发展,从而为国家发展和人类的健康卫生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韩德强。中医是怎样被淘汰的[J].健康大视野,2006,4:20.

[2]邵培仁。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宣传学和舆论学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5.

[3]刘燕玲。中医院里中医难称绝对主角[J].家庭中医药,2005,12(3):12.

[4]张庆祥。中医科普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4,10:39.

[5]张玉泉。中西医结合何以“结而不合”[J].河南中医,2004,24(1):12.

[6]邓铁涛。中医药必须深化改革[J].中国中医药报,2003,35(6):18.

[7]程彩云。做好宣传工作促进中医院发展[J].中医药管理杂志,1996,6(6):27.

中医学论文 篇7

1中医药临床试验的同质性

1.1同质性较差是中医循证评价的核心问题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关键在于临床试验的同质性。中医药临床试验的同质性较差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现阶段的循证系统评价中,一类组方相似的中药复方常常被认为相似的干预措施。严格意义上来说,中药复方可随证加减,即使方名是同一个,但某一味药不同便不是同一个方子,按循证医学的理念不能进行严格的系统评价。事实上,不同中药复方的疗效差异可能很大,即使药物组成一样的方剂,如果剂量有差异,疗效亦不尽相同。如何在循证医学的系统评价中体现中药复方组方特点值得进一步研究。中医药临床试验中的辨证分型异质性问题更为普遍。如纳入标准同为气虚血瘀证,不同的研究者对症状、舌、脉等中医辨证要素的选择有所差异,甚至差异很大,将这些研究纳入系统评价而得出结论的普适性有待商榷,这也是定量的系统评价在中医研究中争论不休的原因之一。此外,中药的疗效受诸多因素制约和影响,如中药产地、种植方式、提取工艺、炮制方法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循证医学的系统分析之前,纳入临床试验中这些因素的一致性至关重要。故临床试验顶层设计方案应对有关中药产地、种植方式、提取工艺、炮制方法等方面作出规范,使得临床疗效的评价以及系统评价的结论具有更好的可信度。

1.2从经方入手进行中医临床试验现阶段中医临床试验中所选用的绝大部分为辨证论治的时方,对时方的系统评价势必存在异质性大的问题。经方在中医临床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在继承古代医家医籍精华的前提下,经过其本人大量临证实践,将辨证论治与方证理论融为一体,完成当时中医临床最佳证据的生成、实践与评价,可以说《伤寒杂病论》成书过程具有循证理念,是古代循证研究的真实案例。为提高中医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科学性与可信性,最大程度减少同一系统评价临床试验间的异质性,中医临床试验的选方用药,可否从药味较少的“经方”入手,对一组“症候群”进行循证研究?比如《伤寒杂病论》中关于胸痹心痛的经典方瓜蒌薤白白酒汤主“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中医临床试验是否可以从这个“症候群”入手进行患者的纳入和干预研究,将瓜蒌薤白白酒汤作为改善症候群的基本方药,多个高度相似的临床试验在同一个系统评价中有着良好的同质性,则结论的证据级别必然有所提高。

2中医药临床试验的方法学问题

随机对照试验越来越被流行病学家和统计学家所认可,被学术界广泛接受,其设计本身的特点决定其有很多优势:内在真实性较高、能够证明因果关系以及提供未来研究方向。随机临床试验特别是双盲、安慰剂对照,是评价临床疗效的“金标准”,是中医药被全球广泛接受的重要方法学之一。

2.1随机方法以及方案隐藏国内大部分中医药临床试验未对随机序列的产生、分配方案的隐藏进行描述,如只有“采用随机分组”字样,随机方法不明确,大有“随波逐流”之嫌,一些随机方式可能为“随意”分组。或者随机分配方案没有隐藏或隐藏不完善,使得研究人员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破坏随机性,导致夸大治疗效果,从而导致在循证随机风险评价时多数研究所存在的风险是不确定的,增加了结果偏倚风险。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需要全程控制偏倚,随机化是重要控制措施。简单随机或区组随机等随机方式应该十分具体,以便衡量临床疗效的可靠性;随机方案的隐藏措施应该具体明确;设立随机方案的专属信封,随机系统单独管理并设立权限等。运用这些综合措施最大程度避免偏倚,以期得到最接近真实的结论。

2.2盲法盲法是体现RCT临床试验科学性的又一有力依据,也是循证医学的有力支撑。盲法要求申办方、临床监查员、医生和患者以及数据统计人员等临床试验的各方面人员对临床试验随机分组方案均不知晓。当前临床试验多以临床医生为研究主体,这些医生绝大多数工作在临床一线。繁重的医疗工作以外又从事临床试验研究,很容易造成一名临床试验研究者身兼数职,如既是方案设计者、主要研究者,又担当数据统计人员等。这种做法势必会造成盲法难以实施,造成研究者有意无意地选择性偏倚,如将病情较轻的病人纳入试验组,造成试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的夸大效应。另外,中医的很多干预措施很难做到盲法对照,比如一些关于针灸的临床试验的假针灸组较为牵强。盲法的质量控制对于临床试验的质量至关重要,盲法的低使用率,必然导致选择性偏倚乃至安慰剂效应的产生。

2.3对照循证医学的另外一个核心理念是对照。中药临床试验和西药中的化学药物临床试验相比有其特殊性,即大多数的研究者或申办方力求得到中药的非劣效性或与阳性药物的等效性的结论。对照试验如果在非劣效性或等效性试验中采用随机且盲法的阳性对照药物,研究者可能将疗效处于临界状态的特殊病例归于有效病例,造成结果偏倚,使得非劣效性或等效的可能性大大增大。安慰剂是临床试验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9]。临床试验的安慰剂对照具有良好的说服力,然而设立安慰剂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局限性主要在于伦理学方面:一些疾病具有临床有效药物治疗,安慰剂对照有可能导致疾病难以治疗或危及生命,选用安慰剂对照显然存在伦理问题。另外,安慰剂的制作工艺有待提高,许多患者得知有可能服用安慰剂后,采用“望、闻、嚼”等手段,试图分清阳性药物和安慰剂。患者考虑到安慰剂可能使病情恶化而中途退出临床试验,导致依从性较差,这对安慰剂的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一些双盲试验应使试验药物及对照药在剂型、外观以及色、香、味等感官指标方面尽量一致。

2.4随机对照试验存在的其他问题由于中医药自身特点,中医药研究中有很多非随机对照试验以及临床个案。循证医学中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方法已经比较成熟,然而,循证的临床试验证据并不只有RCT。国内中医药临床试验存在一些低质量随机对照研究,甚至假RCT,这些临床试验可信度低,论证强度弱,此时交叉试验设计、Nof1(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设计)等临床试验方案是一个替代选择,是实力较弱和资金较少的单位节约样本和资金可以考虑的一些设计方法。逐步探索和挖掘对非随机对照试验结果进行定量综合,将为中医药的循证评价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3中医药临床试验的统计学问题

3.1样本量问题中医药临床试验的样本数大部分在100例患者以下,这与国际多中心合作的临床试验的样本数有较大差距。循证医学尤其是系统评价的意义在于合并样本量以提高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循证评价结论基于大样本人群的研究更有说服力,而目前中医药研究除了国家科研经费所支持的重点和重大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行业专项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其他科学研究的样本含量均偏少或过少。

3.2结论统计分析纵向数据模型、Cox比例风险模型以及Logistic模型、多层线性模型都是可以用于临床疗效评价的统计方法。而统计学分析的基础---数据集合往往是结论科学与否的关键因素。严格意义上RCT试验有全数据(FAS数据)、意向性治疗数据(ITT分析数据)和“符合方案集”(perprotocol,简称PP)数据集合。为了提高临床试验结论的可靠性,应充分利用临床试验的所有数据信息,许多国内外学者主张在所有临床试验在统计分析时应采用ITT意向性分析和PP分析两种方法,最大程度避免偏倚。许多中医药临床试验未介绍样本失访或干扰以及退出病例,仅仅将“有效病例”或“可评价病例”纳入统计结果,几乎均未提及全数据集。虽然有效病例的受试者对方案更有依从性,但是脱落或失访的受试对象往往可能是试验效果不理想或存在不良事件的证据之一。忽略了脱落或失访病例的信息,不进行ITT分析会导致偏倚甚至严重偏倚,破坏原始随机性以及由随机分配而形成的基线一致性,甚至可能高估试验效应,低估不良事件,从而影响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对临床试验的目标变量进行统计分析时,统计者应同时对ITT数据和PP数据进行分析。当ITT和PP数据两种分析结论高度一致时,该临床试验受失访、退出影响的偏倚较小,其结论较为可靠;当ITT和PP两种集合结论不相符时,可认为该临床试验可能存在偏倚。

4临床试验的其他问题

现阶段中医药循证医学研究均局限于短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鲜有疗效的长期评价,这是因为循证系统评价的基础---中医药临床试验忽略了长期疗效的顶层设计,同时安全性评价也成为中医药临床试验的短板。

4.1临床试验的周期和长期随访中医药在慢性病的干预治疗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大部分临床试验的观察时间较短,远期疗效不得而知。长期随访在中医药临床试验中鲜有设计,患者的长期预后结论值得商榷,这也是对中医临床疗效的质疑原因之一。

4.2安全性评价自古以来,中医药以动植物等天然药物为主,疗效肯定且副作用较小。随着医学研究水平的发展,近些年中药的毒副作用引起医药学家的广泛重视。中医内治法或外治法并非无不良反应,相反有些中药的肝毒性、肾毒性日益受到重视,一些中药长期应用可能有严重不良反应。因此对中药的安全性评价应作为常规观察指标。

4.3中医循证医学的姓“中”与姓“西”中医药临床试验的结局指标多数局限于症状、理化指标等,而对中医辨证论治、证的要素、证的演变等中医药相关特点的关键问题却鲜有评价。现阶段应该根据中医药临床自身的特点,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框架,借鉴循证医学的理念和方法来发展具有中医特色的循证医学。

循证医学的最终意义在于:医学文献的海洋之中有庞大的医学信息,对同一问题许多研究结论却并不一致,甚至相反,以致于研究者不知采信哪种结论。因此,需将针对同一类问题的研究综合在一起,进行客观分析得出结论,并随新的临床试验结果的出现而随时更新,最终为临床治疗实践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目前中医循证医学正在面临多重机遇和挑战,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中医现代化与循证医学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中西医思维方式与诊疗体系不同,中医认为同病可以异治,异病同样可以同治,不同疾病可以出现同一证型,同一疾病也可以出现不同证型,这种与现代医学迥异的思维方式给中医循证带来了诸多的不确定性。中医药临床试验在试验的同质性、随机对照方法学、整体质量控制、统计学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中医药临床试验和循证研究应该扎根于中医药理论框架。

中医论文 篇8

以往的培养模式,通常从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着手,走一条“至上而下”的路线。而真正实现教育质量的提高、培养模式的突破发展,不能忽视学生自身的发展,如果不从学生的“学”着手,而一味在教育提供方“教”的方面进行尝试,很难真正实现中医药翻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本研究从学生的“学”着手,通过对中医药翻译专业学生在大学本科阶段中医药翻译能力发展路径的研究,反观我们现有的中医药专业的培养模式,探索如何改革现有的专业体系、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探索出更加有效的中医药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中医药翻译专业的本科生,本研究采用历时性研究方法,以国外定性研究方法中比较具有创新性的日志研究为基础(Cassell&Symon,2004),让受调查者对自己中医药翻译相关的学习行为、翻译实践行为、翻译研究行为以研究日志的形式进行记录,并对自己在以上翻译行为中自我所观察到的各类感受和主观认知进行详细记录。研究者对受调查者的研究日志定期进行系统分析,就初步结论对受调查进行采访,并在对多源数据进行交叉比较,验证研究效度后,确认研究结果。

2研究结果

笔者认为翻译能力从实质上说是一种语言的转换能力。这种转换能力是由译者的对源语言与目标语言、对翻译文本的理解、所涉及专业知识以及相关文化认知的综合体组成的。中医药翻译的过程随着翻译者认知体系的发展而显示出对不同变量单元的关注,如:词语、句子、段落、文本、中医药概念、中医药理论、中医药文化等。受调查者对这些变量的关注度,以及对其翻译过程中所做的各类决策的影响度也随调查对象翻译能力的发展而体现出不同形态。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发现调查对象的关注变量单元和关注程度体现中医药翻译专业学生的语言转换能力的发展过程,是学生中医药翻译能力发展的关键节点。通过对调查对象的历时性跟踪研究,本研究发现中医药翻译能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初步研究结果显示调查对象的中医药专业能力发展经历以下阶段:语言层面转换为主题的初级阶段,关注中医药理论、实践与文化转换为主题的中级阶段,形成批判能力与发展创造性为主题的高级阶段。在语言层面的转换为主题的初级阶段,调查对象的关注点在语言单位上,并且这种关注随着他们翻译能力的发展而呈现出一个从点到面的趋势。具体来说,学生中医药翻译初期的关注点是在目标语言中寻找和源语言对等的语义单位。例如:学生在翻译“阴阳消长”时,翻译的重点很大程度地集中在汉语中的“消长”的英文对应语的寻找上。在进行翻译时,很多学生会将其中关键性的词语进行重点标注,并首先进行英文中对应概念的寻找。随着学生的翻译认识不断发展,他们在中医药翻译中的关注点逐渐从词语转化到以句子为单位的语义转换上,并开始关注句子间的语义与逻辑连贯,并将关注点逐渐扩展到整个段落。在此过程中,学生非常关注并寻找各类翻译技巧,并将这些翻译技巧应用在医药翻译实践中,特别是在他们发现所学的翻译技巧可以立刻使用的情况下。学生在语言层的转换为主题的初级阶段的翻译实践中将重点放在语言的层面上,翻译活动集中在对文本中所反映的客观事实的认识,及对翻译技巧的学习和内化上,而这两者随学生翻译能力的发展而不断融合。在语言层面为重点的初级阶段,学生的翻译路径主要为理解并分解原文,将其转化为可以进行语言转换的可操作单位,并应用所学翻译技巧进行翻译活动,对翻译后的英文文本进行篇章与逻辑梳理。笔者还发现,在此阶段的调查对象往往对于语言层面外情境的关注度较低,对于确定性规律的寻找和内化是他们在这个阶段的明显特征。在以关注中医药理论、实践与文化转换为主题的中级阶段,调查对象对于作为源语言的中文与目标语言的英文有较好的语言转换基础,对翻译过程中常用的各类语义分割、语言形式的转换及转换后的目标语言逻辑与文本梳理均有较好的认识和把握。在此阶段,调查对象逐渐将对语言层面的关注延展到翻译所处的情境中,呈现出对中医药理论、实践与文化很高的关注度。调查对象从入学就开始进行中医药方面专业课程的学习,但是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在中医药专业课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与英文知识与能力并没有形成有机的结合,而是分块储存。而随着调查对象中医药翻译能力的发展和实践的积累,这些被动储存的中医药知识在翻译活动中被激活,并为他们的中医药翻译提供所必需的中医药专业知识。在这个阶段,调查对象对中医药翻译活动涉及到的中医药文化有很高的关注度,对中医药理论、实践与文化的认知活动主动性增强,对中医药原文中关键概念的理解及语言情境、中医药知识与文化情境的认识不断加深,他们在翻译活动中决策的主导因素也从语言层面更多地延展到中医药专业知识层面。在形成批判能力与发展创造性为主题的高级阶段,调查对象在从事大量的中医药翻译实践后,其对作为源语言的汉语和目标语言的英语在中医药情境下的转换有了很好的基础与把握,他们在此阶段的认知活动表现为大量收集、比较与评价同一中医药特定主题的文本,译本反映原文主旨、语义展现、文本类型与语言风格对应,以及中医药文化在目标语言中的构建。在此阶段调查对象的突出特点为能够将语言层面的能力与中医药专业知识层面的能力进行有机的结合,能够区别和评价不同译文对中医药原文的语义、语用、文体、文化等的构建程度,并能够在对已有各类译本进行分辨和辩证评价的基础上,做有超越性的翻译探索。这个阶段的两个主要特征是批判能力的形成和中医药翻译中创造能力的发展。这其中的批判能力并非对其它相关各类译本的批评,而是在自己的中医药翻译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属于个体专用的翻译策略,应用自己的现有的翻译理论框架对各类翻译文本进行分解、分析、建设性地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修订和架构实用的中医药翻译理论框架和翻译路径,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中医药翻译创造性活动。

3结论

中医学毕业论文 篇9

医院:

我校级本科班学生将于年月中旬至年月中旬进行为期52周的毕业临床实习。

该学生入学四年以来,系统学习了中医学的各门基础和临床课程,并学习了部分专题,专病的选修课,而且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课前见习和课间见习,初步接触过中医的临床实践。按教学计划,第五年为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科学思维力法,巩固和提高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技能,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的重要阶段。凡未参加毕业实习的和未通过实习考核的学生,一律不准毕业。为继承和发扬中医学,培养更多的中医人才,望贵医院能接受该生来实习为盼。

实习科目根据实习计划中要求由本人与贵院确定,实习结束后,请贵院各科室负责医师填写毕业实习鉴定表并由医教科审核盖章后交回我院。

此致!

敬礼!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20xx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