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精准施策工作心得体会(热门三篇)》
2024精准施策工作心得体会(精选3篇)
2024精准施策工作心得体会 篇1
去年11月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视察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提出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探索十八洞村的精准扶贫,以“五个精准”为突破口,即在扶贫对象识别上做到精准、支柱产业发展上做到精准、居住环境改善上做到精准、民生事业服务上做到精准、扶贫机制创新上做到精准。实践证明,“精准扶贫”开启了扶贫开发工作的“升级版”,结合工作实际,就如何“解剖”好十八洞村,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经验谈一点认识。
一、树立改革新理念,破解扶贫“老课题”。
一要结合贫困山区实际,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贫困山区有民族文化、自然景观等特色资源,可以大力发展养殖、种植、手工艺加工、劳务输出、乡村旅游等产业。引导群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旅游则搞旅游,真正把资源优势挖掘出来。二要建立并依靠专业合作社推进支柱产业建设。要按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依靠这些专业合作社把单个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变分散经营为规模经营,变盲目生产为有计划的按订单或合同生产,使专业合作社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桥梁。三要有“跳出十八洞发展十八洞支柱产业”的新理念。扶贫工作要挣脱惯性思维,不要仅仅局限于本地资源,可以通过发展“异地经济”,打造支柱产业。在扶贫产业布局上,以带动贫困村发展为核心,满足产业适度规模的需要,整合脱贫资源,多村联动发展,实现贫困村之间互通有无和共同脱贫致富。
二、突破致富瓶颈,牵住扶贫“牛鼻子”。
目前,一些农村地区贫困的根源是“三缺”,即缺资金、缺技术、缺市场。一要创新农村融资机制,解决农业生产“缺钱”问题。要积极与信用社对接,简化小额贷款手续,鼓励各种形式的小额信贷试验和推广,更好地发挥小额信贷支农作用。要试点“农户联保”、“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公司+农户”等多种担保形式,缓解农户贷款抵押难。要积极整合行业、部门、社会扶贫资金,确保扶贫资金使用由“撒胡椒面”向“握指成拳”转变。二要创新科技扶贫机制,解决农民“缺技术”问题。大力开展技术培训,采取集中办班式、实地培训式、大户帮带式等方式开展技术培训。加大对农业实用技术带头人和村党员、村干部、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能人大户的培训。抓好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拓宽就业门路,增加务工收入。三要创新生产经营模式,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要引导贫困地区农民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社,并培养和扶持能人来牵头运作,运用互联网等新手段,扩大信息收集面,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对接,破解农产品销售难问题。
三、完善基层组织,强化扶贫“火车头”。
一要选准配强乡村领导班子。把政治坚定、实绩突出、作风过硬、群众信任的干部选到乡镇党政班子中来,将致富能力强、工作热情高、公道正派、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选进村“两委”班子。通过选好配强乡村班子,将其打造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的“火车头”。二要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激发其自力更生、自我脱贫的内生动力。三要发挥农村能人带动作用。对致富带头人、“土专家”、“田秀才”等农村能人定期进行表彰奖励,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四要关心贫困基层干部。提高村主干的经济待遇,力促村主干由附带工作型向半脱产型甚至全脱产型转变,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适当提高县级及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干部的工资待遇,重用“三严三实”型干部,提高其带动群众干事创业积极性。
2024精准施策工作心得体会 篇2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的扶贫工作从未间断,而且投入力度更是有增无减,持续的扶贫攻坚使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农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但是,大水漫灌的扶贫方式已经不能彻底解决现有的贫困问题,扶贫工作仍留有死角。强调,扶贫开发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方可挖深根、治穷病。实施精准扶贫应该注意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以思想观念教育为先促进贫困户观念转变
目前,农村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比例还是不高,七里桥镇大学生占全镇人口数不足3%,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掌握一技之长的人口数量也不容乐观。文化水平的落后,导致当地人思想观念保守,经济发展滞后。精准扶贫主要是对有劳动力的贫困人口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因此,提高贫困村劳动力劳动技能和劳动素质就显得越发紧迫,政府要进一步推动贫困地区成人教育的发展,加强对这些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在教育培训的基础上,为这部分人提供各种政策优惠,充分吸收先进经验,提高教育扶贫力度。同时,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加大对农村的文化扶持力度,健全长效的文化下乡机制,完善村级文化娱乐场所,减少或避免因精神生活单一导致的聚众赌博、迷信邪教、作奸犯科等现象,积极引导农村文化和谐健康发展,从转变思想加强教育上促进扶贫。
二、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改善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
做好精准扶贫工作,改善民生、夯实基础是前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运行具备多重作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对改变村镇面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改变落后的生活方式,缩小城乡差距更是基础中的基础。比如实施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通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极大地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发展产业发家致富的积极性。只有加大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提高服务水平,才能保障精准扶贫工作有序、有效开展,才能让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才能让农民真真实实富起来。
三、以兜底扶贫救助为辅完善贫困户基本生活保障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村青壮年人口流失严重,人口老龄化问题严峻,还有一些家庭由于孩子上学的原因,搬出村庄,现在村里剩下的多是体弱多病的老年人以及残疾和智障人员。对这类“鳏寡孤独痴残”特殊人群进行开发式扶贫很难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为此,我们可以分别采取低保、集中供养、分散供养和发放生活补助等方式,实行政府精准兜底保障。将农村一级智力、肢体、精神残疾人口全部纳入“五保”供养对象,二级以上农村重度残疾人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逐步提高残疾人生活补助标准,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对因病、因灾致贫的贫困户,采取临时应急救助,对贫困户因病和意外事故产生的住院费用,除按现行医疗保障政策标准报销外,对自费部分由民政部门按政策给予医疗救助,贫困人口慢性病患者优先纳入门诊特殊疾病给予补助。
四、以产业开发建设为重提高贫困户人均纯收入
通过进村入户、建档立卡,分析掌握致贫原因,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逐户落实帮扶责任人、帮扶项目和帮扶资金,制定帮扶计划和举措,确定具体的帮扶任务、标准、措施和时间节点,做到一家一本台账、一个扶贫计划、一项帮扶措施,及时更新贫困家庭档案,提高“滴灌”扶贫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实施“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并将产业扶贫资金、“贫困村互助资金”等向重点村集中投入,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一村一品”主导产业。实行政府引导,包扶人帮助,村委会支持,促进扶贫产业发展,将扶贫工作扎实推进。此外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可通过“协会+基地+贫困户”、“公司+基地+贫困户”等多种经营模式与“四个统一”(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种植、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增加农民收入。
2024精准施策工作心得体会 篇3
《雪灯笼》讲的是北方一年整个夏天和秋天都没下过一滴雨,这也导致所有庄稼全部枯死,冬天即将到来,这百户人家的山村开始接受饥饿的煎熬,我要在那岂不是瘦的骨头架子都能看见。
不过大人和小孩子们还不死心,硬是要把家里人的米桶和米缸打开看看,甚至有一些小孩要把手伸进去摸一摸。现在,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在变瘦,人瘦、猪瘦、狗瘦、连鸟也瘦了。那些小孩儿们只能找东西吃,因为他们就算想玩耍,也无力玩耍,他们眼里只有饥饿。
突然有一天,村子里来了一个乞丐,他向村民讨一点吃的。我真想对那位乞丐说,村民都没有一点粮食,就算村民有也不会给你的。北方人民在没有食物的煎熬中熬过了一个冬天,我实在是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