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致辞讲话 > 领导讲话稿 > 宣传讲话稿 > 引领新时代文艺工作五篇正文

《引领新时代文艺工作五篇》

时间:

  我们的生活就象施行,思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目标会丧失,力量也会化为乌有。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思想宣传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思想宣传范文】一

  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为引领新时代文艺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持久的精神动力。

  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文化文艺事业、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近年来,文化文艺界、哲学社会科学界在正本清源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为人民创作的导向更加鲜明,文化文艺创作生产质量不断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可以说,“四个坚持”就是为文化文艺创作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保驾护航的纲目。

  第一,坚持与时代同步伐,是把表现时代和时代精神作为文艺创作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意识。“文章合为时而著”说的就是文章要符合时代的要求,这种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精神也是20世纪中国历史发展的文化遗产。40年的改革开放为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了新时代。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党的文化工作更需要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情境,并占领舆论的制高点。时代是思想之母,在文艺和社会科学方面,文化文艺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善于聆听时代声音,承担起展示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这还涉及到新闻舆论领域,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就是要顺应互联网发展大势,主动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主流媒体与互联网媒体的融合发展,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并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以讲好中国故事

  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对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立场的认同。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理论和实践信条。离开了人民,历史便无从谈起。不管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人民群众始终是发展的主体。近些年在文化领域,一方面文化产业化推动了文艺创作和发展的繁荣,越来越多丰富的文艺产品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另一方面国家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让更多普通群众享受到更加便利的文化文艺生活。因此,党的文化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仅要俯下身子,做到“身入”,更要“心入”和“情入”,而这一切都要体现在文化实践中,需要各领域的文化工作者走进人民的生活、反映人民的心声并回应人民的需求。如果不能搞清楚为谁立言、为谁服务的根本问题,党的文化工作便将无从开展。

  第三,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是解决现实问题、弘扬中国价值的必然要求。精品不是机械化生产的流水线产品,不是搜奇猎艳的低水平仿作,更不是混淆是非的文艺创作,而是扎根本土、深植时代,具有自主性和创新性的文艺学术产物,它理应帮助我们思考社会中的现实问题。只有将文艺创作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紧紧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才能展现出当代中国的发展面貌和当代中国人的丰富生活,才能更好地坚持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才能弘扬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广大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第四,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是提升个人修养、凝聚社会正能量的基本遵循。“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精神力量,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都起着巨大的作用。在新时代,应该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吮吸中华民族奋斗历程中积淀下的文化养分,弘扬社会主义新风气,合力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需要志存高远,坚守高尚的职业道德,以便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崇尚道德、以德服人的良好风尚,成为凝聚社会人心的榜样力量。近些年在文化娱乐领域,一些文艺界和学术界的知名人士却越过道德的边界,在名利场中迷失了自己,不惜触碰法律的底线,没能在社会公共领域作出应有的表率,这不仅断送了自己的演艺之路,而且损害了观众对文化产品的信任度。因此,加强道德在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优先地位,事关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和主流价值观的传播。也只有自觉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才能在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中创造新的高度。

  总之,“四个坚持”对引领新时代文艺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用“四个坚持”来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和弘扬社会主义文艺的中国精神,才能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感受到崇高和壮阔之美,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创造坚实的精神基础。

  【思想宣传范文】二

  领导干部要具备运用科学理论思维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预见性、科学性、创造性和主动性。这些必备理论思维中,十分重要的一种就是历史思维。具备并运用好历史思维,对领导干部提升领导能力意义重大。

  历史思维的科学内涵

  历史,从常识的角度讲,一方面指的是已经发生的成为过去的事实,其实质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指对这些事实进行的研究,这是对历史事实总结反思的过程。历史思维是一种历史观点和历史方法,是知古鉴今、以史为鉴,运用历史视角认识事物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当下和未来工作的观点和方法。

  历史思维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历史对当下和未来有重要的借鉴作用。王夫之说:“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具备历史思维就能够充分发挥历史的借鉴作用,认识到历史中的经验教训,从而让以后的工作少走弯路。《三国志》中有一句很贴切的话形容历史:“明镜所以昭形,古事所以知今。”古人经常将历史比作镜子,这种比喻形象生动地反映出历史的借鉴作用,拿历史当镜子,才能认清当下,明晰未来。历史之所以能当镜子,是因为它具备三个特性,即规律性、发展性和创造性。领导干部只有把握住历史的这三个特性才算是把握住历史思维。

  历史具有规律性。规律又称法则,是事物内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和发展趋势。规律是普遍存在的,世间事物千差万别,其发展变化都遵循各自的规律,历史也是如此。正是因为历史具有规律性,所以相同性质的事物在历史长河中才有可能反复出现。司马迁在《史记》中总结出王朝更替的历史兴衰论,提出“原始察终”“见盛观衰”“承弊易变”观点,这是运用历史思维的典型范例。把握历史规律性,通常体现为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把握历史的规律性一方面可以获得历史的优秀经验,增强领导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吸取历史的负面教训,避免犯错误。

  历史具有发展性。历史的发展性其实质在于当下的历史是在过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历史是过去、当下和未来的统一。当下的历史之所以能成为现实,是因为过去的历史中孕育着向当下发展的条件,当下的历史在其发展中也孕育着通向未来的条件。马克思论述资本主义产生发展过程时也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对抗形式”,在这种“对抗形式”本身发展中就孕育着解决对抗的物质条件。未来的共产主义更是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范围内”实现的真正的人的复归。辩证法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我们看待历史不应将它仅仅视作过去事件的累积,更应该注重过去事件为当下发展提供的经验教训。国家与世界发展要重视历史的发展性,领导的日常工作也要注意以往工作同当下、未来工作的统一。领导干部作为统筹一个部门、一个地方工作的重要人物,必须具备这种统一的眼光。当下的工作是建立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之上的,以往工作做得不好,当下的工作就会受影响,进而影响未来的工作部署。

  历史具有创造性。历史的创造性是指,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利用历史规律,将历史规律同人的目的相结合创造新历史。领导干部把握历史的创造性就是重视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做法。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符合大多数人民群众意愿的事情才会成为历史趋势。党员干部既来源于群众,又服务于群众。

  历史的规律性、发展性和创造性是统一的。历史规律的重复性和稳定性会使历史规律在新的历史阶段以新的形式重复出现,但这是在新的更高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复现。人民群众基于对历史的规律性和发展性的把握才能创造历史,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能变为物质力量。领导干部培养历史思维,实质是对这三个历史特性既相区别又相统一的把握。

  历史思维的运用

  具备历史思维要把握住历史的规律性、发展性和创造性。运用好历史思维也要从历史的这三个特性着手,这主要体现:掌握历史的规律性以抓住工作重点,把握历史的发展性以提升战略眼光,领会历史的创造性以更好培养人民情怀。

  掌握历史的规律性以抓住工作重点。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规律具有重复性和稳定性。只要条件具备,相同领域事物符合某种规律,就一定会出现并且发生作用。比如,遗传变异规律在一切生物中都会出现,价值规律在一切商品社会都会不断出现。规律还有根本性,它会决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过程。所以历史思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复杂多变的历史现象和历史联系中发现潜在的历史规律,从而抓住事物的根本,以此作为行动的向导。

  把握历史的发展性以提升战略眼光。战略是一定历史时期内指导全局的总计划总方针。战略眼光就是以长远和全局的视角审视日常工作,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能力。古语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当下与未来、局部与全局的统一关系,同时也能看出时间维度是战略眼光的重要规定之一。但是时间维度具有不可逆性和不确定性,不可逆性是指时间无法倒流,不确定性是指未来不容易预知。时间的不可逆性使战略中的错误不易挽回,时间的不确定性使未来的变数不易预知。那么如何在时间维度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逆性前提下保证战略的相对正确呢?答案只能在历史中寻找。由于历史的发展性,过去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可以对当下的人和事产生影响,当下的人通过对这些影响的分析和反思就能区分出哪些是好的经验,哪些是要避免的教训,在这个前提下就能制定出相对正确的战略选择。

  领会历史的创造性以具备人民情怀。人民情怀是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可贵品质,心中有人民,才能有所作为。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历史是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这里的目的性不是单个人的意愿,而是人民共有的价值追求。符合人民群众的共有目的,才会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党员干部领会历史的创造性,就是领会人民在历史进程中的主要作用。回顾党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就是因为它自成立之日起就将人民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进而能够团结人民群众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如果党员干部在工作中怀有一己私利,站在了人民群众的对立面,就会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被历史淘汰。

  【思想宣传范文】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媒体融合发展。在今年3月16日出版的第6期《求是》杂志刊发的《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近年来,我国媒体融合在实现从“相加”到“相融”的过程中,广泛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先后涌现一批新型主流媒体和新型媒体集团,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获得显著提升。同时,新时代在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一些挑战,亟须从导向引领、资源共享、生产创新、开放发展等方面着手,推进新时代媒体深度融合发展。

  强化导向思维,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新时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提升和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使我国的舆论环境处于前所未有的复杂格局之中。因此,在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强化导向思维,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中,主流媒体要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要敢于引导、善于疏导,原则问题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做到“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这既需要主流媒体在融合发展中不断抢占网络舆论阵地制高点,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也需要进一步强化各级各类电台电视台、报刊、新媒体等在组织结构、经营运作各环节中的导向思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不动摇,坚持实现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一方面借助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手段、新形式,将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进行准确生动传达;另一方面重视对自媒体舆论环境的监测与引导,及时发现报道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确保新时代媒体深度融合的发展始终在党的领导下,沿着正确的舆论导向行稳致远。

  强化共享思维,实现媒体发展真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时至今日,智能互联、融合共享已成为新时代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突出特点。主流媒体应在推动新时代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中强化共享思维,从组织管理、信息沟通、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一体发展。首先要积极整合组织结构。从根本上扭转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初期出现的“多头管理”“分片包干”等组织结构问题,注重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落实好意识形态责任制,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新时代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首位。其次要积极实现信息共通。主流媒体要运用好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手段,打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壁垒,在信息共通的基础上实现对媒体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最后,积极推进队伍建设。推动新时代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与人才队伍建设紧密相关,应着力建设一支既理解新闻传播规律,又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全媒型、专家型融媒体人才队伍。

  强化创新思维,打造信息传播新平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未来,应在完善现有新媒体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创新思维,打造出自主可控、传播力强的信息传播新平台。这一新平台要具备完善的技术创新能力,一方面瞄准技术研发前沿,加强对自有知识产权产品的研发投入,实现对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自主研发;另一方面不断拓展传播矩阵,在完善“PC端”“两微一端”信息传播平台的基础上,系统布局线上信息产品与线下信息载体,形成立体化的信息传播格局。同时,这一新平台要具备强大的内容创新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新闻媒体来说,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但内容创新是根本的”,因此,真正借助好新媒体传播优势,不能仅从新技术、新手段着手,更应将传统媒体的内容人才优势与新媒体的信息传播优势紧密融合,不断推出符合全媒体传播需要的精品。

  强化国际思维,不断提升对外传播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在新时代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主流媒体要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在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上下功夫,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及时、准确、专业地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提升对外传播效果。要积极推进国际传播平台建设,结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传播优势,把握国外受众接受习惯,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外宣旗舰媒体。

  【思想宣传范文】四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强调,要“深刻解读新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讲清楚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励”。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优势,先得弄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守正创新之道。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我们坚持以守正创新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充分激发出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强调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2017年,中办、国办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既是顶层设计又是任务书,在深入学习、认真落实的过程中,全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识日益增强、热情明显高涨,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传承革命文化。革命文化以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为核心,是中华民族精神在革命年代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中国共产党人培育创造并具有独特价值的文化形态。我们党注重传承革命文化,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又形成了“两弹一星”精神、女排精神、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伟大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顽强拼搏,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用革命文化熏陶思想、滋养心灵,使红色基因融入党员、干部的精神血脉,才能让新时代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变得更加深沉而执着,精神品格变得更加高尚而坚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遍访西柏坡、井冈山、沂蒙山、古田、延安、遵义等革命圣地;党的十九大后,他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宣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定政治信念。这有效推动革命文化不断进行再生再造、凝聚升华,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党始终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进步。一方面,“老祖宗”不能丢,这是历史的结论更是现实的需要,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这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对已有文化的改革创新。实践表明,对创新的高度关注和大力倡导,正是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不竭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文化体制改革持续深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效显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守正创新中繁荣兴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在创造性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实践变化的新特点,在守正创新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发展。

  文化的改革创新不能随心所欲,必须尊重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敏锐把握时代脉搏,创造性地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文化发展新课题。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文化发展的历程,在不同历史时期,着眼于解决时代课题,我们党都提出了纲领性的文化战略,作为指导、引领、推动、规范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方针。例如,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二为”方向,就是这种具有时代标志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加速推进,越来越需要思想文化繁荣兴盛发挥支撑作用;随着国际文明对话与交流日趋频繁,西方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凸显,我国文化软实力亟须提升,等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科学回答了文化建设从哪里来、向哪里去,传承什么、怎样传承、谁来传承等重大问题。它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发展规律和文化发展责任、路径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这里的实践,不仅仅是指文化建设的实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等都包含着文化创造,是已有文化成果、文化条件发挥作用的具体实践。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实践进程,离不开看似无形却真切存在的文化力量的支撑和推动;同时,这种发展进步也为文化的创新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积累着精神能量。在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既要从实践中获取文化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又要使文化发展成为改革发展的不竭精神动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发展中,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又有力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发展。

  着力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科学理论引路指向,以正确舆论凝心聚力,以先进文化塑造灵魂,以优秀作品鼓舞斗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广为弘扬,时代楷模、英雄模范不断涌现,文化艺术日益繁荣,网信事业快速发展,全民族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大幅提升。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优势,为统揽推进“四个伟大”提供强大精神激励,就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强做优做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是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针对新时代青年大多文化程度高、眼界开阔、思维活跃,但有的存在个人发展功利化、责任意识淡化、实践能力弱化等新情况新问题,要在立德树人上下真功夫、长功夫。在培育路径上,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在培育方式上,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北京作为首善之区,必须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做强做优做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更丰富、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个轮子”转起来,比翼齐飞。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特别要针对一些文化场所利用率不高、一些文化服务不合群众口味等问题,创新思路和举措,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切实解决文化产业中存在的结构不合理、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必须带头推出更多同新时代相匹配的文艺精品,实现从“高原”向“高峰”迈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有机结合、“输血”和“造血”有机结合;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繁荣活跃文化市场。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必然要求讲好中国故事,大幅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实现国家软实力和硬实力相得益彰。当前,我国对外传播综合实力仍不够强,中国在世界上有时仍然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困境,依然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与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要推动观念创新、思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方式方法创新,坚持不懈抓顶层设计,按照政府统筹、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思路,逐步激发各类社会主体参与热情,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全面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提高文化开放水平作出贡献。与此同时,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吸收借鉴国外有益文化成果,创新对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贸易方式,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北京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首要窗口,要发挥好外宣资源集中等优势,带头宣介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带头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了解一个更真实、更立体、更全面的中国。

  【思想宣传范文】五

  以党中央名义印发加强和改进机关党的建设文件,这在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意义重大而深远。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抓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推动机关党的建设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党中央名义印发加强和改进机关党的建设文件,这在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意义重大而深远。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机关党的建设,中央和国家机关各级党组织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推进机关党的建设取得新成效,在服务中心、建设队伍上取得新成效。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还应看到加强机关党建是一个长期课题,必须久久为功。出台这个《意见》,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推进新时代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的深谋远虑,又是破解机关党建难题的重大举措,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指导性和操作性。中央和国家机关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应共同努力,推动机关党的建设质量全面提升。

  机关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既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为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走前头、作表率的现实需要。

  首先,中央和国家机关责任重大、社会关注度高,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中央和国家机关在党和国家治理体系中处于特殊重要位置,是推动党中央治国理政、管党治党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领导机关,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抓得怎么样,直接决定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成效,直接影响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直接关系党的领导能力和水平。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的做法、经验和成效,下级机关就会跟着来、照着做,具有很强的影响力、示范性、指导性。因此,应高度重视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以严的要求、实的举措扎实推进,在各领域党的建设中走在前、带好头、示好范。

  其次,中央和国家机关党员干部政治要强、业务要精、形象要好,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中央和国家机关离党中央最近,服务党中央最直接,党员领导干部比例高,是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第一棒”。中央和国家机关的党员干部,是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首要环节,出不得半点差错,来不得半点虚假。在地方、农村、社区、企业等基层单位的党员群众眼里,中央和国家机关党员干部权力大、责任重、地位高、形象好。机关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坚不坚定、党性修养坚不坚强、道德品质高不高尚,其一 言一行、一举一动,基层党员群众看在眼里、想在心里。加强和改进机关党的建设,就要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党员干部,让机关党员干部讲规矩、守纪律、树形象,始终把基层党员群众放在心上、当成亲人,为中央和国家机关党员干部树立良好形象。

  再次,中央和国家机关管党治党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宽松软”迹象,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一段时期以来,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机关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讲政治停留在口头上,跟风表态很及时、很坚决,内心里却不当回事,遇到实际问题就另当别论了;有的学习教育“身在心不在”,处在“听别人讲都知道、自己却说不清楚、工作中我行我素”的状态;有的组织生活不严肃不认真,机关党建与业务“两张皮”现象突出;有的管理监督简单化表面化,咬耳朵、扯袖子、敲警钟的工作做得少,等等。这些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机关党的建设质量。因此,加强和改进机关党的建设,应进一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求真务实、精准施策,切实增强机关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找准加强和改进机关党的建设的着力点

  加强机关党建,必须认真学习贯彻好《意见》,深刻领会、全面把握加强和改进机关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原则和任务举措,明确前进方向和主攻目标。

  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中央和国家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带头做到“两个维护”是中央和国家机关最大的政治、最大的大局。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要求落实和体现在具体行动上,坚决防止和纠正一切偏离“两个维护”的错误言行,不得搞任何形式的“低级红”“高级黑”。把讲政治的要求贯穿机关党的其他各项建设之中,既以政治上的加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也以机关党的建设成效深化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要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武装,坚定机关党员干部的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组织建设要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突出政治标准选人用人,强化党支部的政治功能,扎实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作风建设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坚持不懈纠正“四风”问题,夯实党的政治根基。纪律建设要突出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确保机关党员干部政治上忠诚可靠。制度建设要突出建立完善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机制,明确制度的政治取向。反腐败斗争要突出查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相互交织的腐败案件,建设廉洁政治。

  促进机关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围绕中心、建设队伍、服务群众,是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的核心任务。机关党建工作只有紧紧围绕中心、自觉服务大局、着力建设队伍,才能大有可为、大有作为。机关各级党组织应准确把握机关党建的职责定位,坚持机关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目标同向、部署同步、工作同力,坚持把抓机关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统筹起来,把抓机关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统筹起来,切实把党的各种优势转化为破解业务工作和党的建设难题的有效武器,增强机关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机关党建的独特作用。围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三大攻坚战、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等党中央关心、习近平总书记关注的重大问题和重大战略部署,确定党建工作目标任务、设计工作载体、细化考核标准,引领党组织在改革发展中创先争优,激励党员干部投身振奋精神、实干兴邦的生动实践。注意总结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结合紧密的经验做法,通过评选抓党建促攻坚克难、抓党建促担当作为的优秀案例,营造机关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抓实党支部建设这个重点。机关党员干部学习在支部、活动在支部,机关党支部建设得怎么样、管理得如何,直接关系到机关党建的成效。应以落实《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为抓手,突出中央和国家机关特点,建好建强党支部。牢固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支部,把从严教育管理党员落到支部,把群众工作落到支部,不断增强党支部的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党员大会和党小组会要定时间、分专题组织党员集中学习,突出政治教育、突出党性锻炼,着力提升党员思想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坚持党员领导干部讲党课制度,机关党组织书记每年至少为机关党员干部讲一次贴近思想、工作和生活实际的党课。严格落实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制度,应结合支部和党员实际,强化政治性、体现庄重感,关键要让党员把思想和工作摆进去,使其得到锻炼、受到熏陶。严格落实组织生活会制度,坚持每半年召开一次组织生活会,明确会议主题,聚焦解决问题,会前做好谈心谈话等工作,会上扎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会后认真抓好整改落实。严格落实民主评议党员制度,以党支部为单位每年开展一次,重点抓好学习教育、自我评价、民主评议、组织评定、表彰和处理等环节。通过定期开展活动,让党员养成经常参加组织生活的习惯和自觉,增强对党组织的归属感、荣誉感。

  严格教育管理监督机关党员干部。机关党组织应加强机关党员干部的日常监督管理,通过佩戴党员徽章、设立党费集中交纳日、创建党员先锋岗、党员民主评议等措施,引导党员增强党员意识、发挥主体作用,立足岗位作奉献、争做合格共产党员。突出政治标准,严把发展党员质量关,稳妥处置不合格党员。认真做好离退休党员服务工作。坚持严格与厚爱相结合,落实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办法,切实为党员排忧解难,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具体困难。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及时了解掌握动态,加强分析研判、预警和处置,教育引导机关党员干部敢于发声亮剑,明辨是非、澄清模糊认识。认真落实思想政治工作定期分析报告制度,针对干部职工思想状况,及时有效加以引导,既解决干部职工思想问题,又解决实际困难。坚持并完善谈心谈话制度,领导班子成员之间、领导班子成员和分管单位党员干部之间、党员干部之间开展经常性的谈心谈话;机关党委、机关纪委、人事局有关同志与党员干部定期谈心谈话;党支部书记要经常、主动和干部职工谈心谈话。善于利用重要节点开展谈心谈话,做到岗位变动必谈、组织处理必谈、发生家庭变故必谈、发现苗头性问题必谈、工作失误必谈,生活困难必访、家庭矛盾必访、生病住院必访。坚持党建带群建,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作用,形成思想政治工作“人人做”的生动局面。

  层层压实机关党建工作的政治责任

  加强和改进机关党的建设,落实机关党建工作责任制是关键。只有抓党建的认识到位了,抓落实的行动才能跟上;只有责任真正扛上了,执行才能到底。牢固树立抓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推动机关党建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

  压实党委(党组)主体责任。中央和国家机关党委(党组)要加强对机关党的建设的领导,履行好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党委(党组)书记要提高政治站位,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研究、督查、考核机关党建工作,有针对性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班子成员要落实“一岗双责”,抓好职责范围内的党建工作,与机关党员干部学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坚决杜绝不参加支部组织生活的“特殊党员”存在。坚持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督查,坚决防止“一手硬、一手软”“两张皮”。

  压实机关党委书记直接责任。机关党委是推进机关党建工作的专职机构,对机关党建工作负直接责任。机关党委书记、专职副书记履行直接责任人职责,自觉接受党委(党组)和机关工委的领导,聚焦机关党建主责主业,切实担当作为,增强“理直气壮抓党建、尽职尽责抓党建”的底气和魄力,注重发挥机关党委委员的作用,善于研究、主动谋划、争取支持,积极履行安排部署、协调推进、教育管理、督查考核职责,切实纠正“腰杆不硬、业务不精、方法不多”的状况。

  压实党支部书记具体责任。机关党支部是落实机关党建工作的基本单元,党支部书记是支部党的建设第一责任人。党支部书记要增强党的意识、党员意识、书记职责意识,提高政治觉悟,认真履行直接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和组织、宣传、凝聚、服务群众的职责。主动思考研究党支部建设,年初制定支部工作计划、定期召开支委会和党员大会,发现党员违反纪律问题及时教育或处理,问题严重的及时向上级党组织报告。

相关文章:

1.2019奋进新时代,争做追梦人的励志句子欣赏

2.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使命范文五篇

3.2019增强新时代意识思想宣传精选范文多篇

4.2019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话题优秀作文素材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