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教学反思【32篇】》
刻舟求剑教学反思(精选32篇)
刻舟求剑教学反思 篇1
本课的课题就抓住了人心,是一篇寻找和认识幸福的过程。茫茫大千世界,谁都在追求幸福,只是人们对幸福的观念不一样,有的人是为自己追求幸福,有的人是为大多数人追求幸福,因此,本人是引导学生认识人生,追求人生,这是一篇具有教育意义的课目。
虽然本课是阅读课文,但本人在教学中却经过了“讲、窜、套”,就是抓住文题“幸福是什么”让学生无尽地讲自己所理解的幸福,然后结合文中人物故事,把幸福的含义用事例串起来,使实际生活与文本意蕴,纵横交错。“套”就是将影形的生活与无形的生活排列一起。如:父母为了全家人的幸福,而且不息离开亲人远行千里,干苦力,本人将这归为影形的生活,它是一个认识幸福的过程 。同时,这样的幸福得来要让学生感受到劳动创造幸福的真理,自然引导学生感悟什么是真正的幸福。这里本人降低了要求,只要孩子们认为的幸福观点,我都给予鼓励支持,肯定。比如:孩子们各抒己见“星期天是幸福的,过节时桌上有爸爸妈妈是幸福的,中秋佳节一家人一起吃月饼是幸福的,拉着妈妈的手照张相是幸福的……”
根据学生对幸福的感悟,本人在教学中就已经成功了。于是,我把教学重点落实到“认识幸福的含义与意义”上,再抓住文中重点段的朗读来感受劳动创造幸福的真理。因此,本人直接导入学生所认识到的幸福之上。“你认为自己的幸福是什么?然后根据学生所认识的幸福,引导学生将自己认识的幸福进行阐述,并举出实际例子,要求理清例子的起因,经过、结果,紧接着套入文本中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并抓住重点段来理解全文即分析课文,感悟幸福的含义。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就这样下来,我引导学生将自己“所闻、所疑、所悟”等过程 ,用列提纲的形式表达出来。
比如:有一孩子列了这么几个提纲“1、你知道什么是幸福吗?2、有钱就幸福吗?3、我认为幸福是这样的?4、原来幸福是这样的?”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拟的提纲,尽情阐述,分析、举例说明、悟出幸福的含义,这个环节学生表现非常棒,学生很快进入写作状态,我也悄悄退出,学生足足写了50分钟左右,班上三分之二的学生是500字以上的习作练习,有六七个孩子写了近700字的作文,习作内容还真具有夹叙夹议的味道,能引用名言,伟人的故事,还有孩子引用了所学的课文《巨人的花园》,将文中巨人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通过孩子们的帮助,又享受到了春天的快乐,这是幸福的。本人认为作为四年级学生,能通过文中作者的文笔启示写出自己的手笔是很不错的。在此基础上,我也渗透了文中的语文知识点。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孩子在智慧女儿的引导下,经过十年的亲身经历,终于明白了只有用自己的劳动做出对人们有举益的事,才是真正的幸福。由此,更进一步地引导学生感悟幸福的真谛。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呢?掩卷沉思,智慧的女儿一语道出了幸福的真谛:只有靠自己的劳动 ,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对别人有益的事情,便能收获幸福。让学生真正地领悟到:原来 幸福就是这么简单!让我们牢记,能使大多数幸福的人,认识到自己本身也是幸福的,做一个真正幸福的人。
从阅读中感悟写法 。故事情节的奇异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奇异的故事”往往是童话故事的亮点。文中“智慧的女儿”突然而来,飘然而去。她肯定、赞扬三个牧童疏通泉眼的劳动,还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弄明白什么是幸福。智慧的女儿在文中起到了“灵魂”的作用。正是这一人物形象,使整个故事读起来既神秘,又有趣,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我们在平时读童话的时候,这样的故事也很常见。例如《渔夫和金鱼》中“金鱼能一次又一次地满足渔夫的要求”这一情节的安排,使读者们的阅读兴趣大大增加。又如《白雪公主》中王后的那面魔镜,孩子们也是十分感兴趣的。由此可见,我们在写童话的时候,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越离奇,越神秘,就越引人入胜,这样,自己手中的童话就成功了。
当然,引导学生读书,写作更是本人在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支撑点。比如:“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这句话也无形地渗透了德育审美教育,句中的“义务”是什么含义?无疑“义务”是应尽的责任。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应尽的责任。“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是指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好。这话告诉孩子们:要想获得幸福,就要通过辛勤地劳动,给别人带来方便和好处,让别人感到幸福,自己也就幸福了。
总之,教学本课后,我深深地认识到:我们不但要教给孩子们知识,还要教给孩子们做人的道理,让自己能更好的成长,让自己的人生更为灿烂,更有意义!
刻舟求剑教学反思 篇2
《过秦论》是贾谊的一篇非常有气势的政论文。从此文来看,贾谊是颇富才情的,他是西汉时期杰出的政论
家和辞赋家,作为一个伟大政论家,他二十岁时就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
但贾谊的一生或许是个悲剧,贾谊的悲剧不在于怀才不遇,因为他的才不是一般的才,而是一种足以作为帝王之师的才。为帝王师,为皇帝出谋划策,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是何等的荣耀。贾谊生前支了不少招、出了不少谋,但后人公认其招其谋见用者稀,于是便由李商隐来发一长叹。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贾谊和中国许多文人一样,都没办法真正地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常常被排除在帝王之外,渴望得到帝王的赏识却偏又不能如愿,于是他们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文字功夫上,铺排纵横,洒洒洋洋,用文字本身来吸引舆论的关注,进而争取得到皇帝的欣赏。无疑,贾谊也是如此。我们来看看被后人惋惜和崇敬的贾谊以及贾谊的《过秦论》。从《昭明文选》到《古文观止》似乎历代文人都将此文奉为经典,可见其文字铺排渲染之功力。贾谊之写《过秦论》气盛而情浓,仿佛一战国纵横家再世。
贾谊是在大汉朝开平盛世之下写此文的,独见古代文人的社会责任感。他对秦王朝的统一过程是极其赞美的,不惜波墨如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朴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这种汪洋恣肆笔锋大概也只有贾谊才能写得出了。秦王朝争得天下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但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农民义军的打击下还不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于是他很自然地就说出了这是因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尽管后来的历史证明了贾谊确有先见之明,但我不知道处在歌舞升平中的汉文帝看了此文后心中有何感喟,不知这是不是贾谊的悲剧根源之所在,因为高高在上的帝王更喜欢歌功颂德的文章,以此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标榜自己是个贤明的君主。
我无论如何都没办法把《过秦论》这么大气的文章和那个因梁王堕马而郁郁寡欢、从而早逝的贾谊联系在一起,我不知贾谊是否是自己选择这样的一种悲情生活,而正是这种选择才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猜解。而正是这种悲剧,才得到了司马迁的赏识,以至于为他写传记时,把他和屈原列在了一块,在司马迁的心中,他是极喜欢磨难英雄的,在他看来,屈原和贾谊是同一类人,虽然他们的人生是个悲剧,但他们同样可以让后人景仰。
我不知道是贾谊成全了文学史还是历史成全了贾谊,亦或是贾谊自己成全了自己。无论如何,贾谊都为我们留下了经典性的文字。他让我们知道,即使看似最枯燥的政论文,依然可以写得很壮美。
刻舟求剑教学反思 篇3
一、把握了本节课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在毛泽东反抗意识和政治思想形成过程中,哪些书籍、事件和人物对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导学案对这个重点只要求概述情节,没有其它的要求。在这个章节,我要求学生朗读,回答哪些书籍、事件、人物对毛泽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学生对“毛泽东如饥似渴地读书”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二、把握了文本的细节
在分析毛泽东逃课这个情节时,学生对“效果”和“胜利”这两个词有所争议,有个学生认为,“效果”在程度上是不如“胜利”的,我及时抓住这个细节,要求学生看文本,“我回到家里以后,想不到情形有点改善。我父亲比以前稍微体谅一些了,老师态度也比较温和一些。”“我的抗议行动的效果,给了我深刻的印象。”文本用的是“效果”,这让学生的认识得到了统一,“粗体字”也让学生认识到还是用“效果”一次比较好。
学生在回答“少年毛泽东是一个怎样的人”时,基本都能回答“他是一个志向远大、刻苦修身、勤奋读书、勇于接受挑战”的人,我要求学生能从文本中找到依据,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思考、表达的能力。
三、 小组合作机制发挥得不够好
这是本节课明显的不足。既然分了小组合作探究,就应该充分发挥小组的合作机制,但在上课过程中,有的小组合作较好,有的小组却合作效率低,组长的作用没有凸显出来;回答问题仍是成绩较好的学生,后进生学习仍较被动;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时,也可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不必老师事必躬亲,而应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四、 课堂语言较随意
我平常讲课,比较注重语言“随和、幽默”,认为这样比较“接地气”,但在“随和”的同时,也往往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平时习惯了,公开课时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较明显,这是在今后的教学中必须努力改进的。
刻舟求剑教学反思 篇4
1、在教学设计中,仍然存在着对学情分析不足,主要是过高估计学生的学习能力,一方面每节课设计的教学内容过多,经常一节课结束后还有不少内容没有完成,另一方面对以前学过的知识的复习工作做的不够,导致后续的新知识的学习遇到不少麻烦。如对二次根式的性质的应用时,考虑到以前已经学过,自以为学生不存在困难,就没有重点分析,结果导致不少学生在二次根式的化简过程中因此而出错。
2、九年级数学是新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理念还没有及时更新,有时对新老教材的区别关注不够,从而导致教学不到位。在二次根式的化简中,老教材比较重视对具体数的化简,对字母的要求不高,一般都确保二次根式有意义,而新教材特别要求引导学生注意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要求 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推断字母取值范围的能力。刚开始对这一要求理解不到位,没有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也没有重视对典型错误的分析。
3、在促进学生探索求知和有效学习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在我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这方面的引导。在本章中,其实有许多内容可以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如判断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选取有理化因式、选择不同的运算途径等都可以让学生进行探究和归纳。在二次根式的运算中我就直接告诉学生:加减运算时利用公式,乘除时利用公式和,结果大部分学生并不接受。若能让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归纳出方法,学习的效果会提高很多,学习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4、在学生的学习方面,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我班的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学习数学方面的积极性并不差,但自主学习方面还存在着不足。遇到困难有畏难情绪、对老师的依赖性太强、作业只求完成率而不讲质量、学习的竞争意识和自我要求明显缺乏。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教育和引导,加强改进,提高教学实效。( 励志
刻舟求剑教学反思 篇5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课堂中教师就是应该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请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形象性与直观性,并且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的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
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一背,强化一下记忆,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很有必要,也很值得提倡。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各种形式的读,课堂上书声朗朗,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是一节名副其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课。我觉得这是我执教这一课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比较成功的一点。
刻舟求剑教学反思 篇6
1.本设计适于学习程度一般的学生,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的全部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由于学生已了解研究函数的具体方法及步骤,有了研究指数函数的经验,为研究对数函数提供了知识上的积累。因此,通过我们高一数学备课组的共同研究、多次讨论、反复修改,本教学设计从特殊到一般,运用类比的思想,类比指数函数的研究方法及模式,通过画出对数函数的图像,从中直观地归纳出其性质。
2. 从课堂具体实施情况来看,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身体验方面做得比较欠缺,比如对数函数图像的画法,考虑到时间问题,没有让学生自己动手体验,而是老师代替了。其次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师生之间的互动还需加强,课堂气氛还不够活跃。
3. 总之,通过本次数学组的集体备课活动,使我们真正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在集体备课中,依据主备人的预案,大家根据自己的研究心得和教学实际经验讨论补充,集思广益,达成共识,以期达到教师参加集体备课,带着经验和问题而来,携着感悟和启发而归的目的。
刻舟求剑教学反思 篇7
作者往往根据写作意图,筛选、提取那些最能有力表现文章中心的材料,而把一些次要的场面用一句话作高度概括,留下空白让读者去作形象的填补。对此。教师要善于运用课文中的场面空白,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填补,使课文内容更生动,更形象,印入学生脑海的形象更深刻,记忆更牢固。
如《刻舟求剑》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那个丢剑人说等船__了岸,他要从在船舷上所作的记号那儿跳下江去捞剑。他在船__岸后也一定会跳下江去捞剑。利用那个人捞不到剑的有趣场面在学生脑海里的形象空白,教学中可设计说写练习:①船__岸后,那个人怎样跳下江去捞剑的?怎样捞?②他没捞到剑神情怎样?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③岸上看他捞剑的人会有什么神情、举动、议论?这一填补,不仅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形象性,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含意的领悟,还训练了表达能力。
刻舟求剑教学反思 篇8
《家》是《北师大语文》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是一首儿童诗,主题单纯,内容浅显,语言凝练,韵律和谐,富有儿童情趣,贴近儿童的生活,很受儿童的喜爱。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们应把握儿童诗的特点,并以读贯穿始终,注重学生个性的感知、联想、体验等心理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此发展学生语言,启迪他们的智慧,让他们的心灵和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通过此次学校的教学活动月点菜课的活动,从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两方面来看,《家》一文的教学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 教学过程中体现了低段阅读教学中对“随文识字”的关注,以及针对一年级孩子的习惯养成训练的研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着力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充分关注学生生命发展,弘扬每个学生的个性,在读中激趣,在演中理解,在合作中交流,在模拟表演中提高,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激发兴趣,授之以渔
在课文导入阶段,我是这样设计的:
以图画导入,激发兴趣(课前在黑板上简笔画出诗歌意境)
1.老师带来了一些朋友,想认识他们吗? 出示白云、小鸟、鱼儿、种子图及词卡,引导识字读词。(“鸟”注意别忘了其中的点,“鱼儿、种子”注意轻声。)
2.这些小家伙很调皮,偷偷跑出来玩却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你能帮它们找到家吗?学生上前贴画。
3.学生看图用句式“(什么)是(谁)的家”说一说。(出示句卡,学生练说时相应出示蓝天、树林、小河、泥土)
随语境重点识字“树林”(有很多树木,所以都有个“木”字旁)
“小河”(小河里流淌着水,和水有关,所以有“氵”)
4. 师小结:说得真好,其实,把你们说的话写下来,就是一首很美的小诗。(出示课题)
教学刚开始,首先出示白云、小鸟、鱼儿、种子图让学生认一认。一方面激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以图为凭借认识相应的四个词,为识字创设具体的语境,有别于枯燥、简单的生硬识字。为小伙伴找家,学生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完成贴图,并以此为契机运用句式“( )是( )的家”练习说话。学生在饶有兴趣中完成了从识字、认词到说句,既遵循了认知规律,又让学生学得主动。
二、体验阅读,读中见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赞可夫也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让学生自由选读便是“触及精神需要”的最好方式。教学《家》一课,结合诗歌短小精悍这一特点,我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朗读。在读中一遍遍与生字词打交道,扫清了识字障碍,同时,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学生这时的读必定是从内心体验出发,结合生活经验,展开丰富想像,从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教师在学生自读自悟时稍作点拨,旨在再现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促使其对语言有细腻地感悟。结合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脑海中浮想与词语相关的清晰具体的形象“蓝天万里,白云朵朵;树林里小鸟在欢唱;清清的河水中,鱼儿自由自在地游;嫩绿的芽破土而出,迎着和风微笑……”
刻舟求剑教学反思 篇9
1、以画见悟,画出情趣
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直观性强,中年级学生尤其如此。于是,我课前设计了让学生给翠鸟上色和课上介绍翠鸟外形的教学环节。其意义有三:一是可以检查学生是不是准确地理解了这段外形描写,头脑中是否形成清晰的翠鸟形象;二是这样做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三是训练说的能力。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给翠鸟上色是手段,按顺序、有感情生动描述翠鸟的外形特点则是目的。
2、扣读导悟,读出情趣
如果说兴趣是语文教学的敲门砖,情趣则是语文教学的精神催化剂。在教学翠鸟等鱼、捕鱼的部分,我以“谁有勇气也来读读这两段”调动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读的过程中以“听你读,我怎么感觉不出翠鸟飞得快?”“同学们自己小声练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体会‘清脆’、‘疾飞’、‘一眨眼’、‘轻轻地停’、‘一动不动’,看应如何读出变化。”“我们进行男女生比赛读”。最后一自然段的“我听你读不像老渔翁,像二三十岁的打鱼的人。”“下面听别人读读,猜猜这个老渔翁有多大岁数。”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点出学生读书的不足,引导学生读中感悟。
刻舟求剑教学反思 篇10
《窃读记》是五年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我爱阅读”,教育学生要热爱阅读,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学会思考,而且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画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对读书的喜爱和渴望。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大意,然后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作者窃读感受的一个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慈味。”之后,围绕这一个句子展开学习,如“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我的惧怕与快乐?”让学生充分读书,抓住文中极为传神的动作和心理描述,让学生充分体会作者对读书的喜爱。再利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理解。学生学得比较简单。
但就像我上课经常出现的问题一样:总是在计划的课时之内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对于此类问题,在新课改后愈加明显。我经常为此事烦恼,更是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我自己觉得出现此现象,主要还是自己作为指导者,这个“导”的功底不够,上课不能更好地发挥主导,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怎样样地做到收放自如,游刃有余,自己的潜力还不是很强,驾驭教材,驾驭课堂潜力有限。究其原因,还是自己的文化功底太薄,不能满足新课程下的课堂要求。所以,没办法,只有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
刻舟求剑教学反思 篇11
听了钱老师的《埃及的金字塔》,受益颇丰。她那紧凑的课堂节奏,扎实的教学,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她在教学第三小节时,每字每句都落到实处,把金字塔的宏伟、精巧一一展现在学生眼前,并渗透了说明方法的教学。
由于自己接下来也上这一课,就学着上了。但是,上下来的结果却是大相径庭。
首先,是时间上来不及。尽管我课前有思想准备,我的课堂节奏没有这么快,而且学生没有预习,可能会有些问题。但最后上下来,第三小节根本就来不及讲。那就放到下节课吧。
第二课时,我基本采用的钱老师的上法。学生也能找到金字塔的高和大,石块的多和重,并通过朗读去深入体会。在讲到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时,学生的问题比较多,像有东方明珠塔和金茂大厦高吗?一个车皮是多少?和前面的数字好像对不起来……耽误了一点时间。随后,把高、大、石块多、重用一个词概括起来怎么说,学生很快能说出宏伟,因为一开始就有人提到这个词。学习精巧部分,就不是那么顺利。学生读到下面一段话时,问他们从中感受到什么,有的说金字塔坚固,有的说很难建造,有的说很大……在一番引导之后,才有人找到精巧一词。为了加深理解,我有反过来问他们,从那些地方可以感受到它的精巧呢?学生找到“磨得很平整”“砌合得很紧密”“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等词句来理解。这里,重点让学生了解“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是最能形象说明金字塔的精巧的,这也是说明方法的一种——形象描述。最后,再总结一下金字塔的特点——宏伟而又精巧。
自己觉得是很卖力地上完了课,然而,在批阅了学生的课堂作业后,却发现课堂效率是如此低。作业中出现的练习,都是课上反复强调的内容,可结果……最让人无法相信的是,“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最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说明了什么,竟填的是“宏伟”,而金字塔的特点是什么两空,填的是“大、高”或“高、宏伟”“大、宏伟”都有,说明他们对其中的从属关系根本就没有搞清。后来,只好把作业发还,把几道题重讲一遍。这样,到后来,还是有几个人没搞清楚。
分析一下原因,我们的语文作业似乎总存在这样的问题:习题内容上课时都涉及过的,问问答答,都渗透在里面了。可到了作业本上,很多人都不会做了,回想不起来到底是哪个内容了,就张冠李戴一番。还有,就是自己的课堂,总感觉热闹有余,却不够扎实。看上去说的人挺多的,但能静下来深入思考的不多。尤其是几个发言积极的,想到什么就喊出来了,其他同学也就懒得再想。如此一来,那些不动脑筋的人更不动脑筋了,有时连听到哪里都不知道。而那些所谓的好学生,因为急于表现自己,也没有好好思考,总体也得不到提高。看来,改变这样的课堂现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刻舟求剑教学反思 篇12
《活化石》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八单元第33课,本课教材是以爱科学为专题编排的。《活化石》一课介绍了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三种幸存的珍稀生物,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学生们学得非常轻松。在课前,我先介绍一点有关化石及活化石的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布置学生回去收集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收集什么,范围我不加限制,可以是这课里面介绍的三种活化石: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可以是其他的珍稀动、植物,也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但对收集的资料要求进行整理,能流利地给同学作介绍。在课堂上,我安排学生进行自主交流,交流他们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个个都争着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给同学听。在学习课文时,我也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在三种活化石中,让他们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进行自学,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又让学生在听别人介绍时,保持对还没重点学习的一种活化石的好奇心。在学习时,我还注意到了学生有个别差异性,让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多选择一种甚至三种活化石都作介绍,没那么强能力的学生可以只读读自己学会的生字,或读读音会读的句子。如果在小组中,几个同学都喜欢同一种活化石,也可以几个同学都各自说说,自己对所喜欢的活化石的认识。这样,既照顾了后进生,也可以让尖子生吃得饱。调动起全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通过独学、群学,学生对三种活化石已经很熟悉了,我又要求学生补充介绍收集到的这三种活化石其他相关资料和其他活化石资料,这样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用第一人称“我”有序介绍一种自己喜欢的活化石,学生们兴趣盎然,创作出了一篇篇有趣的介绍活化石的小作文,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整合资料的过程,既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又训练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达到了高效教学的目的。
刻舟求剑教学反思 篇13
《一株紫丁香》这篇课文,文辞非常优美,作者创设了一个美好意境。是一篇非常好的指导朗读的文章。
文章开头:几个小伙伴踮起脚尖走到老师窗前,种下了一株紫丁香。芳香四溢的淡紫色小花布满全株。那就是一张张学生的笑脸在向学生致意。一阵微风吹来,伴随着浓浓的花香,同学们真诚的爱送进了老师的心田。刚刚开始读的时候,孩子们找不到自己的感觉,读得平淡乏味。我在想,怎样调动起孩子们的情感勃发呢?于是我开始抓住我们平时的点滴小事,讲述我们师生之间的关怀爱护。因为是寄宿生,孩子们对老师的感情是很深厚的。经过师生之间的互相回忆,情感基调马上就出来了,感情铺垫也已经完成。因此,朗读表现也就自然而然成了一个突破口。
这时,我把背景音乐——钢琴曲《秋日私语》缓缓调高,再进行一次范读。整个教室弥漫在师生的款款深情中,沉浸在柔美的钢琴曲声中。这样孩子们的情绪调动起来了,从他们稚嫩的童声中,我听出对老师的热爱真情。读得那么投入,读得廖英、罗冠羽等几个小朋友都流泪了。
读着这首清新活泼的小诗,我们觉得心里很甜很甜。这样的诗情画意滋润着我们的心。这炽热的童心,将激励着我们把这绿叶和花香的情谊,化成无尽的关爱送给天真可爱的孩子们。
刻舟求剑教学反思 篇14
本学期第六周我参加了片区优质课比赛,教学的内容是八年级第11课《北伐战争》,根据《能力要点标准》中的要点,我进行了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学习,使了解和掌握黄埔军校的创建、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战场的主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利用《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说明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和进军路线,分析总结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读图识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并认识到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斗争,它的胜利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
教学重点是: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教学难点是: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这节课,我的设计思路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利用导学引领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学来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刻舟求剑教学反思 篇15
《永远的白衣战士》是篇新课文,而这个单元的四篇文章其实就有三篇是新的。非典型肺炎老师们都不会忘记,四年级的孩子应该说也不会忘记,因为那次两个月的战争太可怕了,那场战争全国人民都动起来……
白衣战士叶欣的事,对于我们老师来说不陌生,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早已经忘记,甚至是不知道。今年好多报刊在讨论教材选文问题,金庸的小说、刘翔进入教材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反思,反对的人非常多,其实苏教版在这方面做的非常好,苏教版是先行动再说话。其实印象非常深刻,叶欣的事迹全国人民知道后,以凤凰语文中就有许多网友转载了许多文章,并有老师说应该把这一内容放入教材,这种放入教材的呼声当时还是非常强烈的,应该说苏教版主编把叶欣选进来与凤凰语文当时的讨论还是有关的。事实上,如果老师能够活用教材的话,当时就可以教。但事实上我们许多老师没有这么做。研究这种现象,我为中国教育中的这种现象起名为“资源信息冷漠症”。非典的时候已经 过去了,现在才学虽然时代性还是很强,但现在的学远远感不上当时那种气氛。
非典宣布结束后,很快国家搞了个表彰会,叶欣就是被表彰的,在表彰会上,中央电视台现场转播了她的动人事迹,我们还知道叶欣获得了白衣天使南丁格尔奖,后来围绕叶欣的事迹还创作了一部电视剧,再后来,广东还专门给她建立一个纪念馆……想到这一些,我觉得引领学生学这篇文章教学方法其实非常简单,那就是让学生自由阅读,到叶欣网站中自由阅读。
自由阅读,其实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占有信息,这对于更好的理解这篇文章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这一课的教学,最好的方法就把学生带到网络室,搜索叶欣的信息,然后引导他们直接走进叶欣纪念馆,一字一字认真地阅读这里面的每一个内容。
有了上面的阅读,在来学这篇纪实文学就简单了,就会更有情了,就能更好的理解这篇文章了。就能用上自己的话解释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着“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就能明白这位英雄真的了不起。当时,我们有多少人被感动,今天同样会有更多的人被感动。
学到这一步,应该说学生得到了许多,下一步怎么办?其实这正是水到渠成之时,我们应该让学生拿起笔来写叶欣,写心中的这位白衣天使,在网上给她送上鲜花,送上一文祝福。激励学生写着,并且打印出来,然后把自己选的花与自己写的文章一起贴在网站上,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
爱这位天使英雄,我认为这种方法最好。
刻舟求剑教学反思 篇16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事理说明文。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设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2.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并且采用导学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从实际上课情况来看,我觉得《生物入侵者》这一课合理之处有:
一、新课标多处提到“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本课正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的好课文。新课标也强调学习生活中“合作、探究”,本课正可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我尝试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我在“体验反思”环节中设置了以下三个思考题:1.通过自学你还知道哪些“生物入侵者”?2.我们该怎么做?3人与自然如何相处?合作学习的方式是班上同学组成10个学习小组,相互协作,合理分工,共同完成这项学习任务。这种学习方式既可以使我们获得丰富的学习材料,又可以吸取他人良好的学习方法。通过这一环节,也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在教学时,我从介绍水葫芦,特别介绍它的危害。由学生根据事例给“生物入侵者”定义入手,学生初读课文积累词语并了解文章大意。然后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读出课文介绍生物入侵者哪几方面的知识。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并通过此环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环保意识。
授课后,我认为此堂课基本实现了预定的学习目标,学生参与面较广,调动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气氛轻松、民主、主谐。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在学习课文内容时,让学生把三、四自然段连读后再分析生物入侵者的危害会更好;由于时间较紧张,一些环节处理不够到位;分析说明顺序时,品味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在课堂上时间紧张,我想充分利用好时间,教学效果会更好些。
三、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由于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多次接触说明文,对说明文的特质有了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不是告诉学生们,这节课我要教给你们什么,而是让学生自己思索,这篇课文我可以学到什么。并在课堂开展模拟焦点访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更加生动,又很好锻炼学生素质。
当然,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在感觉有些值得肯定的同时,也有不少遗憾:
一、由于时间关系,课堂上容量很大,但无形中也产生了脚步匆匆地感觉,像体验反思部分,假如时间允许,同学们的讨论可以更充分些,另外我还准备了让学生说说在我们身边还有那些生物入侵者?写成一篇小报告,这个教学环节没有实现,到下一节课时才补上的。
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很差。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问题或表达看法时,出现无法用准确的语言进行描绘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对生物入侵者缺乏了解,二是学生语言比较苍白。这也是今后教学应该努力的方向。
三、教学设计与学生的表现和理想相距仍有一段距离,自己期待的高潮和精彩往往难以出现,这说明教师自身应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机智。
总之,联系《生物入侵者》这篇课文的教学,学生面对这篇课文只是一个文本,其意义是多样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从继承性学习转向到创新性学习,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出发去实现与文本的视角融合,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从而激发创新欲望。我真心地希望经过探究和剖析,发现不足,并在日后的教学中使自己更上一层楼。
刻舟求剑教学反思 篇17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们在争论中往往比单独地思考更能发挥创造性。在教《小松鼠找花生果》时,同学们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
1,小松鼠为什么要找花生果2,小松鼠在哪里找花生果3,小松鼠怎样找花生果4,小松鼠有没有找到花生果
前几个问题学生通过朗读很快找到了答案,惟独最后一题学生意见不统一,有的说小松鼠找到了花生果,还有的说小松鼠没有找到花生果。在两种意见争执不下的情况,我不是简单地给予评判,而是采用辩论赛的形式,既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引导学生朝着有序有利的方向发展,调动了学生的有效参与。
辩论中,学生有的忙于看书,找句子,读课文,在读中揣摩,探究,寻找答案,提炼出自己所需的论点;有的睁大眼睛盯着对方的发言,随时准备反驳,一组同学说我读到"可是,直到金色的小花都落光了,也没找到一个花生果"。来断定小松鼠没有找到花生果;可另一组同学说,小松鼠只是暂时没有找到花生果,但是蚯蚓已经告诉小松鼠花生果长在泥土里了,等到秋天,花生果成熟了,挖出来就一定能找到花生果。学生在辩论中,不断向对方质疑,在相互质疑中,学生调动一切学习因素,启用自身的一些学习潜能,使自己的认识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在辩论中,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对他人的见解进行评价和补充,这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敏感的捕捉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最后大家达成了共识:小松鼠能找到花生果。
刻舟求剑教学反思 篇18
1、教学中突出以读代讲的特点。文言文和现代文一样,要坚持以读为主,重在感悟,尤其是课文中提供了译文,对照译文学生学习起来并不困难。在教学中,我把朗读训练贯穿始终。初读达到正确流利,精读着眼品析体会,熟读力求感情到位。在重点词句处则细细品读,并教给朗读技巧,乃至最后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2、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通过预习和听教师的 泛读解决准确朗读文言文的问题,再结合译文和工具书理解文中重点字的意思,进而尝试理解句子的意思,最后试着将整个故事连成一段通顺的话。
3、我认为教学寓言时,总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当学生能自己的话讲出寓言故事的内容,讲故事中揭示的道理,教师会以为他们已经理解的很好了,可是,结合生活实际距离,谈感受时,却常常说的那么牵强。他们并不是不理解故事的寓言,而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经历太少,而难以恰当地表达相对应的实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尽量营造宽松、平等、和谐、激励的教学氛围,做到把激励带进课堂,多用激励性语言,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起学生的兴趣。
刻舟求剑教学反思 篇19
这是一首由四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儿童歌曲,曲调富有浓郁的民歌风格,旋律欢快、活泼,歌词生动,富有童趣,抒发了在温馨家庭中孩子甜美生活的欢乐心情。第二乐句在第一乐句上进行了上移五度的旋律摸进,病分别运用了富有弹性的顿音演唱效果,欢快的情绪,即刻在我们面前浮现出一个长有小酒窝、甜美欢笑的可爱儿童的形象。第三乐句出现了八分休止符和带装饰音的相间的间奏,在形象与情绪上更显天真活泼,“爸爸也喝”、“妈妈也喝”真实地表达了孩子对父母给予自己的爱而掩饰不住内心喜悦心情的流露。歌曲的结束句重复了第四乐句,在尾音上以高八度出现,使全曲在舒心欢笑的歌声中结束。
这节课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学会歌曲《小酒窝》,本来主题童年就和小酒窝有些联系,我就根据教材从幸福的童年引出可爱的小酒窝。并且把歌曲想象成一组解读幸福的密码。当我说同学们的幸福都住在酒窝里时,他们都笑了,还互相指点着看,课堂氛围就一下子活泼了。
在初步接触这首歌曲的时候,我对里面 “左边一个,右边一个,成天价笑呵呵咿呀咿子喂。”的这句歌词特别喜欢,我们 每个人都有小酒窝,也同样是左边一个,右边一个,所以在教唱本首歌曲的时候我遵循新课标的理念以生为本,观察每个学生,把他们的小酒窝个个指出给同学们看,并告诉大家这是一个很自然的生理现象,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漂亮的小酒窝,而且小酒窝的大小也不一样。
同学们找了好多个人上台展示她们的小酒窝,呵呵!挺漂亮的酒窝。也为我们学习这首歌曲奠定了基础,起码孩子们知道了用什么感情去演唱,在接下来的学习歌曲中,孩子们表现的很积极,很快这首歌曲就已经掌握,都在迫不及待的等着回家炫耀自己的小酒窝呢!唯一不好的是我没有照顾好没有小酒窝的孩子,以后的注意了!
音乐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他们对美的感觉。所以在设计教案的时候,我总是尽力想让学生学得快乐些。
现在的三年级没学过谱子,所以他们要学唱一首歌还是有一定困难的。这时就是老师的教学方法在起作用了。 如:这首歌的开头两句是一个同旋律的级进,我就采用听一听,找区别的方法,让学生在无形之中熟悉歌曲的旋律。并且把歌曲中的注意点难点都放在里面,学生再唱时就不会犯这一类的毛病了。
现在缺乏经验和这方面的见识是我最大的问题,有时课堂应急不够机灵,出现无法自然衔接的现象,这些都有待我今后在工作中不断努力,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思想,积极探索,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
刻舟求剑教学反思 篇20
我所执教的《乌塔》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写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个人游欧洲的故事,表现了这个少年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学这篇课文目的一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世界上其它国家儿童的成长经历,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培养学生阅读有主见的见解,并愿意与大家交流阅读感受。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目的,设计的几个环节来达到教学目的的效果比较成功:
1、自读自悟,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研读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成长故事,从头至尾只字未提对小姑娘的评价,因此需要学生研读课文。从故事中去体会小姑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设计了替小姑娘的老师用中文给小姑娘打个来中国学习转学评语的情节,激发学生从课文中的小姑娘的行为、语言中去体会小姑娘的特点。
学生兴趣很大,当了一回老师给学生评语,听课的老师也反映这情节设计是本堂课一个亮点。
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主见的见解,并愿意与大家交流阅读感受,设计了一个小小辩论:一个未成年孩子该不该独自远行?这一个环节意在检查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程度,和交流阅读后主观的见解。
(当时一节课容量太大,讨论不是很成功,只有三个同学发了言,但第二节课继续时,课堂生成特别活跃,正反方同学唇枪舌战辩驳得有理有据,特别当大部分同学提出不安全,万一被人绑架了怎么办?每人都有智斗的方法去对付。最后周滢琰同学一句话切中要害,欧洲是一个文明的地方,不会出现上述担心的情况,博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
4、设计回答校长的一个问题,使中国的小学生树立了自信,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中外儿童各有所长,也各有差异。
5、最后作业拓展题: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听听家长成熟的见解,以便增长知识,使自己更加成熟。
不足的地方有:
⑴独立阅读课文,研究课文时要不读全文,可读重点段来理解,以免占有课堂时间。
⑵学生质疑的词语放在后面的研读课文中去理解。
⑶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多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读去悟。
刻舟求剑教学反思 篇21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内容,更要关注文章是怎样表达的。在阅读教学中笔者认为应将引导阅读、诱发感悟和指导练习这三项阅读教学策略结合起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强调以读为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朗读、讨论、交流的过程其实就是表达感受、互相启发、丰富课堂、丰富文本、丰富自己内心世界的过程。
整节课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关注文章内容和关注文章细节表达。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 白木子 - 白木子小屋在“关注文章内容”教学部分,我首先设计“课文围绕《青年近卫军》写了哪些事?”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给学生搭起了一个整体框架印象。接着出示了检查预习,既可以考察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又包含生字词语教学,其内容还是整篇文章的大意,再次强化了 读者对文本的关注,更是为关注细节表达悄悄做了铺垫。在理解词语上我力求方法多样,有抓关键词义,有联系生活实际的,有通过做动作理解的,有换词比较的,应该是有效而扎实的。
刻舟求剑教学反思 篇22
1、aoe
aoe的教学,这是汉语拼音单韵母教学的起始课。对于已经上过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来说,这些拼音他们都已经会读了,因此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
在aoe的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掌握知识,教学主要显示几个特点:
1、利用故事,创设情境
从图入手,我先把aoe情境故事放给孩子们听,让他们自己发现故事中出现的拼音宝宝。而后在根据课本上的图让孩子们对这三个单韵母有所认知。如,第一幅图:小女孩张大嘴巴发出的声音就是字母“a”的音。张大嘴发“a”要响亮。这样初入学的儿童易于接受,知识给的很自然,重点观察小女孩的头,以配合字母“a”的字形记忆。
2、借助儿歌,识记字形
儿歌由于其琅琅上口,通俗易懂的特点而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在教学中,我们紧紧抓住这一特点,把大量的儿歌引入课堂,使儿歌成为提高汉语拼音教学效果的一条有效途径。例如,在学习“ɑoe”时,教学朗读儿歌:“嘴巴张大ɑɑɑ,嘴巴圆圆ooo,嘴巴扁扁eee。”
3、联系实际,掌握四声
抽象、死板地给学生讲,什么是四声,学生很难理解,就算老师反复示范四声的朗读,效果也不会很好。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故事正好是学生最喜欢,最愿意接受的方式。我觉得课本中的图画很直观,一方面是汽车的行驶路线,像四声的形状,学生一目了然,一下子就能把四声记住,同时,我边讲还边让学生比划四个过程(四声),不知不觉中,学生就掌握了四声的写法。另一方面,我和学生简单地分析了汽车行驶过程中所花费的力气,目的也是为了渗透四声的发音方法。所以,我试着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读四声。
刻舟求剑教学反思 篇23
一年级学生对生活当中的一些事物比较感兴趣,也比较熟悉,为了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导入课题的时候就播放一段下雨的声音来引出课题,课题《雨点儿》中的儿化音是教学中的难点,我在指名学生朗读后发现问题,于是提醒学生注意有个“儿”,但是学生仍不能读好这个儿化音,于是我就进行了示范读,让学生听我读然后再让学生读,有个别学生会读,在一次次的示范下学生逐渐能读好这个儿化音,但是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出现了这个儿化音,学生却读不好这个儿化音,特别是放到句子中,总有一些学生会读错。我又进行了示范,但是这次的效果不太明显。在句子中的儿化音学生总是不能适应,因此在读句子的时候还有许多学生没有读准。
经过半个多学期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些简单的生字学习的方法,因此在学习生字的时候,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并将生字圈出来,然后让学生自由读生字,自己学习生字(可以说说生字的拼音、偏旁、组词等。)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自主能力,让学生在碰到生字的时候可以知道认识这个生字的一些方法。接着我将生字出示,先指导学生学习生字,如:“数、清、方”提醒学生正音,“飘、落”指导学生记字形。有一些学生还主动介绍了他们认字的方法:“门加口就是问。还有在出示生字后再出示搭配的词语,柚子到词的学习,这样能提高学生识字的能力,为学生自主识字打下坚实的基础。
刻舟求剑教学反思 篇24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小,刚从家庭走向新环境,对绘画几乎是一无所知,发展水平只是一个“涂鸦期”。比如,我在第三周上的“神奇的笔”(绘画)一课时,让幼儿为一只气球涂色,开始时大家兴趣都很高,但是由于他们不清楚应该如何涂色,虽然老师示范过,但他们不懂得如何运用色彩,有的用各种颜色在气球上东一根、西一根画,有的索性画在气球外面……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老师千万不能急于求成,不必强调幼儿画的好不好、像不像。
这样会让他们失去绘画的兴趣和热情。我们应该去引导、呵护和培养他们。比如给气球涂色时,小朋友常常把颜色涂到轮廓外面去,这时候老师应该引导孩子尽量注意不要涂到气球的外面去,因为不小心涂到外面去了,气球就会“嘭”的一声爆掉了。这样说小朋友都开心的笑了。在涂色的时候都格外的小心了。所以我觉得老师在培养幼儿绘画时,首先要从兴趣出发,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然后再教育指导他们该怎样画才会更好看。
刻舟求剑教学反思 篇25
得:(1)通过模仿举例,渗透等量代换的数学方法。
学生根据模仿,学会了根据结果相等,将两个算式写成恒等的方法,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知识,其实也就是在经历等量代换的过程。而这一数学方法对接下来要学习其它各种运算定律,及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运算,列方程解应用题等都十分重要。
(2) 通过对大量数学事实的对比,发现其中的规律,学习不完全归纳发。
学生在独立举例后,在全班范围内交流发现的规律,得出结论:不管两个加数的位置怎么交换,它们的和都不会改变。师引导:同学们所举的所有例子都能写出这样的结论,可见我们的四则运算中有一个规律,谁能把这个规律准确地概括一下?……从个别到一般,把对特例的发现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和性质,这就是小学阶段的“不完全归纳法”,让学生经历这一归纳过程,体验结论的科学性。
失: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就是对处理“用字母表示定律”这一环节有些不足。在学生例举字母表示定律后总结出用a+b=b+a公式来表示定律后,没有进一步拓展,如问:三个数可以怎样表示呢?这个规律还适用吗?这样环节设计,会让学生对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更为熟悉,从而培养数学思想,更能强化目标。
在今后的数学中,注意强化本节课的重难点,并针对重难点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与拓展,尤其对稍差的学生更应该重复强化,尽量让每一个孩子都学会。
刻舟求剑教学反思 篇26
《静夜思》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写的,学生在幼儿园时就能背诵自如,也都知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意思,更能明白诗中所隐含的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对于李白学生也不陌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就学过写李白的课文:铁棒磨成针》。所以一上课当我刚揭示课题时,学生就在下面说开了,有的甚至就背诵起了《静夜思》,看到这种情况,我停止了原先的教学安排,而是话题一转,问学生:"你能站起来背背你所知道的古诗吗"这下教室里可热闹了,学生纷纷举手,都想站起来一背方休,但请了几个同学后,我发现他们背的都是课文中学过的古诗,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又微笑着问学生:"你能背诵一些老师没有介绍过,你也没有从课文中学过的古诗吗"这下举起的小手减少了一些,但仍有很多学生抢着要背,一时间,教室里简直成了吟诗诵诗的地方,很多同学站起来背了一些其他同学没读过,背过的诗,看到听的学生的情形,我又提高了要求,"小朋友真能干,记住的古诗真多,那谁有本事把你背诵的古诗的意思讲解给大家听呢"这下无疑在教室里扔下了一个重磅***,一时间教室了静了很多,但不一会,就有学生蠢蠢欲动了,先后有学生站起来了背诵,讲解了《春晓》,《锄禾》,《静夜思》等,但仍局限与书本中学过的诗句,其中沈思言同学站起来了背诵了一首同学们都没有听过的诗经上的诗篇,但解释不出来,只能照着所有的课外书念,因为有些字不认识,再加上不理解,所以解释的让人一头雾水,连我都听着累,何况学生呢!针对这样的情况,联系到平时不主动去看课外书的情况,我问学生:"这个时候,你最想的是什么"学生纷纷表示"以后回家都看点书本以外的知识,增加自己的知识量,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那么下次就可以在课堂上侃侃而谈了。"我想此时的教育可能比平时空洞的说教,空洞的要他们看半小时课外书的魅力更足,效果更佳。
接下来,我就针对学生的情况让学生自由地读〈静夜思〉,看着学生摇头晃脑的诵读着诗句,听着学生琅琅地朗读,我想诗句的意思学生都懂,要不要再按照事先备好的课讲解呢最后我决定屏弃教案上的东西,让学生在找朋友说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安排学生自己找朋友,准备表演《静夜思》,事先我作了说明怎么表演,一组三人,一人背诵古诗,一人在旁边讲解,还有一人表演诗人李白的情况。如在一生摇头晃脑的诵读中,负责解释诗句意思的同学在边上开始合着节拍一句一句的解释,而此时李白也在台上表演开了,一会举头望明月,一会低头思故乡等等。学生准备时的热情空前高涨,人人都积极参与,出谋划策,真正实现了新课程的学生主动参与,把课堂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刻舟求剑教学反思 篇27
《爱什么颜色》是北师大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主题课文,是一首小诗。诗歌语言简练,相同的结构段式勾勒了三幅绚丽的色彩画面,抒发了作者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己理想的追求。
教学这课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理解课文。通过师生接读、男女分读、同桌互读,小组比赛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使孩子们在朗读的过程中,理解了“我的心”,明白了“我的梦”,知道了“我的理想”。同时也在朗读中无痕地记忆了诗歌。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受知识经验情感等因素的局限,又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所以,模仿是他们的一种心理需要,也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之一。在学完诗歌后,我还让学生自由地讨论交流自己喜爱的颜色及原因。在学生畅所欲言中相应指导,为读写小诗做好铺垫。在学生理解、体会诗歌内容意境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仿造本课诗歌再编一段。我指导学生在充分想象,充分“说”的基础上再去“写”,并指导学生选择有意义的、鲜活的事物去描绘。虽然学生的思维局限在“金黄”,“白色”,“粉色”,“黑色”几种颜色中,但发言充满童趣和想象力,一首首充满童真童趣的小诗便诞生了。
我喜欢洁白的颜色,
因为——云朵是洁白的,
鸽子是洁白的,
将来,我要当一名医生,
为病人解除痛苦,
我穿的那身神圣的衣裳
也是洁白的。
我爱洁白的颜色,
因为——白云是洁白的,
雪花是洁白的,
我生活在农村,
我的心灵也是洁白的。
黒格尔曾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想象,能使眼前的形象得到延伸、充实、丰富,是一种生动的审美再创造。语文是科学的,是学生的思维之剑,那么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想象,无疑是培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让学生仿编小诗,既让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发挥,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不同形式的仿写,可以让学生领悟到许多实用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丰富学生的语言,为他们今后的构思提供材料和模式,从而打下比较扎实的写作基础。
刻舟求剑教学反思 篇28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山行》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数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3、4为技能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山行》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杜牧(著名诗人,最擅长写景),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五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斜”用“简笔画演示”法。
“寒山”用老师“介绍”法。
再幻灯出示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挂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两种方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⑴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夫读。(确定基调)
⑵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第六步: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刻舟求剑教学反思 篇29
本次体育课我安排的内容是蹲踞式起跑和小推车接力赛。教师通过讲解、示范,指导学生积极的学习,所采用的引导、鼓励、表扬、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共同参与。从整体看课前的教学目标,计划、教材的选用、设计,还算比较成功。
在教学中采用教师先示范,然后让学生模仿老师的动作起跑。结果,大部分学生起跑动作很慢。只有个别学生的爆发力好一点,跑的相对来讲快一点,但也只是在那猜口令。究其原因,一是由于的动作不熟练而造成的;二是不会做专门的动作练习;然后我便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加以练习,先是两人一组相发令练习,接着三四个人一组,一人发令,其他人一起起跑,比一比看谁的起动速度快。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发现问题后,及时纠正,并让动作标准的学生到前面给同学做示范。最后我采用了蹲踞式起跑三十米练习。我发现通过小组练习使同学很快的掌握了起动腿和起动线的距离。并且起动速度也相应的有了提高。
在游戏部分教学内容的合理搭配,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在小推车游戏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不怕困难的精神,好多同学由于上肢力量的缺乏,走到一半就支撑不住了,但是他们在全组同学的鼓励下,还是咬牙坚持住了。
总之,通过本节课学生对蹲踞式起跑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基本掌握动作方法,但由于蹲踞式起跑是个技术性较难的动作,在以后还需加强练习,尤其是起动后重心提的太高还有待于改进。
在本节课中发现注重学生三基的培养很重要。
教师通过讲解、示范、指导;注重学生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让学生知道什么而且更要让他知道为什么;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基本技术、技能的学习,是直接关系到动作质量的好坏,小学体育教师的技术、技能,对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至关重,所以加强教师自身素质也不容忽视。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加强一下几点:
1教师的语言应接近学生的年龄,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要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姿态,扎实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加强组织纪律,加强课堂的组织。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不断的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
刻舟求剑教学反思 篇30
《刻舟求剑》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故事,而教材又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的,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还是先引导学生理解古文的含义。我让学生尝试在不借助译文的情况下自己试着理解,若真的有哪个句子不明白的再参考一下译文。孩子们听后马上用手把下面的译文捂住,认真地思考起来,不时有个别孩子读到不理解的地方就偷偷地看了看译文。在给足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后,我再请学生把整则寓言故事完整地描述出来,大部分孩子能较具体地表达出来。
接着我再挑出文中个别难于理解的字词让孩子们挑战,他们一下子也解释了出来。我让孩子们带着理解有停顿、有感情、有味道地读课文,有些孩子们还拿着书,摇头晃脑有模有样地读了起来。看着他们那认真劲儿,我不禁笑了起来。
理解了文言文的意思后,故事的寓意也深入浅出了。从中孩子们明白了故事讽刺了那些头脑愚蠢,不懂得灵活变通的人。许多孩子表示今后千万不能做那样的人。
最后我利用那个人捞不到剑的有趣场面在孩子脑海里填补形象空白,我让学生讨论:船上岸后,那个人怎样跳下江去捞剑的?怎样捞?他没捞到时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这一填补,不仅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形象性,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含意的领悟,还训练了表达能力。
而这节课让我感到遗憾的是有位学生提出了:如果这个人果真在掉剑后,马上跳入河中,他真能捞得到剑吗?这个是课堂很好的生成点,但由于下课时间快到了,我只能匆匆结束,让学生课后再讨论。我想下节课一定腾出时间让大家畅所欲言,让孩子们独特的思维不断碰撞出奇异的火花来!
刻舟求剑教学反思 篇31
新学年,在新接手的班级上第一课——《长江之歌》,为了能尽力上好这一课,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在上课之前作了充分的准备,认真阅读教材,上网查找各种资料。根据教材的实际着力与立足教材实际,透过诗歌高度浓缩的语言特征拓宽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将诗歌的语言与丰富的信息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感觉到乏味。为此,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思路:读题,谈话交流长江的相关信息,初读文章整体感知诗歌外在的结构,交流初读后的感受,精读时扣住“无穷的源泉”“母亲的情怀”研读教材,突破重点难点,最后适当补充其它诗歌,以求升华对文本的认识。
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感觉良好,在教学中也努力按照所设计的思路进行教学,总体教学应该是顺利的。学生对教师所补充的材料有着很浓厚的兴趣,从中反映出他们对学习的渴望。可总觉得学生在课堂不敢积极的参与,很多的时候,他们,面对教师的提问总是沉默以应答,特别是一些女同学。不知道是他们对长江的了解知之甚,还是学生对教师有陌生敢,就感觉文本与学生的距离相当的远,一部分同学对问题的理解还是相当浅层次的。出现这样的问题应该不能把这些责任都归咎与学生,还是应该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教学设计能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针对第一课所出现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加以改进,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的收获与进步。
刻舟求剑教学反思 篇32
我所执教的《刻舟求剑》是北师版第八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在设计中,各环节安排很紧凑,有浅入深,层层递进,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发言踊跃,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人”和老师一起探讨,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使其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平等的教学氛围,做到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设置关卡,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起学生的兴趣。还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先熟读译文,感知故事内容,然后结合译文理解重点字的意思,再尝试理解句子意思,直到将整个故事连成一段通顺的话。多读少讲,精心组织学生导读达标。我呢,将朗读训练贯穿始终,初读达到正确、流利;精读,着眼品析体会;熟读,力求感情到位。在品读时,教给朗读技巧,乃至最后达到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在我这堂课中还存有不足之处,在“第四关——讲故事口头改编文言文”环节所提出的要求,对于五年级的学生很容易完成,应拔高难度,课下想了想可以让学生续编故事结尾或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寓言故事编成小品表演,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学生的思维飞的更高更远。还有在教学中时间把握的不是很好,前面松,后面紧,使得拓展环节流于形式。
我相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在老师们的深入钻研下,在专家们的引领指导下,我们和孩子们一定会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