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条据书信 > 检讨书 > 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反思精选31篇正文

《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反思精选31篇》

时间:

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反思(精选31篇)

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反思 篇1

在课后交流时,杨老师一针见血的指出我活动设计的弊病——有效性,如当头棒喝把我从课堂花哨活跃的欣欣然中敲醒,我抛开之前的紧张与兴奋,忽然冷静下来拿出详案来仔细琢磨了琢磨,不禁汗颜:还原买书情景、采访阿长感受,这些环节都很精彩看上去很美,可是它们都是低效的——体会阿长的艰辛其实两三句话点拨学生就能明白,属于杨老师所说的“学生能知道的部分”,而我却花了将近五分钟去设置这样一个情境;鲁迅先生没把阿长买书的情景写出来,而是前铺垫(自己对于书的渴慕激起了阿长的好奇),后暗示、烘托(阿长嘴里的“三哼经”不就告诉我们她买书的艰难么?迅哥儿“震悚的状态”和“新的敬意”不就是对阿长的爱的体会与感激吗?)这是鲁迅先生笔力劲道之处,也是学生“不知道,需要老师引导他们知道”的地方,而我却去做口语对话交际,实在是同目标南辕北辙。

有效,是您一直所叮嘱我们所应坚持与做到的教学准则,我相信,只有做到“略去无效环节”,才能突出教学重点。我突然意识到(实在惭愧,应该更早就明白的),活动,包括一切教学设计都是一堂课外在的“形”,而教学目标、学生所得才是一堂课内在的“神”,无论“形”再华美再热闹,它终究是要处于从属地位的,是要为教学本质所服务的,只有以教学目标为基础,以突破重点为目的而进行的设计才是有效的,才能超越花哨而实现真正的精彩,才能称得上“形神兼备”的一堂课,否则只能是南辕北辙、“貌合神离”的失败。

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反思 篇2

我先从课题“第一次真好”引起,讲人生中的第一次,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在记忆中搜索自己的人生第一次。在读一读第二段,让学生去体会。接着过渡到下一个事例,学生读段落,引导学生学习积累四字词语。在引到学生读图书,再次引导学生读中体会,积累词语。顺势启发学生读中明白读书带来的好处,从读中体会“率一次”让我们的生命更精彩,在交流中让学生切实明白多进行人生的第一次的好处,那学生就会真正地去读书。

总觉得一篇课文的情感先入住学生头脑,等待时间去消化体会,反反复复,以时间和空间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启示,成为自己的东西。我想,在教学中老师也未尝不是一种体验和提高。

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反思 篇3

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勇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陶冶性情和培养意志的好教材。在整个教学中,我以“读”作为贯穿整个教学的主线。注意课外延伸。力求“读中感悟、导之以行”。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探索的空间。在教学中抓住以下两点:

一、 感悟文本,突出重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具体的表现了雪松与积雪抗争的傲然姿态。“反复的积,反复的弯,反复的落,反复的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在教学时,我以读为主线索,以读促情,以悟促读,以自读、默读、齐读以及创设情境的引读这多种形式的读,边读边想象,让学生感受到雪松与积雪抗争时的情景,使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让雪松那顽强抗争的形象清晰印入学生的脑海中。

二、导之以行,突破难点

文中的启示比较难懂,也是本课的难点,我通过以下几条途径来突破难点:首先诱导学生身临其境,与旅行者一道感同身受;其次引导学生感悟旅行者的话语,把握重点;然后通过《卧薪尝胆》这则小故事让学生具体感悟“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的含义,并留下鲜明的形象,深刻的印象;最后通过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课堂延伸体验启示,突破难点。

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反思 篇4

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时,有学生提出:“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却“入门不顾”是不是太无礼了? 我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让同学样各抒已见。

于是有同学认为元方太没礼貌,得礼不让人;有的同学认为友人错在先,元方这样做情有可原;还有的同学认为元方怒气未消,怎么可能理友人呢?

经过一番争论后,许多同学认为元方还小,只有七岁,做出这样的举动是很正常的,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他。这样,这个问题在学生的争论中有了一个合情合理的答案。

由此可见,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内涵,我们因当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鼓励学生启迪智慧,换角度,多方面去探究,去追寻与众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 案。学生的答案角度不同,可能是幼稚的、片面的,但这是他们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智慧力量探究到的不同结果。在讨论的过程中,不能一锤定音,要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只要言之有理,我们教师都应予以肯定。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学习过程。知识是靠自己在读中获得,情感要靠自己在 读中体验,理念要靠自己在读中感悟,方法要靠自己在读中掌握。在教学课文时,要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过程不能急于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悟,得到 自己独特的认识和感受。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情感体验的产生、积极人生态度的形成,都是在一定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教学中要注重过程和体验。当课程 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体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更多的是“体验课程”,是学生的自主学习。

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反思 篇5

《鲁班和橹板》讲述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创造发明家鲁班受鸭子游泳的启示而发明橹板的故事,课文叙事具体请楚,我立足于利用朗读、观察、动手操作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鲁班爱观察、勤思考、能创造的优秀品质。

一、利用插图认识橹板

认识橹板首先肯定是从课文中的插图开始的,我利用插图让学生看看橹板,而后从橹板迁移到老艄公的表情,猜猜用这样的橹板来摇船轻松吗?孩子们都可以从图上看出用橹板摇船省力多了!我就要求孩子找出课文写船走得快的句子进行朗读。

二、关键词语品读

在这之前,老艄公并没有这么轻松的,他用什么摇船呢?摇得结果与现在比一比,怎么样呢?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句子来读读。学生又进入了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我抓住“十分吃力”“满头大汗”这两个词语来体会老艄公的累。鲁班的爱动脑的习惯我是从两个词语来体会的,“盯着”“出神”通过这两个词语的表演与举例,告诉学生只有动脑筋思考才会学好知识,才会有新创造。从“出神”再引出“眼睛一亮”,让学生懂得是什么东西让鲁班有了新的想法,有了新的发明的,学生很自然就想到了是鸭子帮了鲁班的忙。

三、通过表演、化难为易

第三自然段我先用图片让学生认识鸭子的“脚蹼”,然后边说边示范鸭子脚蹼拨水的样子,接着让学生走入情境:“现在你们就是那群小鸭子,你们的手就是脚蹼,快来拨水吧!”学生用手做拨水的样子,同时提醒学生把手并起来会游得更快些(拨与划的区别),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接着提高难度,请学生带上表情,加上动作来读这一小节,一次,两次……学生的情绪高涨,在游戏中将文本的朗读提高到了一个层次。

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我接着提出鲁班设计的“橹板”是什么样子,你知道吗?学生在理解第4自然段的基础上通过读、说(先……然后……再……)做等手段认识“橹板”的样子、体验鲁班制作的过程。(鲁班看到鸭子用脚蹼拨水那么轻快,“眼睛一亮,马上找来一根粗木棍”,做橹板的过程用动画的形式放出来,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明白了橹板的制作过程。接着我又安排了让学生动手制作“橹板”。力力求通过动手让学生记忆“橹板”的形状,体会制作过程,激发学生去动手制作、创作的兴趣。我再提出鲁班为什么要把“橹板”做成这个样子。第三小节讲鸭子在水中用脚蹼拨水的样子,是鲁班发明橹板的关键之处,这里我重点抓着“拨”体会鲁班将“橹板”制作矶成鸭爪样子的原因。

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每一课时都应有写字教学,因此我在教学生字时尽量注意做到加强板书示范,端正学生的写字姿势,加强基本笔画教学,指导运笔。采取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写字的积极性。当然,在教学中仍有许多不足,今后还须多多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反思 篇6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为了能激起学生的自主读文的兴趣,教学伊始,我问学生:在这美好的秋天里,你最想送给亲爱的爸爸妈妈一幅怎样的图画?孩子们马上被激发起了兴趣,滔滔不绝的说起来。那么,现在,让我们去看一看,文中小伙伴准备送给爸爸妈妈怎样的图画?老师话锋一转,把他们的思维拉回了课文中。接着我让学生用自已喜欢的读书方法读课文,可以和同桌一起读,也可以找好伙伴商量,还可以和学习小组的同学讨论。这样,通过营造开放宽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读文,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学生有了认知的激情,就会自主参与,寻求新知,而不是被动接受灌输。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再让学生自主识字:说说自己记住了哪些字,怎样记住的。然后我学着杨昱婷老师的教学生字的方法,把字剪成桂花、苹果、梨、枫叶的形状,让学生贴到相应的位置上,这样既增加了学生识字、记字的兴趣,又增强了识字、记字的效果。

二、 美读课文,读中感悟。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教学中,我让学生自读感悟,自主地从课文中找出自已想学的内容,多读多想;自主地讨论、交流,自觉地练习运用在精读课上学会的一些读书方法探究课文,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自读自悟,主动发展。例如:读完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后,我问学生:大自然的地毯怎么画?你则呢知道?在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画一画。然后再出示这一段再读,问学生读后有什么感觉?哪儿最美?学生说:“一抹金黄最美”。“那么什么是一抹金黄呢?”学生都不理解,我又适当引导:想一想秋天的草坪是什么样子的?有的说:“是黄色的。”有的说:“是一半绿一半黄的。”我及时点拨:“一半绿一半黄的草坪就像是染上了一抹金黄。”学生在自己的发现中完全了解了“一抹金黄”的意思,根本不用老师解释。再如:你还喜欢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有的学生说喜欢星星。我知道了他不明白课文中的“星星”就是成熟的果子。我就让他读一遍:“课文中说星星在什么地方?”“果林里。”“果林里有星星吗?”“没有。“那会是什么?”“那是梨子、苹果熟了。”学生又在我的引导下明白了文中的“星星”是什么。

学习完课文内容后,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我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讨论:你喜欢秋天吗?喜欢秋天里的什么?学生兴趣盎然,都说喜欢,但却说不出秋天都有什么景色。也许现在还没有真正到秋天,学生以往没有注意观察周围世界的习惯。看来,今后要注重引导学生养成爱观察的好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的之间的互相评价还显得不够到位,如他读的声音太小,他读的缺少感情,但不会更细致的评价,以后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反思 篇7

对于本课的处理,我自己比较欣赏的地方有三个:

第一,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合作学习中自己主动去思考。在整节课中,教师点拨、总结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其余的时间都有学生来参与,所有问题都在学生主动思考、酝酿中解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 教师要将问题设计巧妙,使新旧知识发生合理而自然的联系。从学过的《从白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讲美女蛇的长妈妈引导给我买《山海经》的阿长,学生感到自然、轻松。问题的设置:从假如阿长是你的保姆,你讨厌她的哪些方面?紧接着提出从我讨厌她的事例及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可推测出阿长什么样的学识及地位?最后提出:如此没有文化的一个人,连书也分不清,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买到书之后她是怎样的心理?这些问题的设置就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三, 给学生一个主动思考,想象的空间。如在提问中;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觉得有话说,有意思。

这节课给我的影响比较深,它将给我以后的教学启迪,让我不断反思,提高,完善自己课堂教学。

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反思 篇8

《画家乡》是一篇十分能激起孩子学习欲望的课文,浩瀚的大海,美丽的山里,宽广的平原,辽阔的草原,繁华的城市,这一处处风景给了我们美的感受。在设计教案时,我特别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画家乡”是本课的课题,虽然课题比较简单明了,但存在着一个难点:什么叫做“家乡”?这个概念比较抽象模糊,一年级的孩子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安排了一个课前对话:介绍一下,你家住在哪?(元通)那么元通就是你的家乡。从而让学生明白,“家乡”这个概念,也更想了解课文内容。

2、让识字教学生动起来

作为第一课时,字词句教学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这一环节,重点学习“宽”、“虾”、“脚”、“捡”、“贝”、“壳”6个生字。学习生字时,我创设过关游戏,以涛涛为我们出了一道难题为由,让学生先读准字音,了解生字字形、结构,再读词语。在识记生字的时候,我还请几位小老师介绍了认记生字的方法。生字教学到这只是一个开始。因为这节课重点学习6个生字,这6个生字贯穿读文,读句的各个环节。

3、感情朗读,“美”字贯穿全文

课文通过画,展现家乡的美,从而看到祖国的美。所以教学中,我从课的开始以至结束,是让学生在欣赏,游览中,激发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节课,不管是教师的语言,课件的演示,尽可能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理解了课文,学习课文。特别是“那么……那么……”这个句式的练习,学生在读中,真正的感受到了“因为有了那么海更蓝、更宽。因为有了那么,花更美,草更绿。”家乡到处洋溢着美。

有待改进的方面:

一年级的学生的特点是:集中注意的时间短,持久性较差,注意范围也有局限性。在课堂进行到快要结束时,有些学生开始注意力分散,学习状态不佳,特别在写字时学生注意力比较分散。为了抓紧时间,我没有很好地调整学生的学习情绪,这样的学习效果反而不理想。在今后我一定注意这一点,及时关注学生学习状态,及时调整。

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反思 篇9

很早就听同事上过《一株紫丁香》这篇课文,一直记忆犹新。这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优美的小诗,字里行间吐露出孩子们对老师的浓浓问候与感激,让人过目不忘。

课前,我对着自己不到两岁的小女儿读了很多遍,越读越能感觉它的美。“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悄悄地潜入老师的小院,为老师栽种丁香花”的动人形象,活脱脱跃然纸上。“踮起脚尖儿”“夜夜和你作伴”“帮你消除一天的疲劳”“满树盛开的花儿,是我们的笑脸”“休息吧”“让花香飘进你的梦里”字字句句无不表达了孩子们对老师浓浓的爱,深深的情,让人不禁觉得心里是那么的暖,那么的甜!

要想打动学生,首先得打动自己。在我饱含深情的朗读中进入了本课的学习,孩子们被深深地感染。在朗读教学指导中我紧紧扣住打动了我的这些字词让孩子们反复品读,并围绕字词让学生想象情境,如:什么是“踮起脚尖儿”?孩子们为什么要踮起脚尖儿?孩子们纷纷发言:“老师正在批改作业,他们怕打扰了老师!”“孩子们想给老师惊喜,不想被老师发现。”“院子里太安静了,已经很晚了,他们怕惊动了老师。”……孩子们在自己的理解中很自然地改用很轻缓的语气朗读第一小节,情感蕴涵其中。又如:有学生问道“什么是挂牵?”我首先回答“你呀,经常上课因为玩橡皮耽误了听课,让老师怎么能不挂牵?”顺势再问孩子们“老师还会挂牵你们什么呢?”孩子们面面相觑,互相笑笑,不少孩子不好意思的举起了手,“我下课总爱追跑打闹,还受了不少伤,李老师总是挂牵着我提醒着我。”“现在正流行红眼病,我们总不记得及时洗手,老师时刻挂牵着我们,一下课就催我们去洗手。”“我写作业总是三心二意、拖拖拉拉,不能按时完成,老师总是挂牵我,一到写作业就会站在我的旁边提醒我。”“上回我生病了,请了一个星期的假,老师很挂牵我给我打了好几个电话。”…… 想说的孩子越来越多,通过这样真实的生活情境再现,孩子们的情感一下子受到了触动,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读起来自然声情并茂。再如:在理解“让花香飘进老师的梦里”时,我启发学生想象,老师又香又甜的梦里会梦到什么?让学生体会到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表达了师生之间的互爱之情。

一堂课下来,我觉得非常的轻松,不需要过多的指导,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感悟已深深体会到了浓厚的师生情,真正做到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这堂课,也让我再一次有了深刻的感悟:只有自己吃透教材,才能发现文本中别人不能发现的东西。只有自己读好,才能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给学生以示范。以情激情,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悟及体验传导给学生。只有把学生带入教材所描写的情景时,才可能激起学生对文本的情感,学生的朗读才能有声有色。

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反思 篇10

《哥哥的心愿》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保罗在圣诞节前夜偶遇一个小男孩子,在产生了两次误会后,看到了小男孩那金子般的心灵,从而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这样一个道理。全文情节一波三折,语言朴实自然,但是又极具感染力。针对教材的这一特点,我以“自主探究”为主线,想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读书,理解课文,并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中,理解语言,探寻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最终对“给予是快乐的”这个道理得到深刻的感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突现学生阅读的自主化与个性化。

一、抓住关键,引发探究欲望

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关键是学生有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所以,在课堂开始阶段,我让学生针对文末的一句对课文起到总结作用的关键句:“从那天起,保罗真正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指导学生好好读读,引导学生对这句话提最想知道的问题:一是保罗是怎样懂得给予是快乐的?二是为什么给予是快乐的或给予是快乐的应该怎么理解?然后以这两个问题为起点,引导学生再去读书,弄清整个经过,然后再引导学生去探究为什么给予是快乐的。

二、联系语境,探究词句意蕴

由于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意义,所以,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到具体的语言,在对语言的品读中注意里面的一些关键词句,在与具体语言的对话中,探究这些词句的意蕴。如在课文第三到第五小节中,有两个近义词:“吃惊”和“惊讶”,我在课堂中就让学生反复地品读,想想这里的两个词语分别指的是什么,意在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探究意思相同的词的不同意思,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一个部分的内容。

三、设身处地,探究人物内心

“把心放到课文中去”,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其实就是让学生设身处地,带着自己敏锐的心,到文本中去走一个来回,获得身临其境的阅读感受。本文中,虽然语言虽然平淡朴实,但如果细细品味,人物美好的内心世界就能跃然纸上。如“我希望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弟弟,你等着……一样美。”等语句,我想通过学生反复品读,与课文中的小男孩一起思考,设身处地地想想小男孩的心情以及内心的一些想法,从而让学生由外在的语言探究到小男孩美好的内心世界。

四、熟读深思,探究文本内涵

由于本文思想内涵较为深刻,学生一时半会儿也不能理解“给予是快乐的”的真正含义,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弄清事情经过,理解有关语句,体会人物内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地思考:为什么说给予是快乐的?这样通过一个渐进的过程,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在头脑中得以整合,再联系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经验,深入思考,探究课文想要表达的主题,让个性化的体验在深入探究中不断升华。

五、实践运用,探究文本外延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想:除了让学生在读书中探究文本内涵以外,还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适当地让学生学会运用,学会实践,在运用和实践中扩大文本的外延。本堂课的结尾,我让学生写写自己的格言,以及让学生课后用心灵去完成一次作业,意在让学生在运用语言和生活实践中真正懂得“给予是快乐的”。

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反思 篇11

《特殊的葬礼》一课是一篇关于环境保护问题的记叙文。我抓住课文重点段落、关键词句,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创新能力。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学一开始,我播放低音量的葬礼哀乐,并在音乐中描述:“1986年9月,在拉丁美洲的巴拉那河上,巴西总统亲自主持了一次特殊的葬礼。葬礼是为一条瀑布——塞特凯达斯瀑布举行的。这是怎么回事呢?”描述将学生带入课文特定的情境,学生产生了许多疑问,如人们为什么要为一条瀑布举行葬礼?这是一条怎样的瀑布呢?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主动地探索。

二、循音入境,引导想象

课文第三自然段描写了塞特凯达斯瀑布雄伟壮观地气势。我让学生阅读时,找出文中表现瀑布雄伟气势的词语,如:“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等,之后,再让学生欣赏配乐朗诵。抽象的语言文字变得形象起来,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感受瀑布的磅礴气势。“眼前出现了一条奔流而下的瀑布”“这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呀!”……

三、图文结合,激发想象

课文第五自然段描写了即将枯竭的塞特凯达斯瀑布的形态。教学时,我要学生朗读课文,找出描写瀑布的语句:“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低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生命垂危“等词语的基础上,出示文中插图,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即将枯竭的塞特凯达斯瀑布是什么样子?假如你是慕名而来的游客,看到这样的情景会有哪些感受?你会说些什么?学生仿佛置身于瀑布前。经过一番阅读、讨论,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想象,学生将塞特凯达斯瀑布的过去和现在作了比较,深深体会到了环境污染给大自然,给人们生活环境带来的严重危害。

四、结尾质疑,引导续想

学完课文后,一个学生站起来问:“老师,葬礼是在1986年举行的,那塞特凯达斯瀑布现在怎样了呢?“问题一提出,我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想象:“同学们,你们想象一下,瀑布应该怎样呢?”学生经过思索后,有的说瀑布可能永远消失了,它只能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有的学生却说葬礼唤醒了人们,人们积极植树造林,保持水土,瀑布恢复了往昔的生机与气势。通过续想,尽管学生的答案不一,但学生进入了课文的意境,进一步增强了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意识。

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反思 篇12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时效。整堂课中,我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是通过学生自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我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上,并且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学中我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一段,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读给大家听,努力读得精彩些。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的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有兴趣。再比如:学习新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教学中,我让学生领读,我来跟读,这种角色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学生跟读的被动做法。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还体现在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基础上。语文课上的训练不能只面向个别尖子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这堂课中教师设计了一道填空题: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潮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地,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这道题我是经过精心准备的,它既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又能让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填出不同的答案,学习了知识,培养了能力,体现出面向全体的思想。

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反思 篇13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我精心设计了用于上课的课件,尽力使平时不敢举手的孩子都积极参与到朗读学习中来。事实证明,这节课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习效果都非常不错。下面就本节课的教学做一下总结:

一、识字教学

导入时先让孩子回忆与父母在一起最开心的事,体会家的温暖和快乐,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初读课文之后,我先从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入手,看看学生字音读得是否准确,再从句子中脱离出生词,让学生认读,先让独立练习,再指名带读。在这里面我重点处理了一类字“云”和“子”。“云”在读完词后,让学生尝试组词,学生的思路还是比较开阔的,有的组“云朵”、“彩云”,还有的想到了“乌云”。“子”我重点是通过“种子”和“孩子”来认识“子”在独立念时读三声,而在这两个词中读轻声,老师指导读词,轻声读得短而轻。紧接着让学生说说知道哪些植物的种子,而种子是如何生长发芽的,学生没有太多的亲身经历,所以老师通过讲授,让学生理解“泥土是种子的家”这句话,学生练习朗读这句话,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最后再将词语打乱顺序进行开火车练习。

低年级词语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但学习不能脱离句子,脱离语境,只有在语境中学习才能理解和学会运用。

二、品读文本

本课全文共6句,1至4句按从上到下分别指出“蓝天、树林、小河、泥土”是“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家。第5句指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家。第6句是总结,又是升华,告诉我们世界上万物虽然都有自己的家,但都生活在地球的怀抱里,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我的设计思路是按照“引学第1行——自学2—4行——共同体会第5、6行”为主线,以读为主,配以精美的课件把课文内容变得更直观,边读边展开想象,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

在学习第一句时,先引导学生想象白云在家里时的自由自、快乐的心情,再通过指导朗读。有了第一句的朗读基础,在学第二句时学生就能够读出自己的感受了,老师再适时地评价,学生朗读水平就会上一个层次,第三句不用老师指导,也能后边想象边读出感情了,这样,也体现了教学的教、引、放的过程。最后,让学生加上自己喜欢的动作,表演、朗读前四句话,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为背诵奠定基础,而且还让学生有个简短的休息,一举多得。在处理课文的难句“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这句话时,我是先让学生欣赏地球上的事物的图片,有大山、海洋、草原、各种动物以及人类。在出示“地球是( )的家”,让学生看图填空,之后让学生想一想,地球既是植物的家,也是动物的家,更是我们人类的家,那我们用一句话说就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填出“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也解决了难点。

三、句式练习

在落实句式练习这一重点目标时,我主要是分几步进行递进式的渗透,最后让学生达到了灵活运用的目的。第一次练习,在学习第三句“小河是鱼儿的家”之后,让学生想一想,小鱼在小河里会有哪些朋友,由此引出“小河是( )的家”,在插图帮助下,学生很快就能填出答案。第二次,是在表演朗读前四句话后,让学生观察这四句的特点,这四句说的都是谁是谁的家,再出示“大山是的家”和“( )是( )的家”,有了前面的基础,第一句学生填的很快,后面进一步的发散思维,并进行运用。第三次练习是“地球是的家”,这句话的目的,主要是巩固句式,再有就是为突破难点奠定基础。总的来说效果还是非常好的。

当然这堂课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第一,学生的朗读层次性还是体现的不是很到位,这主要是老师的指导语需要进一步的加强,真正起到引领的作用,更够使学生的朗读上一个高度。第二,对低年级学生的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学习提高,在平时还有长抓不懈。

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反思 篇14

六年级第二单元教唱的泰国歌曲《故乡恋情》是一首具有异国风情的歌曲,歌曲就像一幅淡雅而略带朦胧的山水画,表达了远方游子对故乡的绵绵思绪,以及对故乡激情、奔放、真挚、深情的呼唤与倾诉。虽然歌曲比较深情,但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动人心弦,尤其是切分节奏的使用给歌曲增加了独特的轻快感,具有舞蹈的韵律。

在教学这首歌曲时,有一个班级学生独特的表现给歌曲带来了意外的惊喜,使整个课堂气氛达到高潮,事情是这样的:

一、案例缘起:

周一的音乐课上,我播放歌曲《故乡恋情》的录音让学生欣赏,以便他们熟悉歌曲,为下面的教唱歌曲作准备。音乐声中,像以往一样,孩子在静静的欣赏,沉浸在美妙的歌声中。突然,“恰恰恰”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出现在我们的耳朵里。是谁?我张望了一下全班,没有发现目标。当第二段歌曲响起,这个声音又来了,而且不是一个学生了,又增加了几个学生的声音。我仔细听了听,看了看,原来是后面的几个调皮的大男生。哼,他们老是这样,唯恐班级不乱,喜欢出一些新花样来捣乱课堂。不和谐的声音刺激着我的耳膜,我心里不禁冒出火来。我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意思是警告他们马上安静。不知道他们是没有看见还是不领会我的意思,声音还是没有停止,而且,引得其他学生也逐渐地加入。是马上制止他们还是随他们。要是制止他们,就要停下课来,这样课堂教学过程就又要打乱了,而且扰断其他学生思考思路。看来,不行。我边思考边又细细听了听。咦,他们也不是毫无规则的在乱发声音,而是在第一、二乐段的每一句后面加入了“恰恰恰”三个字,就像是多了个第二声部的伴唱一样。欣赏完毕,我问刚才几个男生:“你们为什么要加入‘恰恰恰’这三个字呢?”一生回答:“我觉得在后面加入‘恰恰恰’好听,就像在跳舞啊。”另一生说:“我觉得这曲调像我在电视里看过的恰恰舞,听了想跳舞。”真的,我看了看歌曲的节奏,由于歌曲第一乐段每句前半拍的休止和切分节奏的使用,歌曲节奏变得轻快,活泼,充满了活力,具有恰恰舞的特点。孩子们的直觉感受到了歌曲的欢快,才情不自禁表现出来,这是他们内心真实的反应啊,我怎么能制止呢。

二、问题解决;

于是在学会歌曲后,我就对学生说:“刚才欣赏时,老师听到你们加入的伴唱‘恰恰恰’很有特色,那我们一起来加入,在第一段每一句后面加,试一试,好听不好听? ”看见我这么说,学生们开心极了,琴声响起,他们就迫不及待地唱起来了。一遍下来,有的学生皱着眉头说:“老师,难听死了。”有的说:“他们唱得这么响,一点都不和谐。”“是啊,怎么会这样子,那应该怎么唱才好听呢?”我顺势引导他们说。一生说:“我觉得‘恰恰恰’这个伴唱的人不能太多,应该选一组或几个,人多了就容易乱。”另一生说:“唱时,力度应该用弱,不要太强,而且要整齐。”“还要与下面的乐句连接住,不要脱拍。”有人补充。“还要轻快,干脆,有弹性。”在学生们自己的调节下,我们练习了一遍又一遍,慢慢的。不和谐的声音少了,声音整齐了,配合默契了。在优美的歌声中,一部分孩子用轻快,有弹性的声音用‘恰恰恰’的节奏进行伴唱,歌曲显得更加动听,活泼了。这时,整个课堂充满了和谐的气氛,大家都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了。

三、反思感悟:

1、音乐课是一门实施美育的学科,并不在乎学生需要掌握多少音乐知识,更应该关注的是有没有使学生的审美体验得到发展,有没有把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诱导出来。正如《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指出的: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2、课堂中,如果我们只是按照早已设计的环节教学,为了抢时间保证教案的实现,小心甚至“果断”的回避课堂中的矛盾,绝对禁止学生的“节外生枝”,那这种无缺憾的课堂教学,在看似缜密的安排中,却忽略了教学的真义—— “以学生为主体”,失去了根据学情来因势利导作现场处理的灵活,掩盖了学习过程中应有的矛盾和思维碰撞,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原来也许可以异彩纷呈的课堂却只能是死水微澜。所以,课堂教学不在乎一堂课是否完整、精致,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学得是否真实、自然、有效。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是具有创造性、挑战性的。

3、就象鲁迅先生所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教学中,我们要习惯于和孩子展开平等自由的对话,在对话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

4、教师要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学知识观:“人是知识产生与发展的源泉”。学生不仅仅是教学对象,本身也是教学活动的资源。教学中要尽可能激活、尊重学生的创造思维,然后教师在适当的时机介入,并提供有益的帮助。使孩子拥有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而灵动。就如特级教师朱乐平老师所说:“当孩子的思维没有完全照着你的路子走时,请您允许他走。”唯此,课堂教学过程才能成为促进人发展的过程。

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反思 篇15

教学是一门永远需要学习的艺术,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也有些不足之处:比如第二小节小鸟与鸟妈妈见面后的情景,它们之间的交流没有处理好,还可以让学生演一演,情境再现,让课堂气氛跟活跃些,学生的理解跟深入些。

总的来说,我虽然做的还不是很好,但学习效果反馈回来的点滴,却使我今后能自信、从容地走进新课程的课堂,争取以后做的更好。教学是一门永远需要学习的艺术,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也有些不足之处:比如第二小节小鸟与鸟妈妈见面后的情景,它们之间的交流没有处理好,还可以让学生演一演,情境再现,让课堂气氛跟活跃些,学生的理解跟深入些。

我虽然做的还不是很好,但学习效果反馈回来的点滴,却使我今后能自信、从容地走进新课程的课堂,争取以后做的更好。

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反思 篇16

这篇文章,我觉得优点在于:庄子的思想深邃玄妙,具体体现在《逍遥游》一课中也是如此。虽然课文中用了大量的寓言和神话故事来体现作者思想,但仍然比较隐晦含蓄。对此,我采用了先入为主的方式,先讲了两个庄子的故事,以便让学生对庄子有大致了解,然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主旨句,由果溯因去把握文中寓言和神话,将难度变小了。

另外,课文篇幅较长,难度较大,文言色彩浓厚,正常情况下需要两个课时完成的,由于时间限制,我没有按部就班去疏通课文,然后分析课文,而是让学生在理解文意,把握材料的基础上疏通字词,也同样达到了教学目标。

最后,我引导学生思考庄子思想的作用,这一环节从思想上对学生作出了正确引导,对他们学习和生活都有一定指导作用。也达到了教学上的情感德育目标。

不足的地方在于:学生朗读课文和自主思考的时间不够,有时自己还包办代替,没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

另外,由于时间的限制,我没能给学生拓展庄子的思想和故事,从而学生对庄子的了解可能不够到位,关于课文中的文言现象也没时间总结,这些我都打算放在第二课时再带领学生进行巩固和落实。

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反思 篇17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深入,作为实验教材的实施者我在不断思考:如何使用好教材,利用好课堂,如何能更好的让学生走进文本再回到生活呢?教材是文本,是传承文化的有形载体,课堂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场所。让充满灵性的人与静态的文本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是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作为一名教师所追求的目标。

教学《画风》这节课是在新课标、新理念的指导下完成的。通过实践,本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我执教的这节课由始至终都是在愉悦、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完成的。教师充当的是学生的组织者、合作者、引领者。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走进课堂,这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新举措,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仅使学生学习起来“乐学”。而且教师教起来也“乐教”。如我用商量的口吻说:“今天老师带来一首古诗,你样想读吗?” “我们自己来读读课文,看看你都能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在小小组里面说一说。” 我语重心长的说:“是啊,风看不见,摸不找,是很难画。可是,他们通过画与风有关的事物来说明有风,可真了不起呀!那么,你们愿意扮演了不起的人吗?实践证明,这种融洽的关系,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多向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好习。

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反思 篇18

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加见识,语言简洁而生动,文质兼美,是学生培养语感,对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同时对小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提升语文学习能力的平台。怎样在完成教学任务时,有效地运用课堂上的有效理答,利用文本材料,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设计多层次、有秩序、阶梯式的语言训练点,激发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扎实地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

这是我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的一个前提条件和因素,之所以,在教学时,尽量体现和渗透教学设计的意图,使学生在课堂中快乐地学习、在教师的有效理答中构建更加准确、清晰、完整的语言表达体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反思 篇19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世界,他会用自己独特的心去感悟事物,形成自己独特的心灵世界。在阅读过程中,同样会有他自己独特的感悟。作为教师应珍视学生的这种的感悟。新课程提倡个性化阅读,“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桂林山水在作者的眼中,在作者的笔下真得很美。学生从阅读中能很快地体会到这一点。在教学片断中,我让学生感受文本的美,学生很快就从文中找出优美的语句说出自己的感受。同时,我更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桂林山水的美,实现对文本的超越。

学生说能看见小鱼在水中眨眼睛,要知道鱼的眼睑是一层透明的薄膜,那么水有多清啊!而螺蛳的蠕动又能感受到水的清洌。这样的回答引起孩子的共鸣。虽然没有文本描绘得那样优美,可我认为这更符合学生的特点,闪烁着童趣的灵性。阅读教学要让学生用心感悟。

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反思 篇20

在10的分解和组成时,让学生同桌合作一人记一人分,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再让学生上台分等多种活动使学生对10的组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10的认识教学反思10的认识教学反思。最后通过多种活动师生游戏、生生游戏;你说我说一起组成10。

允许学生用自己不同的方法去学习,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过程。一节课下来,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但还有一些值得进一步改进和研究的问题: 1、“10的认识“这部分内容在编排上与8、9的认识其中有一点是不相同的:没有安排10(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的序数意义的教学,因为学生对自然数的序数意义已比较熟悉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10的序数意义还要不要拿来当作新授部分来讲还是点到为止呢?新课程下的教材如何来正确把握,如何让教学在第一线的老师来挖掘这个有效素材呢?这是我从事新课程教学几年来的一个困惑。2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10以内数的顺序时,能让学生顺着数和倒着数。再让学生亲自动手摆10个小棒。并将它们捆成一捆,让学生了解“10个一,可以组成1个十。在处理这个难点时,我觉得我做得还不够,忽视了10还是个计数单位的教学。

这节课围绕课标体现趣,新,活三个特色。

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反思 篇21

今天听了一节课之后自己又上了《松鼠和松果》,通过两堂课的对比,进行了一些思考:一、板书设计重点突出

板书设计的形式之多已经无需多说,我个人觉得板书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在于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而形式只是其外在的表象形式罢了。

一、生字教学要扎实有效

在生字教学中我做了三张幻灯片,第一张带有拼音的单个生字,我这样教学,请小朋友自己和生字宝宝打招呼,之后请小朋友说说你在读的时候觉得哪些是需要提醒同学的,并叫学生这样说话:我要提醒大家“眨”是翘舌音,请大家跟我读zh——ǎ——zhǎ。全体小朋友跟读。在这个环节之后,又让个别学生做小老师领着读,最后全体齐读。第二张幻灯片是带有生字的词语,主要是让学生在语言情境中认字,并结合词语理解字义。请学生自由读——指名领读——教师范读等形式巩固。

第三张幻灯片是去掉拼音的单个生字,我请学生同桌互相说说你用什么好方法记住他们?在学生充分说了之后指名交流,挑选有代表性的重点讲解,主要在方法的指导:比如两字相加成一个字,耳加总就是聪;话与活比较换了偏旁;聪减耳就是总;遇到不会用方法的字,就对小朋友说请你伸出手写一写,这也是一种好办法。通过三章幻灯片的学习,层层递进,从字音到字义到字形,相信通过这样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对生字的掌握应该是比较好的。

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反思 篇22

一是在这样大型开课活动中,开设班会课还没有先例,也无章可循;二是对于一个刚组建不久的班级,对班里的每一位同学还不是很熟悉,特别是对各人的特长了解较少;三是面对听课教师学生能表现好吗?事后,证明我的这些想法是多虑的,结果完全出乎于我的意外。

1.没想到同学们的积极性如此之高。我开始时认为学生怕影响学习,对这种近乎于做秀的课不感兴趣,没想到很多同学找到我主动为这堂课献计献策,向我推荐合适的活动安排和讨论人选,有的更是主动要求参加表演,他们积极地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进行小品、唱歌、诗朗诵的排练,有的同学因此放弃了很多次午休和就餐的时间。值得一提的是在班会课开设过程中,由于前面参加讨论的同学有点紧张很多想说的话都忘记说了,所以最后显得时间有空余,这时有好几个同学都举手要求发言,对自己勇敢地进行了解剖,指出自己做得不够的地方。

2.没想到班委能够起到如此之大的作用。在以前,我一直认为班委只是摆设,最多只能做点事务性的工作,不可能发挥真正的作用。但在这次班会的准备过程中,班委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们设计方案、寻找活动人员、这更新我对班级管理的观念,开始敢放手让他们进行自主管理。

3.没有想到教育效果如此之好。以前为了怕活动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他们学习,对一些可有可无的活动一律不开展,即使是学校要求班会课基本是我自己进行说教,其实效果并不好,而这次主题班会确实对学生促进很大,违纪现象比以前显著减少了,能够从班级的荣誉感来考虑问题了,值日工作也认真负责了,更令我欣慰的是晚自修的纪律明显变好了。一位同学推荐我们兄弟班级的一位同学编排小品,据说他是行家,可是几天过后,他还是没有编出来,后来这也给我们学生很大启示,凡事主要靠自力更生,不能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

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反思 篇23

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前提下,我让学生看图,想象一下,什么时候的日月潭也会很美很美?孩子们在文本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合理想象。有的说:“日月潭的傍晚很美,天上星星闪闪,山上灯光闪闪,水中也是一闪一闪,真迷人。”“大雾天的日月潭又是另一番景象,整个天空一片朦胧,对面的山、水、天空都看不出了。”……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

此外,实践积累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另一重要目标,它能为学生以后的阅读和写作打下坚实基础。《日月潭》文字优美,如诗如画,使人入情入境,是鼓励学生积累好词佳句的隽文。在教学中,我激发学生的积累兴趣,教给他们积累的方法,同时给予他们展示的机会,鼓励他们实践运用。相信,学生的“好词佳句锦囊”中也存放了不少的“金子”了。

本节课环节的设计应该是很清楚的,条理是很明朗的,但是因为离我们这里比较遥远,有的景色学生的体会还不到味。

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反思 篇24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描绘了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月落、霜天、江枫、渔火伴着乌啼、钟声,交织成一幅凄美的秋江夜泊图。“愁眠”是《枫桥夜泊》的诗眼,因为愁眠,诗人才看到月落、江枫、渔火,感受到霜气满天,听到乌啼、钟声。月落后,天地之间一片昏暗,江边枫树影影绰绰,江中渔火星星点点,霜气袭人、乌啼凄厉,景中无不带着作者的愁思。诗人与愁思相伴,难以入眠。或许,只有城外寒山寺悠扬回荡的钟声,才能与诗人相伴。在教学时,我从诗题入手,引出“愁眠”,在反复品读中感受诗人内心的孤独。

一、读诗题,谈所得,引出“愁”。

“枫桥夜泊”简单的四个字,交代了地点、时间、事件。“枫桥”在苏州西北的枫桥镇,诗人夜间在此停泊。诗题不难解读,学生在课前也做了充分的预习准备,能够准确说出生字“泊”的意思。理解诗题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枫桥在苏州,距离诗人的家乡湖北襄阳千里之外。此时,诗人不是一个游客怡然自乐,而是一个科举考试的失败者。此时,夜深了,诗人独自一人,他的心情如何?”愁,自然引出。

二、读诗文,勾画面,体味“愁”。

诗人挥不去几多愁,无法入眠。正因与愁相伴、睡不着,诗人才能看到眼前景,听到耳边声。“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诗文,闭上眼睛,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把你看到的景物在诗中用‘——’画出来。”学生读完,我先请学生用一句话或几句话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这是整体的描绘。然后,我让学生按顺序说出诗人看到的景物“月落、江枫、渔火”,并思考“如果让你来画这些景物,你会选择什么色的画笔,怎样画”。让学生想象作画的过程,也是学生理解诗意,感受诗情的过程。学生说“月落”在画面中不好表现,我说:“是啊,月亮落下,可不好画啊,那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张继一直守着天边的月,一直到月落。你感受到了什么?”这样月落就被赋予了诗人的情感,那是忧郁、孤独、伤感。受到插图和现实生活的影响,几个学生在说画“江枫”时选择红色的画笔。我没有急着否定,给出所谓的正确答案。而是顺着学生的话:“是啊,‘霜叶红于二月花’,枫树是火红的。可是,此时月亮已经落了,在没有月亮的夜晚,没有灯光,你能看得很远、看得很清楚吗?”学生摇摇头。“是啊,四周黑洞洞的,借着微弱的渔火,江边的枫树在诗人眼里也是模模糊糊的,会透着火红的色彩吗?”月亮已经落下,江边的枫树模模糊糊,船上的渔火星星点点,一切都不是那么清楚。“此时,在昏暗的夜色中,诗人会有什么感受,你能用一个词形容吗?”诗人很孤独,在秋天的深夜,会感到瑟瑟寒风,诗人甚至感到了——“霜满天”。接着,我和学生辨析,“霜能不能满天,是不是诗人写错了,用词不当?”学生各抒己见,最后达成共识,诗人凄凄冷冷,感觉到霜气满天,实际上是到处都冷,没有一丝温暖啊。

三、品钟声,抒情感,解落“愁”。

“乌啼”、“钟声”是诗人听到的。乌啼透着凄凉,但是钟声是复杂的。我播放了钟声的音频,让学生感受钟声的深远、悠长,并补充了寒山寺钟声的特殊意义:过年时,夜里11点40分寒山寺的钟声都会敲响108下,最后一声敲响正好第新年的0点。这108声钟声,预示着人的108种烦恼都会随钟声消除。“这钟声好像在对张继说:……”,写话训练水到渠成。孩子们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张继啊,请你不要再发愁了,这108声钟声之后,一切都会好的。”“张继啊,科举落榜不算什么,你还有机会。”……

寒山寺的钟声响了千年,你听,在陈小奇在《涛声依旧》中这样写道:“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歌声在教室内响起,孩子们沉浸在音乐声中,此时下课铃已响,可他们坚持要听完这首歌。我想,“枫桥夜泊”的风景和“枫桥夜泊”的钟声一定会留在孩子们的心中。

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反思 篇25

窗前一株紫丁香课文是一首诗歌。这课我的教学设计能较好地体现了低年段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

第一是重视朗读,以读为本。教学中,我多处设计了自由读、个别读、齐读、赛读、诵读等学习环节,我还作了范读,为提高学生朗读水平,适时组织评价,让学生体会到如何读得正确、读出感情。

第二是重视学生提问题,学生读了课题后,让学生针对课题提问;学生自读课文后,让他们提出不懂的问题,引发学生 的探究心理。改变了以往教学不顾学生实际大量提问的做法。

第三是正确引导学生体会词、句的意思。如“疲倦”和“牵挂”,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花香飘进 老师的梦里”,启发学生想像,让学生体会到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表达了同学们对老师的爱。第四是组织学生合作学习重点内容3、4、5小节。紫丁香是怎样和老师做伴的呢?教师要求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在小组中互相读读,讨论讨论,让学生互相启发,共同学习,从而体会到学生对老师的热爱。

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反思 篇26

《北京欢迎你》是杨澜作为北京申奥代表团的成员在申办20__奥运会时所作的陈述词。如果倒计时算,班上孩子们都还在十岁以内,几岁的孩子对于领会不透彻的东西有很深的印象是很难保证的。

孩子们结合自己了解到的知识,谈自己对这个部分的理解,交流的质量比较高。孩子们还查到“蹴鞠”这种游戏,我国古代的人早在春秋时就开始玩了,而不是课文中所说到的宋朝。(我个人觉得,我们的语文课本应该及时地进行修订,有些跟不上时代或是不太严谨的内容应该给予修改或删改。)在针对第三部分内容交流读书体会时,“基于丝绸之路带来的灵感……从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中“新的局面”和“新的高度”对于学生来说,理解难度非常大。申奥时,这些孩子们才出生,20__年奥运会举行时,他们也才五六岁,奥运会的历史意义、体育意义,奥运会带给我国带来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所以在理解这段话时,我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理解它们的字面意思,然后再指导他们结合在课前了解到的关于奥运会的知识,想一想奥运会举行前后,我国会有哪些变化,用先理解题目意思再来理解语段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有不少学生在表述时还是存在问题。

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反思 篇27

在执教《秋姑娘的信》时,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阅读基础,以演促读,以演质疑,以演导思,以演品读,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激发兴趣,亲身体验,感受阅读乐趣

《标准》关于1、2年级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的第一条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只有让学生喜欢读书,主动的读书,才能谈创新提高。这就是在阅读目标方面强调的“情感态度”。在教学中,本人以挂图激趣,看图贴词,图文结合,在读通读顺的情况下,以演导读,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课堂中亲身体验,“走进文本”,在演中质疑,读中导思,“感悟文本”,演后自读,拓展延伸,“走向生活”。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走好阅读教学的第一步。

二、读通读顺,启发思考,引导提问理解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阅读训练,他们直呼的技能还不熟练,识的字又很少,所以学习阅读困难极大,如何扶好非常关键。因此,在课堂伊始,事先扫除障碍,把比较生疏的字、词、句、难度大的长句等揭示出来,逐一指导练读,等这些难读的词语和句子读熟了,读顺了,学生再练读全文,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读通读顺。在阅读训练中以学生为主体,根据他们的抽象思维差、好奇爱动等特点,以演为线索,在演中导读,在演中质疑,边演边读,学会提问,学会思考,学会理解,在演、问、说中,紧紧抓住读书训练这条主线不放,让他们在读中感悟,又反过来以悟促读。

三、动身动脑,诵读悟情,提高阅读能力

40分钟时间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挺长的,如何让好动的孩子们上好阅读课?因此在后半节课时,我就是让学生站起来,动起来,说起来,读起来,在动作的配合下有节奏的读,学习有韵味的读,有感情的读,在琅琅的书声中,反复朗读成诵,在读中了解阅读乐趣,理解课文内容,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反思 篇28

这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其实还是比较简单的,检查预习的时候,我就知道有很多孩子基本能“依葫芦画瓢”地解决类似的问题了。

但我觉得孩子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至少说对所谓的按比例分配的说法不甚理解。

于是我没有按课本的步骤出示例题,没有立足于让孩子说说如何解题,而是像聊天似的谈着分配的问题,从生活中的分配问题见公平性——平均分配显然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按需分配明显还不可能,于是,在分配的问题上,现在大家能普遍接受的是按劳分配。

于是,我让孩子们举例说说生活中表现按劳分配的事件,孩子说到两个工人的劳动总量不同报酬也应该不同,所以就此导入新知的学习,孩子对分配的问题理解得还是不错的。解释得也很好。

然后,从现实的分配问题再到相似的其他按比例分配的问题,出示书上的学习内容,不仅巩固了新知,也拓展了分配的内涵,就是把一个量按一定的比例分成两个或三个甚至更多部分。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孩子们自己总结的。

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反思 篇29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根据母语的习得规律,认定学习语言是主体能动地把在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语文课上的语言学习,则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读书活动内化课文语言,同时接受课文的思想感情和文化熏陶的过程,语文教学强调主体因素,重视整合效应,明确提出以培养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的训练为“纬”来构建语文教学的整体框架,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的基本教学策略。教完古诗《登鹳雀楼》后,对此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一、学情调查,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教学不但要掌握全体学生发展的共同特点,而且要熟悉学生发展中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才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扩大发展的局面。教学是师生间的教和学的双向活动,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因此对学生的学情要有充分地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1、对学生知识背景的调查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登鹳雀楼》已很熟悉,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古诗”这种语言材料是一种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智慧和哲理。通过调查发现,他们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连诗中的一些字还不认识,字音读不准,字形不清楚,对于诗意及蕴含的道理还不明白。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这方面的学情,结合低年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进一步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2、对学生能力经验的调查

二年级的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小朋友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小朋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教学要面向全体。在检查自读情况时,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

3、对学生需求的调查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课前的学情调查时,设问:“谁愿意做代表为大家背一背这首诗?”就有学生主动站起来背古诗了。其次,在写字这个块面中,我利用游戏形式即“看谁找的对”来指导学生写字,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看看有点像,比比不一样,就差一点点,错了就变样,写时要注意,仔细想一想”。学生的兴趣较高,觉得很有趣。在教学“欲”字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二、寻文明像,入境悟情,积累迁移

“明像”才能“入境”;“入境”便可“悟情”。我国著名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教授说:“要想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必须紧 密地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头脑中贮存的相关信息模块,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准备和敲击妙悟的”打火石“”。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点来落实。

1、充分利用媒体来活用课文插图,入境悟情

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明像入境,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动态的图与静态的文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媒体直接演示,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学习“黄河入海流”时,利用媒体向学生展示生活中较难观察到的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图、文、声立体输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越来越明晰,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

2、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运用

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更要注重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在学习第一行诗句时,我充分运用他们已学过的课文《夕阳真美》中的相关语句,来帮助学生进一步入境悟情,教学效果显著。此外,在本节课中,我也注意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根据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一个词“登高望远”,并结合学生悟出的道理,来指导学生运用诗中的句子来鼓励别人取得更大的进步。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情悟道

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接着,按学生的意愿演示“诗人登楼图”,形象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再由课文《小松树和大松树》中小松树长在山上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畅谈自己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学生积极性颇高,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

以上几点是我执教后的不成熟的想法,我反思之后,在这节课中还存在许多的不足:比如,我这节课主要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来组织教学的,但由于自己的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总担心放开了会收不拢,所以在体现学生学情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对学生的学情预测得不够准确,起点稍低了点,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由于还不够老练,在评价学生时,原先设计好的恰当的评价语言被一些苍白无力的评价语言所替代,使学生未能真正体验到那份成功感和愉悦感。还有,对多媒体的操作还不够熟练。一是“黄河入海流”的画面本应图、文、声立体输出,结果“黄河水”只闻其声,不见其景,当时我只能随机应变,运用音乐创设的情境来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去描述,仿佛看到的情景及自身的感受。二是在学生写字时我是配的优美典雅的古筝乐,结果课件并未播放。

不过,不管是得还是失,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收获。通过讨论、试教,我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了一定的提高,这说明凡事都在发展,我也会不断鼓励自己,用取得的收获增强自己的信心,用发现的不足作为自己对教学探索的动力。我要将它作为一个新的起点,不断钻研,不断改进,更上一层楼。

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反思 篇30

带着问题去预习,学生学习语文有了目标,读起来更专注,而不会盲目;小组内更讨论激烈,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参与了课堂;学生不再是旁观者、听众,而是课堂的主体。许多学生尝试自己去探究问题,找出答案,因而学习语文有了成就感愿意去展示,和大家分享自己探究的成果。教师也不用在课堂上唱独角戏,而是走进学生,指导他们学习的方法,还可以了解学生的疑难,便于针对性的解答。

正因如此,在小组讨论后的课堂交流中,学生表现积极踊跃,问题的答案不是教师讲出来,是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的。可能有些地方不完善,但却是他们独立解决的。教师只需稍加点拨,就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

当然,由于初次尝试这种先学后教的模式,难免还有一些不足,如课堂讨论如何更能集中学生的热情,如何使讨论更节约时间等等,而这正是我们在今后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的。

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反思 篇31

整节课以思考、交流贯穿全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对比、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尤其是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空间。教学中,无论是学生观察、发现或是“探索创新”或是“巩固深化”或是“联系实际”都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或再组织讨论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体验中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

总之,在本课中进行的教学方面的实践,使我有了一定的收获。今后还应不断反思,加以总结和改进,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