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反思(推荐六篇)》
孤独之旅反思 篇1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语文课堂逐渐“活” 了起来。我在讲这一节公开课的时候,充分利用一切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孩子们热情高涨, 敢想敢说.真可谓是活而不乱.然而,用心观察便能发现课堂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课堂上,举手积极与否是衡量学生思维是否活跃的重要标准。教师想方设法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经过训练,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的确增强了。但仔细观察,难免又会发现一些问题。不少的课堂上,老师的问题刚出口,学生便急于表现自我,小手齐刷刷高高举起,还不停地喊着“我”、“我”。如老师提出有难度的问题,学生也是这一表现。听学生的回答,大多数是低质量、比较肤浅的。也难怪,举手如此迅速,不是建立在精读文本、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见解怎么深刻?在这节课上,我提出了问题:请学生找寻主人公杜小康生活艰苦孤独的句子,其中有一名同学很迅速的举起了手,回答到: 鸭子向天叫了几声…”在场的老师和学生都笑了.这是描写鸭子的句子,并非是主人公的语句.课堂上孩子们举手踊跃.但是思维没有建立在精读课本的基础之上,所以出了一个大笑话.
因此,为了提高交流的质量,教师应引导学生专心倾听,细心揣摩,深入思考,虚心接纳,以免使学生养成以自我为中心、思维肤浅和浅尝辄止的不良学习习惯。
以上这两点,就是我这节课之后的一些思考.我希望在以后的课堂上,可以避免这样的错误.使知识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孩子独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同时,也要提高他们对课本的深入思考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孤独之旅反思 篇2
本课教学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语文能力的培养。以“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原则,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有效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下面试从以下两个方面略作反思。
一、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教学设计立足大语文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处处皆语文。大语文教育就是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网络式的和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张孝纯语)。我认为,有限的文本只是一个例子,教师应抓住文本,放眼课外,引导学生广泛涉猎相关的语言资料,并加以积累和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语文学习的广阔空间,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因此,我紧扣“成长”和“孤独”角度进行教学立意,从学生喜爱的歌曲入课,设计了“换位思考的体验”、“劝慰式的口语表达”、“孤独形象的举例”、“孤独心曲的倾诉”等衔接自然的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锤炼了学生语文能力,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课堂教学彰显语文味
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与自由境界(程少堂语)。鉴于以上认识,我在教学中力图以生动的语言、昂扬的激情来感染学生,将学生有语言、文体的层面引入文化、人文的层面。笔者抓住了小说文体的特点,由人物形象、环境细节描写入手,通过关键词句的揣摩品味式的文本细读,让学生感受小说语言所承载的人文气息,从而感受到浓郁的语文味。当然,为了彰显语文味,朗读必不可少。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如果全部朗读,则费时费力,且不一定有效果。因此我采用了跳读法,抓住重点段落(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细读文本,并组织学生进行换位体验式的朗读,使学生在朗读时培养语感丰富体验。但是由于我朗读水平的缺陷,对学生的朗读评价指导不够,这也是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孤独之旅反思 篇3
新课改以来,“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成了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冷冷清清的场面,许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挖空心思,花样百出,穿插了诸如游戏、表演、画画、采访等能强调学生积极性的活动。
结果,一堂课下来,气氛是活跃了,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听课者也倍感轻松。可静心一想,这节课学生读了几遍书?提出了几个疑问?思考了几个问题?学会了哪些知识?发展了哪些能力?便又觉得这课活泼有余,扎实不足。我的这节课在起初的设计上,并不愿意把“孤独”的心情一直笼罩在课堂上,所以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希望使学生走进孤独---承取孤独----享受孤独,在每一个环偵,我都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甚至作为老师,我本身就有点逃避了孤独.
这节课比较轻松和愉悦, 甚至大部分的时候我们都在笑声中度过的.孩子享受到了走出孤独的喜悦,板书的创新设计,拓展训练的游戏设计等,使孩子感受到了乐趣.充满了新鲜之感.但是对于课本的双基问题,就显得比较少.课后我仔细寻找了原因.在授课的过程中,由于时间的关系,我的课堂容量大,可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教学内容,因此,就出现了课本知识讲解的很少的情况.
课后仔细想想.在某些环节可以压缩设计.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时间.另一方面,就是我太注重这节课的活动设计了,忽略了课本的内容,一味的达到情感价值态度观的教学目标,而忽略了双基的培养.我反思的结果是:我们不仅要从表面看课堂是否活跃,还要关注每个学生在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这些活动是否有益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也许活泼的课堂形式固然重要,但这不是终极目标,我们应通过创设一些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鼓励孆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高效率地进行思考、练习,使∑们的教学真正做到在务实中求活,在求活中务实,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孤独之旅反思 篇4
一、借助影视为切入口,设计不错本课借助影视来教学,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愉悦,给学生一个理解课文的途径,让学生觉得他们学得到。 文章导入部分,以电影主人公成长过程中比较感人的一个场景为切入点进行情感渲染,学生由影片走进现实,再由现实走进课文感受杜小康。层层递进,情感渲染很到位。在学生感受杜小康的“孤独”时,以电影片段中“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进行初步感知,学生很快能从课文中找出来,并且发表自己对杜小康孤独的独特见解,迸出了思想的火花:比如说:我觉得他走出孤独了,因为文章最后写到,“鸭子下蛋了”,蛋是新生命,那这代表杜小康新生命的开始,所以他走出了孤独。
二、 学生预习很好导入课文之后,教师检查预习作业。作业要求画出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为什么,在这一环节中,同学们非常积极,有从修辞、词语方面分析的,也有从文章情感、内容角度去分析的……我认为这一环节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热情。并且这初步感知课文,为下面的环节作好了铺垫。这一常规预习作业,也教会了学生在以后课外阅读中,学会找一些句子来分析课文。
三、 课堂氛围不错:在几个环节中,学生发言人比较多,都想畅所欲言,课堂气氛非常好。可以说,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是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他们在积极发言中,锻炼了自己,同时也感觉到身心愉悦。
孤独之旅反思 篇5
本课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回顾上课环节:教师:(播放完《一个独生子女的故事》电影片段后)这部影片震撼你的是什么呢?学生甲:看不懂,觉得很好笑。学生乙:比周星驰还搞笑。(这个学生的回答当时我没听见,他自己嘟囔,教研员评课时告诉我的。) …… 当时,我觉得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么令人感动的一部影片,提前也看过了,竟然有很多学生说看不懂,很好笑。我自己和他们一起看时,潸然泪下,可是,他们却……,为什么呢? 之后,我找那学生谈话,他说他能看懂影片,但觉得电影里那个女孩张鸣鸣哭,让人觉得好笑。我当时反问他:“你不被他那种坚强所感动吗?”“没有啊”。我傻眼了… …
反思:我想,他们应该是不理解那样的未曾经历的情感,“情感的缺失”也许使他们感觉到的是麻木。所以,我们不难理解在作文中,他们的文章没有题材可写,没有情感的渲染;在课堂上,不被文章的优美所感动……所以作为教师,面对许多不愿听课抑或是听不懂,甚至是存心捣乱的学生时,在课堂上的老师应该如何去面对呢?是浑浑噩噩的教完算了吗?其实要想完成任务真的很简单。但作为教师这一特殊的职业,其特殊就在于他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塑造人的职业。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仅要有渊博的学识、宽广的胸怀和无私的敬业精神及对学生的爱心,还应有高超的调控能力和感召力,以使每一个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良好的心态去迎接新的学习。
孤独之旅反思 篇6
巧妙的切入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并且将听、说、读、写的训练自然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同时也不乏德育教育,这是我教学中较为成功的地方。
然而在教学这张画纸也有很多败笔,留下很多遗憾,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简单,没有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有些方面包办代替较多,直接给了学生的答案,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在探究环境描写对主题和人物所起的作用方面,肤浅、不深入、不透彻,忽略了朗读的训练,应该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感悟,读出见解,在拓展延伸方面更是一个空白,需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注重这一问题,同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目的含义,在体验欣赏过程中,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激发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