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度教学反思合集15篇》
内容导航
加速度教学反思 篇1加速度教学反思 篇2加速度教学反思 篇3加速度教学反思 篇4加速度教学反思 篇5加速度教学反思 篇6加速度教学反思 篇7加速度教学反思 篇8加速度教学反思 篇9加速度教学反思 篇10加速度教学反思 篇11加速度教学反思 篇12加速度教学反思 篇13加速度教学反思 篇14加速度教学反思 篇15加速度教学反思 篇1
本节课最大的优点我想应该主要是通过多媒体辅助手段,提供大量与《再别康桥》有关的信息。很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表现如下:
1.创设情景,诱导思维,激发兴趣。
我在导入课文和介绍徐志摩时,通过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风景图片, 紧接着出示3张徐志摩的照片和播放《海上名人录--才情徐志摩》视频和情景模拟,拉近了学生与语文的距离,逐层推进,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激发学习《再别康桥》的兴趣。
2.巧妙设计有梯度的问题,体现分层教学。
本课的提问设计层层递进,逐级攀登,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在讲述意象和意境时,设置的问题是有浅入深。为的是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所以有一位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能回答出“第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这个问题后,就抢着回答下面的问题。
3.自主探究与小组竞赛相结合。
自主学习是课堂上比较常用的方法,而且是学生学习很有效的方法,但现在社会更强调团队合作,所以我设计学生协作讨论这个环节,希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期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4.注重诵读的学习方法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代教育更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还要教学生“会学”。要用各种方法教会学生“怎样学”,“制衡”及评价的方法。
在这节课中,我很强调学生的诵读的学习方法的学习,效果还不错。有一个音色比较好的学生,在配乐播放钢琴曲《神秘园》时,朗诵出了诗歌那种特有的感觉。
加速度教学反思 篇2
今天上午第二节,我在七年级六班上了一节数学公开课,上完之后,我觉得自己有必要检讨一下。
1、课前准备不充分
由于时间比较匆忙,准备不是很充分,例如,收集数据,我应该让小组长先把结果统计,再交给我,然后我把结果写到黑板上,而不是,让他们上交问卷调查表,这样由于工作量太大,导致我再课堂上没有完成,只取了其中的一部分,这就成了抽样调查,而不是全面调查!第二个体现是,有的环节衔接的不是很好,因为这种课一般环节比较多,如果整理不好思路,容易半路卡壳,我虽没有卡住,但是遇到了这样的险情!
2、自身素质需要提高
数学教研组长李波老师在评课时说起来他曾听魏桥实验中学与淄博、滨州还有一个地方的四校联合公开课,其中一名来自淄博的老师,她与我们的学生交流起来非常的自由、和谐、自然,可见人家的素质。那么,何谓素质?我觉得不外乎两点:一是过硬的数学基本功及对教材的熟练把握;二是自身的语言素质及自信心。当然这是我融通的概括,细说起来是很难得,而对于我来说,一是教材把握不透彻,二是自信心还是不足。虽说通过历来的锻炼,我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有的时候,求胜心太强或准备不充分时,还是会莫名的紧张,那么,如何克服自己的这些弱点,让自己有一个大的提升呢?我想最基本的是吃透教材,并且多看优秀教学案例,扩展自己的面,那么,在备课时,才不会出现好长时间都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人不怕失败,怕的是失败了就再也爬不起来了!愿我们永远做一个愈挫愈用之人!
加速度教学反思 篇3
加速度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是联系动力学和运动学的桥梁,本节课的重点是加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难点是加速度和速度的区别。加速度是用比值定义法定义的物理量,教材从加速度的定义出发,提出了变化率的概念,正确理解变化率的含义,对学习和正确理解其他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加速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比较紧密,课本中除了从许多实践事例的比较中引入加速度的要脸概念外,还通过表格介绍了汽车、电车、飞机、跳伞者着陆等生活中熟悉的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实际值,并在练习中渗透关于反映汽车加速性能的实验数据。本节课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出发,师生互动,热 烈讨论,研究、深入本节知识点,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合理、巧妙地设计生动的课堂教学以捕获、带动感染每一个学生,尽最大限度的完成新课改目标,去完美的体现新课改精神。下面我对加速度这一概念的建立谈谈:
一、教学模式—合作、问题教学模式
创设问题--学生已有的认知--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上对问题进行加工处理重新组织—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整合、强化形成新的概念。
二、过程设计
1、根据学生已的认知分层创设问题①速度变化量的问题;如物体在平直的平面上运动速度从5M/S增加18M/S。②在坐标轴设置速度改变量的问题。
2、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处理后理清:物体运动快慢、物体速度变化快慢、速度改变量(大小、方向)的关系。
3、组织强化形成新概论。
三、教学中应注重简浅出发,步步攀升的原则。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习迁移以调动学生枳极性。
关于加速度的方向,有采用在变速运动局限在直线运动范围内,利用加速度的定义式,规定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加速运动时未速度大于初速度,按公式计算出的加速度为正值,从而得出加速运动的加速度方向和初速度方向相同;减速运动亦同。这一方法比较适合我们的学生,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对于v-t图象放给学生从直线运动的倾斜程度出发进行讨论,然后引导同学得出正确的结论。
加速度教学反思 篇4
本人认为,从运动快慢到速度变化快慢的认知是学生认知水平的一个飞跃,为了帮助学生踏上这个认知台阶,对于五个例子以不同组的数据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以学生为主导,让学生自己定义概念。在定义加速度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讨论与交流,引导学生自己用△v/△t的比值来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把加速度看成是一个比值的符号,“加速度”只是一个符号的名称而已,实现了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生硬的概念形象化的目的。学生把加速度看作是一个新认识的朋友,对陌生的概念产生了亲切感,他们亲身经历了定义加速度概念的全过程,对概念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但教后的感觉还有待于提高。
本节课有意识进行控制变量法和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教育,对于控制变量法的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对于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不但向学生指明是用比值来定义加速度,且和学生一起回顾了平均速度的定义及初中学习的压强、密度、电阻等物理量的定义。其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很多物理量是为了研究或描述的方便而定义出来的,使学生消除了对物理量的神秘感和恐惧感进而产生亲切感。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加速度的方向和加速度与速度的区别,对于加速度的方向的教学,是让学生根据位移和速度的矢量性来讨论加速度的矢量性,有待于进一步选择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尝试。
加速度教学反思 篇5
前一课时学习了速度的概念,学生学习了用比值法来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快慢(位置变化快慢),可以让学生回顾引出速度概念的过程,用类比方法迁移到加速度(速度变化快慢)的概念学习中来,这给学习加速度这一概念降低了台阶。但由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对于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快慢的区别很难分清;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加速度有关的现象不多,这更给学生形成和理解加速度的科学概念带来了难度。
教师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运用科学思维,萌发并提炼出科学问题,使教学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用探究的方法,“走”一遍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顺序进行探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引出加速度的概念。然后从公式和图像两个方面加以理解,通过对生活中加速度和速度概念分析对比,加深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本课时教学的设计流程是:学生主观感受(第一层是运动物体有速度,第二层是运动物体速度有变化,第三层是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有快有慢)—提出问题—发散类比—拓展探究—交流与合作—分析与论证。
引入加速度的概念后,通过有趣的实例体会加速度的实际应用。通过具体数据表格说明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运动。由于速度和加速度的重要性及其关联性,应引导学生对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加速度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对它们有更深入的理解。可以用课堂讨论的方式向同学们强调两个问题:第一,速度、速度变化的大小和加速度的物理意义是完全不同的,速度变化大的加速度也不一定大,还要看这一变化所用的时间;第二,加速度的大小与速度的大小没有任何直接关系,高速公路上高速匀速行驶的汽车,它的加速度为零。暂时回避几个问题:第一,只提出加速度是矢量,如何判断方向的问题应暂时回避,注意循序渐进,不要求过高的理解,待引出牛顿第二定律再研究;第二,不宜提“速度变化的快慢”,包括“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
度方向相同;减速运动亦同。
加速度教学反思 篇6
今天讲《林黛玉进贾府》,一节课的时间围绕四个问题讲了第一段。
第一是林黛玉进贾府的路线图。林黛玉进贾府的路线图是比较清晰的,学生可以容易地找出,所谓的路线图应该是由一些时间和地点的节点构成。“弃舟登岸”后由东向西先后经过“宁国府”—“荣国府”—“西边角门”—“一射之地”—“垂花门”—“抄手游廊”—“穿堂”—“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三间厅”—“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理清这个路线图对于把握本段的内容是有重要意义的,在任何阅读的过程中,“把握结构-理清思路”应该是第一步,只有做到这一步才有可能进一步深入去“品味语言-领悟感情”,进而把握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及研究人物心理性格的合理性。
第二是作者通过哪些手法来展示宁荣街与贾府的繁华富庶。这属于写作技巧的问题,任何文章在展示事物本来面貌的过程中并非单纯地平铺直叙,往往会运用一些技巧更好更充分的表现。比如“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这便使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使用了正衬的方法。
第三是林黛玉的心理与性格特点。《林黛玉进贾府》初步展示了贾府的环境特点和几个重要人物,特别是林黛玉的性格特点。而第一段有句话非常关键,学生很容易便能找出,就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林黛玉之所以会有如此的想法恐怕有三点原因,一是寄人篱下的特殊心理状态,二是她印象中与亲眼所见贾府的与众不同给她的心理压力,三是她的性格特点。而性格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为与她相同处境的薛宝钗并不会这样,刘姥姥也不会这样。如果要再深入研究她是一种怎样的性格特点,就得注意“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她的所有想法和行为只是怕人耻笑,这应该说她性格的很主要的一个方面是自我意识强,自尊心强。
加速度教学反思 篇7
《比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分关系。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不同类量的比。教材还介绍了每个比中两项的名称和比值的概念,举例说明比值的求法,以及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着重说明两点:(1)比值的表示法,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的是用整数表示。(2)比的后项不能是0。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教学难点是理解比的意义。
在学习比的意义的时候,我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学生的已知经验里对比已经有了初步的感官认识,在配制安利的洗涤剂的瓶子上按照几比几来配制,学生也能够接触到,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所以一开课,我直接出示,让学生按照2:1来摸红色和黄色的球,学生很轻松的说出红球2个黄球1个,然后引导学生说出其他的情况。进而,让学生总结出只要满足红球是黄球的2倍就满足红球和黄球的比是2:1,再引导学生列出算式。这一环节,就是比的意义第一个层次: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数关系。然后教师反过来问道,那黄球和红球的比是几比几呢?黄球是红球的几分之几呢?引导学生列出算式,这一环节就巩固了比的意义第二个层次: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分数关系。通过这两个层次的教学学生对于比的意义理解的非常深刻,也达到了预想的教学效果。
在学习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的时候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意在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讲授,让学生借助多媒体、板书、形体语言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自主学习。
一堂课下来,感觉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有些细节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到位。像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对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强调的还不够,使学生的对两个数相除也可以说成两个数的比的感悟不深刻;还有因为时间原因,练习内容包括课堂总结和延伸处理得比较粗糙,应该让学生说出自己能得到哪些信息 。
总之,这节课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和改进。
加速度教学反思 篇8
走出了熙熙攘攘的大学校园,满载着一番憧憬和热忱,怀揣几分好奇与担忧我踏上了教学岗位。当天几十双好奇和求知的眼睛还忽闪在脑海中时,地球已不知不觉转动了近一百圈。在这短暂的期间内,有笑有泪,有苦有乐,有遗憾失落也有沉甸甸的收获以及满满的憧憬,让我爱上了这片青草地,因为它是我放飞梦想的起点,也是我辛勤耕耘的心灵花园,为了让绿意盎然的生机铺上色彩,我必须不断地向前冲,冲破局限,走出误区,然而要想使自己尽快地成长起来,“吾日三省吾身”是非常必要的,这要实践于教学中,最好的办法就是勤做教学反思。
在这半学期,我感觉培训很多,听课也很频繁,而培训和听课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关于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理念的,什么“先进的教学方法”、“成功的科研成果”、“新课改”、“师生双边互动”等等很多新的教学名词不断在我的脑中涌现。我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完成新课标理念改革,新教师就首当其冲,我“义不容辞”地开始实施我的“计划”。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我在开学的第一天就主张学生快乐地学习,尤其是这门包罗万象的学科-科学,因为它并不象有的课程那样,记住几个概念,几条结论就能解决很多问题,而是需要学生具备探究精神,联系生活实践,能灵活地应用理论知识来解释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所以我认为只有学生愿学,乐学,才能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实验能力。可是在一个星期后,我发现原来现实与理想终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学生的自制能力并没有我想象中的好,我忘了他们毕竟只是一帮孩子,而我太习惯于以我的思维去要求他们,那时我有些迷茫,我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她很耐心地告诉我对学生不能纵容,适当地严厉反而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至于学生兴趣的来源是教师个人的魅力和课堂内容的丰富性和有趣性,不过这个的前提就是你必须不断提高你的课堂驾驭能力,因为只有学生乐意静下心来听讲,你的课堂才会出彩。我恍然大悟,既然他人的思想我无法主宰,为何不从自身出发,我可以努力让学生喜欢听我的课。那么这首要前提是精心备课,熟悉和巧妙应用教材。为了让课堂饱满,我翻阅了许多参考书,找出许多典型例题,还在网上搜寻通俗易懂的实例,可渐渐地我发现一堂课的时间不足以讲完我的内容,最让人懊恼的是学生实际上掌握的并没有随之增多,有时候他们还会觉得有些吃力,跟不上我的思路,其实我在不知不觉中又进入了一个误区,一个优秀教师的教学,并不是教师自己教给学生多少东西,而是你的学生学会了多少东西。比如作为教师,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才有可能倒给学生“一杯水”。可这一杯水怎么倒?就要看老师的功底。教师要做到的并不是仅仅在三尺讲台之上滔滔不绝,而是应该换位思考,多走下讲台,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如何教学,如何把一个知识点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讲究科学的方法,这就是我们教师“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比如,利用分子观点解释水蒸发的教学,如果光按课本,水的蒸发是由于水分子的运动离开液面的过程。知识是传给学生了,但是学生是否理解就要下个问号了!所以,作为新教师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多讲“为什
么”,少讲“是什么”,俗话说:“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另外,要合理安排好课堂时间,学生维持注意力的时间有限,一定要有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和消化,否则收效甚微。
接下来一段时间我听了不少优秀教师的课,让我收益匪浅,在他们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我认识到三点,一是他们都往往善于创设问境,一问惊起千层浪,使课堂激起活力的精彩。古人云:“教贵巧问,小巧则小进,大巧则大进”。教师在科学课堂中要设计巧问,创设的问题应该能够融合知识与趣味,实践与感悟,情感与理念为一体,使学生在问中增长知识,在问中产生兴趣,在问中学会思考,在问中升华感情,在问中形成观念。二是课堂语言很具有艺术性,有人说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一切”。要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教好的教学效果,就应该发挥语言“粘”的作用,要么生动形象,要么幽默诙谐,要么凝练准确,当然,这是一门很精深的艺术,锤炼语言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对新教师而言也是“任重而道远”。三是师生关系要和谐,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真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出发,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学会多以商量的口吻和态度与学生平等地对话,沟通,合作,和学生共同探讨,研究,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总之,在优秀教师的课堂上,我看到的不是老师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老师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得到信息,如何提取有效信息和运用信息解决问题.我看到的是优秀教师如何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踊跃地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我想这也是我应该不断努力的方向。
年轻的我们在教学道路上难免会遇到磕磕碰碰,这时候我们应该停下来深深地反思,而不是盲目向前,只有这样,才能看清出自己的不足,才能整装,重新出发,朝着那片更美的朝霞迈进!
加速度教学反思 篇9
《家》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是一首儿童诗,主题单纯,内容浅显,语言凝练,韵律和谐,富有儿童情趣,贴近儿童的生活,很受儿童的喜爱。“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这首儿童诗就是以“家”为题,从比喻的角度写“家”,目的就是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比喻,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说“祖国就是我的家”,培养儿童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应把握儿童诗的特点,并以读贯穿始终,注重学生个性的感知、联想、体验等心理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此发展学生语言,启迪他们的智慧,让他们的心灵和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着力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在读中激趣,在想象中驰骋,让学生在朗读、说话、唱歌等活动中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受到情感的熏陶。
加速度教学反思 篇10
1、课前激趣,吸引注意力。课的导入非常重要,这节课我以“Who can tell me how to make a meal for your parents?” 导入。这样,学生的兴趣高,教师很快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效果好。
2、开展竞赛,激励学习。引入竞争机制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节课有听力竞赛、单词竞赛、对话竞赛、背诵、找重难点、表演等,课堂气氛活跃而紧张、兴奋而主动,学生在极强的自尊心,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的支使下,课堂上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注意力。学生参与竞争的过程就是积极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竞赛项目越多,学生的实践机会就越多,就越能从中体验到竞争带来的成功感,享受成功的欢乐。以此激励学生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3、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这节课中有个环节是小组合作学习,在表演中,他们体验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英语的乐趣,是这节课的最亮点。
加速度教学反思 篇11
在教学《穷人》中,我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不同的感情色彩。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自说,自读,自评,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感受,读出感受。例如教学《穷人》中桑娜想的这部分时,我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桑娜此刻的感受。学生有的说怕丈夫责怪,要读得害怕、担心:有的说因为桑娜担心要读得慢些,而有争议的说桑娜紧张、着急要读得快点。在学生多元解读的基础上,再及时运用多种朗读的方式,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男女生赛读、表演读、轻声读、大声读等等,引导学生读得有声有色,读出自己的味道来。
教学中,学生能与老师积极互动,课堂气氛活跃,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参与率比较高,课堂收效明显。最值得欣慰的是,在引导学生想象“孩子们怎样‘熬’过艰难贫穷的日子”这一环节时,问题刚一提出,同学们的小手便纷纷举起。有的说:“他们会靠着勤劳的双手,一天天长大,去跟着列宁推翻沙皇统治。”我听了好激动,立刻评价说:“你真了不起!是的,这是一条能彻底改变穷人命运的出路.事实正是这样,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剥削统治,使俄国所有穷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能结合时代背景,能把社会课上学到的知识与本课内容联系起来想象,实在难得。我心里确实为学生这一合理而富有创造力的想象而高兴。仔细想一想,学生之所以能出现如此精彩的发言,正是因为这一问题触动了学生情感的琴弦,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想象的愿望,因此,我深深地感到:只要教师提问开放灵活,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加速度教学反思 篇12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也是一篇开发智力的有趣故事。教学时,我以故事导入,来启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充分调动起来的基础上,导入本课的学习。
虽然课文的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较浅显,但讲述的道理很有启发性。我首先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在大致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体会到为什么小徒弟的画能得到画师的称赞。要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仅可能多的骆驼。大徒弟想的办法最简单,也是常人一般的想法。二徒弟与大徒弟相比,有一定的进步,用头来代替整个骆驼。无论是大徒弟还是二徒弟画的骆驼数毕竟都是有限的。都没有脱出俗套。小徒弟与他们相比,办法之所以好,是因为他用有限的两只骆驼代表无限的可能,谁也说不清到底有多少只骆驼,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因此,他的画最好。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我让学生 进一步去探讨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也可以画出更多的骆驼。同时,又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
加速度教学反思 篇13
单元导读课这一课型,对我校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第一次的尝试。第一单元导读课的目标一是对这一单元“大自然的美好”的主题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二是对整个单元的课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我把本课的教学环节设定为四个:一、谈话交流,激发兴趣;二、揭示主题,明确任务;三、初次默读,完成导读卡;四、全班交流,升华情感;五、总结方法。五个教学环节,不多也不少,在整节课中,我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完成导学卡时,我发现由于四年级学生写字比较慢,理解能力也稍差,再加上第一次接触单元导读卡,全班三十八名学生,居然有十四名学生没有读懂导读卡,填写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所以我就想,在课上应该在在读课文完成导读卡的同时,加强指导对使用导读卡的指导。另外,在小组合作方面,也缺乏点拨、指导。教学课堂师生的互动性也缺少一定的体现,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突出亮点,教学的一些过程缺少课堂的体现,如,学生的读书方法,(虽然在教学中时常提醒学生,但作为中年级的学生也应有适当的教学提示。)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使课堂更有利于今后的精读课、略读课、和单元整理课及单元作文指导课的教学,应加大力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上好单元导读课,使单元教学各种课型合理有机的成为一体,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的提高。
通过这一节课,我对第一单元导读课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有了第一次的尝试更让我坚定开这种课的必要性,因为这一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在思考、讨论和交流中得到锻炼、提高,同时也在不断地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特别是在第四环节全班交流,升华情感中,更让我明白到教无定法的意义所在。其实教学课堂不是一成不变的模式,在今后的单元课堂教学课型的教学中我一定在市教研室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下,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实际,力争使单元整体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提高。
加速度教学反思 篇14
小鹿在门前栽了一丛玫瑰,他常常去松土、浇水。可是就在玫瑰快要开花的时候,小鹿不小心把脚跌伤了,等他伤好以后,玫瑰已经谢了,一朵花都看不到了。就在小鹿兄弟俩感到惋惜的时候,黄莺和微风过来告诉他们,玫瑰花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小鹿不再难过了。一个很美丽的故事,传递出"能够给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的朴素的道理。我在教学时抓住课文的内涵,课后感触颇多。
一、抓重点词句,体会内容
教学中,我抓住了重点词句,如:"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着。"和"看来,你的玫瑰没有白栽。",学生从单纯的读到思考的加深,感受的加深,从而对内容的理解也在随之不断地生成。
二、以读悟情 注重情感体验
课堂中,我以激情引导学生,用他们的情感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在体验中让学生设想如果你就是小鹿,可是一朵玫瑰花也没看到,你的心情会怎样?当听到黄莺和微风,说:见了玫瑰花就想唱歌?和闻到“玫瑰香风”时心里怎么想?在这些体验中,让学生再次体会小鹿的玫瑰花给别人带来的快乐。随着体验的深入,学生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小鹿自己没有看到玫瑰花但仍然发自内心的那种快乐。
三、 培养学生的思维,练习说话
教学中抓住时机,鼓励学生进行想象。如,在指导读好黄莺和微风说的话以后,我给学生提供一个想象的平台:还有谁也看到了玫瑰花?(蝴蝶姑娘飞来了,她说 。一位可爱的小姑娘跑过来,她说 ,)继而让学生自由想象说话。
通过这节课,大多数学生能跟随老师体悟文本所赋予的道理。但如果能更好地挖掘课文内容,我想学生还能领悟更深一层的人生道理。
加速度教学反思 篇15
今天用了两个课时跟孩子们一起把课文学完了。从教学策略的选择上,仍坚持“读议结合,以读为主”的原则,把大量时间放在了引导学生读课文上面。
根据课文的层次,或以自然段为单位,或者按照意义段来读,考虑到教学时间不宽裕,在朗读要求上没有提出过高的标准,只是强调要读准确、读整齐。读完之后,让孩子们议一议段落的基本大意,这样做是为了训练孩子概括段意的能力,是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的。议了段意,通常会由我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如读完本课前第二自然段,我设计的问题是“蟋蟀选择住址的标准是什么?跟其他动物相比,蟋蟀的做法体现了什么?”,孩子们很快就找到了“排水优良”、“有温和的阳光”、“不肯随遇而安”、“慎重”等关键词,在集体探究了随遇而安、慎重两个词语的意思之后,孩子们对蟋蟀选择住址的标准和讲究程度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而后再读课文,感觉就明显不一样了。讲到蟋蟀住宅的特点时,根据课文的表述,我跟孩子们一起在黑板上画出了蟋蟀住宅剖面图,洞口的位置在哪里,平坦的平台以及九寸深、一指宽的隧道,都被直观呈现了出来。我感觉这样做效果不错。蟋蟀是怎样建造住宅的,也是解读课文的一个重点。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关系,这部分内容讲得有些局促,对教材的挖掘不太够,只重点帮助孩子们理解了前足扒土、后足踏地、两排锯推土等内容,缺少了对蟋蟀弱小与建造住宅工程量巨大的分析对比,也没能对作者细致入微、极富耐心的观察加以提示,更不要说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了。而这个是本单元教学的重中之中。因此,我对这两个课时总的自我评价是:教学目标达成度低,教学效果不理想。
一般来说,诸如此类的课文理解起来障碍不大,只要多读几遍,就能把课文内容理解个八九不离十。然而,语文课的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孩子们理解了课文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借助教材提供的文章范例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能力,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并逐渐学会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就本课教学而言,应该说只完成了初步理解文意的初级目标,语言文字训练不够,理解感受能力培养缺失,表达方法学习几乎没有涉及。因此,这样的语文课属于低效高耗。
究其原因,自认为首要的还是解读教材、研究教法不够。备课阶段没能深入解读教材,对文本的理解较为肤浅,关键词句领会不到位,掌握与课文有关的外围资料如昆虫学相关知识不够;上课过程中组织教学不够严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未被充分调动起来,读课文的形式不够多样化、缺少新意,课堂讨论参与范围较窄,发言者相对比较集中,大部分孩子依然属于“沉默的大多数”。其次,教学时间分配不尽合理,随意性较大。第一课时安排了前一篇课文的背诵检查,前后用去了近10分钟时间,再加上讲课过程中偶尔停下维持纪律、提醒个别走神儿的孩子也会占去一点时间,再有就是课堂上的一些废话,致使宝贵的教学时间白白浪费掉了。如果课前考虑周全,很多时间完全可以节省出来用于实质性的学习。
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从细节做起。从明天起,我将致力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