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心得体会 > 教师心得体会 > 教学设计的心得体会实用27篇正文

《教学设计的心得体会实用27篇》

时间:

教学设计心得体会(精选27篇)

教学设计的心得体会 篇1

一、抓好入门教育

物理课是初二年级的一门新学科,这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序言课时,认真设计教案,上好第一堂课。比如象通过演示“三棱镜分解白光”、“纸盒烧开水”、“被纸片封闭在倒转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再举一些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如:“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弯折”、“同样是电,通入不同的用电器会产生不同的作用”等等,使学生一接触物理就感觉到学物理有趣,为今后的奋发学习打下良好的开端。

二、注重实验教学

初中物理是所有学科中最具有科学性的学科,每一个概念和规律、公式,都是通过物理实验得出。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在大量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一些事物本质的共同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形成的。所以在物理新课实验中,我真正体验到,新课程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当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施展,创造性的解放,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的出现。在物理实验课上我是从以下几方向来做的:

1、确保所做的实验现象清晰,提高成功率。课本要求的每一个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在课前我都要反复地做几遍,认真分析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排除干扰。

2、利用课件把一些不易观察到的物理现象或是物理过程展现给学生看。

3、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改进实验。例如“导体和绝缘体”一节中,我先是让学生思考设计一个电路来检测哪些物质是导体哪些物质是绝缘体,当检测到水、人体、铅笔芯(较长的)时,小灯泡不发光,于是先把它们归为绝缘体。之后,我指着那堆导体问:这些物体一定都是导体吗?(是)又指着那堆绝缘体问:这里面一定都不能导电吗?马 上就有学生说:不一定,有可能是电流太小了,小灯泡不会发光而已。此时我就给学生介绍了我自己去买的发光二极管的特点,发光二极管被作为各种用电器的指示灯,学生很容易理解只要很小的电流就可以使它发光。于是我又用发光二极管检测了一遍,学生自己得出了人体、水、石墨是导体。也体会到了导体的导电能力是不同的。

4、努力提高实验现象的可见度。例如:在演示实验时,升高实验台,实物投影仪的利用,利用一些手段把微小的实验现象进行放大都是提高实验现象可见度的好办法

三、创设情境,注重让用学生已学的知识导入学习新知识。

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自主性学习活动。创设情境,精彩导入尤为重要。从课堂座位的安排、纪律的制定、教室的布置到纯正的普通话、优美的语言和各种教学情境的准备等,这一切无不影响着探究教学的气氛和效果。例如:可以突破传统教室的课桌布局,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形成开放性结构,便于学生们交流合作;整堂课不受约束,学生可自主学习、自由讨论、举手发言,无须起立等等。教学《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先播放各种各样学生熟悉的声音,再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发出声音,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在这样真实的活动情境中,学生们满怀兴趣地通过仔细的观察、身体的触摸,去感知发声体的振动,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深刻领会物体发声的原理。再者多采用对比教学,归类教学,使学生即能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又能够复习旧知识,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辨别事物间更加细微的差异的能力。增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实践表明,新课程的实施中,创设情境,精彩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能如磁石一般吸引住学生,并快速地将师生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从而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地、全身心地参与进科学探究中来。所以在新课的教学中,采用以旧导新,新旧对比,即可以帮助学生更系统,更全面地掌握基础知识,又能够节省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提高和培养。

四、教师应循序渐进,开展探究教学。教会学生学习和总结物理学科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实验教学之初,我们往往会遇到两难的局面:一方面,教师若指导过度,则学生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另一方面,若教师若指导不到位,学生的探究和学习活动又会杂乱无章,盲目无序,从而无法完成学习任务,两者仿佛形成了一个“解不开”的“结”。如何处理教师指导和开放式教学之间的关系呢?如何在教学过程开放的同时尽量减少探究活动的盲目和无序呢?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展开“课题”研究,在一线不断的教学尝试中,集体攻关,初步摸索出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首先教学方法上“循环探究,逐步深入”。先将新课内容划分为几个大问题,再将每一个大问题分为若干个环环相扣的小问题。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教学形成一个先散后聚,不断聚散交替的循环探究过程。同时将探究教学的相关内容延伸至课外。比如:对学生而言,可以提前布置学生先预习新课,“简阅课文”“查询资料”“自制自带实验器具”等,将课堂上没有探究完的内容带至课外,课后布置学生写“探究报告”和“学习心得”等;对教师而言,课前认真备课,课中用心教学,积极应对随机出现的课堂情况,课后撰写教学实录和教学反思,这一切不仅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任务的扎实完成,也有利于教师在新课程的实践中不断地完善教学,发展自我。其次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自己在探究活动中应该要干什么事,明确自己的目的,教师也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给学生一些方向性的提示,但这些提示应区别于我们传统实验课中的“实验步骤”。要有效地防止和避免学生随意玩耍实验器材、手足无措等现象的发生。教学在“形散而神聚”中有条不紊地进行。再次,在教学理念上“淡化概念的严整性”。物理学科概念的严整性有时反而是学生探究学习的“障碍”,大多数学生会觉得非常困难,因此而产生为难情绪。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提出在教学中“淡化概念的严整性”,降低探究学习的难度。最后教学结束后“开展问卷调查”,及时地沟通师生间的需求,使进一步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指向性。

帮助学生逐步提高思维能力。初中物理教材中并没有专门的章节介绍物理学科的学习方法。但又可以说整本教科书都在讲述物理学科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教材在讲述物理概念、定律、公式时,就是按物理学科解决问题的步骤在进行。即一般是先提出问题再通过实验研究、观察、分析、概括总结等步骤进行的。在教学中通过对知识的学习,指导学生体会学习物理的方法,体会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发展过程,体会前人的思维成果,在学习继承前人思维成果的同时,锻炼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加强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在总复习中,要时刻注意“信息反馈”。正如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说:“有效行为必须由某种反馈过程来提供信息,看它是否达到预定目标,最简单的反馈是检验任务的成功或失败。”通过反馈信息来了解已设计的教学内容与预期目的是否符合,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所以我在每个阶段复习教学中,除了注意来自学生方面各式各样的反馈信息外,还特别重视每次测验和考试的信息反馈。坚持做到按时、按量、按评分标准,科学分析试卷,评价试卷,并注意各层次的学生学习状况和掌握知识的程度。要求学生对测验情况进行知识点、面、掌握情况及学习上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寻找存在不足的原因。教师做好统计工作,找出教学上的弱点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及时调整复习计划,对不足之处立即查漏补缺。这样才能使实际掌握情况与预订的教学目标更吻合,尤其要对后进生加强辅导、关心、鼓励,及时表扬他们,哪怕是一点滴的进步,充分肯定他们。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大面积地有质有量地提高学习成绩。

六、指导学生记忆的方法

初中物理虽然需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但同时也要重视记忆,不要死记硬背绝对不是不要记,不要背,而是更加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根据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的规律,我对学生进行了如下的要求:每节课要认真听讲,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课后留出几分钟的时间进行记忆。上午的课,中午要重温一遍,下午的课傍晚要重温一遍,作业前要重温一遍。睡前再一遍,每周要对本周的知识进行一次回顾,再以后是一个月,三个月。这样学到的知识基本上在大脑里扎下了根,想忘记都很难。记忆时要注意找规律、找特点,要准确记住各种定义,定律的文字表达和各种物理量的单位,这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物理文字,语言的表达能力。物理计算公式与数学计算公式的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公式的每一项都有物理意义和单位,在记忆物理表达式时,一定要记住各项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以上是我在本学期从事物理教学工作的一点体会,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总结。

教学设计的心得体会 篇2

在教学活动或教研活动中,常常会听到你的课备得如何?……,教案写得怎样?……;最终,无论你的课堂教学效果怎样,都会说到你的课堂教学设计环节的得与失、说到你这节课准备得充分与不充分。

在言谈中有好多老师、有相当一部份有多年教学经历的老师都认为有了好的教学设计即是备好了课(笔者曾在不经意中作过调查与统计)。到底是有了好的教学设计就是备好了课还是否?笔者认为否!备课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凡有几年教学者要从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备过程、备教法等方面说个子丑寅卯。备课历来是教师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要求,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去备课,才能把“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这是需要我们探讨和研究的新问题。而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进行教学过程设计,即教案设计,可以看出教学设计是属于备课中的主项:备过程;所以笔者认为教学设计并不能等同于备课。

A、教学设计内容与方法

一、主题教案调研(文末要注明教案出处)

1、所调研教案反映出的课堂教学设计特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教学处理策略、教学活动过程(导入、讲授新课、练习反馈、小结等环节)的处理、教学媒体、形成性练习的设计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2、比较相同主题但不同设计方法的教案,分析其各自的优劣

3、从学科教学法角度考虑如何进行某学科或某类内容的课堂教学设计

4、综合以上调研分析,提出你所设计教学方案的初步设想。

二、运用教学设计系列表格设计一个单元的教学方案

运用教材《教学过程设计》中提供的《课程教学设计表格》、《课堂教学设计表格》系列表格进行针对一个教学单元的课程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设计。(或者采用最新版本的《教学设计系列表格》)

三、根据教案设计,制作配套的课堂演示软件或相关软件

根据教案设计,制作配套的课堂演示软件或相关软件,同时也便于通过课件直观评价你的课堂教学设计效果。课件的示范和评价方法如下:

1、在教案设计实践中自觉体会、反思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

2、在你的教案设计中,系统方法如何体现?

3、在你的教案设计中,教学内容处理是否恰当?如何检验?

4、在你的教案设计中,运用了哪些学习理论、教学理论?

5、在你的教案设计中,学习者分析是否充分?并如何影响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处理?

6、在你的教案设计中,如何设计课堂形成性评价?在你的教案设计中,是否用到学习需求分析?

B、备课的方法与形式

但在新课程条件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的要求,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的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的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实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上下功夫,在落实学生合作学习上下功夫,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在防止学生的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课堂效益上下功夫。因此教师备课已升华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如何备课呢?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准确定位学生学习目标,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并重

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重要任务之一。传统备课中的目标确定是一种知识的预设。新课堂的特征具有开放性,要求达成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目标设计上要做到“三个并重”。即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并重,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并重,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重。保底目标、显性目标、短期目标可理解为本课和本单元知识、能力点要求,从这个角度说,传统的知识点、能力点要求仍然是教师备课中必须重视的。开放目标、隐性目标、长期目标可以理解。一是:过程和方法的考虑,必须重视设计每个学生自主思索的平台,必须让每个学生都能用语文的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二是:可理解为看不见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主要表现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于思考、善于探索、长于合作、追求真理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品质。备课中应考虑两项内容:一是:本课的保底目标、短期目标或显性目标。这里主要考虑的是知识点和能力点的"保底"问题,许多教师怕新课程的"放",担心的是失去音乐的"命根",足见"保底"的重要性。一节课的学习,保底目标、短期目标或显性目标如何定位,怎样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应该根据单元学习目标、自读提示、课后练习及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来决定。一般来说教学方面落实教材安排的思考练习内容就可以了,因为那是经过专家研究的一种精心编排,自然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不必要去展开,去拔高。应该首先确定本课元素积累、知识积累和情感的方法准确是考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积极主动参与合作、积极主动参与交流等开放性、隐蔽性、长期性目标,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改变课堂结构,化教师讲授为学生学习活动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程是经验,课程是人类已有经验和教师、学生个人生活经验的结合,因而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里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在这种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求得新的发展。所以,备课的第一要务是安排学习活动。设计学习活动的方法有三。一是常规法,二是挖掘教材或练习内涵,灵活设计活动,尽可能地寻找学生活动的载体。第三,咬文嚼字,多向思维,给足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充分安排学生质疑的活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大胆思考问题,促进新知识的生成。教师要想多说也不行,只能做导演。

三、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落实合作和网状学习

要保证学习活动不流于形式,保证课堂学习交流的效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工作非常重要。一要合理分工,以实现合作,尤其是学习内容较丰富的学习活动。

四、课前预案与课中记录、调适及课后反思相结合

传统的备课是施教前的精心设计,一旦物化为教案,就一劳永逸,反复使用。按新课程标准来看,完整的备课应该是教学前的预案加教学中的记录、调适加教学后的反思。预案设计宜粗不宜细,只需设计话题、设计活动板块、设计主问题,只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平台。备课的精华在教学中的记录、调适,教学中,有时候学生的行为并没有按教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教师要观察、倾听,了解学生的原始理解,发现富有创意的闪光点,从而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问题、教学流程,完成第二次备课。此时,不能让活人围绕死的教案转,要在调整中获得新的发展,在超越预定目标中获得创新。所以备课不能是定案,只能是预案。预案调适的原则,不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而是学生思维推着老师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老师既不能扼制学生的看法,又不能搁置学生的问题,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探究下去,时时刻刻都体现"心中有人"的教学理念。教学后的反思,是对课堂教学过程及结果的理性分析。可反思诸如如何解决学生主动学习、如何最大限度增加每个学生活动的机会、如何扩大交流、如何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如何扩大教师间学科间的交流合作、如何控制课堂秩序等较宏观的问题,也可反思教学设计的得失、课堂上突发事情的处理机智、某个学生会心一笑的缘由、知识储备不足而引起的尴尬等等微观问题。这种反思,可以指导以后的教学行为,可以使教学经验升华为理论,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因而是非常可贵的。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教师备课主要是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自己、备能力培养等,达到挖掘教材要“深”,教学方法要“活”,讲课要“精”,传授知识要“准”,教学效果要“高”的目的。备好教材的第一步是掌握各科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熟悉中学各科教材的目的和任务。这是教学的根本依据。其次就是剖析教材,掌握教材的编排体系,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抓住教材的知识结构,确定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案。深刻地剖析、妥善地处理每堂课教学内容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基本功,是运用“少、精、活”教学原则,发展学生智能的关键所在。为此,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弄清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它所需要的知识基础是什么?它又是什么知识的基础?第二,知识结构分几个层次?哪些是重点、难点和关键?怎样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和关键?第三,本节教材教给学生哪些基础知识?培养什么能力?怎样培养?多方面进行认真思考、反复研磨。只有这样才能较准确地掌握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教师要准确地分析教材重点,要在精读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刻、全面剖析。掌握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搞清楚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较准确地分析教材的重点。教师要正确地分析教材的难点。所谓难点是指学生不容易理解或掌握有困难的部分,教师要设法解决这些难点,扫清学生在学习中的障碍,才能使其掌握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除了正确地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外,还应该确定教材的关键点。所谓教材的关键点是指教材中对于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识能起作用的部分内容。解决了关键点就能一通百通,事半功倍。备好学生的指导思想是面向全体学生。讲一节课要使各种水平的学生都学有所获,备课要注意上、中、下三类学生。以中等学生为主要对象,设法在教学中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不要一刀切,要因材施教,使上等学生学得多一点,好一点,对后进学生要循循善诱,加强个别辅导。这就需要在课前周密设计,细致安排。做到既统一要求,又区别对待,这样才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备好方法就是依据课堂教学固有的规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若不选择好的方法,就必然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正如南宋时期朱熹所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所以备好方法是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选择教学方法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原则:根据具体教学目的和任务选择方法;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选择方法;根据教学设备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同时还要注意灵活性、启发性。目前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练习法、实验与实习法以及自学法和发现法等等。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自学,逐渐培养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掌握探索科学知识的一把金钥匙,这是比什么都更有用的知识和能力。备好能力的培养,这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新动向。每一节课除了传授知识外,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某些方面的能力,教师在备课时培养什么能力要心中有数,培养能力的措施要明确。只有如此,课堂上才能得心应手,只有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培养创造性开拓人才才有希望。“备好自己”也是备课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教学效果的好坏,因素很多,但教师的情绪、态度却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教师应对教育有一颗赤诚的心,有光荣感和责任心,对学生要满腔热情。在教学行为举止方面落落大方,感情充沛,语言清晰。

教学设计的心得体会 篇3

我认为教学设计包括以下方面:单元主要内容及课时分配,教材编写意图,教学内容的“核心思想”,教学反思。

特别是教学反思很重要。

设计好了教材,对学生也要有一定的分析:

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经验,学生学习的困难以及在教学设计上准备如何突破,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是设计者希望通过数学教学活动所达到的理想状态,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结果,更是数学教学设计的起点。、

1、三维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结果目标,过程性目标,

情感与态度:

好奇心、求知欲、意志、自信心、对数学的认识、实事求是的态度,独立思考、质疑。

2、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

远期目标:可以是一课程内学习结束时所要达到的目标,也可以是某一学习阶段结束后所要达到的目标。

近期目标:某一课程内容学习过程中,或者某一学习环节结束后所要达到的目标。

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师用心设计出来的,心中有爱,心中装着学生,这样的老师最受学生欢迎,让我们为此目标而努力!

教学设计的心得体会 篇4

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学习背景分析、学习需要分析、学习任务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目标的制定和评价、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评价等。简单地说,就是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教什么和学什么;如何教和如何学;教的怎样和学的怎样。其实质依次是目标、策略、评价三方面的问题。通过学习《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给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1、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可以指导教学过程设计,而教学过程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则是教学目标。

2、 课堂教学设计是根据对学习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分析。选定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进而确定教学过程结构和形成性练习,应用于教学实践当中,这其中涉及到很多因素的综合考虑。

3、教学目标是以对学习需求分析来确定的,但教学目标的实现则要以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方法等因素的综合运用来达成,而教学评价则贯穿教学设计的始终。

4、充分的学习需求分析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先决条件,是决定是否需要教学设计的前提。

5、严格把握教学内容是决定教学效果好坏的基础工作,而熟悉教学大纲是把握教学内容的前提

6、 认真总结教学评价是我们改进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而教学效果的改进需要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学习者特征的分析

在具体实施教学设计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是:教学设计不能是对相关教科书的简单复制,必须以帮助每个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必须基于学生如何学习知识;必须具有反馈和调节的环节;教学设计本身应是一个指导性的动态方案。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程序应具有:

1、进行教学分析,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一定要依据《课程标准》,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学习任务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学生特征的分析──原有认知结构与认知特点的分析;学习环境的分析──学习资源环境对教学影响的分析。根据新课程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设计。

2、课堂教学策略的设计。包括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等,这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针对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等不同的课型要合理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

3、课堂教学设计的描述。分记述式的课堂教学设计(文字教案)、流程图式的课堂教学设计(图解)等。把课堂教学设计文字化、图表化,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最基本的呈现形式。

每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可能各有不同,课堂教学设计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只要基于国家课程标准,本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绩、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信念,在新课程教学改革试验中敢于探索实践,教学设计必然是一线教师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广阔天地。

教学设计的心得体会 篇5

过这次的学习,对教学设计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课堂上又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结合自己的单元教学设计尝试了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

自己认识到:教学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教学目标是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它规定了学习者应达到的终点能力水平。教学评价需要采用一些有效的技术手段。通常,通过测量来收集资料,但是测量不等于评价,测量是指以各种各样的测验或考试对学生在学习和教师在教学过教学评价要对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教学评价,不仅仅是评价教学的结果,更要对教学的过程,对教学中的方方面面进行评价。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加以数量化,给学生的学习结果赋以数值的过程。

还认识到:教学评价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许多重要的作用。教学评价的结果为改进教学与检验教师提供依据;教学评价的结果为学生在学习上的进步情况提供反馈;评价作为教学研究与实践中的一种工具,用于查明在达到一整套教学目标时,可供选择的程序是否同样有效;利于实现教学过程的科学化,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利于端正教学思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这样的学习,会逐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自己专业化水平的发展。

教学设计的心得体会 篇6

我们的中学英语教学在语法教学与评价方面,存在这样两种现象------一是存在在课堂教学中:年纪偏大的老师仍抱着旧的观念和经验不放,一味地强调语法知识的教学,遇到某个新问题、小问题纠缠不放;新教师或年轻教师认为任务型教学不要教语法或淡化语法教学,更不研究语法教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只是将教科书上的语法练习轻描淡写地过一遍。二是体现在测试性评价中,无论形成性的评价还是终结性的评价,近几年从上至下的考试命题,语法知识和客观题所占比例明显降低。因为考试这个指挥棒,近几年的学生在口、笔头英语表达方面,其准确性也明显滑坡。

国家课程标准制定小组于对试验搞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修改。程晓堂教授(北师大教授,国家课程标准制定小组主要成员)就“关于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修订”做了说明,其中有这样几段话:

将“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修改“现代外语教育理念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提倡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等各种强调学习过程的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

主要是对有关任务型语言教学的表述做了一些调整。实验稿明确倡导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并要求教师“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修订稿则是“倡导注重过程的语言教学途径”,建议“要积极尝试和研究任务型语言教学等注重语言学习过程的教学途径和方法”。修订稿鼓励教师积极尝试和使用其他符合新课程理念和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外语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对任务型教学把握不好,以及过于强调用某一种方法,而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也忽略了教学内容的多元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同时我们应该领悟到:语法肯定是要教的,也是测试评估的一个内容。因为“语法是用词造句的规则系统,它是词的构成规则、变化规则、组合规则的总和。没有语法,语言就是一盘杂乱而毫无章法的散沙。”英语教学在我国是外语教学,我们要快捷、准确的学好这门语言,一定要学好语法。

因此,我想我们教师应该转变观念,调整教学策略:

1、重视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但不能轻视语言知识教学;

2、在情境中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语法,使语法教学将形式与意义、结构与功能、学习与生活有机地融为一体;

3、将语法知识的学习与听、说、读、写技能训练结合起来。

4、测试评价中适当增加客观题的比例。

选择以下几种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语法教学模式:

中学语法教学应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的教学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1、单元常规教学模式

“观察——发现——讨论——归纳——巩固——运用”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应每遇到一个新的语法项目都花费大量时间去讲解和操练,而应根据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每单元花费一定时问,采用“观察——发现——归纳”的方法,专项突破该单元的重点语法项目。

2、语法专项复习模式

“集中呈现——对比分析——专项梳理——巩固运用”

进行期中或期末或一学段复习时,教师可以集中所涉及的语法内容,通过对比和归纳,引导学生梳理语法规则,并加以巩固和运用。同时,注意设计语法练习时,应尽可能让学生在语篇中完成,避免学生死扣语法规则、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

总之,语法教学不是我们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只是一种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教学内容和手段。所以,我们应该始终倡导学生探究--发现式和自主式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坚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使他们在适当的语境中感受语言规则的存在,再通过对语法规则的观察、发现、了解、分析、归纳和总结,然后学会利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去完成一些具体事情,最终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设计的心得体会 篇7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一个先决条件。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课堂的质量、课程的落实。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把握教学设计的重点?如何设计一个有效的教学过程?这都是我们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通过这次“领雁工程”的教学设计课的探讨,我获益匪浅,在此谈谈我的一些学习心得。

我认为教学设计的重点,不管是确定教学的目标,还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其实它都是要教师明确本堂课,我们要教会学生什么,以及解决学生什么问题。因此我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把握下面三个问题

一、立足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不同,特别是城乡学生的差别就更大,教师在教师设计时,就要考虑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设计,而不单单是考虑课程设计的安排和进度。比如在引人各种方程的教学时,我们可能都会创设情境让学生列出各种方程,然后引入方程概念,但是如果在创设情境时设计的问题过高,就会影响本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偏移难点,而且会影响教学进度。

二、挖掘教材

数学的许多概念、定理、思想的教学,都是采用螺旋式上升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把握一个总体的思路,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渗透。比如在七下“4.1二元一次方程”中例题教学,

例:已知方程3x+2y=10。

(1)用关于x的代数式表示y;

(2)求当x=2,0,3时,对应的y的值,

对本例题(1)中的变形是已经学习过的整式变形,对于变形的结果就是学生今后要学习的一次函数解析式。而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刚好体现了一次函数由无数个对应点组成的关系,这也是两者之间的一个联系,也是这两者教学的一个难点。

三、把握课堂

学生是我们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但学生的情况教师不可能都会事先预计好,因此教学中必须要对学生的上课即时表现,做出合理的处理。比如在有些举实际例子时,教师就要好好分析学生所举的例子。如:在分析“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时,学生举例:气球从一个平面吹成一个球体。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知识还不深入理解和对实际问题的辨析能力不强。因此教师就要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当堂的分析,假如这是教师要是没有能力当堂解决的活,可以采取适当的处理方式:比如一起讨论,上网查询,暂时搁置等。总之要根据学生的反应,适当地调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心得体会 篇8

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在教学理念教师教学如何使用教材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编排具有逻辑的意义。因此,如何内化学生成为自己的认识,是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教法进行加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最后概括为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尤其是数学教学,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5、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创设问题情境,以情引趣,激活思维。

教师的教学具有趣味地、合理地提出的问题同样引起学生积极探索,产生求知欲望。而补充知识的引导更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视课程的开发,也重视生活实际的数学概念,充分利用直观教学,遵循学生的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

2、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3、重视理解与巩固相结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4、给学生铺设合理的思维空间,补充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5、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趣味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设疑问题具有严谨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究新知识轻松地获取知识。

7、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创设情境既符合学生实际,为探究、认识新知识的结构奠定基础。

教师的教学设计准线不同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要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取决于一个教师教学中充当怎么样角色。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教育者来说,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教师对每一节课多付出心血,并不意味着成了正比例。要对每个学生充分了解合理设计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才能触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教学设计的心得体会 篇9

在教学活动或教研活动中,常常会听到你的课备得如何?……,教案写得怎样?……;最终,无论你的课堂教学效果怎样,都会说到你的课堂教学设计环节的得与失、说到你这节课准备得充分与不充分。在言谈中有好多老师、有相当一部份有多年教学经历的老师都认为有了好的教学设计即是备好了课(笔者曾在不经意中作过调查与统计)。到底是有了好的教学设计就是备好了课还是否?笔者认为否!备课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凡有几年教学者要从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备过程、备教法等方面说个子丑寅卯。备课历来是教师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要求,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去备课,才能把“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这是需要我们探讨和研究的新问题。而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进行教学过程设计,即教案设计,可以看出教学设计是属于备课中的主项:备过程;所以我认为教学设计并不能等同于备课。

教学设计的心得体会 篇10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课程设计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与学生的经历和经验相联系,所倡导的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注重各种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课堂教学应遵循教学规律,循序渐进.在本书中,编者能从理论上向读者阐述数学课堂教学中教育观,引领读者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能从数学课堂中概念教学,命题教学,复习课等教学各环节使读者从中受益非浅,在我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深深体会到一堂课的成败与课前的教学设计密不可分,如若你课前能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对课的重点,难点进行充分的研究,了解课的地位,对教学目标的制定,课堂中的板书,课堂语言严谨性准确性能作准备,大量公开课的成功应归功于课的设计.

数学课堂要生活化,新课程倡导用具体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使课堂教学内容不再空洞,枯燥,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产生乐于接受的心理.比如:在引入分数时,新课程利用比身高的例子,利用名人姚明的身高作比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在讲角的比较大小时,利用学生熟悉的足球射门,来比较谁的进球机会大;在学圆的周长时,教学一开始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两个遥控模型机器人分别沿两种不同形状的赛道进行比赛,一种是边长为4.7米的正方形,另一种是直径为6米的圆形,如果它们同时,同速从一点出发,那么谁先到达原出发点呢 函数的引入时,每个人与他的生日的对应关系,衣服上的纽扣与纽门的对应关系.通过引入生活中的例子,可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设计中,我们总是在教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而形成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更重要.所谓科学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所谓科学精神,就是怀疑的,批判的,探索的,创造的精神.可是这种态度和精神不可能离开学科教学,离开学科发展的实际过程单独进行说教.它必须渗透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学模式具有多样性,具体如何选择,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和学习态度来选择,也可根据教师的自身的不同的特长,数学素养和教学风格来选择.对数学教学内容有透彻的理解,又善于用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的教师运用讲练结合教学模式往往效果较好,而有的教师洞悉数学思想发展的脉络,又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这样的教师运用引导发现模式就比较适当.如数学概念的教学中,有的用数学的式子来定义,如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有的通过例举一些式子归纳它们的共性用文字来下定义,如方程等;

数学课堂设计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中,应该更多扮演一种引导者和激发者的角色.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后,教师就应及时地将新课的内容有计划,有层次,由浅入深地展示给学生,并让学生参与新知识建立的过程,促使学生对新知识加以理解和掌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显示"怎样思考"的信息,提高思维能力.课堂教学结构虽有其比较稳定的活动程序,但决不是固定的,要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并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化教学过程,就要全面考虑教学过程的各因素,使每节课安排的程序成为一个科学有序的组合,每一个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问题是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新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提出最近发展区之间的问题,以实现知识迁移.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去想问题.本阶段,如在几何直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加以分析解答,调动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过程,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根据学生的质疑,教师可以把握大量的反馈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释疑,解惑,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尤其要鼓励低差学生质疑,耐心地给予解答.

《数学教学设计》能从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使我们体会到数学设计中应考虑各要素,根据课的内容,学生做好课前设计,为课堂教学提供充分素材,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

教学设计的心得体会 篇11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很多老师在利用多媒体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尝到了不少甜头,而今天我想说的是自己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一些心得体会。

多媒体的优点很多,表现在教学上就是通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来辅助教学。比如,课堂的激趣导入、情境朗读、突破难点的动画模拟演示、风俗民情的再现、趣味练习设计、单元复习以及专题学习的知识梳理等等,好处不胜枚举。现就自己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激趣导入,效果事半功倍。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习一篇文章如何导入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而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章内容在空间上跨度很大,例如《离骚》这首诗歌是战国时期的作品,不管是内容还是写法都离我们相去甚远。如果按照常规教学,一支粉笔,一本书很难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老师上课辛苦,学生也一脸茫然。相反如果能借助多媒体视频辅助教学,让学生时空倒转置身体验于楚国忠臣报国无门的氛围当中,那么对理解这篇文章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通过视频画面再现当时的生活情景结合声情并茂的经典片段朗读来导入课文,就能立刻把屈原那种“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激情与苦闷传递给学生,学生在这忧国的哀伤氛围中,不用过多讲解,就能很好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基调。从而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新《语文课标》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而培养想象力是语文教师一项头疼的工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在很多时候,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成了一句空喊的口号如果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轻而易举的实现了这一教学目标。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文《你一定会听见的》,老师在即将结束课文教学时,通过多媒体播放了音频——“厨房交响曲”,鼓励学生细心倾听厨房发出的这些声音,在倾听中想象母亲为自己忙碌早餐的情景。我们知道情感是想象力的动力,这样的设计恰好触动了学生的情感因子,激发学生急于表达的欲望,进而创造性地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这样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促使学生想象的翅膀高飞远扬,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不再是一句空话。

三、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写作修改。

作文几乎可以说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学要着力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要提高语文写作水平,关键是要让学生自主写作,自由表达,自主修改。叶圣陶向来反对写作教学中“学生只管写,老师只管改”的做法。他说:“教师给修改不如学生自己修改,学生个人修改不如共同修改”而多媒体为学生共同修改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方法是每次写作由学生推选一篇最好的文章出来共同修改。把要修改的文章输入电脑文档,中间设置一条竖线把修改前和修改后的文章隔开,修改前的文章显示在左边,修改后的文章显示在右边。课堂上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针对需要修改的语句语段提出自己的修改建议,而电脑将这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痕迹及时地以动态演示的方式显现出来,并且这些思维的痕迹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中逐渐趋于完美,直至得出让学生一致满意的文章。这样利用多媒体辅助,动态演示作文修改,学生在共同修改中取长补短,互相提高,享受到了学习带来的快乐,这是传统教学所无法给予的。

四、利用多媒体,单元复习、专题学习轻松有效。

叶圣陶先生说过:要学好语文,离不开基础知识。而语文基础知识零星分散在每一篇文章中。在学习一篇新的文章时,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大多停留在只要能疏通文章内容就停止的阶段。要想深入理解,透彻掌握,还得在单元复习,专题学习中归纳运用。而在单元复习,专题学习中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多媒体应成为首选的教学辅助工具。因为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文本、数据、图象、动画、声音等素材提供给学生,既能大容量,高速度的存储和传递相关教学信息,又能比较系统地、完整地呈现语文基础知识。这样的学习学生学起来容易理解,轻松又有效。

五、利用多媒体,将时政新闻和语文教育紧密结合。

在课改的新形式下新课标极力倡导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与生活联系密切,抛开生活去谈语文教育不太可能。特别是关乎国家大事,人民生活的时政新闻与语文教育之间更应该找到两者的链接点。例如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文章里我们认识了言行一致的闻一多先生。可是那段时间学生在学习方面很消极,有畏难情绪。为了教育学生做个言行一致的乐观者,我特地播放了汶川地震中被困废墟75小时的22岁少女被解救的视频。当解救人员来救她时她笑着说:“我很高兴我还活着,我相信你们会来救我的。”生死关头的乐观深深感染了学生,接着我让学生就今后如何做个言行一致的乐观者谈了自己的看法。这样巧妙的利用时政新闻视频辅佐教学,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让自己尝到了甜头,不过语文教学应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它只有在语文教学之中找到契合点才会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在教学运用中应把握好度,喧宾夺主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只有巧妙的结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教学设计的心得体会 篇12

今天上午我们学习了主题教学单元设计,通过学习讨论,我明白了什么是主题单元设计,及其编写中要注意的问题。下午,老师给我们讲了思维导图的制作及运用,演示了MindManger软件的使用,我自己练习制作了思维导图课件《人体的生长发育》。

一、 “主题单元设计”是根据课程实施的水平目标,确立若干个教学主题,教师遵循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以主题为线索,开发和重组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连续课时单元教学的教学设计。“主题单元设计” 一般以一个单元为一个整体,设计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整体把握,紧扣单元训练项目把相关知识联为一条教学线索,使单元整体运转。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展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主动发展,注重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自主实践活动,使学生的个体主体性定能达到很好的尊重和展现。

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确立新的教育理念。单元主题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要求教师以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教师在进行单元主题教学设计时,要做到:

1、单元主题教学设计要求老师转变观念,整体把握教材。

2、单元主题教学设计遵循由主导到主学,坚持自主发展原则。

3、单元主题教学设计坚持开放的、活动的、具有探究性教学原则。

4、精心设计单元活动主题,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5、在单元主题教学设计中,要积极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

6、单元主题教学设计还要妥善解决单元主题的相对独立性和教材内容系统性的问题。

在具体的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编写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教学目标的整体性。2.注意教学目标的灵活性。3注意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二、对于学习者特征分析的问题,我学习者认为:

学习活动的主体,其具有的认知、情感、社会等特征都将对学习过程产生影响。因此,要取得教学设计的成功,必须重视对学习者的分析。

(一)学习者分析的主要内容

1.学习者初始能力分析

了解学习者在从事特定学科内容的学习前已经具备的知识技能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内容的认识与态度,确定教学起点。包括学习内容的准备情况及学习态度

2. 学生者的一般特征

学生者的一般特征,是指他们具有与具体学科内容无关,但影响其学习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特点,包括年龄、性别、认知成熟度、学习动机、生活经验等内容。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分析学生的一般特征,以此作为制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和媒体等工作的依据。

3. 学习者的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由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构成,它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做出反应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

学习风格涉及的方面很多,常表现为学习者喜欢的或经常使用的学习策略、学习方式或学习倾向。学习风格具有稳定性,很少因学习内容、学习情境等因素变化而变化。同时,学习风格具有个体差异性和独特性。

教学设计的心得体会 篇13

李岚清副总理曾提出:“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系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仍然是课堂,那么课堂上如何围绕这个伟大的目标呢?

我认为关键还是在教师。因为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师生双向交流的过程,教师在这项活动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学习的过程又是学生大脑的认知过程,而学生参加活动的态度和领悟程度不同,效果也不一样,那么能否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呢?那就得看老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发挥如何了。

素质教育不仅仅要求我们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力,发展智力,这也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教学的理想境界。鉴于以上的认识,我在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设计上作了一些尝试,为学生积极思维,生动活泼地学习创造条件。

一、注意教学设计的目的性

在教学中,首先应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就是达到这个目标的途径、方法。讲究教学过程设计就是要寻找达到这个目标的最佳方案,便于集中精力解决主要问题,克服讲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例如讲读课文就应多设计些让学生讨论、思考、分析的教学方案,而复习课就应在强化训练、巩因此知识,运用知识等方面作出设计等。

二、注意教学设计的实践性

课堂教学要避免教师一言堂,就必须让学生多实践、动手、动口、动脑。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不同层次,多方要求的练习,使学生在不同的课堂练习中逐步体会、感悟,从而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特别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更应让学生多练习实践,如课文中的“语法知识”、“偏正语法”木语概念多,篇幅虽短,但学生不易掌握,老师则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一系列练习,便于学生掌握:先看书,划出要点,再模仿课文短语示例,让学生大量举例。其次,让学生标出词性,寻找其中的规律。然后再引导学生区别定语和状语。通过一系列练习,学生很快明白偏正短语:一偏一正;偏在前,正在后,名词前面是定语,动、形前面是状语,定语组成有形、名、代、量,状语组成是形容词和副词两种,最后让学生再看书理解,完成课后练习,效果则较好。

三、注意教学设计的连续性

传授文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逐步培养,整体训练,长期坚持,才能最终达到。因此在知识技能的养成方面,教学设计必须坚持连续性,不能操之过急。如:给文章作批注,划分段落层次,写读书提要,归纳单元知识,按脉络背育课文等都应当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反坚持,教给学生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有所见效。

四、注意教学设计的启发牲

课堂教学设计还应注意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学得透、学得活。如词语“前仆后继”,又有人认为是“前赴后继”开始同学们争休。老师就不能直接说出答案,如有意引导他们讨论区别“仆”与“赴”二字,再结合词语整体理解就很清楚了。诸如此类,教师在教学中要随机应变,积极启发学生思考辩析。不要怕耽误时间,更不要越诅代扈。长期坚持,学生在这类辩析中自己的能力也提高了。

五、注意教学设计的兴趣性

有时发现老师按苦心准备的教案上课,并没有激起学生的举学生反映冷淡,以后备课就注意,特另"是对一些比较枯燥的知识学习,就可以穿插设计一些竞赛,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集体主义观念,积极热情地学习。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素质,关键在于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这样才会努力钻研教材,了解学情,精心设计,如果每位教师都能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追求教学艺术的最佳境界,那么这将是开辟了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教学设计的心得体会 篇14

在教学活动或教研活动中,常常会听到你的课备得如何?……,教案写得怎样?……;最终,无论你的课堂教学效果怎样,都会说到你的课堂教学设计环节的得与失、说到你这节课准备得充分与不充分。

在言谈中有好多老师、有相当一部份有多年教学经历的老师都认为有了好的教学设计即是备好了课(笔者曾在不经意中作过调查与统计)。到底是有了好的教学设计就是备好了课还是否?笔者认为否!备课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凡有几年教学者要从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备过程、备教法等方面说个子丑寅卯。备课历来是教师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要求,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去备课,才能把“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这是需要我们探讨和研究的新问题。而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进行教学过程设计,即教案设计,可以看出教学设计是属于备课中的主项:备过程;所以笔者认为教学设计并不能等同于备课。

A、教学设计内容与方法

一、主题教案调研(文末要注明教案出处)

1、所调研教案反映出的课堂教学设计特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教学处理策略、教学活动过程(导入、讲授新课、练习反馈、小结等环节)的处理、教学媒体、形成性练习的设计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2、比较相同主题但不同设计方法的教案,分析其各自的优劣

3、从学科教学法角度考虑如何进行某学科或某类内容的课堂教学设计

4、综合以上调研分析,提出你所设计教学方案的初步设想。

二、运用教学设计系列表格设计一个单元的教学方案

运用教材《教学过程设计》中提供的《课程教学设计表格》、《课堂教学设计表格》系列表格进行针对一个教学单元的课程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设计。(或者采用最新版本的《教学设计系列表格》)

三、根据教案设计,制作配套的课堂演示软件或相关软件

根据教案设计,制作配套的课堂演示软件或相关软件,同时也便于通过课件直观评价你的课堂教学设计效果。课件的示范和评价方法如下:

1、在教案设计实践中自觉体会、反思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

2、在你的教案设计中,系统方法如何体现?

3、在你的教案设计中,教学内容处理是否恰当?如何检验?

4、在你的教案设计中,运用了哪些学习理论、教学理论?

5、在你的教案设计中,学习者分析是否充分?并如何影响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处理?

6、在你的教案设计中,如何设计课堂形成性评价?在你的教案设计中,是否用到学习需求分析?

B、备课的方法与形式

但在新课程条件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的要求,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的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的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实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上下功夫,在落实学生合作学习上下功夫,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在防止学生的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课堂效益上下功夫。因此教师备课已升华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如何备课呢?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准确定位学生学习目标,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并重

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重要任务之一。传统备课中的目标确定是一种知识的预设。新课堂的特征具有开放性,要求达成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目标设计上要做到“三个并重”。即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并重,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并重,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重。保底目标、显性目标、短期目标可理解为本课和本单元知识、能力点要求,从这个角度说,传统的知识点、能力点要求仍然是教师备课中必须重视的。开放目标、隐性目标、长期目标可以理解。一是:过程和方法的考虑,必须重视设计每个学生自主思索的平台,必须让每个学生都能用语文的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二是:可理解为看不见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主要表现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于思考、善于探索、长于合作、追求真理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品质。备课中应考虑两项内容:一是:本课的保底目标、短期目标或显性目标。这里主要考虑的是知识点和能力点的"保底"问题,许多教师怕新课程的"放",担心的是失去音乐的"命根",足见"保底"的重要性。一节课的学习,保底目标、短期目标或显性目标如何定位,怎样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应该根据单元学习目标、自读提示、课后练习及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来决定。一般来说教学方面落实教材安排的思考练习内容就可以了,因为那是经过专家研究的一种精心编排,自然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不必要去展开,去拔高。应该首先确定本课元素积累、知识积累和情感的方法准确是考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积极主动参与合作、积极主动参与交流等开放性、隐蔽性、长期性目标,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改变课堂结构,化教师讲授为学生学习活动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程是经验,课程是人类已有经验和教师、学生个人生活经验的结合,因而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里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在这种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求得新的发展。所以,备课的第一要务是安排学习活动。设计学习活动的方法有三。一是常规法,二是挖掘教材或练习内涵,灵活设计活动,尽可能地寻找学生活动的载体。第三,咬文嚼字,多向思维,给足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充分安排学生质疑的活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大胆思考问题,促进新知识的生成。教师要想多说也不行,只能做导演。

三、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落实合作和网状学习

要保证学习活动不流于形式,保证课堂学习交流的效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工作非常重要。一要合理分工,以实现合作,尤其是学习内容较丰富的学习活动。

四、课前预案与课中记录、调适及课后反思相结合

传统的备课是施教前的精心设计,一旦物化为教案,就一劳永逸,反复使用。按新课程标准来看,完整的备课应该是教学前的预案加教学中的记录、调适加教学后的反思。预案设计宜粗不宜细,只需设计话题、设计活动板块、设计主问题,只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平台。备课的精华在教学中的记录、调适,教学中,有时候学生的行为并没有按教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教师要观察、倾听,了解学生的原始理解,发现富有创意的闪光点,从而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问题、教学流程,完成第二次备课。此时,不能让活人围绕死的教案转,要在调整中获得新的发展,在超越预定目标中获得创新。所以备课不能是定案,只能是预案。预案调适的原则,不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而是学生思维推着老师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老师既不能扼制学生的看法,又不能搁置学生的问题,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探究下去,时时刻刻都体现"心中有人"的教学理念。教学后的反思,是对课堂教学过程及结果的理性分析。可反思诸如如何解决学生主动学习、如何最大限度增加每个学生活动的机会、如何扩大交流、如何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如何扩大教师间学科间的交流合作、如何控制课堂秩序等较宏观的问题,也可反思教学设计的得失、课堂上突发事情的处理机智、某个学生会心一笑的缘由、知识储备不足而引起的尴尬等等微观问题。这种反思,可以指导以后的教学行为,可以使教学经验升华为理论,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因而是非常可贵的。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教师备课主要是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自己、备能力培养等,达到挖掘教材要“深”,教学方法要“活”,讲课要“精”,传授知识要“准”,教学效果要“高”的目的。备好教材的第一步是掌握各科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熟悉中学各科教材的目的和任务。这是教学的根本依据。其次就是剖析教材,掌握教材的编排体系,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抓住教材的知识结构,确定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案。深刻地剖析、妥善地处理每堂课教学内容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基本功,是运用“少、精、活”教学原则,发展学生智能的关键所在。为此,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弄清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它所需要的知识基础是什么?它又是什么知识的基础?第二,知识结构分几个层次?哪些是重点、难点和关键?怎样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和关键?第三,本节教材教给学生哪些基础知识?培养什么能力?怎样培养?多方面进行认真思考、反复研磨。只有这样才能较准确地掌握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教师要准确地分析教材重点,要在精读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刻、全面剖析。掌握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搞清楚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较准确地分析教材的重点。教师要正确地分析教材的难点。所谓难点是指学生不容易理解或掌握有困难的部分,教师要设法解决这些难点,扫清学生在学习中的障碍,才能使其掌握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除了正确地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外,还应该确定教材的关键点。所谓教材的关键点是指教材中对于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识能起作用的部分内容。解决了关键点就能一通百通,事半功倍。备好学生的指导思想是面向全体学生。讲一节课要使各种水平的学生都学有所获,备课要注意上、中、下三类学生。以中等学生为主要对象,设法在教学中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不要一刀切,要因材施教,使上等学生学得多一点,好一点,对后进学生要循循善诱,加强个别辅导。这就需要在课前周密设计,细致安排。做到既统一要求,又区别对待,这样才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备好方法就是依据课堂教学固有的规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若不选择好的方法,就必然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正如南宋时期朱熹所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所以备好方法是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选择教学方法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原则:根据具体教学目的和任务选择方法;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选择方法;根据教学设备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同时还要注意灵活性、启发性。目前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练习法、实验与实习法以及自学法和发现法等等。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自学,逐渐培养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掌握探索科学知识的一把金钥匙,这是比什么都更有用的知识和能力。备好能力的培养,这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新动向。每一节课除了传授知识外,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某些方面的能力,教师在备课时培养什么能力要心中有数,培养能力的措施要明确。只有如此,课堂上才能得心应手,只有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培养创造性开拓人才才有希望。“备好自己”也是备课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教学效果的好坏,因素很多,但教师的情绪、态度却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教师应对教育有一颗赤诚的心,有光荣感和责任心,对学生要满腔热情。在教学行为举止方面落落大方,感情充沛,语言清晰。

教学设计的心得体会 篇15

1、考虑了教学的整体性设计与实施

知识是一个整体,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对不时期,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与层次,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综合性考虑,对教学设计也要有一个整体性思考,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完整的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在本课中,有所体现。例如,掌握正确的“坐、立、行”姿势,坐,立,行是(小学体育水平一)中的体育基础常识部分,它是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日常生活中的身体活动。如果从小不注意养成正确的姿势,时间长了就会形成身体的不良姿态,以后再矫正会很困难。不仅会影响身心健康,也会给生活,学习带来许多不便。一年级儿童对坐,立,行并不陌生,但不一定姿势都正确,也不完全了解正确的坐,立,行姿势的要求。因此,沈老师利用队列练习时间,对学生的这些相关知识进行巩固性练习强化,他对水平一知识的系统性,做了全面考虑,这也是浙江省小学学科教学建议之一,通过知识与动作的结合练习,使学生建构起比较清晰的知识结构,形成真正的能力,在实际的生活中逐步养成良好的身体姿势。

2、采用了符合低年级学生的教学策略

师生互动的可行性

低年级小朋友特别依赖教师,在本课中,沈老师抓住了这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他能主动与学生一起玩,一起跳,时常会看到小朋友围到老师身边,一起活动,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学习有了兴趣与依靠。例如,在跳跃教学的起初,沈老师在统一了“剪刀”、“石头”“布”动作后,就提议说:“小朋友,跟老师一起来玩一玩,好吗?”此时的学生都很高兴的答应了,与老师一起尽情地玩起来。沈老师正是抓住了喜欢与老师一起玩的心理特征,通过互动使学生都能活动起来,并利用逐步学习的知识与动作进行一定的锻炼,达到了让学生身体活动开的目的和学习的目的。

语言交流的合理性

教师在给低年级小朋友在上课时,提问是要注意方法的。我认为,比较直观

的、形象的、生活化的语言交流能够更顺畅,而且便于为体育教学服务,为学生动作的学习,技能的掌握奠定基础。例如,在统一“剪刀”、“石头”“布”时,沈老师问:“小朋友,剪刀怎么做呀?”“对,这样做!”学生会后,他做了石头的动作,接着问:“这是什么呢?”学生在教师动作提示下,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回顾起相应的“石头”名称。沈老师不忙着做“布”的动作,而是问:“那布是怎么做的?”因为小朋友有了前两个动作的积累,因此,稍做思考与对比,能够想象起“布”的具体动作。再如,在模仿动作做动作阶段,沈老师有这样一段导语:“小朋友,刚才在玩‘剪刀’、‘石头’、‘布’时,我们是用脚跳的,那么,你知道,哪些小动物是用脚跳着走路的?”(学生交流:青蛙、袋鼠、蛤蟆、兔子等)“小朋友,你们都说出了好多小动物,你能像它们一样跳吗?(行)你们自己先去试试吧!”沈老师通过比较直观、生活化的语言,让学生在学习中想一想,练一练,玩一玩,既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又使学生在学习中探究知识与动作,显得比较有效。

竞赛游戏的鼓励性

小朋友都喜欢竞赛,沈老师在自由跳跃后面,设计了“跳跃接力”游戏,通过游戏来带动学生的学习,并巩固“双脚起跳,双脚同时落地”的技术动作,学生印象深刻,主动去学习与掌握。沈老师在教学中,不但评定了小组的练习情况,还对学生个体的动作也进行了对比与强调,因此,在听课过程中,我也听到有的小朋友在说:“×××,是两个脚是先后起跳的,这样犯规……”其实在这样的比较与相互评价中,学生的动作概念的形成更加有效,说明,他们自己有了对动作的区别,体现了教学的价值,对自身动作的正确性也有了新的认识,为以后学习立定跳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整堂中,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在请一些小朋友示范时,排在后面的部分小朋友看不清楚,我觉得此时可以让示范的小朋友换个位置也去做一下,这样更加体现了人文性,也能够让这样的正确示范更加体现出价值,使全体学生都能够观赏到正确动作,为教学目标实现做好铺垫。再如,在“跳跃呼啦圈接力”中,对不同学生的需要没有完全考虑周到,连续摆放在一起呼啦圈跳跃,对于一部分学生是不适宜的,是不是可以适当拉开距离,使这些学生能够放开手脚,大胆尝试“更高”水平的跳跃,这样也体现了学习的层次性,学生的差异性,为学生的真正需求而去落实教学。

教学设计的心得体会 篇16

主题单元教学是根据课程实施的水平目标,确立若干个教学主题,教师遵循学生身心的一般规律,以主题为线索,开发和重组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连续课时单元教学的教学方式。开展主题单元教学时为了体现学习领域水平目标达成的针对性、知识技能教学的连贯性和开放性、生活化等特性,将整个教学置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之中,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意义建构,重视学生技能的综合运用的实践体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和意识。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主题单元设计可以帮助我清晰地解析主题单元教学的学习内容,归纳学习内容。它可以:

1、帮助我指导学生仔细读单元主题,带着单元主题走进每个环节。

2、老师在指导学习每个环节时,紧扣单元主题,让学生从模块中构建思路。

3、学完内容要进行梳理总结时,围绕单元主题,抓住内容引导学生巩固与综合运用。

4、同时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构建创新思维模式,为学生学习、研究及自主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此次的学习,我了解了单元学习规划的重要性,使我对如何利用好本资源,做个优秀的引导者更有信心了。

教学设计的心得体会 篇17

通过这次的学习,对教学设计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课堂上又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结合自己的单元教学设计尝试了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

自己认识到:教学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教学目标是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它规定了学习者应达到的终点能力水平。教学评价需要采用一些有效的技术手段。通常,通过测量来收集资料,但是测量不等于评价,测量是指以各种各样的测验或考试对学生在学习和教师在教学过教学评价要对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教学评价,不仅仅是评价教学的结果,更要对教学的过程,对教学中的方方面面进行评价。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加以数量化,给学生的学习结果赋以数值的过程。

还认识到:教学评价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许多重要的作用。教学评价的结果为改进教学与检验教师提供依据;教学评价的结果为学生在学习上的进步情况提供反馈;评价作为教学研究与实践中的一种工具,用于查明在达到一整套教学目标时,可供选择的程序是否同样有效;利于实现教学过程的科学化,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利于端正教学思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这样的学习,会逐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自己专业化水平的发展。

教学设计的心得体会 篇18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课程设计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与学生的经历和经验相联系,所倡导的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注重各种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课堂教学应遵循教学规律,循序渐进.在本书中,编者能从理论上向读者阐述数学课堂教学中教育观,引领读者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能从数学课堂中概念教学,命题教学,复习课等教学各环节使读者从中受益非浅,在我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深深体会到一堂课的成败与课前的教学设计密不可分,如若你课前能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对课的重点,难点进行充分的研究,了解课的地位,对教学目标的制定,课堂中的板书,课堂语言严谨性准确性能作准备,大量公开课的成功应归功于课的设计.

数学课堂要生活化,新课程倡导用具体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使课堂教学内容不再空洞,枯燥,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产生乐于接受的心理.比如:在引入分数时,新课程利用比身高的例子,利用名人姚明的身高作比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在讲角的比较大小时,利用学生熟悉的足球射门,来比较谁的进球机会大;在学圆的周长时,教学一开始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两个遥控模型机器人分别沿两种不同形状的赛道进行比赛,一种是边长为4.7米的正方形,另一种是直径为6米的圆形,如果它们同时,同速从一点出发,那么谁先到达原出发点呢 函数的引入时,每个人与他的生日的对应关系,衣服上的纽扣与纽门的对应关系.通过引入生活中的例子,可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设计中,我们总是在教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而形成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更重要.所谓科学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所谓科学精神,就是怀疑的,批判的,探索的,创造的精神.可是这种态度和精神不可能离开学科教学,离开学科发展的实际过程单独进行说教.它必须渗透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学模式具有多样性,具体如何选择,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和学习态度来选择,也可根据教师的自身的不同的特长,数学素养和教学风格来选择.对数学教学内容有透彻的理解,又善于用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的教师运用讲练结合教学模式往往效果较好,而有的教师洞悉数学思想发展的脉络,又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这样的教师运用引导发现模式就比较适当.如数学概念的教学中,有的用数学的式子来定义,如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有的通过例举一些式子归纳它们的共性用文字来下定义,如方程等;

在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中,应该更多扮演一种引导者和激发者的角色.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后,教师就应及时地将新课的内容有计划,有层次,由浅入深地展示给学生,并让学生参与新知识建立的过程,促使学生对新知识加以理解和掌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显示"怎样思考"的信息,提高思维能力.课堂教学结构虽有其比较稳定的活动程序,但决不是固定的,要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并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化教学过程,就要全面考虑教学过程的各因素,使每节课安排的程序成为一个科学有序的组合,每一个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问题是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新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提出最近发展区之间的问题,以实现知识迁移.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去想问题.本阶段,如在几何直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加以分析解答,调动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过程,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根据学生的质疑,教师可以把握大量的反馈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释疑,解惑,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尤其要鼓励低差学生质疑,耐心地给予解答.

《数学教学设计》能从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使我们体会到数学设计中应考虑各要素,根据课的内容,学生做好课前设计,为课堂教学提供充分素材,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

教学设计的心得体会 篇19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改变的是备课的模式化,只备“课”不备“人”,只备“形”不备“神”,只备结果,不备过程,教师的备课充其量只是教师的“备忘录”。因此,必须改变传统备课中的大而全,为新课程理念中的备课少而精。当前,按照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必须冲破传统的备课形式,要以崭新的教学设计代替传统的教案。树立正确的备课指导思想,树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的价值取向和以课改新理念为出发点的备课观。这就要求我们把关注点移向学生学习的方法与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特别是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身上。让更多的学生卷入到活跃的学习活动中。教学设计要具有时代性和挑战性。教学设计要新颖、独特,具有个性化特点。

一节课的教学思想,它起着指导和统帅教学的作用,有什么样的教学思想和观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效果。一、教师为什么要认真备课。备课,是学校教学工作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的一项艰辛的劳动,还是教师对课堂教学再创造的一项细致工程。所谓“几番心血一堂课”,就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课备得好坏,不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益,而且还影响着教学计划的实施和教育方针的落实,它关系着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因此说备课既是衡量教师基本功和专业水平的一个标志,又是衡量教师责任感的一把尺子。那么,在教师备课中目前存在着哪些重教学、减轻备课弊端呢?我觉得教师对备课倾注的心血不多,思维含量较低,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机械摘抄。教师对备课的意义认识不足,对课本、教参缺乏钻研,存在“以参代研”、照抄教参或现成教案,以应付差事。即使借鉴特级教师教案,也有生搬硬套,削足适履之嫌。

第二,结构僵化。教案里“千课一式”程式化现象比较普遍,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和环节展示的全程,仅仅是教材内容、教参说明的机械翻版和重现,许多教师还始终抱着苏联凯洛夫的五大环节不放,不敢越雷地一步,致使课堂教学过于刻板,缺乏多变,缺少生机。

第三,教法呆板。我们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中不存在方法上的“百宝箱”。下去听课,我们看到教学中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方法不少,简单套用某种教学模式的做法屡见不鲜,实践中对某节课的教法缺少优选与创新。

第四,课型单一。老师们似乎对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的课型自身特点缺乏深究,在备课上缺少反映他们各自的“个性”,老师的教案中很少能看到练习课、复习的全过程。更很少见到“典型错例分析课”、“思维专项训练课”,像这些实用的课型很少看到,即使是偶尔看到也不过是非常粗糙的框架,或上课而不写教案。

第五,备用不一致。从听课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讲备不统一,写在备课笔记上的教案,上课时用不上,另用几张纸写一份,这就能看出这样的老师自己就否定自己备的教案。暴露出一个问题:备是一套,上课时是另一套。我们说备课是为了讲,如果讲课用不上,备课还有什么意义。

第六,过于简略。只是教材内容的大小纲目或习题标号,看不出目的要求、方法步骤,这实质是备得不深入,不具体。拿这样的教案上课,其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第七,是反映在领导方面的。从教师的备课笔记上看到学校领导有检查,通用的评语有两种,一种是写个“阅”字标上日期,另一种是写个“查”字标上日期。这样检查教师的备课笔记,我觉得好像只看表面,不看实质或实际教学效果,谁的教案写得字迹端正、书面干净、详细些谁就受到表扬(但有一大部分是抄现成的教案)。当然了,写详、干净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但这不是唯一的标准。我觉得要看教案的质量,首先要看教案中的启发性。领导在检查教案中,对于那些设计问题富有启发性,重点内容让学生参与认知过程所采用的好方法、先进手段及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多少等,却忽略了应给予的评价,哪怕在教师的教案上,给予那么简单的一两句评语,也是体现了个性,这就教师来说也是个鼓励,要么,你说好,好在哪里,看不出来。

对于上面这些现象,纠其原因来自于四方面的缺乏:

一是缺乏对教育发展形势及备课实际意义的认识,起码对素质教育的内核理解不深,把握不准,思想观念比较陈旧,行动跟不上教育发展的形势。因此,我们要以21世纪需要的人才来培养今天的小学生,要不断地研究、改革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树立超前意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

二是缺乏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教学。我们都知道提高民族素质是我们办学的宗旨,更新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以我们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新的教育思想,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积极探索最佳育人途径,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面向现实,树立科研意识和钻研创新精神,搞好备课这个关键。

三是缺乏从严求实的要求和进取意识。作为教学领导要鼓励教师跟上时代的步伐,引导教师积极探讨教育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要不断研究教师教学上的问题,探讨科学管理方法。促进教师向科研型、学者型教师发展。

四是缺乏对事业执着追求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不能备好课我看是态度问题和思想认识问题,我看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不是吗?课备得质量不高,就会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酿成知识贫乏、技能僵化、实践淡化、思维老化的不良效果。长此以往,容易产生课内损失、课外厌教厌学的恶性循环。这一点我们必须认识到。那么,怎样防止和克服这些不良现象?我觉得有效对策就是提高备课的思维含量,充分发挥教师在备课中的创造性思维,抓好备课的基础环节。

教学设计的心得体会 篇20

通过观摩我觉得课堂教学中的各环节应有一定的递进性和层次性,让学生尽可能的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做到学以致用。为实施好课堂教学,我从日常教学中经常接触的教学设计出发,探讨语文教材的教学环节设计。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设计教学问题的过程,它包括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法及方案、评价和修改教学设计直至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几个方面。

教学设计要求从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综合考虑教师、学生、教材、媒体、评价等诸多方面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强调运用“整体———局部———整体”的思维方式,立足整体、统筹全局、使各教学要素相辅相成,提高和确保教学系统整体的效应。

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设计是指微观教学设计,包括单元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和微观教学设计。其中课时教学设计是以某堂课的教学为设计对象,而此处的微观教学设计则指以某个教学环节为设计对象。

教学设计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1)学习需求分析:从教材的角度出发,课程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2)教学内容分析:课时教学目标是什么?进行学习任务分析,要完成学习任务需要的必备、辅助的知识技能,要教哪些内容。

(3)教学对象分析:了解学生学习心理、认知水平、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起点水平与学习特点。

(4)确定教学目标:根据课时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制定明确、详细的教学目标。

(5)教学策略设计:主要解决“如何教、如何学”,要同时考虑目标、内容学生、时间、教学条件等要素,从争取整体教学效益的角度正确选择教学策略。如程度教学策略、发现式教学策略、认知教学策略、掌握学习策略、和谐教学策略等。

(6)教学媒体设计:根据学习目标、教学策略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适时使用恰当的教学媒体,在运用媒体上,主张恰如其分,和谐、统一,不要为使用媒体而用媒体,避免与整体教学过程的脱节。

(7)教学过程反馈、调控设计: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动态活动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预计学生将作出的反应,设计好另外的教学方法、问题和练习,一旦出现非常情况,教师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教学要求、教学策略和方法。

(8)教学评价设计:主要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检测不同层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指在知识教学完成后的总体评价。

在总复习中,要时刻注意“信息反馈”。正如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说:“有效行为必须由某种反馈过程来提供信息,看它是否达到预定目标,最简单的反馈是检验任务的成功或失败。”通过反馈信息来了解已设计的教学内容与预期目的是否符合,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所以我在每个阶段复习教学中,除了注意来自学生方面各式各样的反馈信息外,还特别重视每次测验和考试的信息反馈。坚持做到按时、按量、按评分标准,科学分析试卷,评价试卷,并注意各层次的学生学习状况和掌握知识的程度。

要求学生对测验情况进行知识点、面、掌握情况及学习上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寻找存在不足的原因。教师做好统计工作,找出教学上的弱点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及时调整复习计划,对不足之处立即查漏补缺。这样才能使实际掌握情况与预订的教学目标更吻合,尤其要对后进生加强辅导、关心、鼓励,及时表扬他们,哪怕是一点滴的进步,充分肯定他们。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大面积地有质有量地提高学习成绩。

教学设计的心得体会 篇21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改变的是备课的模式化,只备“课”不备“人”,只备“形”不备“神”,只备结果,不备过程,教师的备课充其量只是教师的“备忘录”。因此,必须改变传统备课中的大而全,为新课程理念中的备课少而精。当前,按照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必须冲破传统的备课形式,要以崭新的教学设计代替传统的教案。树立正确的备课指导思想,树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的价值取向和以课改新理念为出发点的备课观。这就要求我们把关注点移向学生学习的方法与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特别是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身上。让更多的学生卷入到活跃的学习活动中。教学设计要具有时代性和挑战性。教学设计要新颖、独特,具有个性化特点。

一节课的教学思想,它起着指导和统帅教学的作用,有什么样的教学思想和观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效果。一、教师为什么要认真备课。备课,是学校教学工作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的一项艰辛的劳动,还是教师对课堂教学再创造的一项细致工程。所谓“几番心血一堂课”,就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课备得好坏,不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益,而且还影响着教学计划的实施和教育方针的落实,它关系着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因此说备课既是衡量教师基本功和专业水平的一个标志,又是衡量教师责任感的一把尺子。那么,在教师备课中目前存在着哪些重教学、减轻备课弊端呢?我觉得教师对备课倾注的心血不多,思维含量较低,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机械摘抄。教师对备课的意义认识不足,对课本、教参缺乏钻研,存在“以参代研”、照抄教参或现成教案,以应付差事。即使借鉴特级教师教案,也有生搬硬套,削足适履之嫌。

第二,结构僵化。教案里“千课一式”程式化现象比较普遍,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和环节展示的全程,仅仅是教材内容、教参说明的机械翻版和重现,许多教师还始终抱着苏联凯洛夫的五大环节不放,不敢越雷地一步,致使课堂教学过于刻板,缺乏多变,缺少生机。

第三,教法呆板。我们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中不存在方法上的“百宝箱”。下去听课,我们看到教学中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方法不少,简单套用某种教学模式的做法屡见不鲜,实践中对某节课的教法缺少优选与创新。

第四,课型单一。老师们似乎对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的课型自身特点缺乏深究,在备课上缺少反映他们各自的“个性”,老师的教案中很少能看到练习课、复习的全过程。更很少见到“典型错例分析课”、“思维专项训练课”,像这些实用的课型很少看到,即使是偶尔看到也不过是非常粗糙的框架,或上课而不写教案。

第五,备用不一致。从听课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讲备不统一,写在备课笔记上的教案,上课时用不上,另用几张纸写一份,这就能看出这样的老师自己就否定自己备的教案。暴露出一个问题:备是一套,上课时是另一套。我们说备课是为了讲,如果讲课用不上,备课还有什么意义。

第六,过于简略。只是教材内容的大小纲目或习题标号,看不出目的要求、方法步骤,这实质是备得不深入,不具体。拿这样的教案上课,其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第七,是反映在领导方面的。从教师的备课笔记上看到学校领导有检查,通用的评语有两种,一种是写个“阅”字标上日期,另一种是写个“查”字标上日期。这样检查教师的备课笔记,我觉得好像只看表面,不看实质或实际教学效果,谁的教案写得字迹端正、书面干净、详细些谁就受到表扬(但有一大部分是抄现成的教案)。当然了,写详、干净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但这不是唯一的标准。我觉得要看教案的质量,首先要看教案中的启发性。领导在检查教案中,对于那些设计问题富有启发性,重点内容让学生参与认知过程所采用的好方法、先进手段及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多少等,却忽略了应给予的评价,哪怕在教师的教案上,给予那么简单的一两句评语,也是体现了个性,这就教师来说也是个鼓励,要么,你说好,好在哪里,看不出来。

对于上面这些现象,纠其原因来自于四方面的缺乏:

一是缺乏对教育发展形势及备课实际意义的认识,起码对素质教育的内核理解不深,把握不准,思想观念比较陈旧,行动跟不上教育发展的形势。因此,我们要以21世纪需要的人才来培养今天的小学生,要不断地研究、改革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树立超前意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

二是缺乏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教学。我们都知道提高民族素质是我们办学的宗旨,更新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以我们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新的教育思想,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积极探索最佳育人途径,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面向现实,树立科研意识和钻研创新精神,搞好备课这个关键。

三是缺乏从严求实的要求和进取意识。作为教学领导要鼓励教师跟上时代的步伐,引导教师积极探讨教育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要不断研究教师教学上的问题,探讨科学管理方法。促进教师向科研型、学者型教师发展。

四是缺乏对事业执着追求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不能备好课我看是态度问题和思想认识问题,我看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不是吗?课备得质量不高,就会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酿成知识贫乏、技能僵化、实践淡化、思维老化的不良效果。长此以往,容易产生课内损失、课外厌教厌学的恶性循环。这一点我们必须认识到。那么,怎样防止和克服这些不良现象?我觉得有效对策就是提高备课的思维含量,充分发挥教师在备课中的创造性思维,抓好备课的基础环节。

教学设计的心得体会 篇22

一、抓好入门教育

物理课是初二年级的一门新学科,这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序言课时,认真设计教案,上好第一堂课。比如象通过演示“三棱镜分解白光”、“纸盒烧开水”、“被纸片封闭在倒转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再举一些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如:“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弯折”、“同样是电,通入不同的用电器会产生不同的作用”等等,使学生一接触物理就感觉到学物理有趣,为今后的奋发学习打下良好的开端。

二、注重实验教学

初中物理是所有学科中最具有科学性的学科,每一个概念和规律、公式,都是通过物理实验得出。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在大量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一些事物本质的共同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形成的。所以在物理新课实验中,我真正体验到,新课程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当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施展,创造性的解放,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的出现。在物理实验课上我是从以下几方向来做的:

1、确保所做的实验现象清晰,提高成功率。课本要求的每一个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在课前我都要反复地做几遍,认真分析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排除干扰。

2、利用课件把一些不易观察到的物理现象或是物理过程展现给学生看。

3、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改进实验。例如“导体和绝缘体”一节中,我先是让学生思考设计一个电路来检测哪些物质是导体哪些物质是绝缘体,当检测到水、人体、铅笔芯(较长的)时,小灯泡不发光,于是先把它们归为绝缘体。之后,我指着那堆导体问:这些物体一定都是导体吗?(是)又指着那堆绝缘体问:这里面一定都不能导电吗?马 上就有学生说:不一定,有可能是电流太小了,小灯泡不会发光而已。此时我就给学生介绍了我自己去买的发光二极管的特点,发光二极管被作为各种用电器的指示灯,学生很容易理解只要很小的电流就可以使它发光。于是我又用发光二极管检测了一遍,学生自己得出了人体、水、石墨是导体。也体会到了导体的导电能力是不同的。

4、努力提高实验现象的可见度。例如:在演示实验时,升高实验台,实物投影仪的利用,利用一些手段把微小的实验现象进行放大都是提高实验现象可见度的好办法。

三、创设情境,注重让用学生已学的知识导入学习新知识。

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自主性学习活动。创设情境,精彩导入尤为重要。从课堂座位的安排、纪律的制定、教室的布置到纯正的普通话、优美的语言和各种教学情境的准备等,这一切无不影响着探究教学的气氛和效果。例如:可以突破传统教室的课桌布局,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形成开放性结构,便于学生们交流合作;整堂课不受约束,学生可自主学习、自由讨论、举手发言,无须起立等等。教学《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先播放各种各样学生熟悉的声音,再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发出声音,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在这样真实的活动情境中,学生们满怀兴趣地通过仔细的观察、身体的触摸,去感知发声体的振动,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深刻领会物体发声的原理。再者多采用对比教学,归类教学,使学生即能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又能够复习旧知识,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辨别事物间更加细微的差异的能力。增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实践表明,新课程的实施中,创设情境,精彩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能如磁石一般吸引住学生,并快速地将师生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从而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地、全身心地参与进科学探究中来。所以在新课的教学中,采用以旧导新,新旧对比,即可以帮助学生更系统,更全面地掌握基础知识,又能够节省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提高和培养。

四、教师应循序渐进,开展探究教学。教会学生学习和总结物理学科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实验教学之初,我们往往会遇到两难的局面:一方面,教师若指导过度,则学生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另一方面,若教师若指导不到位,学生的探究和学习活动又会杂乱无章,盲目无序,从而无法完成学习任务,两者仿佛形成了一个“解不开”的“结”。如何处理教师指导和开放式教学之间的关系呢?如何在教学过程开放的同时尽量减少探究活动的盲目和无序呢?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展开“课题”研究,在一线不断的教学尝试中,集体攻关,初步摸索出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首先教学方法上“循环探究,逐步深入”。先将新课内容划分为几个大问题,再将每一个大问题分为若干个环环相扣的小问题。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教学形成一个先散后聚,不断聚散交替的循环探究过程。同时将探究教学的相关内容延伸至课外。比如:对学生而言,可以提前布置学生先预习新课,“简阅课文”“查询资料”“自制自带实验器具”等,将课堂上没有探究完的内容带至课外,课后布置学生写“探究报告”和“学习心得”等;对教师而言,课前认真备课,课中用心教学,积极应对随机出现的课堂情况,课后撰写教学实录和教学反思,这一切不仅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任务的扎实完成,也有利于教师在新课程的实践中不断地完善教学,发展自我。其次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自己在探究活动中应该要干什么事,明确自己的目的,教师也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给学生一些方向性的提示,但这些提示应区别于我们传统实验课中的“实验步骤”。要有效地防止和避免学生随意玩耍实验器材、手足无措等现象的发生。教学在“形散而神聚”中有条不紊地进行。再次,在教学理念上“淡化概念的严整性”。物理学科概念的严整性有时反而是学生探究学习的“障碍”,大多数学生会觉得非常困难,因此而产生为难情绪。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提出在教学中“淡化概念的严整性”,降低探究学习的难度。最后教学结束后“开展问卷调查”,及时地沟通师生间的需求,使进一步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指向性。

帮助学生逐步提高思维能力。初中物理教材中并没有专门的章节介绍物理学科的学习方法。但又可以说整本教科书都在讲述物理学科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教材在讲述物理概念、定律、公式时,就是按物理学科解决问题的步骤在进行。即一般是先提出问题再通过实验研究、观察、分析、概括总结等步骤进行的。在教学中通过对知识的学习,指导学生体会学习物理的方法,体会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发展过程,体会前人的思维成果,在学习继承前人思维成果的同时,锻炼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加强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在总复习中,要时刻注意“信息反馈”。正如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说:“有效行为必须由某种反馈过程来提供信息,看它是否达到预定目标,最简单的反馈是检验任务的成功或失败。”通过反馈信息来了解已设计的教学内容与预期目的是否符合,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所以我在每个阶段复习教学中,除了注意来自学生方面各式各样的反馈信息外,还特别重视每次测验和考试的信息反馈。坚持做到按时、按量、按评分标准,科学分析试卷,评价试卷,并注意各层次的学生学习状况和掌握知识的程度。要求学生对测验情况进行知识点、面、掌握情况及学习上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寻找存在不足的原因。教师做好统计工作,找出教学上的弱点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及时调整复习计划,对不足之处立即查漏补缺。这样才能使实际掌握情况与预订的教学目标更吻合,尤其要对后进生加强辅导、关心、鼓励,及时表扬他们,哪怕是一点滴的进步,充分肯定他们。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大面积地有质有量地提高学习成绩。

六、指导学生记忆的方法

初中物理虽然需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但同时也要重视记忆,不要死记硬背绝对不是不要记,不要背,而是更加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根据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的规律,我对学生进行了如下的要求:每节课要认真听讲,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课后留出几分钟的时间进行记忆。上午的课,中午要重温一遍,下午的课傍晚要重温一遍,作业前要重温一遍。睡前再一遍,每周要对本周的知识进行一次回顾,再以后是一个月,三个月。这样学到的知识基本上在大脑里扎下了根,想忘记都很难。记忆时要注意找规律、找特点,要准确记住各种定义,定律的文字表达和各种物理量的单位,这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物理文字,语言的表达能力。物理计算公式与数学计算公式的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公式的每一项都有物理意义和单位,在记忆物理表达式时,一定要记住各项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以上是我在本学期从事物理教学工作的一点体会,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总结。

教学设计的心得体会 篇23

通过学习了两节课的教学设计课程,我们可以从教材中得知,教学设计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教学系统设计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优化学习为目的的特殊设计活动,既具有设计学科的一般性质,又必需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

教学系统设计相对来说,是比较枯燥一点的,因为它都是一些理论性的知识,有些东西不仅仅是要理解它,特别是考试的时候都是要背的,但是希望我们可以找到更好的学习方法,让我们的学习轻松一点,不会觉得干燥,正如老师这样让我们搞一下博客,共同学习,我想这种方法比较好一点。

希望在往后的日子里,能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把它学好。我也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一定会把它觉得很好的。。愿我们都能够通过学习了教学设计来拓展我们的知识面。。。

教学设计的心得体会 篇24

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如何设计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因此,如何内化学生成为自己的认识,是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教法进行加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最后概括为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尤其是数学教学,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这就是“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它既强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创新能力的训练有利,对于学生健康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也是大有好处的。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应努力向“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方面发展。

教学设计的心得体会 篇25

通过观摩我觉得课堂教学中的各环节应有一定的递进性和层次性,让学生尽可能的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做到学以致用。为实施好课堂教学,我从日常教学中经常接触的教学设计出发,探讨语文教材的教学环节设计。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设计教学问题的过程,它包括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法及方案、评价和修改教学设计直至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等几个方面。

教学设计要求从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综合考虑教师、学生、教材、媒体、评价等诸多方面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强调运用“整体---局部---整体”的思维方式,立足整体、统筹全局、使各教学要素相辅相成,提高和确保教学系统整体的最优效应。

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设计是指微观教学设计,包括单元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和微观教学设计。其中课时教学设计是以某堂课的教学为设计对象,而此处的微观教学设计则指以某个教学环节为设计对象。

教学设计的操作步骤

教学设计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1)、学习需求分析:从教材的角度出发,课程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2)、教学内容分析:课时教学目标是什么?进行学习任务分析,要完成学习任务需要的必备、辅助的知识技能,要教哪些内容。

(3)教学对象分析:了解学生学习心理、认知水平、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起点水平与学习特点。

(4)、确定教学目标:根据课时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制定明确、详细的教学目标。

(5)、教学策略设计:主要解决“如何教、如何学”,要同时考虑目标、内容学生、时间、教学条件等要素,从争取整体教学效益的角度正确选择教学策略。如程度教学策略、发现式教学策略、认知教学策略、掌握学习策略、和谐教学策略等。

(6)、教学媒体设计:根据学习目标、教学策略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适时使用恰当的教学媒体,在运用媒体上,主张恰如其分,和谐、统一,不要为使用媒体而用媒体,避免与整体教学过程的脱节。

(7)、教学过程反馈、调控设计: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动态活动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预计学生将作出的反应,设计好另外的教学方法、问题和练习,一旦出现非常情况,教师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教学要求、教学策略和方法。

(8)教学评价设计:主要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检测不同层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指在知识教学完成后的总体评价。

教学设计的心得体会 篇26

过这次的学习,对教学设计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课堂上又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结合自己的单元教学设计尝试了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

自己认识到:教学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教学目标是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它规定了学习者应达到的终点能力水平。教学评价需要采用一些有效的技术手段。通常,通过测量来收集资料,但是测量不等于评价,测量是指以各种各样的测验或考试对学生在学习和教师在教学过教学评价要对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教学评价,不仅仅是评价教学的结果,更要对教学的过程,对教学中的方方面面进行评价。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加以数量化,给学生的学习结果赋以数值的过程。

还认识到:教学评价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许多重要的作用。教学评价的结果为改进教学与检验教师提供依据;教学评价的结果为学生在学习上的进步情况提供反馈;评价作为教学研究与实践中的一种工具,用于查明在达到一整套教学目标时,可供选择的程序是否同样有效;利于实现教学过程的科学化,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利于端正教学思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这样的学习,会逐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自己专业化水平的发展。

教学设计的心得体会 篇27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氛围。可在实际教学当中,部分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不重视学生的信息反馈,不重视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而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做好备课工作,有的教师在实际授课中的教学方式同教案设计不符合;有的教师虽有详细的教案,却不能根据具体状况做灵活处理,更有一些教师完全照抄别人的教学设计,因而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备课,具体来讲,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设计,不死板硬套

教师的创新在哪里?备课设计,只有创新才能有活力。普拉斯说:“所谓创新,往往只是将早已存在的东西加以变化。”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备课前应当有“三见”:新见、远见和创见。人云亦云、不知变化、原封不动地照搬别人的,永远没有出息。某些教师十分崇拜名师教案,不是自己在独立钻研备课,而是在“复制”名师的课。但令他们苦恼的是往往事与愿违,“复制”的名师教案,用在课堂上效果却很差。这是什么原因呢?道理很简单,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其学习与培训需在反复活动中作行为自省与调整的跟进才能见效。事实证明,教案不能复制出效果。教师备课不仅要考虑课前的预设,还要预见课堂的生成变化。

二、细心品读语文教材,通过感悟文本进行备课

语文教学集人文性和工具性于一身,对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等都具有较高的要求,要想达到相应的大纲要求,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感悟相应的文本,因而教师备课的时候必须先细读语文教材,用心感悟相应文本。阅读教学是一种“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过程。”教师进行备课和教学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走近文本。语文教师必须要对相应的文本进行充分的体验和感悟。要想感动学生,就必须先感动自己,教师应同文本进行对话,认真聆听文本声音,充分调动起自己对于生活的感受和积累,让相应的文本感动自己。

第二,走进文本。教师在对相应文本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思考,理清楚自己对文本的感悟过程及方法,获得的体验要尽量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

第三,走出文本。在教师对文本进行充分的感悟及体验的同时,应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现有状况等设计出可以让学生轻松感悟文本的思路和方法。所以,教师只有通过品读语文教材,感悟相应文本,经历相应的走近文本、走进文本、走出文本这种备课的历程,才能有效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准确的解读。

三、突出备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教材资源。抓住教材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设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感官,才能让他们想学、乐学,才能学有所长。其次是生活资源。紧扣教材与生活的联系,把学生带进生活之中。如,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蔬菜市场、水果市场、路牌广告等皆可利用,比比谁识得多,谁识得快;教学写景作文时可先带学生到景点去参观,让他们用眼观察,用心体会,把自己印象深的写下来,这样学生写作就会言之有物,真情流露,克服了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内容空洞、瞎编乱造的毛病。

四、严格执行备课流程,不断反思教学效果

首先是写书案,“不动笔墨不读书”,大多数语文老师都要求小学生养成这种习惯。那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更应该这样。在读教材的过程中,要笔随嘴走,对于一些关键词语,精彩之处,以及文章的一些重点、难点,要及时地做上记号。并把自己对教材重难点内容的理解以及独特的教法等直接写在教材的空白处、株距行宽、页眉页脚,三言两语、点到为止。这样教师的课本可真成为“教本”了,重点内容清晰可见,上课时就可信手拈来,操作方便,不易遗忘或缺漏。这些精笔妙言是教师备课中对课文的个性化解读,反映的是隐性思考中最宝贵的灵感,喷涌的是教师的智慧的源泉。将其定义为“点画批注”也好,定义为“备课于书”也好,其实就是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其次是写教案,隐性思考的过程最后会生成文字性的教案。

为了真正把老师从繁重的“抄备课”中解放出来,学校推行精案与简案相结合的备课方式,要求教师对每一节课都进行有效备课的前提下,有选择地开展深入备课,写出一定数量的精案;其余可写简案。精案包括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方法引领、课前准备、教学过程(从导课到板书详实有效,各环节清晰,方法得当),课中修正、教学反思等各环节,老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删修正,突出创新性与个性化。要求教师广泛阅读有关文献和教学参考书,根据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作必要的增删和更新,努力做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和系统性;认真研究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作业布置数量要适当、难易适度,有层次性、创新性;板书设计应简洁明确,合理有序。要特别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教案二次修正。

最后是写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

总之,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上好任何一节课,就必须在上课前做好备课工作。相信只要教师用心做,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就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