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礼仪 > 礼仪常识 > 春节的礼仪有哪些热门4篇正文

《春节的礼仪有哪些热门4篇》

时间:

春节礼仪有哪些(精选4篇)

春节的礼仪有哪些 篇1

说到礼节,没有比山东人再全乎的。孔孟之乡,礼仪之邦么。别的不说,单是春节期间一来二去的磕头,膝盖软的就很难承受得住。

父母在不远行,好在我离家不太远。自驾车京城到老家也不过四五个小时的车程。有母亲在的缘故,回老家的次数还算不少,不过相比起春节我倒希望其他节日回去。让我心有余悸的两件事一个是喝酒,一个是磕头。

年三十晚上守岁,陪母亲家长里短的唠嗑,零点已过,四下里乒乒乓乓的爆竹就开始炸响。接下来,睡觉是不可能的啦,整个村子外加上相邻的村子,长枪短炮一起轰鸣,感觉地皮都在脚底下晃悠。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煮饺子,匆匆忙忙祭奠完毕最好囫囵吞枣吃上一碗垫垫肚皮。因为接下来波澜壮阔的磕头活动要持续很久很久。

天还没亮,公鸡惊魂未定的在枝头东张西望,他们似乎还没明白,这帮懒人今天怎么起这么早。老宅子里开始热闹起来,带头大哥醒的.最早,早早的点了香火在家布前守候。母亲一夜不睡,精神头大的邪乎,照她的话说不容易,又活蹦乱跳的多活了一年。你笑嘻嘻的问她今年高寿,她揣着明白装糊涂,好几年都隔二连三说的不对,七十三八十四在农村是忌讳,大家呵呵乐她也就跟着乐呵呵。这一天是她老人家最期待的,四世同堂可不是想有就有的,那是资本,一个大家族的荣耀。

家族成员三三两两到齐了,带头大哥振臂一呼大伙儿就按辈分紧随其后,院子里呼啦啦跪倒一大片,黑压压的,男女分队,井然有序。先朝着祖宗灵位磕上四个头,恭恭敬敬,五体投地。然后鞠躬起身再给恭候已久的母亲磕头,母亲乐呵呵的拿了糖果四下里乱扔。家族里的小不点会屁颠屁颠的领个红包,钱不多,图个喜庆。

然后小辈儿端了托盘,上面摆满几碗饺子,开始走街串巷的满村子拜年。头几年还能忍受,至少黄土地,磕头下去地面不太硬,现如今修成了水泥地,磕上去硬邦邦的,生疼!

天气晴朗还好,至少地面干净。若是赶上雨雪天,那就自认倒霉。雨里来雪里滚,一通磕下来,膝盖肿胀不说,裤子肯定沾满泥泞。院子小的站不开人,想溜出去躲几个,偏偏族里的老字辈记性清醒,身边的不记得,远道而来的,出门在外的记得门清。不磕头直接点名,呵呵,想躲都不可能。

全村上下一千八百口,一个姓氏的占了半壁江山。从早上四五点钟到中午接近十二点,饥肠辘辘步履蹒跚的时候,磕头差不多才能结束。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赶紧回家换裤子,吃饭。小孩子胡乱数了数,每年都会有四五百个头要磕,真不是个小数目!

春节的礼仪有哪些 篇2

第1、行动的规矩

非常简单:不要做伤害自己的事,不要做严重影响他人的事。

春节期间的特殊问题是,经常会进入陌生环境,接收到较多刺激,小孩子容易兴奋,家长要用一些方法来增进他的控制力——但绝不是呵斥,呵斥也是一种强烈情绪,反而会加剧小孩子的情绪波动。可以用一些约定好的小动作、小游戏,比如数颜色游戏、拍手游戏,让小孩子安静下来。

2、见人称呼不可少

一般来说,比较常见的亲人,懂礼貌的宝宝们都会称呼,如外公、外婆、叔叔、阿姨等。但是,春节期间的客人比较多,这就要靠父母提前教导该怎样称呼就要见面的客人。由于一些称呼小孩子平常少用,叫的时候比较口生。

如果你等与客人见面了才教小孩子称呼,小孩子或许觉得别扭不肯开口,若你在见客人之前和小孩子“排练”着称呼一下,小孩子称呼起来就很自然了。

3、祝福话语要多说

一岁左右的宝宝会说的话还不太多,爸爸妈妈们可以事先教会宝宝用手势打招呼:抱拳作揖、看到亲朋好友微笑打招呼。

两岁以上的宝宝就可以教他们说“恭喜发财”、“新年快乐”、“岁岁平安”之类的吉祥话和祝辞。有些宝宝的发音未必完全正确,或未必能完整地说出这四个字,这点爸爸妈妈还需多多体谅。

4、红包礼仪

长辈给红包的时候,宝宝们要双手接过并向长辈们说声谢谢。宝宝们要如果宝宝太小还不会做,爸爸妈妈可以扶着宝宝的手,双手接过红包,然后带着宝宝一起说“谢谢”。

2岁以下的幼儿,不会知道红包是什么,只要告诉他别人给他时,要说声谢谢,然后放进自己口袋或给妈妈。宝宝稍懂事后,要事前跟他们说好,接过红包,千万不能当着客人面拆开,最好的做法是马上把红包放到爸爸妈妈的袋子或宝宝自己的袋子里。

5、餐桌礼仪

大人一般都比较惯小孩子:小孩子爱吃的东西会有意让小孩子多吃。但是有客人在场的话就要教育小孩子讲究礼貌。吃饭之前要跟小孩子讲好:“好东西大家都喜欢,所以饭桌上有好东西,你不要自己一个人吃光,要留点给别人吃才行。太自私的小孩子没人喜欢的。”

有的小孩子吃饭喜欢挑来拣去,家长们要记得和小孩子说:“吃饭时,我们取菜要取自己面前的,看准那块就夹,不要翻来覆去抄,那是非常没礼貌的表现。带汤汁的肉菜更要小心夹,以免溅脏了衣服,人家会说你是不讲卫生的小孩子的。吃完饭后放下碗,要有礼貌地说:“请大家慢用”。

6、待客礼仪

有客人时,家长要引导和鼓励小孩子亲切、主动地和客人打招呼,客人进屋后,大一点的小孩子,可以做些简单的招待工作,如:招呼客人坐下、给客人倒茶水等。

在大人谈话时,要让小孩子明白安静地做自己的事才是乖小孩子,来回走动和随便插话是对客人的不尊重。

7、做客礼仪

领着小孩子去别人家做客,进门后,家长要引导小孩子在问好之后主动把脱下的鞋子排整齐。当小孩子受到招待时记着让小孩子说声“谢谢”。

小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奇,在陌生的环境中更是如此,告诉小孩子随便乱动别人的东西是不礼貌的,如果想玩玩具或看书,一定要经过主人的同意。在自己玩时记住不要打扰大人谈话,玩过之后,记着让小孩子把东西放好。

8、交际礼仪

当有小客人时,大方地拿出玩具和小客人一起玩,会让小客人格外开心。客人走时家长可以领着小孩子送客人一段,家长可以和小孩子说:“和说再见,有空再来!”即使是家长教小孩子说的,从小孩子嘴里说出来也会令客人感到快乐。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之后,小孩子一定会成为一个有礼貌的小主人。

现在的小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小皇帝,家里没人跟他们争夺什么。可是到有小孩子的人家家里做客,或者有小孩子来自己的家里做客,情况就不同了。若不加以教育,小孩子之间常会闹个不愉快。

春节期间正是教育小孩子与人和睦相处的好机会。因为他将来长大了,也要具备谦让、团结的品德。趁春节带小孩子做客其间,教育小孩子交际礼仪,让小孩子年龄多一岁,懂事多一点。

春节的礼仪有哪些 篇3

正月初一

放爆竹:在正月初一当天,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拜年:正月初一吃过早饭,人们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问候。拜年习俗最早流行于明朝京都。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

PS:初一到初五民间禁忌颇多,如不能用生米做饭,妇女不能动针线,不能打扫卫生,不能打碎东西等。

正月初五

办酒席: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这天,家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

倒垃圾:家家户户还要里里外外进行一次大扫除,清除节日期间积攒的垃圾,清洗脏衣服等。

吃饺子:初五还得吃饺子,祈求吉利和幸福。而且,这一天的饺子馅儿一定要自己剁噢,寓意把不顺的东西都剁掉,预示着来年一切都顺利。

正月十五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过年讲究的礼仪

到底该怎么拜年?

提到拜年,有人握手,有人拥抱。其实,应该双手抱拳“作揖”。这个动作平时不常做,但是在春节期间,就有特别喜庆的寓意。向人们作揖拜年并不奇怪,也不做作,反而能过显示你对对方的重视!说明你这个人不随意!

但是,怎样的动作才标准呢?

标准的男子姿势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为右手是攻击手,包住要以示善意;女子则相反,但不抱拳,只压手。这和自古"男左女右"传统一脉相承。如左右手弄反的话,那可是哀拳,报丧、求饶才用噢!

吃顿礼貌、吉祥的年夜饭

一家人团圆,开开心心围着吃顿年夜饭,这个时候,如果表现得不好,可能会给人留下坏印象哦!

吃饭不能吧唧嘴、吃饭时捧起碗是最基本的礼节。此外,晚辈还得记得帮大人和小朋友舀汤、盛饭、夹菜。

年夜饭里的鱼,一定要留下头和尾,寓意新的一年有头有尾。同是,吃完一面鱼,记得不能说“翻”过来,要用“顺”字。

年夜饭上不要急着敬酒,要等大家喝完汤,稍微吃了点东西,垫垫胃之后再敬酒。而且要从大人敬起。

切记,过年喝酒不拼酒,图个吉利,不贪杯!

为大人守岁

估计好多人现在都搞不懂“守岁”是为了什么?守岁=熬夜?这个理解太肤浅!

其实,守岁是为年事已高的父母大人增福延寿。初一五更十分(即3—5点/10分),守岁完毕,晚辈应向大人磕头三次后,才能得到压岁钱哦~

都磕头了,大人怎么会不喜欢呢?不过 要提醒各位,广西似乎很少磕头的习俗,如果大人接受不了这样的大礼,可以鞠躬作揖哦~心意是最重要的!

送红包有讲究

送红包有什么讲究呢?除了数额要吉利之外,其实包装也很重要!

首先,当然不能让“钞票”裸奔啦!过去见过有人直接塞钱的,这样做不仅显得不重视,而且这不是明摆着显摆自己是土豪吗?!

其次,如果封的是百元大钞,最好选用大一点的红包,不要让钞票在里面折叠。想象一下,对方收到平整的钞票,一定会觉得心情更好~更能记住这个封红包的人!

送礼要用吉称

过年走亲访友,手上总得带点儿礼物。这个时候,用上好听、吉祥的称呼,对方必定爱不释手~

送一篮橘子=送一篮吉祥如意

送一篮苹果=送一篮平平安安

送你一本书=送你一本著作

总之,换个说法,图个吉利、图个好听,更让人感觉到你的用心~

拜亲访友有讲究

过年走亲戚、拜访朋友是惯例。但是总有的人以为都是自家人、老熟人,就直接上门了。虽然这样莽撞的人不多,但还是要提醒各位,一定要提前电话告知,先问问对方有没有空。不要一开口就说去拜年,如果对方真有不便之处,也不好拒绝。

拜亲朋也讲究次序:初一拜本家;初二、初三拜母舅、姑丈、岳父等,直至十六日。按照这个顺序拜年,既符合中华传统,而且也用担心顺序排前排后得罪人。

咱们中国是礼仪之邦!人们都会赞许讲礼仪之人。尤其是大人,见到懂礼貌的后辈,那必定是人前人后都给夸一遍,心情好了,还给你塞一个大红包!让你乐得合不拢嘴啊~

春节的礼仪有哪些 篇4

提到拜年,有人握手,有人拥抱。其实,应该双手抱拳“作揖”。这个动作平时不常做,但是在春期间,就有特别喜庆的寓意。但是,怎样的动作才标准呢?标准的男子姿势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为右手是攻击手,包住要以示善意;女子则相反,但不抱拳,只压手。这和自古"男左女右"传统一脉相承。

餐桌的礼仪

参加主人新年招待宴席,要以长者为主,谦让主座给长者。吃饭不能吧唧嘴、吃饭时捧起碗是最基本的礼节。此外,晚辈还得记得帮长辈和小朋友舀汤、盛饭、夹菜。年夜饭里的鱼,一定要留下头和尾,寓意新的一年有头有尾。同是,吃完一面鱼,记得不能说“翻”过来,要用“顺”字。

拜亲朋的礼仪

拜亲朋讲究次序:初一拜本家;初二、初三拜母舅、姑丈、岳父等,直至十六日。按照这个顺序拜年,既符合中华传统,而且也用担心顺序排前排后得罪人。咱们中国是礼仪之邦!人们都会赞许讲礼仪之人。尤其是长辈,见到懂礼貌的后辈,那必定是人前人后都给夸一遍。所以看到长辈要主动问好,打招呼是很有必要的。

做客之礼

进门要根据亲朋好友家的环境请求换鞋;对亲朋好友家人一一打招呼(可提前了解亲朋好友的家庭成员情况及称呼);礼貌送上礼品;到亲朋家做客,以客厅为主要活动场所,未经主人允许,不要主动到各个房间参观;到亲朋家要以主人家的生活习惯为主,不要象自己家的一样随意。与主人之间的聊天内容多以问候、寒暄,增进彼此感情为主。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

一、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__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二、春节的习俗

1、腊月二十三 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2、腊月二十四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3、腊月二十五 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4、腊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5、腊月三十除夕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6、正月初一 拜年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三、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