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格式(3篇)》
在平时的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毕业论文吧。这里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毕业设计论文格式(3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毕业设计论文格式 篇1
一、选题的意义、研究目的
(一)为满足时代和社会的要求,给21世纪现代化住宅小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是城市的主体和形象,也是区域地段的标志性建筑,身负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双重功效,所以也给当代大学生提出更高更具考验性的问题,使得通过建筑形象,结合现代的材料和技术将建筑融合成为有机的整体,表达出新的建筑美学理念。
(二)近年来框架结构在世界各地又有了很大发展,许多城市普遍兴建了包括商场、住宅、旅馆、办公楼和多功能建筑等各种类型的框架建筑、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参加或从事框架结构设计已成为必须面对的现实之一。
(三)通过毕业设计对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做一个系统的总结和应用,通过自己对在熟悉任务书的基础上参观比较同类建筑、查阅、搜集有关设计资料使我们所学的知识得以综合应用,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并培养独立的解决建筑设计,结构设计的内容和步骤及掌握建筑施工图绘制的方法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设计现状
(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的加快,大量人口持续不断的涌向城市,致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有限的资源不断减少,建筑作为能源消耗大户,需要我们用更多的节能省材的眼光去规划设计当下建筑,最大限度的节约能源。
(二)为满足和完善总体规划要求而建造的现代化住宅小区,即是城市主体和形象,也是区域地段标志性建筑,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满足周边区域环境和城市设计概念的前提下,采用现代建筑风格设计手法,结合现代材料和技术,将建筑融合进整个规划之中
(三)社会发展至今,物质享受已不再是主流,然而精神享受已逐显头角,所以这也为当下现代化建筑在设计功能,辅助设施上提出更高的要求,确保做到设施上齐全,使用上方便,功能上合理顺畅,另外风水学在现代建筑中也应用的淋淋尽致所以也要求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考虑非常全面。
三、课题设计内容与要求
(一)基本任务及要求
本设计基本的任务包括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具体要求如下:
1、建筑设计要求:绘制总平面图、底层平面、楼层平面、主要剖面(图中应注明屋顶、楼盖、地面等基本做法)、主要立面、图纸目录、设计说明、门窗表,需要综合考虑结构方案的可行性;严格按《建筑制图标准(GB/T50104-20010)》绘制建筑施工图,具体要求可见任务书详细说明。
2、结构设计要求:合理确定结构方案的结构布置;在结构布置的基础上,对指定的框架、梁、板、楼梯、基础作内力分析及配筋计算。如在墙体承重部分,尚应对墙体的承载力、稳定性进行验算,须有详细的设计计算步骤,结构施工图按照手算设计计算结果进行绘制。
(二)鹰王·康桥铭居1#住宅
1、设计资料:
(1)自然条件:基本风压:0.35KN/m2,抗震设防烈度:6度以下
(2)结构设计参数:
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二级
建筑结构重要性类别丙类
结构设计使用年限50年
地基基础安全等级甲级
(3)设计规模:1#建筑面积为2522.93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为1934.96平方米,商业面积/储藏间面积分别为360.72/57.03平方米,车库/物业管理面积170.22平方米
(4)拟建位置:本项目的建设地点就位于鹰潭市南站物流组团,体育中心北侧,项目地块东靠近城市道路——51号路与嘉鹰水岸华府相望;南临46号路与体育中心相望;西有城市规划道路;北接万福住宅小区
2、功能要求
设计方案中,将小区中的商业部分、住宅部分、绿化部分及配套设置部分从上至下进行功能组合整合,按照小区的功能要求进行组织安排,最大程度的满足建筑使用要求,其中沿51号路和46号路设置商业住宅楼,除了满足小区内部商业需求,同时融入整个城市商业圈,在本栋中主要有两种户型A3a,A6,采用平面布局,设计中增加屋顶露台的辅助空间,为住户提供了利用太阳能的有利条件
(三)结构形式
1、上部结构最高高度18.890米,地面以上6层,结构体系为钢筋混泥土框架结构,所有楼、屋面均采用钢筋混泥土梁板式楼盖。
2、基础形式待场地地址勘探后确定
3、填充墙及隔墙用多孔砖墙或粉煤灰加气砼砌块。基础用C20砼,框架用C30.钢筋用Ⅰ、Ⅱ级热扎钢筋。荷载按国家规范取值。
四、设计的重点与难点
(一)施工图设计阶段在设计方案的基础上,不但要推敲房间左邻右舍的功能关系而且要对房间的形状、比例、甚至门窗位置考虑周全(二)任何一个建筑设计都需要其他专业的设计与之相配合,才能使施工图设计成为完整意义上的设计,因为在方案设计阶段,建筑师往往只关注建筑设计,对于结构专业的也只能从造型上提出方案,因此如何协调好各专业之间的设计矛盾就成为了施工图设计的难点
(二)随着国家对建筑节能方面的要求断严格和提高,施工图设计往往增加了建筑保温隔热层位置示意图(在建筑平面图和剖面图中用特定图线和文字说明表示)。施工图的细致性是从微观层面来说的,即施工图设计应准确无误,应与其他专业做法统一,图文表达应清晰明了,图幅大小选择要合适,这样不仅能与其他专业设计很好的配合开展设计工作,更为重要的是施工图纸可以让现场施工人员容易读懂,提高施工效率,缩短项目建设周期,同时减少了工程建设成本,也算是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建筑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三)重点注意排水坡度,屋面防水这一系列的做法,另外注意女儿墙的设置。
五、设计工作进度安排
(一)准备工作2011年5月10日~2011年8月31日选题,调查研究与收集资料,写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二)2011年11月30日前完成结构选型、结构布置、结构计算
(三)2011年12月31日~2012年3月9日总结及准备毕业答辩,整理毕业设计成果,并写出毕业设计总结
毕业设计论文格式 篇2
论文关键词: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教学质量
论文摘要: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本科教学目标的综合性实践环节,本文结合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实际情况、专业特点,分析了影响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因素,从多个方面对全面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质量进行了论述。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方法的全面检验,是集中训练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教学环节,也是检验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活化程度、学识水平和创新思维的主要标尺,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天津城市建设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科学地组织各项工作,形成领导高度重视、教学单位严密组织、指导教师认真负责、评阅答辩严格标准的教学氛围,做到加强“三个突出”、落实“五项检查”,关注薄弱点,制定激励措施,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提高。
一、提高思想认识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重要前提
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首先要从思想上高度认识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它与其他教学环节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本科教学体系,是毕业前的综合训练,是对所学知识的深化和升华,也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必要准备。川学校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办法和切实有效的实施措施,从制度保障、时间安排、场地设备、资金支持等方面切实加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环节,并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充实与加强校内外毕业实习基地,有效保障毕Zi9,:计(论文)的各项需求。各教学单位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开展前成立由院系主管领导牵头的毕业设计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专业特点与自身特色,制定本院系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措施;审定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和指导教师;定期检查各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进度和质量,组织毕业设计(论文)的答辩和成绩评。
二、针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影响因素。加强“三个突出”
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影响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和水平:一是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缺乏吸引力。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中常规、经典、虚拟题目偏多,部分课题仅仅是名称、数据等内容发生变化,研究过程模式化、程序化。题目与生产实际结合不紧密,内容和学生将要就业的单位实际生产状况脱钩,难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是师资不足。招生规模连续多年扩大,一线教师绝对数下降,导致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数上升,加上教师必须承担的教学,科研工作,指导教师的精力投入难以保证,工作负荷较重;同时应对扩招需求,教师队伍扩大较快,年轻的新教师直接进入毕业设计(论文)教学中,在指导能力、方法和经验方面的欠缺导致指导质量下降。三是质量监控体系难以实施。毕业设计(论文)是一项环节多、耗时长的教学工作,为加强管理,需要制定相应的质量监控体系,但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制度多、要求多、可操作性差、落实不到位的问题,致使很多监控环节流于形式。针对以上影响因素,我校在工作中加强“三个突出”。
1.突出毕业设计题目与教师科研、生产实践相结合
根据我校以工科专业为主的特点,强调毕业设计的实践性,注重工程实践和设计能力的培养。2008年,我校工学类的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比例为科学研究l5.5%、生产实践64.2%、教师及学生申报的自拟题目20.3%。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与教师科研、学生实习及拟就业单位生产’科研等相结合,尽量采用科学、技术、生产等领域能体现专业特点的实际问题,题目的内容具有实践性,学生参与热情高,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得到训练和大幅度提高,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突出学科特色,校内指导教师与外聘指导教师相结合
教师比例下降和年轻教师增多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为解决这一问题,结合学校以建筑类为主的工科特点,我校采取了聘请校外指导教师的方式,既有效解决了师资不足的问题,又充实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提高了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指导质量。在进入毕业设计阶段时,学校通过与实习单位签订委托协议书的方式,规定双方的职责与义务,对实习单位资质、指导教师资格严格要求,实行校内校外双师制。外单位指导教师必须是总工或正高工,每位指导教师指导一名学生,一对一指导;校内配备年轻教师作为助理指导教师,加强沟通与规范管理,弥补校外指导教师在校内规章制度和规范方面的不足;助理指导教师负责最多不超过六名学生,实行全程跟踪负责制,同时向校外指导教师学习实践指导经验。校外指导教师的引入,与校内指导教师的传统指导方式和方法也形成了对比,促进了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的不断改革。几年的毕业设(论文)检查情况表明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实践能力和设计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教师队伍也得到了加强和锻炼。
5.突出检查关键点,由关键点控制实现全过程监控
理想的质量监控是指在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管理过程中,详细了解每名学生、每个环节的实施进度,能够及时对出现的问题做出适当的反应。但毕业设计(论文)涉及的学生数量众多,耗费的时间在3个月左右,很难将所有的监控落实到位,从而使很多监控环节流于应付制度、填写表格的形式。因此,对质量监控不能全盘一手抓,要分环节,重点查找各环节监控的关键点。环节进行过程中,是否达到了教学的目标与管理要求能够直接反映到关键点上,因此可以通过集中精力对关键点进行监督、检查,实现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切实、有效的监控。
三.落实“五项检查”,开展基于监控点的多环节毕业设计(论文)的监控
我校制定监控体系过程中,将毕业设计(论文)分为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初期准备与开题、中期进度监控、后期答辩与归档、学期末专项检查五项检查工作,根据监控的关键点,详细制定了检查要求和检查内容,明确教务处、各院系、指导教师的职责和对学生的要求。各院系根据检查内容和时间安排自查,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并对检查情况进行书面总结和提交检查记录。学校组织专家组对毕业工作进展进行专项检查和抽查,加强监督和管理。
1.监控选题源头,严把指导教师资格关
选题是毕业设计工作的基础,更是完成高质量论文的关键,题目选择直接影响到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实习等后续工作的进行,因此是监控的重要环节。选题环节包括两个监控关键点,一是题目的类型,二是指导教师资格。对题目的监控,要求改变目前由指导教师选定题目的状况,按照题目申报、审查公布、学生选题(学生申报题目)、选题确认流程进行,实行双向选择,严格实行一题的原则。各院系按专业对题目进行类型统计,由教务处进行检查,加强工程实践、教师科研等题目的开设。严把指导教师资格关,要求指导教师必须全部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必须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严格控制每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最多不超过8人,平均指导学生数小于6人。教师资格、指导人数的监控促使各院系必须吸引校外工程专家,组建校内外指导教师相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
2.强化初期、中期检查力度,确保设计进程
初期检查主要从组织管理工作、教学文件、师资力量的配备、设计选题、物质条件及学生的开题情况等几个关键点进行检查。重点包括课题符合教学培养目标的情况、课题名称、内容、工作量及要求,课题结合工程或科研的实际情况,任务书下达完成情况等。
中期检查主要检查毕业设计进度、教师工作状况、学生设计状况、教研室组织管理等方面。重点包括指导教师、学生到位情况,指导教师对学生课题的了解情况,存在的问题;外聘指导教师的管理、质量保证等措施落实情况等;题目展开情况,是否与进度计划相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
通过毕业设计(论文)初期、中期检查,实现对毕业设计过程的有效监控,确保了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到位情况和设计进度的执行情况,能够及时了解毕业设计进展并解决存在的问题。
5.后期检查严把教学最后关
后期检点包括课题完成时间、写作规范、论文评阅、答辩安排、成绩评定等情况。严格审查毕业生的答辩资格,达不到要求的学生不予安排参加答辩。各院系成立由学术带头人、优秀教师等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全面负责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下设若干个答辩小组,各答辩小组成员不少于5人。所有答辩成员于答辩前召开专门会议,研究答辩的有关事项,严格答辩程序和纪律,明确评分标准,统一答辩要求,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资格审查,严格控制优秀率和优良率。答辩完成后,各院系对年度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认真总结,并形成书面材料,完成对毕业设计(论文)资料的归档、保存工作。
4.强力度专项检查,促进工作不断改进与提高
我校连续几年来,在学期结束后,由主管校长带队,聘请由校内外一线教学和管理的专家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专项检查。根据院系数量成立9个检查小组,每个小组设组长1名,由3~5名校内外专家组成,分别深入各院系,按照文件规范和检查指标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检查日期设在周末,各院系所有领导、指导教师必须到岗,全程陪同,逐项进行。这有利于及时和专家沟通,听取专家意见,学习经验,改进工作。我校已经聘请了多所高校的主管校长、教务处处长、知名教授作为检查组组长人校检查指导,既加强了学校的工作,也学习到了其他高校的宝贵经验,发现改进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促进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不断提高。
四、查找薄弱点,解决实际问题
1.开展指导教师培训工作
随着学校的发展,学生数量增多和教师队伍的充实,指导教师中新增教师逐年增多,为使指导教师充分了解与掌握学校的毕业设计(论文)相关管理制度和规范,抓住学校的发展定位与培养特色,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学校每年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开展前,都组织指导教师集中学习与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相关管理制度文件、毕业设计(论文)规范指导技巧、注意事项等内容,并要求各院系进一步根据专业特点和规范要求,对指导教师组织多主题的培训和学习。同时,教师通过集中的学习,能够交流经验,群策群力解决指导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2.加强对新专业的指导与管理
新专业开设的逐年增多是许多高校共同的特征。我校将新专业作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重点对象,加强对新专业的管理和审查,提前与相关院系研究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编写指导手册、制度规范,制定从选题至最后答辩的工作流程,挑选优秀教师,积极调动优势教学资源,确保新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高质量开展。
五、制定激励措施,提高教师学生积极性
1.开展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
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开展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活动。以专业为单位按当届毕业生数3%~5%的比例,由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优秀的学生中提出推荐名单,并由学生本人写出3000~5000字的毕业设计(论文)摘要,经所在院系审核,报学校评审小组评审。对评审通过的学生颁发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证书。
2.开展校级优秀指导教师评选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校级优秀指导教师的评选是对教师工作的肯定。校级优秀指导教师评选的首要条件就是指导的学生中必须有优秀成绩,要求指导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指导工作量饱满,指导效果优良,、学生评价高。评选活动增强了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是对优秀指导教师指导经验的总结、交流与宣传过程,有助于全校教师的学习、借鉴,对提高指导水平,促进教学改革与发展,起到良陛循环的推动作用。
5将毕业设计(论文)与校外竞赛相结合
仅仅是校内的评选,不能认清学校自身教学水平处于何种地位,因此,学校鼓励各专业积极参加全国性质的各类毕业设计(论文)相关竞赛。如我校艺术系将毕业设计坚持与“中国高校环境艺术专业毕业设计主题年竞赛”活动紧密结合,组织学生毕业设计作品展,由学生和教师投票筛选出参加竞赛的作品。此项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夔,也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使毕业设计整体水平得以大幅度提高,增进了各高校之间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及学术交流,找出了与全国同行教学水平的差距,并能及时总结经验,调整教学内容,加强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
毕业设计论文格式 篇3
关键词 毕业设计;规范化;质量监控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0-0055-02
本科生毕业设计是在本科生完成全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后所进行的一次综合训练,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1]。本科生毕业设计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本科生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进而影响本科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就业的层次。
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向来重视对本科生毕业设计环节的管理和监督,在2005—2012年间7次获得哈尔滨工程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实践教学优秀奖。本文结合水声工程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管理过程的实际情况,在对多年的毕业设计管理实践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就理工科专业毕业设计管理环节主要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改革方案。
1 本科生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现状研究
1.1 理工科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环节存在问题[2-4]
1)立题过程存在问题,主要表现:毕业设计题目与学生所在专业培养目标不符合;题目多为指导教师自拟,与生产、科研项目脱钩;更新不及时,历年题目变化不大,致使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与往届学生的论文大部分雷同。
2)学生选题过程存在问题。学生做毕业设计时,往往是指导教师先立好题目,然后分配给每名学生,学生不能按照自己意愿及爱好进行毕业设计。此外,毕业设计题目的事先固化往往导致毕业设计内容对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消化不了”的状况。
3)毕业设计过程监控不严格。由于毕业设计周期较长,如果没有建立完善的毕业设计前期、中期、后期质量监控体系,会严重影响学生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
4)影响毕业设计完成质量的其他因素。例如,毕业设计时间安排不合理。毕业设计环节一般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对于保研的学生来说,其第七学期的课程任务较少,可以开展毕业设计的前期研究,若等到最后一个学期才定下毕业设计的题目,就会影响其研究内容的深度;对于其他学生而言,在最后一个学期还要进行考研复试、面试及找工作等,压缩了毕业设计工作时间,不能全身心投入到毕业设计中去。再如,毕业设计管理制度等存在漏洞,缺乏一套规范化的管理体系,致使指导教师及学生对毕业设计环节缺乏重视,教师指导流于形式。
1.2 国内高校毕业设计环节改革研究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就业形势的变化,国内各大高校对本科生实践环节尤其是对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日益重视,不断加… …强对本科生毕业设计环节的管理,对毕业设计的管理模式进行分析、研究、论证和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毕业设计的选题严格把关,对毕业设计的过程严格监控,采取措施调动学生及指导教师的积极性,推动校企联合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推动“产、学、研”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加强本科生毕业设计校、院二级管理的制度建设,毕业设计(论文)的格式及写作方法模式化、规范化,严格审查指导教师的资格,建设高水平指导教师团队,进行毕业答辩模式、毕业成绩评定改革[5-8]。
2 本科生毕业设计环节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结合水声工程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管理的实际情况及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在学院“以科学研究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阳光心理的创新型人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构建规范化的毕业设计环节质量监控体系。即学院在推进毕业设计环节顺利进行的同时,加强了对毕业设计前期、中期、后期各环节的规范化管理。同时,学院先后制订了《关于加强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管理措施及实施细则》《水声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的补充规定(试行)》《水声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设计保密责任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以保证毕业设计各环节能够顺利、规范、有序地进行。本科生毕业设计各阶段规范化管理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
2.1 毕业设计前期
在毕业设计环节的前期,学院根据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将教师进行分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题。学院鼓励指导教师尽早立题,所有教师需在第七学期期中完成立题论证工作,使保研的学生可以提前进行毕业设计工作。为了保证题目的质量,毕业设计指导小组组长、教研室主任和教学督导将分别对立题论证书进行审查并给出修改意见。学院指派专门教师对本科生进行指导讲座,为学生讲解毕业设计各个环节应该注意的事项及毕业设计的时间节点要求。设立开题报告会及二次开题制度,要求学生掌握题目的要求,合理设计毕业设计方案,安排工作时间。建立学生个人跟踪档案,对学生前期、中期及后期的汇报情况进行记录,重点记载学生各阶段工作存在的问题。
2.2 毕业设计中期
为了保证学生与教师进行沟通,学院要求学生每周至少向指导教师汇报一次工作进展。设置中期检查报告会及二次中期检查制度,对学生工作进度进行重点监控,对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予以解答和指导。为学生配备毕业设计手册,要求其以周为单位记录毕业设计工作的全过程,并定期进行检查。
2.3 毕业设计后期
学院选派专任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的写作技巧、文献查阅技巧及论文排版技巧进行专题讲座,对学生的论文写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答辩前设立成果演示检查环节,要求学生对毕业设计的软、硬件成果进行演示,保证毕业设计答辩成绩的公平、公正。其中,对于做软件题目的学生,重点检查其程序编写情况、仿真结果和实验数据的测试结果;对于做硬件题目的学生,重点检查其换能器或电路板是否已经制作完成,电路是否通过联调,是否有测试数据结果,等等。
2.4 毕业设计论文评阅及答辩环节
学院采取盲评制度对本科生的论文进行评阅,避免了“人情分”,保证了论文的高质量产出。由指导小组组织预答辩,为学生提供答辩锻炼及修改论文的机会。对论文的格式及内容严格把关,实行指导教师、答辩秘书、评阅教师一票否决制,如果论文格式不合格,不允许参加毕业答辩。对论文内容进行学术不端检测,针对检测结果对答辩成绩进行处理。处理结果分为保持原有成绩不变、答辩成绩降档和答辩成绩定为不及格。
3 结束语
由改革方案可见,通过构建本科生毕业设计环节质量监控体系,可以严格对本科生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进行把关和监督,使其有序、规范地进行。同时,全程跟踪化管理也保证了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1]高明生。工科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高等教育研究,2009(2):51-53.
[2]朱丽,袁荣鑫。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实践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3):239-240.
[3]靳治良,朱桂华,杨晋,等。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3(2):143-145.
[4]王晨。高就业压力背景下毕业设计(论文)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13(1):51-52.
[5]廖志凌,刘贤兴,杨泽斌,等。影响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因素分析与对策思考[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1):
110-113.
[6]唐桂英,徐宏,孙咏梅。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