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行政公文 > 通告 > 节约用水用电通告(实用三篇)正文

《节约用水用电通告(实用三篇)》

时间:

节约用水用电通告(通用3篇)

节约用水用电通告 篇1

各部室、车间(含外协班组):

近期,公司水电费高居不下,水电费用过高,这其中有一部分费用是我们平时对节约重视不够造成。为此,公司领导决定在全体职工中开展节约用水用电活动,要求广大职工发扬主人翁精神,以厂为家,节约光荣、浪费为耻,为了建设节约型企业,切实加强用电控制,杜绝浪费,节约能源,特通知如下:

1、做到人走灯关、人离水断,养成随手关灯、关水的良好习惯,杜绝“长流水”、“长明灯”现象。

2、空调运行期间禁止开窗;下班或离开办公室、宿舍之前,关掉所有电器电源(包括空调、电脑、打印机、电灯等),彻底杜绝浪费现象,避免火灾事故发生。办公室自然光线充足时,应充分利用自然光源;人少时,少开灯。

3、使用会议室单位,会议结束时须将电灯、空调随手关闭。

4、保洁人员应随手关闭工作灯、空调、卫生间水龙头;走廊、通道、卫生间等照明需求较低的场所,白天尽可能不开灯;保卫人员在夜间巡逻办公宿舍楼时要关闭走廊、通道、卫生间等未关照明开关。

5、严格禁止在办公室、宿舍内自行安装使用大功率用电器,以防意外事故发生。

6、食堂用水、电、气时要做到随用随开,用完即关。

7、车间为生产重地,平时应养成安全节电习惯,不得私自外接电线,设备严禁带“病”运行;停用的设备,要拉闸断电,锁好相关的配电箱、开关箱;设备搬迁时应先将电源拉掉;交接岗位时检查电源开关,下班离岗前切断电源。

8、八月十一日宿舍检查中以下宿舍存在空调、换气扇或电器未关现象,特此警示(本次暂不做处罚)。

南区:202、207、213、215、216、308、320

北区:302、308、310、315、321、407、413、416、418、422 自通知下发之日起,由行政办、车间、科室组成的检查小组将不定时进行检查,凡在检查中发现未关水电开关等现象,将对相关当事人处以罚款,其中办公室、宿舍、餐厅等空调未关处罚200元,电灯、换气扇、电脑等未关处罚50元;保洁人员工作区域内出现水电未关现象,每次罚款10元,罚款直接从工资内扣除。

各部门人员要强化节约意识,反对浪费的行为。要发挥节约用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坚持厉行节约,养成良好习惯,形成全员节约的氛围。

年月日

节约用水用电通告 篇2

全体员工:

近期在大环境下,用电缺口增大,和不时错峰用电的状况加剧,公司水电费高居不下,请全体员工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意识,为尽最大努力节约水电,杜绝浪费,特提出如下要求:

1、 做到人走灯关、人离水断,发现漏关水和浪费电的情况及时告知厂部,及时采取相关措施。

2、 杜绝“长流水”和“长明灯”的现象,关“住”点点滴滴,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3、 夏季使用空调应将温度调至不低于26℃,风速不要调到最高档,下班或离开之前,关掉所有电源,彻底杜绝浪费现象。

4、 宿舍无人停留应关掉所有电器电源,如该宿舍无人,电器还处于开启状态,发现一次就将该宿舍的用电补贴取消。

全体员工都要树立“节水节电,人人有责”的观念,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养成节约水电的良好习惯,互相监督和制止浪费水电行为,树立大局意识,积极营造节约资源的良好氛围,为建设节约型企业而作出努力。

特此通知!

X有限公司

年5月4日

节约用水用电通告 篇3

近年来实验室工作环境大为改善,同时水、电用量激增,并有继续上升的趋势。为节约能源,减少费用支出,增强全体人员节俭意识,遏制水电用量急速增长的势头,实验室决定建立长期节约用水、用电的制度,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日常上班期间,根据实际需要开启照明灯。房间离人时养成随手关灯的习惯,公共区域如走廊、楼梯等,在保证照明的前提下,可关闭部分照明设施。

2、合理设置室内温度,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执行公共建筑空调温度控制标准的通知》精神,一般情况下,夏季室内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冬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高于20℃。空调运行期间应关闭门窗,房间无人时,不得开空调,提倡每天下班前一小时关闭空调。

3、除冰箱、培养箱等需长期开启的设备外,其它仪器设备个人使用完毕后应关闭电源,不准空载和待机。

4、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等办公自动化设备避免长时间待机,养成下班随手关闭办公设备(电灯、空调、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等)的习惯,并尽量做到关机后拔离电源插座。

5、水龙头不准长期开启,用后立即关闭,不准无人时开启水龙头。

6、节约使用各种实验用水,不准将实验用水带出实验室外使用。

实验室一年水电费耗费巨大、请大家节约用电用水。以上规定,请全体人员谨遵执行,如有违反,实验室将对房间管理人、仪器管理者、仪器使用者等相关责任人予以严肃处理。

特此通知

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年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