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心得体会 > 个人的教育心得体会优秀4篇正文

《个人的教育心得体会优秀4篇》

时间: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个人的教育心得体会优秀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听课随笔 篇1

随感今天带着我的团队来到西培中心校参加了儋州市小学语文协同研修活动。活动以课例为载体,探讨“在新课程理念下阅读教学究竟应该教什么”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想的:阅读教学教什么?这个问题实在很难准确地回答。之所以我们很难回答这个问题,是因为这个问题有它的复杂性。就语文这门课程性质来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综合性”决定了它的“复杂”和它的“不专一”。阅读课要让学生学习生字、理解新词;要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表达形式、篇章结构;要让学生认识事物、了解世界、学习做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看来阅读课的确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承载的任务太多太多!因此,阅读教学教什么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

我们说,尽管一节课、一篇课文我们不能完成所有附加在语文身上的诸多任务,但进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个语文教学的根本不能丢。

记得于永正老师说:语文就是学语言,用语言的。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写好字,读好书,做好文。于老师的话非常平白朴素,我却认为他道出了语文教学的`真谛。

“实践性”意味着语文阅读课不能只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不厌其烦地问,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而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与空间,让学生在多读书、多思考、多动手、多积累、多练笔中探索语文学习的规律。

课程标准也这样说“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假如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在思想上形成语文实践性的意识,课堂上就不会用繁琐的分析和机械重复训练占有学生自己学习语言的时间。

今天听了两节课,感觉很好。上课的老师在用自己的课堂演绎着自己对新理念的理解,诠释语文课堂诱人的魅力。我认为,她们努力做到了两点:

一、努力让课堂“实”点儿

二年级的《自己做做看》一课,符菊环老师的字词教学环节落实的很扎实。文中有很多读轻声的词语,符老师把它集中起来,做成小卡片,重点让学生读:“东西”“玻璃”“打招呼”“不自在”“石头”……正因为老师指导得实,学生才读得准,学得好,读书的声音也特别好听。

在农村学校一个语文老师这样指导孩子们读书,真是难得可贵的!听着孩子们那美妙的读书声,我心潮澎湃,为之感动,这就是我们小学语文要教的东西。

四年级的《生命生命》,显然老师在理解作品上下了很大功夫,课堂自然流畅,行云流水,抓住重点,侧重语言感悟。

“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老师把这两句作为教学的重点,实实在在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训练。通过读、说、议、看、想,让学生感受生命很珍贵,很美好,但也很短暂,虽说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它体现无限的价值,从而教育学生要珍惜生命,要让自己活得有价值,活得光彩有力!

我认为,许玉妃老师在把握中年级的阅读目标比较准确,所以说,阅读课应该教什么?回答这个问题更要看学段的目标,扎扎实实落实学段目标,让与语文教学既不越位,又不降位,才是我们的目标。

二、努力让课堂“活”点儿

两位老师年轻,活力四射,充满激情,这种情绪感染了学生。学生不论是读书,还是写字,不论是回答问题,还是同伴讨论,不论是上台表演,还是表情朗读都是那么投入、专注。之所以学生那么投入,那是因为老师的投入,之所以学生那么有激情,那时因为老师有激情。从中我看到老师在努力营造一个“活”的课堂。

“生命的存在,生命的美好,生命的可贵”,对于小学生来讲的确有点难度,怎么让学生理解呢?老师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课件,穿插“作者杏林子的介绍”,这样感受会更深一点;整节课老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让小学生感受理解生命的真谛。

二年级的《自己做做看》,学生上台表演的环节,把课堂推入高潮,学生很开心,入情入境。另外老师也很好地使用媒体播放图片和模拟声音,让学生借助媒体体会小男孩心情变化:开心

语文听课随笔 篇2

精彩的课堂需要老师的引导,所以最让我受益的还是朱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了。

首先,因为上的是二年级的课,面对的是低年段的小朋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吴老师特别注重对学生的激励表扬语言的运用。这样做不但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说的在教学《一株紫丁香》的时候,有一个环节,就是让个别学生朗读词语,吴老师就说:“等他读完了,我们小朋友就给他鼓鼓掌。”“还有谁想赢得大家的掌声。”这一系列的话比那些“你读得真好”,“你真行”有用多了,这些话更能激起学生的竞争念头,所以课堂气氛就浓郁起来了,活动起来了。

在这次的上课过程中也有许多,如在齐读课文这一环节时,有一部分同学的课本是放在桌上的,所以吴老师亲切地说了一句:“把课本拿起来会读的更好。”许多小朋友都乐于接受,很听话的拿起来读了。这么和蔼、亲切的一个老师比一个大吼大叫的老师更易于被人接受。

其次,直观形象的教学设计。在感悟词语的时候,吴老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起点,有重点的、有选择性的挑了几个学生自己难以解决的词语(雪中送炭助人为乐、索取、奉献、热忱、真诚等),甚至在帮助学生理解的时候也是用不同的方式的。直观感受:运用多媒体播放动画,让学生看,看完了在说,加深他们的印象;形象代言:分别用蚕和老鼠,让学生来“对号入座”,并且要说说为什么。此外还有用两个句子来比较“热情”和“热忱”;用辨析法来理解“真诚”等等。这些都是让学生更好理解词语的方法,从中可见吴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有多深了,真正的名师风采。

第三,从生活实际出发。吴老师在帮助学生理解词语以后,都进行了适当的拓展活动,如:学习了“雪中送炭”之后,老师就问如果一个人很饿,我们要送什么?在家中,谁代表“奉献”,谁又代表“索取”?而且蚕和老鼠是生活中的物体,学生容易接受。特别是最后的活动体验,播放了《西游记》的音乐,然后给四个朋友送卡片,用这个形式巩固词语,学生更有兴趣。

总体来说低年级的学生,学习的持久时间不是很长,吴老师就运用了多种多样的形式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有学习的动力。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吴老师都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活动中去,在游戏中掌握知识,在自主学习中,在相互学习中巩固知识,让学生在乐中学习,在乐中掌握。

之后我们又听了吴老师的讲话,真是有很大的收获。在备课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如果自己的教学方法不适应自己的学生,就是你有再渊博的知识学生也是接受不了的;如果你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那么要上好课也是一句空话。学生重要,教材也是重要的,因为有了自己的理解就能更好地运用它,不一定要用本本条条去限定它,这样的教学才是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这样的老师才是新的老师。所以我们也要学会与书本对话;学会与学生对话。

而我在备课的时候,自己的思维总会受到教参的影响,所以没有很好的了解教材内容,没有自己的理解,而对于学生,我只考虑到能否激起他们的兴趣,忽略了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他们的知识起点。所以这些方面我还要多多学习,让自己快乐上课,学生快乐学习,真正的寓教与乐。

这样的课我们应该要多听,这样的老师我们应该要去多问。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听课心得体会 篇3

这学期,我参加了听课学习活动。听了几位老师的课,我感触很深,收获颇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我最深的体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就是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思维方法是否合理、正确,影响着学习效率的高低。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创造机会,指导学生如何学习,使他们不但能学会,而且能“会学”,即: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发展思维,构成潜力,能独立解决问题。许多老师在课的开始运用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方法导入新课,这本身渗透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当学生应对材料中的问题时,老师又告诉学生阅读说明文要讲究知识性、文学性,“先思考再动笔”这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个别老师的课思路清晰,环节流畅,从整体到部分合理过渡,再之后重点切入到品读诗句上;课扎实有效,注重训练,板块清晰,值得我深刻学习!

总之,几位老师的课处处体现着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的教育理念,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方式引导学生用心主动的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它们所体现的语文思想方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语文听课随笔 篇4

近日,在秀水小学参加了关于“课堂读书时间不少于10分钟”的集中培训,有幸聆听了三位教师的阅读指导课,下面就结合“课堂读书时间不少于10分钟”这一主题,谈一点粗浅的认知:

朗读历来是小语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新课程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第13条更是对课堂读书提出了明确要求:“重视和加强读的训练,力求在课堂内达到读通、读懂、读好三个层次的要求。每堂课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般应达到10分钟左右。朗读与默读并重,能根据教学需要并结合教学情境指导学生的朗读、默读、诵读和背诵。”

然而语文课不闻读书声和少闻读书声由来已久,至今亦然。“满堂灌”时代也好,“满堂问”时代也好,一节课读书时间不足10分钟,一篇课文学过大部分学生都难得读上一遍,一年课堂阅读时间不足几十个小时,然后分析训练做题、合作讨论交流,只听老师滔滔不绝、小组活动热热闹闹而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阅读课不是好的阅读课。语文学习不读书,没有了感受,联想、思考、领悟、积淀、提 升的过程也就偏离了语文教学的轨道。

有老师认为读还不容易?不就是10分钟的事情,我就做足10分钟给你看,我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挨个儿上演;我读句、读段、读全文轮番上演,别说10分钟,就是30分钟也不在话下。确实,有心凑这10分钟并不是难事,但《教学建议》提出的10分钟读书是“质”与“量”的统一,10分钟只是完成了“量”的问题,而 “质”则要求在这不少于10分钟的读书时间里达到“读通、读懂、读好”这三个层次的目标,并且在达到这样目标的过程中能结合情境指导学生朗读、默读、诵读和背诵。

因此,我所理解的课堂不少于10分钟的读书时间应是有效的读而不是机械的读。然而要做到有效读书,现今的语文课堂除了读书时间太少之外还存在以下问题:

1、朗读的目的性不强。齐读,分组读,个人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

2、朗读的面太窄。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目的之一就是会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又怎么能达到会读呢?

3、教师的朗读指导单一。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带着xxx语气读一读”,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

萨特曾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那么,教师应如何有效的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悟出文章的内涵,使课堂不少于10分钟的读书时间成为精彩的华章而不是匆匆走过场呢?

我想首先语文老师应对朗读引起足够重视。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保证充分的读书时间。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特别是自学性课文,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

2、注重朗读评价。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2、扩大朗读训练面。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分角色读,表演读,分小组比赛读,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

4、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