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心得体会 >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8篇正文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8篇》

时间: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写一篇读书心得好好地作记录了。怎样写读书心得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整理的教育书籍读书心得8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 篇1

第一次听课后,梁校长给了我一份《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虽然我只读了一遍,但其中提到的一些说法和提供的实际案例,确实让我有所感悟。

数学概念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而是靠学生自己去学懂的。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数学。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同样需要学生亲历和体验。老师讲出来的概念大多会成为学生的短暂记忆或学生做题时硬记的方法,而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真正掌握,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只有学生亲身经历概念的形成,不断积累、渐进,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才会转化为学生内部的认识。同时,也需要学生在不断的运用中进行巩固,在巩固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这样才可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才能把已学知识进行迁移,达到知识的延伸。

有效地提高计算能力,必须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和计算能力的形成同步发展。

很多知识在我们看来是简单的、容易的,但是如何把这些我们一看就懂的知识、方法通过教学转变为学生的思想、思维方法正是作为一名教师所要深入思考的。教导学生就需要老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就要我们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情感态度,心理特征等等。例如: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教学中就要通过演示、操作等方式直观地进行教学,逐步培养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在计算的教学中,同样也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就像课件中提出的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归因,也是我们需要了解和总结的。小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错误跟小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也是有很大关系的。知道出错的原因,才能更好地安排教学环节、内容、重难点等等。

现在,对数学教学还处以十分表面的理解,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经验的积累,对数学教学有越来越深入的认识。

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2

以教育为主題的美丽、可愛又动人的故事,应该很多,发生在你我大家的身上,大家都在从事教育工作,而且是最基层的教育工作人员,所接触到、感受到的故事应该最多,也最深刻,只是大家都沒有把他记录下来而已,如果有机会加以整理,如同本书一样,一定叫好又叫座的一本好书。

我们不要过分执着一个观念、一种行为模式、一种习惯,而要常求突破,要从不同角度,正、反方面整体思考来解決问題。我们应该养成反省思考的习惯,对任何事都要下困思勉型的功夫,才不至于被外界所困惑。

看过的书颇多,很少再回味一遍,重新再来;写过的报告、资料也不少,也很少再重新翻开研读,事实上偶而重新品味一番,个中滋味又当从何说起?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我们经常在不知不觉当中只顾往前冲,忽略了反省与自觉的功夫,也常常在不知不觉当中,忽略了別人的感受。

时代的产物中,造就了很多的读书人很会读书,很多学生光会读书,不会读人;只会做事、不会做人,个人过度重视IQ,忽视EQ;;是学术界的巨人,却是生活中的侏儒;可以和电脑、机器、实验室对话,却无法与人沟通。

从事教育工作,针对教育问题而言,通常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到底哪些是“要”或者是“不要”?读了浏阳教育局发给我们的四本书,我认为这个问题值得探讨和研究。

一、教师的“要”:

(一)教师要教育不要训斥:教育是引导而不是灌输,视学生为「有」而不是「无」。训斥则不容许学生说「不」,教育则潜移默化。

(二)了解学生、认识学生、适时的赞美和接纳、鼓励与协助,培养学生挫折和容忍的价值判断能力等等,让学生快乐成长、茁壮,更会利用各种机会和家长取得联系,适时的提供教养子女的咨询与方法,共同为学生的未来而努力。

(三)教师要理解人性:要了解学生的感受,学生的反应、学生的心声也该仔细的聆听看看。

(四)教师要多怜爱和鼓励

(五)教师要专业,专业的精神表现在对国家、社会、学校、学生、教师与家长之认知。

二、教师的“不要”:

(一)教师不要认为这行业是铁饭碗!打不破,要珍惜羽毛。

(二)教师不要训斥与灌输,不强迫学生学习。

(三)教师不要妄想“教育万能”,不是万能丹也不是特效药,有其极限。

(四)教师不要过分执着“立竿见影”,潜移默化的过程导向,注重人格的培养,身心健康的引导。

(五)教师不要悲观,要乐观以对,充滿希望与理想。

三、启发:

(一)多关心我们的学生,有爱的教育,才有美好的回忆。

(二)坚守岗位,默默耕耘、尽一己之力。

(三)学习型组织的体会:1、系统思考2、自我增进3、改善心智模式4、团队学习。

(四)知识经济的时代,教师要上进好学、多求取新经验,落实教学工作。

(五)教师专业成长进德修养,教师专业自主工作理念的实践,必須落实在教育工作上,表现在各科教学工作上、表现在日常生活教育当中,以收到身教言教的效果。

以上就是我对这些书的一点体会

教育读书心得 篇3

朱永新的《新教育之梦》,初步了解了他的教育理想。读朱永新的《新教育》,我对新教育的理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感受颇深。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的事业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帮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从师范院校走进中小学校园的年轻老师,都满怀教育的理想:按照自己对“教室”的定义,打造和学生一起快乐成长的“完美教室”。和学生共同学习,教学相长,体验成长的汗水与欢笑。

可是教育的现实很残酷,因此对教育理想的坚守就很悲壮。坚守内心教育理想的老师们,要么为理想英勇地死去,要么为理想卑贱地活着。在现实面前输得一塌糊涂,理想被生活磨得面目全非。

于是,大多数老师更会选择一种更适应现实的方式:为了生存和生活而背叛心灵,放弃理想。相信每个走进教师职业的人都曾拥有过教育的理想,那个时候我们很年轻,不成熟,在残酷的现实中,那个理想太过遥远,来不及努力就已经成熟了。成熟就意味着放弃,放弃掉有过的美好理想,然后我们就这样没心没肺地活着。

一直怀揣的梦想,难道就是人生的枷锁?放弃梦想,却又心有不甘。谁能够告诉我们,这种悲壮的坚守,价值何在?教育理想之路,究竟在何方?

毕淑敏在《蓝***》中说,旅行是一种学习,它给你用一双婴儿的眼睛去看世界,去看不同的社会,让你变得更宽容,让你理解不同的价值观,让你更好地懂得去爱、去珍惜。旅行让你以另外一种身份开始一种新的生活,进行新的尝试,让你重新发现自己。

其实,学习也是一种旅行,从一个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的旅行。学习是一种相遇,是对话,与陌生世界、他人相遇,与自己相遇;与新的世界对话,与新的他人对话,与新的自己对话。康德写过一篇文章《什么是学习》,福柯也写过一篇文章《什么是学习》,他们都认为学习是与客观世界的对话,与他者的相遇和对话,与自己的相遇和对话。按照这些关于学习的理论,我们就会发现,学习也是一种旅行。

旅行既要费钱,很多时候还很费力,但是人们还是乐此不疲,因为旅行从来都是旅行者心甘情愿的选择。那么,什么时候,学生的学习能够像旅行一样,让学生再苦再累也愿意主动投入呢?我们不断地进行着教育改革,但是对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始终没有找到真正有效的方法。

现代心理学和无数的教育实践证明,兴趣是推动孩子探索和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大都是形式上的改变,并不能从根本上激发和保持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来自哪里呢?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师通过挖掘学科知识内容本身的魅力,以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打开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对学科内容的深入探究中获得丰富与充实,这种兴趣与快乐才具有持续的力量。很多成功人士往往能够将这种乐趣保持一生。当一个人能够终身坚持下去的时候,自然就可以达到极致,达到那个领域最顶级的水平。

爱是因为喜欢,喜欢是因为兴趣。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在语文、历史、经济、政治、哲学这些富有人文精神的学科教学中,背诵,默写,抄写,填空,照本宣科的讲解,标准化的试题答案,我们看到了这些扼杀学生学习兴趣,只是有助于直接提升考试分数的方式成为经验大行其道的时候,就可以明白现在的学生为什么越来越不喜欢课堂,越来越不喜欢学习。即使被迫坐在教室里,做出了学习的姿态,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学习。也许我们都应该思考一个教育的根本问题:如何让学习真正地发生?

在哲学课堂上,我给学生讲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特别提到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不仅仅只是学生时代的事情,而是伴随终身的一种生活方式。即使大学毕业找到工作了,工作也只是新的学习的开始。有学生惊叹说:那这辈子岂不太痛苦了!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对学习是痛苦的体验,即使学生在考试中获得了分数,这种方式也需要反思和改进。对于教育而言,更可怕的是,在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观念指导下,我们认定学习本来就是一个吃苦的过程,于是不断强化学生这种痛苦的体验。

西方成功学曾经有一个理论,是说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而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晚上8点到10点之间。每晚抽出2个小时的时间用来阅读、进修、思考或参加有意的演讲、讨论,你会发现,你的人生正在发生改变,坚持数年之后,成功会向你招手。这种业余时间的学习往往效果特别好,因为是在用中学,而且出于自己心甘情愿,没有任何人强迫。

在互联网、在线教育、各种社群爆炸的时代,我们最不缺的就是学习渠道、学习资源了,可以选择的学习方式非常多,而且门槛还很低。这个时候,只要你想学习,机会随时就在你手上。关键是你愿不愿意学习,学习的过程是不是快乐而有真正的收获。

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手机互联网的时代,可是我们的教育确实还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知识的传授,方式的训练,已经越来越失去传统意义上的价值,我们的教育需要进入通过思维和视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充实与快乐,以激活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内在动力作为教育发展的方向。

通过阅读《新教育》深刻体会到了朱永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我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朱永新的新教育理念和思想为指引,努力提高课堂教育效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我们和学生共同成长,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

教育读书心得 篇4

读完了《爱的教育》,我深深得陷入了沉思,爱的教育是什么?我在书的封面找到了答案:素质教育就是“爱的教育”,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爱、对同学的爱是孩子做人的根本,也是其他素质的基础。

《爱的教育》里没有乏味的说教,也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它所写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像卖炭人、小石匠、铁匠的儿子、少年鼓手、带病上课的教师……以及他们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正是这些看似平凡、实则真实可信的记叙,把读者带入一个爱的世界,让我们在爱中受到教育。这本书里充满了爱。充满了让人羡慕的爱。

在我们的教育中,“爱的教育”这四个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又是何等的困难!首先,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没有“爱的教育”这个概念。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爱的教育。正因为我们缺乏爱的教育,才使我们的生活里少了一些爱。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爱、对同学的爱,这是我们缺少的,这是我们需要寻找的。有了这些爱,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了爱。

在《爱的教育》中,我走入了学生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他们的爱里有宽容,有谦让,有亲情,有友谊。《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

年轻出任教职时,满腔热诚的爱,希望能够全心全力扮演“为人师表”角色,然而在专业经验不足、缺乏教学经验、也没有好的方法之下,曾经以「教师的权威」,用教鞭管教学生,以致伤了学生的心。也曾为了虚荣,逼迫学生在各项比赛中斤斤计较分数,以争取许多“虚伪的荣誉”。甚至以“分数”来看待孩子,也以“外表”来衡量孩子,更以“听话与否”来评价孩子,每每忆及此事,不禁全身颤抖,惭愧不已。

不断的调整心态和做法,也为孩子多付出一份关心与爱心与真心,发现孩子们总会相对的给予“回馈”。因此有“爱的教育”,才有“美”的回忆。

我的体会:

一、以教育为主题的美丽、可爱又动人的故事,应该很多,发生在你我大家的身上,大家都在从事教育工作,而且是基层的教育工作人员,所接触到、感受到的故事应该最多,也最深刻,只是大家都没有把他记录下来而已,如果有机会加以整理,如同本书一样,一定叫好又叫座的一本好书。

二、我们不要过分执着一个观念、一种行为模式、一种习惯,而要常求突破,要从不同角度,正、反方面整体思考来解决问题。我们应该养成反省思考的习惯,对任何事都要下功夫,才不至于被外界所困惑。

三、看过的书颇多,很少再回味一遍,重新再来;写过的报告、资料也不少,也很少再重新翻开研读,事实上偶而重新品味一番,个中滋味又当从何说起?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我们经常在不知不觉当中只顾往前冲,忽略了反省与自觉的功夫,也常常在不知不觉当中,忽略了别人的感受。

四、时代的产物中,造就了很多的读书人很会读书,很多学生光会读书,不会读人;只会做事、不会做人,个人过度重视,忽视;;是学术界的巨人,却是生活中的侏儒;可以和电脑、机器、实验室对话,却无法与人沟通。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 篇5

值此新课改全面推进之际,作为教师的我要怎样才能与新课改同行,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更新观念,转变主角,学习掌握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积累,更新,促进自我的发展呢首当其冲的,我认为还是读书。博览群书,就应是我们教师生存的务必之一。

二十一世纪的来临,预示着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知识化,信息化的时代。作为一个教育者,怎样使自我在日新月异的这天,在教育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着实值得思考。要想让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合作,学会如何交往,那么教育者本身就就应处在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我的位,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并将这些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透过学习《教育新理念》,《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这两本书,使我能够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更新了自我的教学理念,真是受益匪浅。

例如,在《教育新理念》第一章"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因为我是从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这是一门比较开放的学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师,在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又就应具有什么潜力,充当什么主角呢我想:教师就应让学生学会提问。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它是激发学生用心思考,独立探究,掌握知识和培养学习潜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以及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但一向以来,课堂提问仿佛是教师的专利品,学生只是这些专利品的代言人。如何让教师"会问"已成为众多人研究的话题。但从课堂改革出发,从培养学生创新潜力的要求出发,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用心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已成为当前课改的重点之一。

又如,读了《教育新理念》,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务必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务必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我的头脑,使自我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务必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务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我的思想。仅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透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 篇6

《幸福教育论》是刘次林先生的博士毕业论文,很有理论高度,对于我来说是生涩难懂的。我是硬着头皮读的。虽然书中有许多地方我弄不明白,但是我仍感到受益匪浅。在书中,刘次林博士用全面的人性观界定了哲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的幸福概念;提出了幸福与教育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幸福是教育的终极目的”;作者用丰富的实践材料揭露并批判了当代教育忘记、违背、伤害学生幸福生活现象,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观点。

我觉得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是很有必要读一读《幸福教育论》。因为这本书对于我们干好教育事业是很有裨益的。

一、有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人人都追求幸福,热爱幸福。那么,什么是幸福呢?由于价值观和人生的体验不同,每个人的看法也存在着差异。有的人认为有钱就是幸福,不是有首歌唱道“有钱的当老大”嘛;有的人认为拥有自由就是幸福,这个在高墙内的人深有感触;有的人认为享受亲情最幸福,不信,你看那街头徘徊的一个个孤独的身影,他们忧郁的眼睛充满了恐惧;有的人则留恋官场里纸醉金迷的威风,为此低头哈腰也乐此不疲;再有那五星红旗下手捧鲜花的体育健儿,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品味成功的喜悦。刘博士认为“幸福就是人的根本的总体的需要得到满足所产生的愉快状态。”他指出幸福是生理幸福、心理幸福、伦理幸福三者的辩证统一;是人性诸要素的平衡和优势的统一;是人性诸要素质和量的统一。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所从事的职业也有别于其他。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不可能去争权夺利、纸醉金迷,注定要平淡一生,但不意味着我们没有幸福相伴。当学生肃立向你敬礼,真诚的说:“老师好!”时,你不感到幸福吗?当对着毕业照,一个一个的回忆学生曾经的点点滴滴时,你不感到幸福吗?当教过的学生在假期里来看望你时,你不感到幸福吗?

二、有助于教师懂得珍惜幸福,创造幸福

幸福在于体会,品味,每个人的幸福满足不同,每个人看待幸福的态度不同,自然,若要满足每个人的幸福似乎太困难。有话说:知足常乐,我想对于幸福我们也该如此。首先教师要自己懂得幸福,珍惜幸福,工作虽然有点累,但同时也快乐着,幸福着,只有我们教师持有一颗幸福的心,我们才能把幸福传递给学生,才能交给他们幸福的感觉,才能教会学生抓住幸福。在珍惜现有的幸福的同时,我想我们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创造幸福,如开展情感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幸福,只有我们不断创造幸福,才能够永远享受幸福!

《幸福教育论》是一本层次很高,很深奥的教育理论书籍。要真正读懂读透,确实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要经常不断的翻阅,并且在教育教学中去实践去融会贯通,去不断探索,相信总有一天能真正领悟其精髓,我们的教育也会展开一个新天地,到达一个新的高峰,我们和我们的学生也才能真正与幸福同行。

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7

读了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对书中的第五章《新教育的儿童课程》感触颇深。他所倡导的“晨诵、午读、暮省”是一种回归朴素的儿童生活方式。

1、晨诵——与黎明共舞 唤醒生命

晨诵,在生命的`黎明,你让儿童吟诵什么?前几十年儿童晨间机械地背诵课文的晨读,引发了极大多数人的反对,然后,读经运动,英语晨读等替代性课程便应运而生。新教育实验认为,晨诵的目的主要不在于记忆未来可能用到的知识,不是为了进行记忆力的强化训练,而在于丰富儿童当下的生命,在于通过晨诵,既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又能习诵、领略优美的母语,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感恩、优美及音乐感。说得通俗一些,就是说,晨诵不是背诵而是朗诵,或者说是美诵。在朗诵的时候去感受祖国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去领略诗歌中蕴含的美好情感,从而激发孩子的积极性、自信心,或者说得更单纯一点,就是带给孩子一个好心情,让孩子能满怀激情地投入一天的学习。晨诵课的一个关键词就是“感染”,当我们要带给孩子一首诗的时候,首先要找到诗歌与自己生命体验最为接近的切入点,把诗歌编织在自己的生命中,让它成为自己的诗,这样的话或许你的普通话不是很过关,或许你的朗诵技巧也不是很高超,但是你朗诵出来的诗情一定是最真。然后带着这样的生命体验把这首诗读给孩子听,去感染孩子,进而再去帮助孩子寻找贴近他们生命的切入点,也就是与孩子当下的生命结合。所以,新教育实验开发的晨诵,是一个结合了古典诗词、儿歌与儿童诗、晨间诵诗的复合课程。词句优美、儿童在吟诵时可以感受与理解、传递人类美好的愿望与情愫,这是新教育晨诵的三个基本特点。在我们自己的 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我们的《经典读本》作为晨诵的素材。

2、午读——阅读属于自己的童年书籍

一本丰富的书,永远不可能把它读透,无法把任何问题都解决。午读最大的作用,是为孩子的精神世界提供丰富的智力背景。孩子读书的时候,很多主题会被他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当他在生活中遭遇这些问题的时候,他会想起这些经历,从而做出最为正确的决策。关于这一点我们不难做到,我们学校的每个班级都有一个图书角,我们可以好好利用。可以让每一位孩子捐一本书,中午课前时间让孩子们读读课外书。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把精彩的词句、段落摘抄在午读摘抄本上,之后反复琢磨、体味,为写作积累素材,达到了让经典走进学生记忆,流淌到笔尖的效果。美丽的童书伴随着师生一路欢歌一路笑语,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孩子们的心灵,滋润着孩子们的童年,呵护孩子们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保持着纯真、快乐和勇气。

3、暮省——编织有意义的生活

暮省指的是学生随笔日记,以及师生通过日记、书信等手段,相互编织有意义的生活。用日记记录成长,亲子之间、师生之间用词语相互激励、抚慰。一个学期下来部分孩子们的写作有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也拉进了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早晨,天真纯洁的儿童诗,为同学们开启黎明的歌喉;中午,同学们畅游书海,采集书中甜蜜的花粉;傍晚,同学们通过日记、读书抄报、读书心得、读写绘、汇编诗集等等作品,反思一天的学习、生活,留下暮省的足迹。

“晨诵—午读—暮省”,是一种新的学校教育方式,也是一种儿童新的生活方式。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强调的是一种师生交往的生活,一种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的新生活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师生关系改变了,老师学会了鼓励欣赏,学会了关注发现,学会了做教育。孩子们在这种新的生活方式中,找到了自信,找到了快乐,得到了改变。作为一种新方式,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试着去运用,并不断在运用中得到新发现。

总之,通过晨诵、午读、暮省,我们要努力为孩子开辟一条让生命更为丰富、更为精彩的道路;我们要努力播撒阅读的种子,唤醒每个孩子心灵中的美好与神奇;我们要努力去做这件让世界更美丽的事。当然这条路上将布满荆棘,可我有信心带领孩子们走上另一条享受的读书之路。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 篇8

闲暇之余,有幸拜读了汤勇先生写的《做一个卓越而幸福的教育者》一书,感触颇深。书中一篇篇扣人心弦、生动活泼的教育讲演,一个个启迪心智、发人深省的心灵故事,带我们行走于幸福教育的路上。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要成功更要成长;要卓越更要幸福。《做一个卓越而幸福的教育者》共分九章,从“把自己变成珍珠”到“行走在幸福教育的路上”,从“做最好的自己”到“有效课堂的追求”,从“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到“走向明亮的远方”,从“校长力量的源泉”到“今天怎样做教育”,每一章都生动、精彩,富有哲理。如开篇作者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自以为是的年轻人,大学毕业后最初找不到工作,一直觉得怀才不遇,因没有遇到伯乐而泄气,因社会对他的不公而充满仇恨。后来总算找到了一份工作,他却认为工作很普通,很不理想,自己是大材小用,于是在工作中得过且过,以致多次碰壁,领导、同事都瞧不起他,他为此很绝望。一天,他来到大海边,打算就此了却一生。在他正要自杀时,一位老人从附近走过,救了他。老人问他为什么要自杀,他给老人道出了原委。老人什么也没有说,只是从脚下的沙滩上捡起一粒沙子,让年轻人看了看,然后,就随便扔在了沙滩上,叫年轻人把刚才扔的那粒沙子捡起来,年轻人说这根本找不到。老人又从口袋里掏出一颗珍珠,随便扔在地上,然后问年轻人能不能捡起来,年轻人毫不费力地捡起了珍珠。老人于是意味深长地说:“你应明白,现在的你还不是一颗珍珠,所以你不能苛求别人立刻承认你。如果要得到别人承认,那你就要想办法使自己变成一颗珍珠。”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作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起点是一样的,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是一样的。之后,谁会得到大家的率先认可,谁能使自己脱颖而出,唯一的途径就是让自己变得足够醒目、足够优秀。整天怀才不遇、怨天尤人、满腹牢骚那是弱者的悲哀。

教师工作是一种需要较大付出的心智劳动。在这一劳动过程中,是带着“教书匠”的观念来实施教育,还是带着快乐的工作观念来实施教育,其教育结果会大不相同。记得魏书生老师说过这样说过:人活在地球上一共两件事:第一做人,第二做事。做人认认真真守住平常心,做事实实在在为他人和自己带来快乐。静下心来做眼前能做的事。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元帅当不了,好好当士兵;上如不着天,下边要着地;高处不能成,低处要肯就。这是我们所有人都能做的事。我们每位教师所干的工作,不一定都是十全十美的,不一定都是自己喜欢的,也不一定都是专业对口和自己熟悉及专长的。我们能把自己喜欢的、熟悉的工作干好,那是十分容易的事情;能把自己不喜欢的不熟悉的工作干好,这就需要人具备更高的素养。教育工作肯定会遇到“难度大,压力重,学生难教”等状况,确实会出现“不喜欢”的心情。但是,我们要明白我们不能选择我们的学生,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其实不管是平常之心、宽容之心,还是感恩之心,只要你拥有阳光般的心态,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快乐。将教育视为一种艺术,乐此不疲,虽苦犹甜,那么你就能够拥抱幸福!就像书中所说的那样:“有舞台,就应该好好的演一个角色,没有舞台,就应该静静地做一名观众,我们现在有教育这个大舞台,有教书育人这样一个特定角色,有灵魂工程师这样一份特殊职业,我们就应该好好扮演人生角色。与其等待下雨,不如自己浇花;与其左顾右盼,不如面对当下;与其在徘徊中消沉,不如怀揣理想,坚定的行走在教育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