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文秘知识 > 新闻报道 > 优秀说课稿通用22篇正文

《优秀说课稿通用22篇》

时间:

优秀说课稿(通用22篇)

优秀说课稿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午、节、叶、米、真、分、豆”等七个生字。

2.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认识“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13个生字,学会“午、节、叶、米、真、分、豆”7个生字。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

生:端午节。

师:端午节都做什么?

生:吃粽子,赛龙舟。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端午粽》这篇新文章。(板书课题:端午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文章讲了什么事情?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里,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了端午节吃粽子,那粽子如何包啊?需要我们提前准备

什么材料啊?(学生自由回答)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和。

1、教师范读。学生可以轻声跟读。

2、学生分小组读。

3、读了这篇课文你了解什么?小组之间互相说说,教师抽查一个小组汇报。

三、深入理解课文。

1、文章有几个自然段?(四个自然段)

2、师:读文章第二段,说一说包粽子前要准备什么材料?

生:箬竹叶、糯米、红枣、线。

师:下面我们来观看一下包粽子的过程吧。(播放视频)

3、师:同学们,平时吃过什么馅的粽子啊?

生:红枣、蜜枣、豆沙……

师:那外婆给“我们”煮的什么馅的粽子啊?

生:红枣、红豆、鲜肉。

4、师:同学们,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

生: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师:谁能给大家讲讲屈原的故事?(学生可以试讲,教师补充)

屈原的故事

屈原,名平,战国时代楚国人,他是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早先很受楚王的器重,但他革新政治,推行强国的主张,遭到了守旧派的反对。他们不断地在楚怀王面前讲屈原的坏话。

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的八座城池。看,这里就是秦国,这里是楚国。

秦国攻占了楚国的八座城池后,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他知道秦国的议和是假的,是骗人的。秦国要灭掉楚国才是真的。

屈原冒死进谏,叫楚怀王不要去议和。你们看,这是屈原,这是楚怀王。

可是楚怀王不但不听屈原的劝告,反而将屈原赶出了楚国的都城郢都。

楚怀王如期赴会,大家再猜猜会是什么结果呢?对,楚怀王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了。他悔恨交加,忧郁成病,三年后就客死在秦国了。

楚顷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襄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了郢都。

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被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他所有的救国救民的理想都破灭了,富国强民更是不可能了,屈原仰天长叹一声,抱着大石头投入了滚滚的汩罗江。

师:同学们,听了故事以后,你能说说屈原是个怎样的人吗?

生:屈原是个忧国忧民的人,爱国的诗人,和祖国共存亡的人。

师:屈原投江以后,老百姓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每年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四、课外拓展。

师:同学们,人们为了纪念屈原,除了吃棕子还干什么?

生:赛龙舟、挂香包等。

师:为什么吃粽子?为什么赛龙舟?(学生可能不知或不完整)

师:因为人们为了防止鱼虾伤害屈原的尸体,就用粽叶包上糯米投入江中。后来就有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因为人们为了防止水怪伤害屈原,就把小船装扮成龙的形象,水怪以为是龙王来了,就会被吓跑。这就形成了赛龙舟。

五、总结全文。

端午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如:饮雄黄酒、游百病、悬钟馗像等。中国传统的端午节,给我们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我们要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板书设计:

10 端午粽

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 爱国之情

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课后反思:

由于本课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连,所以在课前我就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端午节和屈原的材料,在课堂上交流、反馈,加深本文了解,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

同时,在教学时我始终以读为主,让学生从带着问题读到读通、读顺,让学生充分朗读,静心品味,感受到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让他们屈原的一腔爱国热情和人们对屈原的思念和尊敬。

但是,由于实际情况不能现场让学生学习包粽子,成为了本课最大的遗憾。

优秀说课稿 篇2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喜欢方格子老虎为别人着想的情节。

2、在游戏不同的节拍中,体验韵律的乐趣,感受方格子老虎带给大家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绘本PPT。2、跳格子用的格子图一幅。

活动过程:

一、孩子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本很有趣的书,大家想看吗?想!那就开始吧!故事的名字叫什么呢?哪个小朋友认识这几个字?对,就是《方格子老虎》!小老虎在爸爸妈妈的期待中出生了,看PPT讲故事。小老虎的爸爸妈妈吵架了。那小朋友们你的家人有没有吵过架?为什么会吵架?谁来说一下?(在孩子说的时候进行追问:当爸爸妈妈吵架时你是怎么做的?)

总结:家人之间总会有吵架的时候,你们希望家人吵架吗?吵架时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小老虎看见虎爸爸虎妈妈吵得越来越厉害,它心里很难过,那我们来看看小老虎有什么好方法呢。有什么办法让爸爸妈妈快乐起来呢?

教师继续操作PPT讲故事。

方格子老虎在幼儿园给小朋友们带来很多快乐,你们看这些小动物们在干什么?玩五子棋。那这些方格子还能怎么玩呢?你们有什么好主意?哦,还可以跳方格,你们会玩跳格子吗?(引出游戏)

二、做跳格子游戏:

1、咱们以前玩跳方格时都是用脚跳,今天咱们换一个玩法,用手跳格子,怎么样?想玩吗?对了,跳格子时还有一个儿歌呢,是怎么说的?跳格子,造房子,造好房子搬屋子。

2、在你们玩之前,老师说一下规则:

师:看这里有造房子用的格子图一幅,每个桌子上都有一幅,请你们一边跳格子,一边念儿歌,儿歌念完后,数一数你造了几间房子。听明白规则了吗?那现在,开始玩吧!

音乐响起,好了,孩子们坐到小椅子上,告诉我你造了几间房子?谁先说?13间,好,那你来给其他小朋友演示一遍。11间,你来演示一遍。孩子们,你们这么棒,接下来,老师要增加难度了,想挑战吗?想!那就听清楚任务:念完儿歌只造8间房子。去试试吧!

放音乐。。。。完成任务了吗?谁来告诉我你是怎么做到的?哇,你真厉害!接下来,老师还想继续增加难度,念完儿歌只造4间房子。孩子们去试一试,看看谁有办法?

孩子们想想你造房子的数量与说儿歌的什么有关系,哦,很对,其实还可以造很多房子,接下来玩区角的时候,小朋友们可以试一试。那方格子老虎给我们带来的游戏好玩吗?好玩!那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呢?咱们一起往下看!

三、故事的结尾:

咦,小老虎怎么只有横条纹了。……这是怎么回事?”你们猜一猜。

幼儿的回答:被雨淋掉了。看PPT.

今天,方格子老虎给大家带来了这么多快乐,老师一个小小的动作就能给让小朋友们带来快乐,你们信不信?看!所以说,快乐很简单,只要一个动作。孩子们想想你有什么方法给大家带来快乐?谁来试一试?

今天你们想了这么多方法给大家带来了快乐,那咱们要把快乐分享给更多的人。

好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和老师们说再见吧。

优秀说课稿 篇3

【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共三篇课文:《永远的白衣战士》、《“番茄太阳”》和《第一次抱母亲》,这三篇文章都是着重歌颂人间真情的。

虽然三篇文章都是以爱为主题,但这篇文章更侧向于对爱的反思,它以作者第一次抱母亲这件事为引子,唤起作者及人们对爱的思考:母亲对子女付出多少爱,孩子又给予母亲多少关心,从而激发了作者再次抱母亲入睡这样一种感恩的行为。所以说,这是一篇爱的反思性的文学作品,它引发了所有阅读这篇文章的读者对于爱的反思。此文是当前中小学感恩教育的典型素材。

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叙述了“我 ”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没想到母亲竟然这么轻。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通过回忆,写出了“我”心里难过和愧疚的原因。第四、五自然段是第三部分,写“我”突发奇想,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把母亲抱在怀里,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

课文重点记述了“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展现了作者的心历路程:从“没想到第一次抱母亲差点仰面摔倒”到“心里难过地回忆往事”,接着“愧疚地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最后“突发奇想地抱母亲入睡”。课文内容简洁,语言明快,娓娓道来,好不雕饰,但字里行间却蕴含着一股浓浓的亲情,读来令人感动,值得细细品味,深深思考。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第二学段阅读方面第3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通过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的情感)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摔、脖、翻、越、瘦”5个生字,文中“疚”字要会读。理解词语“翻山越岭”、“愧疚”、“重担”的意思。

3、通过学生对文中描写“我”抱母亲和“我”与母亲、护士对话语句的合作、探究学习,感受母亲胸怀的无私、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爱戴和感恩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记述了“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反映了作者的内心复杂的情感变化,向人们展示母爱的无私、伟大,激发“我”对母亲的崇敬、爱戴和感恩之情,文章的重点也就成了教学的重点。

重点: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我”抱母亲和“我”与母亲、护士对话等语句的合作、探究学习,体会“我”内心复杂的情感变化。

透过文章的字里行间,特别是从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这种情感的表达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教学难点,尤其是文中“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这句话,这泪水和省略号内容丰富,值得深思。

难点:从“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这句话中体会出母亲的感动和幸福。

四、教学课时

本课计划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触摸情感。第二课时:品读课文,学会感恩,升华情感。

五、教学准备

PPT课件(内含关键语句、课文插图和练习)、小故事《妈妈的账单》

【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教法:

这是一篇情感类阅读课文,字里行间散发出母子情。通过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培养语感,所以,本文教学采用披文入境、读悟结合、感情朗读法进行教学。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情境,用图画展现情境、用音乐来渲染情境,能帮助学生入情入境;紧扣重点词句,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阅读实践中加深理解和感悟;最后通过情感朗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

学法:

古人云“学贵于自得”,“自去理会”。这就是说要重视“自求自得”的学习实践,注意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签于此,本课学法拟采用“品读法”。即:找出重点词句,自读自悟品味,理解课文内容,读出人物情感。

【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引入新课。

教师讲述《妈妈的帐单》这个故事。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生:1、我感受到母亲的伟大。2、我感受到母亲无私的爱,为了子女不求回报。3、……)

过渡:同学们,你们真会读书,已经把握住了这篇文章的中心,它是一篇展现伟大母爱的文章,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类似主题的课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都是爱听故事的,这个带着思考的故事激发了学生对课文内容学习的兴趣,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同时也为本课学习奠定了基调,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齐读质疑。

读了这个课题,你的头脑中闪现了什么问题?

师生交流:(生:1、为什么第一次抱母亲?2、“谁”第一次抱母亲?3、是怎样抱母亲的?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第一次抱母亲?4、第一次抱母亲,母亲什么感受?抱的人又是什么感受?……)教师把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归类整理后简要板书。

板书:“谁”抱? 什么时间、地点抱? 为什么抱? 怎样报?

抱后,母亲感受?抱的人感受?

评价:古语说的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看来大家很会学习。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探索文章的脉络。针对题目质疑,既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方法,又通过这些问题归类抓住了文章的中心、重点,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自学课文,提出要求。

提出自学要求:有问题就要解决,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带着你们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同时注意把课文生字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3.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学生自读带着要求自读课文,教师下位巡视,关注生字会读了没有?文中还有什么地方读不通顺?在文中你找到了几个答案?

4.交流反馈,概括文本。

⑴检查生字学习。

a字音教学(下面老师来检验一下,看看你生字会读了没有?)提醒学生:生字“摔、瘦”的都是卷舌音。你能任选一个生字扩2个词吗?评:你已经会读了,而且字音读得准。(板书:担)这个字在文中念什么音?(重担dan,第四声)知道什么是“重担”吗?(就是很重的担子,比如:文中母亲肩上挑了100斤重的东西,对于母亲来说那就是很重的担子)这是多音字,还有一个读音是什么?(担dan第一声)请你组个词(担负)

b字形教学(教师在学生读生字时顺便板书“摔、越、瘦”,问:请你来提醒一下周围的同学,在书写这些字时你觉得什么地方要注意?)提醒学生:“摔”不能漏写“率”中的一点,“瘦”里面的一竖要穿过横,“越”的包围结构里是竖提不是撇。评:谢谢你的提醒,相信大家一定会在书写的时候注意起来。

c字义教学(板书翻( )越( )”)谁来把词语补充完整?你知道“翻”和“越”是什么意思吗?(就是爬、跨的意思,从山和岭的一边到另一边。)知道词语什么意思了吗?(就是爬过山,跨过岭。走过一道道山岭。)评: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边度边想,这些词语的意思你都能理解。

⑵检查课文朗读。

a生字会读了,朗读课文也就顺利了许多。谁来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专心听,听听他读得好不好?

学生读第一自然段。读后师生交流:字音读准了吗?有语句读错没有?

引导说话,概括段意。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我”去医院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时, 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才发现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 。

b指名2位同学分别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仍然引导说话,概括段意。第二、三自然段主要讲了“我”回忆母亲的往事,心里 难过、愧疚 。

c教师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提醒学生注意给老师纠正错误。

交流:谁来说说这两个自然段又讲了什么?

我突发奇想,把母亲抱在怀里入睡,却发现母亲眼里留下了泪水。

⑶概括文章内容

刚才我们把课文分成三部分,说了说每个部分的意思,如果把这三部分的意思有机的串联在一起就成了课文的主要内同了。谁来试一试?能否用上板书中的一些词:摔倒、翻山越岭、重担,再来试试。

(课文写了“我”去医院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真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我”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

这一环节的设计初步解决了生字字音、字形、字义的教学任务,理清了课文脉络,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循序渐进地进行了《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中提出的“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个训练。

三、紧扣“抱”字,触摸情感。

1、根据质疑,找出语句。

通过刚才的学习,这些问题(教师在这些问题下画上横线为什么第一次抱母亲? “谁”第一次抱母亲?是怎样抱母亲的?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第一次抱母亲?第一次抱母亲,抱的人又是什么感受?)的答案很快在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找到了,请用笔画出来。

2、指名朗读,交流学习。

请同学们自由的选择问题,说说你所找到的答案。

a 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第一次抱母亲?(时间:母亲生病住院,兄弟姐妹轮流守护,正好轮到我的那天;地点:医院;文章开始就告诉了我们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

b “谁”第一次抱母亲?(文中的“我”)为什么第一次抱母亲?(因为护士来换床单,母亲又病得不轻,下床吃力,所以抱母亲。)

c 怎样第一次抱母亲?(指名读句子: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教师引导学生做动作:左手 托住母亲的脖子 ,右手 托住她的腿弯 ,使劲一抱。这句话把“我”抱母亲的动作写得很清楚,本以为能稳稳地抱住母亲,结果出乎意料,我差点 仰面摔倒 。

为什么会差点仰面摔倒呢?(没有想到母亲这么轻,所以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d 抱完母亲后什么感受?(本以为母亲有100多斤,没想到母亲这么轻,觉得自己太不了解母亲了,太不关心母亲了,心里很难过)出示句子(我说:“我没想到我妈怎么轻。”),指导朗读,读出内心的感受。

四、简要小结,布置作业。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第一次抱母亲差点仰面摔倒,这一抱让作者知道了母亲原来是这么轻,这一抱更引起了作者深深的思考。课后,请同学们读读下文,看看作者都想了些什么?

作业: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第一次抱母亲后都想了些什么?

第二课时

一、开门见山,导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第13课--第一次抱母亲。抱母亲,多么简单的一个动作,却让我的心情很不平静。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地品味一下作者的第一次抱母亲。

二、品词析句,体会心情,感悟母爱

优秀说课稿 篇4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知识背景及新课程、新教材

本单元围绕考古这一主题开展听、说、读、写多种教学活动。旅游作为当今社会人们最感兴趣的话题在英语学习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名胜古迹是旅游的重点内容之一,名胜古迹中的许多发现都来自于考古工作。所以Archaeology也是一个非常贴近生活、具有时代性、可挖掘性的教学主题。

本单元所选的语言素材涉及中外名胜,有利于学生了解外国文化,增强世界意识。正如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所提:学习考古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观看历史教育片的过程中,“拓宽了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同时本单元的教学对教师本身历史文化修养、广阔的知识面等方面有非常高的要求,体现了师生共同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的“与时俱进”的理念和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利用已有知识谈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汉朝、唐朝等时代人们的饮食起居、文化娱乐、生产工具等,为以后阅读英国的《巨石王》和中华文明的起源奠定基础。

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他们利用表达好奇功能结构谈论他们所感兴趣话题。

3.听力是这一课的难点。听力材料介绍是古代法国人用来射箭的一种武器。材料长,对武器的结构的解释比较复杂。但是学生听过材料后能够顺利地完成课本上的练习。这里不要求学生理解细节,只要能完成练习就行。

二、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学会谈论古代人的生产、生活;

2.学会表达对什么东西的好奇,如:

• I wonder what/ who… I really want to know…

• I’m curious to… I’d love to know…

• I wonder if/whether… What I’d really like to find out is…

• I’m curious about… I’d like to know more about…

3.学习一些与考古有关单词、短语和句式,如:archaeology及其派生词,curiosity, bronze, dynasty,

decoration, artifact, unearth, spear, pot等。

(二)情感态度

1.让学生了解本单元的总体学习目标,以便激发学习学习积极性。

2.从谈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汉朝、唐朝等时代人们的饮食起居、文化娱乐、生产工具等入手使学生到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情操。增强学生学好英语自信心。

3.通过开展小组活动,指导学生积极与人合作,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培养其团队精神。

(三)学习策略

1.认知策略:通过-ology, -ological, -ologist等词根的学习,掌握archaeology,

archaeologist, archae- ological等词,同时掌握同类词的学习方法

2.调控策略:通过听力让学生了解到听力有时很难,不可求全责备。可以材料调整听力要求。有的要听懂细节,有的甚至要推断隐含内容,但有的只需要掌握大意。

3.交际策略:通过谈论古代人的饮食起居、文化娱乐、生产工具和谈论兴趣等真实交际活动提高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同时让学生了解表情、动作等非语言手段提高交际效果。

4.资源策略:让学生了解博物馆、名胜古迹和书籍资料一样是学习的重要途径。

(四)文化意识

1.了解英语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态度。

2.了解西方国家部分古代用具。

3.通过中外古代文化对比,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三、具体教学步骤

(一) 导入(Lead-in)

这一步骤的重点在于激发学生对考古学的兴趣,因为一般学生认为考古没什么有趣的。

活动方式:师生互动。教师盯着天花板的一处看30秒钟。引起全班同学一起去看。然后问:What do you see?

学生自然会回答:Nothing.然后再问Do you know what I was looking at? 学生自然会回答:No, I

don’t. 然后告诉学生老师根本没有看什么,只是做一个动作而已。再问Why did you look at there after

me?学生答不上。老师告诉学生That is because of curiosity.再问What is the word

curiosity from?

学生学过curious,所以能答上来。老师再讲:根据心理学的观点,每个人都具有对新鲜事物认识的兴趣,这叫做Curiosity。然后给出一个新词:

Archaeology(板书课题)并指出This is a new word for you. You may want to know

it.老师再问Do you think it is a course or a science?部分学生会答Yes.接着问Why do

you think it is a science?学生会说出他们学过以-ology结尾的词。这时便可以打出幻灯片,再进行以下活动:

汉语意义名词形容词……学家

技术technology

生物学biology

心理学psychology

人类学anthropology

细菌学bacteriology

Physiology

Sociology

zoology

1.组织学生推出Physiology,zoology和sociology和汉语意义;

2.组织学生推出technological, technologist;

3.组织学生推出其它词的-ological和ologist的形变;

总结:学习构词法知识对于扩大词汇量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最后指出今天所学内容是Archaeology.再问What are the goals in learning the unit?

(二)单元学习目标(Goals)

请一个学生解释本单元学习目标(Goals),然后和全班一起关上书回忆本单元的四个学习目标。

(三)预备(Warming up)

活动形式:分组评论。谈论课本上的四幅图画。先指出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每年都有许多西方人到中国来旅游。如果你想为他们提供帮助,就得学会用英语谈论中国古代人的饮食起居、文化娱乐、生产工具等。然后用What

did they eat? Where did they live? What did their homes look like?

What kind of tools did they use? What objects have we found from

their age? What kind of entertainment did they have?

谈论古代人的饮食起居、文化娱乐、生产工具。

(四)听力(listening)

教学形式:师生互动。播放磁带让学生听第一遍,提问材料的大意。播放第二遍,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做听力训练之前的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总结:今天的听力材料较难,但是同学们能很好回答课后问题这就够了,不一定要了解那些细节,不可求全责备。根据不同制订不同学习目标是有效学习重要环节。

(五)对话(speaking)

活动形式:组对练习。

1.发出指令,提出要求;

2.学习会话范例;

3.给对话所用句式;

4.学生组对谈论兴趣与建议。

四、教学时间分配

教育心理学指出新知识的学习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本课时的主要任务为本单元的学习做好预备工作。所以要用较多的时间让学生接受考古这一新的概念。

导入部分用8分钟;

目标部分用3分钟;

预备部分用5分钟;

听力部分用12分钟;

会话部分用10分钟;

最后用两分钟总结本课内容和布置作业。

五、课堂板书设计

将黑板划为左右两块,左边板书教学步骤,右边板书生词和短语。

在英语教学中落实新课程标准,就是贯彻执行国家教育部关于课程改革的决定。新课程标准的三维教学观,具体到英语学科就是要整合发展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素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开展课堂探究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最佳手段。所以在我的教学设计里,每一个教学活动中都有情景创设,学生探究,学生处理问题和巩固训练等环节.

优秀说课稿 篇5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年月日》一课教材46页到49页。

一、教材分析:《年月日》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下册的年月日这一单元的内容之一。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过与他们生活比较接近的时间单位时、分、秒。随着年龄增长,生活经验的增多,年、月、日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了形成较长的时间观念的基础,理解一年或者一个月的时间有多长,需借助一定的想像力。因而教材注意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的有关知识。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时、分、秒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首先注意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平年、闰年的基本含义及相互关系。接着给学生介绍了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及大月、小月的记忆方法,从而引出全年天数的计算方法。最后,给学生归纳整理出所学时间单位的一览表,以便学生记忆时间单位和单位间的进率,为应用到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奠定了基础。

二 、学情分析:我班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时间单位时、分、秒方面的知识,大多数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认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且具有初步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根据对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了解,学生对于识记大月、小月和辨别平年、闰年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而对于年、月、日的来历及平年、闰年的规定原因产生好奇和困惑。

三、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在抓住重点的同时,我以突破“大月与小月”、“平年与闰年”这两个难点作为教学的一条重要的线索展开。基于以上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记住每个月的天数;初步学会判断平年、闰年。

2、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通过探索与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数感,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归纳概括和逻辑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在参与探索实践活动中学会合作、交流与简单的评价,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和闰年。

教学难点:发现并掌握大月、小月的记忆方法,年、月、日之间的进率和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四、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我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选择过生日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本课学生学习新知的主要方法。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素材,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将采取“引导-探索-发展”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优化教学,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同时,将运用激励性语言、肢体语言等多元化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五、教学策略:

设置悬念--自主探究--应用拓展

六、教学准备:教科书、多媒体课件、卡纸。

七.教学流程 :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分五个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深知这一道理的我在导入时创设情境:“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是几月几日吗?(3月24日)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今天是小红的生日。一大早,她就吃到了香喷喷的生日蛋糕。真高兴!可是她的朋友芳芳却特别难过,因为她今年已经九周岁了,可只过了三个生日。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然后借机引出课题。

环节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一、 观察年历,探究新知

以小组为单位请你根据材料(一)20xx年,20xx年的年历把1-12各月的天数填在表格一中。(多媒体出示活动要求)

(1)如果填好了,跟你的小伙伴说一说,从这个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汇报

(3)刚才同学们发现有的月有31天,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给请出来。(课件闪烁大月月份。)我们给有31天的月份起名叫大月。(板书:大月)

(4)还有的月份有30天。我们把它们也请出来吧。(课件闪烁小月月份。)它们叫作小月。(板书:小月)

(5)还有哪个月没有出来?它有什么特点?也给它起个名字吧。(板书:二月、28、29)

师:一年中大月有几个?

师:一年中有几个小月?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补充板书.

小结:7个大月和四个小月再加上2月正好是12个月(板书12个月)

刚才通过我们的实践操作,得出了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20xx年的2月有29天,20xx年的2月有28天,合计有多少天?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全年天数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依据这一理念,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组织学生先分工,后合作。让学生先分工把不同年历上每个月的天数记在探索记录卡上,再合作把四个人的探索记录卡制成汇总表。然后,小组成员共同观察汇总表,比较,交流、发现规律,使每一个学生在倾听、表达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正和完善自己的发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与合作的快乐。这样做,既节省了时间,又实现了资源共享,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借助多媒体课件直观演示,就会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每个月的天数,那么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让我们把每个月的天数很快地就能记下来?(小组合作)

(6)学生展示方法

① 拳头记忆法。②顺口溜记忆法:七个大月心中装,七前单数八后双。二月是个特殊月,其他各月是小月。③歌谣记忆法: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整,二月特殊要记清。

② (关于记忆大小月的方法,教师没有包办代替,而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7)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老师出示一个月份,是大月,请男生站起来,是小月,请女生站起来。

(这一游戏的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更好的让学生了解各月的天数。由此引出下一环节的教学)

2、探究"平年和闰年"

⑴刚才老师出示2月份时,为什么你们男生女生都不站起来呀?根据2月这个特殊的月份,我们把2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做平年,把2月有29天的那一年叫做闰年。这就是说,要确定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要看二月的天数.那二月的天数有什么规律吗?让我们一起再来研究一下吧.出示活动二的要求. [说明:关于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为了降低学习的难度,在学生已经知道"2月份是个特殊月"的基础上,先揭示2月份天数和平年、闰年的关系,再借助汇总表引导学生发现平年、闰年的排列规律。最后,通过课件演示,加深了学生对平闰年判断方法的理解、记忆,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2)请同学们根据材料(二)把1997年-20xx年中2月份的天数记录在表格中。(多媒体出示活动要求)

(3)根据表格你都了解到了什么?20xx年申奥成功那年是平年还是闰年?20xx年呢?你还发现了什么规律?

(4)学生汇报每4年中就有一个闰年。或每隔三年就有一个闰年.我们看看是这样吗?(用小红框演示)看来闰年跟4有关系。

(5)推想一下,下一个闰年是哪年?用这个方法推推20xx年是什么年?再推推2062年是什么年?

(7)推不出来了,怎么办?(次时有的学生会想到用年份除以4来判断平年闰年)

(9)用这个方法算一算2062年是什么年?(学生计算)

(10)根据计算结果再来判断下面各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多媒体出示)

(11)为什么1900年能够整除4却还是平年呢?请智慧博士为我们解开这个谜吧。(多媒体播放小知识)

(12)所以要判断一年是不是闰年,可以用这一年的年份除以4。看是不是4的倍数。如果年份是整百年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通过记录1981-20xx年二月份的天数,探索四年一闰的问题,这种设计的意图在于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愿望,留给学生广阔的探索空间。引导学生以数学观点来观察思考。加强了探索性和思考性。更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

环节三:巧设练习,巩固新知。

基础题:

1.采蘑菇,做游戏

课件出示蘑菇图片,学生选择是平年还是闰年,

2.动动脑,来判断

课件出示判断题,学生以抢答方式进行。

开放题:香港回归祖国是1997年7月1日,到今年7月1日

是多少周年?

拔高题: 某年的9月有5个星期日。这一年的9月1日不是

星期日,它是星期几?

环节四:拓展延伸,回归生活。

知识的扩展延伸以再现生活的形式展开,能把学生从数学课堂带到广阔的生活空间,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我出示一个自制的年历转盘,学生观察后,引导他们展开想象,课后也动手设计一个。

环节五:畅谈感受,交流收获。

本着“小课堂,大社会”的教育理念,本节课的总结将采取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反思的方式进行,并引导学生谈一谈应该如何对待时间,对学生进行惜时教育。

八、板书设计(说板书设计)

年 月 日

一年有 十二个月

一、三、五、七、八、十、十二 31天 大月 (7个)

四、六、九、十一 30天 小月 (4个)

二月 28天 平年 (365天)

29天 闰年 (366天)

优秀说课稿 篇6

活动目标:

1、观察图片,感知窗内外人们的不同行为表现。理解:新鲜、垃圾的含义

2、观察画面的变化,学习用连贯的语言讲述小动物们从扔垃圾到扫垃圾的转变过程。

3、知道不能乱扔垃圾,要注意公共卫生。活动准备:图片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三幅图画,想不想看看?要看可以,不过看了之后,要告诉大家,图上讲了什么?

2、请幼儿说说图上讲了一件什么事。

3、师带领幼儿一起看图。

(1)师指着第一幅图: 楼里住着谁?他们打开窗户做了什么?

(2)这么多东西扔在窗外,马路上就堆起了一堆垃圾。在红红的太阳晒了之后,会发出一阵阵臭味。

(3)师指着第二幅图:讨论: 猜猜看,这四个小动物闻到臭味后,会怎么做?

(4)交流讨论结果。小兔闻到臭味后,马上下来扫,另外三个却把窗户给关上了。

(5)师指着第三幅图:小猴、小猫、小猪看见了,是怎样改正错误的?师:经过这件事,小猴、小猫、小猪明白了什么?(以后再也不乱扔垃圾了。)把小猴、小猫、小猪说的话一起说一说。

4、谁来把这三幅画连起来说一说。(多请几个幼儿说说)

5、师带领幼儿看图,完整地把这三幅图的内容讲一讲。

6、你喜欢谁?为什么?

7、讨论:

(1)如果你是小兔,你闻到臭味后会怎么做?

(2)如果你在马路上,发现别人乱扔垃圾,你会怎么做?

小结:我们小朋友要做一个讲卫生、爱劳动的好孩子。还要对乱扔垃圾的行为加以制止。

优秀说课稿 篇7

《美丽的彩虹》说课设计

我说课的内容是《美丽的彩虹》。《美丽的彩虹》是一首儿童诗歌。图文并茂,插图优美,生动易懂。“彩虹”是学生熟悉却不太了解,见过却又并不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这首诗歌很容易引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说目标]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游戏识字,情感朗读,发挥想象力,并说出自己所想的内容三个环节,达到了识字、读文、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教学目标。

[说教法、学法]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在游戏中主动识字,是本节课主要的识字手段。让学生在游戏中既巩固了拼音,又认读了本课要求掌握的二类字,并培养了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

2、愿意表现自己,是儿童的共同特征。因此,我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选读诗歌中自己想读的小节,达到了情感朗读的效果。

3、培养低年级学生积极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新课标中低年级学段口语交际的目标之一。在本节课中,如“彩虹还像什么?”“你走过彩虹桥,还希望能看到什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说教学过程]

1、收集资料,激发兴趣。

新课标指出: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并表达自己的看法,突出生活中既有语文,使学生开阔视野。课前,我布置学生广泛搜集有关彩虹的资料,并相互交流,激发了他们迫切想学习这一课的兴趣。

2、游戏识字,情感朗读。

新改版的教材识字多,难度大,单一的去认,去写,既枯燥,又没有效果,所以在教学流程中我始终让学生在游戏中充分去青铜自己,能认识哪些字,能读好哪一节诗歌。激发了学生主动识字、读文的愿望,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3、插想象翅膀,练口语能力。

在第三个教学环节中,仍然是让学生在充分的情感体验中表面自己不同的看法和想法,使学生的思维、想象潜力充分发挥,并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

最后,让学生在课件中了解到更多的有关彩虹的资料,并教学生在课外“人造彩虹”,让学习大胆尝试,真切地感受到语文就在身边,从而更乐意地学习语文,学好语文。

优秀说课稿 篇8

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在接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审题,根据应用题的实际意义,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有关一元一次方程,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本章节的重难点。本课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为学生初中阶段学好必备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起到启蒙作用,以及对其他学科的学习的应用。在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以及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方面有独特的意义,同时,对后续教学内容起到奠基作用。

2: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应用题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根据题意找出相等关系,然后列出方程,关键在于分析已知未知量之间关系及寻找相等关系。

(B)

通过和;差;倍;分的量与量之间的分析以及公式中有一个字母表示未知数,其余字母表示已知数的情况下,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综合归纳整理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目标:

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体会到代数方法的优越性,同时渗透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辩证思想,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决心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而学好数学的思想;同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通过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根据题意寻找和;差;倍;分问题的相等关系是本课的重点,根据题意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是本课的难点,其理论依据是关键让学生找出相等关系克服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这一难点,但由于学生年龄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的理解难度大。

二:学情分析:(说学法)

1:学生初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往往弄不清解题步骤,不设未知数就直接进行列方程或在设未知数时,有单位却忘记写单位等。

2: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

(1)抓不准相等关系;

(2)找出相等关系后不会列方程;

(3)习惯于用小学算术解法,得用代数方法分析应用题不适应,不知道要抓怎样的相等关系。

3:

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还会存在分析问题时思路不同,列出方程也可能不同,这样一来部分学生可能认为存在错误,实际不是,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只要思路正确,所列方程合理,都是正确的,让学生选择合理的思路,使得方程尽可能简单明了。

4:

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习惯于用算术方法分析已知数与未知数,未知数与已知数之间的关系,对于较为复杂的应用题无法找出等量关系,随便行事,乱列式子。

5: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不重视分析等量关系,而习惯于套题型,找解题模式。

三:教学策略:(说教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

1:“读(看)——议——讲”结合法

2:图表分析法

3: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教学的理论依据是:

1:必须先明确根据应用题题意列方程是重点,同时也是

难点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抓住关键,克服难点,正确列方程弄清楚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

等关系,并列出代数式表示这相等关系的左边和右边。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知晓解题步骤,通过例1可以让

学生大致了解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2: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审题,认真阅读例题的内容提要,弄清题意,找出能够表

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分析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只写在草稿上,在写解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先设未知数,再根据相等关系列出需要的代数式,再把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形式,然后解这个方程,并写出答案,在设未知数时,如有单位,必须让学生写在字母后,如例

1中,不能把“设原来有X千克面粉”写成“设原来有X”。另外,在列方程中,各代数式的单位应该是相同的,如例1中,代数式“X

”“—15%X”“42500

”的单位都是千克。在本例教学中,关键在于找出这个相等关系,将其中涉及待求的某个数设为未知数,其余的数用已知数或含有已知数与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从而列出方程。在例

1中的相等关系比较简单明显,可通过启发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在例1教学中同时让学生巩固解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五个步骤,特别是第2步是关键步骤。

优秀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电影”,本课是第三课时,是一篇传记体的短文,介绍当前好莱坞最有影响的导演艺术家—史蒂芬 斯皮尔伯格的创作生涯和一些作品。同一般传记一样,本文也是按照人物的生平时间展开:前两段记述了史蒂芬 斯皮尔伯格的早期创作尝试和生平,之后几大段介绍了他的事业和美满的家庭。学生从中可以进一步了解著名导演,也能体验一些影评的模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关系副词引导的定语从句和介词+关系代词引导的定语从句

(2)掌握相关的词汇和短语

(3)文章段落结构的分析并概括各段的段落大意.

(4)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5)对影视界名人及电影的评价(comments)如何写影评(review)。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 掌握一些课文中涉及的词汇和短语:

如:academy, adult, industry, cruelty, marry, research, creature, owe…to…, take off, scene, blockbuster, director, script, studio, follow-ups等

2. 学习掌握一些重点句子:

如:This was a film in which … real actors… P31

Instead of …

This was the moment when …took off. P31

When asked about the secret about …he owes…to…P32

After that it still took …before…P32

3. 学习、掌握关系副词when,where.,why 引导的定语从句及介词+关系代词引导的定语从句。

4. 通过本课训练使学生能够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一些重点词汇及短语掌握文章大意。

(二)情感态度

1.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了解、尊重异国文化,体现国际合作精神。

2. 通过开展小组活动,指导学生积极与人合作,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培养其团队精神。

(三)文化意识

1. 通过学习,了解国际著名导演史蒂芬 斯皮尔伯格。

2. 通过学习,了解世界著名影视文化,培养世界意识。

3. 通过中外影视文化对比,加深对中国影视文化的理解。

四.教具准备:

录音机,电脑,屏幕及图片。

五.教学方法

1.任务型教学法

学生学习本文时,我设计了一些任务,通过感知,体验,参与合作等方式,使学生的主动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如:要求学生阅读文章,回答问题,填写表格等。2.多媒体教学法

这一单元以影视为主题,利用多媒体展示影片相关图片,帮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主要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六、教学步骤

Step one:Revision

1. check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2. ask the students to explain the following words in English.

graduate work as play a role in

Step two: Pre-reading

此部分的关键在于让学生了解如何制作电影,尤其是通过了解电影的制作而突出导演的重要作用。Task: To experience being a director (write one scene of the film and act it out).

活动形式

1.师生互动:教师提问If you want to make a film, who do you need to invite?通过此问题引出电影制作过程中所需的各种角色,如photographer, actor/actress, editor, director等等

2.小组活动:

1)教师可设置这样的讨论题:What part would you like to play in making a film?根据选择分组,让他们讨论选择各角色的理由。同时讨论各角色在电影制作中所做的不同工作。通过讨论,学生不难发现,在电影的制作过程中,导演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2)根据所选的各种角色交叉分组,发挥各自的作用。

a. What would the scene be like and what happens in it?

b. Who are the main actors in that scene and what do they do?

c. Write a short dialogue and act it out

Step three: while--reading

本篇阅读材料是人物传记,介绍了著名导演Steven Spielberg 的成长经历以及他的主要成就和作品。通过文章的学习,旨在了解西方的电影文化背景以及学习名导Steven Spielberg的那种对自己的事业坚持不懈、孜孜以求的精神。

活动形式:

1.小组活动(lead-in)

分别给出和斯皮尔伯格所执导的电影的几幅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分组讨论,预测文章的主题.

T: now, please discuss the pictures in groups then guess what is the text about?

A few minutes later, the teacher ask several students to report their answers.

2.个人活动(Listening)

让学生听录音一遍,然后找出课文中所提及的五部影片的名字。

T: Who knows the names of the five films?

S:The five films are: Jaws, ET , Jurassic Park ,Schindler’s list, and Saving PrivateRyan.

T: You are correct.

3.个人活动(Skimming)

A.快速阅读课文,按时间主线制作一个Steven Spielberg 的要事记

The teacher shows the years on the screen.

1946, 1968, 1959, 1975, 1982, 1993

T : let’s check the answer. I would like this group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Sa: in 1946 Steven Spielberg was born in America.

Sb: in 1968 Steven Spielberg made his first real film.

Sc: in 1959 Steven Spielberg won a prize for a short film.

Sd: in 1975 Steven Spielberg he made one of his first films Jaws

Se: in 1982 Steven Spielberg made the film ET which was about creatures that come to the earth.

Sf: in 1993 he made the film Jurassic Park

B.快速阅读课文的Para3—5 , 查找出有关这5部电影内容和主题的信息,并核对与自己猜想是否相符。

films

Information of the film

Jaws(1975)

About a big shark that attacks and eat swimmers

Et (1982)

About a little creature comes from outer space

Jurassic (1993)

About an island where a very rich man keeps dinosaurs.

Schindler’s list(1993)

About The cruelty of war/a German who saves Jewish people from being killed in the war.

Saving private ryan(1998)

About the cruelty of war/an American leads his team to search for a soldier named Ryan.

3.个人活动( Scanning)

阅读并查找有关Spielberg的信息:

When and where was he born?

When did he start making films?

What did he use to make films at first? and later?

What was his dream?

What did he study?

When and with what did his career take off?

What does Spielberg owe his success to?

Step four: Post-reading

该部分可分成两块,其中第二块内容可以提前到阅读中去完成,也可在读后总结,当学生读完影片内容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五部影片的内容是什么(写尝试应用定语从句,体验定语从句的结构)。第一块(Questions)中第1,3,5三个问题比较难,从文中直接找不到答案,也是学生理解上需要升华的部分。可以通过分组,让学生讨论来理解这几个问题。让学生领会以下几点:1)、英语作为工具的重要性 2)、不懈努力、持之以恒 3)、成功需要家人的支持,合作、互助精神。

T: let’s turn to page 32, part 1.work in pairs and answer the five questions:

1. Why did Spielberg study English instead of the film?

2. Why were the people who saw the film Jaws were afraid to swim in the sea?

3. How important is his family to Spielberg’s career?

4. What was Spielberg’s dream?

5. What have you learn from reading about?

Step four: Homework

1.Preview the reading Not One Less on page34

2. Make sentences with the following words:

(1)career (2)role (3) owe (4) award (5)accept

七、教学评价

根据《国家英语新课程标准》对外语教学评价的原则,对学生的评价应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的原则,既关注结果(教学过程中忘记考试),更关注过程。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学生英语学习的过程、关注形成性评价,应重视形成性评价对学生英语学习的交流,对学生的书面作业、口头回答、演讲、朗诵等课外学习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合作精神等做出评价。形成性评价包括学生相互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等方式,应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给予综合评价,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帮助学生确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和使用恰当的学习策略。

形成性评价应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包括口头的、书面的、表格形式的,还可以建立学生个人学习档案。

优秀说课稿 篇10

《耷拉着耳朵的小兔子》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故事欣赏活动《耷拉着耳朵的小兔子》。

一、说教材。

(一)说设计意图:

《耷拉着耳朵的小兔子》这是一个情节有趣,形象鲜明突出,语言中透露着嘲笑和鄙视,容易吸引幼儿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拓展孩子的想象力;其二是现在的孩子由于受生活环境限制,缺乏与周围人相处的经验,普遍存在对周围事物缺乏感情的行为,所以这一内容既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又符合孩子的现实需要。故事极具创意,从问题-冲突-解决都充满童趣的处理方式,故事描述小兔子由于个体差异而受到别人的嘲笑,于是它想尽种种办法让耳朵竖起来,其实是带出小伙伴们与小兔子之间的关系。小伙伴们不仅没有安慰小兔子,反而三番两次地嘲笑小兔子,于是制造出了更多的问题。最后小兔子通过医生的点拨,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于是接受了这个事实,并用很乐观的态度来对待,结果反而受到了别的小伙伴的欢迎。这个故事和生活比较贴近,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让幼儿在讲述中懂得每个人各有优点,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这个故事同样也适合我们广大的家长和老师,读后发人深省。

(二)说活动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活动的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确立了情感、认知、能力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

1、让幼儿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应该用乐观的态度去认识的对待它。

2、通过观察画面理解故事内容,能够结合相关动词短句讲述故事情节。

3、教育幼儿懂得接纳自己、接纳别人。

(三)说活动重、难点:

本次活动的教学重点是使幼儿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应该正确认识和对待它。教学难点是幼儿理解故事内容,结合图片运用相关动词讲述故事情节。

二、说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完成活动内容,我作了以下准备:

耷拉一只耳朵的小兔子图片,教学图片一套,故事课件一套。角色头饰若干。

三、说教法。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本次活动我运用了直观法、提问法、猜测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为什么要采用以上方法呢?

采用直观法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属于典型的具体形象性思维。从幼儿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语言本身特点来看,在幼儿园语言教育中贯彻直观性原则非常重要。以看图片、看课件的形式直接刺激幼儿的视听器官,能使教学进行得生动活泼,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采用提问法是因为提问能引导幼儿有目的地、仔细地观察,启发幼儿积极思维。我运用启发性提问让幼儿将看到的具体形象的图片或课件用语言描述出来,是解决活动重点的有效方法。提问法是语言活动中都能用到的方法。在教学中,我尝试将单一性、回忆式、封闭式的提问方法改成多样性、启发式、开放式的提问。如果你是小兔子布布,伙伴们取笑你有一只耷拉着的耳朵,你会怎样?你会用什么方法让耷拉着的耳朵竖起来呢?等等这些问题既能启发幼儿的思维,又能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想法。

猜测讨论法讨论能开拓幼儿的思维,是激发幼儿言语的重要方法,而言语是幼儿学习阅读和检验阅读能力的基本手段。运用猜测讨论能满足幼儿的好奇心理,促使幼儿积极言语,最终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四、说学法。

遵循幼儿学习的规律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纲要》新理念的指导下,整个学习活动,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幼儿在看看、听听、想想、说说、玩玩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难点。幼儿将运用观察法、讨论谈话法等。观察法是幼儿通过视、听觉感官积极参与活动,幼儿通过观看图片和课件直接获得印象。猜测讨论法是幼儿在讨论、猜测中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是幼儿练习说话的好机会。

五、说活动过程。

结合幼儿园教育工作原则和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1、出示主要角色图片,引起幼儿兴趣,引出课题。

2、结合图片,分段欣赏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3、看课件,完整欣赏故事,迁移经验,使幼儿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4、幼儿进行角色表演。

(一)、出示耷拉着一只耳朵的小兔子图片,引起幼儿兴趣,引出课题。

兴趣是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关键,开始部分我就以一个孩子们喜欢的角色吸引了他们的眼球,并且通过一个提问直接进入了课题:小朋友,你们看看这只小兔子的耳朵和我们平常看见的有什么不同?(请幼儿讨论并说说,学习词语:耷拉。)这只小兔子有点特别,他的一只耳朵总是耷拉着,怎么也竖不起来,他想去找朋友玩,可是发生了许多事情。你们想听故事《耷拉着耳朵的小兔子》吗?

(二)、结合图片,分段欣赏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此环节我运用了直观法和提问等方法,把故事进行分段讲述。

1、讲述故事第一段,提问:a、布布去找伙伴们玩,伙伴们是怎么对他的?他们怎么说的?(你的样子真滑稽,快把你的耳朵竖起来,你应该和我们一样才对。)b、布布的耳朵和伙伴们的不一样,所以大家都笑话他。如果你是布布,你会怎么想呢?还会怎么做?让幼儿猜猜说说让耳朵竖起来的方法。

2、讲述故事第二段,先讲小兔子用的第一个方法,提问:a、布布想了什么办法让耳朵变直? b、你们猜猜看,布布还想了哪些办法呢?让幼儿说说故事中的原句(倒挂在树枝上、把烧汤的锅戴在头上把耳朵遮住、在耳朵里插胡萝卜、把树枝和耳朵绑在一起、用鱼竿把耳朵钓住、用氢气球绑着耳朵。)它想的这些办法有没有用? c、可是小伙伴们还是取笑他,你觉得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3、讲述故事第三段,提问:因为小伙伴们的取笑,布布到医院去想把自己的耳朵割掉,但是医生是怎么告诉他的?布布又是怎么想的?

4、讲述故事结束部分,提问:后来布布想明白了,他又去找小伙伴时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布布是笑得最开心的?最后小伙伴们喜欢布布吗?

(三)、看课件,完整欣赏故事,感受小兔子布布被伙伴们取笑的心情,使幼儿懂得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和他人的独特性。

此环节其实重在揭示思想内涵,进行情感教育,我通过看课件的形式让幼儿完整欣赏故事,有利于幼儿更形象的欣赏故事,理解故事内涵。同时我还运用了提问法,引导幼儿去发现本质:小兔子有着一只耷拉着的耳朵伙伴们应不应该取笑他?总结: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别之处,我们小朋友也有特别的地方,比如有的小朋友胖,有的小朋友个子很矮,但只有加强锻炼,多吃饭,不挑食,身体就会很健康,各自也会慢慢长高;我们看到一些有特别的小朋友也不应该笑话他们。

六、延伸活动:

分组:角色表演。

提供给幼儿头饰和布置简单的场景,请幼儿自己选择扮演的角色进行故事表演,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把故事的叙述部分该成简单的旁白,主要让幼儿练习角色的对话及表演相应的动作。

这一环节能充分满足幼儿的活动欲望,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对话,表达自己的理解,给幼儿提供表现和说话的机会,将整个活动推向高潮,最终达到实现活动目标的目的。

绘画:小兔子还可能使用的方法。等等。

各位老师: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能使一个语言活动获得成功,需要不断地尝试和探索,我会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在新的教育理念的熏陶下,和孩子们一起探索,一起成长!不当指出,望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优秀说课稿 篇11

《Unit 6 GOOD MANNERS》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Good manners,这是一个亘古及今且永恒的话题。但在我们这一单元中,Good manners 都有些什么内容呢?中外文化中对Good manners 的理解、体现有什么异同?我们该怎么做、做什么才能成为一个受人欢迎、具有Good manners 的人呢?单元中十一个板块的相关话题的设计及语言材料的选编无不紧紧扣着这个中心。从日常生活中看似虽小但能触及心灵的情景及行为,如道歉、书面致谢;东西方餐桌礼仪;域外风俗礼节等,都作了详尽的诠释,所有这些为我们提供的不仅是充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和综合语言运用技能训练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这一单元的整个过程也是他们陶冶情操、规范行为、发展心智的过程,这对他们身心的发展会产生较强的感染作用,有助于他们人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和跨文化意识的加强。

“热身”(Warming up)部分设计了学生学习生活中及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四幅画面:上课迟到、打断别人说话、排队买饭时不小心雨伞戳着别人、商店里排队付款一男士推开两顾客从他们中间穿过,顾客生气质问男士。让学生学会道歉,学会讲礼貌。这部分的目的是,引出中心话题Good manners,帮助学生明白讲礼貌会使我们人际之间关系和谐融洽,甚至会化干戈为玉帛;同时复习或学习一些致歉语和必要的答语。

“听力”(Listening)部分提供了一段两朋友间的对话,一朋友不打招呼骑走了另一朋友的自行车,并且把它弄丢了。怎么办?当然是道歉。这个听力练习要求学生通过听学会对发生了这种事情后的道歉表达和更高姿态的回响,使道歉者释然。以此了解英语国家人士语言的得体性、思维的方式与习惯表达方法,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如 “I guess it wasn’t really your fault, was it?” , “ That’s OK. Forget it. It was an old bike anyway.”

“口语”(Speaking)部分提供的是三组文字情景,要求学生在前面“热身”和“听力”的基础上,以双人对话的活动形式体现情景,训练学生在比较真实的情景中口头表达能力和丰富他们有关道歉的语汇,包括词和句型。充分展示具备Good manners者解决问题、处理尴尬场面的风采。

“读前”(Pre-reading)部分设计了四个情景:1)At a dinner party, 2)Greeting your teacher, 3)Receiving your birthday present, 4)Paying a visit to a friend’s house, 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讨论并写下在中国文化中以上情景有礼有节的一些规矩,这一活动的目的是不仅要调用学生已有的直接和间接的体现Good manners 的生活经验,加深对我们中国是文明礼仪之邦的认识,而且激活学生的思维,自然过度到下一步的 “Reading”--- 西方文化、餐饮礼仪。

“阅读”(Reading)部分是一篇说明文。主要介绍了西方的餐桌礼仪,并在字里行间渗透着和中国餐饮文化进行比较。东西方文化交织在一起,充满了跨文化交际的信息,体现了教材的国际性和民族性。

“读后”(Post-reading)部分的前三项任务是要求学生针对课文的理解完成的,可作为评价学生对文章理解的程度。如第一项:列出中西方餐桌上餐具及其摆放的位置;第二项:标出西方正式宴会上主要食物上桌的顺序;第三项:判断西方正式宴会上哪些就餐行为文明有礼,哪些行为显得无礼粗俗。第四项是回答问题,是一道联系中国实际的、开放性的一道问题:中国的餐桌礼仪也在变化吗?举例说说。可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目的在于让学生对中西方餐桌礼仪的认同,以及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语言学习”(Language study)分词汇和语法两部分。词汇部分有构词法知识,前缀in-, im-, un-, non- 和练习部分词汇的一篇与课文主题相关的短文。引导学生通过短文提供的生动语境培养自己理解和记忆单词的能力。语法项目是定语从句,这是继前面两单元后第三次出现,不属新的语法知识。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第一次介入。语法第一部分提供的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例句比较和说明,可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探究发现两种定语从句的不同形式和含义。第二部分着重检验学生运用两种定语从句拓展句子的能力。

“综合技能”(Integrating skills)设计了一个很实用的写作任务:写感谢信。这个设计包括读和写。阅读部分的内容是一封感谢信的范例;写作部分的任务是:对老师的帮助、父母的关心支持、朋友的真诚、收到生日礼物等写一封感谢信。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明白对他人的帮助心存感激,无疑是一种美德,一种素养。

“学习建议”(Tips)部分提供了一些行为规范的名言警句,告戒学生随时随地讲文明、懂礼貌,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

“复习要点”(Checkpoint)部分简要地总结了本单元的语法重点----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并且设计了一些最基本的语言练习,帮助学生自评。同时通过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的词汇作一次小结。

二.课时安排:6 课时。

The First Period: Warming up and Listening

The Second Period: Speaking

The Third Period and Fourth Periods: Pre-reading, Reading and Post-reading

The Fifth Period: Language Study

The Sixth Period:Integrating Skills

三.分课时教学计划

The First Period

GOALS:

To focus on talking about good manners as warming up and listening practice.

To learn to express apologies and responses to apologies.

To arous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good manners through various activities in class.

TEACHING PROCEDURES:

I. Warming up

设计问题、语境,诱发学生打开话匣子,不作限制,更不当练习来完成。

1.以旧带新,先入为主,根据学生自己的体验和理解,列举Good manners 的事例。

2.知错并向人道歉是Good manners 的行为之一。引入道歉用语,借书中情景和额外补充的各种情景反复演练,使学生能将这些礼貌用语娴熟地运用于生活之中。

(这些情景的提供,也为最后让学生自己描述道歉场面作准备)

3.作为一个有礼貌的人,对他人的诚恳道歉怎么反映?说些什么让道歉者心里释然?(为下一步的听力做个铺垫)

4.你上次向人道歉的情景还记得吗?对方是否是个讲礼貌的人。请描述一下。

1. T: We like people with good manners. We don’t like people with bad manners.

Well, what are good manners in your opinions? For example,

Is it good manners to take your classmate’s bicycle without telling him?

Of course it’s ( not) good manners to do…./ that….

Group work: Make a list of at least four things which are good manners in our daily life.

2. What should we do at least to be good manners if we do something wrong?

Making an apology? And how to express your apologies? What expressions do you use to apologize?

(Excuse me/ I’m sorry./ I am terribly sorry/ Please forgive me...)

3. Look at the four pictures in the text. Complete the dialogues with proper words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s given.

4. Here are some more similar situations. Please make similar dialogues in pairs to drill the expressions of apologies.

Situation one: You go to the teachers’ office to hand in your homework, but your teacher is talking with one of her colleague. You interrupt them.

Situation two: You are late for the school gathering and all your classmates are waiting for you at the bus station. You explain that you had a flat tyre. Your classmates forgive you and tell you not to worry.

Situation three: When you are walking in the streets, you step onto someone’s toes and this person is a bit angry. He reminds you to be careful next time.

Situation four: You are playing basketball and suddenly the ball hit someone passing by. The person is very angry with you.

5. In fact, if you can apologize probably after you do something wrong, others will still have a good impression of you. On the other hand, your proper response to an apology also shows you are a person with good manners.

Well, what’s your response to the following apologies?

1) I’m sorry, Sam. I stepped on your pen and broke it. I didn’t see it on the floo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It’s OK. I have another pen.)

2) I’m sorry, Mr. Tan, I didn’t complete my homework. I was not feeling well last nigh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re you feeling better now? You may hand in your homework tomorrow.)

6. Do you think it good manners to make an apology to people in time if you have done something wrong? Please describe the situation last time when you made an apology to others.

What did you say to express your apologies? What was the other’s response?

Did he / she accept your apology? Do you think him a person with good manners?

Why (not)?

II. Listening

1. Listening in SB.

遵循step by step 的原则,分听前(Pre-listening)、听时(While-listening)和听后(Post-listening) 三步走,并设计各个步骤的任务型活动,使整个听力目标明确,中心话题更为突出。

Pre-listening: Go over the six questions or sentences and guess in pairs if the persons in the listening have good manners or not. Why do you think so?

While-listening: Answer the questions and complete the six sentences.

Post-listening questions:

Has anything similar happened to you? What was the situation? How did you deal with it?

Do you think you’re a person with good manners? In what ways?

2. Listening in WB. P.115

Listen to the tape and finish the exercises in it.

优秀说课稿 篇12

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海底世界,让学生用不同的材料来表现鱼儿。

操作领域:学会运用剪、贴、画、拼接等手段在各种材料上制作鱼儿,锻炼动手能力。

情感领域: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得到美的熏陶,在动手制作中懂得珍惜自然,爱护生灵,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及保护自然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对人类生态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观察各种各样的鱼儿,感知鱼的外形和色彩,表现鱼儿结构特征和游动时的姿态变化,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装饰鱼儿。

教学难点:

能用绘画、撕纸或剪纸、捏制等多种方法表现水中游动的鱼,组织一幅鱼和相关背景的画面。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海底世界背景图。

学具准备: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彩色纸、水彩笔、剪刀、橡皮泥、树叶、胶水、彩纸等。

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入,激发审美期待

1、谜语引入:

师:同学们好!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请认真听,看谁最先猜出来?(多媒体显示谜语,教师读出谜语)

摇摇头,摆摆尾,一串水泡吐出嘴。水泡水泡水里游,那是它的好朋友。

生迫不及待:鱼

2、随着音乐表演鱼游泳的律动。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出来了。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做一只快乐的小鱼吧!(播放《小鲤鱼历险记》主题曲。师领着生表演,

3、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表演的太棒了,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进入神奇的“鱼儿游游”的世界。(张贴 鱼儿游游)

(二)观察发现,感知鱼儿结构

1、师:同学们,你们都认识什么样的鱼?

生1:小鲤鱼

生2:鲨鱼

生3:三文鱼

......

2、观看海底世界各种鱼游动的视频。

师:看来大家认识的鱼还真不少!其实鱼不仅种类多,而且形态万千,现在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欣赏一下这些水中的小精灵,同学们在欣赏的时候要注意观察鱼的形状、颜色和身上的花纹,看看你最喜欢哪一条?(多媒体播放各种海洋鱼游泳的视频)

3、学生交流鱼儿在外形、花纹图案和色彩等方面的美。

师:你瞧,小鱼在水里游的多高兴啊!来,谁来说说你喜欢哪条鱼,为什么?

生1:我喜欢第五条鱼,因为它身上的花纹很漂亮。

生2:我喜欢第八条鱼,因为它的颜色很美丽。

生3:我喜欢第三条鱼,因为它身上有美丽的花纹和颜色。

师: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是呀,把美丽的花纹和鲜艳的颜色结合起来,能把鱼装饰的很美。

......

生6:我喜欢第2条鱼,因为它长得很长。

师:你知道它的外形像什么形状吗?

生:长方形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

4、教师强调鱼的外形。

师:大家再来仔细观察看看鱼的外形还像什么形状?

生1:第七条鱼像正方形。

生2:第三条鱼像圆形。

生3:第五条鱼像椭圆形。

......

师:是呀,鱼儿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来看看电脑小博士是怎么说的?(课件出示鱼的多张形状图)

师(指着半圆形)这是什么形状的鱼?

生:半圆形

师: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认识的鱼儿最基本最常见的几种形状。

5、了解鱼的结构。

师:电脑小博士有个问题想考考你,请问:鱼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

生1:花纹

师:我问的是身体结构,你再想想?

生2:尾巴

师:对,还有吗?谁来说?

生3:鳍

师:你知道的还真不少呢?还有吗?

生4:鱼头

师:对,还有什么呢?

生5:身体

师:好,我们一起看大屏幕,看大家说的对不对?(师展示课件:鱼的结构图)现在你知道了吧!

6、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观察和比较,我们发现鱼的形状是多种多样,颜色丰富多彩。只要把握结构,在结构上加入美丽的花纹,一条美丽的鱼就绘制出来了。

(三)欣赏作品,走进鱼儿世界

师: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同龄小朋友的作品,看看他们是怎样表现鱼的?(欣赏范作——学生作品)

1、课件出示“彩笔绘画”作品。

师:他们是怎样表现鱼儿?

生:用彩笔画的。

师:他们画的好吗?

生:好。

师:你认为什么地方好呢?

生:颜色美丽。

师:用不同颜色搭配可以把鱼儿装饰的很美。还有呢?

生:鱼的外形美。

师:你们看,这个鱼的色彩多么丰富,鱼儿的造型也富有想象力,同学们在画的时候也可以大胆运用色彩,画出你心中鱼儿游动的情景。

2、课件出示“彩泥捏制”作品。

师:让我们接着看,这些鱼是怎么制作的?

生:用橡皮泥捏的。

师:你瞧,这些同学的手真巧啊!同学们在做的时候也可以用你的灵巧的小手创造出美丽的鱼。

3、课件出示“剪撕粘贴”作品。

师:继续,这是怎么表现鱼的?

生1:用剪刀剪的。

生2:用手撕的。

师:你们的眼睛真亮。你看,通过剪刀和手撕也可以创造出很棒的艺术效果,待会儿我们也可以试试看。

4、课件出示“树叶贴画”作品。

师:你知道这是用什么材料做的鱼?

生:树叶

师:是啊!用不同形状的树叶拼接再粘贴也可以创作出美丽的'鱼儿。

5、学生交流自己会用哪种美术表现方法。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欣赏了这些美的作品,想一想,你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将鱼儿打扮得更漂亮?

生1:用彩笔画。

生2:用橡皮泥捏。

生3:用树叶拼。

生4:剪纸、手撕。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

(四)画鱼做鱼,展开创作过程

1、(出示海底世界背景图)调动学生绘画的积极性。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

生:海底世界。

师:你瞧,绿绿的水草,红色的珊瑚,还有海星呢!好看吗?你们想变成小鱼到大海里畅游吗?

生:想。

2、(课件)提出作业要求。

师:下面我们小组合作挑选自己喜欢的材料制作属于自己美丽的鱼的美术作品。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的作品造型大方,色彩丰富,形式多样。开始吧!

3、小组合作,利用彩笔画、彩泥捏制、树叶贴画、剪纸粘贴等方式创造鱼,教师巡视辅导。伴着动听的音乐让学生感受艺术美。

(五)展示评价,情感得到升华

1、教师将学生创造的鱼儿“摆”上布置美丽的“海底世界”。

师:你们看,已经有这么多小鱼在大海里游玩呢!画完的同学可以讨论一下:你最喜欢哪条鱼,为什么?其他没完成的同学可要加油啊!

2、评价:让学生评出最好看的鱼儿,并说明原因。学生各抒己见,发表感想。

师:你认为哪条鱼最美丽?谁来说说看?

生1:我喜欢这幅树叶作品,因为这条鱼的尾巴好看。

师:我也觉得尾巴颜色鲜艳,看来我们的审美观还很像呢!还有谁想说?

生2:我喜欢这条鱼,因为它的颜色很鲜艳。

生3:我喜欢这条橡皮泥做的鱼,它的外形很独特。

......

师:是呀,大家看,我们同学不仅创造出鱼,而且还给鱼建造了美丽的家!来,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自己吧。

(六)延伸拓展,渗透环保教育

1、课件出示艺术家的作品,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师:这些色彩斑斓的鱼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下面我们来欣赏他们的作品。这是创作福娃的韩美林爷爷画的鱼,这是著名的唐三彩,你们见过鱼雕塑吗?这是铁艺雕塑。

师;其实鱼在我们中国的传统中有很美好的寓意,可以表示年年有“鱼”,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会看到许多表现鱼的形象的作品。比如我们传统的剪纸、中国结、年画、鱼挂饰以及具有威海特色的七夕节的巧果。

2、出示鱼儿成群死亡的图片,对学生渗透环保教育。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欣赏的鱼儿的美,又用我们灵巧的双手创造了属于自己的鱼。鱼儿是美丽的,这是大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的瑰宝。但是生活中总是出现这么多不和谐的画面,你们看,这些鱼怎么了?

生:死了。

师:是呀,鱼儿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可是由于人类不断的污染环境,破坏的鱼儿赖以生存的家园,导致鱼儿大量死亡。作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生:爱护鱼类。

师:对,作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我们要爱护鱼类,爱护海洋,不破坏生态平衡,让我们的海洋更加美丽(渗透环保教育)。

3、课外拓展:

师:老师还想请同学们回家搜集鱼的有关资料,了解鱼的更多知识,并和爸爸妈妈一起动手制作“水族箱”。

师:(教师介绍“水族箱”制作方法)水族箱的方法其实很简单,“水族箱”箱体可找一个废包装的纸箱,用彩纸将纸箱内壁糊好并涂上颜色,将画好的鱼和水草剪下来贴在箱壁,或者用细线将剪下来的鱼儿拴好吊在纸箱顶壁上。做好后,可以朝鱼儿轻吹一口气,鱼儿就会轻轻摆动,犹如在水中游动一般。同学们做好后可以带到学校,我们来开一个“水族箱展览会”,好吗?

生:好。

(七)课堂总结,喜谈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什么收获?

生1:我认识了鱼的花纹很漂亮。

生2:我会用彩笔画鱼了。

生3:我会用橡皮泥捏鱼。

......

师:看来大家的收获还真不少呢!今天同学们表现的非常精彩,希望这份精彩能延续到课后,回到家将你今天的表现告诉爸爸妈妈吧!下课!

优秀说课稿 篇13

平面图形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在学完4.1…4.3这三小节的学习,学生意识到立体图形是由平面图形围成的.因此此时学生的心中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他们希望有对所学知识作进一步探究及讨论的机会,因此平面图形这一节课由此而产生.平面图形是建立在学生具有一定空间观念基础上,对有关图形知识的一个再知过程。它是对学生空间观念,基本图形知识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一种综合培养。首先课本p140页图4.4.1给出了5幅形状各异的物体照片,向学生提问是否能画出它们的表面形状。并让学生举出类似的例子,由此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由学生动手得出的5个图形,引出多边形的定义以及多边形的分类。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7个图形,思考当中那些是四边形,由四边形巩固并加深多边形,接着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与交流完成多边形的分割。最后的试一试以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优美图案结尾,让学生找出其中的的平面图形,刚好与刚上课时的图4.4.1遥向对应,再次激起学生的探究学习的兴趣。

二、目标的设定与重难点的确立: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在教学设计上,通过创设的丰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并在实践中积累教学活动经验,发展有条理的思考。

由于在平面图形这节课中,除了要学习多边形的相关内容是重点外,还要经常识别图形或画图,因此观察并分析出图形的基本构成是平面图形这节课的关键,也是本课的难点所在,也是本节课学生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

课程目标:

1、通过平面图形的学习,巩固有关图形知识,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2、掌握多边形的相关内容。

能力目标:

1、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图形、分析图形和初步的几何语言表达能力。

2、发展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思考及想象、欣赏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积极参与的精神。

重点:多边形的识别及分类,并了解多边形分割为三角形的规律。

难点:在设计过程中,对图形基本构成进行有条理的分析,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教法选择

1、 教学结构和教学基本思路

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认知水平,采用诱导式教学方法,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团结协作、大胆猜想并动手操作,以观察、实验、整理、分析、归纳、猜想为主,形象的背景下进行教学设计。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数学又来源于生活,首先以各种实际生活中的精美平面图形为背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通过三角形,长方形这些熟悉的图形,向学生介绍了多边形的定义及特征.通过四边形的识别,进一步使学生了解空间中的图形。而由所由多边形可分割为三角形这一内容,了解三角形的特殊地位,为将来以后的三角形学习埋下伏笔。最后一部分的试一试,通过学生对图形构成的分析,再次激起学生的探究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引导学生探索平面图形的一个感性认识过程。

2、 重难点突破法

书中是以实物图形的表面形状引出多边形的定义及分类,多边形的有关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时首先要求学生要自己动手画出图形。其次,在引出多边形时,应加强多边形的识别及分类,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掌握。而在多边形的分割时,通过多个图形的实验,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再猜想分割的规律,从而突出了重点。

分析平面图形构成是能否找出或画出其中所包含多边形的关键,也是本节课的深化。因此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还要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动脑,多分析,充分展开合作与交流。必要时再加以适当的引导。特别是试一试中的图案,应给让学生足够的时间分析出图案的基本构成,在明确了基本构成后,应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由外到内或有大到小等)说出所含的图形,就能找出所有所含的图形,从而使难点消化,最终突破难点!

四、学法指导

本节课以学生的观察猜想为主,要求学生多观察,大胆猜想。这要求学生建立在有实物图形的基础上了解平面图形的相关内容.另外,在探索与实践过程中还要体现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因此,在课堂上主要采取积极引导,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方法来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体会成功的喜悦,感知数学的奇妙。

五、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

利用直观形象的图案模型来体现本节内容的知识性与趣味性,使得观察、猜想、讨论与分析一起进行。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索的热情。

六、作业设计

p143课后练习相对容易操作,让学生独立完成。但课后练习2,要说出理由,这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可以首先分成小组讨论。如果感到有难度,可以适当启发引导。

优秀说课稿 篇14

幼儿园中班语言说课稿《会动的房子》

一、课前准备:

小朋友们请坐好,请把小手举起来和我一起做:小手拍起来,一二一,一二三,坐好了。

二、激发兴趣

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们正在草地上玩抓蝴蝶的游戏呢,老师当松鼠妈妈,谁愿意做小松鼠?(老师在班级里转一圈),孩子们,我们住的房子会动吗?你见过会动的房子吗?都没见过,可是有一只小松鼠却建了一座会动的房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来听这个有趣的故事吧。听故事的时候可要认真哦!

三、组织教学,学习重点

(1)、视听结合,整体感知

请小朋友们仔细看屏幕,故事就要开始了(播放课件),故事听完了,聪明的小朋友们,你知道故事里有哪些小动物吗?请你说,你听的真专心,我们一起给他掌声。

(2)、一问一答,紧扣重点

聪明的小朋友,你知道小松鼠在哪里造了房子?你知道!请你说,哦,房子建在了乌龟的身上了,这个粗心的小松鼠。房子造好后又发生了哪些事呢?小松鼠到了哪些地方?你最先举手,请你说,你也说一说,你也知道,请你说一说。你们听的都很认真,说的都很好,老师奖励给你们每人一颗智慧星。小松鼠到过的那些地方美吗?他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呢?谁能说一说?小松鼠首先听到了呼呼的风声,接着有听到了哗哗的浪花声,还听到了哒哒哒的马蹄声,看谁最聪明能自己说出这些声音?这么多小朋友想说啊!你先来,你说的是呼呼的风声,你呢?说的真好,原来我们来到了海边,听懂了哗哗哗的海浪声,谁愿意说说马儿奔跑声?小朋友们,他说的怎样?说的很好,让我们一起对他笑一笑表示祝贺。

现在第一排的小朋友坐的最好,刚才我们听了小松鼠的故事,假如你是小松鼠,发现自己把房子建在了乌龟的背上,你会怎么想呢?哦你是这样想的,你想把乌龟请到家里做客,说声对不起。你真懂礼貌。你还想说,请你说,小朋友们可要认真听哦。你觉得小松鼠太粗心了,以后要细心,我们不能学习小松鼠,要做个细心的孩子。你真会动脑筋,老师奖励你一颗智慧星。

3、 再次感知,积累经验(第三环节)

现在每个小朋友都知道这个故事了,愿意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吗?请你来演乌龟,谁愿意演粗心的小松鼠?他们表演的怎样?让我们一起用掌声表扬他们。演的真棒!

四、强化感知

看完了这个有趣的表演,你觉得小松鼠是个怎样的小朋友?粗心?不认真?是的,我们不能像小松鼠那样粗心,要做个细心的好孩子。回家后,愿意把这个有趣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吗?

优秀说课稿 篇15

《四边形》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四边形》。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空间图形、认识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其它空间与图形的基础。

教材首先出示了一幅校园场景图,图上有许多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信息。目的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对图形特别是四边形的感性认识,并从整体上感知自己生活中的几何图形。接下来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借助于涂颜色的活动,让学生从众多的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并感悟到四边形有四条边和四个角。

例2让学生通过把各种四边形分类,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性有所了解,特别是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本单元的内容只要求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哪个是平行四边形,对它的一些特点有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即可。同时对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都不要求下严格意义上的定义。因此,我觉得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定为: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通过围一围、找一找、涂一涂、剪一剪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是认识四边形及其特征.难点是通过对四边形的分类,进一步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在教学中我打算采取以下的教学策略:

1.重生活经验,让学生的丰富的感性材料中感知数学。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因此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并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2.重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想像、情境描述等都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主要指导学生掌握以下的学习方法:

观察法:通过观察主题图和图形,找出四边形,再通过分类等活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动手操作法:通过分一分,围一围等活动,认识四边形及其特征。

概括法:在实践活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概括四边形的特征。

我把本节课的预设过程分为四大块,分别是,

一.感知四边形

1.围四边形。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图形:四边形,你想像中的四边形是怎样的?让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表示出自己想像中的四边形。(注意:如果学生围出的以正方形和长方形为主,教师应及时点拨引导,适当补充一些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以及不规则四边形。)

2.定义四边形。这里的四边形的定义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下定义。师:看着这么多的四边形,你能说一说,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二.寻找四边形

1.在主题图中找四边形。

2.在图形中找四边形。

3.找生活中的四边形。

4.小结。

三.进一步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过渡语:象这样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图形出示,不同类型的四边形)。

1.分类。师:你能按自己的标准把这些四边形来分分类吗?

学生会出现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对此,要求学生说明自己的理由,对于学生的不同方法,只要有自己的理由,都要予以肯定。其中把长方形、正方形分为一类,其它图形分为一类进行的分类方法进行重点研究,解决本课的难点“进一步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2.练习

准备一些关于特征的判断题。

优秀说课稿 篇16

大家好!今天我向大家展示的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鲁教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第九课的《鱼儿游游》。

一、课标解读

根据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编写,内容新颖,形式多样,本身就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同时也给授课教师提供了活用教材、用活教材的广阔空间。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要求,本课在设计教学时,紧紧抓住教材,挖掘教材的潜在内容,依托教材进行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扩充与拓展,以原教材提供的“鱼”为主题,从各个层面围绕“鱼”展开教学活动。该课涉猎了自然、音乐、环保、表演等门类,是一节综合的美术课。本课为造型表现领域,课时安排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鱼的外形特点,使用画、剪、撕、贴和彩泥等方法表现鱼儿游动的情景,培养学生珍惜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形态各异、五颜六色的鱼是我们中国人喜欢的、带有吉祥寓意的生灵。在儿童的世界里,鱼儿也是他们熟悉和喜欢表现的对象。通过表演鱼儿游泳的律动、观看鱼儿游动的视频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尝试用彩色笔、彩色纸、彩泥、树叶等多种材料制作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鱼儿,鼓励学生大胆表现与众不同的鱼儿造型,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进而激发其对大自然的珍爱之情和保护愿望。

三、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美术工具和材料,会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块来表现他们所知道的东西。现在的孩子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联想奇特,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的表现画面,好奇心重,爱表现自己,但动手能力较差,只能用简单的工具和绘画材料来稚拙地表现自己的想法。而《鱼儿游游》这节课就是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法,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情况的把握,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海底世界,让学生用不同的材料来表现鱼儿。

操作领域:学会运用剪、贴、画、拼接等手段在各种材料上制作鱼儿,锻炼动手能力。

情感领域: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得到美的熏陶,在动手制作中懂得珍惜自然,爱护生灵,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及保护自然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对人类生态保护的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观察各种各样的鱼儿,感知鱼的外形和色彩,表现鱼儿结构特征和游动时的姿态变化,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装饰鱼儿。

教学难点——能用绘画、撕纸或剪纸、捏制等多种方法表现水中游动的鱼,组织一幅鱼和相关背景的画面。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海底世界背景图。

学具准备: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彩色纸、水彩笔、剪刀、橡皮泥、树叶、胶水、彩纸等。

、评价设计

根据新课标中的要求,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进行评价,我采用以下的评价方法:

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针对学生的特点,创设利于学生在发展的评价环境,通过比赛活动展示作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评价,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七、教学过程:

根据新一轮美术课程改革的需要,依据《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为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创新精神,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一)谜语引入,激发审美期待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征,以谜语的形式,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接着师生一起跟随音乐来做鱼儿游泳的律动,在蹦蹦跳跳中,将课堂气氛推向第一个高潮。然后揭示今天的学习主题——《鱼儿游游》,由鱼儿舞蹈的节奏与韵律到本课课题,遵循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保持对绘画的兴趣。

(二)观察发现,感知鱼儿结构

通过观看海底世界不同鱼游动的视频,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鱼的形状、颜色、花纹,你最喜欢哪一条?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去观察,再结合自己的观察来说一说。色彩丰富的画面,使学生一下就发现这些鱼颜色鲜艳、花纹美丽。在这里强调鱼的不同几何形状和鱼的结构,从而让学生直观掌握了绘制鱼的方法,可以概括成各种简单的几何形进行组合,稍作裁剪或装饰,再给它们穿上美丽的花衣裳就能创造出许多美丽的海洋鱼儿来。让同学对结构有所认识,以儿童所特有的天性,绘画语言会更生动,更具表现力。

(三)欣赏作品,走进鱼儿世界

通过欣赏同龄小朋友的作品,并交流作品的特点,体验不同材料的美术作品的美。在此基础上也激活了原有学生对绘画制作方法的探讨,问学生:“你会用什么美术的方法来将鱼儿打扮的更漂亮呢?”学生会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如:绘画、剪纸贴画、彩泥制作、树叶贴画等,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使他们的个性得到了自由地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创作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画鱼做鱼,展开创作过程

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我,接着课件提出作业要求:

1、小组合作任选一种自己喜欢的形式完成一幅鱼类的美术作品。

2、作业要求造型大方,色彩丰富,形式多样。在学生创作过程中鼓励学生多种方法结合使用,画出做出和别人不同色彩和形状的鱼儿,展开比赛,这样既激励了学生的创新,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在此期间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在充满愉快感的艺术氛围中进行创造,让他们在无形中受到美的熏陶。

(五)展示评价,情感得到升华

一段时间后,让先画完的学生讨论:哪条鱼儿最好看,为什么?让学生评出最好看的鱼儿,并说明原因。接着出示挂图,挂图上画有蓝色的海水,绿色的水草,红色的珊瑚……将学生创造的鱼儿“摆”上布置美丽的“海底世界”,这样在美丽的创造中评价,既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一幅小小的作品,就是一个小小心灵对世界的探索,其想象之奇特,构思之大胆,手法之自由,尽情宣泄之色彩,不受任何约束,这正是儿童作品最动人、最精彩的价值。

(六)延伸拓展,渗透环保教育

首先课件出示:著名画家韩美林先生的作品、唐三彩、民间艺术剪纸、中国结、雕塑及具有我们威海特色的七夕节巧果等,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寻找美。然后通过出示鱼儿成群死亡的图片,让学生知道我们应该爱护鱼类,不破坏生态平衡,让我们的海洋更加美丽,渗透环保教育,让学生感受人与自然,小动物之间美好的情感。并让学生课后搜集鱼的有关资料,了解鱼的更多知识,并和爸爸妈妈一起动手制作“水族箱”,进一步将艺术课的美延伸到课外。

(七)课堂总结,喜谈收获

先让学生自己畅谈收获,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最后由教师画龙点睛,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不但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印象,还有利于知识建构。

八、教学板书:

板书的设计是在黑板中央粘贴艺术字课题《鱼儿游游》,下面是海底世界的背景图,上面有学生的作品,做到简洁而又美观。

优秀说课稿 篇17

《蜜蜂引路》第一课时说课设计

一、基本理念

阅读学认为:阅读教学的直接目标是培养阅读能力,间接目标是发展思维能力,潜在目标的陶冶思想情操。《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的综合能力是阅读技能的分项训练逐步形成的。本节课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努力营造在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中培养阅读能力,发展思维,陶冶情操。

二、教材分析

蜜蜂竟然能当向导引领着列宁顺利地找到了养蜂人!本课是课标版教材第四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传统教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看来,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能准确认读本课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四、教法

本节课我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二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课前搜集资料,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板书与贴画,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教学策略的具体运用

1、交流资料,辅垫教学。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上课前,我布置学生广泛搜集有关蜜蜂和列宁的资料,从而了解相磁的知识。一是为了更好的进入新课学习,让学生对课文相关的内容的理解能水到渠成;二是分享收获的喜悦,把别人不知道的自己的知识说给大家听,这是小学生最乐意做的事情,从而能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新课的学习;三是让学生从小学会搜集资料,拓宽学习渠道,提高学习效率。

2、质疑问难,激趣读文。课标指出,在对学生进行思维培育时要注重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留足时间,激励表扬,让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上课伊始,我利用课题质疑,让学生的大脑迅速活动起来,思考下课题相关的问题,这也正是课文所要了解的相关内容,学生在读课文时也能更有目的去读。长此以往,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他们的思维会随之活越,学习的兴趣也会高涨。

3、发展语言,提高思维。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加强思维训练是因为,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提高人才素质的关键。思维又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言能力的基础。根据本课内容和学生特点,我在学习第二自段时设计了让学生运用“因为…可是…所以…”说说本段意思,让学生准确理解列宁为什么会亲自去找养蜂人,达到思维与语言的统一发展,从而积累语言,在学习第三段时,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列宁是怎样利用蜜蜂引路的,我让学生大胆猜测列宁当时是怎么一边想象,一边仔细观察,最后一步一步找到养蜂人,让语言与思维能力同时得到训练与提高。

4、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习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习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里有自由朗读后对课文内容的交流,也有句子中对词语理解的交流,在交流中达到一定的共识。

5、口语训练,延伸教学。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学完课文后,我利用向学生提建议的方法,设计了下次课续编故事的活动,想像养蜂人听了列宁的话,他会说些什么?会怎样邀请列宁进屋?怎样进行交谈?这样对课文的学习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学生自由组织语言,准备口语交际练习。这种教学的延伸,目的是想巩固课文内容,让学生广泛了解资料,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6、板书与贴画,总揽全文。《蜜蜂引路》是以“找”字为线索,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本板书按“找”的顺序贴出“花丛”、“园子”、“小房子”,既分清了列宁找养蜂人的三个步骤,又标明了列宁找养蜂人所走的路线,还直观地“再现”了列宁住处和花丛、园子、小房子的方位。有助于学生弄清楚“找”的经过。“利用”一词,既概括了蜜蜂回蜂房和列宁找养蜂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也体现了列宁善于观察、深入思考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难点。

总之,这节课是根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让他们在读中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培养阅读能力,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为学生营造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

优秀说课稿 篇18

一、教材分析:《剪贴图形》是江苏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17课, 它是用计算机画画模块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在学完画图工具后,对菜单工具的深入的学习。其中的复制、粘帖和旋转命令是以后学习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如果掌握好会大大节省创作绘画的时间,变换各种图形的形状,为电脑绘画的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掌握图形的复制、粘贴的技巧,学会翻转命令的使用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创作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同学的互助和交流合作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编辑菜单中“复制”、“粘贴”命令的使用。

四、教学难点:图像菜单中的翻转/旋转工具的使用。

五、 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法”等。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特点,要求我们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因此本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体式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已经受过的美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利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设置一个任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动手,有机结合画图的各种工具,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发展能力。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教学中,启发、诱导、互助贯穿始终,创造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平台,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六、 学法指导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分析体验——接受任务——合作探究——综合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故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互助合作,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发展能力,训练思维。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室。

八、教学过程:

(一)、 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以“你知道孙悟空有什么本领吗?”学生知道,有七十二变。那么今天我们在计算机上也来一个七十二变。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将一朵花变成了许多花。(设这样情境的意图是激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兴趣,孙悟空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形象,也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

(二)、 讲解重点、点拔难点

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否则就只能是盲目尝试。所以本环节对14课画出一个月亮进行回顾,演示月亮的“复制”、“粘贴”的过程。指出“旋转”命令在“图像”菜单中。以此来为学生完成任务提供基础,使教学难点降低了坡度。

(三)、 自主探索、协作学习。

教师出示本课的第一个任务是画一个大风车,在此利用中央电视台大风车节目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在明确了教学任务,创设情境后,这时就应大胆的让学生尝试练习。因为这个操作的具体方法在课本中已经有了具体的步骤讲解,而且,刚才在对月亮的回顾当中,老师将几个主要命令已经做了指导。在操作过程中学生有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主要提示他们通过这样的渠道来解决:1、阅读教材;2、同学之间的帮助;3、举手请教教师的指点。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得到新知。

(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得到新知。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把教材、同学、教师都作为学习的帮助者,目的是为了自我学习,同时也可照顾学生之间的差异。让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学帮助学习慢的同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学的难点也就得以突破。)

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选择画出不同效果的同学的作品,让师生进行评价。这一步主要通过对好的进行表扬,起到一个激励的作用,对存在不足的进行指导,使他的练习能得到进一步完善的机会。

(四)、 创作绘画,互评互学活动。

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技法,他们就有一种创作的欲望。为了让学生的创作有坡度的循序渐进,我让他们先在书后的练习中选择一幅图形进行练习。这时候书上没有了具体的指导,靠刚才学到的方法的积累。接下来再鼓励学生自己用学到的方法,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创作出一幅“简单的绘画作品”。这一个步骤,不仅仅是计算机绘画方法的运用,还有一个就是美术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最后,教师引导同学们从技法的运用,构图是否合理等几个方面,让同学之间展开互评。教师选几个好的画让全班同学进行评价。

(评价本着发展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原则,评价方法要灵活多样,鼓励学生创新。上面的评价方法,旨在使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者可以是自已、同学、教师。评价的结果要多样化,不再是单一的好和不好,而是用鼓励性的话语给予肯定性评价。这样设计,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辨别的能力。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信息的辨别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正是我们信息技术所力求的目标。)

九、设计理念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以下几个思想:

1、 学科整合的问题。本课整合了美术、信息技术两大学科,同时注意了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的学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教师的讲授作用与引导、启发作用。

2、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自我创新等),获取信息,掌握操作技能。

3、 在体验感受中学习。这节课中通过“放”,让学生探究工具的用法,在探究中,学生肯定会有许多失败。正是在失败中找到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4、 分层教学的实施。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性,通过互帮互助,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都获得个体的发展。

优秀说课稿 篇19

《小螃蟹找工作》选材自大班《建构式课程》,。孩子与动物有着天然之缘,他们喜欢与动物为伍。他们聆听动物故事,怀抱毛茸茸的动物玩具,翻看各种动物卡片和图书……触目所见,随处有动物。孩子们对动物世界充满着兴趣和好奇,动物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亲密伙伴。然而,现实的动物,尤其是野生动物,又离孩子很远。孩子并不能时时接触,充分了解,真正走进现实的动物世界。而小螃蟹这一动物形象是幼儿所熟悉喜爱的,而且有着鲜明的外形特征,较易引发幼儿的多种联想。纲要中指出“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大班语言活动《小螃蟹找工作》恰恰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生活,让幼儿在讲述中懂得每个人各有优点,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因此,我们设计了这一活动。

在“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这一学习脉络中,我们选择小螃蟹这一容易获得的资源,让小螃蟹以找工作的方式走进孩子的生活,走进孩子主动学习的情境,成为他们观察的对象,游戏、表达、表现的主角。孩子不但熟悉小螃蟹,亲近小螃蟹,而且有目的、有意识地认识、了解小螃蟹,走进小螃蟹的生活世界。

关于本班幼儿经验的思考:

每一个幼儿对于生活的周围环境有着十分浓厚的探索兴趣,尤其对于动物世界充满了好奇。可爱的小猫、机灵的小狗,憨厚的乌龟------,在幼儿的眼中都是非常的可爱,是他们童话世界中的人物,也是孩子们生活世界中的一部分。秋游活动我们曾经组织家长和小朋友去了上海西郊动物园,见到了很多孩子们喜欢的动物,许多孩子对于动物的兴趣十分浓厚,常常把自己知道的一些有关动物的故事等讲给好朋友听,结合孩子们的兴趣,同时考虑到大班幼儿的认知特点,这次主题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去探索动物的生活习性、生活习惯,初步认识人类与动物共存共荣,为爱护动物和维护动物生存的环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们利用孩子收集来的动物图片和亲子调查表等与孩子们分享了关于动物的生活习性,动物的本领等,孩子们非常乐意交流自己的想法。

关于活动环节设计的思考:

第一环节中,主要通过谜语的方式引出小螃蟹,与孩子们共同分享小螃蟹的特征。

第二环节中主要通过交流讨论的方式,让幼儿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一起和小螃蟹体验整个找工作的过程以及找到合适工作后的愉快心情。

第三环节中主要是设置了动物职业介绍所的形式,提升幼儿动物特殊本领的经验,同时在帮助其他小动物找工作的过程,发展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关于目标的思考:

认知目标:了解螃蟹的形态和生活习性并根据其本领寻找合适的动作,与此同时拓展延伸到其他小动物根据自己的本领找工作。

情感目标:感受小螃蟹找到工作后的快乐心情,同时也意在激发幼儿乐于助人的情感,表现在帮助小螃蟹想办法的过程。

活动亮点的分析:

每一环节设计基本能凸显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性,同时能够根据故事内容进行开放性的提问并注重环节过度的无痕,以及及时地总结和提升幼儿的经验。

内容与要求:

1、能根据螃蟹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为其选择合适的工作,感受小螃蟹找到合适工作后的快乐心情。

2、了解动物的特殊本领与各类工作的关系。

重难点分析:

重点:理解故事,根据螃蟹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为小螃蟹找工作。

难点:了解动物特殊本领与各类工作的关系。

环境创设与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螃蟹找工作》、动物职业介绍所背景

活动流程:

兴趣激发――交流讨论――――拓展延伸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

身穿硬硬袍,手拿小剪刀,走路横着跑,嘴里吐泡泡。

提问:

1、你们猜猜这个小动物是谁呢?

2、那你们知道螃蟹身体上都有些什么奇特的地方呢?

小结:小螃蟹有八条腿,两个大钳子,嘴里还能吐泡泡呢,本领可大了。

二为螃蟹找工作

过渡语:螃蟹妈妈有三个孩子,三个孩子的本领都很大,有一天呀,孩子们对妈妈说:我们已经长大了,想找一份合适的动作了。

1、猜猜-讲讲

你们能猜到小螃蟹们可能到哪里去找工作了呢?(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表达)

2看看-说说

师:那我们一起去看看小螃蟹到底都去了哪里找工作了?

a、出示图片一:猜猜这里是什么地方呢?小螃蟹为什么要到理发店找工作呢?

小结:因为小螃蟹长了两对大螯,这两对大螯象两把剪刀一样,所以当理发师最合适不过了。很多小动物都愿意来找小螃蟹理头发。

b、出示图片二:这里你们都去过吗?我们通常去这里干什么呢?猜猜螃蟹到这里想找一份什么样的合适工作呢?

小结:原来小螃蟹在饭店里找到了工作,他用八只手来帮忙,一手拿饭菜、一手拿毛巾、还用大螯开瓶盖,本领可真不小,有了小螃蟹的帮忙,饭店的生意可红火了,来饭店吃饭的人也越来越多,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小螃蟹可真开心。

c、出示图片三:还有一只小螃蟹,走着走着来到了一家日用品商店,他看到洗衣粉、洗洁精的袋子上到处都是泡泡,小螃蟹突然想到了什么?

小结:原来小螃蟹嘴里会吐泡泡的,这个本领帮助它找到了做广告的工作。它自己觉得这个工作是适合自己的,三个孩子都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别提多开心了!

三拓展延伸

小螃蟹有自己特殊的本领,动物世界里的其他小动物也有自己的本领,他们得知小螃蟹找到了合适工作的消息后,他们都替小螃蟹高兴,于是他们也想要找份合适的工作,那我们一起去动物职业介绍所看看都有哪些小动物要找工作呢?

出示ppt,交流讨论

提问:你想为哪个小动物找工作呢?你觉得它做什么工作最合适?为什么?

小结:谢谢你们帮助这么多动物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小动物们很开心,帮助别人的同时,我们自己也觉得很开心。

自我评析:

小螃蟹找工作是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将螃蟹的特点与各类工作联系起来,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小螃蟹找工作》开展活动。通过生动、有趣、环环紧扣的故事情节,以幼儿共同参与的形式,展现小螃蟹找工作的曲折历程。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所萌发出的灵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结合小动物的本领为它们找到了很多合适的工作。

活动过程中,我注重对幼儿进行开放性的质疑,鼓励一问多答,以此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和创新思维。导入时,我采取了边观察讲述边理解的教学策略,让幼儿从自己的观察中来了解故事。第一段小螃蟹来到理发店,提问:“小螃蟹在理发店能做什么工作?”(幼儿:理发师、洗头的)继续追问:“为什么”,在回答的过程中,幼儿能够将螃蟹的特点和工作联系起来,比如大螯可以剪头发,其他的脚可以快速梳理头发等等,再观察到小狗的脸被螃蟹的脚给抓破后知道因为小螃蟹的脚又多又尖,会把客人的脸抓破,所以不适合当理发师……

反思调整:

在活动中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从整堂活动来看,为其他动物找工作的这个部分,孩子们的合作意识还没有完全体现,没有过多的讨论与协商,整个活动幼幼互动没有充分地体现。

如果要针对这一环节作调整的话,可以在每组设置一个职业介绍所,里面有2—3只小动物要找工作,这样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想要找的小动物,有同一意愿的小朋友就可以在一起商量讨论,既增加了孩子们的自主性,又促进了孩子间的交往、合作等,也可以避免大家设计得都一样。

优秀说课稿 篇20

《可贵的沉默》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可贵的沉默》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以课堂教学进程为线索,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以孩子们情绪变化为描写的主要内容:由兴奋、快乐到沉默,又从沉默渐渐回到热闹。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关心父母、回报父母之爱的教育,学会关心别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培养语感,同时为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抄写自己喜欢词语、句子。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懂得关心别人。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为什么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检查预习(字词)--质疑导向--探究体验--学习升华--拓展延伸。

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词的掌握程度,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发人深省,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时学生会提出:“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谁沉默?在什么情况下沉默?沉默之后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为三个方面:

热闹--沉默--热闹

确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后,学生进行自生探究,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阶段--探究体验。

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后明白了,沉默前的热闹是爸爸妈妈给他们过生日,他们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知错了,在沉默中孩子们在思考;在沉默中孩子们在想办法弥补。而沉默后的热闹是孩子们懂得了不仅要感受父母的爱,更重要的是回报父母的爱。

在合作探究中突破教学难点:在沉默中,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反省了自己,只知道被爱而没想到回报;在沉默中,思索应该怎样回报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懂得了接受爱的同时还要回报爱的道理。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汇报相机板书,并及时出示下列重点句子:

(1)我想去寻找蕴藏在他们心灵演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道理。

(2)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犯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

(3)像获得赦免一样,那一双躲闪的目光又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了。

(4)教室里又热闹起来,只是与沉默前的热闹已经不一样了。

(5)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比如:用欢快、高兴、得意的语调读孩子们兴奋地感受父母的爱的段落;用稍慢、沉重的语气读孩子们陷入沉思的段落;用稍快、兴奋的语调读孩子们回报父母的爱的自然段。

在学生探究体验,我引导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并结合自身进行现身说法,使教学进入第三个阶段,教学时,我从两个方面引导:

1、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我”指谁,老师获得的享受是什么?

2、王老师在今天的这节课上获得的享受是什么?

总结全文后,进入教学环节的第四部分--拓展延伸

新课改要求中年级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或感受,并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观察人生,为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并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宗旨,同时也为了强化学生知道回报父母的爱,对关心他的人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我设了课件“亲爱的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

优秀说课稿 篇21

一、说教材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9课《儿童诗两首》是本册教材第二组中的最后一篇。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使学生感受童年的生活情趣,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从习作上讲也很重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本课是阅读课文,由《我想》和《童年的水墨画》这两首儿童诗组成。《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童年是多么的美好幸福。《童年的水墨画》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童年生活中的典型场景,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个快乐场面。这节课主要讲《我想》,《童年的水墨画》布置自学。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在童年阶段,有丰富的想象力。这两首儿童诗贴近学生生活,能激发他们读儿童诗和写儿童诗的兴趣,所以学生兴趣浓厚,能把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融于写作之中。

三、说目标

1、知识与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丫”“汲”,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鼓励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下来。

3)通过朗读,感悟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2、过程与方法

1)朗读儿童诗,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2)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和写儿童诗的兴趣。

四、说重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五、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实现教师观念及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读书,边读边想象,同时感悟儿童诗的特点,激发学生读儿童诗和写儿童诗的兴趣。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如果有一位神仙站在你面前,能帮你实现一个愿望,那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呢?

这是一个让人感兴趣的话题,尤其是孩子们,这一环节能令他们畅所欲言,一吐为快。孩子的愿望是那么多,又那么美好,教师从中更真切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是啊,美好的愿望有那么多,要是都能一一实现那该多好啊!这不,有一个孩子就把自己的愿望写进了诗里,他的愿望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这首小诗,赶紧去读读吧。(出示幻灯片一二)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是导入后首先进行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首先让大家自读,读准字音,解决生字词的障碍。读错老师纠正,同时对本课生字词出示,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考察。(出示幻灯片三)接着指名读,谈感受,使同学整体感受本诗的内容和节奏。然后比赛读:看谁能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教师在学生读的过程中给出激励性的评价,同时指出朗读诗歌应该注意的问题:(出示幻灯片四)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重音,该停顿的地方停顿,该重读的词语重读,同时要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老师进行范读,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

1.用斜线画出朗读的节奏。

2.哪些词语重读,做上自己喜欢的符号。

3.注意文中“啊”的读法。(出示幻灯片五六七八九)画出节奏和重音后让学生模仿读,接着让他们展示读,想读的自己站起来挑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来读。老师进行评价指导,最后男女生对读。老师评价。

3.谈梦想,感受意境

再读课文,在这一环节首先提问每一小节分别写了小作者什么梦想,(出示板书)这些梦想中你最想往哪个?为什么?让学生明确内容,体会情景。哪些词用的准确生动?读通诗句,读好诗句,调动多种感官体验诗歌描绘的意境,学生大胆想象: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会是怎样的情景、怎样的感觉;把眼睛装在风筝上,还会看到什么,把自己种在土地上变成什么 接着让同学边读边想象每个梦想的情景,提问:你仿佛看到了一幅幅什么样的画面。然后教师进行引读:在那桃花盛开的春天,我想象自己的小手安在桃树枝上 (读一小节);旭日,和风,垂柳拂岸,我想象自己把脚丫接在柳树枝上 (读二小节);放风筝的季节,蓝天,白云,风筝飘飞, 给人们带来了多少欢乐,我想 (读三小节);阳春三月 ,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我把自己想象成大地 (读四小节)。进一步感受诗歌意境,然后进一步提问:大自然的一切是那么美好,我还想 鼓励同学说说自己的梦想。(出示幻灯片十)

4.明结构,写小诗

再读小诗,体会作者是怎样八把理想表达出来的,提问你发现小诗在结构上有怎样的特点?(出示幻灯片十一)学生谈自己的发现,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它的特点。然后让学生模仿课文的结构,再写一小节,(出示幻灯片十二)表达自己的愿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写完后小组评价,最后把几位同学的小作连起来就是一首小诗《我想》。

5.举一反三,布置课后作业

按照这节课的学习方式自学《童年的水墨画》。

小结:本人在讲授这节课时,采用了朗读式,想象式,情境式及交流式,共同回顾了我们的童年,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及想象力。

优秀说课稿 篇22

一、说教材

本文属于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的“民俗风情”这一单元。节选自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节选部分着重描写端午日赛龙船的场面,节选部分独立成文。

文本字数不多,但高明之处颇多。

1、受《左传》影响,把重点放在人不明白之处。

战前双方形态如何,如何进行准备,如何排兵布局等等是局外人所不知道的,因此需要大篇幅叙述,而激烈厮杀,则无分南北,基本相同,即使文中无多少描述,读者也可以凭常识和想象而知。

《端午日》一文,要描述的是湘西茶峒这个地方的民俗民风,此处端午节有哪些于他处不同的风俗,龙船有何特色,划船的人有多少,如何安排,如何奖励,奖品为何等等,各地各不相同,这是需要详加描述的,唯有对这些详加描述,才能写出一地之特色,而如你追我赶激烈划船,估计各处基本相同,读者完全可以凭借生活常识去想象。

所谓最特色的才是最世界的,《边城》这本小说,正是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而成为名著,节选自《边城》的《端午日》也同样正是描述具有边城小镇茶峒特色的端午风俗而入选教材,也正是教材编者将其列入“民俗风情”的原因。

2、《端午日》一文,不但描述了具备地域特色的民风民俗,而且在写作技巧上也同样具有许多精妙之处。

《端午日》一文主要描述了茶峒人欢庆端午日的三个场面,从场面描写的角度来分析文本,其写作技巧的高超亦令人叹为观止。

渲染气氛,层层烘托。《端午日》一文虽然没有用大量篇幅描写激烈紧张的赛龙船的场面,却不惜笔墨渲染了赛前赛后的气氛。作者先以无人不穿了新衣,不在额头蘸雄黄酒画王字,家家必吃鱼吃肉等风俗的叙述,渲染出节日的喜庆氛围,接着交代万人空巷,官民人等无不到河边看划船,设置了悬念,是什么样的激烈比赛能够如此吸引民众,此所谓“未成曲调先有声”;然后一步步叙述划船的赛前训练、交代船只的结构、桨手的分工、船员的结构等等,无不使读者心驰神往,最后又叙述领奖追鸭那唯有茶峒特有的风俗,更有使读者如临现场,沉醉其中的功效。至于赛龙船如何紧张激烈,如何你追我赶,读者更可以从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擂鼓的故事去驰骋想象。文章的文字虽然简明通俗,但层叠无穷的悬念,层层烘托的气氛渲染,无不展示出作者高超的文章技巧。

点面结合,精致剪裁。《端午日》一文,就其结构来说,其实就是一个场面描写。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正因为要把众多人物安排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之中,要把在这特定时间、地点发生的事情叙述清楚,尤需作者精致剪裁,精巧结构,方能使各项材料安排条理清晰,有点有面且重点突出。

《端午日》描述赛龙船的场面,可谓匠心独具,实在是一篇场面描写的范文。在材料安排上,先叙述茶峒人早早吃饭,家家倒锁了门,万人空巷,齐聚河边,这些都是从“面”上来写,然后依次叙写龙船的结构、桨手的训练、两岸的呐喊助威以及赛后的捉鸭子 ,这样点面结合,顺序清楚、渐次展开,详略得当,重点鲜明,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必定能让学生于场面描写的知识上有较大收获。

3、《端午日》一文的语言通俗简明,但作者用词之精确,通俗的词语中蕴含深刻的意蕴,同样是十分精妙的。“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一个“就”字写出全茶峒人看龙船的心情是何等的迫不及待。“莫不”穿了新衣,“莫不”倒锁了门。“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三个“莫不”写尽茶峒那全体参与全民欢庆的热闹场面,足以胜过大篇幅的描写。

文中虽然没有大段文字描述赛龙船的紧张激烈,但“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桨手选拔和一句“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情形”交代,足以让读者遐想赛龙船的紧张激烈。而领奖过程中“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都写出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则蕴含了当地淳朴的民风和万民同乐的喜庆。《端午日》的语言于质朴之中,蕴含丰富的意蕴。

二、说教学目标:

1、感受民俗“特色”

2、学习铺垫烘托、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写法

3、体味湘西茶侗淳朴、军民同乐的民风。

三、教学重点、难点:

精彩的场面描写:层层烘托,点面结合

四、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朗读课文,掌握课文词语

(一)谈话式导入,师生交流。

1、同学们,你知道我国三大传统节日是什么吗?

2、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

3、过端午节有哪些民俗呢?

4、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的课文是沈从文先生的《端午日》,说说你所知道的作者。文章介绍的是哪里的端午节呢?

5、我们一起走进文本,读读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茶侗端午有哪些独特的民俗。

(二)整体感知,说出茶侗民俗之“异”。

1、自读课文,作者在文中介绍了湘西地区端午日的哪些风俗? 用笔圈划出来。

2、说说哪些民俗和我们所处的地域不同。

(三)整体阅读,感受茶侗民风之“乐”。

1、再读课文,如果用一个词概括端午日的气氛,你会用那个词?

2、小组合作,思考文章哪些地方体现端午日的热闹。

3、从这些文字中,你感受到湘西茶侗怎样的民风?

(四)深入思考,体悟作家点面结合,铺垫烘托的写法。

1、看视频,叙述场景。

2、读赛龙舟场景,体会该段描写语言简练、顺序清楚,虚实结合 的特点。

3、提疑问:赛龙舟场景还可浓墨重彩,重笔描摹,突出赛龙舟的激烈、紧张的氛围,是否可以不描写赛前一段?

(五)总结

板书设计

端午日

沈从文

莫不…… 顺序清楚

莫不…… 赛龙舟 用词准确

莫不…… 虚实结合

面 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