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评课稿(实用4篇)》
《角的度量》评课稿(精选4篇)
《角的度量》评课稿 篇1
这是第二次听X老师的课。内容是《角的度量》第2课时。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但是还不够熟练,会经常读错刻度数。因此安排这节练习课,就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这节课X老师一开始出示一个角让学生测量,复习“两对齐,一看”测量的`方法;接着通过一组练习题(读刻度、量角、判断、测量生活中的角度等)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已有的方法。最后再出示一组容易混淆的角,让学生测量,一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整节课教学过程比较流畅,师生互动良好,课堂活跃,各环节的处理比较到位,教学效果良好。
不足之处:
1、在量角器上读角时(55°),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找一找有么有学生误读65°的现象。从而指导学生怎样正确度刻度。
2、练习时应让学生用更充分的时间指一指,说一说,这样在后面学生说自己量角的方法时语言表达可能会更准确。
《角的度量》评课稿 篇2
听了《角的度量》这节课后,我觉得授课老师对新课程理念体会得较深刻,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开题以故事情节引入创设了一个问题的情境,根据儿童年龄和心理特征,学生有极强的好奇心,所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加强了学生对角大小的初步认识和理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体现了数学教学的开放性。
二、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
老师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尊重教材且不拘泥教材。这节课安排的程序是先出示两角,再让学生说说哪个角大,怎样知道哪个角大哪个角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接着通过用10度的角去度量得知角的大小。然后再学习量角器的各部分名称和度量角的方法。
三、在探究中体验,以活动促发展
本节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探索时间和空间,如:教师出示了两个大小类似的角A和角B时,教师让他们才猜猜哪个角大?这时学生出现了认识的冲突这时有的学生说角A大:;有的同学说角B大,教师再次追问到底哪个角大呢?你们能想出验证的好办法吗?这时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地投入到探究的活动中来,发挥他们丰富的现象力,开动起智慧的小脑筋,同学们想出了多种验证的方法。有的学生说我是用三角板中的一个直角分别和这两个角进行对比移动三角板的位置而得到的;有的同学回答我是用通过角A是三角形的三倍多点,而角B是比它的三倍多的稍多些,有的.说我是用直尺测量出的,让他们在尝试中发现、操作中明理、在合作中成功、在质疑中发展、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教师又创设情境让学生找出身边的角并度量出各角的度数,如:红领巾、桌子角、书角等,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有数学,数学来源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培养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加强练习拓展与延伸
教师精心设计了有梯度的习题,不仅能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内化,而且还能拓展思路,更能开阔学生知识的视野,因为学生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每个人的认识经验,认识水平等皆不相同,他们的思维发展也不同,新课改的理念之一是:要关注学生的
个体发展,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个学生,让学生在一个多向、开放、合作交流中学习新知,让学生在观察、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组织引导,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指一指、量一量,并让学生上台展示,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张扬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进而使每个学生的思维及情感都得到了发展。本节课教师创设一系列的丰富的实践活动,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充分体现了教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一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
总之:本节课教师精心的设计巧妙的安排,教学脉落清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真可谓是处处有学生的实践活动,处处有学生的动脑与思考,处处有学生们的合作与交流,课堂上有师生互动的火花,课堂上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和情趣,然而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尽管张老师本节课中有许多闪光点但也几点探究的地方。
《角的度量》评课稿 篇3
《数学课程标准》(20xx版)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把“基本思想”作为“四基”之一,这就明确了数学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而我认为谭老师在《角的度量》这节课的教学中不仅成功地引导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还十分成功地在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向学生渗透重要的数学思想——符号化思想、分类思想。下面我就结合这两个数学思想来谈谈我对谭老师这节课的一些想法:
一、符号化思想
数学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个符号化的世界。英国著名数学家罗素说过:“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数学课程标准》也把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作为必学的内容。谭老师在教学认识量角器以及角的度量单位时,向学生介绍了角的度量单位“度”的符号“°”,面对这个简单的数学符号,所有的学生都知道它表示的是角的度量单位,甚至是全世界任何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都知道它表示的意思,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层次地感受到数学符号的高度概括性和简捷性。虽然在这里只是简单地把汉字“度”符号化为“°”,但也是渗透符号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分类思想
小学数学分类思想,就是根据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将其分成几个不同种类的一种数学思想,它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谭老师在突破教学难点时巧妙地向学生渗透了分类数学思想:为了让学生完全掌握所有的量角方法,谭老师首先设计了量角1的教学环节,得出一般的量角步骤,但是开口向右、水平位置的`角1只是生活中一种比较常见,也比较容易测量的锐角;接着在巩固新知的环节里,设计了开口向左的锐角2,让学生找到什么情况下读内圈刻度线,什么情况下读外圈刻度线的方法,完善了测量开口方向不同各种角的方法;通过角1角2找到测量锐角的方法,与此同时,谭老师还在继续向孩子们渗透最后一类角——钝角的测量方法:先判断要量的角与直角的大小关系,再量一量,最后验一验,量得的结果是否比90°大。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量角的方法时,就可以全面的掌握测量各种类型角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在这个过程中,谭老师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时间,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学生在认识层次上得到极大的提高,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
以上是我对谭老师这节课的一些看法,请大家多多包涵和指教,谢谢!
《角的度量》评课稿 篇4
一、教师在整体把握知识结构的同时应纵向考虑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即知识的整合性。
复习和本节课相关的知识,如角的大小和哪些因素又关,,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等有哪些特征等,不仅为新知识打下铺垫而且也为估侧角奠定基础。
二、设计一道学生容易犯而又意识不到错误方法的练习题。
可以制成课件,在度量角时小明是这样操作的你们发现他哪出错?
(1)角的顶点和中心点没有重合;
(2)角的一条边没有和0度刻线没有重合;
(3)内外刻度读错了;以上这几种错误的方法是学生在操作中容易出现的地方,这样不仅提醒学生避免类似错误的发生,同时也能进一步牢固地掌握角的度量的方法也为下节课学习角的.画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让学生大胆的尝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因为学生在认识1度角的基础上已经掌握了几度,几十度和几百度所以让学生任意地去说角,指角,拨角,量角和画角,不要限制在整十度和整百度等。如43度,98度。106度等等这样才能充分地体现了知识的活学学活用。
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驿站,更是生命的殿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也是智慧的启迪者,更是灵魂的塑造者,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与鼓舞和唤醒。没有最好只求更好,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让我们在预设中体会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点燃师生互动的火花吧,只要每位教师能够刻苦的砖研,我相信在你们辛勤浇灌下的花朵必将争齐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