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优秀评课稿【精选7篇】》
杨氏之子优秀评课稿(通用7篇)
杨氏之子优秀评课稿 篇1
今天,我们听了陈老师的文言文教学《杨氏之子》,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谈谈我个人的几点收获,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朗读指导的有效性
指导学生读准课文的停顿,使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就喜欢读文言文,起初学生没有读出古文味,老师就进行范读,然后让学生练读,这样孩子终于找到读古文的感觉。
二、学习方法的指导性
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文言文,所以能够读懂文言文是一个重点。学生有学习古诗的基础,她们指导怎样翻译古诗,因此陈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试着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一些难懂的地方才给予点拨。学生在交换自己理解的过程中,老师又顺势引出理解文言文的两个基础方法:“看注释”和“联系上下文”,这样进行学法指导显得很有法,让学生感觉到这个方法是大家在实践中得出来的,孩子学起来就更容易一些。
三、注重以学生为主体
总之,陈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条理清晰,层层深入紧扣主题,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扎实有效,从课堂的积累展示到结课的推荐书目,每一个环节都是在为学生服务,没有多余的、无用的环节,可以说这样的课做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真正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杨氏之子优秀评课稿 篇2
今天有幸聆听了吴老师执教的《杨氏之子》这节课,让我收获颇多。《杨氏之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课文。这是一篇文言文,全文共55字,语言简洁、浅显,主要讲孔君平拿杨氏子的姓开玩笑,而杨氏子以同样的方法予以回敬,表现杨氏子的“聪惠”。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很注重通过“品析”,加上及时的朗读指导来实现对学生情感的关注,真正营造了一个“情感的课堂”、“感悟的课堂”、“对话的课堂”“展示的课堂”,把语文课上得有情有趣。我认为吴老师这节课努力做到了“五实”:教学功底扎实、课堂知识充实、情感体验丰实、课堂语言平实和教学效果真实。吴老师在课上风趣、幽默地和学生在轻松自主的氛围中感受到了文言文的魅力,凸显了自主式课堂的高效性。这节课给我的总体感觉是:
一、课堂导入的趣味性——未成曲调先有情
有效的课堂导入就是在短时间内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进入到下一环节的学习中去。上课伊始,吴老师便和学生一起玩了两个游戏。第一个是以不同的语气、轻重、停顿来接读已学过的古文名句。如:言必信,行必果。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不仅复习旧知,而且营造出浓浓的古文味。第二个游戏是让学生区分古文中 “我”“你”的称呼,像吾、尔、在下、阁下、小生、君、朕,并且让学生用这样的方式称呼自己。这样,让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进行归类积累。
二、课堂诵读的有效性——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1、初读课文做到读正确、流利、有节奏。吴老师在本堂课中引导学生读出三个层次,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由易到难,读出文言味道,为学生理解、感悟全文做准备。吴老师通过范读,让学生画出节奏线,然后再让学生下水一试,学生一下就掌握了读的要领,效果可见一斑。
2、品读课文做到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在这个环节中吴老师抓住重点语句,精心指导朗读,真是入情入境地品味。品味够了,吴老师抛出本文的中心问题:这个故事最精彩,最有趣的在哪?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识符自家禽。”吴老师抓住契机又问孩子:“你喜欢孔君平的话,还是杨氏子的话?”“杨氏之子”大家又是不约而同。“为什么?”大家无语了,在孩子看来,喜欢不一定要有理由,但是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刨根问底。吴老师一句巧妙的点拨:“杨氏子为什么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不说大象,熊猫呢?”一石掀起千层浪,孩子的话多了起来,课堂气氛活了起来。孩子们各抒己见,说出了杨氏的回答的绝妙。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再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
在体会“应声大曰”时,王老师更是引导的巧妙。她和学生对话,并且面带微笑,伴随着动作,惟妙惟肖地说;“此是君家果。”学生对答不及时,吴老师笑着说应答不够及时,仅这又示范了一次,孩子这次迅速应答。吴老师又通过同桌对答,指明对话等形式让学生体会语言的绝妙,孩子的敏捷。最妙是将“未闻”加上好还是去掉好进行对比,吴老师创设了一个情境,同时出示一组句子“孔雀是夫子家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体会这两种说法语气上的不同。
然后,吴老师又把句子放在语境中让大家演一演,学生当杨氏之子,吴老师当孔君平,对读,再换着读,从读中发觉有人已意会。接着吴老师让他们小组内再读读杨氏之子的应答。不一会孩子们已然意会,情感朗读亦水到渠成。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这一环节的设计,我认为是恰到好处,自然而然突出了文章的重点——体会杨氏子的礼貌,聪惠,幽默,婉转。学生却体会不到。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即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做到教学的有效性。
吴老师在课文学习之后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如果来的是李君平,该怎样回答?”学生几乎是脱口而出,说明了这节课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
三、学习方法的指导性——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吴老师放手让孩子参考课文注释,自己学习课文内容。此时,虽然时间很长,但是我不觉得浪费。我们明显地感受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发挥,在全班汇报交流时,孩子读得越来越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读懂了故事内容。这也很好的完成了“读懂文言文的句子,了解故事内容”这个学习目标。更值得一提的是,吴老师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还相继教给了学生两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比如,“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在理解这句时,学生回答正确后,老师追问“甚”这个字的理解,学生答曰课文有注释,老师点明这就是学习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之一—参考注释理解句子意思。并且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再学习其他句子,灵活运用。再比如,学习“为设果,果有杨梅”这句话时,老师问“谁为谁设果?你怎样知道的?”从而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第二种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读懂了这则文言小故事,而且还学会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本课的第二个教学目标也有效完成。
当然,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节课不足之处表现在: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这样一个问题,我以为此环节设计多余,可删掉,把时间花在课外拓展《世说新语》上,给学生补充更多的课外知识,那这节课就更成功了。
杨氏之子优秀评课稿 篇3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杨氏之子》一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九岁男孩机智聪慧地应对别人的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这篇文章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文章短小精练,全文只有53个字。但对于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讲,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李老师通过短短40分钟的教学,激起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并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和《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教学理念。李老师的这节课整个过程自然,流畅。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一、激发和培养兴趣
课始从老师的导语中,捕捉古文开始,到揭题理解“杨氏之子”,继而引导学生学习课题的命名方法,给自己命名,如“李氏之子”、“王氏之子”等,学生立刻对文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又如:先从简易的入手,拉近了遥远的古文距离。再如课末的延伸:请你也当一回机智、聪慧的“杨氏之子”,如是姓“柳”、姓“李”的人来拜访,该如何应答呢?学生答曰: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未闻李子是夫子家果。虽是简单的一个练习,学生容易上手,但其实其中包含了对学生听说读写的一个综合考查,既要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又要掌握文言文的遣词用句的方法,真正体现了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的教学理想。
二、以朗读为主线
在教学中,李老师自始至终引导学生反复地读,如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范读,师生合作读。放手让学生充分朗读之后,对朗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首先是读音的问题,“为设果”wèi“应声答曰”yìng ,这两个字都是多音字,在文中究竟该怎么读,让学生根据上下问的理解,根据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然后是朗读的停顿,“孔/指以示儿/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对于这些在朗读中不易掌握的停顿,先让同学朗读,并给孩子进行示范朗读,特别是“家禽”“家/禽”,因为文言文中的“家禽”和现代意义的“家禽”含义不同,但学生对此却没有这方面的知识积累,所以不能理解。老师的范读这一环节不但培养了学生听的能力,说的能力,还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读中体会了句子的意思。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模仿,这是入情入境地感受。
三、探究文义,指导学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要让学生读懂文言文,首先要理解文中那些典型的单音节词的意思,在教学中,李老师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去读通,去读懂,弄清文言文的大意。如“孔君平诣其父”中的“诣”,先举出注释中有的“诣”指拜见。再让孩子去研读,又如“甚”、“乃”、“示”等,让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学习,带领学生疏通文句,并词词落实,句句落实。这是一种学习文言文习惯的培养。在理解“为设果”中,李老师质疑谁为谁设果,引导孩子联系上下文学习古文的方法。方法的渗透简单明了,自然流畅。
同时引导学生去文中感受杨氏之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让学生反复品句、揣摩,让学生对杨氏之子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巧妙反驳孔君平说的“此是君家果”的理解。更显示了李老师在教学预设上的独具匠心。
四、商榷之处
“未闻”语气委婉,一开始学生有点体会不出,如让学生演一演,可能感悟会更好点。李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如开始让学生模仿说说自己是“X氏之子(女)”是个很有意思的设计,要是在拓展中,请学生用文言文说说:这是你家的猫。我们班的某某很聪明。老师你家在哪里?等句子。这种迁移运用不但加强了学习的趣味性,也让学生即时运用所学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杨氏之子优秀评课稿 篇4
钟老师执教的《杨氏之子》是第十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第三单元训练的主题是“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积累精妙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而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教学本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读通古文,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钟老师的课堂能紧紧地围绕重点精心设计,落实了教学环节的有效性。
听完课后,我最大的感觉是这节课里书声朗朗的,确实很有学古文的味道。下面我来分析一下钟老师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的。
第一步,学生自由读,要求学生读准确,读通顺,使初次接触古文的学生感受到古文的特点。起初,学生没有读出古文的味道来,于是钟老师就出示标有停顿的课文,并进行范读,学生多次练读,就这样,同学们终于找到了读古文的感觉。钟老师引导学生于无痕,却让学生真切体会到了读古文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二步,在完成了第一步“读通、读准”的目标后,钟老师开始引导学生完成第二个目标:读懂故事。在这个环节中,钟老师不但“授人以鱼”,更是“授人以渔”,相机教给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参考注释理解句子意思;读中感悟文章意思等。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学得有滋有味,不但读懂了这则文言文的故事,还学会了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第二步目标完成了,钟老师又抓住重点语句,通过精心指导朗读,巧妙的点拨,在轻松的气氛中,学生体会到了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这个环节中有效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值得一提的是,钟老师不但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而且鼓励、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进行拓展。在理解了课文后,设计了“讲故事,让学生补充语言”的环节,再次让学生感受到了语文乃至古文的魅力。最后,老师还相机介绍了《世说新语》一书,以吸引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展视野。
总之,综观钟老师的整个课堂,我感觉到了钟老师高超的课堂智慧,深厚的语文涵养。这节课中,每个教学环节都落到了实处,是一堂高效的语文课。
杨氏之子优秀评课稿 篇5
当然,再完美的课也有它的不足之处,这位老师的这节课,我认为有下列值得探讨的地方。
一、对文言文的`认识这一环节有蜻蜓点水之嫌。
《杨氏之子》是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我觉得应让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它与现代文的不同之处,从而真正认识文言文。而老师虽然设计了这一环节,但只有一个学生回答了它是文言文,就一带而过了。并未让学生通过交流,达到真正认识文言文的目的。
二、对文言文的朗读停顿落的不实。
《杨氏之子》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我认为,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这一环节公老师也处理得有点欠缺。我觉得在学生反复读了之后,让他们动笔画一画停顿,互相交流,教师再统一意见,这样,就能使学生真正达到感情朗读、理解文意的目的。
总之,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条例清晰,层层深入紧扣主题,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扎实有效,从课堂的积累展示到结课的推荐书目,每一个环节都是在为学生服务,没有多余的、无用的环节,可以说这样的课做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真正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杨氏之子优秀评课稿 篇6
一、注重朗读的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以“教学生学会并且会学”为本,努力降低文言文学习的难度,并且培养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因为学生初学文言文,读课文停顿不准确。于是老师采取范读、指名读、学生练读、同桌互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使孩子们饶有兴趣地读了一遍又一遍。虽然比较费时,但我明显地感受到学生读得一次比一次好,理解也就加深了。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入情入境地品味。
二、注重把学习方法交给学生
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文言文,所以能够读懂文言文是一个重点。学生有学习古诗的基础,他们知道怎样翻译古诗,因此,在课堂上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试着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一些难懂的地方才给予点拨和指导。学生在交流自己理解的过程中,老师又顺势引出理解文言文的两个基本方法:“看注释”和“联系上下文”,这样进行学法指导显得很自然,让学生感觉到这个方法是大家在实践中得出来的,孩子掌握起来就更容易一些。
三、教学设计条理清晰,层层深入紧扣主题
老师在揭示课题前给孩子讲了马克.吐温的故事,让孩子感知语言的艺术。在拓展环节,应用了综合性学习里体现语言艺术的生活中的语言的资料,离孩子的生活很近。有了这开课的铺垫,课后的拓展,孩子对于语言的艺术就领悟得比较深切了。
当学生理解了文意,深入体会本文语言精妙时,老师又抛出了本文的中心问题: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何处?有学生马上轻松地作了解答:杨氏之子也顺着孔君平的思路,巧妙地用姓氏作答。但在体会“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此举的奥妙时,老师讲的还是多了些。若能这样设计:老师创设一个情境,同时出示一组句子“孔雀是夫子家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体会这两种说法语气上的不同,对读,再换着读,从读中意会,就能实现既使情感朗读亦水到渠成,又自然而然突出了文章的重点及突破难点——体会杨氏子的礼貌,聪惠,幽默,婉转的教学的有效性。
杨氏之子优秀评课稿 篇7
胡明毅老师授课内容是《杨氏之子》,胡老师可上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出韵味,理解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让学生自读自悟和质疑问难,指导学习理解文言文的方法,之后引导学生品味杨氏子语言的精妙,加上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和做动作培养学生朗诵文言文的兴趣,并拓展了另一则《世说新语》里的小短文,激发学生阅读和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胡老师这堂课上将新课程理念发挥的淋漓尽致,充分体现了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的一切行为都是为学生服务的,整堂课坚持以读为主,读中解,读中品,最后熟读成诵,激发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通过听这堂课,我反思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取长补短,打造生命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