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心得体会 > 学习心得体会 > 核心素养理念学习心得(11篇)正文

《核心素养理念学习心得(11篇)》

时间:

核心素养理念学习心得(精选11篇)

核心素养理念学习心得 篇1

核心素养是现在教育热门的话题,近期阅读了余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让我对素养教育又多了更深的认识。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全书共分为三篇内容,分别论述了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教学观怎样建立,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

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教师为关注的内容出发,系统回应了这些问题,并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并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

因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追求有效,而有效教学是为了学而教的,是为了学生学会学习的,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为了发展学生为适应社会变化终身学习而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诉求,也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在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关系的论述中,作者提到,核心素养相比三维目标,更加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也就是说,核心素养更关注教育的内在性、人本性和终极性等方面。另外,核心素养是来源于三维目标又高于三维目标的,是学科教育在高度、深度和内涵上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核心素养更多意味着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又一次根本性转变。

那么怎样在我们教学工作中体现出核心素养呢?

通过学习,知道在教学培过程中,注重文化对学生的熏陶,还得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的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可从以下方面在在教学工作中体现出来:

第一、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二、在课堂内充分体现出“情感课堂”。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是不可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

第三、传授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给学生一个交流,开放式的课堂。课堂以学生为主题,那就尽量给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让学生真正实现“学会学习”这个目标,需要让学生尽快转变学习方式,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三种方式,指导学生自己先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合作中解决问题,牢固掌握知识。学生在自主探究式学习中,可以实现能力的发展,增强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注重积累,海量阅读经典书籍。通过大量、广泛的阅读,积累优美、新鲜的语言材料,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中华传统经典作为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不仅内容源远流长,同时也有精辟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每篇文章都如同一面镜子,能够将社会生活反映出来,映照着学生的心灵,并启迪学生的心智。

总之,课堂教学变革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切入点,突破点和成长点,只有聚焦课堂,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关于核心素养教学观的重建,我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这本书我还需要细细品阅,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核心素养理念学习心得 篇2

读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年长而睿智的老者对话,观历史变迁,叹岁月亘古。初次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一书相识,是在刘秀艳齐鲁名师领航工作室“同读共研”活动中,那时候我还没有这本书,只是利用自己的碎片时间聆听名师解读,对核心素养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这个寒假我静下心来阅读《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一书,才发现书中提出的理论为我们的数学教学工作提供了很好的行动指南。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家长对教师要求都很高,如何引领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参与,从而获得发展,体验有意义的数学学习过程,就成为摆在老师面前的`一道难题,也成为老师们茶余饭后经常谈论一个话题。有时我们自己都觉得茫然,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去教学生,通过阅读《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一书使我受益匪浅。总观全书,我将内容归纳为以下四部分:

一、为什么要推进深度学习。

二、什么是深度学习。

三、怎样实现深度学习。

四、怎样推进深度学习。

书中详细的介绍了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与学习主题的策略以及深度学习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单元学习主题的选选择、单元学习目标的确定、单元学习活动的设计以及持续评价的开展,最后结合具体实例展示了如何进行深度学习教学设计。详尽的介绍为老师们进行深度学习教学设计提供了借鉴与指引。

读完这本书,再回忆自己的教学设计就会发现自己的课堂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太多。以《认识人民币》为例,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总觉得教学1分、2分和5分这种已经停止流通的小面值货币时存在很多的困难,但在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中,却以“货币与我们"这样一个主题进行设计,不仅可以将目前流行的小面值货币包含在学习内容中,也把那些已经不流通的货币,甚至是其他国家的货币引入历史的回顾,不但解决了我以前遇到的难题,也使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充实,提高了学生对货币的意义及它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认识。这样打破原有的以人民币知识为线索的课程,以单元主题的形式重组课程内容使学生的视野更宽,思考更深,学习与探究的空间更广。深度学习点燃了我思维的火花,也引起了我对自己工作中一些问题的思考,读完之后觉得自己成长了许多。

有人说,教育是一门艺术。这话一点都不错,我认为这门艺术的关键就是通过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触及学生的心灵。教学若不能打动人心,学生的思想、意识、情感就不能活跃,而深度学习的“深”,是这样的“深”,它通过教师对教学内容及学习过程与方式的精心设计沟通已有知识与新知之间的联系,实现知识的迁移,然后达到对知识进行灵活运用的目的。所以,深度学习首先“深”在人的精神境界上,“深”在人的心灵里。

奥苏泊尔曾指出:“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在深度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路人,所以在制定学习目标时需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学习内容要达到的这些目标需要哪些活动来转化,学生如何以学习主体的方式开展深度学习。听起来复杂又繁琐的过程,在本书中作者却以一个个精心设计的深度学习教学案例给出了明确又具体的指导,看过案例之后对书中的阐述恍然大悟,原来深度学习中的诸多环节在实际操作中是这样的展现的。反思自己的以前的教学设计,虽然努力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但没有读懂学生又如何实现有灵魂的教学。

读过此书,让我在阅读的道路上进步了一点,对自己有了重新定位,更鞭策我努力提高专业素养、努力成长。在教学中,能做到对所有知识的处理都得心应手很难,但只要我们善于学习借鉴,善于自我反思,我相信我们也一样能够激情绽放,留一缕芬芳在教育这片园地里!愿我们都能够“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在教学的旅途中一路学习,一路成长!

核心素养理念学习心得 篇3

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语文素养概念的提出,使语文教学在弘扬科学理性精神,注重语言的准确、简明、实用,与防止把人工具化,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人文精神的熏陶、完美人格的塑造这两者的矛盾张力中寻求一种平衡,这是对历次语文教学大纲的历史性超越。

核心素养,与素养不同。在内涵上都是谈素养,可是加上“核心”,就保留了最重要的东西。语文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过去做过很多总结,在知识教学时代,提出过“字、词、句、语、修、逻、文”的说法,把语文知识素养用这七个维度的内容进行了概括。现在看,有一点狭隘了。之后,大家普遍接受行为要点的概括,表现为:听说读写思。听说读写是四种能力,后来觉得思考也是语文科不可或缺的,就补上“思”这个重要行为。这些是能力要点的核心。素养的开口更大一点,而且除了装入知识、能力之外,还需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核心素养是什么,这个东西应该是稳定的,也就是说,我们要求的落实双基,就应该成为这个核心素养。换句话说,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要成为核心素养。

我们要注意的是,在核心层次,谈知识核心、能力核心都没有问题,进一步延展到文学、文化、以及人文化的时候,很容易收不住口。过去语文科教学越界的时候很多,上成政治课有之,上成历史课有之。现在文章的内涵扩展了,新闻、说明文、科技文,各类应用文进来了,于是一些课堂开讲医学、宇宙学、科学知识等。还有的老师,在语文课,与学生大谈人生观、价值观,似乎在上哲学课。

在提出双基的时代,我们把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较多停留在语言层次上,较少关注文章的人文性,由此缺乏了人文关怀。这样的教育就死气沉沉,一点趣味也没有。语文的美感,除了应用语言的准确和优美之外,还在文章内蕴之美。这是具有较强人文性的。因而在1992年韩军老师提出弘扬人文性的主张。这个学术观点所反拨的现实是,语文科不要过于知识化,沉到语言知识的底子上,缺乏对于一个人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视和培养。

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语文素养概念的提出,使语文教学在弘扬科学理性精神,注重语言的准确、简明、实用,与防止把人工具化,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人文精神的熏陶、完美人格的塑造这两者的矛盾张力中寻求一种平衡,这是对历次语文教学大纲的历史性超越。

核心素养理念学习心得 篇4

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是课程文化,构建适合校情的课程文化,必须首先清晰学校的办学目标、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即培养什么样的人,这就必然要指向学生的素养。

素养有基础素养、核心素养之分。作为教师,如果我们不清楚有关核心素养的一些问题,工作就难以突出重点,更不要说有所创新。

最近一直在看《素质教育创新与少年儿童核心素养培育研究》的课题实施材料,采撷到、综合成一些观点、论断,和大家交流。

核心素养是“关键素养”,不是“全面素养”。核心素养不是面面俱到的“大杂烩”,是人的发展应有素养中的“关键少数”,是各种素养中的“优先选项”,应该成为学校培养目标中的“聚焦版”。

核心素养要反映“个体需求”,更要反映“社会需要”。在以人为本的时代,核心素养要为个体过上品质的生活做准备。但在世界进入知识经济、国际化和信息化时代,核心素养必须应对这个大变局,因此,各国在核心素养指标的选取上都强调了创新与创造力、信息素养、国际视野、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社会参与及责任担当、自我规划与管理等。

核心素养是高级素养,有别于“基础素养”。孩子的生存和未来发展,需要多种素养,面对21世纪的挑战,这些素养的重要性并非并列关系。我们传统的应试教育也培养了一些素养,比如诵读、书写、计算等素养,但这些素养并非“真实性学力”,面向未来社会,缺乏竞争力。核心素养之所以是“高级素养”,因为他必须是跨学科的,高于学科;必须是综合性的,超越了单体的知识、能力、态度。

就我国而言,有两个核心素养尤其需要重视。一是创新能力,中国传统教育最大的短板是所培养的学生创新力不够;二是民主素养,中国社会正在全面走向依法治国、政治民主化,这要求我们今天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民主素质。

构建核心素养体系,将从顶层设计上解决当今中国教育两大难题:一是深入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二是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解决“如何评价”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核心素养是对当今乃至将来一段时期公民素养的高度概括,指出了当今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和课程改革方向。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认识到不能再穿新鞋走老路,教育教学必须由知识的灌输、堆积,技能的单调、大强度训练,到人格品质、关键能力的培养。基础教育学校的管理者,要重新认识“学会做人”这一第一位的目标:不仅能生存、生活,还能活的有尊严,生活更具品质,能担当应有的社会责任。

核心素养理念学习心得 篇5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是深度学习教学改进丛书的一本,20__年3月第一次出版,是一本数学学科教学指南,通俗易懂,对一线教师实施深度学习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和参照。

深度学习,就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数学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开展以从具体到抽象、运算与推理、几何直观、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等为重点的思维活动,获得数学核心知识,把握数学的本质和思想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发展核心素养,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逐渐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的学习者。

那么深度学习实施的策略有哪些策略呢?

1、选择核心内容进行整体分析。

小学数学核心内容包括数的认识、符号的认识、数的运算、数量关系、图形的认识、图形的度量、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等。每一个核心内容群,还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小的核心内容。核心内容的教学设计是解决一类问题,而不是一个问题,所以在进行教学前,需要进行单元整体分析。第一是对学科内容本质的分析,包括该内容的知识与技能,知识之间的联系,相关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等。第二是对该内容的学情分析:即这一阶段学生学习该内容的基础与准备,可能的困惑与问题。对这个单元的分析,以少量主题的深度覆盖代替多数简单的题。形成单元整体目标:知识,技能,方法,核心素养。

2、设计问题情境引起认知冲突

有效的问题情境应该是贯穿始终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类型---

现实的情境:1、平时用的最多的是数学化的情境,把现实的数学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扬子三小到新街口的时间这样的叫数学化的问题;还有一种叫裸情境,情境接近原始的故事,比如甲乙丙丁吃饭的故事,故事里蕴涵着一些数量、信息、数学的情境(奇数偶数、正方体展开图)。有效问题情境的特征:围绕核心内容、基于数学本质的分析,如:小数除法本质就是余下的不够分还要化到更小的单位继续分,四袋牛奶12元,每袋多少钱?如果买4赠1,每袋多少钱?高一级单位不够除,把1个1变成10个0.1,把这些弄透了,学生遇到其他的小数除法就会了。前概念就是学生现有的水平,就是学生跳起来摘桃子的位置,就是学生去同化或顺应的基础。前概念与这个知识直接相关的,而又与这个知识不完全一样或者和这个知识有冲突的情境。

一节课需要几个引发探究与思考的大问题,大问题就是让学生深度思考,大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会派生出若干个小问题,有的是课堂随机生成的,归根揭底就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这里的大问题即学历案设计中要求思考的教学目标。

3、围绕核心目标开展深度探究

围绕学习内容的数学本质经历学习过程与方法(发现、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回到数概念,从特殊到一般)

合作学习不是教学本质,形式不能作为判断一节课好坏的标准,关键看合作干什么?解决什么问题?某种情况下独立思考更重要,关键问题是不是学生在思考,是不是在深度思考?

4、针对学习目标开展持续性评价。

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学目标达成度状况的了解;二是对学习过程的检测与调控。深度学习过程中评价可能随时发生,更多的是形成性评价,评价的形式也是多样的。

评价引起学生的元认知,帮助学生记得学习的目标,监控学习目标是否达成,反思和调控学习的进程,使得学习不断深入,问题得到最终的解决。评价可以用提问的方式,“我们的问题解决了吗?”“还有问题吗?”也可以用纸笔测验的方式设计不同层次的题目检验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回顾我的教学经历,仔细回味“深度学习”的含义,才愕然发现在我们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曾经“善意”或者“无意”地剥夺了学生很多权利。学生的深度学习与教师的教学形式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深挖小学生数学深度学习的缺失原因,就要从我们日常的教学过程和内涵中入手。当然,参差不齐的家庭教育和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也严重地影响着小学数学深度学习课堂的构建,但最主要的是我们要从数学课堂上进行根本的改变。

核心素养理念学习心得 篇6

聆听了x教授对于新课标的解读,对于数学课程有了更加系统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两点收获:

一、对数学核心素养的本质理解

数学不仅只是运算和推理的工具,还是表达和交流的语言。数学的三大基本思想:抽象、推理、模型。数学研究过程是通过抽象得到数学研究对象,通过推理得到数学结论,通过模型搭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桥梁。而数学核心素养可以表述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数学眼光的内核是数学抽象,它体现了数学的一般性;数学思维的内核是逻辑推理,它体现了数学的严谨性;数学语言的内核是数学模型,它体现了数学学科应用的广泛性。因此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应该贯穿学生数学学习的始终,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也是数学思想培养的过程,这也许在一节课的教育中实现不了,但应当作为教作文吧师数学教育的“魂”,这将为学生提供正视和探究世界的方法。

二、对未来数学课程研究方向的把握

本次课标修订的两大要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实现学科融合的教育要求。这说明未来数学课程将会聚焦于学科育人和跨学科教学,也是我们一线数学教师应当致力于研究的大方向。

对于数学学科而言,我们应该注意到四基、四能与核心素养的有机结合,在课程内容结构化调整的基础上把握好每个内容领域的核心概念,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理解数学知识与方法,培养数学核心素养。同时,新课标对各个内容领域都进了细微调整,较大的变化在于增加了“代数推理”,增强了“几何直观”。如何基于两个代数基本事实,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渗透代数推理?如何设计“尺规作图”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对于图形的直觉?也是亟待思考的命题。

核心素养理念学习心得 篇7

11月5日——11月9日,我有幸随彭州市教育局学习考察团参加了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主题的“20xx年中国教育明德论坛第__届全国基础教育学习论坛”活动,先后聆听了谢维和、彭凯平、熊丙奇、朱永新、张志勇、张卓玉、窦桂梅、雷夫、俞敏洪、易中天等国内外著名教育专家、学者、名校校长精彩报告,实地参观考察了北京中学,感受颇深,很有收获。结合个人理解,与大家交流两点体会。

一、对核心素养的实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尤其是今年三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发布,引发强烈反响。九月十三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北京师范大学正式发布。该成果明确提出: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在这次论坛会上,专家们百家争鸣,畅谈了各自论述,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彭凯平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本质是积极心理”,论述了“积极教育的启迪与意义”。张志勇副厅长结合“什么是深度学习”具体分析了“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层次的教育目标。张卓玉副厅长把核心素养的核心提炼为“融通、应用、内化”,并详细地进行了阐述:知识、能力、价值的融通,学科内的纵向融通,学科间的横向融通;在用中催生素养需求,在用中获得素养,在用中体现和评价素养;内化为思维习惯,行为习惯,内化为举止修养,内化为胜任力。清华附小窦桂梅校长结合百年附小的教育理念“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提出学校应把孩子放在中央,她倡导的“成志教育”和清华附小学生核心素养(身心健康、善于学习、审美情趣、学会改变、天下情怀)在“1+X课程”创新实践中具体体现,落地生根。北京中学“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与学方式变革”的经验介绍,也充分让核心素养在自身的教育教学中的得以实践。

通过学习,我对“全面发展的人”核心概念更加清晰明了,“立德树人”的目标内涵更加丰富形象,不言而喻,核心素养是人所应具备的品格和能力,离开人,就无所谓有核心素养;离开人,核心素养就失去了存在的主体,也就失去了价值意义。一句话,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归根结底在“人”,教育的任何转向,无论教育体质的改革,还是教学模式的创新等,都要紧紧围绕“人”而为。

二、落实核心素养,需要我们要学会改变。

核心素养关注的是人,核心素养的提出与明晰促使我们的教育发生重大转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对学生发展提出了“四个学会”即“四根支柱”的要求: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新世纪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提出了第五根支柱,即学会改变。社会在改变,时代在改变,国家也在改变,改变即创新,创新引领改变,改变与创新是时代的主题。学会改变,就是要主动适应社会,并且促进社会的进步,说到底,学会改变就是要改变自己。素质教育大力推进十多年了,而事实上,有些学校,有些教学,仍沿袭传统不放,注重形式,偏重“成绩”,忽略人、忽略学生发展的情况时有发生,有时甚至到了熟视无睹、司空见惯的程度,最为突出的就是,在有的地方和学校,重课程重教材,轻素质轻学生,口头上喊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全面育人,而实际做的仍然是追求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等行为。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后,作为教育部门或教育者,首先要学会改变,就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进行实践落实。正如清华大学谢维和教授在《核心素养的实践指向》中提到的:教育变革的趋势:人性化,自由化,多样化,个性化,教育变革要人性化——不能让大部分人陪着少部分学习,大部分人成为失败者,不能把所有人都绑架在学术性标准上,应该更注重生存、做人等发展的基本要求。未来的学校要变成“学习中心”,并与大家交流了未来的教师是否还存在,教师应该怎样做的话题。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卓玉在《以用促学,融学于做——探寻核心素养的落实渠道》报告中提出:核心素养的落实要做到教学改革、培训改革、试题改革和督导改革。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于涵立足高考发展与核心素养论述了“变与不变”的话题,提出了“一体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

综合专家所述,教育实践落实核心素养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通过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指导课程改革,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加强各学段、各学科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

二是通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了“21世纪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品格与能力”,可以通过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现象。此外,通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引领,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

三是通过教育评价落实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

我清醒地认识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既要求帮助学生形成较为稳定的核心素养,又要求帮助学生完成创新思维品质的提升和探究方式的建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的,学生正是在这样的核心素养引领下,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认识与把握核心素养,不认识和把握“学会改变”这一实质要义是不行的。

核心素养理念学习心得 篇8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这是一本理论性极强的书,文中出现了许多概念性的词语,首先,需要理解的一个关键性词语,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的学习者,成为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

看到这个解释,我想起了大学的课程,大学四年,匆匆而过,四年当中上了无数的课,而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节课程,老师提前分配任务,自己去搜索信息与材料,课堂上老师交给我们去展示。仔细回想,为什么不是那种老师教授很多知识的课程印象深刻呢?这和深度教学的理念不谋而合,不仅仅是大学,而是学生成长的每一个阶段,老师不仅仅要停留在知识点的传递上,而是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过去后,你脑海里还留下点什么?也就是是说,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如何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呢?文中教给我们教师要做的几件事:1.确定学生自觉发展的“最近发展区”;2.确定通过什么样的内容来提升、发展学生,即转化教学内容,提供恰当的“教学材料”;3.帮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现与建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具体如何操作呢?我想起了几年前关于综合性学习的探索,每到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我都分好小队,先从队长那里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给队长先做个简单的讲解与方法指导,剩下的课堂内外时间全部交给小队成员共同探讨,遇到问题,共同商量查找资料,实在不会,可以找我帮忙。提前会给一个星期的时间,过程中每个孩子参与进来,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我相信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孩子们收获到很多。但这仅仅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牵涉到其他课程具体如何操作,需要下一步继续探讨。

文中在怎样实现深度学习中,还提到了单元学习活动。这和部编教材的编写理念非常接近,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是不能仅仅就一篇文章进行,而是要考虑教材的前勾后连,同时要进行教材的整合,要深刻考虑教材的规划性与整体性,实践性与多样性,综合性和开放性,争取在每堂课都涉及单元整组的内容。

总之,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是个不断努力的方向。

核心素养理念学习心得 篇9

今天我到xx市解放路中学参加了xx市校本研修暨课题研究培训会,参会人员大多是县级教研员和学校的中层

领导。还有就是那些已经立项的市级课题负责人。对于近两年来突然火起来的校本研修,xx市教育局和市教研室的

领导都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和自己不同见解。本来对这类会议我一般都不会放在心上的,但有几位领导的讲话却引起了我的反思和共鸣。

陈xx科长说:“校本研修就是基于学校、基于教师个人、基于一线教育教学的草根式研修。它是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抓手,能真正的让老师“动”起来的一种有效提升教师素养的手段。我们一线教师只有聚焦教材、聚焦教学、聚焦三尺讲台,静下心来做教育才行!因为只有老师好好学习,才有学生的天天向上!”而安康五里镇民主九年制学校的陈xx老师,他那堂精彩的展示课就很好的诠释了陈科长的话语。他为我们展示的就是他们学校的“五环节教学模式”的研修成果,老师在课堂上简洁明了的教学语言,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极具亲和力的教态,无不显示出一个善于学习和思考的年轻教师的素养。

最后教研室的王xx老师给我们讲了我们市上校本研修的现状,很多老师为了应付任务或为了晋职称,不得不进行校本研修,但往往立了项却结不了题,缺少明确的规划和实际的行动,所以往往不了了之。想想我之前也有这样的想法,为了暂时应付领导的吩咐,所以积极立项,可是后来就缺乏研修的动力和长远的规划。其实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有很多困惑,有很多教育难题等着我们去解决,却总是提不起精神去面对教学工作的难题。于是任由自己随波逐流,于是逐渐平庸!

通过这次培训,聆听别人的经验交流,我思想上有些转变,希望我能借此契机给自己加油鼓劲,立足自己的教育本职,静心思考,通过校本研修来提升自己的能力!我知道鸡蛋从内打破才是生命,希望自己也能有凤凰涅的重生经历!

核心素养理念学习心得 篇10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结合我的教与教学经验,我主要从以下几点谈谈我的体会。

一、责任担当

要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树立法治观念。现实中一些学生由于不懂法,不能明辨是非,做事没有原则,不会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结果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很有必要对学生加强法律方面的学习,多宣传守法的重要性,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维护法律的权威,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人文底蕴

在国际化的世界,学生需要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同时真正理解和接纳来自不同国家的文化,而不是盲目模仿或任意跟随一种文化,才是真正的国际化与世界观。因此,课堂上教师们强调在传授学生中国文化和传统的同时,要培养他们的全球视野。通过思品课堂上学生理解和热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尊重和包容其他民族的文化。既要反对故步自封、自高自大,又要反对崇洋媚外。要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我所用,创新民族文化。学生要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创新型的人才,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三、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重要”,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我们广大教师的艰巨任务。随着学生获取信息来源的多样化,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用多元智能的理论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帮助学生获取鉴别利用各种信息,解决各种问题,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要想叫学生乐学善学,老师首先要做一个好学的人,自己养成好学的习惯。以身作则,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学兴趣,产生了好学的激情,催发了学生好学的嫩芽,使学生逐渐从模仿老师到自觉需要好学的精神状态。要想叫学生勤于反思。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自学的“气氛”,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渠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问难。当然,教师要善于灵活地向学生提出探索性问题。

四、健康生活

健康的生命是我们享受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和前提,健康的心理对一个人的成才、发展关系重大。我们要教育学生永不放弃生的希望,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遇到多大的挫折,都不应放弃生的希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善于调控情绪,自尊自爱,将心比心的良好心理品质。

核心素养理念学习心得 篇11

期中考试后,学校召开了家长会。从下午四点一直持续到晚上八点多,长达四个多小时的交流,我深深地感受着家长紧张、急切和担忧的心情。但家长们所关心的事情大多是成绩,所有的注意力也都只集中在成绩方面,这是远远不够的。其实,孩子的健康成长比一时的成绩更加重要,孩子的核心素养是多方面的,这关乎孩子一生的发展。最近一直在研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书籍,也对于家校合作,共同做好孩子的综合培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教育应当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包括道德素质,智力,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学校教育在教育人才方面起着主导作用,但学校教育仍需要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否则学校教育的作用就会被减弱,甚至被抵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学校教育只有与家庭教育密切结合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进步,才能使学生综合全面的发展。

家庭是孩子首先接受教育的地方,是培养孩子良好性格和早期智力开发的场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为孩子以后的教育铺下第一块基石。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甚至会影响孩子一生。家长在想办法为孩子提供优越学习生活环境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也要对孩子进行生活和情感的教育、艰苦朴素,自力更生的教育,培养他们勤奋和独立的精神。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老师在知识传递和习惯养成上一定会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在我所教授的许多学生中,孩子成功的背后,家长都能够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结合,担负起自己应当担负的责任,这既能保证孩子获得好的学习成绩,也能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

每个班级中,都会有一些生活能力或学习能力以及沟通能力较差的学生。深入了解之后,我们会发现,这些学生中,往往单亲家庭较多。还有父母在外打工,跟随爷爷奶奶生活的比较多。这些孩子从小缺少父母关心,或受到爷爷奶奶过分溺爱,性格发生扭曲,想问题偏激。针对这样的学生要采取更加关切的方式去教育,否则适得其反。对于这样的孩子,可以先找他们谈心,回避他的错误,直到他从内心深处接受了教师观点再加以纠正错误,他才可以改正。

曾有位学生,父母离异,孩子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孩子的父亲常年不在家,爷爷奶奶觉得孩子没有母亲,因此对孩子百般宠爱。孩子也养成许多坏习惯,不做作业,随便拿学生的东西,不爱劳动,还经常上课走神。在他爸爸谈话后才知,父亲对这一切都蒙在鼓里,恨铁不成钢的父亲回来对孩子就是一顿毒打,其实这根本不解决问题。孩子回到学校后,时刻以憎恨的眼神凝视着我。后来,我把孩子的父亲叫到学校,一起耐心分析造成现状的原因,让他回家做孩子爷爷奶奶的思想工作,对孩子的溺爱就是害了孩子,爷爷奶奶与学校的配合最终帮助孩子逐步改掉了不良行为习惯。最后,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这位学生取得了明显进步。

家长把子女送到学校,希望学校能将他们培养成有用之才,学校则义不容辞地对学生教育负责。学校与家庭的目标是一致的,这也是家庭,学校教育结合的基础。家庭与学校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是影响学生思想两个主要外因,只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才能实现孩子全面的心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