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见证》个人心得有感(实用五篇)》
观看《见证》个人心得有感 篇1
最近不知怎么了,天总是下雨,冷风从窗户钻进来,让人忍不住打颤。
那雨如密密的绒丝,悄无声息地落下,窗外变得模糊起来,好似披上一层轻纱。等关窗时,玻璃上早已沾满晶莹的水珠,四周更模糊不清了。好像每一辆车都被雨水冲化了似的,马路和街道像翻新了一遍,变得油光发亮,但却无人经过。以前雨伞形成的五颜六色的“花”更是见不到了。
下午,雨还在滴滴答答地演奏着属于自己的歌曲,天空比往常要暗些,总让人觉得死气沉沉。雨声中伴随着汽车飞驰而过的声音,一眼望去,看不清高楼大厦,看不清花草树木,看不清远方。没有阳光,世界的颜色仿佛都淡了,似乎这场雨会将城市洗刷到褪色,变成一片灰白。
这场倾盆大雨下了很久,一直持续到夜晚,天空和一切融为一体,隐藏在黑暗中。只看见路灯亮着,橙色的光洒向大地,仿佛是被星光铺成的道路,弯弯曲曲,绕过几座大山,向远方蜿蜒而去,通向银河。路越来越窄,到最后只剩下一个小点闪烁着,天空似乎是光滑的玻璃,世界就像一个精致的,独一无二的水晶球,现在被一块黑布给盖住了。只听见悲伤的乐曲,让人在无奈、难过、失望里越陷越深。
这样的日子还要过多久呢?一觉醒来,明天又是如此吧。
早晨唤醒我的不是冰冷寒风,而是一道刺眼的光芒。我欣喜地来到窗边,映入眼帘的是一轮朝阳,洒下的光芒好似加了细碎的星星,闪烁着,温暖着。天空也不再苍白,恢复成了原来的湛蓝。一切被阳光照耀着,充满了艳丽的色彩,充满了勃勃生机。
当我看见苍翠的群山和郁郁葱葱的树木,以及嫩绿的草坪和窗台上开得正艳的花时,突然感受到那么一阵风,像是母亲的手抚摸着我的脸颊。我突然意识到,春天来了。她会送走寒冷与灾难,带来温暖与光明。升起的不止是骄阳,是身处黑暗时的希望,是中国人民在困难面前,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心,是无法被狂风暴雨击败的信念。
而此刻,人间骄阳正好,足以战胜阴霾。
观看《见证》个人心得有感 篇2
看完柴静的《看见》,心里有一种说不清的滋味。我原以为这只是一本记录一个记者在十年以来的采访,或是一本记录十年里的荣誉自传,但出乎我的意料,她在这本书里写下的,是自己的错误和失败、内省和反思,这是一本记录她成长的书。读它时,让我犹如身在其中,感受当事人的情感,体会事件的本质,感悟人生的真谛,内心有太多无法言表的情感就那样不断的肆意翻滚着、流淌着。
此书,她用坦诚的语言陈述着自己的十年成长路,不断剖析自己,不断正视自己的不足,让我们感受到了有血有肉的作者。她深入一线,“出生入死”给我们带来的事件真相,她的经历,她的采访,常常会触动我心弦,让我随之潸然泪下。 就像歌词里唱的“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不经历风雨怎么风彩虹”,就像她的导师所说:“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其实一路走来,回首我们每个人走过的轨迹,哪个不是曲曲折折,而哪个人的经历不是一首百转千回的歌呢。
所以想想自己,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不能再在患得患失之间蹉跎岁月了,就像白岩松对柴静所说的:“往事是最痛苦的,只不过回忆起来非常美好”;就像她在报道监狱女囚时所表达观点一样:“人是一样的,对幸福的愿望一样,对自身完整的需要一样,只是她生在这儿,这么活着,我来到那儿,那么活着,都是偶然。万物流变,千百万年,谁都是一小粒,嵌在的秩序当中,采访是什么?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认识自己越深,认识他人越深,反之亦然。”其实这些放到我们自己的生活中不也是亦然吗!感谢自己经历的一切,认识自我的渺小和伟大,也理解他人想法和行为,很多人你可以不认同他的价值观行为处事,但前提是,你一定要先去了解他,把他当成一个和你一样对等的人来看待,去理解他的逻辑。不能理解的部分,应留有疑问,而不是劈头盖脸的质问。因为人对幸福的愿望是一样的。
《看见》这本书还教会我用客观的、全方位的角度去看问题。无论对我们来说是好还是坏事情,它都有不同的面,都有不同的问题存在,首先我们要像柴静报道“非典”一样,为了“真相”深入其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真正了解问题本身;其次就像“药家鑫”报道一样,一件交通事故本身反映的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性,但深层折射出的是现在家庭教育问题。所以,一个事件产生,它深层折射的问题,它的源头在哪里,我们还是要多问问、多思考。跳出问题看问题,不冲动、不盲目、不求急,有时“慢”也是一种效率。
相信《看见》给我们的启示不止是生活和工作态度,不止是与人沟通,不止是看问题的方法,我想更多是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了一种“打破重组”的快感吧!
观看《见证》个人心得有感 篇3
经火速建设,2月2日,备受瞩目的武汉火神山医院顺利完工并交付使用。1400名医护人员于2月3日起承担这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专科医院的救治任务。
这座被赋予神圣使命的医院拔地而起、投入使用,让世界惊奇、让中国振奋,彰显坚不可摧的中国力量。
“中国力量”背后有科技支撑。短时间内高质量完成一座医院的建设,仅靠“刀耕火种”不可能,这离不开科技力量的支撑。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一大批高精尖、实用的科技成果在各行各业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火神山医院的建设过程中,各种科技手段迅速集结,于各个领域大显身手,大大提升速度,稳稳保证质量,成为医院“火速”上马,“神速”完工背后一支强大的“奇兵”,也是火神山医院今后快速运行的“骑兵”。
“中国力量”坚定了信心和决心。目前疫情正处于胶着状态,既有好消息,也有些隐忧。关键时刻,信心和决心异常重要。医院建成使用,1400名医护人员,1000张床位,为患者带去了希望,更振奋了人心。
对内,起到了进一步稳定民心的作用,让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同舟共济,拧成一股绳应对疫情。对外,让国际社会看到我国遏制疫情的坚定与坚决。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赛近日在日内瓦举行的发布会上所言:“也许你正在关注的是中国将在10天之内建成的一家大医院,但这不是他们正在采取措施的目标,我相信这些措施将扭转(疫情)趋势。”
在走向伟大复兴过程中,所有的泪水与欢喜,逆境与坦途、苦难与辉煌都将凝聚成暖流,不断为“中国力量”增添新的耐力与定力,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精神动力。
观看《见证》个人心得有感 篇4
就在20__年春节附近,武汉爆发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没错,类似03年的非典,它们像暴风雨来临一般倾盆而下,让人猝不及防。
冲在前线的医护人员,在我们心中,你们不仅仅只是穿了一件白色衣服。这白衣服中承担了多少艰难与负担,是你们用自己的努力扛起了这么多的负担!你们就如一位位白衣天使,保护着我们!我们之所以相信你们,而不相信那些谣言,是因为我们知道,你们是一直保护我们的。
在春节期间你们放弃了自己的假期,来救助那些感染病毒的病人。我们担心的是自己,而你们担心的是病人。当我们与家人一起吃团圆饭时,你们却孤独地吃着盒饭;当我们安心地进入梦乡后,你们却还在努力地工作;无论你们在手术台上有多么的困,也坚持着把眼晴睁开;无论你们口罩带得脸有多疼,为了救助人民也不能松懈;无论你们的手消毒消到肿胀,你们也坚持的守在医院;无论你们有多么的累,也努力地扛着这一切。
在这场病毒中,有十多位白衣天使为了救助病人而不幸自己也被感染上了病毒。你们用着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别人的安危。你们不顾家里人的反对,坚持留在医院救助病人。加油,白衣天使们,你们救了整个世界。我们将永远都记得你们的付出。这个病毒一定会被你们的强大压制住。并且消失掉。你们是多么的伟大,无私,一直为人们默默奉献着。白衣天使们,你们就是英雄,救活了无数的病人。
虽然这个疫情来得如恶魔一般无情,但是这个世界充满了爱。
观看《见证》个人心得有感 篇5
在这信息量大爆炸的时代,人们追寻着刺激夺目的事物,人心变得浮躁而复杂。和老公一起去书店买书,老公诚挚地向我推荐柴静新出版的《看见》!老公对我说:“看看吧,绝对是一本‘正能量’的书籍。”就因为老公那句“正能量的书籍”,我毅然将这本《看见》买回了家。
当把这本带着油墨香的《看见》捧在手里时,首先看到的是封面上作者那恬静的笑容被一群纯朴的笑脸包围着,一下子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书名《看见》,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但仔细揣摩,其实大有深意,
作者开篇直言不讳地表明来自思想深处的观点:“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已。”而从整本书的内容来看,作者的确是在用一个成熟记者的思想和平实的语言,深刻地揭示出人生的真谛。
“我天生没有什么机灵劲儿。”这是作者刚到央视工作时,面对男同事们的戏谑而对自己的评价,然后只好“呆呆地去倒了几杯水”。类似的镜头对每个人来说都感到很真实,因为很多人都经历过。但随着在工作岗位上的历练,和生活中遇到得一些人一些事儿,还有面对各种突发事件时对人性的思考,思想也就渐渐成熟起来,并且能冷静地面对世间的一切“苦难”。就象作者在书里说得: “象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这句话似乎给萎靡的人注射了鸡血,让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会自然而然地对人生进行观察、思考、反思和评判。
《看见》这本书的内容除了给人以人生的思考外,更多的是作者记录了自己的成长轨迹,柴静用这本书记录了自己的十年,这十年中看见的人,经过的事,这十年,也是中国惊涛骇浪的十年。我当然在这本书里看到了历史和现实,看到了国家大事和社会万象,但我为之念念不忘、字字句句赏析不尽的,是柴静作为一个真实的人,面对自己的那种诚实的勇气。
柴静也许从来也没有参加过心灵成长的学习班,可是我在她的成长中,看到的就是对自己的觉察。不停地觉察,让自己的心灵迎向一个又一个风口,“在清水里呛呛,血水里泡泡,咸水里滚滚”,剥掉一层又一层,挤掉青春期的湿哒哒,就这样,一朵莲花亭亭玉立。越看到后来,越感到柴静对人的珍惜和尊重。无论什么样的采访,就是人与人的接触。记者,就是用自己的一颗真心去感受另一颗真心。
《看见》是一本耐人寻味的好书,在柴静细腻真切的描写下,一件件新闻事件完整地展现在眼前,在她倾听不同人来自内心的声音与调查探寻无底的真相时,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在书中获得了难得的一份心灵的平静与成长。